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机服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以山东省曹县为例,农业机械管理局是该县农机维修行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县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全县农机维修销售网点。县级设立农机管理站和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学校,在编人数12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2人,农机维修技师3人,由县财政供养。全县共有农机维修、销售服务网点31个,各种较大型设备350台套,其它维修设备650台套,从事维修人员160人,全县农机维修固定资产1200万元,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年维修农机具12000台套,纯收入310万元,主要从事农机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的维修保养,维修方式以换件维修为主,维修设备以手工维修工具为主,设备简陋,如小型电焊机、小型吊车、气泵、台钻、电钻、扒胎机、油压机、简易量具、小型电动设备、简易工作台、小型铰刀等。从业人员中,文化水平以初中文化水平为多,技术等级以初、中级为主。维修网点以专项维修和三级维修为主,初步形成了农机维修服务网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还没有摆在应有的地位,县、乡两级农机维修管理部门基础设施差,办公简陋,办公经费难以保障,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电脑和交通工具,开展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有一定难度。
2、农机维修行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知识陈旧,经营管理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
3、农机维修行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数量少,农机维修服务网点、维修服务能力还跟不上农机装备迅速增加的需要,尤其在农忙季节根本不能满足农田作业机具维修的需要。
4、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设备简陋、规模小、维修厂点急需升级改造,不能从事大型农业机械的大修保养,只能以换件维修为主,浪费巨大。
5、《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明确了农机维修主管部门对农机维修企业的行政许可,但不允许收取管理费、证照费等费用。据我们估算,行政许可一个维修网点从申报到批准开业,要多次到维修企业认证,检查是否符合开业条件,组织维修人员培训上岗、考试、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各种费用包括工作人员出差补助费、培训费、油料费、交通费、资料费等合计约400元左右,每年要承担办公等各种业务经费在10-20万元,地方财政没有这部分专项经费,农机管理部门难以承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6、三包期内的维修由农机生产厂家负责,但由于生产企业很多,三包维修站一般设在市一级农机销售单位,而县乡两级一般没有三包维修站,每逢春耕生产、三夏、三秋农忙季节,农机维修难尤为突出。由于时间紧,作业期短,维修站距离三包维修位置一般距离较远,企业三包服务人员大多数没有专用的交通工具,不能及时维修,农民需等待很长时间,特别是大型动力机械的三包维修只有一两个三包维修人员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必须借助于先进的农机维修设备进行检测。为修理农机,有时农民不得不付出很大的精力、财力,把机械拖到三包维修站去修理。不仅浪费巨大,而且往往会激化与生产厂家、经销商之间的矛盾,诱发社会不安定因素,三包期以后的农机维修问题表现更为突出。由于农机具品牌和配件品种多,更新换代速度快,而现有农机维修网点规模小,设备简陋,专业维修设备少,大多数农机维修以换件维修、手工维修、露天维修为主,维修浪费严重,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修理时间较长,农机大修更是无力承担,使购机者的作业时间缩短,减少了作业收入。
三、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保持作业中的农业机械技术状态的完好是提高农机作业质量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农业机械只有在技术状态完好的条件下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才能够保证作业质量达到农艺要求。保持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完好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作业前按要求对投入作业的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要进行彻底检修,做到需修的必修,该换的必换,不留任何故障隐患,保证拖拉机及农具技术状态完好。二是按要求对农机具进行技术保养,其目的是清除隐患,避免故障,保证机具经常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以提高作业质量。三是按要求操作。无论是拖拉机还是配套农机具,在使用时都必须按照所要求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这是保证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和延长使用寿命的最基本常识。
如何使这些机械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发挥正常的作用,解决农机修理难,是值得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研究的问题。因此建议:
1、加快发展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按着"重点扶持县级、逐步健全乡级、积极扩大发展农机维修网点、大力扶持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农机维修网点,按区域优化发展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有一定维修能力的高新农机具维修区域中心"的要求,以推进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为目标,使农机维修服务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2、呼吁各级政府、各级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关心和支持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3、加强基层农机维修服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机维修服务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只有具有现代知识的人使用、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和提高效率。同样,农机维修服务水平的提高,亦有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因此,按着"科教兴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支技术精通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农机维修服务队伍,使农机维修服务工作步入健康和持续发展的道路。
4、制订具体的政策性规定,确保县级农机维修主管部门的管理和办公经费,确保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稳定,适应农机维修行业日益壮大的需要,满足县级对农机维修行业管理的日常工作需求。
5、投入一定资金,补贴基层特别是县级农机维修主管部门,购置必需的办公设备,改善办公条件,提高工作效率。
6、制订农机维修设备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扶持一批重点维修企业,提高维修质量,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尽快完成一批农机维修网点的升级改造,发展一批具有先进维修设备、具有掌握先进维修技能的维修人员的维修企业。要重点对吊车、各种维修车床、电焊机、气泵、钻床、扒胎机、油压机,专业检测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厂棚、储存室、培训设备、通讯设备、维修服务车、大型综合维修设备等购置予以补贴。补贴对象为纳入农机维修主管部门管理并自愿接受农机部门管理、信誉好、服务周到的农机维修企业。
7、制订扶持政策,建设一批县级高新农机具维修服务区域中心。按区域优化发展建设一批县级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有一定管理水平和维修能力的高新农机具维修服务区域中心非常必要,对培训高技能维修人才,提高维修质量和科技含量,解决农机维修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新农机具维修服务区域中心,可直接建成功能齐全、隶属于农机维修主管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各级农机维修主管部门搞好协调,组织好培训,农机生产企业的三包维修服务及其它服务延伸到维修服务区域中心,生产企业的维修服务人员定点到位服务,维修服务区域中心负责组织农机具生产企业和维修人员的维修服务经营,以解决农机维修难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供给;文化需求观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28-02
新农村建设实施七年来,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研究已逐渐成为当前农村研究界的热点话题之一,特别是在国家确立以“城市反哺农业”的新方针背景下,这样的情况正在逐步地深入。这种细化的研究,最终使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问题得到了关注,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颇有新意的观点。相对于今天中国农村的文化需求状况,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度,及如何评估当前各种可能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度设计对中国农村长远发展的影响?讨论这一问题仅仅从理论上展开是不够的。必须紧紧地抓住中国农村的实际,结合实地的调研和时间来分析。以下结合我们在湖北武汉市新洲区的实地调查为例,以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索。
一、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的故事
从2011年3月开始,我们到湖北武汉市新洲区的P、Z、T、Y、H等五个农村①考察新农村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情况。考察的背景有二:其一,自2008年开始湖北省全面推开新农村书屋建设,用三到四年,开展每村一书屋的建设,确保每位村民每人一册图书进村,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其二,自2006年开始,为了减轻及规范农民负担,政策规定乡村组织不得介入农业生产环节的事务,与此同时,精简农村的村委会规模,由以前的六人减为两人。由此而导致农村乡村组织的功能开始转向非生产性的公共性事务的管理。
但在调研的五个村庄,大多数以村委会为单位组织的新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的运转都很不成功。以其中的T村为例,在2009年2月,村委会召开全村的村民代表会议,一致同意按每家20元收费,由村委会请人来管理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或农村书屋,主要是一周打扫一次卫生,另外负责整理一下相关的杂务。这次会议开得基本成功,但留下了后遗症:一是有几家村民找种种借口不愿且最后没有交20的管理费,二是有少数村民虽然交了钱,但是最后也觉得后悔――村文化中心活动开展不起来,书籍的管理也逐渐无人问津。由于管理的不到位,新农村文化中心成了摆设,到了年底,村里想再组织村民搞一些文体活动,主要是想请一些剧团来村表演,凸显村里文化建设的成就,并争取成为示范村。但这次收费却遇到了麻烦:上次交了20块钱但一直没到村活动中心享受“服务”的村民要求退还上次所交费用;另一部分人则要求详细公布上次费用的去处。扯来扯去,组织人员失去了信心,钱也没有收上来,相关活动也无法展开。更为糟糕的是,村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工作因为没有了相应的后续管理费用,不仅成了摆设,而且成了垃圾满地、相对荒芜的地方。
那么,其他村的文化活动中心的情况如何?2008年B村可以算是春风得意,村里正式展开新农村建设攻坚战,开展了新居的建设,其中当然也包括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由于是新建设村民的热情高涨,村里的文化中心的一些活动开展得还算顺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甚至有些书屋是大门紧锁,落满了厚厚的一层灰。
就这样两三年过来了,总的来说村民对于村里文化活动中心的虚设还是有一些感慨的。有农民说:“所谓农村书屋建设,我看是政府在我们这搞搞形式主义,不管开展得好不好,来了就搞一下,走了,还是空屋一间。”村民的看法是真切的,所以他们的心态倒也淡定。但集体活动还是得有,许多村民便自觉地集中到村里的小卖部去打麻将、聊天。累了便会回到家里去看电视,自己购置的家电也足以应付自己那点小爱好。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四种均衡
我们调研五村中的H村,很早以前就有逢年过节村民以凑钱的形式组织文体活动的习惯。在一栋看似陈旧的建筑里,还保持着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戏台”,以前主要是用来表演黄梅戏和皮影戏,或者是放电影的,这样的文体活动组织方式,已经有二十多年,除了一些年份外,基本还是成功的。从调研五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四种灌溉均衡。
第一种是实行市场经济前,乡村组织以收取共同服务费的形式来组织村上公共文化活动的均衡。一般来讲,乡村组织收取共同服务费,会与其他的费用绞在一起,基本上是以税收强制力来收费。之所以乡村组织有收共同服务费介入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是因为乡村组织收取的服务费,往往比实际使用的要多,因此可以为乡村组织提供额外的预算外收入(当然,在当时这些费用还是很低的)。这种情况下,乡村组织得到了好处,村民也享受到了自己喜欢的服务(比如说看电影),因为村里放映电影或者其他表演往往是在广阔的场地上进行,所以村民们都可以自由地选择看或不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均衡:村民以相对低价,从村里的组织活动中得到合适自己的文化服务。
第二种均衡是由村庄精英带头出面组织村民进行文化活动的均衡。与上面的情况相似,村庄精英充当了前一种均衡中的乡村组织,凭借个人的威信而不是凭借乡村组织借助的税收后面的国家控制力,来组织提供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村庄精英以自我捐助加收费的方式,来组织或者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并影响管理运行,因此村民有稳定而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样也会形成一种均衡。与第一种均衡的差异是,我们无法去计算村庄精英为此而投入的费用,以及村民的投入。如果说乡村组织多少还是一种可控力量的话,村庄精英却完全可能从他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行为中,谋取某种好处。一旦这种“好处”消失了,会破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均衡。
第三种是既无乡村组织借重国家推动力,也无村庄精英借重个人影响力来带动集体文化活动,从而形成的以村民个人为单位自娱自乐为主的均衡。村民自娱自乐的实质,是农田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服务已经解体,而被村民借私人服务的形式来替代解决。自娱自乐这种私人文化服务的好处是降低了高昂的集体行动的交易成本,从而不会因为不能从村集体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受益而感到不适。
村民以家为单位自娱自乐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本身也会形成一种均衡,这种均衡的特点是,因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接收装备已成为私人物品,而不需要投资。但在生产发展,生活安定,整个环境相对安稳的情况下,这种均衡是相对有效,但因为一般农村接收文化服务的方式是看电视,这对于农村少儿的健康成长而言是有害的,长期下去,可能会产生极大的问题。
第四种均衡由政府投资硬件设施,农民以生产队或村为单位组织管理相关设施,自主组织,或由负责人引进文化服务供大家共享的均衡。负责人不用凭借私人威信,而是凭借村里舆论的力量,来防止少数村民的搭便车行为,因为整个服务相对而言都是免费的,不存在所谓的缴费问题;其次也因为存在强有力的村庄社会关联②,大家能够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益的文化服务,也因为是相对免费的,就使得这种均衡的维持不存在需要外在强制力维持的情况,它所面临问题是内在的,即如何鼓励大家用好内部资源。
综上分析,显然上面的第四种均衡最为理想,因为农民出资最少,又可以获得适合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但是,达成第四种均衡所需要的条件较为苛刻。它需要有以下几个必不可少的前提。
第一,规模不能太大。按照集体行动的逻辑,集体的人员越多,规模越大,希望搭便车的人就越多,集体行动(即合作)的难度就越大,可能性就越小。
第二,小规模群体内部,具有强大的向心力,有着相同的文化需求。总而言之,在小规模群体内,相同的文化心理,使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趋向一致,即使有一、二个人不同意,但强有力的舆论也使他人不敢多言。与此相关,使得购买或者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难度相对降低,比如提供图书的种类就完全可以趋向同一。
第三,小规模群体内部,可以形成对生活的稳定预期,与此相关的就是村庄内部的流动性不应太高。
反观今日中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人员的高度流动,使村庄无法再有效地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换句话说,今日中国可以达成第四种均衡的农村,只能是少数。在乡村组织退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领域之后,绝大多数农村的情况会进入第三种或第二种均衡。第二种均衡的发展就是由村庄精英演变为主持者,是进而可能演化为韦伯所言的“魅力型统治”主导了文化服务的供给;第三种均衡是一种低水平均衡。
三、农民的文化需求观、公正观及行动的逻辑
那么,为什么乡村组织退出以后,更可能出现第三种均衡,而不是第四种均衡呢?原因与农民在当前市场经济下的公正观及相应的行动逻辑有关。
在以上所举T村村民文化活动中心2008年管理的例子中,我们很容易就想到,既然这种管理对大家都有好处,这些已经有一些投入的村民为何不继续投入,以享受到持久的服务呢?
这就涉及农民特殊的文化需求观和公正观。就文化需求观而言,文化的需求往往是放在物质满足之后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农民身上是很明显的。而就公正观而言,农民不是根据自己实际得到好处来计算,而是根据与他人收益的比较,来权衡自己的行动:他们更看重其他人对自己行动中是否额外得到好处。这或许就是农民特殊的公正观。这种公正观无力处理极端自私少数人,因而就无力解决农村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问题。
最后,关键的问题是市场经济对村庄的影响,改变了村庄本身的文化共同需求。以前的文化娱乐方式是长期不变的,今天的村庄则不断地有人迁出,外来的价值观迅速进入,无论是舆论力量还是道德力量,都不能为村民提供可以预期的文化共识。绝大部分村民也因为预期的改变而将现时的物质收益看得极重,从而出现对待文化服务的严重短视,因而要其在文化需求投入是相对较难的,而在文化服务充足的情况下,是可以一步步吸引他们参与进来的。
论文摘要:休闲农业为主的服务经济型农业正在悄然兴起。休闲农业的发展要体现农家、田园、绿色等农业特点,体现乡土、民族、原生态有机农业等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为云南广大农村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休闲农业现状对策云南省
随着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回归大自然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趋势。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对未来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1休闲农业的概念
所谓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展示当地自然之美、景物之美、人文之美、产品和科技之奇,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休闲农业除了提供采摘、销售、观赏、垂钓、游乐等活动外,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农村丰富的乡土文物、民俗古迹等多种文化资源,可供参观,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也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云南休闲农业的现状
云南是一个资源极其丰富的农业大省,近年来,云南交通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云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并涌现出一批富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区。
丘北县是一个农业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旅游产品组合度好,品位高,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绚丽多彩,被国内外旅游专家誉为“世间罕见、国内独一无二的山水田园风光。”该县紧紧依托这一优势,以山水田园风光、民族风情、民族文化、立体生态等融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景观为依托,走旅游扶贫和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新路子。适时在普者黑景区实施了“农业生态观光综合示范园区”工程,对示范区内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对水利工程、道路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进行建设,种植葡萄、莲藕、油菜、辣椒、经济林果和园林绿化工程,使普者黑形成“春揽万亩油菜花、夏观湖中万亩荷、秋赏果实满技头、冬看生态博览园”的特色田园风光。与此同时,丘北县还定期举办一年一度的“荷花节”、“辣椒节”、“花脸节”,并在景区举行国际钓鱼大赛、龙舟赛、斗牛赛马大奖赛等。使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充分领略山村的田园生活、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又可到果园里采摘品尝时鲜水果,到农家乐品尝别具特色的“全藕席”,咬一咬丘北辣椒的香味;还可到湖里和塘里垂钓。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尽情地体验丘北带有“农味”的旅游套餐,沉醉在风光宜人的大自然里,乐不思归。
罗平地处滇、黔、桂结合部,是两广和华南等地区游客入滇和云南游客从东部出滇的重要门户。特殊的喀斯特地貌、2万公顷连片的油菜花、“一目十瀑”的九龙河瀑布群、景色迷人的多依河和鲁布革峡湖共同造就了罗平雄、奇、险、幽、秀的自然风光,再加上浓郁的民族风情,使罗平已发展成为云南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今后,靠“菜花”做大做强旅游的罗平不仅可以继续巩固和提升其本身在滇东旅游圈的重要地位,还有望把自己建设成为连接滇、黔、桂旅游圈的核心中转站和主要目的地,把罗平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农业观光和山水旅游城市”。
元阳县地处哀牢山南部,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个颇有名气的山区县,境内世居着哈尼、彝、傣、苗、瑶、壮、汉7种民族。古朴典雅的山村,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元阳梯田素有“甲天下”之美称,县境内逾2.4万公顷梯田遍部山山岭岭,其气势之磅礴,面积之广阔,堪称世界一绝。日出时,红霞满天,云雾滚动,婆娑竹影,身临其境如入世外桃园;满坡的梯田,波光粼粼,金灿灿,亮闪闪,好似一架架直上云霄的天梯,好一派美不胜收的壮丽景色;日落时,山村、树林、牧童披着金黄的沙巾,千山万壑,如诗如画,让人赞不绝口——江山竟如此多娇。每逢冬春初,绚丽多姿的茫茫云海,时而像温驯的少女,静卧山川,胸怀,山峰、树木、房舍点缀其间,如同蓬莱仙境;时而像狂暴的海潮,汹涌澎湃,拍打着露于云海的悬崖,奔腾不息,一泻千里。雄姿勃发的元阳县城漂浮于茫茫云海之上,构成独特的云中奇观,中外游客为之倾倒,纷至沓来。休闲农业融农业生产和休闲游乐于一体,它不仅利用了生物资源,而且还挖掘了景点资源,既发展了第一产业,又带动了交通、运输、饮食、邮电、商业以及纪念品生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当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直接为旅游业服务,为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了新路。休闲农业不仅促进了经济振兴,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而且为云南广大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思路。
3云南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1)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在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发展休闲农业,在为城乡居民拓展休闲度假的第二空间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向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实现农业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政府部门应大力扶持和引导,并争取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前来考察环境,投资兴业,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发展休闲农业要与旅游景区紧密相结合。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特色园区等,并与当地的旅游景点连线联网,将发展休闲农业与建成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特色,树立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挖掘其蕴藏的文化资源,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在整体上和谐与统一。
(3)加快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提高休闲农业的科技含量。例如: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种蔬菜品种、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植物等,引进工厂化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农业科研单位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有条件的要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4)要把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与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培育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流通中介组织结合起来,架起一家一户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逐步实行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在办好台资、外资、民营的农业观光企业、休闲农场的同时,借鉴台湾“产销班”的经验,组织、带动和发挥周边农户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推广新品种,发展深加工,提升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生产、旅游观光一体化,使农民真正获得实惠,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关键词:机械化深松技术,推广
机械化深松技术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之一,由于受传统耕作的影响,机械化深松技术还没有被农民朋友所广泛采用。博士论文,推广。所以需要加强示范与宣传,对农民加以引导。
一、机械化深松的意义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长期采用小型拖拉机和大中型拖拉机旋耕作业,年复一年的机具碾压,人踏畜踩,土壤受重力作用,耕作层中铁质胶体随水下移;大量不科学施用化肥,有机肥施用量低,冻、融、涨、缩等自然力的综合作用造成土壤板结,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坚实度高,密度大孔隙变低,透水性差。大大减弱了耕作层和心土层之间水分与肥力的流通,遇到雨季集中,犁底层的隔水作用,使雨水不能及时渗透,蓄集到心土层,从而形成地表泾流,使大量耕作土壤被冲蚀。在干旱天气,坚硬密实的犁底层又使底层水分难以向耕层移动,土壤自我调节水分能力差使农作物的根系难于穿插发育,因而,是增产的一大障碍。在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不良作用优为显著。
深松的主要是作用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加水的渗入速度和数量。作业后耕层土壤不乱,动土量小,蓄水保墒效果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虽然取消了铧式犁,实施少耕或免耕作业,减少了作业次数,但机具作业及人畜力仍不断对地面压实,因此,在一定时期土壤需要深松。
二、深松作业的种类
机械化深松按作业性质可分为局部深松和全面深松两种,按作业机具结构可分为凿式深松、铲式深松、振动深松等等。不同深松机具因结构特点不一,作业性能也有一定差异,适用土壤及耕地类型也有一定的变化。博士论文,推广。一般来讲,以松土、打破犁底层作业为目的的常采用全面深松法;以打破犁底层、蓄水为主要目的的常采用局部深松法。有些种类的机具兼有局部深松和全面深松的特点,如全方位深松机、振动深松机等,具有犁耕阻力小,松土效果好,蓄水保墒能力强、松土深度大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
1、局部深松。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条件进行相应的深松作业。主要技术要求是:
(1)适耕条件。土壤含水量在15%-22%;
(2)作业要求。宽行作物(玉米)深松间隔:40~80?,最好与当地玉米种植行距相同;深度:23~30?;深松时间:播前或苗期进行,苗期作业应尽早进行,玉米不应晚于5叶期;密植作物(小麦)也可以局部深松,但为了保证密植作物株深均匀,应在松后进行耙地等表土作业,或采取带翼深松机进行下层间隔深松,表层全面深松,密植作物(小麦)深松间隔:40~60CM;深松深度:23-30厘米;深松时间:播前进行。
(3)配套措施。博士论文,推广。天气过于干旱时,可进行人工造墒;
(4)作业周期。一般2~4年深松一次。
2、全方位深松。选用全方位深松机根据不同土壤条件进行相应的深松作业。主要技术要求是:
(1)适耕条件。土壤含水量在15%~22%;
(2)作业要求。深松深度:35~50cm;深松时间:在秸秆处理后或播种前作业;作业中松深一致,不得有重复或漏松现象;
全方位深松机是一种全新的农田深松作业机具,它适用于旱作或稻麦两作地区。用于打破多种土壤障碍(如犁底层、粘重、盐碱土层等),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性,促进根系的发育。并能在雨季蓄纳降雨,干旱季节又能从心土层提墒,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全方位深松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深松后的土壤体积密度为12~13g/cm3,适宜作物生长发育;使土壤的渗水速率增大5~10倍,能在一小时内接纳100mm左右的降雨而不出现地表积水或径流;在干旱季节又能自心土层提墒,提高耕作层的蓄水量;对降低耕层土壤含盐量、防止返盐均有明显的效果。全方位深松可以保持地表的植被覆盖,防止土壤的风蚀与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深松作业的原则
深松作业应根据土壤墒情、耕层质地情况具体确定,一般耕层深厚、耕层内无树根、石头等硬质物质的地块宜深些,否则宜浅些;作业季节土壤含水量较高、比较粘重的地块不宜进行全面深松作业,尤其不宜采用全方位深松机作业,以防来年出现坚硬干结的垡条而无法进行耕作;机具作业入土时应随机车行进入土;机车行进中不得急转弯和倒车,以防损坏机具;深松作业以打破犁底层、蓄水保墒(排涝)为目的,因此,深度应以35~45cm为宜,不宜过浅(小于30cm),以利于土壤水库的形成和建立。
四、推广现状与对策
机械化深松技术,不仅能大面积提高中低产田的粮食产量,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也十分可观。菏泽市成武县农机局于2005年在天宫镇创建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园,示范园内重点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截止目前,秸杆覆盖、免耕播种、病虫害综合防治已被农民朋友所接受,辐射带动效果显著,而机械化深松技术还未走出示范园。采取机械化深松的地块作物抗倒伏、抗干旱能力明显增强,实施土壤机械深松与修建农田灌溉网比较,机械深松具有节省、长效、科学的优点。这项效益高、见效快的先进技术推广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投入严重不足。深松机拥有量太少,深松机械以大型拖拉机为动力,一台大型拖拉机9万元左右,虽然国家对农民购买农机有补贴,但是由于农民对深松的认识不到位,很少有农民投资购买深松的机具。而没有足量的机械,全面推广只能是一句空话。二是农机服务组织不健全。博士论文,推广。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大机械与小地块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从目前作业情况看,由于地块小,大型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较低,这就需要农机服务组织加强统一的功能,实行作物连片种植,统一收种,统一安排作业次序。三是推广缺乏后劲。博士论文,推广。全方位深松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技术,要经历一个“政府示范群众看,群众见利跟着干”的过程,而现在示范推广缺乏机械,户营深松机械由于利用率低,作业成本高,作业价格群众难以接受,严重制约了推广范围的扩大。博士论文,推广。
为此,我认为要加快深松技术的推广进程,尽快把这一先进的技术转化现实生产力,必须走服务产业化的路子。一是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对农民购买深松机增加资金补贴比例,为深松技术推广提供足量的机具。二是组建专业农机合作社,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今后重点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支持发展成套农机装备,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要改变过去购机补贴的普惠制,形成“一户购机,多户使用”的新局面,这种社会化服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机具的使用效率。三是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目的是形成规模化经营,实现规模效益,农民可以和合作社签订机械化作业合同,还可以把手中的土地有偿租赁给合作社经营,让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既能稳定粮食生产又能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四是建立深松技术推广基金,对深松作业实行作业补贴,提高农户接受深松技术的承受能力,为大面积实施深松技术提供资金保证。五是农机农艺结合,把深松和免耕播种、秸杆覆盖、化肥深施、精量播种同步进行,降低作业成本。
关键词:激光加工,农业机械制造
1.激光加工技术概述
激光加工技术是一种高度柔性和智能化的先进加工技术, 它集成了CAD技术、数控技术、激光技术和材料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 技术涉及范围广。激光加工技术是指各种以高能密度激光束为手段, 通过激光束与材料之间的物理和化学等作用, 实现改变物质形态或性质的先进材料加工技术。激光加工涉及激光物理、材料、电子、机械和工程传热等多门学科, 综合了激光、制造、控制和计算机应用等多项技术, 已成为多学科交叉和多技术综合的一种典型的先进制造技术。激光加工具有非接触、无污染、热影响区域小、加工精度高以及可选区加工等特点, 而且在特定的加工情况下是其他制造方法不可替代的。因此, 激光加工技术在许多行业中都得到了重要而广泛的应用。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诱变育种、增强种子活力、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平地整地、提高节水灌溉能力、防治病虫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激光加工技术在农机制造中的应用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生物等高科技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 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 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发展现代农业少不了农业机械的支持, 制造技术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农业机械由于其自身应用的特点和工作对象的复杂性, 尤其是农机制造行业的设计加工手段比较落后, 使其创新少, 新产品开发周期长, 成本高,制造质量比较粗糙, 产品寿命相对较短。免费论文参考网。为了大力提高农机的制造技术, 并与其他机械制造业平行发展, 必须加大激光等先进制造技术在农业制造中的应用力度, 提高农机制造企业的现代生产技术水平。
2.1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在农机制造中的应用
快速成型技术即直接根据CAD模型快速生产样件或零件的技术总称。它集成了技术、数控技术、撒光技术和材料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 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原理产品三维CAD模型一分层离散—按离散后的平面几何信息逐层加工堆积原材料生成实体模型。它能根据CAD模型电子模型自动、直接、快速、精确地将设计思想物化为具有一定功能的原型或直接制造零件, 在不同模具和工具的条件下生成几乎任意复杂的零部件, 解决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快速对接问题。因此, 该技术可以对产品设计进行快速评价及修改, 有效地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 降低了开发成本, 满足了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对新产品快速开发和快速制造的要求, 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其中, 激光选区烧结是快速成型制造中的重要工艺方法之一。这种制造方法具有成型速度快、精度高、表面质量好、后置处理简单和省时等特点, 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技术, 为制造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种新方法。
农业机械生产过程具有特殊性。零件多具有较复杂的形状, 如耕地机械、整地机械和收获机械等。此外, 复杂曲面较多, 如犁体曲面、旋耕机旋刀、水泵叶轮和送料螺旋等, 而且根据具体的生产情况不同, 其形状还需相应调整。因此,利用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研制这种农业机械零件, 不仅研制开发时间长, 加工工艺复杂, 而且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运用先进的激光快速成型集成技术, 不仅大大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 降低开发成本, 而且制造质量也优于传统制造方法。
2.2激光表面强化与热处理技术在农机制造中的应用
激光表面强化与热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激光表面强化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激光穿透能力极强的特点,当把金属表面加热到仅低于熔点的临界转变温度时, 其表面迅速奥氏体化, 然后急速自冷淬火, 金属表面迅速被强化川。激光热处理是传统热处理技术的发展和补充, 它可以解决其他表面处理方法无法解决或不好解决的材料强化问题。经过激光处理后, 可以提高其抗磨损、抗疲劳、耐腐蚀和防氧化等性能, 延长其使用寿命。总之, 激光表面技术对于提高零部件的表面综合机械物理性能, 改善产品的性能、使用寿命,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机械量大面广, 种类繁多, 每年由于表面破坏和失效带来的损失非常巨大。资料表明, 农机产品的失效破坏,约60%有是由零件表面的腐蚀和磨损造成的。如耕作、播种和收获机械的许多零部件, 直接与土壤接触, 其腐蚀和磨损相当严重, 导致故障增多、生产率下降, 作业成本明显上升。免费论文参考网。农用动力中的气缸、气门、曲轴, 因磨损和腐蚀常会导致功率下降, 污染增加。各种农用泵、风机和叶片在表面磨损后, 工作性能下降, 寿命降低。因此, 在农机行业中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表面技术, 可显著提高零部件的抗氧化、耐腐蚀、耐磨损和耐疲劳性能, 能最大限度地延长农机具的使用寿命己对于已损坏的产品, 采用表面修复工艺, 可大大节省资金,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此外, 激光热处理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行业应用极为广泛, 在许多关键零件上如缸体、缸套、曲轴、凸轮轴、排气阀、农技服务年阀座或活塞环等几乎都可以采用激光热处理。在农业生产中, 机器的工作条件是多种多样的, 有些机器犁、中耕机、播种机和收割机直接在磨料介质中工作, 使许多零件磨损很快。免费论文参考网。另一方面, 为了获得足够的强度, 机器的材料用量较大,不仅浪费材料, 而且显得笨重。对于此类零件, 激光硬化处理后的硬度比常规淬火硬度高5%一20%, 激光合金化可以根据要求选择加人新材料, 形成以基材为基础的新合金层,以获得满意的性能。此外, 由于处理后性能的提高, 可以选用低性能的基材, 从而减少了基材的质量。
2.3激光技术在农机零件修复中的应用
激光技术在农机零件修复中主要是应用激光熔覆技术。激光熔覆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表面改性技术, 是指以不同的添料方式在被熔覆基体表面上放置被选择的涂层材料经激光辐照使之和基体表面一薄层同时熔化, 并快速凝固后形成稀释度极低, 与基体成冶金结合的表面涂层, 显著改善基层表面的耐磨、耐蚀、耐热、抗氧化及电气特性的工艺方法, 从而达到表面改性或修复的目的, 既满足了对材料表面特定性能的要求, 又节约了大量的贵重元素。与堆焊、喷涂、电镀和气相沉积相比, 激光熔覆具有稀释度小、组织致密、涂层与基体结合好、适合熔覆材料多、粒度及含量变化大等特点。
因此, 激光熔覆技术可以提高材料表面的耐磨与耐蚀等性能, 主要用于零件磨损后的修复及增强新制造零件的性能。对于重要零件如农机中的汽缸套和活塞等,由于工作量大, 高温、高压、侵蚀以及不同程度的摩擦, 其磨损量是很大的, 零件需要定期报废和更换。对于耕地机械、整地机械和收割机械如犁、中耕机、播种机和收割机,作业时局部磨损很快, 零件报废是因为局部的损坏。为了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 修复工作有着极大的意义。激光加工具有选区作用的独特优点, 而且激光熔覆可以方便地修复磨损部位, 使零件不因为局部损坏而报废, 提高了零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在投人费用最小的情况下重新达到更佳的性能要求。此外,用激光对模具进行修复, 可以大大提高模具的寿命, 又不受形状和尺寸的限制, 在农机制造中也应大力推广和采用。
3.激光加工技术在农机制造中应用现状及前景
3.1激光加工技术在农机制造中的应用在我国尚不普遍, 主要是该行业对激光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秘感和偏见。另外, 对激光技术的宣传也不够, 缺乏实践。因此, 农机企业应尽快引进吸收工业生产中成熟的科研成果,利用好工业中已建立的多功能激光加工中心, 使其为更多的农机企业服务。
3.2激光加工技术的引人可以大幅度提升农业机械的制造水平。但对加工类型的选择及激光器的使用, 要从基础做起, 只有在充分掌握这种先进加工方法的情况下, 才能更好地改进传统工艺, 发挥新技术的优势。激光加工技术集成了CAD技术、数控技术、激光技术和材料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技术涉及范围广。因此, 农机企业在上激光制造项目时, 一定要分析企业自身条件和需求, 向其他机械企业咨询, 看准方向, 找到结合点, 循序渐进地进行。
3.3近年来, 大功率激光器和辅助设备的制造技术日益提高, 其基础理论及生产技术日益成熟, 与其他加工设备相比, 大功率激光器的价格也不是很高。因此, 激光加工技术
在农业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另外, 随着农业工业化的决速发展, 农业制造企业的实力明显增强, 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激光加工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提供了内部动力和条件。因此, 目前激光加工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具备了条件。从农机应用领域来看,快速成型、熔覆及热处理是激光加工技术应用的主要内容。
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是指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为骨干的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具有稳定、健全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是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主要任务是宣传执行国家有关农机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承担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人员培训、农机作业经营、维修等社会化服务,根据主管部门的安排,利用农作物成熟期的时间差,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以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机手的入户办证和安全生产,为新机具推广、技术培训、配件供应、机具维修、作业经营等提供了便捷的系列服务。
二、我国当前农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班
1.基层农机管理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原县属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在撤、扩、并后完全由县下放到乡镇管理,乡镇农机员任行政干部,或抽调到其它业务部门去,农机管理这一基层职能难以履行。乡镇、村级农机服务组织也不键全,有的乡镇有名无实,有的已被乡镇政府擞销,有的被企业兼并,而村级农机管理与服务组织大部分已不存在。幸存的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技术基础好的人已外流,人老体弱者从事农机服务已力不从心,而且对新技术、新农机也了解不多,有的农机网点不但技术设备简随,甚至有的从业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
2.服务范围较窄,服务体系中缺少“龙头”企业
多数县(市)级农机服务体系中,还有一定的服务范围和内容,也有一定的活力,但少部分县(市)级农机服务站农机服务内容单一、范围不广。乡镇级农机服务机构服务范围更狭窄。原先受国家资助、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机服务公司(站),目前已人无影、站无迹了.而尚在的乡镇级农机服务机构缺少“龙头”企业,部分乡镇农机服务站服务品种单一,缺少活力。
3.农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
乡镇农机人员普遥存在人员老化、素质偏低的问题。绝大部分乡镇农机人员是从70年代中期进站工作的,由于人员参差不齐、文化索质不一,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知识不能更新,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影响了农机服务,尤其是新式农机具的推广工作.乡镇、村级农机服务队伍中,不少从业人员由于没有通过系统的技术业务培训,不符合农机化发展要求。如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产品跟踪服务等与农机化发展需要和用户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4.机管理和服务工作缺乏政府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宏观调控手段不力
农机化服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购样机、搞试验和示范推广等,如果政府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化推广应用的投人减少,特别是对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必然给工作带来困难,影响这些地区农机化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也不够。一些部门除了收费外,很少关心农机的发展,这样只能加重农机户的负担,严重影响农民发展农机的积极性。
三、完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对策
1.大力宣传,提高对加强农机管理和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机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农的桥梁和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支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也是农机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定要大力宣传大农业生产中农机的作用,把农业现代化与农机化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农机工作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完善农机安全管理体制。
(1)健全体制。乡(镇)一级由县农机局根据一定的配备标准,派驻农机安全管理员,当地人民政府不得抽调去完成其它工作。
(2)职权法定。农机安全管理机构的职权必须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享有执法主体资格,县农机局加大农机安全监理执法检查力度,查处重大农业机械安全事故和违法案件,指导基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和业务培训。
3.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科学地操作各种现代化农机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效益;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遵章守法、杜绝违章操作;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农村经济。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是实现农村机械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增加专业知识,增强服务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造就一支作风过硬、品德优良、知法懂法、精通业务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队伍,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4.加强农机站自身建设,做好综合管理
首先是制定各项制度。一是工作分配制度:把各项任务细化、指标量化,使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职责。二是考核制度:根据各自分工不同,实行干部年终考核百分制。三是奖惩制度:实行“三奖励”、“三结合”即以奖励为主,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表扬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精神与物质相结合。以此来激励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推动整个农机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二是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设立服务监督台,热情解答机手咨询,接受群众来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优质服务”,使农机管理规范化、社会化。
四、结语
农业机械化管理是指国家农业机械主管部门依法在其职权范围内,对农业机械及其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组织或公民实施管理的活动。农机安全监理是农业机械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行政执法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在“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确保安全”和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农机管理基层问题
论文摘要: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业机械的重要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就成了农机管理部门的历史使命。笔者根据多年的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经验探讨我国基层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毕占伟.基层农机管理中的不良现象及该采取的措施[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4,(04)
[2]崔学东.加强村农机管理员队伍建设[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1999,(04)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资金总需求与金融机构资金总供给矛盾突出,涉农金融机构较少且高度集中,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格局仍占主导。
据保守测算,黑龙江省2亿亩耕地,每亩生产投入500元,按60%贷款需要600亿元;发展5000万头生猪和1000万吨奶,按50%贷款需要450亿元;农村1800万人、600万农户,按20%的农户每户建房贷款10万元,需要120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0亿元;全省1200亿斤商品粮,加上包装贷款可达1500亿元以上。上述四方面信贷总需求就达4000亿元。截至2012年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3821.9亿元,满足不了上述四方面测算的需求。
目前,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面临四大突出矛盾,即农业弱质性与信贷资金趋利性的矛盾,农业金融服务需求结构多样性与金融功能单一性的矛盾,农业资金需求量大与资金吸纳能力差的矛盾,农业地区闲置资金“充裕”与金融机构使用效率低的矛盾。
农村金融发展受到四大突出矛盾的影响。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拥有省级银行类金融机构65户,其中发放涉农贷款年末平均余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8家。“三农”所需贷款主要依赖农村信用社等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2009至2011年,省农信社累计投放农业贷款2472亿元,农业贷款增量份额占全省金融机构的85%以上,支农主力军作用凸显。
(二)大农机、大合作和城镇化的推进,悄然催生信贷主体和资金需求量发生质的变化,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产品创新及信贷投放能力,尚不能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实需要。
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1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774个。农民社员发展到20.6万人,带动农户近100万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合作社服务内容由初期的以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许多合作社经营活动已扩展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全过程。农村经济组织以及经营结构的变化,使得信贷主体和资金需求量均产生了质变。仅以黑龙江省558个千万元规模的大型农机合作社为例,每个合作社承包流转1万亩土地需支付300万元左右承包费,加上购买种子、化肥、柴油和农药等生产资料需300多万元,每年筹集正常生产资金600多万元,558个合作社每年需要33.5亿元。但因合作社缺少有效抵押物等原因,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较少,造成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近三年来,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仅为84.26亿元,与千万元规模大型农机合作社每年生产资金需求相差近一半。
(三)农村信用社现有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与肩负的支农责任、主力军作用不相匹配,急需逐步分类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实行省、市、县三级法人体制,全省设立了7个市地级联社(法人管理机构)、6个办事处(省联社派出机构,非法人管理机构)、81家县级机构(法人经营机构)。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股东小、股权分散,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原有高度分散、小额多户式的传统信贷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国有银行占有存款资源数量巨大,综合存贷比率较低,支农贡献度极低。存款资源大部分上存,较大程度上造成县域存款资源严重外流。
据统计,截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至2012年9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6大国有银行省内分支机构存款余额合计为10197.3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总数的66.8%;贷款余额合计为4084.7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数的40.49%,存贷差6112.6亿元。其中,涉农贷款投放746.7亿元,占其贷款余额的18.28%,占其存款余额的7.3%。存款资金的大量外流,使本来十分短缺的农村资金更显捉襟见肘。同时,还带来“挤出”效应,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可贷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信贷资金需求,于是采取高息拆借资金方法,间接加重农业信贷成本。
目前,金融机构正在逐步转变“三农”弱质产业观念,一系列针对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链条的金融创新模式应运而生,集约化、批发式“大农金”的概念正在形成。但省内金融机构多限于本系统内实施推广,银行间相互借鉴较少,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财政促进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财政金融政策一端连着财政,一端连着金融,是引导金融资源合理流动的有效杠杆。要充分运用财政金融政策,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方向。
(一)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发挥地方金融机构了解省情、贴近“三农”的优势。
1.在贯彻实施国家对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助政策的基础上,省政府注入村镇银行资本金。建议通过有资质的省属企业,每年有重点地选择10户拟组建的村镇银行注入资本金,每户不超过500万元,省财政股权5年内不参与分红。按照黑龙江省目前村镇银行每户资本金平均3200万元测算,每年大体需要省级财政资金3200-5000万元。
2.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给予村镇银行民营资本初始投入额5%的财政奖励政策。按照每年15户村镇银行每户有3户非银行类民营企业(每户占总股本5%以上的大股东)参与占总股本30%测算,每年大体需要财政奖励资金720-2250万元。
3.在深入贯彻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基础上,扩大政策实施范围,给予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对小额贷款公司年末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给予2%奖励,促进小额贷 款公司加大支农力度,实现持续发展。按照2012年全省381家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年末余额超过15%部分约25亿元测算,需要财政奖励资金约5000万元。
(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财政扶持政策为支撑,依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围绕解决农村“信用不足”问题,发挥政府“增信”和“调控”功能,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贷款主体发展。
1.重点选择和支持部分县(市)建立县域融资性农业担保机构。借鉴美国等国家为农场贷款担保成功经验,选择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有意愿的县(市),建立县域融资性农业担保机构,主要为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贷款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贷款有效抵(质)押不足造成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研究制定农民、合作组织等农业贷款主体既有的直补资金、农业保险受益权等预期财政补助资金作为银行贷款担保的措施,引导和撬动信贷资金投向农村。例如:银行根据农民未来应得到的财政直补资金情况,为农民设计直补资金担保信贷产品,解决农民资金需求,同时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涉农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积极性。
3.试行县级财政资金存放与银行类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贡献度挂钩,发挥财政“调控”作用,有效引导和激励商业银行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有效遏制县域存款资源严重外流问题,实现不花钱也能办成事。县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域金融机构处于“金融支农”的最前沿,县(市)财政部门可结合县域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以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贡献度为主要考核指标,按照“统筹安排,奖贷挂钩;存量(暂时)不变,增量调剂;动态管理,考评兑现”的原则,研究制定“县级财政资金存放银行类金融机构考核激励办法”,加快实现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目的,有效解决存贷比过高的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和拉动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长。
4.发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创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将经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视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纳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范围,以缓解合作社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
5.研究探索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规模和险种,开展银行与保险合作,充分利用农业保险“增信”作用,促进参保农户容易获得贷款。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分为种植业(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和养殖业(奶牛、能繁母猪)两大类、6个险种。建议结合实际,开办森林、甜菜、马铃薯等方面的农业保险,在稳步扩大原有保险基础上,积极研究开办新险种,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6.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分担和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有效降低和分散银行、担保机构涉农业务风险。借鉴国内部分省市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制定银行类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对其年度新增涉农贷款,按照一定比例(5‰)给予风险补偿。研究制定担保机构涉农贷款担保代偿风险财政补助办法,对担保机构为涉农贷款担保新发生的代偿,按照日均担保责任额的一定比例(10‰)给予风险补偿。
7.积极支持农村物权改革,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财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和支持有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关部门推进农村物权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深化林权及流转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和房屋流转管理制度改革,激活农村静态资产,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使农村房屋、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土地经营权、土地收益权等均能够作为银行贷款担保和抵押物。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加快农村各类可流转资产权益的确权、颁证进度,完善市场化流转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转平台和机构,建立有农村特点的物权、产权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村资产和权益合法、有序地转化为可交易金融资产。
(三)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市场化、金融化运作模式,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专业优势、市场优势,形成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有机结合,支持农业重要领域的发展。
1.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项目,推动形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投融资体系。借鉴财政部“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建议从目前省财政支农资金中拿出5亿元资金,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包括地方财政资金)参与,设立10亿元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省财政厅负责制定基金管理办法并实施监督管理。投资基金委托省属有资质的企业负责运营管理。投资基金受托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将财政资金投入到政府重点支持的农业生产领域和产业项目,实现政府资金市场化运作。
关键词: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大国,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农机化水平较低,无法满足生产的需求,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的进程。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农机化管理,发挥农业机械的功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与稳定发展成为新时期农机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本文就来分析下当前形势下的农机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机化管理不足
我国农村使用现代化农机的时间并不长,缺乏足够的应用经验和管理经验,农机化的管理是多方面内容的集合,包括农机化管理制度建设、农机化的管理技术、农机化管理的组织建设等,但在这几个方面的建设都按照以往的工作流程进行,难以满足现代化农机管理的需求,体系不健全、技术不到位、管理服务站的建设急需改进等问题非常突出,制约农机发挥更佳的效果。
1.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乡镇农机人员的构成多由当地人员组成,受到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其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缺乏专业知识,而且更新速度慢,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影响我国农机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机推广工作,制约了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制约农机化的进程。
1.3、农机管理推广和服务工作缺乏政策的扶持和保障机制
农机管理、推广服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购买样机、搞试验和示范推广等等。如果对管理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化推广应用的投入减少,特别是对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县区农机管理服务机构,这必然给农机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困难,影响这些地区农机化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大对农机管理服务队伍的建设投资,尽快加快新机械的使用和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农村地方政府对农机的组织保障工作的意识比较淡薄,尤其是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推广方面有明显的滞后性,而且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制度支持,影响了农村地区对现代化农机使用的热情。此外,地方政府对农机使用中的调查交流较少,不能准确的掌握农机的功能需求,给农机用户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推广使用。
2.基层单位的农机化管理措施
2.1、强化社会化服务
做好农业机械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机械农机工作的基层生产和管理工作,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的管理工作层应该要记得时刻把握和掌握农业机械化的生产和发展方向,应该将管理工作的重心向前推移,展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经过多年的经验和调查研究分析,结合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最新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对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创新型的任务和新的管理服务要求,要求和规范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应该加强和改进农业机械化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促进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高速发展。
2.2、与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
(1)加强农机化服务体系
目前相对来说,农村和城市还有差别,特别是信息方面,还不是很畅通,仅凭农机部门掌握的信息和经验来服务是十分有限的,农机部门可充分利用电子网络,建立健全全国服务网络,利用新信息,了解新情况,完善技术和服务保障体系,与广大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手形成整体合力,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机手,服务于农业机械化,做到管理、发展两不误。
(2)成立农机合作社组织
农机合作社是现在农业生产出现的新型组织,它为整合农村农业机械,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不仅推动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而且促进了一大批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加快了机具更新步伐,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层农机管理部门为加强农机合作社的建设和龙头作用,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强协调沟通,积极协调农机具的调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为合作社的建设提供坚强的后盾。再次就是大力发展新的农机合作社,对于广大农机户来说,有要求成立合作社的,应派专人帮助他们准备有关材料,办理有关手续,尽量减少农机户的工作量。最后是大力扶持农机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向他们推广新的机具,保证把先进的农机具应用到农机作业当中,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
(3)转变观念学习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农机方面的专业人才,针对农机发展新的特点。在新形势下,采取各种形式,坚持“以农为主,面向农村,服务社会”的方针,为基层培养农机专业人才来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3、高水平的农机化服务
现代化的农机结合了先进的技术,操作、维护、管理、服务等方面都需要高质量的服务水平。要深入调查农机使用的水平和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方法来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和服务。农村普遍缺少专业化的技术操作和服务人员,因而基层单位应加强对各村庄农机使用和维护的指导,以提升农机使用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增加用户合作的积极性,并提升用户的使用水平,达到节能、高效的使用效果。
2.4、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根本力量,也是重要保证,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采取对策强化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适当的组织相关培训,提高人们的专业水平,树立为农民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职业信誉,打造一支新时期现代化的专业农机管理服务队伍,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
2.5、提高管理服务的水平
农业机械化生产基层工作中的管理工作中,涉及到了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多个部门,这些部门中最主要的包括有交警部门、安监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和交通行政等部门。这种多元化的基层管理服务工作,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对管理部门提出了要求。这就要求农业机械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部门应该做到部门相互之间互相协调与合作,互相配合与支持,综合治理,强化管理,从根本上减少甚至于杜绝农业生产机械事故的发生,保障广大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农业机械化生产工作的好与坏,是农业机械化生产基层工作所设岗位人员的宏观价值体现,之所以对农业机械生产最基层的工作这样肯定,是因为这些最基础的岗位以及岗位的职能工作是农业机械工作中最为炫耀夺目的理由。一名真正的农业机械管理者自然也不能例外――笔者认为,既然成为了一名农业机械的管理者,就应该最基本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应该时时刻刻都要记得要去把握农业机械生产部门各个单位或者基层的最新的发展动态,同时也要时时刻刻记得去了解和分析以把握住农业机械生产工作者生命的脉搏。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社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脚步也在加快,机械化水平日益提高,农机管理部门未来的工作量仍然会增加,在未来的工作中,农机管理部门的责任更加重大。但从当前的管理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管理模式与当前的发展形势不适应,必须要强化基层管理服务,顺应时展,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改革落后的管理模式,促进我国农机化的健康发展,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雯.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3,36:220.
[2]谭志灵.试论如何做好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J].农业与技术,2014,04:40.
[3]辛立国.谈如何做好基层单位的农机管理服务工作[J].吉林农业,2011,02:150.
关键词: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教育体系;
1.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东北三省的农机装备水平一直是处于我国农机前列的,而且近几年还呈现出了结构性增长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大中型的拖拉机的发展非常的快,以2005年为例,我国的东北地区小型拖拉机的拥有数量是其他省份的两倍到三倍,而且农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再有就是农机队伍的不断壮大,因为在整个农业机械领域,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农业的生产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农机服务体系也可以说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实施的有效手段。
2.目前我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机械化的关注度不高
现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农机事业并没有引起基层政府部门的重视,很多的政府部门都还是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招商引资上,政府部门比较注重的是工业的发展,因为工业能够带动政府的政绩,所以就将农业这一部门忽视了,而且农机部门对自身在社会当中的宣传力度还有所不足,尤其是在农业生产的知名度上影响不是那么深,再有就是农机部门自身的体制存在问题,很多地区的农机编制常常被换用,很多被调到农机岗位的人员大部分都对农机了解不深刻,而且对农机管理人员的录用和调动也没有一个详细的具体的标准要求。
2.2专项资金紧缺
国家对农业机械的投资资金也是相对较少的,一部分农机部门选择的是将农机具一次性购入,但是这样的一种做法回收期较长,农民投入的风险较大,从整个东北三省的农机发展状况来看,其农业机械的投入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平衡性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大型农机具都很难得到推广和应用,一些辅的配套设施也与农机具的发展不像匹配,新型的农机具发展滞后,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制约农业机械发展的重要问题。
2.3对农机工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农机的制造业在整个农机机械化的实现过程当中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其实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也有过曲折的过去,当时东北地区的农机具大部分都是由南方生产的,北方地区的农机具产品所占的比列是非常少的,在东三省,辽宁地区的主要产业是重工业,农业的发展相对比较弱,而吉林是农业的主要生产地区,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吉林地区的农机工业也出现了下滑的现象,而黑龙江地区的农机行业近几年的状况一直不是很好,虽然黑龙江地区也尝试着发展多元化的农业,但是无奈受到市场经济的限制,使得很多的企业没有办法去进行配套生产,再加上农机制造企业的独立作业,最终导致大部分的企业都面临着破产倒闭。
3.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3.1转变农业发展理念
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的响应农业机械的发展,尤其是东北地区,各级政府要积极的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还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颁布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将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同时也在法律高度上有了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3.2加强政府对农机资金的补贴
资金投入和财政支持才是确保农机化事业顺利进行的前提,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国家的相关补贴政策去执行,一般的补贴额度在百分之三十以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农机具的使用效率过低,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农机具,像联合收割机这种回收期较长的农机具,购买者所承担的风险过大,这也是购买者不愿意去购买这些大型农机具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对这些大型的农机具进行农机补贴,不仅可以让大型农机具的使用量增加,而且还能够进一步的调动购买者的积极性。
(2)政府部门对农机购买者可以实行贷款支持,支持的贷款额度可以控制在百分之五十以内,贷款的期限最多可以延长至十年,虽然说承担的风险还是有的,但是这样的风险是我们购买者能够承担的范围。
3.3加强东北地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加对险库的维修费用。尤其是乡村小型水利建设、农田排灌设备建设、排灌机具的维修改造、电灌站建设等,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抗旱和排涝能力,加强水土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田现代化建设标准,要建一块,成一块,发挥效益一块。
(2)东北三省要建立粮食生产、调出调入和贸易等方面信息的定期收集和制度,对粮食生产、流通、库存、消费等情况,当年粮食播种面积情况,农户种植意向和存粮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和定向定点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