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餐的礼仪范文

中餐的礼仪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餐的礼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餐的礼仪

第1篇:中餐的礼仪范文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北闶嵌嘧佣喔5南笳鳌?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

“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

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的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制作粽子的风味。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他们在端午节时,用糯米作主料,将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酥酥,甜滋滋,别人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的粽子主料是米粉,其粽子形状酷似钟形。

第2篇:中餐的礼仪范文

关键词:禁忌;餐桌 ;礼仪;中西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受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影响较深。经过调查后,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大家对有些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人能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我们将从上菜顺序这一方面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探究其根源,加深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了解。

一、问卷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发放、分析数据,采访被调查者,我们了解到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的认识很局限,并且只有极少数人对其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过探析。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者中大二的较多,占有效百分比为44.7%;大一占22.9%,大三占21.3%,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为11.2%。被调查者中英语类所占比例为52.4%,非英语类占47.6%,英语类和非英语类所占比例几乎相当。通过这些问卷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但除此之外,大家对中西餐桌文化禁忌的了解途径较多:有从课堂、书籍、社交等途径获得的,但是大家从网络和娱乐生活获得信息更多一些。被访者多数认为我们的课题对平时的影响比较大,在某些场合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分析问卷得出,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因此,我们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这一方面使得大家对其了解能够加深,另一方面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我们将主要从中西文化餐桌的上菜顺序这个方面的对比和背景进行分析研究。

二、正 文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主要由入席离席、餐具使用与摆放、上菜顺序及品酒四个方面组成。上菜程序作为餐桌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西饮食习惯差异的体现,也是中西方餐桌文化的重要体现。

1.西餐点菜及上菜顺序

“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其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肉类、点心等。”菜单应先决定主菜,主菜如果是鱼,开胃菜就选择肉类,在口味上就比较富有变化。

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

1)头盘,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和热头盘之分,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鸡尾杯、奶油鸡酥盒、焗蜗牛等。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少,质量较高。

2)汤,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

3)副菜,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品都称为副菜。“西餐吃鱼菜肴讲究使用专用的调味汁,品种有鞑靼汁、荷兰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国汁和水手鱼汁等。”

4)主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肉类菜肴的原料取自牛、羊、猪、小牛仔等各个部位的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禽类菜肴的原料取自鸡、鸭、鹅,通常将兔肉和鹿肉等野味也归入禽类菜肴,主要的调味汁有黄肉汁、咖喱汁、奶油汁等。

5)蔬菜类菜肴,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和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为一道菜,或称为一种配菜。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和主菜同时服务的沙拉,称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西红柿、黄瓜、芦笋等制作。还有一些蔬菜是熟的,如花椰菜、煮菠菜、炸土豆条。熟食的蔬菜通常和主菜的肉食类菜肴一同摆放在餐盘中上桌,称为配菜。

6)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从真正意义上讲,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7)咖啡、茶,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喝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2.中餐的出菜顺序

1)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凉拌海蛰皮、皮蛋等。

2)有时冷盘之后,接着出四种热盘。常见的是炒虾、炒鸡肉等。不过,热盘多半被省略。

3)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多于适当实际上桌。如菜单上注明有“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

4)“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3]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种烹调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顺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浓腻交互搭配,或干烧、汤类列为原则,最后通常以汤作为结束。

5)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

6)最后则是水果。上菜的顺序不仅体现了中西饮食习惯的差异,更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结语

餐桌文化文化作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自然不容小觑。通过上菜顺序这方面的比较,有助于我们了解到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进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及其渊源,并将其进行对比,有助于我们课题的探究,便于中西学者的日常交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林美泳,吴晓芳,吴家铭.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2009(16)

[3]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2009(18).

[4]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5]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第3篇:中餐的礼仪范文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是很多的。不少人在吃西餐时,都会担心失礼。其实,所谓餐桌礼仪是为了让餐膳可以不受阻碍和破坏,而得以顺利流畅地进行的实用守则。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

一、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二、法国餐桌礼仪七忌

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在点菜时自己应选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没有头绪的话,可请侍应为你推荐餐厅的招牌菜,但要给明确的表示,如想吃海鲜、不吃红肉等,切记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说是但(随便也罢)的人只会为同台客人添加麻烦。用餐要注意的细节甚多,但其实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礼仪,只要保持冷静,不做大动作,不出声响或阻碍别人用餐的话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外至内,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该份餐具,按需要或会补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类时(如牛扒)应从角落开始切,吃完一块再切下一块。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将它移到碟边。

3、如嘴里有东西要吐出来,应将叉子递到嘴边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边沿。整个过程要尽量不要引别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类或饭一类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将豆类或饭轻拨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调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对方递给你,千万不要站起来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仪态用餐巾的一角轻轻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便可。

第4篇:中餐的礼仪范文

就算你已致赠昂贵的礼物或打过电话道谢,也应当写份谢函寄给主人,和主人为满足你们这一群朋友所花费的心力相比你会发现,只是说声谢谢根本微不足道。一封得体的谢函会让主人非常高兴,甚至会被他的家人传阅一读再读,甚至被保存下来成为传家典藏。别以为不可能,这很难讲,例如,出版商如果汇集到数目够的好谢函,甚至可能编纂付印! 好的宴会谢函可有如下内容:

1、客人要先点出他以个人身分或是代表配偶发言,并表明致谢对象是谁。

2、第一段应该写那次聚饮机会多么难得,让大家欢聚一堂,品味佳肴,共叙友情。

3、第二段可以谈谈,主人的家和附近的风景以及湖光山色有多赏心悦目。

第5篇:中餐的礼仪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参与;路径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00-00

临床路径是由组织內的一群成员,根据某种疾病或某种手术方法制定了一种治疗模式,让病人由住院到出院都依此模式来接受治疗。路径完成后,组织內的成员再根据临床路径的结果来分析、评估及检讨每一个病人的差异,以避免下一个病人住院時发生同样的差异或錯误,依此方式来控制整个医疗成本并维持或改进医疗的品质。临床路径管理源于西方国家。2009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50家试点医院。然而,中医医院临床诊疗基础与诊疗认识于西医医院有所不同,中医院该如何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呢?

1 选择治疗中具有中医优势的病种

所谓中医优势病种,是指中医防治疗效确切、并能被广泛认可的某种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对于中医优势病种开展系统深入的临床路径研究,既能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又能促进中医自主创新,对于中医理论原始创新、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研究方法突破均具有示范作用。在中医院选择近三年到五年患者相对比较集中的学科,选择10个病种中有5个病种在相关科室患者排第一位的,作为中医临床路径试点。例如在妇科中选择月经不调及经前期、更年期综合征、痛经、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

2 特色诊疗是临床路径的核心

中医临床路径,简而言之就是将优化的中医单病种诊疗方案进一步规范化,使诊疗步骤更为清晰、明确,加强对于临床医疗行为的指导与监督,同时突出中医特色。比如,在骨科住院流程中加入中医证候学观察,明确中医手法、针灸、牵引、其他外治法、口服中药汤剂、理疗、运动等治疗方法。

主要体现在对入选病种均应考核中医诊断符合率和辨证论治优良率。中医注重辩证论治,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而制定相对稳定的临床路径,是否与这些特征相悖?中医辨证论治所得的具体症候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这种思路和观念,在治病过程中,更重视整体、更重视机体;在对病变的共性和个性的处理上,更重视疾病的共性。中医临床常常经方和验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作为处方基础的经方和验方主要针对药药量主要针对共性特征;而加减后的药物、药量主要用于个性特征。因此,在制定中医临床路径时,要更好地体现中医特色诊疗方法,提高辨证论治优良率,使中医特色诊疗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例如在制定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针灸、推拿、中药热敷等疗效很好,确定其实施全中医诊疗过程。

3 医患协同是中医临床路径实施的关键

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还面临医护人员转变观念的障碍,不少中医医生认为,临床路径的实施对于医生来说缩小了自主诊疗的空间,显得“很机械”。因此,围绕路径规范实施的医患健康宣教策略十分必要。通过学习在中医临床路径方面取得突出效果的医院的经验,让医护人员认识到临床路径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成本,从而最终取得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对患者详细讲述就诊流程、检查项目、治疗方法,以及路径管理可以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优点,使患者在知情基础上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这样,不但能使临床路径顺利实施,也会避免这个过程中的医患矛盾。

4 进行变异退出分析,总结原因,修改完善中医临床路径

第6篇:中餐的礼仪范文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西餐教学;探讨;策略;优势

1 阐述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它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让老师和学生边学边做,丰富课堂的教学环节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理实一体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有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有效的转化到生动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去。

2 理实一体化在西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2.1 一体化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西餐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在于技能与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将学生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作为西餐教学的重点。学生对西餐各岗位的职责以及人员的分工不太明确,而且学生还不适应西餐业多样化的局面。这导致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不能做到得心应手,学习效率也不高。

2.2 教学内容不明确

虽然目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比较成熟,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内容不明确的问题。西餐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比如西方餐饮的礼仪文化、西餐食材的挑选和处理、西餐禁忌以及西餐英语等。但是目前的教学内容并不完全包括这些内容,而且老师也不擅长这些知识只能找伴课本,这使得西餐教学的内容不够完善,老师讲解的内容不适应目前社会多样化需求。

2.3 教学方式单一化

虽然实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但是目前的西餐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许多老师只是将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单一化大大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缺少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且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有差异,不能使学生真实地了解餐饮企业的操作流程,这对学生学习西餐极为不利。

2.4 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

西餐对于操作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学校要将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许多学校的实践教学不容乐观。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而且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差,老师不能够做到统筹兼顾导致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丧失学习的自信心。

3 理实一体化在西餐教学中策略

3.1 明确一体化教学目标

老师在设置一体化教学目标时要将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实际对课程进行整合进而完善教学计划。西餐教学包括各种西餐文化、西餐英语以及西餐的制作等,老师只有明确教学的目标学生才能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尤其老师要将管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以便培养全面型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

3.2 理论知识要全面充分

目前的理论知识无法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实践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因此教材的理论知识要符合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要保证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学生学习西餐提供理论基础。

3.3 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为了避免教学方式单一化,在西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实行小组合作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通过小组可以互帮互助取长补短。让每个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合作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为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生可以选择自由结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4 实践教学要有针对性

为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实际教学要有针对性。老师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能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同,若老师不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的安排,学生就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老师还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培养的目标科学安排实践教学项目。

4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西餐教学中的优势

4.1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兴趣,才能更好的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不仅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西餐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实践,学生只有实践才能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理实一体化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西餐的兴趣。

4.2 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

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时扩展所学知识,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比如老师在讲解西餐菜品制作时可以同时给学生讲一些西方的用餐文化和礼仪还可以将西餐英语贯穿到实践教学当中去。就像老师在给学生讲解沙拉酱的制作流程时,可以先介绍沙拉和制作沙拉原料的英文.然后在讲解沙拉制作流程时可以给学生讲法式、英式、意式、俄式、美式沙拉酱的不同之处,或者讲解沙拉酱的历史,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还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4.3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

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老师擅长理论教学,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老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需要增强自身的操作和动手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还发挥了老师的主观能动性,老师不得不学习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来适应教学需求。目前许多老师开始利用空余的时间充实自己为了增强自己的专业水平参加专业化的西餐培训。因此理实一体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4.4 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应社会的需求

第7篇:中餐的礼仪范文

【关键词】公民参与 公共治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必要性

政府作为一个最重要的主体在治理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政府是由一个个机构和众多活生生的人(官员及其工作人员)组成,还需要一套将机构和人员组合起来从事各种治理活动的制度和规则。这其中,人是核心的要素。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解释,人都是“经济人”。政府官员也一样,他们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不可能只追求公共利益。而且受个人的出身、教育、知识、能力、经历、立场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所理解的公共利益实际上也未必是真实的公共利益,或者只是局部和短期的公共利益。再加上官员与民众之间的空间距离和管理链条过长,导致官员很多时候并不清楚民众的真实诉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不对称性。这个时候,即使官员想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去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其结果也未必就真的符合公共利益的方向。在社会整体发育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官员的公共利益价值取向就会受到更多的质疑。例如在时下的中国,官员腐败案件频繁发生,人们感到很多时候官员其实被私人利益所“俘获”。所有这些都说明,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政府失灵”现象,为此,需要其他主体参与到公共治理中来,以弥补或矫正“政府失灵”。市场参与社会的治理主要局限于经济生活领域,使经济生活有规有序,提高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经济风险和危机。但市场本身的寻利性特征使经济主体的活动必然存在严重的“负外部性”问题,它们向社会转嫁成本,对社会和公民造成侵害,存在“市场失灵”。为此,就必须由其他主体对市场进行监管和制衡,以维持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均衡。

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决定了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必要性。公民社会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社会组织和公民。而社会组织是由公民自愿组成的组织,可以把它看成是公民的一部分。公民之所以需要参与到公共治理中来,一是因为它可以填补国家(政府)和市场无法达到的领域,如志愿活动,以及提供国家和市场无法供给的社区公共物品和特殊的公共物品,实现公共事务的自主治理。二是因为公民社会可以充当公共权力与私人领域的过渡带,把私人领域形成的共识传达给公共权力。毫无疑问,公民自己最清楚自身的利益诉求,当众多个体的利益诉求形成共识后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作为公共利益或部分(局部)的公共利益,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的依据。三是因为公民社会可以减少公权力干预到私人生活,同时减少市场对社会的过度侵入。前面说到,政府官员有时在作出决策时,并非都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尤其是当其被市场力量“俘获”时,就可能作出违背公共利益的决策。同样,市场扩张的过程中也可能造成对公民的伤害。在这两种情况下,公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保护,如提出诉讼或发动群众性的社会运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抵制公权力的侵害和利润至上的价值观。

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形式

公民参与公共治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参与公权力主导的治理行动,二是自主进行的公共治理行动。

参与公权力主导的治理行动。一是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包括参与公共政策议题设定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宪法规定公民有向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建议、批评并向有关国家机关检举和控告不法行为的权利。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议题设定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个人或联名直接向国家机关,或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建议国家机关制定某项政策等等。当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所提出的意见被国家有关机关采纳时,实际上就使个人的意志上升到了国家的意志,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二是参与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国家机关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会面临大量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以及资源方面的限制,使完全依赖国家机关进行执法将面临巨大的成本而变得不可能或者即使可能也会变得毫无意义。而公民的参与正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使法律的执行变得可行。没有一个高度发达的公民社会和具有高度公共意识的公民的参与,再好的公共政策都可能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或者效果大打折扣。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形式包括:向具有执法权的国家机关提供执法过程所需要的信息;帮助执法机关执行法律,如向国家机关提供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便利;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过程;等等。

自主进行的公共治理行动。一是参与社区或局部公共事务的集体治理。一般来说,普遍性的公共物品和公共事务适合由政府提供,因为它可以通过税收的形式解决“搭便车”的问题。但社区性的和局部性的公共事务治理却更适合由公民自主协商解决。在中国的新型城市社区,存在着大量的社区公共事务,如社区公共物业的维护和使用、社区公共秩序、社区公共卫生、社区邻里关系调节等,这些都需要由社区居民进行自主治理。对这类公共事务,如果由国家出面进行治理将会存在严重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国外,社区自治非常普遍,如在美国也有类似于中国“居委会”这样的组织(有各种各样的称谓),它们拥有高度的自治权,根据经社区居民半数以上多数通过的社区自治章程处理社区内的公共事务。

二是提供国家无力和市场不愿意提供的部分公共服务。这类公共服务主要有:重大社会活动如大型体育赛事、集会和其他群众性活动所需要的志愿服务,以及重大自然灾害所需要的救助和志愿服务;需要大量公民参与的某些公共事务治理,如垃圾分类处理、禁烟、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宣传和行动;监督公职人员廉洁奉公;某些特殊的公共服务。类似于特定族群关系的维护和族群融合、个性化的安老健康和心理咨询等,如果由国家来提供将会面临知识和制度的短缺等而难以实施,而公民参与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三是为抵制市场扩张和公权力的不当使用对社会和公民造成的伤害而采取的社会保护运动。根据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一个完全自我调节的市场经济是从来不存在的,一部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双向运动”的历史,即市场的不断扩张以及它所遭遇的反向运动(即把市场的扩张控制在某种确定方向上)。典型的例子是市场的扩张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使人们自发起来抵制甚至爆发大规模的环境保护运动,最后由国家公权力出面进行干预,出台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从而在市场与环境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获得某种程度的平衡。有时公权力的不当行使也可能伤害到公共利益,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一部西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公民抵制公权力扩张的历史。正是一次次的社会抗争(如抗税运动)使国家治理结构逐渐得到改进,公权力越来越受到制度的约束而变得有所收敛。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家治理困境与西方的历史多少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严重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地污染等正是一个真实的写照。中国式的社会保护运动目前已初露端倪,如发生在不久前的怒江水电站项目工程就因大量的NGO群起反对而暂缓建设,众多的化工项目也因群众的抵制而中止,显示出了社会保护运动对于抵制利润至上价值的威力。此外,面对公权力的不当使用而出现的抗争在中国也不再是司空见怪,如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众性事件等。可以说,一场中国式的社会保护运动正方兴未艾。从历史的高度来看,它们未必是坏事,反而有利于遏制市场对社会资源的无度掠夺和公权力的不当使用,是国家走向良治的开端。

当前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治理面临的障碍

国家管制社会的治理模式尚未发生根本变化,导致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空间小,形式化的参与多过实质性的参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治理中的计划色彩逐渐褪淡,但时至今日,国家管制社会的模式尚未从根本上扭转,我们处处可以看到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政府手中还掌握有大量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审批权,不仅企业的注册登记要审批,经营范围要审批,甚至连投资规模这种市场份内的事情也要审批,等等。在很多情况下,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既增加了政府的负担,也使政府的决策受到过多的非决策因素的影响而难以科学化,执行效率因此受到影响。由于政府包揽了太多不该由自己承担的事务,当事情处理不好时,民众自然将责任归究于政府,甚至对政府产生怨恨,政府不由自主地被卷入矛盾的漩涡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无法以“裁决者”的角色主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最终导致官民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加重国家治理的成本。此外,由于政府对公共事务大包大揽,必然阻碍公民社会的发育,挤压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空间。即使在国家治理框架中存在一定的公民参与渠道(如民意代表选举及参政议政、听证会、各种征求意见等),但由于没有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多元治理的重要性,公民诉求表达后往往得不到国家的应有重视,人们普遍有“被安排”的感觉,认为形式上的参与多于实质上的参与。

政府缺乏透明度,导致公民参与所需要的信息不足。在管制式治理模式下,政府运作必然会带有较大的神秘性和封闭性,缺乏透明度,如决策过程和决策信息不公开存在“黑箱”操作,使公民缺乏必要的信息参与公共决策,制约了参与能力的提高。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各种利益主体的诉求与平衡,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充分信息情况下的参与才能对决策进行实质性的影响,否则只能停留于不着边际的宏观议论层次而难以引起决策者的重视。在政策执行方面亦如此,由于公民不知道公共政策的执行程序和标准,也就难以为执法主体提供清楚可靠的执法所需要的信息,难以对执法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

公民的参与意识不足。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度,皇权主义思想比较严重,人民对国家有强烈的依赖意识。再加上中国没有经历过像西方那样的现代启蒙主义运动,导致公民社会发育不良,公民的公共意识不足,参与意识不浓,人们头脑中多有“各人自扫门前雪,别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管闲事”是很多人对公共生活的一种处事之道。而在一个公民社会发育健全的国家,人们会乐于管闲事。正是好管闲事的习性,使很多西方人热衷于参与公共事务治理。这除了与民族性、、文化传统有关外,还与现代启蒙主义的洗礼密不可分。可以这样说,现代启蒙运动对于西方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公民意识的成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制度供给不足,难以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不利于规范和保障公民的参与行为。例如在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中,只有在明确产权的情况下,公民才会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因为他们知道,没有良好的公共秩序,最终会使自身物业的保值增值受到影响。因此,产权的界定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是国家的最重要职能之一。然而,现有我国法律对城市社区公共物业方面的规定存在一些空白和模糊的地带,或者即使有这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但由于宣传不到位使业主不知情,从而影响了他们参与社区事务治理的积极性。农村公共事务治理中村民的参与热情不高也与产权制度有关。此外,现有制度安排中也没有清晰界定不同类型的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以及对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公民权利予以明确的保障(如禁止打击报复等),从而使公民不敢大胆参与到公共事务的治理中来。

完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对策

改变管制式的公共治理模式,形成多元主体共治和彼此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传统管控式治理模式难以改变的根本原因是公权力对社会的不信任,担心放松控制会威胁到公权力的合法性。管控式治理模式难以改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公民的素质不高,没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治理。前面说过,参与能力的高低与信息是否对称和政府的透明度有关,此外,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没有哪一个国家是等到公民完全成熟后才让他们参与治理的。你不让公民参与,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成熟。事实也确实如此,现在一些地方正在进行公民参与的改革试点,如公民参与政府财政预算的制定(如浙江温岭),刚开始参与预算决策的民众多从自身利益的角色考虑预算项目的安排,但逐渐地他们也学会了站在全局利益的高度去衡量预算项目,表现出了较好的公共意识和素养。当然,学习的过程中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政府有关方面对实践过程进行规范和指导。

加快政务公开步伐,打造“阳光政府”,提高公民参与能力,推进实质性的公民参与。政务公开具有积极的价值,它是建立责任政府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实现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打造效能政府、增强执政的合法性、建设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同时,也使公民可以获得参与治理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虽然目前有不少地方政府都在进行政务公开的积极尝试,但笔者认为,现有政务公开无论是范围还是形式等都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政府信息应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总体上看,政务公开的范围越大越好,应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凡不涉及国家秘密、不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事项都向社会公开。当然,要做到彻底的政务公开在操作上有较大的难度,但就目前来看,要尽快实现以下几个领域的公开:政府财政预算公开、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公开、服务经济社会的事务公开、重大决策事项的公开、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标过程和政府采购过程的公开等。此外,还要改进政务公开的形式和方法,如细化政府财政支出项目、利用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开政务信息,便于公民获取信息和对政府运作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

加强公民精神教育,培养现性公民,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应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大力进行现性主义的启蒙,重点培育公民的平等、民主、法治、参与意识,以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积极性。这些教育不应该是僵化的教条,而应该采用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就公共治理的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如模拟选举、模拟公共事件、案例研讨等,从而将公共治理的知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一个具有高度公民意识的社会,也必然会是一个高度参与和理性参与的社会。

第8篇:中餐的礼仪范文

1、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

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

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4、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5、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6、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7、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8、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9、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

10、当众上香

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被会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北京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11、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为北京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12、落地惊神

第9篇:中餐的礼仪范文

关键词:专业性 科学性 严谨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众开始关注医疗事业的发展情况,但从数据上来说,医疗纠纷发生频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涉及到病患死亡的医疗纠纷的社会影响比过去更加强烈。法医病理鉴定能够快速、直接地查明病患死亡原因,明确医疗纠纷中双方责任的同时提供最有力的科学证据,对解决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一、法医病理学鉴定内容

首先,通过法医病理学鉴定,对病患死亡原因进行确认。通过科学化的鉴定方法,将病患体内多处损伤、多种外伤进行分类,从而对致死伤进行精确定位。

其次,对致死的伤患部位确定后,就可以进一步对死亡原因进行病理学上分析,进而明确死亡原因。将死亡原因和死亡机制分析清楚,对接下来的医患事故原因分析和医疗纠纷责任归咎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

此外,医疗纠纷一旦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简单的死亡原因确认和医患事故原因分析是远不能解决纠纷的根本问题的。而法医病理学方面的鉴定可以将医疗过程中的某些具体细节进行确认,对医患事故产生的原因进行细致分析,判断医疗单位是否存在过失、过失有多少,还是病患接受治疗时间太晚而错失治疗时机等。

二、法医病理学鉴定的优势

(一)比一般医学鉴定在程序上更具优势。一般的医疗纠纷发展到后期阶段都会上升到民事诉讼阶段,而相应的民事诉讼中有时会有司法鉴定请求,这种时候由一般的医学鉴定机构进行尸检在程序上不具合法性,在结果上不具权威性,而专业的法医病理学鉴定能够直接参与到民事诉讼中的司法鉴定程序中,其程序上具备合理性,并且法医尸检的程序比一般医学鉴定程序严格、内容也更加全面,因此其鉴定结果更具专业性。

(二)比一般医学鉴定的结果更具针对性且更加准确。法医鉴定人员都进行过专业的病理学学习,并且法医鉴定人员学习的医学鉴定技术更具专业指向,是专门为司法鉴定进行证据服务的鉴定。且法医比一般医科人员接触尸体的时间更多,因此比一般医科人员更加了解尸体的一些特征、特性和变化规律,因此尸检结果更具准确性。

(三)比一般医学鉴定更加严格。这里的严格指的是人员上的严格和结果上的责任概念。法医鉴定人员是专职人员,法医人员接受过专业化培训,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并且专门的管理部门,只在有法医鉴定需求时参与尸体鉴定。因此不容易受到社会势力或是舆论方面的干扰,并且鉴定条件要求、流程要求更加严格,从而能够对尸体鉴定结果做到负责。

三、法医病理学鉴定的重要性

(一)解决医疗纠纷的要求

很多医疗纠纷由一般医学鉴定组织来进行尸体鉴定的相关操作,其结果很难达到“服众”的效果,反而可能使医院或进行鉴定的医疗组织陷入舆论危机、信誉危机等。而能够进行法医鉴定的病理学组织的成员都是经过专业化训练,受专门部门管理,其团队的的专业性和个人素质并非一般病理学组织可以相比。因此由法医组织对尸体进行病理学鉴定不仅能够在结果上更加精确,而且更具权威,能够在医疗纠纷的司法鉴定过程中通过责任的明确,过失程度的确认的方式对医疗纠纷的决绝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医学自身的要求

首先,医学发展需要对各种各样的致死原因、死亡机制就行严格准确的数据、信息统计,进而可以对这些致死原因、死亡机制进行研究,了解人类死亡过程中的一些医学学理上、病理学上的变化过程,这是医学发展的需求。

其次,医学本身具备严谨性的要求,而医疗纠纷中责任混乱,明确尸体死亡原因、机制,弄清楚尸体生前的各种病理现象和原因是医学严谨性的要求之一,此外分清医疗责任是医学严谨性的另一要求。

(三)医学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相应的科教文卫事业也要相应发展,其中群众对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增长速度最快。

法医病理学的尸体鉴定能够对一些疑难情况下产生的医疗纠纷原因有一个理性的鉴定结果,还原尸体还处于活体状态时的身体状态的具体情况,进而产生与尸体相关的病理学认识,为以后的医学实践和医学发展进行经验的积累,进而促进相关的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医用器械、医疗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四)司法鉴定程序的要求

大多数涉及到民事赔偿责任的医疗纠纷都会进行司法鉴定程序,而司法鉴定程序需要由一支专业素质较强、责任感出众的病理学鉴定团队来执行。如果由一般的病理学医学组织来进行相关的尸体鉴定,科学性和结果的准确性就难以保证。而准确性不足的尸检结果对司法仲裁来说是不足以成为证据,甚至会成为阻碍司法审判的错误信息,从而影响审判公平原则,极不利于建立法律权威。长久以往将会阻碍我国法制社会建设进程。

四、结语

法医病理学的尸检对还原尸体病理现象,致死原因、死亡机制的病理学变化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医学、病理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并且,法医病理学尸检还对司法审判有重要意义,司法审判中很多赔偿责任的确定都需要法医病理学尸检结果提供信息和证据支持。综合来说,我国的法医病理学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未来的时间内,法医病理学的发展方向应当更加大众化更加普及。

参考文献:

[1]宋国建,范少罡.当法医病理鉴定遭遇穆斯林风俗习惯时[J].中国司法鉴定,2012,(06).

[2]陈晓峰.法医病理鉴定参与医疗纠纷尸检的重要性及常见问题防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6).

[3]李良贤,张建军.老年人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栓塞形成的高危因素及法医病理鉴定特点[J].法制博览,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