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赠刘景文古诗范文

赠刘景文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赠刘景文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赠刘景文古诗

第1篇:赠刘景文古诗范文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是抽象的。但儿童的认知特点却是形象思维占主导。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呈现抽象的文字,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古诗具有意境美、音韵美、画面美等特点,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人教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多处运用了古诗作为教学内容,如二年级上册的《古诗两首》,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需要一定的突破性思维。尽管作为识字教学的内容,但仍需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桎梏,不仅融入多媒体技术,还启用了创设故事情境的方法,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形式,按照古诗内容配以不同的图画和背景音乐,教师在导学阶段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将全诗改编成一段小故事,再配以多媒体课件,则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集音乐、图画、故事为一体的立体式课堂氛围。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每幅画面在显示原诗句的基础上,着重显示大纲要求识记的文字。如《赠刘景文》中,要求学生掌握“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有意将这几个字作特效处理,并在讲故事时,用到这几个字,同时加重读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这种方式,使学生对所需认知的文字形成初步印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考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艺术效果,多运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交互问答,体验识字乐趣

从儿童的认知心理来看,具有注意力易分散、缺乏持久性等特点,对于识字这样一门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来学习的技能,要长久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沉浸于教学氛围中,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在前一个教学环节中创设的故事情境,对吸引学生识字兴趣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一边听故事,一边认识了文字。但故事讲完,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随之减弱,这时还需要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互动教学,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互动教学的方法较传统的问答、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有了明显的改进,增加了人机互动环节,这一点符合学生的游戏心态。仍以《赠刘景文》一课为例,在多媒体课件中可增加一个环节,将传统的课堂问题、填字等教学内容融入课件中,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大纲要求学生会写的四个字“首、刘、枝、记”,制作成连续的闯关型Flash小游戏,第一关学生完成拼音标注,只有答案正确才能触发机关进入下一环节;第二环节游戏可采用组词连线的方式,也就是传统的填字组词练习,学生给出的答案正确即进入下一环节,以此类推。教学活动本身的交互问答形式,虽然只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变形,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另外,小游戏本身的闯关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心理,使学生在游戏中实现重复记忆,也体验到识字的乐趣。

三、植入游戏,提升识字智趣

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识字回生问题。主要体现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尤其机械式记忆,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加之单纯地默诵,使得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求甚解”,认得却不会用的现象较多。而解决巩固记忆的办法还是默诵,学习如同陷入一个定势之中,识字效率必然不高。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法,用生动的形象来展现抽象的文字,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刺激,触动学生的情感,由机械记忆转变为情感记忆。当相似的情感被触及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学习经历,想起某个字,这样记忆才牢固。当然,多媒体技术不仅仅应用于课堂教学,还可在课后作业中应用。以课后作业为例,在《山行》这首诗中,呈现出了诸多自然风光。教师可利用Flash等多媒体技术制作拼图游戏作为课后作业。可以融入“山”“石”“枫林”“霜叶”等诗中所提到的景象,要求学生根据底图中注明的文字找到相应的图片。这是考查学生的认字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来巩固学生课堂所识的文字。这样的作业设计,摆脱了传统的默诵,既符合小学生的游戏情节,又使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字的认识,这一环节的应用从文字形象和应用两个方面巩固了记忆,学生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识字的智趣。

第2篇:赠刘景文古诗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

《古诗词诵读》课程是我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它对高职学生古诗词朗诵、阅读、欣赏乃至教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为改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古诗词诵读中的单一化、模式化倾向,改变学生缺乏个性体验、独到见解和良好诵读习惯的现象,笔者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古诗词教学中实施多元诵读策略,以此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一、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古诗文词句隽永、韵律和谐、意蕴深远,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对学前儿童而言,学习古诗词更好的方法是吟唱。从艺术起源讲,我国诗、歌原本一体,即“诗乐一体化”。吟唱经典古诗词,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在审美愉悦中培养语感,在轻松惬意中拓展知识。因此,它自古就是我国儿童启蒙教育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在学前专业古诗词入门项目教学中,我们安排了“诗乐启蒙16首”,它呈现的不仅是文字和旋律,演绎的不仅是古诗和乐曲,更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课堂上我们抓住诵读这一命脉,以读贯穿始终,采用一咏三叹地读,师生接读,学生分读、指读、想象读等多种形式把学生带入到古诗审美之中,让学生读出节奏美,读出音乐美,读出情感美。

二、逐层吟赏,使阅读深刻化

诗歌作品本身可以不断地向纵深开掘,解读不可只停留于肤浅的认识,需要积极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度。为此,笔者往往带领学生逐层解读,从不同层次展开训练。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安排了“山水田园诗吟赏”、“咏物诗吟赏”、“边塞诗吟赏”、“咏史诗吟赏”和“咏怀诗吟赏”五个项目,并按照作品解读的层级安排训练任务:一是因声求气吟诗词,二是知人论世解诗词,三是以诗会友用诗词,四是寓教于乐教诗词。

每次课训练的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而诵读却贯穿课的始终。通过层层深入的诵读,让学生读懂诗词,读懂诗人,也融进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如,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晴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通过菊的形象层层深入的诵读解析,学生不仅理解到该诗赞美了菊的傲霜独立,而且还悟出了一个人生哲理: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气节。联系自身则不由想到:困难并不可怕,也许正是严酷的环境磨砺了自己。

三、比较阅读,使阅读明晰化

比较阅读既是对作品审美价值的检验,也是深化思维水平的过程,提高鉴赏能力的方法。同样是写秋天,杜甫、马致远笔下的秋天是凄凉萧瑟的,眼中的秋天却是恢宏阔大的。在比较阅读实践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同题材作品比较

同一题材,不同诗人会因生活阅历、个性、情趣不同而有不同写法;同一位诗人,会因处境的变化而产生性格、志趣的变化,其不同时期的诗作会折射出这些变化。如在“咏物诗吟赏”项目教学中,我们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唐代诗人的咏蝉诗,骆宾王表达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沉闷压抑;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怨尤;而虞世南显示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志得意满。此外,我们还选择了唐代诗人的听筝诗,李端的诗由摹写弹筝者的神态而见其爱意;柳中庸诗着重描写诗人听筝的感受,并以此抒写自己的离情别恨;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表现主人公“别有深情一万重”的幽深情怀。

2.就某一位作家进行专门研究

同作者作品比较,可就某一位作家进行专门研究。如在“吟咏诗人”课外项目中,我们安排了高歌李白、长吟杜甫、品读苏轼和吟诵李清照等任务,深化学生对唐宋诗词大家的研究。品读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凄婉缠绵的他;“大江东去浪淘尽”,又让我们感受到一个胸襟坦荡的他。双重性格的苏轼,带给我们的是数也数不尽的婉约和豪放。因此,以苏轼为研究对象,就有了“婉约豪放兼具的苏轼诗词品读”这一项目。

3.同流派诗作比较

诗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分,词有豪放与婉约之别。婉约与豪放是宋词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人物是柳永、姜夔、秦观、李清照。品读苏轼豪放词,可以对苏、辛词风的异同进行分析: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但“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人间词话》),苏轼突破了柔媚纤弱的传统,以浩瀚之气开豪放一派,其词“奋厉有当世志”;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豪放词风,其词有“君恩未许”的英雄气概。但生活经历的不同,决定了辛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

参考文献:

[1]卓霞.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语文教育[J].现代语文,2009,(12).

第3篇:赠刘景文古诗范文

片断一:

同学们,你们好好读读《赠刘景文》这首诗,看看读后你能明白哪句诗的意思?

生1:我明白了:“一年好景君须记” 这句,这句的意思就是说:一年中最好的景色你一定要记住。

师:同学们同意吗?那你们怎么知道:“君”的意思就是“你”呢?

生2:我在书里看过。

生3:我在戏里面听过。

师:“君”是“你”的意思,为何不直接说“你”而要说“君”?

生4:“君”是对人的一种尊称。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不仅是爱学习、会联想,生活中得来的知识也相当丰富,你们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谁说咱们的孩子小?谁说古诗理解起来与孩子们的生活相差甚远?其实,孩子利用课外阅读得来的知识是那么丰富,他们会联想,他们会表达。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要让孩子们说自已所想,表自已之意,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开放起来,要让课外阅读服务于课堂,更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需求课外的阅读。在每一节课上,我们的鼓励是孩子最好的动力,我们的肯定将会使孩子探索的精神更加强盛!

片断二: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组生字,请大家读,读后与同桌互相交流交流,你用什么办法记住了哪些生字?

场面:同学们按分好的四人一组进行热烈地交流――

全班交流:

生1:我可以用加一加来记“棋”这个生字,我们刚刚学过一个“其”左边加一个“木”字旁合起来就是我们要学的“棋”字。

生2:我还可以用换一换来记这个“棋“字,用我们认识的”期“字,把右边的“月”换成”左边的“木”。

生3:我还要以用猜谜语的形式……

生4:我还可以用……

大家各抒已见,这简直就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在这节识字课上,学生调动了所有的感官说、想、回忆、这样记忆的生字我相信他们终身难忘。整节课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教师站在讲台上,仿制成了多余的人。全班交流后检查平时记忆力最差的那几个孩子,发现字字全对,他们有信心的认读赢来全班热烈的掌声,这是全班同学表扬和鼓励的掌声,更是孩子们渴求这种课堂的掌声。

片断三:

同学们,《黄山奇石》中写了黄山好几处有名的奇石,但在文中有的详写,有的略写,来,我们大家看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在指导孩子们了解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后,问:孩子们,书中略写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你们想不想也发挥你们的想象把他们按课文里的其他奇石一样写具体呀?

生1:在一座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块像仙女一样的巨石,坐在那里双手弹琴。这就是有名的“仙女弹琴”了。

生2:在一座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只可爱的小狗,仰着脑袋,望着天上的月亮,好像在跟月亮说话,这就是“天狗望月”。

……

何谓“生本”的课堂?“生本”的课堂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根据已有生活阅历,根据已经积累的生活知识,延续了课文,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成就了一节真正意义上“生本”的课堂。

第4篇:赠刘景文古诗范文

关键词:学科整合;广度;厚度;高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153-01

正如崔峦老师所说的“理想的教学应打破时空的界限,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变禁锢、封闭的课堂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这种大教学观启示:我们教学要拓宽教学时空,要实现资源共享,做到学科整合,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品德学科的综合性。因此,在教学中,我探索语文课与品德课的渗透和整合,做了以下尝试

一、恰是未曾着墨处——拓宽学科的广度

《品德与生活》四册第二单元跟语文的第一单元“春天里的发现”可以说是同步的,这两课的教学目标也大体相同,要求学生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悟,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去寻找春天,在春天里有更多的发现。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就把语文课的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整合起来上。教学活动分为四个板块:游戏导入——播放歌曲,想象春天——找春天,话春天——颂春天,写春天。课的开始游戏导入,接着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春天的景象?然后汇报课前各小组以不同的途径寻找春天的结果,说说你在哪里发现了春天?是怎样发现的?你发现的春天有什么特点?最后朗诵春姑娘的诗歌,仿写诗歌或用笔写下你眼中的春天。

这样,学生自己就会发现品德学科是和语文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感到陌生,不感到遥远。品德教学主题与语文学科相重合,共同构建广阔而深刻的德育情境创造了条件,并拓宽了品德学科的广度。

二、天光云影入画来——增加学科的厚度

品德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究的平台,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需要自定活动的主题,鼓励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学习资源,语文课程标准也再三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

影子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模糊的概念,知道有影子这一现象,但影子如何发生前后左右的变化,由于平时观察不细,仍分辨不清,在课文的基础上,在学生对课文的知识点又感困惑之时,我告诉学生:常识就藏在生活体验中!让我们在游戏中领会其变化的奥妙。我们一起设计了一堂活动课《影子和我捉迷藏》。活动时,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什么地方发现影子,影子怎样和我们捉迷藏;探讨影子形成的条件、如何随着光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模拟语文情景,再现影子前后左右变化的条件;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做各种各样的手影游戏。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兴味盎然地在大树下、操场上、庭院里、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尽情地找影子,和影子一起玩。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为之激荡,惊讶、疑惑、挫败、欣喜,不同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在和影子做游戏时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三、映日荷花别样红——提升学科的高度

1、链接语文内容,激发兴趣导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一个新颖、精致的开头往往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三单元的《金色的秋天》与语文教材中的一单元《金秋时节》联系更为紧密。一单元有这样三个内容:识字1金秋时节、课文:秋天的图画、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语文课文图文并茂,语句短小凝练,为读者呈现出了秋天迷人的风光。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秋天丰收的景象和了解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因此在品德教学中,老师导入“小朋友,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一起背背一单元诗句,学生在背诵中回忆并感悟到秋天一派丰收的景象并体会到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有了浓浓的情感铺垫后,为小朋友学习《品德与生活》——“金色的秋天”做了很好的铺垫。二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材围绕“爱祖国”这个专题编写的。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提升孩子们的爱国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第5篇:赠刘景文古诗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0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64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生学习母语的主要方式,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视他们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在应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之前,没有充足的教学准备,只是按照教案对课程进行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在学习过程中即使有不解之处也不会请教教师。长此以往,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学生所接受的都是硬式的知识灌输,学习兴趣难以提升,学习效率随之下降,教师如果不能意识到自身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小学生语文学习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近年来,很多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没有发言的机会,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无法向教师请教;即使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也是让小学生背诵固定答案。这样的语文课堂,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能根据教材解析解决问题,不能根据自身的想法或是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加以分析,小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就不能更好地学习母语,语言表达能力也无法提升,同样课堂效率也无法随之提升。

(三)忽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开始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教师在重视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关注学生写汉字、背诵诗歌等,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不仅会降低学习效率,还不能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下降。

(四)不能合理地应用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很重视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应用到了新的教学方式。但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不能将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各自发挥出来,有的教师过于强调课堂的活跃气氛,还有一些教师甚至将各种学习方法以同一种形式展现出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重视,为课堂效率的提升努力。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措施

(一)重视教学方式的选择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要重视教学方式的选择,应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教学方式有所选择,挑选出较为有效的方法,使小学生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就积极预习,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可以对语文知识进行思考。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语文《秋天的图画》一课之前,可以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语文素质较高的学生与语文素质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以促使他们互相协调、相互学习。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要求小学生能够顺利地朗读课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举行小组朗读比赛,由各个小组选出一名学生参加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升。

(二)教师要重视备课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备课过程。有效的备课程序,可以直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只是单对教材进行分析,根据教材内容为课堂教学进行准备。但是,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效率较低。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依据,重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提高。

(三)重视民主的课堂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民主性,此时的民主性重点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展现上。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优势。小学生只有在教师足够重视自己的情况下,才能对学习有足够的信心。例如,在讲解小学语文《赠刘景文》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安排小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之前,教师提出问题“你见过霜吗?在哪里见到的?古诗中的霜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教师在提问之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之后,要大胆发言,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以保证小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学效率加以重视,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 郑晓娥.浅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才智,2013(25).

[2] 赵利贵.探究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成功(教育版),2012(3).

第6篇:赠刘景文古诗范文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吃透教材,提升教材解读层面。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媒介和物质载体,是促进师生互动的文本。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程度。因此,教师备课时对教材要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要理清教材中的编排线索,明确重点段落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细节上学会推敲,包括关键词语、插图、提示语等。这样才能挖掘教材的深度,拓宽教材的广度,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总揽全局、驾驭教材,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开天地》一课主要讲述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同样教学这一课,有的教师参考《教师用书》仅抓住第四自然段“倒下以后用自己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来引导学生体会的献身精神;而有的教师除了让学生体会到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外,还引导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的从沉睡中醒来后“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感受无所畏惧、勇于开拓的精神、从第三自然段中的怕天地还会合起来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也累得倒了下去。”体会坚持不懈的精神。很明显,第二种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可谓“入乎其中”,所以才能在教学中精选取舍、找准重点。可见,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深刻,越得心应手,也就越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精设问题,利于学生思考把握。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达到预期目的,是评价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教学时教师切忌面面俱到,把教材分解得支离破碎,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围绕重难点,整体把握教材,灵活使用教材,抓住教材中的“主线”,设计一、两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去体验教材所涌现的意蕴、情感。例如二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景的诗,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只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诗中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让学生读读、议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马上就抓住“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词,结合插图理解了诗意。这样,削枝剪叶,抓住主干,不用逐字、逐词、逐句繁琐的解释,学生学起来能抓住重点,很快就感悟到诗的意境,体会到秋天独特的韵味。

又如五年级下册《金钱的魔力》一课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后因拿出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倍受关照的故事。一次下校调研,适逢一位教师教学这一课,教学时,教师从复习本单元学习目标(即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鲜明形象)导入新课,教师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导读问题:“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托德和店老板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想一想从中你能体会到他们是怎样的人?”,结果,学生在交流时因忽略了自己所找的语句是人物在见到百万英镑前的还是见到百万英镑后的描写而难以准确无误的体会到他们的性格,教师不停地通过发问“你找到的是他见到百万英镑前的还是见到百万英镑后的?”来引导,使得课堂教学事倍功半。如果教师这样设计导读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托德和店老板在见到百万英镑前、后的不同动作、语言、神态,通过对比你能体会到他们是怎样的人吗?”,学生阅读时就能有的放矢,把文中托德和店老板在见到百万英镑前、后的不同动作、语言、神态通过对比,不难体会到他们的势力。可见,问题必须精心设计,精彩的提问不仅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也更能满足学生探索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思考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三、激发兴趣,提供学生展示平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对于学习数学而言,语文内容都比较新颖有趣。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根据课文内容与学生特点,关注全体,力求灵活多样,富有情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活动、游戏,在情绪高昂的氛围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趣,才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口语交际《找春天》时,设计了这样几种活动:①找――课前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寻找春天并搜集描写春天的词、句。教学伊始就让学生汇报,相互交流词语,以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②背――有感情地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文,如《咏柳》、《春晓》等,让学生在优美的诗句中感受春天的美丽。③画――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用手中的彩笔绘出春天的景物。那青青的小山、绿绿的小树、嫩嫩的小草,那红艳艳的花儿、清凌凌的河水、绿油油的田野……无不让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④讲――讲一讲有关春天的故事,可以是童话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在春天看到的、经历过的事:或开心的,或烦恼的都可以。⑤唱――唱一首春天的歌,有唱《春天在哪里》的,有唱《小燕子》的,有唱《我们春游去》的,学生边唱边舞,尽情抒发对春天的热爱。⑥写――用几句话把春天的美写下来,可以是一段记叙性或抒情性的描写,也可以是顺口溜,尤其鼓励学生写诗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⑦护――引导学生知道了美,欣赏了美,创造了美之后,还应该引导学生懂得如何保护美:让学生说说自己能为保护大自然做些什么?显而易见,这样的一系列教学设计是经过精心提炼的,颇具匠心,极具情趣性、交际性、艺术性和创新性,让所有的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尽情展现自己,正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特点。

四、拓展延伸,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