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治理新变化范文

社会治理新变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治理新变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治理新变化

第1篇:社会治理新变化范文

>> 论社会维稳机制的建设与创新 民生的维稳价值:理念、功能和实现 异化的维稳 论“维稳”政策转型对犯罪治理的影响 论“维稳”与“维权”的辩证协调 基于社会管理的基层维稳创新研究 探讨企业维稳的有效创新 维稳工作需要创新式的管理 维稳的广东弹性 安全事故预防理念在企业维稳中的应用 “维稳” 论司法调解制度在维稳工作中的问题及思路 论企业维稳综治工作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论基层维稳中人民调解工作的优化 新形势下企业维稳工作的创新发展 浅谈建筑企业治安维稳管理的加强和创新 新时期国有企业维稳工作的探索与创新 国有企业维稳工作的探索与创新 基层维稳的路径探析 “维稳”语境下的司法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4]容 志,陈奇星.“稳定政治”:中国维稳困境的政治学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1(5):90.

[15]单光鼐.保障合法,反对非法,制裁暴力:对近两年新变化的认识[N].南方周末,2013-05-02.

[16]陈国权,李院林.政府自利性:问题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48-154.

[17]王桂云,李涛.政府自利性与合法性危机:一种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0(8):45.

第2篇:社会治理新变化范文

从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实践看,目前我省农村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过去以“取”为特征的农村分配关系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民要向国家缴纳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乡统筹和教育集资等税费,向集体上交村提留,同时还要承担“两工”。全面免除农业税后,除按照群众的意愿、规定的程序和限额标准开展村内“一事一议”外,过去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已经全面被取消,农民不再向国家和村集体上缴税费,传统的农村分配关系格局被打破,农民的利益得到进一步尊重和保护。二是过去以“管”为特征的农村干群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是用于收取税费、催收粮款和农村计划生育。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过重的情况下,基层干部与群众因收缴税费而产生的矛盾和摩擦不断。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干部从繁杂的税费征收工作中解放出来,不仅不再向农民要钱要粮,而且还要给农民发放各种补贴,多年积累的干群矛盾逐步化解,干群关系日益密切。三是过去以“补”为特征的城乡关系开始出现崭新变化。过去几十年的以农补工、农村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开始转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已经启动,公共财政职能开始延伸到农村,城乡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变化。

在政策层面上看,目前必须在稳定现行政策的基础上,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实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从解决农民的生活、生产和发展的三个基本需求出发,进一步系统地而不是零星分散地完善“三农”政策,从而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

1、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需求。经过多年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农村,失去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农村五保户、残疾人、烈军属等特殊群体生活还比较困难;由于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突发事故和重大疾病等原因,因灾致贫、因病致贫、因祸致贫等特殊困难群体急需救助;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有待建立。当前,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可能,要着力解决农村特困群体和部分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做到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医。从长远看,应该按照城乡统筹与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特困救助制度,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2、改善基本生产条件的需求。当前农村生产条件仍然较差,不能适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为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当前,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调整投入结构,重点开展农村水利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从长远看,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治理、小流域治理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要研究制定农业生产规划,科学合理的确定农业生产布局,划分农作物生产带,建立农业生产基地,提高农业专业化生产水平,增强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研究和推广农业科技,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降低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版权所有

第3篇:社会治理新变化范文

十八届三中全会呼吁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这一点格外让人印象深刻。对任何执政党而言,倾听时代的声音是第一位的执政能力。十以后的执政者的“自我革命”,是倾听时代声音的结果。此次全面深化改革,也是执政党在时代巨变面前交出的一份答卷。

任何一种组织,最大的危险之一是陷入“缩小的均衡”。所谓缩小的均衡,就是对于社会的新变化、人民的新要求,采取一种排斥和漠视的态度,思路和行动上墨守成规,以免引起 “不必要的麻烦”。看似实现了内部的均衡状态,实则导致了活力的下降。

与之相反的是,实现“扩大的均衡”,也就是在时代巨变面前,主动变革,敢涉险滩,回应人民的新期待,在变革的过程中实现新的均衡。为此,就要不惜和固化的、过时的观念、利益以及制度“决裂”。缩小的均衡常见,扩大的均衡少有,因为“决裂”的代价和风险很大。

就以人民的政治参与为例。在一个民智已开的时代,民众的参与和表达的诉求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开始政府的治理水平可能很不适应这种趋势,一种选择就是压制这种诉求,以此适应现有的治理水平。这就陷入了“缩小的均衡”。其后果是,政府的治理和民众的参与变成了零和博弈,政府要维持治理,就要压制民众的参与,而民众的参与一旦扩大,又导致了政府的“无法治理”。

如果政府适应了民众参与的扩大,实现了扩大的均衡,则是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民众的参与程度和政府的治理水平能够相互加强。此时,政府对于民众参与也会积极起来,变成了一个“赋能型”政府,即政府也不断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水平和能力,政府自身的治理权威也相应提升,获得了更高的治理效率。高效能的政府,参与和自主意识不断提高的民众,两者构成了一种正向的循环。

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也是如此。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市场领域的乱象丛生。缩小的均衡就是压制市场的作用,以适应现有的政府的治理水平,结果就是政府微观干预的日益增多,造成了政府和市场的“二元对立”。而此次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也是要实现扩大的均衡。

实现扩大的均衡,是顺应时代巨变之举。所谓时代巨变,并不神秘,就是广大民众个体权利的扩大。无论是参与社会治理的政治人,还是在充分市场竞争下有自由选择权的消费者,抑或是新媒体下的“人人都是麦克风”,无数个人汇成的广大民众的诉求和意愿,才是时代的声音。这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治理理念、现行制度、组织文化、商业模式等等,都将被这股洪流所改变。在大变革时代,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历史的天平最终会向顺应潮流而动者倾斜。

比如一些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成为了著名的行业品牌,也习惯了老一套的“玩法”。如今形势不同了,老一套“玩法”只能维持运转,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危机。都在说生意不好做了,一些国外著名的消费者品牌却逆势飞扬,在国内市场上继续扩张,受到消费者追捧。于是一些企业痛下决心,要做消费者品牌,却发现自己对消费者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从行业品牌到消费者品牌,这就是时代巨变。但不少企业视之为危途,不愿意冒组织变革的风险,宁肯躲在羊群里面,以“缩小的均衡”维持现状,或者期盼政府出手相助。

第4篇:社会治理新变化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公司企业文化 诚信 安全 新趋势

一、电子商务为何大众认识与新认识为何

电子商务简称EC,它可以分为广义的电子商务与狭义的电子商务,广义的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电子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相关的商务活动,这种活动包含了电子技术、商业交易以及将金融、税务、教育等社会其它方面纳入其中;而狭义的电子商务,一仅仅是指通过互联网,借助网络与数字化来来实现商品、服务或信息的互换,主要是销售与购买。

一般大众对于电子商务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将电子商务认为是开网店进行网络买卖货物的简单方式、简单形式。据相关资料显示,较大部分人群认为电子商务是属于简单的网络货物买卖而已,其对于电子商务的其他用途以及其他经营范围与活动形式根本无从知晓。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社会已经成为网络的社会,网络的时代,网络购物、电子银行以及网络电子游戏的充斥,人们对与电子商务逐渐产生了些许新的认识,笔者认为,此种认识将会逐渐扩大化、频繁化,达到最终的普及认识化。笔者认为,这种新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大众对于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从以往的简单网络买卖以及过渡到了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范围,如金融银行业务、基本生活业务(缴纳水电费等),教育费用的缴纳以及教育书籍的网络阅读与购买;其次,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研究的人才不断的增多,将电子商务与数字化、网络化结合,进行新商业背景下的市场开发与发展方向开始出现,电子商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笔者在后文中试图从第二个方面结合公司企业文化进行一个简单的设想,并进行阐释与论证。

二、公司文化发展与电子商务认识变化的关系

上文中,笔者提到了电子商务认识出现了新的变化,大众以及相关的专业人才对于电子商务的新认识对于公司文化与公司长远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为什么电子商务会出现新的认识,笔者认为,社会网络化、数字化的不断加剧,是其主要原因,随着电子商务的内涵与外延不断的扩展与变化,就要求大众与相关的专业人才对其做出新的审视与新的理解。

公司企业文化与电子商务新的认识到底有何联系,笔者认为,首先要明晰何为公司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电子商务的概念一样,一般理论上亦将企业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企业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外在形式等的总和。狭义上的企业文化体现为人本治理理论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特指企业组织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为企业全体成员自觉遵守和奉行的企业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企业文化一般会包含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企业使命等内容。

其次,新网络时代的电子商务不断的变化,其亦存在着新的内在必须体制,即大众与特殊群体对与电子商务的新认识要求电子商务必须具备相关的内在体制,笔者认为,主要包括诚信体制与安全体制。诚信体制,是指电子商务的电子买卖过程中,诚信是尤为重要的,原因在于电子商务与现实实践购物最本质的区别是过失的是否可弥补性,现实中的买卖可以通过实践换货、退货的直接方式抹去其非诚信的某些因素,但是电子商务则不然,其无法非常直接有效的抹去其停留在买卖过程中产生的某些不诚信因素,进而将进一步影响到其本身的需求客源。在公司企业文化中,对于本身文化的要求中,诚信亦是其商业信誉的非常关键文化之一,故而,公司企业文化与电子商务变化中所产生的一致性要求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今天,公司企业文化要进一步增加诚信信誉,以满足新电子商务下新公司文化的积极要求。安全体制,是指电子商务本身所自带的一种消极因素,即在网络买卖与数字化使用中所产生的不稳定因素,买方在付款之后无法得到收到满意合格货物的保障,且随之电子商务使用的频繁,增加了某些不安全网站,这也给潜在的消费人群带来了不安全隐患。公司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精神包含了积极保障消费者的合理权益,秉承公平、公正的企业理念,故而,电子商务的新变化与公司文化中的内在价值是相互一致,相互协调与统一的。

三、公司文化发展面临的某种新趋势

从电子商务所必须实现的诚信机制与安全机制结合公司企业文化中的商业信誉与公司内在价值来看,电子商务的新变化与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着要求的一致性,这是未来公司企业文化构建的一个新的方向,因为电子商务是未来公司必须应用的一种方式与形式。

参考文献:

[1]吴清烈.电子商务:理念、误区与未来.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年6月,第12卷第2期.

第5篇:社会治理新变化范文

关键词:涉台 犯罪 变化 原因 防控

中图分类号:D91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59-02

近年来,厦门地区犯罪高发多发、屡禁不止,其中涉台犯罪尤为突出,发案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对两岸社会经济生活和经贸文化交流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现就2015年以来该地区基层院办理的涉台案件的发案趋势变化,进行根结透视及防控应对思考,以期两岸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并共同打击防控。

一、海沧区院办理涉台案件概况

1.涉台案件1的基本发案情况

比较分析2013年至2016年6月该院办理的涉台案件的发案情况, 2014年较2013年同比增长28.6%(件)85.7%(人);2015年至今2016年6月间与前年度同期相比增长111%(件)133.5%(人),呈逐年大幅度上升趋势,其中,2015年以来发案率高居首位,占涉台案件总受案数达33.7%(件)29.7%(人),约占1/3。

2.涉台犯罪的变化特点

2.1涉案的罪名变化情况。涉案罪名的人数情况,2013年贩卖占85.7%,非法持有14.3%;2014年的贩卖占76.9%,制造占23.1%;2015年后的涉(成品)类占46.3%,涉制毒物品类占53.7%。从涉案罪名变化反映的涉案对象看,2015年后制毒物品犯罪的发案率上升,是近期涉台涉毒犯罪的一个显著的新变化。

2.2犯罪对象新变化。涉台犯罪对象主要变化,一是种类的变化,由传统海洛因等,逐渐由新型合成的冰毒所代替且并存;二是的来源对象的变化,由单纯渐成与制毒物品交叉并存,2015年后氯(代)麻黄碱等制毒物品从无到占犯罪案件的(件)31.6%(人)53.7%。

2.3涉台犯罪人员身份特点。一是常居大陆台籍人员再犯率高。涉案台籍人员23.3%曾因受过处罚,多为长期留居且无固定职业人员,主要以成品的为犯罪对象。二是流窜作案、跨境跨地区作案的流动人员剧增。以实施活动目的入厦的人员超过四层,主要是涉制毒物品犯罪。三是两岸人员相互勾结问题突显。在两岸人员共同犯罪的具体个案中涉案人数多为五五、四六比,主要涉制毒物品跨境犯罪。

2.4涉台犯罪的跨境新变化。2015年以后制毒物品跨境犯罪占(件)30%(人)53.7%成涉台犯罪突出问题。体现在:一是以制毒物品为主要犯罪对象取代海洛因、冰毒、等成品。二是涉及犯罪环节,厦门是制毒物品流进、流经地及成品海洛因、冰毒等消费地。三是犯罪呈区域化分工。从制毒物品的流通轨迹看,其跨境流通路径是由福建龙岩、江西等内陆区域陆运流往厦门、泉州等沿海地区,再从沿海对台出海点通过海峡私渡转移到台湾地区。四是流向变化。以往大陆消费的海洛因、冰毒等成品主要是从台湾流入,而近年大批量麻黄碱类等制毒物品则是从大陆流向台湾。

二、涉台犯罪的防控思考

1.涉台犯罪变化原因分析

涉台犯罪具有其独特的区域变化规律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随着国际国内犯罪新形势发展而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繁多,主要归结有几种因素。

1.1的犯罪对象变化主要成因是成本差异、利润悬殊。表现在,一是利润空间大是冰毒等新型代替海洛因等传统成为市场新宠的重要因素。据相关调查,“冰毒的利润,其初始单价10几-20元到终端价上千元,利润空间大到近50倍;而海洛因的利润从出S到吸食者之间约10倍”。如此高额的利润,是毒贩子杀不绝的根本原因,而追逐更高利润正是犯罪对象变化的驱动力。二是以制毒物品为犯罪对象发案率剧增的主要原因是以化学合成代替天然材料制造冰毒等新型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原材料来源方便易得。

1.2的境内外渗透多向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的技术发展与供求关系变化。随着新型犯罪出现,国内制造冰毒及制毒物品的技术与方法提高直接导致犯罪高发,改变产消市场的格局。中国大陆作为消费地,其来源由境外“多头入境,全线渗透”转变为“内外兼具,以产补需”的供需路径。最初大陆的大量传统海洛因主要来源于境外,冰毒等新型开始也是以国外输入为主。但近年来,新型的制造技术方法在国内已有很大范围的掌握、传播和扩散,制造犯罪的出现,对于新型的消费需求由国内制造得到补充和替代,达到产消自给,甚至已出现中国制造的新型、易制毒化学品开始流入国际市场的新形势。

第6篇:社会治理新变化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角色转变 多元化角色构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32-02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有力地推动着全球经济社会的深层变革,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对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挑战,为教育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崭新空间,以信息技术特别是宽带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为强大支撑的新一轮学习革命已见端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除教师、学生、教材等传统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之外的第四要素。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正面临和经历着信息化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教学信息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受到信息化的冲击,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变化。

一、信息化教学及其特征

信息化教学是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它主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中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形成“教师+学生+计算机(网络)+课件”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新特征。

二、信息化教学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及重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基础性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承担着传播和贯彻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责任。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秉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权威者的角色控制着整个课堂,在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成绩的评判上占据绝对的主动权,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政治知识和政治结论,不敢发表主见、质疑教材、探索研究,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被压制甚至扼杀。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实效性不强,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带来了新的革命,从教育目标到内容,从过程到方法,从策略到手段,无一不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并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

(一)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

与传统课堂单纯讲授教学相比,信息化教学使多种信息技术被运用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使原本生涩难懂的政治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如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也便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还可以利用网络辅助平台延伸课堂教学,进行网络答疑、网络问卷、网络测试等,既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现在还可以通过移动技术利用智能手机、掌上电脑、平板电脑等进行交互式教学,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真正实现学习无处不在。

(二)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堂的时空限制;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使教学内容不在拘泥于教材和教师,而显得更加立体与充实。加上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通过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的,经点击、放映进行讲解,不必板书,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书写时间,用于充实教学内容,使之更加丰满。

(三)学习方式向多样化、个性化和自主性转变

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课堂的运用,网络课堂、虚拟学校、远程教育丰富了学生获取政治理论信息的渠道和场所,也大大改变了传统课堂政治理论知识呈现和传递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集体教学、单一化学习和被动式接受朝个性化教学、多样化学习和自主性转变,学习内容也打破原来强调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学术性结论,转变为跨学科、多学科的关联内容的学习和探究,理解性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性学习逐步成为信息化时代学习方式的趋势。

(四)师生关系的变化

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良好师生关系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思政理论课本身性质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凭借知识资源获得教育权力和威严,形象严肃、刻板,课堂上高高在上,形成命令和服从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紧张、分立,教学收效不高。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教师的专业权威性逐渐被打破,互联网的非歧视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与人在教育权利和尊严上的平等,如同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交往日趋向平等、和谐与宽容,师生关系由分立、依赖走向合作与平等。

因此,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如果不敢正视信息化给思想政治课堂带来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依然固守于传统的角色,把自己单纯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控制者、教学的管理者、学生的塑造者,那么是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要求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三、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多元化角色的构建

教学信息化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地使用信息技术媒体,还包括运用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系统地设计教学过程,其中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思想实践的关键所在。因此,要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时代要求,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以多元化角色呈现课堂。

(一)理论灌输者向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促进者转变

“重理论灌输,轻学习过程”是思想政治课传统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教师往往扮演的是知识和真理的代言人与灌输者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时间太短,缺乏了解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探索活动极为贫乏,教师包办了学生的学习。信息化教学环境打破了这种封闭的状态,开放、多元的网络资源使学生获取政治理论知识更加方便快捷,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目的,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如果教师还固守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独奏者”的作风,不仅会限制学生的视野,而且抹杀其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学习本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的过程,教师不应该成为其阻碍者,而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引导和推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去获取、开发、收集、识别、筛选、判断并利用有价值的网络课程资源来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学生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程序、方法、技术,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二)局外者向参与者的转变

课堂教学的信息和情感不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输,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双向传输的过程。信息化教学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手段,拓展了学生的政治认知范围,也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方式。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弱化教材的权威性及教师一言堂的地位,充分尊重教学双方的内部情感体验,以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实现真正自由的师生对话、交流和互动。这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懂得关怀的艺术,改变从理论到理论的冰冷说教,利用信息化资源和手段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不断唤醒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自由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学习的潜力和创造力。

(三)传输者向设计者转变

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思政课教师只是课程的忠实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不应该满足于传递现成的教材教学内容,而更应该成为独特的创造者、设计者,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信息化无疑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技术和设施的支持,使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实现真正的融合。如利用幻灯与投影、照相机与扫描仪、电声设备(录音、语言实验室)等多媒体技术创设多样、鲜活、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查找、获取和处理各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等。

(四)教育者向学习者的转变

教师本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者,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非学无以广才,非学难当重任。”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自觉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结合自身工作性质,学以致用,学长相知,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知识阅历成为一名合格的灵魂工程师。

总之,信息化时代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理论的重大革新,教师角色转变成为必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从传统教育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充分认识信息化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方明建.基于问题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李焕勤.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素养内涵分析[J].消费导刊,2010(1)

[3]周旺东.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的转变[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

第7篇:社会治理新变化范文

灵活把握宣传的时机,科学谋划宣传的角度,深度拓展宣传的内容,准确定位宣传的对象,合理运用宣传的形式。

坚持科学管理,辩证治理,做到既要管住又要搞活,既要防范又要利用。

努力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战线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我们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科学审视,科学策划,科学管理,努力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科学审视是前提。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从而以宽广的眼界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潮流,及时抓住机遇,主动应对挑战,始终站在前沿。要适应思想解放新要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勇于摒弃陈旧的思维模式,改变落后的习惯做法,以自我扬弃的精神破除旧观念。要适应自身发展新变化,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在总结经验中探索规律,从而把感性的认识理性化,把成熟的做法制度化。要适应群众需求的新期待,适应形势的变化和群众的需求,不断创新理念、改进方式,真正做到理论武装要更加注重实效性,舆论引导要更加注重服务性,文化建设要更加注重持续性,网络管理要更加注重主动性,确保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第8篇:社会治理新变化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公共管理;困境

十以来,我国在不断深化改革,经济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新常态趋势。笔者在本文对公共管理新常态背景下的困境和出路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中国语境下正确认识的新常态的丰富内涵

1、经济发展中的新常态

和各领域进行对比,我国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各级地方政府对该领域的新常态的界定和解读较为透彻,我们已经意识到国家已经进入新常态,并提出在新常态背景下引领经济发展的相关机制。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发展速度会放缓,不断优化发展理念和相关结构,要从现实情况选择发展驱动力。

2、政治改革中的新常态

对社会进行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十上提出,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主要致力于依法治国、深化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和提升。衡量国内政治新常态的标准有:其一,制度化、规范化使用公共权力,其二,民主性在制度性安排中更加凸显,其三,实现法制化治理,其四,高效化国家政府公共管理,其五,协调发展国家制度安排和治理体系。

3、社会治理中的新常态

当前该领域的新常态主要表现在法制建设,要求社会实现具有法制化的新常态。所谓的法治社会,就是要求人民懂法、用法、依法,为社会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全社会范围内一同致力于法制化建设,推动我国法制化进程。其新常态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依托法制基础,创建新常态的社会管理制度,用多种方式推动社会转变,营造和谐的法制环境和基础;其二,对法治理念和精神进行弘扬,推进法制文化建设,提升全体国民的法制意识;其三,让全体社会合理形式社会管理职权,并依法监督行使的社会管理权利。

4、环境保护中的新常态

我们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片面提升GDP的做法,这样的发展模式让国内环境遭到破坏,污染日趋严重,有的区域片面追求GDP,环境负荷超越其承载力,导致居民幸福指数的降低,提升经济、政治治理成本的提升。同时,进入新世纪后,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觉醒,社会对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这让环境治理单位和部门承担更大的责任,如果不能显著提升环保治理效果,那么居民很难认同这种做法,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进一步降低。

二、新常态下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

1、和社会现实相比,现代治理水平具有较大的差距

在新常态下,实现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能力是国内公共管理以及社会治理的总目标。现代化的公共治理需要民主化、科学化的社会治理和管理、当前,国内经济尺幅发展,从整体上来看,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得到提升。

2、社会的进步要求公共管理具有较高的技术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技术和手段为现代化的管理以及积极有效的治理提供良好的保障。如今,政府部门对公共管理中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也在致力于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但是,和人们的期许以及社会发展进程相比,公共部门使用的科技手段比较落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3、公共管理组织目标与个体自觉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如今,国内在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一大批违法乱纪的党政干部受到法律的制裁。作为一个个体,公共管理部门应该在社会“大染缸”中出淤泥而不染。保障组织文化体系的健全和健康,这对公共管理参与者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与之相反,那么会腐蚀一大批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他们不顾法律的要求和自身为人民服务的角色定位,做出违法乱纪之行为。

三、新常态下公共管理发展的出路探析

1、保障公共管理组织综合治理能力不断获得提升

在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部门要主动适应,走出传统思想的桎梏,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通过管理知识的学习及职业道德的培训,不断完善选拔、激励领导干部的机制,不断落实绩效考核激励措施,保障公共部门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技能的提升,提升其服务意识和水平,让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2、不断创新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和技术

在经济新常态下,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不断提升,要想和此相适应,就需要在公共管理部门组建优秀的技术团队,把GIS技术、数字治理技术等高科技在现代治理实践中加以使用,为公共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不仅如此,还应该对公共管理参与者开办相关技术培训,让其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水平不断提升,保障现代化技术作用的发挥。

3、塑造积极的公共管理核心价值体系

以惩罚公共管理者违法乱纪个体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和健全生活保障体系,提升待遇水平,提升社会地位。同时,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职业道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和教育,让公共管理者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等,保障其在法律的支撑下开展工作,让权力在法律的牢笼中规范化实施,让公共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工作的开展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监督,有机统一自己价值观和社会公共价值观。

四、结束语

最近,“新常态”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对我国当前发展新形势,出现的新变化进行描述的重要性、综合性词汇,其内涵已经穿越历史的局限性,其仍在不断丰富之中,在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中均有所体现。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公共管理也面临深刻改变,出现新的情况,社会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怎样走出当前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所处的困境,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多方人士进行分析和论证,同时,作为管理部门自身应该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不断走出困境。

作者:侯军 单位:迁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参考文献:

第9篇:社会治理新变化范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效性 对策

所谓社会实践,是指高校生有目的、有打算、有组织地走向社会,体味国情,增添常识,提高才能和全力多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过程的总称。社会实践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成轻忽的主要地位,是我们今天高校责无旁贷的职责。我们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并不断完善优化其模式,用这一活教材教活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合理组织规划,完善保障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难度系数较大的教学环节,需要合理规划,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首先,学校应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由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学工处、校团委、各学生所在系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系部应成立由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系领导担任组长,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学生团总支书记、学生辅导员参加的社会实践指导小组。领导小组签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管理办法》,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具体要求等,负责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指导小组根据《办法》精神联系当年度社会热点制定当年《社会实践指导意见书》,以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动态规划指导实践活动。在规划社会实践活动时,可以考虑实行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点上活动以学校组织为主,讲求一个“精”字,组织精细,安排周密。它主要适用于那些影响大、费用高、跨系部的重点实践项目。线上活动采取学校资助、各系组织的方式,讲求一个“特”字,即各具特色,百花齐放。主要适合各系实践小分队或社会实践团队等具有一定组织难度的集体项目。面上活动是对全体学生,讲求一个“广”字,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多数学生个体进行的暑期社会调查活动。其次,为保证社会实践顺利进行,学校应设立社会实践专项经费,为社会实践团队提供必要条件,资助立项的重点和一般社会实践项目,奖励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个人、优秀报告和优秀指导老师等。社会实践经费由学校实践领导小组统一管理。每年学校都要制订《实践项目经费汇总表》,将项目名称、负责人、时间地点、人数及所需经费清单列出。学校在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筹措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从单一拨款的方式转变为拨款、自办实体、项目合作和寻求社会赞助等综合方式,逐步改变社会实践经费紧张的局面。

(二)制定考核体系,强化奖励机制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多头管理、考核混乱的现象。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由团委考核,考核方法主要侧重于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的社会实践由任课教师进行考核,考核方法主要侧重于结果;此外,各系部也时常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方法主要侧重于声势大小、报道多少。考核方式不同,标准多样,有时也出现重复考核现象,因此有必要制定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但统一考核指标体系的制定,应建立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二者综合统一的基础上,考核成绩既要看实践调查报告、社会服务总结报告、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及水平高低,又要参照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做到知、行统一,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由于重点项目和主线项目一般有专人负责带队,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综合统一性难度不大,难度最大的是如何对大量无人监管的个体自主调查项目的考核问题。为加强过程考核,教师应要求实践报告中必须有专门部分对调查过程进行描述和实践体会的总结,明确所调查的具体乡村、城镇、社区或学校的名称、地址、被调查人的联系电话、邮箱、在调查地点的留影、调查人与被调查者的合影等资料,并尽量索要《社会实践单位回执单》,以便于事后抽查。为鼓励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体以及组织,学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成果报告会,由优秀学生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给出“优秀组织奖”“优秀实践团(队)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先进个人奖”和“优秀调研报告奖”等一系列奖项并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于优秀的研究成果,还可按年度编印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优秀调查报告选》或制成光盘保存,也可推荐到校报或正式出版刊物或结集发表。

(三)建立实践基地,提高实践质量

小集中大分散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大部分学生只能利用暑假返乡进行社会调查。时间的局限性排斥了日常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分散性增加了考核的难度,形式的单一性不能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可以大大拓展实践时间,将实践活动由假期向平时延伸,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变暑期实践为日常实践,并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范围,使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得到实质性锻炼的机会。学校应以多样、多点、共赢为原则,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所谓多样性原则,即是把目光从红色旅游基地上扩散开来,建立教学、科研、实习、社区援助、勤工助学等多种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地地点的选择上,要考虑多点性原则,既要考虑郊区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也要考虑中心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既包含企业、工厂,也包含社区、学校等。所谓共赢原则,就是必须坚持在学校和学生受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地方和活动接受单位受益,发挥双方优势,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为社会实践长期化、制度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