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薛宝钗人物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红楼梦 曹雪芹 薛宝钗
【中图分类号】G630
薛宝钗是清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象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象的创新性和现实性。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历来人们对她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使薛宝钗这一形象具有了更多的文化阐释意义。而她最终的悲剧性结局既表现了封建女性在整个封建大厦倒塌之下的无可逃遁的悲剧命运,又体现了作者对薛宝钗世俗社会的否定和抛弃,从而完成了作者理想境界的升华。本文通过对薛宝钗人生定位、独特个性、爱情观及形象意义诸方面的分析,全面认识这一人物形象。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象,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象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象又是复杂的、丰富的。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
薛宝钗性格中历来令人们针锋相对的是她的城府,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几乎很难达成共识。如有人说她阅世较广,少年老成,所以性格 “从容大雅”,宽厚待人,以其贤德而褒美之;也有人说她心中“藏奸”,很会做人,讨上下各色人等的欢心,以其恶德而贬斥之。究竟怎样看待宝钗的“城府”和品德?我以为还是应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观察宝钗的言行,确有用心深密之处。她“罕言寡语”,懂得顺从人的心思。她过生日时,贾母问她喜欢吃什么,她就捡贾母喜欢吃的说;金钏跳井而死,她除劝慰王夫人不必伤心内疚之外,还不避忌讳,拿出自己的几件新衣服给死者穿;此外,她还常与那些小丫头们顽笑,等等。尤其是她以亲戚的身份住要贾府,又是一闺中少女,不如此的话,她如何与众人和睦相外?与其说她为了争取贾府主子的欢心而争夺“宝二奶奶”的位子,不如说她是为了赢得在贾府的“生存权”,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不也是和林黛玉一样是“寄人篱下”吗?只不过她多了个母亲、哥哥而已。不如此的话,她又该怎样“做人”呢?
在大观园的女性当中,薛宝钗几乎是个完美无瑕的人。论才干,她与王熙凤、贾探春都可属于“补天派”。但王熙凤在补天的同时也在腐蚀着支撑大厦的柱子,探春是一个改革者和实干家,而薛宝钗却只是一个理论家。她清楚地知道贾府院子里的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都是值钱的,她也知道贾府的内囊怕是尽上来了,但是当王夫人派她管理园子的时候,她却只是“小惠全大体”,在尽量不得罪人的条件下,给众人分派点小利润以博得好名声,她真正关心的只是她个人的私利。她所作的是努力顺应这个社会,在这行将倒塌的封建大厦里努力维持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是一个“有才”也不去“补天”的人。
论诗才,薛宝钗一点也不逊于黛玉,但黛玉是以诗为中心,抒发性灵;宝钗是为了学以致用。作为一个候选入宫的才女,她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因此她对于求知就有一定的规范,所以黛玉醉心于《西厢记》、《牡丹亭》,而宝钗更推崇程朱理学。她不但认为那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药了”,甚至于说“咱们女孩儿家不识字的倒好”。薛宝钗是一个出色的才女,但却不会是一个好的诗人。
作者在介绍她出场的时候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很明显是讽刺的话语。在二十二回中,更是借用丫头坠儿怀疑宝钗藏了她的扇子,点出她善(扇)藏的性格特征。
对其容貌的描写,在小说第八回中,作者写道“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曹雪芹这样描写她的面容是隐含深意的,因为它们并非曹雪芹创造的文学语言,而是直接来自《金瓶梅词话》对吴月娘容貌的描写。作者用写市井世俗妇人容貌的词句写薛宝钗之容姿,不能不说是隐含贬义的。
薛宝钗是我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中最具有现实性的一位女性代表,她集容貌、才华、现实性于一身,我们对这个人物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把她置身于一个平等、理性的环境中加以分析,才能更全面的揭示她的个性魅力及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自20世纪50年来初HaYY.S提出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vsis)以来,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有了很大发展。然而目前的语篇分析基本上局限于语言本身,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图像、声音、颜色、动画等其他表现形式也成为理解语义的多媒体渠道。当代话语形成了两大转向:图像转向和多模态性(唐青叶,2009)。多模态话语分析方式不仅是静态的图像符号,还包括动态的电影电视。
本文主要从多模态角度分析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主角的人物形象,从文字,图像和动画三个角度结合起来对比分析两位的不同性格,探讨多模态理论在文学作品赏析中的应用.
二、红楼梦的图与画
红楼梦的不同版本也有很多插图或者画册本。据有关材料介绍,早在清代乾隆问先后刊出的《红楼梦》程甲本和程乙本。光绪五年(1879),还出现了改琦的《红楼梦图吟》。至于插图最多的是清光绪年问的《增评补图石头记》,共配有插图240幅。建国后,由于对《红楼梦》阅读和研究的重视,红楼梦的画和插图便有了更多的进展。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英译本《红楼梦》,则配以戴敦邦先生绘制的插图。文字配以图片,读者能更好的理解故事情节,发挥想象空问,把文字和图片信息结合起来,发挥两种视觉上的碰撞和融合,产生多模态卜的艺术欣赏效果。
(二)电视中红楼梦, 电视连续剧已经有很多版本,在1975年和1977年拍了两部最早的电视剧。最经典的当属1987年初《红楼梦(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土扶林导演,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由欧阳奋强饰贾宝玉,陈晓旭饰林黛玉,邓婕饰土熙凤。剧集红极一时,并多次重播,剧中的《枉凝眉》、《葬花吟》等歌曲也广为传唱。本文分析的原材料取自于这一版本。动态的电视模态中观众可以看到动作、表情和鲜活的背景环境,仿佛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林黛玉,容貌气质描写有五处,最美一处是黛玉进贾府通过宝玉的眼睛展现:两弯似整非整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l}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
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但是通过插图读者可以更清晰地把自己的联想定位到生活在红楼梦中的黛玉。一个消瘦的女子倚着假山孤芳自赏,在红楼梦中黛玉不愿意与封建家族同流合污,她追求自由和爱情,为当时的世人所不可。书中名段为黛玉葬花。在金陵I一二钗正册判词中对黛玉的介绍是堪怜咏絮才,虽然只有五个字,却涵盖两个意思:我见犹怜的怜和值得盛赞的才。插图背景是潇湘馆中的竹子,有湘妃泪撒竹林成斑竹的爱情传说,昭示着黛玉和湘妃一样多情坎坷的命运,为所爱的人流尽自己的泪水。也有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典故,点明黛玉是作者拥护的人物形象,黛玉的思想是作者思想的寄托者。薛宝钗,容貌描述也是通过宝玉的眼睛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句话不仅写了容貌,也提到了薛宝钗的h}格:藏愚,安分,守拙。既有封建思想的本分,又有小人奸诈的阴险。书中名段为宝钗扑蝶。通过插图可以看出宝钗的活动过程,在亭子里的两个人说悄悄话,宝钗无意听到后,知道这是在封建社会不允许的情话,说话者发现以后对自己不利。所以就假装来找林黛玉被蝴蝶吸引忙着扑蝶不小心走到了这里,自私的嫁祸给了林黛玉,通过这一件小事的描绘,可以看出薛宝钗为人的自私。
(二)动态的动画分析,林黛玉,黛玉出场总共26次,第一集黛玉进贾府是精彩的开始。电视无法像文字一样把人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但是可以靠眼神和表情的变化推断出心理变化。黛玉初进贾府,看到与自己家里不同的环境本来就有些生分,在贾府这样的封建大家庭,特别注重规矩礼节,所以行为举ih小心谨慎。在和贾母第一次吃晚饭时就表现的很明显。用饭过后按照贾府的规矩要漱口洗手喝茶。黛玉小心翼翼的先用眼角观察其他姐妹的方式以后才慢慢的和别人一样照做。这是她心理小心的一个细节。这些细节都通过眼神和动作表现出来。薛宝钗,宝钗出场共二十处,在剧情中宝钗的角色圆滑,德才兼备。在第十集中贾母要给宝钗过生日,照例是要看戏的,宝钗点了贾母喜欢看的节目,讨贾母的欢心。等听完戏贾母要赏唱戏的小姑娘,土熙凤戏言化了装的小姑娘像一个人,镜头最快的换到了薛宝钗的位置,她先吃一惊,然后很快的露出笑意,因为她最早猜到了说的是林黛玉,只是装作不知道,继续看大家的表情,最后由史湘云口中说出,当然也惹恼了黛玉。在这一段猜人的过程中,镜头给的最早最快的是薛宝钗,但是她明明知道但是并没有冒昧的说出来,这生动动画技术下产生的综合效果.
关键词 薛宝钗 大家闺秀 博学多才 冷美人 同情
一、宝钗样貌和才情的艳冠群芳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这是从宝玉眼中看到的宝钗,几个字就写出了她的天生丽质,相比林妹妹的“病如西子胜三分”,薛宝钗体态微丰,在小说中经常用牡丹花和杨贵妃来喻她,在二十七回中,宝钗在路上看到一双玉色蝴蝶,便扑来玩耍,这一情节的标题便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还有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宝钗抽到了的签上画着一只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描绘了一个温柔敦厚,典雅端庄的薛宝钗。
宝钗不仅样貌出众,才情也是不错的。在大观园姊妹中,薛宝钗和林黛玉是出类拔萃的,被誉为“天上少有,地上无双”。但是林黛玉的才情是清新脱俗,自然洒脱,而薛宝钗是含蓄敦厚,柔情内敛的。大家闺秀们画画写意不是难事,难得是既写意又写实,更绝的是她居然列得出画画所需要的材料,不仅说得出这些东西的名字,还能准确地说出数目,甚至是那些粗色碟子要预先拿姜汁子和酱抹在底子上,她都知道。
二、任是无情也动人
(一)精于世故,明哲保身
朱作霖先生评价道“以熙凤之黠,黛玉之慧,湘云之豪爽,袭人之柔佞,上自贾母,下至婢媪,皆能兼容而无不当”,由此也可见宝钗超过常人的攻心之计,而且深隐心计。“老祖宗”为宝钗过生日时,深知贾母喜欢看热闹的戏文,爱吃甜烂之食,借机恭维老祖宗,她的善迎合之意让老祖宗很欢悦。王夫人是很喜欢宝钗的,相对于黛玉,王夫人更赞成宝钗和宝玉的,宝玉因和王夫人身前的丫头金钏儿瞎开玩笑,王夫人便起身打了金钏一巴掌,并要撵她走,怎奈金钏性烈,投井死了。
(二)冷艳后的无可厚非
如果单纯地以这样来定义薛宝钗,未免对她不公平。宝钗的家庭背景是世代皇商,生在商人之家,比常人多一点世故之心也无可厚非。再者,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我们都知道,黛玉是绛珠仙子,宝玉是神瑛侍者,他们是神仙,我们对神仙的要求是只要超脱就够了,我们每个人总会做一些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梦,比如谈一场没有世俗观念的爱情,而宝玉和黛玉能够满足我们这方面的心理需求,但对于薛宝钗就不一样了,相比于黛玉和宝玉而言,宝钗更像是生活中的人,生活中的人不能像他们那么至情至性、自由超脱,世故也是必然的。宝钗是住在贾家,贾家在表面上是一片欣欣向荣,诗情画意的温柔之乡,但背后却潜伏着各个利益集团,各种利益冲突角逐,宝钗他们想要生存下去,如果不步步小心,很可能沦为利益相逐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三、宝钗和宝玉的爱情
(一)宝钗对宝玉的朦胧爱意
在大观园中充斥着“金玉良缘”的说法,一个癞头和尚给了宝钗一个金锁,说是将来要与有玉的人相配,眼前的宝玉就有玉,而且家世雄厚,所以薛姨妈就在大观园中散布着“金玉良缘”的言论,宝钗是在封建教育下长大的,一定不会违父母之命的。那么宝钗对宝玉的感情是怎样的?可以肯定一点,宝钗是对宝玉有感情的,而且是偏向于爱情的。在宝玉被贾政棒打卧床之后,宝钗去看宝玉,低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话说的急了,不觉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宝钗一向是擅长隐藏自己的情感,但这次没有藏住。她也有少女的情愫,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也会脸红,也难免娇羞怯怯,连宝玉听得这些话如此稠密,看她如此娇羞,也觉得大有深意,任凭宝钗怎么罕言寡语,我们还是能捕捉到她一丝丝的真情实意。其实,宝钗还是有那么一刻,抛掉身上所绑缚的枷锁,真正从内心做回一次自己,只是长期的封建正统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已经使那些抽象的伦理原则变成了这个贵族少女的自觉行动,从而使她逐渐失去了一个少女的天真、稚气和单纯。青春的热情正在她的身上收缩,退却为一种成年人的稳重和世故。
(二)宝钗和宝玉爱情的无果
作为宝玉和宝钗而言,他们的爱情不可能有结果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价值观完全不同,这就像一块绊脚石横在他们中间,而且是不可调和的。宝钗是封建世俗观念的维护者,尊奉仕途经济,而宝玉是极力排斥这些的。
四、一样的悲剧,金簪雪里埋
首先就从小说中的两大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开始。对于这两个人物形象,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学界像著名学者邹|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最重要是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
红楼梦中光彩照人的形象很多,众女子的形象也是各有特色。作者在塑造他们的形象上也往往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细微出下功夫,使即使很接近的形象也能做到和而不同,各有千秋。
论聪明伶俐,有才干来说,宝钗探春有些相同她两人皆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但宝钗聪明不外露,探春就敢说也敢做,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架势。书中所写探春“才自精明”,主要不是指诗才文才,而是管理能力,这在她和李纨、宝钗三驾马车治理大观园期间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这种精明的奇“才”,一方面固然显示出探春的不凡见识与才干,另一方面它也正是其高远之“志”的生动体现。探春指出有些开支“重重叠叠”,“钱费两起,东西又白丢一半”(五十六回),决心革除积弊。但两人比起狠心且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女曹操” 王熙凤来,她们不过是一个有点小聪明的且被封建礼教所害的青春少女罢了。
同是寄人篱下,黛玉孤标傲世,目无下尘,且常感于身世处境自怜自伤,湘云却是“素喜谈论”,而且“心直口快”,颇有魏晋风度。
都是心高气傲,黛玉是清高但又很热情,妙玉是清洁高雅,怪谲孤僻,素不理会她不欣赏的人。
读罢红楼梦,只觉一股清风扑面,亦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作者以贾雨村开篇,道出了这出悲剧本就是梦游蛮荒之作,而贾府的繁华兴衰也就自然是一场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假期读红楼梦读后感600字,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假期读红楼梦读后感600字1《红楼梦》是幼时读过的,不过那时这本书吸引我的不是内容而是书的扉页上画的金陵十二钗和其他几个重要角色的人像。初中我的语文老师经常说,在我这个年纪是很难把红楼梦读出深度的。她说红楼包罗万象,你的经验和眼界决定了你看能出多少境界。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成了众人的理解。总是在金陵十二衩的身上看别人故事,对于人物的看法也是人云亦云。
便也随众人感叹,好似当真从中读道了情怀。实则是借影视剧中的印象觉得是个大家族的更替。而从小到大好多课本的文章主旨分析到最后都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概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怎么样的结果是必然的,怎么样的结果是不可能的。就好像现在有很多人会在一些不良的社会事件报道出来后大肆渲染,大肆抨击,文章评论分析到最后,得出一个“是体制问题”的结论。
本该自己品味,琢磨的,全有一套正确答案,说《红楼梦》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在贾府这个社会的缩影里,茶香中虽飘荡着温情与欢笑,但其背后隐藏着残酷与无情,是纷繁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之后年岁渐长,才慢慢对原著,对其中的遣词造句起了兴趣。每个阶段读红楼都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看红楼总有一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式惆怅落寞的感觉。后来又大了些,找了原本的又看了看。细细看《红楼梦》写尽了大观园里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终身误》诉说着: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亦写尽了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这一曲是为大观园里女性的觉醒而高歌,是在黑暗时中看见燎原星火而雀跃。小小的园子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温柔富贵乡”里有明枪暗箭,有勾心斗角,有凶狠残暴,有尊卑之分。这大观园是十二个性情各异的女子的宿命旅程。
换个角度想想,假设十二钗都变作须眉男儿,依照书里的性情猜测。
假期读红楼梦读后感600字2第一次捧起那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红楼梦》时,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想把它彻底看明白。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尽管看过了,但是书中有的描述还是演员不能及的,还是被书中所描述的传奇故事所吸引。居然描写的那么好,其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当然让我难忘。如,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晴雯撕扇、宝钗扑蝶、宝玉挨打等等。
我最喜欢黛玉葬花这个场景了。这个场景不仅把林黛玉的性情描绘得栩栩如生,而且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自爱自怜喜爱花的一个林黛玉。林黛玉是很爱惜花的,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也可以看出林黛玉对于美与他人有不同的独特见解,她也写了葬花吟,以花喻自己,把贾府及整个封建的社会比做污浊,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这首葬花吟也是其中最凄美的诗歌之一。
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看了很让人心疼,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他们最后并没有在一起。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幸福的,他们会彼此记得对方,记住他们凄美动人的故事。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是唯一。
总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不仅仅是阅读上的满足,也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封建社会,还是比较有收获的。
假期读红楼梦读后感600字3初读《红楼梦》大约在小学四五年级,当时只为那纯纯的小儿女情怀。
我素来不喜《水浒传》中的粗俗蛮横气息,而我又是个无神论者,对于牛鬼蛇神之流,向来敬而远之,故而对《西游记》一类的传说也无甚好感;至于《三国演义》,我害怕政治家之间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因此,我似乎只能寄情于闺阁儿女之事。与世无争、与人无害。
再读《红楼梦》的时候,已经上初一。到了这个时候,我渐渐发现《红楼梦》中写作的好处:王熙凤初次亮相时的描写,在巴金、茅盾,甚至是金庸笔下,都不难看到这样的模仿。“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已成了经典的写作手法!
就在这个时候,我渐渐明白了小说里面很多的东西都是有意义的,例如名字:“原应叹息”是贾家四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名字。“琴棋书画”是她们丫鬟(抱琴、司棋、侍书、入画)的名字,也暗衬出她们小姐的特长……如果说,红楼梦是一座精美的宝库,那么,初读时的我仅仅欣赏到了它外观的美丽;再读时,我为从宝库的门缝里窥探到了里面如此众多的宝物而震惊不已,甚至是有些不知所措了。
那么现在呢?已经是“三看”了,我算是又有了些进步。暑假里,我是在“百家讲坛”上听了刘心武先生的讲座,意识到了高鹗的后40回续书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曹雪芹先生的本意,萌生了进一步了解红学家们对后40回的探索……
起初我只是希望知道雪芹先生笔下80回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抱着这样的信念,我开始阅读有关红学研究的书籍。从中我逐渐发现,《红楼梦》已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成就了,通过《红楼梦》可以了解到清朝当时的礼仪、习俗、饮食、服装筹许多方面的内容。我们甚至可以从《红楼梦》中发现一些关于“康熙朝胤扔太子三立三废”这段世人皆知的历史背后的故事,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在诗词歌赋之间找到作者“草蛇灰线,伏于千里之外”的种种用意,每一首诗、词都蕴含着主人公的命运。探索80回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岂非犹如在看侦探小说一般?
“三看”《红楼梦》使我更深地领会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隐含的种种深刻含义,进一步理解到作家在写作时的意图、目的。当然,这“三看”另一大收获就是终于买到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对“脂评”有了新的了解,也便于我进一步的探索。现在的我,尚不能算作一个红学研究者,我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多地了解,尽量多地阅读一下研究者们的心得,多看,多听,多思考。
假期读红楼梦读后感600字4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情绪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理解,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杯具。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感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就应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假期读红楼梦读后感600字5《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人生大戏,《红楼梦》所呈现的,主要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故事,这是一个不朽的人生杯具。
我从去年开始,就一向琢磨着《红楼梦》,虽然几个月就把它给看完了,但我还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便一句一句地理解。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感情杯具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此刻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最让我羡慕的则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之后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最后繁华成空的大杯具。
因此,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作为主力呈现,也适度传出了《红楼梦》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宝玉的杯具,肇始于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子女本身并没有资格决定。贾宝玉的父亲命他娶薛宝钗,他就非娶不可,尽管实际上他心里喜欢林黛玉。婚姻大事他无法自主,最终导致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杯具。
当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悲伤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时,听着悲伤的音乐。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那不争气的眼泪始终还是把那页给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齐,是啊!王子与公主生活只是童话故事而已,然而,这么悲惨的结局我却怎样也想不到。
当黛玉听完傻大姐的话后,就直吐鲜血。不住地流泪。因为她理解不了这个事实,黛玉她恨宝玉,恨他为什么不理解自己。她把宝玉送给她的那绢子往火上一撂,顿时化为灰烬。熬了一天,黛玉已经奄奄一息。突然,她高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狠心两个字还没来得及说,只见黛玉两眼一翻,一缕芳魂就这样随风而逝。
黛玉死的时候,正是宝玉娶宝钗的同一个时辰。只因潇湘馆离新房很远,听不到潇湘馆这边悲恸的哭声。
关键词 以生为本 教学 启发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tudents-based Teaching Principle
JIA Haitao, LI Yadong
(Songshan SHaolin Wushu Vocational Institute, DengfenG, He'nan 452470)
Abstract "Student-based" principle in teaching is a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the "people-based" philosophy. "Student-based" principle emphasizes the initiative of teachers, which,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requires teachers to be mindful of students, and keep students' interests, matters, especially their developments in mind and strive to guide and cultivate them. Meanwhile, the principle, 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demands that teachers take all possible effective student-centered measures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instruct students so to facilitate students' mental development in a healthy way. Thanks to the accumulation of several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author is able to discuss the measures and methods of "student-based" principle and succeeds in fulfilling it.
Key words students-based; teaching; implications
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们强调培养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成为自由人、完整的人,通过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来开发潜能。又注重人的价值体验, 形成师生间合作的良好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而“以人为本”体现在当下课堂教学活动中,就形成了“以生为本”。
1 “以生为本”研究的现状与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谢维和教授指出:“高等教育是否把学生作为主体,在教育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高等学校内部体制管理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涉及到对整个高等学校管理、建设以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认识。”而“以生为本”,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学生群体为本,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学生是大学的根本;二是以学生个体为本,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思想渊源而言,“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其核心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差异,因材施教。当今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如王学海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发表《以生为本的理念与高校学籍管理改革》和官小燕的《高校“问题学生”教育转化中如何坚持“以生为本”理念的思考》,它们主要是在高校管理方面做高瞻远瞩的探讨,提出了学籍管理的经典之论,而很少涉及教学方面。戴聚坤的硕士论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以生为本的视角》是从人性化的管理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较全面,但主要还是在高校管理方面的研究。而笔者的课题侧重课堂教学与应用方面,这是笔者作为一个一线教师的优势所在。
其二,“以人为本”理论性探讨。如吴光辉的《试论“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主要介绍以生为本由来以及其理论价值。智勇、孙岳兵、邢亮的《学生就是大学――以生为本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在主要内容方面:一是探讨以学生群体为本,学生是大学的根本,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二是探讨以学生个体为本,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思想渊源方面,指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其核心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差异,因材施教等。窦静,刘娜靖的《浅议教师如何做到“以生为本”》理论性也很强,可谓面面俱到,但实践中例子却欠缺,实践性结合不强。这一类型的文章大多数理论性偏强,而实践性阐述弱,这是本人在拙著中突出实践,经验性例子的一个特色,这也是我科研的一个重点。
其三,“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如傅瑶的硕士论文《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理论性强、全面,或许由于刚研究生毕业,实践经验不足,课堂教学例子欠缺。曹惠亚硕士论文《一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在中国教学背景下的误区研究》主要是学外语的经验总结,而袁诗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基石――以生为本》主要谈政治的经验总结,林小艳的《高校建构“以生为本”教学模式的对策研究》强调其必要性。马俊杰、文书锋、黄文彬《论坚持“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理念》,对其具体措施没做深入的探讨。史海洁、刘吉利《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和徐乔《以生为本教学――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一个方面深入探讨,值得借鉴。朱壮利的《“以生为本,合作探究”课堂模式的困境及对策》提出其中的一些弊端,令人深思。
这三个方面的探讨,可谓各有千秋。由于侧重点不同,也在该领域作出可喜的成就。而笔者的拙著侧重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是自己几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怎样去做,现在各个研究的实践性欠缺,尤其是关于课堂教学中几篇研究生论文,拜读他们大作以后,感触尤深。
2 我院学生(本科部)各种不良表现的分析
《大学》中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正因为学生有不完美的地方,才需要去上学。学生更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考试作弊、厌学、上课睡觉、上课搞乱等,这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解决的。以下就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2.1 学生考试作弊
大学生考试作弊理由可谓多种多样。就我院学生的情况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弊的原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考场监考不严、社会风气、家人压力、侥幸,讨厌老师讲的课等。这就要求我们加大监考力度,扭转不正之风。
2.2 学生厌学
学生厌学就我校而言,也是有多种因素造成。在整体上,公共课厌学情绪比专业课要强。但专业课厌学情绪也比较严重,个别学生由于高考成绩不太理想,来到我院。这就需要我们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从根本上解决其厌学问题。
2.3 学生上课经常性睡觉
大量课余时间用在打游戏上,较少的师生交流与举行有意义的活动,这是在调查中涉及到的主要原因。
2.4 学生上课搞乱
由于老师带的班级多,不可能把全部同学的姓名都记住。有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就会出此下策。这也是学生在初中、高中惯用,但在初中、高中老师毕竟比较固定,故延续到大学,尤其是大一的新生。
2.5 学生基本礼仪缺失的分析
部分学生在家里娇宠惯了,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俗话说:没眼色。案例一:从超市回来的路上,一个学生碰到老师,老师手里也提着许多东西,学生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大喊一声:“老师,你把这帮我提回去,我有点事。”
案例二:下雨了,教学楼积水,前面好心人放几块砖,形成独木桥,老校长准备过去,但没有一个学生给其让路,令人心寒。
综上分析,就我院学生出现的情况来说,学生固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不是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他们,解决诸如作弊,厌学,礼仪缺失等问题,应是迫在眉睫的。
3 教学过程做到“以生为本”的措施与方法
3.1 师心细谨,关注每一个学生
既然选择了老师,就要做一个细心的老师。看看学生对老师关注她的反应,我们可得知。案例一:在课堂,我表扬了一个学生,说她很细心,有爱心。她后来给我发个短信:老师,您是一位非常认真负责的人。当您向我说起那次我在路边找树叶的时候,吃惊,高兴一涌而来。嘿嘿,也许其他老师都不知道我的存在呢。总之,谢谢您,老师。
案例二:讲舒婷的《神女峰》,我先是先从头至尾背一遍。当背到最精彩的部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时。我看到坐在第一排右边的一位同学眼里噙着泪,最后趴在桌上。事后,我觉得蹊跷,找同学们间接打听一下,原来这个同学刚刚失恋。
3.2 真诚笃厚,相信学生
我记得自己毕业时,导师给我做了个评价:真诚笃厚。在教学中,才发现其弥足珍贵。案例:2011年,教几个班的《古代文学》,由于课太多,顾不过来,领导让我决定,你舍弃两个班。我当时随口说出:“俄、日”。学生们知道以后,尤以日语班班长反应最强烈,先是找了本科部主任,当我从本科部办公室出来以后,碰到了他,他无助地看着我,我也没办法,摇了摇头,走过后收到一条短信:“老师,别放弃我们……”而后,俄语班班长也找到了我:“为什么又是我们俄语班?”我当时很无语,学生们太真诚,而我却在一次很随意的决定中深深地伤了他们的心。
3.3 启发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孔子曰:贤贤易色。②这就是择偶选对象的问题。而在我讲《红楼梦》时,就让学生探讨一下这个既古老又现实的问题――林薛优劣论。
学生1:我不选林黛玉,我听着别人说林黛玉的名字我就害怕,因为我感觉她太有才华了。
学生2:我择偶有四个标准:一,看家庭;二,看长相;三,看才华;四,看性格。结合这四个方面,我选择薛宝钗。
学生3:我宁愿身体挨饿消瘦,也不愿精神枯竭,故我选择林黛玉。我觉得可以和她在精神上沟通。
学生4:我要娶薛宝钗做太太,让林黛玉做情人。(学生起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学生5:林黛玉身体不好,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娶林黛玉会影响下一代。
学生6:现在医学这么发达,没有什么治不好的,我还是娶林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吗,林黛玉太美了。
学生7:我觉得,她们两个都太完美了。这就要看缘分了,如果我先碰上林黛玉,我就要把她视为自己的掌中宝,小心翼翼去呵护一辈子;反之,如果我先碰到薛宝钗,她就是我的贤内助,我们共同去开创我们美好的未来。
学生8:如果让我选老婆,我选林黛玉;如果让父母选儿媳,选薛宝钗。谈恋爱,我可以决定,但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是两个家族的事。
学生9:我不喜欢薛宝钗,因为书中记载了一件事,金钏死以后的一段时间,王夫人闷闷不乐。这时,薛宝钗去劝王夫人。意思大概是:金钏只是个丫鬟,给些钱打发算了。这说明:薛宝钗无视人的生命,心狠,所以不喜欢她。
学生10:紧接第九位同学,不能说明薛宝钗心狠,这正好说明薛善解人意,为什么林黛玉不去劝王夫人,替她分忧解难?而偏偏是薛宝钗?这正好说明薛的过人之处,所以我选薛宝钗,可以为父母分忧,减轻自己的负担,何乐而不为!
学生11:(搞笑版)一个学生站起来,后面学生起哄:老师,他谁都不喜欢,他选刘姥姥。
学生12:(搞笑版)一个学生站起来,有些紧张:老师,我选贾宝玉。
学生13:(游离版)一个学生站起来,她们两个我都不喜欢。我选秦可卿。(太有眼光了,秦可卿是也许是书上所描述最漂亮的)
学生14:(游离版)我选史湘云,我感觉我的性格很像她。
学生15:(游离版)我选王熙凤,我就想做她那样的人物,可谓叱咤风云,也就是现代版的女强人。
……
在同学的激烈讨论中,老师作适当的引导,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和婚姻观的引导,也就是“以生为本”的具体应用。
3.4 人无完人,表扬与批评的方法
教师,教书育人。荀子曰:人性恶。正因为人身上有“恶”,所以我们才要去学习。但是,人无完人,在教育中弥补缺陷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如何挖掘一个人身上的优点。我们不是常说,学有所专,术有所精。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需要的就是专家,所以现在国学大师少了,这也许就是时代之使然。案例:某学生,经常性不舒服,上课经常性迟到,考试基本上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但是我在班里让他进行课前演讲时,他根据《史记》记载的内容,自编了一段评书,与众不同,语言抑扬顿挫,赢得了满堂喝彩。这也许就是其身上的闪光之处吧。下去以后,我对其大赞一番。从此,他在课堂上表现非常积极,也不像以前那样涣散不堪了。
3.5 依法施教,尽心尽职
“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等,我们如何对得起这些称号,也是让我们要注意的。案例:考试之前,学生来劲了,电话一个接一个,意思都一样:老师,一学期了,咱交流一下,去外面坐坐。其中的意思我们可想而知。这时,我们要坚持一个老师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3.6 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和学生思想潮流
笔者从事的是古代文学与古代汉语的教学。众所周知,古代与现代毕竟有一层隔阂。如何使古为今用,用传统的文化来解释现代话语中出现的现象,这是我们尤其要注意的。现代网络遍布世界各个角落,那我们就用网络用语做个案例:待我长发及腰,2013年9月,在网路上爆红。在它爆红的背后,有其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腰,是今字,它的古字是“要”,代表的是一个人双手交叉,立在地上的样子,本义就是人的腰部。然后稍微一引申我们就可以明白,从头顶到腰部,从腰部到脚,故“待我长发及腰”不正是中间的意思。在网上一些恶搞在照片,如长发托地,长发及臀等等则给人一种俗不可耐的感觉,而“及腰”则体现了一种恰到好处之美。又有长发飘飘,长发之美,那可谓古今一也。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以生为本”在教学中人的调查研究,以寻找切实有效的,获得最大效益的方法与措施。通过对此的研究,也希望自己对“以生为本”的认识能“更上一层楼”,达到与各位仁人志士共勉,心所安也。
基金项目:嵩山少林武术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校级课题[2013]--SSJY--009
注释
①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3.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5.
参考文献
[1] 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摘要:本文通过对《红楼梦》第42回分析,把握本回的重点针对兰言解疑痴和钗黛关系的分析了解钗黛关系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地深刻内涵。
关键词:钗黛关系 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本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痴”是解开《红楼梦》中钗黛关系的关键章节之一。众所周知,钗黛“对立”和“合一”,是红学界争而未决,久成公案的一个重大话题。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人民一直为此争执不休。据说,历史上的“拥林派”和“拥薛派”甚至可以闹到“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以至于“誓不共谈红楼”的程度。从两赋论而言,宝玉的一半是宝钗,另一半是黛玉;宝钗占一个宝字,黛玉占一个玉字;宝为贵,玉为坚。宝玉失去钗黛任何一半,自身就不存在。钗黛既是对立,又是统一,“二人一体”矣(脂评)。王昆仑以为作者写出了钗黛两种完全背驰的性格类型:“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现实,黛玉沉湎于意境;宝钗有计划的适应社会的法则,黛玉任自然的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家庭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王先生比较客观的评价了这两个形象的存在价值。
“兰言解凝痴”宝钗深知黛玉内心所藏,向黛玉推心置腹,倾吐“兰言”,钗黛虽属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但钗黛无一言、一事、一处是属于互相戕害的矛盾,二人都是相辅相成的。对钗黛关系,脂曰:“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是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谁谓诗书解误人,豪华相尚是天真。见得古人原立意,不正心身总莫论。”脂砚斋对后人所言,或作品中借写历史而教世之言。
在第四十二回文中:宝钗把黛玉叫到蘅芜院。宝钗对黛玉说:“你跪下,我要审你。”脂曰:“严整。”是向读者示意宝钗问黛玉之事的重大、严重性。所以用“跪”、“审”二字。
黛玉在牙牌酒令中分别引用了《西厢记》、《牡丹亭》中:“良辰美景奈何天”和“纱窗也没有红娘报”两句,此处黛玉借前情点出大观园如此一个人间美景,不能被世人所理解,心中感到无可奈何的凄楚。宝钗向黛玉倾吐兰言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的。”其实,此标题本身就是对宝钗人物赞誉。宝钗这段口吐“兰言”,不做任何伪装的在人面前显现自己是一个叛逆者――但她的“淘气、够人缠、怕看正经书、偷看、打、骂、烧、丢”等等,却隐藏了作者的观点,隐藏了宝钗说教宝玉的世界观。
对宝钗看书的结论:“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抹那些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这是宝钗第二次指出看杂书的厉害。第一次,宝钗用《水浒传》中人物形象教育宝玉,使宝玉犹如“参禅”。说宝玉如果存了这个念头,移了性就不可救了,这次又指出。由此可见宝钗从小看杂书的危害。
接下来宝钗说:“咱们女孩家不认得字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针对这段内容李希凡先生将之视为宝钗“出身贵族的家规和她崇奉的道德规范……渗透了她的灵魂”,并悟出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理。又有人说宝钗的这段话体现了圣人之言。作品中“女孩”、“女儿”,代表事物的真善美的一面,宝钗把自己和黛玉称为“女孩”,故此处“男人”指与“女孩”相对的社会中的腐朽之辈的贾琏、贾瑞等。这些人读书后成为国家官僚,却做着种种徇私枉法、中饱私囊的事。宝钗这段论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最尖锐的批判。对此段脂曰:“作者一片苦心,代佛说法,代圣讲道,看书者不可轻忽。”又说:“读书明理,治民辅国能有几人?”
文中:“就连作诗写字等,远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脂曰:“男人分内究竟何事?”看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封建思想毒害人心。在本回末钗黛玩笑时,黛玉说:“好姐姐,饶了我罢!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道轻重,做姐姐的教导我。……宝玉在旁看着,只觉更好看。”这是对“兰言解疑痴”的结论,对钗黛关系在《红楼梦》第49回中:“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可以看出钗黛关系的转折。
林黛玉、薛宝钗她们美丽、聪明、高贵、灵性,从这些方面来说,钗袋是共同的、难分轩轾的。作者在写钗黛,也已经透露了人们在宝钗的“鲜艳妩媚”与黛玉的“婀娜风流”之间选择的困惑,所以曹雪芹在文中塑造了秦可卿这一人物。她有着倾城之美貌,乳名兼美,“鲜艳妩媚,似那宝钗,风流婀娜,又如黛玉”。可以说她综合了宝钗、黛玉的美丽,同时又不似宝钗之“冷香”,也非黛玉般孤傲。她的美是一种柔弱而自然的美,是以封建社会的审美标准塑造出来的艺术的美。在外形上,她与贾府中的两个女儿相似:一个是黛玉,另一个是香菱。黛玉是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天仙的容貌中带有一种楚楚动人的病态,是一个弱不禁风的“病西施”。文中描写黛玉是“风流婉转”,而形容可卿亦是“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可以看出作者在秦可卿身上寄予的理想。钗黛之间也有差异。情感与理智、率性与高度的自我控制、热烈与冷静、献身与自保等这是长久以来吸引读者的注意的重要原因。《红楼梦》中的宝钗、黛玉,抒发作者的感情,对女性理想的悲悼。宝钗黛玉之间的疏离、对立、友爱正是体现作者内心的挣扎、矛盾和痛苦。
关键词:本我 自我 超我 宝黛钗关系
一、前言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颠峰之作,一直倍受世人瞩目。从它成书到现在,对《红楼梦》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因此,“红学”的应运而生便成为一种必然。书中宝、黛、钗三位主人公一直牵动着很多人的心,因而对这三位的研究也络绎不绝。一些人认为宝玉这个人物形象从很大程度上讲是作者曹雪芹的原形,但本文却认为应该将宝、黛、钗三者合起来看,也许可以更好地说明曹雪芹的人格心理。
贾宝玉是生活在大观园里的唯一男性。他从一出生就倍受家人宠爱,被家人寄予了很多希望。他是典型的贵族公子哥,同时也是出了名的“混世魔王”。他自小就爱在脂粉堆里厮混,爱红惜花却不喜什么经世治用之学,偷看《西厢记》却痛恨“四书”之类;他无论是对贵族小姐还是丫鬟小厮都平易近人,却对封建势力嗤之以鼻。他是游离于“君子”和“小人”之间的特殊体,他的形象更贴近现实,更有血肉,更真实,更可爱。
黛玉是《红楼梦》书中的一位重要的女主人公。虽出身书香门第,但父母却早亡。于是,不得不寄人篱下,来到贾府舅父家。她一身才情没有地方施展,她聪明伶俐洞察世事,却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她纯真地追求着她的爱情,却忽视了别人的眼光……正如她的判词所言,是真正的“世外仙姝”。她真、纯、美,她对爱情忘我,投入……她将人最真诚的一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不做作、不虚伪、就如一块未经雕饰的璞玉。
宝钗是《红楼梦》书中另一位主要的女主人公。如果说黛玉是一块未经雕饰的璞玉,那她则是经过层层琢磨的一块美玉。和黛玉相比,她的美在于人工,在于雕琢。她是贾府上下有口皆碑的好姑娘,既端庄又宽容,无论是贾母还是赵姨娘都对她称颂有加,她是真正的淑女,举止娴雅,既练达又安分……
宝黛钗三人可以说是倾注了作者很多心血塑造成的人物,而作家在创作人物时往往会倾注自己的思想于人物当中,那是否可以说《红楼梦》当中主要的三人综合起来更符合作者本人的思想和性格呢,本文尝试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来剖析三人关系。
二、封建桎梏下,宝黛钗关系正是作者本我、自我、超我关系的体现
佛洛依德认为,人格结构有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所谓本我,就是人的本能欲望的冲动,它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而自我是人们有意识的、理性的精神活动,是“本我中由于接近外部世界并受其影响而改变的那个部分。”它面对现实,按照理性和逻辑行事。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它是遵循理想原则、服从社会道德原则的精神活动。现实中,这三个部分不可分割,本我追求快乐,可以无视社会道德;而超我代表的社会道德却总是压制自我;自我协调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用现实原则代替快乐原则。
1.香消玉殒的林黛玉――作者人格的本我体现
按照弗洛伊德关于本我的认识,我们可以把这种“快乐原则”支配下竭力满足内心欲望的本能冲动扩及到人与生俱来的对爱情的渴望。经过重新界定的本我,其内涵是人对自由、快乐的理想的生存状态的追求。而黛玉身上就更多的表现出本我的一面,从进贾府的那一天起,她便从内心深深爱上了这个在别人眼里“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宝玉。因此,她率性而为,她虽然用激将法使宝玉表达了自己的真心,但同时也使自己的感情暴露于重目睽睽之下。在假假真真的试探中,她一心只希望宝玉明白她的一片痴情,了解她的痴心,希望宝玉能和她一样只中意于彼此,给她一个明确的承诺。本我之于黛玉,不仅表现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也表现为对个性自由的向往“她爱说就说,说恼就恼,想哭就哭,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这些与封建文化礼教格格不入的行为,实际上是黛玉诗化人格的外显。在这些表层化的行为背后,是其对独立人格的执着追求,对自己本性的坚守。在宝玉挨打之后,她只说了“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虽只有八个字,却不知饱含了多少深情。
林黛玉很真,这种真正是人性至纯的体现。然而这种天真率直,追求真善美,追求爱情的行为却无法得到贾府封建卫道士们的认可,即便她聪慧无比、标致美人,也不能成为封建家庭儿媳妇的候选人,最终含恨而终。林黛玉的结局体现了作者追求内心本我而不得的际遇。
2.遁入空门的贾宝玉――作者人格的自我体现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本我和超我两种力量的冲突通常依赖自我来调节。自我从本我分化出来,并协调着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合乎文化。道德约束下的超我却严格限制了本我,这时居于之间的自我就成了两者追求其原则的有利因素,必被两者争夺。因此,宝玉作为黛玉和宝钗共同争夺的对象,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也是宝、黛之间的调节者。他与黛玉青梅竹马,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有着更深的感情基础。但他同时也不能忘情于宝钗,对于“羞笼红麝串”宝姐姐,对于“金玉良缘”之说,他也会发呆,也会产生遐想。在宝、黛、钗三者微妙的关系中,宝玉总处于一个既合理又尴尬的位置,当钗、黛之间有问题时,他总会想办法调节二人的关系,既不想让妹妹多心也不想得罪姐姐,但同时他也会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和妹妹玩时就忘了姐姐。另外,从宝玉的名字看,既有宝钗的宝又有黛玉的玉,这也应该说明宝玉既是钗、黛的争夺对象,也是钗、黛之间的调节者,或许正是作者一种有意安排。
然而,在封建社会中贾宝玉是很难保全林黛玉的,他本身是封建制度中被滋养长大的一个贵公子,虽然他厌恶自己的出身,向往和追求真挚的爱情,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找不到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本身就具有了悲剧色彩,他无法追求爱情,无法保全林妹妹,也无法接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选择了逃避,遁入空门,虚无地生存着。贾宝玉的境地体现出作者渴望协调本我和超我的艰难与不可得。
3.独守空闺的薛宝钗――作者人格的超我体现
超我代表一切道德约束,是自我理想的代表,自我用它来衡量自己,努力实现它,而力图满足理想的日益完善的严格要求。长期以来,超我被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当作禁锢人的人性的工具,其对女子的要求则更加苛刻,每一个女性都要以“贤妻良母”、“贞节烈女”为楷模。宝钗作为在《红楼梦》里可以和黛玉相提并论的女性,她表现出来的则更多的是超我的一面。同样是豆蔻少女,她一样渴望爱情。来到贾府,她认识了英俊多才的宝玉。在女性认识男性少之又少的机会下,能认识宝玉这样的人物,哪个少女心里不会起涟漪呢?只是和黛玉相比,宝钗表现的更内敛,虽有“金玉良缘”之说,她却时常表现的“浑然不觉”。宝钗从容、坦然、贞静、娴雅,确有大家气象,也颇有孔子所倡导的君子的风度。她成熟老到,懂事明理,稳重沉静,不会轻嘴薄舌,妄言妄说。虽然被人讥为“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但还是显得含蓄蕴藉,不张不扬,很有修养,所以很能博得大人好感。贾母就在好几个公开场合赞扬宝钗,“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而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要知道,这一次是宝玉特意想勾着老祖宗赞黛玉的,没成想老祖宗却没理会宝玉的意思,没接宝玉的话头,转而说了宝钗一大堆好话,实出宝玉意外。这也说明她更合乎传统道德对女性的要求。
可以说,薛宝钗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她的一举一动无不体现出封建道德对大家庭里女主人的要求,她赢得贾府上下的满意,成为宝玉的妻子,却最终因为宝玉无意离去,而守空闺,蹉跎了如花岁月。宝钗身上正体现了作者虽然受限于封建之礼,却最终无法释怀本我的挣扎。
三、结语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本我、自我、超我。那么,《红楼梦》中的宝玉、黛玉、宝钗是否可以认为是作者在创作作品时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心理人格的一种外化的表现呢?宝、黛、钗三人在表现本我、自我、超我时是有所侧重的。本我之于黛玉,自我之于宝玉,超我之于宝钗,都是在他们性格之下表现出来的。曹雪芹在创作作品时是将自己的性格倾注于这三个人身上,黛玉的本我是作者本我的扩大化的表现,宝玉的自我则是作者自我的外化表现,而宝钗的超我就应该是作者超我的一种突出体现了。这样更便于理解塑造了芸芸众生相的《红楼梦》,为何只有宝、黛、钗三人是主人公;也可以解释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为何是钗黛合一,而最终宝玉所娶之人是宝钗而非黛玉了。
人类的心理毕竟是模糊的,而宝、黛、钗三者的形象却是清晰的,本文仅希望可以通过粗浅的分析,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红楼梦》,了解三个主人公对于曹雪芹的特别意义。
参考文献:
[1]赫亚红,姚素英.钗黛争“宝”心理人格透视[J].吉林大学学报,2005,(4).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商务印书馆,2004.
[3]曹雪芹.红楼梦[M].三秦出版社.2006.
[4]王志刚.佛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初探[J].渭南师专学报,1991,(1-2).
[5]马国权.宝黛钗简论――《红楼梦》人物论纲之一[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
[6]袁方.对宝黛钗爱情悲剧背后两种势力的分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关键词:语用学;古汉语;意象
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0-0062-02
意象(image)一词,来自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意象主义”运动。其主要创始人、组织者及理论家艾兹拉・庞德称意象是“理智和情感在瞬间的复合”,是“充满活力的概念旋风”。[1](他一生用英语翻译了许多汉诗,大胆地借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手法革新了英美传统诗歌,形成了意象主义流派。他认为,中国诗于新诗运动,就像希腊之于文艺复兴。可见,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是意象的摇篮,是培养意象的沃土。
在五彩斑斓、浩如烟海的古汉语作品中,意象是神韵,是灵魂,起着一种画龙点睛、无可替代的作用。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赋予了风、花、雪、月、云、春、笛、桥、杨柳、江水等物象以特殊的含义。如柳永词《雨霖铃》里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无一字废话,而仅仅是三个相关意象的组合叠加,却勾画出一幅离情别绪、伤感压抑的白描画。因此,意象即是物象加上作者的艺术想象和情感糅合。在古文学作品中,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它大致可被分为寓意象征、刻画人物性格、显示人物命运与情节发展这三种类型。
一、寓意象征
何兆熊在《新编语用学概要》中指出,语用前提可分为以下三种:(1)说话者认定的语境;(2)发生言语行为恰当的环境;(3)双方都已获知的事实。[2]作者提出一种物象作为一种象征物而被广大读者理解并接受,前提是:必须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早就存在这样一种概念,一种象征。比如说,人们常用“风雨”来比喻艰难的人生旅程,如“风雨兼程”、“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屋漏偏逢连夜雨”等,而不会使用“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等意象。这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一种约定俗成,只要一读到它,便能感受到其中蕴涵的意味。再如自古以来人们都用花来比喻女性。“袅袅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是典型的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孩的诗句;“花容月貌”、“如花似玉”、“闭月羞花”、“人面桃花”等等指女性的美貌;男性追求女性有“拜倒在石榴裙下”和“寻花问柳”的不同;妇人出轨称作“红杏出墙”;哭是“梨花带雨”;笑是“花枝乱颤”;林黛玉“葬花”表现了她把自己比成落花而顾影自怜;贾宝玉“护花”、“种花”的诗句又见证了这位公子哥儿风流多情的本性。在古汉语里,花就是女性的象征,在一些文学作品里,甚至可以看做是女性的化身。因为它是那么的阴柔、弱小与美好,与女性气质相吻合,以至于人人都认为它应首当其冲地成为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代言人。就连《孔雀东南飞》里那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刘兰芝在山盟海誓时也不忘将自己比喻成花草: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个意象甚至流传到了国外,为外国文学家所接受。从艾兹拉・庞德的那首里程碑式的意象主义短诗《地铁站掠影》中的诗句“湿漉漉的黑枝上,悬挂片片花瓣”,我们知道这些“黑枝上的花瓣”实际上指拥挤潮湿的地铁车站里偶尔闪现的几张年轻女性和孩子的鲜嫩的脸庞,和周围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在作者心中激起了灵感的闪现。与此相反,读中国著名的意象派古词《天净沙・秋思》,读者仿佛置身于一派浓浓的落寞凄凉的氛围之中,尽管这首词没有一句叙述和议论。这完全得益于“枯藤、老树、昏鸦、夕阳、古道、西风、瘦马”等一批意象呈现给读者的一幅那么颓废、那么无奈的画面。
二、塑造人物性格
有时,同一物象还可以有不同的语用意义。《红楼梦》是无比娴熟地运用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特别是语用意义的杰作。它塑造的众多个性丰富的人物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书中公子小姐鲜明的性格不仅体现在日常言谈举止上,而且作者还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他们所从事的封建贵族文化专利――吟诗作画。古人云:文如其人。书中不同人物所作的诗均代表了不同的内心想法。例如第三十八回众小姐作诗,同样一个,在各人眼里,却是见仁见智,更折射出他们不同的性格。薛宝钗在她所作的《忆菊》中有两句:“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这勾画出一幅傲视群芳的艳丽图,显示出薛宝钗独立能干、高瞻远瞩、世故乐观的个性,至于她流露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野心,也就不足为怪了。而林妹妹就大不一样了,她的一句“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愁心?”,让我们看到一朵期期艾艾、顾影自怜的风中黄花,这暗示着她多愁善感、悲观狭隘的性格。“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这不是湘云又是谁呢?这一格外清新愉快的图重现了单纯可爱而又天真烂漫的史湘云醉卧红芍的经典画面。探春的《簪菊》所取的是一个插菊入发的动感十足的意象,表现了她敢想敢作、标新立异、不畏人言的政治家素质。最后,在贾宝玉的“泉溉泥封勤护惜,好和井径绝尘埃”(《种菊》)里呈现的是一幅种花人不辞辛苦地浇水施肥的景象,这是他与生俱来的怜香惜玉性格的写照。的各种各样的意蕴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每一处菊景都张扬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众多人物形象被表现得更加鲜明生动,相互映衬,就像一幅各具姿态、形象万千的图。
三、显示人物命运与情节发展
同样是意象,在昭示认为命运方面,往往能与上下文遥相呼应,增加神秘感与悬念。在《红楼梦》第五回里,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都各自用一幅画来展示,简单明了而给人印象深刻。如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中的意象,暗示了女道士妙玉虽身居道观,却最终抵制不了诱惑,对怡红公子春心暗动的事实。而恶狼追扑美女的画面又暗示了迎春误嫁中山狼,结果被折磨而死的命运。这些简洁明了的意象实际上是对情节的高度浓缩和概括,起着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诗经・召南》的《有梅》里叠加了“有梅,其实七兮”(梅子成熟了,要落下来,树上的梅子只剩十分之七)、“有梅,其实三兮”(梅子成熟了,要落下来,树上的梅子只剩十分之三)、“有梅,顷筐暨之”(梅子成熟了,要落下来,树上的落梅已装满了竹筐啊)这三个连续的意象,象征着妙龄女子的青春发展趋势:即越剩越少,直到丧失殆尽,就像这成熟的果实一样,绚丽但短暂。成熟的梅子因乏人采摘而越来越多地落下,伴随着女子一天天变大的年龄,她多么渴望有一个小伙子快来把她娶走啊!如此情景交融,更加生动地刻画了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紧迫感,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花开堪折终须折,莫教无花空折枝”的图景来。
总之,一个物象,在特定的环境中被作者赋予了特定的语用意义,就成了意象。可见,意象是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方式密切相关的,它实际上是作者意图的代言人。通过分析它,便对掌握作品的脉络与灵魂有所帮助,而上述意象类型是语用分析中较常见的三种类型。
参考文献:
[1] 常耀信. 美国文学简史[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