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诊断学理论与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第1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论文摘要:中医脉学理论潜在着统一的思维模型及数学模型;其模型性承载于太极模型、三才模型、五行模型;这种模型概念的迁变反映着中医脉学理论的逐渐形成与完善;模型中医学认为,中医理论特点是“以模塑理”、“按模索病”。先有一套完整的模型理论,然后再严格按照模型建立其脉学理论。

模型中医学是从思维模型、数学模型研究中医理论形成、发展和演进的一门边缘性学科[1]。中医诊断学是以统一的思维模型、数学模型用于人体不同部位的医学诊断,例如:舌、脉、眼、耳等,它们都是诊断疾病的窗口,是用来观察人体内在变化的,即中医所谓的“司外揣内”[2]。同理,中医以诊脉为主要诊断特点的脉学理论,亦产生于一种模型思维,如太极、三才、五行等三大模型思维。脉学理论恰恰是嫁接了这种思维模型,并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脉学理论体系。今论述如下,以期斧正。

1.脉学的太极模型

太极模型,反映的是表达整体意义上的“基元”演化思维。它的基元性,决定了从每个基元部位均可反映着相似的全身或其他基元源的演化发生的模型表达。一节脉,就是一个基元部位,所以,它相似的反映着全身或每个其他基元部位潜在的脉象模型表达。

中医脉学定位,腕部的“寸口”,就是一段潜含着全身任何相对独立生命单元均有的演化“基元”部位,它与太极思维相吻合。所谓太极,极端也,唯一也,基元也。在“极”端处,阴阳混元一体,阴阳高度统一,阴阳属性在此“极点”并且显示不出来。这正是太极思维模型的原初意义。每一段相对独立的一股脉,均对应着“太极”思维模型。它反映着人体生命信息完整意义上的泛指代。

2.脉学的三才模型

所谓三才模型,是生命奇数演生律中高于基元太极模型演化的第二个模型,就是“一源三歧”的模型。它反映着一个表达“基元”整体意义上的太极脉位,再以三才模型(即一分为三)演化出与该模型对应的三大脉位表达。三才模型,使中医脉学太极模型的“基元”脉位,递演出“寸、关、尺”三部拭脉法。这为将人体或器官按模型论从上到下进行“三位”机械定位,打下了基础。反映了脉学理论从太极模型,向三才模型演进轨迹。

3.脉学的五行模型

五行模型,也是生命奇数演生律中的一个解值,一个比三才还要完备、细化的解值,即“一源五歧”的五值演化模型。反映着三才模型再进一步的演替和细化,成为与五行思维模型相匹配的所谓“金、木、水、火、土”五部拭脉法。五行,在传统中医学里机械地代表五脏。其实,只是代表五大类脉势功能态。而两手的“寸、关、尺”合二为一,就构成了更高级的五行模型脉学定位法。中医用五脏,来代表人体五大功能态的生命意义。如“寸位”表达上焦肺心,“关位”表达中焦肝胆、脾胃,“尺位”表达下焦肾。其实,“寸、关、尺”只是腕部“基元”脉按三才模型演化出的三段子代“基元”脉位,与太极模型相对应。只是两手的子代“寸、关、尺”合和为五行模型的“五位”定脉法。太极、三才、五行,反映着中医脉学理论“按模塑理”的演变。反映着中医理论本质上就是模型中医。

4.结论

中医的脉学理论博大而精深,她根据模型思维的“太极、三才、五行”演变而来。并将生命学上,完整意义上的人体,机械地与这些模型思维对应,产生了脉演诊断。先有模型思维在先,然后再是按模型创造中医脉学理论。反映出了中医脉学演化模型高度统一。这正是中医模型诊断学的奥意,将有另文发表。

参考文献

第2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诊断学;案例教学;成绩考核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经验性,同时也是多可学科联通的桥梁。在2001年《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quirement,CMER)中提出临床医师必备的4项能力[1]:医学基础知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和临床技能;均能在诊断学的学习中得到训练和提高,故诊断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2]。以往的教学方式为“填鸭式”教学,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课,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3]。传统诊断学理论内容包括疾病的问诊,疾病的症状,疾病的体征。很多不同的疾病在症状和体征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何进行区分,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为了找出一种适合于诊断学课程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习记忆负担,我们开启了以下的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资料、选择2013和2014级的同学为研究组,两个年级共有学生809名,男性为452名,女性为357名,年龄(20.0±0.4)岁,另选择采取传统教学法的并且已经毕业的2011级2012级的学生为对照组,两个年级共有学生817名,男性为501名,女性为316名,年龄(20.2±1.0)岁,经比较分析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组间的互相比较。两组学生的教学老师一致,考试内容一致。2.方法本次我们采取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为了能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点来解决问题,我们将诊断学理论课程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第一部分为知识点的学习,第二部分为知识点的融合学习。①知识点的学习。把知识点以纵向的方式逐一讲解,尽量使同学记忆。②知识点的融合学习。在把纵向知识点讲授完毕后,用病例的方式让同学们对每一个实实在在的病例进行剖析,具体的操作如下。在进行讲课前先进行案例的选择和相应问题的设计,案例的选择必须要围绕教学大纲的重点内容进行,所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以及相关性。而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哲理性和启发性;在授课的前一周向同学们布置案例,要去学生根据案例复习教材的内容,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文献,也可以到网上去寻找相关的信息,并将获得的信息资料整理;然后是病例的讨论,谈论的方式又小组讨论以及集体讨论,每个小组由5~6个人组成,讨论结束后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补充,小组讨论之后开展集体讨论,使得学生可以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是归纳和总结。将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消化能力,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对相应的知识点再一次的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对讨论的过程给予肯定,以及指出相应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最后是课后作业。课后的作业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和讨论的问题布置。3.评价方式教学接受后,采用考试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试卷由记忆体、理解题以及分析题组成,总分为100分,考试的内容与2011及2012级的试卷内容一致,提取2011级和2012级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对比。4.统计分析数据的分析均在统计软件SPSS22.0中完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用t检验进行分析,组间的数据比较后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

二、结果

2013和2014级经过案例教学的学成诊断学课程成就明显高于2011及2012级的学生,具体的结果见表1。

三、讨论

《诊断学》是一门论述疾病诊断的课程,是医学的一个主要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应用性强等特点,其具有相当深的理论程度也和临床医疗实践紧密相关,因此对于教学和学习掌握均带来一定的困扰。对于该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采用的是灌输式的被动教育模式,学生课堂听课比较枯燥、理论和实践脱节,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十分的不理想[4]。案例教学是目前教学方法中比较新颖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发生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集促进知识实践与迁移,从而实现理论至实践的一种优秀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师生提高课程的综合素质,首先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得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此外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团体意识[5,6];而对于教师而言,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师业务的素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本次的研究中我们给予了2013年级和2014年级的学生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采取了案例教学的方式,首先第一步为基础知识点的学习。通过该步骤的学习,把知识点以纵向的方式逐一讲解,尽量使同学记忆。然后就是结合案例进行学习,通过案例的选择、学生对于案例相关知识的预先学习、小组讨论、知识点的归纳总结等方法,系统的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本方法的教学后我们发现该部分的学生诊断学的开始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的学生,充分说明了案例教学模式在诊断学教学中的良好作用价值。

四、小结

本次对于诊断学的课程学习方式,我们和以往的问题式教学(PBL)与CBL教学合理的结合备。在将系统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项教学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为以后更好开展网络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肇达,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2,5:1-8.

[2]周汉建,田虹,汤美安.等.教育理念更新在诊断学教学中地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9(1):202-203.

[3]张煜,于洋,谷文杰,等.案例教学法联合概念图在进修护士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5,16(9):83-86.

[4]韩峰,方法.案例教学法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卫生行业,2016,7(12)128-129.

[5]邵广宇,张朝慧,焦金梅.案例教学法在护理与法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3):39-42.

第3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 教育理念 诊断学 教育革新 应用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因而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把目光转向诊断学,关注对医学生的培养,不能再是传统的对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基本科学知识的培养,而要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1目前教育发展的现状

1.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探索新的理念教学

(1)在教学理念上,要从“传授知识”走向“培养人才”,把人才的培养从培养专才转向通才,注重对人才的能力培养,提高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

(2)教学模式由以前的老师教为主,转到考虑学生学为主的模式。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学生想要学什么,如何才能学得好,而教师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指路人,通过对学生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学习习惯。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仅要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3)适当延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其一,也知其二。教学不仅要满足基本的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更要高度重视医学整体观念的改变,遵循医疗发展的规律,让学生从重视疾病的治疗转变到重视病人,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全面保障人的健康。

(4)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转变授课方式。传统的授课方式相对死板,枯]无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的授课方式也要转变,要学会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授课,这样的教学知识面就进一步拓宽了,除此之外,信息量也大幅度扩大。

(5)引导学生多途径获取知识。教材的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从固化的规定性教材进一步拓展了各类辅导书、参考书、习题测试以及网站。因而,要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开拓学生思维以及学习面,进一步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6)创新一些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用新的教学理念,主张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协作式的教学,课堂基础讲授和学生自主在课外学习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可以在实践中对学习的知识贯通、灵活运用。

(7)教学资源从以往单一的封闭转向共享,让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共享讨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8)真实教学与模拟教学相结合。通过模拟与真实的教学,可以对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练,并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提高技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都是很重要的手段,基本实现了从理论到实际生活的过渡。

1.2教育理念更新的目的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可以提高学员的兴趣,提高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新式教学思想,充分利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来对诊断学进行改革,较好地解决了如何教好、如何学好的问题,这是目前诊断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1.3诊断学的主要学习内容

1.3.1问诊

这是诊断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医生对患者的提问了解病人的病状,这一过程又叫病史采集,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大致了解病人的疾病情况。

1.3.2体格检查

是医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医学工具对患者进行专业的观察和检查,真正了解病人的病情。

1.3.3实验室检查

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的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进行系统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1.3.4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肺功能等检查,对检测病人的病情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如何转变诊断学教育理念

(1)培养实用性人才,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临床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全面性人才。

(2)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主的思想,从单纯的治病到把病人看做第一位的思想转变,充分考虑病人的情绪等的变化,保障病人的全面健康。

(3)将实际操作能力与知识技能培养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学生的医疗水平。

(4)培养学生的医德,提高其医德素质修养,只有具有高尚的医德,才能做一名好的医生。

3结束语

教育理念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中发展,诊断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潮流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为我国医疗工作做出了贡献,促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为更多的病人提供了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也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了诊断学的发展。本人在教学中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并参考多位专家学者的文献,尝试对诊断学教育理念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仅供参考,下一步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汉建,田虹,汤美安.诊断学教学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4):36.

第4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 诊断学多媒体教学优势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诊断学课程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也是学习各门临床课的入门和基础,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诊断学课程内容较抽象,知识量大,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讲演,使用大量的挂图、模型、标本等,其包含的信息量、生动性与说服力均受限制。多媒体教学能通过显示器清楚地显示文字、图像甚至动画,并将声音同步播出,不但可以使授课形象化、具体化,增强趣味性,而且可以减少对时间、空间的依赖,保证教学的规范化,必要时还可以人机互动,增强学生的实际感受。多媒体教学的产生与发展使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传统的诊断学教学存在以下不足:(1)诊断学的实践性强,单凭课堂理论讲解显得枯躁,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和操作;(2)由于受到具体条件的限制,许多病例“可遇不可求”,还有一些则随着现实生活的变化难得一见,学生很难在学习诊断学期间看到全部应该看到的症状和体征;(3)目前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提倡人文主义,患者的选择权、隐私权等法律权利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因此,引入现代科技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十分必要,在诊断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一、多媒体教学能生动形象地演示教学内容

诊断学的许多知识的传授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学生由于很少接触临床,对诊断学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完全理解授课内容,因此,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十分必要。

1.活化教材内容

传统教材的文字内容是比较全面丰富的,但是它的形象化资料远远达不到理想教学的要求。首先,教材中的图片几乎全为黑白线图,学生很难产生正确的感官认识,如肝掌、蜘蛛痣。其次,有一些动态形象,虽然教材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毕竟“百闻不如一见”,没有相应的动态演示,学生无法确切理解,如某些特殊步态。而若采用多媒体,则可以事先从各种专业图谱、光盘素材库和互联网上搜集大量的彩色图片,对这些图片进行适当的处理,充实到教材中,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更多、针对性更强的教学资料,使学生一看就懂,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形象化优势解决教学难题

心脏的体征尤其是心脏听诊一直是诊断学教学中的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这一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心脏的搏动过程,特别是各个瓣膜的开关方向和顺序、血流动力学等知识,让学生理解心音产生的机制,若配上心音的实际声响,则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有了正常心音的基础,加上病理状态的展示,学生就可以较好地掌握病理心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采用慢镜头、局部放大、回放和定格等技术,进行讲解提问,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3.实现立体化教学

学生一直难以理解掌握触诊手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能实现规范化教学。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一边播放标准化检查手法,一边讲解示范;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随录像内容操作。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由于一时疏忽出现不规范的手法,又可以使学生觉得授课内容栩栩如生。又如在讲授心肺听诊时,可以借助人体模型,采用人机对话的进行方式操作,让学生了解各种声音的听诊部位及其之间性质上的差异,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切感受检体诊断的整体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

研究证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2%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从获取的信息效果来看,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从记忆效果来看,对同样的学习材料,单用听觉,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60%,3天后下降为15%;单用视觉,3小时后能保持70%,3天后下降为40%。由此可见,视听结合可获得知识的容量最大,记忆效果最好。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利用声音、文字、图像和动画进行视、听等多种形式的形象化教学,提供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能使学生建立起全面的、多感知的、形象化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教学效率有较大提升。

三、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多媒体技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从而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创新教育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避免教学过程的程式化。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过程的动态变化,灵活自如地运用多媒体软件,不能使课堂教学演变成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流程,教师播放解说、学生观看的过程,而应该以多媒体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信息。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最重要的参与主体,若让多媒体成为教学中的主导就本末倒置了。

总之,合理恰当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能注意教师的教,又能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来优化学习过程,改善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我们很有必要大力探索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在如诊断学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传统学科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现代化。而诊断学教学借助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手段,必然更加容易被广大医学生所接受,为他们后面学习临床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 改革探索

目前诊断学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训,教学和考核方法传统、单一等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1] ,针对上述问题,我校近年来对诊断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体会,总结如下:

1 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重点

针对我们医学专科学校临床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去最基层的乡镇卫生院工作,这些医疗单位大部分没有高精尖的诊疗仪器,如果没有熟练扎实的临床技能操作水平,那就无法承担诊疗基层常见疾病的重任,据此,我们从2003年开始对原有的诊断学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把重点放在物理诊断上,通过加强课外实训、改革临床技能考试方法、增加技能考试在学习成绩中的比例等措施,真正培养理论知识过硬动手能力强的基层医务工作者。

2 教学改革的内容

2.1突出重点,强化实训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上各种辅助检查的项目和方法都越来越先进,如果因此而在有限的课时数中增加这些新的内容,无疑会影响基本教学内容和重点内容,但如果不增加这部分内容,则学生会因此而对新的医学知识闭塞,影响他们以后的深造。因此我们一方面把教学重点内容放在临床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上,对一些基层医院尚未普及的先进检查项目和方法列为自学或开设专题讲座,如“分子生物学在临床诊断的应用和进展”、“心血管疾病常用临床检查项目”、“艾滋病的临床诊断”等讲座,使学生既能有重点地学好临床基本技能,又能了解医学领域新的发展动态。同时我们在保证理论课时数的同时,大量增加课外实训时数,学时数由原来的20增加到60学时,理论实践比例达到1:1.2,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机会。

2.2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板书、挂图由于缺少声像,动态不足,对培养学生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因此,我们教研室的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制了完整的诊断学课程多媒体课件,同时在教学中大量引用检体诊断的声像录像和录音,还先后配备了心肺听诊、腹部触诊模拟人、综合模拟人等供教学用。在实训带教中还采用了学生操作,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的方法,使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操作手法也更规范。由于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死板、沉闷,教学手段、方法更加丰富多彩,不仅强化了理论教学内容,还强化了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机会,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临床诊疗能力,在近2年的临床综合技能操作考试中平均成绩由原来的70.86分提高到81.72分和85.24分。

2.3改进考核方法,突出综合技能 以往诊断学的考核方法以理论考试为主,技能考试考试成绩按10%的比例计入理论考成绩中,而且在多项技能项目中仅抽考一项或二项,因此往往造成学生忽视实训教学,实训时只看老师做而自己不愿动手,学生中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普遍。为此我校在2002年就改革了考试方法,诊断学理论考试采用试卷库的方法进行教考分离,同时把诊断学的临床技能操作考核单列为一门考试科目,从去年开始我们又采用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接轨的客观结构临床考试(OSCE)考核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经过病史询问、病历书写和病历分析、体格检查、技能操作、心电图、X线片、化验单的辨认和分析等多站式综合测试,每站的测试时间根据考核项目的不同要求学生在10分钟~30分钟内完成,否则给于适当的扣分。通过对考试方法的改革,学生不仅在上实训课时能认真对待,还积极参与课外实训,其综合实训能力因此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据实习医院反馈近2年我校实习生的临床动手能力、病历书写质量有较大的进步。

2.4自编实验教材 保证实训质量 2003年来,为了更好的配合诊断学教学改革,诊断学教研室教师针对基层医疗单位临床诊疗特点,编写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实验指导教材,同时也编写了常用心电图图谱、诊断学习题集、病历书写规范等辅助教材,这些实用、经济的辅助教材对诊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5实习前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实习质量 诊断学课程通常开设在第三学期,距第五学期的毕业实习相隔了一个学期,学生在下临床临床实习时对一些临床技能操作已生疏,再加上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不愿让学生在其身体上进行操作,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实习质量。为此三年来我们在学生下临床毕业实习前在给与20~30个学时进行临床技能操作的强化训练,对病史采集、病历书写、体格检查等技能再次进行规范和强化训练,使学生下临床后能很快地适应实习生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临床实习质量。

3 体会

3.1 由于诊断学是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又是所有临床学科的基础,因此诊断学的教学改革是医学教育整体质量提高的关键之一[2],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严重制约了这门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突破。

3.2 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临床技能校内实训中心是诊断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正规训练,而且能减少学生在病人身上进行操作训练带来的各种医疗纠纷。因此我校近年来在临床技能实验室的建设中投入了近百万元的资金,用于购置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电子模拟人、心肺复苏急救模拟人、各种穿刺模拟人、多媒体设备等,现已建成了由体检室、技能操作室、多媒体模拟心肺听诊室组成400平米的临床实训中心,为学生课内外实训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3.3 教学改革是学校提升竟争力的重要工作之一,学校必须给与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给参加教改的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他们尝到教学改革的甜头,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学校的教改工作走上一个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

第6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 诊断学 教学 素质教育

医学生从学习诊断学开始便逐渐向临床课学习过渡,从面对冷冰冰的标本改变为面对活生生的人。这种改变要求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逐渐地转化为技能,还要求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地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同情心,树立良好的医德。本文就诊断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谈一些体会。

1 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本教研室在诊断学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的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1]。由于学生尚未学习临床学科,因此病史应该尽量简单,主要是从症状、异常体征的角度对病例进行综合分析,早期培养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 实训课教学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诊断学实训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应掌握全身体格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常见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和常见辅助检查的操作。正确的体格检查手法、阳性体征的判断,对疾病的诊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学生互检往往不能查到阳性体征,合理利用多媒体智能教学系统与电子标准化病人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学生可以在模拟人身上反复进行检体练习,加强对阳性体征的认识。对于胸腔穿刺和腹腔穿刺等操作也可以在模拟人上反复练习,以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辅助检查操作要求快速做出心电图,并能准确识图。通过这样的实训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易于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

大多数学生反映,对于与临床联系紧密的课程,有较高的兴趣。诊断学教学中的病史问诊及体格检查所获得的资料是诊断疾病的重要线索,教师授课时要以教材为中心,结合简单病例加深学生印象。在诊断学实训课上,给出稍复杂的病例,让学生模拟病房现场,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就该小组所分析的结果和检查方案进行综合发言,教师对各组的结果并不做出评判,而是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反馈的结果做出评估,并讨论进一步诊断方案。通过讨论式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查阅医学文献,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医生注定要不断钻研,不断学习,医学生要牢固树立“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一辈子”的思想[3]。

4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近年来,医学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基础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不断研究和推广高、难、新、尖的实验项目和诊治技术,使得医学诊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需要,本教研室在诊断学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相对比较新的常用技术,通过使用医学视听教材、网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外,同时还能了解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技术[4],开拓了视野。

5 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相同病种之间有其共性,但每个病人有其个性,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病人的临床特征不一定与书本上的内容完全相符。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人呼吸气味中有烂苹果味,但是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人无此体征;心肌梗死的病人典型临床表现为胸痛,但是有些人就单纯以牙痛和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容易误诊。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解决为什么会出现差异等问题,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在临床中切忌照搬书本知识或是凭空想象,一定要实事求是,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学风。

6 教学中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医德的培养不可能仅仅通过几节医学伦理课就能达到目的,临床课教师,因为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知道哪些医德理论对医学生更重要,所以临床课教师应做到在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在医疗作风、思想品德、行为修养、仪态仪表方面也要进行宣教,让他们懂得要当好医生就要吃苦耐劳,具有奉献精神,医务工作者绝不能只为自己学习技术、积累资料而见病不见人。一名医生只有精湛的医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医德比医术更重要,为病人的服务过程也就是一个青年医生临床经验积累的过程。

总之,本教研室通过加强了学生涉猎相关领域最新发展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积极探索诊断学的教学方案,更能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肖云,吴峻,张彤.引导式教学在肾内科临床见习中的运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88~90.

2 代吕霞,陈登榜,姜恒,等.注重技能考核在诊断学教学中的作用.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3):196.

第7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该系共有教师192人,其中正高12人,副高83人,中级59人,初级39人。

我院中医系专业为全省唯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学本科专业,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国际交流等为主,使祖国传统医学特色与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相结合,把中医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相融合,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拓展专业口径,优化培育计划。有较宽的学术领域和良好的科研基础,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呼吸。肾病。消化。心脑。血液。内分泌。脑瘤及中西医结合急诊等7个三级临床学科,其中呼吸。肾病。中西医结合急诊等三科室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中医内科学为江西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医专业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

科研项目共194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项,省级14项,厅级65项,院级83项。获得省卫生厅技术创新一、二、三等奖各1项,南昌市科技进步奖1项。

中医学(国际交流方向):

(五年制、文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公共英语,医学英语,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中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为人类提供了健康的保障,具有独立的、科学的医疗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该专业既继承保留了传统医学的理论方法,又教授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随着中医药学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西医理论的同时,着重加强对英语的学习。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医药研究所、医药情报所从事医疗诊治及对外交流工作或在高、中等医药院校任教。

中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该专业经历了4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独到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本专业教师60%。加入wto后,中医学已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及特殊的中医医疗方法,能够到医药卫生行业从事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

中西医临床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面向新世纪,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3、就业前景: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并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量较大,可继续求学深造。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在广阔的医疗市场中可大有作为。

护理学:

(四年制、文理兼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中医学概论(中基中诊)、中医护理学、护理学基储护理心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医学、营养与保舰健康评估、传染病护理学、医学美容学等。

2、特色与优势: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常见并多发病护理知识和技能。熟悉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技术及监护技能。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学习一门外语,借助辞典能够阅读本专业相关书刊。掌握扎实的护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护理实践技能等方面能力,能在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从事高级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工作及卫生保健工作。

部分知名校友

吕爱平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所长

吴浈江西省药监局局长

刘晓庄江西省药监局副局长

陈明人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左铮云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何玉信美国澳斯汀东方医学院教授(博士后毕业)

张跃荣美国纽约中医学院院长

管飞私营企业总裁(个人资产超亿元)

程昭擐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

针灸骨伤系

该系共有教师57人,其中正高4人,博导1人,副高28人,中级20人,初级4人。

针灸推拿专业以针灸为住,结合各项先进治疗技术在痛症。瘫症。功能障碍等方面形成了医。教。研整体模式特色,是江西省卫生厅领先专业。

中医骨伤学科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学科。其理论和学术即继承了传统中医伤科的特色,又吸取了现代医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及新的诊疗手段和方法,充实丰富了伤科学的内容,使之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学生毕业后既能担负临床医疗工作,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出事学科理论研究能力。目前,为全省骨伤病治疗中心组长单位。

针灸推拿专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业,也是江西省高等学校的品牌专业。科研项目共54项,其中省级7项,厅级25项,院级21项,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中医学(骨伤方向):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正骨学,中医骨病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创伤学急救,现代医学基础,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2、特色和优势:

该专业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即省骨伤医院的临床高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骨伤科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门人才。院系合一后,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注重素质教育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依托附属医院4000余万元先进的医疗科研仪器设备(螺旋ct、双能x线骨密度仪、x线c臂机及闭路电视手术观摩室等),可进行直视手术教学及常规骨伤手术,还能开展前沿的先进骨伤手术。

第8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仅关注某一个检测项目,而忽略了疾病变化过程中所有检测项目的变化。目前的教学中均以检验项目的参考值、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为重点,但许多疾病的某一检测项目会有相同或相似的变化,而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某一检测项目也可能呈现不同的变化。所以,应加强检验项目与疾病关系的综合分析。比如肝功能检测一章,课本上往往对肝功能检测3大方面(蛋白质功能检测、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测、血清酶类检测)进行重点讲解。在蛋白质功能检测一节,又分为白蛋白及总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以及球蛋白和总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等。那么,是否可以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按照内科学中肝脏常见疾病依次讲解,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过程中,应选择哪些监测指标;在肝性昏迷的患者中需要监测哪些指标。根据疾病的需要详细地进行讲解,使临床医学生更能明白针对这些患者应该开什么样的化验单,如何使用这些检测项排除某些疾病等,从而加强临床医学生疾病综合分析的能力。

    2教学内容脱离临床

    在临床医学生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应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兼顾检验医学”。

    2.1应向学生介绍实验方法学,了解每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不同需要合理选择检测方法。比如梅毒的血清学检测,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有3种方法: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非特异性快速梅毒过筛实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那么,哪种试验适合作为初筛,哪种试验适合作为确诊,哪种试验适合判断疗程等,应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讲解。目前临床实验室已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以前的检测方法高,且方便快捷,可更好地服务临床,尤其是急诊患者,但临床医生对此还不太了解。另外,梗阻性黄疸时,理论上尿胆红素检测为强阳性,尿胆原检测为阴性。但因为尿胆原检测过程中,当尿胆红素水平较高时,会干扰尿胆原的检测,所以会导致梗阻性黄疸患者尿胆原假性轻度增高的现象。

第9篇: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

1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现状分析

1.1超声诊断学课程设置不足

超声诊断技术作为一门年轻但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临床应用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诊断方法,也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必备部分[4]。但是由于医学界乃至社会上对超声重要性的误解或观念的落后,导致超声诊断学在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像诊断技术或物理诊断学教学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中涉及超声的课程只有4-6个学时,往往在诊断学中一带而过;有些院校临床医学生课程内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声诊断学,或者将其纳入考查课、选修课,导致学生认为其“可学可不学”;更不要说安排见习、实习课。而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上机观摩或实践课,学生会觉得超声诊断非常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基本上达不到学习效果。

1.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知识掌握现状

由于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培训,导致年轻的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声检查适应证及用途,不清楚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优势,甚至看不懂超声报告单,认为其只是辅助诊断,更不用说了解超声诊断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和趋势。殊不知超声诊断目前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产科、浅表组织器官、心脏、肌腱韧带、关节、神经、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据统计,所有的临床学科都与超声医学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有研究者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针对超声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4%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其对超声知识的掌握,73.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的了解差,仅2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了解一般;在问及对超声报告的认识上,38.7%学生认为他会关注超声报告中描述内容,32%学生会关注部分与自己专业相关较强的报告内容,仅17.5%学生认为自己能读懂描述内容,46.5%学生表示完全不能读懂报告描述内容[6]。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知识了解严重不足。

1.3超声诊断学教学师资现状分析

由于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年轻的、但发展非常迅速的技术,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尤其缺乏高学历、高年资、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一些医学院校从事超声诊断学理论授课的教师仍多为本科或大专学历,缺乏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有些甚至是技术员转行,其学历层次、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尚有待提高。同时,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带教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临床超声医师队伍整体偏年轻,缺乏超声诊断学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年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教师,加之带教医师一般都缺乏技术规范化培训,带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规范性,带教过程中常夹杂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策略

为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求,实现现代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改革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弥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超声诊断学专业教育上的不足。

2.1结合当今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发展的需要,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

超声诊断技术由于其发展迅速、易于普及、实用性佳,不仅成为各大医院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断和人群健康检查中更是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价廉、无放射性、应用广泛,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虽然具有分辨率高、诊断价值大等优势,但由于其昂贵的价格或有放射性等缺点难以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普及。随着近期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的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易于推广的影像学技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因而改变超声诊断是辅助诊断的陈旧观念,在临床医学生中普及超声诊断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2组织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

目前的超声诊断学教材主要是面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因而编写一本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至关重要。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主要为:第一,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发展方向、前沿技术,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第二,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第三,能正确分析超声诊断报告。第四,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这就要求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超声诊断的成像原理、类型、技术优势、常见病诊断要点、临床应用,并结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临床表现等内容,将基础、临床、影像学科相结合,同时将高频超声、腔内超声、三维超声成像、超声造影等当前临床应用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加入教材中,广征博引,力求知识的先进性[5]。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实践课

超声诊断既是一门独立的技术,也是一种公共的、通用的、临床多学科涉及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应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合理分配教学课时,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的学时数应不少于30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超声技术的原理、类型、优势、临床应用范围及当前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更好地为日后开展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技术。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医、理、工交叉结合的专业课,基础理论较抽象;相比于X线、CT等影像学方法,图像是实时动态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图像千变万化,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超声诊断学的见习、实习课程显得尤为必要[5,8];临床医学专业该课程见习课不少于8学时,实习时间不少于2周。开展好实践教学,有助于加强影像与临床学科的结合,培养横向思维,避免基础、临床、影像学科之间的知识脱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特点、优势,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理论,有助于临床医生读懂超声报告。

2.4加强超声诊断学师资队伍建设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