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记叙文阅读题范文

记叙文阅读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记叙文阅读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记叙文阅读题

第1篇:记叙文阅读题范文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达到读懂文章的目的。

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梳理,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中考语文阅读命题的重要考点之一,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在阅读中只有达到本能力的要求,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才能真正理解文章。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对作者行文思路的考查主要有如下内容:分析结构(划分层次)、编写提纲、填充图表以显示文章思路、指出线索、分析特殊段落(主要指起总起、收束、过渡作用的段落)的作用、伏笔与照应等。

文体不同,文章思路是有所区别的。记叙文的思路是指内容呈现和情感表达的线索,如事情发展线索、人物活动线索、情感演变线索等。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文的线索,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再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弄清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

归纳整理结构、理清文章思路除从文体特点考虑外,还可以从形式、内容等角度入手。

从形式方面分析,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考虑:1.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关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关键词语主要有下面几类:表指代性的词语,如“此”、“这”、“即”等;表示语法关系的关联词语,如“相反”、“与此不同”表语意转换,“更加”、“而且”表示递进,“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示并列,“首先”、“其次”等表示承接,“因此”、“总之”、“由此看来”表示因果等。2.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结构规律。如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3.分析段内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这种语段,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4.要抓住语句间的组合关系。文章是由段落层次组合而成的,其内容是根据语段的大意来组合的,各语段间、层次间,不管怎样排列,它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要围绕中心的,各个语句间都有一定的语脉,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把握住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从内容方面分析,一种方法是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连接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另一种方法是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楚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典例解析】

卖豆浆的孩子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每天早晨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声音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

⑤看着面前这个孩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⑥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是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⑦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⑧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合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选自《少年大世界》,有删改)

根据“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填空。

A 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B 我希望这是他将来的一笔财富

(选自2012年阜新市中考语文试卷)

【解析】

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来了一位卖豆浆的小男孩。“我”见他卖起豆浆来动作十分娴熟,而且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从不间断,不禁对他有些好奇。于是,“我”便去与他交流,从中得知,原来他并不是短短地代替父母,而是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看看其他同龄人的生活,真是有天壤之别。顿时,“我”对小男孩不禁有些怜悯之心。现在大多数孩子过的都是饭来张口的日子,这篇文章对那些生活过于安逸的孩子或许会有所启示吧!

文章后的这道试题是一道思路把握题,试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情况。试题要求考生根据“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填空。答题时,要仔细阅读全文,找出“我” 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进而理清文章思路,在方框内填上相应的语句。

参考答案:A.我以为父母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B.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模拟演练】

中国地图

高鹏程

去乡下拜年。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

这些地图,有些是新贴上去不久,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和烟熏火燎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依旧有些突兀。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物。

“究竟是怎么回事?”终于,在外婆家,我忍不住问起呆立在地图边的三舅。三舅没说什么,用手指了指,让我自己看。

地图上,沿着平峰镇的山村土路,一些用铅笔画的歪歪扭扭的曲线,慢慢延伸到了四面八方:山西、浙江、上海、新疆、广东……最后,又圈住了一些更小的地名。

看着看着,我忽然明白了,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

在山西沁水挖煤的是大表兄,远嫁新疆的是二表妹,云南昭通圈着的是三表弟媳妇的老家,如今,他们两人又双双在浙江西塘打工……

看着看着,我的心里猛地一酸。有一个圈圈,居然圈着我谋生的浙江象山。我的这些穷亲戚们,大字不识几个,老家粗糙的方言,也不适合他们表达什么细腻的感情。他们只是把对每一个亲人的牵挂,用一根瓜蔓一样的铅笔线,牢牢地系在地图上。

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慢慢模糊起来。我不识字的三舅,年迈的三舅,我的胸怀祖国的三舅,像一个将军指挥着自己的士兵南征北战、东奔西走——不,他其实更像一只衰老的蜘蛛,抚摸着自己用蛛网围成的疆域。

看着看着,我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在广东某地,有几个涂得最黑最重的黑圈——这是他最小的女儿,辗转打工的地方——因为讨不到工钱,她已有三年多没有回家了……

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宁夏西吉,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

当地的新民谣这样说:家家屋里老两口,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墙上一张大地图。

那张中国地图,就算没挂在墙上,也挂在几乎每一个老人的心里。

(选自《散文》2011年第9期)

[阅读与思考]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的线索。

2.第二段中加点的“唯一”能否删去?说说理由。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画线句中所读到的情感信息。

第2篇:记叙文阅读题范文

关键词: 中考 记叙文 考点 答题技巧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本论文中出现的记叙文是广义上的记叙文,它包括散文、小说、通讯、游记等文学样式。那么,中考记叙文一般的考点有哪些呢?现作如下归纳:①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②理解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把握文章结构;③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④结合语境推敲和理解文章写景的作用,等等。本文结合具体的文章对各个考点及解题技巧作详细说明。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中考指南中强调现代文的阅读要训练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提炼概括能力,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中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历年中考中,一般会有这样的题型,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例如2014年安徽中考题《红书包》中:“从全文看,篇末的示启示录包含哪些内容?”本题考点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要点:人都应该追求美好的东西;能体会到美的存在才是人生最美的事情;追求美但不一定要得到它。再如《站台下的约定》中,文意把握: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内容。答案要点:一个普通母亲利用等车时间帮助一个失学儿童学习的故事。答题技巧: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思路提示:抓住全文情节的核心,概括故事内容。

题目理解,把握中心。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考虑:语带双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线索;文眼;揭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新颖等。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例如:2014年盐城中考试卷《用岁月在莲上写诗》,其中有一题: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答题思路及要点:种莲人在长年累月的辛勤劳作中用汗水和辛劳创造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种莲人的赞美。其中,“岁月”表示长年的辛劳和汗水;“在莲上写诗”表达了对种莲人劳动的赞美,这与一般诗人在纸上写的诗相比,具有更美的诗意。本题目揭示了文章主旨,注意结合全文内容,理解其中的比喻意义,这是此类题目答题的技巧。因此,题目中运用修辞的,一定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二、理解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把握文章结构

这种题型在历年的中考中多次出现,重要语段的考查一般可以分为三块:开头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结尾段的作用。开头段一般所起的作用是开篇点题、设置悬念、总领下文、开门见山、渲染氛围、为下铺垫、埋下伏笔;中间段落一般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上文的作用、总领下文的作用,以及为下文渲染氛围,为下文埋下伏笔的作用等;结尾段落,总结全文,呼应全文或文章标题、卒章显志、升华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等。例如《拔掉那颗蛀牙》中有这样一题:文章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答题要点:造成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此类题型如果在考试中出现,你将老师给同学们准备的一些常见的语段的作用,就好像放电影一样在大脑中闪现,然后筛选主要信息,一般情况下此类型的题目是不应该失分的。但是也有一些开头或者中间及结尾的语段,它们运用了修辞的手法,这种类型的题目应该怎么答呢?一般情况下,应该在原来答题的思路基础之上,还必须将所运用的修辞的作用表达出来。例如《芳香永存》开头一段:“那轻轻摇摆的柳絮像是你飘逸的长发――细雨像是女儿对妈妈您无尽的思念。”考题是,选文开头一段有何作用?按照老师的解题思路:为下文渲染淡淡忧愁和充满怀念之情的感情基调;运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女儿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再如《乡土的篱笆》中“几十年的城市生活,让我早已习惯了喧嚣与浮躁。前几日回老家,看到村南有一段篱笆,拱着身后的家园,悠闲恬静。于是,关于篱笆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问题是这样的:请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答题技巧和前者一样:引起下文,为下文赞美乡土篱笆作铺垫;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乡土篱笆的悠闲、宁静;2014年泰州中考《我那莽撞的17岁》,有这样一题,请简要分析第14段中画线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答题要点:结构上,开启下文,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我”去猎旱獭交代原因,也为下文埋下伏笔;内容上:写出了查玛喜欢吃旱獭肉,“我”因旱獭肉之少而不能让查玛多吃一点的惋惜、遗憾的心理,从而表现了“我”对查玛的喜欢。

三、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塑造人物性格,必须运用塑造人物的方法。人物描写常见的方法有: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例如,刘心武的《第八课馒头柳》中有这样一题:小说刻画主人公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题要点: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真实地再现出“她”牵挂丈夫而又强装若无其事的矛盾心理,传神而细腻地刻画出她对丈夫的关心。答题技巧:此类题必须将人物描写方法写全,然后结合文章主题内容思考:作者想通过这样的描写塑造人物怎样的性格和内心的情感,流露作者对所塑造人物怎样的感情。以这样的思路答题就会比较全面。

四、结合语境推敲和理解文章写景的作用

在记叙文中,往往有许多写景。写景或者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例如,2014年黄冈市《长在心上的眼睛》,有这样一题:“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题要点:交代了小驴为奶奶上山找药的环境,营造了一种大雪封山、无比寒冷的氛围,表现了小驴为奶奶寻找治疗失眠草药的艰辛,体现了他对奶奶的爱。答题技巧有两点:天气特点与氛围,表现人物怎样的心情和性格。抓住这两段,答题就比较全面。

当然,记叙文阅读中不止以上几种类型,还有写作顺序,作品的表达技巧,语句的赏析等,只有在多阅读、多练习、多总结中,才能够慢慢发现现代文阅读的规律,以不变应万变,从而取得现代文阅读的良好效果。

第3篇:记叙文阅读题范文

一、抓记叙的要素

在阅读记叙文时,需抓住六要素,即人物、地点、时间、事情起因、事件经过及结果,以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与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而有的记叙文,其所记事情较为复杂,地点与时间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比如《藤野先生》一文,鲁迅由东京写起,而后写了仙台,接着又写了北京的寓所,内容随地点与时间的转换而逐渐深化,逐步显现中心。在阅读的过程中,若没有把握地点、时间的变化及相关知识,那么学生就难以把握课文的脉络。因此,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需要抓准记叙的要素。同时,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还需弄清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理清主次,避免孤立片面的分析。另外,在对记叙要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还需将其与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作用

记叙的方法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其中,顺叙指依照事情发生、发展与结果的顺序进行描写。这一叙述方式使脉络更清楚,条理更清晰。

其次,倒序则是将重要的、突出的情节或结局提前写,而后依照事件发生与发展的顺序往下写,即主体部分还是以顺叙的方法展开。因此,倒叙是顺叙的局部变通形式。同时,顺叙环节的结尾处和开头先写的结尾应能够遥相呼应,这样写结构才是完整的。换时语句、段落是如何相连的。

另外,则是插叙,即因内容需要,在叙事时将对原情节的叙述中断,而插入相关的事件或情节,而后继续原先的叙述。这样,可交代有关背景,充实内容,为下文的叙述作铺垫。总之,在进行记叙文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从如下方面切入,把握记叙顺序,提高阅读效果,如辨别顺序类型;思考为何文章采用这一顺序。

三、理解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在记叙文中,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并辅之以议论、描写、说明、抒情等。因此,在阅读记叙文时,若想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需理解议论、描写、说明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一,描写包括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细分为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可表现人物的性格与思想、揭示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有着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发展、提示环境、季节与时间特征等作用。而社会环境描写,则交代社会背景与人物活动场所,并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抒情包括间接与直接抒情这两种形式。通过抒情可以引起情感共鸣,增强感染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既有叙述,也有描写,还有抒情,如:“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与依恋之情。

第三,议论包括夹叙夹议、先议后叙及先叙后议三种形式,有着升华主题、统领全文、承上启下等作用。此外,在记叙文中,还有说明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事物的功能、性质与状态等特点。在记叙文中,说明服务于叙事写人。

四、指导阅读技巧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即如何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文章的中心、理解文章句子等。

第一,文章内容概括。如要素归纳法。首先找文中的主要人物。其次,了解人物怎么了或者做了什么。而后对地点、时间、事件的起因与结果加以补充。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通过反推内容法来验证是否正确。题目扩展法。有些课文,其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只要稍加充实拓展,就可以归纳文章大意。摘录句段法:在有些课文中,其重点段落、过渡句或总起句总结了文章的大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稍加整理或直接引用,就可以把握文章大意。

第二,明确文章中心。这可由文章标题、开头及篇末切入,可直接引用中心句,如《枣核》一文中,末段直接点明中心。亦或抓住关键句或点题句,并利用适当的词语揭示文章中心。另外,注意抒情与议论语句。此外,还可由时代背景切入,以深刻理解其折射的内涵。譬如《最后一课》,当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后,可更易于把握文章的中心。

第4篇:记叙文阅读题范文

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作春节上街*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考,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项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

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项天!我惊愕了,世上竞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选自《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

15.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4分)

答:

16.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1)

(2)

17.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4分)

()句点评:

第5篇:记叙文阅读题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86-01

1.汇报交流课文的教学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后,接着进行汇报交流,整体感悟,赏析品味,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流程分为三个环节:

1.1 整体感悟,赏析品味。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积累为目标,以言语经验学习为主要内容,以主体感悟为途径。模式注重在整体中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完全符合语文教育的新理念。整体感悟的方法有许多,如:以读为本,自主阅读,以读代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如默读、个别读、齐读、竞赛读、快速读、分角色读、听录音读、教师范读、自由练读等等,并且注意培养阅读技巧,使学生在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读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话题讨论,即以一个涵盖全篇的中心话题贯穿全文,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再次展开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合作去学习。精彩片断的赏析应与整体把握紧密结合起来。赏析品味既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又可以使学生发现和总结一些语言规律,准备迁移到写作中。赏析要放手,不能牵着学生往前奔,内容不要限制过死,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语文水平不同,只要他们自己认为美的地方,能品出其中的美就可以了。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背一背,或摘抄下来,积累语言。赏析品味有两种,可以在精读中穿插,也可在整篇讨论之后,对整篇文章或文章精彩段落进行品味。

1.2 鼓励质疑,培养创新。质疑问难――释疑解难,不仅是学生深层学习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教师高效施教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质疑,是深层阅读的起步,也是创新能力的关键。模式强调教师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经常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真正是通过自己的探究性的、自主的学习来获取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找到答案,有的问题甚至可让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来解决,进一步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要注意的是,"鼓励质疑,培养创新"这一环节并不固定安排在"整体感悟,赏析品味"的环节之后,它也可以穿在其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有不同意见、有不懂问题就大胆提出来。

1.3 课堂总结,畅所欲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总结"这部分总是教师归纳课文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而我校的教学模式在这部分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接着,让学生畅所欲言去谈体会。当然,教师也可适当启发学生,把分散的、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

2.略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安排了14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的"就教学而言,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3.选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后面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内容大都与单元对应,有少数是为了补充本册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某种类型上的缺乏。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自读,教学上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选用。选用时,可以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酌情检查。对主动阅读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激发学生更广泛地去阅读。

4.课外阅读的指导

第6篇:记叙文阅读题范文

初中生阅读材料来自课外,材料内容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体现了时代特色和精神。阅读材料更多的选择主要反映亲情、友情的内容,因此能够给予我们人生启迪。试题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要素;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能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等;能从文体的角度理解文章的选材、布局谋篇的艺术特点;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并谈出自己的感受;能区别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能够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和文章主旨。

初中记叙文考查角度灵活,题型多样。设计的试题紧扣“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重点,试题设置难易适中,并进一步强化了联系生活,整体感知,注重理解,关注语言品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对话的意识。同时突出了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强调了情感体验,鼓励创新能力,注重自主、探究等理念的渗透。

由于记叙文阅读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因此难度大,大多数学生此项内容丢分较多。可见记叙文阅读练习在复习备考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中考考生,必须掌握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以及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和基本格式。

一、记叙文的分类与知识点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对于记叙文要素的交代,既可具体也可概括,既可直接也可间接。因此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二、记叙文的顺序与线索。

常见的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对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照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记叙文的线索常以时间、地点、事物、人物情感或话语等为线索。线索贯穿全文,增强表达效果。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找线索的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记叙:要注意叙述的人称和内容的详略。人称,可以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便于抒情。用第二人称的好处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交流。用第三人称的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详写与略写,取决于文章中心的需要;描写: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环境描写。其作用有ɑ、烘托气氛b、烘托任务心理c、推动情节发展;议论:包括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三种基本方式;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划分记叙文的段落的方法。按时间的顺序划分;按地点的变换划分;按事件情节的发展划分;按任务活动的场面划分;按材料的性质划分;按总──分──总的形式划分;⑺按作者的思路或感情变化划分。

三、写好记叙文的结尾

记叙文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或标题)⑷含蓄委婉,发人深思。

第7篇:记叙文阅读题范文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在于“依乎天理”。阅读记叙文也如“解牛”,也须按其“天理”,即记叙文的文体特点。现从以下几方面解说。

一、种类特点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按写作对象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写人记叙文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形象、塑造性格、表现主题。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分析来认识人物。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前教训、奚落乃至谩骂的语言;“横披、腆、啐、骂”的动作,体现其粗俗、鄙陋、势利的特点。叙事记叙文通过事件来表达主题,尤其是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学时,可让学生概括出主要事件,分析、归纳出主题。如《小巷深处》叙写了收养“我”、换住处、改性格、苦心经营、为“我”骄傲、忍受落寞、送生活费等事件,表现了养母无私、伟大的爱。

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则抓住景物特征来寄托情怀、表达主题。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的特点,再分析是如何描绘其特点,进而体会表达的感情。如《济南的冬天》中先通过三组对比突出“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山、绘水,最后归结为“冬天的济南”。通过冬天这个特定季节,表达了喜爱之情。也可让学生找出景物、归纳特点、体会情感。如《春》,可在分析五幅图后,结合文末三个比喻归纳出“新、美、力”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

二、记叙顺序

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也称为记叙方法。顺叙,是按照事情发生过程的先后叙述。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表时间的标志性词句,如《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中“一个吉日、尔后、接着”写出了“我”井然有序的办报过程。叙事性的文章大多采用顺叙的方法,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倒叙是把结果先写出来,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或者把后发生的事情提到前面叙述。如《回忆我的母亲》,文章开门见山“得到……消息……值得回忆”,自然引出“回忆”。倒叙使时空交替,增强了叙事的灵活性,也便于展示更丰富的内容。倒叙改变了事件的自然程序,因此阅读时应注意“倒”与“顺”的交接点,即关键的词句和段落。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时,因某种需要有关的另一件事,然后再接着叙述中心事件。如《选举风波》中插入林武翔的家境,以加深同学们的同情,因而迁怒于搬迁,再迁怒到热心搬迁的人。插叙手法不仅丰富了内容,也增强了表现力。阅读运用了插叙方法的文章时,应特别注意插叙内容的起讫点,以免与中心事件混淆。

三、线索层次

记叙文的线索把全文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使文章成为有机的整体。它可以是人物活动,即人线,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以鲁达安良除暴为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即事线,如《选举风波》就以选举为线索;可以是事物,即物线,如状物的《石榴》以石榴为线索;还可以是情感,即情感线,如《小巷深处》就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另外,还可以是按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时间线、地点线,如《一厘米》、《差半车麦秸》。而事件较为复杂的记叙文往往会有两条线索,从而形成明暗交织或并行的叙事特色,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明线写鲁达安良除暴的侠义行为,暗线写郑屠欺压百姓,两条线索最后在肉铺相遇时交织,层次清楚,也扩大了文章的容量。

这也说明,若角度不同,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也会有不同。

四、选材及详略

文章要表达出中心思想,就必须选择一定的材料。一是凡与要表达的中心无关的材料一律舍去,有关的材料中也只选取最能突出中心的。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理解“选了哪些、为什么要选这些”这两个问题。如《回忆我的母亲》中,作者只选取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及“反抗压迫、支持革命”两个方面的材料,刻画了勤劳一生、平凡又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继续革命的坚定志向。二是注意作者选材时的典型性、代表性,让材料由“点”形成“线”、组成“面”,而不是只选取某些方面而忽略另一些方面。如《小巷深处》中,作者就从生活、学习、思想情感三个方面选择材料。因此,引导学生给材料分类,是体会选材要有代表性的一种好方法。

所选取的材料是用来表达中心的,因此,凡是有关的次要材料应略写,而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就应详写。详略得当、主次映衬、点面结合,就能“立体式”地展现生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因此,宜让学生有层次地理解文中的详略:先分清文章的详略,再分析是如何详写与略写的,最后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详略。层层引导,就能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详略技巧。

第8篇:记叙文阅读题范文

[关键词] “象、巧、入” 记叙文 循文明象 开门见山 巧设悬念 巧引诗句

记叙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叙述、描写人物、事件、景物来表达一定主题的文体。记叙文内容上来看,可分为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和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侧重写人的记叙文,是把人作为主要记叙对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活动、生活片段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形象,反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等。

一、循文明象

四环节教学法的第一个环节是从文到象,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破译文字符号,组合文字意义,复制形象。这是一个循文明象的过程。在常规教学中,对文字的破译和组合往往是教学重点,词意、句意、段意在教学中占很大比重,这是教学的要求,但不是教学的全部。严格地说,对文字意义的破译和组合,首先是为了复制形象。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尤其如此。复制形象是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下将作者在文章中所提供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复现出来。它的作用在于:

1.理解作者意图。形象是作者意图的载体,是经过作者思想情感浸润后的产物,要找出作者意图,只有从形象中入手,通过对形象进行抽象和提纯之后获得。比如要理解作者写《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意图。首先要让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有形象感受,包括他的画面形象和总体形象。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下,学生可以复制出若干画面形象:面色苍白身材高大穿着长衫的外貌形象;站在柜台边喝酒,弯腰和孩子门说话,被打折腿后坐在蒲包上进店喝酒,喝完酒爬出店等动作形象。

2.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形象是记叙性语言材料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作者表达意图的重要手段,甚至可以说无形象就无记叙。要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形象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台阶。学生对形象的把握不仅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可以学习到记叙的技巧。一般来说,作者在记叙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都是通过形象来实现的,尤其集中在对形象的选择和组织上。使学生在感受、理解形象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技巧,并且通过练习牢固的掌握技巧,进而熟练地运用这些技巧绘象、抒情、达意,这是记叙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

3.开发学生的智力。文艺理论上有个习惯的说法是“形象大于思想”,这就是说形象中包含的东西往往比作者想要说的东西多。对此接受美学有个很好的解释:文学作品是一个预设系统,它的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合作实现的。读者因为受到自己的理解作用,在他通过形象理解作者意图时必然融合进自己的知识经验,会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填补和发挥,是智力开拓的表现。

二、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即在文章的第一段开篇点题,或点明题目,或点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带水,不转弯抹角,而是简洁明快、单刀直入。如朱自清的记实散文《背影》是这样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便是开门见山:“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着全文。又如,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魏巍的《我的老师》等。

三、巧设悬念,欲擒故纵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卖关子。“欲说还休”,巧妙地埋下伏笔,设下悬念,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要往下揭开谜底,一睹为快,故能引人入胜。如习作《“常胜将军”生死传》一文开头如下:“这常胜将军是何许人也?别忙,你且听我慢慢道来……”这一开头很新颖有味,颇能吊人胃口,然后再自然引出下文“常胜将军”生的威风,死的悲壮,并悟出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慎重,来不得半点浮躁。

四、巧引诗句,活泼流畅

第9篇:记叙文阅读题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体裁分析;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语篇结构知识以及不同体裁语篇图式结构。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分析,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不断增强对篇章的理解程度,使信息储存量逐渐增大。对典型篇章结构标识语的识别能力之后,自然使得阅读理解能力不断增强。

一、议论文篇章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议论文作为一种常见体裁,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证明一件存在的事实或者证明某个想象,抑或是确认一种事情或者观点的正确或者错误。论证议论文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立论,另一种是驳论。立论与驳论是相对而言的,立论表示从正面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观点的阐明;而驳论则是利用相反的、对立的或者错误的见解或者主张进行反面论证。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因果论证法及归谬法等。归纳法,英文为induction。一般情况下会有一个假设或设想(hypothesis/supposition),根据这个假设或设想去收集证据,做调查,归纳出一定的道理来证明这一设想的正确性。演绎法(deduction),是提出一般性的论断,通过引用大众所熟知的事实去让人信服这个论断的正确性。因果论证法(cause-effect),从事物之间因果关系进行论证。归谬/反证法(reduction/absurdity),由反而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驳斥某一观点的方法。

二、记叙文篇章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记叙文是对一件事情或者一个故事进行讲述的过程。在高中英语教材内容中涉及的记叙文大多数都是人物传记类以及故事类。教师要引导学生熟知这一类型的语篇分析,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在学习阅读记叙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关注,首先是对人称的关注,有些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也有些是第三人称表述。其次是找准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找到这些就大致对一个事件或经历有了完整的了解。再次是叙述的顺序,有些运用倒叙,有些运用插叙,或者直接顺叙。最后是关注中心思想的描写,一般情况下,记叙文围绕的确定鲜明的主题展开情节描写,要引导学生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