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教育现状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 现状 全球影响
自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所发生的变化在文献中少有记录,但是这些巨大的变化对中国和全球的经济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经济体。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变化
1. 高等教育接受者数量的巨大增长
中国现在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数量在过去六年里翻了两倍。在1999年以前,每年的从学校毕业的人数和新入学学生人数持平。1988年,高等教育毕业生的人数大约为83万人;而到了2005年,毕业生的人数是306.8万人,增加了3.7倍。在1998年到2005年间,新入学的人数增长更快,近似为5倍。在2000年到2005年间,学士(及以上)学位获得者以平均每年7.5%的增长率上升。这些巨快的增长都发生在教育改革以后。
2. 中国将比美国拥有更多的博士学位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在工科领域与科学领域这一变化更为明显。与美国相比,现在中国培养的工程师的数量是美国的三倍,所以广泛认为到2015年中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工程师与科学家将超过美国。在2001年,获得科学和艺术学士学位的24岁年轻人中,在美国只有5%的工程师,而中国有39%。国际科学基金会(NSF)最近的资料也表明,与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亚洲相比,美国现在培养的工程师的数量最少。诺贝尔奖获得者R.E.斯莫利总结说,到2015年90%获得博士学位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将会在亚洲,而大多数亚裔的博士工程师和科学家将会诞生于中国。
3. 农村和城市改变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幅改变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的特点是提高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缩小农村和城市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城市(包括县和城镇)中高中毕业生中能上进入大学的比例只占30%,而到了2005年比例上升为50%。在1998年城市和农村的招生率分别是42%和32%,到了2005年,招生率分别上升到了68%和63%。与城市招生率相比,在过去的十年里,农村地区的招生率上升的非常迅速。高等教育的准入主要限于城市地区,但是随着社会越来越关注社会和谐问题,教育成就的经济数据更多的现实为农村参与未来的高等教育体系。
4. 中国精英大学的晋升和其他大学的整合
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巩固其他大学发展的同时,致力于推动精英大学的发展,控制精英大学的数量。精英大学就是在中国综合排名前十名的大学,它们有优先选择通过国家入学考试的学生及其他研究资源。现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扶持少量的高等教育学府,使其进入世界级地位。近两年,受中央部委指令,几乎所有大学都在以每年增加30%的速度扩招本科生,使得很多高校的基础设施与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比例严重失调。
在中国许多城市,很多大学为了提高排名将四五个小型德尔高校合并,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地方政府激励当地高校合并,为了获得更多的中央资金。中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60%的高校合并都发生在1999年到2006年间。这种合并甚至也包括不少的精英大学。这响应了中国教育部在90年代中期发起的“211高等教育发展项目”对中国高校的重新定位。例如北京医学院于2000年并入北京大学,并更名为北京大学健康与科学院。
5. 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的改变
中国高等教育这几年的变化也表现为1990年的时期注重数量的增加调整为现在注重质量的培养。高等教育资金的投入现在不仅以学生的数量作为唯一依据,高等教育学府也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客观综合排名来获得更多的资金帮助。国际期刊上论文的发表、论文引用、以及国际合作都变成判定个高等学府排名及资金投入多少的标准。而的数量也变成了评判中国学者任命、职称维护及提升的依据。高校也每年给自己设定关于教学活动及世界排名的目标。这些都即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能有效提高高校的培养质量。这些变化很明显,例如,1998年中国在科学和工程方面的论文产出只占亚洲总产出的14.54%,而到了2003年提高到了22.43%。在社会学和商学也有较快的发展。
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对国内的影响
1.评估中国教育改革回报收益
评估中国教育改革有效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计算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根据赫克曼和李在2004年做的一个评估报告中显示,中国关于教育投资方面有十分可观的回报。他们初步估计,对于一个接受四年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比没有接受教育的年轻人一生将多赚46%。另一方面,教育的社会回馈也有助于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2.教育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进一步评估中国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在于考察其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教育大幅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收入的不平等。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农村到城市中国的基尼系数比为1.8;但是根据2007年的评估,基尼系数已上升为3.3或者3.4。这一变化似乎与中国前几年关注初等和中等教育有很很大关系。现在中国通过对高等教育改革来维持经济的增长政策将进一步加剧收入的不平等。
一、服务教育改革: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一
2010年7月29日,《教育规划纲要》正式。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刊物对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健康发展,进而提升教育理论刊物的社会影响度。
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育科学》杂志主编傅维利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改革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教育的主题。这就意味着教育科学研究将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地位上。教育改革涉及到数量、结构和质量三个维度的变化。从当下中国教育现状来看,“增数量”的目标达成是顺畅的,但“调结构”、“提质量”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一方面,需要寄希望于国家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提高公用教育经费所占市、省和中央财政的比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需要运用“改革”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改革”虽然已经成为中国教育运行发展的主题,是实现“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的惟一出路,但是改革不是盲目的试验甚至“乱冲乱撞”,改革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往教育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没有教育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改革,其成功概率是很低的,而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损伤概率却很高。因此,作为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主阵地的教育理论刊物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积极引领教育科学研究方向,主动引导作者关注重大教育改革问题,促成和推动相关研究,并及时研究成果,为建设教育强国与人力资源强国做出贡献。
与会代表还就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科学研究热点问题各抒己见。概括起来主要有:学前教育普及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问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问题、债务负担问题;职业教育强化问题;素质教育改革问题;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问题;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考试招生制度尤其是高考改革问题;现代学校制度建立问题;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问题等。分会倡议,教育理论刊物应当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设立专栏、编辑专刊等形式,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承担起使命,担当起责任。
二、应对数字出版: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二
十余年来,数字出版迅猛发展,迅速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高速扩张。当下,各种学术期刊网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强势媒体,不仅直接影响了传统纸质教育理论期刊的发行,而且逐渐危及教育理论刊物的生存与发展。与会代表针对如下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
问题之一:是机遇还是挑战?
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是时代的必然,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网络阅读已经深入人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必然。从这个视角分析,数字出版是教育理论刊物发展的机遇。同时,伴随着数字出版这一“朝阳产品”逐渐走向强势,来自数字出版的挑战愈益彰显。其表现有:一是要求编辑部与其签订独家入网协议:即只能加入我的期刊网,不能再加入其它期刊网。二是要求编辑部加入数字化优先出版系统:即在纸质版刊物尚未印刷出来前,就已经在期刊网上率先出版了。因此,教育理论刊物必须迎接这一挑战。
问题之二:数字出版的利与弊?
与会代表就数字出版的利与弊展开了充分讨论。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出版之所以迅猛发展,是因为其固有的长处:检索便捷、浏览方便、瞬间下载、库容庞大、资料丰富、省时省力。加之,有的学术期刊网为了吸引更多的期刊加盟,采取了整体产品策略,不断扩大延伸服务的范围。一是为查寻影响因子、下载量、转引率等提供便利。二是通过免费提供编辑部采编系统、学术论文不端检测系统等,部分满足了编辑部的需要。其弊在于:一是数字出版尤其是学术期刊网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没有自己的作者队伍,只能依靠各刊物提供资源。没有各家刊物提供源头活水,期刊网就成了死水一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期刊网有点“不劳而获”。二是上网下载费用相对高昂,没有实现免费化。目前,每页下载费用从几角钱至1元钱不等,下载10页左右,就等同于买一本刊物的价钱。
问题之三:是消极适应还是积极应对?
与会代表就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各抒己见。绝大多数代表赞成积极应对。概括起来其应对策略有:一是增强法律意识。一方面,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重要文件。另一方面,聘请期刊法律顾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刊物的守护职责。
二是教育理论刊物一方面可以在出版发行纸质版的同时,重视出版发行电子版,并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可以以分会为平台,联合建立教育学术论文数据库、期刊网,利用行业优势及各期刊编辑人员良好的专业素养,建立更有利于教育理论研究人员浏览、检索和发表的数字平台。
三是联合起来保护知识产权。有的代表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教育理论刊物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使双方处于平等的对话位置。学术期刊网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数据库,就在于其采取各个击破策略,在学术期刊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签署了合作协议。如今,任何一个刊物都不可能以不合作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借助分会这一平台,形成合作联盟,才有可能在分成方式、合作方式上与学术期刊网展开谈判,争取刊物应有的权益。
四是强化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的代表认为,学术期刊网的发展虽然方便了作者,但同时也直接侵害了作者的知识产权。例如,目前已经有作者对每页几角至1元的下载费用提出质疑。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充分利用与读者紧密联系这一优势,与作者联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的话语拥有真正的力量。有的代表还详细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教育理论刊物要求作者签署“作者授权书”的做法。
[参考文献]
[1]赵书博,王秀哲,谷文辉,平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15(5).
[2]许信刚,童德文.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
[3]王颖,尹勤,王晨,陆凯霞,万振东,唐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大学教育,2014(12).
[4]刘国华,张伟东.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
[5]王晓波.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流程和质量研究[J].大学教育,2013(5).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就业报告已出炉法学失业率排名第一.东南网.http://fjsen.com/m/2009-12/12/content_2478007.htm.
[2]凌斌.论文写作的提问和选题.中外法学.2015(1).
[3]刘继峰.毕业论文与就业矛盾之分析及解决——以本科生法学专业为基础.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3).
[4]张英丽、杨景麟.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与对策——基于调查的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13(12).
[5]叶云飞.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焦飞,等.当前高校教师教学、科研态度的网络调查解析.医学与哲学.2015(1).
参考文献
[1]张晓帆.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毕业设计改革实践与探索[J].人民论坛,2015,(33):151-152.
[2]许骏.本科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静态与动态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余嘉元,汪存友.基于VPRS和证据理论的毕业论文综合评价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14):230-232.
[4]李敦东.基于AHP-FCE的外语专业毕业论文综合评价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9):79-82.
[5]刘任熊,杨财根.引进第三方评价: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5,(32):91-96.
>> 遂宁市及其周边地区高中生公民意识调查报告 初中生公民意识调查分析 初中生活假想调查报告 初中生公民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 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调查报告 武夷山市初中生作文反思能力培养调查报告 初中生化学课堂笔记调查报告 初中生佩戴红领巾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的问卷调查报告 初中生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研究的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初中生补课情况的调查报告 初中生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报告及良好方法的总结 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养成问卷调查报告结果分析 初中生军事基础和军训意向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关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蒙授初中生汉语文近义词学习现状的调查报告 对大学生网络公民责任意识状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报告 高中生择业倾向调查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4-13.
[3]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4] 韩慧.济南市公民意识实证调查:现状、成因与对策.山东青年政治学报,2011(1).
论文摘要:对影响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作了研究。只有研发费用、初等教育生师比、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人均GDP和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对来华留学生人数有显著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教育服务贸易也是高度重视,并在教育服务贸易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一、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跨境交付
我国在跨境交付方面发展较晚。但近些年来,我国政府意识到发展远程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我国的网络远程教育。教育部在2003年下半年投入10亿元人民币支持北大、清华等35所大学建立示范性软件学院;目前,东方卫星、南方卫星、清华永新等公司也都介入远程教育市场。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也越来越多的采用远程网络教育方式来开拓我国的教育市场。
(二)境外消费
境外消费是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境外消费又以留学消费为主。
1、来华留学生及出国留学生人数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接收外国留学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我国出国留学生人数一直是不断增长。
2、来华留学生生源地结构分析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是亚洲国家,随后依次是欧洲、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澳洲。欧洲美洲来华留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在不断提高。澳洲来华留学生人数的比例变化不大。
3、来华留学生学历结构及费用结构分析
尽管来华留学的培训生占到很大的比重,但这个比重在逐年下降,说明来华留学的学历生在逐年增加。
(三)商业存在
目前中国虽不允许外国在中国单独设立学校或者其他机构,但中外合作办学通常是允许的。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具有“不出国门,即可享受国外教育”的优点,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学生。
(四)自然人流动
我国在教育服务贸易的自然人流动方面还很有限,一是由于我国传统上对自然人,特别是高层学者控制较严;二是由于我国学术水平整体上不高,限制了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自然人流动。
二、我国教育服务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
(一)我国教育服务的比较优势
1、传统文化方面:
第一,目前在国外有越来越多的华人都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够在接受外国教育的同时学习中文,因此中文教育在海外有很大的需求。第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希望到中国投资或者来华工作,他们希望能深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2、面向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提供
我国的教育服务虽然不及发达国家,但是要远好于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需要我国的教育进入他们的国家,可利用这一点,将我国教育服务大量出口到这些国家,来拓展他们的教育市场。
3、学费方面
在学费方面,我国具有发达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再者中国政府对外国留学生在学费方面有很大的优惠政策。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吸引眼球的好处。
4、教育规模与教育层次
我国拥有很多综合性大学、专业性大学以及职业培训学院。在教育层次方面,从职业培训到硕、博士研究生,各种教育层次都能满足留学生的不同求学需求。
(二)我国教育服务的比较劣势
1.专业方面
我国虽然能够提供大规模、多层次的教育服务,但在专业化方面却有所欠缺。来华留学生的主攻方向就是汉语、医学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他们对其他专业兴趣不大。
2.国际认可度
尽管近几年中国的教育发展迅速,但中国学校的教育在国际上认可度并不高。国际认可度较低也就导致了外国学生不愿到中国学校来接受教育,取得文凭。
3.教育资源供给方面
在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通常采用小班教学制,而在我国,由于扩招,加之教师资源有限,很难实现高等教育的小班教学。
4.教育理念的落后
我国在各个方面所持有的观念都不及发达国家先进,教育服务同样如此。再者我国多重视理论教育,而发达国家的教育更多的重视实践教育。
5.教育的国际品牌相对较少
发达国家教育服务贸易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与教育的国际品牌效应是分不开的。这种品牌效应的劣势使得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 转贴于 三、影响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因素分析
(一)生产要素
1.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反映了一国对教育创新的投入。
2.生师比。生师比就是在校学生人数与老师人数的比值,是师资队伍评价的指标之一。
(二)需求要素
入学率。本文选作指标的都是毛入学率,即总注册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常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相关和支持产业
1.人均GDP。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越高,说明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越好,就越能吸引留学生来该国留学。
2.每百人的互联网用户。一个国家的电子通讯设施越发达,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就越多,越有利于该国教育产业跨境交付的发展。
(四)政府作用
国家财政性的教育投入。一个国家的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越多,该国教育就发展的越好,就越能吸引留学生。
四、提升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
1.加强财政支出中对教育的投入
为了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接受高等教育,我国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扩大我国的教育服务出口。
2.充分发挥我国教育服务的比较优势
一是越来越多的华人希望能接受汉语语言教育,二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来华投资,也可鼓励来华留学。
3.制度创新,进一步消除留学生来华障碍
为了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我国应参照其他发达国家,提供额度更大,范围更广的奖学金制度。或者是帮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的岗位,为他们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
(二)微观层面
1.课程多样化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课程都可以在网上直接教授。在我国绝大多数教育机构还不具备在海外办学能力的时候,发展远程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国际间学校的合作
鼓励各个大学与国际上知名的学校合作办学,共同授予学位。加强国际学校间的学分、学历互认制度。以此来提升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认可程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审美教育;统计分析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素质教育切入点的美育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提高残疾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和实践能力,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本篇论文将就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现象考察、理性分析和策略研究,研究特殊审美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以促进特殊审美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育研究机构和地域调查
自1987年我国成立第一所专门招收残疾大学生的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已经基本成型,步入正轨。到目前为止,有近20所高校开设残疾人本科和大专专业,主要针对“三类基本残疾”,即视障、听障、肢障学生(近年来,还包括越来越多的轻微智障者),每年招生名额达到千人。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形式目前大多是依附在普通高校下设的特殊教育学院,或是合作开设特殊中等职业学院和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目前只有一所,即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升为本科院校,现改名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集残疾人高等教育、特教师资培养、特教专业人才培养于一身。作为影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至关因素之一,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无疑是直接影响高等特殊院校专业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1986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业以来,我国已有40余所高校设置了特殊教育培养的相关专业。而且,从办学层次来看,特殊教育拥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学历层次的教育。但整体而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还不尽如人意,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极大的提高空间。截至目前,特殊教育研究的主要机构数量有30余个,研究地域呈现出分布广,相对集中的特点。不过,从数据来看,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北京、江苏、浙江、辽宁等地是特殊教育研究较集中的地区。而且,除了国家项目外,这些省份和城市都为特殊教育研究设立了基金,这也反映出这些地区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调查
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执行的,主要根据残疾人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适应性,以不同障碍类别的特点来设置不同专业。比如,肢体障碍的学生以医学、计算机、会计类的专业为主(近年来随着政策调整,专业限制已经放宽),视障学生的专业主要有针灸推拿、英语、音乐表演、社会工作、特殊教育学等。相对而言,招收听障学生的学院在专业设置的数量和范围上是最广的,包括了艺术设计和计算机应用两大类,可细分出美术学、服装工艺、摄影、动漫、园林、编辑等30多个专业方向。通过表格可以看到,在为残疾大学生设立的所有专业学科中,艺术类专业拥有中流砥柱的地位。由于视障和听障学生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来接受外界信息,因此听知觉和视知觉的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以音乐为主的听觉艺术审美教育和图像为主的视觉艺术审美教育正好契合这种特征。高等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也是参照和依据普通高等教育,一般围绕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三大领域展开,其中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处于核心位置。尤其是对于艺术专业的视障和听障学生来说,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同时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与艺术教育息息相关的审美教育理所应当应该成为这类高等特殊教育的重心之一。美育不能停滞在以往死记硬背、晦涩难懂的传统美学教学上,应该与知识技能课程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还要考虑到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让美育更加深入生活,更加具有实用性,这也是当前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中所要面临的艰巨挑战。
三、理论研究现状调查情况
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所以,对近30年公开发表的相关高等特殊教育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不仅能总结出理论研究的情况和特点,还可以在宏观层面上了解该领域学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显示,我国特殊教育研究所涉及前十位的学科包括了高等教育,其载文数量所占比重约为3.3%,排在第四位。检索从1989年到2016年间的所有来源期刊的论文时,剔出与研究主题无关的论文后,以“高等特殊教育”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可以精确检索到352条,其中,期刊论文296篇,硕士论文16篇,博士论文两篇,会议论文四篇。从来源数据库来看,占比重最大的是期刊论文,约为总量的84.1%。公开发表高等特殊教育主题论文的相关期刊有146种,《中国特殊教育》作为特殊教育领域的唯一核心期刊,收录了35篇相关论文,占总量的11.8%。对的作者身份进行统计后,可以发现高校专业的研究人员占总量的88%,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他作者主要是来自中国残联、特殊教育中心等残疾人服务机构。在文献类型中,理论研究的数量最多,实践类型的研究比重略次,调查研究排列第三。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有关高等特殊审美教育的研究都相当单薄。笔者在搜索结果中精确检索“审美教育”,结果只找到两篇论文,而且皆为十年前发表的研究。也就是说,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特殊教育快速发展,不仅基础教育体系日渐成熟,而且也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范围分布广泛,渐成体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从变化趋势来看,期刊和硕士论文等高端成果逐年递增,而且还设立了不少国家级和省部级的课题项目,甚至某些研究近年来成为是中国教育的热点。但是,目前,针对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问题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教学实践活动层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空白和不足之处。笔者也希望通过这些现状的调查,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个尚困难、单薄的研究领域,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猛,潘剑芳,关文军.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5(6).
关键词: 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 相关研究 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设计实践发展迅猛,开设广告设计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超过1000所,但当前广告设计实践发展和广告设计人才培养严重脱节,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丛生。目前我国虽然拥有10万多家广告公司,但是广告产业还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至今没有一家本土广告公司可以进入世界级跨国大型广告公司的行列;虽然1000多所高校设置了广告设计相关专业,但是尚没有一所大学可以引领世界广告设计教育的学术潮流……这些广告现实问题都可以从广告设计教育中找到回应。新一轮产业竞争环境下,我国广告设计教育何去何从?其中,重要的经验,来自对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历程的总结。
对于“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史”这一专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仅有零碎的研究而鲜有发现专门研究。与该主题相关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即国内外传播学、广告学领域关于广告教育、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设计学领域对设计教育和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以及历史学、教育学领域关于艺术教育史、设计教育史的研究。其具体理论形式表现为专著、个案研究、专业期刊杂志上的论文、相关调研报告及资料汇编等。国内外与该课题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如下。
一
国外学者历来重视广告设计教育史的研究工作,他们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出发,对本国的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及其演变规律加以总结、概括,达到完善广告设计教育史理论体系和促进广告设计产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比如二战后以汉斯·M·温格勒的《包豪斯》为代表的数量众多的研究性著作和专题性论文,从理论上对先进教育经验及时总结研究,奠定了今天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包括广告设计教育蓬勃发展的基础。1959年由美国“卡内基”(Carnegie)和“福特”(Ford)基金会分别资助而独立发表的两项关于大学广告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掀起一场广告教育研究的学术。1967年日本成立“日经广告研究所”,相继出版《日经广告研究所报》和《广告报告》期刊,对日本业界广告教育的诸多理论问题做了深入研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于1990年表《广告教育白皮书》和新世纪初叶发表《2001年广告教育峰会报告》等,对当代美国广告教育的状况与社会效应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客观评析和深度展望;美国著名学者BillyI.Ross于2006年出版的《广告教育:昨天、今天与明天》,则对百年来的美国广告教育做了开创性的梳理、总结与前瞻;英国的“英国教育”、“英国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等国家教育网站则专设了广告教育研究栏目,对英国近百年来的广告教育展开了多向考察与深入探究……(参见查灿长著.《国外高校广告教育研究》.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部分)概言之,西方学界或业界的这些具有重要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学术成果,主要集中于其本国范围内的广告设计教育,而从国际视野角度来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进行探讨的成果,仅见有零星论文,如日本株式会社电通企业计划局副局长坂本直规的《关于中国广告教育的现状与课题》(《中国广告》,2004.9),点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的种种问题,如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等等,但专门的“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专题成果还鲜有发现。
二
“广告设计教育史”作为一个研究专题在中国的萌发,是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学科分工制度中的“专门史”的建构,以发达国家的广告设计教育研究为中心的学术热潮的打破,发展中国家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产业环境和广告设计教育实践大发展的形势下,有关设计教育和广告设计教育学术论文日渐积累而逐步萌蘖、发展起来的。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广告通史类著作中“广告研究与教育”的专题叙述。中国第一本广告史著作——1948年如来生撰写的《中国广告事业史》包含了初步的广告教育和教育家的个案研究。他的著作将广告教育与学术研究机构纳入广告事业的系统的结构之中,其中有陆梅僧、林振彬等广告人的个案研究资料,由此开启了在广告通史类著作中研究广告设计教育史的先河。这一研究范式一以贯之,迄今为止较为著名的成果有:陈培爱的《中外广告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虽然这本著名的广告史著作影响广泛,但陈培爱本身的文学研究学术背景影响到其在广告史研究过程中对文学史的研究方法和写作风格的渗透);樊志育的《世界广告史话》(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97年);余虹、邓正强的《中国当代广告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刘家林的《新编中外广告通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寇非的《广告·中国(1979—2003)》(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年版);刘家林的《新编中外广告通史(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孙顺华等的《中外广告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黄升民、丁俊杰、刘英华的《中国广告图史》(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等等。概括起来,这些著作均把广告业分为“广告媒介”、“广告公司”、“广告行业组织”、“广告制”、“广告主”、“广告管理”、“广告研究与教育”等几个不同的专题,并在整个广告产业环境中对广告研究与教育进行描述、分析。虽然叙述极为简略,在很多方面缺乏史料的支持,很多观点只是根据二手资料得出的常识性论述而缺少一手的实务文献和文本文献,教材的体例也决定了对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方法本身不可能作出更加深入的探讨,但是,前辈们把广告设计教育置于宏观的“广告生态”大环境之中,从广告产业的整体环节的立场去考察广告设计教育及其发展规律,开辟了中国广告设计研究者对本土广告设计教育史的研究之路。在这些著作中,对当代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部。
著名文艺美学家余虹教授的著作《中国当代广告史》侧重于从美学和艺术的角度,作者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研究手段,走访了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数十位广告人,在广告设计学术史上自创以分期为纲、每期内以“专题”为线索的写作体例,详述并评论了中国广告史上1979—1996年间的众多大事件、主要学术论争和广告营销现象。该著作对于一手文献的把握、基本历史框架和一些基本的判断,是广告设计教育史分期的重要参考。
陈刚主编、姜弘担任顾问的《当代中国广告史1979—1991》(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在分期方面从广告自身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渠道(通路)竞争、品牌差异化的竞争入手,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在研究方法上,这部广告史注重采取大量图像—文本的一手资料,并且采用了深度访谈、口述历史等人文—社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这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的研究方法具有深刻指导意义,对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提供某种“范式”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2.设计史、设计教育史中广告设计教育史的专题研究。在设计学领域,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仅有零散的论文和片段式的理论成果。虽然当今中国广告设计历史研究的相关著作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如王受之的《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夏燕靖的《中国设计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版),等等,但关于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的专题性研究,尤其是从设计学本身的视角出发所进行的研究,目前还属空白。
截至2012年5月12日,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关键词”为检索项进行“广告设计教育”的关键词搜索,共有学术文章77篇。以“全文”为检索项进行“广告设计教育”的关键词搜索,共有学术文章220篇(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3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5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篇),而且论文的选题主要集中于当前广告设计教育的课程结构设置,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以及广告的创作手法层面。从宏观的设计艺术教育的视角进行的涉及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性著作、论文,仅有袁熙旸所著《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0届博士论文,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以及2004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田君的硕士论文《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萌发——民国工艺美术教育研究》。但这两篇论文的视角是整个艺术设计专业,虽然有关于广告设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翔实史实、资料,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关于广告设计教育的专门论述,对广告设计教育本身缺乏一个长期的规律性专门研究。
2004—2009年邬烈炎主编的《设计教育研究》(1—7)是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论文汇集,该丛书有专门的设计教育史研究栏目,还有专门一册设计教育史研究专辑,其中不乏国内外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论文。
由于中国设计学学科的发展,一批硕士博士论文开始关注广告设计教育方面的研究,如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获得的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博士论文庞蕾的《构成设计研究》,作者对广告设计教育中基础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的构成课程的历史、发展和出现的问题做了系统考查,并就构成教学改革与设计基础教学整体实验的关系进行了设想与讨论,提出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路径与方式,是广告设计教育中构成课程的集中理论成果。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硕士论文李晓慧的《广告设计教育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借助广告学的理论支持,通过对当前高等院校广告设计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对广告公司相关人员的调查,归纳出当前高等院校广告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此外,还有2012年南京艺术学院的部分学位论文,如易菲等就中国设计教育史上的某一组织进行研究的专题,虽然这些具体的个案研究对于丰富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毕竟缺乏广告设计教育的专门性系统性叙述、解读、分析。
另外还有国外的广告设计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作为比较研究,对于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董占军的《德国广告教育札记》(《现代广告》,2005,(9))介绍了德国的广告设计教育的综合大学的广告设计,实用性专科学校的广告设计,职业性培训学校的职业培训,以及各自特点。还有相关研究见于晚清、民国时期广告文化史、广告设计史中关于“广告设计”的研究与教育方面的一些名家、个案,如张燕风所著《老月份牌广告画》(《汉声》杂志社,1994年版)对“月份牌广告画”及相关广告画家,广告画技法的探索,以及广告画人才培养的追溯。又如赵琛的《中国近代广告文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月)对当时著名的广告画家徐永青冠以“近代广告教育家”的称谓并提供了相关史料论述。
3.专门的广告教育研究中的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近三十年来,关于广告教育的研究逐步展开,如张树庭所著《广告教育定位与品牌塑造》(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对我国高等广告教育规律进行了探索,对广告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进行了初步论述,并组织了《2003年广告教育调查的研究报告和数据报告(高校卷)(毕业生卷)(在校生卷)(广告公司卷)》,具有珍贵的实证资料价值;查灿长著《国外高校广告教育研究》(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本书主要研究当今世界上广告产业最为发达的美、英、日等国广告教育发展之历史脉络与现实状态、广告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与价值指向、广告教育实务的多元模式与个性特点、广告教育衍生的社会组织与学术活动、广告教育发展的趋势走向与前瞻思考、国外广告教育对中国广告教育的启示。这些专著总结了前人对于广告教育的研究成果,在大量数据的支撑下分析了中国高校广告教育。但其对广告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的广告教育方面,对于生活中的广告、公司的广告培训探讨较少,而对于广告设计教育的论述更是放在广告教育的一个从属地位,仍然是从广告学的专业背景出发来论述广告设计教育。另外还有相关论文,如韩志强的《对传播类广告学专业设计教育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提出构筑传播类广告学专业设计教育的新模式;吴琪的论文《广告职业的专业性初探——以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内地广告职业为例》(北京广播学院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就“广告职业化”对广告职业教育、院校教育等情况作了梳理,等等,但缺乏对广告设计教育史本身的理论思考。
4.广告设计综合研究工具书与资料汇编中的广告设计教育相关实证资料。1988年起陆续出版的被称为“研究中国广告业发展的编年史册”的《中国广告年鉴》是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指导下,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广告监督管理机构、广告协会组织、全国广告界参与编写的大型行业资料工具书,其主要内容有:中国广告业发展概况,中国广告业统计资料,广告法规、条例、方针、政策,广告界大事纪要,广告学术论文选登,广告专业名词注释,广告教育,国际广告交流活动,等等。该年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1995年起每年编辑出版的《中国设计年鉴》,梁梅编著的《中国当代设计图典》(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以及各种《中国广告作品年鉴》,等等,往往作品图片丰富并配有简要介绍,具有很重要的资料价值。朱铭、奚传绩编著的《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从设计学的角度考查了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史上的若干大事件。现代广告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广告业二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00年版)收集了1979—1998年间“全国广告业各项经营统计数据”和“中国广告20年札记”相关资料,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提供定量与定性研究的重要资料。另外,还有范鲁彬著《中国广告2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及其相关论文。这些成果都或多或少包含广告设计教育方面的第一手材料,但其资料性胜于学术性及思想性,只能提供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背景素材。
5.历史学、教育史学科领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史的研究。我国历史学、教育史学科相对发展完善,理论成果比较丰硕。其宏观的教育史研究成果,包括大的中国教育发展阶段阶段划分等,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1840—2012)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如:何东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导语和结束语(《高校理论战线》,2007,(9),(12)),其教育史学术视野和分期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的分期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在这些教育学、历史学学科领域出现的新的视点、理论关注点和研究方法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课题有着新的启发、借鉴意义。在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课题本身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借鉴历史学、教育史学科的理论成果十分必要。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中国教育史专业中国教育发展方向2009年博士论文贺晓舟的《近代中国艺术教育研究——清末学堂艺术教育的发生与演进》,从教育学的背景考查了近代中国艺术教育,但由于专业不同,对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史课题来说有“隔”的感觉。
综上所述,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还没有系统的专门理论归纳,其成果散见于国内外传播学、广告学领域关于广告教育、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设计学领域对设计教育和广告设计教育的研究,以及历史学、教育学领域关于艺术教育史、设计教育史的研究。其具体理论形式表现为专著、个案研究、专业期刊杂志上的论文、相关调研报告及资料汇编等方面。可以认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史研究的薄弱是阻碍学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中国现代广告设计教育历程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分析和研究近代中国广告设计教育的历程,总结中国广告设计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中探索广告设计教育的性质及发展规律,可以清楚地认识影响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有助于当代广告设计教育的理论积淀,有助于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广告设计教育问题,有助于为现实中国广告设计教育改革的决策提供服务,有助于阐明现在和将来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可能趋势。
参考文献:
[1]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冯尚暾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28年的追求坚守,28载的修炼沉淀,临夏回民中学的语文教师冯尚暾,渐渐成为师生有口皆碑的魅力老师。
勇于创新,刻苦钻研教学理论,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课堂上,时而是师生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热烈讨论,气氛紧张有序;时而为一个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时而为一个难解的问题苦思冥想,全班寂然无声。冯尚暾引领着学生在交流中发散思维,在诵读中感悟韵味,在沉思中吸取别人作文的长处。“语文课这样上,学生就解放了。”一次公开课上,专家这样评价道。
在讲台上挥洒自如、“出神入化”,靠的是冯尚暾的“台下”功夫,是他长期勤奋钻研和用心探索的结果。多年来,他广泛摄取“他山之石”,开阔视野。他既研究特级教师、语文教育专家魏书生的“课堂民主化”,也曾反复实践过上海特级教师于漪的“情感教学法”,写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他也了解焦点时事和流行时尚,潜心学习多媒体教学技术,并恰到好处地融合于教学之中。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高效利用课堂45分钟,冯尚暾总是课前认真备课,认真领悟新课标的要求,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选择灵活多样而有效的方法,力求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指导学生具体又有针对性,施教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消化、吸收。
冯尚暾的课堂被学生们称作是自由空气最浓厚的,其中最为学生称道的还数他上的作文课。在学生们的记忆中,冯尚暾上作文课,从不像其他老师那样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训练,他总是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找到自我、表现自我。
冯尚暾常说:“作文立人,首先要让学生的作文形成自己的个性,老师要给他们提供张扬个性的环境……”正是基于这一教学理念,他班上学生的作文虽有精有拙,却无不充分表现出各自的个性,这些作文或笔锋犀利或婉约可亲,或朴实或华丽……一届又一届的写作尖子生脱颖而出,据介绍,至今冯尚暾辅导学生发表作文160多篇,获奖200多篇,获指导奖30多次。2009年5月辅导学生马宏志等所做的《关于临夏县莲花花椒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获第25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科学竞赛三等奖,2011年5月辅导学生马俊华等所做的《对中学生作文问题的调查报告》获第26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科学竞赛三等奖,2015年4月辅导学生他林辉等所做的《关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获第30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科学竞赛二等奖。
关心爱护学生,
班主任工作扎实细致,赢得师生好评
冯尚暾担任班主任工作14年,班主任工作成绩突出。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关心、爱护原则,着眼集体,针对个性,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也会做的事情,而教育只有人类才能做到。”冯尚暾常说:“教师,仅有爱心是不够的。爱学生是任何一个合格的教师都应该也能够做到的,但是如何把这种“爱”转化为教育的力量和艺术,是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的重要区别。一个成熟的优秀教师就是要善于把自己对学生慈母般的情怀,转化为教育的能量和教育的艺术。智慧的教师,就是要善于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同心之人,能够彻底清除代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让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一起跳动。”
为此,冯尚暾总是像最诚挚的知己、最可亲的朋友那样,对学生耐心地倾听、真诚地理解、愉悦地接纳、心贴心地建议。他对学生从来不居高临下地说教,他常跟年轻教师讲,老师就要像对待荷花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稚嫩的心灵。
冯尚暾在班主任工作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他常常利用主题班会文体活动及所教语文课,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从养成教育入手,强化日常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加强国情教育、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单靠学校是不行的,必须充分调动和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冯尚暾说道。
为此,冯尚暾重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工作,积极主动与家长通过电话、家访等方式进行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也向家长汇报其子女在校的情况,争取与家长的教育思想达成一致,对家长提出的意见及时处理并向家长反馈,这一做法也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尊重。
爱优生易,爱差生难。没有发自内心的大爱,根本无法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爱若子女。在冯尚暾的眼里,学生就是一群性格各异的孩子,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在他看来,越是所谓差生越需要关爱。在他从教的28年里,把更多的关爱给了“学困生”和“贫困生”。哪位学生最近厌学情绪严重,哪位学生家里出了困难,哪位学生身体不适,冯尚暾都一一记在心里, 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用关怀和爱心,让学生感受着生活的温暖。所以,无论男生、女生都愿意把心事向他倾诉,不愿意向父母讲的话,也跟冯尚暾讲。
由于措施得当,工作扎实细致,冯尚暾所带班级在学校综合评比中,多次夺取流动红旗,在升学考试中成绩优异,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所在年级也被评为优秀年级组。
积极总结教改经验,
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成绩显著
冯尚暾在平时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善于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认真思考,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自觉把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积极撰写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研论文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根据教学实际,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积极总结教改经验,推进了校本教研和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作为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小组成员,冯尚暾所带的课教学效果好,教学成绩突出。教育教学和教研成果获奖70多项,其中《关于教师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获全国中语会中学论文大赛一等奖,《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获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反思大赛一等奖, 2010年4月《高中作文教学创新策略例说》获甘肃省教科所、甘肃省中语会论文大赛二等奖。2010年9月《研读高考佳作,打造高分作文》获首届当代教育杯论文大赛二等奖。
同时,主持完成甘肃省教育规划课题3项(获奖5项),主持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子课题4项,临夏州重点规划课题1项。“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研究》2009 年10月通过甘肃省规划办鉴定,鉴定等级为优秀。主持研究的甘肃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研究》2011年10月28日通过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鉴定,2013年7月获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综合成果二等奖。主持研究的“十一五” 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研究与实验”子课题《新课程作文教学创新策略探究》2009年11月通过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鉴定,2013年11月获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综合成果一等奖。
面对这些取得的成绩,冯尚暾深有体会地说道:“搞研究需要有三劲。没有钻劲,就深不了;没有拼劲,就干不了;没有韧劲,就干不好。”这三劲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语文教学的喜爱,对教学研究的挚爱。
冯尚暾深知高中语文教学不能仅靠单兵作战,需要培养青年教师,甘做人梯,培养梯队,长江后浪推前浪,喜看后浪超前浪。他为青年教师成长愿做唱戏的舞台,攀登的肩膀,幕后的服务员。冯尚暾按学校安排培养青年教师3名,帮助新教师解决教学上的疑难问题,为了使新教师能早日成为教学骨干,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先后指导、培养的马平、马孝明、马小云等青年教师在学校开展的赛课、说课活动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在年轻同事眼里,冯尚暾既是益友也是诤友,是师傅也是学生。他既与年轻教师帮教结对,给他们指点迷津,又能放下身段向年轻教师虚心讨教,学习年轻人的创新与活力。他学高身正,锐意进取;他像一团火点燃年轻人进取的心;他上善若水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与他接触的每一位年轻教师。
菁菁桃李,悠悠我心,在28年的教学生涯中,冯尚暾只知道把班里的孩子装进心里,一心为他们的成长着想;他只知道用忘我的工作去弥补教师生活的单一,把工作当作使人得到快乐的方法。至于荣誉,他无暇去想,更没有刻意追求。
但是,荣誉却追随他而来。2011年6月冯尚暾被评为甘肃省骨干教师,2011年7月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评为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2011年12月被省教科所评为“甘肃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12年2月被省教科所聘为“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学科教学研究专家”,2013年9月被临夏州委、州政府评为“临夏州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6年被评为甘肃省第三届陇原名师。
【关键词】陈友松;教育财政思想;现代教育财政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66-02
【作者简介】1.黄梦娇,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与政策系(南京,210097)硕士研究生;2.聂立肖,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与政策系(南京,210097)硕士研究生。
作为中国现代教育财政学的开拓者,陈友松教授从事教育文化工作近70年,创造性提出“五全教育观”,爱国敬业,诲人不倦,忧患之中坚持译述,耄耋之年坚持教学,失明之后坚持著译,时人称之为“三绝”云。他是中国现代第一个对中国教育财政与经费进行整体实证性研究的学者。美国学者杜威称他“东亚一流学者”。时任北大校长的赞誉:“在教育学与经济学之边缘领域的开拓性研究工作”。他一生都在为教育奔走呼吁,对民国教育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教育财政机会的均等性:要人尽其才,因地制宜
在陈友松的教育观念里,一切人生来是平等的,教育机会平等是供给人人以平等的机会,但不是同样的机会,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学会因地制宜。教育建国,经济以教育为先决条件,教育是政治、经济、军事与救济的必要因素。发展我国教育的财政途径,要进行全民教育,扩大教育制度,培养所需人才,普及民智,通过健全的政权来发挥最大的力量,并且确立健全的行政组织,以及教育专业制度。
陈友松认为,因为我国要教育四千万个国民,训练二百四十六万个实业建设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七百五十余万个其他建设人才,培植潜藏在人口内的一百一十万个各种领导与创造天才,建国的问题才有办法,所以教育机会平等,成了财政的一个最基本问题。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严重,而教育财政决定教育机会的平等。
什么是教育机会平等?最简单的答复就是:“人尽其才”四个字。陈友松针对当时教育现状,撰写了《发展我国教育之财政途径》一文,认为教育是全民的教育,平等的教育财政造就平等的教育机会。民国时期中学教育过于在乎升学问题,不注意全人和全生活的训练,只是升学准备机关。陈友松通过对各时代的分析,认为当代是人民时代,即平常人都可以接受平等的教育,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陈友松曾说:“一切人生来是平等的,我们所说的平等的真谛是指铲除人为的不平等,供给人人以均足的机会,但不是同样的机会,而是使人人能各依其能力需要与性向发挥其所长,即是人人有充足的机会发展他的天秉到百分之百。”
二、教育政收支的法治化:要配合国策,教育立法
按照陈友松的理解,就发展教育财政而言,要从整个制度下手,而不再零星解决问题。同时,必须要配合国策,确定教育是国家的功能。教育必须配合军事、外交、政治、经济等一切纲领与计划。陈友松还主张:“限期制定普及基本教育计划,教科用书以统筹免费为原则。”这样也大大增加了教育财政投入与支出比例的合理性和平衡性,防止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值得指出的是,在陈友松眼中,教育财政立法不仅要配合国策,更应在此基础之上,最好能够配合世界政策。在其“五全教育观”中,他提到了“全球化”概念,即天下一家虽是理想,但原子能时代有事实的要求,一国教育要配合世界政策,注意国际教育文化与科学之合作与国际了解。在立法的过程中,有关教育经费方面的问题,必须和经济与财政专家,共同讨论,并与财政当局共同设计。因为教育是人人的权利,人民对教育当然有过问之权。在陈友松看来,教育制度法之规定,其成败的关键,不在施教制度,而在教育经费,即有无具体的保障与宽筹之办法。因此,第一种立法应是教育财政法,规定教育经费的合理政策。
三、教育财政宗旨的时代性:要纵古观今,立足现实
陈友松通过借鉴古今中外的教育宗旨,创造性地提出来全人、全生、全民、全面、全球的“五全教育观”。他强调,即使是“”也要根据时空的变化而有所扬弃。要打破传统的目的观,因为传统的教育目的说得玄之又玄,和实际生活脱了节。当代的教育要根据现实的政治、经济等来进行变通与改进,不能违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教育财政的宗旨也应如此,与时俱进,使之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教育财政改造》是陈友松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对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经费筹措、分配和使用等与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开创性的研究。这是中国第一部教育财政学专著,它的问世是一个学科萌芽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在这一专著问世之前,中国学者研究多从教育行政角度分析教育经费问题。
陈友松先生是最早一批研究苏联的教育学者,他研究苏联,发现苏联都有研究生集团,会经常去实地观察老师上课,然后做精细记录,经过种种实验研究表明,教师上课总是机械式上课,这种僵化教育完全磨灭了教师的个性。要改革盲从的恶习,增加教师经验,鼓励个别实验,多多给予个别老师较多的自由。他认为,真正的实验学校,校长必须要有管理学校的自由权。
四、教育财政改革的实践性:要经世致用,不得孤立
首先,陈友松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中国教育财政研究中大量运用数据、表格等进行统计分析。陈友松确立了教育财政学科的基本学术概念,最先运用现代教育财政的系统理论,深入而全面探讨中国教育财政问题。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提倡教育财政改革与实践相结合,使人才能够服务于社会生产,服务于社会生活。陈友松坚信:“教育与国民经济建设要同时并进,双管齐下,不能脱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