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德育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教学论文

第1篇: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以鲜活生动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互动,将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参与性特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般分四个步骤:教师导向,展示案例—学生思考,分析案例—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1.教师导向,展示案例这是案例教学的引入阶段。常见案例呈现方式有:

(1)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

(2)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

(3)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

(4)教师利用即时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课堂上教师以恰当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增强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及教学时长,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案例。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发现关键信息和核心内容,联系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实现由传统灌输式教学到参与式互动教学的转变。

3.小组交流,讨论案例

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案例教学中的决定性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教师可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其次,注意把握学生的讨论时间。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长,内容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发言机会。另外,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对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点适时给予纠正。在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给予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保证讨论效果。

4.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总结发言时,应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二、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与传统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应高得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很大转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处于统治者地位,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日积月累,很容易养成依赖、被动的习惯。“双主体”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对案例中包含的问题获得更透彻地理解。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和接受者,是知识的探索者和真正的认知主体。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需要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学生为了参与其中,需要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并与其他学生非正式地讨论相关案例,进而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作出相应贡献。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见解,并发展自身团队合作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的有机统一

德育课教学中引入具体案例,并不是完全抛弃理论讲授,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达到案例探讨和理论掌握统一的效果。德育课案例教学的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案例作为教学知识的突破口,将德育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掌握课程知识。但是,由于教学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本身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如果把握、引导不好,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则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堂内容脱节或相背离。因此,德育课案例教学必须处理好具体的案例研讨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之间的关系,把教学案例的研讨与德育课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机统一起来。

三、德育课中案例教学法的积极导向作用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参与性强的教学方式,消除了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导向作用。

1.克服传统教学弊端,提高教学时效

案例教学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案例学习过程中民主开放的讨论气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课堂氛围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德育课教学时效。

2.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析问题,遇到类似情境或问题时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发挥创设了弹性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提高实践能力。因而案例教学是一种适用于德育教育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它增强了德育课的吸引力,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目标,进而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第2篇: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爱国主义是在任何时候、任何课程教学中都应凸显的德育内容.纵观我国化学的发展历史,有着许多灿烂成就.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所取得的优秀化学工艺,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勤奋、勇敢和智慧,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在讲“H2的性质和用途”时,教师可联系H2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中的作用,并告诉学生中国所掌握的航天科技已挤入世界前列.

二、引入化学家故事,渗透自强品质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可结合化学史,引入一些化学家的故事,学习其身上所具有的崇尚科学、刻苦钻研、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献身的执着与顽强的科研品质.例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在化学元素发现史上,元素氟的制取可谓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危险性大.为了制备出单质氟,前后跨时六、七十年,一些化学家不顾身体健康损害,甚至生命危险,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化学家亨利•莫瓦桑历经数次实验失败和严重的砷中毒,成功地利用低温电解法制得单质氟,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化学难题.

三、凭借化学实验平台,渗透科学精神与品质教育

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灵魂,是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平台,渗透科学精神与科学品质教育,并贯穿于实验过程始终.

1.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布置学生认真完成每一个操作步骤,以此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实验中要求学生做到:严格按照实验程序操作;如实反映实验现象,尊重观察到的细节;若实验结果误差较大,应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认真重做.

2.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不仅是分组实验,还有许多单个实验往往也需要两个人合作或者多人共用一台仪器.只有学生间默契配合,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开展.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实验时不要随意动用他人他组的仪器和药品;要服从小组长的统一安排,按事先的角色分工有序实验.实验完成后,要保持实验台面清洁整齐和有序,为后面要实验的同学提供方便.

3.环境保护的意识.

如今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环保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无论是化工生产,还是化学实验,都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演示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教师可从环保意识培养角度设计多个思考问题:①空气中排入过量的一氧化碳,会有怎样的后果?②为什么要用气球来收集一氧化碳尾气?③实验结束后,对于气球内的一氧化碳尾气,应该如何处理?在学生对问题③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拓展延伸出对化学实验“三废”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的思考.如,对于废液和废渣,应教育学生做到分类存放、及时处理,不得随意倒在水槽或垃圾箱中.一些废酸、废碱,可用中和反应进行无害处理后再排放.

四、运用化学学习思维,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现行化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哲学思想教育.例如,在讲“氮族元素”时,教师可运用化学思维,解释我国西北部“魔鬼谷”恐怖的自然现象和硝酸酸雨的形成,以及“魔鬼谷”牧草茂盛的原因,从而对学生进行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此外,许多化学原理、化学问题用辩证主义观点来分析说明,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对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和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化合物的升和降等概念理解,就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剖析,让学生知道这些概念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五、结语

第3篇: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德育教学工作开展的现状中职德育教学具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实践却缺乏很大的科学性、系统性,存在非常多的问题。首先,很多的中职院校不重视德育教学,这就导致德育教学的地位被降低,导致学生、教师都不重视德育教学,进而导致德育工作没有具体、科学的教学计划,没有科学、全面的德育内容,教师没有和同学进行有效的互动,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严重下降。其次,中职院校没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导致不能有效的开展德育教学工作,而且在开展德育教学时,教师的说讲是教学开展的大部分内容,枯板的教学方法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下降。第三,中职院校对德育教学工作没有进行充分的认识,不明确教学开展的主体,要将教学方式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第四,并且目前我国对赏识教育的研究正在发展阶段,没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而导致中职院校在应用赏识教学方法时,具有比较大的盲目探索性,没有完善的应用体系,所以导致教学效果下降。

二、将赏识教育应用到中职德育教学的建议

1.统一师生认识首先,中职院校想要应用的赏识教育,就必须要明确学生才是教学开展的中心,教师要与学生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要具有更大的耐心和爱心,积极的鼓励学生,用心与学生进行交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自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等重要思想。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要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因为学生之间具有很多的差异,所以教师不可能有效帮助到每个同学。但是教师仍然要具有耐心的与学生进行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用理性的思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建立良好的道德。

2.弘扬爱心爱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所以中职院校在对学生开展赏识教育时,应该融入更多的爱,用爱来感化学生。对于教师而言,开展赏识教育就是要开展爱的教育,只不过是通过赏识来把抽象的爱进行具体化,通过具体的行为方式,反映出更多的尊重、信任、关心等。从而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爱来感化学生,帮助那些心理抑郁、具有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走出心理黑暗,感化那些学生冷酷的内心,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保证学生可以正确的成长。

3.做到因材施教赏识教育主要是对学生开展心理教学,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但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导致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进行赏识教学时,一定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充分的研究,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位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情况。首先,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能够面临更大的挫折而不会崩溃。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实践,不能仅仅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要长期持久的对学生开展赏识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活动,从而在实践中不断的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发展。第三,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认同学生的个性,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开展教学。并且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暗示等方法将自我的期望传授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进行发展,进而达到引导学生发展的目的。

三、总结

第4篇: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难以分割,存在于生活中,教师要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进而挖掘其中渗透的德育素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当教学现代通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微波通信、紫外线杀菌、医疗设备等信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先进技术水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可以为学生讲述物理史上科学家的爱国事迹,让他们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家刻苦钻研精神与爱国热情的熏陶。还可以将先进科技产品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物理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寄予他们希望,让他们努力学习,争取在未来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激起他们对先进科技的热情,为他们洒下爱国的种子。

二、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包含探索精神、求实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等。而初中物理教学涉及的科学精神却有其独特的优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了解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心。在进行物理实验时,要养成认真、细心、谨小慎微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变得更严谨,培养实事求是的性格。实验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完成的,存在质疑,存在好奇,学生在实验时不断思考,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多数实验都是在学生的相互配合中完成的,没有合作,就感受不到团队的力量、集体的魅力,物理实验的进行可以让学生学会和同学更好地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探究式物理实验中会更好地尊重事实,遇到困难时勇于挑战并挖掘潜能,在与队友的合作中取长补短、团结互助、共同进步。总之,物理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在辩证唯物主义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我们在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时候,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初中物理中处处渗透着这种思想,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是物理教学的要求。物理教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最基本的一些运动规律,无论是宇宙星体,还是力学、磁场、粒子,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生活中能见到的现象。物理教师应将辩证思维融入对这些知识的讲授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看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力的相互作用告诉我们对立统一规律,物态之间的相互转换中蕴含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教师应该在备课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在课堂上努力将这种辩证思维渗透到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并在实际生活中很好地运用,达到教学目的。

四、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

是最能让人感触深刻,并难以忘记的,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融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兴趣。物理教师应该在活动设计中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在真切的自身感受中探索求知,培养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可以为学生举办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发明、小创造,也可以对已有事物加以改造,创造出新的东西。或者组织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一个拥有共同爱好的群体中,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引领他们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五、在环保行动中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第5篇: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教材是广大教育专家和学者精心编制的教学资料,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其中也包括德育价值。例如,七年级第六单元《爱我中华》、九年级第四单元《情系中国》、第五单元《走向明天》,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总结出一些社会发展趋势,这样的教学内容一旦深入下去,可以让学生自然地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会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逐渐树立起国家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产生努力学习,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利用教材资源,紧扣教材内容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深入挖掘教材中这些可以利用的德育资源,通过让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小论文的形式来深化德育效果。

二、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渗透德育理念

德育活动中一个关键词就是“渗透”,相较于智育,德育更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配合,“生塞硬灌”在德育活动中很难行得通,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德育效果。因此,在德育活动中,我们更加强调“渗透”的方式。而要想实现渗透,首先需要学生主动接受,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接受呢?这就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了。按照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会产生兴趣,这样也就谈不上主动接受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一些容易为学生接受和喜爱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课堂教学形式下自然实现德育渗透,实现德育目标。例如,在给学生讲到《与诚信同行》这节内容时,针对身边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诚信现象,如撒谎、作弊、虚假宣传等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由于活动形式新颖有趣,引起了学生积极的反响。在班会中,很多学生都积极发言,针对各种不诚信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诚信的意义和不诚信带来的后果。在发言的过程中,有个学生还提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有时候撒谎也是一种诚信的表现。”听到这名学生的观念,很多学生都很吃惊。这时候,笔者则微笑着鼓励这名学生,让他举一个“撒谎也是诚信的表现”的例子,于是这名学生讲出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在一次放学的路上,有几个人突然挡住了我的去路,其中一个看起来很和蔼可亲的阿姨问认不认识某某同学,说她是这名学生妈妈的同事,是来代他的妈妈来接这名同学放学的,现在找不到人,问我知不知道这名同学家的电话号码。因为担心这些人是坏人,直接拒绝又怕受到伤害,于是我报给他们一个假的电话号码,虽然我这次撒谎了,但是我认为这反而保护了同学的安全,自己算得上是一个信得过的朋友。听到这个真实的经历,学生对“诚信”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就这样,在不断的发言和辩论中,学生逐渐对诚信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逐渐在各种诚信或者不诚信的真实事例中体会到了“诚信乃立身之本”的道理,比起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之类的道理灌输,通过事例分析论证,学生的诚信意识更容易自觉地树立起来。

三、在实践中践行德育理念

任何理念都需要借助于实践活动才能最终产生价值,同样,德育理念也需要实践活动才能产生道德价值,并且比起理论上的道德,实践活动中的道德活动更容易增加道德教育的可信度。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形式都较为单一,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学生都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机会,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实践机会的匮乏导致学生课堂上接受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道德观念难以得到实践与证明,从而使得德育活动总是停留在表面,难以内化进学生的内心。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多创造一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开设选修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验证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最终在实践中确定正确的道德信仰和道德理念。

四、结语

第6篇: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体育教学的活动形式是多样的,活动范围也十分广泛。虽然大多时间体育课都是室外活动课,但是体育活动也必须要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只有要求做到位,体育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在中职学校,学生们大多认为体育课是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课堂上的纪律一般较差,体育教师久而久之也懒于严格管理,以至于恶性循环。事实则不然,严格的规范和要求,正能为培养中职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提供了条件。体育课堂的教学常规正是组织好体育课的保障,不容忽视。课前,要求体育委员提早带领大家到锻炼场地,不能迟到,且同学们要穿运动鞋、运动服;上课时,要求学生仔细听讲、认真锻炼、互相互助、爱护体育器材。学生从集合整队到队列练习再到队形变换都有着规范的要求,学生们要听从体育教师的指导安排。如果体育教师能坚决做到把体育课堂的教学常规落实到体育课中,那么对培养学生听从教师指挥的习惯将大有益处。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不同的锻炼内容所包含的德育因素也不同。比方说,竞走项目锻炼学生的耐力;长跑,侧重锻炼学生的毅力和恒心;武术表演侧重于锻炼学生吃苦的精神;球类运动侧重于锻炼学生的果断、自信及坚韧等能力。所以,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活动形式的特点,有目的性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去,以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诸多良好的思想品质的效果。让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不断地协调自己的各种能力,要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是要经历一定的磨难的,凡事不能一蹴而就。同时也要教育学生要正视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有坚强的自信心、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就能获取成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表现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有的学生耐力素质、意志力差,在5000米长跑的达标训练中往往不能坚持到底,半途而废。这时,老师可以讲一些各届奥运会运动员奋勇拼搏的事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培养学生坚毅的意志力。事实证明,学生在体育课上受到的激励往往大于其它课程。

三、在学校运动会中渗透德育教育

校运动会是体育项目的竞技平台,很多学生都很期待能在校运动会上大显身手、一展风姿。学校的运动会是最大的集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往往升华于此。运动会是要求全校师生有组织、有纪律、有合作、有互助,共同完成的一项重大赛事。在运动场上,参赛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努力拼搏,勇争第一;不参赛的学生,为本班的运动员呐喊加油。体育教师如果能下到任教班级去和班主任一起共同加强班级的集体荣誉教育,那效果会更加明显,有助于班级学生形成强大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养成团结协作、平等竞争的精神。在运动会上进行的体育比赛,更能增加学生间的交流,拉近了同学们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催人奋进,给人愉悦,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例如-学生没有取得好成绩,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其增强信心,为下一次上场而积攒勇气;学生勇夺冠军了,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能骄傲自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比赛心态。在比赛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安全,不计个人得失,养成个人坚决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及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四、在突发事件中渗透德育教育体育教学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并且大多在室外进行,所以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或者突发的事情。比如:在一次三步篮的上篮训练中,一名同学在多次上篮不成功的情况下有些急躁,在最后一次上篮中意外摔倒。由于在半空中重心偏离,学生落地时候摔得不轻。体育教师首先要对受伤学生进行妥善安排,查验伤情,决定是否就医。教育要利用此事对伤者本人和其他同学也进行安全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等。正确防范和如何处理突发事件是摆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因为中职生相比于普高生而言不好管且更爱动。所以,体育教师要善于处理突发事件,并能利用不可预料的事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变不利为有利,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发现有错误应及时指出纠正,发现好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明辨是非,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

四、总结

第7篇: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一)师生角色的平等性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被放在次要的地位。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教学过程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教师和学生是传授和服从的关系。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巨大转变:教师的权威地位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指导作用被强化,教师从高居讲台之上的“圣人”,变成了与学生平起平坐的、关注他们成长的指导者、帮助者;学生的“学”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师生在教学中建立起了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双向交流,学生如何学与教师如何教被摆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

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给教学提供无以计数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师生们可以很方便地进入各个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可以利用各类搜索引擎(百度、谷歌、搜狗等)查找信息、搜集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庞大上,还体现在类型的多种多样上。这些资源有纯文本形式的,也有多媒体形式的,丰富多样,还有众多教学软件、数据、程序、各种数据库、全国各地的名校名师教育资源等。互联网的资源来源丰富,任何个人都可以是资源的提供者,也同时是资源的分享者,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共享。网络教学资源以它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无限广阔的信息世界,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给予的。

(三)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统一进行,教学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单一。信息化教学则不同,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使教学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师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交流,教学活动的载体是网络这个无边的虚拟世界,时间和空间得到无限的扩展。对学生而言,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的地点也不仅是教室,还有计算机室、图书馆、家里等凡是网络可以连接到的所有地方都能够进行学习。对教师而言,他们同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通过网络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

(四)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活动具有多样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多样性,信息化教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还有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演示教材内容和有关原理,图文并茂,还可以借助专门的教学软件开展模拟实训教学。二是形式的多样性,师生间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是实时教学,即师生在同一时间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是非实时教学,即先由教师把学习信息预先放到学习网站,学生再从网站上获取信息后进行学习;可以是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寻求答案的发现式学习,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在线讨论的讨论式学习;可以是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协作式学习,也可以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个别辅导式学习等等。网络教学活动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是灵活而多样的。

(五)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时间、地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方法,按照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学习进度,还可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挑选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选择的自由度保证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与学生交流,了解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作出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根据学生的差异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制订不同的教学进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性和协作性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地点、内容、方法都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交互性、协作性相当有限。信息化教学则不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媒介,轻易就可以实现双向、多向的交流和协作,实现人与人的交互、人与机的交互。几乎覆盖全球的互联网的建立使得教学中的交互和协作不但可以在班内、校内进行,还可以与校外、国外的师生发生联系,极大地拓展了交互性和协作性的对象和内容。

二、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学校德育课

教学中的价值意蕴从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可见,信息化教学很好地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不足,相较于传统教学而言,信息化教学具有更多的优势。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特点决定了它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可以有效增强中职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就是它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价值所在。

(一)符合教改趋势,针对学生特点

2010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了战略部署;2012年5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中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在《意见》中,教育部明确指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可见,中职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中职德育课程概念多、理论性强,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而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结构松散、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导致学习困难,教学效果比较差。但中职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思想活跃、热爱表现、模仿力和可塑性较强,对信息化学习环境接受度高。基于这些情况,在德育课堂开展信息化教学更贴近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借助信息化教学的优势,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扬长避短,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二)变革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主体

信息化教学的平等性、自主性和个性化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式必定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教师的强势控制下走出来,获得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德育课堂往往是灌输式教学,形式单一,无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目前德育课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008年教育部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强调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信息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正与此相契合。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符合德育课程关注心灵、启迪智慧的课程特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学习;能打破教师的“一言堂”,转变学生认为德育课程“说教”的印象,消除抵触情绪,让教师走近学生,让德育走进心灵。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德育课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包含大量抽象的概念、原理,中职学生由于缺乏生活实践,思想和心理不成熟,学习理论知识比较困难,加上授课形式单一,导致德育课枯燥乏味,学生兴趣淡薄,教学质量不如人意。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德育课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知识多媒体化,将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学习工具软件融于教学当中,使德育课程的抽象知识形象化,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渠道传递给学生,刺激学生多感官、立体化地接受信息,让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教学质量。

(四)培养职业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德育课教学应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德育课开展信息化教学,其目的在于让师生们在“做中教、做中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如何独立思考问题,如何搜集、整理信息,如何与他人讨论协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使教学的自由度得到很大提升,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五)实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职生思想活跃,追求平等自由,他们的个性化特点日益突出。德育课教师要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强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个性特点开展教学,贯彻落实德育课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传统德育课堂强调整齐划一,适应学生的普遍性而忽略了他们的特殊性,不能满足众多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学生的学习需要。信息化教学则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优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信息化教学的这种灵活性使德育课更具个性化、人性化,有利于增强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突破传统局限,丰富教学方式

第8篇: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进程不断加快,但是效果还不明显,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当下的教育体制中还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学校方面虽然一直把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响亮,却并没有把教学重心真正地转移到素质教学当中来,教育行业的竞争同其他行业一样非常激烈,很多学校由于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品质和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学习,缺少自我管理能力,思想道德水平低下;其次,教师方面,师者,传业授道解惑也,可是由于现在教育体制的问题,对一些教师的评价仅仅通过学生的成绩来体现,一部分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评教成绩,对学生狠抓学习,没有把德育教育作为自己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无法起到教师真正的作用;最后,学生方面,很多学生思想不够灵活,只知道机械的上课,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忽视了对自己自身素质和个人能力的提高。现在中学生的教育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体育教学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学生3方面应该共同努力把德育教育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来。

2德育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

2.1将德育教育渗透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体育教学是中学教学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技能,传播体育知识,提高中学生的体质水平等任务,但是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它也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任。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任务的改革也应落实到实处,真正地改变当下只重视技能教学,而忽视思想建设的现状,而如果能将德育思想逐渐渗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有效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与当前中学生的道德修养观。

2.2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方式中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对所有的学生做统一的要求,这让很多学生的特长被埋没,难以发挥。因此,在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方式中后,教师应该事先了解所教学生的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体育课堂中,任课教师先向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一定的探索、思考、创造,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正确方式进行指导,引导他们领悟到正确的动作要点,这样就能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课堂,教师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后,把他们进行分组练习,组内自己选择组长,一定时间的训练后,进行组间的比赛,这样不仅可以使组内的学生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团队凝聚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亲身体验,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合作、勇于表达、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2.3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内容中

为了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共同提高,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置一定要多加考虑,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一些体质比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接受一些强度适中、危险系数较低的运动训练,如乒乓球、羽毛球等,一些身体素质比较好、能动性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接受一些高强度的碰撞训练,如篮球,排球等。然后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并进行相关的竞赛,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点评,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让他们接受不同的训练,如果学生能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就会有很强的满足感,那么就会更有动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逐渐培养出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在成长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长来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2.4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评价过程中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要想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工作必不可少,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评价不单单是对学生体育技能的考查,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的协调完成任务情况、团队合作精神、互相帮助情况等方面也要加入到评价内容中。在体育课堂中,会有一些学生面对这些体育项目有着极高的兴趣,协调能力强,愿意参与到集体活动中,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但也一定会有一些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一定的畏惧心理,不敢或者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面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一定对学生多关心,及时发现一些不正常的情况,并进行客观、正确的分析,积极引导,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带领他走出自己的心理障碍,克服自己的情绪,融入到集体当中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达到设置体育课堂的真正目的。

2.5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师自身的行为举止中

体育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认知,因此对体育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其次,要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敬业精神和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样在体育课堂中,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模仿、崇拜等心理,教师用实际行动来逐渐感染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先考虑自己是否符合标准,不能对学生提出无理的惩罚,自己出了误差要勇于承认并改正,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受到教师的良好影响,思想水平不断提高。

3结语

第9篇: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一、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科学教育

在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情境图片、应用题等资料,在实施德育教育时,我便根据其内容来渗透德育。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我告诉学生: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而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在课程的不同时刻,渗透文化教育,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为之奋斗的动力,进而实现双重教育的目的。再如:回收10吨废纸能生产再生纸800千克,这就相当于少砍18棵大树。如果我们学生每人每个月回收2千克废纸,那么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照这样计算,我们全班同学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有1吨吗?如果按我们一个班级的同学一年回收一吨的废纸来计算,我们全校30个班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相当于砍多少棵大树?通过启发、感悟、计算,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不仅生动了课堂教学,还在理性的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浸染。

二、利用教材与生活实际更好结合

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常常会用到,它与我们的衣食住行联系非常紧密。它甚至在科学、建筑、医学等方面也广泛应用。在数学课上我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来说一说数学的作用,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比如通过一年级的元角分知识学习,学生明白了人民币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三、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数学的学习需要具有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要积极思考,分析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巩固练习时,需要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小心验算。时间久了就能培养学生做事有条理、严谨的态度,从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而这些和课堂上教师和优秀学生的示范及老师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教师的示范要多方面体现,一言一行,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会彰显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力量。所以,身为教师要时刻牢记这一点,通过严谨的教学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为人处世的态度,真正彰显榜样的力量。

四、利用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数学这一门学科本身有很强的严谨性,而这一理念应贯彻在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对数学教学中的概念进行讲解时,要尽量运用专业的数学语言进行准确描述;对公式的具体作用,要进行确切的讲解;板书的书写要有一定的条理,一定要在小学生中做好严谨认真的带头作用。其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亲身实践和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答案,得出结论,这样学生记忆牢固深刻。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间接培养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涵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开拓的精神。

五、利用数学中的实践过程,来涵养师生共同

合作的价值和意识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除了人才竞争外,还有品质、精神竞争,人事模式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更需要大家精诚合作,才能成功。所以合作意识和合作模式的训练,尤其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有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通过团体合作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使他们认识到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如小组合作的方式,比较适用。

六、利用数学课后广阔空间,强化德育教育

任何教育都要分成课上和课下两部分,德育教育也不例外,课上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课下。课下教育的形式有很多种,空间广阔而自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实现育人的目标。比如,可以改变以往传统的批改作业的方式,变简单的对错判断为宽松的交流体会,使作业成为师生隐性沟通的方式和空间。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非常受用,反响效果好。在这里,孩子们向我敞开心扉,在我的精心呵护下我们的园地五彩缤纷、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