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煤炭工业论文范文

煤炭工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煤炭工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煤炭工业论文

第1篇:煤炭工业论文范文

(1)煤炭市场进入了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新阶段。从煤炭供应能力上看,我国已进入煤炭产能集中释放期,煤炭产量持续增长。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36.7亿t,实际产能规模可能超过46亿t。从煤炭需求上看,呈现增速回落态势。特别是国家实施更加严厉的节能减排政策,加大能源消费格局调整力度,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山东省实施改善环境质量的三阶段战略,力争到2015年底实现煤炭消费总量“不增反降”;到2017年底,力争比2012年减少2000万t;到202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力争从目前的76%降低到60%左右,这些都抑制了煤炭消费增长。(2)山东煤炭工业自身矛盾更加突出。①稳定生产与资源接续的矛盾。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全省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2.2%,产量占全国的5%,“三下”压煤占地质储量的44.9%,剩余可采储量仅能维持20年。村庄和地面建筑物压覆资源不断增加,严重制约着煤炭生产接续。②开采条件与安全生产的矛盾。煤矿地质条件越来越差,受五种自然灾害威胁的矿井占75%以上,安全隐患越来越多,安全生产难度越来越大。③生产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目前因煤炭开采造成的塌陷地已达80万亩,治理复垦的只有13万亩,今后每年还将新增塌陷地3.5万亩左右。煤矿矸石堆积量达到2.2亿t,占地约1万亩。④发展非煤与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矛盾。非煤产业链延伸不够,多数产品仍处在初级加工阶段,盈利水平不高。2013年虽然非煤产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60%,但部分项目处于严重亏损状态。⑤经济效益结构不够合理。煤与非煤主要靠煤炭,省内省外主要靠省内,大小矿井主要靠大矿,新矿老矿主要靠新矿。煤炭十年黄金期,煤炭企业发展主要依靠单纯煤炭产量增加和价格的提高,掩盖了结构性调整的矛盾,延缓了结构调整的步伐。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阶段,要求山东煤炭企业必须抓住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历史机遇,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

2推进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和重要内容

2.1大力实施煤炭产业省内省外开发并重战略

稳定省内:(1)坚持稳产高效。继续实施稳产限产和保护性开采策略,严格按矿井核定能力组织生产,努力把省内产量稳定在1.5亿t左右;(2)坚持科学采矿。大力实施以充填开采为主的绿色开采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保护矿区生态环境;(3)大力实施压煤村庄搬迁。抓住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时机,创新搬迁方式,推进搬迁工作,有效解放村庄及建筑物压煤储量,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4)大力推进矿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矿区采煤塌陷地治理为重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业、渔业、养殖业、畜牧业以及旅游观光园区,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产业培育、失地农民就业与宜居环境建设协调健康发展。开发省外:按照省政府部署要求,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家14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1)统筹省外开局与地方区域经济,提升山东煤炭在国内外市场的品牌和影响力;(2)统筹贡献省内与服务地方,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广泛参与当地建设,赢得当地政府的支持;(3)统筹竞争发展与合作发展。坚持“资本投入”与“资本输出”多种手段,加强与冶金、电力、化工等行业的合作,提升发展质量。

2.2大力实施煤与非煤并重战略

非煤产业发展坚持“三变三不变”。三不变:(1)坚持煤与非煤并重的原则不变,这是多年来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是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2)坚持以煤为基、壮大主导产业的方向不变,这是调整优化非煤产业小、散、弱,实现集优发展的基本经验;(3)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不变,这是煤炭经济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资源性企业持续发展,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之路。三变:(1)产业向高端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技和产业的优先衔接和深度融合,掌握一批支撑新能源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实现科技产业集群发展;(2)产品向精细延伸。注重产业战略定位,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做文章,每一个主导产业都最大程度地进行延伸,形成从原材料到粗加工、从初级产品到精细加工、从精细产品到各种衍生产品开发的体系化产业链,实现产品向精细发展;(3)项目有退有进。要坚持新旧并进,按照扶持壮大一批、淘汰退出一批的原则,对非煤产业项目进行梳理调整。对支撑作用大、盈利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尽快培植壮大,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对技术含量低、亏损大并且扭亏无望和高污染、高排放的低端项目,坚决予以淘汰关闭。大力发展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全面推广应用矿井水热源利用技术,发展矿井水工业化利用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抓住国家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的有利机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一批节能环保产业项目、电子商务项目和生产业项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煤电一体化、煤路港航一体化发展的路子,从长远发展的战略出发,推动煤电、煤路港航联营工作。大力发展煤炭物流贸易,年经营非自产煤达到1.5亿t。

2.3大力实施组织结构调整战略

(1)推进企业组织创新。加快省内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与调整,着力推进地方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努力把市县属煤矿企业整合重组到60家以内,提高产业集中度;(2)推进淘汰落后产能。我们在提高矿井现代化水平的工作中,始终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重点,分别于2000年淘汰了1万t以下、2006年淘汰3万t以下、2007年淘汰6万t以下、2008年淘汰了9万t及以下小煤矿。今年我们继续加大了淘汰力度,已淘汰关闭小煤矿14处,淘汰产能192万t。规划到“十二五”末淘汰30万t以下的矿井;(3)对现有煤矿产能进行调查核实,研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及煤质差、长期亏损的煤矿退出机制。

2.4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第2篇:煤炭工业论文范文

(一)注重施工细节

煤炭企业基建工程施工的细节在于方方面面。不仅在勘测地理位置,分析各项数据,反馈信息,确立施工建设的基本框架中,而且还在详细的施工方案的出台与执行中。这些都是重要的细节。不仅如此,监督施工过程,管理好设计图纸,验收工程也是很重要的细节点。在所有的工作砀中,反馈信息与汇总信息是两个中心点。反馈的信息中,有关于施工设计的意见,事先要做的采集工作,还有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工作进程是否与预期的相符。这个中心点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质量与效率。而在那些反馈的信息房中,调整施工的依据和重要参考就是决定人对于信息的分析判断,做出的处理措施。在另一方面,分析整合所有的数据进行处理,同时考虑到各项建设中的基本设计和资金的消耗,为后期的施工做出了重要的根据。也便于最终评价工程的使用寿命。

(二)完善应急措施

在设计的规划中,思维再缜密的设计师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基建工程施工的过程别是基建初期总会遇到突发状况。企业要做好应急管理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施工人员的损失。并在施工前期排查哥安全隐患,做出积极处理,将施工风险降到最低。

二、施工设备原料管理

要使施工项目按设定好的计划进行,保障原料供应,设备良好运转是必备的条件。而煤炭企业对这点的需求随着煤炭的逐步发展与壮大也在相应增加。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合理的采购原料,保障原料设备供应是企业面对的新的挑战。多个施工点,不熟悉市场环境,各种原料品种规格让人眼花缭乱,产品老旧化快是当前原料与设备供应面对的问题。供应商一般不能长期合作,并且在合作的过程中对企业存在不负责任的行为更让采购难以获得保障。如何来选择供货商,就要求采购者全面平衡质量好,效益高,服务质量好的原则。同时采购者还要做到与时俱进。即使了解市场的变化,不仅要分析调研市场的各项状况,还要对以后的发展趋势有大致的认识,清楚的知道各供货商的特点,判断出最适合本企业的供应商。除了采购良好的原料设备,管理好这些原料设备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对材料设备的进出场,检测维修,及有关部门的检查,都要有一个完整的制度。做到绝不允许不合格的设备原料进入企业,每件设备都各尽其用。

三、加强企业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企业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是煤炭企业基建工程中所必须的。

(一)施工队伍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煤炭企业也在更新换代。施工所用设备也越来越现代化,对施工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企业要培养新的力量,老员工帮助新员工,新员工促进老员工的员工培养方法值得使用与推广。大型设备的使用与维修已经代替简单的体力劳动,成为对员工的更高要求。由此引起的专业人员不足,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培养与招聘新型人才,特别是文化素质专业水平都首屈一指的。在管理的过程中也要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激发他们的能力,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二)规范建设施工的各项行为

随着大型设备的出现,规范化操作随之变得重要。安全管理的中心就是施工现场的管理。而施工现场被很多因素共同影响作用。一点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结果。规范施工人员的各项操作就变得更加重要。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与赏罚制度

严格的管理带来的是规范的操作,但这样的结果是要与赏罚分明的管理体系相辅相成的。对工作成绩优异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肯定和表扬,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加员工的责任感与归属感,让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于那些工作消极,经常出现失误的,适当的处罚措施会提醒他们时刻牢记准则,督促他们提高,也有利于促进企业公平。完善的管理制度要严格的执行,不能有姑息怠慢,一环扣一环。才能更好的团结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四、结束语

第3篇:煤炭工业论文范文

1)建立了统一的医疗保险管理系统。各煤炭企业均建立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和各二级单位医保办事处,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管理。并且还制定了管理制度,明确了各自管理权限和范围。多数煤炭企业医疗保险工作推行计算机网络管理。医保机构与定点医院和药店联网。

2)建立了合理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机制。以前患者就医费用由煤炭企业包揽,缺乏合理的医疗费用筹措机制。而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规定: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按医疗保险改革政策的规定统一缴纳医疗保险基金,医疗费用由单位和个人承担。以大同煤炭集团公司(以下称同煤集团)为例,单位交费率由2%提高到6.5%,在职职工由过去的不缴费改为个人缴费2%(记入个人账户内),退休人员不缴费。医疗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医疗费的使用由过去的“小病放开、大病统筹”改为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分别使用同煤集团社保处文件。

3)建立了医疗费用个人账户,制约了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以前的医疗制度对医患双方缺乏有效地制约机制,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浪费严重,一些职工缺乏节约医疗费意识,“小病大养”、免费“搭车”现象严重;一些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人看病,全家吃药”的现象。据有关部门估计,全部医疗费用的20%左右为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1978年,全国职工医疗费用27亿元,1997年增加到774亿元,增长28倍,年递增约19%,同比财政只增长6.6倍,年递增约11%。职工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财政的增长速度。现行医疗保险建立了个人医疗账户,账户资金属个人所有,自主使用,结余归己,超支自负,还可以依法继承。这样可以使职工把原来”看病不花自己的钱不心疼”的心里,转变为自我约束医疗行为。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节约医疗费用。

4)有些煤炭企业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还建立了大额医疗保险,用来保障煤炭职工患重大疾病时的大额医疗费。例如:同煤集团医保从2015年将提高员工大额医疗保险征缴标准和报销标准。征缴标准由每人每年48元增加到120元,增加的72元全部由企业承担;报销标准由18万元提高到39万元,切实减轻了职工过去患大病后医疗费个人过重的经济负担,大大减少了职工家庭“因病致穷”现象。

5)有些地方对医保门诊慢性病医疗费用统筹金做出最高支付限额规定。例如:同煤集团医保门诊慢性病医疗费用统筹金最高支付限额规定:在一个自然年度内门诊慢性病医疗费用医疗保险统筹金最高支付限额为6000元。对于一人多病的,除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后使用抗排斥免疫调节剂外,其余十一个病种可最多自主选择三种疾病享受门诊慢性病医疗费补助,每增加一种病种,门诊慢性病医疗费补助在本年度最高支付额基础上最多增加1000元,最高支付至8000元。这样的规定有效地规范了患者的医疗行为,控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支出。

2煤炭行业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1)山西几大煤炭集团的职工医疗保险没有纳入社会统筹,一直实行内部“封闭运行”。煤炭职工有很多都居住在当地市区。对于他们来说,就近就医较难。平时小病门诊买药,则大多只能自己掏腰包。但是遇到突发的急诊大病如心脑血管病等,他们就来不及到煤炭集团医院。如果要在市区医院住院,必须煤炭定点医院认定、社保办事机构审批。否则无法报销医疗费。职工急诊医疗费的报销并不顺畅,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报销延期或停滞。这种“封闭运行”的机制不仅给职工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导致保险统筹基金的横向社会互差,不利于分散医疗风险,没有体现出社会医疗保险的共济性与公平性。

2)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虽然有些地方已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但补充医疗保险的实际发展依旧面临着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角色错位、风险管控困难、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度低、发展不均衡和参与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能力低下等种种问题。

3)医疗保险发展存在一定的法律缺陷。医院、医保办事处和患者是三个互相关联的利益主体。医院想得到最大化的利益。参保患者想得到最优化的医疗服务。有些医院医务人员获得药品回扣,有的医务人员故意延长住院时间,有的医务人员诱导患者过度医疗消费等违法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立法,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同时存在法律效力不够强,制度不够完善,缺少宣传教育,缺少更高层次的立法等多种不利因素。

4)医疗费用急剧膨胀。医疗服务价格难以科学而准确的确定。医疗服务机构通过增加医疗服务项目数量来提高医疗服务费用。煤企集团下属医院往往通过推销高价药品,用“以药养医”的方式来增加医院的收入和效益。受此影响,职工患者就医费用均偏高,也使得医保经办机构审查工作量大,管理难度大。

3进一步完善煤炭行业医疗保险制度建议

1)山西几大煤炭企业应先选几个市区定点医院,方便职工就医。通过逐年过渡最终纳入市级统筹范围。在医疗保险暂未能纳入市级统筹之前,可先通过在市区选择几所定点医院,本着方便职工看病就医原则,将这些医院视为煤炭职工医院。病人看病后,按照煤炭集团现有规定进行报销。然后医院再和煤炭企业医保部门审核结算。煤炭集团医疗机构多,职工多,如果一下子放开,那么集团内部的各大医院一定会存在患者流失和效益风险,甚至倒闭关门也是可能的。因此先选几个市区定点医院,然后经过几年过渡和完善相关措施逐步纳入市级统筹范围。

2)煤炭企业应该积极稳妥地建立和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企业在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国家给予政策鼓励,由企业自主举办或参加的一种补充性医疗保险形式。 实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为了解决职工住院治疗需个人自付的医疗费用和退休人员需个人负担的费用。煤炭职工存在贫富差别,有的职工得了大病个人自负费用负担很重。这就需要补充医疗保险给职工个人负担的医药费用冲抵,减轻职工患者的医疗费负担。煤炭企业应当根据煤炭职工的需求,积极开展多层次、灵活多样的补充医疗保险。建立和完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就需要大家从整体思想上做出转变。现阶段的情况是很多人对补充医疗保险都还欠缺认知,人们需要对补充医疗保险有一定的了解并引起重视。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宣传普及工作,还应该尽快制定出符合社会民情的补充医疗保险事业推进措施,为补充医疗保险的积极推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最后要加强补充医疗保险专业队伍业务能力建设。

3)医疗保险制度应该以健全的法律作为坚强的后盾。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医保体系中就医和报销流程的各个环节加强监管和规范,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努力建立医疗机构和社保部门之间良好的运行秩序,规范医疗机构的工作机制。做到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工作,防止有关人员,侵害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护了医务工作者的权益,使医疗保险事业不断提升并健康发展。

4)对医院加强监管,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医保部门应该设立专业小组对医院的医疗行为进行监督,专业小组成员要不定时查病房,查用药不合理现象,服务诊断费用不合理现象。同时,还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建设,努力使我们的医务人员思想端正、作风朴实,坚持医疗工作实事求是,一切从病患者实际出发,以正直、诚恳的态度对待病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4结语

第4篇:煤炭工业论文范文

在笔者对木雕、竹编、麦秆画、芦苇画等企业的走访中了解到,企业普遍感到越来越难招聘到合适的技术人才,一些掌握了技能的人才要么跳槽,要么自己创业,一些年轻人急于求成,不能吃苦,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在工厂没待多久便离开。据统计,东阳木雕行业的用工缺口还有一万多人,但据笔者了解,目前东阳木雕工的日工资平均为300左右,有些技术好的人员日薪可达500元,如此高的工资水平仍然存在招不到人才的现象。东阳竹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从事竹编的技工,年龄大部分在50岁以上,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投身竹编行业,东阳竹编行业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此现象在传统工艺行业普遍存在,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学习周期长使年轻人望而却步,虽然木雕工的待遇高,但刚入行的一两年比较苦,每月也就一两千元,木雕至少需要两三年才能做工,年轻人急于求成,不愿花大量时间潜心学习;其次是本地人较少学习传统工艺,浙江经济发达,家长希望自己孩子上大学,不愿意他们从事传统工艺行业,所以导致本地人学习较少,来学习的主要是外省人,他们学会后许多便自己回家创业,人才流失严重;最后是传统工艺行业认可度不高,传统工艺艺人的社会地位不高,让他们感觉不到人生价值,因此难以形成行业吸引力。

据笔者了解,传统工艺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如麦秆画、芦苇画需要视力好的年轻人,员工大都40岁以下,技术工人绝大多数为初高中的学历,而一些年龄较大的艺人的文化水平则更低,木雕行业学徒文化水平也较低。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年轻学徒为了掌握一门手艺谋生,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便拜师学艺,很少考虑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十分注重技能水平,认为文化水平对公司的发展并无大的影响,因此公司注重技能培训,而很少对员工进行一些文化素质培训。文化水平对产品的创作是潜移默化,技能熟练职能是技工,却无法成为大师。更为现实的问题是传统工艺人员在评工艺美术系列职称时,文凭条件一般要求中专、职业高中或相当高中学历,低文化水平将会限制行业人才的自我成长。在对一家芦苇画生产企业了解到,该企业有员工40人,年销量500多万,且呈增长趋势,公司经营人认为目前企业的产品比较缺乏创新,一些几十元的作品还是以模仿网络或杂志的画为主,只有一些参加工艺美术大赛的得奖作品是业主自己所创作。企业里只有四人掌握芦苇画的全部工序,其他学徒只会一到两个工序,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完成自己的分工环节,很少有人自己创作作品,主要是模仿师傅的样品,学徒无创新思维,该厂曾接到日本的订单,但是创意还是由对方提供,工厂只负责按样板生产,这种方式无疑会降低产品的附加值,难以塑造企业的形象。同样,在东阳市的木雕城调查发现,木雕产品在创作题材和内容上基本上都沿袭了传统东阳木雕的形式,缺乏创新思维,一定程度上脱离市场需求,竹编产品亦是如此,仍是一些古老的样式和题材,缺乏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需求,缺乏时尚,缺乏创意,这将限制了行业的发展壮大。

目前,社会对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师徒传承占主要地位,家族传承日渐稀少,社会化教育方式有所偏差。

传统工艺行业的人才培养依旧是以师傅传承为主,有些是徒弟交学费学习师傅全部手艺,学会后便自己创业,有些是跟随师傅学习后在师傅工厂工作,这些人一般只掌握部分技能,也有一些徒弟在学习期间不发工资,只给生活费。具体的学习形式多样,然而,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依旧存在弊端:首先是培养范围有限,一个师傅所能带的徒弟人数有限,一般为10人以内;其次,徒弟和师傅所学习的更多是技能,在创新上缺乏学习氛围。在当今产业化发展背景下,此人才培养方式依旧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家族传承这种古老的培养方式,不但保证了技艺的完整传承,同时也使得人才培养可以低成本进行。但此种方式传承人数有限,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子女可以选择的就业机会很多,子孙若不愿学习技艺,将导致技艺失传。在手工艺传授方式中,家传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少见,家族传承断档的情况最为严重。在笔者对芦苇画胡师傅的采访中了解到,他的儿子目前在上高中,对儿子以后是否继承父业,主要取决于儿子自己。

工艺美术院校曾经是工艺人才培养摇篮,但是,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全国97%以上公有制工艺美术企业相继倒闭或改制,相关大专院校或被本科院校兼并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调整,这些院校的教学定位,不再注重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教授。以我国成立的第一所艺术设计高等职业院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几年的招生专业主要为广告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类、服装设计类、数字技术类、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这些专业皆为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唯有陶艺设计专业与传统工艺有些相关,但课程主要还是以基础理论和设计及理论为主,主要培养从事陶瓷艺术设计的人才。长期以来,清华美院一直是全国各大本科院校培养工艺美术人才的龙头,以清华美院和四川美院为例,近几年的招生专业分为艺术设计类、造型艺术类、理论类三大块,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能胜任美术设计工作和研究工作,能在企业、工艺美术研究所、各院校从事设计或教学工作。因此,教学上主要以理论为主,实践环节较为薄弱。这种教学方法能提高设计和创作能力,但若作为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够。

根据《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的界定,传统工艺美术属性中包含两个重要内容:文化属性即(文化艺术性)和品质属性(技艺精湛),这客观上要求传统工艺人才应该具有综合的能力和素质。笔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工艺人才应该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即技能、文化和创新。技能是指必须要彻底掌握并领悟传统工艺的技法,正如黄小明所说“:技能是艺术的基础,作为东阳木雕传承人,必须娴熟地掌握东阳木雕各种技法,并对各类表现手法与形式了然于胸。”[2]文化是指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包括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正确的世界观、独到的审美意识等多个方面。创新是指必须要具备创造能力,包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新形势下,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并非靠师傅、企业等单一力量便能完成,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传统方式,更离不开社会教育,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等各种因素,只有完整的培养体系才能满足传统工艺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需求。

随着传统工艺产业化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剧增,仅仅靠师傅教授或者家族传承、企业培养已远远满足需求,因此有必要采用批量化的培养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理应承担发展区域文化的历史使命,发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职能。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在办学上基本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与传统工艺的人才基本素质要求正好契合。此外,传统工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传统工艺发展良好的当地进行人才培养,将有利于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东阳木雕是全国四大木雕之一,在全国木雕行业里的规模最大。目前,东阳市内真正搞雕刻的企业大概有600多家,再加上雕刻家具的企业在内大概有1000多家。由于东阳木雕的应用面广,需求量很大,现在东阳的从业人员大概有4万多人[3]。随着东阳木雕产业的快速发展,木雕人才十分稀缺,于是,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厦学院)依托中国木雕之都、工艺美术之乡的区域优势,开设了全国首个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至今已招收了200余名全日制学生。2011年,首届木雕班学生毕业,未到毕业就被一抢而空,有一位毕业生的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木雕艺术展”中获银奖。广厦学院自开设木雕专业以来,把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单一技能培养模式变为科学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培养模式,为行业输送有较高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的木雕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实践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建立“工厂化”硬件设施为了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工厂化、仿真化,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就业的职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木雕技能操作中心、木雕艺术展示中心、木雕装配机器操作室、数控精雕实训室等生产性实训基地,满足了教学的要求。(2)建设专业师资队伍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障,目前该专业共有教师10名,其中高级工艺美术师1名,讲师4名,工艺美术师5名;兼职教师4名,其中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1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名;技师职称的实训指导教师5名;特聘教授3名,分别是陆光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传承人)、冯文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传承人)、卢光华三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中陆光正大师为专业带头人。(3)采用特色教学模式木雕专业不同于高职院校的其他专业,在教学上必须根据专业特色,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教学模式。学院在教学上主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采用“边学边做”的教学模式,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实行上午理论学习,下午到实训馆实训的教学模式;第二,专业课程实行“2个一致性”的教学方式,即课内实践项目与企业项目一致性,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与企业考核方式一致性,真正做到职业教育与岗位“零接触”,让学生提前体验岗位职责;第三,实行“手把手”、“一对一”的指导,木雕专业课程中,由三十多年实践经验的实训指导教师和教学指导教师共同作为现场指导教师,实行“手把手”“、一对一”的指导,积极开展现场教学,使“教、学、做”融为一体;第四,开展校企合作,以来料加工的方式,为东阳木雕企业生产木雕产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生实训的材料,更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场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第五,执行工艺美术大师带特长生的制度,由陆光正、徐土龙等工艺美术大师指导培养特长生,提高学生的技能,也为东阳木雕培养大师后备力量。

在传统工艺行业中,大多数是以中小型企业或家庭作坊形式存在,同时这些企业也有意识培养学徒。尽管师徒传承具有带徒数量有限、周期长等缺点,但手把手的教学方式却能保证学到真技艺。因此,在社会各种培训班、提高班追求速成的情况下,在急于求成的当代社会“,言传身教”的师徒制依然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历史上,师徒传承是手工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解放前江浙一带的学徒制就是典型的代表。在过去,学徒与师父之间要不有血缘、要不有地域联系,师徒如父子,确立师徒关系是相当隆重的事情,学艺期间一切听命与师傅,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不过在现代社会,师傅徒弟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新时代的师徒关系大多建立在劳动合同的约定之上。按照现代石雕行业的规矩,学徒时间一般为三年,师父提供吃住,但不付工资,三年满师后根据个人的技术条件,留在作坊里继续雕刻,按月薪付给工资报酬,如个人技术条件好,也可自立门户继续招收徒弟。在大中型的企业中,为了保证师徒传承的高质量,高效率,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将培养徒弟的成绩纳入师傅的工作考核体系,对带徒成绩出色的师傅进行奖励,促进师徒利益一体化;从不同角度对徒弟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可通过交叉拜师的方式培养徒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截至2010年底,浙江省有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1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3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200名,高级工艺美术师282名。随着传统工艺市场化的发展,这些数量远不能满足市场对大师的需求,再加上这些大师大都年龄较高,需要有下一代大师后备力量来传承技艺。因此,为了培养新一代大师,就需要当代的大师广收徒弟,传承绝技,其实这也是大师传承文化的责任。在政策上可以借鉴福州市有关做法:对获得国家、省级的工艺美术大师或高级工艺美术师,要求每人传帮带一定数量的学生,每月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支持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引导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有美学基础的人员拜师学艺。大师带徒实践案例很多,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文土在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传承人后,在东阳开设了创作室,带了一批徒弟,其中一些徒弟已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此外,每年都有广厦学院木雕专业的学生到大师工作室实习,优秀的学生会被留下来继续工作和深造。在大师带徒的政策上,广东省走在全国前列,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于2011年11月11日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认定办法(试行)》。其中就规定了工艺美术大师的工作任务为:传承绝技,恢复、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抢救、传承和保护传统工艺;创作精品,大师与继承人(传人)分别或共同设计、制作工艺美术精品佳作;培养人才,通过技艺传承、制作精品、资料整理、理论研究,培养能够继承传统技艺和知识体系,掌握实际技能的继承人(传人)[4]。此举从政策上鼓励和引导工艺美术大师传承绝技、创作精品、培养人才,属全国首创,对其他省市具有借鉴意义。

在笔者调研中了解到,传统工艺行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年龄多为40岁以上,他们经验丰富,技能熟练,但是严重缺乏理论知识和创新意识,行业的产品同质性尤为严重,这必然会限制传统工艺行业产业化的良性发展。因此对于这些行业的中坚力量,因对他们进行再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可设立行业再教育基地,对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或举办各种形式的进修班、高级研修班。如:东阳市2011年承办了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培训东阳木雕高级研修班,来自浙江的204名木雕艺人参加了培训,同时举办了全市中高级木雕技工培训班,参训人数132人,效果甚好;地处东阳的广厦学院在2012年初开设全国首届木雕成高班,首次面向社会招收木雕专业人才,开办了全国首届木雕成高班,这一举措,为培养高素质木雕工艺大师,振兴东阳木雕传统文化和提高木雕行业人才的学历层次、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5篇:煤炭工业论文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102-01

一、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概述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或者由于工作原因而受到的的意外伤害,职业病等,以及由于上述情形而给企业职工带来的重大损失,企业职工本人以及近亲属从国家或社会有关部门所获得的伤残医疗服务,康复服务,伤残赔付抚恤等方而的待遇。我国在九十年代进行了工伤保险改革试点,并在2003年4月制定了《工伤保险条例》,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之后进行过数次修改完善,当前实施的是经2010年12月修订后的制度。

二、煤炭行业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的探究

(一)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制度不完善

1.工伤预防不够,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预防机制。其一是在工伤保险基金中工伤预防基金投入不足,将基金绝大部分投入到工伤赔偿之中,形成了重赔偿轻预防的局而。其二是众多的煤炭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从而在牺牲企业职工的生命健康的情况下进行运营。这一情况产生工伤事故发生率高,患有职业病的职工数量大,工伤保险经费不足这一恶性循环。

2.没有专门设立用于工伤治疗和工伤康复的部门,企业职工一旦发生了工伤事故,只能到普通的医院救治,由于缺乏专业性的手术,因此在工伤康复上而临诸多困难,这就引起受伤职工生活以及重返社会的重重困难,难以实现工伤保险的目的。

(二)工伤认定及鉴定环节复杂,持续时间长

1.关于时效的问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发生工伤后需要进行工伤认定的申请,通过正当程序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然而许多企业没有及时进行申请,职工自己也没有进行申请,待受理时效过后才四处上访,费时费力。

2.用工合同不齐备: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职工同用人单位存在着用工关系,而在现实当中,往往是以书面上的劳动合同为准。因此有些中下煤炭企业为逃避责任,不按法律规定甚至不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发生工伤事故或者职业病就很难通过法律途径来追究用人单位责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维权耗时过长:上述工伤认定及劳动能力鉴定的程序是最理想的程序,在现实中往往并非那么简单,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走完所有程序大概需要3年9个月的时间,最长时间可长达6年7个月之久。因此,如果存在用人单位恶意使用程序,那么职工维权的难度可想而知。

三、解决煤炭行业工伤保险法律制度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完善“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

1.加强工伤预防工作,尽可能的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第一,在工伤保险基金当中抽取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工伤预防的经费,成立工伤预防基金,用于工伤预防的建设,以降低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率,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第二,可以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将用于工伤预防的专项资金设立一个奖励基金,用于对在安全生产和工伤预防上有贡献的单位和集体进行奖励。

2.加强工伤康复制度与机构的建设,解决工伤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在工伤多发地区建立工伤康复培训基地,进行试点研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来推广和实施适合全国的的工伤康复制度和机构。同时,加强伤残再就业的培训。工伤保险管理机构应当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受伤职工的技能培训,一方而鼓励伤残职工通过康复培训来自谋职业,另一方而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吸纳伤残人员并安排适合他们的工作。

(二)解决工伤认定及鉴定环节复杂,持续时间长等较为突出问题的思路

1.进一步完善“无过错责任”原则在工伤保险的运用,所谓“无过错责任”是指雇员在工作中受到伤害,无论雇主有没有过错,均对雇员所受伤害承担责任。在煤炭等行业中,雇主为了推脱责任,对于各类工伤事故编造各种事实和原因,减轻或者完全不承担责任。并且由于雇主和雇员在地位上的差异,因此赔偿难度非常大。只有进一步的完善“无过错责任”原则,加重企业的责任才能够减少企业员工受到工伤伤害时得不到合理待遇的困境。

第6篇:煤炭工业论文范文

评选出的10名十佳总会计师(排名不分先后):

杜建华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主要业绩:以效益为中心,以财务管理和资本运营为两条主线,实现基础管理规范化、财务管理合理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创新生产经营理念,推动公司整体发展;运用“三化管理”与“三本运作”的新手段、新方法,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承担重大企业改制和财务改革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新模式的做法》、《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2006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陈书堂山西省电力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研究政策,利用政策提高了资产质量,降低了经营风险;依法理财,财务集约化管理效果明显;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了公司控制力;积极疏导电价矛盾,推动煤电联动方案出台,提高了公司经济效益。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主持《山西电价问题研究》一书的编写,参与《财金新词典》一书的编写。先后曾获得“湖北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电力系统各种奖励十多项。

张忠义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加强资金管理,建立资金使用预警制度,对大集团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探索资本运作,使集团公司资本运作方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建立大集团体制下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有力地保证了经营目标的实现。1993年5月撰写《完善企业经营承包政策的建议》,编入《中国经济文库》。1996年主编了《煤炭企业成本费用管理》一书,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获得山西省煤炭系统先进工作者,2003年由大同市政府授予“大同市劳动模范”,2005年山西省财政厅授予“山西省杰出会计工作者,”2006年,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个人一等功”。

廉贤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 全力组织国阳公司上市工作;积极研究、创新成本管理方法,强力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财务监督;加强资金筹措,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资本运营;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合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参与企业的改制和改革工作。主要奖励有:2004年3月获“山西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2007年5月获“全国煤炭经济研究先进工作者”称号,12月获“2007中国总会计师年度人物奖”。

邢崇荣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副总经理、董事

主要业绩:灵活运用资本运营方式,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推进经营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大企业经营改革力度,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全面履行总会计师职责,充分发挥总会计师在企业全面运营与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决策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在《中国总会计师》、《会计之友》杂志等刊物发表的论文《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财务管理体系》、《积极探索中国煤炭集团企业大财务管理模式》等多篇。多次获得“优秀青年领导干部”、“财会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中国CFO国际峰会组委会、中国总会计师网评为“2006中国总会计师年度人物”;2007年被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中国国际财务战略管理研究会评为“2007年度十大财智人物”。

贺代将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建章建制,完善财务制度建设;积极组织全集团开展清产核资,推动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在集团公司全面推行了会计电算化运用;推进集团土地资产处置工作;推行精细化管理,探索项目成本管理模式,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提高了集团成本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有力支持了集团高速发展。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我省国有建筑企业路在何方》、《加强项目施工的成本控制,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等,2005年和2006年荣获山西建工集团、省财政厅、省国资委颁发的“优秀经营管理工作者”等多种奖项。

夏苏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董事、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组织制定集团资金管理策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参与企业班子重大的经营活动决策和组织实施;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套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培养了一批精通业务,德才兼备的财务骨干队伍。1996年11月编写了《煤炭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一书,该书已被作为全国煤炭行业高级学校教材。2005年5月《夯实利润基础,增加现金流量,保障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2001年以来先后获得“省煤炭系统先进女职工”,山西省“三好”女职工,“太原市劳动模范”,“太原市优秀企业家”,“山西省优秀企业家”,太原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席金龙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组织修订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了财务预算制度;合理筹措营运资金,努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积极筹划税收,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规范价格管理,创新开拓市场模式。2007年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9.29亿元,实现利税14.06亿元,连创历史新高。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山西省集体商业会计制度》、《以改革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等。2000年省财政厅授予“全省先进会计工作者”、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三等功;2004年参与创造的“以提升品牌竞争力为核心的有效管理”获国家级一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

王锦友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组织编制了集团“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构建了“集团公司――工程公司――区域性指挥部――一次性指挥部――工程项目部”五级经济运行的集团经济运行体系,实现了集团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项目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加强资金管理,贯彻“低成本”战略。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运行机制》编入第三届全国工程建设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工程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分别录入第十届“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集”,并获得多项全国行业创新成果一等奖、二等奖。2006、2007年连续两年获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财会工作先进个人奖;2007年还获得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审计工作先进个人表彰奖励。

蔚振廷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狠抓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试行会计电算化,获2007年山西省煤炭工业局会计电算化大赛特别贡献奖;连续十三年实现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积极参与和承担重大企业改制和财务改革工作;2006年主持“山西省煤炭企业全面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通过预验收,在全省推广实施。获得的奖励有:霍州矿务局授予“优秀管理者”、省总工会授予“财务工作竞赛积极分子”,获山西煤炭工业局“先进财务工作者”、山西省政府授予“债转股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个人二等奖”。

评选出的5名优秀总会计师(排名不分先后):

秦永虎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致力于财务制度建设,创新财务管理手段;积极推进精细管理,注重财务信息化建设;积极参与集团改制上市工作;注重财会理论研究和自身理论素质的提高。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有:先后承担了集团公司的多项课题研究,15篇。2005年主持研究的《财务预算理论与施工企业实际相结合有关问题的研究》获中国铁道财会学会软科学课题成果二等奖。2005年被财政部选拔为“财政部首期会计领军人才”培训班学员,2007年4月被太原市科技学会、太原市经委、太原市国资委联合授予2006年度“讲创新比贡献”科技标兵。

韩珍堂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落实竞争力目标;加强成本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挖潜增效降成本;加强资金管理,保障资金供应;强化投资前期管理,实施投资过程控制;加强长期股权投资管理;加大政策研究力度,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纳税筹划和土资产的管理。2002年参与国有特大型企业分配机制的改革与实践,获山西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003年荣获太钢“2003年度劳动模范”,2005年获太钢2005年度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007年获钢铁工业协会“2007年一等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获太钢“2007年度特级劳动模范”,2008年4月获太原市“五一”表彰,荣记“个人一等功”称号。

贝瑜山西省交通建设开发投资总公司总会计师

主要业绩:勤于运筹,积极引资融资,为多条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融资114亿元,保障了重点公路工程顺利建设;严于监管,有效防范了资金风险;忠于职责,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精于管理,谨于防范,坚持长期开展全方位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增强了风险抵御和防范能力。获得的奖励有:2005年荣立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一等功;2006年获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五一劳动奖章”称号等。

贾凤鸣山西天脊煤化工投资有限公司副总会计师、计财部部长

主要业绩:积极参与公司改制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组织清产核资,为公司股份制改造创造了条件;积极推进公司上市,为公司顺利上市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获得的奖励有: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被天脊集团评为“优秀管理干部”,2006年天脊集团给记个人一等功,2007年长治市总工会授予个人二等功。

第7篇:煤炭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瓦斯赋存规律,地质构造,埋藏深度

 

我国煤矿灾害中,瓦斯灾害尤为严重,而且随着采深的增加,瓦斯含量和地应力的增加,瓦斯灾害日益严重[1]。08年全国瓦斯突出矿井共计754处,比2007年增加了近10%,国有重点煤矿20.3%为突出矿井。据统计2008年全国共发生34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死亡278人,事故数同比增加4起,死亡人数增加62人;2009年发生3人以上的煤与瓦斯突出事故19起,死亡226人。瓦斯灾害直接妨碍了煤矿正常生产,成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障碍,严重影响了煤炭工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2]。。加强瓦斯灾害的防治是确保煤炭能源的稳定、可靠供应,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瓦斯灾害防治的基础是弄清矿区、矿井瓦斯赋存规律,做到防治瓦斯工作有的放矢[3]。研究矿区瓦斯赋存规律对于瓦斯涌出量预测、突出区域预测、制定相应的防治瓦斯措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矿区地质特征

鹤壁煤田呈近南北方向展布,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伴有发育程度的褶皱,并有岩浆岩侵入和喷出岩。总的构造形态为一走向NNE、倾向SE、倾角5°~40°的单斜构造。区域构造线展布方向以NE、NNE向为主,近SN向断层次之,煤田南部发育EW向构造。构造线多呈雁行式,地垒地堑构造相间出现。经过生产和勘探证实,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方向大致可分为NE、NNE、EW、SN、NW,其中以NE、NNE两组为主。据统计落差大于30m的断层有86条,其中大于100m的断层就达29条之多,它们均为具有压扭性质的正断层。大断层常常构成井田的自然边界,在这些大断层之间,宽缓褶皱发育。煤层倾角变化在8°至30多度,一般倾角为20°左右。

2瓦斯地质单元划分

地质条件控制了突出的分区和分带,如何根据影响构造软煤发育和瓦斯赋存在尺度上的差异,划分不同级别的瓦斯地质单元,是突出区域预测瓦斯地质方法的关键[4]。划分瓦斯地质单元应遵循以下方法:① 单元的大小根据研究范围确定,在矿区内研究突出区分布时,根据宏观构造发育特征,以矿井为基础,以分井田的大尺度自然构造确定边界,划出Ⅰ级瓦斯地质单元,在多煤层井田内研究瓦斯突出带时,以分煤层、分水平、分采区为基础,以深度或自然构造确定边界;②从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地质因素中选择反映煤层条件和瓦斯条件的主要因素,确定临界值,划分单元界限,形成综合统一的瓦斯地质单元。

鹤壁矿区的一级断层构造为贾家地堑和F40断层组,累计落差均在200 m以上,将矿区分成相对独立的三部分:南部为六矿、八矿、十矿3对矿井;中部为三矿、五矿2对矿井;北部为二矿、四矿、九矿3对矿井。根据研究区褶皱、断裂构造发育特征等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三大构造分区,命名为南部瓦斯地质单元(六矿、八矿、十矿)、中部瓦斯地单元质(三矿、五矿)和北部瓦斯地质单元(二矿、四矿、九矿),其具体瓦斯地质单元划分见图1。

图1 鹤壁矿区瓦斯地质单元划分

3矿区瓦斯赋存规律

通过对鹤壁矿区的勘探期间钻孔瓦斯含量、井下实测瓦斯含量、间接计算和瓦斯含量反演等多源数据的分析、融合,获得了94个相对可靠且分布较均匀的瓦斯含量控制点。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个瓦斯地质单元的瓦斯赋存规律

3.1南部单元瓦斯赋存规律

南部单元主要包括六、八、十矿,该地质单元南以十矿F1070断层为界,北以F40断层组为界。与中部和北部地质单元相比,该地质单元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其矿井井田内断层相互切割穿插较多;在该地质单元矿井井田内,尤其是六矿井田内较多不同方向的褶曲相互交叉,形成穹隆或构造盆地。该单元构造相对复杂,煤层透气性较差,瓦斯保存条件较好,埋深相同而瓦斯压力较高。

通过对多源瓦斯含量(地堪期间瓦斯含量、生产期间瓦斯含量、瓦斯涌出量反演和间接计算瓦斯含量)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在该单元内共获得55个可靠且相对均匀的瓦斯含量控制点,经统计分析,瓦斯含量与埋藏深度之间具有如图2所示的统计规律:W=0.0277H-1.6987(R2=61.84%)。。式中,W为煤层瓦斯含量,m3/t;H为煤层埋藏深度,m。由此计算得出,南部单元煤层瓦斯风化带深度约为61.3m,含量增长梯度为0.0277m3/t/m。

图2 南部单元瓦斯含量与埋深关系图

3.2中部单元瓦斯赋存规律

中部单元主要包括五矿和三矿,该地质单元南以F40断层组为界,北以贾家地堑为界。除边界断层外,五矿倾伏向斜、F20断层、三矿倾伏向斜对该区的构造变形影响较大。。边界断层对瓦斯释放的能力较强。

在该单元内共获得12个可靠且相对均匀的瓦斯含量控制点,经统计分析,瓦斯含量与埋藏深度之间具有如图3所示的统计规律:W=0.0304H-6.4616(R2=67.54%)。式中,W为煤层瓦斯含量,m3/t;H为煤层埋藏深度,m。由此计算得出,中部单元煤层瓦斯风化带深度约为212m,含量增长梯度为0.0304m3/t/m。

图3 中单元瓦斯含量与埋深关系图

3.3北部单元瓦斯赋存规律

北部单元主要包括四矿、二矿和九矿3对矿井,该地质单元南以贾家地堑为界,北以F135断层为界。

在该单元内共获得27个可靠且相对均匀的瓦斯含量控制点,经统计分析,瓦斯含量与埋藏深度之间具有如图4所示的统计规律:W=0.0326H-3.539(R=58.72%)。式中,W为煤层瓦斯含量,m3/t;H为煤层埋藏深度,m。由此计算得出,中部单元煤层瓦斯风化带深度约为110m,含量增长梯度为0.0326m3/t/m。

图4 北部单元瓦斯含量与埋深关系图

3鹤壁矿区瓦斯赋存的主要控制因素

由鹤壁矿区的瓦斯赋存规律可知,鹤壁矿区的瓦斯赋存主要受煤层埋藏深度和构造分区的影响。不同瓦斯地质单元瓦斯含量随煤层埋藏深度变化的梯度和瓦斯风化带深度不同,造成单元内瓦斯富集程度不同,瓦斯分布受到地质构造的控制。小断层使瓦斯含量局部增加。小断层往往造成附近煤体严重破坏,煤层透气性大大降低,同时由于断距小,延伸短,不容易与其它裂隙较发育的岩层连通,而形成良好的瓦斯储存环境。褶曲类型和褶皱复杂程度对瓦斯赋存均有影响。向斜由于岩层受到强力挤压、围岩透气性变得更低,有利于瓦斯封存,特别是在向斜轴部,如六矿受75-7向斜控制的2814采面,其瓦斯含量达17.98m3/t,而同等开采深度的2810采面的瓦斯含量实测值却只有12.10m3/t;背斜往往也有利于瓦斯储存,但当封闭条件差时,瓦斯容易沿背斜顶部的裂隙逸散,背斜不同部位之间的瓦斯含量仍有差别,往往是轴部大于两翼。鹤壁矿区发育的断层一般为张扭性正断层,属开放性断层,有利于瓦斯的排放。如六矿北四采区南部位于75-7向斜和75-32向斜交汇形成的盆地构造处,本应是有利于瓦斯聚集的地质条件,但由于该区域张扭性的大中型断层较发育,断距在10m以上的断层有7条,特别是盆地构造底部发育有落差200m以上的F46断层组,该断层组由走向斜交的张性正断层,使该区域形成较好的瓦斯排放条件。

在鹤壁矿区目前的开拓开采水平范围内,由于小断层及褶曲构造对瓦斯遗散的控制作用,一般会使控制区域内的瓦斯含量较同等埋藏深度的煤层瓦斯含量高出3~5 m3/t。

4 结 论

1、以鹤壁矿区的一级断层构造贾家地堑和F40断层组为界,将其划分为南、中、北三个瓦斯地质单元。

2、鹤壁矿区瓦斯赋存随埋藏深度的延伸而逐渐增加,但是瓦斯赋存受地质构造的控制比较明显,在封闭型断层附近瓦斯含量大,在开放型大断层附近瓦斯较小。

参考文献:

[1] 于不凡,王佑安.煤与瓦斯灾害防治及利用技术手册[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2] 林伯泉,崔恒信.矿井瓦斯防治理论与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3] 焦作矿业学院瓦斯地质研究室.瓦斯地质概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

[4] 周世宁,林伯泉.煤层瓦斯赋存与流动理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

第8篇:煤炭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煤矿安全;安全事故;煤炭工业;问题及策略

煤炭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但煤矿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使煤炭工业的安全生产成为了重大的管理难题,抓好煤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成为了整个煤矿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004年国家出版的《煤矿安全规程》要求煤矿健全6项制度,七部委局提出要健全18项安全管理制度。由此可见国家对煤炭企业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促进安全管理的不断完善,是当前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就煤矿全生产管理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提供几条相应的对策。

1.煤矿全生产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1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制度不规范

管理制度的不规范,可以影响到整个煤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进行。有的煤矿对安全管理制度的的重要性,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安全管理制度就不够完善,或者不按国家的有关规章制度建立;有的煤矿虽然建立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但和国家要求的并不一致, 主要原因就是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学习领会国家对这方面的具体要求,造成了严重的脱节;有的企业的制度建立只是为了应付上面有关部门的检查,由一个或几个人写的,不是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大家共同讨论得来的,这样的制度内容空洞,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有些煤矿在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之后,就感觉完成了任务,把制度高高的挂起,并不合员工进行共同学习探讨,这就严重丧失了制定制度的实质意义,肯定实现不了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有的煤矿不对管理制度实时进行更新,导致制度内容陈旧,不能完全符合煤矿的实际发展,更不能和国家政策的不断实行相适应。

1.2煤矿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现今从事煤炭生产工作的人员,大多数都是出自贫困家庭,文化素质相当低,没有专业的技术,对安全生产的意识淡薄,自我规范能力不强,严重的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煤矿又不重视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以及技术培训工作,大部分都是招来,直接投入到工作中,顶多走下过程,应付了事罢了。

1.3煤矿的生产设备以及安全防护措施相对落后

由于现今大多进行煤炭生产的企业都存物质装备方面的不足,主要有:生产设备陈旧,由于企业的资金问题,使煤炭的生产设备更换周期长,陈旧老化,因为企业内部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使生产设备的维修以及保养工作不到位,造成生产设备的故障多、安全性能比较低;安全防护设施,与企业相适应的安全防护设施不齐全,或者和国家的配置安全防护设施的要求不相符,或者对企业的安全防护设施维修保养不够,设施老化,造成企业的防灾抗灾能力严重过下降,使企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1.4煤矿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比较差

煤矿的工作环境也是影响煤炭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煤矿井下人员比较多,普遍昏暗狭窄,是生产环节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还有可能会受到火、水、地热以及瓦斯矿尘的自然灾害影响,为煤矿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了条件,通告了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2.针对煤矿全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应对策

2.1完善规范进行煤炭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管理制度

实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完善规范煤炭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促进煤矿安全稳定发展。针对现今煤矿所处在的制度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处理:在制定安全生产制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的对照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并学习领会国家关于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的具体要求,这些制度要求可以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非常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立专门的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小组,分工协作,依据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共同探讨出一个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简单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在制定生产管理制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突出管理重点以及制度之间的关联性;在制定出管理制度时,要时刻拿到会议上进行学习讨论,并对员工进行培训指导,把管理制度的作用实质的发挥出来;也要注意管理制度的实效性,要根据国家的政策形势的不断变化,实时的进行更新、修订。

2.2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是煤炭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因素,只有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安全的进行煤炭的生产管理。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培训工作,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可以直接影响到工作质量以及效率;切实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建立一个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绝安全生产中所存在的隐患;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才能有力的规范操作过程,确保安全生产;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现场监督,减少安全隐患的存在;强化工作责任意识,把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使每一个人在进行生产的不同环节都能够及时考虑到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有力的促进煤炭安全生产目的的实现。

2.3加大投资,提高生产设备以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

生产设备的陈旧老化,也是导致安全事故出现的因素,安全防护设施可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防灾抗灾能力,所以加大资金投资,尽量缩短生产设备和安全防护设施的使用周期,并且时刻对生产设备以及安全防护设施进行维修和保养,减少故障出现率,确保他们的安全运行;建立“一通三防”基础防护措施,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重要保障,另外在高沼、煤以及瓦斯的突出矿井地区安装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减少瓦斯事故的发生,对本矿以及周围的老窑水进行调查,并配备完善的排水设施,避免水灾事故的发生。

2.4改善煤矿的工作环境

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也是安全事故的发生环境,建立一个适应的工作环境,可以相应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保证了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瓦斯管理的各项制度,拒绝瓦斯空班漏检,拒绝瓦斯进行超限工作,拒绝无风、微风情况下进行生产,并严格禁止进行超通风能力突击生产,可以有效的减少瓦斯事故的发生;保证工作环境中的照明,提供适宜的照明条件,提高工作人员的能见度,促进生产质量以及效率的提高;另外还可以通过的制冷降温、加强通风、合理布置采区设计等措施来改善工作环境,有力的减少事故的发生。

本文从制度、人员、设备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进行了简要论述,这几个方面是煤炭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证了这几个方面的规范以及安全,才能对企业安全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企业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煤炭企业安全稳定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应建亮.关于企业制度建设之重要性的一点思考[EB/OL].(2006-12).ins

/Newa/20061215/Insurance.

[2]李唐山,郑军,煤炭企业安全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34(6):85-87.

第9篇:煤炭工业论文范文

科学组织,高效协作

主要生产指标逐年攀升,多项纪录不断刷新

公司通过改进技术、优化方案、加强组织、克服困难,不断掀起生产会战热潮,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多项生产指标连续多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公司连续3年实现煤炭产量年增长1 000万吨以上,年增幅为27.7%;铁路运输实现运量年增长520万吨以上,年增幅为7.4%;3年累计生产原煤14 598万吨,商品煤14 624万吨,铁路发送货物21 309万吨,较好地承担了集团生产主力军的作用。2011年公司原煤产量、税费、利润等主要指标提前两年实现公司5年翻番目标。2011年,黑岱沟露天煤矿成为国内首个实际产能可突破3 000万吨大关的露天煤矿,巩固了行业领军地位,树立了煤炭工业的里程碑。大准铁路全年运输突破7 600万吨大关,连续3年打破由自己保持的全国单线电气化铁路运量纪录,奠定了行业领先地位,创造了单线运输的奇迹。

提升理念,创新管理

安全基础更加稳固,安全生产保持良好态势

几年来,公司在不断总结安全管理工作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把安全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使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安全生产不出事故,更重要的是职工能够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下放心干活、安心工作。按照这一理念要求,公司以全面推行本安体系建设为主线,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进一步提高科技保安能力,有效管控重大危险源,及时整改重大安全隐患。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强化,以班组建设为抓手,全面增强了职工安全意识。完善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提高了公司对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能力。公司在生产持续高位运行的条件下,安全列级事故逐年降低,安全生产平稳运行,安全生产周期不断延长。公司黑岱沟露天煤矿、炸药厂连续两年被集团公司评为“本安体系一级达标单位”。黑岱沟露天矿于2011年10月17日实现连续安全生产2 000天,实现了亿吨煤炭生产无重伤及以上事故,被评为“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煤矿”。2011年,准能公司被评为“神华集团本安体系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创新思路,全力推动

公司基本建设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公司按照“今天的基本建设就是明天的生产力”、“基建完成时就是完备时”、“搞好基本建设就是低成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通过创建标准化工地推动、考核激励制度推动、安全联保责任制推动基本建设的“三推动”和加强制度、人力、监督、应急和科技进行保障基本建设的“五保障”工作制度,实现了基建安全的零伤亡。同时,公司在神华集团内率先推行了基建领域的本安体系建设,完成了覆盖基建全周期文本,并通过了集团审查。近年来,公司黑岱沟露天煤矿、哈尔乌素露天煤矿扩能改造、矸电二期、大准铁路增二线、氧化铝中试项目等重点基建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50%以上。2011年,公司荣获神华集团“基建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工程质量先进单位”、“基建安全年”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自主创新,科技兴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公司循环经济项目实现重大突破

公司大力开展循环经济产业项目研发建设工作,目前已申请国内外专利70项:发明专利42项、实用新型28项。其中已获得授权专利8项,通过初审24项。2011年,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项目带料试车一次性成功,工艺流程全线贯通;神华准格尔矿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揭牌暨煤炭伴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项目一期100万吨/年氧化铝示范厂奠基仪式的举行,标志着公司在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公司将煤电路一体化转变为煤炭开采、循环经济、铁路运输一体化的神华准格尔区域经济新模式,打造煤炭开发—煤、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利用—氧化铝及相关化工产品—电解铝—铝型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实现神华集团在准格尔地区整体利益最大化奠定了基础。

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行业级、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科技创新项目10项,申报专利26项(不包括氧化铝方面),获集团“三小”成果奖230项,共入选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优秀青年科技论文6篇、第四届露天开采专业科技学术研讨会科技论文23篇。“现代露天煤矿吊斗铲倒推抛掷爆破技术研究”获神华集团第三届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型露天煤矿开采技术与应用研究”等项目分别获神华集团、鄂尔多斯市科技奖项。2011年公司被评为神华集团科技进步先进单位。

绿色开采,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