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成教育范文

养成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养成教育

第1篇:养成教育范文

一、自己能做到的,以身作则唤醒学生

都说现在的学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和同情心,其实,正是我们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自觉不自觉表现出来的态度影响了学生,使学生的内心有了“不良”参照物,日子久了,学生原本童心中的那点爱心被教师的负面影响力给磨灭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我行我素”的作风。不可否认,很多教师都具有多重身份:在家里为人子为人父为人母,在学校是学生的老师,是学校的教职工。生活的重担、工作的压力势必给教师的心理带来一些负担。有时为家庭琐事而烦心,有时为一群淘气的学生而怄气,有时为工作的事与领导、同事产生一些误会而烦恼。这种心情的不愉快,很多教师往往会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特别是面对班上那些不谙世事的学生的时候,稍不注意就大发雷霆,不听讲就发脾气,作业马虎就拍桌子。要是有学生调皮,轻则严厉训斥,重则言语不规范,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体罚学生,以此来发泄内心的怨气……这些所作所为,不正是抹杀学生“良知”的罪魁祸首吗!“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我们教师以身作则,才会具有唤醒学生的推动力,才能处处播撒爱的种子,传递爱的希望。学生才会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才会心甘情愿的接过爱的接力棒,去爱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同伴,才会知道什么叫美与丑、是与非、好与恶。只有我们教师以心换心,学生才会在阳光灿烂中变得更加纯洁,才会自热而然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二、要求学生做到的,身体力行给学生做出榜样

有人说,教师的工作就是与学生耍嘴皮,这也许是教育的特殊性吧:知识要靠嘴的讲解,方法要靠嘴的传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教师嘴的功劳。特别是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有些教师的嘴可谓是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喋喋不休,像一只苍蝇似的在学生的耳朵边上“嗡嗡”地响个不停。可是效果又如何呢?看学生的表现就知道了:你教育他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他就是要打架闹事;你教育他要语言文明,他就是要“出口成脏”;你教育他要认真完成作业,他不是“偷工减料”、就是完全“克隆”别人的劳动成果;你教育他要保护环境,他不是乱丢乱扔就是乱踩乱画……总之,他好像故意要与教师的教导背道而驰似的。为何是这个结果呢?难道现在的学生真的是“孺子不可教”吗?回答是否定的。出现这种事倍功半,甚至没有任何效果的原因就是因为很多教师忽略了“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的事实。让我们教师反思自己吧:教师每天进校园,学生积极凑上前恭敬地说“老师早”、“老师好”的时候,我们的教师是金口难开;当教师上课在黑板上板书时,是妙笔生花;当教师抽完烟扔下烟头时,是美丽的抛物线;当教师看完报纸时,是随手的铺天盖地。更有甚者,某些教师的办公室卫生是学生打扫的;教师喝的饮用水是学生送来的;吃剩的食物,倒在垃圾桶中,水漫金山,是学生去倒的……凡事种种,给学生树立了“榜样”。学生时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天生具备,再加上点儿新的思维,不让你头疼才怪呢。而你又有什么理由冠冕堂皇去责备那些正在模仿中学习的孩子呢?教师应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特别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牢记“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养成教育,教师要从自身做起。

作者:孙井奉 单位:集安市教育局

第2篇:养成教育范文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培养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从生活中许多小事做起。大家一定对文明守则不陌生,不打人,不骂人,不和同学起争执,不和同学闹别扭,在家多帮助父母做家务,对长辈尊敬等。但是在生活中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这些文明守则倒是信口拈来,都能说上个一二,在实际行动中,却付之东流。我们这一代,是大人们口中所说的“小皇帝”“小太阳”,即便不是这样,在长时间家长的宠溺下,我们的意志也会被消磨掉,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

在学校里,我们应该把每一点每一滴的小事做好。从上学时不忘记带红领巾,到上课时的坐姿,都应该去重视,去真正做到。不要只在老师的监督下,爸妈的催促下完成,要自觉、自立。在学校里,随处可见果皮纸屑,路过的学生们,或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或是五、六年级的大孩子们,都没有去捡起,有的甚至一脚踩过去,不然就是踢到一边。没有一个人去弯腰,伸手捡起,再扔到不远处的垃圾箱里,只有三步而已。有时候,在上学的路上,可能会偶然遇到老师,我们这时候应该大大方方的向老师问好。可更多时候见到的,是我们低下头,假装没有看到,与老师擦肩而过。或许这没有什么,但却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涵养和素质,如果你行个队礼,对老师说一声,老师您好,想必你会在清晨为老师送去第一抹明媚的阳光。我们在下课时,会在走廊上谈论某个话题而兴高采烈,一不小心就导致了分贝过高,而影响了那些还没有下课的班级,所以我们在公共场所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小声说话,不要大声喧哗……

像这样琐碎的小事还有许多,有的可能就藏在生活中,或许你多多留心,就能发现它的足迹,并加以改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养成良好的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

沙后所中学六年级:常鑫磊

第3篇:养成教育范文

一、深化理念,逐层管理

学校在办学理念坚持上把德育,特别是“养成教育”作为立校之本和特色来打造。学校中人人都是学生“养成教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

在银州区第十五小学,每学期的第一周设立为规范周,由分管支部、德育、教学、卫生的四位副校长在全校大会明确各部门这学期的具体要求,同时在各班级召开主题班会,让每一个学生畅谈新学期的新计划,并以决心书的形式在班级内交流。

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直接引导者,因此,切实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关键,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也成为了交流、学习“养成教育”的最重要的课堂。

二、常规管理,点滴做起

不积小流,不成江海。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上,学校注重每一处细节,从一点一滴中规范学生的行为。

每学期开学初,大队部都要通过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和行为习惯的教育,使学生把“一日常规”记在心、立于行。

校风的一半在走廊、在操场,为此,学校提出了“文明排队守秩序,轻声慢步过走廊”的口号。课堂上加强常规训练,使学生学会课前准备,学会尊重老师,学会专注学习。课间午休做文明游戏,让学生学会谦让,学会尊重,学会协作。

每周的值周工作改变了一贯的监督检查,转变为对学生的服务和帮助,大大提高了值周效率及素质,同时也培养自律、自信、自强的品格和效率意识。

三、特色创新,以活动为载体

只有不断创新,才更有感召力,学生才能由“他律”变成“自律”,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将教育引向深入。

学校相继开展了“礼仪周”、“感恩周”、“生命教育周”等德育主题教育周活动。每周围绕一个教育主题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学校还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教育活动。如“寻找身边闪光点,摒弃坏习惯”和“文明礼仪小红帽”等;以《守则》、《规范》为载体,自编文明礼仪“三字歌”,并让学生传唱,作为全校的座右铭;举办文明礼仪摄影展,编写诚信故事,召开“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队会,举办手抄报展,举行“文明歌曲进校园”班级合唱比赛等。

十五小坚持十余年开展少年军校活动,每学期举行为期10天的军训,并定期邀请部队官兵到校做国际国内形势报告;每年清明时节,全体师生与部队官兵一同祭扫烈士墓;“八·一”建军节到部队慰问;开展“一日兵”活动等等。每一次活动都力求给学生新的教育和感受。

第4篇:养成教育范文

笔者依据多年的从教经验,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育教学工作育人是前提、是本位,失去了育人工作的教育也不能再称其为教育了。只有抓实养成教育工作,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增强自身修养,确立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为教学工作保驾护航。

一、学校定期开展养成教育主题活动,统一学生思想

学校每学期都要结合管理实际定期开展养成教育主题活动,让学生懂得应该遵守哪些规章制度,遵守哪些校规校纪,哪些是不容触犯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违规违纪的危害,使之受到身临其境的教育,思想上得到统一,这么做要比说服教育更有效。

二、开好主题班团队会,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集体教育

学校每一学期都要制订好主题班团队会计划,班主任要提前一周将班团队会的活动主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组织策划、搜集素材、编导以及召开。这样学生在组织、参与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这个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独特的体验、感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学会了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而召开主题班会时,不同的学生又将自己搜集的素材在全班同学面前呈现出来,这样每名学生分享了别人的成果后都会受到集体教育,促使其在思想上得到陶冶和启迪,共同成长,又相互约束、相互管理,逐渐形成遵规守纪的良好局面。

三、成立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让每一名学生都亲身参与管理

第5篇:养成教育范文

一、教师要善于扮演各种 “明星人物”,利用 “粉丝”效应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掌握孩子们喜欢看什么、听什么、玩什么、做什么,善于利用幼儿喜爱的明星及动画英雄人物努力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明星老师”,为后续的养成教育创造良好的开端。

幼儿期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教师要在细碎的工作中不断引导、培养和强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孩子们喜爱的故事、动画,尤其是其中崇拜的主人公给他们树立正面的榜样,将养成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比如通过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引导孩子明白这样的理念:喜羊羊聪明是因为他爱动脑筋爱想办法;沸羊羊勇敢、坚强、乐于助人;美羊羊爱干净、讲卫生、心地善良所以才很美丽;而懒洋洋懒惰,不爱动脑,但它也有优点是吃饭又快又好。再如“葫芦兄弟”使孩子明白:团结齐心力量大,能解决困难,兄弟朋友要好好相处。

教师把这些养成教育内容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轻松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再者,孩子们处于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就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要想成为有人格魅力的“明星老师”就要起到“率先示范”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学习身边的榜样,坚持正面教育帮助幼儿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合理组织好幼儿一日生活,让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文明习惯

早在古代,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这充分说明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在幼儿时期开始就已经逐步形成,所以在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至关重要。而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正是培养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有利时机。我们通过一日生活各环节随机的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时刻提醒和强化幼儿的文明行为。比如早接晚送时请“礼仪小天使”与老师一同进行接待,相互之间主动问好、再见等,促使幼儿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区角活动中引导幼儿伙伴间团结合作,互相谦让,并自己整理所用所品;进餐、饮水过程中请幼儿学会排队,有秩序地如厕、洗手,端好杯子、碗,教育幼儿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多吃饭不挑食等。集体教育活动中利用领域教学培养孩子的良好情感,将五大领域各科教学有机渗透养成教育,如语言活动中通过诗歌《善良的小飞虫》让幼儿明白一家人应该相亲相爱,要爱父母,做一个善良的好孩子。音乐活动《蜜蜂做工》教育幼儿从小爱劳动,幸福的生活靠劳动来创造。社会活动《我送蚂蚁回家》让幼儿懂得爱护动物、尊重生命,送他们回归大自然的道理……中班孩子的年龄小,习惯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提醒、强调,并及时示范,所以午间还专门留10分钟时间通过文明礼仪儿歌、情景讲述、故事等活动专门进行养成教育,从而逐渐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通过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良好品质的情感教育

我园围绕《主题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教师以主题为脉络对幼儿进行良好品质的培养。如《大树和小花》这一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去结识树和花朋友,以朋友的目光感受、理解朋友,从而体会关心、照顾朋友的情感。《小鬼显身手》主题中通过游戏做面包、送货忙等向孩子进行爱惜食品和尊重成人劳动并从小爱劳动的教育。《有趣的昆虫》活动中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欲望,并升华了幼儿尊重动物、关爱保护动物的情感。

四、密切家园联系,家园共育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6篇: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习惯养成;方法内容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44-01

养成教育是指在学习、生活、劳动等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定型,从小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能更好地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因为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人生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人生教育的基础。人的一生中的许多习惯都是从幼儿时期形成的。如果说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是高顶点的话,培养良好的养成教育则是藉以攀登的阶梯。

一、习惯的基本含义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习惯有哪几层含义,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习惯是常常接触某种新的事物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第二种观点认为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还有人认为习惯是从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相同的事情,不断重复、不断思考同样的事情。

二、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21世纪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在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而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我们认为在幼儿园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明确指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在过去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重知识轻习惯的现象,为了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幼儿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品格的需要。幼儿阶段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最多的就是各种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品格的最佳途径。再次,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纵观国际、国内不同历史时期,凡是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无不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它足以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道德习惯。道德习惯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出现的较为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它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一个人品德高尚,社会觉悟和社会准则才能成为其精神财富。道德习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文明礼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的习惯,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个人安全的习惯,诚实守信,爱护公共财物,不欺弱凌小的习惯等。

(二)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内心需要的行为方式,它包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习惯等。

(三)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是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饮食、起居、卫生、消费等习惯,如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积极锻炼身体,不随地乱丢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不乱花钱等。

(四)劳动习惯。劳动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如做好班级值日工作,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

四、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一)巧设环境,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全面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除了口头提醒、正面引导之外,还在环境方面下了功夫。通过环境的暗示来影响孩子,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

(二)积极鼓励,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巧用激励机制,通过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来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物质强化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用实物以及其他象征性的符号如小红旗、小红星、红苹果等加以强化;时间的强化与机会的强化相结合,允许行为习惯好的幼儿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提供各种游戏活动的机会,为班级服务的机会等形式。这些都形成了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第7篇:养成教育范文

一、了解学生行为特点,初步制定习惯养成的教育方向

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进行正规化学习,是他们身心发展的一个飞跃。许多一年级新生上课的状态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坐无坐相、站无站相,上课随便讲话、随意离开座位,作业也马虎。这给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很大困难,所以在新生入学初始,必须积极进行“养成”教育,以此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完成幼小衔接。

首先根据儿童具有“向师性”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先做好表率,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做到有板有眼,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此外新生对外界各种反应都比较敏感,注意力缺乏长久性,教师除了要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外,还可以创编一些儿歌、口诀,如“预备铃响进教室,放好书本迎老师”“小眼睛看黑板”等。在简单的交流中来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此外,可以有重点、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认真听、善于想、敢于讲的好习惯。

二、掌握学生动态,实施训练为主的养成教育方法

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又十分具体的工作,培养任何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细致的准备工作。有些家长虽然也付出了不少精力,但收效甚微,其实养成教育需以训练法为主,再配合其他多种方法。真正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在于训练,可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在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训练必须持之以恒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不强,比如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写作业习惯,家长和教师就要天天检查作业,直至养成习惯后再放手。

2.训练必须严格要求

有些家长和老师特别心疼学生,下不了狠心,孩子一掉眼泪就心软,这可不行。训练时一定要严把“原则”,不见实效不收兵。

3.训练时要调动积极性

第8篇:养成教育范文

显然,习惯养成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它的内容也是十分广泛的: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在学习上良好的习惯包括课前预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课的习惯,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在生活中良好的习惯包括与同学相处融洽的习惯,按时作息的习惯,尊重师长的习惯;在纪律方面良好的习惯包括遵守校规校纪的习惯,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还有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等。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能使社会更加和谐文明。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蹗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从细节入手的。现在的孩子从小成长在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大环境中,到上学了突然来了一套纪律约束制约他们,他们的敌对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教育的职责是既传授知识又要育人,不能就此对他们丧失信心,听之任之或放任自流。不管习惯多么坏,他们还是孩子,还有很大的可塑性。作为教师要坚定这一信念。

一、习惯的养成教育应该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关鹤琴教授说过,好习惯的培养关键期在一、二年级。培养孩子的习惯应该小时严,大了宽。因为幼儿期、小学期,孩子比较听话,好训练,容易养成习惯,这时以严为主。等孩子长大了,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较强,这时应以宽为主。只要小时养成了好习惯,在了宽松点也出不了大格。任何教育都有关键期,初中为辅助。

二、防微杜渐,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生活习惯是会伴随人的一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时也可能成为别人判断他人品质优劣的标准。家长和教师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作为教育的着力点,大量事实充分证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习惯的人,良好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便用不着借记忆,就很容易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先从学生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入手。每年新生入校时都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同时对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一天的军训。军训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按时军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已,着装统一,发型合格,端正姿态,行动迅速,令行禁止。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越来越娇气,在家娇生惯养,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习惯的不在少数,高二,高三的学生在度过了一个假期,很多不良的习惯又开始滋生,蔓延。记得看过一个“秃头论证”理论,这个理论告诉人们“少一根头发对整个的头发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它对事物当前的性质起不到任何影响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就在这种微不足道的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将引发事物质的变化。军训给我们的学生戒除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提供了一个平台。大多数同学在经历了军训后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开始学习自己整理床铺,打扫卫生,也逐渐的有了团队意识和荣誉感。有些学生刚入校时,被子不会叠,连自己的袜子也不会洗,因为在家依靠父母已成了习惯,可是在参加了军训后,在教官、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逐渐摆脱了依赖心理,慢慢学会了自己动手,自己照顾自己。这就是进步,我们也为他感到高兴。

三、遵循心理发展规律,秩序渐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基础教育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学习习惯的生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生成要遵循着习惯形成的心理发展规律。

从自己身上也发现很多不良习惯大多都是在小学,初中时就没有养成。”我看过一个“谷堆论语”理论,其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一粒谷子能不能形成谷堆,不能;再加一粒谷子能不能形成谷堆,还不能;但一直下去,谷堆形成了;而这在开始是被否定的。这个理论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从细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的,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它启示我们,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循序渐进,从“早”抓起,从“小”抓起,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对于年龄稍大的学生虽然已经过了最佳培养的年龄阶段,但是作为老师,耐下心来,引导他们从细微处入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有的学生没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如果教师没及及时提醒他,久而久之他就以为上课可以不用记笔记是理所当然的,很多内容因为没记下来而导致课后没法及时复习巩固,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到成绩提高。所以,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建立笔记本。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这样,有部分学生即使以前没有记过笔记,在看到别的同学做笔记后也开始主动地做了,而且教师不时地检查批阅。做作业是学生的职责所在,这就要求学生的作业质量要高,无论是正确率还是书写,一定要端正态度,认真独立完成。这样,一步一步地,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建立起来,学生学会了学,也为今后自主性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映射其它行为习惯,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一件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做起。例如,训练学生自己洗衣服,打扫卫生,整理床铺等自理习惯,训练学生讲究卫生、爱护环境、不乱抛废弃物等环保习惯,训练学生上下楼梯的礼让习惯,训练学生经常说“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语言习惯,训练学生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的习惯,训练学生科学用眼的习惯,训练学生多观察、勤动脑的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样,从学生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慢慢培养出来了。

第9篇:养成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目标激励养成教育行为养成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把养成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品格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中,并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

所谓“养成”,不仅是指在课堂上受教育,而且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也自觉培养德性,使德性成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和自觉的要求。“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从行为训练人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综合素质。

但是,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有些人担心,它会妨碍主体性发展,而强调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也会影响和妨碍养成教育的实施。

那么,养成教育与主体性教育是怎样的关系呢?主体.陛教育在养成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事实上,两者不仅关系密切,而且相辅相成。主体性教育不仅是养成教育的基础,也是养成教育实施的关键所在,而且主体性教育与养成教育还有着共同追求的目标。离开了主体性发展,养成教育就无法真正开展。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从2006年开始倡导养成教育,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他们构建“目标激励与行为养成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也成为寓主体性教育于养成教育的集中体现。

二、主体性教育在养成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的自主性是表征人与其自身之关系的范畴,它是人的自我认同感、存在体验、自我价值感等诸种自我意识或个人主体意识的整合。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的主体性,就是人同客观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主体性教育则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本质上也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养过程。

1.主体性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前提与动力源尽管养成是一个人与环境互动的关系,但行为主体自身内在的素质却决定了养成的水准和发展的水平。个体如果具备正确、积极的态度,在面对社会环境的种种刺激时,这些刺激就会成为主体意识中的需求和压力,就会激发起学习和维持某种习惯的主观意愿,这种意愿就成为一种动力,并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习惯养成的成效。因此,人的内在力的发挥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主体性教育就是要通过培养主体性意识,激发内在需求和发展动力。主体性意识是行为主体对于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大学生只有主体性意识得以确立与提升,才能发挥他们在养成教育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身心状态和行为方式。以此为前提推动的养成教育也就不是单纯的纠正,不是一味的塑造,而是唤醒内在的良知,启动内在的潜能。否则,大学生就是被动的,必然是工具人。因此说,通过主体性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养成教育实施的基础和内在动力源。

2.主体性教育是养成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和有效保障。从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实现过程看,“强化”与“内化”构成了养成教育实现的内部机制;而个人主体性的发挥对于“强化”与“内化”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养成教育的目标是把社会规范传递给大学生,并把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纳入更高层次的轨道。究其内容而言,主要包含了三方面:规范教育、纠偏教育和陶冶教育。规范教育属于起始教育、天然教育,是形成性的教育;纠偏教育属于补偿教育,是禁止性、限制性的教育;陶冶教育属于巩固教育、提升教育,是精神引领的感染教育。养成教育是强化与内化统一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过程。行为的强化与认知的内化,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养成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西方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强化”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强化既有操作性强化与替代性强化,也有自我强化。而自我强化是较高水平的激励方式,它是指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鼓励,直到最终目标完成。

内化是一种心理过程,是行为能力形成的内侧。内化是通过价值判断、选择、体验形成价值取向、需要、动机、情感、信念、意志、行为方式和习惯等一系列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并不完全以内省的方式运行,而是与强化过程结合同时运行的。内化与强化是行为能力的内外侧,缺了一侧都不能构成行为能力。说到底,养成教育是一种通过自我教育来完成的规则教育,并接受社会的普遍规则。

主体性教育的核心是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以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概言之,主体性教育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主体性教育是一个大学生完成从他治到自治、由他律到自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3.主体性教育为养成教育确定了目标与方向。从表象特征看,主体性教育与养成教育有着不同的追求:主体性教育追求的是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养成教育追求的是习惯的养成与行为的规范性。从本质上看,两者有着共同的追求方向与目标。主体性教育为养成教育提供了教育的方向与目的,是一种根本性的、内在性的规定,而养成教育体现为一种外在性的规范,是一种教育目标实现的方式与途径。高校主体性教育的目标是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大学生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高他们主体意识,提升他们的主体能力,不断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无论是养成教育还是主体性教育,其教育目标都是为了提升大学生个体人格的内在价值,并从传统追求个体道德的尽善尽美向提高文明修养、促进个体发展转变,同时更加侧重于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养成,最终使大学生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主体。

三、寓主体性教育于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2006年8月,学院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育人目标,开始实施养成教育的新举措,提出“目标激励与行为养成相结合”教育管理模式。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效果。学院在推行养成教育中,非常注重主体性教育,并将主体性教育融入养成教育之中。

1.以“目标激励”推动“行为养成”,构建养成教育新模式。“目标激励”意在发掘学生内驱力,强调自我设计,自主发展。学院推出系列举措,推动目标激励的有效实施。一是举办以“目标激扬青春”为主题的目标教育系列培训与讲座活动;二是建立“目标教育导师制”“目标教育团队制”“目标月汇报制”“目标激励制”等制度,来有效促进活动的开展;三是设计与实施《学生目标周志》,督促学生自身对每天的行为进行检验与反思,也促进导师对学生的熟识、了解,形成师生间良性的互动,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行为养成”就是要强化教育与引导,并且加强管理,严格约束,矫正不良习惯,树立崭新学风。学院制定了《学生养成教育管理手册》等完备的规章制度,让大学生明确要求、养成规矩。学院借助文化熏陶、言传身教、严格训练、活动影响等手段,鼓励大学生对现实道德问题和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进行批判性思考。

“目标激励与行为养成相结合”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在于它不是把养成教育单纯地理解为规范与约束,而是把激励与约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目标激励”为先导,以学生的自我设计、自主发展为前提,突出了主体性教育思想。

2.建立养成教育责任组,探索多元教育主体的协作机制。学院建立“养成教育责任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长期存在的教学与思政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加强了教师与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与协作,也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在制度上得到了落实,并促进了“目标激励与行为养成教育”的实现。

具体做法是将不同的班级按照学科专业的类别进行分组将每个组的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结合为一个合作工作组称之为“养成教育责任组”。责任组的主要职责是了解掌握本责任组学生的思想动向、学习状况及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等方面内容,及时发现和处理班组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学生和班级进行沟通交流。

3.构建多样性的成长成才平台,促进主体性发展与规范性要求的互动交融首先,学院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辅平台,激发与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院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构建起不同的成才目标、方向与路径,同时,基于多元性智慧和多向性发展的需求,提倡“分类培养”和“特色教育”,根据学生兴趣专长和职业规划,建立多种类型的成才辅助平台,如创新创业辅助平台、考研考公务员辅助平台等。其次,学院建成了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大学生服务大厅,促进与保障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服务大厅”下设学习辅导、素质拓展、培训深造、就业指导、创业孵化、心理健康、权益保障、生活互助等l0个开放式窗口,为学生提供从入学到毕业所涉及的各类个性化服务。

4.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自主性。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院以“三套车”的形式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也实现了主体性教育与养成教育的结合。所谓的“三套车”就是“爱心专列号”“家长直通车”“就业服务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