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会计的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模式 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必修课。是以研究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重点。其任务和目标是通过讲授工业企业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工业企业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商品流通企业和施工企业及其他行业成本核算的方法,成本报表的编制和分析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流程、成本计划编制以及成本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其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专业建设的水平,关系到专业和学校声誉。
一、《成本会计》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现成知识的传授,教学的内容体系相互割裂,孤立地呈现信息;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强于知识运用能力,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以《成本会计》课程为例,传统教学模式与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比较如下:从思维过程来看,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是从理论出发进行演绎,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归纳;;从教学内容来看,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细分章节,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强调综合;从材料准备来看,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提供材,强调配套、完备的教辅材料,重逻辑体系,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是由学生自选教材,强调框架式、标准化的课程指导书,重任务体系;从教学目标来看,我国传统教学模式重在掌握经验,重在模仿,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重在完成任务,重在创新;;从模式类型来看,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是传授式,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是探索式。
由此可知,《成本会计》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如今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1.教学内容改革
(1)设计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整个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中,要特别注意新时期的经济情况,经济环境变化,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以及教学条件和课程状况,根据实行学分制和主选修制的需要,科学制订教学计划,从整体上优化专业课程的组合,可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各自的需要和兴趣修习课程,形成具有特色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2)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是教材,传统教材的教学内容不能充分反映新知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材的多样化也不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①正确处理好教材的继承性与先进性、知识性与方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以外最新的、最先进的相关知识。高校网站有优秀教案、政府网站有会计政策和会计环境等信息、行业和企业网站有工作动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上网获取信息已成为国外高校课堂教学重要的一部分,很多课后作业要在查访指定网站后才能完成。学生通过浏览网站,不仅能了解动态、扩充知识,还能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个性发展可得到尊重。②编制课程指导书。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知识点、疑难解析、教学进程、参考书目及文献资料、网站访问、讨论题、作业题、成绩评定等内容编成指导书,并在课前发到学生手上。③可引进国外优秀教材。
(3)筛选《成本会计》课程的课外必读书目。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实践不断加以改进。精心筛选学生学习成本会计课程的课外必读书目,并利用学校阅览室的良好条件,要求学生认真研读反映会计学最新学术动态和成果的资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体现合理的知识结构,选择性地引入新资料、新观点、新理论。教师还可撰写学术著作和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
2.教学方法改革
(1)可将《成本会计》每周的课堂教学分成三个单元来完成。第一单元授新课,一是重点、难点讲授,二是知识点扩充引导,三是布置任务(讨论题、作业题、案例分析);第二单元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答疑、讨论案例;第三单元实验,如上网查资料、观摩课件、自我测验。第一单元是对第三单元的监督检查和补充,解决认识上存在的基本问题。第二单元是重点。第三单元是关键。
(2)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网上交互式教学。组织专人、会同学院教务处等有关部门加快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步伐,争取尽早建成会计学网络教学课堂。同时,还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的途径,实现课程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讲授,而其他教学环节可借助网络实施,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实现网上交互式教学。
(3)注重实践教学,加大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力度。为了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高校还应主动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加大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力度,争取与公司、机关、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书,给学生提供真正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
3.评价手段改革
过去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考勤,二是作业,三是考试。笔者认为,评价手段应多样化。首先以实验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考查学生是否能做到自己去学、学的效果如何、操作水平怎样。其次,以讨论中的表现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丰富试卷题型,增加辨析题分量,以考查学生对知识面、点的掌握情况,重在考查知识运用能力。最后,以学习中的行为表现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学生道德素养的一个方面,它对工作态度的形成至关重要,对学习态度的评定应该在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中占有一定的份额。
参考文献:
[1]于富生,黎来芳.成本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
[关键词]高校;会计制度;成本核算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0-02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实施,给高校成本核算提供了良好的核算基础。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不断改进,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等,高校已发展为自主办学、面向社会的独立法人实体,以往单一的财政拨款教育投入,也逐渐演变成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多样化渠道筹集方式。由此可见,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益的提高,是当前高校与政府共同面对的难题。
1 高校成本核算现存问题分析
1.1 成本核算意识淡薄
我国高等院校所需成本长期以国家政府财政部门投入为主,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解决高校教育经费的来源问题,直接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其经费筹措责任。但正是在这种惯性思维指导下,大部分高校忽略对政府教育投入的合理使用,更不注重其支出项目是否具备经济效益。因此,在教育经费使用中,高校缺乏主动进行成本核算的意识,不利于提高教育专项资金利用效益。之所以产生该问题,一方面是高校领导主要为科研、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具备成本核算等财务知识,尚未认识到高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高校教职工普遍认为成本核算与自己无关,只需高校领导层处理即可。
1.2 基础理论研究匮乏
现阶段,高校成本核算基础理论研究有待完善,其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确定成本核算的具体对象时,由于学者之间的争议相对较大,致使成本核算对象陷入无法明确的尴尬局面。二是成本核算范围过于模糊。一般来说高等院校的成本核算范围是教育培养等相关费用与财政支出,而在现实中这些经费的支出项目被分作教师离退休、教育科研、后勤保障和学生奖助学金等费用。三是缺乏有效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当前高校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只单纯地整合堆集相关财务数据,尚未形成规范有效且统一的成本核算方法。因此,从这三个方面来看,高校成本核算在理论研究方面还较为匮乏,有必要进行完善。
1.3 高校成本核算的其他问题
第一,核算基础始终采取收付实现制,该制度严重制约着高校成本核算,特别是确认收入支出方面。凡是发生过的现金支付,无论属于本期与否,均体现在记账凭证中,而对于未发生的收支则不做记账处理。但这种形式在高校成本核算过程中,将严重降低成本数据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第二,过度重视支出核算,忽略成本核算。由于高校运行长期依靠国家政府,缺乏强烈的经济意识,普遍认为院校不会面临破产风险,受到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高校在成本核算方面严重乏力,对核算务实较为生疏,以至于在实际核算过程中,仅仅核算支出项目却忽略成本核算。第三,对固定资产不做折旧财务处理。高校一般采取与行政事业单位相似的会计核算方式,因此在处理固定资产时,通常不做计提折旧摊销操作,无法体现教育服务过程中其产生的价值损耗,甚至使其与高校成本体系相脱离,进而对高校成本核算产生不良影响。
2 高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2.1 有利于高效管理考核开展
当前高校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既往政府包办的模式逐渐演变为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无论基础建设、人才引进还是招生就业等方面,均已实现与市场的衔接,但这种发展使高校必须面临办学风险。再加上社会各界对高校会计信息有更高的要求,导致传统报账式核算方法明显不适应,这些现象加强了社会对院校成本核算的需要,并推动了高等院校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因此,从管理高校的角度来说,成本核算是其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对高校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2 有利于优化高校资源配置
现阶段,我国高校存在教育资源浪费和教育经费匮乏的问题。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当前大部分高校以提升教学质量为重心,但忽略高校内部管理,严重缺乏办学成本效益意识,比如:某些高校极易出现教学硬件设施重复购置、设施利用率低下、安排行政管理人员过多等现象。这就需要科学准确地制订高校成本预算方案,对所需财务成本进行充分合理精确的计算,以达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成本核算是其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条件。
2.3 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发展
目前,高校产业的发展方向逐渐由公益化转为产业化,而高校主要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高校学生则通过参与相关活动沉淀知识、培养能力,进而回馈社会实现其内在价值。但这一内在价值增值过程相对较长,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因此,高校必须妥善处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尽量以最低投入培养优质生产人才,保证良好的财务控制状态。由此可见,成本核算对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3 优化高校成本核算的策略
3.1 高度重视高校成本核算
对于企业来说最终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高度重视成本控制。而高校虽非盈利机构,但成本控制仍然非常重要。因此,要不断完善高校成本核算体系,高校各级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成本观念。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成本核算研究机制和标准。尽管我国学术界在高校成本核算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国家仍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其深入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重视高校成本核算研究机制的建设。
3.2 优化高校成本核算方法
从当前高校成本核算方法来说,具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双轨制核算,由于高校主要采取收付实现制进行成本核算,这种方式极易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学术界提出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与收付实现制核算充分结合来进行转换。双轨制核算增设项目包括预提费用、教育成本和公共费用等,其能够使总账科目联系明细账科目,从而促进高校成本核算有效结合高校支出核算。另一种为单轨制核算,当前高校日常会计核算务实主要遵循核算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以此来进行高校成本核算。
3.3 强化高校成本核算主要流程
通常高校成本核算流程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第一,收集整理高校非财务与财务的资料,这些资源的来源为高校财务部门,其主要包括汇总数据和明细数据,具体科目分为设备资本性、人员经费和补助的支出数;第二,明确成本核算对象、范围与周期;第三,高校成本会计科目的合理设置,通过设置会计科目确保高校成本核算的完整性、系统性,但必须基于权责发生制来转换事业支出数据;第四,落实归档、记录、核算及分配工作;第五,加强高校成本报表编制,所谓成本报表就是对审核周期内成本水平和教育经费支出情况的真实反映,即高校成本核算的实质性体现。
4 高校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策略
4.1 明确高校成本核算的前提
高校会计与企业会计不同,在展开高校成本核算之前,必须对会计主体和分期重新确认。而高校成本核算的会计主体为整个院校,学生培养周期制则为会计分期。然后再根据其特定运作规律,明确肯定会计时间为当年7月1日到次年6月30日。与此同时,高校方面必须严格遵循成本核算基本原则,如:实际成本计算、权责发生制、相关性、分期核算等原则。
4.2 确定成本核算的内容框架
第一,人员经费,即教学、教研和各职能管理人员的工资。教学、科研人员的工资主要包括课时费、基本工资、实习指导和实验等经费;各职能管理人员的工资主要是指行政管理、后勤保障、教训教育管理等人员的工资。第二,运行经费,即指引、协调全体教职工与学生,以及维系高校健康持续运行的必要经费保障。合理利用经费既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也能合理促进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通常运行经费就是指行政管理、教学业务、后勤保障等密切关系师生教学与生活的经费。第三,基本建设经费,其作为高校固定成本,主要指学校实物资产,包括体育器材、实验仪器、教学辅助设备、附属校区、教学楼、学校占地、学生宿舍及食堂等,这些均为高等教育货币性资金的具体物质体现。此外,要保证教学活动等职能正常有序运行,高校方面有必要加强相关维修维护工作,这也属于基本建设经费范畴。第四,可持续发展经费,高校最主要的职能是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高校还是我国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近年来,随着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深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科研工作与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之间呈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可持续发展经费就是推进高校科研项目开展的条件,也有助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培训教师教研队伍等。
4.3 设置成本核算会计科目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包括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后勤支出、财务费用及其他费用等,其作为高校费用支出的全面详细反映,不但是对各高校多样化支出结构的充分考虑,为成本构成分析提供了极大便利,更是政府拨款和各高校成本核算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依据。虽然,从表面来看这种科目设置,可让高校根据教学活动各职能按照责任中心对成本费用进行归集,有助于全面反映高校成本行为。但就成本核算方面来说,还应遵循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设置以核算支付期与归属期相反的支出项目,并设置资产减值准备账户,比如:增设会计科目预提费用、待摊费用和坏账准备,从而解决高校学生欠费等问题,实现对成本费用的全面核算估计,同时还应设置奖助费用等其他费用科目。高校除对上述成本进行核算外,还对人才培养的成本进行核算。奖助费用通常指对学生保障性的支出和奖助学金。近年来,该项支出数额随着我国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逐渐呈现出上涨趋势。
5 结 语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能够满足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所提出的要求,有助于促进高校成本核算的正常有序进行以及政府部门对拨款收费标准的科学合理制定,并在提高高校办学效益和加强内部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方面应加强成本核算观念,从思想层面上提高重视程度,深入研究探析高校成本核算方法,以实现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高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洪丽.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下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企业导报,2015(18)..
[2]杨昕烨.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下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以S大学为例[D].宜昌:三峡大学,2015.
[3]林建飞.新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下生均教育成本核算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3).
[4]徐光英.执行新高校会计制度下培养学生成本的会计核算[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9).
[5]燕廷淼.试论高校新会计制度与成本核算[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关键词】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反思
成本意识是指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观念,是“节省成本的观念,并了解成本管理的执行结果。”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程度。人同时以消费者和主人翁的身份看待他所处的环境,享受企业提供的产品,而环境的好坏、产品的优良与否,最终取决于人有无成本意识,有无尊重他人成本的意识,是否给别人增加了额外成本。成本意识包括注意控制成本,努力使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并设法使其保持在最低水平。树立职工的成本意识,就是要使职工树立这样一些思想,成本是可以控制的,成本管理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并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节约成本。只有树立起职工的成本意识,只有职工具备了良好的成本意识,才能建立起降低成本的主动性,才能使降低成本的各项具体措施、方法和要求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和应用。职工良好的成本意识是成本管理的必要条件。
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除了应注重成本会计理论与成本会计实践相结合之外,还应了解学生这个“人”。从“人”这个角度来反思我们的教学。人有三个身份:一个是自我;一个是企业中的我;一个是社会中的我。在教学过程中,更要考虑为了让个体的“我”产生良好的行为,在企业中好好做事,在社会中好好地行为,不增加别人的麻烦。所以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就应更为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对学生的培养。
1.懂成本才能管成本
懂得成本才能管理成本,个人成本不只在衣食住行上面,所花的钱不只是为了吃饭、住房、交通和养育儿女,还包含其他很多内容。这其实很像企业,企业的成本不仅仅只有工资、租金、奖金、招待费和办公费,这些是成本的同时也是资源,如果只降低这些成本,就会砍掉企业的资源。那么,个人成本包括哪些,又如何看待?这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使用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
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成本,从管理角度看,个人成本可分为以下几种(部分):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固定成本、不可控成本、无效成本等。
1.1时间成本: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葬送前程
超市门口经常出现长长的队伍,据美国媒体2008年11月29日报道,美国纽约长岛地区一家沃尔玛超市的一名职员28日清晨被蜂拥而入的顾客撞倒并踩踏致死。另有至少4名顾客受轻伤。这可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之一,因为某东西便宜,宁愿花时间排队,宁愿绕路去买。同时我们也发现,排队的人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其他这是用看不见的时间成本换取看得见的打折商品,可是你想过这个价值得吗?我们的时间真的这么廉价吗?答案是否定的。此类成本有些是我们可控的,有些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则提前做好准备,做好规划,尽量节省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记住:时间是人生最重大的成本,我们要减少无谓的争执、不要为了小利排队、不要人为地增加社会的无效成本。
1.2机会成本: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机会就是选择,一生中我们将面临很多选择。所有这些可能面对的决策,都会产生机会成本,选择一个就会失去另一个的好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把他的人生目标最大化,以此为决策的依据,就很容易判断下一步应该怎么走。记住一点,做决策不要只看眼前。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再放长远,一直看到最终目标,然后结合目标各阶段的实际情况来做判断,就会发现选择并不是件很难的事。
固定成本和不可控成本:提前预备,尽量化解。
生活中的固定成本很多,比如折旧性资产、家用电器的损耗、汽车的损耗等。买房产可以逐年升值,可是买一辆私家车就不同了,它只会带来固定的花费和折旧。消费好汽车、好服装、好电器会消耗我们的资产,但购买珠宝、名画就是投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见东西与《成本会计》教学的关系。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持有折旧性资产,尽量化固定成本为变动成本,甚至变成投资,来增加我们的资产。
不可控成本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无效成本,如交通拥堵、排队、商家没有诚信、物价上涨、银行收取某种费用、自然灾害以及意外事故等。对这些不可控成本,要保持快乐的心态,接受这些成本,如果已知道在某个阶段会出现这样的成本,就提前预备,用各种方式去化解它,把它降到最低。
2.时间管理的技巧
从上述内容,我们知道时间是每个人最重大的成本,所以如何来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及迫切。
2.1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
我们的学生往往做事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仅事情没做好,还耽误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根据紧急程度,可分为紧急和不紧急两种;根据重要性,可分为重要和不重要两种。这四种情况交错,就形成如表1所示的四个象限。
表1 时间象限分类
第一象限是紧急而重要的事情,非做不可,如上级的电话、应该参加的会议、应该交的报告等。第二象限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对完成人生的重大目标、工作很重要,对未来很重要,但目前不需要立刻完成。第三象限是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如打进来的推销电话、某些必须处理的不重要信件等,这类事情可以交由他人处理。第四象限是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没有必要在这类事情上浪费时间。所以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行设计及填写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表,也是对他成本意识的一个很好的训练。
成本会计实务是职校会计专业重要的实践课,通过对该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财会核算方法等技能。按照职校教育的特征,为全方面提升成本会计实务教学质量,完成培育高素养复合化成本会计专业人才的诉求,本文展开对成本会计实务的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以期对实践教育提供更多价值性内容。
1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征分析
调查分析显示,如今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方面呈现以下特征:其一,基础知识偏弱,学习能力偏低;其二,对于知识、学习上进心不大,不少学生提到学习就深感厌倦抵触;其三,学习上消极应对,投机取巧心理比较严重;其四,动手实操能力普遍较高。从这一角度看倘若能够在教学中实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的方式,会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推动培育高端技能人才目标的实现。
从职校学生学习规律方面来看,职校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应该在实践层面上,纠正和摒弃错误的教学方式,改变理论教学,加强对学生技能、实操的重视和培养。依循“必须、够用”准则,参考职业标准和课程内容相连接的要求,对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进行变革,摒弃一些实用性低难度还偏高的理论知识,采用现代化新教学方式,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主性。
2新课改背景下职校成本会计实务的创新教学研究
2.1教学内容的创新
首先,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该门课程体系的重新创立,使之科学合理化。良好的课程体系、教学安排是教学活动有效进行、加快教学目标实现的最基本保障。为了促进教学活动的创新,使之真正地施力于学生岗位能力培育,符合用工企业的职位需求,笔者曾不止一次地展开过实际企业调研,以对企业所需的成本会计岗诉求进行全面了解。这里所指的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型制造业。首先,依据调研结果,做出并制定了新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当中,中小型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流程、任务是最核心的依据和内容,单项工作任务到总体成本核算为步骤流程,参照流程教学活动中要多增加关于成本信息加工、整理、提供、利用等方面的知识点、技能操作。特别是要加强对实战模拟环节的重视和训练,参照企业所提供的真实成本核算资料来展开对学生的实操训练,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企业和岗位需求。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会计成本实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制造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需求的一些专业性知识、能力素质、计算制造业产品成本过程,来对课本内容予以调整。要将财务会计中和实训课程中雷同性的内容相互并拢,同时增加一些可以促进学生岗位实操业务能力提升的一些知识。总的来说,可以把会计成本实务内容分做以下几类:成本会计基础理论、要素费用归拢和配置、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在产品间的配置、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报表分析和制定等。最后,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创新。教学内容组织层面上,要依循成本会计工作流程来对教学内容予以规划。把实际性的工作流程和教训内容互相整合搭配,内容组织上要不断凸显学生的实操力,把每一个基础理论知识点和实操相互结合,实现教、学、做的合三为一。
2.2教学手段的创新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教学手段现已发展至多媒体网络技术阶段。现代化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技术,把投影仪、计算机等设备运用到教学课堂中,实现教学内容的直观化,令学生更易理解。成本会计实务这一课程实操性非常强,必须要采用电子课件来进行展示与呈现。通过这些方式把会计业务中需要的票据填法、会计凭证的制作、登记账簿的过程等均明显清晰地呈现出来,还可以借助于高科技设备来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演示,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除此,还可以创建学院课程网站。把老师的诸多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会计考试资料、政策信息等全部都放在网络平台上予以分享,学生在闲暇时间可以自行登录平台运用这些资料展开自主化学习,同时也能够在网站上实现和老师的随时互动沟通,及时提出疑问,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些技术和平台的发展和利用无疑对师生的教与学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3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即将某一个具体企业的经济业务当作教学案例,把成本会计实务的理论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学习的知识点,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使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目前企业、经济发展情况,更懂得会计知识的运用。老师要定期组织展开成本会计实例的编纂,并将其纳入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现实操作能力。
其次,采用情景教学法,该方法对于学生职业责任感、职业意识有很强的训练性。把较为抽象化的知识带入到现实化情景当中,更能赋予学生学习的真实感,容易有代入感,唤醒学生内在职业品格。学校也可以创建属于自我的学习实训基地,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外实训基地,在观赏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理解,不断提升自我实操能力。
再次,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方法。老师可以先设立一个个所需的情景角色,把成本会计岗位化作各类必备的角色,比如数据分析审核、账簿登记员、原始凭证填写人等,虚设一些与相关岗位相符合的工作内容,分派给不同的学生进行领任。在这种模拟化情景当中,每一个角色都会积极投身其中,在自己所属的岗位上完成相关内容,领到角色任务的学生也要想象自己是一名真正的会计师,必须把所学的技能、知识运用起来,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学习性。而在这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生一些问题或者产生诸多疑惑,此时老师可以带领大家一同展开探讨,予以解决,并借助于反复演练的方式把问题彻底处理掉,令学生们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最后,采用六步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分成了六大步,依次是资讯、决策、规划、践行、查验、评测。成本会计实务教学过程当中,该方法极具可鉴性和实操性。老师为学生讲解教学的要求,并将学生进行分组,给予他们一些基础的企业材料,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把生产过程予以呈现和展示。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沟通,最终每个小组提交一个方案,该方案对费用归集、账簿设立作出安排。老师为学生派发有关业务数据,让各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直至成员间达成一致给出方案。老师在演示时会以多媒体方式呈现出各类单、证、账表等,同时对学生所作账簿予以一一查检,指出问题所在。最终依据考核指标要求来对各个小组进行打分,对每位同学予以评价。六步教学法实操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学习和实操,对企业的资讯有所了解,讨论确立单据的传递方法,和其他同学一起来制作单据流程图,订立任务表,依据成本分析来给出相关建议。小组之间展开互动沟通,和老师的交流也逐渐增多。最后才是自我评价和梳理。这一过程对学生而言也是一次研究探寻的机会,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投身于会计成本分析实操中,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预先演练,锻炼和培养自我实操能力。
2.4其他相关创新建议
课程改革当中,老师要不断提升自我思想理念,以和时代相接轨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活动,不断学习借鉴全新的教学方法,提升自我的职业技能水平。老师还可以组织成立课改小组,一起来学习新课改的内容,摸清新课改要求,一起研究探寻新的符合课改要求的教学方法和路径。课改小组成员也可以参与其他外出培训活动,增强和其他学校的沟通,加快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改革进度。
教学过程中,要对老师、学生的身份建立清晰的认知,还原学生主体地位,务必让学生成为主体力量,敦促其展开自主探究学习,老师退居其后,做好一个辅导、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研究热情,使其建立正确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
最后,要不断敦促学校加大投入,建立仿真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训平台,帮助学生真正地利用所学知识锻炼职业技能水平。另外,与实际训练关联较大的设备等,也要第一时间进行查检和采购,对学生学习的环境、条件不断更新,使之和时展接轨。
总而言之,企业成本核算是一项体系化的任务,牵扯到的人员非常多,而且亟需多个部门协作配合,工作量也是非常繁重,这一岗位可以说责任大、要求高、任务重,所以对于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是非常高。这也就意味着职校在培养相关人才时,要注重对其人际交流、语言表达、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育,训练培养他们自身的职业敏锐度和判断力,可以全面综合的进行成本问题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较高的职业责任感、敬业心,对成本核算工作要热爱、熟悉,能够轻松驾驭,还需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及时反馈处理。
西南交通大学会计学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会计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主要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基础课有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课程。
(来源:文章屋网 )
《管理会计》的教学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将管理会计工作所涵盖的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全面预算和经营成果分析等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进行本量利分析、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和全面预算的相关工作的基本知识,了解工作环节中的基本方法,为学生进行管理会计工作奠定知识基础,并引导学生为做好实践操作做好理论准备。其中,变动成本法主要解决产品成本构成、存货成本的估计问题;本量利分析研究产品销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决策是在现实的客观条件下,根据确定的目标,对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和方法等作出决定的过程;全面预算是关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财务等方面的总体预算,是一种执行预算,数据要尽量具体化,以便各职能部门落实执行;经营成果分析介绍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分析和企业经营成果的价值分析两部分的基本内容。
二、《管理会计》教学的基本教学过程
1.课堂授课部分。由于《管理会计》本身具有知识量大、难度较高的特征,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的方式将课程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对课程内容的难点进行讲解,对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使学生完整的掌握有关的知识理论。在口头讲述过程中应当进行合理的板书,对重难点进行合理罗列,梳理知识结构和重要的逻辑关系。
2.课后作业部分。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之后,教师可以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布置作业,使学生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及时发现问题。教师还应当适当的安排预习任务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有一定的熟悉,便于教师进行讲解和学生的学习。
3.教学成果测试。在整个教学周期中,应当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可以是口头提问也可以是书面测试,在测试过程中除了进行知识掌握方面的考核之外也应当进行应用能力和理解程度的考察,督促学生进行深化学习,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提升实际能力的锻炼。
4.实践操作。《管理会计》是实际应用型学科,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应当安排一定的学时进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完善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升认识的水平,丰富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动态前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管理会计》基本教学过程的分节设计
管理会计的首要教学过程需要完成本量利分析的教学工作。本量利分析部分教学内容的主要问题包括成本的不同性态问题、本量利三者各自的财务管理内容和相互关系以及综合分析三者关系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各种计算方式。基本知识要点包括:1.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的定义、图形表达和三者的区别。该部分的难点是混合成本部分,需要学生理解包含半固定成本、半变动成本、延期变动成本和非直线连续成本的含义、图形表达、适用范围和分解处理过程。在动态过程中应当进行成本的可能值的估计,学生应当掌握根据历史成本资料进行成本分析,学会使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预测成本可能的走势;学会运用工业工程所涉及的投入产出分析估算成本;学生也应当了解使用合同和对账面分析的办法进行成本计算。学生应当明确各种成本计算方式各自的缺点和适用范围。2.学生应当掌握变动成本的计算方式。明确变动成本计算的意义、特点和计算过程。3.应用各种数据进行本量利分析。首先学生应当明确产量、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损益方程进行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学生应该重点掌握边际贡献方程式和边际贡献率的概念,明确相关数学工具和使用方法。学生应当明确使用本量利分析图进行相关数据的图形表达,主要包括基本的本量利基本式盈亏临界图、贡献毛益盈亏临界图、量利式盈亏临界图的分析。学生应当了解盈亏平衡分析的基本内容,学会进行盈亏临界点分析和安全边际分析。学生还应当明确进行影响交易数量、产品成本和营业利润的因素的分析,掌握相关因素、目标利润和敏感性分析等分析手段。
《管理会计》的第二大部分教学内容是进行制定全面预算。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全面预算的基本概念、内容和制定流程,并了解全面预算的作用对全面预算有整体性的把握和了解。其次要求学生掌握预算的制定方法,要求学生掌握调整预算制定法、零基预算制定法、静态预算制定法和动态弹性预算制定法的基本内涵重点掌握动态弹性预算制定方法,了解定期预算制定方法和滚动预算制定方法的含义、特征、基本原理和处理方式。最后,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营业预算和财务预算的制定方式,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材料、人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和管理费用等预算的制定过程、涉及的会计科目的使用;现金预算、资产负债表预算和利润表预算的制定程序、会计表达并能够进行针对有关项目的分析工作。《管理会计》的第三项主要内容是经营成果分析,经营成果分析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分析和企业经营成果的价值分析两部分的基本内容。其教学内容包括:
1.会计分析部分会计分析部分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投资报酬率这一基本概念,明确投资报酬率的基本含义,明确投资报酬率的基本计算方式和总资产报酬率、权益净利率两种核算办法,明确总资产报酬率的各种计算方式,主要包括总资产息税前报酬率、总资产税后经营利润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熟练掌握有关问题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公式的基本含义,并且能够根据公式基本内容进行评估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应当了解权益净利率的相关问题,同时学生也应当明确投资回报率这一指标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使学生明确投资回报率这一指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其次,会计分析还应当包含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经营成果分析。在成本中心部分,学生应当了解成本中心的基本含义、成本中心和投资回报率指标的相互关系和成本中心的基本类型,学生应当重点掌握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以及责任成本的的有关概念,明确判断成本费用责任归属的基本原则、制造费用和分摊方法,明确分摊方法的基本步骤;在利润中心的经营成果分析当中,学生应当了解利润中心的含义、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差别和联系以及利润中心的基本分类,重点掌握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理解利润中心的选择过程,重点掌握内部转移价格的计算,掌握市场价格、以市场为基础的协商价格、混合成本转移价格和全部成本转移价格的计算过程和会计处理;最后,学生应当把握投资中心的经营成果分析,投资中心的经营成果分析主要包含投资中心的基本含义、考核指标两部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投资贡献率和剩余收益两者的基本含义和评价方法,明确投资贡献率的缺陷,理解企业实际管理过程中,投资中心的分析方式和应用方法。
2.价值分析部分首先教师应当向学生阐述会计分析的缺点和局限并且揭示价值分析产生的原因,使学生理解价值分析的经济学背景,明确财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紧密关系。学生应当掌握经济收入和会计收入、经济成本和会计成本的联系与差别,为价值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学生应当掌握市场增加值的相关内容,明确市场增加值的基本概念,了解市场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和经济含义,了解市场增加值的优点和局限性。再次,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经济增加值的概念,向学生讲解经济增加值的基本含义、分类和计算公式,并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学生应当重点掌握的部分还包括会计数据的调整方法,涉及到的主要调整项目,经济增加值指标使用过程的优点和缺陷,明确经济增加值指标使用的重大意义。
此模块主要包括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在解剖学中已经讲过,本模块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主要介绍各个器官的功能及临床意义,为后面各模块的学习提供一个逻辑思维的基础。根据教学设计,此模块的1+1模式是这样构建的:借助内外生殖器的同比例教学模型及多媒体图例和视频,教师讲解各个器官的功能及临床意义,使学生在感官上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逻辑思维上对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是第一个1,即基本知识模块;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模型上说出各个器官的功能及临床意义,使学生在尝试中掌握所学知识点,这是第二个1,即基本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
2正常月经及月经失调护理模块构建
月经是女性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生理现象,月经失调的护理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此模块构建的合理性关系到学生后面知识点的把握。基本知识讲解中以产生正常月经生理现象的机理作为主线,插入导致月经失调的因素,从而引入月经失调的临床特点及护理问题,知识点的讲解利用多媒体及PBL教学方法。护理专业大部分是女生的特点,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兴趣,对正常月经及月经失调知识点总体上有一个把握。对于基本技能方面最终的要求是学生学会月经失调的整体护理,以分组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月经失调的患者,从患者入院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几个方面,每一组讨论并写出完整的护理方案,把所学知识贯穿到每一个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3妊娠护理模块构建
妊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而且神秘的现象。此模块基本知识的讲解利用视频动态演变,从卵子的形成、受精、发育与输送到着床,以及胚胎在子宫里逐月发育的特点,妊娠后子宫的变化,以及妊娠后母体发生的变化,使学生对正常妊娠全过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讨论的形式,教师总结正常妊娠的知识点。同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如果妊娠过程的某一个环节发生改变后,结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串讲异常妊娠的临床特点及护理问题。本模块的基本技能包括能够辨别正常妊娠与异常妊娠以及异常妊娠诊断中常用检查的配合。本环节教师精心设计异常妊娠的病例,分组让学生在不同病例中找寻相同点和不同点,设计不同的护理方案,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护理病例中,既巩固了基本知识,又锻炼了实际应用的能力。同时各种异常妊娠检查的配合如B超、后穹窿穿刺等在护理实训室中结合病例分析一并完成,学生主要掌握器械的准备及术中配合。
4分娩护理模块构建
分娩是妇产科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人对分娩的认识越来越高,这就对妇产科专科护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模块是这样构建的:基本知识的讲解结合正常分娩的VCD光盘,从分娩的影响因素、分娩前的准备到分娩全过程,让学生先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CAI课件,串讲正常分娩的知识点及观察产程的要点,关于异常分娩结合影响分娩的因素及正常产程的特点串讲异常分娩的知识点。教师合理组织内容,把分娩相关并发症知识点穿插在异常分娩中讲,使学生容易掌握。基本技能要求比较高,产前护理管理及分娩护理管理结合异常分娩的知识点在护理实训室完成,学生在正常女性骨盆模型、不同孕周孕妇模型、正常分娩模型及难产模型上完成产科专科检查及分娩接生程序,主要掌握器械的使用方法及检查的目的和意义,学生按照正常产妇入院的程序做一个完整的护理管理,教师指导总结。
5产褥护理模块构建
基本知识点的讲解采用PBL教学法,把正常产褥及异常产褥的知识点借助学生已经学过的正常妊娠母体的生理变化,提出问题即产后母体会发生哪些变化作为一个主线,讲解正常产褥及异常产褥的知识点,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主要是产后会阴及乳房的护理。学生在护理实训室针对会阴切开模型及孕妇模型进行这两部分的护理,要求每人进行操作并考核,实训考核过程中复习基本知识点。
6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护理模块构建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是妇产科常见病,也是多发病。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主要在于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特点和生理特点。教师把正常内外生殖器的生理特点和内环境改变时的特点,结合常见病原菌的生存条件讲解各类炎症的知识点,通过对比讲解使学生把握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主要掌握炎症外治法中阴道冲洗法和冲洗液的配置及阴道和宫颈塞药,这一部分内容在护理实训室配合常见护理操作技术配套光盘,借助模型实际操作,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炎症患者配置不同的冲洗液冲洗,并选择不同的药物阴道和宫颈塞药。
7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护理模块构建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是妇产科的难点,肿瘤的治疗主要是放化疗和手术,而手术主要是腹部手术和外阴阴道手术。对于学生来说这一模块基本知识主要讲解各类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确诊的方法。教师组织内容时抓住学生的特点,通俗易懂是掌握知识点的前提,借助多媒体课件中形象的图片,使学生针对各类肿瘤的特点,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使学生学会腹部手术、外阴阴道手术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本技能需结合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中的内容,配合腹部手术及外阴阴道手术的操作光盘,使学生掌握术前及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在模型上完成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程序,巩固基本知识。
【关键词】 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因为,培养目标是专业定位的基础。而专业定位是课程设置的前提,课程设置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对会计学专业来讲,由于办学层次的多样化和办学范围的宽泛性,使得其培养目标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综合性大学的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体现大学内外环境和学科交叉的优势,区别于财会专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更不同于其他层次的培养目标。
一、 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
第一,人才层次定位要求。从目前我国“中职中专”“高职高专”“普通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五大专业教育层次的分工来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会计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会计高级专门人才。
第二,职业岗位定位要求。 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会计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会计实务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这种职业定位,既可以避免不同层次人才之间相互“抢饭碗”,又可以避免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但是,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还要为学生走向更高层次的教育打下基础。
第三,知识结构定位要求。 由于会计是一项专业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财务活动,因此,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首先必须体现出会计专业人才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从事财务活动的核算与监督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求。 提高人才的通用性是现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急需解决的问题。时代需要把会计本科生应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专才,亦即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会计专业人才。只有确立这样的培养目标并认真实施,才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具备应有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毕业后较快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并有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后劲,更快地走向成功。
第四,素质能力定位要求。面对市场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从会计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来看,一是掌握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二是掌握经济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三是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处理会计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熟悉我国有关会计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有关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五是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六是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特别要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七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追求新知识的热情和习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有职业迁移的智能基础,有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八是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总之,会计教育目标应培养学生掌握终身继续学习的能力。
二、综合性大学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和内容
综合性大学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相对于专业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会计本科教育拥有宽泛的人文、理工、经济、管理等类别的支撑学科,为其确定具有特色的培养教育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综合性大学应根据所处的大学环境和会计学专业的本质,同时兼顾我国目前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去向,确定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综合性院校区分于专业财经类院校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的特点是“通”和“宽”,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着重培养通才,使得学生具有宽泛的理论素养和广泛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内容。培养具有深厚的会计理论积淀和专业素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法律等宽广的知识领域、能够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审计工作实际需要、以及从事适度理论研究的基本技能、知识和专业素养的人才。 实践证明,通过培养使得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业务技能,又有宽广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合理的能力结构,从而使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综合性院校会计专业目标,借鉴美国会计学会(AAA)的会计教育委员会对会计本科教育的态度:即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包括技能、知识和专业认同等三方面的能力。技能包括沟通能力、智力能力和人际能力。沟通能力是通过有效的听、说、读、写获取并传递信息。智力能力是指查找、获取以及组织信息的能力和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辨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根据一些没有重点的事实的理解作出判断。人际能力是指在团队中有效地工作,并在适当的时候发挥领导作用。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和经营知识和会计知识。一般性知识可以帮助会计专业人士理解职业界与社会之间复杂的依存关系,以及与不同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组织与经营知识则包括组织内部运行和组织变化的方式,以及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作用。而会计知识的重点应在于培养分析及概念性思维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职业准则。专业认同是指会计毕业生应认同会计专业并乐于从事会计专业而必备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其核心是掌握本专业继续学习的能力。因为对学生而言,大学毕业本身并不表明已经进入会计职业界并掌握了会计师工作的经验和技能,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才是学生成为职业会计师的前提,也才是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综合性大学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条件
设置合适的课程体系是实现综合性大学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条件。应该以“实践应用”及“基础理论”为双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调整学科布局,创新专业结构,以能力为特征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拓宽对外合作领域,建立稳定的实践平台;同时注重实践与理论的联系,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会计虽然是一门注重实务的科学,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并非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的唯一出发点,要克服把会计实践课程看作提升会计专业教育水平法宝的片面认识,注重实践性课程与理论类课程的有机联系,在理论中深化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理论。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的所有课程按照其内在规律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 综合性大学会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要由强调传授知识为主转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了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 ,会计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注重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授课方式强调学习过程, 树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不能再反复强调具体会计实务的讲授,其目的不能是让学生毕业后在短期内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或者转变为熟练的会计工作者, 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不能成为现行财务与会计制度的说明书。应增加真正让学生进行理论和原理知识分析的课程 ,会计理论知识是会计实务的总结和升华。我国会计专业的课程安排应突出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注意各门课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使课程体系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过程中达到内容上的先进性。其目的是鼓励学生在认真理解理论基础上把握实践,让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多联系,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终生学习的习惯。
综合性大学会计教育课程设置应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具体会计准则》实施后,行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差距都已大大缩小,会计基础理论及基本方法,贯穿于各种行业企业之中。如果把会计理论基本方法讲透彻,学生凭借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毕业后经过不长时间的实践完全可以胜任各种行业、各种所有制企业的会计工作。如果将过多的时间用于介绍具体账务操作,行业会计课程开设过多,从而挤占基础理论课时,必然会造成大量的课时浪费。
综合性大学会计教育课程设置还应正确处理大学会计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的课程关系 。二者的目标存在差异,如前所述,大学会计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包括技能、知识和专业认同等三方面的能力,而会计执业资格考试的目标,是为从事相关内容的会计实务工作取得一个专业上的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更强调实务操作;近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具有越来越难越来越钻牛角尖的倾向。考查的结果并不能反应出应试者的专业素养和执业能力。
总之,综合性大学会计本科培养目标,需要体现大学的综合性的特长,将一般性的教育目标具体化,重视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包括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就业后能够不断地通过自主学习更新知识,满足未来日益复杂的会计工作要求,成为可持续性发展的会计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建设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下,加强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学习已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共识,对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和教材研究也显得非常重要。这方面的探讨虽然已较多,但由于认识上的不同,使得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和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和实践经验,对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不同的教学目的决定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确定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时,都习惯于从会计学科角度出发,过多考虑会计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的认识不够,甚至直接将专业会计人员的教学目标作为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宽窄不一,差异较大
现有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一般均涵盖了会计原理、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课程,但具体内容略有不同,有的包括总论、复式记账及会计6要素的核算[1]1-297;有的内容略有增加,加入了财务会计报告及分析、会计核算程序等内容[2],目前多数非会计类教材均采用这种模式;有的再加入会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3];也有的在讲述会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从会计3大报表入手,讲解6大会计要素的意义和作用,剖析3大报表之间的关联[4];其他许多非会计类教材的内容均大同小异。尽管内容涵盖面宽窄不一,但均存在知识覆盖面不够的问题。
(三)侧重于会计核算或分录教学,不注重信息使用者将会计信息用于决策的需求
多数非会计教材侧重于对会计要素核算的讲解,特别是会计分录的编制,不注重会计信息的使用和理解。在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时,讲解的方法过多,重点不突出。如存货的计价有5种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有4种方法、账务处理程序有5种等等;有的教材对非常规方法讲解过多,如在介绍“会计循环和会计处理程序”时用了相当长的篇幅介绍会计循环概述、意义和要求、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普通日记账处理程序[1]325-338。其实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要理解做账的基本程序就可以了,一般情况让学生理解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即可。
(四)教材选用困难
现在许多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均带有较强的通用性,常常忽视不同专业的差异,兼容面过大,通用性过强,没有考虑到学生就业多样化和创业的需要。如有的将教材界定为“可作为大中专院校会计专业、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之用,也可作为企业财会人员、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及参考书。”[5]有的标明既“适用于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经营管理人员学习会计知识的参考书。” [1]2这种情况的存在,客观上为教师选用合适的教材增加了难度,常常使征订的教材缺乏专业特色和针对性。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背景知识不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会计知识及相关知识进行重组,以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必须注意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1.侧重于“四基”,即基本会计理论、基本经济业务、基本会计核算方法和基本会计操作技能。以常规业务、简单业务、小企业业务为主,以《小企业会计制度》为主要的法规依据。
2.强调会计信息与管理的关系和会计基本原理的应用,不追求各种具体会计核算技术、技巧细节的介绍。改变传统会计学教材偏重程序和规则的做法,简化大量与非会计专业没有密切关联的内容,多讲道理,少讲核算。
3.不涉及当前有争议的和前沿的会计理论问题。会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要求,会计自身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完善和发展。一系列新的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不断出台,核算内容也在不断地调整,核算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如果教材过于追求与制度、方法的同步性,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实在没有必要。
4.注重会计基本原理与企业会计实务的紧密结合。本着“必需”、“够用”、“易学”、“实用”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时的需要,既不过多地阐述会计理论,也不过繁地介绍会计实务。在一定程度上说,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应遵从典型的实用主义原则,以能解决实际问题,满足需要为其最高目标。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会计学是高职院校各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会计专业而言是入门课程,但对非会计专业而言,却是一门独立封闭的课程。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不一定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不是会计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但却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于非会计专业来讲,会计学融合了学生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必须掌握的会计基本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服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掌握必要的会计知识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兼营”而不是“专攻”,学习的目的是培养非会计专业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概括地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过程,了解会计所产生的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认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会计信息的主动使用者。
(二)准确把握课程特点
很多用于非会计专业的教材在特点上表述很多,也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应具备以下3个基本特点:
1.基础性。根据“必需”、“够用”原则,教学内容只介绍“四基”内容,即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基本会计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2.通俗性。由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缺乏会计知识的背景,因此内容上必须遵循“专业知识通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则,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阐述会计理论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3.实用性。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用性是其基本的要求。实用性要求教学内容能直接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服务。
(三)选用合适教材
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要求不同、基础知识不同、教学目的不同,各种兼容性很强的教材是很不适应的。如市场营销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同属非会计专业,但对市场知识、对经济法律法规的认识是有很大差异的,毕业后对会计知识的应用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非会计类专业会计学教材的选用,应反复甄别和筛选。首先,选用高职高专类教材;其次,选用有专业针对性的教材,如旅游会计、营销会计等等。确实没有针对专业的,在选用通用教材时,要注重实用性,且在制订授课计划时按大纲予以调整。
(四)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从上述情况看有所不同。在会计专业,会计学由于是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具有前导性,大量内容放在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后续课程中,同时还开设有经济法、税法等课程,因此在会计学中只讲一般理论和一般方法即可。但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不存在会计学的后续课程问题,一本书就要解决所有的会计核算和相关的管理知识,因此教材内容宜宽不宜窄。
笔者认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应涵盖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报告的分析与利用、出纳知识、税收基本知识等课中最基础的部分,是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其内容应包括以下4个部分:
1.会计核算知识
主要将会计原理、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内容糅和起来,内容应体现专业特色。具体内容包括:会计的概念、对象、职能、任务及核算方法;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6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账户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会计凭证的意义与作用;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账簿的试算平衡与记账错误的更正;账簿的结账与对账;财产清查的意义、种类和盘存制度、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会计循环、会计核算形式等内容。本部分应侧重于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不要求学生过多掌握具体的账务处理办法,只是通过会计核算方法领会会计工作过程。内容按照凭证、账簿和报表这一顺序加以展开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完整地理解基本会计工作的全过程。
通过对本部分的学习,要使学生看得懂基本的会计账,懂得企业经营、会计核算和企业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能应用所学的会计知识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比如,通过学习明白企业的经营涉及哪些税费,在经营中如何合理地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等。
2.财务报告的分析与利用
由于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获取会计信息最直接的渠道和最直观的方式,学会阅读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基本功。因此,在讲述会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通俗地讲解6大会计要素的现实经济含义和作用,剖析三大报表之间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在会计报表中,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只要求学生能看懂。其中重点又应放在资产负债表上,其次是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对于较难的现金流量表不作专门讲解,可放在现金的管理和核算部分作简要的说明,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现金流量的重要现实意义。
3.出纳知识
本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现金管理和控制制度、银行结算方式、银行存款管理和控制制度等内容。通过对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金管理的基本原则、现金开支范围的规定、现金管理的“八不准” 、违反现金管理制度的处罚等问题;懂得钱账分管制度、现金开支审批制度、日清月结制度、现金清查制度、现金保管制度、保险柜的配备使用制度等对企业的重要性。对于银行结算介绍主要的银行结算方式,重点是银行结算纪律的相关规定。具体包括:常见国内结算方式的适用范围、种类和特点、银行结算的基本原则、办理银行结算的基本要求、单位和个人应该遵守的结算纪律、违反银行结算制度应负的责任、银行账户的使用要求等内容。
4.税收知识
由于非会计专业一般不开设税法课程,为了方便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创业,学生应了解一些关于税收方面的基本知识。本部分应包括各种常规税种的计税依据、税率、计算方法、征缴办法等内容,尤其要让学生了解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涉及的主要税费,充分理解每一个税种对企业的实际影响,为培养学生形成自觉的纳税意识和合理避税意识打好基础。
(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模拟教学和生产实习教学占有重要地位。但在非会计专业,由于教学目的不同,教学课时的限制,不可能进行充分的模拟实习教学。根据教学特点,在非会计专业宜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光正,等.新编会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 刘世青.会计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222-265.
[3] 张远录,郭传章. 会计基础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26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