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孟尝君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小小标点,轻视不得
题目: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与前面的句子组成排比句。
三年过去了,三年就这样匆匆地过去了!对于母校的一草一木,我都充满的眷恋之情。不论是鸟语花香的清晨,还是夕照临窗的黄昏;,;,。
错误答案:三年过去了,三年就这样匆匆地过去了!对于母校的一桌一椅,我都充满了留恋之意,不论是在寂静的课上,还是在热闹的课后;三年过去了,三年就这样匆匆地过去了!对于母校的一砖一瓦,我都充满了眷恋之情,不论是在清鲜芬芳的早晨,还是在夜阑人静的夜晚。
分析:这道题目要求填入的语句应当能同“前面的句子”组成排比句。“前面的句子”具体指什么?留意文中的语境――标点,这一点就不难清楚,应指“不论是鸟语花香的清晨,还是夕照临窗的黄昏”。如果疏忽大意,对不起眼的标点视而不见,那么,既审错题目,拿不到分数,又人为增加难度,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参考答案:不论是在成功快乐的时候 还是在失败沮丧的时候 不论是在绿草如茵的足球场 还是在明亮洁净的阅览室。
2.修辞方法,要看清楚
题目:仿照下列句子,填空续写。
大厦巍然屹立,是因为有坚强的支柱,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大厦的支柱;火车风驰电掣,是因为有坚固的铁轨,理想和信念就是人生列车的铁轨;,是因为,理想和信仰就是。
错误答案:人生永远向前 有伟大的目标 国家民族的复兴。
分析:这个答案从句式和字数看还是符合要求的,但答题者大意了题目中一句话中传达出的重要信息:运用比喻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航船乘风破浪 有精确的罗盘 人生航船的罗盘/江河呼啸奔腾 有坚固的堤岸 人生江河的堤岸。
3.前后照应,切莫马虎
题目:仿照句式续写。 要求:1、句式与划线句相同;2、另举一个事例。
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而又富有形象性。《木兰诗》篇幅短小,不足400字,却记叙了木兰从军12年的情况,而且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气韵流畅;。
错误答案:《读孟尝君传》文字不多,不足百字,却撼动了“孟尝君能得士”的千古定论,而且观点鲜明,语言准确,论证严密。
分析:这个答案所以不妥,是因为答题者可能只注意到题目中的两个显性条件,忽视了具体语境中所包含的隐性条件(要求举的例子是“诗歌”,而且富有“形象性”)。《读孟尝君传》既不是诗歌,也不富有形象性,显然,这样的论据同前面的论点失去了照应。
参考答案:《登鹳雀楼》语言洗练,只有区区20个字,却写出了作者登楼时的独特感受,而且形象鲜明,意境开阔,给人启迪。
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有三:
1.教师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僵化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许多教师依然满足于在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等方面普遍性、理论性的指导。指导议论文写作,必讲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论证方法;指导记叙文写作,必讲人物、事件、过程。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灌输,使学生如同在听祥林嫂讲述阿毛的故事,当然激发不起他们浓厚的写作兴趣。
2.学生的写作心理处于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尴尬状态
他们一方面知道作文的重要作用(也许是肤浅的一方面),一方面又缺少写作激情,怕写,厌写作文。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内容空洞,思想苍白,情趣虚假,结构僵化,感动不了自己,也打动不了别人。
3.社会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评价缺乏理性
或者以纯工具性的标准衡量,拿高中毕业生写不出规矩的应用文的例子来评说中学作文教学的种种失败,或者以纯文学的标准衡量,用少年明星作家的例子来反证中学生教学的诸多弊端。
其实,无论是那一方面的现状,归根结蒂都反映出人们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在中考指挥棒的巨大影响下,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迅速膨胀,教师急于拿出优秀成果,出版部门急于推出名目繁多的写作指导书以坐收渔利。一个"急"字,是当前作文教学心态浮躁的集中体现,它使作文教学陷于了只重技巧的模式化训练的误区。
走出模式化训练的误区。,归纳作文教学的本源,已成为教师学生以及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作文教学的本源是什么?笔者认为作文教学的本源有三。
(1)体验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些都有是人们早已熟知的写作真谛。的确,我们的学生并没有脱离广阔的现实生活,他们亲历的生活够丰富的了:求知的艰辛、交友的困惑、初恋的激动、家庭的变化、代沟的阻隔、球赛的刺激、旅行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他们耳闻目睹的生活够复杂的了:城市的巨变,环境的恶化,人情的冷暖,官员的腐败,东部的发展,西部的落后,恐怖的袭击……然而,这些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却并没有被绝大多数学生诉诸笔端,他们写作时还是感到有一种身处粮库而"无米"的痛苦。
这矛盾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原来,人们的学生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发现,因缺少对生活的的体验。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的能力,这无疑会对我们走出误工产生重大影响。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可以引导学生体验个人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家庭生活的幸福与不幸,学校生活的浪漫与消极;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长度上去体验,也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去体验,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创设情境中体验。一句话,学生对生活体验的多少,深浅决定他们的写作材料是丰富多彩还是贫乏单调。
(2)丰富情趣。中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期,每天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照例,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失望,欢乐与痛苦,喜悦与愤怒,敬爱与憎恨等各种情趣会自然而然地如汩汩清流般流淌在笔端。然而。事实是学生作文中少有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多的是虚情假意的精编乱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种人为的狭隘环境之中,缺少对丰富情感的感受机会,感受情趣的能力被压抑;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学生爱到通俗文艺、网络文化的影响,经典作品的阅读量非常有限,感受情感的能力被削弱。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思想情感的能力。语文考核不是一座丰富的情感受宝库,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挖掘、感受文本中的情趣因素,用在阅读中获得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感悟能力。
毫无疑问,教材中的优秀课文是丰富学生贫乏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情感能力的有效载体。感受到了文本中的情感,也就获得了感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情感的能力,有了丰富的情感,我们的学生才会激起"登山才情满于山,观海才情满于海"(刘勰)的豪情,才会产生"我见表山多妩媚,料表山见我如是"(辛弃疾)的愉悦,才会引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 (欧阳修)的伤感。
(3)健全思想。学生作文中主体思想缺乏由来已久。一方面是由于 应试教育搞得学生晕头转向,他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的模式化的训练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所以,学生在作文中就只能或者满足于材料的罗列,或者满足于人云亦云。这种情况在学生的平时作文,甚至是竟赛获奖作文或中考高分作文中我们见提还少吗?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作文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可以说是击中了当前作文教学的软肋。
缺乏的思想可以在品读名作中习得。优秀的文章总是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天国论》中苏询对秦国灭亡原因的独到剖析,《读孟尝君传》中王安石对 "孟尝君能得士"这一观点有力的驳斥,《三种境界》中王国维对人生哲理的形象概括,《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对民族命运的高瞻远瞩,《拿来主义》中鲁迅对如何建设新文化的精辟论述……
一、目前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事古代文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已有十年时间,在此期间,通过观察了解及与同事同行交流,发现在目前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及专业学习中,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从事古代文学教授的教师有着基本相同的认识与体会,就是在与作为教学对立面的学生进行的课外交流中,时常也能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与印证。以笔者所见,在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古代文学作品与文学史论的教授轻重失宜。
目前各大专院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大多分为文学史论和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教授与学习所占的课时数远远比不上文学史论,并且还有不断减少的趋势,而对文学史论的学习又往往会在实际中演变成对文学史论的教授。从课程设置初衷来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精彩的文学作品,接受这些历史上优秀文艺成果的影响和熏陶,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因此,作为古人杰出智慧与文学素养结晶的文学作品,是学生直接汲取文学营养的源头,应当是他们学习的更为重要的内容。而作为后人对历史上文化、文人与文学作品的认识、分析与研究成果的的文学史论,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的过程中,其所能起到的作用应当只是引领、指导与帮助,让学生自己从广泛、系统地诵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和认知。目前重史论轻作品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自己缺少对古人优秀作品的直接体验,大多只通过当代人研究出来的成果间接认知,势必影响学生对古代优秀文学成果的学习与吸收。
2.教材编纂方式传统单一,教学内容涉及面不够宽阔。
与上述作品与史论两分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目前大专院校的古代文学教材即分为文学史与作品选两种。现阶段各院校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使用的教材版本种类较多,但使用较多的不外数种,其中文学史主要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以及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文学作品选主要是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及郁贤皓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从事古代文学教授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是以某一版本教材为主,再参酌其他教材的论述,来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至于对某一文学发展阶段、某一文学作品或者某一文学人物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社会背景、经济民生、风俗文化等的诠释与论述,基本上也是以所用教材表述为准。由于时间及精力所限,对于相关的原始资料、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其他关联学科的知识关注不够,向学生教授也不多。
3.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习规律与效果。
在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上,目前基本上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简便易行,便于操作,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模式,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期末考试侧重考察的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这对于那些平时上课不认真、学习懒散应付的学生来说,凭着考前两三周对可能考试的内容生吞活剥拼命死记硬背,也能够过关,甚至还能考出一个不错的成绩。这种“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短时间突击式强化记忆,在短期内效果较好,但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掌握所学内容,考试过后很快就会忘记,学生也不能在此后的生活当中对相关知识熟练运用,受益终生。因此,仅仅采用单一的考核模式,不能全面反映古代文学学科的学习规律与效果。
二、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相关问题的背景与原因
在大专院校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论什么院系,也不分什么专业,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上述问题与现象,但在古代文学等一些科目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情况相对较为多见。高校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状况,其原因很多,也较为复杂,既有大环境等方面的共同原因,也有各科目自身的特殊情况。以笔者管见,就古代文学来说,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20世纪以来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使得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受到了很大的干扰。
中国古代文明是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我们的祖先在传统模式下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汉乐府、唐诗歌、宋词章、明小说……每一朝代的典章文学都让人景仰,在历史上也一直是周边各国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正是由于太过辉煌,中国文明慢慢走上了自我陶醉和固步自封的道路,逐渐被西方所赶超,后来差距越来越大。20世纪以来,整个国家内忧外患,步履维艰。为救亡图存,人们投身于社会革命的洪流,根本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被一些激进人士视为是国家落后的根源,从而在一些特定的历史阶段受到人们猛烈的抨击、批判乃至破坏。经过长时间大规模的冲击,大量珍贵的传统文化载体遭到毁灭,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由敬畏转为蔑视,虽又经最近三十年的拨乱反正,可在人们的思想与观念上所造成的干扰与破坏已不可免。
2.时代环境与氛围的变化,对古代文学的学习提出了挑战。
毋庸置疑,各个阶段的古代文学作品均是那一历史阶段的文化杰出人物独具匠心创造出来的优秀代表,能流传数千百年而不湮灭,本身就说明其价值所在。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人类社会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农业文明与社会中人们那种按部就班田园牧歌式的悠闲与浪漫已被现代工商业社会中只争朝夕多求快进的功利与浮躁所取代。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与现代科技的魅惑下,即使身处高校这样的象牙塔之中,仍然不免受到时代氛围的影响与牵诱。生活方式与时代环境的变化,使得充满激情的青年学子,要想老僧禅定般埋首在故纸堆中浸润于古诗词里,需要非同一般的定力与自制,而这对一般人来说确实存在相当的难度。
3.古代文学的教学方式未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传统上,古代文学老师的教学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一本教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时至今日,大多数老师的教授方式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至多不过是加上多媒体的PPT教学,似乎在形式上做到了与时俱进,但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在课堂上,基本上还是老师一个人“满堂灌”式的独角戏,从上课到下课,口若悬河地讲上四五十分钟,学生被动倾听,偶尔漫不经心地在笔记本上记上几笔,对所讲述的内容没有预习、没有思考、没有质疑、没有互动,甚至也没有反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简单而沉闷的被动式传输,至于效果如何,却没有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几十年来形成的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尽管可能有着这样那样不得已的原因,但在方法上确实太过单一,课堂显得过于枯燥沉闷,气氛不够热络,多样性与互动性均显不足,效果也不够理想。
三、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具体哪一个教师或者学生的个别原因,有其本身的复杂性,需要从系统上、整体上着眼改变,当然要想取得最终效果,离开作为直接参与者的教师与学生的努力也是不可能的。以笔者陋见,针对目前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尝试与变革:
1.在古代文学教材的编纂上应追求合理化与多样化,在课时安排上应更加具有针对性与科学性。
如前所述,现阶段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基本上是文学史加上作品选,而且以史论为主,其局限性显而易见。为避免教学实践上“文”与“史”两张皮的现象,应当寻求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有机结合,而不能再人为割裂,故对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编纂安排应做到全盘谋划,最好能做到浑然一体。在这方面,四川大学曾作了有益的尝试,该校中文系曾在本世纪初推出一套《中国文学》教材(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采取作品选与史论合一的模式,在比例安排上淡化了史论色彩,更注重讲授中国各体文学的特点,注重解读文本与阅读文献资料。全书五卷按照文体分为若干编,每编均有史论式的概说,简明扼要;编下分节,主要内容是主要作家的传略与其作品选读。这种编纂体例强调中国各体文学本身,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学原著,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希望能有更多高校与专家投身于这种探索与改造,正本清源,编纂出更好、更多的古代文学教材,惠及学人。正如第一部分所述,目前的古代文学教学,除了教材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重文学史轻文学作品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乃至于教师,无须多读古代文学作品,只需死记硬背当代人总结的特征与规律,即可就作家地位、艺术成就、学术思潮、流派传承等高谈阔论,应付考试与教学,实际上都是在转售二手知识。为改变这种状况,在古代文学的课时安排上必须着手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增加对文学作品的讲授,增加其在古代文学总课时中所占的比重。同时,注意帮助和督促学生,使其对古代文学作品能够多诵、多读、多品,去真切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体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与华贵的气质,最终让他们能够发自内心地喜爱上古人创造的这些文化瑰宝,并能终其一生地浸润于其中而受惠无穷。
2.在古代文学课堂讲授的内容与方式上应当力求创新,尽量采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授课。
目前,古代文学课堂讲授的内容与方式过于传统,效果不是很好。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进步与其他学科理论的发展,不断为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新的手段与素材,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及时抓住并有效地利用这些有利的资源、机会与条件。首先,在讲授方式上,应当充分探索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目前在一般高校,多媒体教学均得到普及和使用,深受广大学生与青年教师的欢迎。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很多人也就是简单地做些PPT课件,在上课时起到提示记忆和节约板书时间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掘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潜能。实际上,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多媒体资源,把古代文学课程以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在互联网上寻找资源,可以把古代文学作品结合舞蹈、书法、绘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朗诵、吟唱、歌曲等能充分宣示表达感情的方式予以呈现,再辅以背诵、情景再现与模拟训练,加深学生的印象,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情感的投入。其次,在讲授内容上,注意与时代结合,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动。在当代社会,古代文学之所以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正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导致人们对古人作品中的客体对象、语言表述乃至情感表达感到隔膜。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当多发掘古人作品中与现代生活共通共享的情感、道理与方式,同时,注意历史、地理、物理、自然生物、政治制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研究,注意对原始资料的占有与运用,在讲授中做到融会贯通。在这方面,如易中天、王立群、郦波等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授课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笔者在这方面也有意识地做了一些模仿与尝试,质量与效果虽比不上上述大家,但还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
3.改变目前对古代文学的单一考核模式。
现在以期末考试为主要方式的考核模式,容易养成学生对古代文学学习的惰性。对此,许多同行都有认识,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当然,采用这一模式与各高校的管理模式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各学校每一学期都会要求各任课教师就自己所授课程提前命题出卷,并统一排版印刷,统一组织考试。学校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自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现在要考虑的不是要不要取消这种期末考试,而是在保留这种方式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对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以笔者考虑,可以将期末考试成绩降低到总分数40%左右的比例,将其余分值分配到出勤率、课堂笔记的整理、课堂互动的参与、平时布置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可以动态反映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的项目上。如果采取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模式,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课堂上听课的认真程度、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以及平时完成作业的质量等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能科学规划并长期实行,对于学生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4.探索开展古代文学的互动式教学。
为改变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机械地单向传输的教授模式,应该积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激情和积极性,注意探索开展互动式教学。在每一学期的课程中,在教学内容中选择二到三个开放性与参与性强的主题,作为互动式教学的内容,将相关教学计划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在具体方式上,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正反辩论、分组讨论、典型发言、话剧表演、诗词朗诵、学生讲课,等等,内容可以精心适当选择,具体方式可以随机变化。如果班里有古代文学底子较好、实力较强的学生,甚至可以考虑引导学生模仿古人作品进行创作,与古人和诗,依令填词,代古人回信等。将互动式教学与正常对古人作品的诵习及相关史论的教授相结合,不仅可以巩固深化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活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将古典名篇中优美典雅的语言艺术转为己有,并较好地掌握古人文学创作中的独特技巧,将其转化为一种较为实用的技能,最终能以精炼雅致的文笔撰写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各类文章。可以说,如果互动式教学搞得好,可以达到学好古代文学课程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双重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曾经鼓励学生主讲过自己熟悉的内容或章节,也主持学生就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中“鸡鸣狗盗之出其门”与“士之至与不至”进行过分组讨论,参与讲课、讨论的学生表现都很积极,效果很好,学生也比较欢迎此类活动。对于互动式教学,关键是事先要选择好主题,做好规划,在进行过程中做好引导,控制好时间与节奏,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脱离整体的教学进度。
5.尝试古代文学的实地考察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