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心理教育课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教育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教育课堂

第1篇: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学生正处在人生的一个重要十字路口,面临诸多的人生疑虑与思考,难免会有心理上的起伏与挫折,这就需要让他们能够正确地对待这样的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这些问题而存在的,它可以培养学生健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对自身与他人的自我调控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教师的指导与带领下,将团体活动与个人的行为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互动中去感受人生,思考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感悟人与周围世界的一切是属于什么样的联系,这样才能达到将学生的心理素质一步一步地引向正确的人生轨迹上,从而塑造具有个人特性的人生道路。对心理教育课的评估重点不在于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到底掌握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的心理是否相对以前有一个质的提高与改变,自我控制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目前,新课程中尚没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具体评价标准,实践中也一直处于研讨状态,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造成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一直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例如,大多数学校仍然将其他学科的教育评价模式照搬到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一学科,这样就造成将此学科真正的教学意义掩盖了,所以我们要思考如何正确地评价这一学科在大学课程中的教学成果。

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一)教育目标

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依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标能不能够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所学所感能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认知和发展、心理品质的提升以及能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一般而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评价往往会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学目标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不是一致;二是该教学目标是不是有现实可行性;三是该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水平是否相符合,是不是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四是该教学目标是否将知识界定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五是该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准确。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够过多、过大,而是要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心理实际水平相结合,使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将抽象的概念转变成为生动形象的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促使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地发展。

(二)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体现以人为本,以教会学生全面理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标准,即让学生对人生意义及价值有一个正确和较全面的认识。在这种教学目的下能够使得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更加客观化、全面化、真实化、实际化。社会环境需要一个人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社会认知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大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应有的社会生存能力,让其心里所想的与实际做出来的行为都要符合社会现行的道德标准与法律规范,这样才能让其一生有个正确的轨迹。因此,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科的教学评价,第一要能看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共同问题;第二要注意到区域性不同所造成的个人心理状况的不同;第三要根据不同年龄所能接受的能力因材施教。只有结合实际的情况才能对此学科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才能让此学科有真正的意义。

(三)课堂效果

1.质性评价。质性评价不是单纯的一个分数,而是记录学生提倡的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内容。质性评价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描述和记录,且能够真实、深刻地将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展现出来。质性评价可以按照以下四点进行实施: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接受课堂上的基本观点,且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够学会并掌握自我调控以及自我消解的方式和技巧;第二,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教师留出的时间思考自己的思想、行为,然后将自己的感受和心理体会记录下来;第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活动中,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确保课堂组织活动的目标顺利完成;第四,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时间训练项目,且要随时关注项目的进行程度,及时接受学生反馈,调整措施。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将质性评价方法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

2.情境评价。实践证明,单纯依靠书面的成绩考核并不能够全面客观地给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作出评价,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要注重情境评价的应用。情境评价就是指创设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情景模式,使学生能够毫无防备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施教的成果就是要“找到这种行为表现需要的情境,且实际上能够鼓励或者唤起这种行为的情境”,学习效果在情境中的评估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价要求相符合。可见,该种评价方式不仅易于操作,还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通过亲身感悟,促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成长。

三、结束语

第2篇: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课;现代教育技术;微课;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1-0007-03

一、引言

心理学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是与人密不可分的研究领域。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学生从6岁左右进入小学到18岁左右高中毕业,再体验三到四年的大学生活,要经历生理上的成熟,智力上的发展,思维、人格、价值观的完善。在曲折的成长道路上,心理健康伴随学生的成长,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更需要科学的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推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学者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划分为倾向于症状治疗和人格重建的医学模式,侧重心理问题的探讨及处置的咨询辅导模式,用于预防、教育和发展的教育模式三种类型。其中,教育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普遍使用的模式[1]。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途径是丰富多样的,包括学校开设课程的专门途径,其他学科、学生日常活动和学校环境的渗透途径,家庭与社区的支持途径[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其中一条重要途径,它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习惯和教育教学方法[3]。目前,计算机与网络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无处不在,现代教育技术也早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细枝末节,心理课也不例外。但是,在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各个学科教学全方位融合的过程中也不断涌现出各种问题和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仍然停留在多媒体课件和PowerPoint的使用上,用电子板书代替粉笔板书,只是改变了教学手段,沿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沿袭着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由“人灌”演变成“机灌”或者“人加机灌”[4]。教师使用电子课件进行演示,学生专注的还是书本知识,跟随教师的思路在转,未能真正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更缺少了发散思维的空间。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依旧是用于辅助教师“教”,而没有真正促进学生“学”[5]。相较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心理课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科学和全面的心理自助意识,这一过程和学生自身发展密切联系,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生活,用心体验,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微课和对分课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音像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等各种高科技手段,以其强大的功能、便捷的操作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延伸,产生了现代教育技术。它为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6],这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教育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7]。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方式呈现给学生。同时,全球的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形成了一个知识的海洋,供教师与学生共享。我们甚至可以不出家门,仅仅通过网络远程教学便可享受名师教育和名家指点。此外,现代教育技术使我们的教学管理网络化,使学校、班主任的工作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其积极面,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消极的一面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今,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便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导致一些教师因过于追求技术的展示而忽略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也有些教师对它存在误解,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现代教育技术没有发挥良好的作用。还有很多学校花费了大量的财力购买计算机,建造“班班通”,并不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只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

比如,乡镇的一些学校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但整个学校里竟没有一个人会使用计算机,更不懂如何使用“班班通”。尽管有关教育部门也组织了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但由于学校领导和参加培训的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培训前和培训后几乎没什么区别。有的教师上课时只是在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电影,真正需要教授的知识完全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这如何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虽然也有一些教师懂得如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但却是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为了使用而使用,没有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还是一如既往地采用传统模式开展教学。眼花缭乱的多媒体素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减少了他们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不仅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模式。如何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何让教学各环节能有新的突破,使学生既快乐又高效地学习?这是每一位教育者努力要探索的问题。

继各种新兴网络技术的出现,近年比较热门的微课也受到各个学校的关注和推崇。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学的要求,微课是通过视频记录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重难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展开精彩教学的课堂内外教育教学活动过程[8],包含教学主题、实验、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和学生反馈等内容的课堂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成分[9]。与传统单调的课件、试题等资源类型相比,微课是基于传统教学资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资源类型和应用方式[10]。

信息化的课堂,不仅仅体现在如何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上,更应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张学新等[11]研究者基于讨论式与传统式课堂各自的优势,提出“对分课堂”这样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像传统课堂,强调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又像讨论式课堂,突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由教师传授知识,另一半由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它的突出特点是错开讲授和讨论时间,学生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此外,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法,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其对课程的投入。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三、建议

众所周知,教学的常规程序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个阶段。教育内容因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发生了根本变革[12]。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将书本内容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扩展了书本知识,为促进全球一体化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13]。因而,知识不再被教师垄断,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知识源。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完美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综合体验,引发学生的高度注意和特别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微课的教学模式到对分课堂的讨论互动,看似相互矛盾的教学方式,却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我们发现,微课的教学重在课前的预习,对分课堂的讨论互动突出在课后的巩固和运用。尤其是心理课,课堂上的知识层层递进,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密切相关,更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进行内化。教无定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征设计出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

在课前,用微课形式作引导,通过简短的视频,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观察与思考,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微课的主要特点是简短、精炼,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观看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利用微课的形式传播,可以通过碎片式的方式穿插在日常的零碎时间中。这样既可以实现知识推广,又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有一个缓冲、放松的空隙,更不会给学生造成为了学习而学习的负担和压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对分课堂的模式对课堂时间进行适当分割。首先,结合学生课前观看的微课内容,运用各种多媒体资源,突出课堂主题与重点,对核心问题和知识作分析与解释;然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有关问题的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其中进行师生互动、答疑解惑;最后,进行分享,总结典型问题的特征并给予相关的建议。对分课堂的方式,可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思考的主动性。

在课后,教师一方面可以推荐相关的书籍资料、网络课程资源等,促进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生活的验证,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此外,心理教师在课后也要与学生保持联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必要时给予帮助和辅导。

时代在不断前进,科技在飞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更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教师也要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新型的教学方法,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拒绝穿着新鞋却走在老路上。

参考文献

[1]徐永琴.江苏省KS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6,9:21-21.

[2]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05-112

[3]荀巧燕.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J].神州(上旬刊),2013(12):128-128.

[4]尹禹.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4(10):92-92.

[5]王俞敏.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设计与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1,5:3-4.

[6]张朝红,吴彦良.教育技术相关概念的关系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5):168-169.

[7]张兴科.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0):66-66.

[8]张俊敏.微课制作浅议[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4(9):9-9.

[9]钟莉传.微课刍议[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4(7):157-158.

[10]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1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12]刘承j.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5(29):304-305.

第3篇: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在近二十年的探索实践中,我国中小学心育课程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笔者试图通过观察心育课堂中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去发现问题,并循着问题解决的思路解决心育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优化,为增强心育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供帮助。限于篇幅,笔者以本校三位心育教师(A老师,男,实习期教师;B老师,女,见习期教师;C老师,女,中学二级教师)在15节心育课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为例,阐述本人通过观察和访谈从心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得到的点滴启示。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现状 

(一)心育课堂管理重纠偏、轻预防 

心理活动课上经常会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讨论、游戏等,开展活动时学生更容易出现违纪行为。通过对教师访谈以及对心育课堂管理的实际观察,发现三位教师在心育课课堂管理上不是对可能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积极的预防,而是偏向于在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后进行纠正、制止。 

无论是同心理教师交流访谈还是通过心理课堂观察,都能发现教师的课堂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在课堂管理方式上倾向于纠偏为主,与“松而不散”为特征的课堂管理有一定的差距。 

192班:心理课“集中注意力”,C老师按照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注意力训练,布置学生1分钟完成“走迷宫”的任务(幻灯片展示),然后宣布活动开始,并未强调相关纪律要求。学生瞬间活跃起来,有的站起来左右摇摆身体同时伸出手来用笔辅助自己完成迷宫走线,有的同桌两人相互嬉笑打闹起来,有的站起来伸长脖子大喊“看不到,挡住了,前面的坐下”,整个教室闹腾起来……C老师从学生中间走上讲台,面带微笑,用手指指向刚刚自由站立的学生,发出指令“请同学们迅速安静下来”。(课堂观察,2014年10月13日) 

175班:心理课“展开思维的翅膀”,头脑风暴活动“神奇的回形针”。A老师用幻灯片展示活动要求:要求:(1)在3分钟内尽可能多地想出回形针的用途。(2)每组指定一人负责记录想法的数量,而不是想法本身。(3)指定另外一人负责记录最具疯狂或最具创意的想法,并作汇报。讨论活动进行得很顺利。进行汇报活动时,有的小组说到“回形针可以用来抠鼻屎”,立马全班暴笑,有的男生尖叫起来,大声喊叫“还可以抠耳屎,还可以扣屁股里面的……”,场面混乱。A老师立即站在讲台上高声大喊“安静,注意纪律!”(课堂观察,2014年10月21日) 

163班:心理课“最近比较烦”,B老师要求学生前后两排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最近大家遇到的烦恼,挑选出其中最烦的一个问题,集思广益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求各组将办法与对策记录下来全班分享。B老师宣布活动开始,学生们行动起来。有的小组很在状态,热烈讨论,分工明确,有专人记录;有的前后4人埋头各干各的,有的开始画起画来;有的小组个别同学开始嬉笑打闹,B老师走到违纪学生旁边敲桌子,示意其认真参与活动。3分钟过后,完成任务且有记录的小组不到2/3,B老师表扬了有记录的小组。(课堂观察,2014年10月22日)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二)心育课堂管理行为多数为显性言语控制、轻隐性控制 

课堂观察结果显示,三位教师进行心育课堂管理时多采用外显的、直接的、明确的方式,如通过运用话语霸权、规则提醒、点名提醒、表扬其他学生等来控制学生的行为,希望及时制止违纪行为,重新恢复课堂秩序。 

(三)心育课堂管理重行为问题,忽视心理问题 

心育课堂上,学生经常出现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开小差、讲小话等。三位心理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对学生的这些问题行为进行控制方面,课后很少对违纪对象进行跟踪了解,往往忽略了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 

(四)心育教学理念存在误区的新教师,课堂容易表现为松散型课堂管理模式 

笔者分别抽查了三位教师所教的60位学生,对班级心理课堂纪律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4%的学生认为心理课堂纪律良好。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课堂上活动不少,气氛热烈,表面看起来喧闹如山间奔腾的小溪,但学生们却并没有真正投入。通过与心理教师访谈得知,主要是因为新教师在课程理念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心理课的形式一味追求多样和气氛热烈,忽视了心理课的效果的同时也忽略了对纪律的要求,导致课堂纪律相对松散。 

二、心育课堂教学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设立心育课堂行为规则 

设立心育课堂活动规则,活动规则由全班学生协商拟定,教师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心育课堂活动规则能为学生提供适宜行为的具体纲领,使他们知道在活动中哪些是禁止的,哪些行为是允许的,给出清晰的要求,使学生有约束感与安全感,同时对于违纪行为有着预防作用。 

(二)区别对待暂时性课堂问题行为和长期性课堂问题行为 

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管理暂时性课堂问题行为和长期性课堂问题行为。前者是偶发的、能很快纠正的行为,主要要求教师做足充分的教学准备,提高教学技巧,备好教具,备好课,熟悉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艺术水平等,避免因教师原因导致学生产生注意力涣散的现象。对于后者,即长期存在课堂行为问题的学生,主要采用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的方式,例如,优先提问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近邻控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课后心理辅导等。 

(三)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 

第4篇: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美术 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5(a)-0177-01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现代化的建设和复兴,需要我们每一个劳动人民去实现,因此我们应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更需要大批的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极大地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做出贡献。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美学观念,而且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现在的学生从物质生活上来说,无疑是幸福的,但精神上却并不轻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面临着现在工作的压力,职业的竞争激烈,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培养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在学生当中,也是我们这些拼搏中的人们所需要的,健康积极地心理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发展,。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渗透,这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 在美术教学中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氛围可以促使学生以极好的心理状态参与课堂,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精神饱满,感受情充沛。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情,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幼师学生,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每当笔者走进教室,总是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学生把笔者当成他们最亲近的人。笔者除了注意自身的外表美之外,更注意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声调要有高低变化,有时笔者还唱几句。如讲《脸谱》一课时,笔者提前让学生使用各种手段收集有关资料、图片、音乐、文章、诗歌……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画脸谱,还鼓励他们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中声像结合的效果吸引学生,再积极投入他们当中并表演一段京剧清唱,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相关知识,并从表演中感受到戏曲的魅力,领悟成功的喜悦。学生们在良好的情境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在美的环境中自然轻松地增长了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并且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 倾注真诚的师爱,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爱是教育工作者的基础与方法,教师只有热爱学生,走进学生心理,平易近人,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1 要以爱赢得爱,树立学生“我能行”的信心

我们都知道:教师应真心的走入学生当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真正了解学生想要的是什么,了解他们心理所想。要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信心教育好那些“问题”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算成功的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应慎重,应时刻注意到他们是一个“弱势群体”,更需要关爱。教学时要不失机的教导“问题”学生集中注意力,对他们回答的问题要适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答错了也要微笑给予鼓励,教师的表扬和微笑会增强他们“我能行”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次是关怀学生。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产生了愉悦的情绪体验,对老师就会更加信赖。当学生的难免会犯错,然而,这就需要老师的宽容和理解,让学生主动性的愿意和老师聊天,聊自己的心事,同时也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让学生有个健康的心理教育,发展其天赋与个性,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践行、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

2.2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心理学研究表明:几乎每个人的每一份成功都是建立在个人的自信心的基础上的。我们已经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现在就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了。坚强的意志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坚强的意志是行动的强大动力,是一切成功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美术学习是需要付出繁重的脑力劳动的,只有靠自己顽强的意志,不断地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才能取得优良的成绩。刚开始学习美术的时候知识比较简单,学生的兴趣也较浓厚,但是随着内容的不断深入,有的学生就感到学习有点吃力了,这就需要教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克服困难的毅力。首先,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要像一样,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像苏轼一样,从小就有“达则济天下苍生”的人生信念。其次,给学生树立榜样。再次,在学习中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机会,使其意志力得到锻炼。如笔者经常给学生做些有难度的写生训练,速写练习等。另外,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败,提高抗挫能力,现在家里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所以要让学生拥有健康积极地心态去面对发生的一切事情,画不出好作品就对学习失去信心,

3 培养情感,增强集体观念

个别学生对学校的一切活动漠不关心,没有集体观念,生活散漫,更谈不上集体荣誉感。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多动脑筋,想办法把这些学生拉到集体中来。首先要经常性地开展课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如利用每一个节日,带领学生搞画展或野外写生,尽量让同学们玩得高兴、投入,借以消除学习的疲劳,增进同学们的友谊,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热爱集体的情感也更加浓厚了。二是充分利用竞赛活动增强集体的感召力。一年一度的学校艺术节,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观念教育的最好时机。有愿意参加比赛的,笔者就鼓励他为班级争光,不能参加比赛的,笔者就组织他们做宣传工作和后勤服务工作。全班同学齐心协力共同参加学校的艺术节。

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健康的发展,拥有积极乐观的心理去面对一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第5篇: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1 寓教于乐

贪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玩中学,学中玩,是十几岁青少年独特的行为方式。这种方式使他们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历史及现实生活中,从玩中得到发明启示及改革创新的例子很多:比尔盖茨的软件开发、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的问世以及瓦特蒸汽机的发明等等,和他们从小爱玩、爱动手、思维活跃是分不开的。把“玩”引进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整合手段。

古老的游戏如丢手绢、老鹰捉小鸡、互相追逐、捉迷藏、摸人猜人、跳方格等,以及新游戏如叠纸、剪纸、歌咏、吹泡泡糖等诸如此类各种小比赛,对初中阶段的学习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如方位介词before,behind,in fronl of,after等的学习;基数词序数词的用法;在英语入门教学阶段,句型who is it?Are you……Turn righht/turn left;0n the rith/leff,there be等的操练;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掌握,许多内容的学习都可以在这些游戏中边玩边学,有些游戏还可以用于多种内容的学习。比如在学习JEFC第蔓册Unit5“Find the right place(找对地方)……”“turn right/turn left;walk along……”等句型时,将学生带到室外,请几个学生蒙住眼站在中间听老师的口令 “Turn right!Turn 1eft!Turn right,right,right then 1eft,right!Stop!open your eyes!Where are you?What are facing now?……(向右转!向左转!向右,向右,向右,然后向左再向右!停!睁开眼!现在你在哪儿?你面向什么?)……”进行表演,也可以进行反命令游戏(和口令反向而行),在游戏中,会出现很多可笑的错误,令人捧腹,学生玩得开心,学得也带劲,效果很好。

2 设疑启智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人,乃是教人学。”教师在课程实施设计上,对学生要以引导为主,万不可事无巨细,处处解释,要为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问和探索的余地。质疑式或悬念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即有利于开启一个人的智慧之门。曾有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经常在课堂上解了半道题,就被自己难住,解不下去了,就对学生说:“哎呀,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往下解了,大家一起来看看,帮帮我!”学生异常兴奋,一个个跃跃欲试,有的心里想,老师也真没用,自己都不会,还教我们;有的心里想,真可怜,题目这么难,连老师都不会,看看能不能帮帮他。这个老师居然漏洞百出,一会儿图画错了,一会儿式子不对,要不就是自己的题目解不了了,搞得学生“不得不”经常为他纠正,数学课一下,常常七嘴八舌,一会儿这个帮老师解了围,那个又为老师找到了错。经常有学生回家向父母夸耀:今天老师做不出的题目我做出来了!老师在大伙面前夸我了!久而久之,学生们就在一个又一个美丽的陷阱中兴奋快乐地学完了小学数学。这种设疑启智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外语教学, 在JEFC第二册“unit21 what are you doing?”中出现现在进行时的用法,用哑剧表演或其他的肢体语言形式来体现主题,如以哑剧表演“谈话”、“看电视”、“穿衣”等,让学生自已揣摩“We are tajking”“You are putting on your c1othes” “They are watching TV”“What are you dojng”等句子的含义,比老师直接用语言文字解释更为有效,对自己能在学习的同时又能参加表演感到非常激动,一个个跃跃欲试,如果老师进行即兴的表扬,其积极性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3 幽默激活

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说过: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美国心理学家特鲁赫们说过,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幽默会使一个人更具人际吸引力。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进行自身的角色调整,放下“师道之尊”,抛弃“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

有时候在课堂中偶尔来点轻度幽默比严谨刻板的生硬说教更有效,会幽默的老师在学生面前总是具有亲和力,而教师的亲和力无论是对教书而言还是育人方面,有时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讲解英语翻译的技巧,由于助词和语序等的原因,在把英语译成汉语时要注意意译,不能逐字逐句,咬文嚼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课前我给两个学生导演了一小段相声,上课时表演给同学们看:

甲:听说你最近开始学英语了?

乙:是啊!

甲:感觉怎么样啊?

乙:咳!简单!

甲:嗬,挺能吹嘛!我可要考考你哦!

乙:来吧!

甲:How are you?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乙:你看啊,how是“怎么”,are是“是”,yot是“你”,

整句话当然就是“怎么是你?”!怎么样?不错吧?

甲:那么“How old are you?”又是什么意思呢?

乙:加上一个old就行了!old是“老、老的”意思,合在―

起就是“怎么老是你?”

甲:有你这样翻译的吗?!

就这样,在幽默轻松的气氛中,同学们领会了字面翻译的肤浅可笑、甚至是危害。

还有一次上课不久,我闻到了一阵阵的薯片香,我发现一个同学正在趁我写黑板时偷偷地捂嘴吃。当时心里想,该怎么办呢?发火吧,坏了气氛,硬装吧,太明显,大家都感觉到了,不制止不行,我猛一个转身,快步走到他面前,朝他一声吼:“你要知道!”他吓一下跳,以为这下完了!挨训吧!我接着说道:“我都咽口水了!记住!下次要再吃!吃得慢些,也好给我多剩点。”顿时全班哄堂大笑,我自己也乐得哈哈大笑!他松一口气,红着脸低下了头。我因势利导,意味深长地说,食品垃圾和精神垃圾一样对人有害,但往往最具诱惑,人贵在有坚强的意志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守住规则,抵制诱惑。

诚然,幽默风趣的教态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对营造轻松愉快、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顺利导入新课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幽默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生活的提炼,也是个性和热爱生活的体现,只要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群体溶入欲望,幽默随时都会从你身上显现出来,它是即兴而发的,不是备课能解决的问题。只有教师具备了幽默风趣的个性品质,他的课堂才会风采盎然,教学也就事半功倍了。

音乐是一种没有国界、没有阶级、能沟通人类心灵的语音;音乐能荡涤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音乐更能使人对某种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共鸣并坚定一个人的信念。在生活中,音乐还能使人心情愉悦,精神放松。

在对JEFC102课MISSEVANS的教学时,课前在教室里播放《泰坦尼克》主题歌《My heart will go on》,把对生的依恋、爱的依恋表达得淋漓尽敛。听着这摄人心魄,那恢弘惨烈的景像尽在学生们不言的想象中,“想知、乐知”的心情油然而生。这时再让学生自学课文,体会句中每一个词的意义,这时,学习者会有更深更多的收获。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无论何种方法,都要有以人为本,进行全人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既要参与合作又要指导引路,还要提供帮助,要做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课堂才会形成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和谐环境,新课程提倡的学习主动化、个性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胡春洞.英语教学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

2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大出版社,1999

第6篇: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矧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第7篇: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的学好英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1. 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愉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好学乐学,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与老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坚持课堂英语化

新生刚入学时,还不太适应教师用英语教学。因此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让学生用英语谈论天气、军训、班级活动、值日安排、自我介绍、讲笑话、表演短剧、谈论国内外新闻等,使学生逐步适应英语教学,这样既增强了听说能力,巩固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又能激发学习兴趣。

3. 组织各种英语趣味活动

游戏是活跃课堂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抽出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做一个购物、打电话、举办party、买食品等的英语小游戏或唱一首英语歌曲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二、 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怎么做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 教师要学会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让我们试想这样一堂英语课吧:教师提着自己的手提电脑走进教室,接上教室内的电子黑板(实际上是电子投影仪),打开电脑,教学内容通过电子幻灯一幅幅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当教到英文单词 Paris时,教师在电子黑板上打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从欧洲找到法国,然后再找到法国的首都巴黎,电子黑板上马上展现出巴黎的城市风光和著名的艾菲尔铁塔、塞纳河。教师轻点一下Paris时,电脑自动给出标准的英文发音。教师轻点一下解说,电脑就娓娓动听地用标准的英文进行解说。学生从地理位置,城市风貌各个方面了解巴黎,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会了Paris一个单词,还会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或“我爱学”。

2. 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要具有新的人才观。二十一世纪要求青年一代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传授英语基础知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但还需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其次,要认识教师角色的转换。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多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角色。而未来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作出最重要的改变是“走出演讲的角色”,并认为“所有优秀的教师都是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

3. 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4. 注重语言交际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不是我教你学。英语教学就是通过这些交际活动,使学生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在交际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认识活动也是相互作用的。学生认识英语的进展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离不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客观效应。

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应注重交际策略的学习和应用,积极培育课堂交际的氛围,同时尽可能地创设虚拟的真实情景进行虚拟真实交际。

5. 激励创新思维发展

新的世纪更加强烈地呼唤着教学对创造性思绪的培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训练,培养思维能力,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转贴于

三、 降低中差生的高焦虑感

焦虑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不安、焦急、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当高焦虑与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相结合时,就会妨碍学习,因为他们的能力不足以应付紧张、不安的情绪干扰。

因此,降低中差生的高焦虑感对于高中英语教学而言尤为重要. 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循序渐进,降低中差生的英语学习焦虑感。

1. 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情感

中差生的焦虑显而易见,可采用以下方法来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状态以消除中差生的高焦虑:

1) 不失时机激发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中差生进行激发,抽出时间作思想工作,见缝插针地进行点拨,以热情、欢迎和接纳的态度鼓励学生,不要歧视和冷嘲热讽。

2) 多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

如课堂发言、课堂游戏、作业批改,都给中差生一定倾斜优惠,让中差生也能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使其逐渐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和迎头赶上的信心。

3) 化简与图示。

如在教学中注意化简和图示语言知识并使列举、解释和其它呈现材料生动有趣。这样可以减轻学习负担,使课易于接受。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中差生在学习中的高焦虑。

4) 耐心开导。

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由于中差学生对自己的信心不足,怕出差错,以致影响了正常的思维活动。对此,教师要开导他们,说明学生在学习中出差错是很正常的。实际上在语言操练中教师不应当,也不可能事事处处求全。学生出些差错,也不影响操练。降低中差生高焦虑比语言知识教学更重要。

5) 同学间的互助。

让学习好的同学与中差生结成对互相帮助,既取得好的效果又密切了同学关系。这样,有助于养成中差生的良好的心态。

2. 让中差生经常获得成功的机会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保护中差生内在的成功欲望,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具体到教学行为是要教师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把握好课题的难易度。

教师要认真备课,切实把握好讲授内容的难易程度,让中差生稍微跳一跳就能摸得着,每次都能学有所得。

2) 掌握好试题的难度。

教师无论在阶段或期中、期末考试,都要认真命题,斟酌试题的难度,不可使试题的难度过大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适当给予中差生的作业面批面改。

教师调动中差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最好方法是适时对其作业给予面批面改,多给予指导和鼓励。

4) 不断肯定成绩,不吝啬表扬。

教师对于中差生的成绩不要过分地与全班比,而要与他自己以前的成绩比。教师要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鼓励他们继续上进、缩短与集体的差距。这样有利于克服差生的“失败”思维定势。

第8篇: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机智;心理环境

学校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本文主要讲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挖掘教材中有关的心理因素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初中学校里,学校领导和教师并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少有教师会在讲课时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因为教师觉得教材中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资源。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在各科教材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只是需要教师去挖掘,为此教师需要吃透教材,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初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给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不自觉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第二,教师要适当地挖掘课本中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知识,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三,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和激励机制进行有效的结合,但是注意不要过于牵强。

二、发挥教师自身的教育机智

教师的教育机智指的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情况,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帮助学生发展自身个性的一种能力。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善于观察,详细地了解学生能力

首先,教师要具备敏锐、全面、深入和客观的观察力,要善于从学生细微的动作和表现中观测到学生的心理变化,还要尽力调查出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发展情况。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平等、宽容地对待学生,保证让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阶段。而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观察力,发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契机,从而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调控课堂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若一直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到疲劳,而变化的教学方法则可以一直让学生保持兴奋和积极。因此,教师要在讲课的时候注意发挥各种信息通道的作用,合理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口手眼耳都为学习来服务。例如,教师在写板书的时候把重点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疑导学和案例教学的方法来影响学生的听觉,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重难点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可以让学生一直对于课堂保持新鲜感,对于教师讲授的知识也会认真倾听。每位教师在讲课前必然会精心准备教案,但是在课堂上大部分时候都无法按照计划进行教学。这是因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认知方面和思维情绪上无法按照教师规划的走向进行,使得教学受到阻碍,不能够按计划顺利进行。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教师也会提前进行备课,但是课堂上发生突况时,例如学生突然举手发言,提出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时,教师要仔细为学生讲解,必然会耽误课堂进度,但是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不能因为教学计划的无法正常进行而抑制学生的质疑心理,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激励,增进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于学习产生实际影响的学习过程环境。在课堂心理环境中,不仅有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环境,也有消极的、沉闷的心理环境。给学生创造积极的、健康的课堂心理环境可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教师要具有激发学生情绪的感染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让教师给学生讲授一些心理健康的案例或者知识,而是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感染力来激发其学生的情绪,逐步让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一直关心和爱护学生,对于学生寄予希望,学生会感受到教师对于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自然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的关爱和尊重是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让师生之间达成感情共鸣,教师自然可以激发其学生的情感变化,而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会大幅度上升,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教学要有情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教师所要传授知识的对象是一群生动活泼的青少年,他们的内心强烈地渴望和别人有较高的情感共鸣和对别人进行适当地情感交流、表达,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对于给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帮助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要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来上课,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一些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最后,教师要因材施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关心自己的。这样,学生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自然存在一定的兴趣和积极性,既可以学习到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总而言之,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要重视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蕾.立足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2):127-127.

[2]李国华.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体现[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12):81-81.

第9篇: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课堂教学既是一种多因素的复杂的教育心理过程系统,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系统,它是由教师及其“教”的行为,学生及其“学”的行为以及教学中的各种社会信息(包括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所构成的复杂的人际信息沟通系统。在这一活动系统中,我们既不能孤立地考察教师及其“教”的行为,更不能孤立地分析学生及其“学”的行为,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二者和谐的人际互动。

一、课堂人际信息沟通的结构及其特征

人际信息沟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多层次系统网,其中,信息的传递者、信息的接受者和需要沟通的信息是这一系统网中的几个主要方面。信息是容纳在某种形式,即所谓的媒介之中,媒介是对所传递或反馈信息的最适当最有效的一种文字、符号或行为的刺激物。要使信息从传递者传向接受者必须经过一个渠道,即传递渠道或反馈渠道,正常而有效的人际信息沟通既依赖传递渠道的畅通,同时也有赖于反馈渠道对整个活动系统的调整。

教学作为一种人际信息沟通系统,教师是信息发出的主要一方面,学生则主要是信息的接受者的一方。正因为这样,传统上人们倾向把教师确认为“传道、授业”的“传递者”的角色,而把学生确认为“接纳、获得”的“接受者”的角色。但是,由于在整体的教学人际信息沟通系统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是相对独立的两个子系统,因而教师和学生并非单纯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应该说双方都既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都既有主动的一面,又有受动的一面,构成动态的双向交流的整体系统。教师的信息处理系统重在实现着对整个教学系统的“组织”、“导向”、“监控”等,体现着在教学人际信息沟通中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信息处理系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重在实现对各种社会信息能动、积极的“内化”任务,体现着在教学人际信息沟通中的“主体地位”。以知识为主的理性内容和以教师及学生的人格、情感、价值观等为主构成的非理性内容是沟通的信息。教学系统中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情景构成信息的传递媒介,教学中各种理性的和非理性的社会信息正是在这一系统中,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为媒介实现沟通的。另外,教学人际沟通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时常处于各种情景因素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之下。

1、教学人际信息沟通系统的双向性

教学人际信息沟通系统不是简单的单向沟通,而是教师和学生间双向的循环沟通。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都既是信息的发出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教师把选择的知识信息进行编码,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作为媒介,传导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把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编码,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各种行为表现,又作为一种反馈信息传向教师,教师根据所接收到的学生的反馈信息,一方面进一步组织调整后继的沟通活动,另一方面,在这基础上形成了对学生的评价和期望,这些又作为教师的反馈信息,通过不同形式的媒介传给学生,学生再根据教师对他的评价和期望自觉和不自觉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活动。由此可见,在教学系统中,信息的流动是双向的,没有这种双向的往返流动,也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学系统产生。

2、教学人际信息沟通的情感性

在教学人际信息沟通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人际互动的两个主要方面,不仅表现出他们各自的认知活动,而且双方以其特有的复杂的情感活动参与教学人际互动,形成了教学人际信息沟通中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场”。这一“情感场”构成教学人际信息沟通中认知活动的背景,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因此,教学中既有以知识为主的理性内容的信息沟通,同时也伴随着以教师和学生人格、价值观、情感等为主要内容的非理性信息,二者相伴而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教学活动的整体。教学的情感性因素由人际信息沟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

3、教学人际信息沟通系统中教师的主导性

虽然,教师和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信息加工系统,但在统一的教学整体系统中,由于各自认知特点的不同以及所处的位置不同,教师以其“组织”、“引导”和“监控”的功能体现出他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总方向,通过对内容、方法和步骤的组织,从总体上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

首先,教师闻道在先,是知识信息的占有者,沟通的主要信息,大部分都要先经过教师的编码处理,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才有可能被学生所接纳。因此,教师对教材编码处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信息接受的效果。

其次,教师选择和安排着信息的沟通媒介(知识的呈现方式)以及信息的沟通渠道(师生人际互动方式),并且通过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着整个系统的运转,使之向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再次,教师的人格、价值观、情感、思维方式以及对学生的评价与期望作为一种动态信息,也影响着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效果。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教师在人际信息沟通系统中的主导作用。

4、教学人际信息沟通系统中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人际信息沟通系统中,虽然学生主要是信息的接受者,但这种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知加工过程。当信息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传递给学生时,信息能否被有效地接受,往往取决于学生当时的自主活动状态。

第一,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中,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水平和认识需要,教师在对知识信息选择和编码的处理上,必须适应学生当时的认识水平,满足学生的认识需要。如果教师所选择和编码的信息在复杂性和量上高于或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就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就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难以被学生所接受。

其次,在教学中,学生无论对信息的输入,还是对信息的编码,都带有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性,对于教师所传授的信息,他们不可能完全地接受和理解,也就是说,教师所传授的信息不等于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学生总是要对所接受到的信息重新进行分析加工,从而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三,从学生认知加工过程本身来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是积极主动地进行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学信息,只有在学生主动的自主活动基础上,才能真正被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系统。

第四、在教学人际信息沟通中,学生总会对教师产生一定的态度,而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效果。

二、教学的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种人际信息沟通系统,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人际信息沟通,乃是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的关键。课堂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善于和有效地组织、控制和协调教学系统中的人际信息沟通。

1、课堂教学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气氛为背景

教学人际信息沟通的情感性决定了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积极的情感活动为认知活动背景。课堂教学中,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要充分重视教学的民主性和个性化原则,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形成师生合作的人际互动情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效的师生人际互动,有赖于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他的人格、价值观和情感表现及行为方式会直接成为影响学生对教师态度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着学生对教学人际信息沟通中的各种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一般说来,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沟通效果的影响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如果学生对教师持肯定态度,那么,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信息也容易产生肯定的态度,沟通渠道畅通;反之,则容易产生否定的态度,信息沟通出现障碍。

其二、对于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如果学生能给予肯定的话,那么,学生也将对教师形成肯定的倾向,沟通渠道也会畅通;反之,则容易形成否定的倾向,亦会出现双方沟通的障碍。

可见,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师、学生和信息三者之间能否协调一致。在信息沟通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积极有效地接受教师所传导的信息,作为信息传递者的教师,必须首先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一方面,他对学生的态度,评价以及对学生的期望都必须是公正的;另一方面,他的情感、价值观等都必须是积极的。只有这样,人际信息沟通才有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2、正视人际信息沟通中师生间信息加工的差异,根据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特点组织教学

教学中教师常犯的一种错误是,一旦选定了自认为合适的教学策略,就认为所传授的信息都必定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当教学中出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时,教师往往倾向于从学生身上寻找原因,而忽视对自身“教”的行为的反思和调整,这样,极易形成“单相思”式的灌输。事实上,师生双方在文化程度、经验范围、认知方式以及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客观上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同一信息作出完全相同的理解。认识过程研究揭示,既使教师的课讲得很好,许多学生,包括学习天分很高的学生,实际理解的东西也比我们认为他们能够理解的东西要少。

教学中,除了作为信息沟通双方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别以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教师树立学生是自我活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的学生观,在选择和编码知识信息时,采用信息媒介和沟通渠道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学”的主体性行为特征,充分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风格,如感知特点、记忆特点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需要、动机等差异,有针对性的工作,否则,信息沟通只能是“传而不通”。

3、活跃学生的内向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