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治理对象范文

社会治理对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治理对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治理对象

第1篇:社会治理对象范文

摘要:佛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秩序,进化社会风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人与自然,社会风尚,人际关系,犯罪预防四个方面出发,阐述了佛教理论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佛教理论 社会价值 和谐

一、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价值观念集中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论证之上。其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它恰恰是当前自然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佛教由对生命的关切必然及于对生命所依存居住的环境的关切,从而在佛教中形成了“缘起性空”的生命观、“众生平等”的平等观、“超越有无(空)、一异、苦乐、爱憎等二边之极端、偏执,而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道观等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1.佛教缘起观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缘起是佛教对宇宙人生的根本看法,是佛教理论的基本观念,也是佛教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世间万法皆由因缘聚集而生起,也由因缘离散。缘起观从空间上表现一种有无状态,从时间上展现出一种生灭过程。佛教认为,人和其他众生的自体及其所依止的国土是有漏善恶业力所感生的,而佛及其所依止的佛土是无漏善业力所感生的。这就说明了人、牲畜、生物和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都是一母同胞,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的一个整体,所谓依正不二。所以佛教教导人们要自净其意,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不杀生命。同时,佛教也教导我们要借助“缘起性空”、“诸法无我”的思想,对治我执,限制贪欲,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树立爱护自然与保护自然的意识。

2.佛教平等观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佛教善言“众生平等”,即是说因缘和合而生的万物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有情众生之间的平等,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之间的平等。所有的生命以不同的形式正在六道中轮回流转,众生皆有佛性,不仅如此,无情器界亦也同样具有佛性,有成佛的可能。佛教的平等是一种彻底的平等,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佛教把这种平等推及到所有的存在。

二、树立良好社会风尚

佛教树立的慈悲观,有助于人类确立理想的人生价值取向。发菩提心是大乘佛教所树立的人生观、幸福观的精神内核。“诸佛如来以大慈大悲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慈是予人欢乐,悲是拔人痛苦,所谓拔苦予乐。人类生存主要在人与人之间你来我往,如何对待处理人与人相互的矛盾关系,这是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然而,人类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却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作为延续生命的手段;更可怕的是,一旦它作为群体意识而存在,那世界就干戈纷扰、生灵涂炭――且罪恶亦互为因缘,恶性循环,轮回不息。基于此,佛教首先针对人类的心灵深处或说是为了剔除邪恶之潜意识,随机说教。大慈大悲作为伦理实践施行之前,首先要作为意念,作为美好的业力种子根值在人类的心灵深处。

三、构建和谐社会

1.以慈悲化解人与人的之间的冷漠、重燃温情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繁荣和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许多人把金钱和财富看成人生价值的衡量尺度,人际冷漠、理想沉沦、物欲膨胀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态度。很多人的心理指向和行为选择走向了极端功利化。佛经上云“见病者、老者、贫穷者、残疾者、乃至负命之者,当起同体大悲、资其所欲,而行布施”,“或布施自己的财物,救济帮助他人,或以柔软的言语,免其怖畏,与人快乐,或为人说种种法义,增长其智慧,令人生悟。诸布施中,以法布施,最为殊胜”。这种精神有助于引导人们从自我的狭隘空间中走出来,正确对待物欲,摆脱各种困扰,安顿自我并提升自己,从而在心灵深处培育一种公平、公正、健康的心态,树立一种善良、理智、从容的生活态度,培养一种能够适度克制欲望,充分发挥爱心的道德情操,化解人间冷漠。

2.劝世行孝、赋予孝道以信仰的力量

如今家庭问题日益突出,家庭暴力,遗弃父母等社会现象时有发生。佛教孝亲观讲究尊孝父母、知恩图报。信守佛教孝道,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其乐融融、幸福和睦的家庭。佛教在弘扬人生的精神解脱法门的同时,自始至终担负着醒世助化、劝善化俗的伦理使命、佛教孝道思想不仅认可俗世的孝道思想,而且还以其地域观念、轮回观念、善恶果报观念等佛教理论观念来强化人们弃恶从善、积善成德的道德信念,加强了孝道意识和孝道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四、预防犯罪

1.佛教理论对侵害人身权利犯罪的预防

首先佛教在平等的理念基础上,认为在宇宙生态大环流中,一切众生都可能曾经是我们的亲人,所以我们应怀着平等的心态,报恩的情愫给予众生快乐,拔除众生的痛苦。慈悲要求对众生怀有平等、深切、真诚的关怀和爱护。此外,佛教理论要求人要有“感同身受”的能力,自己不愿被人伤害,进而能推己及人对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同情他人保护生命。其次,在行为方面,佛教理论的“五戒”中的第一戒便是不杀生。佛教理论“十善”中的“不嗔恚”即指对他人不起忿恨、恼怒之心。“嗔恚”往往导致人产生无名怒火,失去理智进而会产生过激的暴力行为。奉行“不嗔恚”这一善就能化解人与人之间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减少社会上的纷争,从而减少侵害人身权利的犯罪。最后,从结果上,杀人被佛教认为是一种严重的恶,即犯罪。这是违背了佛教的伦理原则和戒律规定的,将不会得到解脱,得到报应,在六道轮回中会堕为畜生,甚至喜爱十八层地狱。

2.佛教理论对侵犯财产权类犯罪的预防

佛教理论首先强调财产来源的正当性。佛教“八正道”中的“正命”即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和谋生方式,这就要求在取得财产时,应用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只有通过勤劳、智慧获得的财富,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不必有任何后顾之忧。其次,在对财产的使用上强调要合理适度使用。佛教理论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克己性,佛教认为通过苦行才能修成正果,要求信徒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对享乐主义坚决反对。另外,强调对财富不能有贪婪之心。如果我们贪婪财产,那么没钱时我们就会因贫困而烦恼,有钱时又会因为担心财产失去而烦恼。当我们真正认清财富的实质,了解财富的无常不定,将财富视为身外之物时,我们就不会被它伤害。

第2篇:社会治理对象范文

论文摘要:“和谐”的人文情怀和伦理追求在儒家伦理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伦理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在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古代,这一思想体系对于培育和塑造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儒家关于“和谐”的伦理意蕴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每一个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伦理思想与文化传统。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辩证思维和哲理智慧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伦理思想文化。其中,追求和倡导“和谐”便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毋庸置疑,对于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并且一直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来说,无论是从它所阐述的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抑或是从它所追求的个人内在修养,还是从它所倡导的人际交往伦理上来看,都无不渗透着“和谐”思想。因而,“和谐”的人文情怀和伦理追求成为儒家伦理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古代,这一伦理思想对于培育和塑造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儒家伦理思想的这种追求和实现“和谐”的伦理意蕴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儒家伦理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可以从4个方面来审视,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一、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即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谐。实现人与人之间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和谐无疑是儒家伦理思想最重要的方面。儒家伦理思想的智慧首先在于它把人看作是处于社会联系中的人,从人与人的不同中求同,从对立中求统一。

儒家“人和”思想由来已久,它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文化重视建立融通的人际交往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成己及人、宽和处世等贵和尚中的和谐友爱精神。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把“仁”作为自己哲学的核心范畴,“‘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的伦理学说的根本。在《论语》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105个”。“仁”的本意就是指人与人之的相互关系,因而儒家的“仁学”就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学说。儒家把“仁”解释为“爱人”,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阐明了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的意义,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际和谐。对于以“仁”为核心处理人际关系,孔子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条是“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基本的要求,即是说不能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人,更不能把不希望加之于自己的要求加之于别人;另一条是“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进一步要求,即是说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要求发挥人的善性,要“善群”、“利群”、“乐群”,也就是要成己及人。从“忠恕之道”出发,儒家伦理思想又进一步提出了需要协调的5种人际关系,即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长幼关系等,即所谓“五伦”,强调要以仁、义、礼、智、信、宽、勇、忠、恕、孝等伦理规范来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儒家正是以“忠恕”之道为途径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从而实现人际和谐的。

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往会愈加频繁,人际关系也更加重要,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借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在现代社会,伴随着人们个性化意识的觉醒和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趋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现出冷漠和淡化的境况。人际关系的冷漠、甚至某种程度的紧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破坏了自身存在的人际交往生态,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而儒家强调“和”、“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己及人的思想,倡导仁爱、谅解和宽容,这对于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非常有益。因此,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宝贵财富,这些思想并不因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失去生命力和合理性,其内涵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所追求的新型人际关系有着一致之处。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活动的实践者,因而在“人和”基础上形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儒家伦理思想认为人是一种“群”的存在,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个人的命运与群体息息相关,只有群体才能够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只有把个体融入群体之中,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正是基于此,许多学者曾指出,儒家伦理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整体或群体主义思想。

从一定意义上看,公平正义构成个体与社会间关系的核心价值。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则是保持人与社会和谐的关键。儒家关于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思想,主旨就是在“民为邦本”的基础上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结构与体制,其主要思想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儒家伦理思想认为社会和谐的前提是实现政治和谐,即统治者要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政治环境。儒家认为社会的稳定运行,在于统治者实行“王道”,即“保民而王”,行王道的核心在实施“仁政”。“仁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德政”,即“修德为政”和“以德治国”,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孔子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汉代贾谊则认为:“故君能为善,则吏必能为善矣。吏能为善,则民必能为善矣。故民之不善也,失之者吏也;故民之善者,吏之功也。故吏之不善也,失之者君也;故吏之善者,君之功也。”二是以民为本,即“民为邦本”的重民尊民亲民爱民思想。如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孟子进一步指出:“民为贵,社租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仁政”的这两方面思想是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儒家伦理思想将社会利益和谐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内容,核心在于“均贫富”。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意思就是必须让百姓拥有固定的收入才能使社会变得稳定和谐。在财富分配方面,儒家强调“均”。孔子说:“有国有家者,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儒家反对“富者地连吁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两极分化现象,认为这是社会动荡的根源;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表现是社会“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即生产活动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社会生活要老有所终、皆有所养。这是一幅人无后顾之忧、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生活图景。

儒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伦理思想,把构建和睦和谐的人与社会关系、公平正义的社会政治环境,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作为社会协调的价值尺度。这些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在借鉴的同时,仍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封建性的因素,比如强调统治者对人民大众施行“仁政”,这仍然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的。现代民主社会在吸收儒家这方面的思想时,应当进行现代转换,使其融入符合时展要求的现代价值观。比如公民权利义务观、政府的服务意识。因为在现代社会,政府、官员与公民不是臣与民、官与民的关系,而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政府要为公民利益服务,而公民也应该为社会尽责。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认为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因而天、地、人之间就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并由此提出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

首先,儒家关于天、地、人之间辩证关系的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朴素认识。例如,儒家关于“天地生万物”及“仁民爱物”、“物我相亲”的观点就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儒家在强调自然对人类影响的同时,提出了人也可以利用自然、影响自然。孟子就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入口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只要充分地利用自然条件,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可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通往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其次,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中,“天人合一”是其重要的一个命题。儒家早期的思想家虽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但不能说他们没有这种思想。张岱年先生就认为:“孟子没有直接提出‘天人合一’观念,但他的‘性夭同一’的观点是宋明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渊源。”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并提出“天人感应”的理论。张载则明确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朱熹也认为:“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地,即生此人,则又在天矣。”王阳明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虽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内涵和旨意上远远超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而指向人与世界关系的精神层面,但它本身所蕴涵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追求却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构成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在人类认识的发展史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绝对人类中心论、相对人类中心论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到动物解放一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不断转换。虽然这其中也出现了对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统一关系的论证和认识,但却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某种倾向,总是逃脱不了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关系的对立认识。在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受其影响,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都影响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儒家人文精神中“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以及民胞物与、尽物之性的生态伦理观念里所闪现出的哲理与智慧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廓清思维的烛照之光。它不仅有助于消解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二元对立思想,而且还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实践方法。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伦理思想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关系。一方面,人是具有主体精神的,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不能违背自然固有的发展规律,应该注意保护和尊重自然,最终就可以做到“天人合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摒弃那种将人与自然绝然对立起来的思维模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思维,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四、人自身的和谐

注重修身在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儒家伦理思想非常重视人的身心和谐与个体的人格完善,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人、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基本途径,它也是儒家“和谐”伦理价值观的基础。“如何培养‘仁且智’的理想人格,是孔子伦理思想所要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孔子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道德修养即所谓‘修己’的理论与方法”。儒家一直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孔子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完善人格的人作为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

第3篇:社会治理对象范文

(菏泽市城市综合开发办公室,山东 菏泽 274000)

【摘要】社会管理失范是常见的社会问题,对档案价值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社会管理失范进行论述,并分析了社会管理失范对档案价值管理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出了提升档案价值的方法,具体阐述如下。

关键词 社会管理;档案价值;影响

社会失范主要指不规范的社会行为,而人们对行为规范标准有着不同的理解,社会失范管理状况对档案价值影响颇深。档案是企业运行轨迹的真实反映,也是了解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必须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管理工作。

1 社会管理失范概述

从字面意义上讲,社会失范就是没有或缺少社会规范。从社会学方面讲,就是由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平衡引起的社会现象,即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发展速度较快,而精神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总之,社会失范是对人们价值观的反映,社会失范是任何社会时期都会存在的一种现象。当社会分工发展水平和道德发展程度不相匹配,某些方面受到不到有效控制,从而产生了失范现象。在被动遵守行为向主动拥护转化的过程中,人们处于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中,他们赖于生存的准则与规范失去了意义,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价值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现行文化和道德中没有明确规定达成目标所应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当人们不能用符合规定的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时,就会通过虚构、机械服从、形式主义、逃避以及反抗等方式来达到目的,社会失范因此产生。

2 社会管理失范对档案价值管理产生的影响

2.1 档案记录形式呆板,缺少创新性

管理形式雷同性强是社会失范的突出症结之一,也称作“形式主义”。社会管理失范促生了呆板的档案管理形式,严重降低了档案的内在价值。现阶段,信息互动频率逐渐增加,单位之间的信息互补性进一步加强,因此,档案管理方案和管理模式范本就会流行于各个单位之间。会议和文件是管理的主要方式,无论是领导的言论,还是文件的内容都要求具有真实朴质的特点,严禁出现“套话”和“管腔”等形式主义的语言模式,然而受社会中形式主义的影响,领导演讲和文件中大多出现了缺乏实用性、创造性的观点,从而导致档案中出现重复记录的现象。比如在不同级别的文件中屡次出现“科学发展”、“人本主义精神”和“和谐团队”等方面的内容,极大地降低了档案的保存价值。档案管理方式也是提升档案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单位档案管理模式多是沿用社会上通用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对增强单位竞争力无益,不利于企业的个性化发展。

2.2 档案信息失真,可靠性降低

真实性体现了档案的基本价值,但由于受各种社会失范形式的影响,档案管理中出现明显的信息失真和浮夸现象。比如,在现代社会中,某些单位为了逃避税收,篡改经济数据;有些行政领导为了减少自身责任,少报或者隐报管辖内的安全责任事故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致使档案记录缺乏真实性,不利于国家及时做出指导政策。为了局部利益而背离客观事实的做法较为常见,是形成管理失范现象的根源之一,客观的社会实践记录才是确保档案生命力的源泉。档案失真包括两个方面,即记录内容失真和管理过程失真,后者是前者的保障。内容失真主要是指档案记录没有真实反映社会实践过程和实践情况,以造假和虚构出的文字或者数字记录活动情形,无实质性的档案价值。管理过程失真,是为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而将真实的记录进行销毁或者更改,弱化档案的原有属性,不能真实地反映不规范的实践过程。

2.3 档案内容缺失,完整性差

在现实的社会活动中,管理理性程度较弱,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内容的完整性。社会失范易导致人们做出一系列的不规范行为,比如,在会议上,某些单位领导为了推脱自身责任,而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作为处理意见,或者谈话时避重就轻,甚至要求相关记录人员对自己的发言不予记录。在这种情况下,档案内容缺失较大,一些重大事项的处理决策和方案没有得到及时、完整的记录,或者方式较为含糊,不能为日后提供的参考依据。在社会管理缺失的环境下,各级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降低,因此,不利于日后成绩的发展。

受管理缺失的影响,由于各种背景因素的影响,档案记录长期处于一种片面的记录状态,若不加以制止,不但降低了档案价值,而且容易造成档案管理短板,人们对档案完整性的追求也会逐渐消退,对社会的长远发展及其不利。

3 提升档案价值的方法

3.1 优化管理内容,改变虚假的记录习惯

在不同的社会中,档案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档案是密闭的、独有的,档案中的技术和经验可以成为企业对外竞争的优势,也容易导致企业陷入孤独的境况。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公开程度逐渐加深,档案内容日益透明化,单位之间的信息互动越来越多,并在相互借鉴中取得共同进步。如何使公共的档案管理经验成为单位特有的竞争性力,必须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对档案管理办法进行革新。比如,对于单位内外部的技术文件、重大过失的处理方法进行收录,并进行长期保存,然而,档案的保存期限并不是越长越好,对于价值较为一般的档案通过鉴定文献类型,设定保存期限,同时按照国家相关档案保存管理条例,定期评定档案的价值,及时更新和消除“过期”文件。

3.2 建立档案管理体制,灵活创建管理机构

开展档案工作,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保障,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也是提高档案价值的重要途径。一般情况下,档案管理组织形式分为以下两种,即集中式和分散式,档案管理形式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情况相对应。目前,管理体制均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单位的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朝着团队化组织方向发展,企业档案的管理权逐渐公开化,单位领导需要进行统一设定设置专业的管辖部门,强调档案管理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单位采取单位总部档案管理和项目管理档案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即单位内部设立自上而下的档案管理机构体系,任命总部的管理人员为档案部门主管,各项目的档案管理员为部门成员,进行综合管理。

3.3 创新档案管理方法,吸收时代元素

档案管理方法关系到信息的有效收集量和保存价值的大小,单位应不断更新档案管理观念,及时吸纳优秀的管理方法。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已经成形若干个范式,并在相应的时期促进了单位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信息化逐渐成为当今的发展趋势,又创造出更多的档案实体形式,为了更好地开展实体档案和电子档案工作,人们进行了多次尝试,但管理效果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要向同时做好不同类型的档案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的档案种类,确定相应的档案管理方法。比如,对于数量较大的、使用频率高的档案,使用胶片或者磁盘的形式进行存储,对于数据原始档案,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存储,对于机密性较强的档案则可利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储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中主要通过“档案记录形式呆板,缺少创新性”、“档案信息失真,可靠性降低”、“档案内容缺失,完整性差”三个方面论述了社会管理失范对档案价值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方法,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艾旭.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D].湘潭大学,2011.

[2]李洁怡.浅析管理档案价值中社会管理失范的影响与对策探讨[J].文史月刊,2012,(S3):76-77C.

[3]吴蕴慧.敦煌社会经济文献及其档案价值研究[J].档案,2013,(03):47-50.

第4篇:社会治理对象范文

>> 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双向路径 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构研究 基于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研究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策略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教育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职业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调查研究 发展职业教育建立社会保障机制 确保新生代农民工安心就业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特征与现状分析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供需失衡问题探析 浅析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探索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的选择 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韩双双,王小丁.论杜威的职业教育――走向人与社会的融合[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41-142.

[3]刘万霞.我国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的实证研究――职业教育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5):25-32.

[4]马立伟,王礼力.农民职业教育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9 (7):61-63.

[5]韦进.高职教育对工作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77-82.

[6]McQuaid, R. W., & Lindsay, C. The Concept of Employability. Urban Studies, 2005,42(2): 197-219.

[7]罗恩立. 就业能力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2(12):70-74.

[8]Mcfall R M. A Review and Reformul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Skills[J]. Behavioral Assessment. 1982,4(1):1-33.

[9][12]胡晓江,南方,郭元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能力与社会融合[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1-59.

[10]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19.

[11]Ronald W M, Colin L. The Concept of Employability[J]. Urban Studies, 2005, 42(2): 197-219.

[13]蔡P.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与农民工培训的迫切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2):17-20.

[14]张泓骏,施晓霞.教育、经验和农民工收入[J].世界经济文汇,2006 (1):18-25.

[15]王子,叶静怡.农民工工作经验和工资相互关系的人力资本理论解释[J].经济科学,2009(1): 112-124.

[16][22][26]刘连启,等.青少年社会能力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49-50.

[17]刘艳.邹泓.社会能力研究的概述与展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47-50.

[18][23]施学忠.人的社会能力和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2):228-229.

[19][27]刘国艳,等.30-36月龄城市幼儿性别及家庭因素与社会能力发展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4):295-298.

[20][24][28]张晓.童年早期社会能力的发展:一个潜变量增长模型[J].心理学报,2011(12):1388-1397.

[21]陈斌斌,等.作为社会和文化情境的同伴圈子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J]. 心理学报,2011(1):74-91.

[25]张晓,陈会昌.关系因素与个体因素在儿童早期社会能力中的作用[H].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 (24):19-24.

[29]罗恩立. 就业能力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2(7):96-101.

[30]李立文,余冲.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4):12-15.

[31]刘青秀. 从农民外出务工看中国农村教育[J].开放教育研究,2002(4):49-51.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pon Social Competence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in Five Provinces

Guo Yuankai, Hu Xiaojiang

Abstract There is a phenomenon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prefers to teach students how to survive rather than teach them how to live in city.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in 5 provinces with 4588 samples, we found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in social competence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ddition, among the groups of migrant workers, there also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cial competence.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hold on the holistic education idea. Secondly,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adjust curriculum syllabu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competence education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第5篇:社会治理对象范文

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的为股东们盈利作为自己的惟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的增进除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人社会利益。这种社会利益包括雇员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公司社会责任的产生主要是源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司财产的社会性。工业经济时代,公司财产的来源、使用、支配等方面与农业经济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社会性、多态性、层次性使公司成为国民财富的具体管理者,公司应对整个社会承担直接和间接责任。二是公司关系的社会性。随着公司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公司对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强大,公司内外法律关系也日益复杂,原来纯粹的私权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公权关系。三是公司影响的社会性。现代公司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公司股东,金融、税收、劳动、社会保障等部门以及企业、社区、消费者等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于一九九七年十月份公布之社会责任标准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简称SA8000)是全球首个有关道德规范的国际标准。SA8000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其依据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一样,皆为一套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之国际标准。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法上的重要课题,其宗旨是重构现代公众公司的权力分配与行使关系,尤其是调整关于消极股东与作为公司控制者的董事会之间的权力分配与行使关系。因此,公司权力尤其是控制权制度安排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所在。而“公司治理结构”一词则舶来于英文“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公司治理结构有时也译作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机制。国内外学者由于分析和强调问题的角度不同,加之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定义之间差异较大。

在现代社会,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不断发展,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对公司治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发展到现在已经从伦理责任向法律责任过渡。目前许多国家制定的公司治理原则或者规则大多体现了公司社会责任的理念。过去美国的公司治理长期以“股东利益”为中心,而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有许多州陆续以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为基础对原有的公司法进行了修改。目前美国法学界和经济界所倡导的公司改革方案就是改善公司董事会的结构,增加独立董事的名额,同时在董事会之下的各委员会也应有超过半数的成员属于不兼任经理职位的外部董事。在欧洲特别是德国,作为公司民主精神表征的共同决定制更直接体现了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在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2年1月7日)第6章第86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问题,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在公司治理及公司治理立法上的反应就是公司的多边治理及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保护。从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立法来看,可以说,多边治理目前已成为各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现实选择。在这方面走得较快的是日本和德国。德国在1976年的《共同决定法》明确规定监事会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以此实现多边治理。日本的公司法的现实形态是经营者主导型治理结构,目标是平衡股东与雇员的利益,并鼓励雇员参与公司决策。坚持“股权至上”的英美法系国家近十几年也开始反省,许多公司开始推行利润分享计划、职工持股制度及职工参与制等,逐步从单边治理向多边治理靠拢,并且这些国家的公司法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革。例如英国1985年《公司法》规定:“董事们考虑的问题应包括公司全体职工的权益以及其他成员的权益”。美国29个州的公司法在上世纪80年代也相继变革,开始反映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造中,就公司治理结构而言,还存在着许多不令人如意的地方,除了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缺乏外,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最大的债权人其利益难以得到保证。因为商业银行既无权持有公司股份,也无权参与公司经营,在公司治理方面几乎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利害关系者作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债权的约束功能是微弱的。从利害关系者的另一方面,即公司员工的角度来看,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既是人的“经济价值”提高和民主理念向公司内部延伸的结果,也是缓和劳资冲突提高公司组织效率的需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司治理过程中在理解职工的利益时,简单地认为职工利益就是福利。规定了对工资调整方案、奖金分配方案、劳动保护措施、奖惩办法以及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职代会的权利,可以审议决定职工福利基金使用方案、职工住宅分配方案和其他有关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其实公司的兴衰与职工的基本生活来源具有密切关系,职工应该以参与到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将职工列入法人治理结构中,完全符合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原则。而且将这一原则具体地落到实处,赋予职工参与法人治理结构的权利,没有剥夺股东的收益权和其他权益;没有剥夺董事、监事、经理的权利;没有增加员工对公司的额外要求,不减少公司收入。如果说发生冲突,或是讲约束的话,那就是与那些违法的、违反公司章程的、违反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发生冲突并加以制约。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让员工参加到法人治理结构中来,从政治上是没有阻力的。同时为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更应当创造条件让职工参与公司治理。

随着新《公司法》的出台以及《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公司治理问题以法的形式进行了总结、提升。例如新《公司法》总则第5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而删去了旧《公司法》关于公司“以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的规定,强化了公司的社会责任,其他象在新《公司法》第1条、第17条、第18条、第19条、第20条等都体现出新《公司法》对债权人地位的重视、职工参与等公司多边治理的理念。这些都体现出我国新《公司法》以及《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法律规范在公司的设立、治理等各个环节对公司社会责任理念弘扬,反映了我国公司立法理念的进步。

第6篇:社会治理对象范文

采用修订后攻击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PSSS问卷对789 名山西青少年犯进行心理测量。结果: 除求助外, 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和PSSS与《攻击问卷》各因素之间有着十分显著的关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与PSSS之间有十分显著地关系,身体攻击与PSSS之间的关系不大。结论:青少年暴力犯多采用不成熟或者混合型的应对方式,而不是求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对于社会中的支持感受较低;解决问题、自责、幻想、合理化、PSSS对暴力攻击有影响效力。

【关键词】 青少年暴力犯罪; 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

所谓暴力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利用身体力量或其它工具侵害他人身体或公私财物的一种极端攻击行为。1近些年,山西省青少年暴力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率逐渐升高,人数也呈增多趋势;犯罪类型中,伤害罪越来越严重;不同年龄阶段均有暴力犯罪发生,且由少年转向成年阶段的人数最多;另外,犯罪现象呈现出团伙化的特征。2青少年期是人生的第二反抗期,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重大转折期,如果没有学会很好的应对方式,采用不正当的方式寻找自己的需求,加之,不会寻求社会支持,其很可能对应激事件采取过激的反应,将走上犯罪的道路。本文以山西省青少年犯为对象,探讨其暴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以为有效地预防和遏制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3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 年10 月在山西某监狱随机抽取在押男犯850 人进行攻击问卷调查, 剔除不合格答卷, 收回有效问卷820 份, 有效回收率为96.5%。犯人年龄年龄15~24岁,全为男性,入监时间1~6年,均为初犯。

1.2 工具:

1.2.1 攻击问卷 1992 年Buss & Perry 编制攻击问卷被广泛应用, 国内尚未形成统一中文版攻击问卷。根据文献和专家建议, 笔者对该问卷进行修订。修订后攻击问卷包括19 个项目:身体攻击6 个项目, 言语攻击3 个项目, 愤怒4 个项目, 敌意6 个项目。验证性因素分析: GFI、CFI、IFI﹥0.90, RMSEA﹤0.05。全卷Cronbach α 系数为0.884, 重测信度为0.783。4

1.2.2 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肖计划等人根据多维度测量分类来编制了的问卷,其为自陈式个体应对方式评定量表,每个条目有两个答案:“是”、“否”。量表分为6大类: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信度依次为0.72、0.63、0.69、0.72、0.67、0.72;效度也符合国际效度确认标准。可以使用。5

1.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是由Blumenthal JA等编制,它是一种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社会支持源的支持程度。同时以总分反映个体收到社会支持程度。原作者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将PSSS条目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类,在275例样本中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和全量表Cronbach 系数分别为0.87、085、0.91和0.88,重测信度分别为0.85、0.75、0.72和0.85.本问卷含有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7级评分法,即分为极不同意、很不同意、稍不同意、中立、稍同意、很同意、极同意七个级别。

1.3 测评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在同一时间实施测查。要求测试对象认真阅读指导语, 独立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 进行t 检验。

2、结果

2.1 根据文献,本次研究选择问卷的心理因素包括《攻击问卷》中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应对方式问卷》中的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领悟社会支持PSSS》。对各因素进行皮尔逊积矩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1

3、讨论

3.1 暴力攻击与应对方式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分析表明:《攻击问卷》中各因素与《应对方式问卷》的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这几个因素之间有着十分显著的关系,《攻击问卷》中的言语攻击、敌意因素与《应对方式问卷》中的求助有十分显著的关系,而身体攻击、愤怒与求助关系不大。应对方式是影响暴力攻击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在遭受应激事件或正处于应激环境的时候,他为了平衡自己的精神状态,从而做出的一系列认知或行为上的努力,这样的努力就是这个人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一个人的应对方式影响着他对负性生活事件所作出的反应。Vaillant等人认为,应对方式可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其中解决问题和求助课归为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幻想和合理化可归为混合型的应对方式;自责和退避可归为不成熟的应对方式。6情境-特质论认为个体的应对是多维复杂的过程,应对方式的选择是人格特质、个体差异和应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应对策略随情境变化而变化,而以情境特征为出发点寻找应对的稳定性。7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面对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等失控的情景,多采用不成熟或者混合型的应对方式,而不是求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8

3.2 暴力攻击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本研究分析表明: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与PSSS之间有十分显著地关系,身体攻击与PSSS之间的关系不大。社会支持被看作是决定心理应激和健康关系的重要中介因素,社会支持指的是社会各方面的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等个人和组织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亲密程度和质量,但各类研究从各自的理论和研究目的出发给与了不同的解释,一类认为社会支持是客观的、实际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帮助和社会网络,另一类认为社会支持是主观体验到的支持,指的是个体感到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或满意程度。暴力攻击青少年对于社会中的支持感受较低,面对负性应激事件时,感到自己是孤立的,更加不能平复心情,反而增加了愤怒感,所以更多采取暴力攻击等方式对待。9

3.3 暴力攻击的回归分析

在本研究中,将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分别作为因变量,将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和PSSS作为自变量,进行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身体攻击的主要因素有自责、幻想,决定系数为0.036;影响言语攻击的主要因素有合理化、PSSS,决定系数为0.068;影响愤怒的主要因素有幻想、解决问题,决定系数为0.040;影响敌意的主要因素有PSSS,决定系数为0.060.其中合理化对言语攻击为负性影响,其余全是正性影响。这一结果可以看出,解决问题、自责、幻想、合理化、PSSS对暴力攻击有影响效力,因此预防和矫治暴力攻击必须培养青少年积极地应对方式,增强他们的社会支持主观感。10

参考文献

1牛锋,甘景梨,高存友. 攻击和暴力行为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3):232-234

2 管晓静. 山西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调查研究.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3(4):46-49

3 江琴,郑星有.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 龙岩学院学报,2010,2:57-60

4 冀云,刘晓明. 未成年犯的攻击性及相关因素.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1(23):828-829

5 肖计划,许秀峰. “应对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6 曾祥岚,茄学萍. 地震后青少年应对方式心理干预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2010,1:193-194

7 刘畅. 心理行为训练对监狱警察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 硕士论文.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2010.04

8 李丽,席焕久,牛志民,温有峰. 辽宁省男犯攻击行为心理探析.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2):2311-2313

第7篇:社会治理对象范文

关键词:社会管理 善治 乡村社会 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44-03

善治是指民间和政府组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管理和伙伴关系,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状态。我国学者俞可平认为,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的合作,共同管理公共生活,它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的一种新颖社会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更进一步说,善治就是治理的理想状态,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政府和政府官员行为的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性、准则性、回应性和有效性。{1}

善治的本质就是追求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除了强调政府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离不开公民的积极参与。善治就是一个还权于民的社会管理过程,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利用的学术资源和理论框架,是民主建设的又一大理论创新,它要求公民通过政治参与,与政府共同合作进行社会公共管理,从而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公民与政府合作的最佳耦合状态。

一、当前我国乡村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格局的善治取向,“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是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当前我国乡村社会管理体制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有违于善治的本质要求。

1.服务性不强。首先,由于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我国行政主体普遍缺乏服务意识。官本位思想的存在使得部分官员的现象严重,逐渐脱离人民群众,不能意识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其次,在实践中,许多政府官员忽视了为人民服务的主旨,过分注重个人升迁,甚至做出有损人民合法权利的行为。如屡见不鲜的强拆事件,各级官员为了发展所谓的地区经济,实现个人升迁,至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于不顾,导致了某些悲剧的发生。

2.透明性不高。从现阶段的乡村社会管理中推行的村务公开制度来看。首先,村务公开整体上缺乏统一规范,对于公开的内容、时间、形式等缺乏统一的明文规定,这难免会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导致各地村务公开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其次,许多地方在实施过程中重形式,轻效果,为了公开而公开,只是公开一些无关紧要的规定或文件,对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内容避而不谈;再者,村务公开中尤其是财务制度的公开,许多地方公开“水分”较多、有章不循,财务制度村干部说了算,甚至不公开,出现了一些公款吃喝,劳民伤财等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村民的利益。

3.回应性不足。在大力提倡勤政廉政建设的今天,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大多数政府官员能够以身作则,积极处理政务,了解人民的需求,及时解决人民的诉求。但仍有些政府官员高高在上、得过且过,对一些民众关心的问题充耳不闻,缺失及时地回应和处理;对一些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甚至做出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例如,最近几年频发的农村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基层政府回应性的缺失。事实上,许多农村属于“能量积聚型”,当能量积累超过所能承受的临界点后才突然释放出来,从酝酿到发生都有一个过程,有各种苗头和征兆,如果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保持高度的警觉,是可以预警和防范的。许多基层政府在冲突发生之初对其重视不够,往往错过最佳处理时机,呈现出一种“体制性迟钝”,即陷入“起因很小——基层反应迟钝——事态升级爆发——基层无法控制——震惊高层——迅速处置——事态平息”的怪圈,从而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2}

4.参与性不够。公民的社会管理参与是善治的基础,其参与程度是衡量善治的主要标准。我国农民参与社会管理决策的形式主要是民主选举,并在其基础上发展成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方面的民主,在村民自治实施二十多年的过程中,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参与乡村社会管理的意识仍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多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人民普遍具有权力崇拜并产生“惧官”心理,害怕官员的打击报复而对一些干部敬而远之;(2)人民的民主意识不强,认为参政议政是干部的份内事,大多数人对村里事务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3)从现实情况来看,许多、听证会制度失败的案例的发生源于村民对乡村治理的参与失去了信心,对那些只能在新闻、电视中见到的领导望而却步,导致许多村民极少关心社会公共事务,甚至选择远离政治。

第8篇:社会治理对象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08-02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内涵

社会适应性是“社会生活主体与他人、与社会、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接纳、共同作用的一种和谐状态与过程。这种适应既是一种现存的关系状态,又是一种能动的、变化的动态过程”[1]。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完成职业角色所必需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比较缺乏对社会新角色的顺利转换及融入相应的全方位、系统化的培养和训练,导致大学生在面对陌生的生活学习环境、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自我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对急剧变迁的社会生活的时候显得无所适从、无能为力。

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大学生对于变化的社会环境进行识别和反应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笔者认为,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刚刚离开父母、独自踏入大学之后的初期校园适应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大学生从校园到社会过渡期的校内角色转变适应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真正投入社会生活,完成从“校园人”到“社会人”转变的职场适应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大学生必须“完成从基本理念认知到实际生活观念准则形成、从基础知识训练到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转化,还要学会独立进行自身心理调整以及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并能从家庭、学校相对单纯的角色扮演过渡到胜任在社会系统中的自我定位与发展”[1]。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统一

(一)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价值的应然表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为价值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教育在教育的理念、目标、价值追求等方面是一致的,都突出“以人为本”,旨在通过教育让受教育者在成长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意义。”[2]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然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引导价值。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出现的社会适应性危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细致分析、理性规划、主动应对、积极引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始终贯彻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理念,以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切入点,从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做事能力、调适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奠定基础,并提供条件保障。

(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有益拓展

一方面,体现在广度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政治意识,但其精神不是‘政治’二字能够完全覆盖的。”[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政理论课课程改革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已经从传统的政治价值延伸到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等方面,从国家管理的需要拓展到学生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从高高在上转变为生动鲜活接地气。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应从宏观入手、在微观落脚,其最终目标在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另一方面,体现在深度的拓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深度挖掘、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在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中均包含有大量与学生社会适应性教育直接相关的内容,这些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途径

(一)深挖教材内容,实现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过程覆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缺乏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和亲和力,缺乏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结合大学生教育的三个阶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凸显社会适应性教育,在原有的教材体系中对教材内容与“社会适应”这一主题结合紧密的部分进行深度挖掘、充分映射和全面分析,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活的第一阶段即初期校园适应阶段,这一阶段重点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角色转换。这一阶段大学新生首先体现在心理上不适应,表现在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不足、学习目标的缺失、优势地位的丧失以及理想和现实的落差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新生接触到的第一门思政课,包含了大量与学生适应性直接相关的内容,如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就是对刚踏入大学校园既新奇又迷茫的大学新生给出的最生动一课,内容涉及如何认识大学生活、如何肩负起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自己成才目标的设定、如何树立新的学习理念等。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学生、学校实际,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了解学校及所学专业,这是大学新生对自我的初步认知过程,同时也是角色转换和角色定位的过程,是学生能否顺利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环节之一。其次是行为上不和谐。大学新生在行为上的不和谐表现为缺乏包容性、人际关系紧张、成人幼稚化、违背行为规范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通过精神管理来实现行为管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各章节内容中主要是通过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出发,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继承优良传统,弘扬社会道德,恪守职业道德,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最终形成被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行为,实现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状态。

第二个阶段是过渡期的校内角色转变适应阶段,重点在于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知。大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后开始有了对社会的初步接触和了解,行为规范也初步形成。在此阶段,学生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较为系统地构建社会认知知识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过对国家历史与现在的了解,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对革命人物、革命事迹的了解树立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不怕困难、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勇气,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品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目前中国“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确立对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心理适应,尤其是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要看清形势的主流,有接纳多元社会的心理承受力,在大是大非前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教会学生辩证地看问题,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个阶段是大学生的职场适应阶段,这一阶段重点在于职业认知和生涯规划。对于职场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不在于教会学生胜任工作的具体知识和技巧,而是告诉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调查显示,“诚信品格、责任心、积极态度、吃苦耐劳的意志、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均排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前。”[4]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就业力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二)强化社会实践,实现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环节覆盖”

社会实践是沟通学校和社会的重要桥梁,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巩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并真正取得实效,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社会环境的真实了解,降低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心理的冲击力;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提升学生的抗挫折力和情绪控制力;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部分。课内实践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课堂辩论、主题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政治观。课外实践主要通过参观革命遗址、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创新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强化社会责任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要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功能和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作用。第一,学校层面。学校应进行总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提供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从而保障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能实现科学化、常态化、高效化运行。第二,教师层面。首先,教师应遵循梯度推进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课程特点和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储备与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情况,对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和内容进行综合设计。低年级学生实践目标主要体现在品格的形成和行为的养成,高年级学生实践目标重点体现在自我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其次,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从主题的选取,到前期的准备,再到过程的开展,直到最后成果的总结与展示,教师都要全程关注、积极推动。最后,验收要严格具体,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使社会实践不流于形式。因此,要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把同学之间互相考核与教师考核相结合,把对实践团队的考核与对学生个人考核相结合,考核合格才能取得实践成绩,不合格者则继续完善,延迟取得成绩。第三,学生层面。社会实践环节是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完成的环节之一,但是很多学生对此项活动的认知度不高,重视不够,往往在完成社会实践的时候消极对待,不参与、搭便车、敷衍了事。因此,要加强社会实践的宣传和推动力度,充分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让学生知晓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其自觉感受到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纳。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教育是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准确把握并力求实现这种结合,无疑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和实现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也应遵循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并在教学中寻求二者的有效结合点,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用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萍.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适应性危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l).

[2] 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61.

第9篇:社会治理对象范文

关键词:规范;会计核算;勘察设计;项目管理;支持;促进

国内勘察设计单位曾经作为政府机关的附属事业单位,对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2002年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多数单位由事业改为企业后,开始按企业会计制度对项目进行会计核算,但项目管理却延续多年形成的模式,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笔者在担任类似企业财务总监期间,仔细研究了项目会计核算方法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在考察了几家同类企业的基础上,研究改变会计核算方法对项目管理的作用,发现核算方法的改变不但可以使会计核算更加规范,而且可以在项目资源管理、成本控制、进度控制、项目绩效考核等诸多方面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从而增强企业项目管理能力,有利于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一、传统项目会计核算的现状及不足

传统勘察设计项目会计核算方式下,往往以开具的发票作为确认收入的凭证和依据,按实际收到的发票在规定比例范围内结转成本,并没有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三章规定的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和结转成本。部分企业出于对应收款的控制需要,甚至在实际收到项目款项前,不管成本发生了多少,一律不允许确认项目成本,造成项目收入和成本无法合理配比,从而无法及时核算项目的成本支出情况和盈亏情况,此种核算方式下,会计应有的“反映和监督”职能大打折扣,会计和企业项目管理各自独立,会计只起到记录和报账的作用,对企业项目管理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会计核算对企业项目管理的主要作用

(一)规范的会计核算,能够促进项目管理基础工作的完善

如果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较规范的会计核算,需要具备较多的项目基础资料,如立项资料、勘察设计或服务外包合同、项目推进计划、项目预算,以及人工工时定额、费用定额、项目完工程度确认表、实际成本费用支付确认表等,这些资料既是财务部门确认项目收入、开具发票、审核成本费用和结转项目成本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项目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费用管理、风险管理和推行项目绩效管理的基础资料。目前较多勘察设计单位,尤其是采取类似“包干设计成本”的单位,没有建立基本的定额资料和成本费用预算资料,甚至没有建立项目推进计划及控制方案,这些重要基础资料的缺失或不完善,使企业对项目的管理能力大大减弱。通过适当的会计核算制度的调整,实现对这些资料的强制要求,可以有力促进相关基础工作的完善,从而增强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

(二)规范的会计核算,能够支持和促进项目资源优化配置和成本控制

由于勘察设计专业的细分,勘察设计项目,尤其是较大的项目,往往涉及较多的专业和部门,实施周期也相对较长。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其资源配置的要求各不相同,不同的资源组合和配置对总成本有较大影响。通过较规范的会计核算,完成项目预算总体控制下的费用归集与分配,并及时提供项目成本费用的明细构成、权重等重要信息,为项目管理部门、项目经理调整项目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外协资源及其他资源的配置结构和配置时机提供支持。同时,可以通过专门的项目IT管理系统或ERP系统中的设置,实现对成本、费用的严格控制,从而控制不合理支出,保证项目经济效益。

(三)规范的会计核算,能够促进项目的进度管理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项目收入、成本的会计核算应与项目完工进度相匹配。严格按准则进行的项目会计核算,需要在各个项目每一期收入确认和成本结转时,分别依据各项目经理、项目管理部门、技术质量部门等职能部门共同确认的项目完工进度进行相关会计核算,从而促使项目经理和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关注项目推进横道图、网络图及其他相关的项目计划,定期关注项目实际进度和客户要求,进行差异分析,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或赶工方案,从而保证项目工期,降低项目成本。

(四)规范的会计核算,能够为项目绩效考核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越来越多的勘察设计企业推行绩效考核制度,考核越来越成为企业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促进内部公平的重要工具。优秀的绩效考核方案通常设计较多合理、适用、可测量的量化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计算量化考核指标能否及时获取充分、必要的基础数据,以及基础数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考核结果,进而影响考核方案导向,对项目绩效考核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规范、精细的项目会计核算及其过程资料,可以为绩效考核及时提供所需的高质量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为绩效考核方案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五)规范的会计核算,能够为项目分析和项目管理改进提供支持

勘察设计企业进行规范的会计核算所形成的大量项目资料,是企业分析改进项目管理的珍贵资源。通过分析同期、同类、相似规模的不同项目,可以对不同项目团队的单项和综合能力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同期、同类、不同规模的不同项目,可以总结规模差异对成本效益的量化影响等等,基础数据可以为改进项目管理进行各种个性化的分析提供支持,从而不断提高企业项目管理水平。

三、规范会计核算如何在企业项目管理中发挥作用

(一)管理层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

规范项目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直接改变相关人员多年的工作习惯,甚至还会引起相关人员的利益变化,因而推动阻力大,效果易打折扣,故需要企业管理层在理解和认同核算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高度重视项目会计核算规范工作,多方动员,大力推动。在具体方法上,不但要系统布置和计划,落实总责任人及各板块负责人的责任和工作时限,还需落实跟踪反馈与实施效果评估相关机制,并及时兑现相关奖惩。只有管理层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才能实现项目核算工作的规范,进而对项目管理发挥支持与促进作用。

(二)精心设计会计核算相关规范性文件

进行项目会计核算的相关规范,需要在深刻理解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精心设计项目核算有关的制度、方法、流程、表单和其他附件,既要包括财务系统内部相关核算流程、会计处理方法、相关表单及附件要求,也要包括以财务系统为主导的项目预算及执行制度、项目完工进度及项目成本确认制度等相关规章和流程,以及非财务系统基础工作的配套要求。初始的会计核算规范性文件的系统性和设计质量,直接影响项目会计核算转型的推进效果,也是发挥会计核算对项目管理支持与促进作用的关键步骤,也是减少后续改进难度、增强团队信心的重要因素。

(三)努力提高会计团队的核算水平

规范项目会计核算,对企业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尤其是对多年来一直从事简单会计核算且没有持续学习习惯的核算人员。他们不但需要改变观念,去关注企业勘察设计项目管理中涉会计核算的所有过程,而且需要系统学习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的基本规定和细节要求,学习新制定的项目预算及执行等企业文件,真正理解相关规定中关于规范项目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并落实到工作实践中。为此,不但要组织对会计团队进行项目管理、会计准则、相关规章和流程的培训,而且需在调整核算方法的前期及过程中,及时组织研讨具体案例,将相关核算要求落实到位。

(四)各专业技术带头人及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