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

第1篇: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也为了有效控制学生流失,避免这个学生流失的高发期的出现。如果适时集中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实践也可称为生产实习,不一定要强调专业岗位对口,但能为以后的对口实习(或叫专业岗位实习)与顶岗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在行为习惯方面初步形成行业、岗位职业素养。要做好这一工作,关键是要有组织有领导地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让家长与学生认识到参加企业社会实践的必要性。为此,学校由校长牵头,由实习就业处、专业部、德育处和班主任组成宣传动员小组,以专业部为单位,组织召开学生大会,然后召开家长会。校领导、部门领导与家长代表激情发言,反复说明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的区别。

明白告诉学生与家长,职业学校的课程分为三大类:一是公共素质课,二是专业课,三是实习课。三类课程在时间分配上各占一年。组织中职学生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是中职教育体现实践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中职学生必须完成的实习课时与学分制内容,也是“校企合作”的内容之一。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势在必行,且时间只能选择在第一学年后的暑期,因为第二学年与第三学年有对口实习与顶岗实习。时间定为四个月,是为了凸显其有效性。虽然占用了第三学期前两个月的学习时间,但符合实施性教育教学大纲关于实习课总课时的规定①,符合教育部关于中职学生实习课应集中与分散安排相结合的指示精神,符合国家中职学校示范性专业建设的要求。

二、参加社会实践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般说来,四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家长普遍是欢迎的,因为是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子女的安全、生活与工作,他们放心,省心。但部分学生思想上有顾虑,觉得忙了一学期,应该好好享受一下假期,自由自在地休息玩耍,不愿参加该项实践活动。学校将各专业各班学生分成小组,多次召开学生座谈会,从班主任到科任教师,分别与学生讨论谈心交流沟通,同时也告诉学生,学校与合作企业会做好人性化的安排,会为他们安排充足的休息时间,在节假日会给他们安排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而且从制度上保证了劳逸结合措施的落实。再让上届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好处,不仅4个月挣了6000-8000元人民币,还能帮助自己完成学业,提高自己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还有这样一些重要的隐性收获:第一学年军训、见习、实习的时间少,通过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可弥补实习课之不足,继续开阔眼界、认识企业,锻炼提升了专业技能;在这四个月时间,可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适应职业纪律的约束,可以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体验劳动的艰辛,挣钱之不易;置身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容易体味父母的辛苦,能生成责任意识,生发感恩之心;参加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中职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必修课程之一;可以通过企业严谨而又认真的操作实践,不断消磨自身的娇气、傲气和暮气,不断克服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职业心理;在身临其境中受到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职业意识与职业思维方式的养成,有利于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即符合某个职业岗位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所需的作风和行为习惯②;通过实践环境的磨练,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内化与职业能力的加速构建,有利于实践智慧与敬业、乐业精神的动态培养,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全面养成,有利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掌控,学会与他人合作、协作,容易形成团队意识,在明天的生存发展之路上,更容易适应市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这也是由学生角色转为社会角色,完成中职学生社会化过程的途径之一③。

三、建章立制、量化考核,加强社会实践过程的有效管理

为了让社会实践有成效,学校建立了暑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实习就业的副校长任组长,选派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强的中层干部做领队,各专业部选派责任心强与学生关系最和谐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作组员。一般是前往“校企合作”中的对口企业参与实践。由于“校企合作”平台的支撑,保证了大多数专业都能到对口企业参与实践,体现了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优越性与规范性。尽管少数专业没有对口企业可去,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于幼儿园也放暑假了,只好安排她们到企业实践。通过做思想工作,启发学生从对比角度体会由于行业、岗位不同而形成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与职业文化的差异,加深对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素养的理解。凡是校方安排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由学校与实践企业根据“校企合作”的相关规定签订协议,明确双方各自的责权利。同时,学校与家长或监护人也签订了协议,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不能子女到了企业作家长的就不问不管了。

学校还制定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责任书、签到表、成绩册,学校还吸收企业的意见,制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带队领导与教师必须遵守的工作手册,促使他们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与管理,配合岗位师傅做好学生实践期间遵章守纪、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和任务完成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估工作。学校还制定了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管理办法,从工作要求、待遇、考核细则与奖励等方面进行规范,突出管理的实效性。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强调有学生在就有教师在。从校门口上车起,带队领导与指导教师就和学生食宿在一起,全面跟踪了解学生,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积极听取企业、家长的反馈意见,全力做好协调解释工作;组织好每周一次的学生工作生活总结会,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建立有效的安全防范机制,确保学生无事故发生;及时做好学生的工资保管与零花钱的发放工作;及时解决好学生生活与岗位操作中的各种问题,对生病的学生,在第一时间赶到身边给以关爱,确保学额巩固,有效控制流失;建立了学生异常情况报告方案。师生共同遵守企业与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企业与学校的管理。学校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考核细则见表。

上列关于对学生的考核细则是根据学籍管理办法和实习课要求而制定的,每生社会实践学分设定为40分,每月实行一次学分考核,每月考核之和即为该生社会实践得分,再将该项得分乘以在实分中所占比例,即为该生社会实践实际得分。带队指导教师负责实施考核并记入学籍。达到规定学分才能颁发毕业证。诚如上述,由于建章立制,让过程管理有据可依;让过程管理落到了实处。最近三年,学校成规模地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已是第四批,参加学生达4000余人次。通过对社会实践过程的精细管理、量化考核,有效性大大提高。家长十分满意,不少家长给班主任发短信,认为子女参加社会实践,既挣了钱,又比以前懂事多了。学生十分满意,他们在社会实践总结中说,通过四个月的辛勤劳动,手脑并用,精心操作,亲手制作了大量产品,享受了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提高了不少,初步明确了自己专业学习的方向;还在潜移默化中体味了挫折予人的酸辛,不但锻炼了意志,而且去掉了几分浮躁,心境上获得了几分平和与宁静。

他们在回校后的作文中写道,原来可口的食物,舒适的服装,身边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凝聚了多少人的劳动与心血,得来是多么不容易。那些迷恋上网、惰性十足的学生,回校后在汇报会上感谢学校为他们做了好事,通过社会实践淡化了网瘾,找回了青春,找回了自我,赢得了做人的尊严,因而重新认识了自己。特别是占学生总数3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己劳作,丰衣足食,学费不愁,解决了完成学业的后顾之忧。市县媒体也多次报道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社会各界看到了职业教育的别样风彩,反响相当不错。学校也十分满意,自始至终坚持实践岗位的学生占99%以上,控流效果极为显著。学生通过参加四个月的社会实践,在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职业习惯与职业纪律等方面初步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对职业生涯规划、人生定位上有了清醒地认识,无论在精神与物质方面都有可观的收获,十分有利于第二、三学年的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

四、注意事项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不是所有完成中职一年级课程的学生都必须去。凡年龄未满16周岁,未领到居民身份证的学生,或未通过体检,有传染性疾病以及特异体质的学生则不能参加。这部分学生虽是少数,但由学校同家长或电话或当面协商,也要签订社会实践协议书,就近安排或由家长安排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学校还要求带队领导和带班指导教师及时作好带队带班工作总结,写成书面汇报交流材料,他们回校后在专门的时间作专题交流,让留校教师分享成功经验,吸取工作中的教训。让每一个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写出实践报告,表达心得体会,让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人身历练,得到启迪。并根据学校制定的相关规定,对社会实践中成绩显著者给予表彰奖励。

第2篇: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 德育 实践 有效教学 正确思想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76-01

德育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树立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实际价值。随着改革的深入,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新课改也特别强调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在中职德育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中职德育课教师不断探讨的新课题。

一、案例教学法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1.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需要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通过对案例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特征,强调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这种教学方法是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也是被广泛应用和认可的方法。

2.案例教学方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重要性

中职教育取消了入学门槛,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觉性差,理论学习热情不高,但他们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外界诱惑非常大,热衷于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方法适应中职德育教育教学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重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中职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分析,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重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德育课程的实践作用。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真实案例,设置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凭借案例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对事情的判断能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当事人的身份对事情进行判断,并通过讨论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案例的选用

选取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中职德育课国家规划教材中,精心设置了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节首案例、文中案例,便于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在选取时我们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案例必须从实际中来,如果是教材案例,也要贴近学生实际;如是教师编写,要符合客观实际,最好是学生看得见,闻得着的。第二,案例必须精炼、生动,选取择的案例数量不能多,只要高质量的典型案例。第三,案例必须有针对性,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第四,案例必须具有系统性,层层深入,含盖教学的知识与观点。案例的选取,是发挥案例教学方法的前提和基础,案例选取的成功与否,更是案例教学法能否实现有效性教学的关健所在。

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这门德育课,讲《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一课时,选取了教材案例故事《他的选择没有错》,案例内容中,关于就业的职业选择问题,是中职学生即将面临的实际问题,选择与专业有关的技术岗位还是与专业无关的管理岗位也是困惑他们的实际问题。案例内容精炼,但讲出了中职学生小强的职业理想,就业选择,小强的专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取向、学习工作状况和行为习惯,社会科技发展与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等等内容,仅此一个案例,能全面地复习《职业生涯发展的条件与机遇》课程内容,又足够用来学习本节课的确定发展目标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的思想观点等内容。此案例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是精炼、典型的好案例。

2.案例的引入与讨论

真正让学生了解案例、抓住案例、体会案例,才能实现吸引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进而达到有效课堂的目的。案例使用有几点建议:第一,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案例,让学生概括讲解案例,不要吝惜时间。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剥去案例非本质的细节,抓住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部分。第三,案例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只给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大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四,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以肯定,即使学生思考的结果和回答偏离正确答案,也要加以鼓励,不要急于下结论,要让他们自我反省,自我更正,通过引导,达到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是德育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德育课有效教学的重要衡量指标。

以上述案例故事《他的选择没的错》为例,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讲述案例故事,学生反复讲述,来完成对案例中晓强的职业目标、就业方案、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价值取向、学习工作状况等内容的理解和归纳,完成故事中关于家庭、社会、行业、职业等相关信息资料的提炼,进而独立完成老师设置的问题。

3.总结与评价

学生讨论后,教师要做出总结,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师的总结很重要,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总结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特别要明确指出应树立的思想观点,需要学生深入思考之处,要加以引导,培养思维能力,培养树立正确思想观点。第二,要对学生的讨论做出全面客观的总结,要看到学生的成功之处,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对于学生中有代表性的看法,教师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对于偏激的观点和不足之处要指出来,通过点拔和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和观点。有效的总结以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而不至于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评价是检验案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案例评析无所谓正确答案,主要看重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过程,观点是否正确新颖,以及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可通过加强实践练习环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进行正确客观地评价。

第3篇: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1 加强“以校为荣,爱校护校”的教育

曾看到过有些学校的学生在网络上发一些不利于学校言论的帖子,很多抱怨很多牢骚。造成了一些非常不良的影响。学校是个培养人才的地方,特别是现在国家加大对中职学校的扶持,学校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能十全十美,实际问题固然存在,但不至于成为学生厌烦学校,谩骂学校的理由。

要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除了要及时解决问题之外,学校还要正确利用舆论,通过刊物、电子网络和宣传栏、电视媒体等积极倡导本校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要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可以结合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举行对外活动时,鼓励学生多多参与,不仅让他们树立了主人翁的意识,也增强了学生了解学校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辱感。

2 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的专业特色,以专业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化职业道德教育

技工院校学生有着很强的专业对口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是为了某一些“专业”,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部署,重视实训工作管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实习、实训,注重转化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操守。顶岗实习回来后,要求每个学生用书面汇报实习期间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实习中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实习中你最不理解的是什么?然后由德育老师和专业教师共同配合进行汇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有的职校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注意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指导渗透其中,让学生把“遵守规程”与“遵纪守法”对应起来,把“流水生产”与“团队合作”对应起来,把“完成工序”与“履行义务”对应起来,把“工资报酬”与“劳动光荣”对应起来,引导学生在职业技能的不断实习中,一点一滴地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因而,在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入口,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使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3 根据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格局

根据上述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使我们明白,如果还是用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等“老传统”“老经验”来进行德育教育已经行不通了,或者是仅仅通过开设德育课程,仅仅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还是不够的。我们得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形成一个以书记校长为主的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为骨干,科任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一个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4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第4篇: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德育课 实践性教学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同样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要求将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行为养成结合,做到“教、学、做”合一。然而,部分教师并没有将实践教学理念落到实处,“重灌输、轻实践”、“重理论、轻实际”的教学方式依然普遍存在。即使部分教师组织了实践教学,也因为目的不明确、组织不规范、保障不到位而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推进实践性教学,全面深化德育教学改革。

一、深化德育课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尽管当前德育课教材更加通俗易懂,但是其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没有改变。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低、综合素质较差,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依然存在一定困难。加上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他们难管、难教,就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式”课堂教学方式,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填鸭式”的理论说教,使得德育内容更加苍白无力,不仅德育课的教学改革无法推进,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进入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阶段,对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与德育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提高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就业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职业素质。与面对高考压力的普高学生相比,虽然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人际交往能力、运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独立探索、自我表现意识等却比较强。因此,我们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根据德育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发挥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强等优势,把强化实践性教学作为推进德育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借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与学生特点相符合、与时展相适应的实践材料、手段或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开展校园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的自我体验中认知、领会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内化为理念,转化为能力,外化为行为,使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更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三个课堂结合,大力推进德育课实践性教学

如果说班级授课是第一课堂、校园活动是第二课堂的话,那么社会实践就是第三课堂。以班级授课为主的课堂教学是上好德育课的关键环节,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而是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环节。因此,必须把三个课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相互联系的教学体系,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德育与专业的无缝对接。这不仅是德育教学实践性的要求,而且能为学生对某些方面的德育知识的特殊兴趣、爱好和更高的学习目标、要求,提供和创造进一步学习、钻研的舞台。

(一)创新深化实践性教学――班级授课

深化实践性教学,并不意味着要本末倒置地放弃班级授课,而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组织活动和实践中,精心选择和设计适合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搞活课堂教学并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改进教学方法,适时采用案例式、情景式、仿真式、表演式等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如结合法律模块教学组织模拟法庭,结合人生模块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或提供本地、本专业实际的生活、生产案例让学生分析,就某个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辩论,等等,使抽象的理论以鲜活、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等现代教学手段,如在法律教学中插播《今日说法》、《法制天地》等录像,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场景,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直观地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改善课堂结构,组织课前三分钟新闻播报、时事演讲等,由学生轮流上台播报、演讲、解读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开发德育第二课堂阵地――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应将社团作为学生德育第二课堂的主要阵地,以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指导帮助学生组织诸如法律学习小组、时政兴趣小组、哲学与人生研究小组、德育小论文写作小组等,指导学生定期开展学习活动,每学期期末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在快乐的社团活动中自主地学习知识、开发潜能,培养辨别是非和竞争合作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律等教育只有在职业生活实践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学生领会职业道德、法律规范的内容和意义,提高遵守职业行为规范的自律性。应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在实训中心、就业办和专业课教师的配合下,设计灵活多样的情境式职业模拟行为训练、团队协作精神预设训练、行业(专业)角色模拟行为训练、就业应聘模拟训练等,引导学生以“职业人”的角色学习生活,更好、更快地提高职业素养。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开展讲座、座谈、知识竞赛、模拟训练等教育或体验活动,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组织企业文化进校园、我的职业生涯我设计等活动,邀请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一线工人、优秀毕业生到校宣讲企业文化、介绍成长之路、组织设计比赛等,增强互动性、趣味性,激励学生自信地学习。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第三课堂――社会实践

社会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大课堂。对学生知识的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于校内,还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利用德育教育基地、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和合作企业、共建社区等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到纷繁的社会世界体验,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模块内容,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学习等探究性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地实践体验中学习、感悟、研究知识和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经济模块教学中,可以结合“菜价”这一热点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自确定调研课题,通过深入蔬菜批发市场、零售市场访问商家、深入田间访问菜农、深入家庭了解情况等方式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或德育小论文,并组织课堂交流、评选优秀作品、汇编成册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增强自信。“实训周”、“实训月”特别是“顶岗实习”是职校学生的主要实践机会,既是检验德育课教学成效的重要渠道,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再教育的重要时机。德育课教师应树立全程教育的理念,积极参与实习、实训的教育、管理,协助学生做好从学习到工作的心理调适,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和教育。

三、健全三项机制,保障实践性教学有力有效推进

开展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是全方位的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深化德育课实践性教学,不仅需要德育课教师和教研员反复探索、反复实践,更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指导和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一)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重视程度

当前,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德育课教学,中职学校必须转变重专业课程、轻文化课程的观念,加强对德育课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整合校内、校外的力量和资源,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员参与、全员育德的德育教学工作体系,形成合力。改善教学条件,配备必需的电子备课设备,为组织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提供活动场地和经费支持,为深化实践性教学营造良好氛围,创造必要条件。积极选派德育课教师参加各级培训、教研交流或教学研讨等活动,提高专业教学能力。

(二)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指导力度

实践导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当然,实践性教学组织难度较大,要求更高,需要德育课教师加强研究和学习,努力探索适合本校、本人和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活动形式,提高驾驭和组织教学和活动的能力。教师要进入社会、深入实际,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及时掌握、收集和整理可以应用的各种素材;全程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总结活动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反思并为进一步改进实践性教学积累经验。德育课教研组应组织教师深入开展校本研究,结合本地、本校的德育资源优势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共同研究制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方案与操作规程,编写教学案例或素材,规划设计校园活动内容和社会实践项目,使实践性教学更具有参与的广泛性、时间的连续性、组织的规范性和实施的有效性。职教中心德育教研中心组应发挥牵头作用,加强教师培训和校际教研,建立网络教研平台和教学资源库,举办示范课、教研沙龙、名师讲坛、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等,引领、指导和推进实践性教学。

(三)完善与实践性教学相应的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激励和教育的功能。要做到“教学做”合一,深化德育实践性教学,就要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改变以往以考试定成绩的考核评价传统模式,建立和完善与推进实践性教学相适应的分层次、全方位的科学合理的德育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实现实践性教学常态化、制度化。应健全教育行政部门考核机制,将德育课教学纳入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和德育工作先进校评估指标,定期对各学校德育课教学特别是推行实践性教学的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和质量抽查,督促学校推进德育课实践性教学。应改革学校考核机制,从学校层面对德育课教师进行以实践性教学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情况考核,并将实践性教学实效作为德育课教师课时津贴、绩效工资发放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认真抓好实践性教学。应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以知、情、意、信、行五个维度为参考,将学生的课堂表现、日常行为,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参与率、参与情况及实践成果等作为学业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性教学。

总之,中职学校德育课不仅要传递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面对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我们必须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中职学生实际,积极探索提高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深化实践性教学,努力提高德育课的教学质量和实效,使德育课真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

参考文献:

[1]贺继明,蒋家胜,范华亮.从的《实践论》谈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改革[J].思想研究,2007,24,(5):144-146.

[2]张影.浅谈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256-257.

[3]华国智,刘高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及改革探析[J].职业,2012(9):247-249.

第5篇: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

中职校思政课引入实践性教学,结合当前的课改实际,将思政课的德育理论教育与丰富的校内外实践相结合,能在较大层面摆脱纯粹的理论说教带给学生的厌学影响,导引学生健康的价值取向。

一、中职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1)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兴趣亟待引导。初中学习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使得政治课沦为“副课”,老师不重视,学生不愿学。这部分学生进入中职校以后以混文凭为目的,学习上得过且过,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在学习上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为了毕业和就业而机械式学习,缺乏明确的理想和人生规划目标。

(2)重视专业学习,轻视德育。中职校学生对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理论知识较重视,尤其是在各种专业的资格证考证上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其他的基础课程的学习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任课教师,如果任课教师讲课生动有趣,学生就听,否则就无心学习。因此,在目前强调课改的背景下,可引入实践性教学,调整思政课教学计划的安排,根据思政课教材的特点,在德育课授课过程中配合、穿插实践性内容,通过实践强化对德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德育理论的理解与领悟。

(3)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需要。当前中职校思政课所使用教材经过多年改革,其内容更加贴近中职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内容并不晦涩难易理解,然而中职生依然觉得思政课枯燥、说教,缺乏吸引力,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授课教师未能引入实践性教学或者在授课过程中模拟实践性情景组织教学,寓德育渗透在动手实践与道德行为之中。因此,在中职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践行实践性教学不仅应成为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也应当成为中职校思政课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

(4)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中职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于实践性教学这一重要手段,使中职生在学好思政课有关知识、观点和理论的同时,唤起自我健康的道德评价标准和认识水准。为此,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尤其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手段的运用。事实表明,通过实践性教学或模拟实践性情景展开教学,它可以促使中职生改变被动接受德育、回避现实世界、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甚至冷漠无情的不良现状,还可以促使外在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道德的主动需要。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助于培养中职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中职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可行性

所谓实践性教学,就是注重实践。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性教学有益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虽然是教学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但在我校的课改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际可操作性。

(1)精心设计,认真准备。期初制订思政课实施性课程教学计划时,应围绕教学的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合不同年级中职生的实践性授课施行形式,形式的开展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有效性。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既要调动中职生的参与热情、启迪智慧,更要进行有效归纳、讲评、提高,切忌为了迎合中职生的不当需求而使得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和法制观念的养成教育,可以邀请基层法院的法官给中职生举办模拟法庭,就发生在中职生身边的案例进行现场案例说法,帮助中职生熟悉案件的审理程序,加深中职生的法制观念,提高中职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中职生到监狱、劳改农场等法制教育场所现场参观,听取失足少年的犯罪经过和忏悔报告,形成自我反思性总结,并在班级采取某种形式相互交流,从而提高中职生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增强中职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性。

(2)适合专业,适应社会。中职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性教学还应该从职校生的客观需求出发,针对中职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对行业人才需求的现行标准组织实施,将中职生的知、情、意、行通过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正如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对于初步踏入职校的学生,可以采取模拟情景展开实践性教学,如观看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专题纪录片;学习针对不同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金正昆礼仪讲座全集》;宣传低碳生活、培养人文情感的各类科教片等。而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职校生,则应将思政课德育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性教学,有目的地培养中职生的社会义务与社会责任感。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带领学生参加本地区举办的大型人才招聘会,组织学生到厂矿、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回到学校后,利用思政课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举办模拟面试,并要求他们撰写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求职信和个人简历。通过系列实践性教学活动,注重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思政课由空洞的理论说教向生活德育、社会德育的转变,在较高的程度上改善了中职生的德育思辨能力和抉择能力。

(3)中职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性教学的体会。中职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性教学应根据本校或本地区的实际条件施行,切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盲目进行实践性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成本的提高。组织实践性教学还应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管理问题、考核问题、评价体系,避免脱离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的“放羊式”“赶鸭式”的实践性教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6篇: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计算机课程 课堂教学 社会需求

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已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是高新技术人才。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中职计算机教育应从目标上进行改革,而改革的重点则在于如何让中职计算机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面向当今人才市场,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制订三套方案:一是在课堂上大量引入社会实践的例子,以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二是更多地模拟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三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切身体验人才市场、企业、行政机关等部门对人才的实际要求,以构建生活化、市场化的中职计算机课堂。基于此,本文围绕三个层面展开探究,旨在为使计算机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贡献力量。

1.构建生活化的中职计算机课堂

中职生毕业后面对的是社会和工作,因此,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必须和生活、社会及学生的求职意向接轨,让课堂教学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教师可从三个方面组织课堂,构建生活化课堂,以《微机故障诊断与维护》一课为例。

一是组织课堂,《微机故障诊断与维护》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故障诊断与解决方法,而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的理解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那么,根据中职计算机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时应将教学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回顾旧知识,由生活入手,导入新课题;第二阶段,提取计算机故障的诊断方法;第三阶段,让学生了解多种计算机故障的具体表现,同时通过实验验证、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三个环节,展示计算机故障的解决方案;第四阶段,回顾、分析并总结课堂。

二是组织学生学习。严格来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知识的过程,这就如同学生认识一个陌生人――首先通过外表判断性格,其次通过言语沟通加深了解,最后通过交往完全熟悉,而学习也是如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此时,对于学生来说,《微机故障诊断与维护》即是于一个“陌生人”;其次组织学生通过略读和细读判断知识的要点,确立学习方法;再次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和学生与知识的互动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最后通过实验验证知识,对知识形成客观认识。

三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师的责任,同时是组织课堂和实施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不是固定的,而是永远充满变化的。在课堂上,学生是充满动态的人,他们的思维心态会受到环境影响,因此,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应当能够顺应学生的动态变化,满足学生在不同心境下的学习需求,而这也是教师主导地位的重要体现。

2.与学生就业接轨,让中职计算机教育走向市场

中职学生毕业后,大多会在企业工厂等与运营生产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工作,这些单位都非常注重人才的网络应用与办公自动化能力,因此,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教师就要让教育与市场需求接轨,将最新的、应用最广泛的相关内容补充到教材中,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计算机专业技术的领先水平,将计算机课程与未来工作相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从计算机基础应用开始,培养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这个部分很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但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可以在教材中适当加入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技术与未来工作之间的密切联系。其次,要让学生通过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相关知识的应用,从他人或者是自己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增加实践自学环节,让学生在进行与教材内容相关实验的同时,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软件进行现场应用,通过适时指导将二者有机结合。

第7篇: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中职生;思想特点;德育教育

一、现阶段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群体,这些学生本身的特点是:年纪小,在初中基本上是后进生,长期不受老师重视,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情况,从家庭情况来年,通过对本校中职生的调查,有一半学生是单亲家庭,父母基本在家对学生失去了控制,另一半则是溺爱过头,对学习基本丧失了信心。其在校的综合表现为:厌学心理严重,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无心继续求学,甚至于有些学生拿起笔来就头疼,自控能力差,烦躁、易冲动,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经常因一时控制不了自己而做出一些鲁莽、无知甚至违法的事,对就业信心不足,不少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充满疑问和困惑。具体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思想特点。单纯、思想简单、是非观念模糊,缺乏真正的正义感,无远大的理想、依赖心强、好享受,追求和崇尚物质生活。生活目标不明确,生活态度不端正,生活习惯不良。

2、家庭背景。大多数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重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只满足于孩子的物质需求。丰富的物质生活环境,造就了孩子不爱吃苦,好吃懒做的习惯,再加上家长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家长的工作或家庭中的不幸、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等因素,也会给学生提供不良榜样和示范作用,产生不良影响。父母忙于赚钱养家糊口,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匮乏的精神生活导致了思想的沟通只限于朋友之间,而周围的朋友和自己的情况基本一样,孩子之间形成的错误观点和作用得以延续,父母苦口婆心的说教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叛逆和反感。孩子眼中只有自己那点可怜的认知观,也不会轻易接受老师的说教。

3、知识背景。由于中职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入学后听不懂课,又不肯吃苦,加上外界的诱惑太大,如网络、游戏、电子产品等。让学生无法静下心专心的学习。学习目标和方向模糊,人生的规划不明朗。有的中职生,老师强制学生练了二节课的字,学生当时对老师说,老师,我读完初中也没有今天写的字多。当然部分的中职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相对理论课,学生在上实操课的时候会相对认真。

4、社会阅历。基本无社会阅历,不熟悉周围的社会环境和求职环境,也不愿意接触社会,即使有过短时间的社会实践的经验,终也因怕吃苦而中途放弃。无法给自己正确的定位,职业理想也往往脱离实际。有些对自己的将来甚至没有想过,现在所想的只是网络、游戏,平时所谈论的也无非是这些相关的。

5、心理因素。叛逆心较强,心理也较脆弱,遇到问题不懂处理。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利主义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一些中职生,尤其是中职生经常出入娱乐性网吧,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出现了狭义、偏见、嫉妒、暴躁、孤独、抑郁、固执、攻击等不良个性的心理特征,经常逃学、旷课,甚至一部分中职生毫不犹豫或毫不内疚地说谎、欺诈或偷盗,做一些违纪违法的事情。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简单。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大部分的中职学校为了追求学生的就业安置效果,尤其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把专业技术的学习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学校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把理论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摆在了首位,把育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因而使学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难以适应当前中职生思想的发展变化。虽然学校开设了礼仪、职业生涯、法律与道德等课程,但德育教育的收效却不佳。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根据中职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德育教育方案。

1、课程设置不科学。德育课的老师在授课时基本只停留在理论的学习中,老师上课也是90分钟从头讲到尾,老师讲得无趣,学生也因缺乏社会阅历、家庭教育而无法理解书本上的含义,久而久之就厌倦了上德育课。在课程安排上,德育课属于基础考查课,学生认为学分少,或是选修课没有专业技能操作来得重要和实用,因此并不重视。学校或班级体针对本学期安排的德育课程安排配套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具有可操作性,不要只停留在书本上。因此学生缺乏对德育知识的实质认识,学校也并不重视德育教育的社会实践工作。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心理咨询机构,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

2、学校重视不够。由于大多数学校并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许多德育教育项目因缺少资金或有资质的教师而无法开展德育工作。同时有许多学校更会因德育教育工作收效慢而逐步减少投入,导致培养就业的学生素质不高,就业困难等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前景。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

三、德育教育改革策略

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德育培养,配合德育老师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德育老师要定期组织学习,交流经验。及时向班主任反馈学生的表现。

具体操作如下:1、基本礼仪课程要在全校普及,在此基础上,学校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如学校与企业联合,安排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时间去定点单位、企业实习。每个学期都必须要求学生参与。让学生从实践中不但学会运用在校所学的知识、包括德育理论,技能的运用等,这些过程中学生还能体验社会、加强认知的能力,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2、在学习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身的问题后,会回到学校认真学习,在书本中或通过咨询老师得到解决,从而提高自身。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防止与社会脱节,也能推进学生向社会发展的进度。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配合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3、德育课的教学模式改为公开讨论形式,老师可以就社会最近发生的热门事件让学生展开讨论,这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自主开动脑筋,分享自己的看法。老师就学生的评论作指正和引导,逐步让学生养成关心社会动态,更培养学生学会动脑的习惯。学校应经常组织班主任及德育老师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参与社区服务工作、扶贫、下基层体验生活等。实践结束后要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讨论、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加强学生们对思想教育的理解。

4、法制宣传要开展,学校应经常聘请一些法律工作人员就青少年犯罪以开会的形式教育全校师生。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明辩是非曲直、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把握正确的正确方法。学校必须开设心理咨询中心,让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治疗。做好心理干预和预防工作也是中心的重要任务。

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把德育与技能的应用提高到同一个水平,学生的技能培训离不开社会实践,德育教育也同样需要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在工作环境中学会与同事相处,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要求是什么,让他们的亲身经历,告之并理解礼仪、道德、法律的真实含义。只有认识了行动的意义,才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学校也应根据学生的实践进度,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不同时期的德育教育,比如一年级以职业意识启蒙、树立职业理想为重点,二年级以职业意识强化、职业理想确立、职业道德行为养成为重点,在顶岗就业实习前以端正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修正发展目标为重点,引导学生挖掘自身各方面潜力,形成奋发向上的动力,懂得珍惜在校生活,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总之,更要使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成为具有创新意识、探索意识的新世纪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的改革步伐就要加快,德育教育改革也应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刘蕾.现阶段中职德育教育的困境及其有效性对策.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 3-11.

[2]杨鑫.浅谈中职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与解决方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4.

第8篇: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就业能力

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职院校中,验证计算机教学是否有效的方法就是看中职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及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利用实践实训教学,对于中职生提高计算机实践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而实践教学既在于“教”的落实,还在于对学生的“学”的实践。对于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要有明确的定位,全面考虑中职生进入社会工作所需要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以下笔者对中职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要如何提高,做了如下分析,给广大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一、要想提高中职生计算机实践能力,首先要对本专业进行合理的定位

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涉及到方方面面,没有人可以样样精通,首先中职院校要根据市场对计算机人才不同的需求,对专业进行合理的定位与设置,全面考虑学生日后的就业能力。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对自己要着重哪方面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进行合理的定位。要根据中职生基础知识以及学习能力普遍不高的缺点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应该把目标定位在办公自动化操作员;网页、动漫制作;平面设计排版、立体绘图;初级程序设计员;局域网管理员这几方面的专业学习。学校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要相应定位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图形图像设计等方面。

二、提高中职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关键是要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

合理的专业设置,可以让中职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析自身的能力,并在这个范围内给自己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想达成目标,就要有相对应比较合理的计算机教学体系来加强对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设置计算机课程时要以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为基础,不过,各个专业都不是孤立的,在设置课程时一定要把各个专业的知识进行融合,但一定要分清各专业课程知识的主与次,根据这些来对计算机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

对于网络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侧重网络操作系统方面,主要培养网吧或者小型企业单位局域网络的网络管理员,但为了满足日后的工作需要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必须结合网络规划组建以及互联网相关方面的课程。

而图形图像专业的学生,网页设计以及动漫方面,要加强对dreamweaver、javascript、access、flash等软件的学习与应用;平面设计及立体绘图方面,则要着重photoshop、corel draw、illustrator、pagemaker、autocad、3d max等这些常用软件的学习与应用,培养能够单独进行网页制作,动漫设计,平面设计排版与房地产效果图设计等相关工作人员,并融入日常软件安装与硬件维修以及互联网相关的课程,提高综合的就业能力。

通过以上的列举,无论计算机的专业与课程如何划分,一定要专业技能的训练为核心,让计算机课程为其服务。

有了合理定位的专业课程设置,计算机专业教师利用案例、演示这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让教学的过程更加具体化和直观化,用生动、具体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计算机知识的新奇与新颖,产生进行尝试的欲望。

三、通过上机实践来提高中职生计算机实践能力

3.1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想真正的了解并熟练掌握某个软件的使用方法,在对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以后,必须要进行大量的上机实践,让基础的理论知识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应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定要合理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

3.2注重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的实践是所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应完成的实践任务。锻炼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使用,如:键盘和鼠标的使用,最基本的打字技能以及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比如在打字技能的训

中,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坐姿、动作、指法的正确,并在熟悉键盘各个按键的基础上,进行盲打练习,还要逐步对打字的速度进行提高。

技能知识的实践是每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技能,是就业能力高低与否的体现。例如图形图像处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photoshop这一软件时,要着重基础工具的学习和使用,掌握基础的应用知识,学会使用基础的文字处理以及图像处理,能够熟练应用移动、裁切、套索、钢笔等工具,让学生制作常见的平面广告宣传单,在这个过程中熟悉工具的同时,并了解相对应的快捷键,提高工作的效率。

3.3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结合应用

教师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在设计课程时,要用案例引导与任务分解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实际操作的技能。让学生对案例解决的相关知识与方法,进行直实系统的详细了解,并在任务驱动的作用下,让学生成为主体,让求知欲去驱动学生积极的在实际案例中去应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用热情的心态和积极主动的探索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3.4 给学生提供机会走入社会实践

要想提高计算机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在于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即使在课堂实际上机操作和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是不同的,课堂没有实际工作的氛围,例如,学图形图像处理侧重平面设计方面的同学,教师可以联系大的广告公司作为实践基地,让学生进行针对客户的平面广告设计操作,并解决在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总结自身不足并对不足之处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体现实践的真正含义。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实用的技能型人才,要让实践实训教学成为中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通过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知识的实践,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在教学中根据专业对口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的掌握计算机技术,并了解自己专业侧重的目标在就业时所需的具体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中职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和日后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丛会. 中职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方案构建的有关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0)

第9篇: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教材里的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形神兼备,文质俱佳,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能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也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编排课本剧是这类教材教学的最佳方法,并且“演”在诸多活动形式中,是最具魅力的、深得学生喜爱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形式。例如,学习课文《鸿门宴》时,学生对鸿门宴上项、刘双方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极为感兴趣,对项的骄傲自大、优柔寡断,对刘的老于世故、多谋狡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前,教师让学生们查找资料,反复研读,理解不同角色的人物形象。课堂上,学生自行组织课本剧表演。学生在原文本体验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再现场景,重新解读人物形象。生动形象的动作、犀利幽默的言语、丰富多彩的表情,把一些人物特点,尤其是项羽爱听奉承话和刘邦的奸诈、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实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那场剑拔弩张的没有硝烟的战争。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他们在不知不觉的娱乐活动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

情景再现。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是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使学与用有机结合,最终转化为能力。情景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培养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也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个人道德修养。中职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叛逆心理较强,不善言语,难以沟通交流,导致他们或者自闭或者轻狂,两极发展尤为突出,协作、交际等综合能力较差。根据这一情况,教师要适时调整授课计划,开展“倾听和交流”课。课前,根据平时的观察,有目标地与部分同学沟通交流,了解掌握心理状况,引导他们从家长、朋友、同学、同事与个人的角度正反思考,整理材料;课上,老师有目的地指导他们双方组合,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情景交流。有的劝慰,有的说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截了当,有的讽刺挖苦等,风格各异。各组现场模拟交谈后,学生自行总结,老师强调。通过交流,他们深深地懂得了为什么尊重他人,如何尊重他人,掌握了说话的逻辑性、语调和语气的变化等,并体会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话技巧。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声情并茂的朗诵,直观形象的图像,以及表演课本剧等,教师要因人因事而定。利用情境教学,能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不仅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获得情景感受,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化难为易,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优雅或提高身份,而是为了提高能力与素质——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他人的理解、懂得他人的需要、提高对做事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能力、培养做事意识、摆脱书呆子气、掌握如何面对挫折、失败、困境的技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当我们把所学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能力,就是素质。语文能力的培养,单单靠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必须进行课外阅读。同时,课外阅读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熏陶情操。另外,阅读还能促进阅读技能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让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教师要向他们介绍和推荐一些作者及名著,然后要求每人制定一份读书计划,做好读书笔记,并在教室的一角创建“这边风景‘读’好”的图书角,号召学生将自己读过的优秀作品放在书架上供全班同学交换阅读。每周定期举行会,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每学期,在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专题活动,如“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走进四大名著”等。通过系列的读书活动,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