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春联的特点范文

春联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春联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春联的特点

第1篇:春联的特点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0-0051-03

【作者简介】1.张国宝,南京市力学小学(南京,210024),高级教师;2.李琳,南京市力学小学(南京,210024),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苏教版四上《春联》一课,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通俗活泼的形式、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以及读背春联的好处。

一、在师生交流中走进春联

上课伊始,我和学生就聊起了春联,有的学生说春联起源于桃符,有的学生说春联有“春帖”“门对”等别称,有的学生说春联有对仗的特点,有的学生说明太祖朱元璋除夕之前的圣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还有的学生说春联盛行于明清,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师:春联,也叫“门对”“春帖”“对联”,源于桃符。起于宋代,盛于明清。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表现一定的内容和情感,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师:我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师:孩子们,新年之时,我们享受着先辈的恩泽;佳节之际,我们沐浴在浓浓的春意之中。

二、在整体设计中诵读春联

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我请学生听写了六个词语,并请两位学生上黑板书写:

张贴 歌颂 浏览 奥妙 增添 开卷有益

在请所有的学生校对、订正所听写的六个词语后,教师点评所有生字里的“点”。

师:同样是点,“贴”中的点要避让,因为这是左右结构的字;而“颂”中的点却要把整个字撑起。“浏”“奥”字中“文”“米”的捺变成了点,尤其是“奥”字这一点,说明了“一字无二捺”。而“添”还需要再加一点,其实“小+一点”是由“心”字演变而来的。

同时,我还请学生们读准这些词语:

juàn 开卷有益 手不释卷 藏书万卷

juǎn 卷起袖子 卷入纷争 卷土重来

自然问题来了,“同是一个字,为何有的读第二声,有的读第四声?”学生发现所有与书籍有关的“卷”都读第四声,而所有与“卷成圆筒状”动作有关的“卷”都读第二声。“原来,字的读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意思决定的。”

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理解“抑扬顿挫”。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词语,如何充分地做好铺垫,我想到了手势。于是,我边做手势边讲解:“抑就是向下按,扬就是往上升,顿便是停顿,而挫就是降下来。”伴随着我的讲解,学生们很快就能用自己的话解释“抑扬顿挫”了:“声音有时高、有时低、有的停,就是抑扬顿挫。”这时,教师适时出示字典里的解释:“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于是,学生们理解了文中的“抑扬顿挫”――“春联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春联读起来应该高低起伏”“春联的朗读要注意声音的变化”。

紧接着,教师出示五副文中的春联,请学生们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春回大地千山秀 日照神州百业兴

勤劳门第春光好 和睦人家幸福多

梅开春烂漫 竹报岁平安

绿柳舒眉辞旧岁 红桃开口贺新年

学生们那有模有样的朗读,那或高或低的诵读,不就是对“抑扬顿挫”最好的诠释吗?!

三、走进春联描绘的百花园

在课文的第一小节中,有这样的表述:“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紧接着,文本就通过四副对联,呈现了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如何教学?笔者采用了朗读与想象相结合的方式。

“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吗?”学生们自然跃跃欲试。记得当时是一位女学生朗读的,声音轻轻柔柔,煞是好听!朗读结束,我用了三个“美美的”来评价:“春联美美的,人美美的,朗读更是美美的!”

“她的朗读一定把你带进了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你的眼前一定浮现了一幅又一幅春联所勾勒的画面。选择一副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在“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一联中,学生们看到春天又到了,各种小草一片翠绿,散发出清香,连绵不断的杏树开满了粉红的花朵,仍然是那么的灿烂迷人。在“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一联中,学生们说,大自然山清水秀,充满生机,千座山峰一片锦绣,景色宜人。太阳从东方升起,百业将会蓬勃发展!在“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一联中,学生们想象到幸福勤劳的人家沐浴着春光,和睦的家庭幸福美满。在“梅开春烂漫,竹笏昶桨病币涣中,学生们想到春天有了梅花的装扮显得更加烂漫,爆竹一响这一年就过得平平安安。

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我请同桌二人进行汇报、展示,学生们争先恐后,尽管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关于春联的理解未必完全准确,关于春联情景的描述未必生动鲜活,但这并不影响学生渐渐迷上春联、爱上春联。

于是,教师和学生们继续漫游春联这万紫千红的百花园――

师生配合读春联:

雪映丰收果 梅传喜庆年

到处山欢海笑 遍地虎跃龙腾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朝晖

人寿年丰家家乐 国泰民安处处春

你听,在诵读声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喜庆的新年、丰收的果实、锦绣的春色、蓬勃的朝阳、处处景象,一幕又一幕,一幅又一幅,学生们的嘴巴里吟诵的是春联,眼前浮现的是那“万紫千红的百花园”。

师:这一段文字,如果老师这样来写: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如“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如“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诵读这些春联,你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谁写得好?这还要问吗,当然是作者写得好。这是学生一致的说法。我只是淡淡一笑:“当然是作者写得好,毕竟我只是个教师啊!那作者写的好在哪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缺少关于春联种类的具体描写。”“这样写不具体,不能具体地描绘春联所呈现的景象。”“前后的衔接好像不太自然。”的确如学生所悟得的那样,原文妙就妙在“连句成段”的结构中,妙就妙在条理分明的刻画中。于是我和学生们通过“连句成段”式朗读以及“总分总”式朗读,来品味、揣摩原文的结构美与段落美。

四、感受春联展现的对仗美

“春联最讲究对仗。”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不仅仅是文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更是春联最大的特点。如何和学生讨论对仗?通过什么方式来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都是我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还是从文本本身的表达入手。“上下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细心揣摩体会,你能从中学到一些文字使用的技巧。”显然,对仗的两个特点已经呼之欲出――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字数相等”非常好理解,那么“词类相当”又该怎么理解呢?

教师抓住文本所提供的“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这一联来让学生体会“词类相当”,让学生从中明确:“绿柳”对“红桃”,“舒眉”对“开口”,“辞”对“贺”,“旧岁”对“新年”。

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词类相当”有了朦胧的认识,“原来,‘词类相当’就是……”教师的欲言又止激发了学生的发言热情。随之“事物对事物、动作对动作、色彩对色彩、数字对数字、方位对方位等等”,就成了师生得出的结论。这远比字典中对“词类”的解释要鲜活、丰满得多。

“字数既相等,词类又相当”这就是对仗。接着我们以书上的四副春联为例,重点突破“对仗”这一重点与难点。

出示: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春回大地千山秀 日照神州百业兴

勤劳门第春光好 和睦人家幸福多

梅开春烂漫 竹报岁平安

自己选一副说说什么对什么,同桌再互相交流交流,再请同桌展示一下相互对对子的情形。

又出示:

雪映丰收果 梅传喜庆年

到处山欢海笑 遍地虎跃龙腾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朝晖

人寿年丰家家乐 国泰民安处处春

我请了两位学生登台,和全班同学互动对对子。登台的学生热情洋溢,坐在下面的学生踊跃配合,课堂上对着美美的春联,师生感受着春联的特别!

再出示:

山河增秀色 大地沐春晖

神州有天皆丽日 祖国无处不春风

山清水秀风光好 人勤年丰喜事多

山明水秀处处皆春色 年丰岁余人人尽笑颜

这一次,教师和学生对对子,师生配合得很完美,诵读春联很带劲!

学生们很快发现规律:对仗。再好好诵读这些春联,景语、情语、心语,皆在其中。

最后,我和学生在王羲之和春联的故事中,结束了《春联》这篇课文的学习。从“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等三副春联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令人拍案叫绝的大师风采,更感受到那源远流长的春联文化与中华文明。

【评析】

1.吟诵是学习春联最好的方式。

综观《春联》一课的学习,“吟诵”贯穿始终。这样的语文学习,即契合了鲜明的文本特点,又对应了春联的对仗之美,还丰盈了春联的内涵,且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在吟诵春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真实而清晰地了解春联内容的丰富多彩。恰如文本所言“春联中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光、有的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吟诵着如此精彩的春联,一幅幅烂漫的画面烙刻于学生的脑海,色彩是那么的鲜艳,画面是何等的亮丽;同时,一份份真挚的情感流淌于学生的心中,生活是那么的幸福,未来是那么的美好!

在吟诵春联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直观而感性地体会到春联的抑扬顿挫,感受到春联的高低错落,时而平缓,时而高亢,时而含蓄,时而激昂。没有吟诵,春联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对仗之美,怎能彰显!从内容到形式,从感性到理性,“吟诵”铺平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之路。在吟诵中,学生真正走进春联,通过嘴巴、头脑、心灵等多种感官零距离接触春联、全身心融入春联。这不仅是春联学习最好的方式,也是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

2.春联的学习不止于对仗。

春联的对仗之美是执教《春联》一课不可回避的问题。而理解到何种的程度,值得执教者细细审视。往往在一些课堂上,为了别出心裁、为了与众不同,教师紧紧抓住“对仗”,多角度、多层次设计,为对仗而对仗,课堂成了极少数学生的舞台,学习成了大部分学生的苦恼。难道春联的学习仅仅是感受其对仗之美吗?答案是否定的!

第2篇:春联的特点范文

漫话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一种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上面刻着“神茶”、

“郁垒”二神,用以驱灾压邪。后来,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在一次过年的时候突发奇想,让手下人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预示着春意常在。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由那时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用文字替代“神荼”、“郁垒”像,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据传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发动杀兄篡位,以至于经常夜里梦见鬼魂缠身。为了皇上的身体健康,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尉迟恭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夜。此举果然奏效,唐太宗不再做噩梦,一段时间后身体逐渐康复,但他不忍心让两位大将继续站在那里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以驱鬼神。秦叔宝和尉迟恭也渐渐被奉为门神,春联中多了这两人的形象。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了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春联真正普及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从那时起,春联广泛流行,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新年愿望

即使是从唐代开始,中国的春联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端、万物萌生的季节,所以人民对春天给予厚望,祈盼在新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

既然贴春联是要寄托某种祈望和祝福,那么,不同的人家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与祝福,因此贴春联应符合自身的特点。无论是居家住户还是单位贴春联,都体现出一定的审美趣味和追求,也与自己的生活状况相关,包含了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幸福的期盼、对自然的赞美之类。“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是人们对自然的尊崇赞美,“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是对幸福的期盼,“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是希望发家致富,还有赞美国家社会繁荣富强的“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等等。

春联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春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两联彼此相“对”,字数相同,既要词性相同,又要相对内容互应,且语言鲜明简练。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幅春联里,新春对佳岁,富贵对平安,年年对步步,好对高。

除了词语对仗,春联还讲究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读起来错落起伏、铿锵有力。一般情况下,现在的春联每幅的最后一个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对于区分春联的上下联,除了尾字声调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标志特征,比如以时间先后分,“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为上联;“迎新春”在后,为下联。以空间范围分,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国”比

“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贴春联顺序也很讲究,要先贴正门,而后堂门、偏门。贴的时候一般按照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次序贴春联。对于春联上下联的左右位置,一直“嘴仗官司”不断。民俗专家认为,春联上下联的左右顺序与中国传统的尊卑秩序是一致的。古代皇帝朝南而坐为至尊。以皇帝为坐标原点,东为上,东为皇帝左手边,故左为上;西为下,即右为下。春联上下联的位置应该以观看者为准,人在门里朝外看,上联在左,下联在右,符合左上右下的规定。但如果站在门外对着春联看,就成了右手边贴上联,左手边贴下联。

载福呈样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一般为方形,有门神和对联不同的样式:“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就是两个长条竖联:“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如“五谷丰登”贴在粮仓上,“抬头见喜”贴在正对门的外墙上,“家畜兴旺”贴在牲口棚里;“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春节贴“福”字也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山东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第3篇:春联的特点范文

一、迁移写法,致力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在设计作业时,也应紧扣这一目标,放眼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黄河的主人》一课,直接描写艄公的笔墨极少,却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羊皮筏子的又小又轻以及乘客们的谈笑风生,通过这样的侧面描写衬托艄公的技艺高超、胆大心细等品格,这样一种体现人物特点及品格的方法是非常巧妙,非常独特的。我设计了这样一条作业:用上今天所学的侧面烘托的方法写出你熟悉的一个人(马路边执勤的大妈、学校保安……)的特点或品格。

另外,还可以布置学生写写学习小感悟,写写由文本的空白处展开的想象等等。郭沫若曾说过:“应该时常练习写作,写多了写久了,自然也就会巧起来,好起来。”而如果我们老师平时做个有心人,善于捕捉这些写作点,设计作业时引导学生及时迁移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辐射生活,搭建语文实践的平台

“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苏教版教材在这一方面尤其重视,几乎每个单元练习的第一部分都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所以,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引导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生活中,使语文教育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春联》这篇课文通过具体例子,介绍了春联“对仗、有声律美、表达美好祝愿、充满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的特点,课文最后一节这样写道:“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我把这种“很好的学习”提升为“感受并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周末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作业:“请同学们带上拍摄工具,拍一拍左邻右舍门上的春联,结合课上学到的有关春联特点的知识,为你认为最好的一副春联写一段推荐词,准备当众推荐。”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兴致勃勃地在“千门万户”间穿梭,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大部分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春联的照片冲印出来,写了精彩的推荐词。这项作业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关于春联特点的知识,在集体交流中赏析了大量精彩的春联,还让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向生活学语文,在课文学习与生活经历中受到文化浸润。这项作业也产生了一些附加价值――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还培养了一些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这项作业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延伸课外,打开经典阅读的窗口

阅读经典可以增强个人的生命体悟能力,让灵魂变得丰盈不孤。俗话说:“经典常读启智,红歌常唱励志,故事常讲明理,箴言常传警世”。经典常读能够洗涤人的理念和心灵,提升人的学养和品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立足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去触摸经典,阅读经典。

《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在布置作业时,我把眼界放远,把作业定位为“打开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神话故事的窗口”。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写一个片断,谈一谈你读了这个故事后,觉得宙斯是个怎样的神?他和中国神话中的神(例如如来佛祖、观音菩萨)有什么不同?”要做好这个作业,学生一方面要再次“回到”课文中去,阅读描写主神宙斯的语句,感受希腊神话中“神”身上的“人味儿”;另一方面,学生还要搜索并阅读中国神话故事,感受到中国神话中的神“至高无上,不食人间烟火,几近完美”的形象特点。这项作业不仅达成了引导阅读、引导感受中西方神话差异的作用,还产生了不小的“附加价值”――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第4篇:春联的特点范文

一、做到“观察细致、说话有条理”

“口语交际”需要学生能通过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向同学进行叙述。回忆的过程即是事情经历的再现,又是有条理地说话的准备。要想叙述清楚一件事,如果没有平时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和对所准备的内容的合理的层次安排是很难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这也应该成为“口语交际”教学评价一个标准。

三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个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安排的是“聊聊春节”。春节期间的各种活动很多,学生应该对这个内容活动有话可讲。但在教学过程中都并不像教师预想的那样。注意观察的和不注意观察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从下面的两篇“口语交际”的文章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来。

例文1:春节到了。我真的很高兴啊!那天我一早就起来了。我先刷牙,然后洗脸吃早饭,吃过早饭我又看了一会儿书。爸爸妈妈在忙着烧饭,我就一个人出去找小朋友玩了。玩到中午回家吃饭,今天的菜可多了,到了晚上菜更多。春节真好啊!

例文2:春节贴春联真有意思。今年我和爸爸贴春联,我做爸爸的小帮手。我们先贴大门上的春联,爸爸选了一副春联,我拿着糨糊瓶,爸爸用排刷蘸了糨糊,把它均匀地涂在新联的反面,再把春联端端正正地贴在大门上。我嚷着要爸爸让我贴厨房门上的春联,爸爸同意了我的要求。我学着爸爸的样子,选了一副春联,用排笔蘸了糨糊,涂在春联的反面。哪知排笔只蘸了一点儿糨糊,不够涂。于是脆把手伸到糨糊瓶里,挖了一大块,往春联反面一放,用手掌涂抹了几下,一副皱巴巴的春联终于贴到了门上。

从上面的两个例文,我们不难看出细致的观察在“口语交际”中的意义。第二个例文作者描述爸爸很轻松的贴好春联,而我贴春联却贴得“皱巴巴的”。这些地方作者对爸爸和“我”是怎么贴春联的细节的描述就是细致观察的结果。

二、让“知识”内化为“素质”

“口语交际”的学习使学生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知识。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口述时或者写在作文本上的内容能达到教师预设的效果,但离开课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的应有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三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材的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分别安排的是“学会商量”和“约请”这两个内容。

学生课堂上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运用,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课后,他们遇到和别人意见不同时,不是去和别人商量,耐心地听别人的意见,而是处处以自己为中心,突现了“小皇帝”的形象。约请别人时,该有的礼貌有时也不见了。我记得在本学期快要结束时,我请班上的一位同学去约请体育老师为学生测量身高、体重。那位同学可能以为是老师请他去约请体育老师的,所以他到体育老师的办公室就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们老师叫你下午给我们班的同学测量一下身高、体重呢!”说完就好似完成了任务似地离开了。

“口语交际”的内容,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很好的进行运用,而离开课堂“口语交际”的效果就不能令人满意了。究其原因无非是我们的师生总以为“口语交际”的内容只要我们能在课堂上说出来,在作业,试卷上能正确的写出来就可以了。这样的“口语交际”就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了。它没有能够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因而学生所显示出来的课上和生活中不一样就不足为奇了。

三、从“知识积累”走向“拓展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让学生说几条广告语,学生大多都能背出几条,但是要让他们自己也来设计广告语时却比较困难。广告语的设计不仅要突出商品的优点,不过于自夸,还要使人读起来顺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口语交际”的训练中“知识的积累”的基础上能有所“拓展创新”也是我们“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

第5篇:春联的特点范文

一、精心组织,抓思路,出策划

从思路和组织上着手,做到两节期间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有保障、安排有活动。一是成立文化领导小组。由镇文明办领导牵头,负责活动总体组织策划,相关成员单位负责分管领域,责任到人,层层落实。二是搞好全镇文艺汇演策划工作。各村抓好民间艺术队的排练,有条件的村居可聘请专门技艺人才进行辅导演练,每个管区至少精选2支代表队,参加农历正月初七、八的全镇民间艺术汇演,规定每个文艺队伍表演时间10分钟左右。三是设置评奖委员会,实施“以奖代补”政策。一等奖1个,奖励现金2000元,二等奖2个,奖励现金1000元,三等奖3个,奖励现金500元;对于进步较大和组织较好的汇演队伍,颁发鼓励奖。

二、大力落实,抓项目,出成果

要求各管区充分发动村民广泛开展民间艺术活动,做到响一片、热闹一片、红火一片、幸福一片。一是组织了民间艺术串演。正月初十前,以管区为单位,组织各村文艺队进行串演,加强了各村艺术队伍的交流和切磋,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二是开展了写春联、送春联行动。组织部分毛笔字较好的教师、学生在设定的专门地点为群众写春联、送春联;针对一些特困户、五保户,将春联免费送家,不仅体现了年节大家同乐的喜庆,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心。三是组织农家书屋开展开门服务活动。

抓住节假日期间学生多、人员多、空闲时间多的特点,组织书屋管理人员靠上服务,满足图书阅读和网上浏览,丰富节日生活。四是组织企事业单位开展庆祝活动。华誉集团、荣丰公司等企业,以及教育版、卫生院到等单位,也分别组织了文艺演出活动。五是组织教育办等单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先后到孤寡老人、残疾人、低保户、留守儿童、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过一个舒心、温暖的传统节日。

第6篇:春联的特点范文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这个开头――还是很明确地向我们介绍了文章的主题,接下来我要看看你是不是能围绕主题把特点讲出来!

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我看着真是欢喜!

喂喂,问题出现了啊,这个民俗的由来是什么?

我……忘了说啦!

这才是写作重点,要写出自己调查到的民俗由来,增加作文的含金量啊!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欢歌笑语……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实写照吗?

乌米,怪不得你的作文是兔子尾巴一点点呢!关于这一段,我有话说。民俗作文除了要写自己查到的书面材料,更要把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双手触摸到的表达出来。这样,“遥远”的民俗变得“贴近”生活了,读者也有相似的经历体验了, “枯燥”的介绍变得“有趣”了,文章也会描述生动、感受独特、情感充沛。

我懂你的意思了,你是说,既要写民俗的意义,又要写出自己的感受!那我现在来修改作文,一会儿给你看。

修改文:

喜气洋洋迎春到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嗯,这样写就具体多啦。而且能够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结合起来写,让人印象深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节日新装,好像给冰场上装点了盛开的鲜花。人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车,还有的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得真尽兴!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欢歌笑语……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实写照吗?

这次修改我特意找到那一天的照片,这样回忆起来的场景又清晰又有层次,读者也能身临其境啦!

第7篇:春联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材;培养;人文关怀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44-02

人文关怀的培养是新的教育体系下人文精神之源。根据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其独立性、自立性、原则性、自我评价的批判性会随年龄增大而发生相应变化,如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就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应有意识充分利用学生教材挖掘丰富的人文关怀资源,找准切入点强化学生人文关怀意识。

一、挖掘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人文关怀内容

语文课程资源是个巨大的宝库,它蕴藏着最为珍贵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启发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识记。当学ü与j、q、x拼音必须去两点时,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孩子回答:“j、q、x小淘气,见到ü眼就挖去。”说完得意之情溢于盐表。“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中获取的。于是我也说了句顺口溜:“小ü有礼貌,见到j、q、x摘掉小帽帽。”让学生们评价。一时间小手如雨后春笋高高举起。“小鱼多可爱,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我笑着说:“相信每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同学们使劲点点头。又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我在教学过程中先让他们自己朗读课文。当他们读完后我激动地喊道:“阮恒你怎么这么傻呀?你不给她输血就可以呀!”孩子们当时见到我如此反应,较为惊讶。我接着面对孩子们说:“生命多么重要呀!他的小伙伴们见到阮恒有生命危险,居然眼睁睁地看着他牺牲,他们太冷酷了吧!”这时孩子们纷纷站起来对我说:“老师,阮恒不傻!他这样做是为了那个小女孩,为了一条生命,为了拯救他的朋友。”“他的伙伴不冷酷,其实他们也很心痛……”面对孩子们的回答,我显得半信半疑的样子问他们:“你们怎么知道的?”孩子们便根据文中当时的情况,将有关内容语句指出来,还自我发挥地说出自己感受体会。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见解。他们认为阮恒是关心朋友的安危的好孩子。他们也在这次课程学习中对有利于社会利益的人文关怀有了自己的感悟。而现在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对实际生活中的人文关怀意识较为淡漠,与学生一起学习《可贵的沉默》时,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学习此课,我注重知识的拓展,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想想平日生活中是如何对待父母的,再与文中的小朋友比一比,看谁做得好,如自己有不足找出来后决定怎么办?孩子们一下活跃起来,都发表自己想法,从而达到了从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增强人文关怀意识的作用,注重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在教学《凡卡》一课结束时,我让学生想象:凡卡的信寄出后结果会怎样?有的学生说:爷爷收到信后马上把凡卡接回来,不受老板娘的欺压和伙计们的愚弄了。有的说:凡卡的信没写清地址,爷爷根本没收到,可信落到一位好心人手里,了解凡卡的遭遇后,非常同情,从老板娘那里把他带出来,还送他去上学。有的说:凡卡信刚寄出,老板就病了,凡卡逃出来遇到一位好心奶奶,两人相依为命……这一个个充满爱心的回答,展现了学生纯洁、善良的心,洋溢着关爱他人的人文之美。

二、营造人文关怀的教学环境

光是在课程资源上挖掘还不够,根据学生的向师性,一个教师表现出怎样的人文精神,对于模仿性、可塑性较强的学生来说起直接的影响和熏染作用。在课内,我不泛用多媒体,多媒体应用只是实现教学目的手段,特别是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与学生交流,从而让学生体会那语言文字上的个性感知作用,并学会理解与运用。教师应关注学生情感和人格,在学生语言组织能力、领悟能力上多给予鼓励和帮助,从而加深彼此间的重要性和自信心。在这样的人文关怀下生活,孩子们会懂得关心他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给予人文关怀会直接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上、互助中,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得到人文关怀的培养。

三、开展融入人文关怀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教材中总会安排“实践活动”这一项,它不仅拓宽了语文教育渠道,还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在语文教材中就有一项实践活动,其主题是“搜集春联、书写春联”。根据要求我让孩子们搜集后练习书写春联,并在全班民主选举出十几幅书写最工整的春联,书写同学为小组长,将其他学生自由组队,将这十几副春联分别送到本校其他的班级中,学生们兴致勃勃,不仅送春联给别的班级,还在送的同时表达了对其他班级同学的美好祝福。送完春联回班后,孩子们主动告诉我他们当时的心情。孩子们起初怕自己书写的春联字体不够优美而被别班的同学笑话,可当他们听见大家给予他们掌声与祝福时,十分兴奋和激动。孩子们对我说:“老师,我现在明白了只要心意在,无论是多薄的礼,大家都会感受得到,从而也给予对方祝福和关爱。”听到他们这些时,我心情同样激动。带有人文关怀的教学过程是那么有活力,那么美好。孩子们心灵在语文教材的充分开发下被净化,变得更纯洁、真挚。又如在指导一年级学生书写实践活动时,注重渗透谦让精神,学生练习书写拼音时,在四线格中总是写得满满的。每个字母往往是“顶天立地”,我通过示范比较,强调说:“同学们,字母为什么不能占满格呢?因为写字如做人,在上要懂得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左右为什么要空一空了?”我伸开双臂向教室门大摇大摆地走出去,问:“老师这样走好吗?”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答道:“不好!”“别人就不好出门了!”“对了,和朋友们在一起,要为别人多想一想。”

四、应用习作反馈学生人文关怀的言行及感情

第8篇:春联的特点范文

新年第一天是哪一天?一直都是很多小伙伴关心的事情,那么除夕可以算是新年的第一天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除夕算是新年的第一天吗_除夕的来历与日期。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除夕算是新年的第一天吗不是,除夕其实就是农历十二月三十的别称,是旧的一年的末尾,除夕夜之后便进入新的一年,所以除夕不算是新年的第一天,但是却是岁末之交的一天,也是春节的其中一部分。除夕这天人们会有许多民俗活动,如贴春联。春联也有诸如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名称,它的特点是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并抒发美好愿望,甚至成为了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春节将至,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每家每户都会精挑细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起到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的作用。

除夕的来历: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除夕的日期: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除夕的习俗详解1、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与除夕有关的诗词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清·赵冀 《除夕》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景仁 《癸已除夕偶成》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清·孔尚任《甲午元旦》

第9篇:春联的特点范文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