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采购管理办公室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管理工作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就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资产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策略的探讨,努力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水平。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是保障本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
各单位在日常办公运行中使用的电脑、办公桌椅、执法用车、办公用房等方方面面都是国有资产在支撑着每个单位、每名工作人员的每项工作运行。国有资产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性资金,即通过财政性资金购买、建造的。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直接为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发挥职能起基础性保障功能,关乎一个单位的社会形象,也关系到老百姓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度。
(二)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是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全面实施依法治国,这就要求各项管理工作都有逐步走向正规化、法制化轨道。就财政管理系统而言,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及时准确提供资产存量信息,可以为单位编制部门预算、科学调配资产提供依据。资产管理也是政府采购管理的重要依据,科学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有效实施政府采购,都必须建立在完善的资产管理基础之上。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实现源头治理腐败的需要
党的十以来,许多厉行节约的措施都直接涉及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例如,公车制度改革,治理车轮上的腐败问题,以及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的重新制定等等,都是从抓好国有资产管理入手,治理腐败的同时实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上多头管理,部门间缺乏沟通
就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来源的渠道看,对于基建项目、大型固定资产购建等资产的形成,从投资计划立项、项目资金安排、项目评审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审批、年度预算编制、资金拨付、政府采购、日常管理等环节看似环环相扣、相互制约,实则效率低下,部门之间推诿扯皮较多。大型购建项目通常需要发改委、建设、国土、财政、环保、消防等部门进行审批,而这些审批部门相互之间并没有统一的业务数据链接平台和统一的工作规划,并且由于每个部门的规定、编报口径不一致等等原因,若想顺利通过各项审批,通常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社会上普遍反映的“事难办”的症结之一。在正常的程序下,按照实际工作需要进行申请购建,可以说是时间长、困难大,容易贻误实际工作。
(二)日常使用管理不规范,容易造成资产流失
长期以来,各单位资产管理工作“重钱轻物”思想比较普遍,对国有资产管理监管没有真正实现制度设计的初衷和要求。在资产日常使用管理中,资产的实物管理还普遍停留在依靠“人治”的状态。许多单位对属于固定资产范围的个别资产,考虑到将来处置时审批手续办理比较困难,在核算时采取化整为零或“费用化”的处理办法,出现未入资产账的现象。对于接受捐赠的资产,由于信息不对称、手续流转不规范等因素,往往出现接受方不入资产账的情况。资产定期维护保养等工作更是没有硬性规定和操作性,许多人普遍存在“公家的东西耐用”的思想,只使用不保养,一旦出现问题就要报废重新购置,有的则过度保养,甚至成为变通处理各种费用的一种手段。一些资产未按照规定流程处置,将性能较好、实际价值较高的资产廉价出售给利益关联方,共同侵吞国有资产。个别人员将体积较小、价值较高的资产(如笔记本电脑、照相机)长期私自保管,个人使用,随着时间流逝及岗位变动,以各种借口据为己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财政部门监管力度不足,社会机构鉴证缺乏独立性
一是在资产增加环节上,现有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部门预算相脱节。资产的增加应该与工作计划紧密结合,为实现工作目标服务。在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未制订的前提下,先期编制部门预算,其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必将大打折扣。二是在资产日常使用环节上,财政部门的监管工作几乎为“空白区”。虽然按照要求各单位应定期进行盘点工作,并且定期进行资产年度检验上报工作,但能够此项工作有效执行的单位比例较小。三是在资产的清查和处置环节上,未真正实现常态化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形同虚设。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的定期清查盘点工作流于形式,多数单位资产长期不对账、不盘点。四是目前的委托机制存在一定不足。财政部门通常将盘盈盘亏资产的核实工作交给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社会中介机构在接收行政事业单位的委托后,为其出具鉴证报告。由于鉴证费用通常由委托处置的行政事业单位支付,受经济利益引导,社会中介机构通常很难确保执业的独立性。
(四)管理人员从业门槛较低,业务素质良莠不齐
由于实物资产工作要求的技术含量不高,主要是对人员道德品行和责任心要求较强。如果单位管理实物资产的人员责任心、业务能力都比较强,则此项工作整体情况会较好;而实物资产管理员一旦道德品质差、业务能力和责任心不强,加之必要的内控制度不健全,资产流失及管理风险必将增大。如果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资产管理工作只能流于表面形式了,由此造成许多单位缺乏定期的资产清查盘点工作,疏于日常管理,资产统计不实、账实不符等现象时有发生。个别资产管理人员与财会人员的沟通不够,财务人员埋头进行会计核算而忽视实物资产真实状况,缺少责任心。实物保管员不熟悉有关财务会计制度、不熟悉业务流程,通常按照前任口口传授的土办法或者自己编制的流水账进行登记,由此导致单位资产管理出现账务处理不及时、不完整、不规范、账表不符、账实不符等现象。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组织机构,强化责任意识
各单位均应完善资产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加强本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成立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的行政办公室、财务、考核、信息化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资产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成立日常管理办公室,由单位专兼职保管员、财务会计人员组成工作人员,负责日常资产管理具体工作。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责任追究机制,增强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使单位主要负责人真正承担起资产管理的领导责任,以此来解决国有资产管理弱化的问题。要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把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制度、规定落到实处,克服“重钱轻物”思想,确保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安全完整。
(二)健全管理制度,细化操作流程
财政部门是各级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承担监督责任,应切实理顺财政内部、主管部门和单位内部三方的工作关系和运行机制,落实管理责任和管理职责。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的要求,承担资产日常管理主体责任。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都应按照财政部第35和36号规定,结合本单位、本系统实际建立健全实施细则或办法,提升制度的可操作性,全面夯实工作基础。
(1)要从资产的购置、验收、使用、调拨、转让、报废、报损等各个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堵住资产流失的漏洞,使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或专职人员进行实物资产管理工作,同时增强财会人员及保管人员的岗位制约意识。按照内控不相容岗位的要求,记账人员与财物保管人员都应分离,做到“管账的不管物,管物的不管账”,实现内部有效牵制、相互制衡。
(2)要建立和完善资产购置及维护费用公示制度,以信息化核算为依托,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贴标签”管理,即:新购置的固定资产要在发放前将本单位设计的“资产标签”进行粘贴,对以前的固定资产采取分步骤向前推的做法,结合资产盘点粘贴标签,确保本单位所有固定资产(除土地、房屋类)均有显眼的国有资产标识。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资产清查盘点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对使用人员起到提醒作用,避免与个人资产混为一谈。要对各项资产日常运行维护产生的相关费用进行公示,强化资产定期保养工作的同时实现“阳光财务”的目的。
(3)要建立健全大型资产可行性研究及项目库建设制度,按照单位总体工作安排部署。对于大型项目和重点项目,由于涉及资金大、购建时间长,一般当年预算内资金无法安排,应先列入资产项目库中,根据实际分阶段实施。
(4)要完善财政资产清查及资产处置制度,改进资产清查及资产处置环节中的鉴证委派制度,由财政部门进行委托并支付相关费用,避免与经济利益挂钩,确保中介机构执业的独立性。同时,财政部门也不能当“甩手掌柜”,完全依靠中介机构的鉴证报告。应从制度上制定一定的抽查比例,对重大资产处置项目进行实质行核实抽查,杜绝资产处置环节可能存在的共同舞弊行为。
(三)把好出入口关,提升使用效益
要按照国有资产形成的来源、日常使用、清查盘点、处置报废的全过程进行全程监管。重点是管住“两头”,即入口和出口问题,严控制资产的来源和资产处置行为,同时加强资产日常管理行为,杜绝资产名存实亡现象。要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也要发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用。例如,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标准管理,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已经腾退的办公用房应按照规定程序实行公开拍卖、招租等手段,取得收益,避免国有资产闲置和流失。
(四)做好培训工作,完善考核机制
要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为全面做好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国有资产管理要实现管理现代化,改进目前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人员素质是根本保证。要树立资产管理人员“能管”、“会管”,特别是“敢管”的意识。同时,财政部门应定期对各单位资产管理工作进行评估抽查,建立绩效考核指标,对资产管理工作质量优秀的单位及个人进行表彰,树立优秀典型,增强资产管理工作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要将资产管理列入本单位工作考核,由单位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定期抽查使用部门的资产数量和质量,同时验证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成效。对资产管理好的部门进行奖励,管理差的要予以处罚,对因管理不善造成资产损失的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度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栋,杨林.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管理探析[J].中国政府采购,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