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对于提高文学素养、发展思维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明确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等。”《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的瑰宝,有着很高的阅读价值。
笔者曾让高一年级学生试做了2013年江苏省的高考文言文考题,发现在三道选择题中,第七题错误率高达67%,超乎想象。学生对《三国演义》不熟悉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苏教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四大名著中名著阅读部分规定的有《水浒传》《西游记》,而不包含《三国演义》,由于种种原因,中学师生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学生高一年级结束后面临文理分班,课业压力加大,阅读名著的时间甚少,文科生迫于附加题名著部分不得不读,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是相当吃力,而理科生没有语文附加题,势必又造成《三国演义》阅读的空白。所以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务必在高一年级切实落实《三国演义》的阅读任务,具体的阅读办法如下。
一、制定计划,明确要求
《三国演义》是一部鸿篇巨著,全书共一百二十回,达六十五万字左右。虽然明代蒋大器评价为“文不甚深”,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读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效率,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应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明确阅读要求。
笔者在所教班级做了如下安排:在阅读时间上,主要利用周末时间,在校期间可以安排1~2节课。在阅读之前,补充一些导读材料,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布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统一阅读进度、指导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每周要求阅读八回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做内容概括和内容点评。安排学生精读重点情节,指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全书阅读结束后,对一学期的阅读做一个总结,对阅读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以示鼓励。
二、方法指导,提高效率
面对这样一部鸿篇巨著,学生要想把握整本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是很困难的,看一遍两遍是不能达到效果的。所以教师必须在方法上进行指导,才能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粗读与精读相结合
读书之法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培根说过:“有的书只要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写体会、编手册等方法。略读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段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同时,精读和略读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三国演义》中重点情节有四十个左右,要求学生对这些回目要精读,其他一些回目可以粗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重要的内容有所侧重。
2.评论与原著相结合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留下很多研究文献。有些学生看完《三国演义》后,对其中人物的把握并不是很到位,从而对关于这些人物的情节也印象不深,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推荐学生看一些《三国演义》人物点评类的著作或文章,像易中天的《品三国》、沈伯俊的《说三国》等,学生看了这些文章后,会对原著的人物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涉及此人物的情节也就掌握得比较牢固,阅读效率也就提高了。
3.影视与书本相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多媒体辅助手段也进入了课堂,我们了解名著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了。关于《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主要有两个版本,即1994年王扶林导演的版本和2010年高希希导演的版本。此外还有很多与《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情节有关的电影电视。另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在电视上开了关于《三国演义》的讲座。这些对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是很好的补充,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影视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故事情节,加深印象。
三、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教师要制定计划,明确阅读任务,也应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为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尝试组织以下活动:
1.读书汇报课
教师可以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针对本周指定的阅读内容进行一次交流。在这一节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抢答题:“紫髯碧眼好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指的是何人?被封为蜀国五虎上将的分别是哪五位?提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抢答,既检查了知识,又活跃了气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学生也可以讨论交流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排演三国课本剧
《三国演义》是中学课本中最适合排演课本剧的小说之一。小说中的历史名人很多,诸葛亮、曹操、刘备等数不胜数。小说的经典故事也多,例如《隆中对》《走麦城》《煮酒论英雄》等,课本剧资源极其丰富。让学生当一次演员,切身体会一下人物的思想性格,对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帮助很大。笔者曾指导学生排演了课本剧《隆中对》,学生写剧本,挑演员,琢磨演出表情、动作,演完之后,所有演员对自己所演角色的思想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情骤升。
3.三国知识竞赛
对于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九江来说,三国时期也许真就如穿城而过的长江。在此只能激起浪花朵朵。对于拥有庐山那样的名山,鄱阳湖那样的名湖的九江,境内的三国文化遗存却往往要被名山名湖的光芒掩住。
但九江却是“三国游”难以绕开的城市。襟江带湖的九江在历史长河中绝非波平浪静,它向来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三国时期,九江叫柴桑,周瑜在这里设水军都督府(现今九江城内的督府巷即周瑜都督府所在地),联合刘备击退了曹操八十万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大势。《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柴桑口卧龙吊孝”等经典故事,也曾在此演绎得荡气回肠。
三国时期多谋善战的风流人物如过江之鲫。可时至今日,人们眼中有着超高人气的偶像级“巨星”恐怕还得数周瑜。尽管《三国演义》编排出了“三气周瑜”等与史不符的故事来丑化周瑜。但后人更相信坡笔下的周瑜才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的爱情千古绝唱,“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雅风流,“笑谈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卓越军事才能,“曲有误、周郎顾”的音乐造诣,没人会怀疑周瑜这等男人是集上苍所有眷顾于一身的,可有道是“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英年早逝的周瑜在人生的巅峰转身离去,不是天妒英才,只是上苍用一种残酷的方式让美好空前绝后的定格,给后世粉丝留下挥之不去的心动、心痛!
在九江城内“遥想公谨当年”,最好的地方就是烟水亭。烟水亭传说是周瑜练兵点将台,建在城内甘棠湖的一个小岛上,因甘棠湖“山头水色薄笼烟”而得名。走过那座九曲桥便上了岛,岛上花木扶疏,秀石玲珑,长廊曲回。虽说是点将台。其实是处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甘棠湖如今是个内湖,据说古时与长江相通,清末才因_出河口被堵而成为死水湖的。亭中有周瑜塑像,看起来很是雄才大略、飒爽英姿,让人很能感受到激战之前沙场点兵的气概。欣赏完雕塑,再极目远眺湖水,甘棠湖的粼粼波涛便宛若正反射出折戟沉沙的寒光。如果觉得小小甘棠湖难以容下东吴的庞大水师,不妨到鄱阳湖畔的星子县去看看另一处周瑜点将台。这处周瑜点将台位于星子县城中心,原来是南康府谯楼,登点将台,凭栏放目,就可感受到吴天如洗、鄱水苍茫的胜景,仿佛又见当年的旌旗招展、战船穿梭。
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与一个个都市美女擦肩而过时,会忍不住想起那个叫小乔的女人。作为“郎才女貌”经典组合中的另一半,周瑜的妻子小乔美貌盖世、智慧过人,与其姐大乔并称“江南二娇”。九江城内曾有条巷子叫做小乔巷,是当年周瑜和小乔所居之地。可惜现在叫做了甘棠北路。路上很是喧嚣,人声鼎沸的闹市里,念及小乔周瑜神仙眷侣悲剧收场的爱情,有如醍醐灌顶,我突然找到了那个能用来描述三国时期的九江的句子:九江。你用江环湖绕的云蒸霞蔚,为金印戈铁马的三国英推志,填写了一首如梦如幻的江南小令。
关键词: 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外阅读的建议,很多专家甚至列出阅读书目,语文教师普遍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再者,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农村学校已经建立起了图书室,能基本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此外,家长的认识程度提高,支持学生课外阅读意识得以强化。但是,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网络走入千家万户,不少学生一回家就守候在电视前或电脑旁,节假日几乎沉溺其中,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家庭和学校只注重考试分数,学生承担繁重的课业负担,忽视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高分低能,低分无能”现象极为严重。因此,语文老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是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的推进力度大;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阅读量增加。以笔者为例,仅一个学期从校图书室集中借书八次,以此推算,完成“课标”要求的三年完成“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的任务是不成问题的。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阅读多是“浅阅读”,多是泛读,即多喜欢阅读故事性强的书籍,但对内容却是囫囵吞枣,甚至浏览而过,以致一谈到就容易张冠李戴,对内容、情节表现出生疏,更谈不上理解,从相当一个层面来看,为了考试而阅读,为了完成任务而阅读情况普遍存在。从整体阅读效果来看,阅读心态浮躁,不肯细读文本,慢慢品味其中的妙处。
二、把握课文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为了描写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思想,课文表达中往往有一些重点词或句子,这些词、句大多具有概括性或总结性,把这些词、句整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量有明确规定,对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很高。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历来是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一些四大名著的精彩片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杨修之死》、《美猴王》等,历史课本中也有相关介绍,通过教师的剧情介绍,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学生对这些名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有一些了解,产生一定的阅读兴趣。为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师应以开展讲故事等读书活动为载体,用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等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读,快乐地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老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大力宣讲读书的好处,更重要的是时时处处做出榜样,抓紧业余时间博览群书,以便在课堂上经典名著随口道来,时常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展示给学生看。这样老师在学生眼里才是博学多才、有本领让学生崇拜的好老师,学生才能积极配合教学,共同突破难点,共同奋进。
三、具体阅读指导
1.通读文本。通读作品是名著细读的基础阶段,只能认真地通读作品,才能为下一步深入阅读提供保障。这些重点词或句子让学生在自读过程中自主发现、自我感悟,在读中探索,在全文中捕捉。让学生明白读名著要掌握的基本方法:理清全书结构,确定重点精读的章节(如以某一人物为脉络确定重点研读内容);在阅读中学会圈、点、勾、划和批注法;学会做摘抄和写读书体会。
2.限定提出时间要求。给出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阅读作品,熟悉小说情节,理清故事脉络,了解重要人物。列出每天的阅读任务进度,小组长督促课外时间完成阅读任务。
3.经典故事情节演讲。教师制作了一些小卡片,写了诸如“温酒斩华雄”、“火烧赤壁”、“空城计”等故事名,让学生抽签,并讲述这个故事,以检验学生对作品的熟悉程度;对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进行演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找出这些成语、俗语,如“三顾茅庐”、“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等,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个(与其他人不重合)对这些成语、俗语在书中的相关意义概括地介绍,并解释其含义。通过演讲,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逐步深入到作品深处,由掌握情节到理解内容,形成体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4.主题周记写作。写作是思维的更进一步体现。通过主题写作,不仅让学生掌握读书心得的写作,养成写读书心得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进一步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写作中得到升华。要求学生自由选取一个人物,结合情节,对人物进行分析理解,以此引导学生学会写读书心得。学生第一次写的时候很不理想,因而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阐明人物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到四个“要”:结论要在作品中找到材料证明;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人物;要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人物行为;要找到其性格形成根源。总之,要让学生明白文本是理解的源泉,充分理解文本是得出自己观点的根本方法。
一.高考名著阅读考查存在的病症
高考名著阅读考查进入了高原期,其主要病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不顾经典的宏大叙事,而专注于繁琐的细节考查之中。有一个省的高考名著考查选择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后,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双双与赵辛楣等人一道前往三闾大学任教。他们一行受到了校长高松年的热情和真诚欢迎。(《围城》)”,这道题的错误点有两个,一个是“热情接待和真诚欢迎”有误,另一个则是“往三闾大学任教”是在订婚前。考查时间在订婚前后这个细节,焉能不让师生啼笑皆非,倘若钱钟书先生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高考这样考,于是一线的语文老师就把名著中涉及到的细节都整理出来,要求学生熟读,如此操练,学生还会有阅读名著的兴趣吗?
二是为防止猜题而不顾名著情节发展的大格局,考查名著的情节“冷点”。2011年福建卷就《三国演义》设置了这样一道简答题:请简述《三国演义》中孙皓从即位到降晋的故事。试题参考答案还煞有介事地罗列了七个要点。我想孙皓在《三国演义》中到底有多少戏份而值得在国考试卷上这样大动干戈?与其说是考查名著阅读,不如说是和考生玩“捉迷藏”的游戏而已。
三是混淆名著阅读考查和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名著阅读节选的考查一度受到很多专家和老师的热捧,如2011年江苏卷考查宗璞的《西征记》,这样的考查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名著的关注,但是由于现代文阅读毕竟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个章节,因此,从命题者角度看,考试题目的设计既要源于名著节选章节,又不能不考虑到名著的主旨和人物的个性,从学生角度看,需要紧扣文本去思考答题,但仅仅从试卷文本去答题往往可能会窥一斑而不能知全豹,这样的命题还不如选一个独立完整的文本更能体现选拔的公正性。
二.我理想中的名著阅读考查方式
我理想中首选的名著阅读考查方式就是两个字:不考!试想一下,名著之所以“名”,是因为它自身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天然拥有了自己的“受众”,如果要用考查来推动名著阅读,那本身就是对名著的亵渎。因此,我认为名著阅读是不太适合考查的。
但如果名著阅读考查是选拔必须的,我认为“兴趣”二字是名著阅读考查得以持久开展的前提。高考的名著考查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那所有的设想就是镜花水月一场空了。
名著阅读如何考?我认为至少应考虑下面几点:
1.考出“趣味”
学生阅读名著的起点是兴趣。如果在名著考查时注意体现趣味性,将会“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2009年山东卷的“基本能力测试题”中的这样一道题就令人耳目一新:
古典名著《水浒传》描写的许多人物都称得上是“运动健将”,如果跨越时空,让“鼓上蚤”时迁、“神行太保”戴宗、“小李广”花荣和“浪里白条”张顺参加现代运动会中的(1)跳高(2)游泳(3)马拉松(4)射箭,最佳的对应顺序是( )。
虽然所考内容仍是对名著的浅层认知,但题目的新颖与轻松让人倍生好感。遗憾的是这道题目深度不够,似乎更适合初中毕业生,因此没有能引起人们关注。
2007年台湾大学国文科考试试题有这样一道试题:
(甲)万古丹心盟日月,千年义气表春秋(乙)未劈曹颅千古恨,曾医关臂一军惊(丙)天意欲兴刘,到此英雄难用武;人心犹慕项,至今父老尚称王(丁)由仁居义,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知言养气,充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上引对联各咏一历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A.关羽/扁鹊/项羽/孔子 B.关羽/华陀/项羽/孟子
C.文天祥/华陀/刘邦/孔子 D.文天祥/扁鹊/刘邦/孟子。
这道试题把对历史典故的考查以对联的形式体现出来,有文化意识,也很有趣味。
2.考出“真实”
怎样才能考出学生是否真正阅读过原著,而不是吃的快餐?这一点很费思量。目前来看,考很偏的细节并不可取,简答题还是属于较好的一种选择。
以2008年福建卷一题为例:
下面是鸣凤跳湖前的心理活动,其中的“一堵墙”可以有哪些理解?
周围是那样地静寂,一切人间的声音都死灭了。她静静地倾听着,她希望再听见同样的叫声,可是许久,许久,都没有一点儿动静。她完全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巴金《家》)
这道试题导向很好,如果不熟悉鸣凤之死的情节,缺少对人物的准确把握,就不能很好地解答,但再看最近这两年福建高考卷,发现福建卷又回到了简单概括的路子上去了。如2010年“简述高老太爷逼觉民娶冯乐山侄女的相关情节”,与2008年相比就缺少创意,探索一步后没能坚守,不能不算是一件憾事。
3.考出“深度”
各地中考也考名著,因为承受压力较小,所以创新较多,值得借鉴。以江苏泰州中考考查《西游记》的一道试题为例: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语)《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另举一例,具体说明这一特点。
示例: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
这道试题既考查了对情节的了解概括的能力,而且还考查了学生对名著情节的理解评价。这道题同时具备较大的开放性,体现了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另外,湖南省现代文考查的最后一道试题类似于考查文学评论,这一点可以化用到名著阅读考查中来,可以尝试选取一个片段,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原著中与之有关联的人物情节或环境等展开评论,这样既可以解放学生的手脚,也能体现一定的区分度,符合高考考查的要求。
名著阅读应该坚守原生态阅读本色,挖掘阅读多元价值,充分认识名著在当时以及在今天的价值,以此促进阅读者借此了解社会、观照人生,这就必须要从应试需求阅读走向“阅读生活”。名著阅读可以走系统化活动化的路子,情节性强的可以以故事会、创作小剧本的形式引领学生参与;可以与教材内的文本阅读内外勾连,以课内阅读评点引出课外阅读;可以和影视剧剧本等进行比较阅读;可以以老师做鉴赏讲座为引子,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写读书报告。方法多多,关键是我们要跳出应试的角色来思考,就会找到有创意有成效的好点子。
花鸟图案装饰是指动植物图案装饰。在传统建筑装饰中既是最普遍的又是重要的装饰内容。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除了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外也开始运用自然界的动植物形状作装饰,像水鸟鱼纹、卷叶草等,体现原始人对自然的崇拜及热爱。随着发展,汉朝时建筑的装饰纹样不断增多,开始分门别类,才产生各种类型的题材。其中动植物题材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里等级较低,也深得民众喜爱,因此被广泛应用,并且这些题材隐含吉庆和象征意义,基本是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寄托居者美好愿望。动物类题材常见有狮子、麒麟、鹿、蝙蝠、龟、鹤、蝴蝶、鸳鸯、喜鹊、鱼类等。植物类主要有竹、松、梅、兰、菊、柏、荷花、水仙、芙蓉、桂花、牡丹、百合、海棠、万年青等。花鸟题材主要是借助动植物其自然属性加以延展、引申,起到暗喻吉祥作用。松柏万古长青,龟鹤寿疆千年,是长寿代表。还有利用谐音、形声等手法指定动植物的含义。福禄寿其代表是“蝠”、“鹿”、“鹤”。蝙蝠的“蝠”字与“福”字相谐音,故广泛被应用,在民居中许多装饰图案都有蝙蝠,并且采用五只蝙蝠代表五福临门。“鹿”与“禄”谐音,鹿也是传说中南极仙翁的坐骑,代表福气与长寿。“鹤”是长寿仙禽,也是代表长寿。再如“鱼”与“余”谐音,代表生活丰裕富足、年年有余,然而鱼的图案也是大量出现在民居中。山西常家庄园窗门上的装饰就是采用了蝙蝠、鱼及如意进行有机组合,组合成象形图案“常”字,并代表年年有余、福临门的吉祥寓意。诸如此类在传统建筑装饰中比比皆是。古人崇德慕贤,追求君子之道,装饰图案多以植物代表其思想品格和精神气质。《楚辞》以兰草比君子,周敦颐《爱莲说》以莲处于污泥而不染比喻君子,都以植物比拟人格高尚。深得文人墨客喜爱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它们具有坚强不屈、傲雪凌霜的风骨;大受书画家喜爱的梅、兰、菊、竹视为四君子,欣赏其品格傲然的高风亮节。再如富有“国色天香”的牡丹代表着荣华富贵,因“桂”与“贵”谐音,也有象征富贵之义,并且桂子及桂花寄托“贵子”的寓意,等等。
二、人物故事装饰——教育感化意义
传统建筑装饰中还有一类重要题材是人物故事题材。该题材是将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融入传统建筑装饰中,具有浓厚的伦理性和哲理性,通过人物故事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悌、忠、信、仁、义、礼、智等内涵,不仅增加建筑的人文气息,更重要是达到德化教育的目的,使居者潜移默化被濡染熏陶,发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人物题材主要有神话故事、历史典故及生活情境三类。神话故事如“八仙庆寿”、“八仙过海”、“封神演义”、“哪吒闹海”、“白蛇传”、“福禄寿三星”等;历史典故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梁山聚义”、“岳母刺字”、“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郭子仪拜寿”、“二十四孝”等;生活情境如“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广东潮州从熙公祠凹斗门楼石刻是石刻中的精品,最经典的就是充满生活意景的“渔樵耕读”石刻,场面人物惟妙惟肖、传情达意,表达人们热爱生活之情。总的来说,人物题材内容丰富寓意深长,形式有趣多样,在耳濡目染中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感化后世。
三、约定俗成装饰——驱邪镇宅作用
传统建筑装饰中还有一类是约定俗成,具有特殊意义的装饰。建筑装饰构件中不少是以动植物为题材的特殊称谓,并且各具有特殊意义,发挥驱邪镇宅的作用。最常见就是镇守宅门两旁雄雌相对的狮子,威猛狮子在衬托建筑等级的同时也发挥驱邪镇宅的作用。南方“金、木、水、火、土”五行山墙也是在建筑装饰指使用,运用阴阳五行装饰建筑屋顶屋脊等部位的鸱吻、垂鱼,悬山屋顶山尖下部的悬鱼,皆利用五行水克火的特点,希望借此避开火灾,具有压火镇宅的意义。南方民居屋脊脊尾经常以“燕尾脊”和“卷草脊”做装饰,具有象征吉祥意义及友善家门发达高飞的寓意;再如屋檐下方带有佛教图案的垂莲作装饰,等等。总体而言,建筑构件多以特定的动植物命名,以其丰富的内容形式作装饰,隐形寓意及具象明意相结合,意味深长,生动传情。传统建筑装饰中还有部分人物题材具有特定装饰的特点。家喻户晓的门神是装饰于大门两门扇上,南方和北方供奉的门神大多是唐朝名将秦琼和尉迟恭,门神装饰于临街大门上,起到镇宅辟邪作用。秦琼和尉迟恭两门神的神像在北京民宅中,其样式也最多,有坐式、有立式、有披袍式、有贯甲式、有步战、有骑马、有武单鞭双锏、有执金爪,但绝无手持弓箭之像。而南方门神多为站立像,雄伟威武,正气凛然。还有灶王爷即灶神,灶王爷神像装饰于灶台之上,寄托人们祈求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这些人物题材皆反应居民的风俗习惯及文化特色。人物题材在民居中运用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使民居更具人文气息,精气神十足。
四、结语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际上就蕴含了学生在老师引领下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来提高语文素养,提升心灵境界的要求。与此同时,人教版五册必修教材在“名著导读”部分介绍了十部文学作品,为响应《课程标准》的要求,高考也增加了名著考点,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和了解。
名著名篇阅读,是指能领会名著内容并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学生了解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文学名著阅读必须通读原著,不能以读“导读或故事梗概”来代替原著的阅读,更不能用识记“作家作品”来敷衍名著阅读。考试题型包含客观选择题和主观简答题两种。下面我们就以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中指定的十本中外文学名著为例,谈一谈高考名著阅读题的设题角度和解题技巧。
二、技法导航
1.设题角度
文学名著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 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 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近年来文学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书”,同时在题型上采取主、客观题相结合,避免了简单的考查识记。设题角度主要从名著故事、经典情节、场景、人物性格、作品主题、结局等方面入手,侧重于对名著内容的分析鉴赏,如对名著的人物形象、结构模式、思想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简要的鉴赏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鉴赏评价能力。它要求考生在识记作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相应的评判。名著阅读题常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 、理解概括类、 赏析评点类等。
2.备考技巧
针对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 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
⑵ 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切忌答非所问。力求答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规范:
①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例如:请写出《三国演义》中与下列情节相对应的五个主要人物的姓名。“怒鞭督邮、割须断袍、单骑救主、辕门射戟、白衣渡江”,相对应的人物依次是张飞、曹操、赵云、吕布、吕蒙。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了解每一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辨别,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
② 理解概括类题型。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就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就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人们讲办事不成功称为“走麦城”,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请简要复述这个故事。那么在答题时,考生就应该介绍“走麦城”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包括起因、经过、发展和结局。解题时可以这样回答:关羽拒绝和东吴联姻,孙权大怒,令吕蒙夺回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后,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吕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关羽的将士无心恋战。关羽被围麦城,孤立无援,他拒绝诸葛瑾的劝降,率关平等二百余骑突围而出,被俘而死。
③ 赏析评点类题型。这类题一般是有人物评述、 内容评析、人物思想评析等类型。考查用简要的文字对作品的意义作赏析。例如这样一道题:雨果说过,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请结合《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或故事情节简要赏析这句话的含义。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名著主要内容、 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注意审清题目的要求, 是评价人物还是主要内容、 思想意义或语言特点等; 注意答题的切入点,是内容角度、 人物角度还是艺术手法角度等。解答这道题时可以这样赏析:《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外表丑陋无比,却有颗善良的心,在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时,勇敢地解救了她。这正体现了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而弗罗洛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指使卡西莫多夜劫爱斯梅拉达,在卡西莫多因此受刑时却假装事不关己。也正是他嫁祸爱斯梅拉达,使她受了绞刑。这也体现了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
三、文题范例
1.客观题
(1)下列各项中关于作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大观园中的一个平凡的农家老妇,常被人取笑戏弄的人是刘姥姥。(《红楼梦》)
B.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哈姆莱特》)
C.阿娜斯塔齐向父亲要钱,往往用撒娇哄骗的办法,但菲纳则用勒索的方法。(《高老头》)
D.当爱斯梅拉达因为被指控使用巫术刺伤弗比斯而判处绞刑时,卡西莫多从钟楼飞身而下,把她救到教堂里,为保护她不受别人的侵害,他甚至不惜得罪了收养他的副教主克洛德。(《巴黎圣母院》)
E.建安四年,袁绍自恃兵多粮足,率大军南下。曹操兵少缺粮,以劣势迎击袁绍,两军相峙于官渡。袁绍不听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许攸弃袁绍而投降曹操。曹操采取许攸的计谋,领兵抢走了袁绍在乌巢积屯的粮草,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降将中有张合高览等。(《三国演义》)
参考答案:C E 。(C项阿娜斯塔齐用勒索的方法,但菲纳用撒娇哄骗的办法。E项是烧了粮草,而不是抢走粮草。)
点评:这道题主要考查对名著作品故事情节的识记,属于识记辨别类题型,要求考生熟悉了解这五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特别要注意辨别细节,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如C项阿娜斯塔齐和菲纳两个人物对应的故事情节就张冠李戴了,而E项属于情节记忆错误。这里考得很细,说明平时看书要非常认真。
(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抄检大观园时,当凤姐和王善保家的抄检到探春处,她挺身护丫头,不许搜她们的东西,痛斥抄检是“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顶撞了凤姐,并打了“乘势作脸”的王善保家一记耳光。(《红楼梦》)
B.大卫出生的那天下午,母亲克拉拉正坐在壁炉前面,身体虚弱,精神萎靡,两眼含泪看着炉火。她对自己身体里即将坠地的无父孤儿,怀着不知道是高兴还是失望的心情。忽然她看见一个不认识的女客,往庭院走来,她是贝西婆姨。贝西婆姨很喜欢小大卫,立刻做了他的教母。(《大卫・科波菲尔》)
C.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他在五四思潮冲击下觉醒,体察到封建家庭的虚伪、黑暗和腐朽,感觉到那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下决心要做“自己的主人”。(《家》)
D.堂吉诃德先生先后一共三次出巡,在一系列冒险生涯中,他被打掉牙齿,削掉手指,丢了耳朵,弄断肋骨,但他执迷不悟,一直闹到险些丢掉性命,才被亲友送回家。(《堂吉诃德》)
E.赵云保护着糜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曹操的追兵又到了。赵云苦苦劝说受了重伤的糜夫人抱着阿斗上马,自己步行护卫。但为了让赵云全力保护刘备的骨肉,糜夫人把阿斗交给赵云,就拔剑自杀了。
参考答案:B E 。(B项贝西婆姨喜欢的是女孩,而当她听医生说生了一个男孩时,就失望地走了。E项为“赵子龙单骑救主”。“赵云保护着糜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和“就拔剑自杀了”错,此情节应为“糜夫人受了重伤,赵云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不肯,此时追兵又至,夫人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而死”。)
点评:这道题的命制采取点面结合,综合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和主要情节的识记与辨别,要求考生全面了解这些名著中的主次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精读名著中有代表性的章节,不仅要熟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要了解次要人物的典型细节。如B项贝西婆姨喜欢的是女孩,而当她听医生说生了一个男孩时,就失望地走了。E项的情节应为“糜夫人受了重伤,赵云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不肯,此时追兵又至,夫人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而死”。
2.主观题
(1)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对林冲的描写栩栩如生,而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了衬托的作用。请借鉴这种写法,为《家》中“高公馆的丫头鸣凤在对与高少爷觉慧的爱情感到绝望并自尽时”写一段环境描写。
要求:①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衬托人物的性格。②想象合理,吻合人物原有的性格特征。
范例: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很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鸣凤凄惨的余音已经渗透了整个黑夜。不久,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声音,好像整个花园都在低声哭了。“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她不能够拉住他,她不能够妨碍他,她不能够把他永远拉在自己的身边。她应该放弃他……”她这样想着,就定下了最后的决心。(巴金著作《家》)
点评:这道题主要考查赏析名著的经典情节和表现手法,同时借鉴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来写作。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考生明确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人物性格、心情和命运,同时还是人物性格形成、变化和发展的依据。例如这段原著的环境描写,抓住“湖面的哀叫声”这一特定的环境,以哀景衬哀情,烘托了鸣凤内心的绝望和凄惨之情。 这种题型既考查了学生对名著表现手法的赏析, 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2)“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这是《红楼梦》中三春出场的描写,请按顺序写出三人的名字,并简述其中一人的相关故事和结局。
范例:这三个人分别是迎春、探春、惜春。
① 贾迎春,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② 贾探春,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玫瑰花”的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鬟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下面以2013年江西卷为例,对江西文学名著阅读题做一些了解。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让他的学生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抢着发言,冉有、公西华、曾皙是在老师点名后才发言的。最后,曾皙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赞许。(《论语》)
B.小说主人公大卫的母亲改嫁后,继父对大卫的管教近乎残忍,强迫他挂着写有“小心!他咬人!”的纸板牌,并把他送到伦敦的寄宿学校。(《大卫・科波菲尔》)
C.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王熙凤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红楼梦》)
D.堂吉诃德沉迷于骑士小说,忍不住要去行侠仗义。他四处冒险,上演了很多闹剧。他大战风车,以致连人带马摔在地上,折断了长枪。(《堂吉诃德》)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了解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能力,考试能力层级为A,即“识记”。本题四个选项分别选自《论语》《大卫・科波菲尔》《红楼梦》和《堂吉诃德》。本题中B项在原文相应的情节为:有一次当继父用鞭子打大卫的时候,大卫把他的手咬伤了。继父就把大卫监禁了五天,之后又送到一所寄宿学校。大卫在这所学校里受尽了屈辱和摧残。一开始,校长秉承默德斯通姐弟的旨意,在大卫身上挂了一块写有“小心!他咬人!”的纸板牌,之后又多次鞭打大卫。B项混淆了人物。强迫大卫挂纸牌的是寄宿学校的校长,而不是继父默德斯通,而且这件事发生在大卫被送到寄宿学校之后。可见B项判断不当。
江西省文学名著阅读题在命题上主要有下面四个特点:(1)题型采用四选一的客观题,要求学生指出关于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2)考查内容明确,主要考查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考查材料均取材于人教版“名著导读”推介的名著,体现了“回归教材”的特色。考查范围为《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三国演义》《堂吉诃德》八部作品。(4)每题考查四部名著,每个题目的四个选项都各对应一部名著。
在三年的文学名著阅读考查中,命题人或许是考虑到江西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题型设计为单选题,主要目的就定位在考查学生是否“了解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用一句话来表达,主要是考查学生“读没读名著”。题目难度不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成熟,这种题型的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而其中最主要的弊端主要在于文学名著阅读任务太重而分值太低。繁重的阅读任务,让大部分学生难以真正把全部名著阅读到位,少数同学即便能够把名著阅读一遍,也不能确保熟记所有关键情节及人物特点。面对这样一道3分的名著选择题时,不管是阅读了名著还是没有阅读名著,更多的时候还是跟着感觉走,甚至还可能出现阅读了名著的同学,只是因为对某些情节的记忆模糊而错选,而有些没有阅读名著的同学却蒙对了的尴尬情况。有的学生会因此而认为,相对于3分的分值而言,需要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太多,而收效又很小,甚至是无效。这就难以避免会挫伤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最后使名著阅读题的设置失去了意义。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采取主观题增加分值的主张,将选择题更换成主观题,从而杜绝学生死记硬背作品情节,引导他们真正完成从阅读转变到感悟理解。
2014年江西文学名著阅读怎样考?是继续采用客观题,还是主客观题两种形式均要采用?现在不得而知,但是,文学名著阅读的主观题型应该引起江西考生的注意。
在进行2014年高考文学名著阅读的备考中,我们应该注意:
一、研读文学名著。
1.端正阅读态度。解答名著阅读题的首要条件是熟悉名著。阅读名著时,要谨记《课程标准》的要求――“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只有抱着这一态度与出发点去读名著,才是真正的读名著。即使从应试的角度考虑,也要从平时就得未雨绸缪,化整为零,一本一本地去读。不能等到高考前几个月才去搞突击,那种方法显然是急功近利的方法,也是得不偿失的方法。
2.讲究阅读方法。一是在阅读时要梳理出主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列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和典型情节的对应表。二是注意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形成的环境和背景。三是结合一些评论性文字提升我们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如有人这样评论《红楼梦》中的人物:“无论黛玉多么标致,湘云多么娇憨,探春多么有才,迎春多么老实,妙玉多么高洁,尤三姐多么贞烈,《红楼梦》中最适合做妻子的,还是薛宝钗。”读这样的评论,我们便能从大的方面对作品中的人物及结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四是要处理好精读和泛读之间的关系,做到点面结合。在泛读全书的同时,要重点注意每一部名著的重点章节和重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备考时,特别是最后阶段,要反复阅读,且要带有研究性质地读,要凸显重点章节,突出典型人物,理清层次结构。五是要重视理解。阅读时,对一些重要的人物、情节,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熟知作品内容、关注情节发展脉络,特别注意细节与相似情节的比较,要避免人物张冠李戴和情节风马牛不相及。
二、掌握答题技巧。
1.明确设题的角度和形式,了解常见的设题陷阱,把握题型规律、特点。名著阅读题多从检测考生对具体名著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内容理解、阅读感受等角度拟题。客观题设题陷阱主要有张冠李戴、时空错混、错置身份、混淆情节等等,答题时应该对选项进行仔细比较,做到宏观把握,微观甄别。
2.审清题目要求。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是纯叙述的角度还是要求有适当的人物评价,或者是揭示作品的主题意义,绝不能有半点的含糊。
3.确定答题的切入点。是从情节角度,还是从人物角度;是从情节的起因,还是从情节的结局入手,要判断清楚,并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表述。
4.遵循答题规范。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规范:
①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解题时要熟悉名著名称、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常见典故等;不要把人物与故事混淆起来。
如(2013年江苏卷)《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在入画的箱子里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一副玉带板子和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在司棋的箱子里发现一双男子的锦带袜、一双缎鞋和一个小包袱,包袱里有一个同心如意和她表弟潘又安写的大红双喜笺。入画和司棋分别是谁的丫鬟?在处置入画和赶走司棋时,她们的主子各是什么态度?
答:
【分析】解答此题,必须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入画是惜春的丫鬟,司棋是迎春的丫鬟。惜春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因此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迎春是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因此抄检大观园时,丫头司棋因与其表兄秘密往来,自主婚约,被抄出“罪证”,逐出大观园,迎春虽然感到“数年之情难舍”,掉了眼泪,但司棋求她去说情,她“连一句话也没有”,听任司棋受辱被撵。
【答案】惜春、迎春。惜春的态度是“立逼凤姐带了去”,“或打或杀或卖”,“一概不管”。迎春的态度是“含泪”劝司棋离开。
② 理解概括类题型。这类题型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作品、人物、故事、战役、成语等。解题时要熟悉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人物或故事,然后进行概括。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推断,概括出结论。
如(2013年福建卷)简答题。(任选一题)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次日,孙坚来辞袁绍曰:“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绍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
袁绍为何说孙坚害传国玺病?此后孙袁双方围绕“传国玺”做了什么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媳妇们回头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道试题考查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是大多数学生喜爱的作品,对题目所设的情节应该比较熟悉,关键是简洁明了地把情节要点表述出来。答题既要具体又要有所侧重,重心要落在所问上,要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但不要面面俱到。
【答案】(1)袁绍得知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
(情节要点)①孙坚发誓他没有得到玉玺。②袁绍叫来从孙坚营中逃出的军士对质。③孙袁双方欲动手,被众诸侯劝住。
(2)宁国府半夜派焦大送客回家。
(情节要点)①贾蓉骂了几句,叫人将焦大捆起来。②众人将他掀翻捆倒,拖到马圈里。③用土和马粪填了他一嘴。
③感悟、评析、探究题类题型。这类题属文字表述题,可分为人物评述、内容评析探究、人物思想评析探究等。解题时要注意对名著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审清题目要求,答题要有针对性,要弄明白是评价人物还是评价主要内容,抑或思想意义或语言特点等;选择好答题的切入点。
如(2012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考查人物情感态度。从断句考查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较巧妙。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伤人乎?不问马。”体现了重视人的安危状况,而没有问及马。“伤人乎?‘不’,问马。”说明关心人的安危,人没有危险,再问马,可见,也关注马的情况。
【答案】(1)贵人贱马。(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考查根据文意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这只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具有分析问题、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表述观点时要有理有据。题目考查了《论语》的仁爱观,对比如下:第一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第二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接着询问马的情况。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而唐人的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
【答案】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三、规避答题误区。
1.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来答题,切忌答非所问。
2.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词语来贴标签。
3.仔细斟酌词句,力求答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
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兴趣
所谓阅读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读书,近年来,有一种新的提法,即把人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称为“第一文化”,把掌握电子计算机语言称为“第二文化”。而“第一文化”是获得“第二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这正说明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内阅读,一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指在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课内阅读由于教学的内容所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课外阅读就不同了,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从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更进一步,是学生达到自我教学、自我教育的一种手段。加强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许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是没有领略到阅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乐趣性,从而觉得学习生活太贫乏、太单调。作为中小学教师要大胆扬弃一切束缚和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条条框框,引导学生放心读、放心学、放心想。为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数量上从“多多益善”到个性化选择阅读;在阅读质量上从“不求甚解”到“知其所以然”;在阅读方法上从“一目十行”到精细阅读。结合课堂教学,我经常给学生讲些经典名著的故事,使之感受其中的乐趣,培养他们对这些书籍具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在有了一定量的阅读积累后逐渐提高阅读水平。如我在教学《杨修之死》时,就给同学们讲了《三国演义》中许多侧重表现曹操阴险狡诈、深谋远虑的精彩的情节:张松献地图、许攸问粮、许田打围、孟德献刀……,让同学们不仅真正理解了曹操“奸雄”的特点,而且还对《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他们不再局限于电视画面上的故事情节,而是萌生了拜读这些作家是如何用精美的语言来描写生动人物形象的冲动与要求。使学生阅读名著的态度从“要我读”变为“我要读”,一时在班中掀起了阅读名著的热潮,大家竞相买名著,读名著,不亦乐乎。
2、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
一要根据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个人爱好,辅导学生订阅读计划。如对于七年级学生,我要求他们每周读《繁星 春水》两到三篇,老师定期检查。二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观。推荐一些有益于开拓视野、开发智力、开动想像的故事性、文学性、趣味性等方面的书。如讲授完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我就及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并检查。三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常撰写读书笔记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阅读材料的贮存,更能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促进思维推陈出新。应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阅读时,对书中的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词语进行圈点批注、摘录,或者把自己的体会、意见写成心得体会,同时引导学生对读书笔记进行经常翻阅,以便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同时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就是归类――名言类、哲理类、历史故事类等。
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应该做的是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图书、如何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如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可以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如举办学习小讲座、课前小故事、组织读书兴趣小组等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开设阅读欣赏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有益的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在有步骤、有计划的指导下读好书、好读书。其次,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循循善诱,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狼》这几课时,我就伺机诱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诸如此类,结合教材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与课本内容对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再次,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讲评。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中有许多独特的发现和新鲜的感受,但往往也表现出认识的肤浅和热情的低落,这就需要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讲评引导。从理性的高度提高学生对理性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深究生活现象的内蕴,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引出深刻的道理。
4、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除了优化家庭阅读条件外,主要优化学校读书氛围。学校是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场所,中小学生绝大部分的阅读能力都是在学校形成的。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整洁优美、好学成风的校园,使校园成为学生悉心求索的情感动力场。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发展和培养自己的爱好、兴趣。一个好的教师一定好读书,读过好多书。师生掀起读书热,学生们有时也感到莫名奇妙。“老师你肚里那么多知识还读书呀?”“老师,书中就有值得你开心的吗?”……我常唱着:“学无止境,多少好戏在里头,多少好戏在里头。”有时,我也会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或者其他老师的给同学看,介绍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有时来一段精彩的片段。渐渐地学生也会走进书的海洋,品味人物的个性特点,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操场边,凉亭下,教室里都是学生们看书的身影。在班里掀起一股爱读书、读好书的浪潮。
5、充分发挥教材作用
养成解读文本的习惯。①完成前期准备,充分利用各类工具书。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遇到文中的生字新词要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如我要求人手一本《现代汉语词典》。②阅读时不仅要思考其中的道理,还要在头脑中形成文本中提及的相关形象。通过形象思维加强对文本的思考与理解。要引导学生阅读后自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重点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③对于文中的关键字句,需要特别留意的地方,要圈点划记,以便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的表现手法。④提高阅读速度。因为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竞争的加剧,需要阅读的文本的量大大增加,学生如果缺乏快速阅读的能力,那就很难成为一个可塑之材,难以适应当今的时代。新课程改革也强调要有一定阅读量。平时应当限定时间,要求学生能看懂并理解一定量、一定篇幅的文章。可以利用自读课本来训练阅读速度。少讲,多设题,巧设题,引导掌握重点,完成阅读重要信息的截取,过渡到能力的提高。⑤读完之后,要写出自己的看法,学会做批注,可以在书页空白处写上感悟,或单独成文,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活动。我在每学期组织开展两次读书会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可以互相推荐好书;可以就作家、作品品头论足;可以抒发个人感受;可以就书中人物、观点进行辩论。这样学生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利用阅读课和课外时间钻进学校图书室,广泛接触各类书籍,变“苦读”为“乐读”,进入一种较为自觉的较高层次的美妙阅读状态.
总之,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但厚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也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视野宽广,而且提高了他们阅读的能力,更是塑造了学生的读书品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阅读对于学生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水分、空气对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阅读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能源。
参考文献:
[1] 刘笑梅:《也谈阅读》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篇。
一、多积累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知识含量浩瀚无边,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更要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所谓“集腋成裘”。那么怎样积累呢?多记忆、多背诵,像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成语典故,都是要平时多记忆、多背诵的。例如许多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经典四书、唐宋家、古代四大名著、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中国民间故事中四大传说等,还有一些成语、歇后语,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记忆。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除了必须完成语文新课标要求要背诵的诗文,还应主动地去多读、多背诵课外的诗文以及优美的语句和语段。
勤做笔记也是积累语文知识的好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徐特立先生向同学们介绍的一条宝贵的治学经验。“动笔墨”就是要求读书一定要记笔记,做读书笔记有利于积累资料,日积月累,笔记本就能成为包罗万象的脑外仓库,要用时,打开它,丰富的词汇、名言警句、疑难题解等都会涌现出来,使人思路开阔,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勤做笔记是帮助记忆积累知识的好方法。多积累是学语文的基础,厚积薄发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二、多阅读
“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加强课外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和提高应试成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初中生应该读哪些书呢?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本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种种的书”首推经典名著。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新课标明确指出名著阅读是课外阅读中的一大重点,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就增加了《名著的推荐与阅读》专项。我们要让学生从《三国演义》中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从《水浒传》中让学生领略到梁山好汉疾恶如仇的英雄气概;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从《童年》中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选读当代文学,特别是一些“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电视新闻、报纸杂志,能让我们的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更是一项很有益的课外阅读。
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积累的方法。做到“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精读,就是认真研读。红学家从《红楼梦》中可以学到文学、建筑、医学、烹饪等知识,这是精读的效果。初中阶段是基础阶段,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泛读,实际上就是解决“面”的问题,面越广越好,书读得越多越好。一个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只有采用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法,才有可能博览群书,杂采众家。还要“读”与“写”相结合,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总之,多阅读,对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扎实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提升写作能力。
三、多练笔
所谓“练笔”就是练习写作,训练笔力。它同属“作文”范畴,但它比作文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要求上都更自由、更灵活,它是作文的基础和延伸。新课标在作文教学中提出了练笔的要求,但没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措施。那么怎样练笔呢?
首先要坚持写日记,日记要天天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记下那最具概括性的想法,最难忘的事件。日记还可以是写读书笔记,看书读报时的感悟,我们要鼓励学生形成文字。长此以往,日积月累,素材便会越积越丰富,文笔也就自然会越练越流畅,这是练笔的起始阶段。
其次要多写一些自由命题的作文。练笔可以是自由的,学生在课堂上写的作文大都是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因为自己对题目涉及的内容不是很熟悉,所以时常感到无话可写,当然无从下笔。我们要鼓励学生平时多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心有所思之际灵机一动之时,有感而发,欣然动笔”,这样便能写出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可以说这是练笔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