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地摊经济的建议范文

对地摊经济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地摊经济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地摊经济的建议

第1篇:对地摊经济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低碳;规划;旅游风景区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等问题日益凸显。世界能源肆无忌惮的开采和利用,使得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日趋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发展。为此将低碳理念引入旅游规划尤其是旅游风景区的规划研究之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1 旅游风景区规划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必要性

1.1 旅游风景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 旅游风景区开发模式问题

旅游开发商过于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不注重长远发展,过度开发各种资源,加之对生态旅游长期规划及管理不善,出现了一系列破坏生态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

1.1.2旅游景区开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积极推进景区低碳化建设,对于推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景区发展规则。低碳景区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其系统性则催生了新的景区发展规则。在诸如怎样将低碳的衡量指标融入到现有的景区评价体系、怎样在低碳运营模式中改革现有景区的管理模式、怎样实现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和新技术、生态文化综合效益能否最大化等等都需要制定规则予以引导。

有助于推动相关企业走低碳之路。因为旅游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领域,并且以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区为支柱。除此之外,旅游业对其他产业有极强的依赖性及带动性。所以,旅游业走低碳之路,就必然带动相关产业走低碳之路,从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有助于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传统景区在低碳的建设与改造中,不可避免地将低碳的发展理念向其他产业和区域全面渗透,有利于激活区域优势资源,构建整合互动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区域其他产业的低碳进程,构建“互惠共赢”的区域发展模式。

有助于传播低碳理念,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公众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在低碳旅游景区的游客无论在饮食、住宿、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都能亲身体验到低碳生活的方式,并且通过景区低碳知识的宣传、碳补偿等活动深入了解低碳的意义,教育他们节约资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活动结束后继续坚持低碳生活,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

2.1 项目概况

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全长20多公里,地处马角坝镇,曲折起伏,蜿蜒自然。马角镇位于中国四川省江油市北部,距江油市区62公里,东与二郎庙镇相邻,南与文胜乡接壤,西与六合乡交界,北与雁门镇毗邻。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林间出没獐、鹿、麝、熊等多种稀有国家级保护动物。

2.2 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的规划

2.2.1 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规划

对旅游风景区进行分级保护可以采用三级保护区划分。将小沟里作为一级保护区,限制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沟内。禁止携带外来物种进入本区域,禁止在本区域种植、养殖、繁殖其他外来物种,保持生物及景观的原始性和永久性,只为科学研究和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科研及保护所用;二级保护区范围为喻家槽向南至牛鼻象。加强对本区内地形地貌、水体、各类物种的本体保护,不得对原有的环境景观进行破坏。三级保护区范围为苦竹园到喻家槽,瓦厂街入口到罗家坡。对该区要强绿化及环境建设,对区内的砍伐林木、开山取土等应严格加以控制。

2.2.2 景区交通体系规划

在景区内主要采用以下四种交通方式(1)步行(2)自行车(3)电瓶车(4)竹筏。整个景区交通方式以步行为主,沿河谷修建木质栈道,就地取材,既亲近自然又节约了成本。疏通原有的马道,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地段尤其是入口到罗家坡、苦竹园到喻家槽之间的马道,此段可采用自行车或者电瓶车为主要交通方式,可以体验骑车观山水的乐趣。在景区的入口到王麻子河坝之间由于水位相对较深可设置竹筏,体验水上的无限乐趣。

2.2.3 运营模式规划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加入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中来,引入公众参与制度,加强舆论监督,更能增强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的活力和生命力。能够加强对景区建设者及所有者的监督,以舆论的力量确保公众权益不被滥用,将低碳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实处。

2.2.4 旅游区环境建设规划

(1) 充分利用低碳建筑材料

对同一建筑而言,如用木结构代替钢结构,可以节省27.75%的能源和39.2%的水,代替混凝土结构可以节省45.24%的能源和46.17%的水。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有着丰富的木材和竹材等资源,景区线路中的一些亭廊、罗家坡处的一些营业性商铺等就可采用木材建造,避免用混凝土结构。竹材本身就有很强的固碳能力,因此竹材是理想的低碳建筑材料。石材作为建筑装修材料,在开发、应用等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较低,也是低碳建筑建设的可选材料。景区适当地增加以上材料的使用,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

(2)对苦竹园进行风貌改造

苦竹园将作为清沟生态旅游风景区重要的游客接待地,但是由于房屋老化、基础设施落后,需要对当地进行风貌改造。外墙增加保温材料,同时选用LOW-E断热铝合金中空双层玻璃窗,这样更能有效提高建筑热工性能。修建满足游客基本食宿需求的经济型农庄,农庄可以采用具有绝缘和节能特性的供热系统的新技术,使得现代住宅的设计可以更节能、更环保。农庄可以根据当地情况种植绿色食品,菜品都产自当地社区居民的种植园。

(3)合理利用新能源

在苦竹园、罗家坡两处建筑相对密集的地区,屋顶安装太阳能光电板,可以有效吸收太阳能。在屋顶安装“风帽”,完全油风压驱动,利用风压供给建筑内部新鲜的空气,有效地排出室内污浊的气体。充分利用水资源,对农作物采用喷灌、滴灌。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将废水进行二次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可用于灌溉或者冲洗厕所等。此外地热能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在地下200米以内的土壤和地下水中蕴含着低温热能,并且可再生强,将其提取出来不仅实现了地热资源的可再生利用而且真正有效的保护了环境。对于景区内的木材废料、落叶等进行收集处理,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变为沼气,可以有效供当地人使用。

3旅游景区低碳化建设路径选择

低碳旅游景区的培育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举措、协同共进。

3.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在低碳成为世界普遍的诉求后,政府主导旅游就更显得必要与迫切。国家的政策支持是低碳景区建设的关键。因此,政府应出台更加细化的政策法规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激励景区及涉旅企业加快推进低碳旅游方式,降低碳消耗,并在宣传促销上大力投入,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

3.2.营造低碳旅游氛围。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配套设施及员工都会影响景区的氛围。低碳旅游氛围的营造尤其要保证景区自然环境的质量、人文景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基础设施要体现节能低碳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此外,景区服务人员是影响旅游氛围的重要因素,应在形象举止言谈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低碳理念的宣传者。

4 结语

完善的低碳旅游风景区是将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旅游环境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笔者认为对旅游风景区进行规划设计要在低碳理念的指引下进行,要从以下多角度入手:(1)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风景区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加强舆论监督。(2)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和经营者低碳环保的意识。(3)设计师要增强自身素质,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4)政府部门应在政策、体制、等各个方面提供必要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蓉,吴长年,何芸,吴金莲.从生态旅游到低碳旅游—从理念到实践[J].环境保护科学,2011,(37): 48-50

第2篇:对地摊经济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地摊经济;发展措施

一直以来,地摊由于自身的一些问题,导致其长期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没有合法的身份,使得全国各地不断上演小商贩和城管“斗智斗勇”和“猫和老鼠”的市井短剧,并逐渐演变成暴力对抗的“全武行”。尽管地摊现在仍不能堂皇入室,但却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经济力量。关系到底层百姓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各地政府必须引起重视,妥善安置和引导。

1.地摊经济的缺点

地摊由来已久,虽然便利了百姓,但它自身的特性不可避免给城市管理带来一些麻烦。笔者认为,地摊经济有如下三个比较明显的缺点。

1.1散

地摊经济的散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分布散,地摊遍及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它灵活游走于各个角落,哪里人多哪里热闹就奔向哪里,极强的流动性也造成了地摊客观上难以管理;二是形式散,地摊商贩销售产品的形式多样,一块塑料布、一个挂架、一台三轮车、一个箩筐、甚至商贩自己的身体,都可以成为他们销售产品的舞台,而售卖的产品从用的、穿的到吃的也是应有尽有。

1.2乱

地摊经济的乱体现在销售秩序上,绝大部分地摊都存在占道经营问题,给居民出行带来了不便,一些地摊甚至摆到了马路上,这也造成了交通堵塞和安全隐患。而收摊后留下遍地垃圾,也让环卫工人苦不堪言。

1.3差

地摊经济的差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服务意识差,绝大部分地摊经营者都是因为生活所逼,才选择了摆地摊作为过渡,一旦有更好的选择便会立马结束,因此,地摊经营者在潜意识里没有与顾客建立长期客户关系的想法,服务的主动性和服务质量差,欺骗顾客的事情时有发生;二是产品质量差,低价格是地摊产品最大的竞争优势,同时低价带来的必然是产品的低质,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特别是入口的产品,经营者为了节约成本,使用一些劣质原材料,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是一种极大威胁。

2.地摊经济的好处

虽然地摊经济的缺点是导致城市管理者不容许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客观来说,地摊经济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2.1地摊经济也能孕育企业家

尽管地摊卖的东西小,销量额低,但只要经营者有恒心,将其作为事业来看待,完全有可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拥有1100多家谭木匠专卖店的谭木匠控股有限公司,如今已经是一家上市企业,其专卖店遍及全国,董事长谭传华的第一把梳子就是在地摊上卖出的。创立重庆超奇农产品有限公司的西南水果大王何超,创业初期也是一名挑着箩筐走街串巷的水果小贩。开有1720家农村超市的重庆腾龙百货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世杰,当年创业的第一桶金也是摆地摊挣来的。由此可见,只要经营者有恒心,麻雀也可以变凤凰。

2.2地摊经济对解决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有积极作用

摆地摊的人,不少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没有一技之长,无法解决就业,如果这些人长期处在社会底层,连基本温饱都无法解决,势必导致他们对社会和政府的失望,从而给社会埋下不稳定因素。而摆地摊对于资金要求不高,技术要求也几乎没有,超低的准入门槛使得这些人可以较容易的解决自己的生存和就业,不少的地摊经营者就是靠这个小小的地摊养活全家。允许城市存在地摊经济,实际上就是给低收入人群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生存状态的机会。它可以解决农民工、下岗职工和一部分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已有70%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进入灵活就业领域,而且其中有近三成人员从事过地摊经营。目前,正在从事摊贩经营的劳动者大约有3000万,地摊对拉动就业功不可没。

2.3给城市带来生活气息

正如一名经济学家所说,一些不入流的经济形式,却是多姿多彩的经济马赛克。地摊经济能营造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让游客和市民感受到地方的特殊风味。北京、上海等地兴起的“创意市集”就是一群有才华的艺术家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集体摆地摊,展示出售自己的作品和创意。纵观世界各地,但凡有底蕴,有文化的城市,“地摊经济”都较为发达,它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聚集,更是一道人文景观。比如台北的“士林夜市”,已经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是游客旅游观光,感受台湾普通民众生活气息的最好去处。而在我国香港地区,以九龙旺角、佐敦等地为代表的庙街夜市,每天都是人流不断,并成为香港的一大文化特色。

2.4对城市的消费层次是一个有利补充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拉大,物价的不断上涨,使得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低相对较低,对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小,买东西时精打细算,地摊商品正好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这也是地摊经济长期存在的市场依据。

3.对地摊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几点建议

既然地摊经济成为不可消除的一种社会现象,说明其有存在的合理性,那么我们政府在管理的过程中与其靠行政手段千方百计的堵,倒不如科学有序的导,使其在可控状态下成为国民经济的有益补充。

3.1给予一个身份

哲学上说得好,存在即合理,既然百姓有需求,到不如大大方方的给予地摊经济一个合法身份,承认其合法性。而以法规的形式确立地摊的合法身份,这也是解决城管纠纷的根本措施,上海市早在2007年就已出台了《城市设摊导则》,开始允许一部分小商小贩存在,并为他们颁发临时许可证。重庆市主城也开始在进行这方面的摸索,陆续设立了新桥夜市和黄桷坪涂鸦夜市,更多后续的地摊夜市正在规划中。

3.2制订一套规则

对于地摊经济的管理,除了给予合法身份外,还要制定一个可行的规则,让地摊经营做到有法可依,除此之外,建立一套进入和淘汰制度,对于符合条件的给予身份,保障权益,对于违反规则的坚决淘汰。实行摊位卫生责任制,每位摊主必须对自己摊位范围内的环境卫生负主要责任,这样也可有效遏制收摊后垃圾遍地的情况。这方面,沙坪坝的经验值得借鉴,首先是放宽了准入门槛,有下岗证的、是低保户,将优先设立摊位。对经济困难的,办健康证的费用也可减免。在“准入制”宽松的同时,也制定了严格的“退出机制”,经营户如果不能规范营业,搞乱了市场的秩序,就必须退出市场。

3.3划定一个范围

根据具体情况,给地摊的经营设置时间段,经营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时间范围开市和收摊,这样可以做到既方便百姓,也不会扰民。在地点的设置上,可以选择闹市区的背街地段,这样既可以保证往来的人流量,又不影响市容市貌,更重要的是,区域划分好后,也有利于政府进行有效监控。

3.4成立一个协会

鼓励地摊经营者采用民主直选的方式成立协会或委员会,实现由政府管理转为摊贩自治,让经营者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当然,为使协会处在政府可控和监督下,建议由协会所在地区市政管理机构的领导担任协会的名誉会长,履行监督和检查的职责,这也可以缓和消除摊贩与市政管理方多年来积攒的怨气。

公共权力的“弹性”理论认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并非不可调和。随着地方政府一份份地摊解禁的文件出台,即体现了“权力的弹性”,又彰显了民生权利与公共权力的互让性。这场牵涉到数百万城市边缘群体生计的改变,说明公共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如何更好的管理好城市中出现的地摊经济,已经成为关注百姓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要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