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陶瓷艺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陶瓷雕塑艺术的表现语言当中,装饰手法占据着重要位置。不同的装饰手法赋予陶瓷雕塑不同的艺术内涵和表现语言,装饰手法的正确选取,对陶瓷雕塑艺术的最终完成有着深刻影响。一是反借用的现代装饰手法。反借用是当代陶瓷艺术家们对传统装饰艺术的创造性发展,是在传统装饰手法上的创新,刻意追求一定的随机性、偶然性。例如,为了强调作品的多元化和夸张化,通过在泥坯上滴蜡油,形成釉熔液体的不完全燃烧,从而引起釉的收缩和流淌现象,这种方法是为了摆脱传统釉色的单一外表肌理,突破传统的单一与乏味,实现新审美趣味在陶瓷艺术中的呈现。类似种种,都是艺术家们利用反借用等方式对传统的装饰进行创新,使其表现出新的艺术形式。二是材质对陶瓷装饰的体现。材质对于陶瓷雕塑的装饰和最终艺术气质的体现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在瓷泥的细滑或粗糙就对雕塑整体审美气质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细腻坚实的瓷泥往往塑造了庄严、细致的雕塑艺术,而粗糙松软的瓷泥则表现着质朴、粗放的审美情趣。可见,泥料的质地、干湿程度等因素都会成为陶瓷装饰中的关键点,它们也始终作为重要的表现语言,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当代陶瓷技艺中,更加注重材料质地的特征,争取将材质的艺术作用发挥到最大,从而为装饰和陶瓷雕塑艺术的成熟增添活力。
2当代陶瓷雕塑艺术表现语言的多样化发展及其表现
当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就是在表现语言上的创新发展和丰富多样。陶瓷雕塑艺术自身的特点就很多,这就为多样化的创作手法提供了条件,使得艺术家们能够接受时展和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发展对陶瓷艺术创作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实现陶瓷表现语言的多样化。(1)基于传统的写意表现手法。中国画式的表现手法强调艺术品的“神”而轻“形”,这种中国画式的写意表现手法多见于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陶瓷雕塑在表现手法上也深受中国绘画影响,写意式的表现手法始终是我国陶瓷雕塑艺术主要的表现语言。这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在表现手法上对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汲取和继承,从陶瓷雕塑的肌理、造型到审美,陶瓷雕塑艺术都强调着作品的“意境”,这使得雕塑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厚的艺术魅力,中国画式的写意表现手法,始终在我国当代陶瓷雕塑的表现语言中占据着主导地位。(2)超写实主义表现语言在当代陶瓷雕塑艺术中的发展。超写实主义在我国陶瓷雕塑艺术中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陶瓷艺术对世界先进艺术形式的借鉴和从时代中发展创新的结果。超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强调作品的逼真、客观和写实,它在陶瓷雕塑艺术中不断扩展,从釉色的使用到彩绘中的应用,写实主义成为当代陶瓷雕塑艺术的主要表现语言之一并不断发展着。超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丰富了当代陶瓷雕塑的艺术语言,同时也在提高陶瓷艺术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在传承经典与时代创新中不断进步的陶瓷艺术之表现语言
陶瓷雕塑艺术的表现,在传统艺术语言与时代潮流的碰撞摩擦中,产生了更多富于创造性和多样性的表现语言,而传统精华与时代创新始终是我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的两大推动力。(1)汲取传统艺术的精华,奠定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基础。深厚的华夏土地上孕育了丰富的陶瓷艺术和文明,先人们在陶瓷雕塑技艺中的探索和经验,是我国陶瓷雕塑艺术发展到今天仍然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创新的基础。陶瓷雕塑艺术中的表现语言发展到今天,是取传统技艺之精华而不断充实自身的结果,而要实现陶瓷艺术的更新发展,需要坚持对传统艺术的筛选和吸取,也只有以传统为根基,才能够建立稳固的现代陶瓷艺术发展体系。(2)创新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由于时代的进步,大众对于雕塑的审美也发生着持续的变化,陶瓷雕塑尽管是传统文化的产物,但若不与时代要求结合,只会成为单一乏味的艺术形式而被世人遗忘于历史的角落。另一方面,缺乏更新发展的观念,也使得大量粗制滥造的所谓艺术品出现在大众眼前,这大大降低了当代陶瓷雕塑的艺术水准。创新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从制作工艺到装饰手法,时代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表现语言,若对这些优秀的艺术语言置之不理,将是艺术发展的重大损失。敢于创新、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是当代陶瓷雕塑艺术不断丰富、发展的途径。
4结语
关键词陶瓷艺术;审美意识;与时俱进;
一.陶瓷艺术的审美意识特征
通常情况下,审美意识得以相对独立的发展也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相对独立的精神生产部门和生产者,并使得审美领域规律性的认识获得了独立而迅速的发展,以至于审美意识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中分离出来,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作为陶瓷艺术的审美意识既遵循这种发展规律,同时又具有自身发展的特殊性。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审美意识与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经济状况以及文化特征都有重要的关系,它影响决定了古人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并造就了古代艺术家审美意识各个方面的特征,传统的审美意识与整个社会背景、文化观念长期保持了一种交融渗透、浑然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关系,陶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自始至终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情感。
由于陶瓷艺术与生活的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社会的生活方式促使了陶瓷艺术形态的不断变化发展,使陶瓷艺术形态不断出现新的面貌,陶瓷的创造不具一格,陶瓷艺术的历史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样式;另一方面,社会生活方式的共时性差异也使陶瓷艺术的形态特色各异,陶瓷的样式更趋多样化。这种共时性的差异也是陶瓷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同特征的显现.。
陶瓷艺术深受社会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规约,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众的生活方式有着较大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伦理及政治的重视所产生的影响。因此,人的个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得不到充分发展,自然科学和技术手艺与经史子集的经典相比,也一直被摆在次要地位。于是,这便促使从事技艺的匠人局限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劳作,并通过劳作的过程,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情感上的慰藉.因此,陶瓷制作带有较强的感彩,经验性,程式化造型特点,造物环境被限制在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条件下,这就促进了造物思想的追求自然的模仿.对实用功利和民俗感情渗透的主要特征的形成。这些特征既为陶瓷提供了发生和发展的有利土壤,也从社会学意义上阻碍了本来意义上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了非纯理性思维的中国式的陶瓷艺术观念,创立了“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物化创造”的民间造物原则。西方的科学,从严格意义讲,是排除非理性的感情因素和经验性的造物思想的,但中国的民间匠人在其封建社会特定的环境中却选挥了经验性的造物方式,然而,这种不由自主的选择未必是不合理的,至少有它的独特之处。与现代西方科学理论格格不入的中国陶瓷造物理论干百年来,却一直引导着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创造了绚丽的画卷。
中国人习惯于适应自然的选择和社会环境的现实性。几千年来形成的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的儒家思想,排挤了自然科学应有的地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环境成为民间工匠发挥才能的唯一场所。当然.匠人们也有自己的选择,不过这种选择有一定的限度,即建立在社会需求之上的。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和以物表情的造型规律。
陶瓷制造的过程始终离不开以人为中心的法则。在纹饰造型上,匠人们更有别出心裁的创造,把一头牛画成多头一身的造型,用多种兽禽的部分组合成理想化的龙、凤、麒麟,这种创造极大程度上发挥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它注重自我的感悟.注重人的创造本性,这种工艺形态的造型范例,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我为中心的经验性的创造模式,同西方以物为中心的科学方法不同,这种模式在今天信息泛滥使大脑真空,艺术家普遍感到缺乏想象力现象,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不能完全用西方科学的标准尺度来判断中国陶瓷文化。
—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完美的民艺品都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
中国陶瓷造物十分注重物品的人伦性和社会意义,并特此作为美与丑的标准之一。这种审美标准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人伦道德的—种推崇。但在民间造物活动中,这一特点体现为两个方面,广义的人伦道德作为规范制约人行为的一种标准,更多地反映在人的创造意识方面;但民间造物则主要表现在造物中对题材的选择和对情感的表达方面。例如民艺经常表现祥瑞题材,表现人们对理想相愿望的追求,大部分内容都是吉祥、富贵、求生、避邪等,这关系到人生的现实,这种表达不是用抽象化的概念,而是用人伦道德的符号,也就是说,用一种寓意性的物来表现这种理想。画鸡和羊——表现吉祥;画牡丹、芙蓉——寓意富贵,画莲花、石榴——象征求生;画五毒——意在消灾避邪。这种寓意、象征、符号性的表现手法当然是中国民间文化特有的产物,虽然是一种表现方法,但它同时也具有一种文化内涵,一种执着于对善良、美好追求不懈的内涵,这也是强调伦理和道德标准,讲究人的主体性和人伦性的直观表现形式。在工艺技术上自觉不自觉地注重人与物的感情沟通,从而在作品中显示出很浓的人情味。这是中国工艺造型中“求善”特征的表现。
指导艺术创作的审美意识的形成应当是艺术家对艺术传统、对人类文明的历史,对艺术家所处时代的思想、情感、观念充分了解与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的结果。而这种思考是一种“人类共同情感”的交流,是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之所共有的对宇宙,对人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永不泯灭的情感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绵延与扩展。这种情感的历史绵延是流动的、鲜活的,过去的情感并不是“化石”也不是“凝固的熔岩”。艺术创作的现代意识只有通过这种深入、认真的思考,才是真正得以产生的基础。
二.陶瓷造型的审美意识特征
中国传统哲学中气的原始意义是本体的,是具有生命起源意义的概念。在许多领域的应用中,气仍是具有本体意义的概念。气化生万物,万物也皆以气为根本。
中国传统哲学的这个基本思想相当程度地表现于陶瓷艺术的思想和行为中。对民间工匠作品评价的最高标准莫过于“栩栩如生”和“巧夺天工”了。“生”和“天”这一类的概念无非是指造型上神气完备的作品。
气道相通.皆体现了中国人文观念中对宇宙最本源的理解。“气”、“道”在工艺制作中的本体意义体现了中国造物“达道”的愿望,造物本身就是宇宙生命运动永恒秩序的体现,器的“载道”事实上沟通了现实人生与天地宇宙精神的交流,令人回忆起生命灵魂的本源和生命的终极价值。
陶瓷艺术中带有普遍意义的造物特征,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倾向、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类型特征。中国陶瓷艺术造型的基本特点,反映了民间匠人习惯于在观察上从整体出发,在工艺技术上重视局部;在物体造型上,重视整体;而在装饰上,则注重局部的刻画。
整体意识的形成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当然最基本的原因还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对于自然条件、物质生产和社会组织结构,中国文化倾向上这三者的和谐与统一。所以造成了在观念、形式和过程上的整体意识,这也与中国政治上的“大一统”体制有着密切关系。小国封建社会奉行的是“内圣外王”,政权、父权、神权的一体化原则。中国哲学主张天与人、理与气、心与物、体与用、文与质等诸方面的对称关系,是一种“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统一观念。早在先秦时期老子就用有与无、始与终、一与二、阴与阳的立论,来观察宇宙空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整体的角度把世界上的事物相互关系及制约关系视为一体化的系统规律。
AnAnalysisonAppreciationofCeramicsArt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民俗艺术;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独特的民俗艺术形式,珍贵的陶瓷古迹,精湛的制瓷技艺,独特的瓷业习俗,丰富的陶瓷器皿,优雅的瓷乐演奏……这些都昭示着陶瓷民艺的无限魅力,也体现她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陶瓷民俗艺术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伴生物。景德镇历史悠久,千年窑火不断。在景德镇千余年的瓷业生产实践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互相碰撞、彼此渗透,逐渐融合为极具地方特色的陶瓷民俗艺术,已成为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对景德镇民俗艺术的文化特征作初步的探讨。
1.约定俗成性
景德镇陶瓷民艺是当地瓷工们为了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这是景德镇瓷业中众多的生产环节和行业分工需要的一种组织制约和引导集体行为的制度。这些制度或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准则,文化准则是由一些规定、规范和规则组成,行动者可以用于适应社会环境,是行业中口头流传而慢慢归纳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约定俗称性,往往没有文字记载。其传承主要依靠口头传承和行业相教。这些规定或程式大多铭记在民众的心中,落实在他们的行动上。如挑坯工在路口拐弯时,他必然要“打叫口”(即吆喝),听到他们的吆喝声你置之不理,或没留意撞到了挑坯工的坯,不用解释和争辩,你应该赔偿坯钱,还有自觉请挑坯工到餐馆吃粉蒸肉,这些都是不要解释的规矩。
2.形式自由性
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它有巨大的自由性,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个性、创造性、新颖性,真正呈现为百花齐放、众声合唱、交响齐鸣、蔚为壮观,形成从未有过的奇丽景象。由于有即时性,就会瞬息万变,新奇叠出,变化无穷,可以促进与满足各种各样的审美情趣与审美需求。比较官窑陶瓷与民窑陶瓷,官窑陶瓷呈现华贵、单调、严格的风格,民窑陶瓷则更多的是自由、质朴、清新的艺术风格,可谓百花争艳。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因不同地方、不同朝代、不同人群的喜爱,他们在传承民俗和艺术的过程中,就演绎着多样化、十分自由的甚至因人而易的个性艺术。
3.传承民间性
人类文化的发展,最初是伴随制陶技术的发明而开始的。最早的原始陶器是先民们的创造,是“最原始的‘民间’创造活动的产物”,也就是说,民俗陶艺,具有与生俱来的民间性。
民间性,体现了民间陶艺的民族性、群众化的文化特点。中国民间艺人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审美情趣,向世界不断展示这一扎根民间、世代相传的传统艺术的现代魅力。
现代民间陶瓷较多的保留了传统陶瓷的成型、装饰和烧制方法。民间陶瓷匠师中的优秀者,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技艺,他们常常自行设计、自行制作,在生产制作中不断修改和完善设计,其传承性和群众性很强。民间陶瓷技艺一般是师传或家传,师傅传授给徒弟,长辈传授给晚辈,徒承师业、陶艺世家在民间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样,陶瓷艺术多是以历史性和集体性的创造而体现出来的,它代表着一方水土的共同审美血脉,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乡土味很浓地域性强。我们可以透过其表面的造型和纹饰去理解它的文化内涵,洞察它所表达的普通百姓的审美心态的共性。
无可否认,陶瓷艺术的产生于民间陶瓷,民之所造,用之于民,这始终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主要方面。与官窑陶瓷相比,民间陶瓷之所以长期蓬勃发展,在于其扎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其旺盛的生命力来自于民间,寓含着深邃的民族情感和习俗气息,饱含着浓郁的民间色彩。
4.朴素情感性
习俗文化,是指劳动群众习以为常、世代相传的习惯、风俗以及相关的民间文化。可以说,各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和传统风俗,丰富了我国民间陶瓷艺术的表现内容和形式,犹如一洌清澈的泉水,融入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之中,并为它带来了崭新的勃勃生机。
中国民间重视家庭的延续,以子嗣承传的多子多福的封建思想绵延了几千年,为了表达这种朴素的愿望,民间陶瓷装饰中有象征“榴开百子”的石榴图案,由石榴、佛手、桃子组成的多子、多福、多寿的“三多图案”、也有麒麟送子和子孙满堂等其它祈福的祈祷图案,这是民俗习尚所体现的又一种常见形式。可以说,民间陶瓷艺术来源于广阔的现实生活,分析、概括、熔铸、提炼成一幅幅反映社会风俗时尚、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及饱含民俗心理的吉祥图案,充分显示了民间陶瓷质朴、自然和生活化的审美风格。
宋代陶瓷可谓“瓷国春生,名窑竞芳”;由于各地习俗文化及其它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南北民间陶瓷艺术异彩纷呈的风格,宋人饮茶、斗茶之风盛行,民间多喜以黑色茶盏作饮茶斗茶的器具。这种黑瓷、色调含蓄莹润,造型优雅别致,以单色的剔花刻花装饰体现釉色丰富细腻的变化效果,成为当时风靡一时的用瓷风俗。可见,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具有情感礼俗性。
5.意义象征性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决定的。”民间陶瓷艺术品中可以发现中国民众吉祥心理的表达,这是中国民间特有的文化内涵。“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赵趋避凶、寓意吉祥、希冀幸福,已经成为民间陶瓷艺术的文化主题。
与官窑陶瓷相比,民间陶瓷除了自然、朴素和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还有在装饰上,用寓意和谐音来象征吉祥的图案比官窑器多得多。如牡丹象征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松鹤象征延年长寿;鸳鸯象征成双喜庆;鸟鹊象征喜庆;鹿象征官禄;蝙蝠象征幸福;游鱼象征富足有余;鹌鹑象征平安;戟、罄、瓶象征吉庆平安等等。
“福”、“寿”、“喜”之类字,直接写在瓷器上在民窑瓷器中也十分普通,表达了市民阶层对幸福康寿的愿望和寄托。民间艺人把人们喜闻乐见的花草虫鱼、祥言吉语等大量描绘在瓷器上,如“寿山福海”、“福寿康宁”等字样和象征着“三阳开泰”的“三羊”图案等,形成了官窑无法比拟的朴实的艺术风格。
6.生活情趣性
陶瓷艺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民间陶瓷艺术,则是普通百姓和市民阶层生活的物化表现。从原始陶瓷的出现,到“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从商代釉陶尊,到五代白瓷碗,中国陶瓷的发展始终民间陶瓷工作者的智慧和创造密切相关,也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瓷器的品种样式主流始终是人民生活所需的罐、盘、碗、钵、壶等,可见陶瓷的生产和利用也始终是以广大民众的生活为基础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建立在民众生活基础上的民间陶瓷艺术,不少用纯熟简炼的技艺把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件加以概括,格调拙朴粗犷,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透过一件件发展脉络清晰、装饰拙朴简练并具诗意般的瓷器画面,我们不难看出民间艺术在艺术创造中的独具匠心和对生活的情感。无论是在构图、技法、还是造型、装饰、功能,这些都不是民间艺术家主观臆造,而是他们凭借对生活的热爱,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美化生活的表现。
像民间青花中“牧童吹笛图青花盘”犹如一首乡间田园诗,它证明了民间制瓷世艺人对乡村生活细致的观察、理解与淳朴的情感。它巧妙地把农村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景穿插起,来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乡村牧童在水牛背上,欢快地吹着横笛,这些司空见惯的农村生活景象在民间青花中,却造就了不凡的意境。
民间瓷枕是常见的物形之一,枕面枕图多种多样,马戏枕、婴戏枕、钓鱼枕、蹴球枕等,构思巧妙,情趣盎然,意境清新,幽静自然,瓷枕上的各种风俗小品绘画,突破了贵族士大夫阶层的生活范畴,从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宫廷画家所不能发现的自然朴素的美感,正体现了民间艺人对平凡生活的极大兴趣以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7.社会功能性
民间陶瓷的自下而上发展与演变,可以说有它生存繁衍的社会性,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间陶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作用,实现着艺术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表达了民间艺人对社会生活的愿望、希冀和对未来的理想和寄盼。艺术尤其是民间陶瓷艺术,深深地打下了社会和时展的烙印,成为社会及其文化发展的见证。
艺术是社会的表现和反映。我们知道,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社会、不同民族,民间陶瓷,有不同的风格和审美特征。如唐代的雍容博大,六朝的秀丽典雅、五代的工巧华容,宋代的温文尔雅……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用品的造型因其政治、经济的影响各显其特征。秦国的茧形壶、折腹盆;三晋地区的鸟柱盘;赵国的莲瓣式盖壶;韩、赵交界区的鸟头盉;燕国的桶型实足鬲、弯颈壶;中山国的鸭型壶;齐国的盖舟、弯把环纽豆。从装饰形式看,燕多通行线刻鱼、兽纹,楚国则盛行彩绘几何纹,三晋两周地区流行磨光暗花和使用少量彩绘等。到了战国晚期,随文化和经济的交流,陶瓷用品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因素。七国都广泛使用灰陶和夹砂陶、有日用器具、陶制生产工具等。
民间陶瓷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动荡、稳定和繁荣。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而民间陶器通过自己的艺术形式和语言表达盛唐的气象,唐三彩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一项创举,唐代瓷业的繁荣是既成事实。宋代士大夫文人的美学思想也是民间陶瓷兴盛的基础,康熙青花、雍正粉彩民都成为当时社会盛世繁荣的见证。历史证明,动荡的年代、动荡的社会,民间陶艺也会受到相应的冲击,像前后和“”期间,民间陶艺之花就受过很大的摧残。
8.内容丰富性
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其内容是丰富的,涉及面也是非常宽的,几乎深入到景德镇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民众生理的,也包括心理的,不仅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从生产劳动方面有从业要求、招收徒弟、雇工、辞工、每天的生产任务、作息时间、一年的开工、收工时间、劳动纪律、劳动分工、技术要求、生活伙食、年节待遇,比方说休息几天,吃什么规格的酒席,甚至连菜谱和上菜的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在个人行为规范有:尊重师傅、节约原料、讲究信誉、遵守行规、不准盗窃等规定。在个人起居和生活上有规定衣着、寝居及生活道具等规定。民间崇拜和宗教礼仪方面有迎神会、祭祖、为神开光、拜风火神等等。在瓷业经营与贸易方面有宾主制、生根发芽制等等。
9.规范约束性
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大多数作为一种民间礼俗,一种民间习惯法、行为规范,对当地每个生活在其中的瓷工、民众都具有严格的约束力。行业中每个成员都要受当地民俗与民间艺术规范的约束,不得违反,一有违反即予各种处罚。景德镇陶瓷民俗和行规,无时无处不约束其成员,存在于每个成员的日常生活之中。多数情况下这些民俗和行规,是一种习惯和礼俗,也是一种习惯法,只有本行业成员,就得到行业帮会的保护,也必须履行民俗和行规中规定的各种义务。不仅如此,这些民俗和行规对每一个成员的思想意识以及观念也有很大影响,可以说,每个行业成员的言行举止都受它的制约。景德镇行业行规不少现在已不存在,一些当地的民俗与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变迁着,受到现代化的严厉冲击,但它是我们研究手工业时代,生活在礼俗社会的手艺人们的生活、生产、行为规范等各文化的丰富宝库。
10.行业等级性
千百年来,宗教文化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异彩纷呈的宗教艺术,装点了多姿多彩的艺术殿堂。宗教艺术作品与各时代的书画、雕塑艺术交相辉映,不仅成为当时和后世书画、雕塑艺术创作的典范,而且深刻影响了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相通的民族审美心理;造型和风格多样的佛塔艺术大放异彩,千姿百态的佛塔在功能上不断超越,凝结为厚重的文化内容;巧夺天工的石窟艺术以其鲜明的佛教特色独领,虽经历史尘封,历久不衰,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积淀;散见于全国各地的寺观教堂建筑,或古朴典雅,或雍容华贵,或精巧别致,或中西合璧,风格各异,百花齐放,成为意境丰富的人文景观,这其中陶瓷艺术的画龙点睛,在宗教文化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陶瓷艺术,随着各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丰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颜色有红陶、灰陶、黑陶、黄褐陶等色彩;表层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漩涡纹等纹样;形状有豆、簋、壶、罐和纺轮等造型,到夏商时期,专釉硬陶的产生,模印刻划亦随之出现。春秋战国以后,原始釉逐趋成熟,黄釉、青灰釉、青褐釉釉层由薄变厚,遍体通施,装饰与米字纹、蕉叶纹和复线交叉纹相继出现。汉晋后,奁、洗、盆、勺等日用瓷急剧增加,牛、马、房屋等随葬造型亦已出现。装饰方法有印花、刻花和褐黄釉加绿彩。唐末期间,陶瓷装饰进一步发展,明清以来五颜六色,溢彩流芳,各种装饰,百花齐放。建国后,景德镇陶瓷艺人潜心修炼,与时俱进,陶瓷装饰方法自成一体,有釉上、釉中、釉下和雕、镂、刻、捏、划等多种表现形式。
陶瓷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以来,儒、释、道三教在景德镇周边的名山得到发展,庐山成为南方佛、道教和佛学的中心。庐山、龙虎山、三清山等地亦先后成为佛、道教的重地。道学家程颐、程灏、朱熹、陆象山等人都在庐山、玉山等地积极开展讲学活动。当时,庵堂寺观和书院遍布全国各地。寺观庙宇所需要的各种瓷器器具,都无不打上佛教、道教、以及玄学、理学等宗教文化的烙印。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寺观庙宇的兴建,在陶瓷造型上,逐渐有了魂瓶、皈依罐、香炉、烛台、净水杯碗、葫芦瓶、莲花尊和果盘等供器。有观音、罗汉、如来、达摩、八仙、三星等多种多样的神佛像瓷雕。还有“八卦”、“八宝”、云鹤、松鹤鹿、灵芝、璎珞、宝杵等这些造型和装饰,在为宗教服务的同时,促进了陶瓷艺术的发展。既宣扬了宗教文化,又被陶瓷文化所吸收,宗教文化与陶瓷装饰、陶瓷造型等互为影响的融洽,成为中国民族传统陶瓷文化的奇葩。
宗教文化与陶瓷艺术的渊源,在陶瓷装饰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陶瓷装饰虽然使用的技法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一是坯胎未烧成前,在各种器型不同坯胎或器皿上创作绘制不同画面或采取雕、镂、刻、捏、划等技法创作出各种人物、花鸟、走兽,然后再施釉烧成;二是在烧成后的白胎瓷上再进行构思创作绘制,勾勒出人物的形象、花鸟的姿态后再次烧成。由于利用的釉料不同、绘画的技法不同、造型工艺的不同,而创造出变化万千、形态各异的作品。在陶瓷装饰中,由于釉料以及采用的釉上(包括古彩、粉彩、墨彩、新彩、金、银、电光彩等)或釉中、釉下彩装饰方法的不同,尤其是颜色釉装饰方法,窑变后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番流光溢彩的景象;由于国画、油画、水彩画等绘画技法在陶瓷装饰上的运用,陶瓷艺人独特新颖的构思和无与伦比的设计,把你带入如幻如梦的意境之中,享受那美的感觉;雕、镂、刻、捏、划等造型工艺,显示出的是活灵活现的人物、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百花争艳、山水流淌的大自然壮观的真实写照。
宗教文化与陶瓷艺术的渊源,在对外交往中得到了充分显示。宋代以后,观音、罗汉、如来、达摩等画面相继在陶瓷上出现。元代受中东和西南亚地区金、银器的影响,吸收了伊斯兰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瓷器上还出现了梵文、波斯文字的装饰,其中回回文在白地青花大盘中,就写有文意为“无魔鬼为患”的阿拉伯文字。
在宗教文化与陶瓷艺术的渊源中,值得一提的就是陶瓷雕塑。陶瓷雕塑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以宗教文化为创作题材的有,宗教人物、宗教故事。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罗汉、达摩、八仙等神像以及与其有关的故事。这些宗教题材的陶瓷雕塑,尤其是各种艺术造型的观音、罗汉塑像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虽然不能代表宗教文化的全部,但这些陶瓷艺人所创作的宗教题材方面的陶瓷雕塑,不仅可在庵堂寺观供奉,也可在居士家中叩拜;不仅可作为宗教场所的作品,也可作为楼堂馆所的藏品;不仅可作为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也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芒。
陶瓷装饰艺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华儿女勤劳智慧的结晶。中国的瓷器从古代就开始流向海外,宋代之后,瓷器更是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流通。陶瓷艺术在作为一种价值交换产物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文化,在这一层面上来讲陶瓷艺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陶瓷制作的工艺从古至今可以说是代代相传,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为了满足人民大众不同的审美要求,生产创作了各式各样的陶瓷产品。可以说陶瓷艺术在世界文化的传递及交流方面起到了一种纽带及桥梁的作用。极大地丰富和繁荣着中国的文化与世界的文化。
陶瓷装饰艺术是陶瓷艺术与陶瓷的完美结合,每件陶瓷都是由造型、装饰与材料三个要素构成,包含着物质与精神的两重文化因素。一件陶瓷作品在实用之外还具有观赏的作用。陶瓷装饰艺术大致归纳起来可以分为颜色釉装饰、釉上彩装饰、釉下青花装饰等等。陶瓷装饰艺术有着丰富多彩的图案,明艳瑰丽的色彩,独具匠心的工艺,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的陶瓷文化。从一开始的制作到最终的完成它包含着审美、创造与欣赏几个环节。在人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件完美的陶瓷艺术作品担任着传播陶瓷文化的重任,因此说陶瓷艺术不仅仅是一件蕴含着创作者独特审美情趣的艺术产品,更是一件包含着个人情感在其中的文化产品。中国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装饰纹样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就已经出现,我们充满智慧的祖先们细心感受生活,创作出波浪纹、编织纹,将其以二方连续的方式装饰在陶瓷器皿上。西安半坡遗址的那件彩陶纹盆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他们将点线面有机的结合,装饰纹样的独特审美,从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已经开始对自然和人类有了些许的认识,敢于加进人们的主观想象。
中国陶瓷装饰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绘画类与坯胎装饰类。绘画类又可分为工笔画与写意画,不论是哪种绘画形式都是当时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时期的特征在陶瓷装饰上的表现。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花鸟之所以成熟,是因为那个时期正值唐代花鸟画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不论是笔法还是技法都是相当的成熟,气韵生动,自然活泼,体现着当时民间绘画的艺术风格。宋代颇为盛行的陶瓷刻划花装饰也是因为受到了当时时代文化的影响,才会达到一种空间精细的境界。因为这一时期唐代较为流行的花鸟画开始逐渐向精细的工笔画方向发展,同时也为之后元代的青花艺术、明清时期粉古彩艺术的出现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陶瓷装饰的形式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瓷器上的展现。陶瓷装饰艺术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中国文人画所具有的历史性特征,逐步演变成了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一种独有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