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影评范文

人工智能影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智能影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工智能影评

第1篇:人工智能影评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 电气 自动化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 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 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 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电气自动化是研究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 研制开发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的一门学科。实现机械的自动化,让机械部份脱离人类的直接控制和操作自动实现某些过程是电气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研究的交汇点。积极运用人工智能的新成果无疑有利于电气自动化学科特别是自动控制领域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电气设各运行的智能化水平.对改造电气设备系统,增强控制系统稳定性.加快生产效率都有重大意义。

1、人工智能应用理论分析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 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 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自从1956年“人工智能 一词在Dartmouth学会上提出以后,人工智能研究飞速发展,成为以计算机为主.涉及信息论.控制论, 自动化、仿生学、生物学、心理学、数理逻辑、语言学、医学和哲学的一门学科。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的工作。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编程技术的日新月异催生自动化生产,运输 传播的快速发展。人脑是最精密的机器,编程也不过是简单的模仿人脑的收集、分析、交换、处理、回馈.所以模仿模拟人脑的机能将是实现自动化的主要途径。电气自动化控制是增强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等关键一环.实现自动化,就等于减少了人力资本投入,并提高了运作的效率。

2、人工智能控制器的优势

不同的人工智能控制通常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去讨论。但Al控制器例如:神经、模糊、模糊神经以及遗传算法都可看成一类非线性函数近似器。这样的分类就能得到较好的总体理解.也有利于控制策略的统一开发。这些Al函数近似器比常规的函数估计器具有更多的优势.这些优势如下:

(1)它们的设计不需要控制对象的模型(在许多场合,很难得到实际控制对象的精确动态方程,实际控制对象的模型在控制器设计时往往有很多不确实性因素,例如:参数变化,非线性时,往往不知道)。

(2)通过适当调整(根据响应时间 下降时间、鲁棒性能等)它们能提高性能。例如模糊逻辑控制器的上升时间比最优PID控制器快1.5倍 ,下降时间快3.5倍, 过冲更小。

(3)它们比古典控制器的调节容易。

(4)在没有必须专家知识时.通过响应数据也能设计它们。

(5)运用语言和响应信息可能设计它们。

总而言之,当采用自适应模糊神经控制器、规则库和隶属函数在模糊化和反模糊化过程中能够自动地实时确定。有很多方法来实现这个过程,但主要的目标是使用系统技术实现稳定的解,并且找到最简单的拓朴结构配置.自学习迅速,收敛快速。

3、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许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就人工智能在电气设备的应用方面展开了研究工作,如将人工智能用于电气产品优化设计,故障预测及诊断、控制与保护等领域。

3.1 优化设计

电气设备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它不仅要应用电路、电磁场、电机电器等学科的知识,还要大量运用设计中的经验性知识。传统的产品设计是采用简单的实验手段和根据经验用手工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很难获得最优方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气产品的设计从手工逐渐转向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人工智能的引进.使传统的CAD技术如虎添翼.产品设计的效率及质量得到全面提高。用于优化设计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有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遗传算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优化算法,非常适合于产品优化设计。因此电气产品人工智能优化设计大部分采用此种方法或其改进方法。

3.2 故障诊断

电气设备的故障与其征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具有不确定性及非线性.用人工智能方法恰好能发挥其优势。已用于电气设备故障诊断的人工智能技术有:模糊逻辑、专家系统、神经网络。

变压器由于在电力系统中的特殊地位而备受关注,有关方面的研究论文较多。目前对变压器进行故障诊断最常用的方法是对变压器油中分解的气体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变压器的故障程度。人工智能故障诊断技术在发电机及电动机方面的研究工作也较为活跃。

3.3智能控制

人工智能控制技术在自动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已广泛展开.但在电气设备控制领域所见报道不多。可用于控制的人工智能方法主要有3种: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系统控制。由于模糊控制是其中最为简单、最具实际意义的方法.因而它的应用实例最多。

4、结语

人类智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感知能力.思维能力 行为能力。而人工智能是指由人类制造出来的 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人工智能主要包括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人工智能的应用体现在问题求解.逻辑推理与定理证明,自然语言理解 自动程序设计.专家系统,机器人学等方面,而这诸多方面都体现了一个自动化的特征.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提高机械人类意识能力,强化控制自动化.因此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领域将会大有作为,电气自动化控制也需要人工智能的参与。

参考文献:

第2篇:人工智能影评范文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奎硫平;氯氮平;潘氏量表

【摘要】 目的 探讨奎硫平与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研究组给予奎硫平治疗,对照组给予氯氮平治疗,疗程8 w。与治疗前及治疗2 w,4 w,6 w,8 w末采用潘氏量表和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研究组显效率为78.3%,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显效率为75.0%,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总体疗效相当(P>0.05)。研究组认知功能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治疗2 w末差异有显著性(P<0.05),4 w,6 w,8 w末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研究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发生率低,且程度轻。 结论 奎的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奎硫平;氯氮平;潘氏量表

Comparative study of curative effects and influence on cognitive function of quetiapine and clozapine in schizophrenia

Yang Xiaoyu, Wang Zhenyeng, Lu Yinwei, et al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Xinxiang 453002,Henan,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s and influence on cognitive function of quetiapine and cloza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Methods 120 schizophrenic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n=60,took quetiapine) and control group(n=60,did clozapine) for 8 weeks. The curative effect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 and adverse effects with the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TESS) before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s of the 2nd, 4th,6th and 8th week treatment. Results In the research group, excellence and total effectual rate was respectively 78.3% and 95.0%, and in the control group 75.0% and 90.0%, total curative effects of both 2 groups were equivalence(P>0.05). Cognitive improvement was more obvious in the research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at the end of the 2nd week(P<0.05) and very significant at the ends of the 4th,6th and 8th week(P<0.01).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incidence of adverse effects were lower and their degrees milder in the research group. Conclusion Quetiapine has notable efficacy especially on cognitive functions, higher safety and better compli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Keywords】 Schizophrenia;cognitive function;quetiapine;clozapine;the PANSS

研究表明,认知功能损害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核心症状之一。传统的抗精神病药可引起或加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1]。随着精神药理学研究的进展,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不断问世。为探讨奎硫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我们与氯氮平进行了双盲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年3月~12月在河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潘氏量表[2](PANSS)总分≥60分。(3)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4)征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5)排除脑器质性和严重躯体疾病、酒精或药物依赖、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及药物过敏者。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研究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18 a~60 a,平均年龄(29.0±1.2) a;平均病程(1.8±1.5) a。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16 a~58 a,平均年龄(28.4±1.4) a;平均病程(1.6±1.8) a。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 治疗前停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并进行1 w清洗。研究组给予奎硫平治疗,起始剂量50 mg・d-1,1 w~2 w加至200 mg~500 mg・d-1,平均剂量(310.15±98.33) mg・d-1;对照组给予氯氮平治疗,起始为50 mg・d-1,1 w~2 w内加至200 mg~600 mg・d-1,平均剂量(380.45±90.16) mg・d-1。疗程均为8 w。治疗期间根据病情可联用安坦、心得安、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等。

1.2.2 评定工具 于治疗前及治疗2 w,4 w,6 w,8 w末采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2]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1.2.3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8 w末PANSS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著进步,≥25%为进步,<25%为无变化。

1.2.4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8 w末,研究组痊愈33例(55.0%),显著进步14例(23.3%),进步10例(16.7%),无效3例(5.0%),显效率78.3%,总有效率95.0%。对照组痊愈32例(53.3%),显著进步13例(21.7%),进步11例(18.3%),无效4例(6.7%),显效率75.0%,总有效率90.0%。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PANSS评分比较(略)

注:经t检验,两组间比较:P<0.05,P<0.01

表1显示:治疗2 w,4 w,6 w,8 w末两组PAN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两组比较(除认知因子)差异无显著性(P>0.05)。认知因子2 w末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 w,6 w,8 w末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2.3 不良反应 研究组兴奋或激越5例,震颤5例,静坐不能7例,血压下降3例,嗜睡5例,流涎2例,心动过速4例,便秘5例,体重增加≥2 kg6例;对照组震颤1例,静坐不能5例,血压下降7例,嗜睡39例,流涎42例,心动过速45例,便秘38例,白细胞减少3例,体重增加≥2 kg23例。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P<0.01或0.05),且严重程度研究组较对照组轻,给予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及抗胆碱能药物后均很快消失或好转。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功能亢进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有关,而阴性症状可能与额叶及额前叶皮质多巴胺活动下降有关。奎的平因能够阻断多巴胺,故可控制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同时还具有拮抗5羟色胺受体的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增加额叶皮质多巴胺能活性而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3]。本研究显示,奎流平显效率为78.3%,总有效率为95.0%,总体疗效虽与氯氮平相当,但对认知功能的改善却较氯氮平显著,与文献报道相一致[4~5]。本研究还显示,奎流平较氯氮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程度轻,特别是在嗜睡、流涎、心动过速、便秘和体重增加等方面,奎流平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氯氮平。总之,奎流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对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白艳乐,江开达,王立伟,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认知功能[J].上海精神医学,2003,15(2):183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1~102

[3] 付慧鹏,于海亭,霍军.奎的平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比较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4):313

第3篇:人工智能影评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康复机器人;平衡功能

平衡功能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也是影响患者获得独立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因素,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重新步行和回归社会的信心,因此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恢复其平衡功能是主要的康复目标之一[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2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MRI检查证实为首发的,单一病灶的脑出血或脑梗死恢复期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龄36~78;平均(56.26±7.82)岁;脑梗死52例,脑出血8例;病程2个月,下肢肌力≥Ⅲ级,坐位平衡、立位平衡≥Ⅱ级,有一定的步行能力,如可借助行器具移动。排除以下情况: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智力障碍(MMSE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①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②桥式训练③坐位平衡训练;④患侧负重训练;⑤重心转移训练;⑥起立训练;⑦步态训练:平衡杠内行走,向前行走、向后行走、转身、侧方行走、上下楼梯等。物理因子治疗:低频脉冲电治疗、生物反馈等;

1.2.2观察组 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患者在进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时,手尽量离开扶手保持平衡,30min/d,6次/w。

1.3评价方法 康复训练前及训练6w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测平衡功能;用Motricity指数中下肢肌力积分来评价下肢肌力[3];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测下肢运动功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评分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P

2结果

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及下肢远动功能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

注:a:与治疗前比较,P

3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后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平衡功能障碍,容易引起运动功能失调和跌倒,使患者害怕站立、行走,甚至不能步行[4],严重影响其运动功能及神经恢复[5]。平衡功能的维持有赖于感觉器官如视觉[6]对人体所处位置信息的正确接受,中枢系统对这些信息的整合,运功能系统对中枢系统的正确反馈;此外,维持静态、动态平衡还必须有充分的骨关节功能、下肢肌力及肌张力[7]。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在感觉无障碍的情况下,下肢肌力是影响平衡功能主要因素之一,对患侧肢体进行肌力训练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8,9]。有文献报导[10,11],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明显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

现代脑损伤恢复理论认为,患侧肢体反复进行有目标指向性的训练,可引起接受训练的身体部位在皮层的支配区域扩大,传导兴奋的神经回路传递率明显提高[12]。因此强化训练有利于新的神经回路和正确动程序的建立,另一方面,下肢康复机器人可以增强下肢各个关节的稳定性与协调性,为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步行能力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ADL)改善。因此,偏瘫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除了采用神经促通技术之外,进行肢体的强化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立典,郭晓琳,陶静。针刺治疗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2):136-139.

[2]中华神经内科学会,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6):381.

[3]Demeurisse G.,Demol O,Robaye E.Motor evaluation in vascular hemiplegia[J].Eur Neurol,1980.19(6):382---389.

[4]张建,早期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9):795-796.

[5]张静,陈静,陈新武,等Frenkel训练法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复效果观察[J].武警医学,2006,17(3):209-211.

[6]朱琪,乔蕾,杨坚,等.视觉代偿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43-144.

[7]汪霞,人体平衡能力的评定及应用现状(综述)[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分册,1992,12:45.

[8]Pohl PS.Startzell JK,Duncan PW,et al.Reliability of lower extremity isokinetic strength testing in adults with stroke[J].Clin Rehabil,2000,14(6):601-607.

[9]Duncan PW.Richards L,Wallace D,er al.A randonmized,controlled pilot study of a home-based exercise program for individuals with mild and moderate stroke[J],Sroke,1998,29(10):2055-2060.

[10]翁长水,毕胜,田哲,等.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肌力与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及ADL的关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1):694-696.

第4篇:人工智能影评范文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 前列腺癌根治术 麻醉方法 认知功能

前列腺癌是临床常见男性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疾病,其发病率常年来居高不下,仅在肺癌之下[1-2]。中老年群体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和年龄的增长,多为前列腺癌的高发群体,患病后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膀胱结石、尿潴留、尿失禁和尿血等情况,严重降低了我国中老年男性群体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状况。传统开放性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术后并发症较多,创口较严重,术后恢复慢,制约了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生活质量[3-4]。目前,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创伤较小、治疗效果优异的手术方法,在治疗前列腺癌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由于患者需保持头低卧位和建立CO2气腹,易使脑部供氧不足,造成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5-6]。影响患者术后POCD因素较多,故该院特以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接受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的80例患者为对象,开展了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就该术式麻醉效果及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专项课题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其中就该院接受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成立对照与观察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为(68.5±3.8)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3.1±1.2)kg/m2;ASA评分Ⅱ级35例、Ⅲ级5例;麻醉时间为(176.5±43.2)min。观察组患者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为(67.9±3.7)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2.9±1.3)kg/m2;ASA评分Ⅱ级34例、Ⅲ级6例;麻醉时间为(177.8±38.7)min。入选对象均经临床确诊为前列腺癌,且均经术后病程确诊。该次研究涉及内容也报备医院伦理委员会并征得同意。对象分组后就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

1.2 方法

两组对象均术前禁食12 h,进入手术室后实施心电、有创血压和脑氧饱和度检测。用酒精清洁患者前额皮肤,将探头放于患者左右前额,并使发光点位于眉弓上缘2 cm处。给予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插管。观察组静脉泵注0.5μg/kg剂量右美托咪定(国药准字H20090248;2 m L/200μg),10 min快速注射后以0.5μg/(kg·h)的速度维持到术毕前30 min。对照组实施等量静脉生理盐水泵注。均给予两组患者丙泊酚(国药准字H20040300;50 m L/500 mg)4~8 mg/(kg·h)注射,瑞芬太尼(国药准字:H20030197;剂量:1 mg)0.1~0.3μg/(kg·h)注射,气腹压力≤15 mm Hg。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术后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情况。采用Mo CA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包括记忆力、语言、执行能力、集中于注意、计算、定向力、抽象思维和视结构等8个认知领域,满分为3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认知功能越好。同时统计两组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药物使用及认知功能情况

观察组麻醉药物使用量相较于对照组均呈现明显优越性;两组认知功能水平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呈现显着优越性,各项对比结果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情况及POCD发生情况

观察组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呈现明显优越性,且该组POCD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也呈现明显优越性,各项对比结果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前列腺癌症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7]。而传统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治疗方法较为简单,易产生术后创口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不良情况,严重制约了前列腺癌疾病的手术成功率和治疗效果,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创手术,其创口较小,患者术后恢复更优,更易被患者接受[8-9]。右美托咪定是治疗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应用于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和抑制神经活跃的功效。此外,右美托咪定还能从一定程度上保护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改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认知结局,帮助患者恢复[10-11]。

王勇等[12]学者就其研究结果显示,运用右美托咪定的观察组,就麻药用量(660.3±142.8)mg、(1.7±0.3)mg,术后认知功能评分(26.1±1.5)分、不良反应(3.3%;3.3%)及POCD发生率(0.0%)均分别显着优于给予生理盐水的对照组(785.4±160.2)mg、(2.5±0.4)mg、(22.0±1.4)分、13.3%、16.7%、16.7%。而就该文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药物使用量(659.3±46.3)mg、(1.6±0.1)mg相较于对照组(786.5±55.2)mg、(2.5±0.3)mg均呈现明显优越性(P<0.05);术后观察组(26.2±1.2)分相较于对照组(22.8±1.1)分呈现显着优越性(P<0.05);观察组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发生率(2.5%;2.5%)相较于对照组(15.0%;17.5%)呈现明显优越性(P<0.05);且该组POCD发生率(0.0%)相较于对照组(15.0%)也呈现明显优越性(P<0.05)。结果充分提示了右美托咪定就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术中的理想效果,且该结果也与王勇等学者研究结果一致,印证了研究准确可靠。

综上所述,在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术治疗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能起到较优的镇痛、镇静效果,而不同剂量的麻醉药物使用也会影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结局,少剂量麻醉药物使用量可减少POCD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周利群,等.ERAS中国专家共识暨路径管理指南(2018):前列腺癌根治手术部分[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8,23(12):902-909.

[2]贾雪松,谢淑华,魏颖,等.老年患者腹腔镜术中r SO2变化率与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关系[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9, 39(4):408-410.

[3]方兆晶,赵倩,斯妍娜,等.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6, 32(11):1049-1052.

[4]赵俊,张曼,刘成赟,等.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腹腔镜卵巢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苏醒与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J].癌症进展, 2018,16(5):626-628,657.

[5]马龙,侯俊德,王志刚,等.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复合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35(8):1076-1079.

[6]刘成,王莹,陈丽,等.老年患者妇科腹腔镜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模型[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9, 38(3):269-273.

[7]陈勇.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方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围气腹期的影响[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6, 44(2):182-184.

[8]王凌飞,黄泽清.右美托咪定对轻度心功能不全患者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8, 41(7):618-622.

[9]李红,吴军娜,刘叶,等.右美托咪定对不同年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9, 40(10):1201-1206.

[10]魏颖,刘颖新,杨学伟,等.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下全结肠切除患者全麻苏醒期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9,25(2):151-154.

第5篇:人工智能影评范文

[关键词] 静吸复合麻醉;全凭静脉麻醉;认知功能

[中图分类号] R614.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c)-066-02

目前,一些患者在接受急诊手术、大手术后常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常表现出焦虑、精神错乱、记忆受损等特点,这种变化被称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1],这与手术中接受麻醉有关,应用不同的物,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恢复的时间亦不同。本研究旨在探索实施方案,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物提供依据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5月~2010年1月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70例,年龄65~83岁,平均76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静脉注射瑞芬太尼)、B(静脉注射瑞芬太尼复合吸入1.0%~2.5%七氟醚)两组。排除服用过镇静催眠药物以及抗抑郁药物之类的神经系统或精神疾病患者。A组与B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身体状况等各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麻醉维持A组注射0.05~0.20 μg/(kg・min)瑞芬太尼,B组则注射0.03~0.10 μg/(kg・min)复合吸入1.0%~2.5%的七氟醚。拔管指征为:能听从口头指令,能睁眼,潮气量300 ml 以上,呼吸频率为16~25/min,SpO2在95%以上。

1.3 观察指标

分别监测两组患者在麻醉期间的BP、心率、输液量和手术后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言语应答时间等麻醉恢复指标,并于麻醉前,术后1、3、6 h分别进行简易智力状态评分检查(MMSE)。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满足t检验的条件下,同一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A、B两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术中情况

A、B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输液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麻醉恢复情况

A组患者手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言语应答时间均短于B组(P

2.3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MMSE评分比较

与手术前比较,A、B两组MMSE评分在术后1、3、6 h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A组在术后1、3 h的评分分别与麻醉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术后认知障碍是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这种现象尤其多见于老年人并与其死亡率有一定的相关性,有研究认为老年患者早期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为26%[2]。术后认知障碍的病因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常见的可能因素有年龄、缺氧、全麻药、术前认知功能低下等[3]。血液里残留的药剂影响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所以不同方案的麻醉方式对术后认知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发现A组术后恢复比B组快。主要因为瑞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效的阿片类镇痛药[4],在体内代谢时间约1 min左右,代谢后经尿排泄,而复合吸入的七氟醚代谢较慢。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年龄为65~83岁,手术中可发生认知功能下降、缺损和认知功能障碍(MMSE评分低于麻醉前基础分2分以上者可认为有认知功能下降,低于24分者认为认知功能缺损[5])。所以麻醉师要对麻醉后认知功能障碍有一定的认识,加强患者心理支持,增加术后随访次数,合理选用的方案,选用容易代谢的物,预防缺氧症状等。

综上所述,瑞芬太尼复合吸入七氟醚与全凭静脉麻醉均可引起患者术后短时间的功能障碍,但全凭静脉注射瑞芬太尼麻醉较七氟醚吸入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恢复更快。

[参考文献]

[1]姚立农.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1,22(4):217-220.

[2]Pratico C,Quattrone D,Lucanto T,et al.Drugs of anesthesia acting on central cholinergic systerm many cause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and delimium [J].Med Hypothese,2005,65(5):972-982.

[3]Parikh SS,Chung F.Postoperative delirium in the elderly[J].Anesth Analg,1995,80(6):1223-1232.

[4]Glass PS,Gan TJ,Howell S.A review of the pharmacoki 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remifentanil[J]. Anesth Analg,1999,89(4):7-14.

第6篇:人工智能影评范文

【关键词】虚拟现实;艺术;形态

现代社会的科技进步打破了以往技术的集权式面目,机器正在逐渐地被人类内化,并且向着人类的自我转化。人类对工具的认识已不再是一个画地为牢的个人意识层面,而是越来越强烈地体验到人与机器之间双向建构的令人吃惊的潜力。“虚拟现实”作为数字技术中最神奇的科技成就之一,正在把人与机器的关系推向极致。在此影响下,艺术向着互动性、参与性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在虚拟现实设计这个全新的艺术平台上,它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语言与形式也逐渐显得成熟稳重。目前,我们需要做到的是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种幻真艺术,尽力做到在充满创新的创作设计中也可以理性面对,加深对这方面的艺术的认知,使得这门艺术能够更好地、更持续地发展。

一、虚拟现实艺术

虚拟现实,又称真实幻觉,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英文缩写成VR。虚拟现实由美国VPL公司的创始人拉尼尔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提出的一个名词。得益于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方式。比如IMAX电影、电影里演员无法完成的特效场景、网络游戏等。它是多种技术的结合,包括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广角(宽视野)立体显示技术,对观察者头、眼和手的跟踪技术,以及触觉或力觉反馈、立体声、网络传输、语言输入输出技术等。它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

虚拟现实艺术是伴随着虚拟现实时代的来临应运而生的一种艺术门类。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媒介手段加以运用的艺术形式,我们称之为虚拟现实艺术,简称VR艺术。该艺术形式的主要特点是超文本性和交互性。虚拟现实设计艺术是以虚拟现实技术为载体和设计手段,以人的多种感官为平台,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灵感高度融合的一种新的综合数字艺术形式。

二、虚拟现实艺术的形态特点

(一)载体背景是数字媒介

数字媒介包括两种类,一是网络数字媒介,即现在风靡全球,多数人都离不开的互联网;另一类则是介质数字媒介,其中包含光盘、软硬盘、DVD、VCD等等。通过各种模拟,例如声音模拟、触觉视觉模拟等表现手段,实现虚拟现实艺术作品的传播,为人们创造出各种虚拟真实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真实的艺术体验。所以,虚拟现实设计艺术是以数字媒介为载体,而数字媒介也决定着虚拟现实艺术的艺术形态以及审美特征。虚拟现实艺术改变了当今世界人们的思维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拓宽了人们认知世界的视野。

(二)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的鱼水交融

虚拟现实设计艺术,毋庸置疑是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紧密融合与共存,这个特点比以前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更加明显。数字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联姻或结合的宁馨儿,它体现了科技文化与审美文化的互动和交融,也是科学技术向艺术的渗透的一种具体表现。数字媒体技术是创作虚拟现实设计作品的实现手段,其中包含图形图像的处理、数字建模、多媒体信息采集等数字技术,并且也涉及相关视觉艺术、造型艺术、听觉艺术、室内设计艺术等艺术学科。虚拟现实不仅仅是一个演示媒体,而且还是一个艺术设计工具。它以视觉形式反映了设计者的思想,比如做任何的室内或者室外设计之前,设计师首先要做的是对房屋结构、外形做很细致的构思,为了使其定量化,设计师还需要设计更多的图纸出来,这些图纸只能是做设计行业的人看得懂,虚拟现实可以把这种构思变成看得见的、形象的虚拟物体和环境,使得以往只能借助传统设计模式提升到十分形象的虚拟房间,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任意变换自己在房间内外的位置,通过十分立体的设计去观察效果,直至自己满意为止。这样做既形象简单,又节约时间,并且还节省了做模型的费用,非常便捷。虚拟现实设计艺术通过数字技术构建的形式,是传统设计艺术在设计、结构、传播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向,虚拟现实设计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体现着人类与技术、人类与艺术、技术与艺术之间的新的交融。

(三)形象奇妙的全新感官体验

具有身临其境、形象奇妙的感官体验,是虚拟现实设计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虚拟现实技术的背景支持下,通过多感知性、沉浸感、交互性这三个显著特性,其艺术能够让人们处在“身临其境”的艺术作品中,而这样的艺术作品所营造出来的虚拟空间,则是以一种简洁、自然的表现方式呈现给人们。目前市场上,有很多4D电影的出现,不仅仅能让观众与欣赏者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感觉上得到信息,还能身临其境的欣赏艺术设计作品,包括触觉、嗅觉等感官信息。对于传统艺术形式而言,不可能实现的、具有高难度真实感的感官体现,在这里也就变成了现实。虚拟现实设计艺术的价值在这个时代尽情彰显,实现了艺术设计,艺术与艺术欣赏观念的一次重大革新。

三、终极再创造艺术

虚拟现实世界是现实物理世界的仿真。它不再是现实图式、双重现实、镜像或概念的抽象性,也不再是有参照物或实体的拟像,而是没有本原或没有现实的现实模式:超现实。

由于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帮助我们以人工再生的形式重新创造另外的感知世界,我们将有机会参与这一可操控领域的新的意义再造的过程。假如把虚拟现实技术所营造的特定时空作为艺术存在的母体语境,我们将能够基于该系统提供的技术帮助,去创造一个完全独立于所谓物质性的艺术世界。艺术家置身于其间,以往制造艺术和感知艺术的经验模式得到改变,这是由于虚拟现实系统首先在一个原理层面上改变了艺术的生产机制,并导致了一个充满复制与拟真的多维艺术生产空间的崛起。

由于虚拟现实系统生成的艺术是一种沉浸形式的艺术,它源于系统潜在的人机交互特质以及各种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的特殊感知框架的支持,多通道界面、增强现实、触觉设备、全景立体投射系统以及大型交互性可升级平台等人工智能设备,增强了艺术的交互性模式与沉浸感,并且构成一种新的艺术景观和另一种现实性。其叙事结构不同于以往艺术的概念模式,无论其形态或是背后的文化机制,都异于以往经典人文领域的话语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超越于身心二元论的运作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凭借其更加智能化的属性介入当代艺术,使得艺术家彻底摆脱了现实世界一切物质性约束,在一定意义上超出甚至重塑了艺术家的主体经验而存在,艺术家可以根据个人意志去探索或筹划超越以往经验范畴的更丰富的语言形式,或者以纯粹的虚拟再生的方式去重构新的意义领域,并且可以在虚拟世界内部操纵艺术生产的所有过程。虚拟技术赋予了艺术家本体创造者的身份,此时的艺术作为我们生命本体的构成物,被引向一个更原始更本质的层面,它使我们能够回归艺术的价值之源去发掘自身的无限潜能。

四、结语

虚拟现实艺术最大程度地创造着人类与艺术的全新关系,也创造着人类之间、人类与世界的全新关系,这份艺术带来了全新的创作方式,这份艺术的艺术形态,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教育方式、工作方式、生产科学研究方式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虚拟现实艺术形式是当今世界一种全新、充满活力的设计艺术形式,这样的艺术形态与形式,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任何的艺术形态与构思都应该息息相关并且共通。这就更需要我们的设计者“以人为本、充满正能量”,关注人、关注社会,紧贴时展脉搏,用设计语言去表达人文精神,体现人文精神。用创新高效、充满正能量的设计作品去为人类与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巍.《信息与电脑(理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0年第05期

[2]朱志超,王家民,.《虚拟现实设计艺术探析》.电影评介,2006年11月

第7篇:人工智能影评范文

 

一、 电影《星际穿越》成功的主要原因

 

美国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主要讲述的是多年以后的地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无法再继续生存下去。[1]而主人公库拍为了挽救处于地球上的人类不断的探索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在他探索的期间历经千难万阻,父女隔时空交流,最终主人公找到了自己的女儿。该部影片科学元素层出不穷,电影科幻情节令人神往。《星际穿越》自上映后,被选定为2014年最烧脑影片,受到了广大网友的追捧,在豆瓣网更是给予高等评分。

 

该部影视作品的科学顾问由知名的物理研究学家索恩(K. S.Thorne)担任,他为了使更多的人能了解到该部影片的精髓,专门写了一部名为《星际穿越的科学》的科幻书籍。本部影片由知名导演诺兰(J. Nolan)进行组织与领导。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影视大师与科学研究大师共同构建形成的影视著作。然而在拍摄该部影片之前,影片科学顾问索恩与导演诺兰进行了两项约定,一是电影的内容结构与情节不能违反现有的物理知识与宇宙知识。该部影片由著名的物理学家进行指导,保证影片科幻伦理教育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电影中的未知领域,是在物理规律与宇宙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推测,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这些未知领域正是当前科学研究者所深入研究的内容。二是影片中未知领域的推测是极有可能发生的。第二项约定给予科学研究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本部影片以父女亲情作为影片线索,讲述了人类命运的变化。

 

二、 科学理论与伦理和宗教之间的联系

 

影片中,地球已经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伴随着宇航员拯救人类进行,科学技术理论的问题也不断的涌出。年轻的库拍看到年老的女儿墨菲走向人生的尽头,已经涉及到了传统的家庭伦理规范问题。而这种涉及家庭伦理的情景正如电影《回到未来1》所演绎的男孩回到过去后与亲生母亲相恋,充分地表现了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在其他的科幻影片中,科学发展与伦理问题的矛盾与冲突同样鲜明。同时,科幻影片彰显了科学片的矛盾理念。[2]科幻影片是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科幻元素创新的影视文本,通常反映了反科学主义,倾向宗教主义与神秘主义。两位救世主墨菲与布兰德的后面依然有着拯救人类计划,也就是“拉撒路计划”,这个计划以圣经新约代表人物拉撒路的名字命名,拉撒路患病死后被耶稣救活;库拍空间站也如同“诺亚方舟”。电影中的这些设定充满了宗教色彩。在许多的科幻影片中,不难看出其所蕴含的宗教意识,例如影片《黑客帝国》《超人》《地球停转之日》等,这些影片都涉及到西方的宗教文化。而科学影片的矛盾理念反映了科学理论和宗教精神两者互相结合形成统一的西方文化。

 

三、 科幻电影给科技伦理教育带来的作用

 

科幻影片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加以幻想而形成的影视文本,其中该部影片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与严谨的内容结构,再加上父女真实的情感交流,从而引发观影者情感上的认可与共鸣;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基础上,对未来世界发挥丰富的幻想,结合现代化先进的电脑合成技术,从而极大地拓展电影的想象空间。伴随着科幻故事的发展,科技伦理意识也慢慢显现,实现道德想象力向道德情感转化。对于道德来说,情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道德源自于情感。

 

(一)培养对未来人与自然的责任感

 

对于传统的理论学来说,主要考虑的是现代社会的责任,极少对未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行考虑。当前,我们处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时代,不仅需考虑当代对人类的责任,同时还应当考虑对未来人类的责任。我们难以通过肉眼来观看损害自然和谐的事物。而这些潜在的灾害对当代的人类的影响不大,但是可能对于未来的人类产生重大的伤害,使得人类与自然相处受到迫害。基于此,当代的人类应当培养起对未来人与自然的责任意识,承担着对未来人的责任与履行的义务,减少对自然的损害,还未来人一个美好的明天。

 

(二)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责任感意识

 

现代化的理论道德观念旨在强调人类对自然所行使的权利。功利主义伦理学中讲述了现代人类承担着保护自然的责任与义务,而这种理论是在自然能够给予人类资源的前提下的一种自我保存意识。在义务论中对自然进行立法,严格要求人类规范行为,而实际上该理论过度强调人的理性力量,让人类完全忽略自然的基础地位,对自然的生存发展漠不关心。通过科幻影视作品,我们能够真切地看到人类使用现代化技术对未来人与自然造成的影响。[3]科幻影片启示我们,现代人类不仅应当考虑当代自然生存与自身命运,还应当重视未来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从影片中可以了解到,地球之所以不再适宜人类居住,是因为当代人类对自然物种的过度侵袭,从而导致地球生态圈受到破坏。人类所享受的地球权利都是平等的,因此,当代人类不应只考虑自身的命运,还应当对未来人与自认负责。所以,人类应当提高自然保护的责任意识,加强对未来人与自然的责任,重点强调人类所做的行动应当对未来自然负责。坚持可持续发展,始终将人和自然放置在同一个发展的系统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应当重视自然的价值,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美国的科幻影片通过未来地球所遭受到的灾害警醒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应当重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享受着同等的地球权利,我们应当充分的考虑自然的价值与未来人的权利,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加强现代人类承担的责任。

 

(三)加强人类的忧患意识

 

该影片采用科学技术活动对未来的人类与社会进行了想象,极大地引起了人类的忧患意识。而忧患意识实际上具有预警的作用。“预警”是战争中出现定义为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提前警报。预警是指人类对未来世界的一种预测和警示。

 

生态系统环境受到破坏最大的责任者是人类。因为人类无休止地进行非理性的行为与活动,所以导致了许多的环境问题。例如全球变暖、沙漠化、空气严重污染等,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科幻影片演绎的正是当代非理性的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并对未来世界进行负面的幻想,想要通过科幻影片来警醒人类当前所做的不合理行动。

 

(四)极大的丰富科技伦理教育教学内容

 

所谓的科幻电影是在现有科学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展开一系列的幻想。生态环境系统受到破坏,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灾害。人类的内心受到了严峻的拷问,核辐射与核泄漏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使人感到极度恐惧,这些事件给予现代化环境伦理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案例。克隆人也引发了科技伦理问题,基因歧视的问题给予生命伦理带来了丰富的案例。人-机关系与智能机给予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案例。通过这些案例,使得科技工作者对现代科技活动进行反思,分析现代化科技活动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以及后果。人类应当肩负起保护自然的责任,正确看待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应用,分析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对自然的灾害,从而减少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进而使得科学技术成为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革新科技伦理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蕴含科技伦教育的科幻影片案例对学生展开全新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教学中主要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宣传科技伦理的重点,所取得的教学成就仍然不够明显。采用科幻电影案例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更加了解案例内容从而由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进而掌握科技伦理的理论重点。通过影片案例将外在的道德规范与伦理理论转化为科技伦理意识,加强科学技术活动的指导工作,从而使得科技人员熟练掌握伦理准则,规范科技人员的行动。采用科幻影片作为教育案例,让学生能够处于真实的环境中,因此在讨论未来的科技伦理问题时就可以采用有关理论观点进行判断分析。充分拓展了学生的道德想象力,从而促使学生掌握科技伦理理论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当前的科技发展可能会对未来社会带来的潜在风险,将忧患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进而指引着人类的行为活动。采用科幻电影作为教育案例,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案例进行伦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人们的科技伦理意识,对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着重大的作用。

 

科幻电影有助于宣传科技伦理意识,培养人们的科技伦理责任感。群众是社会活动传播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重视对大众科技伦理意识的培养,加强大众的社会责任感。科幻电影给予现代化科技伦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案例,加强大众的忧患意识,培养群众的科技伦理意识,自律人类的行为活动,建立起正确的科学道德观念,从而有效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伴随着现代化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型的科幻电影纷纷走向荧屏。太空影视作品一直保持着“硬科幻”艺术品质,充分的使我们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变化。科幻电影引导人类探索未知领域,为科学伦理教育提供了鲜明的案例,培养人们的科学伦理意识,推动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第8篇:人工智能影评范文

《侏罗纪公园》故事发生的22年后,纳布拉尔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主题公园和度假胜地―侏罗纪世界。游客在这里可以乘船驾车,或者坐在透明的旋转球里欣赏身边的恐龙。但是这一派热闹之中似乎暗藏危机,国际基因科技公司在复活恐龙的同时,还力图打造“混血儿”,将不同种类甚至不同物种的DNA相结合,最终意外制造出可怕的D-Rex掠食者恐龙。以欧文(克里斯・帕拉特 饰)为首的研究小组来到这里研究迅猛龙,却接连发生意外……

穿过漫长侏罗纪

《侏罗纪世界》从2001年筹拍,到今年暑假正式上映,期间经历近14年。从1993年,斯皮尔伯格开拍第一部《侏罗纪公园》时,就预料到这个创意将超越电影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影片上映前,环球制片厂就进行了全方位的市场战略,花费6500万美元,与超过100家企业合作,推出近1000款电影周边产品,其中包括世嘉的三款“侏罗纪公园主题”电子游戏,孩之宝的26款恐龙玩具,以及麦当劳“恐龙号豪华午餐”。整个系列的造势手法,刷新了行业标准,直到斯皮尔伯格监制《变形金刚》系列,还在沿用类似套路。

结果就是,系列前三部曲创造了一个侏罗纪世界。同名小说开始发售,系列漫画也紧随其后,每部电影上映前后,游戏依然大卖。环球地产甚至专门开辟了一个旅游项目,叫“侏罗纪公园主题游”,在电影拍摄片场就地取材,耗资1.1亿美元,花费6年时间建造完工。然而,繁荣中也孕育着危机。从票房来看,第一部《侏罗纪公园》打破了当时的北美票房纪录,狂卷3.57亿美元,其全球票房更是高达9亿美元,这个纪录直到九年后的《泰坦尼克号》才被打破;第二部《迷失的世界》也取得了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相比之下,第三部《侏罗纪公园3》虽然也取得了3亿美元的不俗成绩,但下滑势头意味着投资人要重新考虑这个系列的走向,这可能是整个制作陷入停顿的主要原因。口碑方面,影评人从不吝啬对第一部的溢美之辞,《纽约时报》称它为“真正的里程碑电影,银幕上前所未见的敬畏与恐惧”。后两部则是毁誉参半,大部分批评都指向叙事没有创新―创意逐渐疲软,也是该系列被叫停的原因之一。

这就是系列第四部《侏罗纪世界》面临的困境,这个恐龙世界的根基正在动摇,如果它不能重现第一部的辉煌,或许就是崩溃的开始。在这14年间,光剧本就彻底重写了四次,期间遭遇了2004年邮箱被黑剧本泄露事件,2007年编剧罢工,好莱坞停摆事件;导演更换了三茬,从《侏罗纪公园3》导演乔・庄斯顿请缨被拒,斯皮尔伯格欲亲自上马,到最后敲定仅有一部代表作的科林・特雷沃罗。这一切都意味着,这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侏罗纪世界》不再只是一个系列的续篇,而是一个全新三部曲的序章,就像《星球大战前传:幽灵的威胁》之于“星战”系列,就像《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之于“指环王”系列。

重回主题公园

导演科林此前曾说,在恐龙危机爆发前,影片会用前40分钟来展示侏罗纪公园里的各项娱乐设施,试图让我们跟随主角开始这场冒险。所有故事都发生在这个名叫纳布拉尔的小岛上,故事中这个虚构的舞台大部分搭建在夏威夷。当我们身处片场,最直接的感官冲击是―这一切都太过真实。这里所有建筑物都与现实世界存在联系,比如转角处突然会出现星巴克咖啡,而且不仅仅只是挂个牌子,你甚至可以进去点杯拿铁;在这里能吃到来自福蒙特州的Ben & Jerry’s冰淇淋,或者你还可以进IMAX电影院看4D影片,游客中心液晶屏中的三星Logo,都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错觉。

与此同时,有些奇怪的东西混了进来,比如被叫做“水晶车”的双人通勤设备,就像一个透明水泡,在铺设的轨道上徐行。这玩意儿真的能坐人进去,却无法实际操纵。在片场,小演员们对这个大玩具简直欲罢不能,导演科林感叹说:“我的孩子是第一批乘客,以后当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就会像我第一次看电影,第一次摆弄摄影机那样激动,这也是《侏罗纪世界》这部电影想传达给观众的体验。”在影片中,水晶车是重要道具,将会结合绿幕进行拍摄。它的速度被设定成8公里每小时,穿过雷龙、三角龙聚集区。前方的玻璃面板将呈现电子信息,以供乘客辨认视野里的恐龙品种―现实与虚幻就这样交织在同一个时空中。

另一个重要片场位于奥兰多环球制片厂摄影棚,影片中监控室、游客中心和恐龙孵化实验室的场景,主要在这儿拍摄完成。这里的整个场景布置得就像火箭发射指挥室,一面墙上装满了液晶显示屏,显示的是侏罗纪公园里各个角落的监控视频。实际上,科林对这些并不是很满意:“这个场景参考的是美国航空航天总局,但环球的设施过于陈旧,这等于是加重了后期处理的任务。”

相比监控室的简陋,实验室场景更有科技范儿。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曾是系列第一部《侏罗纪公园》的游客中心,新场景还没搭建好,而旧日痕迹犹在,高逼格油然而生。绿色植物已经爬满了脚手架,地上交错堆积着几根霸王龙骨头。

侏罗纪生态学

《侏罗纪公园》里,从化石蚊子身上提取恐龙DNA的创意令人惊叹。而在《侏罗纪世界》中,科学家则要尝试将鲸类等巨型物种的基因,与远古的凶猛恐龙相结合,孕育出更具威慑力的新物种,而且仅此一只。导演科林解释,不能量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经费不够,在早期剧本中,本来有一批杂交巨兽军团,就像《复仇者联盟2》里的奥创军。但他有次和五岁儿子一起看《星球大战》,九个月后,小孩已经不能分辨出天行者卢克和莉亚公主的区别,因为他们都是绝地武士。“在《侏罗纪公园》里,我们之所以记住那只霸王龙,因为它独一无二。所以,在后来的剧本中,就只保留了唯一一只杂交巨兽。”

围绕在这只巨兽身边,是《侏罗纪世界》里丰富的恐龙品种。现在已知的出镜恐龙种类已经达到了19种。《侏罗纪公园》中那只霸王龙将友情客串,虽然巅峰已过,但情怀还在,只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中,很有可能沦为猎物;还有飞天的翼龙、遁地的甲龙,以及在第一版预告片惊艳抢镜,生吞鲨鱼的沧龙―导演除了打造真实的主题公园,还搭建了一个完整的侏罗纪生态圈。

之前的《侏罗纪公园》提升了整个好莱坞的视觉特效标准。卢卡斯意识到,他自己家的工业光魔已经具备塑造有机生物的实力,这才开始拍摄星战前传三部曲;库布里克正式宣布启动他的新项目《人工智能》;彼得・杰克逊也是在看完《侏罗纪公园》之后才有了拍摄魔幻电影设想。在《侏罗纪世界》中,有四只主要的恐龙角色,制作团队采用了最新的动作捕捉技术来塑造它们,每只恐龙都请了专门的演员来扮演,由此可以保持它们呈现在银幕上动作的连续性。和预想中的全程绿幕加CG不同,实际拍摄中,剧组运用了大量模型。这些模型通常只是恐龙的局部器官,比如全尺寸等比例头颅,还有三人才能合抱的大粗腿,这些道具里都装了电动马达,用来模拟血管脉动和肌肉抽搐。导演认为这些“古老”的设备,能够带来更粗粝的质感:“当你发现头顶突然出现狰狞的暴龙脑袋时,带给演员和观众的震慑力是CG动画无法达到的。因为传统工艺也在进步,我相信它会带来前所未有的逼真感。如果你注意看系列前三部,发现特写镜头会一闪而过,因为再停留多一格,就会露出破绽。而我们这次努力要做到―再等等,再等等,让观众看得更清楚些。”

相比于恐龙部落,人类阵营稍显孱弱,系列老牌男主角山姆・尼尔不再出演,换成克里斯・普拉特,他在《银河护卫队》中塑造了自恋且恶趣味的超级英雄“星爵”彼得・奎尔,女主角布莱斯最有名的角色是《水中女妖》和《灵异村》。选择小鲜肉,预示摄制组重启整个系列的决心,整个影片中,只有一个角色与前作有联系,就是《侏罗纪公园》里出现的吴博士。导演透露,他是基因合成技术的关键人物,在这部电影中将会有更重要的戏份,算是给老影迷留下一丝怀旧的线索。

驯龙高手

对于科林的工作,斯皮尔伯格这样评论:“看到《侏罗纪世界》逐渐成型,感觉就像‘侏罗纪公园’真的曾经存在。”受宠若惊的科林对此表示:自己跟斯皮尔伯格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相对于电脑CG,他俩都更喜欢电动模型―在他看来,这种相似之处,或许正是斯皮尔伯格选择他重启“侏罗纪”系列的主要原因。

不过科林也清楚,之所以能幸运被抽中,更大程度也是因为自己是个易操控的新人,所以他坦白自己“看到剧本的那一刻,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因为我意识到,对于怎么拍好这个故事,心里完全没谱”。但他更清楚:机会难得!如科林所言:“我热爱爆米花大片,我也爱讲故事。”在他的描述中,斯皮尔伯格就像天神,赐予他参与好莱坞大制作的特权,当然,他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剥夺了讲故事的权利。“你必须做出权衡,如果这一切能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好,那你就必须这么做!越到后来,我越觉得我有责任这么做,既为了史蒂文,也为了我的童年。”

“侏罗纪”系列中最凶猛的五种恐龙

霸王龙

(T-Rex)

侏罗纪系列中最著名的恐龙,也是整个系列里真实性和延续性最高的角色,除了在第一部中大杀四方,第二部里它有了小孩,在第三部中,有个雄性未成年恐龙被棘龙杀害。在《侏罗纪世界》中,首部中的雌性恐龙将会回归。

迅猛龙

(Velociraptor)

和霸王龙一样,出现在所有的系列影片中,在《侏罗纪世界》中,它们有一场与主角展开激烈的摩托追逐戏。它们通常被描述成机智和凶残并存的品种,实际0.6米高,1.8米长的身材也会被夸大成1.8米高,2.7米长,以对人类造成威慑。

无齿翼龙(Pteranodon)

在第二部《失落的世界》结尾,它们在天空盘旋,最后还给其中一只来了个嚎叫特写。第三部中,它们就成了主角,经常像乌云一样,黑压压地集结在整个小岛上空。而在这部重启电影里,它们会被“暴虐霸王龙”蛊惑,对人类展开高空侵袭。

沧龙

(Mosasaurus)

《侏罗纪世界》中首次引进的新品种。在影片中,甚至专门为它开辟了一个娱乐项目:它从水中窜出,空中吞食鲨鱼,斯皮尔伯格还特意叮嘱,不光要拍它的空中猎捕的姿态,还要拍它们在水中进食情景,挣扎的猎物,血水蔓延,这样更刺激。

暴虐霸王龙

第9篇:人工智能影评范文

摘 要:文章从信息-技术-人三个方面分析了大数据对情报学带来的影响,以及数据提取知识的大数据应用目标与建立人与知识间关联的情报学目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BD2K大数据项目的案例分析,从信息-技术-人的维度、数据生态系统建设以及数据素养提升三个方面,提出了情报学的大数据应对策略。

关键词:BD2K;大数据;情报学;信息-技术-人;信息链;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7030

1 引言

大数据是近五年来我国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在中国知网的“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子库中以“大数据”作为主题搜索,能够检索到2183篇论文,其中2013年之前只有零星的论文,2013年之后每年以约300多篇的速度增加(见表1)。以“大数据+影响”为主题搜索,能够检索到317篇论文,以“大数据+策略”为主题搜索,能够检索到278篇论文(截至时间为2017年2月10日)。可见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对大数据及其影响和策略的研究成果在短短的五年内增长速度非常快。

尽管大数据对情报学的影响和对策研究论文数量增长很快,但其一,大数据和数据科学的发展本身尚处在起步阶段;其二,相关论文增长的年代还不够五年,历时比较短;其三,大数据的影响和策略研究成果大多从图书馆的角度开展。因此,开展大数据对情报学的影响以及情报学的应对策略,对于情报学在大数据时代的准确定位以及健康发展非常有必要。

本文将从情报学的视角,结合医疗健康领域大数据的国家应对措施的案例分析,研究大数据对情报学的影响,探讨情报学的大数据策略。

2 情报学视角的大数据影响分析

2.1 大数据影响的考察维度

2.1.1 大数据的数据、技术和应用三个维度

考察大数据的影响,我们首先要找到一个全面和客观的考察维度。对于什么是大数据,业界已经存在很多定义以及围绕着定义的质疑,很多学者认同大数据是有着“4V”(即容量(Volume),种类(Variety),速度(Velocity)和价值(Value)) 特征的数据,其数量大、类型多、实效强、价值高。大数据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故人们常在不同立场上对其定义进行叙述,因而,不同背景下大数据就有不同的指向,只有站在同样的认知角度上讨论大数据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大数据问题的正确办法。

大数据最先是来自技术领域的术语,它被认为是现有的技术手段难以在短期内处理的数据,2009年美国政府了数据网站,率先开始了政府数据开放的历程,到2012年美国政府“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之后,从决策和应用的角度研究大数据才开始大量出现。大数据之所以受到广泛的关注并不因为它是技术上的新挑战,当前人类科学和技术上的挑战很多,但大多数都只受到科学家或工程师们的关注,而大数据的不同是因为它的应用价值高、影响广泛深刻。

朱扬勇和熊S[1]论述了大数据的三个要素,即数据、技术和应用,是对大数据比较全面的认识。大数据中隐含了大价值,需要技术支持价值的发掘,需要结合社会应用来实现价值。

2.1.2 情报学的“记录的知识、人、工具”三大内容结构

对于情报学的内容结构,业界同样存在很多不同的认识。2000年,J.M.Griffiths[2]在《回归未来:千禧年的信息科学》一文中将情报科学的基本构成归纳为“人、记录的知识、工具”三个要素,并提出了围绕三个要素的情报学研究内容,对人的研究内容包括:人与信息的关系、人的认知过程和知识结构、人的信息查询行为、人所处的信息环境、人与环境的互动、人际互动;对记录知识的研究内容包括:知识组织与传播、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信息检索设计、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对工具的研究内容包括:人在获取、存贮、识别、传播记录的知识中起作用的工具如分类法、标引、主题词表、检索算法、搜索引擎、人工智能等[2]。

而早在1999年,iSchool运动便开始兴起,最早有十多所世界一流的LIS院系参与iSchool联盟,秉承联盟所倡导的在教学和研究中关注“人-信息-技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理念。

2.1.3 “信息(数据)-技术-人”的考察维度

从大数据的“数据-技术-应用”视角、到情报学内容结构的“知识-工具-人”视角、以及iSchool的“信息-技术-人”的相互关系视角,虽然它们的思想来源不同,但却是异曲同工。大数据视角中的“数据”,可以看作是信息的一种,或者说是信息的原料;大数据强调的“应用”就是强调大数据对人的作用,强调大数据的人文关怀;大数据视角和iSchool理念强调的“技术”比情报学内容结构中的“工具”范围稍微广泛一些,但是都是围绕信息或者数据的获取、存贮、识别和传播所起作用的技术、工具或者方法。

所以,不管我们是从全面认识大数据本身的角度,还是从情报学内容结构以及iSchool理念的角度分析,从“信息-技术-人”的角度关注大数据带来的影响都是一种可行的、客观的考察模式。

2.2 大数据带来的影响分析

2.2.1 从信息方面看

网络可以留下人类行为的数字化记录,科学仪器采集记录大量的实验和观测数据,可穿戴设备记录人体生理和活动数据,这些逐渐形成了来源多样、数量巨大的大数据;数据的采集、存储、传播技术的发展使数据利用的成本降低、便利程度提高,逐渐造成了当今社会人人生成数据、人人需要数据、人人分析数据、人人理解数据的状况;大数据可以在不经意间自然反映出一些过去无法用科学手段揭示的现象和结果,直接影响人们的决策,因此很快被应用普及。以公共健康为例,集中记录汇总全国或全地区的患者病历数据库、汇总患者的临床记录,形成覆盖全面的大数据,便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快速检测传染病,进行疫情监测、疾病监测,还可以联动公众健康个性化咨询和疾病防控的快速响应程序,从而形成智慧医疗的效果。

以信息管理和信息服昭芯课己任的情报学不论是满足公众的一般性信息需求,还是为教学、科研服务,其所面临的问题是:由于数据正在成为人们决策中所需要的信息中的一个重要种类,在未来要保证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应该开展数据管理和数据服务,从而更好地延续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目标。

2.2.2 从技术方面看

技术方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围绕着数据的产生、采集、加工、存储、检索、传播和利用过程的技术,涉及到很多的学科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软件开发、通讯技术、人机交互、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等。

对于情报学而言,比较有特色的一些信息处理的技术手段,如信息分类、信息主题、元数据、信息计量、信息评测、信息检索、知识发现、信息标准化、信息分析、信息质量控制、信息可信度测评等都面临着针对大数据处理的升级改造。

2.2.3 从人的方面看

(1)大数据时代人的信息需求发生变化。数据、信息和知识都是人类需要获取来处理的对象,我们常统称它们为信息,信息根据人的需要和自身的特征呈现不同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事实型信息、社会型信息和知识型信息三种。真实记录和反映个人、社会和自然界情况的、未进行思维加工的信息称为事实型信息,它们一般以数据的形式出现;反映个人、社会和自然界情况的,经过人脑提炼、组织和表达的信息是社会型信息,它们经过了人的思维过滤,作为一般性的社会需要传播,但还没有或者没必要成为规律性的认知结果,如人对一些事件的看法和观点的陈述、报纸上的新闻报道、观众对某一电影的影评文章,人可能对这些信息感兴趣,但不一定都想知道这些信息背后隐藏的科学规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性的认识称为知识型信息,它们是人对社会和自然界认知的结果。

用户的信息需求与信息的可获得性关系密切,信息的可获得性大,信息的需求就高,反之亦然,而信息的可获得性很大程度上受信息传播技术和传播渠道等客观条件的影响。由于三种信息的价值不同、传播技术的不同,人类对上述三种类型的信息传播的情况也不同。最早得到传播的是知识型信息、其次是社会型信息、再次才是事实型信息。知识型信息能够直接指导人的决策,价值最高;社会型信息经过少量采集和分析能够转化为知识型信息,价值次之;事实型信息经过大量采集和分析才能够转化为知识型信息,单个信息价值低、总体信息价值才高。知识型信息的可获得性受到国家的保障,可获得性最高,社会型信息的受众面最广,满足人们的日常信息需求;事实型信息是自然形成的,数量最大,正在逐步满足日常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信息各个层面的信息需求。

在信息传播的不同发展历史阶段,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用户的需求:以图书馆传播渠道为主要形式,满足对知识型信息的需求,由于传播条件限制,用户只能通过图书等形式获取他人提炼之后的知识型信息,图书馆通过借阅形式满足了大部分的社会知识型信息需求,而其它类型的信息只能依靠自己观察和记录来获得;第二阶段用户的需求:以图书馆辅助大众媒介为传播渠道,是以知识型信息为主辅佐少量社会型信息的信息需求,除了图书馆传播知识型信息的渠道,用户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获得社会型信息;第三阶段的用户需求:以网络传播形式为主,获取数据库、互联网、图书馆提供的知识型信息和社会型信息的混合型信息,用户通过访问数据库、互联网、图书馆能够得到丰富的信息类型,图书馆传播的主要是知识型信息,而数据库可能提供视频音频、图书、期刊、数据等各种类型的信息,包括知识型信息和社会型信息,人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生成知识;第四阶段的用户需求:仍以网络传播的数字信息形式为主,但可以从图书馆、数据库、互联网等获取知识型信息、社会型信息和事实型信息等三种类型的高度混合型信息;这一阶段刚刚开始,是记录个人、社会、自然界的行为特征的大数据的加入传播渠道并壮大发展为特征的信息传播和需求,人类的选择和决策受到大数据的影响,科学研究进入到第四范式。

综上,用户的信息需求经历的四个阶段为:

* 以知识型信息为特征的需求模式;

* 以知识型信息为主辅助社会型信息为特征的需求模式;

* 以知识型和社会型混合性信息为特征的需求模式以及以知识型;

* 以社会型和事实型信息需求为特征的需求模式。

(2)大数据时代人使用信息方式的拓展。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使用信息的种类和方式也在不断拓展。情报学的研究内容经历了多次拓展,从纸媒时代的图书资料,到计算机单机时代的电子资源和数据库资源,再到网络时代的数字资源,再到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资源,信息的存在和利用形式在不断改变,情报学一直的目标都是研究人的信息需求、研究信息产生、采集、组织、存储、传播和服务的全过程,为人们从信息中提取知识提供便利。

大数据时代,人所使用信息内容和方式增加了数据的使用和数据中的知识挖掘,情报学所研究的信息内容必须做适当拓展。随着数据科学的出现,国际上已经成立了数据科学的学会协会,国内外也有了专门的数据科学学术刊物,在高等教育层面,国内外都有了本科、硕士和博士层面的数据科学课程和培养方案。虽然数据科学发展很快,但它目前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还没有形成确定的研究对象和核心的研究内容。由于数据问题涉及的学科众多,未来的数据科学也许类似信息科学,会形成一个学科群,而情报学从人们使用数据的角度提供数据的管理和服务的研究应该属于该学科群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因为不管信息的类型如何变化,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是不变的。知识型、社会型、事实型信息的混合和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会使信息世界和信息空间越来越复杂,社会更加需要帮助人们从信息中获取知识的服务。

2.3 情报学价值和大数据价值的本质分析

情报学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建立人与知识的连接,解决人的知识利用问题。该观点的来源可以追溯到1945年,范内瓦・布什博士在《诚如所思》的文章中提出二战后科学发展的目标――要让人类正在增多的知识得到充分的利用。国内外学者都认为,《诚如所思》的发表标志着情报学的诞生。情报学从诞生时到今天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建立人与知识的连接,帮助人类充分的利用知识[3]。

上述实践案例应对大数据的对策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1)从数据中识别知识和数据中生成知识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手段;(2)管理上的投入和社会各方广泛参与是解决大数据问题的有效措施;(3)大数据随处可见,但大数据获取仍然很困难;(4)应对大数据的问题仍然需要注意标准先行;(5)为大数据建立索引、帮助实现大数据的发现是核心的问题;(6)人的意识和能力是大数据应用的核心问题;(7)大数据工具和方法的开发是大数据应用的核心问题。

4 情报学的大数据对策研究

4.1 在“信息-技术-人”及其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更多嵌入大数据的内容

4.1.1 开展针对全信息链的信息研究和信息管理

Peter Ingwersen教授1994年就指出,由于信息社会的出现,人类从物理上和智力上获得快速增长的知识出现问题,再加上在社会范围内解决问题的复杂性增强、信息技术提供了各种机会,在这样的条件下情报学产生了。由于获得信息对解决问题的潜在价值随着全球对技术的依赖性而逐步增强,结果,信息处理过程、工作的专门化和信息科学受到促进[11]。如果我们现在把上面这句话中的一些“信息”转化为“数据”二字,可以看到数据对解决问题的价值随着全球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增强,数据处理过程、数据工作的专门化和数据科学必然受到促进。按照Harold Borko先生在1968年的情报科学定义,情报学是一门研究信息的行为和属性以及处理信息使其易于获得和易于使用的最适宜方法的学科。它关注与信息的产生、收集、组织、存储、检索、解释、传播、转换和使用相关的知识体(the body of Knowledge)[12]。

按照学界广泛接受的“数据-信息-知识-智慧(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Wisdom,DIKW模型或DIKW金字塔)”[13],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之间是一种链的关系,其中信息是最核心的,所以,很多学者将DIKW称为信息链,DIKW模型反映了四种概念之间本质的关联性,数据是原始素材,信息是加工处理后有含义的数据,知识是信息之间的关联性的本质认识,智慧是人运用知识的能力。从上面两位著名情报学者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情报学曾经经历过技术依赖所带来的学科发展的促进,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对于解决问题的潜在价值不言而喻,情报学需要继续研究作为一种特殊信息或者作为信息原料的数据的行为和属性,关注数据的产生、收集、组织、存储、检索、解释、传播、转换和使用,研究处理数据使其易于获得和易于使用的最适宜的方法。

传统情报学比较注重的是DIKW模型中的信息(I)这个层次,大数据将信息链中的焦点左延到了数据(D)这一层,而大数据的关键在于应用,在于从数据中发现知识,数据中获得信息再获得知识是大数据应用的目标,因此大数据同时将信息链中的焦点右移到了知识这一层(K)。因此,从信息的角度看,情报学的大数据对策之一就是:将研究的重点从信息链的信息层左延到数据层并右伸向知识层,重点关注数据向信息和知识的转化,针对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开展全信息链的信息研究和信息管理。

4.1.2 信息处理技术向数据处理技术倾斜

技术是当今数据和信息的存在环境,围绕着信息的生命周期,技术的介入经历了从局部作用到整体作用的发展过程。在数据获取、数据组织和数据分析的大数据处理中,来自不同学科的技术都分别起到自己的作用,如计算机科学、通讯科学、数学、统计学、信息管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它们对数据处理的介入和定位是比较复杂的部分。

从上一节的BD2K的实践分析中我们看到,大数据的工具开发的最佳模式是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同编程人员一起协同工作;此外,促进大数据利用的工作除了开发还有管理,除了分析还有应用,除了技术还有政策,其中对很多的W科都提出了挑战,IT技术也开始向数据技术倾斜。

因此,从技术的角度,情报学的大数据对策之二是:情报学传统的对信息加工和管理的技术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分析、知识发现、元数据、信息质量控制、信息可信度评估、信息标准化等技术,要向数据技术倾斜。

4.1.3 分析数据需求,建立人与数据之间的联系

今天的信息是在技术环境下为人服务的,无论是数据和信息还是技术的挑战,都面临着人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对知识的需求内容和方式的根本改变,技术促进了这种改变,信息形式促进了这种改变,信息和技术的综合作用影响了人对知识的需求和利用。

人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情报学一直致力于能够建立人与信息或知识之间联系。七十多年前的1945年范内瓦・布什博士提出的让人类正在增多的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的科学目标,成为了情报学的研究宗旨;十多年前的1999年iSchool运动中,很多学校以人和信息的交互作为LIS教育的培养理念和教学目标,如佛罗里达大学信息学院的教学目标就明确为建立人与信息的重要联系[14]。

由于人与知识之间的信息联系在内容和方式上是不断进化的,围绕着信息有各种技术不断出现,包括信息的表达和记录(如文字、印刷、图书、期刊、报纸、视频、音频等)、信息的传播(如出版机构、图书馆、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人必须找到合适的方式利用信息,有学者认为人、信息、技术是环环相扣、互相适应、互相制约发展的[15]。人对信息的需要是永恒的,人也永远在思考和探索能够运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吸收、传播和利用信息。每一次新的技术突破,都会对人、技术和信息三者之间平衡关系的打破进而寻求新的平衡。

大数据的发展造成人与知识的联系出现了新的问题,寻求新的平衡就带来新的突破,包括学科的突破、专业的突破,正是在人与知识之间关系的冲突和矛盾之中,情报学得到发展。因此,从人的角度看,情报学的大数据对策之三是:深度研究人的数据需求,建立大数据时代人与数据之间、人与信息之间以及人与知识之间的重要联系,推动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4.2 寻找数据生态系统建设中情报学的定位

从BD2K的案例分析中,我们看到医疗健康大数据策略中非常强调数据生态系统的建设,专门召开研讨会和工作会来研究相关的问题,如何优化数据生态系统,将是大数据时代管理层和应用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当前数据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很多,BD2K提出了缺乏合适的数据工具、数据获取困难的问题,提出了让数据可发现、可接入、可交互和可重用的建设目标;我国学者朱扬勇和熊S也很精辟地提出了大数据应用中的“6用问题”,即数据不够用、数据不可用、数据不好用、数据不会用、数据不敢用、数据不能用[1]。

数据生态系统建设一定需要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合作,不是某一个学科和某一个领域可以独立完成的。情报学本质上是研究人的信息利用问题的学科,在解决数据生态系统建设的问题中,其相关度很高,应该处于核心的位置,对于数据共享、数据标准开发,数据资源索引,数据资源描述、数据溯源、数据知识产权、数据发现、数据重用、数据管理、数据质量、数据可信度等数据生态系统建设的关键问题,情报学可以用参与和合作方式,加入数据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优化的队伍中。

因此,从数据生态系统建设的角度,情报学的大数据对策是需要积极寻找在数据生态系统建设中本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方面的贡献,明确本学科的定位,借助大数据的机遇推动学科的发展。

4.3 社会人和专业人全方位的数据素养提升

从BD2K在人员培训和教育上的投入,我们看到人的数据素养不足是大数据应对策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信息素养教育一直是LIS的研究热点,图书馆学和情报学长期以来的信息素养提升的理论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国际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广为流传的信息素养标准,信息素养教育所积累的经验、国际合作模式、标准推广方法等都为情报学在大数据时代开展数据素养的提升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情报学需要研究针对人人利用数据的时代中,社会普通人的数据素养要求;研究在服务于人的数据需求的过程中,专业数据人才的数据素养要求;制定社会人和专业人全方位的数据素养提升计划,通过社会科普、职业培训和专业教育,采用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MOOC’s教育等多种方式,开展全方位的数据素养的培训和教育。

针对数据素养提升,情报学的大数据对策是研究如何区分信息素养和数据素养之间的不同,制定数据素养的合理标准,针对不同的数据需要和应用需要,开展全球性的数据素养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普通民众和数据专业人士的数据意识、数据知识和数据能力。

5 结语

大数据的影响是多个方面的,用信息(数据)-技术-人的三个维度考察其影响和应对措施既符合大数据思维也符合情报学的学科视角,从医疗健康领域的大数据实践看,从数据到知识是大数据应用的关键,研究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建立数据与人之间联系的理论与方法,是情报学在大数据时代的目标,情报学可以从信息-技术-人的维度确立学科的研究内容,在数据生态系统建设中找准学科的定位,并且为大数据时代人的数据素养的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扬勇,熊S.大数据是数据、技术、还是应用[J].大数据,2015,1(1):71-81.

[2] José-Marie Griffiths.Back to the Future: Information Science for the New Millennium[J].Bulleti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26(4):24-27.

[3] 周晓英.情报学的形成与定位[J].情报资料工作,2006(2):5-10.

[4] The White House.Obama Administration Unveils‘Big Data’Initiative: Announces $200 Million in New R&D Investments[EB/OL].[2017-02-10].https://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ostp/big_data_press_release_final_2.pdf.

[5] NITRD Big Data Senior Steering Group.The National Big Data R&D Initiative[EB/OL].[2017-02-10].https://nitrd.gov/bigdata/documents/NationalBigDataRDInitiativeVisionAndActions.pdf.

[6] 王曰芬,x清楠,宋小康.国外数据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7):5-14.

[7] Ohno-Machado,L.NIH's Big Data to Knowledge initiative and the advancement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2014,21(2):193.

[8] Jocelyn Kaiser,Emily Underwood.NIH makes $32 million in awards to mine big data[EB/OL].[2017-02-10].http:///news/2014/10/nih-makes-32-million-awards-mine-big-data.

[9] NIH.About BD2K[EB/OL].[2017-02-10].https://datascience.nih.gov/bd2k.

[10] Lucila Ohno-Machado.NIH's Big Data to Knowledge initiative and the advancement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EB/OL].[2017-02-10].https:///jamia/article-lookup/doi/10.1136/amiajnl-2014-002666.

[11] Peter Ingwersen.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Science[M].Allen Kent.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New York: M.Dekker,1994:137-175.

[12] Borko H.Information science: what is it?[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68,19(1):3-5.

[13] Rowley,Jennifer.The wisdom hierarchy:representations of the DIKW hierarchy[J].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cience,2007,33(2):163-180.

[14] 陈传夫,于媛.美国iSchool的趋势与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