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治理新格局范文

社区治理新格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治理新格局

第1篇:社区治理新格局范文

车站社区提升人居环境汇报材料

车站社区党总支创新“三四五”联勤联动工作机制,采取责任共担,优势互补、协调联动、无缝对接的模式,推动形成了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区域共建引领,“三联”机制聚力。车站社区通过部门联合拉网执法,队伍联勤包片巡防,党群联系覆盖共治,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成立联勤联动指挥中心,火车站前广场设立指挥站,建设以社区为平台,单位、小区、居组等为网点的社区网格,对辖区内社会治安秩序、交通运输秩序、市场经营秩序、市容环境卫生等进行常态化的全面管控,不断提高治理水平。

二、多措并举组拳,“四动”强势发力。开展专项行动,车站社区在火车站、靖雅园等重点部位在每天组织一次“小整治”、15天开展一次“大整顿”,配合不定时“突击检查”。注重点位互动,社区结合实际设置督查员,全方位调度网内资源,高效处置各类突况。突出灵活机动,在节假日客流高峰期,指挥中心不断充实人员力量,强化片区管控,持续做好动态控制。定期举办活动。社区以搭平台、促共建,建桥梁、促感情为突破口,先后在火车站开展了“新春送行”、“农民工助行”“爱心祝您行”等志愿活动及“区域化党建联盟”文艺演出,营造了互助友爱、温馨和谐的党群关系。

三、党群同心同力,“五变”成果暖心。社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动车头”的引领作用,建立“红色火车头”党建工作站,成立党建联盟,设立民情意见箱,开展小微便民服务,辖区多个点位环境卫生由“脏乱差”变成了“洁净美”、交通状况由“拥堵无序”变成了“井然有序”、治安状况由“难于治理”变成了“快速处置”、部门沟通由“条块分割”变为“协调统一”、党群关系由“被动联系”变成“主动暖心”,实现了“五个转变”。

第2篇:社区治理新格局范文

关键词:内蒙古 城市治理 治理模式

21世纪,世界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城市发展。完善城市治理是建设宜居城市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内蒙古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管理病”层出不穷,城市治理水平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求,成为社会最不满意的领域,城市治理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推进和突破的严峻问题。

一、克服重建轻管,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内蒙古“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指导思想并没有落到实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治理因利益松手,规划向开发让路,环境为建设放行的问题。城市治理工作繁琐复杂,财政投入大,见效缓慢。不到情况恶化、上级检查、群众举报、媒体曝光之时,只能是讲起来重要,比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而城市建设有着效果明显、凸显政绩的特点。博弈之下,地方政府总是把主要精力、人力、财力投入到建设上,这是我国压力型的行政体制在城市发展与治理中的突出体现。由于重“地上建设”,轻“地下治理”,我区很多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和维护严重滞后,存在老化、落后、管理不到位问题,例如,地下排水管道由于口径小、后期维护不到位,大雨过后道路臭水积溢,遭遇“内涝”,有的地区管线用不了几年就得重新铺设,各种管线频繁地重复开挖,出现了让百姓叫苦不迭的“马路拉链”现象,给人民的出行带来很多不便,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其实地下管线在国外早已不成为问题了,巴黎、东京、伦敦、罗马、墨西哥、澳大利亚地下水道世界闻名。还有一些城市注重表面繁荣,新区、主街道市容环境的治理并不差,但小街背巷、老区、城中村、建设工地、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就相去甚远了。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出现的“城中村”,形成流动人口的聚集地,成为城市治理中对流动摊贩整治、食品安全监管、公共治安管理的难点地区,形成了城市中的“高风险”地区。

究其根源,重建设、轻治理是我区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厘清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作为城市治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强化其作为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和提供者的职能,突出城市治理中的公共服务导向。改革现有的考核机制,把“民生福祉”作为城市治理的最重要内容。新加坡之所以能成为“花园城市”,与其政府在城市治理方面强调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密不可分。建设重要,治理更重要。一个城市建设再多的道路,如果没有交通管治、交通规则,交通拥堵就不可避免。只有治理改善了,建设才能效益最大化;应把纳税人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在普惠性和实用性的民生项目上,少一些观赏性和标志性的建筑,多一些问题意识和民生考量。只有切实把城市治理摆到顶层设计的高度来审视、谋划和推动,才能真正实现建设和治理并举,重在治理。

二、突破城管瓶颈,疏堵结合建立长效治理机制

城市治理中有许多屡禁不止的现象,如占道经营、乱倒垃圾、车辆乱停、乱贴广告、违章建筑等问题时有发生,长期以来得不到彻底根治,严重损害了市容环境和公共秩序,已经成为城市治理的一大瓶颈。目前,城管行政执法局主要将大量的精力花在突击检查、集中整治和事后查处上,有“突击式”“运动式”的特点,行使“未端治理”的职能,许多治理主体采取“游击战术”,再加上具体执法中,大案要案很少,难以向公安、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管理威慑力不足,使城市治理工作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低水平循环治理怪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事倍功半。部分城市在治理中疏堵失衡,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治理局面。为了争创“绿色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忽视困难群体的利益,片面追求城市容貌的整齐划一,盲目取缔所有占道经营,为了创建“无摊城市”,对摊贩采取强驱硬赶、没收经营工具、缴纳高额罚款等强制手段。这种只堵不疏的强硬做法,虽然也能收到一些成效,但却产生了新的问题,同时这种强硬执法方式损害了政府的形象,甚至严重时引发暴力抗法,如今暴力执法与抗法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备受大众和舆论的关注,人们往往站在弱势群体方,势必增加城管工作的开展难度。

要想在治理中突破瓶颈,走出困境,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需要追根溯源,从源头着手,转变治理理念,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行政”向“服务”理念的转变,把监督、治理、服务融合在一起,才能建立起长效的治理机制。实行疏堵结合的政策,管中疏、疏中管,一方面要兼顾困难群众的就业谋生需求和方便市民生活的购物需求,另一方面又能有效缓解执法者与执法相对人的对立局面。一是要民生先行。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农贸市场、便民超市、公益广告栏、垃圾转运站、停车场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而且长远来看也可以降低治理的成本、提升治理的质量。如在小区里设置公共广告栏来疏导小广告,可以减少清除小广告的工作量。出台配套招商政策加快相关市场建设,免费或低租提供给弱势群众,引导马路市场进厅经营,从根本上解决严重影响市容的顽症,切实兼顾好“肚子”与“面子”的关系。二是要科W合理规划。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开发一片、配套一片、完善一片,坚持主体工程与市政配套工程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使用。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要配套建设城区各类便民服务场所,建设完善各类集贸市场,努力从源头上合理规划,统筹建设。特别是市政道路的修缮改造,要同步进行各类管线的改造,能入综合管廊的要入综合管廊,避免反复建设,同时使地下建设与地上建设一样完备。三是要实现无缝治理。治理必须由市容治理向综合治理延伸,由重点时段治理向全天候治理延伸,由市区向城郊结合部延伸,由主干道向背街小巷延伸,由公共地域向居民小区延伸。将各种科技成果进行整合,高度集成应用于城市综合治理中。四是要逐渐转向柔性治理。传统城市管理是以行政命令、制度约束为主导的管理。柔性治理依靠思想文化的灌输,价值观念的认同,感情的互动和良好风气的熏陶来达到治理的目的,维护治理主体的权益、体恤其需求、顾及其感受,体现人文关怀,充分保障人权,是一种能实现高效率与高士气良性循环的治理。总之,从结果导向的问题式管理变为原因导向的预防式治理,才能真正实现标本兼治,才能真正建立城市治理的长效机制。

三、创新城市治理模式,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治理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内蒙古城市治理还未摆脱传统行政主导型管理的模式和框框,城市政府主要采取强制性手段实现城市管理,维护城市运行,充当着“全能政府”的角色,决定一切,包揽一切,无形中为自己增加了许多负担,导致效率低下,治理成本高,监管权力失控。由于城市治理主体单一,企业及相关组织参与城市经营的途径及其作用有限,公众参与治理制度缺乏。城市治理中凸显的矛盾和难题越来越多,一些看似简单的城市治理问题却长期得不到解决。事实已经说明,现有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政府首先需要把自己解放出来,大力推进管理模式改革,培育城市治理网络中的多元主体,构建政府机构、市场部门、社会组织共同治理、相互协调、高效规范的城市治理新格局,从而减轻政府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益、效率。这种治理模式有利于发挥政府、市场、社会这三个主体本身的独特优势:政府的权威公信、财政支撑优势,市场的运营高效、多元竞争优势,社会的个体诉求、公众监督优势。首先,不论在什么时候,政府始终是公共治理的第一发起者和终极责任人,始终是城市公共服务的主要发包方和首席监管人。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政府职能的减少或削弱,而是为了政府更有效、更低耗、更有序、更规范地承担作为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责任,更可持续地保障全社会的人本化服务。其次,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社会配套实施以及全民参与监督的治理模式。逐步开放城市治理的运营市场、作业市场、保障市场、监督市场。积极把市政建设等市场化,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外包公司负责实施。同时,政府购买服务也要区分对待,比如要为提供纯公益公共服务的市场主体提供货币化的补偿。再次,加强城市治理的公众参与建设,兼顾各方利益。完善电子政务公开制度,增强城管工作的透明度,市民可以通过相关信息系统随时查阅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能发表自己的呼声,提出意见建议。健全完善公众参与渠道,拓宽群众参与城管的领域,建立市民听证、市民评议等制度。营造全社会自我监督、自我治理的意识,形成城市治理的广泛群众基础。不过这种模式也要防止政府管控越位和规范缺位,防止市场价格失控和质量失范,防止社会诉求过度和监督过失。

四、整合城市治理力量,强化街道、社区的治理职能

由于城市治理工作量大面广,情况错综复杂,具体治理事项由多个部门承担,问题就出在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职责界定不清,在实际中多头重复管理和相互推诿扯皮现象长期存在,导致治理成本高却效率低下,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大量的城市问题不断积累,为城市危机事件埋下隐患,被人们称为“城市治理病”。此外,各有关职能部门间归口不一,壁垒森严,协调起来难度很大,配合力差,难以形成合力,增加了城市治理工作开展的难度,严重影响治理效率。尤其是应对突发性重大事件的联动应急反应能力差,因此,实践中改变各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局面,形成指挥统一、互联互通、综合调配、行动迅速的危机治理系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治理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城市治理体制的承载和支撑。我区城市治理体制重构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区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治理、重心下移、上级监督”的城市治理w制,城市治理网络虽然延伸到了基层,但实际运作中治理重心下移的制度却难以得到落实,尤其是街道和社区在城市治理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城市治理依然被动滞后,缺乏前瞻、超前的主动治理。城市治理职责的下沉已成为国内城市治理创新和改革的大势所趋,基层公共治理机构将走向城市治理的前沿并成为重要主体之一。推进城市治理重心下移,强化属地化治理,是提高城市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赋予街道相应的治理权、治理经费和治理设备,做到责权利相一致,区(县)治理部门可以下放相应的治理人员,对其工作进行协助、指导和监督。社区是最基层、最靠近百姓生活的平台,是城市治理的基础,使其发挥应有作用事关城市治理全局。美国的社区治理做得十分出色,昆明市江北社区云大教工小区治理模式也是一个成功的治理案例。对比之下,我区城市的社区建设显得十分不完善,社区治理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应确立社区在城市治理中的地位和职责,并对其适当的授权,做到权责一致,费随事转。可以由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负责本辖区内日常治理的巡视、检查、监督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向城管执法机关上报,彻底改变“能管的看不见,看见的不能管”的弊端。充分发挥社区的自治管理能力,城市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监督考核,培育社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突破治理力量不足的瓶颈。从而建立起市政府统一领导,区(县)政府全面负责,街道办事处具体落实、社区居委会自治的城镇综合治理机制。避免政出多头、互相推诿、高耗低效的城镇治理体制弊端。

第3篇:社区治理新格局范文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也很荣幸,在县委老干部局的组织牵头下,新华社区作为银辉党建+正能量工作基地,与县老年大学联合开展“以老助老、文化养老”校社共建银辉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东道主,我们街道以及社区十分欢迎也非常感谢老年大学银辉志愿者们参与到新华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来。

当前,随着社区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和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有了更加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此次活动的开展将离退休干部的作用发挥与社区养老服务进行有机结合,引领新老同志参与到老老同志的养老服务中,在满足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同时也为老年大学银辉志愿者队伍提供了服务与活动的阵地,让爱双向循环,让服务双向开放。下面代表街道对校社共建银辉志愿活动提出两点希望:

一是希望校社共建为社区养老拓展“老有所享”新领域。充分盘活社区内部资源,以提高居家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为落脚点,充分发挥新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个功能室的硬件优势,为社区老年人就近活动提供新的平台和载体,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养教有机结合,提升养老服务中心职能,让社区老年人从被动养老到主动享老,进而形成大家住社区、爱社区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4篇:社区治理新格局范文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淮北市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2013年城镇化率58.6%,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但与我省合肥、芜湖等市及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地、矿统筹发展不够,城镇化的质量不高;中心镇规模普遍偏小,集聚度不够;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尽完善,承载能力偏弱;第三产业,特别是乡镇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明显不足。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市矿统筹协调发展,优化城镇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着力提升城镇化内在质量,构建以相濉主城区为核心,以临涣、百善、南坪等镇为基础,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单位的城镇格局,引导和推进主城区、濉溪县、中心镇、一般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协调、一体化发展。1)在地、矿统筹上,淮北市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强化地矿统筹,统筹地上建设与地下资源开采。主城区重点治理东湖、中湖、南湖、相湖、乾隆湖,以绿道为串联,形成五湖连珠的生态公园;濉溪县城向东拓展尽量避免占压杨庄煤矿资源,向西发展应与刘一、刘二矿煤炭开采相协调,逐步治理塌陷区,形成以休闲娱乐为主,调蓄、水产养殖为辅的西部生态公园;市辖三区及濉溪县下属各镇,压煤村庄应及时搬迁,煤炭开采要反哺塌陷村庄搬迁安置,按照城市居住区或美好乡村的标准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化质量。2)在规模结构上,到2015年,城市主要设施指标和环境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建成区面积达到9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95万,建成皖北区域性大城市。形成主城区———开发区新区———县城———中心镇———农村新型社区为梯次的城镇结构体系,从而扭转城镇规模普遍较小、人口集聚程不高的不利局面。3)在职能定位上,主城区和濉溪县城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构筑交通同网,生态共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使其成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中心镇通过完善配套服务、强化产业布局,大力培育特色乡镇经济,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经济支撑;农村地区作为城镇化的重要支点,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和环境优美的优势,为城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在产业构筑上,以市开发区新区、龙湖项目区、凤凰山食品工业园、濉溪和杜集等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为载体,构筑产业发展平台,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的原则,以产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产业集聚,通过两者之间的有序互动和协同发展,加快产城相融,实现产城一体。不仅要把产业发展平台建成产业集聚程度高、科技创新能力强、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区域,更要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从而实现产业发展平台和城市之间的互促互动,为增强城镇的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创新体制机制,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保障

1.强化规划引导。

不断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强化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使规划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始终发挥引导和调控作用。

2.明晰城镇之间的产业分工。

坚持以产促城,以产兴城,用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产业布局跨行政管辖区域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坚持错位发展,明晰产业分工合作,延长产业链,形成主城区和各乡镇之间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科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综合承载体系。

把城乡一体化与美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把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乡村,把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乡村,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重要基础设施一体化的综合承载体系,实现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一体化和同城化,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4.完善土地保障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注重多规合一,坚持规划先行。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科学制定村庄合并和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和时序安排,避免大拆大建,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以主城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和村庄居民点为重点,探索建立土地指标分配机制,保障区域协调发展。

5.创新投融资体制。

第5篇:社区治理新格局范文

(一)政府

从目前我国国情看,政府现在仍然处于占有社会资源的有利地位,政府可以通过其拥有的权力来占有社会资源,并使其达到占有的最大化。在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结构使得政府可以主导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并且在这个供给过程中实现自己权力的巩固,从而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由此看来,即便是在社区当中,政府还是担当着强力的主导者角色。社区治理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权力的约束,政府实际上成为社区治理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

(二)社区居委会

在我们国家,社区居委会是一个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是通过社区中的所有居民选举产生的,这是一个社区中的居民实现自我治理的组织机构。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治理中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而在当前我国社区中,社区居委会更多的参与到上级政府部门工作中。由此陷入每天忙于来自上级政府部门的各种任务,而不是更多的参与自治,这实际上也正是当前我国社区治理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物业管理公司等营利组织

目前在我们国家,城市社区中已经出现很多较为成熟的物业管理公司,而这些物业管理公司也已经充分参与到了社区治理的工作中。物业管理公司等营利组织的参与,可以充分调动社区治理各个主体之间的活力,有效的推动社区治理的发展。这顺应当前政府鼓励发展的社区治理多元化趋势。

以上任何一个社区治理主体在单独进行治理时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实现我们追求的社区治理效果。其中政府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不能充分激发市场经济下的治理活力,而社区居委会目前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正逐渐沦为上级政府部门的附庸。而物业管理公司等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缺乏监管,在对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不足。所以,要想达到社区治理善治的目的,只能彼此之间克服各自的缺陷,互为补充,实现协同治理。

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一)社区组织结构存在缺陷

一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中街道办和居委会无法进行有效的工作部署。当前居委会更多的是承接街道办事处安排下来的任务,这就使得居委会无法更好的去完成自治工作。居委会对街道办的工作任务应接不暇,其对于自身社区的治理就无法更好的处理,这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是社会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发育不足。在我国城市社区中,成熟的社会团体比较少,大部分还处于摸索阶段,即使有较为成熟的社会团体,发展状况也不理想。不仅如此,在社区中的社会团体独立性不足,有较多的社会团体是由政府部门或居委会建立的,缺乏相应的活力,不能够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社区组织管理职能模糊

在社区管理过程中,存在横向和纵向的划分,横向和纵向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局面。这种社区组织管理职能的模糊,直接导致社区内各个治理主体之间彼此扯皮,无法实现合作共治,实际上增加了治理的成本,也降低了治理的效率。

(三)缺乏科学的社区治理目标

在我国以前的社区工作中,侧重点是社区的发展,忽视了社区中精神文明建设,对公共服务的提供也不足,同时还缺乏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这使得社区缺乏文化创新的活力,社区集体活动较少,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社区工作人员能力不高,对社区治理工作不了解,这样就无法较好的完成社区内部的治理工作。最终结果就是无法实现社区更好的发展。

三、针对城市社区组织管理存在问题的改革探讨

(一)构建社会协同治理机制

社会协同治理机制,就是指在协同治理的理念指导下,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努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培育,加强社会层面的参与沟通,通过社会参与平台的构建,让多方治理主体彼此协同治理,达到善治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好各个治理主体彼此之间的关系,做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实现社会治理多元化主体的协同互动,再次把协同治理机制落实到社区治理中。

最终需要实现的就是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城市社区治理新格局。

(二)构建合理的社区组织结构,做到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这里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是指:在我国城市社区组织结构管理中,上级行政部门的专业管理要结合到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中,主要以街道办事处综合管理为主,同时做好专业管理的互动。由此做到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有机结合。

(三)明确社区组织管理的职能,确定科学合理的目标

社区组织管理过程中,要明确其管理职能,由此才能更好的实现社区组织管理的目的,达到社区组织管理的效果。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主要目标是构建有活力的、健康的和谐社区,这就要求社区居委会有科学的规划,能够根据社区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自身社区制定社区发展规划。除此之外,社区居委会应该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让社区居民能够在社区中享受到集体的福利。

第6篇:社区治理新格局范文

然而,由于受诸多条件制约,文化馆的主动性发挥还不够,很多时候仅仅起着“上传下达”的功能,在社区文化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馆处于“被动”工作的局面,存在发展上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大概总结有以下几点:一是经费不足;二是编制不足;三是设施设备不足;四是人才匮乏;五是与基层文化团队和文化骨干的沟通协作没有形成机制;六是上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文化馆上承意识形态起着政治宣传的导向作用,下承百姓起着凝聚民众,培养基层骨干,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等作用,既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平台,又是联结百姓的文化纽带,在构建和谐社会,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文化传媒多样化、文化内容多样化、群众文化需求多样性的情况下,为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文化馆的建设:

1.强阵地、筑载体、搭建发展舞台,坚持公益原则,加大投入,软硬件建设齐头并进。文化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坚持“转换机制、增加投入、改善服务、增强活力”的改革方针。目前文化馆的性质已经毋庸质疑,但如何高扬公益性旗帜,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办馆方向则是今后长期的任务。加大投入,建设和完善公益性设施,重点是“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的投入,这些是保障文化馆开展公益服务的基本前提。

2.抓骨干,带队伍,营造干事创业氛围。近几年,文化馆文化站的决策者们面对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文化馆干部队伍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管理人才、专业艺术人才都很欠缺,掌握现代化高科技信息化知识的人才更为欠缺的现实,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使文化馆文化站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作用得到社会承认,首先必须应具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干部职工队伍。在队伍建设上,文化馆文化站成员在加强自身政治素质提高的同时,应不断加强业务技能的提高,班子成员得掌握有1―2门专业技能。实行目标化管理,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对每年组织举办多少次活动,创作多少件作品,开展多少次辅导活动等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文化馆文化站将这些任务分解到每位同志,使个个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压力。这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有效地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激活队伍,增强单位内部活力。在抓队伍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的方式上,坚持每周一次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理论学习,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艺术管理实行垂直领导,以行政管理分块管理为主,采取艺术管理和行政管理适度分开的方式。这种做法有三大优势:一是有利于艺术发展和成长;二是有利于从较大的范围整合人才资源;三是有利于发挥馆站内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其次,必须着重解决艺术人才缺乏的问题。文化馆应实行既严谨又灵活的人才编制和使用机制。一是要提高高级艺术馆员名额制。二是对出众的群众文化人才的使用不能囿于学历的束缚,可以破格使用。三是对引进的艺术人才应给予优惠政策照顾。四是编制应按人口比例规划,另外补充人员可根据地方财力,给文化馆编制给予财力支持。

3.夯基础、筑网络、构建基层文化新格局。文化馆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始终应把基层文化网络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常抓不懈。深入基层乡镇、村落、社区、企业、学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辅导基层搞好文化设施建设。必须解决长期以来文化站机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的实质问题。形成以县乡文化建设为龙头,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网络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兴办文化事业的新格局。

4.抓精品、搞活动,活跃社会文化大舞台。组织开展社会文化活动是文化馆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品位的文化生活需求日渐迫切。文化馆在经常举办“阵地”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活动的导向作用,与乡文化站形成合力,不断扩大文化活动的范围,提升艺术品位。

第7篇:社区治理新格局范文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镇(街)、高新区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平,有效遏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根据《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烟政发〔20***〕20号)和《关于在全市开展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达标活动的通知》(烟安〔20***〕22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抓好镇(街)、高新区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镇(街)、高新区安全生产工作是全区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目前,镇级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仍然相对薄弱,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力量薄弱、装备缺乏、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比较突出,安全生产管理相对滞后,各项管理措施和责任落实不力,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基础工作和各种预防性安全检查无法有效开展。对此,各镇(街)、高新区要清醒地认识到做好辖区内安全生产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以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达标活动为契机,严格按照各级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部署要求,精心研究,强化措施,推动镇级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二、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实现有人管事,是抓好安全生产的前提和保证。目前,各镇(街)、高新区虽然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的安全生产委员会,下设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但是,有的安监办为虚设机构,有的挂靠其它机构,专职安监干部的配备达不到3—5人的规定,尤其是辖区企业多、安全监管压力大的高新区和部分镇(街),由于安监干部配备不足,导致安全监管不到位、不到边,安全隐患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治理。对此,各镇(街)、高新区一定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各级有关政策和法规要求,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对所需专职安监人员,区人事部门要会同各镇(街)、高新区进行人员选配,确保3月底前落实到位。同时,镇(街)和高新区要着力抓好辖区内的村(居)、社区和企业的安全生产机构队伍建设。村(居)、社区要设立以村(居)、社区主任为组长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人员;辖区内矿山、建筑施工单位以及危险化学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使用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上的,应当设置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按不低于从业人员千分之五(最低不少于三人)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下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不少于一人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一千人以上的,应当设置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按不低于从业人员千分之三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上不足一千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不低于两人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也可以委托注册安全工程师或者安全助理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车间、班组都要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镇(街)、高新区和村(居)、社区及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和办公经费,建立一支人员稳定、经费保证、装备齐全的安全生产专业管理队伍。针对安监工作危险性大、危害性高、工作艰苦、责任重大的实际,镇(街)、高新区对专职安监干部可实行岗位补贴制度,具体发放标准由镇(街)、高新区结合实际自行确定。

第8篇:社区治理新格局范文

一、 今年以来的工作总结

(一)坚持履职尽责,坚持基层党建新面貌

1.精心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集合起来,做到同计划、同安排、同实施、同检查。

2.定期开展党风廉政集中学习,提振所党员党风党纪意识。通过集中学习,建设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

3.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优化作风建设。黄桥资规所党支部细化对照、从严检查,保证了支部内部的团结和统一,提升了黄桥所的战斗力。

(二)优化土地利用,强化空间发展新格局

1. 已上报征地面积173.0505亩。

2.经营性用地:上市交易4宗,成交面积222.963亩,成交总价354011万元(竞得阳澄湖投资公司、复悠、众汇)。

3.产业用地:上市交易2宗,其中一宗19.6190亩,成交总价329.5908万元,剩余一宗48.6亩已上报,拟年底前上市。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为保障街道智能产业国际研发社区及上市地块后期顺利落地,助推产城融合发展,进行中心城区规划调整和中心城区外一般性修改,目前中心城区规划调整方案已报部,中心城区外一般性修改方案已报省厅。

(三)坚守执法监察,筑牢用地秩序新思想

1.巡查当年新开工项目11宗,面积660.78亩,往年续建项目6宗,面积1141.71亩。

2.季度卫片信息核查。一季度涉及卫片点16宗,面积100.2亩,合法用地11宗,面积58亩,临时用地3宗,面积30.8亩。违法用地1宗,面积4.6亩,违法用地已经立案查处,并处罚。二季度卫片涉及图斑10宗,面积219.3亩。合法用地4宗,面积112.85亩,临时用地11宗,面积99.77亩,未变化4宗,面积6.18亩。三季度卫片涉及图斑4宗,面积85.422亩。

3.梳理乱占耕地情况。涉及省图斑79宗,面积385.5亩,耕地面积115亩。拆分图斑后涉及图斑86宗。2013年后建造30宗,2103年前建造56宗。

4.配合做好土地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利用制作横幅、张贴海报、分发宣传小册等多样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土地法律法规。

(四)加强主动服务,拓展营商环境新思路

1.完成竣工验收项目9宗,面积853亩。

2.完成安置房上报补办出让5宗,涉及面积593.1亩(中央公园安置房一期、二期,中环三期,北庄安置房,占上安置房)。

3.完成国有土地收回2宗,面积26亩(苏州华强工艺饰品厂11.5亩;苏州祎顺塑胶有限公司14.5亩)。剩余3宗,面积39.62亩(福苑、东吴厨房、天协针灸),已上报市局,正在审核中

4.办理临时用地23宗,面积252.9亩。

5.配合做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调查的后续工作。

6.做好三调变更调查更新工作。

7.完成安置房发证11本,企业发证4本,气象局发证1本。

二、 下一步工作打算

1. 积极配合申报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试点。

2.全力保障重点项目落地(索得地块、三角咀约75亩地块)。

3.继续做好黄桥街道全域土地整治试点工作,推进子项目的实施。

4.坚持做好增减挂钩复垦工作。

5.跟踪做好土地利用规划一般性修改调整工作。

6.继续做好产业用地上市工作(商务酒店地块、春申湖路两侧地块)。

三、 今年以来亮点创新工作

配合街道全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用“内涵综合、目标综合、手段综合、效益综合”的综合性整治手段,统筹农用地、低效建设用地和生态保护修复,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解决黄桥街道耕地碎片化、空间无序化、生态环境不高等问题,对街道生态、农业、建设空间进行全域优化布局,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集中盘活,对美丽乡村和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进行集约精准配置,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修复治理,逐步形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节约的土地利用新格局。

四、 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

第9篇:社区治理新格局范文

一、强化领导,夯实责任,确保创建工作的开展。

团结街党工委高度重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切实做到强化领导,夯实责任,确保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主管领导、相关科室及社区单位共同参与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委员会和文明创建督导组,对辖区实行包保责任制,定期检查、指导和督促,全面形成以“党工委为核心,各职能部门为基础,居民群众为主体,社区单位共同参与”的文明创建新格局。

二、开展活动,营造氛围,促进市民素质提高。

团结街党工委通过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调动辖区居民参与全国文明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全民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一是抓规范养成,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城市,争当文明市民”、“告别陋习树新风、走向文明见行动”活动,引导广大市民树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抓文化熏陶,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努力营造欢乐祥和、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围。三是抓示范引导,通过开展“四个文明”评选和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法律“五进社区”活动,不断扩大创建工作覆盖面,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风尚,形成关爱他人、扶贫济困、诚信友爱的风尚,形成自强不息、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风尚,真正使全国文明城创建工作成为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过程。

三、加强环境建设,创造优美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

团结街道党工委立足于创建整洁、文明的工作生活环境,坚持不懈地抓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一是坚持做好城市保洁和管理工作。继续加大街路清扫力度,实施全天候保洁,实行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施经常性管理和突击整治相结合,定期组织干部群众对重点路段集中整治,清理卫生死角。强化责任意识和属地管理,加强对居民、商户、建筑企业的教育、管理,与相关人员签定责任书,杜绝乱泼乱倒、乱贴乱画、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的现象。二是抓好巷路的绿化美化工作。实施“见缝插绿”工程,组织街道社区干部和居民在巷路和门前植花种草,美化绿化环境。三是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公厕、垃圾台等环卫设施的选址、维修和群众思想工作。

四、健全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和谐稳定环境。

一是健全法律援助服务体系。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妇女儿童维权站,弘扬尊老、助残、爱幼的传统美德,维护老人、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二是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我街建立了“四联工作机制”(联防、联动、联建、联调),实现“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形成居民互防,邻里共防、群众协防、全民联防、自防、自控网络。同时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把苗头性、突发性问题解决在基层,控制在萌芽状态,做到发现得早、控制得了、解决得好,确保无一例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和恶性事件发生,为维护辖区稳定打牢基础。

三是加强防范网络建设。在治安巡逻队、治安联防组的基础上,不断吸纳“4050”人员,发展状大治安巡逻队伍,实现辖区治安规范管理。做到街面上有巡逻民警,小巷里有治安委员,社区内有联防队伍,户户有防范网络,达到专业防控和群防群治互补,警力和民力形成合力,构筑一支坚不可摧的综合治理工作队伍。

五、强化服务,繁荣街区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团结街党工委从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入手,把开展街区服务作为为居民办实事的一个重要项目,作为提高街区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内容认真抓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