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休闲方式范文

大学生休闲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休闲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休闲方式

第1篇:大学生休闲方式范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休闲体育 现状对比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休闲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动力源。美国学者预计,到2015年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社会”,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体育的休闲化、娱乐化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体育观念和运动行为发生深刻的变化。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崭新的体育观念伴随大批原本不属于体育领域的活动如旅游、极限运动、塑身等迅速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它不仅可以促进人类的文化生活健康、满足个体需求、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人格、端正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充实人类的文化生活、提高人类的文化水准、改善生活,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的男、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1.1研究对象

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在中国知网收索有关休闲、休闲体育价值、高校休闲体育现状等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机男生500名、女生500名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回收男生问卷476份,回收率为95.2%,有效问卷462份,有效回收率为97.1%;回收女生问卷480份,回收率为96.0%,有效问卷466份,有效率为97.1%。

1.2.3.1问卷的效度检验

专家评判法:请10位体育专家对设计的问卷内容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问卷设计能基本反映问卷的主题。

1.2.3.2问卷的信度检验

问卷的信度检验运用测量—再测量方法对学生和教师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两次的间隔时间为30天。对学生问卷再测量发放100份,教师问卷再测量发放20份,结果得出:相关系数均R>0.80,P<0.01(见表1),证明问卷具备进行研究所需的信度。

1.2.3数据统计法

对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资料用Excel和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休闲方式的选择

表2显示,52.32%的男大学生和63.43%的女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主要用于看电视。68.67%的男大学生和55.33%的女大学生在闲暇时间主要是上网。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电视和网络了解世界。调查还发现,女大学生在闲暇时间看电视的比男大学生多,女大学生更喜欢通过电视观看娱乐节目,而男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视观看体育赛事。男大学生在闲暇时间上网的比例比女大学生高,女大学生上网主要是通过网络打发时间,而男大学生主要是玩网络游戏,而通过网络来学习的大学生占少部分。这表明,大学生在信息化发达的时代,休闲方式整体呈现一种灰色休闲状态。43.11%的男大学生和46.67%的女大学生在闲暇时间会选择睡觉来度过,这部分学生主要是有时因不知道要干什么,通过睡觉打发时间。54.19%的男生和33.29%的女生在闲暇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男女比例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上大学生余暇时间参与体育活动还是积极的,具备一定的锻炼意识,但是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形式并不乐观,男大学生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比例明显高于女大学生。11.16%的男大学生和57.18%的女大学生在闲暇时会选择去逛街,男女比例差异明显,这反映出男、女大学生在兴趣爱好上的明显差异。可见,在双休日、寒暑假等闲暇时光里,大学生的休闲方式主要还是上网、看电视这些长时间静坐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十分不利于健康。这一现象值得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迫切需要加强休闲教育,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休闲方式。

2.2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

参加体育活动的认知态度与动机是人们对体育活动各种客观要求心理上的反映,它是一切体育实践活动产生的主要心理动力基础。

表3表明,福建省高职高专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是多样化的,认为参与休闲体育是为了强身健体的男大学生占62.59%,女大学生占58.80%,从这里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以强身健体为休闲体育的动机相差不大。以增进交往为休闲体育动机的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分别占54.68%和32.89%,从这里可以看出,男大学生以增进交往为休闲体育的动机比女大学生更多,说明男大学生更加重视休闲体育给他们带来的社会交往。以消遣娱乐为休闲体育动机的男大学生占72.9%,而女大学生只占36.61%,说明男大学生通过休闲体育来比消遣娱乐比女大学生多。而以形体健美为动机的男大学生占26.38%,而女大学生占79.29%,说明女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主要是为了形体健美,说明福建省高职高专男大学生更加注视自身的身体健康,而女大学生更加注视自身的形体美。

2.3学生参与休闲体育项目的对比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福建省高职高专男大学生选择的主要休闲项目比例比女大学生高的主要有篮球67.2%和足球21.6%,这两项运动主要是身体对抗性比较强,说明女大学生更不选择对抗性项目为自己的休闲体育方式。女大学生选择的主要休闲项目比例比男大学生高的主要有羽毛球66.9%、排球28.6%和体育舞蹈23.9%,羽毛球和排球都是隔网型项目,身体无对抗,说明女大学生主要选择无身体对抗的运动项目。

第2篇:大学生休闲方式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网络休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03-02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闲暇生活日益多样化,网络休闲、体育休闲、旅游休闲日益成为他们闲暇消费的重要内容,其中互联网逐渐成为大学生较为青睐的闲暇方式,并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中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适应大学新的生活,促进他们健康地发展,就必须要关注他们闲暇消费日趋多样化的现象,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网络休闲活动,使他们能更好地应对大学生活中的网络休闲问题,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与成才。

一、大学生网络休闲的内涵和特征

那么,何谓大学生网络休闲呢?我们认为,大学生网络休闲是指网络时代大学生休闲的活动、现象、方式和特征的总和。它是大学生以计算机、手机及其附属设备为物质载体,以网络给定的信息为背景,依靠数字化等手段,在虚拟的空间中进行的娱乐、休息和满足个人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为方式。当前,大学生网络休闲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微博、微信、QQ、MSN、BBS、网上购物、网上看电影、听音乐等几个方面。从腾讯官方公布的数据看,2012年在微信的用户之中,大学生就占了64%。可以说,网络休闲以其独有的特点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并日益成为大学生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大学的生网络休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手段的便捷性。在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互联网以及手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大学生的网络休闲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快捷。目前,除了较为方便快捷的BBS、QQ、MSN、博客之外,手机作为终端信息平台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微信、手机上网、手机杂志、手机聊天、手机游戏、手机电影等正在广泛兴起,并逐渐成为大学生网络休闲的重要途径。这些途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休闲,也就是现在流行的“忙里偷闲”,加之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操作方式越来越简单方便,这也为拥有大量的碎片化时间的大学生选择网络休闲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二,成本的低廉性。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休闲不仅是人类休息、娱乐的方式,而且逐渐成为一种产业蓬勃发展。在21世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休闲经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光。与此同时,休闲成本也逐渐提高。虽然国家和学校在大学生休闲方面不断加大了投入,但大学生休闲精力充沛,学校的文化娱乐设施往往难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休闲相对其他休闲(旅游、体育等)来说,它只需要一台电脑或手机、一根网线,甚至只要几块钱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非常便捷而且十分实惠的一种休闲方式。

第三,时空局限的消解。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加之人们忙于不同的工作,休闲时间难以一致,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休闲方式如乒乓球、羽毛球、象棋等单个人是无法进行的。而网络休闲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要你能上网,随时都有人跟你一同娱乐休闲。网络休闲这一方式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是其成为大学生追捧的对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网络休闲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时期正处于儿童期与成年期之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加强网络休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合理地利用网络进行休闲,把网络休闲过得充实、愉快和富有意义;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使他们的学习工作和休闲和谐发展。这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才能更好地完成网络时代的新使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第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网络休闲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网络休闲观念,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避免在网络休闲活动中迷失方向。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的思想压力、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等越来越大,抑郁和焦虑已经成为困扰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有不少学生选择了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放松心理压力。合理的网上休闲活动固然有助于减压,但一些学生沉迷于网上嬉戏、调侃、玩世不恭的娱乐性视听享受等,而对于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和国家前途等问题不再这么关注了,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产生了深刻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同时要不断增强他们对虚拟信息的鉴别力与对消极信息的免疫力,引导他们通过网络与他人和社会进行和谐的沟通和交流,进行合理的网络休闲活动,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生命质量,更好地获取更多的有益信息,扩大自身的视野,也能更好地在虚拟空间中释放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第3篇:大学生休闲方式范文

一、休闲文化视域下的旅游研究

西方国家关于休闲与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非常丰厚的成果,1991年就已经成立了欧洲旅游和休困教育协会,开展各种跨国性的旅游和休闲教育活动。国外关于青年旅游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针对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的研究就很难见到了,更多对其分类与偏好做过一些研究。如:Kim和Jogaratnam对美国大学生旅游的偏好进行分类,即适度者和狂热者,但这种分类过于简单,不能形象描述出大学生旅游者的内部差别。

二、成都市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1.问卷设计和收集

根据文章的理论分析,问卷以大学生在对休闲文化不同认识程度的基础上,设计了大学生旅游的动机、偏好和以及其他行为特征的调查内容,主要以成都所在地的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200名大学生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6%。

2.样本基本情况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性别方面,男女大学生人数差别不大,几乎各占一半;年级方面,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为大三、大四,共占到75.00%,大一和研究生人数较少;专业属性方面,以工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同学居多,文科类专业同学较少;家庭出身地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不是特别好,75.01%都来自农村地区,尤以内陆农村居多。

3.大学生休闲文化生活概况

大学生休闲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放松,其次是人际交往和自我完善,而休闲就是“玩“,从而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完全放松,充分释放压力,因此大学生休闲动机与休闲目的基本是一致的。

数据调查结果明显反映了旅游在大学生休闲方式中还未占主体,因此具有非常巨大的市场潜力。大学生常用的休闲方式是体育活动、网络休闲、睡懒觉、购物逛街,而旅游只占到实际休闲方式的15.63%。总结出体育活动、网络休闲等吸引大学生的共同特征,并将此特征运用到旅游产品开发中,吸引更多大学生进行旅游休闲。

4.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数据分析

(1)大学生旅游动机分析

总的来说大学生对于以旅游作为休闲方式的喜爱程度是非常明显的,完全不感兴趣的学生几乎没有,所以大学生对与旅游的休闲的态度一定是积极性的。

关于大学生旅游的动机调查是对旅游产品形式的构建有力的考察依据。大学生出游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其次是游览观光和增长见识,因此文化动机和精神动机是大学生旅游的主要推动力。大学生个性类型呈现以追新求异型为中心的正态分布,中间多,两端少,但求新求异型多于自我中心型。所以大学生旅游以观光娱乐为主,追求自由为辅的现象与大学生个性特征也有着息息相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多样性的旅游产品才会对大学生旅游市场更具有吸引力。

(2)大学生旅游消费状况

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在经济方面还是不能够独立的。调查显示,关于外出旅游经费来源的渠道主要还是平时节俭和家庭支持,其次是兼职打工赚取。60.94%的同学生活费都在500-1000元之间,20.31%的同学生活费用在1000-1500元之间,说明大部分同学消费水平都在中档水平,现阶段处于500元以下低端生活费用额度的同学只占到15.63%,大学生旅游具有外出旅游的经济潜力。

总的来说大学生市场属于旅游市场中的低消费群体,消费能力有限,所以大学生旅游的重点不是旅游产品的充分享受,而是旅游过程的体验,满足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

(3)大学生旅游偏好

按照大学生对目的地选择的热衷程度,自然山水最受大学生欢迎,86.15%的同学考虑自然山水,49.23%的同学选择文物古迹,所以自然山水和文物古迹是大学生旅游首要考虑目的地。

三、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建议

1.积极引导大学生教育旅游,提高大学生休闲水平

大学生旅游市场发展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正确引导。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有正向和负向功能之分,但是主体是正向的功能,也有隐性和显性之分,主要体现在旅游过程中的实际行为对环境、社会的影响是否在预期之内。根据旅游社会功能可以分为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等。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提出旅游的教育功能是旅游的基本功能之一,但迄今为止,人们对旅游“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的认识还是十分模糊[8]。旅游的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大学生多接触社会实践,融入自然环境,学习生存技能,积累生活经验,培养人文精神,学习课本以外的社会知识[9]。

2.大力推动大学生旅游专线的设计

针对大学生特殊的行为特征,不同一般大众旅游的产品组合才能够更具吸引力。大学生更加热衷野外生存训练、生态旅游、专业考察、徒步旅行等方式,因此大学生旅游产品应结合三下乡、社会调查、修学等内容,让旅游产品不仅能够得到放松娱乐,也能有机会奉献社会,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3.以优惠低价的旅游产品叩开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大门

第4篇:大学生休闲方式范文

关键词:休闲阻碍;高校大学生;河南大学;聚类分析;卡方检验

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是与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领域[1]。休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尤其是在大众休闲日渐普及的状态下,休闲活动也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其休闲时间相对宽松,并能在校园内外积极参与丰富多姿的休闲活动,他们俨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休闲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开展休闲活动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学会正确利用可自由支配时间以获得自我满足,并将个人才能发挥到极致,从而有助于提升他们整体的生活质量。但是,高校大学生在进行休闲活动中经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致使许多休闲活动不能有效地被开展。因此,若能有效地克服各种休闲阻碍因素从而能够开展积极健康的休闲生活,这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有效地满足本我心理,增强自我体魄,发展超我素质,培养博大人格,而且也可为其未来美好生活和工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相关研究综述

早在19世纪,西方学者就开始对休闲学着手研究,至今已达100余年,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对休闲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短短的近20年时间里,也产生了相当丰厚的休闲理论和实践成果。

休闲(leisure),是指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已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2]。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缓解压力、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走向自由境界的保障[3]。

休闲阻碍(leisure constraints),亦称休闲障碍或休闲制约,克劳福德和戈比(1987)认为它是指影响个人知觉不喜欢或无法投入参与休闲活动的原因,并提出了休闲制约模式,而后经过修改形成了完整的休闲制约模式:内在阻碍(intrapersonal)、人际阻碍(interpersonal)和结构阻碍(structural)[4,5]。杰克逊(1993)和赫尔茨曼(1995)将休闲约束因素总结为六个项目:可接近性(accessibility)、社会隔绝(social isolation)、个人原因(personal reasons)、花销(costs)、时间保证(time commitments)和设施装备(facilities)[6]。托克尔岑(1999)认为休闲阻碍为个体因素(personal)、社会环境因素(social environment)和机会因素(chance)三种基本类型[7]。国内学者对休闲阻碍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基于克劳福德和戈比的休闲制约模式,从而对不同群体的休闲行为的影响或阻碍因素进行相应的研究[8-15],并发现休闲阻碍因素主要有认知阻碍、人际阻碍、经济阻碍及社会环境阻碍等。

国外及我国台湾学术界对高校大学生这个特定休闲群体的关注比较早,而国内大陆学者对高校大学生的休闲研究相对滞后,始于20与21世纪之交。在较短的10余年内,所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却相当丰富,主要集中于高校大学生休闲动机[16]、体育休闲[17]、休闲教育[18]等方面,而对高校大学生休闲满意度、休闲消费行为的研究却相对匮乏,尤其是对高校大学生休闲阻碍因素的研究则更加缺乏。故而,本文以河南大学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高校大学生的视角为基点,探讨高校大学生在开展休闲活动过程中所受到的休闲阻碍。

二.研究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方法

本项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收集原始资料,采用SPSS15.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问卷调查是以河南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调查时间为2012年7月1日至8月31日,共向学生发出问卷300份,收回297份,排除回答不完全及真实性比较低的样本之后,最终使用的有效问卷272份,有效回收率为90.7%。

(一)问卷设计

综合之前相关文献研究,并结合本次问调查研究的目的,调查问卷共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样本的人口统计学情况,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学科性质、年级、有无男女朋友、每月生活费用,以及生活费用来源等问项。第二部分为高校大学生休闲阻碍因素问项,此部分是基于克劳福德和戈比的休闲制约模式,即内在阻碍、人际阻碍和结构阻碍,并结合之前的文献研究[4-7,10-15]和本次调查目的共设计了24个问项,采取李克特5点量表(Likert Scale)来测定(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

(二)样本说明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表1)所示。通过频率分析(Frequency Analysis)可以发现:在性别方面,男生所占的比重比女生略高;在学科性质方面,理工类和文史类学生所占的比重最大,共有174人(63.9%),其次是医科类学生,有53人(19.5%),而艺术类与体育类学生所占的比重却很小,共有45人(16.5%);在年级方面,以三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为主,共有154人(56.6%),但各年级学生人数之间的差距比较小;在有无男女朋友方面,没有男女朋友的学生所占的比重较高,有162人(59.6%);在每月生活费用方面,以501~800元为主,有119人(43.8%),其次是801~1000元,有92人(33.8%);在生活费用来源方面,此项是采取多选方式,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虽然有一部分学生的生活费用来源有多种途径,但是以家庭支撑作为生活费用来源的学生所占的比重仍然最大,有251人(92.3%)。总体而言,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的各项基本特征比较符合我国中部地区中等城市的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对高校大学生休闲阻碍调查所得的数据通过统计学工具SPSS15.0进行研究和分析。首先,使用频率分析(Frequency Analysis),从而得出调查对象以及各项高校大学生休闲阻碍因素的一般特性。其次,通过信度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对所有的大学生休闲阻碍因素进行信度检验,再通过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方法来提取高校大学生休闲阻碍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Varimax Rotation)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确定调查项目的共同成分。最后,通过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将高校大学生进行分类,利用列联分析(Crosstabs Analysis)及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来分析高校大学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其差异性。(见表1)

三.实证研究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休闲阻碍因子分析及信度分析

为了得到高校大学生休闲休闲阻碍因素的概括性表述,合并重复的信息,本文采取的是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首先使用KMO(Kaiser—Mcycr—Olkin Measurement of Sampling Adequacy)统计量和巴特勒球形检验(Bartlett’s Test)对高校大学生休闲阻碍因子分析的合适性进行检验,其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休闲阻碍因素的KMO=0.765,大于0.7,表明做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较好;Bartlett’s球形检验值为1509.433,在自由度为136的条件下和0.000水平上达到了显著,表明高校大学生休闲阻碍因素的相关矩阵间存在着公因子,适合做因子分析。

其次,使用统计工具SPSS15.0对24项休闲阻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为了确保因子分析的结果,将因子载荷与公因子方差小于0.4的描述项舍去,最后共有17项参与因子分析。在进行因子分析时,本文主要采取的是主成分萃取法(Principal Component Method)获取初始的休闲阻碍因子分析结果,然后使用方差最大化的正交旋转(Varimax Rotation)对提取出来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从而使得到公因子具有较为满意的解释。

最后,按照常用的特征根值(Eign—value)大于1.0的标准,共萃取出5个高校大学生休闲阻碍公因子,它们分别是“自我阻碍因子”、“场所阻碍因子”、“环境阻碍因子”、“人际阻碍因子”和“认知阻碍因子”(如表2所示)。

为了增加高校大学生休闲阻碍研究的显著性,本文所挑选的各项休闲阻碍因素的因子载荷均是大于0.4。这17项休闲阻碍因素主要集中于5个公因子上,并且每个主成分因子的特征根值均大于1.0。这5个公因子累计解释的方差为63.601%,表明这5个公因子能够代替原有的17项高校大学生休闲阻碍因素描述项的63.601%的信息。此外,为了检验休闲阻碍的因子分析的效果,从而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内在信度分析,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休闲阻碍因子信赖度,即科隆巴赫系数值(Cronbach Alpha)为0.763,大于0.7,而各个问项的信赖度,即科隆巴赫系数值都在0.6以上,这表明问卷设计的信度比较好,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二)基于休闲阻碍因子的高校大学生聚类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校大学生的休闲阻碍结构,对提取出来的5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即使用SPSS15.0所提供的快速聚类(K-means Cluster)对这5个公因子进行检验,其结果显示有五类高校大学生最为显著(如表3所示)。方差分析F值及其显著性P值说明了5个公因子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各类高校大学生类型的具体特征如下。(见表3)

Ⅰ类:共有59人,这类高校大学生在“人际阻碍”因子上的得分在5类中最高。这说明了他们由于受到了与同伴的休闲偏好存在差异或与同伴的休闲时间无法匹配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会减少对各种休闲活动的参与意愿,从而造成自身在休闲活动开展过程中受到制约,故而此类大学生被归结为“人际阻碍型”高校大学生。

Ⅱ类:共有77人,这类高校大学生在“环境阻碍”因子上的得分比其他4类要高。这说明了他们认为交通拥挤和气候条件恶劣等因素会影响自身外出开展休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能够严重制约他们对相关休闲活动的参加兴趣与参与程度,因此可将此类大学生归结为“环境阻碍型”高校大学生。

Ⅲ类:共有44人,这类高校大学生对“场所阻碍”因子的得分为最高。这说明了他们认为休闲场所人潮拥挤、休闲场所提供服务质量差、休闲场所缺乏安全性或与休闲场所的费用高等因素会给他们的休闲活动带来不良效应,故而他们会减少在这些休闲场所中开展休闲活动的意愿。显然,他们也就被归结为“场所阻碍型”高校大学生。

Ⅳ类:共有55人,这类高校大学生在“认知阻碍”因子上的得分要高于其他类别。这说明了他们出于自身内在性格原因,如较为内向、孤僻、文静的学生会对诸多的休闲活动缺少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造成休闲意愿低下,从而使自身在休闲活动中受到休闲认知与休闲意识的制约,所以将此类大学生归结为“认知阻碍型”高校大学生。

Ⅴ类:共有37人,这类高校大学生在“自我阻碍”因子上的得分是最高项。这说明了他们出于自身某些非性格因素的限制,如学习压力大,因学习而缺少时间等,从而非自愿却自觉地减少对各类的休闲项目和休闲活动的参与程度,因而可将他们归结为“自我阻碍型”高校大学生。

(三)高校类型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通过列联分析(Crosstabs Analysis)和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对五种高校大学生类型的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其结果(表4)显示:Ⅰ类为“人际阻碍型”的高校大学生,以女生、文史类与理工类、一年级与三年级、没有男女朋友和月生活费在801~1000元之间的学生为主;Ⅱ类为“环境阻碍型”的高校大学生,以男生、理工类、三年级、没有男女朋友和月生活费在501~800元之间的学生为主;Ⅲ类和Ⅳ类分别为“场所阻碍型”和“认知阻碍型”的高校大学生,但均以男生、文史类、二年级、没有男女朋友和月生活费在501~800元之间的学生为主;Ⅴ类为“自我阻碍型”的高校大学生,以男生、理工类、一年级与四年级、没有男女朋友和月生活费在501~800元之间的学生为主。

五类大学生只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水平,显著差异性表现为:在Ⅰ类高校大学生中,女生所占的比重大大超过了男生,这表明女生在“人际阻碍”上所受到的休闲制约要高于男生。在Ⅱ类、Ⅲ类、Ⅳ类和Ⅴ类高校大学生中,男生所占的比重则大于女生,尤其是Ⅲ类男生所占的比率远远高于女生,这表明了高校大学生在休闲活动开展过程中,男生比女生更加喜欢参加寻新、求异、冒险、刺激的休闲活动,而此类休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则更加容易受到“环境阻碍”、“场所阻碍”、“认知阻碍”与“自我阻碍”等因素的制约,故而男生在这几个方面所受到的休闲阻碍要高于女生。

在学科性质、有无男女朋友、每月生活费用方面上的差异性虽然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也较为明显。具体而言,在学科性质方面,Ⅱ类高校大学生中的理工类学生所占的比重(42.9%)接近一半水平;Ⅳ类、Ⅴ类高校大学生中的文史类、理工类和医学类学生所占的比重相当,但都远远超过艺术类和体育类学生;Ⅰ类、Ⅲ类高校大学生在各学科性质上所表现得差异性较小。在有无男女朋友方面,Ⅰ类、Ⅱ类高校大学生中没有男女朋友的学生所占的比重比拥有男女朋友学生要高出25个百分点左右,而Ⅲ类、Ⅳ类、Ⅴ类高校大学生在有无男女朋友的比率上比较接近。在每月生活费用方面,对于所有的五类高校大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而言,在501~800元和801~1000元区间内的学生所占比重要大大超过在其他区间内的学生,尤其是在Ⅳ类、Ⅴ类高校大学生中的表现更为突出。

这五类高校大学生在年级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则不明显。(见表4)

四.结论及建议

现如今,休闲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所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也是培养大学生学习态度、工作能力、个人素养和生活习性的重要标志。本文以河南大学在校本科生为例,以高校大学生休闲视角为基点,针对高校大学生的休闲阻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结论

首先,对高校大学生的休闲阻碍因素进行了概括与合并,通过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共萃取出大学生休闲阻碍的5个公因子,它们分别是“自我阻碍因子”、“场所阻碍因子”、“环境阻碍因子”、“人际阻碍因子”和“认知阻碍因子”。其次,通过快速聚类分析法(K-means Cluster)将高校大学生分为五种类别,分别是“人际阻碍型”(Ⅰ类)、“环境阻碍型”(Ⅱ类)、“场所阻碍型”(Ⅲ类)、“认知阻碍型”(Ⅳ类)和“自我阻碍型”(Ⅴ类)高校大学生。最后,使用卡方分析(Chi-Square Test)来检验这五类高校大学生在人口统计学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其结果显示:五类高校大学生只有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水平;虽然在学科性质、有无男女朋友、每月生活费用方面上的差异性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也较为明显;而在年级方面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本文也对高校大学生在休闲活动中的经济阻碍因素进行了调查,如“个人的经济压力大”、“因勤工俭学而缺少时间”、“休闲场所的费用高”等3项经济阻碍因素的均值分别为3.22、2.72和3.53,这表明了高校大学生在开展休闲活动时也受到了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制约。然而,高校大学生休闲的经济阻碍因素与其他阻碍因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交叉性,因此,研究分析结果将经济阻碍因素项与其他阻碍因素项结合而形成“场所阻碍”等因子,这是高校大学生休闲阻碍与其他类人群休闲阻碍的差别。

(二)建议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休闲活动与休闲方式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朝着更加深度化、体验化与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但是,高校大学生在其休闲活动过程中也常常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不同类别的高校大学生在其休闲过程中所遭受的休闲阻碍因子也是不尽相同的。因而,根据聚类分析和卡方检验的结果,对不同休闲阻碍型高校大学生类别在休闲过程中所受到的休闲制约因素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缓解或消除措施。

对于“人际阻碍型”(Ⅰ类)高校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受同龄群体的休闲取向影响较深,这种阻碍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19]。故而,在进行一项休闲计划时,大学生之间应提前在休闲偏好与闲暇时间等问题上进行协商,尽可能达到一致的最佳效果。若无法达到匹配时,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改变休闲偏好或调整闲暇时间来降低休闲障碍的制约力,也可以采取独立性较强的单独式休闲活动来规避“人际阻碍”的影响。

对于“环境阻碍型”(Ⅱ类)高校大学生而言,学生自身要尽可能地选择在近距离范围内可开展的休闲活动,从而降低较差的交通可进入性对大学生休闲活动的制约;在气候条件较为恶劣的情形下,大学生可以开展相应的室内休闲活动来替代室外休闲活动。这都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消除“环境阻碍”对休闲活动的制约。对于“场所阻碍型”(Ⅲ类)高校大学生而言,首先,校内外应当增加能够让大学生开展休闲活动的场所,以减少在现有休闲场内所出现的人潮拥挤现象,提高休闲质量;其次,休闲场所应改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从而增强大学生在此休闲的满意度;最为关键的是,休闲场所的安全性能一定要达到国家安全标准,从而消除大学生对休闲场所安全隐患等问题的忧虑。这些举措都将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在休闲场所内开展休闲活动的参与意愿。

对于“认知阻碍型”(Ⅳ类)高校大学生而言,学生自身要具备正确的休闲意识与理念,知晓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能够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与恢复,从而使休闲与个人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20]。因此,大学生要培养对不同休闲活动的兴趣点,提高自身参加休闲活动的意愿;而校内外的休闲场所也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来刺激大学生的休闲兴趣和提升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对于“自我阻碍型”(Ⅴ类)高校大学生而言,首先,学生自身要意识到开展休闲活动对学习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休闲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学习的方式,学生在休闲活动中可以学到相应的知识;而参加休闲活动也可以舒缓学习压力,让自己在精神较佳的状况下再投入学习中,做到张弛结合,达到事半功倍。此外,大学生要学会管理时间,根据自身情况而将学习时间与休闲时间进行合理地安排,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自我阻碍”对其休闲活动的制约。

总而言之,这不仅要求高校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休闲意识,而且要求学校加强对大学生休闲活动进行适时的教育与合理的引导,既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休闲理念和养成合理的休闲习惯,也使他们能够正确辨别自我在休闲活动进行过程中所受到的主要休闲阻碍因子的类别,从而尽最大可能地消除休闲阻碍所带来的不良效应与后果。如此一来,这将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开展多样化、深度化、体验化和个性化的休闲方式,从而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自身素质,陶冶自我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最终成为高素养、高能力和对社会事业具有贡献精神的优秀大学生。

(三)不足之处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调查对象是仅以河南大学在校本科生为抽样范围,并未对其他高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也只对高校大学生休闲阻碍这单一变量进行了定量研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扩大抽样调查的范围,并且结合高校大学生休闲的其他课题来进行综合的调查与全面的分析,从而扩大理论应用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惠娣. 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0):66

[2]. 杰弗瑞·戈比著,康筝译. 你生命中的休闲[M]. 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8):14

[3]. 王燕晓,宋德彦. 大学生休闲状况调查与研究教育思考——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 中国地质教育,2010,(3): 115-119

[4]. Crawford,D.W,Godbey,G. C.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J]. Leisure Science,1987,(9):119-127

[5]. Crawford,D.W,Jackson,L.E,Godbey,G.C.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J]. Leisure Science,1991,13(4):309-320

[6]. Hultsman,W. Recognizing Pattern of Leisure Constraints: An Extension of Dimensionality [J]. Leisure Research,1995,27(3):225

[7]. 克里斯·布尔,杰恩·胡思,迈克·韦德著,田里,董建新等译. 休闲研究引论[M]. 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3:65-66

[8]. 王家骏. 旅游决策行为研究: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J].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4,3:41-45

[9]. 刘志宁,柴彦威. 深圳市民周末休闲活动的空间结构[J]. 经济地理,2001,21(4):504-508

[10]. 王玮,黄震方. 休闲制约研究综述[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3):370-374

[11]. 盖瑞·奇克,董二为. 中国六城市休闲制约因素研究:以民族志学的方法[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1):31-42

[12]. 陈楠. 中韩都市女性休闲阻碍因素比较研究:以北京市与首尔市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2010,(21):134-136

[13]. 陈楠,乔光辉. 基于休闲阻碍因素的都市职业女性生活满意度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兰州学刊,2010,(5):103-106

[14]. 郑宁. 大学生休闲态度与休闲阻碍的关系研究[J]. 青年探索,2008,(04):74-77

[15]. 谭家伦,唐惠珠,宋金平. 高风险家庭之青少年休闲阻碍研究:以台湾花莲县秀林国中慈辉班学生为例[J]. 人文地理,2010,(6): 110-113

[16]. 王斌,王照丽. 大连市民休闲动机与行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7):35-39

[17]. 李胜芳. 大学生休闲生活与高校休闲教育[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7):91-93

[18]. 陈瑞宁,陈兵. 长沙市河西大学城大学生休闲体育现状研究[J]. 湖南科技人文学院学报,2010,(3):98-100

[19]. 宁晓菊. 大学生休闲生活调查研究——以南华工商学院为例[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04):76-80

第5篇:大学生休闲方式范文

关键词:休闲;休闲体育;大学生;终身体育;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045-03

美国《时代》周刊曾预言:“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新技术和其它一些趋势可以把生命中50%的时间用于休闲。”然而,在这个休闲文化即将成为主流文化的新世纪,余暇时间的增多已经变成了人们生活的一把双刃剑,它既提供了新的机会,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它既可以用来锻炼身体或吸取文化知识,还可以用来做很多不合理的危害社会和个人身心健康的事情,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余暇时间过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就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该研究正是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来思考这些问题,同时希望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对深化休闲体育文化理论,服务于高校体育教育实践和管理实践以及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休闲体育的界定

休闲体育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以体育活动为主的休闲生活方式,但对休闲体育的定义,国际上至今没有权威的统一定义。在西方。一般是用Leisure Activity(闲暇活动)和Out-door Recreation(户外运动)来表示。休闲体育不仅是含有时间和活动的内容,更强调的是带着一种自觉创造、自由、积极的主观态度去参与和体验。因此,本文综合诸家观点,把休闲体育定义为:在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要为主要价值取向,寻求身心放松、获得“畅”等最佳情感心理体验、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和完善自我等为目的的,以体育为主要手段和内容的一种社会活动形式或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不仅包括人们为了满足休闲需要而亲身参与的各种体育活动,同时还包括大众为满足休闲需要而观赏的各种竞技体育比赛表演的活动。

2 大学生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1大学生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笔者对我国十几所重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余暇时间、体闲项目的选择、大学生参加休闲体育的动机、锻炼频度、锻炼的形式、内容、场所以及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结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并归纳得知,当前大学生休闲体育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1)大学生余暇时间主要用于网上冲浪,用于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休闲体育的时间相对较少。2)大学生休闲项目选择呈现多元化,男女休闲体育项目选择各有偏重。男性倾向于强度较大、对抗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女性倾向于强度较小、对抗性较弱的体育项目。3)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休闲体育的需求,制约了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发展。4)缺乏休闲体育人才的指导,限制了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积极性极其活动的质量。5)大学生休闲体育呈自主性、选择性、参与性、灵活性、社会性和娱乐性特点,缺乏良好的管理和服务。6)大学生体育消费存在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消费结构中以实物型消费为主,用于参与型、观赏型的体育消费较少。

2.2大学生休闲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情况不容乐观,而影响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的主体因素,也有外部条件的制约因素(图1)。调查表明,在这些因素中,学校的场地器材和组织管理形式是影响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开展的尤为重要的因素。组织管理形式的合理性不仅影响到健全的学校休闲体育管理机制的形成,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学校休闲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充分说明了高校在休闲体育管理上存在很大的不足。

3 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具体构建

3.1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太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则是一个以大学生为特定的服务对象,以营造良好的大学生休闲体育环境,促进大学生休闲体育管理,保障和提高大学生的休闲体育质量为宗旨为目的,以多功能、多层次、多方位为特征,在包括教育部、学校等各种专门组织机构在国家制定的各种特定的法律,政策,以及相关的条例、规定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系列具体服务的总称。其实质就是把影响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多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事物,整合成一个服务性、保障性和适应性的有机整体,使资源配置最优化、管理工作规范化、服务效益最大化,从而保障大学生群体享有良好的休闲体育服务,并最终实现学校与学生利益的平衡与最大化。

3.2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宗旨和特色

3.2.1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宗旨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宗旨是:传播休闲体育文化,发展大学生个性,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休闲体育能力和休闲生活质量。

3.2.2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特色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是以传播休闲体育文化、创造科学的休闲体育气氛、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主题,它具有多样化、灵活化、人格化和实效化的特点,主要围绕体系服务宗旨,根据会员的兴趣、社会关注的体育热点、焦点问题等,灵活安排休闲体育服务内容和组织方式,并用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的休闲体育个性化网页来宣传休闲体育文化,该体系组织的活动内容不是单一的运动锻炼,还包括理论讲座与研讨、实际操作、体育比赛、观看与点评体育比赛、体育节目等,让学生既了解休闲体育的知识,培养这方面的兴趣爱好,又能通过这种科学的服务,掌握休闲体育的技巧,提高休闲生活的质量,养成健康的理念。

3.3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结构框架及主要内容根据我国高校休闲体育发展的情况,参照国外休闲服务的实践,借鉴相关服务体系的理论成果,该研究主要从服务组织的层次结构和服务内容的分类来构建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这个体系大致由以下7个子体系构成(图2):1组织领导体系,2条件支持体系,3理论咨询体系,4活动指导体系(健身活动、竞赛活动、欣赏活动),5监测评估体系,7信息网络体系,8科学研究体系。

这几个体系看似彼此独立,实则互相联系,其基本思路为:理论咨询体系、活动指导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这3个子体系是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核心,而组织领导体系和条件支持体系则是核心的左翼,信息网络体系和科学研究体系则可看作体系的右翼。

3.3.1组织领导体系组织要素是影响大学生休闲活动经常化的保障因素,组织服务的中介性、协调性、整合性等特点对帮助大学生实施休闲体育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高校目前的余暇体育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高校的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体育学院或部门领导组织,相关部门配合校团委或学生会具体实施的思路加以组织构建从而展开工作的,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利用现有的大学生休闲体育组织结构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文章将体系的组织机构分为三个层次即:决策系统层、指挥系统层、操作实施系统层(图3)。

3.3.2条件支持体系该子体系是保证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主要可以从法规制度、资金投入、场地设施、产业开发、人才培训以及舆论宣传这六个方面来进行构建。

3.3.3理论咨询体系体育信息媒介是提高人们认知水平和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理论咨询体系对大学生休闲服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休闲体育咨询体系的结构图如下(图4)。

本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在体质测定和参与休闲体育的基础上,通过专家的咨询,了解自身身体的健康状况,并根据不同的个体状况由专家开出与之相适应的休闲体育方式与运动负荷,同时,本部门也应定期与测评系统人员一道组成小组,对会员进行健康评价,研究与开发新的健身方法与手段,并与医疗保健人员一道研究对不同学生群体更为适应的运动处方。

3.3.4活动指导体系科学的指导是获得良好的休闲体育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证。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必须首先肩负起指导学生善度余暇,开展休闲体育的任务,在大学生中形成休闲体育的概念,让他们走出休闲的认识误区。体系组织的活动内容也不是单一的运动锻炼,它同时还包括理论讲座与研讨、实际操作、体育比赛、观看与点评体育比赛、体育节目等等内容,让学生既了解休闲体育的知识,培养这方面的兴趣爱好,又具备科学地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能力,并能通过接受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掌握休闲体育的技巧,提高休闲生活的质量,养成健康的理念。该体系主要由健身活动、竞赛活动、欣赏活动三部分组成。

3.3.5监测评估体系该子体系是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基础环节,可以以成立“体质监测与评定小组”和建立“休闲体育服务质量评估小组”的形式,对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各个部分在实现计划目标中的效率进行评估。

3.3.6信患网络体系

在“不利用学校公共服务”的原因调查中显示,更多学生表示对这些服务没有足够的信息――因此信息的发放也是影响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这个信息化的新时代,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有效运作离不开一个高效快捷的信息网络体系。因此,可用一个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休闲体育个性化网页来宣传休闲体育文化,必须随时为学生提供学校现有休闲体育的信息以及世界上其他各国休闲体育的新理念、新取向等,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休闲意识和休闲体育旨趣。

3.3.7科学研究体系“一个成功的休闲服务体系应是根据顾客的要求来制定服务项目、信息和产品”,为适应学生们千差万别的要求,一个反应快捷的组织,应能与学生们保持持久的联系,并能及时处理他们不断变化的需要和要求,这就要求建立一个休闲体育服务的科学研究体系,该体系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在休闲时做些什么、想做些什么……大学生中某些特殊人群有哪些休闲需求、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等等。

4 小结与建议

4.1小结1)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为优化高校休闲体育管理、促进大学生休闲体育的健康发展在总体思路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地区间差异较大的国家来说,受到资金和资源的限制,很多地区不具备构建大学生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条件,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各地在参照时应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2)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弹性较大,体系中的内容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们对休闲体育需求的变化,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第6篇:大学生休闲方式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休闲动机;河南大学;聚类分析

1 引言

提及休闲,研究者更多的是把目光投向有薪阶级的工作群体,往往忽略拥有大量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大学生群体。对于刚从教授学习逐步迈入自主学习的大学生群体,面对大量的休闲时间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多数大学生是初次离开家乡异地求学,精神上的放松与经济上的相对独立都为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提供了支持。

不同的休闲动机导致不同休闲时间与休闲方式的选择,休闲就像一柄双刃剑,合理的选择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而不当的选择则会导致大量时间的荒废,甚至会埋下一些隐患。因此了解大学生的休闲动机不仅对改善大学生的休闲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着相应的推动作用。

2 相关研究综述

早在1983年,Beard&Ragheb就指出“动机(motive)是需求满足方面的潜在结构”。Kotler(2003)则认为“动机是充分地促使人们产生行动的一种需求”。国内一般认为动机(motivation)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Beard&Ragheb(1983)指出休闲动机是一种驱使的力量,主要是寻求社会和心理需求的满足,以及确立和支持消费的形成。中国对休闲动机一词比较规范的界定出现在2004年李仲广等人编写的《基础休闲学》中。休闲动机是指引起、引导和整合个人休闲活动,并导致该休闲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产生休闲活动的主观原因。Ahola认为休闲动机具有动态性,会因时间、人物、休闲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颜智渊则将休闲动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早期,Tinsley用因子分析法从45中休闲动机中萃取出10个因子,分别是自我实现、友情、权力、补偿、智力、社会服务、运动、自尊与自我控制。之后,Crandall(1980),Iso-Ahola与Allen(1982),Witt与Elliss(1989)等人也分别在休闲动机分类方面做出过一些研究。但是研究者普遍认可与接受的还是1983年Beard和Ragheb利用42个问项萃取出4个动机因子,他们将休闲动机分为知识动机,社交动机,能力-支配动机以及刺激-逃避动机。(知识动机:在休闲活动中运用知识或者增加知识,社交动机:维系人际关系或使别人更好的认识尊重自己,能力-支配动机:内部动因驱使挑战、达成一些目标,刺激-逃避动机:逃避平时生活,逃避人群,寻求自我放松)之后,Reddon(1996)、Lounsbury&Franz(1990)、Ryan&Glendon (1998)、Murry&Nakajima等人在研究休闲动机的时候都参考了Beard&Raghe的休闲动机量表,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或修改项目、因子,使之发展成为一套新的休闲动机量表。而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则是Losier&Bourque(1993)在研究老年人休闲动机时,将休闲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与无动机。国内对休闲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大多也是借鉴国外的相关结论。陈德广和苗长虹(2006)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通过因子分析将城市居民旅游动机分为精神动机、渴求与享受动机、顺便旅游动机、新奇和身体动机、休闲游览动机、感情动机、单位出游动机、名胜古迹动机。张志铭、苏荣立、吕崇铭以台湾大叶大学800名学生为样本,将大学生课外参与休闲运动动机分为运动的特质、兴奋与挑战、人际关系、课业压力、活力释放、体能六项因素。

本文所研究的大学生休闲满意动机以Beard和Ragheb的休闲动机量表为依据,根据实际情况增减问项,最终确立了14个大学生休闲动机问项。

3 研究问卷设计及样本量说明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与信息,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对所得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笔者于2010年5月10日进行了预调查,发放问卷20份,并与被调查者进行深入交谈,修正问卷中语义表达不清的地方,添补有关测定指标。正式抽样调查与2010年5月20日至2010年6月5日在河南大学校园教室、自习室进行。正式调查问卷发放330份,回收323份,回收率为97.9%,排除回答不完整以及真实性较低的样本后,最终使用有效样本294份,有效问卷率为89.1%。

3.1 问卷设计

综合之前相关文献研究,并结合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本次调查问卷共由三个部分构成:(1)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学科类型、月生活费、生活费来源、月休闲花费等问项。(2)为了调查大学生的休闲动机,根据先前的理论研究并结合调查人群的实际情况设计了14个问项。休闲动机部分都采取了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Likert Scale)来测定(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

第7篇:大学生休闲方式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休闲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生活在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接连不断的巨大变化,每个人都无可回避,而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更是不能回避。我们所处的当今世界,处在一种持续转变的过程之中,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需要大学生培养一种以前瞻性的目光来应对和处理每天正在发生的变化的能力,此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未来能否取得成功与辉煌,甚至能否生存下去。休闲蕴含的这种转变的力量,能够推动大学生的生活发生持续的深刻变化。

1何谓休闲

定义“休闲”并非易事,文化视角不同,对于休闲的概念界定也有所不同。在某个社会中,休闲可能被看做是一个独特的文化概念;而在另一个社会里,人们则会把休闲这一概念同工作、学习联系起来加以区分。尽管定义“休闲”有一定难度,但综合以往的相关文献材料,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来定义休闲,即时间、活动和精神状态。

1.1休闲之时间维度

从时间意义上来界定,休闲可被看做是一段不受外界约束的或者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基于此可把大学生的生活区分为三种用途不同的时间组成部分:生存时间、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生存时间,是个体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所要花费的时间,即用于睡觉、吃饭、打理自己的时间。学习时间,被大学生用于学习上,来完成学习任务,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及满足精神需要。最后一种就是闲暇时间了。这段时间是一种没有任何外在强制因素干扰的时间,大学生可以随其所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大部分人倾向于把时间看做一个量化的概念――“时间就是金钱”,时间有够与不够之分。在涉及大学生之休闲的领域,我们关注的是时间的深度开发,即大学生尽可能地能够用最少的时间去包容和浓缩更多的东西。

1.2休闲之活动维度

从行为活动的角度来界定,休闲是指由具有某些特性的一些特定活动构成的,其所包含的那些特性,使其同大学生生活中的其他活动区别开来。比如把休闲和学习对照一下,会发现后者通常被看做一种有明确功利目的(或有报偿)、某种程度上有被迫意味的活动,而休闲活动则并非如此,大学生可以沉迷其中而完全不需要明确目的或者除休闲本身外没有别的目的。

然而,把休闲理解为行为活动的这种定义方式本身也面临着困惑。对于同一项行为活动,它对这个人而言是一种休闲活动,而对于另一个人而言却可能是一种有目的学习。如此就难以准确地把休闲定义为一种行为活动了,我们需要注意区分,究竟还有哪些别的属性,真正能使一种活动成为“休闲导向”的活动。

1.3休闲之精神状态维度

或许将休闲视为一种精神状态,才不失为一种更易为我们所接受的定义方式。基于这样的一种理解,可以说,大学生生活中每一种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休闲活动。把休闲视为一种精神状态,关键在于要了解体验到休闲的感觉需要具备哪些前提条件。或者大学生要体验到休闲,在精神状态上应具备哪些条件?研究表明,一个人要想体验到休闲的感觉需具备三个重要因素:能感觉到自己是自由自在的;自我胜任感;自己拥有一种内在动力。要去判定一个人是否真的自由,也许并不容易,因为自由有其文化层面的限定。或许更为恰当的做法是,看他们是否感觉得到自己可以自由地去选择、参与、投身于某项活动中去。这种感觉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的感知上面。而判断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可胜任某种休闲活动,似乎并不那么确切。问题的关键是,他们对参与活动所需的知识、技巧和技能是如何感知及如何认识的。最后关于内在动力,是指大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去参与某种行为活动的愿望。相对应的是外在动力,在这种外在动力的推动下,大学生的行动由于其受到奖赏、认可、肯定或其他各类刺激因素而被激发起来。

2大学生在休闲中追求些什么

谈及大学生的休闲,一个根本问题在于:在休闲中到底要追求些什么?休闲常被理解为自由。从日常生活及学习的各种压力和束缚中解脱出来,去追求自己所渴盼的目标,一直以来就是人类的一种夙愿,当然也是大学生的一种殷切愿望。我们常常把追求的生活图景框定为如下的情形:“要是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寻找自己的生活乐趣、彻底摆脱学习工作的束缚,那该多好啊!”或者“要是我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做那些合乎我兴趣和需要的事情该有多好啊”,而这些富有挑战性同时又让人困惑的问题会决定和影响着大学生对于自己休闲的认识及对自己休闲生活的安排。

回顾前面我们对于休闲在各种哲学意义上的阐述和概念分析,可以看到,对于大学生在休闲中追求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从最广泛的意义上理解休闲为自由的话,那么我们就很可能支持这一观点:休闲除了他自身外没有其他目的,即休闲本身即为目的。大学生在休闲中即可达成他们的愿望,它可以不具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或要达到任何预设的目标,而完全是自发自愿的事情。(下转第9页)(上接第7页)从另一个意义上理解,休闲则常常关乎怎样来创造积极、良好的条件来帮助和推动大学生,使其能够更好地去追求个人的幸福和快乐以及达到整体生活状况的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人们对于休闲常常存在这样一种误解或者偏见,他们认为休闲可能导致不好的结果,尤其是那些快乐至上和放纵行为。如果追求这些行为,那些在休闲之中所蕴含的愉悦身心的美好的东西当然会在个人及整体社会中深受限制和约束。人们常常认为,消遣、娱乐之类的活动往往不会为人们带来有益的影响,对于大学生也是如此。然而,休闲活动的确能够孕育出富有创造性的结果,带给大学生更为清醒深刻的自我认知,展现出个人价值,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实现。

历史经验已非常明确地揭示出休闲具有的对于人们的深刻积极影响。对于个人来讲,休闲能够从社会、文化、心理、智力及精神等诸多方面为人们的探索、反思和成长提供条件。人们正是通过休闲去关注和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并将其运用于人生成长与奋斗的历程。

3在休闲中达到转变

克里斯多夫・爱丁顿指出,“在当今时代,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而言,其面对的变化,不单单兴起迅速、变动不定,而且还具有某种间断性的特征。永无停息的变化造就出一个动态性非常明显的社会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条件要求个人及社会都要具备融入这种转变过程的能力。人们要实现或者转变自己,必须处于一种自由状态之下,或者说要从那种一味追求改变生活的桎梏中,彻底解脱出来。休闲,为人们实现这种转变提供了绝佳机会。”

纵观一个人的一生,他能够成功的一大因素正是他能够使自己不断成长和实现自我发展。“而一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发展与社会实现其文明进步的能力息息相关”;反之,“社会的文明进步又要依赖于个人的成长与自我发展”。

人们在需要转变的同时,另一方面也“需要一种稳定的甚至是有些刻板和程式化的状态”,以应对瞬间万变的变化。然而,与此同时人们为了得到安逸和舒适,也常常会在日常生活中,寻求一种稳定不变甚或一种程式化的生活状态。休闲,一方面可以为个人实现自我转变提供可能性的空间;另一方面,它同样也可以让人们保持其生活的稳定状态和恒常轨迹。实际上,休闲可以帮助人们在如何应对变化以及如何保持恒常和稳定之间达成一种平衡状态。”

4大学生休闲之保障

大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积极休闲的意识,是休闲活动的主体。大学生自身主动参与休闲体验过程是最为重要的。然而,外界的支持和良好环境氛围的营造也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给大学生积极地休闲提供必要、正向的支持,成为一种重要的影响力量。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休闲教育,从课程设计、建筑特色、教室环境和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对不合时宜的休闲教育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更具休闲性。同时,休闲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还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很多地方性休闲服务机构,从城市的娱乐和公园管理机关,到青年自愿服务组织,到商业结构,都可以参与到休闲教育中来。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多夫.爱丁顿.休闲:一种转变的力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第8篇:大学生休闲方式范文

一、大学生休闲误区

合理而健康的休闲是人的一笔巨大的再生性财富。但当下大多数学生没能很好的理解休闲的真正内涵,很难将休闲同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方式联系起来,更看不到高雅的休闲生活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素质提高,个人休闲管理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1.大学生的休闲生活观念狭隘。一是工具主义的对待休闲。认为休闲是学习、工作的剂。休闲仅仅就是为了消除肉体的疲惫状态,恢复良好的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活动。二是消极的对待休闲。认为休闲就是睡觉,就是玩,就是消磨时光。三是消费主义地对待休闲。认为休闲就是金钱的派生物,休闲就是时间与金钱的消费。

2.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技能缺乏。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要提高休闲生活的质量,必须要有相应的技能、技巧及一定的水平,很多高层次的休闲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鉴赏力方能享受其乐趣。大学生在休闲生活中存在心理需求的高层次与实际操作能力低水平的矛盾,尽管休闲欲望递升,尽管情感投入型、积极参与型和创造性活动是大学生期望的活动内容,但由于休闲知识的相对苍白,技能的匾乏,致使休闲生活结构失当,缺乏生机与活力,甚至无聊。

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日本杜会学家加藤俊秀说过一段精彩的话:“我们常把休闲看成是肤浅的娱乐。其实,休闲是有关人类如何生存下去的严肃的人生课题。通过体闲,我们甚至可以开发自己,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即闲暇的价值一方面是休息和娱乐,另一方面是促进人的发展。休闲不是生命的浪费,恰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感悟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休闲生活中“蕴藏着责任与义务、知识与创造、文化与品德、艺术与欣赏、团结与友善、美好与真诚、自助与他助、健身与修心等极其丰富的内涵”。

闲暇时间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休闲是修养,休闲是学习,休闲是创造,休闲是奉献。为未来社会主流的当代大学生的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休闲时间。

二、大学生休闲管理策略

1.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正确把握休闲的内涵。学会进行有“技术”内涵的休闲,而不是单纯机械性的没有任何意义及目标的休闲。享受休闲活动所带给我们的益处,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游刃有余地施展自身的才华,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

2.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休闲活动原则。休闲必不可少,但又不能把休闲当成事业,过分迷恋。应积极参与休闲活动,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参加休息活动要有理,要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之外进行,要在自己的经济支付能力之内进行等。在休闲中,坚持正确的文化及道德导向,从自身做起。休闲活动要有节制。

3.学习休闲知识、提高休闲能力。休闲能力从广义上包括休闲评价能力、休闲选择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其中休闲技能主要包括健美能力、交际能力旅游能力等。通过这些渠道,学习和丰富休闲知识,树立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休闲动机、情趣和参与意识。

4.学会自娱,培养休闲个性。人不可能总是工作和学习,在业余时间,每个大学生都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条件,注意培养和发展一些兴趣和业余爱好,学会自娱,维护身心健康,培养休闲个性,使自己更有效地从事工作和学习。

5.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体味休闲价值。与社区的合作,提高实践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休闲是一种精神境界,在闲暇时光大学生按自已的意愿去选择和从事闲暇活动,发展自身的选择力和决断力,使自已成为活动的主体。因此,大学生要科学合理的安排休闲生活、形成积极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的创新精神,在对人生存境界的理想追求中,关爱生命,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影利:《略论当代大学生的休闲误区》,《文教资料》,2006。

[2]周星:《大学生日常休闲活动的动机与障碍》,《中国青年研究》,2005.8。

[3]马惠娣:《休闲问题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01.6。

第9篇:大学生休闲方式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角色教育 思考

近年来,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突出表现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进取务实,有比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渴望为社会施展才华。然而,我认为,大多数的学生缺乏角色意识,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正在或即将要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也不知道该角色所赋有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等等。因此,帮助大学生唤醒角色意识,充分认识应扮演的角色权利和义务、培养学生具备扮演相应角色的能力的教育刻不容缓。

“角色”一词最早源于戏剧,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生涯发展理论学家舒伯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人在不同的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角色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在某一个角色上的成功或失败,可能会影响到扮演其他角色的成功和失败,过于投入某一个角色并为此付出太多,可能会导致其他角色的失败。因此,处于生涯探索阶段的大学生,除了主要扮演学生角色外,同时也扮演子女、休闲者、公民、未来工作者的角色。

一、对大学生进行大学教育,突出大学生的学生角色。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群体。大学生要成长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就必须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和接班人。

然而,现在一部分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习主动性不够,只想混个毕业文凭;有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不求上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纪律松懈,作风散漫,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和败坏了校园风气;有的沉迷于上网聊天或打网络游戏,常常夜不归宿。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严重影响了学风建设。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认识到自身作为学生的角色,没有认识到学知识的重要性,没有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没有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因此,我们要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纳入到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体系;要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及时指出学生在课堂纪律方面和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规范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唤醒学生的角色意识。

二、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公民角色。

《辞海》对公民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由此可知,公民主要是法律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概念。而同时宪法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大多数大学生正处于从自然人到公民的转折期。大学生要成长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应当具备公民意识,在爱国、自主、平等、遵纪守法的基础上,行使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履行自己应尽的各项义务。而一些大学生对公民概念理解模糊,重公民权利轻公民义务,法制意识不强,公德意识缺失。有的大学生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极端个人主义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公民角色意识教育尤为迫切。

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中,首先,我们把公民教育课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尤其是通过“两课”教育,注重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的培养。其次,把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以及参观考察、暑期“三下乡”活动、社区法律咨询服务、学生干部的竞争和选举、为特殊群体的爱心募捐等实践活动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民主意识和爱国精神。最后,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广播站、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学生刊物、学术讲座和人文讲座等各种校园活动增强大学生公民角色意识。

三、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子女角色。

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丰富。《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也就是说,为人子女孝顺父母,天经地义。子女不仅要从物质方面赡养父母,让他们吃饱穿暖,身体康泰,更要从精神方面尊重父母,成就一番事业,让父母顺心如意,荣宗耀祖。

当前一些大学生,缺少尊重和理解父母及长辈的行为、观念,过于考虑自己的感受,很少顾及父母长辈的需要;不懂照顾父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或很少主动照料过父母;不能满足父母的成就期待,在学校不努力学习,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父母的期待,存在着攀比心理,喜欢玩乐享受;缺少对父母的精神慰藉,很少问及、关心父母,很少与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忽视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关爱。

因此,我认为,要把加强大学生的子女角色教育,作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把优秀的传统孝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注重培养大学生高尚情操道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

四、对大学生进行休闲教育,引导学生的休闲者角色。

休闲之事古已有之。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一是解除体力上的疲劳,恢复生理的平衡;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成为心灵的驿站。科学文明的休闲方式,可以有效促进能量的储蓄和释放,它包括对智能、体能的调节和生理、心理机能的锻炼。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由于课程安排比高中阶段宽松了许多,再加上寒暑假,大学生们每年有170天左右处于休闲状态。但是,许多大学生不懂休闲,不懂得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奢侈消费增多,“月光族”和“负翁”不断出现,过于沉溺于网络及网络游戏等不当的休闲方式正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对大学生开展休闲教育尤为重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对待休闲时光,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约上三五个好友出门旅游、发展兴趣爱好、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会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感到身心愉悦,最终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对大学生开展休闲教育并不是鼓励他们不学习、去玩乐,而是倡导一种积极的休闲生活方式。

五、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潜在的未来工作者。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自我认知――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对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结合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再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制定出方向性的方案,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行动。

根据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且正好跨越了该阶段的过渡期(18―22岁)和试验承诺期(22―24岁)这两个时期。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成就完美人生。而当前一部分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自我定位不明确,缺乏相关行业经验,职业发展期望过高等现象。

因此,大学期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使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了然于心,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对大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毛小玲,李宏翰.大学生的角色期望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6,(2):29-33.

[2]匡促联.张娟大学生角色认知偏差的哲学矫治[J].温州大学学报,2000,(2):27-30.

[3]陈一虹,徐锋华.浅议大学生角色意识和角色扮演能力的培养[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54-56.

[4]罗国杰.“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J].道德与文明,2003,(3):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