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乐考核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声乐;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J61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27-02
随着新时期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加大,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院校培养的声乐专业人才面对是更广阔的音乐市场,这就需要更多具备实践技能的、能够适应文化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课堂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也是新时期声乐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积极探索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规划专业设置、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程序的基本文件。为适应新时期音乐人才培养的需要,天津音乐学院近年来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普及公共课、扎实基础课、拓展专业课、强化实践课”的原则指导下,对声乐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完善和修订,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学分比例。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将实践教学活动纳入学分体系,形成了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大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学分的比重,并且提出了专业选修课32学分中的12学分可以由艺术实践的学分代替。为了突出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课不再是单纯的声乐演唱,而是由声乐演唱和合唱排练两部分组成,其中合唱排练的权重至少占50%。
为了规范实践教学工作,学院专门制定了《艺术实践学分管理实施办法》,各教学单位可以对学生参加演出、比赛、学术讲座、社团活动、音乐会或艺术展演等实践创新活动进行学分认定。声乐系根据学院的文件精神,制定了《艺术实践学分认定细则》、《艺术实践考勤制度》、《合唱团管理条例》、《毕业班实习工作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相应的教学管理细则,形成了院、系二级管理工作科学有效的进行,进一步落实了实践教学环节管理。
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声乐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环境和条件的实践基地。声乐系一方面引进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的专业杰出人才,另一方面建立了歌剧艺术中心。歌剧艺术中心内设专业教研组、钢琴艺术指导组和行政外联组,分别负责教学、排练、演出活动以及行政后勤事务、演出活动的协调、对外交流与拓展工作等事宜。声乐系以歌剧艺术中心为平台,为本科生、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提供排练和面向校内外演出的机会,通过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促进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术水平的发展,为培养专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声乐系通过将艺术实践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创建实践性教学艺术团、以赛促练、以演促学等多种方式,将声乐教学从课堂向更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延伸,实现了将声乐课程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探索出一条以培养学生舞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艺术实践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声乐系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参加专业演出、公益活动、音乐节、大型晚会等各类舞台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繁荣文艺发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舞台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市场竞争力。声乐系先后成功排演了《钱学森》、《青春之歌》、《茶花女》、《托斯卡》、《阿依达》等多部歌剧,通过与著名的歌唱家、指挥家以及乐队的合作演出,开阔了学生的演出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2.创建实践性教学艺术团。天津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经历了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经是一支具有深厚艺术底蕴和丰富舞台经验的合唱团,所有团员均从声乐系的在校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中,经过专业水平、文化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的严格考核而选的。青年合唱团在近十年发展历程中,曾获得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合唱组比赛优秀奖和第七、第八连续两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铜奖等多项荣誉。
3.以赛促练、以演促学。声乐系在每学期会举办多场师生音乐会,通过举办音乐会和参加比赛来促进教学。每学期举办一次综合音乐会,每学年举办一次期末歌剧汇报演出,展示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成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和舞台经验。此外,每年还举办两次专业选拔赛,选出高水平选手代表学院参加全国性专业比赛和国际声乐大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竞争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为了更好的管理实践教学工作,还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加强实践宣传,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教师应通过学习本专业在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创意、新方法等,能善于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主动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能力的锻炼,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其次,要加强实践动力,建立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评纳入到教师业务的整体考核中,调动教师投身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必须有1-2年以上实践教学经历,并作为年度考核的内容和晋级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把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第三,要加强实践平台,不断为教师开展科研和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机会。近年来连续举办了“天津五月音乐节”、“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为青年教师锻炼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第四,要加强实践能力,重视青年教师的再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声乐系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期分批选送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外深造,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举办讲座并为青年教师单独授课,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各类音乐会等手段,旨在打造一支师德修养好、教育观念新、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能够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的有效措施。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以“天音歌剧艺术中心”为实践平台,践行以舞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及输送更多具有较高声乐技巧和舞台实践经验的应用型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居礼,贺天柱.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1).
1.1大课与小课一般情况下,声乐大课的学生控制在15~20人,主要从基础的、共性的方面去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为将来深入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往,声乐小课大多是先练声后处理声乐作品,从而提高演唱能力。教师往往注重技能的培养,忽略声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当然,教学过程中也会有理论知识的灌输,如气息出现问题时,教师就会教授有关气息方面的知识。但在这种方式下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始终是混乱的、无序的,或者说自己心里清楚但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开设了声乐大课,提前系统地讲授声乐理论知识,就能少走很多弯路。声乐大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不能解决学生演唱个性的问题。每个学生在演唱方法、接受能力、歌唱生理条件、文化艺术修养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个性,而声乐大课只能解决某些带有共性特点的教学问题,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声乐大课是声乐小课的补充手段。只有两种形式紧密结合才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1.2观摩课声乐观摩课具有授课方式新颖、授课内容丰富、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声乐教学中,阶段性的观摩课很有必要。学生在观摩课上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与影响。学生在观摩课中不仅拓宽了思路和眼界,还促使自己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在边学边观摩边讨论的学习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声乐水平。学生在观摩课中还可以看到声乐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科学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到相同的或者不同的启发用语和训练手段在不同人身上的体现。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对声乐教学环节和教学要求的了解。亲身体验将帮助他们脚踏实地地学习与积累。
1.3实践课声乐是以声音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属于表演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技能技巧训练和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脱离艺术实践,课堂教学就不是完整的教学,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声乐离不开舞台,教师可以通过舞台演唱来体现课堂教学的效果,体验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并及时调整,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在声乐艺术实践中,歌唱的场地、环境氛围等外部条件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歌唱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学生将来无论走向讲台还是舞台都要与观众见面,而面对观众时的歌唱感觉和课堂上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很优秀,可是在面对许多陌生人的场合演唱时就不那么自如,甚至怯场,发挥失常。学生要熟悉舞台,熟悉观众,从而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提高演唱技术和艺术表现力。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让学生既能走向讲台,又能走向舞台。只有让学生多参加声乐艺术实践,“以演带练”才能更好地稳定学生歌唱时的心态和水平。开设舞台表演课程有利于学生舞台表演经验的积累,逐步缓解乃至消除上台的紧张感,同时也是对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延续和补充,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舞台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自信,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表演的热情,深刻领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
2高职院校科学的教学方法
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声乐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声乐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心理、生理活动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基本教学规律而展开。离开科学性就谈不上思想性和艺术性,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性、艺术性的重要保证。
2.1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在生理条件、心理基础、音乐和文化素质、兴趣爱好上的差异,教师必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即使两个学生各方面条件相近,教学方法也不应该一样。声乐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都得到充分发挥,突出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同样是音乐表演专业,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其发展的方向也会不同,如有些学生适合做歌唱演员,有些学生适合做声乐教师,有些学生适合做声乐理论研究或声乐评论。声乐教师在对每个同学的发展方向有了初步判断后,就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对适合做歌唱演员的学生,重点进行分析理解词意曲情、感受作品的主要思想、联想作品的情景意境、形成清晰的内心视觉及如何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和表演等方面的培养;对适合做声乐教师的学生,重点引导他们加强对声乐教学方法、手段的探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曲目风格的分析,为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对适合做声乐理论和评论的学生,则侧重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他们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会使不同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真正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2.2循序渐进声乐教学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具体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知识,再去指导实践的一个无限反复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学必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声乐演唱技巧的掌控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学习、磨砺过程,要经历一个从自然到不自然再到真正自然的过程,即从凭自我感觉尽情歌唱到接触老师后的一个相对漫长的逐步学习的磨练过程,再到掌握方法得心应手情境下自由歌唱这3个阶段。声乐教学的对象是人,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认识和掌握,都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大部分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都会追求高音,但如果中低声区的基本功不打扎实,高音就会显得刺耳难听,声带也会受到伤害。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19岁时跟随波拉(ArrigoPola)学唱两年半,最初6个月只是练声。循序渐进不仅要体现在对学生演唱技能的培养上,还要体现在给学生演唱的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深度上。展示给学生的声乐作品,要从思想内涵相对简单的开始,逐渐向有一定思想内涵、远离他们现实生活的古典歌剧作品过渡,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风格,运用适当的声音揭示作品的内涵,达到以情带声、以声表情的效果。
3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关键
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正确的、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调动声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评价大都是以期中或者期终考试形式进行,这样,学生就会为了考试成绩专门练习一两首歌曲,除了考试曲目外,其余歌曲无暇顾及,这种评价方式没有“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其中的弊病可想而知。“科学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整的声乐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才能切实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
3.1评价内容声乐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紧密围绕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满足就业岗位需求,本着“能胜岗、能转岗”的思路,以学生走向社会后必须掌握的核心工作能力为依据,科学、公正、准确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全面考察工作能力涉及的声乐表演能力、声乐教研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定声乐课程“评价量规”,诸如声乐小课中,学生演唱技能训练所包含的音准、节奏、呼吸、咬字、流畅等,情感表达中的表情、速度、力度等,直至说课、教案及论文撰写,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完整有效的评价。
1、教学地位不明确
目前,我国很多师范大专院校普遍认为,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身的表演能力以及演唱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感情价值以及审美价值。俗话说,声乐表演的灵魂是情感,如果一味注重表演和演唱的形式,忽视声乐表演中的感情部分,那么这样的声乐表演是无生命可言的。部分学生在教师错误的引导下,对声乐教学产生了误解,一味的练习声乐表演,却忽视了声乐教学中的情感部分,使其声乐教学效果一直达不到理想状态。
2、声乐教学方法陈旧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声乐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声乐教学。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大都以教师为主导,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通常有固定的教学流程,如教师让学生轮流练唱,在练唱过程中,如果教师发现学生有发音问题,则及时进行纠正;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在课堂中教师不能对全部学生进行教学,这使得受教育的学生范围缩小,不利于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
二、重新树立培养观
目前,我国部分师范大专将艺术表演作为声乐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这和师范教学目标不相符。因此,很有必要重新树立师范大专声乐教育的培养观。从实际问题出发,师范大专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师范功底,应以师范教育为主。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1、设立小组课
由于学生之间的声乐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的大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传统的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尝试设立小组课。即以班级为单位,将班级中声乐基础水平、演唱功底水平相当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教师在开展小组课的时候,需要参照学生声乐基础水平、演唱功底水平,结合声乐教学大纲,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声乐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在小组授课过程中,教师以及本小组的学生需要对本小组每个成员的声乐演唱进行点评分析,以便于帮助本组成员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互相促进,取长补短。设立小组课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一对一教学
师范大专声乐教学的教学大纲中提及:“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声乐基础,还需要加强技能方面的培养力度,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声乐表演水平,并且使其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其中,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在师范大专声乐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对一教学是帮助学生提高声乐技能的重要方法,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科学合理的设置考核分数,并且通过考核的方式,对学生声乐技能进行评定。针对达到考核合格分数的学生,对其进行集体授课;针对声乐技能考核分数未达到合格分数的学生,教师可对其进行一对一授课教学。通过一对一授课教学,为学生抓差补缺,鼓励学生积极加强自主练习,使学生的声乐技能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使整个班级学生的声乐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3、开展微格教学
所谓的微格教学指的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性、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发现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纠正问题。微格教学的详细操作:从全班中选取5名到9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教师对该组学生开展声乐技能教学;接下来给每位学生5分钟时间,让其对全班同学展开相关教学活动;教师以及该小组其他成员需要对其授课进行评价;展开授课活动的学生,需要根据教师以及小组其他成员的反馈评价,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并且实践。将微格教学应用在师范大专声乐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在展开微格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循环教学,不断积累自身的教学经验,能使其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教学法理论,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将微格教学引入到师范大专声乐教学当中,不仅能够弥补集体授课形式的弊端,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声乐技教学能力。通过科学化、系统化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技能,使学生在微格教学课堂中,学会如何将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四、师范大专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1、合理拓展声乐教学课程
合理的拓展声乐教学课程,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开拓声乐视野,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阅修养。在声乐专业课的基础上,合理增设与声乐教学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声乐表演与排练》《中小学生嗓音训练》《声乐名作鉴赏》以及《通俗歌曲鉴赏与实践》等等。上述选修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宽声乐知识层面,还能够帮助学生朝着更多的方向发展。通过拓展声乐教学课程,能够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以及教学能力。
2、设立声乐基础理论课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师范大专在展开声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却忽视了学生的声乐基础理论教学。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师范大专声乐专业的学生,对发声器官的结构以及发声机制一无所知,但是却具有非常高的声乐表演水平;除此之外,还有少数的学生只会演唱老师教授的那几首典型歌曲,却不会演唱别的歌曲。针对这一问题,在师范大专声乐教学改革中设立审阅基础理论课是非常有必要的。采用公共课的形式,来展开声乐基础理论授课。声乐基础理论授课应该从新生入学阶段就开始授课,使学生对声乐基础理论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在开展声乐技能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实践与理论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声乐技能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声乐基础理论的理解与认识,从而使学生的声乐基础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声乐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发声原理、声部类型、伴奏艺术以及演唱风格处理等等。通过设立声乐基础理论课,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声乐学科的了解,使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规律以及原理,并对声乐演唱产生理性的认识,更有益于帮助学生提高审阅表演技能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
师范大专声乐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教育服务人才,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目前,我国大多数师范大专都采取教师示范的形式进行声乐表演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示范为主,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较少,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声乐表演能力的提高。然而“自弹自唱自练”的形式,和“教师示范”形式刚好相反。“自弹自唱自练”形式是以学生作为主导,代替教师的主导位置;所谓的“自弹”指的是,学生自己弹奏发声练习曲;所谓的“自唱”指的是,学生自己进行发声练习,教师在一旁旁听,并且为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所谓的“自练”指的是,课后嘘声自主进行声乐发声练习。以“自弹自唱自练”的形式来展开声乐表演技能教学,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挖掘和发展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使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得到提高。除此之外,以“自弹自唱自练”的形式展开声乐表演技能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更有利于接下来的声乐教学活动开展。
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在师范大专声乐教学改革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的声乐素质和教学技能得到全方面提高,教师应该更加重视教学实践活动的作用。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参加声乐表演活动次数越多,舞台经验越丰富的学生,其声乐表演能力以及水平通常要高于实践活动较少的学生。因此,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经常在学校开展汇演活动,由师范大专声乐专业学生进行表演,并且邀请本校学生和领导观看表演;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本班级开展表演竞赛活动,以奖励的形式来调动学生进行声乐表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声乐表演竞赛过程中,得到一定的锻炼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
由于大家没有把思想统一到对整合型音乐基础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义与作用上来,对它的学科发展方向和科研定位不够明确;对它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看法不一致;对教师的配置不够合理等因素使得整合型音乐基础课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笔者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了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课程整合新方案,并对它的实施可行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是指将和声、复调、曲式、计算机制谱、歌曲作法、乐队编配和MIDI制作等七门课以现代思维方式为基础予以合并,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来替代以传统思维方式为基础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课程。与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不同的是,“七合一”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和综合性的教学内容,更能体现出在大众化教育模式下,对高师学生作曲基础理论应用能力与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电脑音乐创作得到充分表现,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目的,以适应现代中小学多媒体音乐教学和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对高师毕业生的要求除了具备课堂协调与组织能力、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合唱训练与指挥能力、音乐欣赏讲解能力外,还应该结合计算机制谱和MIDI制作等音乐软件,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把和声、复调、曲式、乐队编配、歌曲写作等知识综合应用起来服务于教学。将七门课组合在一起成为一门课主要是考虑应用型和实用性的人才培养。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设备,通过计算机制谱和MIDI制作,把歌曲写作、和声、复调、曲式、乐队编配等课程内容科学地结合在一起,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它打破了以往传统式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科交叉的教学形式,把七门课变为一门多媒体作曲基础理论课。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综合性、可操作性课程,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改革课程之一,符合高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强、应用型突出的中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在美国攻读作曲硕士期间,考察了一些本科生的作曲技术基础理论课程,他们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如:教学注重和声与歌曲写作的联系、歌曲创作与曲式结构的联系、复调写作与乐队编配的联系、乐队编配与MIDI制作的联系等。教学形式采用多媒体授课,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如:教授在电脑里出16小节带和弦标记的单旋律题目,学生从电脑里拿到题目后,利用10分钟把自己喜爱的钢琴伴奏音型输入电脑;教授对几位同学的作业进行现场点评后,再让学生按照步骤,把钢琴伴奏谱转化为电声乐队四大件编制的乐队谱;等学生掌握了电声乐队编配手法后,再加上旋律乐器,学习简单副旋律写作,高年级的同学还要根据情况学习各种复杂乐队的编配和电脑音乐制作。据介绍,经过三年学习的学生都能为自己创作的校园歌曲进行配器和MIDI制作,能为单旋律的歌曲配写二声部或多声部,能自如地把钢琴谱转化为不同编制的乐队谱,能应用计算机把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课程综合运用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去。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体系改革也应该学习和借鉴美国这种做法。按照三年的学习周期,笔者就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 计算机制谱与MIDI制作:从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开始学习电脑制谱和简单MIDI制作。电脑制谱软件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谱面视觉上掌握正确的记谱法,同时还可以通过电脑播放所记录的乐谱,让学习者有一个直接的音响感受。教学可从单旋律的制谱输入和版面设计入手,结合视唱和乐理课程教学,在学习制谱的同时,巩固视唱和乐理课中所学内容;也可以由浅入深地为不同组合的乐队制谱,熟悉不同乐队的编配和各种乐器的记谱法。掌握计算机制谱软件还有利于音乐课件制作的学习,方便将来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通过MIDI制作出来的音乐可以让声音更接近真实乐器,学生还可以通过技术处理,把一些自己想要的个性化声音效果加入到音乐创作中,让音乐更加丰满和流畅。在初级阶段可以教会学生乐谱输入法和简单编配常识,在美国的一些学校,计算机制谱软件和MI-DI制作两门课的基础知识是和乐理课整合在一起的。
2 和声与歌曲写作:传统学院派的和声与歌曲写作是两门独立的课程,和声教学一般从一个音配一个和弦开始,强调和声功能进行,大部分学校和声课结业考试还停留在一个音配一个和弦的教学内容里。歌曲写作与和声教学也是脱节的,教学强调个性的发展,为了突出地方特色,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加入地方戏的音乐要素,这种常见的做法让富有经验的传统和声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无从着手为歌曲配置和声,更何况我们高师的学生呢?
以上两门课对作曲指挥系专业的学生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但对将来走向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的高师音乐学生来说,他们将来面对的是一小节一至两个和弦的校园歌曲、通俗歌曲和民歌,学习和声的主要目的是能为一些校园歌曲编配简单的钢琴即兴伴奏,为歌曲配置简单的二声部或多声部,帮助自己制作MIDI或为小乐队配置简单的乐队谱:学习歌曲写作的目的是能创作单声部或二声部简单的校园歌曲。传统的和声与歌曲写作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用于高师音乐学生的教学。
笔者建议从第二学期开始,把传统和声、歌曲写作、曲式等课整合在一起,课程内容不宜太难,应该以强调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在学科联系上做到和声学习与和弦连接相结合,和弦连接与钢琴模式化伴奏音型写作、歌曲写作相结合,歌曲写作与曲式结构、旋律发展、旋律变奏写作相结合等,具体说从学习简单的和弦连接入手,根据所提供的和弦连接创作单一曲式结构的歌曲,再进行单一曲式结构的旋律变奏写作、模式化钢琴伴奏音型写作等,加上电脑制谱软件辅助教学,学生能即时听到自己的创作成果。笔者相信这一做法能让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 MIDI制作与电声乐队编配:第三学期可以学习简单MIDI制作,学习如何把钢琴伴奏谱模式化地转化为电声乐队谱,如何制作简单背景音乐,如何录制打击乐器等,同时继续深入和声与歌曲写作内容学习,创作单二部、单三部曲式结构的歌曲,并通过电脑把所创作 的歌曲制作出电声乐队的音响效果来。
4 二声部写作与电脑音乐:第四学期延伸第三学期的学习内容,创作多段体曲式结构的乐曲和歌曲。电脑音乐制作方面,在电声乐队的基础上加上一至二件旋律乐器,同时学习简单二声部副旋律写作,如:与旋律声部构成三六度的副旋律写作、在和弦连接中寻找横向为大小二度音程关系的副旋律写作、在和弦音的基础上加经过音和辅助音以及为长音填空等副旋律写作。
5 乐队编配与电脑音乐:第五学期可以深入以上学习内容,创作复杂曲式结构的音乐作品,学习简单多声部写作方法,为歌曲编配二声部或多声部,把一些名曲改编成不同风格或不同乐队组合的乐曲,学习如何把钢琴谱转化为不同乐队组合的乐队谱,如何在电声乐队的基础上制作不同乐队组合的电脑音乐,如何使用色彩性乐器,如何加入电子音响效果等。
6 综合练习:第六学期可以综合运用以上所学知识,制作自己的结业作品,结业考试将以原创作品音乐会的形式展示教学和学习成果,这种做法能凸显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音乐院校音教系办学特色。 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综合音乐素质、扎实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知识、熟练的电脑音乐制作能力和音乐制谱软件使用能力、较强的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等条件,而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实行的是精英化教育模式,强调单学科的深入,教师只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就可以了,这种教学形式适合用于少数作曲尖子生的培养,教学目的与高师作曲基础理论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脱节现象。
作者认为,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当对“七合一”作曲基础理论课教师配置这一既带有普遍性又具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认真研究,采取积极的配套措施,实现以课程为主配置教师,加强学科建设,对在职教师进行科学培训,对引进教师进行合理考核。具体地说,应当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 组织专家和教师一起就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研讨,更新观念,统一认识,解放思想,鼓励创新。成立“七合一”课题组,申报课题,编写教材,尽快拿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授课方法和模式来。
2 加强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教师知识结构建设,提升教学能力。引导一些高素质的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毕业生投入到“七合一”的课程研发中,也能注入新鲜血液,充实师资力量。同时对在职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指派理论组专家教授上课,明确课程、教材、课时、内容以及考核标准,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实际运用能力以及课堂组织与应变能力。
3 可以组织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课程实验班,请有经验的专家专门授课,进行科学实验,以便总结经验,指导和改进教学。
4 设立和完善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教法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七合一”教法应该是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完善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能促进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使音乐教育课程结构更合理、体系更饱满。选派有经验的专家学科带头人任研究生的“七合一”课程教学,并带领研究生一起深入到本科教学第一线,边学习边实践,一起申报课题,编写综合性教材。这种做法比要求在职教师从事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课程研发更科学、更有效、更快捷,还可以使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为师范学校培养和输送具有一定研究和教学能力的优秀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教师。
5 完善“七合一”作曲基础理论课教师引进制度,加大引进力度。在师资引进方面,全面考察应聘者综合应用能力,从原先考核单一学科能力转换到考核综合素质上来。如:首先看应聘者阅历,是否有参加乐队和集体课教学经验,是否有课堂组织和灵活应变能力;其次,再从专业角度进行全面考核:考核钢琴演奏能力、键盘和声、即兴弹奏、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综合应用能力等。
关键词:关键词:高师院校;声乐教育;实习问题
对高师院校声乐教育相关专业来说,为了有效检验学生从教能力,深化学生群体对教师职业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的认识,对高师学校的学生实施教育实习至关重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实习能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中,帮助学生向着教师身份转变,掌握教育教学活动的技巧,从而丰富学生的教学经验,促进高师院校声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提升。
一、高师声乐教育实习问题反思
对于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提升实习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部分高师院校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探索,实习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相关院校也为声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习条件。但是在实际组织开展实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实习教育活动的开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高师声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优化。深入解析,当前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方面。其一,高师声乐教育实习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声乐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对本科、硕士等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了差异化的培养目标,但是在目标的协同方面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本科与硕博培养目标设置的连贯性不足,也无法突出声乐教育的特殊性,甚至会对本科学校声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产生消极影响。声乐教育专业实习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无法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高效化培养[1]。其二,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教学模式的选择缺乏科学性。没有结合不同中小学学生的声乐学习需求,制定差异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习教育实践中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对创新型教学的重视不足。在开展声乐演唱指导和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教学内容单一,仅停留在气息、胸腔共鸣、稳定喉位、高位置声音等方面的问题处理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经验培养受到严重制约,这会降低实习教育活动的综合效果。其三,音乐课程结构缺乏科学性。部分高师院校声乐教育实习方面课程结构的安排与当前培养目标不契合,造成在当前课程结构下,声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仅能够掌握声乐演唱方面的技巧,无法针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会造成学生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特别是在实习实践课程方面,教学比重不足的问题明显,会制约高师院校声乐教育课程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化推进。其四,高师院校声乐教育实习管理存在局限性,实习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管理模式的制定以及管理效能的提升效果不够理想,无法结合需求变化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基地声乐教育实习管理进行优化和创新,对实习管理工作的科学稳定开展产生消极影响,也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对声乐教育专业实习活动的科学化开展也产生了制约作用[2]。鉴于此,要正确分析当前高师院校声乐教育实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深入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对教育改革方向进行明确,促进实习教育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二、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改革创新的措施
在对高师声乐教育实习存在问题形成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为了促进教育实习活动优化开展,真正发挥出教育实习的作用,不断丰富学生的实习经验,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音乐教育的后备力量,高校及相关教师应针对高职声乐教育实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完善的实习教学改革措施,推动新时代背景下音乐教师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系统的优化[3]。下面,笔者就针对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改革措施进行系统的探究。
(一)明确高师声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目标对教育行为有引导作用,对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能正确地指引人才培养工作方向,促进培养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新时期,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具体工作要求,应该对高师声乐教育本科培养工作的总体目标进行确定,即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建设实践中,在教育改革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结合我国高师本科院校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新时期积极组织开展实习教育活动,能为基础音乐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并能促进师资力量体系的构建,提升高师声乐教育效果。在实际工作中,高师声乐教育实习目标的设定方面,要转变传统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联合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作为导向、持续改进高师声乐教育质量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课程设置活动和实习教育活动进行优化调整,确保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活动能实现基地与学校的有机合作,形成完善的、严格的教育模式和考核体系,对考核方法进行创新,确保在高师声乐教育实习工作中对学生的实习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价,促进教育综合影响力得到显著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高师声乐教育实习目标的设计应该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相吻合,能促进声乐教育专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机整合,确保学生的声乐教育教学技能、音乐实践活动组织规划技能得到有效训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活动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科学系统推进提供坚实保障[4]。
(二)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
新时期高师院校在全面推进声乐教育实习活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能实现高师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活动的主要目标,应该将课堂教学活动的重心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从传统的过于关注知识性的中心向着能力培养的教育工作中心转移[5]。结合知识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推进高师声乐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高师声乐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也从传统简单的知识传递向着探究性学习的方向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此模式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能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全面系统的发挥。在学生对系统知识内容形成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科学引入探究性和讨论性学习活动,启发学生对相关音乐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从而优化创新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课堂中心教学理念分析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探究性课堂的关键要素就是能启发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提问,并且有效地提问。对高师声乐教育活动来说,有效的提问能启发学生对声乐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并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教育方面理论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应用音乐教育理论解决相关问题[6]。例如,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涉及“中国声乐发展的历史沿革”的课程内容,教师尝试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设计适合学生分析和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声乐知识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探究问题的处理方法,从而对我国声乐发展史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选取中国先秦时期声乐发展历史,导入声乐起源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我国历朝历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情况,组织学生了解并反思历史,对声乐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形成全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实习实训课程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对我国声乐文化形成全新的认识,能在未来教学中导入民族声乐知识内容,强化学生的教学适应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问题解析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辅助学生对中国声乐发展史涉及的问题以及作品创作等进行分析,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对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教学活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还应创造性地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更为重要的是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进行培养,激发学生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创新热情,使学生未来参与声乐教育的过程中能主动针对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进行创新,实现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声乐教育人才的目标。同时,将探究性教学作为声乐教育实习教学的基础,还能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进行训练,使声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养成不断学习、终身探究的意识,从而在未来更好地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服务,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7]。
(三)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高师院校声乐教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声乐教育实习的系统推进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因此,在当前课程结构出现问题的情况下,要重新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优化课程结构,保障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教学活动能优化开展。按照教育部关于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提升课程质量的要求,现阶段高师院校声乐教育相关专业在开展教育实习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在课程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做出相应的探索,但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多元课程体系建设相对较为迟缓的问题仍然存在,会对新时期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活动的组织推进产生消极影响。在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方面,一方面,要尝试引入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按照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融合的方式对高师声乐教育实习课程进行优化,并且在组织开展实习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慕课、微课等课程模式的作用为实习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补充,方便学生按照自身参与实习实训的情况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习效果进行系统的优化,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高质量开展。在具体开展声乐实习实训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儿童歌曲作为主要教育内容,按照声乐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训练,使学生在声乐实习实训环节能掌握正确的呼吸、共鸣和咬字技巧,夯实学生声乐基础,对学生声乐演唱能力进行强化。另一方面,要将在高师声乐教育实践中促进科研成果向着教学内容转化,在声乐教育实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掌握声乐教育专业领域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合理化应用,有效促进实习教育活动优化开展。在此基础上,还能对学生的学科研究意识进行优化,引导学生在实习环节综合应用文学、美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针对音乐教育进行研究,突破学科限制和时空限制对声乐育改革形成全新的认识,从而发挥教育实习引导的作用,使学生在声乐教育领域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提升教育活动的整体质量,确保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活动能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现实需求。例如,为了引导学生在实习实训环节对声乐作品进行赏析、解读和演唱,加深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教师可采用创设声乐演唱教学情境的方式,挖掘声乐作品的情感,并采用实体实训教学、模拟实践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对声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以及所营造的意境进行细化分析。如此,就能有针对性地处理当前高师声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能为我国声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储备青年师资人才[8]。
(四)系统推进声乐教育实习管理
声乐教育实习活动的高效开展与实习管理工作的系统推进存在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教育部提出要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活动中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实习运行机制改进创新、对实习过程管理进行优化、提升实习效果的情况下,新时期要想促进实习教育质量得到持续提升,优化创新高师声乐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就要从实习管理入手,制定完善的声乐教育实习管理方案,为高师院校声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推进提供重要的支持和辅助。其一,积极开展高师声乐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高师院校声乐教育专业不能在高师院校中孤立存在,需要将基础音乐教育作为发展的土壤,如果与基础声乐教育脱离,高师声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会陷入发展困境。因此,在高师院校声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基础声乐教育实习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学校应为声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到中小学参与实习的机会,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实习和训练,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方便学生按照评价结果对自身学习方向和能力训练方向进行调整,能进一步优化高师院校声乐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综合效果,提升声乐实习基地建设水平,使中小学声乐教育实习基地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9]。其二,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声乐教育实习教师的指导水平。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基本上包含校内及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在音乐院校组织学生参与实习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实习声乐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教育引导,让学生掌握教案写作、课堂设计和课堂方法创新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在丰富理论知识的支撑下参与实习活动。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一般是具有丰富中小学音乐教育经验的教师,他们能在学生参与实习实践教育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化应用,帮助声乐教育专业学生逐渐完成实习任务,能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声乐教育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在优秀师资的保障下,高师音乐教育实习活动能高质量地开展,教育指导的综合效果也能有所提升[10]。其三,完善实习评价机制,多元化开展评价活动。对高师院校声乐教育专业实习生培训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价,能综合发挥音乐学校教师评价、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实习基地中小学生评价的作用。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对学生在实习方面的表现、声乐理论知识的应用情况、声乐道德素质情况等进行评价,能确保声乐教育专业学生对个人发展潜能形成初步的认识、对自身在实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定位,并探寻合适的方法不断改进,在实习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从而对高师院校声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进一步优化。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师院校声乐教育来说,有效组织开展实习教育活动能为学生群体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使音乐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加深对相关实习问题的学习,能深入探索教育改革方面的具体问题,践行所学理论知识和声乐教育改革政策,在积累丰富音乐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形成全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声乐师资力量,为未来我国中小学声乐教育活动的优化创新开展提供师资保障。参考文献
[1]赵雪薇.小学歌唱教学对高师声乐教育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刘可英.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支教反思高师声乐教学改革[J].黄河之声,2016 (19 ).
[3]沈昱君.高师声乐学习特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4]李薇.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5]李晨曦.试析高师声乐教育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D].武汉音乐学院,2013.
[6]郑茂平,石欣宇.音声相和的盛典――“全国高师声乐研究生培养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高师声乐学术委员会换届会议”综述[J].歌唱艺术,2013 (2 ).
[7]叶倩.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0 ).
[8]静文佳.声乐教学改革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 ).
关键词: 高职音乐专业 声乐课程 教学改革
目前高职声乐课程仍然按照传统声乐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因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比之本科专业层次的学生差距较远,在毕业后的竞争力上不论从学历和演唱能力上都有一定的劣势,所以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在专业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重组,让学生在短时期内有普遍提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综合几年的教学,我们认为进行改革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声乐课程上课形式的改变
目前的声乐教学都是“一对一”、“一对二”的小组授课制模式,课程设置为每星期一次,演唱曲目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水平,再由任课老师的歌曲储备量决定的,虽然因材施教,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老师在上课时往往要先练声,再唱歌,时间比例多为1:1,但是由于学生独立学习歌曲的能力比较弱,在课堂上有些老师往往变成教歌曲的角色,改变教师注重声音和歌曲处理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上课时间,改变上课的性质。
1.1教学进行阶段性划分
将学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学生统一组织起来上大课,由授课教师在课堂教授歌曲(歌曲曲目由声乐教研室统一制定)每周两至三次课(建议每周三次),大约歌曲量为6首左右,与此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3-5人),由声乐教师负责声音的调整,也就是练声。这样,在前四周左右的教学时间结束后学生可以储备6首左右的歌曲。与此同时经过声乐教师练声训练,学生的演唱水平也会有大幅度提高。
第二阶段,将学过的6首左右歌曲根据歌曲的要求加上身韵动作,对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训练(教研组提前做好教学计划),建议授课形式为大课,每周两至三节课(建议每周三次),与此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3-5人),由声乐教师负责歌曲声音的调整和整首歌曲的感情处理。
第三阶段,声乐小组课程每组人数不超过两人,由声乐教师进行全方位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布置两首左右新歌曲进行学习直至期末。
2.声乐课程上课方法的改变
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变多,已不再是精英教育,需要自主学习,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课下自主学习,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学习进度的停滞不前,教师授课时不可能替学生思考、学习和演唱,其结果是学期结束学生所学的歌曲不多、不精,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但是教学还要继续,只有改变教学思路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1多媒体的介入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优质资源得以较全面地共享,歌曲的乐谱和不同版本的范唱在不违反版权的情况下都可以进行教学参考,结合第一阶段的教学安排,教师完全可以将乐谱的电子版在大屏幕中展现,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同学习歌曲,这样就会避免学习中的错误少走弯路,同时将乐谱手抄至自己的乐谱本中,加深歌曲印象,在学习过程中聆听不同的示范版本以区别不同的歌曲处理风格,这样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有太多的惰性。这样的教学改革对学校的网络及播放媒体的硬件要求极其严格,需要非常高而又稳定的网速、分辨率及处理系统较高的电脑系统,还有专业级的音响作为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设备。
2.2影像声像教学
声乐表演是舞台艺术,不论我们进行怎样的训练最终都会有舞台这个实践性的场地检验,在舞台上传播怎样的声音,做出怎样的动作,演唱者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在教学第二个环节中将学生演唱歌曲时的表情逐一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再反过来让学生观看与指导老师一同寻找各方面的不足,这种教学方式为镜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表演专业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好的声音是声乐学习者一生追求的目标,追求自我的极值美妙声音是声乐学习者和声乐教学者共同努力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声波的传输方式,主观与客观的听觉是不一样的,大部分的声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辨别歌唱音色的细微差别,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听到的所谓的好听的声音就是对的,导致声音的误区而无法很好地改正自己的声音,用高保真的录音系统将学生的声音无损地录制下来,不经过任何的混音效果,真实地还原歌唱者的本质音色,让歌唱者客观地听到自己的声音,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获取更好的声音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对录音设备要求很严格,质量要很高才能达到较好的还原声音的效果。
3.考核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实践能力;音乐学;课程;规划;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91-04
保山地处滇西边疆。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紧跟音乐教育的时代步伐,秉承学校“立足保山,服务滇西,建设边疆”的理念,积极探索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5年,音乐学专业获得云南省教育厅转型高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立项,依靠多年来音乐学专业改革的前期成果,探索转型背景下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和新定位,在社会调研和理论研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管理与运行等方面,阐述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对实践能力型音乐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发展概况
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前身是创办于1995年的“电视师专”音乐教育脱产班,在省教育厅的批准下,1999年招收全日制专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2010年招收全日制本科音乐学专业学生。目前,音乐学专业有毕业生94人,在校学生196人,办学经验丰富,注重与地方企事业文化单位的合作和实践教学,培养的毕业生已成为滇西片区教育行业、文艺团体和企事业文化单位的领导和主要文艺技术骨干,为滇西边疆音乐教育行业和文化艺术行业培养了合格的音乐人才。作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音乐专业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突出,如“专业导师制模式”、“地方社会项目引入课堂的培养模式”、“修为与习艺综合协调发展模式”、“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模式”、“植根于地方民族民间艺术土壤服务地方社会模式”等。2007年以来,音乐专业拥有“声乐”省级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等7项省级质量工程,在云南省内同类院校同等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二、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定位与规划
1.理论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著名音乐教育理论家、作曲家戴维・埃里奥特博士建立了实践哲学基础上的“实践音乐教育观”,是对传统音乐教育观的超越,引起全世界音乐教育界的反思与重视,其核心思想是:“音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本质取决于音乐的本质。”■倡导的是实践性音乐教育,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2000年以来,我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我国的音乐教育也面临多重发展机遇与挑战,在音乐新课标的要求下,“音乐学学科的重新定位与人才培养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大众音乐素质提升与普及任务――音乐的社会化教育”等问题,被各高校及音乐教育界广泛关注。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及地方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需求,高校应密切关注音乐人才培养的新发展动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必须寻求能够培养更多更好的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在转型发展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
2.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规划。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保山学院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紧密结合学校区位优势,积极做好国门大学建设以及学校转型发展,创建省内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的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围绕学校总体的要求,音乐学专业结合前期成果与新时期转型发展的要求,提出了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具体定位为:一是整合学校艺术、人文学科的资源,加强声乐、键盘乐器、民族器乐、舞蹈、合唱、理论作曲等主科方向的协作,体现音乐专业五大能力的综合性,并在音乐教育教学、舞台操作与表演、社区文艺三大职业模块给予指导,使培养的音乐人才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需要。二是加强艺术实践在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比重,使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设置、实施等环节中获得关注和体现。例如,从第四学期至第七学期,每学期有1周的专业见习实践,学生可根据自选的职业方向模块申请到学院艺术实训基地去见习,深入当地文化馆及乡村文化站见习社区文艺活动组织与指导,深入地方文化传媒机构以及演艺团体见习舞台表演实践与舞台操作实践,深入中小学、艺术培训机构做音乐教育教学见习,深入村寨进行音乐采风汲取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营养,通过艺术实践,学生反思自身的不足,在回校后的学习中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以满足市场对音乐人才的要求,成为合格“产品”。三是探索“双导师”■制度,具体为校内专业课导师和校外行业导师(聘请校外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舞台表演行业专家与舞台操作专家、社区文艺工作者)共同成为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导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知识技能习艺修为,另一方面走进社会到中小学校、文艺团体、文化传媒公司、文化馆等单位,了解社会和中小学校对音乐师资、文艺团体、文化公司、文化馆等单位对音乐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定位和努力方向。四是“双实践”■制度。即职业岗位实践(学生结合音乐专业三大职业模块方向中自选一,进行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实践、舞台表演与操作实践或社区文艺组织与排演实践)和专业舞台实践。为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音乐表演实践大舞台,如独唱(奏)音乐会、合唱音乐会、师生教学音乐会、新生入学迎新晚会、新年音乐会、毕业音乐会、送艺下乡演出以及与校外天籁演艺公司、金马中运易东文化传媒合作演出等各种艺术活动实践,以此促进学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通过双实践,旨在提升音乐学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多方面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基层文艺工作中,基础音乐教育和群众文艺的实践需要以及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实际需求是音乐学人才培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核与动力。因此,在双导师、双实践环节促学生能力培养之外,每学期还举办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专家讲座或演出、与省内知名艺术院校的音乐会交流,“邀请一线优秀教师来校介绍经验、观看优质课教学录像,通过观摩与交流等途径激发学生乐于实践、主动探究、敢于表现的兴趣和热情”。■
三、音乐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1.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分配。21世纪滇西边疆地区的音乐艺术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拥有音乐文献阅读、听赏、检索与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广博的人文基础和进行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是能够胜任音乐教育工作、音乐创作、群众文艺辅导与表演、舞台操作的应用型音乐人才。也就是说,既具有基层音乐工作者扎实的专业音乐知识和较好的音乐表演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如音乐教师要有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实际能力,舞台操作者要有舞台调度、灯光音响使用等舞台操作的实际能力,基层文艺工作者要有社区文艺活动组织与排演的实际能力)和较好的职业素养。
因此,我们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音乐技术应用能力、课外音乐活动与社区音乐活动组织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基于以上目标定位,我们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分规划等进行了修订,成为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重要内容。新的教学方案已于2014年9月开始实施,按照学校教务处应用本科转型教学方案的模块,结合音乐学专业的实际,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须修满150学分,包括:通识教育课程52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必须修满42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必须修满10学分;专业教育平台78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必须修满36学分,专业主干课程必须修满22学分,专业方向课程必须修满5学分,专业拓展课程必须修满12学分,职前强化课程必须修满3学分;独立实践环节必须修满20学分;德、智、体综合考评合格,计算机、普通话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通过论文考核,方能毕业;达到学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要求的,可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应具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音乐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音乐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声乐、钢琴、自弹自唱等专业小班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并结合音乐学人才培养的特点编制一套较为完善、稳定的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体系总体上分为通识教育平台(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职前强化课程)、独立实践平台三大部分八个模块。
通识课程的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即包括必需的政治、人文素质课及现代信息技术基础等。通识必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识选修包括“文学作品导读”、“中国传统文化”、“美术作品鉴赏”等课程,是学生提升综合文化和知识修养而必修的课程。
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中,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国民族音乐、中外音乐简史、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基础和声、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电脑音乐基础等,是音乐学专业的必备基础,特别指出,视唱练耳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基础课,应连续开设两年。
专业主干课程全部为必修课,是音乐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必需课程,包括声乐、键盘(钢琴、手风琴)、自弹自唱、合唱指挥、形体舞蹈、手风琴伴奏等。
一、“素质加特长”教学体系的构建
“素质加特长”教学体系,就是将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包括“三大阶段、四层能级、六大模块”。“三大阶段”是学生自入学起至毕业,根据培养能力侧重点不同,把实践过程划分为专业认知阶段(第一学期)、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阶段(第二、三、四、五学期)、毕业顶岗实习与就业(第六学期)三大阶段;“四层能级”是指四个层次岗位能力的培养: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技巧、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岗位实践应用能力;“六大模块”即指通过专业认知教育、课程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社会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竞赛六大培养途径和内容来达到“素质加特长”教学的目标。
二、“素质加特长”教学体系的内涵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幼儿园教师,“素质加特长”教学体系主要是从操作层面上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
1.课程教学模块
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实训课等课程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所有理论课程教学都要按实践教学大纲,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所有教学法课程更是以实践教学为主,在整个教学计划中。
2.校内实训模块
校内实训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构成部分,该体系由“课程、实训室和实训评价制度”三大部分构成。课程方面由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和幼儿游戏活动模拟实训课程组成;实训室是校内实训教学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由钢琴教室、蒙氏活动室、奥尔夫音乐室、舞蹈教室和幼儿园科学活动室等构成。
3.校外实习见习模块
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突出“素质加特长”的教学理念,即依托一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在校的三年时间里不间断地进行教育见习和实习,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将幼儿园保育活动实(见)习、幼儿园教学活动实(见)习、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见)习和幼儿园班级管理实习等不同实习结合起来;将集中见习、分散见习、定期见习、随机见习和顶岗实习结合起来,使各种类型的幼儿园实习相互补充。
4.技能特长训练与竞赛模块
技能特长训练采用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两种形式,集中训练主要由有关技能课程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如钢琴、声乐、舞蹈、美术等;分散训练则根据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目标的不同,开展兴趣小组、合唱团、艺术团、专业方向细分、专业技能考证等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唱、弹、跳、画、做、说、演、写等方面至少有一项专长。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素质加特长”教学体系的实施策略
1.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强化“素质加特长”教学的地位
为突出专业的艺术特色,使所有毕业生都具备“一专多能”的专业技能素质,在加强艺术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教学改革等措施外,开设专业选修课程群。专业选修课程群的建设以艺术类课程为主,但课程分类更细化、更明确,操作更加容易,并制订适合学前教育要求的评价标准。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及制度建设
在教学基地的建设中,本着双赢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进行教学实习。第一,构建合理的校外实习基地网络。第二,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遵循多样化原则。兼顾不同特色幼儿园和不同体制幼儿园,使学生在实习、见习期间熟悉不同类型幼儿园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将来在就业时结合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3.制订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加强毕业生素质的监控
【关键词】教学手段 教学氛围
音乐对幼儿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和谐发展也起着特殊的教育功能。这就要求幼儿园音乐教师除了拥有音乐艺术技能以外,更要具备“教”的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顺利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
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锐意改革,在音乐课堂实施过程中与社会需求接轨,结合幼儿园需要实施有效课程教学以满足就业市场对学前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
一、注重“教学做合一”,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通连接。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其精髓是以“做”为中心,教与学都围绕着“做”来进行。此理念为当前中职的教育教学方式指明了方向:让教与学均从做入手,在“做”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加大直观教学力度,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它是适应中职学生实际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大都分为乐理视唱、声乐、琴法、舞蹈等几门学科,任课教师均“各自为政”,都希望在自己执教的课程领域中培养出独具特长的学生。这种立足于本学科,忽略各学科之间内在联系的教学方式,反复、单一、机械的技能操作训练,应用在底子薄弱的中职生当中,只会让学生感觉学习压力过重和枯燥烦闷,最终失去学习兴趣。为改变现状,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各学科的内在联系。
(一)注意音乐课程各学科内部的横向联系教学中,教师们应采取联动教学,使各单一学科相互融合形成整体教学。刚入学时,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识大都为零,教师可以用简单、短小的儿歌为范例,将弹、唱、跳、音乐基础等几门学科融合在一起:通过乐谱中小节的划分规律引导学生学习音符、时值、节拍、节奏等乐理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在钢琴上进行单旋律弹奏进行认谱、视唱和键盘练习;通过判断节拍、分析歌词帮助和引导学生创编律动。以儿歌为载体,将理论与实践相互沟通联动,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自然而然掌握必备的音乐技能。
(二)注意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纵向联系教师可将音乐和“三学”核心课程的知识互为联系,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幼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以及在“玩中学”的学习特点,在课堂里嵌入各种音乐游戏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使其有事可“做”,这样既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音乐技能的学习,还初步了解了音乐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方法。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一)创设主题音乐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思想观念模糊,缺乏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教师可针对学生喜爱流行歌曲的特点“投其所好”,以通俗歌曲为切入点,将歌曲分类归纳成特定主题,通过声乐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教育,如以《龙文》、《时间去哪了》、《亲亲宝贝》、《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等歌曲形成爱的主题,以感恩祖国、父母和老师;以《隐形的翅膀》、《阳光总在风雨后》、《心的方向》等歌曲形成励志主题,促其振奋;以幼儿歌曲形成“花朵主题”,培养学生从内心去爱幼儿,激发其对幼教工作的热爱。
(二)创设情境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中职教师应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音乐与情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兴趣中自动、自悟,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音乐素质。如从汽笛“嘟---/嘟---”声中感受全音符;从模仿动物叫声如小猫“妙-/妙-”声中感受二分音符;从啦啦队“加-油/加-油”的呐喊声感受四分音符;从救护车“滴~杜~滴~杜”的鸣笛声感受八分音符;从手表秒针“嘀哒嘀哒/嘀哒嘀哒/嘀哒嘀哒”行走的声感受十六分音符等等。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游戏活动,如歌唱游戏、律动游戏、演奏游戏、欣赏游戏等,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各类游戏活动能力的发展特征,制定相应的活动目标和活动设计方案,并对活动实施进行指导。
(三)充分利用观摩教学,加强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幼儿园优质课例的录像视频,也可让学生到幼儿园或请幼儿园的优秀教师到校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形成直观感知,了解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规范与过程,感受不同的教育风格与模式。
(四)采取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适度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奖惩激励、目标激励、适时鼓励等手段,经常带领学生在本班里、班际间甚至校际间开展技能成果交流会,让学生充分展现自身才能,肯定学生的学习收成,这对学生学习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改变教学考核模式,促进学生反思与发展。
一名幼儿音乐教师是否合格,主要看她是否具有将艺术技能转化为教学技能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重新制定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综合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艺术技能考核,可采用音乐游戏、音乐故事、音乐剧等多种形式的展示来完成,让学生在反复排练中,将单项技能充分融合、互为渗透形成更扎实的综合技能,这是一个过程的评价也是综合的评价,它既可反映出学生单项技能的水平高低,也可反映出学生综合技能水平的优劣,评价更为客观,考核更为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