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个漫长的过程。无论一生只从事一种还是多种职业,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相对稳定、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因此,事业要朝着哪个方向发展、要从事怎样的职业类型、扮演何种职业角色,都需要提前有所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人生的战略设计,是成功人生所必须的。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是个体的特性,独特而持久。换言之,素质就是一个人习惯化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反映方式。素质和职业的最佳匹配,会促使个人成为最佳工作者。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与其素质类型是匹配的,他工作起来就轻松愉快、得心应手;反之则会不适应、困难重重,给个人的发展和组织造成影响。同一职业类型或团体中,往往聚集着素质相似的人。因此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发挥积极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大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还应包含自身的个性发展,要注重全面发展。素质关系到人才的质量,在职业生涯规划运用中,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既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基本条件。
(一)素质教育是影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重要外部因素
我国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且各高校的研究尚不成熟。学校开展的基本课程就是就业指导、创业实训等,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来说,这些尚不构成体系。而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大部分学生还不能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对自身的认识相对较肤浅,对于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也还没有清楚的认识,也不知道社会的最新需求,导致无法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为弥补在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缺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力度,引导他们做好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涯规划,提高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二)素质教育是影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重要内部因素
素质教育以注重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学习态度、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为宗旨,之所以提出,其目的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目前,无论是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素质教育都不能真正地体现以学生为本。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大学的学习和工作中加强素质教育,使其回归以学生为本。在教育的目标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实质上是素质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突出的是大学生的个体需要,因材施教,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制定出适合个人发展的生涯规划目标,促使学生通过素质教育的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具有教育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此外,素质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用人单位招聘越来越趋于理性,对学历要求没有那么严格,而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的品德越来越看重,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将素质教育合理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促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个人素质,可以帮助大学生来订立一份合理的、有效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自己正确、合理地认清自己的个性特征,分析自己目标实现与现实有何差距,并合理地评估实现目标存在什么阻碍。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进而最终实现成功的就业。
二、素质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素质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应用中作用显著,但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且有研究发现素质教育在实际的应用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与阻碍。
(一)对学生意志力塑造水平不够
素质教育对学生意志力塑造水平不够,主要表现在不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显不足,对自己毕业之后所要从事的工作没有具体的计划和目标。一方面不少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比较肤浅,对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与什么样的职业对口,另一方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缺乏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实施以素质教育的基础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对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培养的缺乏
素质教育对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培养的缺乏,表现在学生对自我认知的不全面。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目的,是让大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了解自己,包括兴趣、特长等。一个大学生要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必须先全面了解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规划职业生涯,以实现规划目标为目的,有针对性的完善自身。然而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对于自我认识相对比较缺乏,自己也不重视素质教育,片面的、主观地认识自我。这些情况势必会对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
(三)对学生的培养重理论、缺实践
实践是实施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大学生素质教育也是如此,不能单纯地停留在理论的说教上,必须将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目前而言,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在生涯规划中的应用,只是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其结果只能是空洞的理论教条,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掌握教育理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力求在实践活动中来体现教育理论的价值。换言之,高度重视实践的方式、在实践中不断促进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及能力的发展,应当是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方式。这种有效方式,也体现了在方式上,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尽管大学生对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有迫切需求,但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既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与付出,也要依靠教师的教育引导,还要营造教育环境,才能达到大学生素质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教育成效。
三、对策分析
针对素质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既要重视课堂上的教学、也要重视对学生的课外教育,注重课堂教学及课外教育的相互促进,努力拓展素质教育提升的渠道。首先要充实教育内容,把素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素质修养的思想意识,切实增强大学生塑造自身良好素质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课程体系上的建设;第二要改进教育方式,将素质教育职业从生涯规划课堂延伸到行为实践,拓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领域;最后,要发挥课外教育的典型作用,将树立良好的素质典型与自身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榜样和典型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加强提高素质的自我教育,将素质教育不断地延伸到深入学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来,加强学习的实效性。
(二)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教育的结合,学生掌握了大学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理论作用于实践,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有目标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既能培养大学生在职业方面的素养,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社会实习、实践,可以让学生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认清社会现实、了解社会需要。既帮助学生运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困难,又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拓宽知识面,加强自身素质、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质的提高,避免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与现实社会的需求脱离。
(三)素质教育与考核考评相结合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能力,相对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都是促进大学生进一步地完善自身、提升自我、锻炼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更确切地说,是提升学生素质的最有效平台。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素质的培养,需要教育者通过合适的测评方法来检验,确认素质是否得到了提升,从而使大学生素质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得到量化的体验,针对性地促进学生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四、结论
纵观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对各类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使大学生认清目前的社会形势,进一步客观分析自己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运用其中,促进大学生自身目标追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进一步树立大学生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观和实现自身理想的价值观,最终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理想及价值。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贯通。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研究,对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超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李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刘勇.大学生生涯管理与辅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
[4]周祥龙.大学生涯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8.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09-02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从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现实表现、参加学校各种各类活动所反映出的能力和素质以及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养、专业技术能力及较强事业心、责任感等综合素质较高者,但综合素质与高校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去甚远者也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素质和认知能力差
一些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心浮气躁而急功近利,事事求有回报,总是急于求成,希望立竿见影。做事不扎实,作风不踏实,“一屋不愿扫,天下扫不了”。受当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思想在学生中时有出现,金钱至上、待遇第一的就业观念不一而足。不少学生把工资待遇作为选择就业单位的首要标准,错误的认为工资高、福利好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学生大多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和就业单位是否符合自身发展的冷静思考,更缺乏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勇气和信心以及崇高的爱国热情。
(二)实践动手能力差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而部分学生虽证书一大堆,如计算机、英语、技能等级鉴定证书和各种荣誉证书,但实践动手能力差,存在着较明显的眼高手低的现象。
(三)团队协作能力差
由于受当今社会思潮和90后大部分皆独生子女的影响,有些大学生过于张扬个性以至我行我素,言行举止不太注重他人感受,即众所周知的“非主流”。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不能接受不同的意见、不擅长团队之间的沟通,意识不到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学生往往就业后难以进入角色,适应期长。
(四)人际交往能力差
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不少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将自己置身于茫茫书海,俨然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样子,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和沟通,导致“万卷书已破,一里路未行”。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中,不少学生应付日常生活的各种交际已是捉襟见肘,更不可能做到游刃有余。部分学生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差,有的甚至不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公共场合的发言往往语无伦次。
(五)心理素质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多样,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为在高考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心理失衡时有发生。学生普遍表现为容易受挫折,遇到失败就灰心丧气,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更有极端的,因琐事打架甚至杀人或轻生的现象,如马加爵事件、富士康跳楼事件等。
(六)文化底蕴差
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在文化知识的重视及掌握程度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不少学生给自己定位的就是单纯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把专业技能的学习放在首位,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各种技能鉴定证书一大堆,但除专业书籍外没看过几本有营养的书,正如于丹所说,“有知识,没文化”。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思想特点和现状
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与其就业观念和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并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学生才可能顺利就业或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而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的过高定位和对待就业问题的不实事求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政治信仰
漠、政治热情缺乏
根据调查,有21%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政治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应付学校各级组织的要求;调查中发现,艰苦奋斗精神在一些大学生心中变得淡漠,16%的大学生认为在现阶段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享乐主义受到相当数量学生的推崇;部分大学生劳动观念弱,劳动习惯差,不珍惜劳动成果,过分看重个人利益,有一定比例的大学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就是唯利是图”,部分学生拜金思想比较严重;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较低;学风不正,竟有35%的大学生否认“作弊行为是可耻的”,15%的大学生“赞同”考试作弊;一些大学生缺乏健康高尚的娱乐形式和业余爱好。
(二)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般,目标也不高。这些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坐、等、靠的思想未变,缺乏竞争意识,还停留在混毕业证的现象,结果在最后的双向选择中缺乏竞争力,从而不能顺利就业。
(三)期望值过高,择业取向功利化
部分大学生在供需见面会、双向选择时,不考虑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过分强调权力、地位和待遇,对就业岗位要求多,不能正确处理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盲目追求到大城市、沿海城市、进政府机关和高收入,而不愿意到急需专业人才的偏远落后地区工作,这是一种不实事求是的功利化倾向,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择业方向。过高的期望值和自身能力的不足往往导致就业受挫,这是造成这些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之一。
(四)就业主动性差,就业意识淡薄
高校以“自主择业”为主的就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大学生的择业意识逐步增强,但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主择业”的内涵,对国家的就业证政策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认识存在片面性。有的学生平时不注意自身全面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在就业环节上不是积极主动地和用人单位联系、交流,而是坐等学校为其牵线搭桥,即使在学校组织的学生生供需见面会上,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心理素质差,缺乏必要的应试技巧和攻关能力,无论在个人形象、语言表达、神态神情方面都缺乏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具有的气质,从而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以求职失败而告终。
(五)实践环节锻炼意识淡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足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相对重理论课学习,忽视实践环节锻炼的现象,即使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也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学习中死记硬背的多,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分离锻炼,对学校安排的实践性学习环节缺乏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生应试能力强,动手能力差,不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熟练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探索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专业素质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保证教学质量,注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新形势下加强就业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素质全面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否具有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和成才观,能否响应祖国的召唤,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2、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当代的青年学生普遍追求独立,渴望成才,向往成功。然而,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在使大学生思想日益活跃的同时,也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价值取向日益复杂,表现出多元化等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准确的判断、科学的选择、走正确的成长和成才之路,对于不谙世事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因而很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成才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并直接
体现在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成为他们成长与发展的绊脚石。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同样迫切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体系探索
1、理想信念教育
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就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深入开展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将社会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主动行为与内在动力,使人生价值在职业发展中得以升华。
2、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在就业和发展过程中表现最直接、最具体的思想素质,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优良的思想品德包括诚信、敬业、正直、忠诚、公正、自律等一系列的良好品质与品行。对于学生而言,在其毕业之后,无论进入何种行业,从事何种工作和职业,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都应该摆在首位。一个人也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精益求精,公正公平。
3、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是就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从事特定职业所必需的能力与素养,职业素质是学生进入职场后能够承担并胜任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包括专业素质、团队精神、责任意识、规范养成、开拓创新等多方面的内容。加强职业素质的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到社会和特定职业的实际需求和对人才的判别标准,及早的做好相关的准备,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打造核心就业竞争力,为顺利就业和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4、择业心理教育
心理状态是人的思想与精神的集中体现。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陷入追求完美、盲目从众、攀比、依赖等心理误区或是存在紧张、焦虑、自卑、自负等心理障碍,这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择业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树立自信和竞争意识,增强耐受力和独立性,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一切,不但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而且会使其以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总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大学生的就业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保证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才能使大学生与社会需求接轨,使他们顺利就业,并使其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郭蕊欣.关于构建系统化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0,(2).
[2]陈向平.素质教育与能力训练:高职人才培养的两翼[j].江苏高教,2010,(2).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世界关注的问题,文章以艺术专业为例,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指出了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专业技能、审美观念及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要求。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
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问题。以艺术专业为例,艺术类学生是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偏爱专业、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文化课上。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与结构,培养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全面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艺术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工作者,它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人才,必须坚持社会道德与艺术的统一。艺术专业由于专业教学的活动多以小型、分散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淡化集体观念,忽视集体荣誉,甚至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因此,必须加强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克服个人主义,加强组织观念,使学生熟悉并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一直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又是理论学习的充实和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早已逐步形成及完善“订单式”“产学合作”等多种新颖的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在相关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培养与提升技能创造条件,使其在毕业后能具备更强的能力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三、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更是艺术专业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专业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压力大,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都放到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给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这样势必影响了其审美素质的发展,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这些都束缚和制约着其向高层次方向的发展,折射出艺术专业大学生审美的严重缺失。
要提高审美能力,还应注重审美情趣的养成,如知识储备、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等,艺术专业大学生具有审美素质,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在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时说:“在清华大学生物室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
其实审美,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活动,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不断能发现身边的美,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提升了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关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鉴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谐、和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成才的热情。因此,应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品德与技能的训练,开展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在教学与专业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各大艺术类院校都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要想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抓好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基础,抓好专业技能和专业审美素质教育作为核心,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保障,只有把上述三方面工作都抓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类专门人才。
注 释:本文出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团建课题《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淑英,石凡.浅析艺术类学生文化课与专业课学习的失衡[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关键词:新生;非专业素质教育;适应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我校校长赵作斌教授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的重点内容和特点就是强调对学生进行非专业素质教育,将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步推进。而我校的素质导师制是以素质导师为主体,以塑造学生的成功素质为目的,以非专业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新型育人机制。笔者作为素质导师,结合工作经验,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如何进行大学新生的非专业素质教育做系统的论述。
一、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特点
(一)适应能力较差
大学生与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在诸多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别,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普遍存在一个适应过程。但不同的学生之间其适应能力则有较大的差别,有些学生能较快较好地适应,而有些学生则出现了适应不良的现象,并对其随后的大学学习甚至今后的人生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些适应不良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对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在中学,学生交往对象通常是一些有着相同语言、习惯的本地同学,且生活在父母的身边,饮食起居多由父母包办;进入大学后,交往的同学都来自五湖四海,要独立的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理财及课外生活,并且同学们的语言、习惯、个性、生活方式都很不相同。部分大学新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且缺乏角色转换的准备和人际交往能力,导致了对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例如,有些外地新生在军训时就由于气候、水土不服、思乡、思念亲人而经常生病;有些新生由于难以适应多人宿舍而连续多天睡不着觉,导致持续性的头晕、头疼;有些新生花钱无计划,时常出现生活费紧张的现象;有些新生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能处理好同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
对大学学业的不适应。大学课程种类较多,主要包括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社会实践课、素质拓展课等,很多教学在课堂之外进行,课程时间安排相对宽松,有较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且知识体系、讲授方式、考核方式和高中有较大差别。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习目标一直很明确,那就是考上大学。但是当上了大学后,有些学生却失去了进一步前进的目标,由于不能严格地要求自己且没有老师的严格督促,在学习上缺乏热情和积极性。这些主、客观原因引起了部分大学新生学业上的不适应,从而带来了精神上的空虚和心理上的郁闷。
人格、心理方面的不适应。大学新生的心理、人格等方面尚未成熟,对自我、社会认识不够客观真实,带有一定片面性,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容易走极端。有些新生看到其他同学多才多艺、能力较强,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新生因为经济困难导致自卑;还有些新生自我优越感丧失、自信心受挫导致自卑。与之相反,有些新生自负感表现的非常突出,由于家庭溺爱、娇惯,导致习惯性支配、命令别人;个人天份较高、学习成绩突出、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的学生,往往固执已见,不听别人劝;一些新生自以为是、任性逞能、目中无人、事事以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等。
(二)思想朴素、单纯、思想容量大、可塑性强
由于新生刚从中学进入大学,其接触的人和事物都相对单一,因此思想比较单纯。大学新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人格还不成熟;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未最终确立,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在大学新生中,从众心理也比较突出。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这一现象比较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盲从。这种从众心理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学习上、生活方式上、课外活动上等。
大学新生的可塑性较强,归根到底,在于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评价体系。而从众心理也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产生积极或消积的影响。其积极影响表现在对大学新生进行群体性的正面激励,而从众心理也可能导致盲从等消积的影响。
二、我校应如何开展大学新生非专业素质教育
大一年级是学生实现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活、制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阶段急需把新生引导到专业素质的学习和非专业素质的拓展中来,素质导师的主要工作在于通过非专业素质教育,培养新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
(一)适应性教育
1. 加强以军训为重点内容的国防教育
军训的主要内容是对军事技术、军事常识、军容军纪、队形训练、内务管理的学习和训练。以军训为重点的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确立人生目标起到了导向作用,它有利于高校德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学生的政治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得到了磨砺;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弘扬;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得到了加强,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应在军训中加强大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同时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军训训练的趣味性,达到通过军训对新生进行国防教育的目标,利于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例如进行拉歌比赛,实弹打靶等活动。
2. 重视适应性非专业素质拓展训练
新生的适应性非专业素质拓展训练是适应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非专业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包括“破冰”、“盲人方阵”、“信任背摔”、“蚂蚁翻叶”、“极地求生”、“楚河汉界”、“红黑博弈”、“法柜奇兵”等,这些活动都是以团队为单位组成的,通过一系列的素质拓展项目,促进同学之间相互的了解,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协调彼此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信誉以及积极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类活动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全面地拓展了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3. 切实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
新生的入学教育是事关新生适应性教育成败的关键。应该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校情教育,增强学生的爱校意识。通过介绍学校办学历史、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及已取得的成就,参观美丽校园、校史馆、各个学院及专业实验室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二是进行规章制度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准则、违纪处罚等校纪校规的学习。三是进行大学生活适应教育,包括举办如何利用图书馆的讲座、贫困生资助及勤工助学体系的介绍、生活设施及校园周边环境介绍、安全教育等。四是入学教育应该针对各类学校和不同学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4.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及班级活动
课外活动是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及相互熟悉的有效载体。我校的40多个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年针对新生进行了社团介绍和招收新会员的工作。此外,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成功素质展示节,展现学生的专业特长和非专业素质。大学新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有利于他们了解大学的生活方式,丰富课余生活,拓展了成功素质。
素质导师在平时应该多方了解学生的专长,鼓励学生全员参与成功素质展示节,通过专业素质的比赛展示自我、通过非专业素质的活动培养兴趣。这对于新生理解我校的非专业素质教育、适应大学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
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实际工作中,应以大学生现有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挖掘其心理潜能,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统筹安排,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以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1. 做好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
对大学新生采用UPI测试(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直译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是为了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心理健康调查表。该表由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樊富珉从日本引进,并对UPI的有关条目、筛选标准、实施过程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修订。
UPI测试的作用在于:全面掌握和了解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态;早期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向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治疗;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状态、增强心理保健的意识。通过测验可以了解大学生的苦恼、心理冲突、迷惘、焦虑,有无身心疾病、神经症、精神病等。
素质导师应该把UPI测试作为一种很好的心理筛查手段,认真做好此项工作。第一、规范UPI测试的操作程序,安排并组织好UPI测试。第二、学院心理咨询老师应该对测试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管理,锁定重点关注对象,及时与素质导师沟通,并上报校心理咨询中心备案。
2. 完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
实行学生心理危机三级预警网络。一级预警由班级的素质导师以及心理联络员完成,二级预警由学院的心理咨询指导老师完成,三级预警则由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这三支队伍互通信息,加强配合,形成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干预体系。
目前,我校共有38位素质导师通过专业培训和相关考试获得心理咨询师(二级)职业资格证书。虽然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心理咨询人员和学生的1:400比例,但仍然应该加大加深学生心理工作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3. 畅通心理咨询渠道
应占据宿舍这块阵地,广泛宣传心理咨询工作,公告心理咨询老师的联系方式,使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联系到心理咨询老师。在班级,充分发挥心理联络员的作用,及时反馈相关信息。此外,在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下,大学生心理协会应定期举办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进行心理知识竞赛及咨询等活动。
4. 重点关注特殊类别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咨询中心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团体训练、大学适应性训练及各种心理健康讲座的前提下,要重点关注特殊类别的新生。通过UPI测试建立心理异常新生档案,并且对A类(进校前有过自杀念头)和B类(高焦虑)新生实行一对一跟踪关注,并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干预或间接干预,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对于部分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其他特殊原因突发心理异常的新生,及时干预,力争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拓展非专业素质
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学生自治包括班级自治、学院各学生社团组织自治等内容,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以点带面,培养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是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大学新生的非专业素质教育工作应该以学生干部自治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素质导师在工作中应主要做好以下个方面:
1. 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
学生干部的选拔是建设学生干部队伍的基础工作。所选拔的学生干部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干部队伍是否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因此,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是前提。
选拔的标准。在具体的选拔过程中,可参考如下几条原则:学习成绩优良;品质好,具备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尊敬师长,责任心强、实事求是等优秀品质,这样才能在同学中起到带动作用;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工作有热情积极主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包括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等;能经常保持与素质导师的密切联系,凡事以大局为重。
其次要选拔程序公正、公开、公平。广开渠道,可采取自愿报名,或者通过新生军训及素质拓展中观察、公开竞聘、择优任用等方式。对班干部的选拔任用,可以采用选举制与轮换制相结合的方法。
2. 做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
(1)思想引导,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其思想上走向成熟。(2)学业辅导。树立以学业为重的思想,学好专业是搞好工作的前提,只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和专业特长,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3)培养学生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成立学生自治组织,鼓励学生干部积极参与党务、团委、宿舍、班级管理。(4)工作上的指导。定期举办学生干部培训,并在工作方法上给予指导。同时,及时召开学生干部工作经验交流会,加强交流与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 调动工作积极性,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拓展非专业素质
首先,营造和谐民主的管理氛围,要贯彻“素质导师管理为主导,学生自治为主体”的原则,组织学生自治组织,在学院宿舍管理委员会中,由学生干部牵头,由素质导师担任指导老师。在党务工作中,培养优秀学生党员担任支部副书记,负责支部党务工作,在学院分团委及学生会中,学生干部担任副书记和学生会主席,而负责该块工作的素质导师尽量放权,起到监督的作用,让学生干部自己主持工作,进行管理。
其次,要明确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作为学生干部,应该增强其骨干意识和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激励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其次,明确职责,实行目标管理。要明确学生干部的职责,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使学生干部明确所在岗位应该干什么。再次,要培养学生干部的自我服务意识。在工作中充分调动各位同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生干部的管理水平,全面拓展非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赵作斌.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小章等. 社会心理学[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2.
[3]吴明君. 浅谈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 理论探讨, 2000(5).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关于创新教育的解释主要分为两种。一部分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属于能力教育的一种。他们认为创新教育是教育活动的分支,凡是以创新为主题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比如我们熟悉的以增强人的创业能力以及创业素质为主的教育,都属于创业教育的范畴。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一种对人的教育。其核心是通过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来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的教育研讨会上提出的,它是由英文字母翻译而来的音译词。对于创业教育的内涵,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拓性人格,杨爱杰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创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意识以及创业技能进行培养,并通过这种方式教会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以及切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世界贸易经济组织专家根据以上两种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对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进行开发,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以后,具备创业的知识、能力以及必要的心理素质,最终使学生创业行为变得更加成熟的一种教育活动。同时,他也指出创业教育是学术型、职业性教育之外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近年来,郭丽君等学者对创业教育提出了新主张。他们把创业教育分为三层目标:首先是使学生对创业有最基本的感知和理解。接着是通过课堂教育,以及课后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创业的相关知识,具备创业的相关技能。最后,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可以改变学生的就业模式,让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做一个优秀的员工,还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较为成功的老板。从客观上讲,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带给学生思维以及能力的改变将会是学生一生受益的财富[1]。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
很多学者曾经提出,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前提,甚至可以说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和本质。创新教育的最终实现方式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则是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及外在表现,是创新教育的最终归宿。很多时候,创新的程度对创业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这两者之间在教育目标上存在着一定的相同点,即它们都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当然,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创业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自我价值以及人生理想的实现,而创新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对学生本身素质进行提高。
三、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其他西方国家,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较为专业的教育体系,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得到高校的重视。首先,很多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了一项简单的学生活动,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课程中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甚至很多大学只是简单开设半个学期的课程,这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第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直处于唱独角戏的状态,没有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政府作为主要的政策制定者,也没有意识到要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一定的扶持。银行较高利息的贷款,以及家长的极力反对,都成为了学生创新创业道路上的绊脚石。第三,高校对于学生的考核机制过于落后。传统的只注重学习成绩的人才选拔方式,让大学生们忽视了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性,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最后,师资力量的欠缺,也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我国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大部分教师都缺乏基本的教学经验。有些水平较高的教师,也只是接受了很短期的专业培训,他们对课程的讲解,仅仅局限于对课本内容的分析,而无法将其内化为一种精神,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四、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路径
1树立正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我国的传统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以及研究型的人才,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过分地关注课本知识,对自身的潜能挖掘较少,也使我国出现了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其他技能的欠缺,使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很难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对于我国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而言,主要的就业方向是教师、公务员以及其他的事業单位,还有的学生选择了出国留学,毕业以后应聘到了一些知名的外企工作。从大学生的就业模式不难看出,我国大学毕业生虽然数量很大,但是就业模式过于单一化,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寥寥无几。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它不仅是创业教育,也是个性教育的一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培养综合性的人才为理念,它从根本上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2]。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高校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并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态度,有了正确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才会拥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和高校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对教育模式进行专业性的改革。把传统的就业教育转变为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僅要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就业,还要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为学生的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并通过邀请企业家进行讲座等形式,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念,使学生逐渐意识到创业也是大学毕业后一个很好的就业方向。进而,达到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目的。
2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高校凭借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首先,是学生家长的支持。我国大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他们持有反对意见。一方面,家长们认为创业比较辛苦,而且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和一些未知的风险。相对于这些,他们更希望子女在毕业以后选择一个稳定的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认为创业并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自己花费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才把子女培养成为了大学生,却还要和很多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的人一样,进行辛苦的创业,这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种种现象表明,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家长以及学生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进行教育。要彻底改变我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落后观念。高校要通过家长会等方式告诉学生的家长,就业的道路有很多,学生对于人生方向的选择也有很多。国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些也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家长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创业,并在学生创业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让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挫折。
其次,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需要得到银行的支持。很多大学生虽然有创业的想法,由于没有创业的资金,也只能被迫放弃。近年来,我国各大银行对于贷款的管理逐渐成熟,但是银行贷款需要一定的抵押物件,而且手续烦琐,贷款的利息也相对较高,种种的限制也使大学生在创业的路上望而却步。所以,国家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减少大学生贷款过程中的手续,对于没有资产的大学生,可以实行身份证等抵押方式。在贷款的利息方面,要对大学生提供无息贷款,或者是利息较低的贷款。确保大学生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自主创业。
最后,高校在对大学生实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还要积极寻求企业的帮助。在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中,过分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并且在对学生进行评优等活动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对学生的其他能力却常常忽视。长期以来,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导致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及合作。所以,高校要努力改变传统高校教育的弊端,积极建立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帮助高校解决一部分毕业生创业资金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可以让学生在创业之前,对企业的经营模式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创业积累一定的经验。另外,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实习,还能够积累一部分的原始创业资金,可谓是一举两得。
3高校要对自身进行合理化的改革
我国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会面临着无数次的考试。很多学校的升学也是通过考试来完成的。以我国的高考制度为例,其对人才的选拔方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然后根据学生成绩的高低,对学生进行层次上的划分。不仅我国的义务教育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是这样。我国重视成绩,轻视能力、忽视创新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各个高校要重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校的学生培养计划当中去。高校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并通过对教育过程的不断强化,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我国也要对传统的学生评价体制进行改革,不仅要重视对专业知识的考核,还要适当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核,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3]。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立创业的专项基金,来吸引学生进行创业项目的实践。还可以通过为毕业生提供住房补贴,免费进驻校园等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保障。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高校应该积极帮助其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为学生提供一些正确的指导意见。
4要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工程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250-01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全民素质。但也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就业岗位趋于多元化。从而创新创业教育随之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课。更重要的是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大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工程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工程素质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1、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工程素质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工程意识、工程素质是工程师必备素质之一。工程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切实培养适合现代工程需要的社会主义工程建设人才。我国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工科本科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工业生产部门,从事设计、制造、运行、施工、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去科学研究部门、教育部门工作。”这就告诉我们,高等工程本科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线,也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工程师为主体,也培养科学家。
2、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新教育是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的教育活动的过程。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能力等各种与创业相关的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是一个过程,它培养学生创业所需要的观念和技能使他们拥有洞察力和勇气抓住可能的机会采取行动。创业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终极目标是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工程素质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所谓工程素质就是指大学生在工程能力和知识应用方面的特性和品质。是指从事工程实践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种能力,是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工程素质的培养,一直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内容包括:一是广博的工程知识素质;二是良好的思维素质;三是工程实践操作能力;四是灵活运用人文知识的素质;五是扎实的方法论素质。
二、创新创业教育是工程素质培养的深化与升华
1、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的。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创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把培养大批量高素质的、创新创业的人才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使他们既会“求职”又能“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二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从而达到“成人”、“成才”并努力“创业”的目标。
2、工程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
工程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它是由工作能力,业务水平,文化修养,道德情操,良好的品格等要素组成。工程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知识简单的叠加而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素质在工程实践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对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就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应世,学会做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学生毕业后职业工作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2)利用大学有限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认识能力。
3、创新创业教育是工程素质培养的深化与升华
有良好工程素质的人具有独立分析工程实际问题和解决工程实践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还具有良好的政治觉悟,较高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大学生进行工程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是进行工程训练。工程训练是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在工程训练中,注重对学生在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培养,在同学们中打破大学生们对创新的神秘感,明确创新和创造发明的区别及创新的真正含义。
三、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工程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1、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在高校首先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的意识和创业素质。其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重视创业实践活动,构建创业教育平台。再次加强师资培养力度,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2、实施工程素质培养的途径
工程素质培养主要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学校就要像建设课程教学一样来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突出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不断完善学生工程素质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建立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模式,以校内操作实习和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训练,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创新意识,时代意识,实践意识,经济和社会意识,管理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等。工程实践是工程意识的实施途径
3、创新创业教育是实施工程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能促使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以缓解就业的压力,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在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意志力和承担风险的勇气,在于增强学生领导与合作开拓事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全社会的创业文化建设起到引领推动作用。创业教育并非专指激发学生开展个体创业活动,而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型思维的教育活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一种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创业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有实际意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应当是具备宽泛的学识基础、适应多变竞争态势、敢于独立创新并具有坚韧意志等素质潜能的人。
参考文献:
[1] 王乐芝 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结构探析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2(2):87-88
[2] 胖华 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J].宏观经济,2010,(7):11-13
[3] 黄海,王勋,有祥君 .以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大学生工程素质[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43-45.
[4] 李敏.浅析高校创新教育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意义[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7、8):67-68
[5] 苏玉波,梁莉,朱正威. 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9(2):73-75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大学生 科学素质 培养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今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日基础教育战线上的艺术教育主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音乐基础教育的质量。而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具有较为完善的人格的与时俱进的音乐人才。
一、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处世哲学。因此,在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一是注重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因此,我们在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师范性特点,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开专业选修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
的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
二、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
音乐专业的学生从上高中起就远离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而现代音乐人才不能不具备一
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音乐教师更不能是科盲,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科学技术教育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现学校开设了音乐声学、计算机音乐、电脑动画与音乐课件制作、电脑音乐创作与制作、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等课程,对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要着力培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具备了艺术创新能力,就能够在艺术实践、艺术活动中,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理解、分析、处理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未知到已知的艺术探索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并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产生新的艺术观点和见解。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列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音乐教育学科的特点,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考试与检测检查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建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架构
课程架构,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对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架构的设置,要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相协调、相一致,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当代人文艺术、音乐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教育专业学生所应有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水平以及教师职业素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思路来设置。一是设置哲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大学语文、体育等公共必修课;二在保证学科体系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规划、发展和建设四个系列的课程群,即音乐理论与技能基础课程群、作曲技术与指挥课系列课程群、声乐表演与教学课系列课程群、钢琴演奏与器乐课系列课程群;三是将教育科学课程,如音乐教学法、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学科教育论作为必修课;四是设置比较宽泛的选修课程,如美术、写作、教师语言艺术、电化教育、意大利语、德语、音乐美学、童声合唱训练、东西方音乐文化史、音乐学概论、MIDI技术与制作、现代录音与录音技术、舞台艺术、教师口语、中学音乐课程设计、音乐教育管理等。
2.改革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是因材施教。我们采取讨论式、诱导式、问题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二是科学施教。我们改变那种一讲到底的单一课堂结构,采用心灵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启发讨论式、反复讨论式等方法,使课堂教学出现和声立体美的效果,使学生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三是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我们重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计划,在第一学年就安排一周见习,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安排二到四周时间到各学段实习,使之了解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教育教学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尽早明确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器乐、声乐考级活动,把考级作为原动力,以提高专业技能。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要充分运用音乐现代化教学设备、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师多媒体制作能力和教学能力,编制适合专业特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听教材、计算机辅助软件,运用现代化音响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加快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新动向研究.中国音乐教育2004.6
[2]钟启泉. 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1.1社会需求。
当代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实践中有的顺风顺水;有的停滞不前;有的惨遭淘汰。这些是为什么呢?根本问题是谁适应谁的问题。社会是一个大的熔炉,是不可撼动的现实存在的整体。而大学毕业生是一群个体,毕业后需要融人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层次,就像一个一个小细胞,应该到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一旦走错地方就无法起到应起的作用被排挤掉。所以,无所谓好工作,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1.2适用的素质教育。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根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我们国家的文化基础,在内外多方面提升的教育。“素质,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里的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唯有较高的素质才能够更长久地立足于社会,并能够在短期内出类拔萃。因为:
(1)素质教育首先培养的是内在品德,好的品德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前提;
(2)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有足够的精力去面对各种挑战;
(3)美的心灵和拥有一颗能够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的心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础;
(4)技能是人生安身立命的工具,拥有一定的技能,就会对生活充满自信,愿意为追求理想更多地付出。
1.3教育与就业的相适性。
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拥有多方面能力,顺利地生活和工作;就业是为了能更好地生活和创造。教育和就业是互通的、连贯的、相适的。如果输送的人才不适合就业岗位。在大学生个体身上的表现就是找不到工作。那么,我们的教育当如何而为呢?
(1)关注社会,教育者的目光应不断地聚焦于社会的需求点上,目的是不断完善教育并积极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能力。以一技为主全面发展,成为多面手;
(3)学校不但设立就业指导处,同时还应该设立就业信息处,负责收集整理各类就业信息,及时,以便学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
(4)紧密联系社会各界,开展校企互动,让学校教育与企业就业的管道畅通。教育与就业应该是相适、互动的,一个是前提,一个是结果。如果怠慢或脱离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都会进人死胡同。
2、素质教育,民族之幸
在我国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们早已将教育当成了立国、立世之本,教化人民,推动社会发展,有时是润物细无声的;需要时是雷霆万钧的。孔子周游是为了普及文化;始皇的焚坑是为了统一思想。都是对中华数千年文化的奠基。而世界发展到今天,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无可比拟的变化。素质教育是现在以至未来长期的教育方式。经过实践证明素质教育是中华民族所依赖的、繁衍生息的、发展前行的源泉和动力。
2.1师者之思。
学校和老师的心情是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适用的优秀人才。所以,才有老师兢兢业业的授课,学校不遗余力的招生。但是,只靠学校和老师不足以将素质教育的全部都能让学生得到,还需要举全社会各界之力,需要父母的家庭影响。尤其是大学生本人的接受的意愿、能力。大学所教的是能力和方法,更多的细微之处还需要学生们自己的修持,在修持中成长。
2.2从业的灵魂。
大学四年,无论如何只要六十分就能万岁,拿到毕业文凭。而同样是从同一个学校走出来,拥有同样的社会背景、家庭条件的同学,为什么在走人社会5年、10年后,成就会不同呢?每个人素质的千差万别,面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反响,结果大不相同。从业的好坏、长短都与素质有关,所以素质是从业之魂。
2.3素质提升,关乎世界。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各行各业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全国人民的屹立于世界强林之梦正逐步实现。十恰如其分地确定了深人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随着祖国的强盛,需要国人的整体素质更加提高,文化更需进步。中华民族的进步必然惠及世界人民。所以,当代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进步,关系到世界的发展。
3、总结
[关键词]职业素养;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自我评价和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能力、特长、兴趣和爱好,来分析规划毕业后即将从事的职业,从而确立自已将来的职业方向和奋斗目标,明确在大学里学习和生活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制定最优的学习计划,提出可行性的、有针对性的,方向性的设计方案。
一、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是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了解社会、客观的择业以及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过程。制订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挖掘大学生的潜力、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竞争力、创造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人生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好的有用人才。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欠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
目前,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能力和兴趣等没有客观、明确的认识,对自身的优劣势也不是非常清楚,这种模糊的认知直接影响并制约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
2、欠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认识
(1)目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都比较欠缺,认为在学校里学好本专业课和本专业的技能就行了,认为大学生职业规划那是毕业后走出校门后的事情,现在有没有都行,即使有,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快。这种思想观念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相当淡薄,甚至于有的大学生抱着走一步说一步的想法,致使他们不愿意花时间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做相应规划。(2)由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与社会脱节,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了解、盲目乐观,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对当前社会各行业情况、所需职位信息等缺乏相对了解,对真实的职业环境缺乏认识,即使做出了一定的规划,也只是目标比较远大,还是停留在理想层面,缺乏实际可操作性。(3)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很迷茫,认为自己能否找到理想工作,和自己所学专业、兴趣、爱好无关,能否就业完全依赖于自己是否有一个好的家庭背景,,与自己的素质修养和职业生涯设计没有关系,所以思想比较懒惰,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忽略个人的职业规划。
3、没有一个健全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高校是大学生进行规划、选择和探索职业生涯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设计,树立“职业创业”理念,激发创业激情,提高创业能力的地方。由于大学生的匮乏的经验和自身的能力问题,很难准确的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急切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做针对性理论指导,这就需要学校的帮助。目前,我国高校并没有健全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教育环节还比较薄弱,指导的教师队伍素质也不高,也没有比较专业的规划知识,更没有扎实的就业指导基本功,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起不了太大的帮助作用,从而导致了很多学生的“错位就业”。
三、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1、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提高规划意识
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虽然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但是最关键的还在自己,高校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了解自身优劣势的实际情况,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克服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正确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认清择业与就业关系,增强创业意识,明晰创业思路,提高创业能力,使大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智商、情商与职业的选择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规划观。
2、健全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1)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大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
可以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大学三年的学习中,大一时,引导学生熟悉学生的新环境,对自己、对学校、对专业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使其很快的进入大学生活,并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有一定的思考;大二时,在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社会、对行业、对自身价值进行近一步的认识和思考;大三时,面临毕业,通过毕业实习,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熟悉和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引导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实现很好的就业。
(2)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当前的高校都为大学生举办相应的职业生涯讲座课,或者是专门开设此类课,针对面很广,难以考虑到大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个性化需求得不到切实满足。为此,应积极创建条件,推进个性化辅导。从而打造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要力量,专兼结合、比较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指导队伍。
(3)使规划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高校除了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外,还可以开设面试技巧、就业理论和职业生涯规划实务技能等方向的讲座或者是选修课,把国内外先进的规划创新设计理念引入课堂。另外,在校园里,还可以举办丰富的职业规划活动,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和规划的兴趣。例如: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组织职业规划大赛或者是相关内容的讲座,进行校园招聘模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即调动了学生对规划的兴趣,又丰富了规划知识,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4)搭建网络资源平台
当今社会的信息交流主要依靠网络,所以建立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的网络平台是很重要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资料下载、网络学习等,还可以阅读大量的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指导意义的文章,满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同时在网站上,学校可以开设在线咨询平台,及时解答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文秀,张丽娟,彭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几点思考[J].昆明学院学报,2010(32):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