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伦理论文范文

企业伦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伦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伦理论文

第1篇:企业伦理论文范文

1.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企业文化,并非企业内部各种文化的机械总和,而是一种完整的自成体系的科学管理理论。那么,企业文化是什么呢?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理论。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思想;二是管理实践。从其管理角度看,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部门,通过自己的管理实践,精心培育、倡导,塑造的一种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奉行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从其实践的角度看,界定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宗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人员素质、企业形象等。这时价值观念是核心内容。由于企业的情况不同,所以各企业的企业文化也各不相同。比如,我们安装公司提出的“团结、安全、奉献、创新”,只是体现了我们公司的企业的风格,而不是我们公司企业文化的全部。

企业文化是当代崭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它来自社会文化,但又高于社会文化;它反映社会文化,但又不是社会文化在企业里的重复出现。它把社会文化对企业的客观要求转换成增加企业活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这种理论新就新在突破就经济论经济的圈子,把人看成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上研究企业管理的问题。因此,必须打破过去那种单纯用钱管人,用规章制度卡人,用长官意志指挥人的老办法。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是把管理的着眼点转移到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企业文化建设上来。这是当今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科学途径,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2.企业文化的管理指导思想,应该是最大限度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

现代企业的活力,不仅表现在生产水平上,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企业内在因素的提高及其手段上。曾经说过,生产力诸因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企业文化的管理思想,应该是最大限度的放在如何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上为最终出发点,只有这样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扎实、有效的节节攀升。如何做到这些?这就是企业文化管理所在探索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不妨借鉴下成功企业里的经验。成功的企业把员工看作是“上帝”。员工一到企业,企业先想到的是员工的吃、住、行方面的问题,并且首先帮助解决,接着培训,上岗以后还有指导,企业还在员工经常去的场所,设置了许多建议箱,定时搜集员工意见、建议。对员工的意见、建议定期研究、回复,对有特殊意义的建议还要给以奖励,各级管理人员,按分工定期或不定期的回访……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手段,把员工凝聚起来。员工也为是该企业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这样的企业的员工主人翁意识树立了起来,以公司为家,以公司为荣。工作起来不是要,而是我要干。这样的员工,思想境界高了,企业自然也好了,企业好了,员工的后顾之忧也没了。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企业文化的管理实践要明确几个问题。

企业文化既是管理思想又包含管理实践。如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永远是空中楼阁。为此,我们在确定是或实践企业文化时,是要把如何管理好企业的抽象思维,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即把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企业目标、价值观念、企业精神、行为准则变为员工的努力方向和要达到的目标以后,企业就能无往而不胜。为此,要明确几个问题:第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在企业的目标上。企业目标是什么?包含企业的经营方针、中长远发展规划、目标。具体说,应包含企业近、中、远期的产值、利润、效益、安全、技术发展方向、员工素质、管理水平等内容,形成“软”、“硬”结合的目标体系。进而将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班组。使员工看得清,方向明,把握得住,这实现目标而尽心尽力。第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价值观念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企业价值观念来说,主要是本企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的估价;二是,对个人来说,价值观念主在指对劳动价值的取向和估价。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价值观的确定同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有着直接关系。因此,企业就必须经常进行道德观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员工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决心为企业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我们安装公司才能受到社会的关爱、尊重,从而体现出我们的价值,此时自然也就扩展了我们的生存空间和环境,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第三,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企业精神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是因为它与企业经济工作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这是因为企业精神反映了企业管理的主体———人的主体意识。企业精神在体现企业基本宗旨,是企业的明显标志;企业精神还要体现企业特征、发展方向趋势的文化追求;企业精神还要把员工自信作为企业的支撑点和活力源泉,这就构成了企业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发展的内动力;通过培育企业精神,把员工的个人命运与企业的生存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并且渗透到企业组织的各个肌体,企业也就有了生命力。第四,企业管理标准和制度是企业文化的约束要素。超级秘书网

第2篇:企业伦理论文范文

“期待视野”在姚斯的接受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但这一概念却不是姚斯最早提出并应用的。最先把“视野”这一概念引入哲学的是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和尼采,存在主义先驱海德格尔也曾在其文中提到过“视野”,他认为其构成了人在历史中的存在,并将这一概念称之为“先有”“先见”“先知”,阐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更是在其著作中反复提及“视野”二字,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和社会学家曼海姆是最早将“期待”和“视野”合并使用的两位大家,表明了与文化事务的先在联系。艺术史家冈布里奇把“期待视野”定义为一种“思维定向,记录过分感受性的偏离与变异”。姚斯将“视野”这一概念进行重构,以现象学美学和阐释学美学为主要文学理论基础,把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所称的“理解视野”被姚斯改造成为“期待视野”。姚斯的“期待视野”以解释学为其基本研究思路,在他看来“期待视野”是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读者通过调动自己的各种经验、兴趣趣味、个人素养、个人理想等积累,在作品面前综合形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最高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由此,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的两种文学形态:一种是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一种是在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野。阅读视野就是以上两种视域相互融合构成的。

二、“期待视野”的内涵

“期待视野”这一概念从内部结构上分析是三部分组成的,即类型的现在理解、已经熟识作品的形式与主题、诗歌语言和实践语言的对立。前两部分是指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定向期待,第三部分是指接受活动中的创新期待。

(一)定向期待划定了文学接受的基本方向。接受主体在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会构成一定的审美心理,并会在这个相对的时间内形成较为稳定的阅读心理定势。这种状态是由“主体的需要和相应的客观环境”因素决定的儿这种既定形成的接受主体的“心理定势”就是所谓的定向期待,它是读者进行文学接受的前提,也将影响或决定继起的文学接受活动。读者进行文学接受活动时,其生活经历和文学经历会对文本形成一种阅读期待视野,当读者以定向期待投入作品之中时就会自动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并连接其断裂的部分,充分体会文本的意味。这种表现就说明读者的阅读期待是具有预期性的,也就是文学接受活动中形成的“自我世界”,并会试图将作家构造的“作品世界”纳入其中来实现同化。两者相重叠的部分就是作品被理解的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定向期待视野。可以看出,定向期待为文学接受规定了基本的走向,对文本的任何理解都是定向期待的重新整合。

(二)创新期待使文学接受得以升华。人在进行文学活动的时候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会不断通过自我调节,积极地改变和应对新事物。所以说,如果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以定向期待进入,那么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阅读视野就不会随其自身的文学经验的增加得到相应的充实与提高。也就是说,读者在定向期待的作用下,对作品进行理解,对读者而言,作家所创造的作品世界不一定与其定向期待视野一致,对于陌生与新鲜的作品世界,读者有可能会排斥,也有可能引起好奇,于是敞开已有的期待视野来接受新的文学经验从而顺应作品,这就是所谓的创新期待。读者应以定向期待为基础对文学作品进行主体理解,并在创新期待视野的推动下不断寻找和修正定向视野,伴随文学接受活动的发展,使其阅读期待视野得到升华

(三)审美距离说。姚斯认为文学史就是作品和读者的期待视野相互作用,不断产生审美距离而发生期待视野的改变,从而产生新作品的过程。姚斯将既定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出现的不一致命名为“审美距离”。作品的创新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距离,决定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好的作品往往既满足读者的定向期待,又不断打破他的定向期待,以塞万提斯的著名作品《唐吉坷德》为例,人们在进行文学接受过程之中,既定的定向期待视野是对美妙神奇的古老传说的追求,但细读作品,读者就会发现,文章写的并不是他们心里期待的传统意义上的骑士小说,而是一部讽刺意味极浓的作品,这打破了读者在阅读初期的期待视野,被改变讽刺性地被现实。即便如此,这部作品还是成为了流传历史的经典作品,在全世界享誉盛名。引导并形成了读者对骑士小说的新的期待视野。所以说,文学的接受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建立、改变、修正、再建立期待视野的过程。

(四)个人期待视野与公共期待视野。姚斯认为,接受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公共期待视野。他将期待视野分为个人期待视野与公共期待视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共同期待的视野就是所谓的公共期待视野,它决定这这一时期个人期待视野的生成、变化与发展,使其在进行文学接受活动中所受到的公共期待视野下开始并完成。公共期待视野是群众个体期待视野的融合与升华,它伴随个人期待视野的发展而发展。公共期待视野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视野和水准的集结,决定了这个时代群众个体读者的文学接受的发展与方向。

三、“期待视野”的作用与影响

第3篇:企业伦理论文范文

(一)生产率与出口行为关于生产率与企业出口的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有:Melitz(2003)、MelitzandOttaviano(2008)、Bernardetal(2003),这些学者主要是构建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来研究基于异质性生产率的企业出口行为。Melitz(2003)在Krugman(1980)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生产率异质性和固定成本,其中,行业的固定进入成本(fe)、出口固定成本(fex)和生产率(φ)都是外生决定的,生产率服从一个随机分布函数。该模型研究了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的均衡状态,并进一步求解了贸易自由化加深时市场均衡的各项重要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国际贸易的深化提高了行业的进入门槛和出口门槛,只有生产率更高的企业才能进入出口市场并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销售利润,生产率次之的企业虽然能够出口并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出口固定成本的存在,利润会受损,生产率较差的企业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生产率最差的企业则会被迫退出市场。由此,Melitz指出,贸易可以通过资源在异质性企业之间的重新分配使行业平均生产率得到提高,而无需通过提高每个企业的生产率来实现。另外,贸易通过两个途径使一国的福利得到提升:行业平均生产率的提高和消费者偏好多样性的满足。Bernardetal(2003)的建模思想与Melitz大体相同,只是对生产率所服从的随机分布有不同的解释。Bernard假设异质性企业的生产率由Frechet分布随机决定,而且厂商的加成率会随着消费者需求价格弹性变化而变化。Jean(2002)假设不同企业的边际成本采用离散的方式,由低到高进行单调递增的序列排列。AsplundandNocke(2006)假设异质性企业的生产率服从马尔科夫过程。StephenJ.Redding(2010)将异质性企业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相结合,分析了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对比较优势、市场规模、总量贸易和贸易福利的影响,并研究了贸易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Redding指出,尽管大量的研究表明企业生产率对贸易自由化有内生的反应,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企业异质性的来源依然缺乏足够的研究。

(二)出口固定成本与出口行为在异质性企业模型中,开始考虑固定成本的异质性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这将使异质性企业理论更加贴近现实,并具有更高的解释能力。RobertsandTybout(1997)提到了出口固定成本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他们认为出口固定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对国外市场的探索成本、对外国消费者需求信息的搜集成本、与国外消费者建立联系渠道的成本以及本国商品为适应国际标准而做出的调整和修正成本。这些出口固定成本的存在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因为企业要有能力在出口前克服一次性的固定成本。这种固定成本通常与企业本身的规模有关,即不同规模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出口固定成本,另外,具有较多出口经验的企业相比于新出口企业面临较小的出口固定成本。在此基础上,SuzanneThorns-bury(2012)提出,企业的出口成本还包括合规成本,即企业为符合市场准入规制所要花费的成本。他认为企业在出口之前,需要支付必要的信息成本来减少或消除合规成本的不确定性。研究发现当存在不确定的合规成本和非零的信息成本时,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在平均利润和生产率方面的差异会缩小。HegeMedin(2003)构建了一个垄断竞争的国际贸易模型,考察存在固定贸易成本的情况下,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的企业出口行为。他指出,在一个规模报酬递增的部门,由于出口固定成本的存在,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并存,而且较大的出口市场可以使出口商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一个小国相比于一个大国出口比例更高,而且小国的规模经济部门比大国更开放,尽管它们面临着不利的国内市场。HegeMedin指出小国出口企业获利多,出口动机强烈,容易实现信息外溢,使其整体的出口固定成本变小。JanG.Jorgensen(2008)在异质性出口固定成本的建模方面有了突破性发展。他展示了一个简化的异质性企业模型,并假设对称的两个国家之间发生产业内贸易,产业内各个企业面临不同的出口固定成本。研究发现:在异质性固定成本的假设下,存在正的双边关税可以使福利最大化,即较小的双边关税可以提高两国福利水平。JanG.Jorgensen的突破性贡献在于对冰山成本的假设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冰山成本的假设意味着单个企业内部的边际生产成本不变,在企业之间则是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单位商品的出口运输成本越低,这一结论并没有事实依据。如果说贸易自由化可以视为运输技术提高的结果,那么运输技术的改善会对福利产生正的影响,JanG.Jorgensen引入了关税模型,旨在区分关税自由化效应和运输技术效应对福利的影响。另外,他还将企业异质性出口固定成本与异质性边际成本相结合,并指出企业的出口决策依赖于沉没成本和预期的利润流。ShonM.Ferguson(2012)侧重于考察通过改变产品研发的固定投入成本来相互竞争的企业的出口行为。研究发现,由于研发密集度较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模式;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总成本的比重越大,越容易成为出口商;研发密集型的产业对贸易成本的敏感度较低。GaoB,TvedeM.(2013)则真正将出口固定成本异质化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只出口企业(export-onlyfirms)存在的合理性。他们认为只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是存在的,这类企业往往面临较低的生产率和较低的出口固定成本。当一国从封闭转向开放时,面临高出口固定成本的低生产率企业被迫退出市场,而面临低出口固定成本的低生产率企业则有机会在国外市场存活。这一观点与LuisCastro(2012)相似。因此,在GaoB,TvedeM.(2013)中,当生产率和出口固定成本同时异质化后,国际贸易使得三种类型企业同时存在:只出口企业、只内销企业和同时服务于国内国外市场的企业。显然,这种假设可以为现实的经济活动提供更好的解释,同时也更具有说服力。他们还进一步深入地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异质性出口固定成本的假设下,贸易所引致的产业内资源重新配置的情况更为复杂,对产业总体生产率的上升或下降的影响并不确定,具体情况需要视出口固定成本的分布而定。

二、生产率、出口固定成本与企业出口行为的实证研究

在一系列的理论拓展模型诞生之后,学界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接下来就针对生产率、出口固定成本对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方面进行文献的梳理和主要结论的陈述。

(一)生产率与企业出口学术界存在两种假说,解释了为什么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更有效率。第一种假说认为,由于存在额外的出口成本,更有效率的企业会产生出口自选择效应,因为出口固定成本为生产率较低的企业设置了贸易障碍,使其无法出口。第二种假说是“出口中学”效应,即参与国际贸易可以使出口商拥有更多的信息来源。例如,来自国际买家和竞争者的知识信息外溢有助于提高出口企业的绩效;出口市场的激烈竞争会促使出口企业更快地进步和创新,以求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两种假说阐释了生产率和企业出口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机制。JoachimWagner(2007)用10年的微观企业数据来检验出口和生产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总体来说,出口企业确实比非出口企业拥有更高的生产率,尽管出口行为未必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同时,JoachimWagner还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疑问:如果高生产率企业通过自选择进入国际市场,那么这种高生产率是由外生的随机因素决定的,还是企业有意识的进行出口战略计划的结果。AndrewB.Bernard(2007)采纳美国进出口企业的交易数据阐述了一种典型化事实,即在多种产业内部,相比于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拥有更大的生产规模,更高的生产效率,更密集的资本和技术,以及支付更高的工资。同时,他还指出进出口虽然是少数企业的行为,但这些少数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RonnyThomas(2012)利用1990-2009年间印度CMIE制造业企业数据对“自选择”与“出口中学”两种假说进行实证检验。文章报告了1990-1999年期间通过自选择进入出口市场的企业行为,研究发现随着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将继续参与出动且出口密度会进一步加强,2000-2009年期间,这些企业出现了明显的出口中学效应。JoachimWagner(2013)选择德国四位数产业的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生产率分布中处于平均水平以上的企业里,出口商比非出口商有更高的生产率,但很多在生产率分布中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的企业也都是出口商,但这些低生产率的出口商并不是所谓的边际出口商。

(二)贸易成本与企业出口关于出口固定成本和企业出口行为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出口固定成本的构成及其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或其静态比较分析、出口固定成本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而引起的企业出口决策的变化、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出口固定成本与出口行为的交互变化。AndrewB.Bernard(2006)研究了美国制造企业的出口行为是如何随着贸易成本的变化而变化的,展示了贸易成本和出口行为的动态演变过程。Bernard收集了美国1977到2001年间的企业数据,采纳行业层面的关税和运输费率作为贸易成本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行业层面来看,当贸易成本的降低幅度较大时,该行业会呈现出明显的生产率增长;从企业层面看,贸易成本下降时,低生产率企业更容易退出市场,高生产率的非出口企业可能开始出口,而在位出口企业则会扩大生产规模;从企业内部来看,贸易成本的下降有助于提高单个出口企业的生产率。Arkolakis(2010)发展了一种新的出口成本理论,将营销成本引入了产品差异的模型中。该模型指出,当企业可以赢得国外消费者并获利时就会选择进入出口市场,但同时需要支付递增的边际营销成本,即每多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这被称之为市场渗透成本。CostasArkolakis将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与eaton,kortum,kramarz在法国的企业数据进行校对,并成功预测出:由于市场渗透成本的存在,大部分企业不会选择出口,即使是选择在特定市场出口的企业,也只会出口其生产总量的一小部分。显然,这一结论与Melitz模型相悖。GeorgeAlessandria(2012)首次应用GE动态异质性企业模型对美国1987-2007年间的出口增长进行实证数量分析,在冰山成本下降的前提下,该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因此,作者指出,1987年以来美国的出口增长并没有什么令人费解的地方,与Yi(2003)的观点正好相反。另外,文章还比较分析了两种模型(仅有出口固定成本的模型和引入出口沉没成本的模型)的解释力度,结果表明后者能够更好地拟合现实中贸易增长的非线性动态变化。MarcJ.Melitz,StephenJ.Redding(2013)考察了异质性企业如何通过出口选择行为影响贸易福利。文章引入了一个同质性企业模型和一个异质性企业模型,并给定了除生产率之外其他相同的结构变量,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同质性企业模型,异质性企业模型中贸易成本减少所带来的贸易福利更大。这说明同质性企业模型缺乏一种额外的调整边际,即异质性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的内生选择。

(三)异质性出口固定成本、生产率与企业出口关注异质性出口固定成本和生产率共同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的相关文献比较少,最新的研究主要是LuisCastro,BenLi,KeithE.MaskusandYiqingXie(2012)对智利的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LuisCastro(2012)指出企业异质性体现在诸多方面,生产率的差异只是其中一方面,其他方面还包括企业的设计能力、营销分配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而这些非生产率的异质性往往会影响到企业所面临的出口固定成本。如果将生产率看作是企业出口的变动成本,那么企业的出口决策将依赖于两个因素:出口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由于行业和地区的差异,不同企业所面临的出口固定成本不尽相同,从直觉上来讲,出口固定成本与生产率之间也会存在一些相关关系。因此,研究生产率和出口固定成本联合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这一研究结果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生产率悖论”,根据Melitz的结论,高生产率企业才能克服出口固定成本而进入国际市场,低生产率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实证结果却发现,有些低生产率企业也会出口,较高生产率的企业反而不出口。针对这一悖论,LuisCastro(2012)的研究可以消除一部分困惑,即高生产率企业往往会面临高出口固定成本,那么生产率不够高的一些企业很可能难以克服较高的出口成本而未能成功出口,生产率低的一些企业可能会克服较低的出口固定成本而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用LuisCastro的研究成果来讲,就是异质性出口固定成本的存在会使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分布存在重叠区域。Davies,RonaldB(2012)应用105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企业数据检验了直接出口商、间接出口商和非出口商的生产率梯度,采用回归分析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直接出口商比间接出口商和非出口商的生产率更高,然而只有回归分析支持间接出口商和非出口商的生产率排名相近。另外,研究还发现与来源国相关的固定贸易成本是导致这三种类型的企业生产率差异的潜在原因之一,而且该类贸易成本只与直接出口商的生产率溢价产生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目的国相关的贸易成本则不适用于这一结论。

三、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第4篇:企业伦理论文范文

企业作为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提供者,与政府、所有者、债权人、供应商、客户还有员工等相关利益主体构成博弈的一方或多方。其过程是利益均衡的过程,所以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分为影响会计政策选择地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具体如下:

1.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①政治环境影响。在企业关系的各利益相关方中,政府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当选择会计政策的时候,应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操作,一定要重视当前政治因素的影响。政府是宏观调控机构,不定时会出台一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为防止政府政策对企业会计产生恶劣的影响,应当提高对于政府的关注度,采取相应递延会计收益或者降低会计收益的政策。②经济环境影响。会计作为经济环境的产物,在很多方面都对会计政策产生影响,例如:在政府的经济政策方面、企业的经营结构方面、社会经济水平发展方面等等。企业的组织形式、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都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产生一定影响。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结构和资金筹措手段、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对会计的目标产生影响,更会直接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立场。在经济发展较好的情况下,企业应采取积极而合理的会计政策;反之,当经济发展水平较差时,企业则要谨慎选择,着重考虑安全经营的需要,采取相对稳健的会计政策,不要冒险行事。③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分析,就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卫生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分析。而以笔者的观点看,文化环境是社会环境的最重要的因素。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包括其价值观、人生观。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由于文化程度的不同,这会对会计政策选择产生严重的影响。当这个国家都比较个人主义时,在做会计处理时,会相对灵活些,用依照个人的专业判断,用比较冒险的方式来做账目处理。而当这个国家具有集体主义思想时,就会比较统一,会采取谨慎的方法,一致性的态度来进行会计处理,避免未来事项的不利因素。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文化因素会严重影响这个国家企业的会计政策的选择。

1.2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内部环境影响因素。①股东的影响。股东作为公司的掌权者也是出资人,而股东与管理当局处于委托-链的两端,两者信息和目标都不相同。股东有时候为了确保自身利益,会对管理当局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加以限制。股东要想维护自身权利,首先需要确保投入资本的安全性,而有助于资本保全的方法就是会计计量方法的选择。②经济成本的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完整度和真实性。利益各方都想通过会计信息的质量来获取相关利益。管理高层都希望能够通过选择某种会计政策来获得自身所需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但要想取得相关的利益收益就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③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由于会计理论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会使得在会计实务的操作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当此种问题出现时,就会需要会计人员进行准确的估算和判断。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会导致会计政策选择的正确与否。因为会计人员本身就是会计政策的选择主体,当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选择符合当前企业现状的会计政策,会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而相反,会导致企业的亏损。这就体现出了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

2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

2.1企业管理者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获取利润。在当今社会,企业管理者的职称薪资待遇与其业绩相关,想要取得一定的荣誉级别就要努力达到一定的业绩。企业的领导为了自己的荣誉和职位,一般都会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有些管理者为了迎合政府政策,企业管理当局也会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

2.2企业会计人员的地位及职业判断能力不乐观。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中的员工,其工资奖金的多少直接与其企业的经营业绩呈正相关,经营企业的评价考核标准是反应当前经营成果的最好体现。如:销售收益率、投资回报率、净利润所得率、资产周转率等等。这些数据能够直接的反映出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会计人员为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工资能有所增加,就会通过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方法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以满足一己私欲。

2.3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过大。在市场经济化高速发展得时代,会计的多样化也导致会计政策选择的多样化。企业为维护自身会计信息对外的完整性,就会选择对所选用的会计程序、会计方法进行调整、变更。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上市,企业通过会计方法的多样化和会计政策的可变更性,为其成为上市公司获取盈余提供了可能性。

2.4监管部门力度不够,对违法行为处罚不力。有些企业内部会计结构不完善,公司内部人员会觉得要想保全企业的经济收益,就会选择减少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更改账目,以此来减少税收。这是严重的会计违法行为。但是有些监管部门处罚力度不够,这会导致受害的投资者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也会纵容不良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监管部门力度的不够,更会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不完整,不透明。

3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

依照目前的会计政策选择来看,我国的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依然停滞在较低的层面上。企业会获得自身利益,忽视法纪,为避免纳税,还会采取更改账目或让账面表现为亏损的做法。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完善市场经济的良好进展,今后我国应更加重视企业的规范化和监管力度,让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能朝着更高层次发展。就此关系来看,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全面化。一个企业的组成,是由无数个利益相关者组成。为满足和达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要逐步趋于全面化。企业中无论是从事何种业务的各方,都应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能够充分的理解会计政策选择对其的影响程度,知道如何才是能够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途径。在社会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利益受益广泛化的情况下,企业当局管理者要适当做出对企业良好的会计政策的选择,要综合的考虑各个利益主体,权衡轻重,做好充分准备。

3.2整体化。企业会计政策作为一个系统,所有的会计政策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使得企业有更好的效益。这就要求企业当局管理者要全面仔细研究自身所处的经济、利益环境,考虑企业未来的地位、目标及前景。结合会计的职业判断,根据有限的会计指导准则和合理的处理方法和途径,对可以选择的会计方法进行合理比较分析,从中找到最优的会计政策选择的组合。

第5篇:企业伦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营销管理 对策

一、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它是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是相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的。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等方面都比较薄弱。由此在营销管理方面体现出一些问题:

(一)营销观念陈旧落后

市场营销观念在营销实践中要经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五个发展阶段。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营销观念是很陈旧落后的,仍然停留在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阶段,尚未树立市场营销和社会营销的科学营销观念。

(二)营销手段有待改进

许多中小企业缺乏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所采取的营销组合策略老套落伍,市场开拓力度不大、信息反馈机制不灵、市场需求趋势把握欠准,很难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甚至许多中小企业还不知道借助现代化的互联网、专业信息机构、相关科研单位等渠道获取所需的信息,而仅仅依靠本企业微不足道的自有力量或老经验、老手段。

(三)营销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许多中小企业还存在营销管理制度空缺的情况,很大一部分也处于有制度却形同虚设的阶段。

(四)营销创新动力有限

在我国市场上存在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从事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企业,技术、资本含量极低,这些中小企业采取的营销方式依然以传统的营销方式为主,这样也就导致其在营销活动中缺乏创新,无法取得突破。

(五)忽视品牌建设

不少中小企业在营销实践中,缺乏对品牌建设的重视,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资源投入也不足。如此,当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往往会遇到巨大的发展瓶颈——产品牌子不响,价值无法提高,利润回报低。

二、提升中小企业营销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转变营销观念

中小企业现在的营销观念还存在着诸多与新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第一,更加重视战略。第二,更加重视合作。第三,更加重视客户。

(二)建立科学的营销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营销管理制度,其重点是营销人员的分配制度和营销人员的日常管理制度。首先,改变过去单一考核销售额的目标考核体系为多目标考核体系,将考核的指标由单一销售额变为销售量、回款率、新客户开发率、销售增长率、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多项指标。第二,适当提高基本工资,建立富有挑战性的激励制度,并帮助营销人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营销人员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三)塑造优秀的营销团队

优秀的营销团队,成员之间应相互信任,共同分享市场利益和研究成果,准确把握产品市场的分化和走向,建立共同的企业品牌形象,制定和实施企业的营销计划。首先要重视团队文化建设,团队赖以运行的组织文化是团队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者必须致力于创造一种支持团队建设的、开放性的组织文化。其次要转变观念,挣脱从内部选择人才的束缚,树立“眼球向外”的人才招聘意识。再次是从相关的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咨询公司或政府部门聘请高水平的营销专业讲师,对营销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市场开发、客户管理、通路管理、促销与市场推广、广告、公关、谈判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以全面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四)加强营销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营销创新的表现是全方位的、多维度的,但是营销创新也不是天马行空、为所欲为。它必须在了解市场的需求与变化后,基于自身的核心能力,考虑到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而后自发地从组织内部启动一场彻底的变革。

(1)营销观念创新。营销观念就是企业在开展营销过程中及适应新的营销环境而形成的思想和认识,它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灵魂。而观念的创新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正确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强化合作意识。

(2)营销组织创新。现代企业的营销组织呈现出联合化、扁平化和概念化的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立的企业“孤军作战”不可能取胜。从现实看,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在和大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其营销组织亦大多仍停留在销售部门而不是营销的层面上。

(3)营销技术创新。营销技术是指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包含目标市场的确定、产品定位定价、配销和促销及广告策略等等。由于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大多尚未真正掌握专业营销技术,因此必须在企业中建立专业的营销企划部门,挑选资深绩优的人员负责,同时聘请专业营销顾问协助,制定并实施企业的营销企划。营销企划的流程与步骤:市场情况分析、决定营销目标、拟订各种相关策略、选择最佳策略、获取管理认可、拟订战术计划、整合企业计划。

三、结语

总之,依据中小企业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市场覆盖区域性、营销人才职业化薄弱等特点,其在实施营销组织体系设计时应从实用角度出发,做到组织结构复杂化程度低,保证对市场反应的高效、敏捷;做到营销决策相对集权,保证决策质量;做到营销运营的正规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王丽娟.浅析我国企业营销观念的创新[J].现代商业,2010,(14).

第6篇:企业伦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 价值观; 企业管理;  

1、企业文化概述  

1.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为企业全体员工提供了共同的思想意识、精神信仰和日常行为的准则。  

1.2、企业文化的作用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 企业文化的有效执能带来以下作用:  

(1) 导向作用:对于企业的整体和全体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2) 约束作用:对于组织内的员工的思想, 行为, 心理产生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及影响。  

(3) 凝聚作用:组织文化被员工认可接纳, 形成为自己的信念, 具有相同信念、思想价值的员工产生一定的凝聚作用。  

(4) 激励作用:通过熏陶, 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自己内心的信念, 对自己的有引领激励的作用。  

(5) 品牌功能:企业树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及形象, 在公众心目中的形成品牌形象, 构成公司的软实力。  

2、XX组织的企业文化建设  

2.1、组织企业文化建设的概况  

组织文化建设从外到内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精神层:精神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层, 如同一颗种子, 包含企业的愿景, 使命, 价值观, 企业的经营发展理念, 精神作风等, 它也决定着组织的文化建设。  

制度层:制度层主要是企业根据精神层的要求, 在企业规章制度层面加以约束和体现, 保障内外的和谐统一, 企业的制度层能反映精神核心层, 同时也为其实现提供制度的保证。  

行为层:企业的精神层、制度层搭建之后, 通过长久的熏陶, 潜移默化, 转变员工的信念, 最终通过转变为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企业的行为, 以及企业内部的环境, 风俗, 故事等方面。  

物质层:包括企业客观物质环境, 办公场所、文化设施、企业产品和服务、企业对外宣传的价值观及形象、企业logo等客观物质来体现。  

2.2、企业文化理念  

愿景:  

锐意创新, 优质服务, 成为行业内的标杆。  

使命:  

尽最大可能满足行业内的客户需求。  

经营理念:  

专注于某领域, 不断超越, 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服务于市场。  

发展理念:  

以质量求生存, 跟随市场变化, 结合自身发展让企业立于市场不败之地。  

2.3、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1) 诚实守信:言必行, 行必果。  

(2) 执行力:不拖延、不懈怠, 当日事, 当日毕。  

(3) 创新: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客户体验, 提高市场效益。  

(4) 服务:客户至上, 向客户尽可能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5) 成长:不断学习, 超越自我,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4、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  

根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对员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规范及准则。企业员工行为准则从员工必须具备的个人修养、价值观, 对员工提出了10项行为准则要求:  

(1) 承诺的事情, 全力以赴做到, 不能言而无信。  

(2) 当日事, 当日毕, 勤勤恳恳, 脚踏实地完成好每个任务。  

(3) 锐意创新, 提升工作质量、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4) 提高客户满意度, 提高市场规模和效益。  

(5) 主动服务,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6) 对待客户及伙伴, 互相尊重, 态度谦和, 微笑服务。  

(7) 客户至上, 努力提供最优值的服务, 尽可能满足客户需求。  

(8) 不断学习, 成长, 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9) 与时俱进, 学习新知识, 新理念, 不被时代淘汰。  

(10) 顾全大局, 服从领导, 坚持公司利益高于部门和个人利益。  

2.5、企业管理人员的行为准则  

企业的组织管理人员承担着企业文化传播和监督的职责, 组织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管理人员的言传身教。管理人员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和影响者, 其每一具体的管理行为都向员工传达着企业文化的要求和信息, 影响着员工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根据企业文化精神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企业员工行为准则对管理人员提出了16项行为准则要求。  

(1) 以自己作为团队的表率, 用良好的素养影响他人。  

(2) 践行企业文化, 通过传播和日常管理让企业文化一点一滴传递学习。  

(3) 对公司未来和目标承担个人风险, 达到并力争超越公司要求的业绩。  

(4) 承诺客户或合作伙伴的事情, 全力以赴做到, 不能言而无信。  

(5) 当日事, 当日毕, 勤勤恳恳, 脚踏实地。  

(6) 锐意创新, 提升工作质量、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7) 提高客户满意度, 尽可能提高市场规模和效益。  

(8) 主动服务,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9) 对待客户及伙伴, 互相尊重, 态度谦和, 微笑服务。  

(10) 客户至上, 努力提供最优值的服务, 尽可能满足客户需求。  

(11) 不断学习, 成长, 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12) 与时俱进, 学习新知识, 新理念, 不断更新升级自己。  

(13) 尊重关爱员工、给与员工充分的发展空间、营造开放、分享, 共同进步的环境。  

(14) 给与员工充分的指导、培训, 有效评估绩效, 设定员工职业发展目标, 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和发展。  

(15) 奖罚分明, 让奋斗者、奉献者得到应有的回报。  

(16) 从公司大局着眼, 坚持公司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2.6、企业文化的LOGO (略)  

3、企业文化的落地实施  

3.1、企业文化的实施步骤  

企业文化如想有效的事实落定, 一般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知信行  

3.2、企业文化的实施方法  

(1) 知:通过内部传播渠道将企业的理念为全体员工所熟知, 常见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传播渠道:  

(1) 员工新入职培训的传播, 新入职员工培训有关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行为准则要求等, 让员工清晰透彻的理解企业文化, 在内部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识。  

(2) 公司举办重大活动或事迹的传播, 在企业重大事纪或活动,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传播, 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耳濡目染, 最终被员工熟知和接纳。  

(3) 企业公文及内部资料的传播:公司开展的各类会议、下发的通知、文书、或者企业内部的公文、制度、文件等是企业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运用好公司会议、公文系统在日常进行企业文化的传播, 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 企业的媒体信息渠道:如企业的官网、微信公众号、新媒体信息等渠道或者企业内部的期刊、杂志等是很好的企业文化宣传载体和传播渠道。  

(5) 非正式渠道的传播:通过言传身教、人际网络、小故事等各种方式渠道传播。  

(2) 信:将企业的理念转变为员工认可和接受的信念, 让全体员工相信企业文化, 成为员工内心认同的信念, 而不仅仅是知道了企业文化而已。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 领导的不断宣传、示范和关注:公司的上层领导、老板在公开场合对企业文化的不断宣讲、传播, 在实际的工作中关注和重视, 也在行为中体现, 会在员工内部形成一种很有影响力的氛围。  

(2) 规章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公司的规章管理制度, 应该对倡导的企业文化有所指引和体现, 制度推崇、激励什么便引导员工遵守并向该方向去奋斗。规章制度相对于企业文化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并且与员工的实际利益相关, 很容易使员工潜移默化为自己的信念。  

(3) 氛围的强化和营造:公司内部的环境、实物logo、企业的文件、通知、会议纪要、等文书, 企业重要的文化庆典活动等, 在这种充满仪式感的行为中逐步熏陶成为员工的信念。  

(3) 行:行就是要让全体员工将自身信服的信念、文化、精神、作风等转变为日常的行为活动, 在日常工作中一点一滴中渗透、体现, 形成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习惯, 并长久的保持, 不断地互相影响传承, 最终形成公司的企业文化。主要的方法有:  

(1) 榜样模范的力量:通过内部评选奖励的榜样, 公司内部评选优秀员工等方式, 让员工见贤思齐, 向着榜样的方向去学习努力。  

(2) 通过经验的推广来鼓励员工的行为。  

(3) 通过内部的行为规范和领导的言传身教、讲演等方式鼓励员工的行为。  

第7篇:企业伦理论文范文

(一)模仿较为严重目前,我国工业工程制度完全沿用西方体系,这一行为是极度不科学的。我国依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该体系尚未认清,理论知识、人员配备以及技术力量都还未成熟。此外,由于我国文化与西方的不同,照本宣科并不适应我国基本国情,未能被企业所消化。

(二)过于重视信息化战略许多企业盲目引进信息化战略,以期能够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却往往忽略了传统的工业工程技术在企业现场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优势。随着传统手工作业被替代以及信息管理初步实现,企业将很难在管理基础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我国企业工业工程的发展策略及趋势

(一)工业工程的发展策略

1.革新观念和认知。进一步加强对工业工程知识的理解与深入,需扩展渠道实现工业工程知识的传播与认识,以互联网、电视、报刊等为载体,让工业工程知识被大众所熟知;开展宣讲会、设培训班,加强企业中高层领导对于工业工程内容的培训教育;进一步扩展年会功能,在年会上总结工业工程所达成效,对有关人员进行嘉奖;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知识理论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化为己用。要以工业工程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推广工作为首要任务,有关工业工程学会以及理论界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加以引导。

2.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通过高校教育积极培养工业工程人才,就目前形势而言,正值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但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并为适应这一发展需求,并未跟上企业对于工业工程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有关数据显示,至2000年我国工业工程人才仅仅被分配到广东、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内蒙古、哈尔滨等近十个省份并未进入一个工业工程专业学生。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外合资企业就工业工程人才需求这一方面呈急剧增长模式,如若国家未能尽快改变这一局面,中国将持续处于落后状态,在人才方面输在起跑线。

3.整体化规划和设计。企业要全面实施从规划、设计、诊断至改造等各个环节的整个过程的发展模块,优化从资本、业务到组织视图等各个环节的全面整改方案。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中企业自身系统必须据其随时进行整改,协调系统目标、功能形态、输出与输入功能,根据科学方式进行企业改造而不盲目随意跟进、照本宣科,让企业进入良性发展。

(二)工业工程的发展趋势

1.引入外来技术,加强实践学习和创新能力。积极加强与国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其先进生产技术和理念,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此外,还要推动本土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工业工程的实用效率。国内外的互动学习不仅包含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还包含学术界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和国际拥有先进水平的优质企业之间的不间断的交流合作,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得到飞速提高,实现企业质的飞跃,使企业效益得到空前发展。

2.完善科研和实践结合的工业工程体系。要不断完善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业工程结构体系,以工业工程知识理论武装自己,如果单单凭借自身能力,工业工程人士将在推进工业工程实际效用工作上面临十分艰巨的挑战,通过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借助其人才与技术力量,将科学与实践相结合,将生产效率最大化。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咨询行业将是未来加快工业工程应用的中坚力量,其产业化发展定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第8篇:企业伦理论文范文

1.存货采购计划不合理

在进行货物采购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采购部门就厂内的实际情况未与用料部门进行协商沟通,确定该厂各种存货的数量,使M公司的存货量过大。M公司2010年至2012年的原材料采购数量过多,而原材料的过多采购造成存货的增加,即存货成本的增加,流动资金的减少。而由材料采购数量呈上升的趋势,单位材料采购成本逐年增长中可以看出存货成本同样呈上升的趋势。材料采购数量多造成了呆滞品的增加,原材料的堆积,多出的原材料还会造成采购成本的增加。流动资金运转速度减慢,降低了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该厂的经济效益下降,利润减少。

2.存货周转率低

存货周转率和存货天数是评价工业企业供应链绩效最常用的参量,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资产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资金的使用效率越高,存货管理工作越有成效。2010~2012年M公司的主要存货经济指标表明:由于M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低,造成存货积压过大。存货商品的积压造成了存货成本的提高,流动资金的短缺。这说明存货商品占总资产的比例在不断提高,也就意味着存货商品的增长速度高于资产的增长速度,流动资金占用比例大。如果工业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足,变现能力差,资金周转率就会下降,同时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会跟着下降,从而降低了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3.存货的收发缺乏真实记录

M公司的存货验收入库时间长,没有定期盘点。M公司对原材料的验收时间过长,不利于生产。M公司没有按规定设置保管员职责,没有按规定设置货物明细账,反映出M公司没有对物资进行定期盘点,保管员岗位职责不到位工作不积极。

4.存货的管理方法不科学

先进的存货管理方法对工业企业存货管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缺少有效的存货管理方法也是工业企业存货管理问题之一。M公司管理的多种不同类存货只是简单运用存货经济批量模式这一单独的存货管理方法,这让M公司在有些存货的管理上遇到很大的困难。一般,供应商为了鼓励客户大量的购买,通常会给予不同程度的价格优惠,但是如果用存货经济批量模型则存货订购的数量将会受到影响。

二、解决M公司存货管理问题的对策

1.做好存货规划

(1)加强材料采购管理。存货是工业企业流动资产中流动性比较差的一种,在工业企业营运成本中占相当大的比重。首先M公司采购计划员应该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了解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运转情况,掌握设备维修、备件消耗情况及生产耗用材料情况,进而可以做出科学合理的存货采购计划。其次,M公司应该提高采购的透明度,将采购模式创新,并规范采购行为。同类产品应该货比多家,以求最低廉的价格和最优秀的质量;同时可以对大型原材料或大型备品备件实行招标采购,从而杜绝采购黑洞,降低存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要想加强存货采购管理还应做好生产预测,尽可能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有了好的预测,在采购时会事半功倍。

(3)M公司应建立采购计划和合同的订立与授权审批制度:指定的计划要满足销售部门市场的需求,代保管部门根据寻获量计算出请购量后,填写请购单经相关预算主管传至采购部门,再由采购部门发出订购单,经过不同级别授权采购员正式向供应商发出采购申请。应由采购部门会同供应商共同签订采购合同,同样需要经过不同级别审核和签字确认。采取合同的订立与审批不应该由同一个人来完成整个采购过程。对采购过程进行记录的过程中,应该审核入库单和验收单;待审核无误后,予以办理手续并进行登记记录。这样才能确保采购计划的有效实施,从而控制采购成本。

2.制定专用备件的采购制度

(1)针对专用备件的采购,由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合理测算备件的需求量,争取优化采购批量,并采用先有意向订单后采购的模式建立关联工业企业专用备件调配机制,避免多头库存产生的闲置浪费。

(2)要扩大供应商的遴选范围,专用备件供应至少要有两家以上供应商;及时更新和维护常用备用件的价格,大力推动阳光采购的落地。

(3)合理确定安全库存,合理制定采购计划,并及时根据市场变化、生产情况及已有库存进行修正调整,勤进少购,避免积压。

(4)建立月度库存控制考核指标,并将其纳入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

3.提高存货周转率

降低存货可以减少流动资金的利用,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存货周转率和工业企业的效益。而要想降低存货量就要有计划的采购,做好销售预测,使存货达到合理化。同时,还要合理运用有限的资金,加速资金周转。M公司具体做法如下:

(1)采用经济订货批量方法。由于生产经需要,以及单个价格采购往往比成批采购的价格高,但过多的资金占用在存相应增加仓储费、维护保费等,因此M公司有一部分资金占用在存货做好存货采购规划,运用相关知识确定经济订货批量,再结合补充情况确定订货点。

(2)生产过程中,存货储备适量。M公司在接到销售订单之后,根据顾客要求组织生产,不应该盲目生产,而是应该使存货商品有限储备,要根据情况储备存货商品。同时,根据销售人员对求的合理预测,结合产能力状况,综合考虑并确定一个备量。过多的储备存货商品不但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造成金浪,而且长期积压也容易使商品发生贬值、毁损、失窃,从而形成直接损失。对于向M公司这样的企业而言,可以考虑第三方物流公司,因为从事物流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个沉重负担。中小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可以减少流通环节,把M公司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核心事业中去,从而减少存货成本的同时还可以加速资金的周转。

(3)存货商品的管理与资金的管理密不可分。M公司在进货前就要认真搞好市场调查,收集信息,掌握经济主动权,勤进快销,尽力压缩商品存货,从而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积压和浪费现象。公司应经常开展清仓查库工作,对那些残损的、变质的商品,应及时进行处理;对那些积压的呆滞商品,要多渠道,多方位地进行调剂,必要时要进行销价处理,把死钱变活钱,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运转。

三、结束语

第9篇:企业伦理论文范文

一、现有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的局限性

1、具有粉饰效应。企业管理者为了显示出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的良好性,会通过虚列应收账款、少提坏账准备、提前确认销售收入和推迟结转销售成本以增加存货等利润操纵方式来扭曲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此外,企业还可以采取推迟赊购商品和暂时偿还债务等方法人为地粉饰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误导信息使用者。

2、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指标中的流动资产、速动资产数据均来自于财务报表,而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报告资产,不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如流动资产中的待摊费用、存货等不能或不能很快转变为可偿债的现金。有的企业有大量的流动资产,但现金支付能力很差,甚至无力偿还债务面临破产清算。

3、易受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对同一会计事项的账务处理,会计准则允许使用几种不同的规则和程序,企业可以自行选择。例如,存货计价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存货价值亦不相等,甚至相差很大。

4、分析方法存在问题。指标分析是偿债能力的主要分析方法,在实际运用时,人们往往更乐于计算各项比率指标,注重定量分析,而忽视定性分析。比如在运用流动比率时,资产的构成、资产的计价、资产的变现能力、负债的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流动比率指标的运用,如果只依据这一个指标的大小来判断,得出的结论难免有偏差。

5、分析指标设置存在问题。(1)动态指标用于衡量动态的企业偿债能力具有时滞性,是一种固化的静态指标,往往只注重某一时点上的偿债能力,无法从动态上反映未来资金流量。比如,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均来自资产负债表的时点指标,只能表示企业在某一特定时刻一切可用资源及需偿还债务的状态或存量,与未来资金流量并无因果关系。而资产的变现和债务的偿还则是动态的。运用纯粹的静态指标来评价动态的偿债能力,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甚至错误,同时也会产生分析结果的滞后性。(2)假设基础出现问题。指标体系所建立的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错位,基于清算基础而非持续经营基础。所谓清算基础是指现有偿债能力指标认为应把全部流动负债及全部流动资产纳入指标设计的内容当中。但在具体实践中,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以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是基于持续经营假设的,即企业是为了生存及发展而存在的,而不是清算。资产不可能全部用于清偿债务,必须留一部分资金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同时负债也没有必要全部偿还。另外,资产除了具有清偿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其增值功能,若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体系基于清算基础,则资产的功能主次颠倒,资产的增值功能将不能充分地予以体现。应该剔除维持企业生产的必需资金以及那些现时不需要偿还的债务,使得指标的设计更加合理、贴近实际。然而,任何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清算而是为了持续经营并从中赚取利润,任何债权人将资金使用权让渡给企业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获得企业的清算价值而是为了如期获得资金的使用报酬并安全收回本金。所以,以清算基础进行偿债能力分析既不符合实际又不符合会计假设。

6、现行分析比率的比较标准亟待完善。现行的比较标准主要是按照国际惯例,认为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比较具有短期偿债能力。然而现实中,由于企业间存在行业、生产周期、经营规模、经营复杂程度等诸多差别,如果都使用统一的“2”、“1”本与未来价值的差别相距较大时更是如此。

二、改进措施

因此,有必要对原有的强调稳定、静态和保守的一些内容体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科学构建新的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评价体系。

1、动态认识存货及应收账款变现能力。现有评价指标中的速动比率硬性地视应收账款变现能力强于存货的设计,是不科学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1)如供不应求处于卖方市场的存货,基于增值的存货等,其变现能力很强并且价值相对稳定,甚至有增值的潜力。(2)应收账款变现能力有待进一步分析。比如账龄较长且收回可能性很小的应收账款、对破产企业的应收账款等,其变现能力很差,仅是报表中一个象征符号。因此要根据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具体特点对其变现能力进行比较评价。具体做法是:结合市场需求,对存货资产进行细分,逐一考虑其变现能力及价值;而对应收账款采用账龄分析法,逐一分级考虑其变现能力及净值。此外,随着企业所处的宏观及微观环境的变化,存货及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也是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随时加以追踪、评价及调整,以便该指标更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情况。2、重新界定有关资产及负债内容。现有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体系中相关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内容的界定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脱节。在现有指标体系下,企业的实际短期债务并未全部反映在会计报表的流动负债项目中。比如一次还本、分期付息的长期借款中的利息费用,固定资产建设期中予以资本化的长期借款利息均属于企业的短期债务,应归集到流动负债中。同时,企业可用于快速变现偿还的资产也并未全部反映在会计报表的流动资产中,未用的银行授信额度、可快速变现的长期资产以及或有负债和担保抵押等事项,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所以,在重新构建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内容时需要把以上因素考虑进去。同样,相关资产和负债的内容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不断地即时加以调整、修正。新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体系中的流动资产、速动资产以及流动负债的内容应该重新界定如下。

(1)流动资产是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的资产。因此,首先应将一个年度或一个经营周期以上未收回的应收账款、积压的存货,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预收货款的存货,用于购买或投资长期资产的预付账款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其次,再加上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中可能获得有关责任人、保险人给予一定的赔偿或补偿以及待处理资产本身的残值,存货、有价证券变现价值超过账面价值的部分。

(2)速动资产,应是在短期内确有把握能随时变现的资产,例如作为短期投资的已挂牌交易的有价证券,可以将其市价列入速动资产中;应收票据本身持有时间短,变现能力强,可列入其中;对于应收账款应列明具体的收款时间确认速动资产,比如收款时间在半年(或三个月)内的列为速动资产,超过半年(或三个月)收款的不作为速动资产等。修正后的速动资产范围:货币资金+以挂牌交易价格列示的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列为速动资产的应收账款。

(3)流动负债,预收账款是企业预先向顾客收取的销货款,作为流动负债并不合理。因这项负债不需要企业以现金偿还,用存货偿付即可。在计算流动比率、速冻比率时,预收账款应作为分子中存货的减项并从分母中扣除。同时还要考虑或有负债增加流动负债的可能。

3、为弥补流(速)动比率的局限性,较为客观、真实地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在原有指标的基础上,建议增加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1)保守速动比率。保守速动比率=(现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信誉较高客户的应收账款净额)÷流动负债。上述保守速动比率的计算,除了扣除存货以外,还从流动资产中去掉一些其他可能与当期现金流量无关的项目(如待摊费用)和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项目(信誉不高的客户的应收账款净额),因此能够更好地评价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和偿债能力的大小。

(2)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流动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入÷流动负债,现金流动负债比是从现金流动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能力的指标。经营现金净流入来源于现金流量表,流动负债来源于资产负债表,所以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动负债比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

(3)现金支付保障系数。现金支付保障系数=本期可动现金资源÷本期预计现金支付,本期可动用现金资源,包括期初现金余额加本期预计现金流入额。本期预计现金支付,即为预计的现金流出量。现金支付保障系数是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反映在特定期间实际可动用现金资源能够满足当期现金支付的水平,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先导性。

4、重视行业差距和行业本身的特点。根据历史一般经验,我国重工业强于轻工业,重私营、外企强于国有和集体企业。比如同样速动比率为0.8的一个钢铁企业与一个纺织企业,其所折射的内涵可能是不一样的,即它们所面临的企业风险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注重企业差异的横向对比和企业自身的纵向比较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