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国园林宗教哲学
美学文学艺术文人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园林是从实用的园、圃、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园林式,同时兼收各种建筑风格,创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它为中国园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园林的天人关系
中国园林注重山、水、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关系处理上,偏重于人的成分,如人的狩猎种植,居住生活和吟诗作对等。因此越到后来,人工味越浓,把诗词、歌赋、文联匾对、亭台、楼阁、廊榭宫馆过分夸大,以致于江南园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都有拥挤的感觉。在置石上,多用立石,表明顶天立地的思想。建筑上则精雕细刻、珠帘画栋,极尽人工之能事。强调“境造桃源,巧夺天工”,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人意境。例如我国在2003年的德国罗斯托克国际园艺展中中国园林就是一组仿宋园林。这组园林得到了德国朋友的高度赞誉,也体现“中国园林”中山水亭园的艺术特色。
二、佛学思想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两汉之际)由天竺传入我国。经过与我国传统思想和宗教的冲突与融合,以及理论形式上自我调整,自四世纪(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扎根和光大。(它的主要代表建筑是河南嵩山少林寺)。这时它宣扬的世事无常和因果轮回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吻合,对园林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当一批文人弃世从佛,遁入空门,隐逸于自然山水之间,于是园林形式由秦汉建筑宫苑转变到自然山水园。其中山水园的形式从此固定下来,直到今天,为后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遗产和学习的素材。如今天的布达拉宫、敦煌壁画、四川乐山大佛、金山寺、雷锋塔、西安大雁塔等历史遗迹。寺庙园林的发展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对明清两代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上有其深刻的影响,如故宫中的太和殿、颐和园、天坛、无不体现佛教文化思想。
三、儒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基石之一是儒学,二千年前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山之后,一直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儒学正式走上历史顶峰时期是从西汉武帝时懂伸舒霸除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的核心在人,即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提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宇宙观上提出气理两说,在伦理道德上提倡三纲五常,在政治上提倡仁政和保民,在教育上倡导开办学校。主要代表的建筑长沙的岳鹿书院,山东曲阜等。在魏晋时期儒学与老庄哲学融合手玄学、代表人物有杨雄、王弼等,对自然山水园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园林布局中的和谐即是儒家中的中庸思想的表现。(也就是当今人们说的创建和谐社会)。园林中的书屋、书房常作教育的学馆,置身于园林相当于治国平天下之前的准备运动,即正心与修身。如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坦坦荡荡、山高水长。同乐园、承德避暑山庄的淡泊敬诚殿等,无不透出儒家与民同乐和勤政爱民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王羲之及其兰亭,绍兴的沈园、明朝大儒方孝儒、诗画造园景于一身元代四家“黄公望、吴镇、倪云林、王蒙”和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与造园大师计成等都为中国园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园从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以入世治国为目的的园林作品是人工味较重,这也是现代中国园林中的“以人为本”。
四、道教思想
道家以先秦老子和庄子的“道”的学说为中心,奉老子为教主,内容上以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的思想行为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上强调“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伦理上主张“绝人,弃义”。在园林上表现在崇尚自然山水,沉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达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境界。例如,苏州的掘致园、苏州同里的退思园、网狮园等。都有老庄思想的存在。
从中国历史上看,三国到隋朝开皇元年360年里(即公元220-581年)战乱之后,儒学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而被称为“三玄”的《周易》、《老子》、《庄子》受到士大夫阶层的青睐。周易的阴阳变化,老庄的无为思想,款款走入园林,从而创造了自然山水园。中国文人对自然山水的歌咏也来自于老庄的自然观。中国在园林建筑上的道观亭台。如武当的真武顶、泰山的玉皇顶等等。
五、园林文人在园林历史的贡献
中国的园林文学最早应从《诗经》开始。《诗经》的《大雅、灵台》写的灵沼、灵囿、灵台都是中国上古园林的形式,从周朝到魏晋时期的园林文人主要停留在以诗和赋的形式来描述园林之上,除了《诗经》之外还有,战国时宋玉的《高唐赋》、汉朝司马相如的《上林苑》、杨雄的《甘泉赋》张衡的《两亲赋》等,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当时皇家园林的辉煌。
从两晋以后的文人的行动主要是按照园林诗画表达的形态和意境来影响和创作文人山水园。文人的贡献主要包括文学和绘画两种。南齐画家谢赫的《古画名录》所提的方法,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唐代的白居易、五代郭熙宋代的坡、明代计成、清代的张然和张琏父子;他们不但有书画而且还有传世的园林作品。
清代以后的文人表现为观望和赞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分工深入,文、理、工分科,文人更少参与造园活动,甚至连评论也少参与了,最后由于现代公园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文人对园林的影响日渐减少。
六、园林美学思想
中国人的园林美学是综合孔夫子儒家理性主义和道家非理性主义,到了魏晋时期在玄学的指导下形成感伤主义,其本质还是情与理的平衡,与主理的理性主义强调一致,主张园林联系现实、重视园林的外部影响,是在于维持秩序,主情的非理主义则强调差别,主张园林表现个人的情感和个性重视内部联系,目的在于追求的境界。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主要表现在理性主义与追求造园中各要系之间的协调与均衡,达到完美的境地。
七、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不单纯是受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兼收东西方文化思想的精髓,对设计的风格也有所突破,在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基础上,创建一个又一个的现代园林佳品,在复古与造园上,不在受地域、文化、时代、思想、历史条件的束缚,而是无国界、无地域、资源共享、共创美好的和谐社会,即有拿来主义,又有创造主义、更有超前的抽象主义,现代的园林不单纯是设计师的事、雕塑家的事,更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主要表现在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全民参与性日益增强,突破历史与国界,突破地域与文化,创建和谐共融的人居环境,是当代园林的最高要求。
总结:园林不在是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一景一石上的园林,而是多层次,全方位,多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是在多元化思想的基础上,创造人类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①《中国哲学思想史》
我国的煤炭行业在安全文化思想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煤炭生产安全文化的制度和操作方面都取得进展。煤炭企业各级部门坚持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实现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安全文化思想模式。但是,煤炭企业安全文化思想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分析和改进。
1、管理层缺乏安全第一理念
一些煤炭企业的管理层过分关注业绩和经济利益,在实行矿长负责制后,为实现生产任务,达到指标产量,缺乏对安全和预防的重视程度。尤其在生产任务紧急时,为了加快生产而忽视对安全的强调甚至违规操作。有的领导在发生各类安全事故时,强度事故是常态,推脱责任。不主动对各类安全设施和建设进行投入和重视,对技术设备的维护和改造、对安全设备的资金投入等都不到位。
2、作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能力
煤炭企业的基层作业人员主体是重体力工人,一般文化素质不高,操作技术不强,对高强度的集约化、机械化生产作业适应性差,工人缺乏安全预防和操作的主动性,被动遵守操作章程,认不清安全操作的重大意义,缺乏总结安全事故教训的自觉性。
3、安全管理经验落后,重形式、轻落实
传统煤炭企业的管理方式较粗放,不重视对安全管理方法、手段的改进和创新,虽然在安全技术、装备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但有些安全软科学,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心理、安全行为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较少。在安全宣传方面,重形式、轻落实。为了对企业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与警示,煤矿管理者制定了许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也经常结合时势,利用各类传媒烘托气氛;通过安全征文、安全评比、安全警句、安全标志、开展安全牌板展、安全知识竞赛等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打造安全文化氛围。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习惯性违章仍然屡禁不止,工伤事故依然时有发生。
4、安全规章制度不完善
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的上述理由的源头在于规章制度不健全,关于事故调查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规定不明确,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审批环节不完善。在重大事故的组、追查处理时,负有相应责任的主管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不突出。安全管理考核奖励章程规定不科学,没有针对管理人员做出处罚措施,对主管领导的处理缺乏统一标准,体现了人治思想,丧失了权责统一的现代管理理念,使安全规章制度对人们的预警功能大大减弱,使管理层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文化思想意识淡薄。
二、如何构建煤炭企业的安全文化
1、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
煤炭企业要真正理解安全的重要意义,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同时要注重预防,综合治理,把安全当做企业的生命线。要围绕安全生产的各项任务,大力创设安全舆论氛围和文化氛围,力争培育企业安全文化,能够用文化的力量引领和推动企业的安全生产。要达到让安全文化思想内化于全体员工的内心,外化为企业生产的实际行动,提高安全思想觉悟,将事故排除在有效预防和综合治理之外。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机制
煤炭企业管理人员要检查以人为本,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要从管理上真正落实,加强安全管理结构和管理人员的组织和建设,提高安全管理的实效性;要从上到下做好各个环节的排查治理隐患工作,加大安全生产的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重视对一线工作人员劳动条件和安全生产设施的改善,设立事故应急预案和援救系统,增强煤炭企业事故预防和抗灾能力。煤炭企业领导层、各部门主管、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实行权力和责任统一的机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头,做到有全必有责,出现事故各级责任人负责受罚。避免因为互相推卸责任而忽视岗位安全意识。
3、重视安全生产的精神文化建设
要做好重注以安全和生命为主题的精神文化建设,积极做好企业安全思想文化观的传播和落实,可以结合本单位实际,创造典型特色车间班组文化建设、煤炭企业特色安全文化思想宣传等活动,全面开展现场安全作业标准化建设。企业要加强安全文化思想建设成果的巩固,凝聚安全文化思想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工人的信息化、机械化理论和技能的辅导和培训,增强安全实践的软实力建设,使安全生产的精神文化建设与煤炭生产的实践相结合。
4、强化安全生产常规工作
要在煤炭企业日常运行中,注重常规安全检查和监督工作。坚持节假日轮流值班和重点时段24小时监控相结合、领导带队检查和员工值班结合、每周例会和安全形势分析会议相结合。要制定标准化质量标准,发挥其示范,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定期检查煤矿井下系统,对破坏设施进行维护,对落后设施和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对地质水文情况动态检查记录。对巷道维修必须遵循标准,实时检测监控,对矿产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合理设计开采,每次都要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排出事故隐患,提高煤矿安全整体预防效果。
说到谦词,每一个人都会很熟悉,因为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汇。而这所谓的“谦”与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中的“礼”是不谋而合的。谦虚、谦恭这都是一种“礼”的表现,我们所说的谦词也是“礼”的一种表现。在古代,这种表现尤为突出。对父母时要自称犬子,对君主时要自称愚臣,对上级时要自称卑职,而在通常情况下,也要称自己为鄙人,称自己的家为寒舍,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这些语言中出现的“愚、卑、鄙”之类的词都是代表低下、不好的意思。同时“礼”也是一种宗法制度的体现。周代的礼仪制度最为完备,也最为繁琐,上层统治阶级对它推崇备至,而下层人民却要背负沉重的负担。因此,这些语言里也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即通常所说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的封建纲常制度,下对上一定要谦恭有礼,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所谓的谦词。当今社会的谦词也仍有应用,其范围和内容与古代已有了显著的区别,但在本质上与所倡导的儒家文化中的“礼”是一致的。
敬语与谦词是相互联系的,也同样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礼”,这两种词语的产生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对自我的称呼,必然要求有对别人的称呼。而这样的称呼似乎更加广泛。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关系不外乎亲戚、朋友、上下级。但这样的关系却不是单一的,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社会关系中的方方面面。因而在社会中,人们需要用更加广泛的词来称呼与自己相关的人。对待父母要称呼父亲、母亲,外人在谈到你的父母时就要称高堂、椿萱、双亲,称别人的父母就为令尊、令堂,称别人家的兄弟姐妹一般都加令,如令兄、令妹等,称妻子的父母为岳山、泰水,称有德行或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为阁下。例子很多,不胜枚举。敬语因与谦词的产生原因相似,因此它也是与儒家文化中的礼学思想分不开的。对自己的谦与对别人的恭是分不开的。古语有云:“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可见“礼”就是上对下的要求,即要求下对上的敬。由于统治阶级所贯彻的“独尊儒术”思想使儒学中的“礼”成为人们行为中的规范,人们在自觉不自觉中严格而认真的遵守“礼”这样的规范。
谈到讳言,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理解它的内含。“讳”在《辞海》中有这样几种解释。一是隐瞒、避讳之意。《公羊传・闵公元年》中“《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讳者讳。”这一解释中就可以看出“讳”从一开始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即下对上的礼。下级对上级、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都是需要隐恶扬善的。二是指所隐讳的事物。《礼记・曲礼上》中“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无论在哪种社会形态下,只要出现了需要隐讳的事物,那么必然会出现所要隐讳的语言。像古代人们是非常忌讳说到“死”这个词的。所以帝王死就说“崩”,《触龙说赵太后》中就出现过“山陵崩(指赵太后死)”这样的话。诸侯死则称“薨”,而有德行、地位高的人死去就称“驾鹤西游”。一般平民死有时也称死,但多数也会有避讳称“没有了”。三是指对帝王将相或尊长不敢直称其名,则谓之避讳,也指所避讳的名字。《三国志・魏志》中记载“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韩愈的《讳辨》中也说“汉讳武帝名彻为通。”这种避讳名字的做法,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因而,讳言也是以封建礼制思想为宗旨,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体现。
谦词、敬语、讳言是由古源,随着礼学思想的发展而发展的,当“礼”成为封建等级制度的主导思想固定下来时,这一种词汇也开始固定并繁盛起来。而到今天,封建制度已被打破,弥漫于整个社会的以封建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儒家礼学文化曾一度衰落,取代它们的是平等公平原则上的“同志、你、我、他”这样不具有感彩与等级制度的词语,与之相适应的讳言也就开始逐渐减少。对于死的称呼也没有了那样繁琐的规定,一般称死就是死或逝世、去世。相同的情况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称谓的简化、避讳的减少都反过来体现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同时也体现着民主与公平原则的深入人心。文化作为一种思想状态的存在,不会因为改朝换代、政权更替而马上改变,它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而且今天,人们对于“礼”又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敬语、谦词、讳言又有了新的发展。它的形式更加简化,但适用的人群却更加广泛。如“您”这个敬称,可以用于一切长辈、上级、德高望重的人。谦词所用的范围则似乎正在缩小。
除了官方或盛大宴会以及特别正式的场合外,人们使用它的频率并不多,而这与外来的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外国所讲的自信与中国人所讲的自谦是有很大矛盾的。如一个人去外企求职,如果他太自谦,将使别人无法信服他的能力,从而失去这份工作。在这种需求的刺激下,自谦所用的词语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开始消亡。讳言同谦词一样也在更广泛的消失,人们不再避讳直呼伟人或统治者的姓名,甚至在更多的时候会公开的宣讲统治阶层的腐朽与无能而不会受到严重的打击报复。现在的人们不需要像古人一样道路以目,用讳言讳语谈一些敏感话题。人们在言论上有了更大的自由,那么讳言就会相应的减少。与此同时,另外的隐讳语言发展了起来,普通意义的隐言是指行业术语,这方面的专业术语对于别的行业或对此无所知的人们来说就是隐言与讳语。而更高层次的隐言讳语存在于国家所掌握的军事间谍机构中。这些已经与儒家的礼学思想相去甚远了。
总之,礼在现代已超越了孔子所倡导的“礼”的本真含义,而普遍的被大众所接受。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礼”也将成为从上至下所遵循的一种原则,而不单单要求下对上的规范。以新的礼学思想来构建新的谦词、敬语与讳言,是这个新时代的要求,也是对每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国与;韩国;传统文化思想;古典园林;体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5-0000-00
收稿日期:2012-07-03
修回日期:2012-10-05
古典园林是以思想哲学为本而创造出的一种生态文化艺术空间艺术,且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性,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同时期的古典园林的风格。古典园林用它特有的方式,全面记录了一个时代和地域的文化,并反映一个时代的思想背景。中国的造园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萌芽于周朝开始萌发,到于明清时代达到了,由不成熟趋向于走向成熟。明清时代的造园活动园林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还是类型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明清时代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底蕴,以阴阳学说为本源,融合其他各种文化思想形成了较完美的理论体系。与中国的明清时代相对应的是韩国的朝鲜时代,这时期的韩国也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确立了独树一帜的自然风景式造园艺术2。因此,本文以明清时代与朝鲜时代的园林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传统文化思想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1. 阴阳五行思想在中韩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阴阳五行思想在渊源上则与《易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易经》的宇宙观、阴阳观、时空观和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都对阴阳五行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阴阳。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易经》的卦象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另外,阴阳五行学说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它的后其正确性得到了证明,天圆地方是这种学说的一种最具体的体现。古人把天地未分、混沌初起之状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就划出了阴阳,分出了天地。古人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
“天圆地方”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中国的传统建筑便更是讲究天圆地方。明清时期在北京修建的天坛和地坛就是在以天圆地方的为原则上修建的。例如,天坛是圆形,圆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四周的栏板,都是单数。,即阳数,以象征天为阳。地坛的方形,四面台阶各八级,都是偶数。即阴数,以象征地为阴(图1)。另外,普通百姓也常常在方形小院中建一个圆形水池,或者在两院之间建一个圆形的月亮门,这些也都是天圆地方的体现。并且北方的四合院也是天圆地方学说的典型代表。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方,按八宅派的风水理论,这个部位属“生气”方位,象征“天圆”;大门为方形,象征“地方”。
在韩国的古典园林中,阴阳五行思想主要体现在园林水池的形态上。朝鲜时代初期园林水池形态逐渐转换成方形2,这种形态无论是与中国还是与邻近的日本都不同于韩国唯一所有水池的方形形态。韩国古典园林中大部分的造园要素都以自然的曲线为主,唯独水池的形态采取了直线。这足够说明方池的形态是受到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方池的轮廓表现“地”,即象征“阴”;水池中的圆形的岛表现“天”,即象征“阳”。因此,方形的水池和圆形岛的结合就可用来体现阴阳五行的思想的原理。朝鲜时代园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体现阴阳五行思想的水池是昌德宫的爱莲池,池中有圆形的小岛(图2)。
2 神仙思想在中韩古典园林中的不同体现
神仙思想来源于远古的灵魂不死观念,中国秦汉时期基本成型4,并逐渐传播于到韩国和日本。神仙思想的核心为祈求长生不老,这种思想并非凭空产生,灵魂不死观念是神仙思想的直接源头,这点闻一多早有论述:“所谓神仙者,实即灵魂不死观念逐渐具体化产生出来的想象的或半想象的任务。” 5 神仙思想在中国与韩国古典园林中得到深刻再现体现。
在中国,神仙思想主要以“一池三山”的形式体现出现在古典园林中。宫苑中运用的蓬莱神话中的仙海神山景观,创作了“一池三山”的布局,成为创作园林池山的一般模式。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湖区中心有如意洲、月色江声和环碧三个岛屿,中间连以长堤――芝径云堤回。并且,堤岛分隔湖面形成中国古代吉祥物“如意”、“灵芝”的形状。使湖中三岛的形象构成一颗“如意灵芝”树,为“一池三山”的传统湖岛模式增添了新的意境。另外,颐和园的“一池三山”的艺术创作更加淋漓尽致(图3)。在一个大水面昆明湖用筑堤的方法将大水面昆明湖分成三个小水面,而每个水面中各有一岛。西湖中有治镜阁,养水湖中有藻鉴堂,南湖中有南湖岛,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的形式。并且在南湖的大水面上增添了三个小岛――知春岛、小西泠和凤凰墩,真正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奇妙。这些宫苑中的“一池三山”的模式影响到宫苑外的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的中部三岛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和待霜亭,象征海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仙。
在韩国神仙思想主要以三种形式体现在古典园林之中。首先体现在园林中的景点或亭子的名称之中。如广寒楼苑瀛洲岛中的瀛洲阁、方丈岛中的方丈亭(图4)。其次,是“一池三山”的布局。如广寒楼苑广寒楼池中的三个岛――方丈岛、瀛洲岛、蓬莱岛,它们各自象征三神山。再其次第三点是,墙壁和烟囱利用十长生的图案来体现神仙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景福宫慈庆殿的十长生墙壁和烟囱(图5)。
3. 儒教思想在中韩古典园林中的不同体现
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吏官文化的主体。儒家崇尚“仁义”和“礼乐”,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主张 “等级制”,提倡“天人合一”之说6。儒教思想传入韩国的时期是三国时代,。但是直到朝鲜时代,随着朱者的生理学占据正统学派的地位,朝鲜朝的儒教思想体制逐渐成为理论基础的同时又起了重要的作用2。
中国园林主要受到儒教思想的影响,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的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明清时期,建筑装饰用色要按等级来定,明黄最为显贵,为皇室所独有,而黑、灰、白则为民居专用色。另外,在非寺庙园林及建筑的整体布局中,采用对称均衡布置的中轴线,体现严格的礼制观念,强调尊者居中和皇权至上的等级制度。比如,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城市中轴线、颐和园仁寿殿建筑群中轴线。避暑山庄虽然属于自然山水园林,但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宫殿区还是以中轴对称的形式来体现皇权独尊的7。
朝鲜时代为了传授儒教思想修建了很多乡校和书院,并创建出乡校和书院空间布置和园林的独特形式。在宫苑和私家园林的布置上也受到了儒教思想的影响,即形成了男女有别、按身份序列排序的空间布局。大多数私家园林位于山坡底下,因此先把山坡修建为几个段,之后布置居住的建筑,由此住宅的后院与后山相连,并在此处造成花阶(图6)。另外,在儒教思想的影响下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布置在庭院中的最高处。还有男女之间有严格的区别,因此主屋和其他建筑之间有严格的区分,并且主屋私密性比较强。如位于韩国江陵市的私家园林船桥庄就是典型案例(图7)。
结 语
明清时期的中国与朝鲜时期的韩国虽然受到了类似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但是在古典园林中的却有着不同的体现有所不同。第一,在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与韩国都在园林中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概念,但是具体方式有差异。中国的“天圆地方”主要体现在建筑的结构、方形小院中的圆形水池或月亮门、四合院的结构上。韩国以方池圆岛的形式体现“天圆地方”。其次,在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与韩国的古典园林共同形成了“一池三山”的模式。另外,韩国神仙思想还体现在景点与亭子的名称及十长生图案的形式来体现之中上。再其次最后,中国古典园林在儒教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并且儒教思想主要体现在建筑颜色与园林建筑群的中轴线上。韩国在儒教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男女有别、具有身份序列的空间布局。
注:1)图1,3引自百度,其他为作者拍摄。
2)朝鲜时代(1392~1910年):1392年太祖李成桂灭亡高丽,建立朝鲜统治韩半岛。
――――――――――――
参考文献:
1 任光淳,金太京. 明清时代中韩古典园林置石造景比较J. 广东园林, 2010, 32(135): 17-20..
REN Guangchun,KIM T K. A Comparison of the Rock Layout’s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and Korea Classical Garden in Ming-Qing PeriodJ. 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0, 32(135): 17-20.
2 KIM Y K, KIM Y S, YANG B E.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KoreaM.Seou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92: 12-17.
3 孙熙国. 《易经》的宇宙观与阴阳五行家思想之渊源J. 周易研究, 2006, 1(75): 56-62.
SUN Xiguo. Cosmology conceived in Yijing and the origin of the Yin-yang & Five-element School’s ideologyJ. Studies of Zhouyi, 2006, 1(75): 56-62.
4 刘杰. 论神仙思想的产生与形成J. 甘肃社会科学, 2010, 2: 215-218.
LIU Jie. Discuss the production and formation of immortals thoughtJ. Gansu Social Sciences, 2010, 2: 215-218.
5 闻一多. 神仙考A. 闻一多全集(第3册) C.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136.
6 杨冰.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J. 科技资讯, 2011, 11: 223.
YANG Bing. Analy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in the classical gardensJ.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1, 11: 223.
7 REN Gguangchu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Korean and Chinese’s Traditional Elements Introduces in the Contemporary LandscapeD. Gangneung:Gangneung-wonju National University, 2009.
通讯作者简介:
任光淳*(1979-),女,和龙人,
关键词:齐鲁文化;现代体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1-0070-03
齐鲁文化是中国先秦时期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合称。最初,二者有着各自的特点:齐文化求革新,鲁文化重传统;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经齐鲁诸子的游学传播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得齐文化与鲁文化进行了碰撞融合,从而形成了统一的齐鲁文化圈。齐鲁文化以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为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派,二千多年来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1988年,参加巴黎聚会的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形成共识:“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世界体育的发展也是如此,自近代以来,科技和经济的引入使得体育运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运动装备越来越先进,训练方法越来越科学,竞赛成绩越来越优异,竞赛规模越来越宏大……但是,体育与经济的结合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体育规模不断扩大,竞技水平越来越高之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问题:赛场暴力的出现,违禁药物的滥用,运动员和裁判员的道德滑坡等现代体育的“毒瘤”, 一次次刺激着人们的道德神经,使原本圣洁的体育赛场蒙羞。这一系列问题已经超出了体育的范畴,仅靠西方文化未必能很好地解决,需要从其他文化形态中寻求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追求和谐、崇尚道德、讲究诚信为特点的齐鲁文化对于现代体育中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衡等问题的解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齐鲁文化的和谐思想对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蕴含着顺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天人合一”思想著称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流派众多,各派学说观点不尽相同,但追求和谐却是各派的共同点。儒家学说把和谐看作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墨家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兼相爱,交相利”以达到“国不野战,家不相篡、人不相贼”(《墨子·非攻》)的“七不”局面。道家认为万物的本性是和谐的,“顺其自然”是人类社会实现和谐的途径。更为可贵的是,齐鲁文化追求的“和谐”观并不强求划一,而是注重、承认并正视各方的差异,“君子和而不同”(《论语》),讲求的正是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古代中国能够与周边民族和平共处,融为一统,形成中华多民族大家庭。使得产生于世界各地的多种宗教都能在中国生根发芽。
齐鲁文化倡导社会和谐,和谐社会就是要使各个社会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各种社会角色各行其事,各安其道,共同追求之道。这种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对于缓和现代竞技体育中的过度竞争,保持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现代体育以西方近代体育形式为主流,虽然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一些其他地区的文化形态,但始终未真正形成多种文化平等交流的局面,世界体育大赛运动项目中西方体育仍占据着不可动摇的稳固地位,这种文化的强权性与竞赛项目的划一性与全球性文化活动要求的多样性尚不能完全相吻合。作为世界重要体育组织国际奥委会对此也有所认识,2000年,国际奥委会会议指出:“奥林匹克运动推崇的绝不是一种标准的现代化或文化的单一化,更非欧洲化或西方化,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必须是多元化的又是跨文化的。”
体育运动全球性发展的本质内涵应是多元文化的共性聚合,而非单一文化的个性膨胀。体育运动的全球性发展也不应该以牺牲文化的民族性为代价,而应把“,和平共处”视为解决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国与国之间分歧与争端,维护人类长久和平,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最佳思维方式。各民族都应分别扮演他们各自的角色,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对人类的共有价值共同做出贡献,以真正实现 “和而不同”的局面。
2齐鲁文化的义利观念对现代体育商业化的启示
产生于爱琴海的希腊文明实质上是一种商业文化,这种背景造就了西方人浓重的商业色彩,具有强烈的竞争精神,竞争中讲求公平公正,追求富庶的幸福生活,这也与体育竞技有着重要的关联性,也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得以在希腊产生的一个原因。但是,这种追求利益的想法使得一部分人过分看重金钱和物质,难免有时会背离了道义的制约,导致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弊端。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2014年2月 杨秀清,等齐鲁文化思想对现代体育的启示No.1 2014 而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齐鲁文化中的义利观念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导。
重义轻利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孔子、孟子、荀子在其言论中都表达了这一思想:孔子“罕言利”,他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在我如浮云。”(《论语》)孟子认为当生义不可得兼之时,应采取舍生而取义的奉献精神。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主张人的行为理应先义后利。被冯友兰称作新儒家的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儒家先贤的义利观进行总结,提出两个命题:一曰“重义轻利”,一曰“以义制利”,均指出在义与利问题上,义永远是第一位的。
不可否认,利对人拥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司马迁《史记》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针见血地写出了追逐利益是人的本性,但是人类对于利益的追逐应有价值判断,其前提是要求合乎于社会道义。
当然,不顾人的物质需求,一味要求人们重义轻利也是违背人的本性的,所以我们提倡辩证的义利观——即人们常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不应要求运动员们人人都成为重义轻利的圣人君子,但我们希望大家都信奉“取利合于义”的道德律准则,不为获得金钱或利益而不择手段。对于财富和荣誉的追求要符合社会道义。当人们逐利时,应考虑是否合乎道义,如果通过非法的手段来使自己获得利益,则这种利就应该“如浮云”;如果是正当的,则当仁不让地去争取得到它,在遵守规则和道义的基础上获得自身应得的利益与荣誉。
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物质带给人的诱惑也在不断增大,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运作使得现代高水平体育活动有了比以往多得多的财力支持,另一方面,比赛的获胜者也有了高额的奖金和巨大的名声,所以现代体育竞赛中获胜是一个名利双收的好事。所以,在名与利双重的引诱下,一个人只有以辩证的义利观来支配自己,建立取利合义的内心价值系统,才能摆脱这种物欲的诱惑,控制自己的非分欲望,使用正当的手段,通过自己刻苦的训练付出艰辛的劳动去获得自己应有的回报,才可能使社会得以有序发展。
3齐鲁文化的诚信观念对现代体育道德失衡现象的启示
不可否认,现实世界中存在许多的不合理现象。然而,人们往往把运动竞赛看做一个例外。与其他领域相比,运动竞赛在公平竞争方面堪称典范,它为人类社会构筑了一个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的模式,它保障竞赛者同等的资格、共同的权力和均等的机会。
但在当前,滥用兴奋剂已成为国际体育公平竞赛的最大公害。服用兴奋剂是少数运动员追求名誉和财富、道德沦丧、诚信丧失的集中体现,使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空前的诚信危机,同时给人类运动能力的发展史造成紊乱,使运动成绩出现恶性增长,使人们对运动竞赛的公正性失去信心。
孔子曾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充分指出了诚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这种讲究诚信的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正是有了诚信观念,才使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诸多令人荡气回肠的精彩故事,并推动着中国社会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运动员由于名与利的引诱影响导致了诚信缺失,导致他们在竞技中视夺标为唯一目的,在竞赛中弄虚作假,降低了体育比赛结果的可信性;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指引下,使得他们养成了“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心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多方面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来加强诚信观念的力度,以提高竞技体育领域的诚信度。
总书记提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明确指出讲诚信也是现代社会人应具有的道德标准。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鸿雁对体育中的虚假现象发表感慨:“运动员可以丧失竞赛名次,但决不能丧失体育城信。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这应是我们正确对待体育比赛应有的态度。
任何体育竞赛中都必须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弄虚作假,法制上他律与道德上自律结合起来。然而,当前违背体育道德以及破坏竞赛“费厄波赖”精神的现象与儒家的诚信思想显然是格格不入的。裁判员、运动员、观众以及所有参与运动的人,应当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履行各自的职责,在竞争中保持理性和理智,以自己的道德以及社会公德,来展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儒家立法思想中存在维护体育公共秩序的思想,具有现代体育可以认可接受利用的价值。体育道德与法制的关系中,其作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广大人们的利益,最终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服务。
4结语
生生不息、进取不止是中西体育文化的契合点。对于世界体坛出现的不和谐音符,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道德见长的齐鲁文化精神正是解决该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其包含的人性关怀、身心并重、积极进取、追求和谐、维护和平思想不仅与奥林匹克精神有着极大的共通之处,并且齐鲁文化追求和谐、崇尚道德的体育观念对现代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齐鲁文化强调的重精神、讲伦理、尚道德的人文思想正是时下世界体育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逐渐缺失的内容,弘扬齐鲁文化中崇尚的道德精神为解决现代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毒瘤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民族传统瑰宝的齐鲁文化诚信尚德思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应得到充分的褒扬和广泛的施行。同时,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也应广泛吸纳其他文明中的优秀因子,以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元,向洪.体育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许红霞.道家思想视阈下的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J].山东体育科技,2010(1):53-55.
[6]王化冰,张立燕.中西方传统体育差异的文化学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专刊.
[7]韩春利,孙晋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与儒家管理思想的融入与贡献[J].中国体育科技,2008(3).
[8]陈玉华,等.论齐鲁文化的道德传统[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关键词:企业文化;传统文化;中国特色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沉淀在企业员工心目中的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种文化哲学。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企业经营哲学,是指导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动准则。在当今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背景下,企业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实力,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价值理念的一种体现,为企业的发展壮大,适应激烈竞争而生存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进程中,文化的力量将愈显示出它的功能。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首先要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优秀的企业文化总是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基础上,吸收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显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是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包涵着丰富的、具有规律性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更能使我们的企业显示出突出的中国特色,即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中国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物质、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是包括风俗、习惯、心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法家严赏罚,兵家重谋略,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仁义”、“慈爱”、“忠信”、“诚敬”等思想,同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是吻合的,可以指导企业家和从业人员更好地做人做事,爱岗敬业,凝聚企业的向心力,培育中国现代企业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就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吸收传统文化合理内核,从六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中国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现代企业制度要吸收儒家文化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对职工讲仁爱关怀。重视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为企业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现。在企业中注重道德教化,培植敬业乐群、合理奉献和人生理想等人文精神,可以使企业文化具有更加深厚的底蕴。
加强道德教化。中国的泛伦理型文化在现代社会虽流弊日多,但其精华部分仍光彩照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最理想的成就是所谓的“三不朽”,其中最大的不朽是“立德”,其次才是“立功”、“立言”,道德上的成就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成就。中华文化基本思想之一的刚健有为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自强不息是讲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讲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归宿,二者讲的都是从道德上立人,以人之德性来包融天地万物。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无疑仍有积极意义。一个人格低下、道德品质恶劣的人,无论如何是难以给社会创造财富、作出贡献的。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道德沦丧现象,不能不使人忧虑,整个社会对“堂堂正正做人”的呼声日益强烈。因此,企业人文精神建设首先应围绕道德建设来进行。在企业管理者中,应提倡“百行德为先”的思想,通过他们的道德人格力量去影响人、带动人、鼓舞人,真正做到“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对企业职工,应加强道德自律教育,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说,就是强化“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如果企业能够从这些具体的、员工易于接受的东西入手进行道德教育,就有可能培养出一代富有社会道德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培养敬业乐群精神。所谓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执著的追求与热爱,让人生的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所谓乐群,就是与全体员工和睦相处,共同奋斗。敬业与乐群密不可分。只有人人敬业,才能激发创造热情,减少内耗,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创业环境。为形成人人敬业的局面。
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素来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宝贵箴言,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一、前言
中国传统体育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对体育养生就有著作《黄帝内经》问世,同时,道家多有休闲养身之法,道家及道教养生之道涉及中医、气功、按摩等多方面的内容。东汉时期更有华佗的“五禽戏”健身运动。在南北朝时期,达摩到达中土,创立禅宗佛教,其中少林武术便是禅和武的统一,少林僧人习武是一种修行,所以又叫“禅武”“禅武合一”。其中的“禅”体现的就是传统少林武术的文化思想。到了清朝,太极拳的出现,更是将传统的道家文化思想与武术完美的结合。因为道家文化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文化,道家文化从其一开始就蕴涵着传统体育思想,对我国传统体育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由收集整理,道家文化构成中国传统体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1]。特别到了当代,2006年6月,少林武术和太极拳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更说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思想是以少林武术的禅宗文化和太极拳的道家文化为代表。
在研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前,应该对传统二字有所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传”是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代交给下代。“统”是指事物彼此之间连续的关系显然,“传统”不是指过去发生过、曾经有过的活动,更不包括已经死亡、消失了的,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应该是其重要特点。传统体育是指人类业已创造的和将要创造的能够经由历史凝聚而传承、流变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形态[5]。中国传统体育是我国所特有的体育项目,其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文中前言所提,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道家的思想文化,二是禅宗的佛教文化。
二、体育哲学对中国传统体育思想涵盖反思
第一,从哲学方面进行反思,哲学二字本来就属于舶来品,从欧洲兴起,直到近代传入日本,再由日本引入中国,中国由于受近代闭关锁国的影响,其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落后于西方世界乃至日本,而现代又由马列主义哲学思想作为党的思想方针路线引导建立政权。导致我国对哲学二字含义的理解,是不是将其功能无限扩大化了,毕竟,在哲学知识文化思想讨论的方面,哲学二字的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其它方面的意义。而且西方现代的哲学涵义,用于解释涵盖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些领域内,二者不是共通的。这就好比,运用希腊的神话典故去解释涵盖中国的五行八卦一样。
一、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的功能
伊格尔顿在其作品《文学理论引论》一书中曾指出:一切批评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称作政治批评。从伊格尔顿的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看到批评具有政治性的功能。如若以20世纪作为分界线划分的话,我们能够发现20世纪以前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情感性,大多是远离政治困扰的作品,其政治色彩淡薄。而20世纪之后,文学界的这一发展现状被打破,很多文学作品带有了批评意味,作品的政治色彩浓厚。在伊格尔顿看来,修辞也属于批评的属性之一,且修辞学在作品的批评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当代的批评者应学会从古典的修辞学中汲取精神,充分发挥批评的修辞学功能,进而使得广大文学作品焕发出极大的活力。从某种程度上看,修辞学是一门综合型的产物,它是话语与政治结合的产物,是为了实现政治目的而研究话语的一种技术,这就提醒广大的批评学者在研究文学作品时,应将批评看做一门“说服”的艺术来对待,从而使得整个作品更具有文学性。批评这一语言形式由一种文学理论过渡到文化理论是长期不断实践形成的,批评跨越了文学的边界,以一种语言理论的形式出现,从中可以表明批评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实践性、政治色彩。批评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在讨论文学作品时,必然会涉及平等、自由、博爱以及真理等社会性的话题,而我们知道这些社会性的话题都不同程度地触及人类的本质。而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平等、自由、博爱以及真理等话题也与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结构密切相连,因此文学领域中的批评理论涉及人类学的范畴,也正是因为如此,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将批评与文学理论总称为文化理论。
二、伊格尔顿批评理论中的文化主题思想
伊格尔顿被称为当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与文学理论家,是因为伊格尔顿善于运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将文学价值观念纳入文学生产论中,进而使得价值论与反映论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伊格尔顿看来,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为相关的文学作品提供唯物主义的解释,使得广大批评学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尽可能地思考有关价值观的问题。伊格尔顿将文学价值定位于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二者从客观上讲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广大的批评学者在讨论文学作品时,往往会将作品的文学价值贯穿到整个文本的阅读中,以此来为文学作品定义文学价值。伊格尔顿在其作品《文学理论引论》一书中指出,艺术的价值的实质说到底可以归为意识形态。但是伊格尔顿却反对将意识形态的概念作简单化的理解,主张重视艺术审美形式的应用。在对作品的文本价值进行定位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发展因素,首先应意识到这部作品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大多数的需求,不能够单单从进步阶级主体这方来考虑。伊格尔顿指出,优秀的写作技巧往往具有自由支配的思想洞察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自由支配的思想洞察力能够反映一个文学家的文学艺术。
三、伊格尔顿文艺批评概念的理论意义
英国学者伊格尔顿是当代西方著名的批评理论家,从上个世纪开始,伊格尔顿就开始研究文学基本理论,并围绕“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他把各种文学理论都看成个案,且把文学理论理解成一种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伊格尔顿还特别强调审美性,力求在意识形态与审美形式之间寻求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可以说,伊格尔顿寻求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的做法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西方整个文学体系中一直在研究意识形态与审美形式之间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是西方学者无可避免的,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进入20世纪,随着西方批评理论的盛行,意识形态与审美形式的研究更加显得突出,伊格尔顿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文艺批评理论。如若从的视野来探讨文学理论,我们能够发现意识形态问题与审美形式问题往往是共生长的。而且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是马克思本人也极力认为意识形态与审美形式是和谐统一的。而随着文学主义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西方的一部分者坚持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待意识形态与审美形式的问题,随后文艺批评理论应运而生。而伊格尔顿是文艺批评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研究他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发现文艺批评理论对促进文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应得到广大文艺研究者的推崇,进而为促进文学作品焕发极大的活力奠定基础。
四、结语
什么是传统文化?刘梦溪教授认为:“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而本文中所讨论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中国的历史上,用中国的语言文字创造、记载、发展、传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具体内涵包括中国的民族精神、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处世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法律道德、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儒家文化、佛文化和道家文化相互融合,三家互补,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态的基础。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中,主要包含哪些思想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合思想、兼容并蓄和经世致用是其主流思想,但并不能囊括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子百家的思想,由于篇幅所限,故本文只涉及此三种思想。
1.“和”、“合”的思想
主张“和为贵”,注重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即:代表自然界的“天”和人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
2.“兼容并蓄”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同时,中国文化也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原因之一即在于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融合力,它吸收了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将之融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
3.“经世致用”的思想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也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新中式家具近年来方兴未艾,传承并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也应是新中式家具责无旁贷的使命之一。
新中式家具概况
1.“新中式家具设计”的概念:
2003 年 10 月,刘文金教授在《21 世纪家具设计与制造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发表了题为《探索“新中式”家具设计风格》的文章,第一次全面提出了新中式家具的概念。根据刘教授的定义,新中式家具应是“运用现代技术、设备、材料与工艺,既符合现代家具的标准化与通用化的要求,体现时代气息,又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适应工业化、批量化生产的家具”。可以看出,新中式家具融合了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双重特征,一是突出现代的“新”――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环境、新需求;二是突出传统的“中式”――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审美、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气质和中国的风格。新中式家具是相对于传统中式家具而言的,是鉴于中国现代家具风格趋于“断代”的情况下,对理想中的具有典型中国“风格”的家具形式的总称,是具有中国东方家具神韵的当代家具。
2. 新中式家具的概况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近30年来,中国家具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制造、销售、流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制造领域的进步神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具制造大国,但距离家具设计大国,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中国家具业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现代家具全面、系统和深层次的学术理论研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家具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现代国际家具方面的专业信息和资料相当匮乏。
(2)职业家具设计师不能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缺少家具原创设计,缺少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家具设计大师;
(3)缺少国际著名的家具品牌,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在我国本土的家具企业中还没有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家具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国内的一些家具企业也都纷纷推出了自己富含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具。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红极一时的“9218联邦椅(见图1)”, “联邦椅”将产品的造型与人体的肌肉、骨骼、经络精心配合,曲线造型根据人体的曲线延伸而来,流畅而大方,与人体坐姿非常吻合;椅背木条宽窄不同、疏密有致,也是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承力状况而特别设置的。坐在上面,人与椅子融为一体,感受“天人合一”的意境和回归自然的惬意。
香港中冠家具公司 20 年来专注于现代中式家具产品的开发,近年来采用实木指接材,以及意大利先进设备和现代加工工艺,推出的现代中式家具系列产品,设计上成功地运用了经典中国元素和文化符号,极大的丰富了产品的文化内涵;表面处理上也采用了染色做旧处理,使产品更具古朴、庄重、沉稳的大家风范,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三有家具公司推出的“明清风韵”系列家具,是新中式家具设计的典范。三有公司在家具造型上吸取明式家具的造型元素和符号,并融入西方现代家具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成果,同时还考虑到与现代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等相协调;制造工艺上,借鉴现代板式家具和实木家具的生产工艺;继承并发扬了明式家具的优秀人文传统, 在家具与建筑环境的结合、家具展示空间的设计上独具匠心, 把中国园林建筑的花窗、亭台楼榭, 民居建筑的牌楼,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围墙,挺拔秀丽的翠竹,书香门第的厅堂,书法艺术的牌匾等融为一体,营造出一个具有浓郁东方文化风情的中国现代明式家具展示空间。
以上的几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给当代中国家具设计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在国外,意大利家具设计和米兰家具博览会,已经成为世界家具流行潮流的窗口。德国的整体智能化厨房家具,北欧风情的现代化家具也在国际家具市场中迅速流行和普及。文化的全球化也在推动着地区的迅速变化与发展,随着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扩大,挖掘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也愈显迫切,现代家具的地区化和传统家具的现代化殊途同归,共同推动着现代家具设计的发展。因此,一个国家或民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艺术,成为现代家具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泉和宝库,而我国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在新中式家具设计实践活动中,如何灵活运用和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思想,使之为现代生产和生活服务,不仅是家具设计师,而且也是与家具相关的每一个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新中式家具造型设计的启示
家具作为人们生活或工作的器具,与人类已经相伴了几千年。从家具的发展史不难看出,经济越发达,其与人们的联系就越紧密。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古老的科学技术可能会过时,但古人的思想在今天来看,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在新中式家具设计方面,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1.“天人合一”与师承自然的设计理念
家具设计理念是家具设计师在从事家具设计实践活动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它赋予家具以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好的家具设计理念不仅是家具设计的精髓所在,而且能令家具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和与众不同的效果。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近现代设计史中,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导师约翰・拉斯金也发出过“向自然学习”的口号。设计师在进行新中式家具设计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以“师承自然”作为设计理念,将对大自然的观察,可以将其元素或符号融入到家具设计中,同时考虑家具与其所处环境的和谐。在新中式家具造型设计中,可以以大自然为师,仔细观察生活的动植物,从他们的形态、色彩及质感中寻找灵感,从优美的弧线,渐变的色彩以及直触心灵的质感等。
2.“兼容并蓄”与多功能家具
以兼容并蓄的思想指导家具设计实践活动时,主要表现为用尽可能少的材料、人力和物力,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于家具功能的要求和生活中的需要。系统分析使用者所处环境及预想情景,实现家具主要功能的同时,也解决其相关的一些小问题,如朱小杰先生设计的换鞋凳(如图),既是一个凳子,同时具有收纳储藏的小功能,设计师考虑到人们在换鞋的同时,习惯于用鞋油和鞋刷擦鞋,故增加了此凳子的次要功能,从而让找鞋刷、鞋油、擦鞋以及换鞋这一系列动作,在一个小凳子上一气呵成,从而让使用者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
3.“经世致用”与家具的器以载道
“经世致用”的思想,涉及到家具设计方面,就是要求家具设计活动应该服务于社会和民生,以其功效来衡量家具设计价值的主要准则。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家具为载体,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倡并实践节能环保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小结
天人合一、兼容并蓄和经世致用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启示,应该不仅仅只在新中式家具设计方面,对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以及人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