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业发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发展高端服务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该文以厦门信息服务业的现状分析为基础,探讨了厦门信息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战略重点。
[论文关键词]信息信息服务业公共信息平台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服务化”趋势日益显现,现代信息服务业应运而生。区别于传统信息服务业,人们将通过汁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加工、储存、传递和利用,为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专门行业的集合体称之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现代信息服务业连接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用户,对社会生产与消费的拉动作用大,产业关联度高,目前已经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增值效益最大的产业。它能推动整个信息产业链向上游的设计研发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助推城市的信息产业从“加工”到“制造”直至“创造”的转型,是推进信息产业乃至经济的新增长点。
厦门作为海西经济区的枢纽城市,也十分注重城市的定位与转型工作。市政府提出构建厦门高端服务业的城市发展战略。现代信息服务业作为高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服务业中广泛渗透和应用,可推动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其态势也可直接影响到厦门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优化。
1厦门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厦门市政府极力打造海西经济区中的特区,制定了发展厦门高端服务业的战略,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计划到2010年,全面完成厦门“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建设,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保障有力、技术先进的海峡西岸信息中心城市和面向全球市场,规模化、集群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软件研发中心、软件外包出口和人才培育基地。厦门市2007年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产值ll0亿元,比2005年增长34.6%L2J。在基础环境建设、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软件外包、网络服务等诸多方面,厦门市的网络信息服务业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1.1软件基地建设初见规模,创新思维打造新热点
1998年,厦门率先出台了扶植软件产业发展的16条优惠政策,成立软件行业协会,启动厦门软件园建设。并相继配套出台了产业扶持、财政支持、人才引入等多项利好配套措施。经过近10年的发展,厦门现已拥有软件园孵化基地和产业基地两处园址。2000年,厦门软件园被授予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03年被授予国家软件引智基地。目前软件园已成功吸引了近350家企业进驻,包括微软、西基动画、雅讯、雅马哈、富士通等行业标杆企业。随着这些动漫游戏、数字内容、信息服务业、Ic、1T及软件设计企业的全面进驻,厦门市精心打造的海峡西岸最大的软件“航母”即将启航。
高端服务业关注创新、创意和数字化生存。动漫产业正具有以上特性,它是一种绿色产业,属于数字内容产业及文化产业,国际上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目前全球动漫产业的产值为20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在软件园的规划建设中,厦门市利用创新的思维思考信息网络服务业的发展,意识到动漫产业的重要性,确定了以动漫产业为点,带动新兴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战术。在软件园二期中规划了动漫产业园区,拥有国际一流的动作捕捉摄影棚、动漫作品观摩室等配套设施,这将是国内外最具规模和特色的研发区。目前更有多家知名动漫制作公司进驻厦门,其中的一些电脑动画公司已开始承接好莱坞电脑的动漫制作。点带面,面扩展,软件园发展必将带动厦门的信息服务业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
1.2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全面展开,各行各业电子商务发展进入新阶段
厦门市紧紧围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立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型政府这个目标来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的建设,政务内、外网已初具规模,效益Et益显现。为了保障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厦门市政府牵头构建包括人口数据、法人信息、社会保障数据等在内的多种基础数据库建设,这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应用支撑。在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增强了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作业能力,有效提高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也为电子商务的全部展开提供有力的政府保障。
作为海西经济区中重要的港口外向型经济主导城市,厦门有着比较发达的商贸物流业。全市目前已能实现港口作业与港口监管100%联网作业。70%以上外贸出口流转环节电子化。商业网站方面,2007年底,厦门共有商业网站超过2万个。网络运营模式丰富多样,包括了“实体+网络;纯的网上购物;“工厂+网络”模式;“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模式。各企业都可以依据自己的经营状况,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电子商务活动。
此外,厦门的新兴网络服务业发展迅速,带动电子商务进入新一轮发展。目前厦门具有增值电信经营资质的企业57家,企业数量约占全省30%,提供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服务业务。在‘域名注册”、“虚拟主机”、“空间租用”、“电子邮局”和“网站推广”等网络服务业务方面,约占全国30%的市场份额,在全国网络产业的关键环节中占有重要位置。
1.3信息技术的服务外包加速发展,整体产业链逐步健全
据商务部专网统计,2006年厦门市报备软件出口合同101份,总值453.49万美元,同比增长35.78%。从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且兼做外包的企业约50家。销售额4.77亿元,从业人员6761人I钔。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示,软件外包行业正逐步形成。目前主要接包行业集中在软件业和互联网服务业,主要接包业务为软件设计、编写、测试;后台服务;数据加工处理。软件外包为企业带来较大收益。目前ITO(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的利润还保持在国内市场的3.5倍以上,东南融通、翼华科技、吉联等从事北美服务外包企业的经营业绩都比较好。
2厦门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过程的问题分析
多年来,厦门服务业发展迅速,总量位居福建省第一,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增速也位于前茅。但相对于厦门城市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加速推进的新形势,厦门的城市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发展还不够充分;其中信息服务业在厦门的发展相对于服务业的其它产业更是显示出落后于其需求急速增长的情况;相对于深圳、大连、珠海等兄弟城市,我市的现代高端服务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短腿”。
2.1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良好,但区域、行业发展不平衡
厦门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适度超前,处于全国前列,应用处于全国中上水平。各区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框架已基本搭建完成,但其信息化应用水平却不高。其数据通信基础网络主要用于公文交换、会议通知、信息共享等,还远未实现机关办公和公众服务的电子化、网络化。此外公安户政等部门的基础数据平台已基本成型,大部分业务受理都实现网络化办公,但水务、电力等信息存在太多数据冗余,应用平台仍需进一步开发。这种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状态在厦门的城市与乡镇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行政区与行政区之间表现明显,制约了全市信息化的全面和深入发展。
2.2拥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却尚未拥有领先的意识来推动新一轮飞跃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在国家信息化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无论在政府还是在民众意识中,却都尚未认识到信息服务业的重要和发展。大家对信息的意识很大部份还停留在认为信息化就是软件开发的阶段。而当今经济与软件环境都预示信息化进程已经或正步人软件实施阶段,也就是信息服务阶段。研发是基础,应用才是目的,所以现在的网络信息的服务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真正关键所在。
2.3信息服务业总体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企业竞争力不足
从国内横向比较来看,厦门市网络信息服务业的总体规模偏小、发展速度还不够快(见表1)。2007年,厦门信息行业销售总额超过45.5亿元,全行业从业人员约l0000人;在155家经认定的信息企业中,员工超过100人的仅12家,纯软件收入千万元以上的仅6家;规模小、效益差,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几乎谈不上集群效应;绝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手工作坊式开发方式。网络信息服务业在自主技术创新和名牌产品方面显得不足,企业之间缺少横向联合,没有形成企业和人才的集聚效应。
2.4重点建设的基础数据库整体规划不足,网络信息服务呈现条块状不均衡
厦门市已拥有多个基础数据库,为海西信息港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基础支撑,但现在基本是各数据库独立运作,缺少统一规划与统一的综合应用。其中,各基础数据库的部分信息都存在关联性,容易出现信息冗余,造成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时重复、浪费、矛盾等多种问题。并且各基础数据库更新不一致,各自运转,也容易同关联部门脱节,逐步成为信息孤岛。
2.5人才总量偏少,高级人才匮乏,技术积累不足
网络信息服务业高利润、高回报的特征主要取决于持续不断的信息管理模式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创新能力是通过人才带动的。厦门目前未形成企业集聚,好企业不多,企业规模小,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够,薪资水平低,管理欠规范,人才在企业间流动的选择余地不大,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些人才引入的优惠措施,但高层管理人才和高技术人才还是显得明显缺乏。’
3促进厦门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厦门市应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指导方针,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一主题,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原则,积极创造有利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提高信息服务业在厦门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1转变意识,充分认识信息服务产业对企业竞争力发展的重要性
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不能仅仅关注生产力层面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业务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管理层面上的信息化,从根本上发挥信息化对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带动作用。为此要及时转变意识,把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从对技术一味追求转变到对企业内容管理模式的创新,对大型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利用上来。
3.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为信息企业的成长积极创造条件
政府部门应尽快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政企合理分工,结合厦门的实际情况,尽快出台鼓励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切实将国家对信息服务产业在税收减免、资金扶持、出口奖励或贴息、产业技术政策、市场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优惠或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为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整合资源,设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基金,扶持软件企业发展壮大,鼓励软件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创新、资质提升和市场开拓。创建行业融资和风险担保机构,为种子公司创业发展提供支持。
3.3利用地理优势条件,建好软件园,发挥其对信息服务产业的保障功能
在管理方面,应当理顺软件园的关系,明确其功能定位,保证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得以落实。进一步完善设施建设,改善环境,加强与台湾软件界的接触与交流,筑巢引凤,形成“台湾接单、厦门生产、返销国际市场”的发展模式;抓住台湾的电信公司已经开始将呼叫中心转往厦门的机遇,将此作为重要的招商项目,打响城市知名度。对园区也可采用外商投资,设立“园中园”,尝试以凤引凤。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设立软件评测中心、LINUX源码开放实验室,增强为企业服务的功能。吸引更多优势企业进人,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
3.4以申请“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为契机,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划在全国推进建设信息服务业的“十百千工程”(10个城市,100个外资企业,1000家服务外部企业)。厦门环境优美,配套齐全,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快服务外包业的发展。目前厦门也在积极申请“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应以此为契机,重视城市信息服务业的各项建设,争取在这新一轮的竞争中占领先机。
关键词:昆明;新型汽车;服务业
一、昆明发展新型汽车服务业的必要性分析
(一)新型汽车服务业概念解析
根据汽车产品在制造环节之后各环节在市场上的重要程度,汽车综合服务业可以划分为核心功能区、辅助功能区和特色功能区。核心功能区核心层包括新车销售、零配件供应、旧车销售、汽车保养、汽车维修、汽车租赁等。辅助功能区配套层包括试车服务、一站式服务、银行服务、汽车保险、汽车改装、汽车美容、车友俱乐部、行业协会、汽车物流、事故、驾驶培训、汽车广告、加油站、停车场等。特色功能区延伸层包括汽车展示、汽车博览、汽车影视、汽车音乐、车模展览、汽车体育、汽车电子、特色餐饮等。
(二)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要求
1、昆明——成长中的多中心城市。从居民的要求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通环境建设,使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更加方便、舒适;加强景观等公共空间建设,改善市民日常生活的舒适度。昆明在未来的城镇体系规划采用“多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每个中心为了实现就业和居住相平衡的效果,必须在发展房地产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发展适合本区域的特色产业群,以产业为内容,提升区域经济活力,使居民就近就业。
2、集约使用城市土地。根据昆明城区的土地使用性质以及今后发展重点和方向,对建设用地提出控制引导要求,合理分解人口总量与建设总量,从而对中心城内土地利用做出整体的控制。根据用地控制发展的不同程度,将相应的土地和人口容量分为高容量控制区、中高容量控制区、中低容量控制区和低容量控制区四个阶段。
3、重构昆明城市交通。昆明建成区车辆、人口、建筑单位密度大,交通堵塞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而且大大增加了城市经济运行的成本,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
4、对接昆明城市新规划。相关区域规划作为昆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不容出现城市断带的规划理念。在昆明城市建设的重心从西向东转移的过程当中,应注意东西部平衡发展。
(三)昆明市产业布局要求
1、产业补缺——构建服务业新亮点。现代服务业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昆明的产业规划布局是西山区主打旅游文化和特色农贸、五华区主打高新技术、宫渡区主打金融经济、盘龙区主打机械制造,为了在符合总规的基础上同时形成产业功能补缺,我们选择现代服务业其中的汽车服务业为主体发展方向。汽车服务业的主体是汽车,云南汽车产业目前已形成滇中昆明、滇东曲靖和滇西大理三地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我国的汽车工业将与国际汽车大公司开展深度合作(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的全面合资就是例证),轿车将成为汽车工业的主体(2003年轿车的产销量首次突破50%的份额),私人汽车消费将真正占据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成为拉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2、延伸产业链——完善汽车休闲业。结合以上对新型汽车服务业概念的分析,核心功能的产业环节是市场听必备的,它们是市场的主体和核心,它们的集中度体现了市场的规模辅助功能的产业环节是市场相应的配套和有益的补充。它们的匹配度体现了市场的效率特色功能的产业环节是市场价值提升的渠道,它们的丰富度体现了市场的特色。
3、产业结构升级——寻求大利润空间昆明目前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80万辆而公共停车位只有3万多个,远远达不到需求。一个停车位约占30平方米,100平方米的地方可建3个停车位,按一个停车位一天收入40元算(如果按每小时10元计将远远超过这个水平),一个月100平方米的停车场可收费3600元,而100平方米的住宅一个月仅能出租1000-2000元再加上停车场修建与维护成本低,兴建停车场远远比住宅出租合算。
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收益的跳跃式发展。同时围绕“汽车生活方式、汽车旅游方式”延伸出汽车旅游文化服务业的各类业态,汽车旅游文化服务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它的目标是为私家车旅游者提供专业服务,并延伸出旅游文化产业、休闲产业业态。
(四)巨大的市场需求
1、“车旅”到云南、昆明的自驾车旅游者。昆明作为云南最大的旅游集散中心和节点城市,每年从新马泰、涌入云南的自驾车数量达数十万之巨,特别在黄金周时主要人滇通道平均每天汽车通行量达5万辆,而我们这个地块就是为这样一个巨大潜力的
市场提供符合私家车旅游需求的汽车接待中心,包括汽车旅馆、汽车俱乐部、汽车保养维护中心、自驾车旅游服务中心等;
2、“车居”:以昆明市内的私家车业主为主要潜在客户,为这些客户配套符合他们居住模式(小户型)、停车(足够停车空间)、注重汽车话题的交友互动(汽车俱乐部)、汽车文化消费(汽车文化中心)、快速通勤(社区充足的小汽车通道)等主题社区。
截至2007年底,昆明小轿车保有量已达22.25万辆,占汽车类机动车的51.13%,与去年同比增长22.85%,其中汽车类机动车达43.52万辆,未来两年内汽车保有量将突破60万辆,这也将是一个极其巨大的市场。
(五)构建新型城中村改造模式
从昆明市已经进行中的城中村改造模式来看,都是一次性拆迁安置,房地产加商业配套上马的套路,农民是失地失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因此,构建以产业配套、内容明确的新型改造模式,使得本地居民能够在失去土地的情况下得到房屋、货币或者是岗位等各种形式的补偿。
二、对应发展策略
(一)建立新型汽车服务业孵化基地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提高昆明中西部发展均衡度,选择西山区作为该基地的落地点。在西山区靠近五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区域,一是有未来交通优势支撑;二是对接未来高新区白领的汽车服务需求。建立以汽车旅游、汽车休闲、汽车生活、汽车服务为主导,成为既具有市场基础、具有消费容纳力、具有产业驱动力的昆明汽车服务产业孵化基地和大型汽车生活社区。
(二)分期滚动发展,完善基础设施
整个汽车服务产业的构筑和发展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必须实行分期滚动发展。由一到三个项目带动相关细分行业的发展,分期利用土地。对于昆明目前的发展阶段来说,应将进滇的人群作为先期市场开掘重点,特别是商务性质的,汽车休闲中心以及大型停车场的建设是应该作为先导的。在此之前,应该着力改善区域环境,利用项目和城中村改造相结合的特点对二三环之间的土地进行集中细致的整理,配套相应的市政基础设施,构筑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三)搭建招商平台,运作特色项目
实行业内招商,即在有实力的汽车服务企业圈中先行洽谈,实现高起点和专业化运作,尽量吸引各细分行业之中领导市场的企业入驻,坚决提高入驻门槛,杜绝惯常的脏乱差的低档次汽修企业进入。设立诸如“shoppingmall”模式的服务产品大卖场,对于有车一族的各种特别需要也需设置专门项目以供招商,最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区域产业档次,对接未来发展需求。
(四)强化服务理念,制定服务标准
汽车服务业的核心是服务,并不是说标新立异的经营模式以及特色的服务产品就能发展好汽车服务业,其对应的市场延伸出来的文化内涵要求其高标准的服务档次是处在第一位的。在服务人员素质和技术设备等核心内容上,需要提高服务主体的综合服务素质,各类服务主体必须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服务人员从业素质的提高。要求成立汽车服务业协会,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实行达标准人淘汰制,从而强化区域竞争实力,真正吸引潜在的消费者。
(五)配套汽车俱乐部休闲区,坚实服务产业文化基底
昆明是云南省最大的集散中心而且自驾车文化发达,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由文化部门带头联合云南各大汽车俱乐部在产业聚集区内落户,并以之为大本营定期举行汽车拉力赛等活动,加强汽车文化的集聚发力,形成昆明汽车爱好者的中心,由此带动人气,从而反过来促进更多资本和一流企业入驻。
(六)对接云南旅游发展,开拓新型旅游市场
当前,云南旅游发展层次还处于中低水平,特别是旅游产品的创新和新型市场的开拓方面远不如四川等省份。因此,借这个契机,将汽车休闲融入到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当中,丰富自驾游产品的形式,形成以汽车文化为带动的新型辐射型旅游产品系列,吸引这一层次的高消费游客,从而占据这一新型旅游市场的有利位置。
论文摘要: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其发展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从科技服务业的定义、分类及特征入手,探讨了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结合江苏省科技统计资料,从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加快江苏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科技服务产业集聚现代服务业区域创新江苏
1科技服务业概述
1.1科技服务业的定义
科技服务业在我国刚刚起步,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尚没有形成共识。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统计中心,对科技服务业作了如下界定:“科技服务业是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其服务手段是技术和知识,服务对象是社会各行业。它同时指出,科技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是第三产业的一个分支,是所有第一、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一。
1.2科技服务业的分类
科技服务业涵盖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参照《江苏省科技服务业调查细则》的行业分类方法,笔者认为它应该包括以下组织及其活动:①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②科技推广服务;③科技中介服务;④其它科技服务。
按照科技服务业涵盖范围,可以划人科技服务业子行业的有:研发设计业、科技咨询业、科技信息服务业、技术贸易服务业、科技孵化业、技术推广业、科技风险投资业、技术监督服务业、知识产权服务业及其它技术服务业。
1.3科技服务业的特征.
(1)服务主体的广泛性。科技服务业不同于一般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服务于特定的行业,也不同于市场中介机构主要服务于市场主体(企业)。在前面的界定中就己经明确了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于社会各行业),包括政府机关、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等,力图在它们之间架设起一道桥梁。
(2)服务的系统性。科技服务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过程中起到纽带作用,这决定了其提供的服务是全程性的。从技术的开发、传播到应用,科技服务业提供的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以知识和科技为基础的系统化服务。
(3)服务的专业性。科技服务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它们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水平高,对科技服务的专业性要求高。不同类型和方式的创新、不同技术的创新、不同的创新主体、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所需的服务均不同,对科技服务机构所提供专业的具体要求也不相同。
(4)知识的密集性。科技服务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型服务业,它主要通过从业人员的智力劳动获取收益。科技服务机构所服务的主体和它所具有的专业化特点,决定了其提供服务的高知识含量。同时,科技服务机构已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已贯穿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因此,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资本是人力资本,第一资源是人力资源,第一要素是知识要素。
2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
(1)集聚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集聚是产业价值链集合的有效空间载体和生产组织方式,具有资源共享机制和企业互动机制。从这一意义上说,它也可以成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有效组织方式,有利于提升其产业整体竞争力。
(2)集聚有利于促进科技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和需求。由于集聚区域内相关服务产品众多,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激烈,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服务产品的供给,更保证了服务产品的质量.也提高了服务企业的信誉.从而使集聚区内的服务产品对顾客更具有吸引力。而当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形成“品牌效应”,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同,进一步促进市场对其服务产品的需求。同时,集聚区内部合作和诚信的文化氛围也有利于提高企业交易效率。这一切无疑都会增加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和需求,从而诱导科技服务业加速发展。
(3)集聚有利于科技服务机构的快速成长和发展。在集聚区这样的产业生态环境内,紧密的产业关联、共享的资源要素、丰富的社会资本、有效的竞争机制,会形成强烈的外部集聚优势,能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创新网络,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科技服务机构进人集群。同时,集聚的发展也有利于形成产业共同进化机制。例如,单个大企业有可能会受制于资产专用性难题、产业退出的沉淀成本大,而不能快速进行产业转型。但集聚则可通过协同效应,形成类似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共同进化机制。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战略联盟、业务整合等,可实现价值链活动的空间分工,使产业不断得到升级换代,从而可及时进行产业转型以维持产业持续发展。
(4)集聚有利于增强区域内科技服务机构的创新能力。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在产业集聚区内,创新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一旦被使用,就很容易被其它企业就近学习、模仿,从而迅速得到推广。同时,它也促进了人才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区域内科技服务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3江苏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3.1基本情况
经初步统计,到2006年,江苏科技服务业拥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约1093家,总收人近150亿元,从业人数达55000多人,已形成门类齐全、公共机构与民间机构互补发展的格局。科技服务产业化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一批骨干单位,科技产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最活跃的基地。
(1)科技服务产业化已初具规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全省2006年科技服务业总收人149.73亿元,占该省GDP的比重为0.68%。最高的南京有2.57%,其它地区除了连云港达到1.17%外,都没有超过1%。科技服务业虽已初具规模,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科技服务机构类型较为齐全。该省现有的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可分为研究与试验发展类、技术推广服务类、科技中介服务类、其它科技服务类四大类18小类。其中,科研院所218家,技术推广机构319家,生产力促进中心64家,科技咨询机构173家,科技信息服务机构52家,科技创新创业机构75家,专利服务机构30多家,行业协会18家,技术监督机构29家。
(3)科技服务机构发展迅速,功能体系日趋多样化。该省科技服务机构迅速发展,科技服务骨干单位的整体素质逐步增强。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中,省、市、县三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拥有从业人员近千名,资产3.3亿元,2006年实现收入1.4亿元;在科技创业服务体系中,除综合性孵化器外,还有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及集成电路等专业孵化器;在技术咨询服务体系中,各类科技信息机构、工程咨询机构依托信息资源丰富和技术先进的优势,在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在资源整合、技术推广和转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存在的问题
尽管科技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从总体上看,该省科技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在本次调查的1093家单位中,有437家企业单位和656家事业单位,不少科技服务机构官办、部门办色彩较浓,过于依赖政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公平性,服务效率不高。占单位总数60%的656家事业单位的收人只有486765万元,只占总收人的32.45%;而占单位总数40%的企业单位的收人达到了1013502亿元,占总收人的67.55%。企业单位平均收人是事业单位平均收人的3.13倍。事业服务机制,很难适应科技服务机构面向市场开展高智力服务业务的要求,事业单位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2)缺乏一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骨干科技服务机构。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科技服务机构规模较小,服务内容单一。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骨干性科技服务机构,是该省科技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一项既紧迫又艰巨的任务。
(3)政策环境不完善。我国科技服务机构发展水平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相比,尚处于初级阶段。从全国范围来看,尚没有出台针对科技服务业的扶持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也不完善。从江苏省情况来看,该省科技服务业也仅初具雏形,政府应予以大力扶持。各级政府对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应加强总体规划,加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从资金、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为科技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专业人才匾乏。首先,从科技服务机构人才队伍状况来看,不论是事业型还是企业型服务机构,其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截止到2006年末的统计数据,我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中拥有硕士学历的仅有4727人,博士1188人,高端人才占期末从业人数的比重仅为10.56%。一方面,服务机构难以从市场上寻觅到满意的从业人才;另一方面,许多科技服务机构规模小,经营能力差,对高素质服务人才缺乏吸引力。
4加快江苏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高效连通的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江苏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为促进江苏省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重视规划引导。各省辖市要根据本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特点,结合支柱产业需求,选择一批政府重视、产业基础强、条件较好的科技服务业务,进一步明确方向,,突出重点,统筹组织,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以发展楼宇经济为载体,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一批有专业特占的工程咨询楼、中介服务楼、咨询大厦等,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2)加强政策扶持。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科技服务业集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业专项资金及科技服务业有关项目计划要优先考虑集聚区内企业。凡是人驻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符合其主体功能定位的企业应享受一般工业企业在省级以上开发区享受的水、电、气价格,其在集聚区内的项目可优先纳人土地利用计划,并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
(3)加快网络与数据库建设。网络和数据库建设是科技服务体系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应牵头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尽快建设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和共享的开放型数据库。在集聚区内,有效降低科技服务服务机构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网络与数据库可在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之间、科技机构与政府之间、科技供需方之间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有利于更好地推进科技服务业的集聚。
(4)以载体引进为重要手段。各地要加快科技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促进集聚区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整合现有资源,以积极的态度吸引国外投资。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加快培育行业内名牌企业,以点带面,以合资、合作方式引进国外科技服务机构,带动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是要吸引国外知名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在当地建立分支机构,以此为平台,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进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1、服务模式存在一定缺陷
顾客在就餐过程中最为重视的有两方面,一是菜肴质量,二是服务质量。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标准化服务是将就餐对象统一对待,提供同质的菜品与统一形式的服务,实行无差异化的营销策略。虽然目前较先进的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餐饮业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毕竟只是一个标准,仍受到国情、经济状况等方面很大的影响,因此较理想的运行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没有一个标准的评价体系。就当前大部分餐饮企业的服务模式执行现状来看,个性化服务会受到资金、场地等多因素的制约,并且当代所付诸实践的个性化服务多是只为少数人提供优质的服务,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标准化服务同样受就餐人群、菜肴风格等因素的影响,前厅与后厨之间、不同消费群体之间均很难达到标准化的同步服务。从这两类当前主流服务模式会发现,餐饮业服务已经不仅仅是消费者与服务供应者之间的互动,更是消费者与整个服务传输系统的双向沟通与互动。传统的服务模式多停止于消费者离开消费场所。这样的服务模式仅仅可以保证为消费者提供了一次满意或不满意的服务,而并没考虑到客源的延续性与扩大化,对于顾客就餐过程中消费信息、服务信息以及后续信息的采集与整理系统并没得到完善,因此无法准确地对顾客的消费动向、喜好及建议等诸多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由此可见,在服务链条中,缺乏系统的顾客信息整理系统、延续性的服务的中断是当前服务模式中存在的明显缺陷。
2、员工流动性大,服务可持续性较低
近年来,随着餐饮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员工流动率一直居高不下,员工的高流动率一直是困扰餐饮企业经营者的难题,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餐饮业的员工流动率不应超过15%。根据中国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对国内23个城市33家二至五星级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调查统计,近5年饭店业员工流动率分别为25.64%、23.92%、24.2%、22.56%、23.41%,平均流动率高达23.95%。一项统计表明,国内一线城市地区的酒店餐厅员工平均流动率在30%左右,更有甚者高达45%。员工的流失会给酒店或餐厅带来一定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是过高的员工流失率将会给餐饮企业带来更多负面的影响。首先高频率的员工流失会使酒店餐厅的运营成本受到一定的损失,餐饮企业的员工从招聘到培训的人力资本投资将作为支付雇员更换工作的成本,同时还要为招收新员工支付一定的更替成本。其次员工的频繁流失可能使酒店餐厅业务受损,削弱其服务的持续性,从员工心理上来讲,一些准备离职的员工在其未离开原职位期间,对待自己的工作没有以往认真负责,从而影响该餐饮企业的服务质量。此外,员工离开后,餐饮企业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去进行下一轮的人才招聘及雇用,它将间接地影响到旅店和餐馆的服务质量。同时,流入和流出的工作能力上,总有一个缺口,对于损失优秀员工的酒店餐厅在服务质量上将是长远的影响。从另一方面看,高频率的员工流动对餐饮企业发展创新的影响也是极为长远的,一部分的员工流失可能会刺激更大范围的员工变动,不仅会造成客源的流失,整体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降低餐饮企业服务创新的开发效率。
3、对创新的投入缺乏精确估算
餐饮业的服务创新不止是在思想上、营销策略上的创新,这种创新也会表现在经济方面和人力资源方面。许多餐饮企业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对周边及更大范围地区的餐饮市场缺乏全面正确的考察认识,一味地追求新意,而忽略了消费者的认同程度及市场可行性。所以在进行创新的同时,要在投入与产出上做出合理正确的经济预算,并结合市场进行可行性分析,做好充足的准备,降低投资失败对餐饮企业带来的风险。目前餐饮企业进行服务创新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一方面进行创新服务的餐饮企业大多定价较高,一旦出现价位低但是服务相当的餐饮企业,前者便很容易被淘汰,其前期的投资也将化为泡影,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对餐饮市场前景估计不足也是导致服务创新受阻的原因之一,许多餐饮企业只根据眼前的利益对原有服务或策略进行一定创新,没有考虑长远利益便付诸实践,这样很难经受住时间与市场的考验,到最后甚至连成本都无法回收。
4、创新内容俗套,缺乏新意
目前国内餐饮业对于服务创新的形式有很多,从环境氛围、菜品设计、服务艺术、菜单设计、附加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开拓创新。但是长期以来的创新多有“跟风”的通病,效仿别人成功的案例,例如看到肯德基和麦当劳在国内广大的青少年市场,便效仿其店面装修、就餐方式、服务模式等,但是这些效仿的餐饮企业完全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餐饮特色,缺乏自主的服务模式创新,因此盲目的模仿和过时俗套的创新,很难推出新意,也不可能维持酒店餐厅的长久经营。再如,许多餐饮企业忽视所在地区的饮食习俗、喜好,忽视人们日益重视的健康需求,一味地追求受到好评的粤菜、西餐、川菜等外部元素。不仅用料单一,不能充分利用社会化资源进行菜品的创新,也很难在原有的服务元素中加入可以进行创新的内容,无法营造长期受到顾客欢迎的就餐环境,因而也就缺乏了较稳定的客源。
二、山东省餐饮业发展服务创新的策略
1、餐饮业发展需完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及服务补救措施
餐饮业是一个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日常消费水平的提高,行业中的服务质量问题逐渐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如何对一个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价也越来越多地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所研究。一个餐饮企业只有对自身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价,才可以在不足之处寻找创新点,这些都是餐饮企业进行服表1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务创新或其他创新的前提与根本基准所在。对服务质量的研究影响最深远的当属1988年Parasuraman等人提出的服务质量的五个构成因素,并逐渐形成发展成熟SERVQUAL评价模型。SERVQUAL评价模型的五个评价因素分别是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它是评价消费者对某一特定企业服务质量感受的一个量表。通过评价主体,也就是消费者的打分进行评定,包括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值和实际感知值。二者的差越大,则服务质量的评价越低;相反差值越小,服务质量的评价就越高,评价的数据是企业进行创新的一个重要依据。对评价指标的评价采用Liker7级量表,由评价主体———顾客对服务前后的实际感受进行打分,以1-7的分值,由非常差到非常好。根据所得评分分析评价指标,结合餐饮企业实际情况,对服务质量评价较低的服务项目进行总结、改进。通过这一评价体系,可以使餐饮企业清晰地看到企业自身发展的不足,研究改进策略,从而更有利地促进餐饮企业进行适合自身发展的服务创新。服务是一项生产与服务同步进行的活动,期间具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出现服务失误不可避免,但是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失误,都会造成消费者的不满,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口碑。服务失误的根本起因是服务质量的差距,服务质量是促进服务创新的根本评价指标,包括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当所进行的服务无法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与顾客的期望值产生一定差异时便会出现服务质量差距,于是便产生了服务失误。目前一些经营状况较为良好的餐饮企业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并形成了通过服务补救促进服务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每一个餐饮企业,不管其规模大小,都应该脚踏实地从每一项服务细节做起,在失败的服务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补救措施,在发展创新中不断壮大。
2、餐饮业发展需向实施标准化、工业化发展
从长远发展来看,山东省餐饮业的规模化发展需要有一套标准化体系来支撑,这不仅有利于鲁菜的推广发展,更有利于鲁菜餐饮企业的对外扩张。2010年,成立山东省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鲁菜分技术委员会,对鲁菜进行深层次整合,用标准助推鲁菜产业化经营,促进鲁菜再度崛起。今后鲁菜标准化发展应注重标准化体系的推进与完善。在现代社会,餐饮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必须采用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即从产品生产到产品供应、服务以及售后服务等采用工业化流程。工业化流程的建设需要依赖于科技建设一条龙流水作业系统。餐饮业工业化发展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能为顾客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选择。我国的餐饮企业在工业化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一些产品的工业化还远远不足。
3、餐饮业发展注重品牌建设及开展体验营销
品牌是企业财富价值的一部分。餐饮企业对品牌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品牌可以帮助餐饮企业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推进企业的社会扩张,提升企业的经济价值。当前,鲁菜餐饮企业的品牌建设首先需要树立品牌意识,深化对品牌的认识,深刻认识品牌的价值和对企业发展的深远影响。建立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向市场提供一个优质的产品,确定产品的理念、设计风格等,树立企业形象,建设CIS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营销活动,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影响力,确立品牌的市场知名度。
4、餐饮业发展加强高级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国际化扩展
要改变人们对餐饮从业人员的传统认识,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加强社会对餐饮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可,这样才能够吸引人才从事这一行业。山东省人民政府对餐饮业的发展及后备人才的培养相当重视,很多大专院校都相继成立了与餐饮有关的科系,如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下设旅游管理学院;济南大学、青岛旅游管理职业学院、烟台商业高级烹饪专科学校、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山东商业职业学院等均设立了烹饪与营养专业,每年都为社会输送大批的烹饪与研究专业人才,受到了社会的好评。餐饮企业的做大做强,要走连锁化、集团化、国际化的道路。国际化扩张往往需要企业具有雄厚的实力,因此,在省内建立连锁集团企业是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基础。连锁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在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管理等环节协同运作,集团成员之间资源共享,能够节省成本和费用。优势互补,能够提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效率,能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一些实力强大的省内餐饮企业可以通过合资、合作和股权投资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拓宽经营领域,进行行业整合,建立连锁企业集团,形成量化优势。餐饮企业的集团化发展可以通过统一采购,降低采购成本,还可以将某一企业的“长板”弥补其他企业的“短板”,提高管理效率,使企业及集团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升。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外扩张。山东省餐饮企业国际化扩张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直接在海外开店,凭借优势特色,打开一个个新的市场。二是收购兼并国外一些有影响力的品牌,这样做可以减少进入海外市场的阻力,企业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融合与企业长期发展上。
5、弘扬山东餐饮产业文化
从服务的内容上看,目前我国社区家政服务的内容主要有家庭清洁、家庭餐的制作、照顾老人、看护婴儿、看护病人、护理产妇与孕妇、搬家、管道疏通、房产中介、婚姻介绍等服务。虽然企业经营的项目繁多,但却很难形成规模和特色,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较多,社区家政服务企业也不可能一一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家政服务需求。一旦有需求满足不了,客户就很可能找其他的家政服务企业来为自己服务,这样就会导致社区家政服务企业很难与客户形成粘合度,限制家政服务企业的发展。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社区家政服务企业的倒闭。所以服务项目精细化、规模化、特色化是社区家政服务发展的可行之路。
二、家政服务企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很难满足社区居民的家政服务需求
目前,大多数的社区家政服务企业都刚刚起步,社区家政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数文化水平功能较低,对于家政服务没有正确、全面的了解,他们只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缺乏服务意识。大多数家政服务人员都是属于“挂靠式”的在家政企业服务。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家政服务培训,对家政行业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更是了解得少之又少,大多数还是处于干完一家是一家,把钱赚到手里才是真本事的阶段。所以让社区居民对于家政企业着实寒心,很难形成长期的服务关系。
三、客户与服务人员贪图小便宜的心理,导致签私单现象严重
摘要: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做好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使之为企业的核心业务服务,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就必须明确其功能和实质,把握好它所具有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功能
企业的行政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卜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的沟通和协调。行政管理的厂‘度,涉及到一个企业的全部运作过程;行政管理的深度.又涉及到许多局外人难以想象的细微末节;行政管理的重要,是因为它是领导和各部门、众员工之间的桥梁;行政管理的敏感,是因为它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一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二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概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行政部门应该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种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研究国内外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探讨公司的组织架构,任用公司的各级十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印商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行政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指挥若定。为了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像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
然而,行政部门如果仅仅满足于这样一种管理水平,那还是不够的。行政部门还必须在“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做好工作,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者。从“管理”方面来说,行政部门不能满足于在日常事务的层次上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必须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成为领导不可缺少的”高参和臂膀”。这就要求行政部门的领导者不能满足于做一个事务主义者,而是要做一个有思想、敢创新、有冲力的领导者。
从“协调”方面来说,行政管理者不能简单地以传达领导的命令、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满足;也不能凭借自己在企业的独特地位对各个部门颐指气使,以权压人。行政部门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没有充分沟通的协调不是真正的协调。
从“服务”上说,行政部门要甘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因为行政服务干得再出色,毕竟是服务于企业的最终目的的。行政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后勤服务工作,永远不要奢望成为企业关注的“中心”。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行政部门最忌讳处处显示自己的存在,与其它部门抢镜头、争荣誉。行政部门应该像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头原料(任务)进去,那头成品(结果)出来;其中的许许多多曲曲折折,都消化在行政体系之内,切忌为自己评功摆好,四处张扬,浪费别人的时间、精力和感情。要反对利用自己对公司资源的支配权只顾为自己谋取私利或便利的行为,特别要反对把行政部门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府衙门。
二
企业的行政管理至少有以下特点:
(一)企业的行政管理是为经济效益服务的。企业的行政管理如果不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那也是没有价值的。简言之,企业行政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的.即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行政管理注重内容和实质。通常,企业的行政管理往往根据公司实际需要,对行政管理的诸多制度、程序、环节、形式、图表、文件等进行剪裁和调整,使之变得精练、实用、简洁、便利、省时、省钱。
(三)企业行政管理要讲究实效。虽然我们不能说要直接用企业经济效益来衡量具体的行政管理行为,也就是说,不能直接对某个具体的行政行为问“你这种做法能为企业赚多少钱”;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还是比较直接地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企业行政管理的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司的各种资源,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企业发展。
(四)企业行政管理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企业的行政管理往往根据公司实际发展需要经常进行变革、增删、剪裁、变通,因而带有很强的灵活性,比较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公司实际。
(五)企业行政管理要为企业的.’前线”服务的色彩比较明显。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人员在企业中比较“低调”,行政部门为技术、业务等一线部门服务的关系一般比较明确。
企业行政管理的上述特点就给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提出了这样一些要求:企业的行政管理必须时刻着眼于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服务,反对”为管理而管理”;必须坚决摈弃形式主义,切实讲究实效;必须大力讲究勤俭节约.反对大手大脚;必须根据公司实际需要和可能,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方法,一切以公司利益为最高原则,反对食古不化、因循守旧;最后,企业行政管理最终要落实到确立服务观念,克服老爷作风和衙门习气,切实搞好服务上来。
三
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完全摈弃“机关习气”.完全凭主观意愿办事的”游击作风”。企业中没有系统完整的规章制度、上下左右的明确分工、明确而充分的逐级授权和环环相扣的工作程序;或无章可依.或有章不依;由于没有制定出成文的“公道”和”规矩”.造成企业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相扯皮.互相推诱;你争我夺,辩论不休;或遇事不议.或久议不决,或决而不行,或行而不果;重复讨论,重复决定.重复劳动;朝令夕改.朝秦暮楚。企业处于一片“打乱仗”状态.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另一种倾向,是一些“机关作风”较重的企业行政管理干部,完全不考虑公司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搞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把一个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变成了旧时代的“衙门”。这同样造成极大浪费.降低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影响企业效益。
以上两种倾向,都是我们应当大力反对的。行政管理的目的和实质在于为企业的根本目的服务,为企业领导和各个部门、干部员工服务,而决不可本末倒置,否则同样会降低员工士气和工作效率.损害公司利益。
四
企业行政管理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行政管理人员对自己所在企业的业务不了解、不熟悉,管理时常脱离各部「1实际,的规定无法推行或根本不宜推行,引起其它部门的反感和排斥。各业务部门心理上总觉得行政人员碍手碍脚.甚至是手脚太长,除非有什么必须要行政部门帮助解决的事,否则宁愿与行政部门老死不相往来。行政人员也往往或是很知趣地尽量不去打搅其它部门,或是对其它部门有一种抵触情绪。这样就陷入了恶性循环:行政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工作接触越少,就越不了解,管理就越脱离实际;反过来,行政管理越脱离实际,就越遭受各部门的排斥,从而也就越不了解各部门情况。为了改变这种行政管理与各部门业务“两张皮”的现象.行政部门除了要转变观念、转变作风外,还要强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管理职能。
>> 资源配置对科技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运行特点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金融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 现代科技服务业跨界服务演化的影响要素分析 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运营及服务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吉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科技服务业集群限制因子分析及策动路径研究 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的运行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 淮安市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生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沿海地区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提升的影响因素和对策分析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对上海科技服务业企业的影响分析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服务业吸引FDI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电子商务的中国科技服务业创新平台模式研究 科技服务业发展与产业升级研究 加快福建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 基于钻石模型的广东科技服务业竞争力研究及对澳门的启示 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3.
[2] Palivos T, Wang P.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Economics, 1993, (26): 645-669.
[3] Michael Schuman, Escaping the middle income trap, Time, Aug 13 and Sept 1, 2010
[4] Fingleton B. Theoretical Economic Geography and Spatial Econometrics: Dynamic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1, (1): 201-225
[5] 杨向阳,高觉民,童馨乐. 关于服务业集聚的若干思考[J]. 财贸经济,2009,(2): 121-125.
[6] 金荣学,卢忠宝. 我国服务业集聚的测度、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 财政研究,2010, (10):41-45.
[7] 任英华,邱碧槐,王耀中. 服务业集聚现象测度模型及其应用[J].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1, 30(6):1089-1096.
[8] 盛龙,陆根尧.中国生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3,(5): 115-129.
[9] 李建标,汪敏达,任广乾. 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 51-56.
[10] 杨勇,李江帆,王利文等. 发展科技服务业 推进生产服务业发展――台湾新竹科技园科技服务调研[J]. 南方经济,2013,(10): 77-84.
[11] 马福祥. 江苏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 南京: 东南大学,2005.
[12] 郑霞. 若干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评述[J]. 科技管理研究,2009,(5): 209-212.
[13] 刘树林. 天津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2010.
第1章 绪 论 1
略………
第2章 论文相关基本理论综述 14
略………
第3章 服务业的性质地位及国际比较 36
略………
第4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现状、发展目标及基本原则 47
略………
第5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62
略………
第6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组织优化模式 100
略………
第7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地区布局合理化模式 128
略………
第8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市场绩效分析与评价 156
略………
第9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71
略………
结
论 183
参考文献 185
第1章 绪 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服务业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业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加快了社会生活质量、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和社会控制程度的提高。服务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门类越来越全,就业人数越来越多,占GDP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也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之间具有相关性。经济发展过程也是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发达的经济都有很高的服务业就业人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现象,是劳动人口从农业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移。产业革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金融、运输和通信等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相对地位的提升只能放在与经济增长同时发生的结构变化中去考察理解。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并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服务业已经或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支撑。到200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62%,其中34个低收入国家为34.5%,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2%,22个高收入国家为65%;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的比重,发达国家为60%--78%,中等收入国家为45%--62%,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为30%--45%(见表1.1)。
略………
结
论
本文对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从服务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发展目标、结构优化、重点产业选择、组织模式、企业运行机制、区位布局诸方面,构建了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的新体系,研究表明,改善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黑龙江省服务业的竞争力,对于黑龙江省经济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我国服务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我省服务业的发展模式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结论:
略…………
:136000多字的经济学博士论文
有目录、表、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外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 山东省服务业 制约因素 对策建议
国外服务业发展概述
(一)国外服务业发展规模的变化
服务业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并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就业能力也在不断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成功地利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两大趋势,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服务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使美国经济迅猛发展。另外,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近几年服务业比重已经上升到70%以上,它们都是由制造业为主而变成以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
(二)国外服务业结构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服务贸易的方式、内容和构成。服务贸易已不再是运输、工程建筑等传统领域,而是新知识、新技术和数字处理等领域。近年来,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在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得到提高。
同时,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也引领了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服务实现了服务产品在全球化经营,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多项技术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发展。
(三)国外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国外服务贸易发展快速,其主要表现在:服务贸易比货物贸易的增长迅速,1997-2002年的五年间,国外服务贸易进口年增长率是5.5%;而出口额年增长率为5.8%,均比货物贸易增长快。外国直接投资的重点是服务业,主要集中于零售、金融、商业服务和通信行业。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美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
1.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服务业迅猛发展。1955年,美国服务业比重大致在55%左右,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50.8%;而到2000年,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到74.5%,而就业比重也到76.6%,美国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并且有些行业如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旅游业等发展迅速。服务贸易在其整个国际贸易中占很大的比重。
2.美国服务贸易持续稳定发展。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国。其服务业贸易产值占整个GDP的80%,服务贸易额占总对外贸易额的21.5%,服务贸易顺差抵消了8.1%的商品贸易赤字。美国近年来的货物贸易表现为逆差,而服务贸易表现为顺差。据预测,美国未来就业机会的增长大部分集中在服务领域。
3.美国信息技术使服务贸易网络化、综合化、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美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出口每年递增23.7%,而新兴服务业,如商业服务、教育业、旅游、金融、、运输、通讯、维修、娱乐、医疗等行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很强的世界竞争力。美国税收优惠大多用于高科技产业,如生物科技、光纤通讯等,使服务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日本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
1.日本的服务贸易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状况相对落后,但是日本服务业产值占到国内GDP总量的70%以上,服务业就业岗位约80%超过其他主要的发达国家。
2.日本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日本服务业大多是进口大于出口。其服务贸易常年处于逆差状态,但其货物贸易一直保持巨额顺差,与美国相比,日本的服务贸易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比较低。这也是日本与美国人均GDP差距的主要原因。
我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并处于发展初期
国外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一般占GDP的60%以上,中等收入的国家平均50%左右,而我国2004年仅为31.78%。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不合理
我国服务业多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上,而与世界贸易量最大的知识密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行业相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期。据统计,2000年,我国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53%,国际运输收入占12%,两项和占65%,所以旅游、货运是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部分,而以信息技术、高科技为核心的新型服务业处于劣势。
(三)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这就为服务业如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载体和平台,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山东省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扶持力度大
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多项政策。“十一五”期间,山东把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十大产业列入服务业发展重点规划,并实施了税收、土地、信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力争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而且大规模的资金注入更是对服务业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二)服务业发展基础雄厚
山东省作为沿海经济大省,海岸线很长,占全国海岸线的六分之一,在全国位于第二位;另外山东省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凸显圣人文化和河湖生态特色、文化源远流长,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服务业发展面临机遇
2010年全年,山东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同比增长28.6%。零售额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消费品市场零售额的增长。随着旅游、休闲、娱乐、商务活动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好客山东”著称的山东省面临发展服务业机遇。
(四)服务贸易总额增长
2010年山东省服务贸易总额增长23%。其中出口增长34.5%,进口增长18.9%。贸易行业主要集中在运输、商贸服务领域,其中2011年1-6月,该省服务贸易总额达36.3亿美元,增长9%,占全省贸易总额的5.1%;服务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8亿美元,占全省的11%。
山东省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服务业发展滞后
近几年来,山东第三产业与领先全国的一、二产业相比,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名列全国倒数第二,成为明显的产业“短板” 。服务业总量小、比重低、人均服务水平不高、吸纳就业能力偏弱和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且结构不合理
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比较传统的领域,共占90%,而那些新兴产业如技术服务业、科研、金融、房地产业仅占服务业总值的24.6%,国际竞争力还不是很高,而美国1994年现代服务业就已经是50%以上。山东服务贸易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发展,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还是比较低,仅占全省贸易总量的5%。
(三)服务业改革进展慢且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山东除商贸餐饮、房地产外,服务业基本上还是以国有为主,占70%以上。而对外开放程度低的领域,基本都集中在服务业,导致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难以提高。近年来山东省服务业利用外资仍处于初级阶段。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利用外资仅占全省的13.3%,是利用外资的一个薄弱环节。
跨越式促进山东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服务业研究的投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发达国家都在大幅度的增加对服务业的研究支出。而山东省对服务业的研究投入是微乎其微。因此要加大教育、科研投入,特别是高新技术项目。同时,还应该完善科技评估标准,监督和检查国家科技投入的效果,使科技投入发挥最大功效。
(二)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
按照国际标准完善服务贸易法规,在金融保险、电信等基础设施行业部门放松管制,打破国有经济的垄断格局,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与此同时,对重大服务业项目,特别是产业龙头项目,对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力度。
(三)实施品牌战略来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对一批基础好、有发展潜力、有前途的品牌,在财政、税收、金融、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市场开拓、信息服务、跨国经营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从而提高服务企业与服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集群效应和知名度。
(四)多渠道、多形式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并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
一是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服务贸易行业协会。二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充分利用软件外包、咨询服务、基础性研发、增值电讯、现代物流等国际服务外包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三是鼓励外商投资,以中日韩、中国-东盟、两岸四地和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区域商贸合作为重点,开展务实、高效的区域商贸合作。
(五)根据不同的区域结构特点制定不同的服务业发展战略
因地制宜是保证山东省的区域结构呈现出“东中西”三大经济发展地区。山东半岛沿海城市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更加注重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房地产、电子、金融、通信、咨询等服务业;开发海洋生态保护区,发展旅游业,物流服务业等;鲁西南地区资源富集,应当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对鲁西南的文化产业象孔府、孔林、孔庙,还有牡丹之乡,革命根据地等,要发展特色文化;中部以省会济南为中心地区,向周边到黄河和鲁北地带,工业、交通发达,应该以信息化的服务网络和物流配送系统为主发展服务业,包括连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
(六)完善服务业发展评价体系并建立市场竞争机制
目前我国服务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下、人员素质不高的倾向,过分偏重于短期利润。今后应注重对企业长远发展潜力、内部流程和外部竞争力的动态评价。在新的评价体系中,逐渐提高智力投资、员工知识水平、科研设计水平、顾客满意度和服务质量等指标比率。
参考文献:
1.张明贵,石立峰.美国服务贸易及其借鉴.国际经济合作,1998(12)
2.程大中.中国服务业的增长、技术进步与国际竞争力.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李敏.国际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信息报,2007.6
4.肖志鹏.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5.吴士元.我国省级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统计与决策,2003(10)
6.小文辑.全球现代服务业发展扫描.中国财经报,2007-6-19
7.任旺兵,刘中显.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思路.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