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计划表范文

教学计划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计划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计划表

第1篇:教学计划表范文

【关键词】 护士;急诊科;抢救室;临床实习

急诊科的护理工作 “以实践性”、“ 群体性”、“多学科性”为特点, 患者大多病情危重, 甚至危及生命。必须分秒必争,迅速处理[1]。急诊带教教师在急救时要与医生密切配合,精神高度集中,无暇给实习生讲解或示范,因此教学与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难于调和的矛盾。同时急诊室实习护士较多,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实习时间、进入急诊室实习的阶段各不相同 。其存在的任务重、个体差异大的问题。如何根据其特点,使实习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更多的学习与实践机会,全面了解抢救室的工作程序,成为急诊带教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科其不同层次、不同时间、不同实习阶段的护生,进行一对一专人带教法,有效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及护生的满意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急诊室实习的各层次的实习生共186人,男6人,女180人,平均年龄19.05岁。本科23人,大专131人,中专32人,实习时间2~4周,2周36人,4周150人。

1.2 方法 带教方法 按实纲及教学目标由带教老师在实习时间内按实纲要求和科室特点将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根据实习生的实习周数确定完成的目标和程度,掌握熟悉了解。带教期间由总带教教师统一授课。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再由带教教师,按计划进行专科技能训练,注重技能实践。

2 诊室教学计划表如下

教学目标:①教学内容;②抢救室的设置及布局;③抢救室的工作制度及当班的工作职责;④急诊患者预诊分诊程序抢救程序;⑤急诊科常用的抢救仪器的保养和使用,抢救药品的性质和计量及用法;⑥换药室的工作流程;⑦外伤患者的止血清创包扎固定缝合;⑧无菌操作原则正确取用物品抽取药液;⑨抢救班的工作流程及职责;⑩常见急症的鉴别和诊断及常见急症的急救措施和方法;注射室工作流程各种注射法(皮试TAT注射狂犬疫苗注射);急救创伤技术消毒隔离技术;各种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程序以及在抢救过程中与医生配合;急危重患者的护送及交接班;示教及训练:a电动洗胃法;b简易呼吸器的使用;c心肺复苏术;d电除颤法;e呼吸机的应用。带教老师根据护生的出科理论学习操作成绩结合日常表现及护生的学习态度、理论技术水平、思维应变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在一对一带教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护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护士进入急诊科实习,为让护士较明确实习预期的目标,能更合理的安排业余时间主动查找资料,补充不足,变被动为主动[2]。自觉的主动的有目的的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配合处理。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护生的实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护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缩短了理论学习时间,使护生在学习阶段更快掌握临床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3.2 在急诊实习期间,带教教师根据护生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如,个性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操作技能,急诊抢救的专科知识和专科技能,从而保证实习计划的完成。

3.3 客观评价带教质量,从而提高教学满意度,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是第一位的。这就肯定急诊教师的素质的稳定性,在实际工作中护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对未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

4 小结

在临床带教工作中,借助评学评教的双向测评,使带教师产生压力感,从而使这种压力在带教过程中变成教学动力,对教师起到考察和激励作用[3]。充分调动带教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拓宽知识面,满足护生的学习要求,达到教学的目的。带教老师和护生通过评估过程增进彼此交流和沟通。活跃了教与学的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有助护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增强带教教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加强护生能力的评估及提高护生能力也是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冯海珊.急诊科临床带教的难点与对策,2005年5月.

第2篇:教学计划表范文

小学一年级科学工作计划怎么写?通过开展科学发明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旁,是鲜活的,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发明创造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一年级科学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

小学一年级科学工作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11人,经过学前教育的科学学习,基本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五个单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待科学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睦相处,真爱生命。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与探究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秘密,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特征。

2、探究声音产生的秘密,知道声音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认识噪音的来源和危害。

3、知道秋冬星空的主要星座,初步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4、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能按材料对物体分类,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如导电、溶解、传热、沉浮等)能将材料的特征和用途想联系起来,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5、知道温度的改变可以使物体的形态发生改变,知道水的冰点和沸点,探究雨和雪的成因。

(三)能力培养

1、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和交流。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

4、培养学生能制定计划,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设计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和假设相比较。

6、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小学一年级科学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动物、环境、科幻、思维创新、发明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九个单元:科学家的故事、植物、动物、资源与环保、气象与科学、科学与幻想、科学与生活。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

(1)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3)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组中安排他们进入较好的组学习,并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帮助他们。

小学一年级科学工作计划3

一、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教学资源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建立科学概念,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我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记笔记,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加强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科学课中关于“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思想与方法;

2、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加强自身素养、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认真钻研教材和各类教学参考书,浏览网络、杂志等,学习先进经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氛围;

5、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

6、积极收集、准备各类探究活动材料提供有结构材料;发展学生搜集各类活动资源和素材能力并用于探究活动;

7、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方案

第3篇:教学计划表范文

教师做好新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为培养新一代人才而不懈努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教师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欢!

教师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确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而展开教研,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探索英语教学规律,及时总结、推广教学经验。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我校英语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1、以理论为指导,学习教学新理念,探索教学新方法。本学期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课改理论和《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及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对小学阶段提出的一、二级目标的内容。同时,我们还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系统地学习一本现代外语教学的理论书以及报刊杂志上教学改革的经验文章,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从而探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要遵循现代语言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和实际性,要设计大量形式多样、情景真实、语言自然、趣味性强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语言、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拓宽视野,从而形成初步运用语言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2、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现在小学英语已经摆在了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程度直接受到教师自身素质的程度的影响。如: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包括语音、语调)、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等,这些对我们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我们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多学习,多思考,多研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发挥英语教研组作用,抓好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我们教研组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教师间共同协商、互通有无,同年级教师间统一进度、学内容、统一练习。加强集体备课功能,相互听课,经常探讨小学英语有效教学,坚持课后的自我反思,自主成长。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二)开展有效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认真学习教材内容,提高备课质量。备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了解教学内容。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材施教,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材的使用要尽量做到具有趣味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研究和分析教材,遇到困难共同解决,积累教辅资料,学习和探索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团结合作。

2、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本学期,为了英语的课堂教学能更加有效的开展,个别班级每星期多了一节英语活动课。教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索学生学习英语的规律和有效形式,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动机,培养学生意志,树立学生信心。首先,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其次,通过听、说、读、写、做、唱、游、画、演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保持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再次,以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恰当的教学要求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以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操练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手、口、脑、耳、眼、肢、体并用,静态、动态结合,基本功操练与自由练习结合,单项与综合练习结合。通过大量的实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和拼读的基础,并能用英语表情达意,开展简单的交流活动。再者,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利用音像、网络、电视等不同渠道、不同形式接触、学习英语。

3、运用激励机制,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各样的英语活动所表现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三年级以口语为主,四、五、六年级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教师要考虑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自己编写练习卷,从学生会做的角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开展以具体问题研究和解决为重点的小课题研究活动。结合英语课堂教学实际,确立自己研究课题,逐步探索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法。

作为学校的主力军,我们英语教学在学校已经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坚信英语组教师一定会以勤奋敬业、勇敢向上的进取精神来对待工作,一如既往,再接再厉,为培养新一代人才而不懈努力。

教师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二)

本学期小学英语工作要继续认真贯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而展开,不断研究、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英语教学规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观念

1、要继续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系统学习一本理论书籍以及杂志上有关教学改革的经验文章,探寻以先进的、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切切实实地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将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落实到学科教学中。

2、要继续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3、要转变观念要不断创新,适应新的教学评价机制,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要依据。

二、依据本组教研,提高自身教学教研水平

1、加强课程管理,要认真对待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使学生乐学、爱学,以避免部分学生过早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

2、要加强对英语教研组工作的学习,要真正形成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探讨学法的浓郁教研氛围。要通过教研不断总结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去处理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促使自己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听说读写技能和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因此要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创建以活动课和任务型的教学模式。采用韵律儿歌、歌曲、表演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英语)。同时,积极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外活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改革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本学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及发展上进和推动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

1、不断完善学业评价体系。对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探索建立促进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2、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应建立以自评为主,同时有校长、同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改进工作的信息,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激发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加强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问题的研究,构建符合本地实际、促进师和生发展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4、加强对小学英语考试的研究,加大考试内容改革的力度,以考试为切入口,促进改进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依据教育部人教版教科书、《课程标准》、《荆州市历史中考说明》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落实县教育局有关我县“高效课堂”的继续开展和学校下达的有关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使历史教学再创辉煌。

二学情分析

我校现有四个教学班级,一个阳光班,三个普通班,在去年全县组织的期末考试中,我校历史考试成绩排名在全县平平,优生人数不多,合格生较好,但有部分人数在差生线下,本学期教学中,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具体措施

1、努力钻研教材,教法,做好集体备课,有的放矢,抓好重点,突破难点,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2、在教学中,要以先进的素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武装课堂。精心设计问题,既抓基础知识,又注重能力培养,为拔高成绩的培养积累经验。

3、今年一定要针对学情,制定出辅优转差计划,不搞空架子,做样子,定人,定时,定内容,定人员,让优生吃得饱,让合格生吃得好,让差生吃得了,力争全校历史在全县的综合排名再有一个突破。

4、第一轮复习备考时,再一次制定出周密的复习计划,把内容计划到每一节课,加强集体备课,分工协作,讨论好后,再打印出来。

5、走出去,请进来。我们必须抽空到他乡学习、观摩,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请专家、教研员来我校作指导、点评,弥补自己的知识的不足,同时也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中考信息。

6、综合复习时,要对中考考试说明仔细地研究,对周年大事,时政热点,重点出题。对容易张冠李戴的内容反复出题,让学生烂熟于心。

教师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四)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动脑筋”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四、教学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课标,把握课标的基本要求和现行教材并吃透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

2、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4、要求学生注重教材内容的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在横向方面掌握同一时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对外关系等等,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历史作用。在纵向方面,要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这两个方面增加学习的综合、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以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选择恰当的事例拟好课堂思考题,开启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参与教学。

五、教学进度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四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79分左右,整体成绩比较理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教师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五)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地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本期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要把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

所任教的学生上课时的情况有所不同:女同学比较听话,上课时的整体纪律较好,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从总体上观察,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比较稳定,对这门课程较感兴趣,特别是将有关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的时候,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

三、教材分析

初一历史第二册的内容是从我国隋唐时期至明末清初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共22课。是政治思想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趣味性较强。

四、教学目标(围绕三维目标)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以发展规律教育,教会初入中学的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六、教学措施

1、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纵横比较,穿针引线,使整个历史发展情况显得脉络清楚,思路清晰。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着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及适应能力。

4、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第4篇:教学计划表范文

关键词: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实验教学 预习报告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学生到生产现场进行仪表控制的操作等实践的机会有限,因此《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实验教学就成为了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何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尽快适应现场的能力,是当前该课程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实验内容序列化,完善实验体系

长久以来,实验课一直被视作课堂教学的补充和附庸,按照教学计划固定做某几个实验(验证性)是多年来沿用的实验教学模式,有时甚至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放弃了实验教学,显然,这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动手操作等诸多方面的需求。实验课应改变依附于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逐步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我认为,在合理安排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将实验分为基础实验、提高实验、专题研究实验三个层次和序列,契合当前的教改趋势,有助于化解目前实验教学中的矛盾。

1.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是指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重在使学生掌握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装置的作用原理、构成、自动控制的方法,以及完成实验操作、数据处理、仪表的使用等基本训练,可以使用比较新型的实验器材以提高实验的可控性和精确度。比如在“热电耦校验”实验中,用智能型控温仪替代原控制器,此智能型控制仪的特点是任意设定给定值、控温时间,数字显示,测量准确,控制温度稳定,这样既解决了原来实验中升温慢、控制不稳定、测量不精确的弊病,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较先进的智能温度控制仪的功能、作用及使用方法。

2.提高实验

提高实验以研究性、综合性实验为主,注重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调查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综合性实验的特征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程度和兴趣自行选择,内容可多可少,可深可浅。研究性实验一般源于两类,一类属于着意设置的新实验;另一类则是对已有的实验进行扩展、改造,增加其研究性。对此两类实验,教师应加强指导和监督,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和商讨实验方案。如温度变送器校验实验,我在与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设计信号源时,没有采用电位差计这一现成的方法,而是采用了精密电阻箱和恒流给定器等表计,让学生自己动手组成信号源,同时与其它信号源进行比较,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在具体情况下运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专题研究实验

专题研究实验的目的是让一部分学生有机会接触工程或科研实际,参加实验室建设,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实验装置可直接采用实验室已有装置或利用组合式实验装置进行搭建,有时则需要自己设计。专题来源于多种渠道:某些科研协作项目、实验室世纪课题及学生自带课题等。实践表明,专题研究实验由于其鲜明的背景及实用性,特别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热情。

实验教学的分层次、多样化,既注重了基础,又强化了创新;既保证了基本训练,又注重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三个实验序列,实验装置系列应逐步完善。实验装置是教师思想的直观表述,也是一个实验室综合水平的集中体现。实验装置的设置既要与本学科的内容及发展相匹配,又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近年来,我们对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装置进行了全面规划;逐步淘汰那些旧的内容和装置,保留典型的验证性实验;对原有的旧装置进行改造、扩展或升级;研制或引进新的研究性、综合性实验装置,等等。显然,试验装置的系列化、多样化为学生实验实践拓展了更多的空间,也为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

二、实验过程细致化,提高实验效果

1.师生共同试做实验

准备实验是师生共同的事情,除了与学生一起准备实验器材和用料外,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试做实验的方式为正式教学打下基础。实践证明,师生共同准备实验增加了师生之间交往的频率和质量,有利于实验教学的最终成功。通过指导学生试做实验,教师从中可以预先获知学生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而通过研究教材、与其他教师探讨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然后认真书写教案,梳理实验的内容和步骤,完善实验的条件,对操作难点和易出现的问题等做到心中有数,保证实验中有难能解、有错能纠、有问能答。

2.指导撰写预习报告

实验前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是我在做大多数实验前所作的规定,但只让学生阅读文本预习多少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缺乏具体情境的预习收效甚微,这样的预习没有针对性、缺乏深度,导致部分学生抄写实验讲义作为预习报告,丧失了撰写预习报告的积极意义。我在布置学生撰写预习报告后,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让学生一边阅读文本,一边结合实验仪器仪表写预习报告。这样,既提高了预习质量,又让学生在观察中锻炼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互相协作的能力。为了督促学生有的放矢地预习,我对预习报告作了三方面要求:一是通过预习拟出实验方案;二是明确实验注意事项;三是记录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从学生的实验报告中也能得到有益的启迪,从而更好地组织实施教学。

3.注重实验流程控制

许多实验课堂存在“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为了既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我注重对实验整个流程的指导和控制。一般来说,学生进入实验室想迫切弄清的是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首先从问题入手,通过“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纠正”和“教师提问―学生解答―教师重点说明”两种互动模式解决实验的问题、难点及实验基础知识,以使学生在实验时能集中注意力观察实验现象和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其次,实验过程中涉及到高难度的操作,教师要先进行示范演示,在此前提下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最后,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异常”现象,教师不必先作肯定或否定回答,而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他们把已学的知识同实际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训练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作编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的回顾、总结,是培养学生进行工作归纳和思维品质提升的重要步骤。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实验报告,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空间。

三、实验评价多元化,发酵实验效能

1.评价目标多元化

结合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的实际,我按培养目标的主次,细化各得分项目,严格划定各项目得分的比例,即各得分项目的要求,对每个得分项目,按达到不同要求分上、中、下三等给分,最后累计总分,做到量化管理。

2.评价方式多元化

第5篇:教学计划表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英语教学

引言

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阶段,是国际教育实现有效融合的关键手段,在新时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应通过国际化课程的构建,深化对西方教育内涵的理解,进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及教育现状,明确英语教学的目标与定位,以此提升英语教育工作的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提供助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进而使英语教育成为服务教育国家化的重要手段,全面推进我国科技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一、教育国际化发展概述

教育国际化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针对教育国际化的议题,我国各大院校曾开展过形式不同的论坛活动。例如,2010年的校长论坛会议:哈尔滨的大学校长论坛、南京的中外高校论坛以及广州的亚洲校长论坛,有包括亚洲30个国家及地区的100名高校校长参加。教育国际化是从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延伸并形成的全新教育模态,能够帮助院校获取更多、更新、更全面的科技成果,使高校教育体系呈现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以此为新课程改革政策提供改革方向与理论支持[1]。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国高校不断通过文献翻译,吸取世界前沿科技,邀请国外学者参与教学改革与理论实践,并委派大量教师与学者到西方院校进修,以此提升师资力量,丰富教育经验。然而在西方,教育国际化则拥有不同的发展内容与实践理论。首先在人才流动层面,高等院校除了加大力度吸引国外知名专家与学者外,把更多精力置于吸引留学生的层面上。相关调查显示,共有400万高校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留学。在教育层面上,国外院校更多地注重对课程体制的改革,即对现有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构建国际化课程,吸引国际学者、研究者及师资力量,并将其作为关键的教学资源,通过结合院校当前的教学态势,合理配置国际教学资源。因此,国际化课程是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重点,同时也是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重点。

二、国际化课程的发展现状

根据OECD组织的相关定义,高校教育的国际化课程主要指,为国内外学习者设计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主要以国际通用语言阐述各国的文化特征、专业内容以及教学内涵,以此发展并提升高等院校的国际发展能力。因此,国际化课程在形式上以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来传授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以此吸引大量国外留学生。由于美英国家在语言上存在着显著的优势,所以在国际上具有领先的地位。Wil-davsky认为,外国学生在美国进修的比重较大,并占据院校学生总数的60%以上。如果将我国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在美读博的学生总量相加,其规模将远远超过加州大学的学生总数。此外,美英知名大学,譬如诺丁汉学院与纽约大学在亚洲与中东不断创办分校,并对当地教育事业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总体来讲,西方院校在世界范围内共开设了197所分校,环比增加13%,并在中国上海与北京两地,也设有相关分校。其国际化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将院校自己的教学课程置于网络层面上,促使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可以免费获取教学经验与理论。譬如麻省理工大学在2017年已将学院43个学科4000门课程制作为网络课件,并以互联网平台作为共享媒介,为亚洲、欧洲等高等院校提供教育改革支持。在我国教育国际化方面,留学生规模是衡量高校国际化课程发展的重要标准,假如我国高校既不能留住优秀的学生,又不能引进大量的国际留学生,则将难以实现双一流教育发展的目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普通留学生为10万人,硕博留学生为1.5万人。如果根据我国招生总数来分析,国际留学生仅占我国学生总数的2%。而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统计报告,2009年世界各国在接受国际留学生总数方面,存在鲜明的差异性。“日本15万、法国30万、德国31万、英国40万、美国63万。”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国际化程度相对不高。所以现阶段,教育部门通过完善外国学生引进体系,提出截至2020年,来华留学生总数要提升到60万以上的目标,以此促使我国逐渐成为拥有大量一流大学的国家。而根据相关数据分析,现阶段来华留学的多为印度、中东、非洲等国的留学生,而来自西方国家或北美国家的留学生相对不足。2012年,在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推进下,美国政府与我国正式达成双边协议,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将10万留学生送到中国学习。在中外合作层面,2010年以前,我国的中外合办院校寥寥无几,然而在“国家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出台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涌现了与西方院校合作办学的浪潮,2013年,提出申请的五所大学中,就以位于上海的纽约大学较为耀眼。而2014年我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外合作项目与机构名单中,我国现有762个通过教育部审批的合作机构。在这762所学院与学科中,涉及工商管理、法学、临床医学、国际金融、自动化信息、生物遗传、电子工程、计算机软件等学科的就有400多所。

三、我国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问题

(一)国际化师资师资队伍是教育国际化建设中的基础及关键,虽然我国各大高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通过吸引西方优秀专家与学者,完善我国高校现有的教育体系,加深国际化程度,然而在师资队伍建设层面依旧存在不足:首先在专业教师队伍方面,由于国际化教育的基础是英语教育,使用英语开展专业课程,便成为国际化课程开设的基础。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缺乏充足的专业教学经验,对跨学科理论了解不深刻,无法在有限时间内从事专业教学工作;而对于专业教师来讲,以英语语言作为教学手段,显然更有挑战性,但由于语言基础薄弱,在利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无法抓住重点,削弱了教学质量。其次,学术交流层面,教育国际化既要求我国高校要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吸引国际留学生,更要将我国优秀的人才送到西方高等院校中,以此提升学生的学科水平,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然而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体系主要以日常英语为主,难以结合学科专业,开展专业化的英语教学工作。在ESP英语教学方面,师资队伍也相对匮乏,无法为我国高校学生在国外进修新专业、新学科奠定基础。

(二)国际化课程国际化课程是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难题。首先,在课程体系层面,我国现有的专业课程有诸多不合理的内容,存在着较多的中国特有的必修课内容。课程内容老化,脱离社会实际,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尤其在人文学科的层面上,我国与西方各国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在文化层面上又存在诸多的矛盾,学生难以根据现有的文化体系与意识形态,认识并理解我国的文化机制,进而限制了留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其次,在课程结构上,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课程结构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别。通常来讲,我国高校通常以学科理论为主,并以此规划现有的课程结构;然而西方院校却通常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编排的重心,设计出能够充分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课程体系。因此,我国高校应从教学理念方面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并以内容为主,通过反映国际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国际化学生“吸引国际化学生”主要指我国高等院校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吸引并鼓励西方留学生到高校进修。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在留学生吸引计划层面上,落实不到位,不能通过有效的制度调整与教学改革,扩大和提升国外留学生来华的规模与质量,尤其对欧美等国家学生来讲,我国悠久的文化资源是其来华的主要动力,然而落后的教学理念与课程结构又是限制来华留学生发展的重要原因。虽然我国教育部通过相应的激励政策与中外合作办学手段,为我国高等院校吸引西方留学生提供了基础,然而在对外宣传、教学资源以及师资团队的建设上,进步缓慢,缺乏长效的竞争优势。根据相关数据,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已增设了以吸引外国留学生为目标的学位课程,然而课程的质量却远未达到国际化教育的水平,并没有作为高校重要的发展目标来推动与规划,所以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薄弱[2]。

四、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目标与定位

如果将提升国际化课程看作我国高校发展的办学目标与宗旨,这将对我国英语教学工作产生显著的影响,使英语教学获得新生。因此,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应定位在教育国际化的层面上,通过调整英语教学的教学评估、教师培训以及课程要求来推动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

(一)加强专业英语教育为应对英语教师难以胜任专业教师为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以及无法以专业英语教育为我国留学生未来的专业进修奠定基础等问题,高校应以行政手段,统筹并规划我国英语教师的课程体系,通过加强专业教育,提高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首先,加强英语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即通过教师培训手段,使教师获取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而通过专研学习,明确不同理论知识在英语语境中的表达规律及阐述方式。其次,鼓励教师进入特定专业领域,通过社会实践工作,巩固现有的理论知识体系。例如,将英语教师送到境外机构,展开专业学习。最后,加强ESP教育工作,英语教师应将ESP教学工作作为自身发展的关键,将学生发展作为推动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以此在满足我国留学生境外发展需求的同时,承担起高校开展国际化课程的教学重任,使来华留学生能够更清晰、更具体地了解我国的文化传统与学科体系。

(二)借鉴国外英语教育教育国际化在西方各国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德国高校在教育国际化层面,将英语教育作为教学发展的重心。首先在授课语言方面,由于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基础语言是英语,德国高校在课程语言上做出了诸多的规定:“部分课程需要以英语作为支持(人文社科、心理学、艺术史等),部分课程需要学生了解基本的英语知识”,即在大学课程的语言设置上主要以英语为主,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英语使用能力[3]。而针对英语能力薄弱的学生,高校开设了相应的英语培训课程。而日本在教育国际化层面,则以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与专家作为授课教师,以此提升高校的国际化水准。因此,我国高校可借鉴国外教育国际化模式,以英语作为专业课程开设的基础,以国际知名专家作为授课教师,继而推动我国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生源选择上,必须注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考核,否则将难以凸显教育国际化的优势与作用。而在课程设置层面,可借鉴意大利高校的课程模式,根据学生发展特征,构建相关的培训课程,譬如学习技能课程、研究技能课程以及基础学科课程等。

(三)转变英语教育理念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英语教育要以服务高校教育国际化为定位,以提升学生专业英语表达能力与教师跨专业教学能力为目标[4]。然而在传统教学体系下,高校英语教师将难以取得实质性的发展。所以要转变教学理念,增强立德育人意识。首先,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英语教师应通过国际交流手段或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获取世界前沿讯息,以教学为目的,使学生充分获取个体发展所需的知识与理论。并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趋势以及进修方向,通过专业英语教学或ESP英语培训的手段,提升学生使用英语表达学术语言与专业语言的能力。其次,调整考评结构,将知识评价转变为能力评价。英语是语言类学科,其教育目标并非对英语理论及形成渊源的深入探索,而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应将学生的口语表达、阅读理解以及跨文化交流作为评价的主体内容,通过定性与定量评价、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全面且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最后,加强国际化交流,英语教师应借助高校教学资源与国际知名专家构建联系,以此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优化现有的教学理念,规划专业发展方向。然而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英语教师必须理解不同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习俗及社会体系,进而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奠定坚实有力的文化基础,规避复杂敏感的教学问题。

第6篇:教学计划表范文

一般而言,对于一节课,教师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去思考课堂教学设计。“是什么”,即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儿童真实生活中的个人表现,明确认识:这是什么样子的行为?这样的表现是不是儿童真实的生命状态?“为什么”,即引导儿童确立观点,找到实证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那样?有哪些社会的、个人的因素导致这样的现象发生?“怎么做”,即儿童在自我反思和互动合作的活动中明晰怎样做是善的,怎样的表现是符合规范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教、悟、学、呈现”四个角度去思考教学,实现教学预设与儿童真实生活愿望一致。

一、“教”的角度:基于儿童视角

儿童时期的经历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老师说:“童年留在人生这棵大树最核心的年轮里,它始终在为人生提供滋养。”发现儿童,以儿童为本位,这是近现代教育的逻辑起点。成尚荣认为:“认识发现儿童与教育、与教师是同一语,谁真正发现了儿童,谁就赢得了真正的教育。”陶行知也曾说:“儿童社会充满简单之美。”儿童的本义是自由,其具有乐于探究、喜爱游戏的天性以及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和创造性。

我们在对儿童真实生活的认识上有三个误区。一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理论上的儿童是伟大的,实践中的儿童与发现的不一致,往往以理论遮蔽实践。二是理想代替现实。三是对儿童可能性的把握,认为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往往忽略儿童消极的、灰色的一面。[2] 传统的品德课教学设计,教师因为不了解或者无视儿童的真实生活,偏重于道德知识传授,忽略了道德情感体验;偏重于教师的权威和理智指导,忽略了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偏重于约束控制,忽视了学生的内省与合作。

有一次,笔者看到四五个小男孩在楼道里正在玩枪战。他们一只手卷成喇叭状,另一只胳膊伸直扮作长枪,口中振振有词:“你挂了!”“我来了!”伴随着“哒哒哒……”射击模拟声,楼道里人声鼎沸,乱作一团,甚至无视笔者的到来。笔者走近他们,把他们叫到身边,接着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师:你们玩的是什么游戏?

生:枪战。

师:这个游戏怎么玩?

生:丛林中发现敌人,伏击扫射!

师:如果这个游戏情境发生在真实生活中,战士需要隐蔽吗?只要不怕死的就一定能活下来吗?如果既要夺得胜利又能成功地活下来,你觉得怎么做更合适?

大多数学生听到笔者的问话都会心地笑了。在这个简单的师生互动中,对与不对无须说教,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游戏也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在其中会面临着多种选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第一要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促进学生对生活认知的升华。在这个教育实例中,学生有自我反思,也有自我教育。教师在融入他们的过程中,实现了轻声慢步的行为养成教育。当然,教育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目标确定要根据儿童的生活灵活变通。指导儿童要受到教育情境的影响,做到审时度势,方能体现真正的教育智慧。尊重儿童生活,才是“道法自然”的教育。

儿童的生活中有三个世界:现实的世界、理想的世界、虚拟化的世界。在三个世界中儿童的学习方式、生活状态、价值取向都不同,常常发生猛烈的碰撞,以致价值迷乱,而价值迷乱又影响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方式。不能把儿童当成“小大人”,即按照成人的样子将儿童塑造成成人想要的样子。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基于儿童视角,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真实世界。合理的目标设计是把儿童和成人看作是蛹和蝶的不同状态,遵循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律。这样,教学目标才能基于儿童的真实生活,进而指导儿童生活。

二、“悟”的角度:源于生活体验

儿童在真实生活状态下获得个体经验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生活、以班级和学校为主要组织形式的集体生活、家庭生活、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等。教师往往围绕学校生活这一特定的个体体验环境设计教学,而忽略了其他更为广阔的教育背景。对儿童教育十分敏感的教师,同样对他们所负有责任的儿童的家庭背景、生活历史、道德品质和具体情况十分敏感。[3] 儿童游戏中的假扮,儿童自发性的歌唱和跳跃,儿童自发性的涂鸦和临摹,儿童泛灵论的世界观念,儿童的幻想想象,儿童对童话神话的热爱,都是儿童生活的反映形式。以各类生活资源为主要载体,运用儿童所熟悉的学习方式,实现个体现有生活经验所指向的道德生长。

例如,一位教师在《校园绽放友谊花》一课中设计了调查项目:自己爸爸妈妈的好朋友中有哪些是童年朋友?今天他们的关系怎样?说说你的发现。85%的学生发现童年时期的友谊持续最久,在父母好朋友中占的比例最大。他们从身边的生活中得出了“纯真的情谊最持久”“童年友谊要珍视”等心得,进而设计了“和朋友怎样相处”的目标,这样的一条生活主线使教学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

而另一位教师在《他们都是我的老师》一课目标设计中,以“猜猜我是谁”“老师的一天”“聆听感人的故事”等三个活动为载体。第一个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根据人物的服饰、特长等来发现老师的特点;第二个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调查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体会老师的繁忙和辛苦;第三个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身边的好老师和最美教师张美丽的事迹,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之情。这样的活动设计,偏重于知识能力性的学习,忽视了儿童对于活动的自然选择,缺少了与儿童真实生活的密切结合,很难调动多数学生的生活经验。经过同课异构比较,另外一位教师设计的“说一说我和老师之间的故事”活动,调动了学生独有的个体经历和记忆,通过照片、小礼物、信件等真实生活的痕迹,较好地实现了活动的教育目标。

三、“学”的角度:多维目标,循序渐进

学习目标,是通过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而实现的。完成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要经历从知道到行动、从发现到反思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应达到的目标,至少有四个层次:一是知识传授,二是情感调动和激励,三是明确的态度以及明确的行动计划或者倾向性,四是思维方式。课程标准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教师既要指导学生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又要组织学生围绕目标组织调控学习;既要设计“教”的目标以调整课堂行为,又要把握“学”的目标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以《现代交通的烦恼》教学目标设计为例: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交通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哪些影响,想办法使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和填表格的方法来了解交通带来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小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之树立改变交通现状、畅想未来交通的志向。

上述三个目标中,目标1所使用的“了解”“学会”是含糊的、不可测量的;目标3缺乏针对性,不够具体;目标2和1之间指向的重点和难点不一致,过程和方法只解决了一个方面的任务,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涉及的任务更宽广,三个目标之间关系连接不紧密。

“科学取向教学论”强调目标的导学、导教和指导测量评价的作用。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做到简明、精要,可以观察和测量。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用学生学习后会做什么、会说什么和会表现什么来陈述目标。会做的目标,是技能目标;会说的目标,是知识目标;会表现出的目标,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4]

没有目标,就无法评价;没有评价,目标就无法落实。评价本身即目标实施的一部分,而只有实施了即时性、过程性、主体性评价,目标的生活化才能完全落地。正如福柯所说:“人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经常也知道为什么做所做的事,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为他们所做的事做了什么。”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有效目标,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教育的效度。[5]

四、“呈现”的角度:内容分层,表述规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设计目标是一种教学上的前置行为,既要从内容上充分准备,又要从形式上规范呈现。目标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将获得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教学到什么程度。目标的设计层级方面,纵向地看,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横向地看,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从预设到生成的逻辑顺序上把握目标,真正的教学效果等于“预设目标”加“生成目标”。预设目标是设计的重点,也是教学的底线,要做到可以评价和测量。生成目标决定于师生的创造,受人的因素影响。

目标设计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主要形式,表述要具体而明确。既要针对个体的学习指导,也要关注小组和集体的学习。学习目标不应太过广泛,那样无法开展具体教学,也不应太过狭义,导致无法进行差别化学习。既要突出主题性又要整合不同主题,把学生的动机和已有经验相联系,把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相联系。[6]目标设计表述应是教师的创作,杜绝胡乱一写或者随便一抄。只有具体明确的目标才能引领教师完成备课、上课各个环节,实现“跳出教材教教材,超越学科学品德”的教学目的。

第7篇:教学计划表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化学 教学设计

美国教育家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著名记者戈登·德莱顿合著的《学习的革命一通向新世纪的个人护照》中写道:“全世界在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我们认为,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要重要得多。”对这一点,所有在第一线工作的教师都是深有同感的,因为,缺乏对学生学习和思考能力培养的关注,正是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新课标下的教学,首先应该在指导思想上确定: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既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作为自然科学的化学教学,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有新的理念和做法。

一、勇于用创新意识去处理教材

教材不再是圣经,而只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资源之一。当发现教材有编排不当的地方时,应该根据课标要求,大胆对其进行删、增、调、改,使之真正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可以真正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

例如,九年级化学新人教版教材中的第三单元中,课本课题的原编排是这样的:水的组成——分子和原子——水的净化——爱护水资源。这样的编排,其本来的设想是把难度大的几个微观、宏观概念分散开来,方便学生接受。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有可能出现知识链从“水”突然跳到“分子原子”,又再突然回到“水”,反而更令学生感觉不适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大胆将课本重新裁剪,将顺序改成:水的组成——水的净化——爱护水资源——分子和原子。然后“分子和原子”的内容与第四单元的“原子”等内容相衔接,教学内容形成了顺畅的知识链,缩短新旧知识衔接点的长度,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对此是会很欢迎的。

二、要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手段无论发展到何等先进的程度,都只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手段,不是教学方法中的主体,不能喧宾夺主。新课标的贯彻,并不是以是否使用了电脑来判断。所以,远程教育资源的选择、各种课件的制作主题思想,都应该是为教学过程服务。既要发挥电教手段在增大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又要注意平衡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需要的切入点,协调课件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既不能只是单纯的课本内容屏幕化,又切忌华而不实,与教材脱离,更不能只是为了使用而使用。

另外,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既是主要学习手段、又是验证原理的方式,更是发现问题的方法。所以,除了一些不能在中学实验室内完成的实验之外,尽量不要用电脑画面来代替真实的实验操作。电脑的画面是固定结果的,而真实的实验中,同样的实验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结果,要让学生有充分认识化学自然科学属性的机会,而不是背实验过程和结果,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延伸出创新意识。

三、正确处理传统课堂形式与改革后课堂形式的关系。

2008年国家教育部在广西等多个西部省区主办了“支持西部边远地区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在这次培训中,多位国家级的教育专家,和工作在第一线的优秀教师,都提到了一个相同的观点:新课标下的课堂改革,不是对传统教学法的全盘否定;对传统课堂形式进行改革,也不是要把传统教学法从课堂上完全剥离。新课程改革最需要教师更新的是观念、理念、思维方式,而教学方法,却是没有哪种是一定要放弃的“旧”方法。只要运用恰当,确有实效,无论哪一类教学方法都可以、也都应该成为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的构成形式。

基于这一观点,结合我们的教学现实,我们应该确立这样的认识:一个贯彻了新课改理念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有自由、激情、合作、探索,同时又有目标、有方向的课堂。只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无论这个课堂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法来组织其过程,都可以说是成功的新课改课堂。

笔者曾上过一节这样的复习示范课。该节课中,在知识衔接点、关键点、难点上,仍然运用了传统的讲授法,以直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大部分学生避免复习时走弯路;在知识结构图展示和例题总结时,运用了课件投影,以增大课堂容量,节约时间。但知识系统解构、例题分析、练习都由学生完成,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疑点,由学生运用实验、求助、挑战、等方式协作解决。学困生可以通过“求助”方式克服困难,优秀生可以通过“挑战”方式相互磨砺。不仅让优秀学生有展示自己敏捷思维的机会,也让大部分学生体会了协作学习的优势,感受到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该课得到了与会同行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融会了新课改理念和传统教学优点的成功课例。

四、对学生的评价由终止性评价改为发展性评价

第8篇:教学计划表范文

器乐表演技能教学科学化

器乐表演技能的教学,要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综合《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文献的观点,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是:艺术性与技巧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直观性与概念性相结合,规范性与创造性相结合,循序渐进与合理的飞跃相结合,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与恰当的指导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等。音乐教学主要应用的方法是:演示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欣赏法等。

一、技巧原理——普遍规律与灵活性的辩证法

运动生理学认为,人体各种活动有它的自然状态,有它的完善的可能性,也有它的局限性。如果顺应其客观规律,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人的能力将是令人惊异的。以乐器学习为例,乐器构造、形态的确立不仅与其物理的、声学的品质有关,而且还以与演奏有关的人体器官的生理结构特点为根据。演奏技巧方法及其体系的形成发展,又以乐器构造、人体生理结构和音乐结构的一般规律为转移。对它们的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了解得愈透彻、愈深刻,对演奏法基本原理的理解就愈全面、愈翔实,对具体技巧要领的解释也就愈准确、愈合理。以大指在钢琴演奏中的功能为例:大指粗短有力,与其余四指相对而立,在日常活动中抓握物体时独当一面,无可替代,足见其结构之恰到好处。正是因为它短而侧立,才能方便自如地从其他较长的手指下穿梭运行,游刃有余。假如它和其他手指长得一模一样,我们就不可能那么轻松地演奏快速的音阶和琶音了。但粗短和侧向的结构又使它在触键中显得略为笨重,为了扬其所长,避其所短,通常在指法安排上有意让其弹重音,而尽量不去按黑键,必要时还让其单独按双音……推而广之,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认识小指、手腕、整个手臂,认识各种演奏技巧的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性。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纵观全局,高屋建瓴,融会贯通,胸有成竹,才不会以其昏昏,而欲使人昭昭。

真理是具体的,所以不可能找到一切情况下均可套用的惟一正确的方法。器乐演奏技能的普遍规律性首先应被看做对基本演奏方式根本机制的科学认识,而不是不可逾越的军事。不依规范,盲目尝试固然不可救药,但坐井观天、囿于一孔之见亦会贻笑大方。诸如触键前“像缍子般地抬起每一个手指”之类的方法,作为一种训练方法和技巧类型也许是无可非议的,但一经扩大化便会走向谬误。再如,对于演奏手型,有一些众所周知的规范,手指关节塌陷等通常被认为是错误的。但手指的形状直一些好还是弯一些好,这就不是一句话能够说清的。试验表明,手指较弯曲时控制加强,力点集中,声音的颗粒性增加,但跨度变短,灵活性降低,紧张性加大;而手指较直时灵活性提高,指间跨度增大,发音柔和细膩,但力点分散,控制削弱。它们显然互为利弊,各有短长,谁也不能取代谁。从一些名家(如霍洛维兹、古尔德等)的录像中也可以看出,他们不仅在演奏不同风格的乐曲时,而且在演奏同一首乐曲时手指也并不是始终保持一种弯度。各个演奏家的基本演奏手型更是彼此有别,不一而足。因此,比较全面的表述应该是,在基本手型确立的前提下,弹奏时手指该直则直,该弯则弯,完全视个人手的条件和音乐表现的需要而定。

二、练习方法——能力与目标的有机结合

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学生练习过程的最优化,器乐表演技能教学的科学化就只能是一座空中楼阁。不会正确地练习,是学生特别是初学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教师上课时看到的只是学生练习的结果,也只是对此结果进行评价和指导,因而对学生练习的过程往往难以全面了解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技巧要领,具体的弹奏方法,恰当地演奏音乐内容,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练琴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琴方法,与教会正确的技巧方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学习者在选择练琴方法时,一是要遵循技能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要以对自身反应能力、接受能力的客观认识为基础。例如,一个演奏者的视奏能力,远远低于他已经达到的对熟练乐曲的绝对演奏能力,基础训练越不扎实的演奏者,这种反差就越大。这说明一个演奏者的初级反应水平是十分有限的。只是经过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而实现熟练化、自动化之后,演奏者才可能胜任较为复杂的乐曲或技巧。许多初学者对此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明智的态度,仅凭着良好的意愿和对乐曲最终效果的印象,刚拿到一首曲目就盲目地进行快速的练习,虽然经过大量练习也可以硬磨出几首较为像样的曲子,但其根基却是不扎实的。廖乃雄先生认为:“绝不能单凭听学生弹少数几首经过长期死练的、完全依赖老师的指导而硬磨出来的乐曲去衡量和判断他真正的演奏技能和水平。”“一个钢琴学生应当有这样的演奏能力:能随时随地演奏出一定数量的、和他的程度相当的乐曲,并演奏得比较好;能比较迅速地学会演奏一首新的乐曲,并且主要地通过自学而不必全部依赖老师的指导。”

演奏技巧的掌握,演奏能力的提高,是以充分的重复练习为前提的。没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扎实练习,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是完全不可能的。教师应帮助学生详细了解与其素质、能力、程度相关的个体反应水平,合理安排学习进度,指导学生遵循技能形成的客观规律性,掌握节约而有效的练习方法,这并不比教会正确的演奏方法更容易,但却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过程——理智与情感的交融

第9篇:教学计划表范文

关键词:生活化;导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情境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努力让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下面浅谈自己的一些生活化教学设计和教学体会。

一、生活化的导入设计

教学设计的导入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设计生活中的热门话题来导入新课,可让学生感到轻松自然,同时,也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Lesson 2 Swimming for Gold时,在导入的环节,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多媒体出示“叶诗文400米夺冠”视频)

T:Do you know who she is?

Ss:Ye shiwen.

T:How old is she?

Ss: Only 16.

T: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watch the women’s 400-metre freestyle?

Ss:...

T:What do you know about her?

Ss:...

这段导入从热门话题“伦敦奥运会”入手,一下抓住学生的眼球。而且,在交流的时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了知识面,也为本课其他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设计

冀教版教材的特点是一单元一话题。所提供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依据。比如七年级上册Unit 6的话题是Asking the way.主要学习如何用英语问路及指路。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把书本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加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在Lesson 42 Let’s Go to the City教学时,设计这样一个游戏:Who is the best guid?让一些学生作导游,并为不同的人指路。

T:Excuse me!Where is the library?

S1:Near the office.

T:Is it far from here?

S1:No!Let me show you.

T:Thank you.

S1:Follow me.Here it is!

T:Thank you.

S1:You’re welcome.

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要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交流、讲述生活中的经历,达到交际的目的。七年级上册Unit 7的话题是Talking about Weather and Dates.在教学时,先呈现了一张中国地图,给学生创造贴近生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掌握以下交际用语:

What is the date today?It’s ...

How is the weather?

It’s sun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