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名著范文

文学名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名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名著

第1篇:文学名著范文

关键词:审美教育;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

目前,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以审美教育视觉下的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来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名著的学习能力和审美兴趣,并且进一步令学生认识到文学名著语言文字的创作过程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促进学生情感思维的成长和发展。

一、创建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的问题性教学,激发学生的活跃性思维

对于高中语文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不能够只停留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在进行文学名著的教学中需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感情思维,从而令学生进入到文学名著所创造的情景当中,真正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且从中得到自己的感悟。因此,在审美教育视觉下的高中语文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创建问题型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和理解文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学名著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造成祥林嫂如此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究竟是什么毁掉了祥林嫂的一生?这些问题都可以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开展对于文学名著的探讨和思考,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名著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并且,通过这种问题性的教学,还可以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价值观。

二、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想要在高中语文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在课堂上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语文教师除了具有自身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之外,还需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根本上更加深刻地融入到高中语文文学名著的学习中。除此之外,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审美观,他们更加需要的是教师对于自己审美能力的尊重和认可。因此,语文教师在文学名著阅读的教学中只需要起到一个辅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名著阅读的积累,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发挥自己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在学生进行文学名著的自主学习中,可以对文学名著中的人物、环境、语言等进行自我理解和总结,从而更加贴切地把握作品中表达的情感,而不会受到其他人或事物的影响来左右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对于文学名著的鉴赏能力,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课堂效果。

三、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为目的,多种教学方式相融合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潜质来进行因材施教。首先,应当根据学生对于文学名著接受能力的差异来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审美教育,选取不同的文学名著来分别对学生进行引导,逐渐提高学生对于文学名著的理解层次,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目的。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巧妙的课堂导语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名著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文学名著赋予情感,这样才能够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可以使用各种多媒体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通过声音、画面的巧妙应用和结合,来实现学生对于文学名著情景的还原。例如在教学《雷雨》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营造开篇那种凄凉的大雨,沉闷的雷声,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文学作品的情感当中,来体会作者在创作文学时的感情思想。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语文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是需要细细地品味文学作品中含蓄的语言美、独特的人物美以及丰富的文化美,语文教师自身应当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这样才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将审美的观念传递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文学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各项文学名著的审美教育探究和讨论等方式,来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我国文学名著的探究,并且通过这些文学名著的阅读和鉴赏,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作者:杨慧洁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吴岩.审美教育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J].教书育人,2016(12).

第2篇:文学名著范文

1.循序渐进

名著阅读初期,学生看见大部头的巨著会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要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一些一、二百页的小册子开始读,逐渐地深入。

2.比较阅读

目前,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均有普及本,而普及本很适合初中学生阅读,读起来相对轻松容易。可让学生先读普及本,再读原著。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原著与名著影视作品作比较阅读。

3.化整为零

名著的阅读不是短时间所能完成的。许多学生无法应对这一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制订简单易行的读书计划。如每日根据能力大小读十到二十页,把计划数与实际阅读数逐日填好。这样,一个月下来,五百页左右的名著在不知不觉中就读完了。

4.读书交流

定期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的感受。同时,要倡导一种新理念:师生同读,父母子女同读。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同读一本书,所获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让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交流读书感受,益处多多: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距离,能促进学生心灵和人格的正常培养,更能提高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能力。

5.鼓励创新

第3篇:文学名著范文

2012年10月,我对我校七年级学生(7个班,330名学生)名著阅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七年级学生学业压力小,阅读时间很充分,但因各学科作业较多和学生自身懒散等因素,名著阅读的意识不强,阅读习惯没有养成。2013年5月,我对我校九年级学生(5个班,243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即将迎接中考的九年级学生,对于中考考查的六部名著的阅读率尚可,而教材推荐的其他名著作品则不太重视,偶尔读读缩写版,可见初中生在阅读品质上的功利性、依赖性、浮浅性较为严重。

近年来,泉州中考十分重视考查初中生浏览文学名著的能力,可见提高初中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性。主要的课外阅读必读书目有《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简爱》《伊索寓言》(《爱的教育》《格列夫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前几年主要考查故事情节概述和人物形象分析,分数6分。但只考查其中一至两部名著。近三年则涉及到至少五部名著,分数8分,考查的内容更细化。回想这三年来与学生一起阅读名著的经历,看到初三的学子匆忙应战的模样,我一直在思考明年的名著考查内容会有怎样的调整变化,其考查的难度会加大多少,发现七八年级的学生只有脚踏实地认真阅读文学名著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作为语文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名著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

一、课堂渗透,课外拓展,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兴趣是初中生阅读名著的首要条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一些名著节选的课文的不同特点,巧妙选择切入口,选择性地向学生讲清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作品的价值意义及其疑难问题、阅读时应注意的地方和可运用的方法等,设法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给予及时有效的阅读指导,让他们在“好之”和“乐之”中求知。

学习《美猴王》时,我组织学生讨论“美猴王集猴性、人性、神性于一身的特点”,引导他们从整部作品中再去寻找其他故事,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孙悟空这个形象。

学习《空城计》时,我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片段,对比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区别。许多学生认为课文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腻,给了他们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影视作品对于一些典型细节的叙述远不如原著生动。

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介绍了书名由来,为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设置了一些简单的题目抢答。

1.《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以――为首的――人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2.梁山寨主先后有三位:――、 ――、――。

3.武松途经――打死一头猛虎,被聘为阳谷县都头,巧遇失散多年的胞兄――。――接其母上梁山,在――歇脚取水,见老母被老虎吃得仅剩残骨,怒杀了四虎。

4.鲁智深绰号――,因遭官府通缉,到五台山出家,后因闹事被派到东京大相国寺看管――。偶然结识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两人交情甚好。

正在细读《水浒》的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得心应手,而部分学生还未读,面有惭色,但促进了他们阅读的决心,在班级里掀起了阅读《水浒》的热潮。

二、开展多种活动,坚持做读书笔记

初中生的思维往往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阅读只流于表象的理解,不能深入到意蕴层,领会文章重点。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水浒》时,组织“取经故事”(故事会)、“话说水浒好汉人物”(演讲赛)等活动,或者利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每位同学轮流讲一个《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或者在引导学生阅读《简爱》《骆驼祥子》前,组织学生鉴赏精彩的影片,出一期有关简爱、祥子的手抄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亲近名著,鼓舞他们阅读文本的信心,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三、建立班级小书库,参与学校读书会,进行广泛交流

班级设有图书柜,每人提供两本名著,由班长统一管理,充分利用每天中午1:20至2:00统一阅读,或者建议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学生会、书友会读书俱乐部定期举行的读书交流会,阅读鉴赏他们推荐的一些优秀作品。学生在广泛的交流、借鉴中,形成了阅读文学名著的良好气氛。这时,教师要合理巧妙地让学生以写促读,做好读书笔记,每天摘抄约一百字的精彩片段和有关的鉴赏文章。

四、完成名著阅读评价

学校教科室下文给语文教师,落实名著阅读计划,要求语文学科把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作为语文学科成绩考核内容之一,以推动各类读书活动。各年级备课组要重视名著阅读的阶段性测试,建立学生阅读记录卡,记录学生名著阅读的篇目、过程和收获,教师定期检查、评比学生的阅读记录卡、读书笔记,评选出优秀者进行展示和奖励,从而完成对学生名著阅读的综合评价。

五、鼓励多角度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第4篇:文学名著范文

当然,这样去分析名著阅读现象难免显得粗疏,也许我们需要从更具体的原因人手,去弄清楚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自从文学名著诞生之后,估计它就在跟流行文化争夺读者,而争夺的结果可能是文学名著越来越处于下风。比如,在电子媒介不发达的年代,文学名著的对手只是通俗文学,读者只需要在鲁迅与“鸳蝴派”之间做出选择,但现在的情况却不同了。好多名著已有了它的替代形式——电影、电视剧,新兴的网络文学又风起云涌。读者在今天必须做出更多的选择:是在网上随意乱逛,还是静下心来读书?即便读书,是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还是读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而终于想起了名著,却又多了一重选择:是成为《红楼梦》的读者还是充当《红楼梦》的观众?终于决定要看电视剧了,但究竟看哪一版好呢?是87版还是最新版?如此说来,只有经过了重重选择,读者才有可能接近到那个真正的名著。而每一次选择仿佛就是过一道关卡,读者有充分的理由在某个关卡之前绕道而行。结果,读者不知不觉就错过了与许多名著相遇的机会。

于是也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文学名著争不过流行文化?这就需要明白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我曾写过《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快》的文章,快,其实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为了适应这种快,我们发明了许多新式武器,比如快餐食品,比如动车、飞机。然而,这种应付快的手段最终又变成了让我们变得更快的理由,结果我们的生活不得不越来越快。因为快,人们被投入到永远的喧哗与骚动之中,静不下心,稳不住神,终于失去了从容淡定。

名著的形成往往是慢工出细活,所谓“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想要开始真正的文学阅读,也得先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闲下来。十年前的马原就曾说过:“看小说一定要沏一杯茶,安安静静的,没有人打扰,心里很闲。不会想:今天股票涨了还是跌了?不会想:哎呀,呼机又响了,谁又呼我了?我要赶哪个场。绝对没有这些。看小说最好是冬天,还得有太阳,太阳照到身上一点都不讨人嫌。……太阳那么温和,你坐到窗前,靠近太阳能照见的地方,让那阳光暖暖地照到你身上,然后偶尔喝一大口好茶。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看个短篇,大概三个小时看一个中篇。看完以后把眼睛闭上,那真是享受。今天有这个时间吗?今天谁读书啊!我觉得小说特别像茶,小说需要品。现在人们已经不喝茶了,喝饮水机里的水,喝可乐,因为那东西方便,伸手就来。”

即便有了这种状态,读者也不一定就能去读文学名著,因为在读名著之前,还要克服某种畏难情绪。一般而言,名著都会有某种难度,这就需要读者在阅读之前有所准备。然而,尽管读名著有难度,没状态,我还是觉得人们应该去多读一些名著,尤其是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似乎就更应该这样。那么,为什么要读名著呢?其中的理由数不胜数,比如,读名著可以培养自己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照亮自己的生活,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获得真正的高峰体验,等等,这些都是理由。

除此之外,我还想指出一个也许常常被人忽略的理由:读名著可以提高自己的欣赏趣味,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力。

刘勰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常常感到庆幸的是,当我渴望着文学读物时正好遇到了上世纪80年代。现在看来,那个年代既是文学的黄金时代,也是没有多少流行文化,人们只能去读文学名著的年代。就是在那个年代里,我读了不少的文学名著。如今,我甚至已忘了许多名著的故事情节,但我依然记得它们的味道。正是因为还有这么点资本,所以我敢笑话那些哗众取宠的文学,也敢在一些所谓的大作品面前说三道四。当然,我也时常会问自己:为什么那个年代你没有去读更多的名著?如果读得再多一些,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第5篇:文学名著范文

关键词:影视艺术;文学名著;影视制作;改写理论;《水浒传》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古典文学名著被制作成影视作品。近年来,我国又兴起了一股古典文学名著影视作品重新制作的热潮,在制作过程中都把重心放在了创新、超越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上。影视制作包括编剧和拍摄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语言内部的转换过程,目的在于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重构原作意义;第二个过程是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是通过声音、图像等媒体手段对剧本内容进行多模态构建。这两个过程都可以被看作是广义的翻译行为。翻译是对原文文本的改写,古典文学名著的影视制作也是对原作的改写。本文试根据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为例,分析文学作品影视制作过程中改写思想的体现。

二、改写理论与影视制作

任何翻译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接受环境中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操控而进行的不同程度的改写。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改写都体现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因此,翻译不仅仅是译者的个人行为,而且也体现赞助人的意志。赞助人对翻译活动的操控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权势地位。作为一定意识形态的代言人,赞助人利用话语权力对译者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甚至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直接干预,而译者是以改写者的身份参与翻译活动的。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之下,译者也并非毫无选择,相反,他们可以选择接受制约,也可以选择挑战,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体现译者自己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译者主体性既包括译者的能动性,同时也包括译者的受动性。译者受到的制约越多,其创造性也越强。

改写思想也体现在古典文学名著的影视制作当中。译者即影视制作者,赞助人即投资者和潜在的观众等。他们对影视制作的操控也体现在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权势地位等三个方面。影视制作者不但受到赞助人的操控,同时也受到原作的束缚。和译者一样,影视制作者只不过是从两个枷锁中间寻求一条出路,实现一种平衡。理想的状态是最后的作品既能体现赞助人的意识形态,保障译者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同时又不违反原作的思想精神。这就要求影视制作者在赞助人意志的操控之下,选择适当的策略和方法,在忠实于原作思想的前提下对原作进行改写,使影视观众与原作读者有着相同的阅读享受。

三、影视制作中的改写

原作的思想通常隐含在情节的描写中,或者被物化在主要人物形象上。《水浒传》中的宋江仗义疏财,被誉为“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然而,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其貌不扬的宋江为何能够服众,做梁山之主呢?有研究认为,宋江从上梁山泊的第一天起,就表现出非凡的组织才能,具有军事家的机智和谋略。事实上,宋江的形象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既要反抗朝政的腐败,又要维护帝王的统治。作者试图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寻求平衡,希望把宋江塑造成忠义双全的楷模,同时,深受儒家“无为”、“寡为”思想影响的作者不可能让宋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这也使得宋江的形象长期以来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

作者对宋江形象的刻画中采取了科学叙述和艺术叙述两种叙述方法。按照科学叙述,宋江是典型的仁义之士;按照艺术叙述,宋江所做的都是不仁不义之事。影视制作者应该把这一矛盾忠实地表现出来,对原作的改写既不凸显宋江的仁义道德,又不渲染宋江的“勇悍狂侠”。下面分别从人物形象和水浒精神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在影视制作中的改写。

1 人物形象的改写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影视作品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原生态的,等待着读者去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后者是由影视制作者创造出来的,已经经过了解读,给观众留下的解读空间很小。杰出的编剧或导演能够从一千个哈姆雷特中抓住最为典型的一个,使之成为最大概率形象,或者尽可能地使其保持原生状态,留给观众较大的解读空间。经典名著能够让读者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理解和新收获,因而百看不厌。高质量的影视作品有时也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受,那些导致人们百看不厌的成分恰好是没有被制作者完全解读的部分。优秀的影视作品会诱发观众阅读原作的兴趣,拙劣的影视作品会限制观众做进一步的思考。

《水浒传》第六十回讲述晁盖率军攻打曾头市,半夜三更劫寨时中了埋伏,混乱之中被一枝刻有“史文恭”字样的毒箭射中面门。作者没有明说是史文恭所射,但读者从箭上所刻之字上做出的第一反应就是史文恭所射。而晁盖临死时对宋江的嘱咐“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却意味深长。其一,晁盖知道宋江有投降朝廷的愿望,不希望把寨主的位子让给他,他量宋江才能平庸,不可能捉得“射死我的”;其二,“射死我的”没有明指,说明晁盖知道射死他的人可能不是史文恭。原作的叙述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金圣叹的解读是:杀害晁盖的其实并不是史文恭,而是宋江。隐含在文字当中的这些微妙信息在电视剧《水浒传》和《新水浒传》中都被抹杀得干干净净,用特写镜头直接把射杀晁盖的凶手推向了史文恭,没有给观众留下任何思考的空间,其艺术价值也大大削弱。

原作对宋江形象的刻画集中体现在骗取秦明做强盗和逼迫朱仝上梁山两个片段中。在《水浒传》第三十四回,秦明被花荣用计活捉。为了让秦明上山做强盗,宋江派人去青州城杀人放火。导致秦明全家被杀。

秦明见问,怒气道:“不知是那个天不盖、地不栽、该剐的贼,装做我去打了城子,坏了百姓人家房屋,杀害良民,倒结果了我一家老小,闪得我如今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我若寻见那人时,直打碎这条狼牙棒便罢!”

按理说,宋江正是那“该剐的贼”。然而,秦明“又自肚里寻思:一则是上界星辰契合,二乃被他们软困,以礼待之,三则又怕斗他们不过”。这种反应显然与秦明性情不符。在描写秦明的几段文字中,作者四次提到“秦明是个性急的人”。如此性急之人,如今也“只得纳了这口气”。这个闪得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宋江这么做只是为了“先绝了总管归路”。然而,在宋江自己仓卒决定并走上梁山泊的途中,一封报丧的家书,便使他叫苦不迭,捶胸顿足,哭骂自己是不孝逆子。这种作为似与仁义无半点瓜葛,而宋江表现出来的不可动摇的孝心正体现了他自私阴险的本性。

这段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关键作用的叙述在电视剧《水浒传》中被一概抹去,在电视剧《新水浒传》中虽然得以保留,但对原作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改写:一是王矮虎、刘唐等在宋江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去青州城杀人放火;二是青州知府以为杀人放火者是秦明,于是杀了他全家作为惩罚。前者直接把罪行从宋江身上移开,并成功地加在了慕容知府的头上;后者阻断了观众的解读渴求,并引导观众表达对残暴官吏的愤怒,对秦明弃暗投明的喝彩,对宋江“替天行道”的支持。这种改写表面上维护了宋江忠孝仁义的形象,但实际上却打破了作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试图寻求的平衡,使观众对宋江的形象产生认识上的偏移,从原作、作者和读者的角度来看都是失败的。

《水浒传》的主题之一是逼上梁山,但实际上大多是宋江所逼。宋江上梁山之后,“众好汉皆宋江延揽而至”。在《水浒传》第五十一回,虽然“众人都称赞宋公明仁德”,但真正的仁德却从朱仝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朱仝为了雷横能够照顾老母而私下放了雷横,替他吃官司,赔尽自己家私,被发配沧州。因为深得沧州知府喜爱,朱仝在盂兰盆节带知府的小衙内看灯,却遇到宋江唆使来逼他入伙的雷横。

雷横道:“哥哥在此,无非只是在人之下,伏侍他人,非大丈夫男子汉的勾当。不是小弟裹合上山,端的晁、宋二公仰望哥哥久矣,休得迟延自误。”朱仝道:“兄弟,你是甚么言语?你不想我为你母老家寒上放了你去,今日你倒来陷我为不义!”

然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宋江指使杀人成性的李遣残忍地杀害了小衙内,又绝了朱仝的归路。

只见吴用、雷横从侧首阁子里出来,望着朱仝便拜,说道:“兄长,望乞恕罪,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分付如此。若到山寨,自有分晓。”朱仝道:“是则是你们弟兄好情意,只是忒毒些个!”

当下朱全对众人说道:“若要我上山时,你只杀了黑旋风,与我出了这口气,我便罢。”李逵听了大怒道:“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

按理说,朱仝与宋江有不共戴天之仇。然而,这种仇恨也只在李逵碍于宋江情面,“只得撇了双斧,拜了朱仝两拜”中化解了。朱仝的仁义与宋江的不仁不义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宋江表面上慷慨大度,但对自己的仇人剖腹挖心,生啖其肉,“真有犬彘不食之恨”。然而,这种典型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情节在电视剧《水浒传》中被完全删除,在《新水浒传》中被改写为李逵与朱仝争夺小衙内时失手把小衙内丢下了山崖。虽然保留了情节,但歪曲了原作的意图。

2 水浒精神的改写

文学名著在影视制作中无论如何改写,但不可改写原作的精神。《水浒传》是一部非常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又浸透着极其绚烂的浪漫主义精神。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成功典范。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渲染集中地体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在对武松打虎的叙述中,武松吃了五斤牛肉,喝了十八碗酒。这在常人是难以想象的,但这是武松,因此读者愿意接受。尽管是大英雄,武松也未必敢与老虎较量,但在酒力作用下,还是出现了较量的场面。武松本来有烧棒为武器,但如果用武器打死了老虎,也不会在观众心中掀起太大的波澜,李逵后来也曾用武器杀死了四只老虎。作者只好让武松打急了,烧棒打在了枯树上,折为两段,于是只好徒手打虎,“打到五七十拳”,把老虎打死了。这种浪漫夸张的、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叙述让读者能够产生一种冲动和释怀。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电视剧《水浒传》对打虎场面的表现扣人心弦,武松大英雄的形象在徒手打虎中得到痛快淋漓的展现;《新水浒传》的制作者显然曲解了烧棒打在枯树上的含义,为了突出场面的惊险、打虎的艰难,在武松与老虎的对峙中,武松明显处于劣势,情急之下伸手捡起地上的石头,随手拔出腰间的尖刀,于是运气使其绝处逢生。武松打虎连烧棒都不用还会用得着石头和尖刀?这显然不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压制了观众的心理期待。

观众心目中的梁山好汉,个个英勇了得,人人身怀绝技,七八百斤重的石头能举过头顶,碗口粗细的杨柳能连根拔起,理所当然比一般的市井无赖厉害,一刀杀死牛二,三拳打死镇关西不仅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内。知县看了武松和死虎,心里也自忖“不是这个汉,怎地打得这个虎”。观众岂能接受西门庆能和“这个汉”形成对手?毕竟西门庆不是梁山好汉。然而绝处逢生的场面在武松和西门庆打斗中再次上演。

西门庆“一脚踢中武松右手”,但这不能解读为西门庆可以和武松形成对手,因为武松知道他一脚踢来,“只顾奔了去”。这样的情节和景阳冈打虎遥遥相对:杀一个西门庆哪还用得着“那口刀”?读者无意追求武打场面的持久、壮观和悬念,而有意体味武松打死西门庆的。这才是水浒精神。电视剧《水浒传》对武松和西门庆对打的场面虽然经过了改写,让打斗场面激烈了一些,但自始至终武松掌握着主动,胜负没有半点悬念;武松和蒋门神的打手在飞云浦的对打也不乏夸张的成分,但也给观众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这样的改写才能维护读者心中的大英雄形象,还原原作中的水浒精神。《新水浒传》的制作者明显把西门庆踢落武松手中的刀解读为武松由主动变为被动,凸显了西门庆的武功高强,甚至让西门庆把刀插入了武松的身体,把武松逼到了绝路,于是复仇的怒火使其绝处逢生。如果不是观众心目中固有的英雄情结的支撑,如果不是观众知道影视制作者最终会让武松取胜,武松和西门庆的这场打斗在结束之前真是胜负难料。与此同时,观众的英雄情结在影视制作者一味地追求打斗场面的激烈和悬念中被无情地撕碎,水浒精神荡然无存。

第6篇:文学名著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语文

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可以说是我国在艺术方面的瑰宝。这些古典的文学名著集合了古代先贤的主要观点以及思想或者情感等各方面的艺术,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记录了当时我国的民族文化以及智慧的具体情况。古典文学名著从《诗经》《论语》以及《史记》的辉煌,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美,一直到四大名著的各具特色。这些古典文学名著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不断追求的精神,以及对于真善美品质的渴望,也让学生学会给予别人、大自然或者社会一定的关怀。在新加坡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求将中国的古典名著作为授课的主要课本,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和观察,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和优势。无论是通过我国国内的教育教学情况还是其他国家的教学状况,我们都能够看到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适当讲解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难题。

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运用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国的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并且以发展比较永恒的人性作为最终的教育目的,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一种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和社会的情感,并且能够拥有更加真实、更加全面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如果高中语文老师将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工作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仅能够非常清晰地表现出古人留给我们后世的优秀的人文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发扬,与此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开始进行思考尊严、使命以及社会责任、个人责任等与人生相关的问题,由此看来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引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以及健全学生的尊严、人格等人文教育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2.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运用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集合了我们民族的各种优秀语言艺术,所以它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这就为高中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准备了非常丰富的阅读材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以及理解能力,最终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编写者大部分都是语言艺术方面的大师,所以他们在名著语言的使用上有着非常精湛的手法。后来出现的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在语言方面能够运用恰当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古典文学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研究,例如:我们熟知的朱自清以及余秋雨等很多学者。由这些可以知道,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能够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二、高中古典文学名著教学对语文老师提出的要求

1.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要想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知识教好,就需要这些老师能够读懂这些作品,同时能够从这些作品中读到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想达到上面讲述的这种水平,高中语文老师就应该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老师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将原著进行仔细的、反复的阅读,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领会名著中的精髓之所在。语文老师让自己学会不是最终目的,只有让学生真正学懂才是关键,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要想使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还需要阅读有关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例如:《文学理论教程》以及《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等其他相关的理论书籍,从而让自己在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言而总之,阅读书籍的数量越多,那么阅读习惯就越良好,从而也就更能提升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2.时刻关注相关的学术动态,重视国内外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现在我国的学术界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以及进步,大量的学者开始尝试从多种不同的角度以及多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来解读古典文学名著,但是在很多高中学校的语文课本或者相关的教材中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更新却非常少。所以高中的语文老师要想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课程很好地完成授课,那么就应该时刻关注相关的学术动态,以及国内或者国外的相关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学术底蕴,从而以最好的知识水平以及最好的教学状态来为高中学生的教育教学进行服务。比如:在《三国演义》的选文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老师在关注原著研究的同时,还需要对百家讲坛下易中天评三国的相关演讲给予一定的关注或者重视。与此同时不仅需要关注国内的学者对于《三国演义》的研究或者分析,同时也需要留意国外的学者对于它的态度和评价。

参考文献:

1.顾建英.高中生文学名著阅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 2010:23-27.

第7篇:文学名著范文

一、教师要极力营造一个阅读名著的氛围

可以在班级内建立一个小型的阅读书库,以语文教材为引子,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学名著的课文,这些精彩片段的同时,教师应该对该名著进行充分的介绍,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同时抽取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分享每位同学的阅读心得。确定好某一部名著以后,制定相应的时间表,同时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特别是写好读后的感想,对某一件事情的评议等。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加以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略读速读精读,教给学生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掌控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以名著为内容的课外作文题目

比如,林冲为什么要上梁山,为什么他经历了那么多磨难才想到上梁上?关羽因为什么放曹操一条生路,这和他的哪些性格有关系?利用设置悬念和诱导的方法,激发学生对阅读名著的兴趣,主动去书中寻找自己想知道的东西。在收集这些问题的同时,让学生交流解疑。组成各个讨论小组,小组解答不了的,由小组代表质疑,全班共同合作解决。这个自主交流阶段,应该促成学生广泛思考、发言,甚至形成讨论和争议的局面。

三、利用电视剧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好多的名著都被改编为电视剧,青春期的学生对流行时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追逐欲,抓住他们的这种特点,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热播剧中的精彩片段,和自己自己阅读过的原著进行对比,好多的影视作品很难恰到好处地表现著作中的精彩部分。比如,在《水浒传》中描述鲁达拳打镇关西部分,作者不光把打斗过程写得非常精彩,而且在刻画人物形象及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表述也是非常生动,光观看十几分钟的影视剧,学生不可能很好地领悟到这么多方面的信息。教师应该让学生将影视作品和名著进行充分的比较,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文学名著的独到之处,需要学生用心灵去体验,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去,陶冶情操,增进智慧。

第8篇:文学名著范文

一、抓住学生课外阅读需要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小学、初中阶段涉猎名著极少,新课标中所列八部名著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只是听说过,系统阅读过一部的更是寥寥无几。面对厚厚的《三国演义》《红楼梦》,根本不知从何下手,一片茫然。面对这种情况,我抓住学生课外阅读需要心理:认知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一方面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另一方面是出自于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种心理需求是求知最基本的原动力。

首先,开展名著阅读的交流会。遵循学生课外阅读需要心理:追求赏识的需要。这类阅读心理需要分成两种:一种是通过阅读得到父母师长的赞许,另一种是为了通过课外阅读增加谈资,从而赢得同龄人的敬服。我告诉学生,名著是经过历史洪流卷席,大浪淘沙之后沉淀的金子。不管是思想还是艺术上都存在极高的价值,阅读它们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其次,我根据学生不同性别、性格、心理特质,在规定书目的基础上,引导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女生多愁善感,喜欢风花雪月,我就将《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一幕娓娓道来。男生崇拜英雄人物,说罢赵子龙单骑救主,个个热血沸腾。老葛朗台的吝啬令人捧腹,觉新的懦弱引来讨伐声一片……

文学名著的原著很出色,很多的文学评论家对于这些文学名著的解读也很到位。文学评论家的这种解读,实际上是教学生如何去品读这部名著。我有意识的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名的文学评论家评价名著的文章,学生在自己初读的基础上,有名家的指点,会更深入地理解原文。

二、循序渐进、培养阅读能力

首先,我告诉学生当代散文家、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过一句话,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所以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制定长期的阅读计划,每天阅读名著的时间、篇目。力求把读文学名著当成生活的必需,务必每天亲近文学、每天都和作家进行心灵的对话。随着身心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中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感,课外阅读便成了他们排遣孤独的突破口。他们以书为友,与书中人物交流思想、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得到自我振奋与陶醉。

其次,指导学生科学阅读的方法。如“择要摘抄法”“圈画点评法”“写读后感”等。尤其是圈画点评这一方法,学生边读边记,在思考中升华。当他们回顾自己写下点点滴滴的收获,成就感油然而生。再则,每天上课,都设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每天分享一个名著故事。互相督促鼓励,形成愉快的阅读氛围。

第三,有针对性地梳理长篇名著阅读。长篇小说篇幅长,人物多,情节杂,学生难把握容易混乱。名著导读课便至关重要。第一步,向学生提供导读材料,材料主要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等等,让学生在读之前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以某一要点切入。例如《三国演义》导读:

通过对英雄的分析点评,引导学生去感知其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并适当进行对比,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1、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央电视台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断:三顾草庐、舌战群儒、赤壁之战等。

2、请学生谈谈对片断中人物的感受?(小组讨论)刘备、诸葛亮、曹操。

3、回归文本,制定部分回合让学生阅读,然后小组合作,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1)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你印象中的曹操又是怎样一个人?

(2)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刘备却处处流泪,你是如何看待刘备的“眼泪”?

(3)诸葛亮运筹帷幄,谋略过人,但你相信他真懂得七星台祭风、五丈原禳星吗?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才能。

在比较的阅读过程中,带动学生进行思考,进行讨论。一方面通过交流可以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观点的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4、总结延伸。利用课外时间,认真阅读《三国演义》以及相关资料,并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形象,并就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和探讨。由面到点,化繁为简。

三、注重实效,定时进行名著阅读检测

1、课前5分钟。以课前讲话的形式展开,可以复述一个名著情节,可以交流对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的赏析,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对公认的好句子、段落朗诵甚至背诵。

2、采取“我读文学名著”的日记传递。班级准备一个日记本,用记日记的形式,一天一个人,从甲同学传到乙同学,让他们去谈自己读了哪个名著,或者是哪个名著片断的主要故事情节,锻炼一下他们概括情节的能力,之后就是谈自己阅读的感受。让学生有一个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半学期评选一次好作品,加以奖励。

3、两周小测检查一次。根据新课标考试要求,以书面考查形式检验学生读书质量。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4、整体感知阅读,这一遍阅读安排在寒暑假期里。由于假期时间集中,他们完全处于自主的地位,便于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特点。同时对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心得记在阅读笔记上,开学后交流、检查。

四、 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做学生名著之路的点灯人

第9篇:文学名著范文

【关键词】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田沁鑫;改编与重释

当今社会,文学名著越来越多的被改编成为戏剧、电影、电视剧,这些经典作品被重新诠释与理解。2008年田沁鑫版《红玫瑰与白玫瑰》作为国家话剧院纪念中国话剧百年活动的收官之作,集结了田沁鑫导演,李东、刘科栋等优秀工作人员,秦海璐、高虎、辛博青等优秀话剧演员,获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田沁鑫导演对张爱玲的原小说进行了再创作,焕发出自己的生命活力。

一、穿越时空的设置

观看这部话剧让人不得不说的是对时空的打破与自由演绎。张爱玲的小说基本上是以佟振保的生活经历,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记述的。写作的大致顺序是:佟振保出国留学,和巴黎一个的第一次,和初恋玫瑰的暧昧与柳下惠的名号;然后回国借宿王士洪家与娇蕊相爱,分手;接着是与孟烟鹂相识结婚,乏味的婚姻生活;后来孟烟鹂出轨小裁缝,振保公开,两人闹得不像话;最后振保又变成了一个好人。田沁鑫的话剧则打破了叙述顺序,戏剧从佟振保婚后一个雨天偶然发现自己的妻子与小裁缝发生婚外情开始演起,然后回忆起自己和娇蕊那种惊天动地的爱情,然后是被迫分手与开始乏味的婚姻,最后回归生活洪流之中与现在时间对接。这种时间的调整明显使整个戏剧脱离了小说的束缚,从某个节点展开回忆,追溯主人公的情感,使戏剧更有张力。

与此同时,话剧的舞台非常简单,中间一道十米长的玻璃通道将舞台隔成了两个空间。面对观众左边的是白玫瑰和乏味琐碎的婚姻,右边则是红玫瑰和浪漫心动的爱情。将红白两朵玫瑰,两种情感同时展现在舞台上。如同田沁鑫自己所说,舞台被玻璃走廊一劈两断,宛如男人的心房:左心房,右心房。一个里面是妻子,另一个里面是情人;一边怀揣着社会责任,一边向往着内心渴求。通透的玻璃材质,则是希望让两个空间既互相独立又不完全隔离,让振保可以清楚地看见另一个自己。

将过去的王娇蕊和现在的孟烟鹂同时呈现在舞台上,佟振保则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两个场景之间还有一些小互动,就好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这样的设计使社会外部的纷乱复杂就被忽视,种种情节就被淡化,人们内心的种种喜悦,纠结,迷茫,痛苦,尴尬,爱恋就像在玻璃通道之内被裸的暴露出来。这种对时空的超越通过一种对比和直观的冲突,直观展示戏剧人物的情感,引起人物的共鸣。

二、两人饰演一个角色

看这部话剧觉得很有特色的是由两个人饰演白玫瑰,红玫瑰和佟振保。我猜测每一个角色的两个演员分别代表不同的内心。红玫瑰,一个是只为爱情的纯真,另一个则是诱惑成熟的肉体;白玫瑰,一个是懦弱胆小的家庭主妇,另一个则是“勇敢的”和裁缝、控诉振保的追求者;佟振保,一个是追求自己内心爱情的,另一个则是深陷于世俗的。这部话剧的演员只有八个人,除了这三个角色,就只剩王士洪和小裁缝。而道具也非常简单,玻璃通道,两边的桌椅和不同的旗袍。社会上的,指指点点的人等相关人员都通过旗袍之类的道具变化而来。从这种演出资源分配上的详略我们就可以看出导演希望弱化外部社会对人们内心的影响,聚焦人们内在的精神状态。而两人分饰一角,通过同一人物不同内心状态的对话和行动将人物的复杂内心和情感变化直观的表达出来,让人们真实而强烈的体味剧中人物的悲喜。

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是两个佟振保。以下面一段两个佟振保的话为例。

“振保乙:她的手面上一小块皮肤握到我的手有一种紧缩的感觉。

佟振保:千万别爱上王娇蕊,她是有夫之妇

振保乙:面容姣好,油光水滑。

佟振保:她的丈夫是我的老同学,老朋友。

振保乙:身体的轮廓一条一条,一寸一寸都是活的

佟振保:我是佟振保,我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振保甲是世俗中的被制约的,振保乙则是顺从自己欲望与爱情的。佟振保的内心非常的纠结挣扎,面对一个自己非常有欲望有感觉得女人,却因为她是有夫之妇,丈夫还是自己朋友,不能毁了自己的名声种种原因而被限制。这非常地直观和有感染力,让人们和演员们一道陷入剧情。

但也有不足之处,孟烟鹂和王娇蕊的每个人的两个角色我觉得并没有达到和振保一样的效果。饰演白玫瑰的两人我根本就没有分清;而饰演红玫瑰的两个人秦海璐的出现时间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我并没有从这样的分饰中体悟到什么,这样做并没有将红白玫瑰的性格中分裂与挣扎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分出来,有一种形式大于实际之感。不过一个白玫瑰和小裁缝与一个红玫瑰与王士洪分别为两边的背景感觉还不错。

三、部分情节的变动

在这部戏剧中,佟振保第一次见王娇蕊是她坐在王士洪的大腿上,手上点着烟;然后振保进门是撞倒娇蕊扶起她并有一段对话,由此他爱上了她。这一段在戏剧中反复的被回想被提及,并且还有撞倒白玫瑰无趣的表现的对比。可能导演需要大幅度的动作表现出人物情感和烘托氛围,或者是以撞倒暗示娇蕊陷入爱河的情节需要,或者是戏剧舞台的限制不能表现出来太细微太朦胧的东西,这个情节和原小说中的第一次相见完全不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佟振保第一次见娇蕊时,娇蕊在内室洗头发,“堆着一头的肥皂沫子,高高砌出云石塑像似的雪白的波鬈”,溅了点沫子到振保手背上,振保觉得“那一块皮肤便有一种紧缩的感觉,像有张嘴轻轻吸着它似的”。我一直觉得这个初见的场景才是最贴切的,洗头发就给人一种干净纯真之感,但与此同时穿着纹布浴衣的女人又尽显性感本色,这样的娇蕊不只是振保,也让我为之折服。从看娇蕊洗头到开着不热的水洗手再到振保去洗澡捡地上的头发,到处都是她,牵牵绊绊。这个爱上的过程迅速而又美好,是我在这部小说里最喜欢的一部分,可惜在话剧中被改变。

这部话剧是从孟烟鹂和小裁缝的婚外情开始演起的。在小说中这个情节所占篇幅并不大,作用也没有那么明显。但我很认同在戏剧的舞台上将它放大后演绎,这个情节放大后的效果非常好,这是孟烟鹂的转变,一个平淡的女人也从别的男人身上找寻安慰,孟烟鹂对小裁缝略带恭维和敷衍的聪明,美丽之类的夸奖也会欣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对象数据的采集、筛选和分析;建立健全审计法律法规和相关准则数据库,畅通内部各部门数据共享渠道,通过数据共享,实现财务会计数据与各类教学科研业务数据的相互关联,为查核问题、评价判断、综合分析提供基础。

其二,拓宽内部审计范围,建立风险评估审计,对高校存在的各种潜在因素进行分析,根据高校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内部审计工作应该从财务领域拓宽带其他领域,包括高校资金管理、人员管理、风险管理以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建立教学质量管理评估体系加强对教学质量风险监控;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模型和风险监控体系,对高校筹资、投资和日常资金运营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保障高校资金正常运营,为高校的相关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其三,完善审计制度,规范审计流程。高校要根据业务情况和经济责任审计要求,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力争做到所有的审计业务都有章可依、有据可循,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具体来说是要统一审计通知书(经济责任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方案、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等审计文书标准格式,严格按工作流程开展审计,实现内部审计职业化。

3.3强化审计结果应用

一是开展后续审计,强化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要求责任人限期整改;对审计提出的意见,要求责任人逐一落实采纳;对查实的违纪、违规问题应与纪检监察部门的协调配合,严格追究问责。同时审计项目结束后应当安排对上一年度重点审计项目的整改情况的后续审计,通过实地观察、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查证要求责任人按整改方案限期整改是否真实到位,并出具后续审计报告,从而确保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公示审计结果,扩大审计监督的影响面。高校应按校务公开要求,在校内推进公开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审计结果;通报其他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逐步探索向社会公开所有审计结果。同时将审计结果应用于高校考核、评优、评奖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提高审计权威性和威慑力。

4结语

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转变观念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必须不断强化内部审计的改革与创新,持续推动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内部审计全覆盖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审计工作的新要求,也是高校审计工作的必然趋势。高校应该发挥内部审计核心地位,完善机构设置,创新审计技术,采用多样化审计方法,拓宽内审范围,实施“全过程”“全覆盖”,为实现高校事业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郑克强.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及路径探究[J].企业导报,2016,14(22):15-17

[2]刘娜.推进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22(18):40-41

[3]王康.关于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和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6,2(208):268-269

作者简介:

袁玉文(1971-),女,汉族,四川大学管理学院会计专业毕业,成都体育学院审计室,研究方向:审计。

喜和娇羞,乖顺的人也会出轨。这是佟振保的改变,不论在剧中还是小说里,振保从这里开始毫无顾忌的放浪,以此不知是报复别人还是自己;在剧中它还有唤醒对王娇蕊记忆的作用。这里是一个矛盾爆发的,当舍弃内心爱情而营造的家在慢慢地破碎,振保应该怎么办?

在其他情节上,戏剧也有增加或减少。比如在外求学时的与初恋玫瑰基本上没有涉及,振保的家庭他的母亲弟弟妹妹也没有出现,其他的社会外部人员也很少涉及。而增加了三位主演之间的互相应和的台词表演,比如最后乘车时就将孟烟鹂和王娇蕊放在一起,让她互相认识和有对话。这种部分情节的变动使情节更集中于三个人之间,注重三个人的内心活动,减少了外界的干扰因素,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三个人的情感变化。

四、整体风格的改变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有一种骨子里的悲凉,那种无情的批判与淡漠理性的笔调总让人读完后觉得心被扎了很多个小孔,缠绵的疼。但田沁鑫导演的戏剧却是在有一点搞笑甚至黑色幽默的基调里让情感如大江大潮放肆痛快的激荡人心。

因为两人出演一个角色,两个人之间相互调侃,就如同相声让人听着很松快。比如振保两个人相继说话,甲“我的太太王烟鹂”,乙“什么王烟鹂…”;乙“她见了我不抬头,见了我的朋友也不抬头”,甲“连看电影她都不抬头”。两个人一唱一和,说着或互相补充或互相拆台的话,用这样的方式变现人物,推动情节,让人比较放松。

在语言的运用上,导演还运用了上海方言,比如佟振保和小裁缝争执的时候“侬过来”“有种侬打咿呀,哈哈哈”方言的运用让戏剧鲜活,搞笑了起来。而且有些语言利用人物间的对话展现出幽默,一个人说振保是纺织工,另一个人就会接上“程师”;还有不要住公寓要住单栋的,拆了重盖的调情;因为我们家用灯管的回答…这些小细节处处透着幽默。

除此之外,这处戏剧还用夸张热烈的动作来表达情感与情节。比如振保与娇蕊爱恋时他们热情的弹奏钢琴;振保嫌弃白玫瑰,他们睡觉时相互纠缠,振保努力推开…在这部戏中,扛,摔,抱,跑,跳等大幅度动作非常常见,用这种大开大合的动作表现出热烈的情感。

我看这部戏最感动的地方是在振保公交车上偶遇娇蕊之后,振保的内心痛苦而纠结,将原小说中开头的一段放在最后说,对自己大段的肯定后说“我是不相信有来生的,不然我化了名,也要重新来一趟”。

田沁鑫导演的改编总体上是成功的,在表达主题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对小说作了全新的阐释。就像娇蕊说的“爱总归是好的,虽然吃了些苦,可还是要爱的”“我不过是往前闯,碰到什么就是什么”,人的一生总会有许多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会有无尽的纠缠,重要的是不畏惧,不迷恋,不贪心。

参考文献:

[1]高淑敏,林婷.田沁鑫戏剧时空艺术探微――以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3

[2]许波.《红玫瑰与白玫瑰》:小说、电影、话剧[J].福建艺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