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声乐学习范文

声乐学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乐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声乐学习

第1篇:声乐学习范文

一、声乐学习者应具备精确、纯熟的声乐技能技巧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唱歌是用不着去专门学习的,张口就来,模仿就行。可自从出现了郭兰英、王玉珍、王昆、郭颂、李谷一等老一辈歌唱家以后,这种模仿恐怕就只有极少数嗓音条件特别好的人才能做到了。尤其是当美声唱法盛行后,声乐技能技巧的专门学习就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其实我国传统戏曲就很讲究技能技巧,不是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吗?由于声乐学习通常是一对一的教学,而且歌唱状态主要靠感觉去获得,所以,在日常的声乐学习中,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巩固在声乐课上获得的正确的感觉体验,否则一旦丢失了又得重下功夫。好的演唱必须具有张口就对、出口成珠的效果,而这种演唱效果必须有赖于日复一日、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地练唱才能获得。有了纯熟的声乐技能技巧,才使美好的歌唱具有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声乐学习者应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好的演唱必须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作坚强的后盾。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及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等等。任何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没学好,演唱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乐理中基本的音值、节奏没掌握好,就会使作品的演唱失去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速度与力度把握不准,可能就会完全改变原作的情绪和情感内涵。若不了解作品的出处、年代及风格,把严谨、典雅的古典风格唱成激情、浪漫的风格,就会贻笑大方。可以说,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美好歌唱的一个重要保障。

三、声乐学习者应具备广博的综合学科基础知识

“声乐是歌唱艺术的总称,特指由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①“歌词与旋律的有机结合就构成声乐作品。”②歌词是语言艺术的表现对象,所以歌词具有文学性。“歌词的文学性要求,首先唤起的是概念,再由概念影响情感,最后在思维和联想的参与下达到某种程度的完善。”③所以,优秀的演唱者首先必须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能准确地理解歌词的内涵,才有可能塑造正确的音乐形象并唱出情感内涵;其次要有正确表达语言的能力,包括语音发音能力和朗诵技巧等等,才能做到字字珠玑,字正腔圆,以字带情,以字带声。

歌唱艺术擅于塑造音乐形象,歌词中经常描绘出各种优美的山水风光以及人们幸福生活的画面。可以这样说音乐是流动的绘画,而绘画是静止的音乐。美术中的绘画与音乐在意境乃至韵味上都有相通之处。音乐中和声的变化好似绘画中色彩的变化,中国画中用墨的浓淡好似音乐中的力度和层次的变化,绘画中的空白空间又恰似音乐中的休止符。对美术的了解和熟悉会增强学生演唱中的想象力,而对舞蹈、戏剧和电影艺术的了解和熟悉会大大提高并丰富演唱者的情感体验以及演唱者在舞台表演中的面部表情、形体动作和整体的风度气质。在声乐学习中,学习者应多接触并学习与音乐相关的各种姊妹艺术,将各种姊妹艺术与音乐艺术逐渐融会贯通,就会大大提高综合素质,这样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也会更加深透。四、声乐学习者应具备感受美、捕捉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音乐与诗、词所提供的艺术形式,都是具有一定程序性的时间存在,即起始、、尾声,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唤起欣赏者的审美期待和审美体验。”④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主要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因此演唱者必须具备感受美、捕捉美和表现美的能力。“灵活、有创造性地表现美是声乐艺术演唱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二度创造手段之一。这种灵活性与创造性表现在:在不损伤歌曲主干的基础上,采用装饰、填充、加花、补充和完善等灵活适宜的表现方法来丰富歌曲的情感内容。”⑤若演唱者缺乏对美的感受与捕捉的能力,就会导致对作品中的美与情感内涵在理解力和表现力上的贫乏,就更谈不上灵活、有创造性地表现作品中的美了。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应多赏析各类音乐作品,包括古今中外的各种优秀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多观摩大师们的音乐会,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以及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逐渐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另一方面,学习者应加强对各种姊妹艺术的了解与学习,逐渐培养并提高感受美、捕捉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五、声乐学习者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顽强的思想品质

学艺要先学做人。试想,在生活中自私自利、狡黠奸诈、萎靡不振、孤芳自赏、行事乖谬的人怎样去正确且有品味地表现音乐中高雅的美感和高尚的情感呢?所以一个优秀的演唱者必须是一个正直、诚恳、谦逊、执著的人。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表现在音乐上同样如此。在日常的声乐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难,而顽强的意志“会产生排除障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人能自觉地同懒惰、胆怯、犹豫不决、意志消沉以及品德与性格上的缺点作斗争。”⑥

纵观整个音乐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真正有成就、被后世不断传颂和效仿的歌唱家都是具备了以上各方面的优秀素质(甚至更多),才能攀上歌唱艺术的高峰。声乐学习者应该对声乐的学习特点和过程有足够的、正确的、清醒的认识,凭着对声乐艺术的满腔热情,按照各方面的素质要求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追求更美、更新、更高的艺术境界。

注释:

①范晓峰著《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②同上,第81页

③同上,第89页

④同上,第13页

第2篇:声乐学习范文

一、正确认识声乐学习中的放松

声乐演唱中的放松,主要是心态、心理的放松,即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而相关的歌唱器官,有关的肌肉、肌肉群,则应当是积极有弹性,有合理的紧张度。歌唱状态正确是与发声有关的各腔体协调放松的结果。不了解这一点,盲目追求效果,无原则地全身放松,结果可能事与愿违,总也找不到放松的声音并导致出现更多的问题。“‘放松’这个宇用在这里是表示一种条件,不是松,而是缺少紧,这是一个十分不同的概念”。再者,“放松和贯通应该造成一个腔体,做出这个腔体的肌肉,都应很使劲。如唱半声,听起来柔和放松,其实动作起来,非常费劲。它要有强有力的呼吸控制,声带紧张地闭合好,准确做出半声的腔体送到共鸣位置上,表情还得松弛,真是‘外松里紧’”。

二、歌唱时“放松”与“紧张”的关系

紧张与松弛是一对矛盾,在歌唱发声的肢体运动中,必须感到他们是紧张与松弛的有机结合。沈湘教授说:“该紧的地方就要紧张积极地用力,该松弛的地方就要大胆地放松,把干扰发声多余的劲儿去掉。”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1、呼吸: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基石是高度的呼吸控制。我国古代文化相传下来的正确发声法也强调“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歌唱中要求的呼吸是经过调整的有高度控制的呼吸,而不是生活中的自然呼吸。人的呼吸要做到有控制,需要呼与吸两组肌肉用力的大,J、与速度,歌唱时呼吸与自然呼吸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呼气时吸气肌肉群不可放松而要持续有力,与呼气肌肉群形成强有力的对抗。歌唱时,呼与吸两组肌肉处于紧张对抗状态,不可放松。

2、发声器官:发声时声带必须拉紧,音越高声带拉得越紧。但在拉紧声带的同时,又要感到“声门适度”,有一种通畅、松弛的感觉。声乐学家们研究了世界一流歌唱家比一般人歌唱音域宽许多,声音也比一般人Ⅱ向亮、好听、有穿透力,原因是,歌唱家的发声器官与普通人一样,只是他们在歌唱时有一些特殊的现象:两声带靠近,并且从低音到高音声带有拉长、缩短、边沿变薄、吹开小孔等变化,咽喉部分有喉头下降,咽腔底部变宽,会咽附近的咽腔缩小,口腔后部缩小等变化,似乎是在制造一个特殊的共鸣腔。

3、共鸣:用“吸着唱”的感觉发声时,打开的共鸣腔有一种腔体扩张的紧张力,但不能过,用的劲儿大了就会“撑”。共鸣腔调节得如何,不但可以从听觉上分辨出,而且从外部肌肉的松紧可以观察到,触摸到。从听觉上分辨,气息与共鸣腔正确时,声音圆润、明亮、贯通、穿透力强,上下统一,音域超过两个八度。从外部肌肉松紧来辨认,共鸣腔调节正确时,有以下现象:胸腹式的深吸带动咽腔底部扩大,喉头下降,会厌周围咽腔缩小。咽腔上部收缩的同时,口腔的后部也随之缩小。咽腔顶端缩小,会厌周围咽腔缩小和咽腔顶端缩小对形成声音的高位置是极为重要的。

三、需要协调的问题

第3篇:声乐学习范文

论文摘要: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是说心有所感,用语言陈其情、敷其事,便叫做诗,把诗里的语言读音用高低疾徐的方法咏叹,便叫做歌,依着歌的高低疾徐配成乐曲,便叫做声。发出与乐曲相符的音响的东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先,就有语言,不过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思想而不是用来宣泄情感,如要附加情感上去,必须借助于声音,声音虽能表达情感,也要靠语言的帮助才能表达,歌唱就是把语言附加在声音上去,使情感表达得更完全。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关睢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歌唱发音就是说话的艺术化。掌握说话中的咬字、气息、共鸣并且移植到歌唱中,能使发声更自然,而且初学者对声调比对音调熟悉。朗诵也不需要任何乐器的辅助,这些都使朗诵法的运用在歌唱中更简单有效。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一、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运用

呼吸在歌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掌握控制好呼吸。就不可能真正把歌唱好。歌唱不仅需要大量的气息,而且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音的正确,音质的优美、音色的丰富、共鸣的扩大和运腔行腔的自如等等。学习声乐的人常常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持久一些,吸入了过多的气,导致整个身体的僵硬。其实不是吸入越多的气,声音就能保持越久,吸入的气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就可以了。有的人唱歌老觉得自己气不够,可是有谁说话的时候感觉气不够呢,其实歌唱就是大声地说话,需要调整气息吸入和呼出的比例。而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变化的比例是相似的。只是歌唱比说话的呼吸吸得深。根据歌曲的需要,情绪、节奏、音高的变化,呼吸随之调整,可以在带着情绪、相同的节奏和相同的音高朗诵,感受丹田,两肋的运动,然后再回到歌唱中。例如,在高音部分的呼吸处理方面,有的老师会反问跟你面前人说话的感觉和对五楼上的人叫喊的感觉相同吗,同理,不带旋律地。带节奏的朗诵在不同音高上气息的运用也是不同的。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自然歌唱中的气息即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声音的生命。歌唱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深呼吸,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于初学者,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歌唱更应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比如在闻花香时,气息吸得很深,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等,不由自主的便用上了深呼吸。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初学声乐者,要求他们有感情的朗诵一首歌词远远比让他们有表情的唱这首歌更容易,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诵中学生无论在气息、声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而在歌唱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他们把歌唱与朗诵的状态隔离开了,其实我认为朗诵时的肌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朗诵的感觉去歌唱,每练习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先有表情的朗诵,在较高的音区让学生体会在广场上大声朗诵的感觉,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这样不仅可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状态。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使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朗诵有助于打开共鸣腔体

歌唱的中心意义就是要用声音把词义传给听众,为求字正,腔随字走,字领腔行,达到把字唱清楚,象说话一样自然清晰的艺术效果。通过歌唱状态下的朗诵和普通朗诵的比较。是可以调整呼吸、发声、共鸣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以求达到最佳状态。一些人说话不够圆润,比较干涩,除去天生嗓音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他少用或根本没有用共鸣,爱扯着嗓子说话,用本嗓较多:有些人说话天生就会带一些共鸣,说话就好听。那些平时不用共鸣的人一旦用上共鸣,声音就会和以前大不相同。虽然歌唱中的共鸣要比说话多,但在说话正确的前提下,可先多体会说话的感觉。美国著名女高音罗斯·班普登也认为:“歌唱者首先从自己自然的声音中找出唱得最好的、最自然的声音,然后用最自然、最不费力的方式去把它唱出来,使它得到恰当的共鸣。”这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歌唱训练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不是随便,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在科学、正确的方式指导下,掌握了规律和获得的一种自由和解脱。朗诵有助于声音的放松,充分运用共鸣歌唱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应该是非常愉快的,就其本质而言,歌唱也是一种运动,是呼吸、发声、共鸣等器官及相应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协调运动。这些器官在歌唱时各自运动的状态和相互闻的协调程度决定着歌唱声音的优劣。通常认为正确的歌唱发音需要用打开喉咙的状态去歌唱,即“半打哈欠”状态:软腭抬起,后咽壁挺住,喉头处于稍低而稳定的位置和状态,这时各发声、共鸣器官正处于积极、开放而又不过分用力的状态。在我们平时的说话中,并不要求象歌唱时那样把喉咙打开,而说话的习惯和意识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出现在歌唱活动中,使一些歌唱者产生一种打开喉咙就发不出音的错误意识,这种意识又迫使歌唱者在歌唱发声时,不自觉地收缩喉管(尤其是在高音区)从而破坏了打开喉咙的良好歌唱状态,影响发音。而朗诵则可避免这些问题,朗诵时的发音状态是日常说话状态的延伸和夸大,尤其是放声朗诵时的发音状态,与歌唱状态完全一致,在朗诵时学生很少感觉声音吃力、不圆润等现象,能在较自然的状态下发音,使发音器官与共鸣器官能在自然状态下协调运动。用朗诵的状态歌唱,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放松,通畅,也容易使高中低三个声区衔接紧密,转换自如,正确运用上各个腔体的共鸣。使我们的歌声更加多姿多彩。

三、朗诵有助于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清晰和正确把握作品感情

表达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是十分重视咬字吐字的,所谓“字正腔圆”只有正确清晰的咬字吐字,才能让听众充分领会歌曲的内容,演唱才能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歌唱语言往往和歌曲风格、韵味紧密相关,所以,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歌唱时,要求每个字都必须准确地做到咬字、归韵、收声。在声乐界,一般将汉字的构成分为头、腹、尾三部分(亦可由声母或韵母单独构成子音)或称子音、母音、尾音。在歌唱时,字头出来要准,重、快,迅速转入字腹、歌唱的长音、行腔要靠字腹来过渡,因而这一部分与发音技术的结合最为紧密。字腹要唱得饱满、流动,要“咬”而不“死”。字尾必须交待清楚,要在规定的韵中收住,否则字音就会发生变化。有人把“吐字”归结为字头出来要准,要有爆发力,而把咬字归结为字腹到字尾要咬得住,又要从容自如,适应行腔的要求和规范。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需要下功夫练习,朗诵则是练习咬字、吐字的有效方法。演唱一首歌之前把歌词单独拿出来,拉长声调朗诵,易于体会每个字的着力部位,头、腹、尾的结构及收音和字的整体概念等问题。歌唱时,不仅单个字要交待清楚、而且要注意到歌词的语调规律,语调是指句子里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快慢轻重,表达一定的语气和情感,对歌唱者来说,要特别注意口气、语调和重读、轻读两方面,歌唱者反复研读、朗诵歌词,易于准确把握语调规律,结合旋律表现特点,把歌词含义富有感染力地传达给听众。

第4篇:声乐学习范文

【关键词】无声练习;声乐;应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98-02

无声练习是在练习声乐的过程中有关于歌唱的肌肉不发声的一种练习方式。无声练习是结合了多种学科内容的一种训练方式,对我们学习声乐具有非常好的训练作用。很多高等师范学院声乐系学生在进行每日的声乐训练时都是采用的无声练习的方式,可见其对我们声乐学习的重要性。

一、无声练习的本质

提到无声练习就不得不提咽音练声法,其实无声练习就是咽音练声法中的一个部分,无声练习是咽音练习的基础环节。十七世纪中叶,美声学派在这个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当时的科技条件并不是特别的发达,很多人包括专业的医生对于人体的喉咙的构造都不是清晰的认知。那个时候并没有无声练习的系统的训练方法,直到两百多年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解剖学的快速进步人们才对身体的发声器官有了正确的认识,很多学者对于无声练习开始了初步的研究。经过长时间的探究,我国的声乐系统得到了完善,无声练习也有了系统的理论,逐渐在实践中变得规范,有了一定的规模。无声练习是通过反复的练习正确的发音方式,在练习的同时并不发出声音,这样就不会对练习者的嗓子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唱歌是一项细致的活动,只有熟练的掌握了歌唱的要领并且清晰发音时候的关键才可以顺利的歌唱。

二、学生歌唱训练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追求精神文化的享受,所以爱好声乐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加入了声乐学习的行列中。很多地方的声乐学生的水平长短不一,怎么样有成效的提高声乐学习者的发音水准成为了当前的重中之重。首先很多地方性创办的学校中在积极的开设声乐课程,可是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再加上创办的时间较短,所以很多地方的学生不能够真正的得到规范的训练。相反,专业音乐学校的学生的优势就很明显了,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声乐学习有了足够的保障,歌唱训练的时候有着专门的教师在一旁进行辅导纠正,能够让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就避免发音不标准带来的弊端。如何弥补这种差距,使得地方性学校的学生在进行声乐学习的时候得到有效的保证,是当前很多声乐学者都在想办法解决的问题。资源的差距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地方学校的声乐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在长时期自己的发音练习中不知不觉的进入了误区,发音变得不标准,不能够保持歌唱时声音的清晰明亮,最重要的是会对学生的喉咙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三、无声练习的具体步骤

进行无声练习首先要注意放松下巴和舌头的根部,只有这样才能够规范无声练习。我们在进行歌唱的时候要注意放松这两个部分,如果习惯了用舌头根部的肌肉来引导发声,应该尽快的改正,这种错误的发生方式会造成肌肉的强化。必须通过长时间的系统的克制来改善,正确的发生应该只是使用喉中需要的部分,使其他的肌肉放松下来。

(一)引导张口动作

在无声练习的过程中,首要的步骤就是引导张口的动作。正确的发音方式决定了声乐表演中发出声音的正确性,只有规范了发音这个第一环节我们才能够进行接下来系统的训练。我在学习的无声练习的时候,教授我的声乐教师让我们使用自己的左手食指和拇指相扣成环状,用自己的食指抵住自己的下巴,不要使用太大的力气,轻微的向下压,等到适应了这个过程再用大拇指按住自己的胸口,之前的两根手指成弯曲的形状,这个时候更要注意放松自己的下巴和舌头根部,这样的动作会使你感觉到自己很难张开口,通过抬头用自己的脖子的力量牵引上口快速的张开,每天都进行这个训练的动作,不要因为感觉有难度或者是不能够忍受进行训练时的一些不适应就中途放弃,一定要坚持每天都去训练。此外,动作一定要规范标准,通过坚持的训练,就可以逐渐的适应了。

(二)放松喉中的部分肌肉

进行第二部分的无声训练时,将要将第一个过程中张口训练时下压下巴的食指去掉。大拇指还是抵住下巴附近的肌肉,这样有利于我们察觉是否这一部分的肌肉处于放松的状态。下巴不要用力,尽量的放松。眼睛尽量的朝着上方看去,努力的去使自己的能够向上看,这个时候不要抬头,用自己后颈肌肉的力量带动上颚缓慢的张开,尽量维持整个过程的连贯,一定要控制这个过程的速度。通过颈部肌肉的牵引使得自己的头部顺应着这股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要注意是否下巴那一部分的肌肉真正的放松了。如果我们正确的完成了这一个过程就会感受到有一种细微的力量正在将我们的舌头向口外推过去,这时借助这个力量彻底的放松舌头,将舌头吐出去,往复的重复这个过程,多次练习。

(三)正确地使用肌肉

当我们经过第一和第二步骤的系统训练之后,能够熟练的开口发音并且不会再歌唱的时候错误的使用喉部肌肉,我们进行发声的时候下巴处的肌肉不会再绷紧的时候就标志着我们的方式正确了。这个时候我们发出声音的时候不会再使用多余的肌肉群,可以规范自己的气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长久的训练,不仅可以解决我们在以往发声中的一些错误,更可以在不发声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比如学习者在通过颈部肌肉抬头的过程中无法顺利的放松咽喉和下巴处的肌肉,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不需要担心,调整呼吸,尽量的多做几次练习,只要自己的步骤规范了就能够顺利的放松肌肉。

四、无声练习的特殊意义

很多人认为人的咽喉是精致的身体器官,过度的发声会对我们的咽喉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人体是会疲倦的,喉咙也不例外。咽喉需要我们的保护,从事声乐方面事业的人就更应该爱护自己的喉咙,如果想让自己的声乐事业可以长久的话,就一定不能够使自己的嗓子受到破坏。所以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无声练习能够为我们保护自己的嗓子,在得到有效训练的同时又不需要进行发声练习。对于一些在声乐发声中存在错误的人来说,不停的发声训练的过程就等于在不断的加深着这些错误,白白的耗费自己的嗓音,这些错误的发音训练会不停的加深学习者的误区,长时间下去会变得很难改变。无声练习对于这种错误的发音能够进行有效的调整,在持之以恒的无声训练的过程中,学习者能够逐渐的纠正自己的一些错误,并且不需要发声,不会对自己的嗓子造成伤害。

五、结语

无声练习能够为声乐者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很多声乐发音有问题的人不妨可以尝试一下。声乐无声练习不仅需要自己的刻苦努力,更需要正确的方式去学习,只有规范了无声练习的过程才可以顺利的开展下去,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去改掉发音中存在的一些毛病。很多人认为无声练习没有有声练习取得的成效好,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声乐训练是一项关于发音方式的活动,无声训练就是注重于发声方式的培训。

参考文献:

[1]韩德明,RobertT.Sataloff,徐文.嗓音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林俊卿,Rotter.歌唱发音的机能状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

作者简介:

第5篇:声乐学习范文

关键词:声乐学习;心理调控

一、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丢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声乐学生一般会有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几个问题。

1、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2、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3、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就想注意到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气息又要注意声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开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结果却事与愿违,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好。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机能不断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个生理部位去训练,生理机能的增强就得不到巩固,即是声乐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意志力不强

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歌唱学习过程的意志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歌唱困难,力争取得较好声乐学习效果的心理过程。声乐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高音总是唱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甚至感觉到退步,或者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总是体会不到或者做不到等等。倘若没有较好的意志力,声乐学习极有可能半道而终。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1、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

2、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生长在大山的人习惯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无拘无束,通常都有着高亢明亮的自然音色;相反地,在城市长大的人往往具有纤细、柔和的特点。所以学习声乐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着别人学习,别人唱什么自己就要唱什么,在选择练声曲和歌唱曲时要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喜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和开发自己的嗓音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唱,即使是我们所说的“小歌”(技巧难度较小的歌曲)也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发声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发不好的发声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给别人听,多上正式舞台演唱,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3、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能够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其它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因此,声乐学生不必也不能把声乐学习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并加以巩固。比如气息训练,初学时就要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倍功半。

学习声乐中的注意也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教学实践中发现,当老师提出学生的某个发声器官不正确时,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地注意这一器官,反而使用该器官因紧张而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歌唱的发声。

4、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歌唱是肌肉、意志、生理与心理的协调运动,人的意志正是使口、唇、舌、齿、咽、腭、肺以及全身各个部位协调运动,于是产生美妙的声音。歌唱意志行动自始自终表现在歌唱与发声的全过程,只要有歌唱或发声,就会有意志伴随。意志是声乐学习者的心理动力,即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人的意志力是他不同于其它人的个性特征。

一个声乐学习者即使有多么好的声音条件,也会在成长的过程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较强的意志力,那么一定会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声乐学习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过程的种种困难,才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感,感动听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美]JohnBohn.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第6篇:声乐学习范文

关键词:情绪化情感调控歌唱心态

情绪是在感情这个基本态度之上,随心理内外条件而随时发展变化的表象,是人格的基础和重要保障。通俗地讲,情绪化是指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非大喜则大悲,容易因小事而大发脾气。不过,情绪化也极容易让人因喜乐而手舞足蹈。快乐时的天真烂漫,固然让人感染了喜悦,满心欢喜;但愤怒时的火暴脾气,却也令人避之不及。情绪化的人不是不愿控制他们无端的情绪,而是根本难以控制,他们往往身不由己。

在众多的声乐学习者中,就有一些易受到情绪化影响的人们。如果说情绪化之中的细腻敏感可以帮助歌唱者更好地处理歌曲的感情,那么同样,无端的情绪变化则会使歌唱者本人都始料未及。对于声乐这样一个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进步的学习过程来说,情绪化的负面影响较大。情绪和情感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和演唱。因此,我们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①

从心理学的概念来看,人的气质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与抑郁质四种类型。一般来说,多血质与胆汁质属于外向型,黏液质与抑郁质属于内向型。②情绪化的人群一般都分布在前两个类型里。就积极的方面来说,情绪化人群性情开朗活泼、喜活动、爱交际,对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敢于大胆去做,能够较快地取得进步;就消极的方面来说,情绪化人群容易急功近利,产生一些违背学习规律的想法,在达不到这种超阶段的成绩时又会滑向极端,以致丧失学习声乐的信心,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过犹不及”,说的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标准,做事达不到或超过这个标准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对于情绪化的人们来讲,这个字眼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天生的热情与冲劲使得他们在声乐学习的起始阶段有着超出常人的刻苦精神,无论是课堂布置的必背歌曲,还是老师随口说的每天跑步一个小时,他们都会严格地执行。在声乐学习的初期,情绪化人群中的绝大部分都认为自己可以成为歌唱家,这明显违背了声乐学习的科学规律,即:“过”。接下来的结果就是,声乐学习进程中螺旋型的进步幅度不能满足其高标准的要求,挫败感油然而生,内心的多愁善感会催化这种负面情绪使之变质为自卑等多种消极情绪,即:“不及”。

那么这种特殊现象之本质究竟是怎样的?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人的情绪化在声乐学习中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歌剧艺术片《江姐》中江姐的饰演者杨维忠曾经说过:“神韵和味道是学不来的,就像有的花朵天生就开着与众不同的颜色。”这说的就是,每一个歌唱者拥有着独特的内在而能够表现出各式各样不同的音乐形象。应该说,具有鲜明个性的声乐学习者,是能够唱出与众不同的风格的,并且他们对老师所列举的那些抽象的言语比较敏感,比如:“天灵盖好像打开了,与天空连接在一起”“脚下仿佛是万丈深渊,气息不断地往下沉”等。这其中包含的心理、生理感觉是非常微妙的,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悟性。那么什么是“悟性”呢?在声乐课堂上,“悟性”就是调动自己的思维,迅速做到教师所描绘的那种感觉。情绪化的人多数都有这份悟性,因为敏感的天性和细腻的感情,使得他们心中往往积累着丰富的情感沉淀,这些情感沉淀来自其自身对周遭生活的体验,那些对其他人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景物或事件的细节,对有着敏感性格的人来说,会引起清明透彻的心灵感触,他们会将这些事物自然、习惯地印在脑海中。正所谓“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些从生活中亲身体会到的情绪和情感经过日积月累和潜意识的加工,便成就了丰厚的情感沉淀,易情绪化的人群仿佛拥有一个机能的“情感库”,无论老师要求什么样的感觉,只要在“情感库”中,从这些丰富多彩的积累中调出来就可以尽情地二次体验了。

就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从纯生理的神经系统的“S-R”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到有经验的介入的“S-O-R”模式,是学界所认可的转变。研究人类,需要后一个模式“O”涉及的“经验”,这不仅包括个人的遗传经验,而且包括实践经验。对刺激的反应通过经验“O”的介入而产生,然而经验的不同,意味着反应的差异,它的有效性受到实践的证明和支持。这时,刺激源是主体自身的体验及周围的生活,中介“O”是主体的审美体验,反应“R”是主体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和影响审美的所有经验作为中介一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个理论就可以解释声乐作品《铁蹄下的歌女》的最后一部分,“谁甘心做人的奴隶,谁愿意让乡土沦丧……”不同人的演唱体现着不同的艺术感受。鉴于这些积极的影响,笔者建议,所有的声乐学习者都应该怀着敏锐的心来感受和发现生活,将值得留念的细节印入脑海,以便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审美体验,为建立健全“情感库”打下良好的基础。杨维忠教授曾经说过:“花是通灵性的,它不会忘记吹过它耳边的每一缕风,洒在它身上的每一滴水,以及和它说话的每一个手势和眼神。”让我们像这花儿一样,拥有一颗细腻而美好的心灵。

情绪化在声乐学习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第一,最大的弊端就是渗入性格的“情绪化”,最明显的表象就是不稳定性,其中许多声乐学习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心情烦躁或焦虑等过激情绪成为主要情绪时,声乐学习者往往会出现喉咙发紧、软腭僵硬等情况;而当自卑、空虚、失望等一些颓废情绪出现时,则会出现发声管道扩张不够,音高偏低等现象。情绪化的声乐学习者如果不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绝大部分都容易出现这两种极端情况。如此频繁地出现极端情绪,会严重阻碍声乐训练,更会对学习者的信心产生打击。

第二,情绪化的人们天生的冲动造成了轻易的急功近利心理,急于求成的他们误认为只要刻苦努力,就可以在两三个月中达到别人三五年的成就。其实“欲速则不达”,而声乐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些操之过急的行为往往会造成一些不成功的经历。累积形成认知偏差,使之自认为不需要继续努力,反正以往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特定时期中的情绪化人群实际上比一般人渴求更多的成就润泽,而他们自己却往往出于回避挫折的动机否定自身潜意识中的成就渴求。艺术是时间的结晶,尤其是声乐艺术更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打磨。歌唱艺术如同登山,登得越高越困难,凡有志献身声乐事业的青年,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巨大而持久的耐心,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又怎能坚持走过这漫长的通往成功的路途呢?在音乐界,有关歌唱的心态问题已经被人们所重视。沈湘先生就要求学生在演唱时要保持稳定状态,在动中求静,无论音域、语言、情感上如何变化,心态总是那么平静、松弛。喻宜宣教授在《几年来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把重视学生歌唱心理的培养认为是声乐教学的基础训练,她说:“从这几年的经验中,我们懂得了要在进行训练以前就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到一个人的心理不自然、不平静,精神不集中、不充沛,那他就不可能发出好的声音,就不会唱好歌曲。只有当他内心充满歌唱的愿望时,只有当他具有坚定的学习信心时,才能做课堂上的作业。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的歌唱情绪,使学生从训练之初就养成一种很好的精神状态,非常自然地、热诚地、聚精会神地、严格地来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合唱指挥家陈家海教授在排练合唱时也曾提及歌唱心态问题,他认为,歌唱者无论自己心情多么不好,在歌唱的那一刻也要努力做到“微笑”的心态,这是作为一个歌唱者始终应该做到的一件事。笔者自身也有深刻的体会,导师经常谆谆教导,要“不停地学,不停地悟,一生才会不断在进步”。所以说,心态问题对于情绪化的声乐学习者来说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最大绊脚石,首先要把它克服掉。被誉为“世界男高音之王”的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是经过了长期刻苦的学习、磨炼才成名的,他在回忆他学习声乐的情况时说:“整整六个月的时间,每天都是做练声和母音练习,这种练习使我下巴放松、增加音量,并能自然发出清晰的声音。我就这么日复一日地练哪,练哪,没有曲调,只有音节和练习曲。偌大的世界,对一个19岁的青年有何等的吸引力!而我,却在一遍一遍地唱音阶。没完没了地唱音阶,没完没了地重复a、e、i、o、u!不少学声乐的人为此感到苦闷,而我,不但不觉得枯燥,反而从中得到了乐趣,一边学一边欣赏着用新的发声技巧唱出来的声音。”③对于生活,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一般原则,那就是不要过和不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庸之道”,比如说,勇敢中唯有中庸才是美德,过分的勇敢是鲁莽,而缺乏勇气则是怯懦。声乐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过分的努力是急功近利,而缺乏努力则是懈怠。

好的情绪、情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增强学生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对学生来说,应该体谅老师,应把这一任务重点交由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让这与生俱来的性格得到理性的控制。笔者认为,声乐情感教学应该从教学的主客体两方面同时进行,并且重点在教学客体的自我醒悟与主动调节和改善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声乐学习中的情绪化调控,除了要重视歌唱技能技巧训练外,还必须培养良好的心态。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即提升精神状态。精神状态提升的目的,是让人的精神状态与所处的现实境遇相适宜的前提下,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状态并不否定人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是在遇到挫折时正常情绪的反馈。人不可能一直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下,也不可能总处于消极的精神状态,应将消极精神状态的影响缩小到最小范围,将消极的精神状态的持续时间减到最低限度,应该尽快实现由消极精神状态到积极精神状态的飞跃。一个国家的兴亡取决于整个国民的精神状态,一个人生存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就个人而言,提升精神状态,是开发精神动力资源的基本方式,这可以培养人的主体性健康人格,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就声乐学习而言,在情绪化泛滥的时候,提升精神状态是抑制泛滥情绪的有效方法。鉴于提升精神状态对声乐学习的重要性,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从中汲取滋养,陶冶自己的性情;大量涉猎有关音乐的文献,系统地研究歌唱之道,从音乐理论和技术上武装和充实自己,让自己站在理性的高度科学全面地认识歌唱;重视发声练习,处理好技巧与情感的平衡,加强对歌唱原理的认识和把握,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有了像习惯一样的科学的歌唱状态做资本,就等于获得了能够长期学习声乐的通行证。

总体来说,情绪化影响是声乐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只有从理论高度上对其进行认识,从理性角度上对其剖析,才能把握声乐学习和演唱时的心理状态,培养出有利于歌唱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保证声乐教学、演唱的科学性,从而较快地培养出高水平的声乐人才。

注释:

①吴耘.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作用.美与时代.2006(11).

②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意)盛廉·赖特编,黎汝译.当代歌王帕瓦罗蒂.中国文联出版社.

④申来津,张燕.精神状态的提升:以管理方格为分析工具.2006(01).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

[2]邹本初.歌唱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3]杰罗姆·汉涅斯.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艺术.中国青年出版社.

[4]宋瑾.什么“音乐”的“美学”.舞台艺术.2002(01).

第7篇:声乐学习范文

关键词:声乐技能学习误区分析

学习声乐的学生大都懂得获得好的声音技术离不开歌唱器官的协调合作,但在具体实施发声练习或演唱作品时,总会出现声音虚弱无力,气息用不上,共鸣腔打不开,咬字吐字不清等现象,尤其以学习时间较短的学生为多。究其原因,还是对歌唱发声的技术要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表象与实质的差异。文章即针对声乐技能学习中在用声、呼吸、共鸣、语言等方面出现的几种认识上的误区进行学理性的分析和探讨。

一、关于用声的误区

一般概念的发声原理是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喉头时促使声带震动,产生声音,而歌唱发声的运动原理却是在人的本能发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调整声带与周边肌肉的合理运动,产生强大而丰富的、符合歌唱技术需要的声音状态。在进行歌唱训练时学生往往混淆了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声音状态,用本能发声的心理暗示指导艺术歌唱,从而导致喉头上提、声音漏气等用声上的误区。要克服以上发声错误,就必须把生活中的本能发生习惯与艺术歌唱的发生要求严格区分,建立正确的发声意识。

声带的闭合能力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其周围有关肌肉的协调配合。生活中本能的发声习惯,范围只局限于对方听得见的距离,没有太大的音量与音区的要求,声带的运用是随意的。由于声带只有在发强音和高音时才紧密闭合,那么类似于说话的本能发声习惯常使声带大部分时间处于不完全闭合状态。如果错误的运用声带周围肌肉的功能,如把本该促进声门开放的环杓后肌运用到歌唱,必定会产生声音虚、漏的问题;把稳定喉头的喉外肌力量作用于发声,就会造成提喉、喉音等用声错误。

二、关于呼吸的误区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到目前为止已经被普遍认为是最科学的歌唱呼吸方法,但仍有很多学生苦闷呼吸训练中做得很好,而发声时气息却不够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关呼吸问题的误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吸气时气息到达的深度不够,即没有吸到技术所要求的到达“肺的底部”。气息吸得浅作用于声带时,呼出气息的量和压力不足以冲击闭合的声带,而使声音显得虚弱无力。引起气息浅的原因和本能呼吸习惯有关,本能的呼吸是建立在类似于一般的谈话间,或者身体剧烈运动后的一种生理上的本能反映,它只需要胸腔的扩张、收缩产生力量完成肺内气体的交换。扩张只集中在肺的上半部分,和歌唱所要求的“吸到肺的底部”显然是大有区别的,也就是说,腰腹肌的能力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遇到较长的乐句需要气息量加大时,肺叶的下半部分气息得不到有效输送,而觉得气息不够用。

二是气息与声音缺少有效配合,致使声音“搭不上气”。我们从两方面分析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运用气息歌唱的习惯,张嘴就唱,把呼吸动作与歌唱的用声动作分割开来。另一方面是过分地注意气息,为节省气息故意增加腰腹部肌肉的力量,形成“憋气”,使气息不能顺利地作用于声带。这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都可能导致声带紧张、干涩,声音发直缺少泛音。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主张呼吸和发声训练结合一起练习比较好,因为气息和声音是揉为一体的,呼吸训练不能脱离歌唱实践而单独存在。我们要建立这样的歌唱意识:只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才是有效的声音,只有正确作用于声带的气息才是有效的气息。

三、关于共鸣的误区

人体共鸣腔分为三个大的共鸣区域,即:胸腔共鸣区、口咽腔共鸣区(口、喉、咽)和头腔共鸣区(鼻窦、额窦、蝶窦)。口咽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的第一个共鸣区域,它上连头腔,下达胸腔,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对声音的丰满、音色的美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帕瓦罗蒂曾强调声音共鸣主要在口腔、咽腔,说明了口咽腔在整个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这个区域出现的认识上的误区也是最多的。所谓的口咽腔打开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开喉咙”,有关打开喉咙的要求文章前面已有所论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舌头”在口咽腔打开过程中的状态。很多学生把缩紧舌头误认为是打开喉咙,结果造成舌部肌肉僵硬和压喉,一方面破坏了基音形成的良好状态,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口咽腔的顺利打开,良好的共鸣音响也就无从谈起。口咽腔打开的关键要做到:在稳定的基础上松喉咙、松下巴、松舌头,使这几个部位处于“自如”状态。

第二种误区是:过分强调头腔共鸣,造成声音听觉上的“假、大、空”现象,却误认为是产生了共鸣。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声门闭合无力,气息泄漏,声音沉闷、空洞,失去了良好共鸣所应具备的音色。

另外,也有学生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产生了胸腔共鸣。这种声音乍一听似乎很有力度,实则是喉和胸部压力过大,用了纯粹的“力”,而不是“气”,没有体会到共鸣产生时胸、肺部的松弛和气息的流动。

上述几种理解上的误区说明,人声共鸣要建立在整体的基础上。没有良好的基音作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泛音,也就不会产生各阶段的共鸣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务必要考虑共鸣产生的基础和它的整体性,任何强调局部共鸣的要求都是片面的,不足取的。

四、关于语言的误区

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何把发声和语言协调的运用以达到自如地歌唱,乃是诸多声乐学习者苦恼的问题。

这里存在着自然的语言动作与歌唱的发声动作之间理解与运用上的误区。语言动作涉及我们常说的五音(唇、齿、舌、牙、喉)、四呼(开、齐、撮、合)。歌唱发声动作主要指喉、咽部的正确打开,声门和呼吸的协调运用。文章前面分析过喉、咽打开状态的要领是喉头下降至深呼吸完成时的位置,而这个下降动作的完成能够带动喉部多种肌肉组织参与运动,舌骨下肌群是其中之一,由此看来,完成两种动作参与最多的部位就是“口腔和咽、喉的交界点舌体”。

发声动作符合歌唱的要求,语言动作还处于自然意识状态,就必定造成发声性能的破坏。科学的发声方法要求喉、咽部状态的稳定是无庸质疑的,那么语言动作如何调整才能适应发声动作的稳定呢?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舌体在歌唱发声时始终处于放松状态,不能随母音、音高、音量的变化而僵硬或紧缩。

(二)辅音的发出应在喉咽稳定打开后迅速完成,听觉上如同时进行的一样,要点是辅音的除阻不影响喉咽状态的稳定。

(三)相关的部位发生作用时,“只用最必要的力量,排除任何支援性的和连带性的紧张”。

当然,要做到上述几点,需要长期刻苦的练习,结合熟练掌握各种字音的音韵、声调,才能真正做到歌唱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字正腔圆。

通过对以上存在的几种问题的误区分析可以看出,生活中发声动作、呼吸动作、语言动作等的本能习惯是产生诸种歌唱认识误区的直接原因。在声乐技能学习中,只有建立正确的歌唱概念,排除讲话习惯带给我们的影响,声乐演唱技能才能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余子正编著,《声乐教学论》,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

第8篇:声乐学习范文

论文摘要:声乐学习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声乐学习,对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声乐学习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针对声乐学习中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丢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声乐学生一般会有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几个问题。

1、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2、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3、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就想注意到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气息又要注意声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开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结果却事与愿违,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好。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机能不断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个生理部位去训练,生理机能的增强就得不到巩固,即是声乐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意志力不强

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歌唱学习过程的意志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歌唱困难,力争取得较好声乐学习效果的心理过程。声乐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高音总是唱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甚至感觉到退步,或者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总是体会不到或者做不到等等。倘若没有较好的意志力,声乐学习极有可能半道而终。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1、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2、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生长在大山的人习惯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无拘无束,通常都有着高亢明亮的自然音色;相反地,在城市长大的人往往具有纤细、柔和的特点。所以学习声乐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着别人学习,别人唱什么自己就要唱什么,在选择练声曲和歌唱曲时要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喜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和开发自己的嗓音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唱,即使是我们所说的“小歌”(技巧难度较小的歌曲)也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发声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发不好的发声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给别人听,多上正式舞台演唱,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3、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能够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其它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因此,声乐学生不必也不能把声乐学习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并加以巩固。比如气息训练,初学时就要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倍功半。

学习声乐中的注意也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教学实践中发现,当老师提出学生的某个发声器官不正确时,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地注意这一器官,反而使用该器官因紧张而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歌唱的发声。

4、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歌唱是肌肉、意志、生理与心理的协调运动,人的意志正是使口、唇、舌、齿、咽、腭、肺以及全身各个部位协调运动,于是产生美妙的声音。歌唱意志行动自始自终表现在歌唱与发声的全过程,只要有歌唱或发声,就会有意志伴随。意志是声乐学习者的心理动力,即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人的意志力是他不同于其它人的个性特征。

一个声乐学习者即使有多么好的声音条件,也会在成长的过程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较强的意志力,那么一定会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声乐学习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过程的种种困难,才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感,感动听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美]JohnBohn.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第9篇:声乐学习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民族声乐的学习,需要强化基本功训练,掌握扎实的演唱技巧;找准自己的基础音,建立自己的声音形象;理解声乐作品意境,用创作的心态对待每一部作品;把握作品的曲式结构,表现作品的风格特点;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传统;借鉴国内外其他声乐艺术形式和民族声乐名家的演唱。

民族声乐是运用民族语言和民族审美来表现民族文化的音乐风格,是表达民族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诠释和光大民族文化,就必须深入探究学习民族声乐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基本功训练,掌握扎实的演唱技巧

演唱是民族声乐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要使歌曲演唱的声音明亮、圆润、甜美动听,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歌唱技巧。所以民族声乐的学习,首先要让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能从日常习惯性生理动作之中体会歌唱呼吸,做到“气沉丹田”,吸气量足,部位较深,并使之成为下意识的习惯性动作,对于歌唱力度和气息的变化有比较恰当的控制。其次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处于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状态,以头控共鸣为主,适当地运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实现真假声的混合,增大音量。歌唱中,三个共鸣腔配合使用,保证音调准确,缩短变声期,在变声后保持良好的歌喉。再次要掌握以声(五音)、韵(四声)为特点的汉语发音规则,学会经过唇、舌、齿、乐、喉等器官咬字,按照“平、齐、撮、合”的方式吐字,做到咬字准确、吐字清晰。明确由于歌曲的情绪,风格不同,在歌唱时的咬字、吐字的方法也应不同。如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轻盈、欢快、活波。咬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过渡要快,不拖泥带水,给人以舒畅明快之感;而《摇篮曲》,深情、优美、柔和,咬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过渡就要慢些,以增强柔和亲切之感。

二、找准自己的基础音,建立自己的声音形象

歌唱者在唱音阶时,一般都会感觉到自己在演唱某一个音时感觉最舒服、最自然,这个音就叫做基础音。每个学生的基础音都不尽相同,在民族声乐学习中,我们应先找准自己的基础音,从这个音开始半个音半个音往上往下进行训练,而不是一味地从中央C唱起。在找到基础音后,视唱训练时从简单的三度唱起,为清晰的咬字吐字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做,还可以使字、气、声同时加以联系,避免日后逐渐增加难度时顾此失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音色和音质,演唱者在找到自己的基础音后,还应该建立自己的声音形象。通过调节咽腔、上颚和舌头,变化声音的明、暗、高、低、强、弱、柔、硬等,准确地运用丹田气息,倚靠气息的控制,使声音优美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初步建立个性的演唱风格,达到歌唱者所想塑造的具有个性的声音效果。

三、理解声乐作品意境,用创作的心态对待每一部作品

每一部声乐都有它的创作背景,都是在通过旋律来抒发感情。演唱者在具备了一定的演唱功底后,对作品背景的认识程度将直接决定他的演绎水平。只有在学习中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年代、背景及作者创作的意图,理解其中表现的情感和形象特点,清楚作品艺术表现的系统构成和其中的主导要素生成过程,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分析作品,依据作品的主题思想,调动形象思维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才能使自己的歌声既表现出作者创作的感情,又表达出对作品创造性的理解和个人的真实情感。例如对独唱歌曲《嘉陵江》,我们必须了解主人公的年龄、经历、家乡的过去和流落在内地的景况等,通过对主人公历史、生活环境的设想,加上对歌词、音乐的分析,实现较深入地理解所唱作品的意境,较好地融入演唱角色。而要演唱好《保卫黄河》,脑海里就应该浮现出中国人民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场面,用这些特定的艺术画面,引导自己与作者的情感交融,使自己的歌声充分抒发内心的情思。

四、准确把握作品的曲式结构,表现作品的风格特点

要更好地表现声乐,就必须对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分析透彻,对作品的创作手法,结构特点及作品的开始、发展、、结束等有准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创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比如《我的祖国》是一首领唱加副唱的分节歌,第一乐段是抒情性的,包含四个乐句,是一个带“起承转合”特点的乐段。该乐段每一句的句尾落音与下一乐句的句首起音相同,构成“咬尾式”的句法结构,旋律平稳,优美而亲切,抒发了对祖国的一片热爱之情。第二乐段换用体裁,改变演唱形式,加快速度,增强力度,这样整个后段都表现了雄壮,豪迈的情绪,显示出中华儿女的英雄气质。每一首优秀的歌曲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在速度、力度、调式、调性、节奏、旋律等方面别具一格。如《红梅赞》采用民族七声调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多处借鉴戏曲中的拖腔手法,使旋律更加优美抒情,装饰音及附点十六分音符多次运用,细致地表达了歌词的感情,八度跳跃的反复出现则加强了歌曲挺拔的形象。明确了这种风格特点,在演唱时就要做到拖腔细腻,附点十六分音符准确,装饰音柔和,八度跳跃饱满而又舒展,歌唱就会更加生动有味。

五、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传统

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追求“字正腔圆”,咬字过程按“出声、引长、归韵”依次实施。我们要在民族声乐演唱学习中,注重以生动清晰的语言和正确鲜明的咬字吐词来表达歌曲思想内容,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塑造动人心弦的艺术形象,深化音乐主题。并随着歌曲的曲式结构、节奏速度、风格特点不同,调节咬字吐词的语气和腔调。如《姑娘生来爱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热情欢快、清新明朗、旋律节奏紧凑跳跃,演唱时就应该吐字行腔轻巧迅捷、流畅舒展;而《四季歌》《草原之夜》,情深意长、纤细委婉、旋律节奏缓慢悠长,吐字行腔应该圆润柔和、连贯平稳。

六、借鉴国内外其他声乐艺术形式和民族声乐名家的演唱

对不同形式声乐艺术的借鉴,是提高现代民族声乐演唱水平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借鉴和吸收美声发声方法,对民族唱法美声化的发声技巧、发声方法进行深层研究,使我们的演唱风格既保存了东方声乐固有的魅力,又有西洋声乐神秘的变化。我们还应该借鉴戏曲演唱中的技巧和方法,吸收戏曲声乐“气息深吸缓吐、偷气转快灵活、节奏板眼清楚,用腔圆润自如”等成功经验,使自己的演唱风格形成独特的完整体系。我们更应该多欣赏和借鉴现代民族声乐名家的经典演唱,在带给我们艺术享受的同时获得演唱技能、技巧的启迪,使我们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声音特质、色彩变化、音乐的连接方式、旋律的起伏转合、、收尾以及感情发展的层次变化等有更深刻的感悟。使自己的演唱能更充分地发挥嗓音运用自如的能力,更好地表现民族声乐的语言和风格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在发声技术与音乐表现两个方面狠下功夫,才能不断实现个人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雪莲.民族声乐应借助戏曲表演抒感.《艺术教

育》2007年第08期

[2]孟新洋.《民族声乐理论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社,2009年4月版

[3]张芦菲.试论民族声乐的学习与发展.《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2009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