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慈母情深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母爱如水,母爱深明大义、柔中有刚。当你啼哭于襁褓时,母爱是温馨的怀抱,当你呀呀学语时,母爱是耐心的教导;当你熬夜备考时,母爱是暖暖的热茶;当你远行时,母爱是声声的呜咽;当你取得成绩时,母爱是激动的泪花;当你病卧在床时,母爱是布满血丝的双眼;当你沾染恶习时,母爱是苦口婆心的劝勉;当你如履薄冰而屡教不改时,母爱是撒在你伤口上疼在她心上的那把盐。
我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妈妈都不曾揪过我。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可以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只要我犯了有些严重的错误,妈妈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揪我,就这样,我对妈妈有了一些看法。
我上了小学后,妈妈再也没有揪过我,但是,由揪转到了吵 。
一天,妈妈检查我做的数学题,发现一道前几天讲过的题有做错了,脸上的晴天变成了满天乌云,对着我吵:“前几天才将过的题怎么又做错了?”“粗……心……”“你这粗心的毛病什么时候才改得掉呀?”“……”
每一次读《慈母情深》时都有一种酸酸的,想哭。
《慈母情深》的主要内容是平穷辛苦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情。
前两个星期学校要定订阅2011年的图书,我左思右想,不知道订什么好,在看看玩具怎样?玩具都不错就什么都想订拿回家我问妈妈订什么好?妈妈说:“你要订就订《少年文摘》或《兴趣语文与数学》”这时妈妈的朋友走过来说:“不要给她订,她就是要那个玩具啦!”我争辩的说:“谁说我不看的。”妈妈没听朋友的话毫不犹豫的把钱拽给我。又说:“订了一定要看否则下次不要订了。”
其实妈妈知道我是想要那个玩具,就是想要让我多学一点知识。
邵武市昭阳中心小学五年级:冯夏丹
关键词 高年级;阅读教学;整合;语用能力
新课标呼唤新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方式。但教师们更多地还是依照“老经验”,将“教材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把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方面。崔峦教师曾说过“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句话很正确,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学生的角色依旧是收纳知识的机器,课堂留给学生进引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时间很少。这样的课堂结构高耗低效,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大。
人教版教材多数按人文主题设计教材单元,相对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特点。单元中围绕一个主题词,把读写口语交际或综合实践活动加以优化整合,使之彼此渗透,互相联系,留出更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为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需要对课堂的教学结构和方式做一定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师应有效整合单元教材,构建“自学解决字词――接收信息――解决疑难问题――研读特色片段――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方式。
一、解决字词关
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自学能力,在预习的环节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自主解决本单元的所有字词。在进入单元学习的第一节课,教师安排学生组成四人小组,互查字词掌握情况,并对存在较多错误的读音和难理解意思的词进行难点突破,最后通过听写或造句等方式进行巩固。教师每学期第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就是提出预习要求,并在学期初的训练中不断地督查、普及,让更多自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小组的互动中提高自学能力。
例如阅读课的预习要求可以设置为:①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②画出文中喜欢的词语,不知道意思的查字典,并给课后的生字组词。③边读边想,从哪些词语、句子、片段中,接收到哪些信息或疑难问题?写写批注,以备小组交流。每天的预习要点可以根据课时情况和作业量的把控分点进行。
二、通读单元课文,交流阅读信息
根据预习要求,组织四人小组学习交流自学(预习)的收获,重点交流各自接收了哪些信息。此环节的安排,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改变了以往课堂上的发言者仅仅只有几位胆大、勇于发言的学生主导课堂的局面。在小组交流信息的过程中,人人需要发言,这样学生的实践面大了,尝试自由表达的阵地有了。教师是引导者,在小组交流信息后派代表向大家汇报信息,再有教师适当引领和点拨。如此循序渐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自然也会提高。
三、学会质疑,解决重难点
语文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内容,于是处处都要不停地追问,直到教师自己把重难点全部讲解一遍才放心。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的进度也是有限的,如何更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呢?最有效的方法是放手试试,看看学生自己能学多少。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先在小组中讨论,看看能不能解决,不能解决的再提交到课堂解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揭秘者,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因此,教师要选取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例如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精读课文和《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两篇略读课文。这四篇课文,虽然选材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在写法上都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来体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无私。通读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必太小,甚至可以提出大问题,如对本单元几篇文章中父母的做法你有什么看法,为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看文章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对原因的寻找表述就是学生自己对课文的初解。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课堂上教师稍放手,学生的各抒己见就会形成,对学生的思维空间的拓展及阅读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四、研读有特点的片段,感悟有特色的表达方式
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译文,学生对内容的认知是了解,但对于实际生活的拓展并不能很好地延伸。而《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两篇,虽是略读课文,内容浅显,但表达有特点的片段较多,可以让学生多花些时间感受语言的魅力。
1.品味对话,初学短语式的对话。两篇课文都有很多的短语式的对话,通过对比,感受两位妈妈的内心 世界。
在本组课文中,学生第一次发现对话中可以不加提示语,省略号也可以这么多。《慈母情深》中这段对话特别简短,读起来感到短、快,简洁到不能再简洁了,好像多说一个字就是浪费一样。因为在这样简短的对话背后是一颗为了一大家子而情愿自己操劳、忙碌的慈母心。话语重复,“我……”“我……要钱……”读到了“我”的没有勇气,连话都说得断断续续。这样的对话描写形象地表现出车间内的忙碌和嘈杂,也使人物语言与人物个性、生活环境保持了一致性。
感悟了《慈母情深》,再读《学会看病》中的特色片段,学生对人物特点及文章的表达特点也就明了了。通过对比整合教学,减少了授课时间,却加深了阅读感受,练习的机会也多了。
2.特色的“慢镜头”和“快镜头”的对比。以《慈母情深》为例。
镜头一:“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镜头二:“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忙碌……”
通过对比朗读,学生会发现镜头一的句子将“我的母亲”倒置,并进行多次反复,这样的表达效果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画面中母亲的挺背――转身――抬眼望都是那么艰难,读者仿佛与作者一样亲眼看到了母亲的背、脸以及眼睛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变化,她是那么疲惫、劳累。作者也感受到了母亲赚钱养家的辛苦,这样的句子字字有真情。而镜头二恰恰让人感觉是个快镜头的画面。这个句子中“立刻”也多次反复,但同样让读者感受到母亲挣钱的不易与生活的艰辛。
另外心理活动的大量描写也十分之妙。例如《学会看病》的第21自然段到27自然段,写出了母亲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变化,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从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中,体会到母亲的感情变化线索: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从而习得以心理活动,情感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写法。
五、梳理有特点的表达方式,读写结合
以上板块的整合学习在课时上的盈余可以多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可以把课内与课外生活经历有意识地沟通起来,进行比较,多元解读体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1.梳理单元中有特点的表达方式。以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教材为例。
(1)学会选合理场景。在本组教学后,学生对没有提示语的对话模式很感兴趣,那这样的对话用在哪些场景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梳理后总结:当对话的双方一直在进行谈某个话题时,就可以使用不加提示语的分段式对话。如:争辩、赶时间时的交流、两人的讨论等,这样的表达简短明了。
(2)表达有特色的表达方式的模仿。文中的快镜头的句段的学习模仿,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事件中呢?如迟到了,运动会的短跑比赛,人物的特写:风风火火的她(他)……
(3)大片段心理活动描写素材的收集,学生谈到了:考试中的偷窥,做事理亏了,做了错事,或独自一人要解决没有经历的事等等,都会有很大的心理波动,需要用上心理活动的描写。
当——当当,上课的铃声在校园里回响,我和同学们静静地端坐在教室里,这时快步走进来一位中年妇女——我们的语文老师李老师。只见她那慈祥的脸上按捺不住兴奋的笑容,我猜想,李老师肯定又有什么喜事了。果然不出我所料,李老师提高声音说:“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为了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学校决定举行作文竞赛。”她以鼓励的目光注视我们,顿了顿话语,她又神秘地透露:“奖品嘛,一等奖——一盆美丽的水仙花!”
啊!太好了!李老师的话音未落,同学们都欢呼起来,我呢,那股高兴劲儿就甭提了。所以我首先就想到了李老师,她上的课没得说,我们总觉得听不够,课余她还经常带领我们去欣赏她种的那几盆美丽的花草,给我们讲有关花的知识,她懂得真多呀!多少次我也梦到自己养了一盆好美的花儿,赠送给老师,这次机会正像老师说的那样真难得呀,我一定要把这盆水仙花拿到手,望着敬爱的李老师,我暗暗下定决心。
竞赛揭晓,我获得了一等奖,我永远也忘不了当我在热烈的掌声中捧着那美丽的水仙花回到自己座位时李老师那激动的目光。刹时一股热浪直涌上我的心头,李老师这是您辛勤劳动结出的硕果呀,所以放学后我迫不及待地走在了去李老师家的路上,捧着美丽的水仙花,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老师在讲台上挥舞教鞭指点江山,看见了老师在办公室里孜孜不倦冥思苦想还看见了老师深夜里用红钢笔勾画出是非曲直、圈点出一片片洁净的蓝天。是啊,亲爱的老师,您无私付出的心血,您真诚奉献的爱心,何止那千千万万啊!
带着我感恩的心,带着我感恩的情,捧着美丽的水仙花,我敲开了李老师那简陋的家门,李老师不在家,她的女儿小芳开门后突然惊叫:“这不是我家的水仙吗?”我一愣,本能地朝窗口望去,窗前空荡荡的,原先那几盆花草已不见了踪影。天哪,我明白了一切,心里不禁一酸,簌簌的流下眼泪,放下水仙,转身跑出门来……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回到家的,刚要躺下,突然听到了敲门声,打开门我的喉咙哽咽了:“李老师,是您——”我再也说不出来一个字!“怎么啦,不欢迎?”李老师笑着摸摸我的头,深情地说:“小桂嵩,老师祝贺你,这奖品是你努力学习的结晶呀!孩子,你的情老师领了,好好的养护它吧,它会给你鼓舞的。”说着她亲手把水仙花放在了窗前。
是呀,老师,它一直在鼓舞着我,鼓舞我奋勇向前,因为看见它就像看见您一样,像春天般的甘霖默默无声的滋润着我的心田,像严父慈母般的温暖让我感受着情深深、意绵绵。
啊,敬爱的老师啊!在学生的心中是您播撒了希望的种子,是您送来了智慧的钥匙,是您托起了明天的太阳。您就是天上最耀眼的明星,永远是在座的你、我、他、我们所有学生心中最崇敬的人。
理解对学习固然重要,但理解并不代表会用。小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就是: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表达,理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但是会运用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理解和运用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会运用这种语言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表层,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强化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本位的本质认识,探索致力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语文高效课堂新模式,从而改变目前“学生口语表达难,写作文难,教师教语文难”的语文教学现状,是落实新课程的重要途径。所以,我认为,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进行高效教学的研究”势在必行,对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会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然而很多专家学者对探索小学语文中语言文字运用高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就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切实感受,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事实上,词语的教学只有放在句内,甚至整篇文章中才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一旦离开具体的语境,理解起来有时显得苍白无力了。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慈母情深》一文第26自然段时,问学生“龟裂”是什么意思?一位同学回答“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老师的点评是:很好,对不理解的词能通过查工具书弄懂它,很棒。随后就进入下面内容的学习了。很显然,这样的教学如风吹过,很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说,更谈不上有效运用。再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一文中,一位教师虽然关注了松杉葱郁、生机勃勃、一命呜呼、自由自在、苟延残喘、罪魁祸首等词,且让学生在查工具书的基础上,再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意,个别词语,如松杉葱郁、生机勃勃等还采取了让学生想象说话,但遗憾的是这些词语所描绘的内在关系没有提示出来,从而削弱了词语的整体表达效果,有些可惜了。
实际教学中,怎样进行词语教学才能更有效地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呢?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眼光及教学时方法的选用。如果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能够多深入一点,如《草船借箭》一文关注“神机妙算”一词由意到文,再适时拓展到《三国演义》整本书中诸葛亮的表现;《晏子使楚》一文双方笑的情形对比研读,自己先咀嚼一番;《惊弓之鸟》一文中“直往上飞”和“直掉下来”中两个“直”的意思是否相同?对表现更羸这个人物有何作用?等内容先在文中走上几个来回。如此一来,课堂是不是更有根基?
以37岁高龄参加本届奥运女子体操比赛的丘索维金娜在跳马决赛一登场,并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她也是体操历史上唯一一个参加过6届奥运会的女运动员。而她背后的故事才真正的打动人心。1975年出生的丘索维金娜,为了患白血病的儿子支付高额医疗费,在27岁复出征战。她曾对儿子说过:“你未痊愈,我不敢老”。之后的10年,这位妈妈参加大大小小各种比赛,赚取奖金。而为了让儿子获得更好的治疗条件,她在20005年改籍为德国征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她代表德国获得了跳马银牌。
这届奥运会,丘索维金娜最终排名第五,无缘奖牌,但她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个心愿。接下来她将成为教练,她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病情也得到了控制。丘索维金娜终于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多维品读
1.对于绝大多数运动员而言,象征着至高荣誉的奥运会是自己人生中的一大盛事;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奥运会,便是自己的人生。当后者通过传奇般的努力,在奥运史上写了自己的人生篇章时,奥林匹克精神,因为他们而闪耀出伟大的光芒。
2.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尽管没有奖牌入账,但是丘索维金娜成功让自己再度闪耀2012年奥运会,若干年后,人们仍然会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位瘦弱的妈妈选手,是如何以爱之名圆梦奥运。没有任何一种情感能超越母爱,也没有任何一种精神能与之相提并论,丘索维金娜教会人们领悟另外一种奥利匹克感动。时间会记住她,奥运历史同样也会记住她。
3.多年以来,体操既是丘索维金娜的生活依赖,也是她展示人生故事的舞台。20年,丘索维金娜犹如女子体操的一颗恒星,光芒虽不最亮,但永远指引着生活的方向。对于自己的家庭,丘索维金娜更是起到了这种支撑,她曾对儿子阿利舍说过:“你未痊愈,我不敢老”。这句母子情深的话,不知曾让多少人感动和铭记。这是一位执着的选手,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更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体现。
适用话题
“荣誉”、“传奇”、“奥林匹克精神”、“爱”、“感动”、“舞台”、“铭记”等话题作文。
“新二十四孝”你做到了几条
2012年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新版“24孝”行动标准。 具体如下: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多维品读
1.子女之于父母是否尽孝,关键还是要看其个人内心是否留存有感恩之心,是否懂得“父母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真正意味。若有,则无论客观环境多么逼仄,总能够抽出时间聆听父母的往事、与父母做交心的沟通。否则,无论我们将“孝”的标准降得再低,也总会有人找出各种理由、借口推诿、搪塞,那种“同居一屋、形同陌路”的亲情悲剧我们看得难道还少吗?
2.道德的核心与本质是爱与奉献。讲道德,就是要学会爱,奉献爱。父慈子孝,讲的是在家庭关系上,要亲其亲,爱其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父母对子女,一般都是宠爱有加的;子女对父母,虽然大多也有反哺之情,但爱的浓度相对要淡。是故我国文化十分强调孝道。孝,是仁爱的根本与发轫。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才能扩而大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我们知道,道德的最高原则是爱祖国,爱人民。倘若一个人连自已亲生的父母都不爱,他还能爱祖国,爱人民吗?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这就是说,孝是“泛爱众”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一切道德之本。古代有“百善孝为先”之说,有它的道理。
适用话题
“尽孝”、“感恩”、“亲情”、“爱”、“道德”、“奉献”等话题作文。
女大学生开学要“苹果三件套”气哭母亲
8月14日起,清华大学等各高校将陆续迎来新生报到。不少新生已经在为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添置“装备”,各种数码产品自然不可缺少,而一些新生动辄要求购买“苹果三件套”,让不少普通市民家长直呼“伤不起”。
报道中有这样令人心酸的一幕。一家苹果产品销售店门前,一名中年女子蹲在墙角,手捏纸巾,低头不时抽泣。即将去外地上大学的女儿,“上来就要买iPhone4s、iPad3和mac book这苹果三件套 ,而且都得是高配,超过2万元支出让母亲觉得有些吃不消。”而女孩儿大喊一声:“不给我买,就让我在大学丢脸去吧。”说完便扔下母亲,扬长而去。
多维品读
1.“苹果三件套”加重了家长的负担,让不少普通市民家长直呼“伤不起”。然而,更“伤不起”的,却是大学。拿着“苹果三件套”去免于“丢脸”的学生,考取大学的分数即使再高,恐怕也难说品学兼优,因为品质的缺陷显而易见,而这无疑是一些号称“天之骄子”者的先天不足。
2.财富观、价值观的错位,会导致人生的错位。直接的表现,就是对自己不负责。有些孩子,没有责任感,就连读书,也认为不是为自己读,而是为父母读,因此,他们对为自己付出的父母没有任何感激之情,高考考出不错的分数,进了不错的大学,就认为足够对得起父母了。因此,伸手向父母要奖赏也就十分正常。这些学生进了大学之后,由于没有责任心,很容易出现学习的惰性,陷入迷茫。近年来,包括清华在内的高校,就明确禁令,禁止一年级学生带电脑进宿舍,颁布这样的禁令,在信息时代显得很荒谬,可却是无奈之举,因为很多大学新生,如果没有禁令,会很快沉迷网络,荒废学业。表面上看,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自控力,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缺乏责任心。
去年我执教六年级。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写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我班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写作不自信;作文写作无法和生活相衔接;文章没有创新、抄袭严重;学生没有开阔的思维,想象力十分匮乏。
为此我也很苦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呢?在小学,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所以帮助学生增强写作学习的愿望迫在眉睫。
二、机缘巧合一线牵——认识“微电影与创意写作”
机缘巧合之下,去年我参加了“千课万人”小学习作“五度训练”研讨观摩会,有幸聆听了张祖庆老师执教的《读绘本—赏电影—写作文》一课。对于我来说,这一课犹如久旱逢甘霖。在观摩会上,我第一次接触“微电影”这个词。原来电影可以和作文教学“联姻”!作文教学也可以如此多变!
微电影,顾名思义就是微型电影,它是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作为作文教学的载体,微电影与文学之间必然有着关联。
对照上述表格我们也可以联系当前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作家梁晓声《慈母情深》中的三次“我的母亲”就是用电影慢镜头的方式呈现,而母亲“四个立刻”的动作就是用快镜头的方式呈现;契诃夫的《凡卡》中描写的乡村生活的回忆就属于插叙。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有很多,因此电影和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深入了解,张老师在微电影和创意写作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种写作课型:看微电影写结尾;看微电影写海报;看微电影写提示语;微电影与片段练习;微电影与微影评;看微电影做绘本等。
三、千树万树梨花开——对“微电影与习作教学”的思考
张老师将“微电影”与“创意写作”两者相结合,对学生和教师来说还是教师而言都有意义。
(一)学生角度
1.电影素材的趣味性符合儿童的内在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尤其是低段年级的孩子,直观性更强。而电影运用声音、色彩、有趣的画面,通过视觉艺术以直观形象呈现在孩子面前,激发起孩子内在的学习需要,唤起儿童习作的兴趣与热情。
2.电影素材的生活性拓宽儿童的写作广度
学生获取素材的途径有限。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的主题表达具有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其主题高度集中于从现实生活的叙事中探求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怀。在生活之中又以对美好生活的温情留恋、对底层人群的同情、关注社会问题的抨击批评为主,显示出浓郁的人文关怀。一般有以下主题:对日常生活的深切触摸;对小人物命运的深度关注;对社会现实的反省批判。所以微电影中的某一场景也许能在瞬间唤起孩子曾经熟悉的生活场景,有助于弥补孩子日常生活的不足,打开孩子的写作视野,拓宽儿童的写作广度。
3.电影的语言艺术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写作水平
如上表中呈现的电影中的回忆或者倒叙可以对应写作中的插叙或倒叙;电影中的跌宕起伏对应于写作的一波三折;电影中常用景色来渲染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对应于写作中的借景抒情;电影中的设置悬念可以对应写作中设置悬念……所以,电影的语言艺术是学生写作的最佳范本,学生可以借此学习各种写作手法,更贴合学生的天性。
4.电影的创意性激活儿童的创造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最好是在创造性劳动过程中让不同年龄期的学生经常地、密切地交往的条件下来实现。”微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品,在表现手法上必然会有所创新。微电影为实现以小博大的艺术效果,在叙事上刻意强调话题性与创意性,“想别人所未曾想到,拍别人所未曾拍过”的叙事策略成为微电影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有些微电影有出人意料的结局,还有一些有很强的留白功能,这些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为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平台。
5.电影的美学功能提升儿童的审美价值
电影走进儿童的童年,更让儿童在光影的世界里,得到艺术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提高审美情趣,促进精神成长。微电影是艺术化的展现,具有审美的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促进学生的健全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审美心理的发展。一个长期沉浸在美学氛围中的孩子,创作的内容怎么会不充满生活情趣呢?读他的文章怎么不会是一种美的享受呢?我们也坚信,这样的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定能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更能表现美、创造美。
(二)教师角度
1.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当前,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微课程,利用电子白板技术进行教学。这些急需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2.有助于教师积极开发新课程
关键词:语文;语言文字;教学
G623.2
“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教师再怎么强调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语言文字”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唯一目标。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但从现在语文课堂教学情况来看,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培养的重点都放在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对课文的感悟理解、对文本思想性的升华教育上,而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理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理解对学习固然重要,但学生理解并不代表他会用。小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就是: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表达,而理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但是会运用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理解和运用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会运用这种语言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强化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本位的本质认识,探索致力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语文高效课堂新模式,从而改变目前“学生口语表达难,写作文难,教师教语文难”的语文教学现状,是落实新课程的重要途径。所以,我认为,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进行高效教学的研究”势在必行,对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会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然而很多专家学者对探索小学语文中语言文字运用高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就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切实感受,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事实上,词语的教学只有放在句内,甚至整篇文章中才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一旦离开具体的语境,理解起来有时显得苍白无力了。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慈母情深》一文第26自然段时,问学生“龟裂”是什么意思?一位同学回答“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老师的点评是:很好,对不理解的词能通过查工具书弄懂它,很棒。随后就进入下面内容的学习了。很显然,这样的教学如风吹过,很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说,更谈不上有效运用。再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一文中,一位教师虽然关注了松杉葱郁、生机勃勃、一命呜呼、自由自在、苟延残喘、罪魁祸首等词,且学生在查工具书的基础上,再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意,个别词语,如松杉葱郁、生机勃勃等还采取了让学生想象说话,但遗憾的是这些词语所描绘的内在关系没有提示出来,从而削弱了词语的整体表达效果,有些可惜了。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怎样进行词语教学才能更有效地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呢?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眼光及教学时方法的选用。如果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能够多深入一点,如《草船借箭》一文关注“神机妙算”一词由意到文,再适时拓展到《三国演义》整本书中诸葛亮的表现;《晏子使楚》一文双方笑的情形对比研读,自己先咀嚼一番;《惊弓之鸟》一文中“直往上飞”和“直掉下来”中两个“直”的意思是否相同?对表现更羸这个人物有何作用?等内容先在文中走上几个来回。如此一来,课堂是不是更有根基?
首先,教师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激情教学的本领。教学艺术的魅力往往与教学风格同在,大文豪雨果说,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没有教学风格的老师,个性和格调在教学中没有体现,教学就没有吸引力。因为学生都是十分关注自己的老师,每一个学生在潜意识里对老师都有一种期待,因此,教师张扬的个性、独特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视觉和思维会产生强烈的震撼,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激起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欲望,这就是所谓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教师的生命在于课堂,只有教师精神振作,充满自信,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感染打动学生,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自然课堂气氛就活跃,学生响应就积极。而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自我完善,增强自我修养意识,博览群书,拓宽视野。同时,在新课改下,语文老师也要积极地投入到这个浪潮中,把握新课程理念,使自己博学多才,与时俱进,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觉得上语文课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兴味盎然。
同时,语文教材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要求教学过程切忌呆板、教条。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充分展示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带领学生走入精彩纷呈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充分领略语文内在的特有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对语文产生持续的不懈追求。
生活处处皆语文。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依据课标要求,认真讲授课本知识以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材内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深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课外活动强化学习意识,语文活动形式不拘一格,才能彰显其魅力。如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以及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还可适当开展一些诸如参观、游览、社会调查等社会活动。这样既能开阔视野,增强情感体验,培养美好心灵,又能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创作意识,激发和强化不少学生的上进心,还可以强化合作与竞争意识,学生在比、学、赶、帮中也有了沟通、了解及展示的平台。我们班有一个语文天地,其实就是板报,我让学生自己办报,让他们各尽其能。初中的学生有较强的上进心,喜欢表现自己,但是如果没有这种表现机会,慢慢的这种上进心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有这样的一个板报,学生就有了较多的表现机会,他们渴望在上面看到自己的名字、渴望看到上面有自己隽秀的字迹、渴望看到有自己的画……语文活动不仅能增进学生的感情,而且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要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机动灵活地运用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目标教学法。表演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使学生感到时语文课常听常新,百听不厌,并喜欢你这个老师,喜欢听你所教的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表演教学法,可以用角色演绎的文章体裁比较多,可以是戏剧,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小说。在教《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采用的就是表演法。在讲课之前,我提前一天把表演任务布置下来,并且向学生讲明,要求他们自己寻找合适的搭档,还可以适当发挥,但不能脱离课文的主题。等学生表演完了,我就让其对课文中的重点稍加点拨,学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还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在讲《慈母情深》时,上课前就播放《倾我所有》的音乐视频,营造课堂气氛,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因此,对教学法的选择,既不能一哄而起的刻意模仿,又不能墨守陈规,而应该经深思熟虑、反复摸索之后,慎重选择出既符合学生实际,又体现自己教学个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不管怎样,教学效果,是任何教学方法所永远孜孜以求的永恒的目标。
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于今天方兴未艾的新课程改革语文而言,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值得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力探讨和研究的,这在教学中的具体途径很多,就看我们语文教师如何去运用。如果方法得当,学生怎能不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总之,兴趣是培养学生乐学的前提,乐学是掌握知识的基础,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到我想学,我要学,真正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乐趣,我相信语文学习不会再成为学生的烦恼。
参考文献:
[1] 周艳丽.让兴趣为语文学习导航[J]. 教师,2011,28:51.
[2] 刘雪.浅谈体校语文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尝试[J]. 新课程(中学),2012,12:180.
[3] 吴炳孝.浅谈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3:177.
[4] 车静.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护持[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6:63-65.
[5] 李宪广.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 文学教育(上),2013,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