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编码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些年来对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技术在地空通信中逐渐成为热点。LDPC码是一种线性的分组码,它是基于稀疏校验矩阵的。本论文简要介绍了LDPC码的编码算法和译码算法,以及在地空通信中的应用。
【关键词】 LDPC码 地空通信 编码
1 LDPC码简介
1.1 提出LDPC码的背景
卫星通信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最近研发的卫星通信技术能够通过空间卫星进行地空通信。LDPC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是因为LDPC码具有强大的纠错能力,具有很低的复杂度等。
LDPC码具有很强的纠错能力,同时还具有低复杂度的快速译码算法和比较好的特性结构,所以在最新的带宽无线多媒体的通信系统中,LDPC码成为了能够传播高质量的通信以及视频信号的关键性技术。同时LDPC码已经广泛被欧洲等国家的卫星使用。
1.2 LDPC码的基本概念
LDPC码的全称为低密度奇偶校验,1960年后Gallager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LDPC码是一种线性的分组码,它是基于稀疏校验矩阵的。LDPC码的编码是一种随机码。由于当时的技术和条件都十分落后,LDPC码并没有广泛应用于实际当中。后来人们发现了Turbo码,但是Turbo码在本质上就是LDPC码。LDPC码的纠错性能十分优异,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LDPC码的译码采用软判决的置信传播迭代译码算法。正是由于这个原因,LDPC码在给定误码率的情况下,信息的传输速率和Shannon限很接近。在某种程度上,LDPC码的纠错性比Turbo码强出了很多很多。我们都知道,译码的复杂度与码长有关,而且是线性的关系。要想实现长编码分组的应用,就必须克服分组码在长码的时候译码的计算量问题。
2 DVB-S2标准的前向纠错系统
LDPC码的编译方法有许多,本论文简要介绍一下介绍LDPC码的DVB-S2标准编译码方法。
第一代DVB标准是1994年提出来的,它采用RS码,QPSK调制和级联卷积码的方式。但是伴随VLSI技术的发展,就出现了更高效率的编码方式。DVB-S2项目组的目标旨在带宽和功率不增加的情况下,增加百分之30的传输量。
DVB-S2标准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BCH(前向纠错系统由外编码)、LDPC(内编码)和比特交织。同时输入流包括BBFRAMES(基本比特帧)和FECFRAMES(外流前向纠错帧)。FEC系统处理完每个BBFRAME(kbch位)之后,都会产生一个FEC-FRAME(nldpc)。系统BCH外码的奇偶校验比特(BCHFEC)被加到BBFRAME,LDPC内码的奇偶校验比特被加到BCHFEC后面。
3 LDPC码的算法
3.1 LDPC码编码算法
传统的规则LDPC码的编码主要可以分为四步,分别如下。其框图如图1所示,编码步骤如下:
(1)明确规则LDPC码的H矩阵的列重和行重。
(2)构造LDPC码的H矩阵。
(3)将校验矩阵H转换成系统形式。
(4)根据线性分组码系统形式的校验矩阵与生成矩阵之间的关系得到相应的生成矩阵G,编码生成的码字为C=uG。
3.2 LDPC码的译码算法
LDPC码有很多种译码方式,常见的译码方式主要有:加权比特翻转译码、比特翻转译码、大数逻辑译码、后验概率译码以及和积算法译码等。本论文简要介绍和积算法。
所谓和积算法,就是一种迭代译码算法,它的传播是基于置信度的。下一次迭代的输入,是上一次译码结束时可靠度量度的计算结果。直到达到了某个特定的条件后,译码的迭代过程才会停止,进而系统会作出硬判决。
4 我国的LDPC码在将来地空通信中的应用
地空通信具有许多特点,比如信号的能量衰减比较严重,信息的传输延时比较大等等。因此必须采取特殊的方法,才能够保证信息传输时的可靠性。地空通信信道对于信道编码是一种理想的信道。
(1)地空通信信道和无记忆的高斯信道很相似,都是Shannon编码理论的信道模型。
(2)地空通信信道可以使用很低的频带利用率的编码和二进制调制方案,因为地空通信信道具有很丰富的带宽。
(3)由于地空通信中传输距离非常远,信号的能量衰减比较多,所以采用的都是低码速率通信。
以前地空通信使用的都是Turbo码。Turbo码具有很多优点,比如误码性能很好,但是仍然存在着误码平台。相对于Turbo码,LDPC码更适合作为地空通信的信道编码,这是因为LDPC码具有很低的译码复杂度、更低的误码平台以及更大的吞吐量。要想设计出更加适合于地空通信的LDPC码,还需要考虑到功耗效率、编码器和译码器的结构以及复杂度等等。作为一种重要的信道编码,LDPC码必将会在地空通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 总结
近些年来对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技术在地空通信中逐渐成为热点。LDPC码是一种线性的分组码,它是基于稀疏校验矩阵的。本论文简要介绍了LDPC码的编码算法和译码算法,以及在地空通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曾蓉,梁钊.低密度校验LDPC码的构造及编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7(3):316-319.
[2]张长帅,宋黎定,刘泳.LDPC码在深空通信中的应用技术研究[J].航天器工程,2007,16(3):90-92.
[3]翟政安,罗伦,时信华.深空通信信道编码技术研究[J].飞行器测控学报,2006,25(2):59-61.
The paper mainly researches the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PLC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transducer, and absolute encoder in the grab bucket crane, which takes the place of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he electric control and aims to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of grab bucket crane and decrease its failure rate. These applications will bring a lot of advantages, such as lower maintenance costs, lower workload of maintenance, and easily to be manipulated etc. It is also achieved to be semi-automatic operation to reduce the risk of man-made operation accident with the effects of reliable running and energy-saving.
The paper primarily focuses on the principle of automatic open / close grab of grab bucket crane and proposes the principle and phys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moving coordinate method. It is practical that the applied absolute encoder automatically follows the lifting and landing of grab bucket and measures the length difference value of steel wire rope to achieve the function of its automatic opening or closing and stable grabbing. According to the usual failures during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grab bucket crane, the failure display is also developed to be applied to the crane.
The paper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mainly describes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grab bucket crane, focusing on the problems of crane controlled in the traditional method, and further exploring the feasibility for intelligent implementation of grab bucket crane.
The second part (Chapter 2, 3, 4) describes the configuration and functional principles of PLC, transducer and encoder. It also mak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or the selection of PLC, transducer and encoder, which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operation of grab bucket crane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
The third part (Chapter 5) researches the specific schemes for intelligent implementation of grab bucket crane, such as heavy trolley, light trolley, controller configuration, PLC, transducer, electric connection of absolute encoder, working principle etc. It explicitly explained the principle of automatic open/ close grabbing of cran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ble grabbing. It also introduces the realization principle to substitute the limit position of ascending with the utility of encoder.
The fourth part (Chapter 6) mainly introduces soft structure of intelligent operation and PLC configuration of gab bucket crane. The software program of heavy trolley, light trolley, and switching & hoisting mechanism is also composed in the paper.
In the end, it is summarized for the whole research and makes an outlook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crane, PLC, transducer, absolute encoder, automatic opening /closing grab failure display.
摘 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抓斗起重机运用先进的可编程控制技术、变频器和绝对值编码器,取代传统的电气控制方式,提高抓斗起重机的工作效率,减小抓斗起重机的故障率,降低维修费用,使维修工作量大大减少,操作变得简单,可以实现半自动化操作,减少人为的操作事故,运行可靠,具有节能效果。
本论文着重研究抓斗起重机自动开闭斗的原理,提出游动坐标法的原理及物理意义,利用绝对值编码器自动跟踪检测抓斗起升、开闭钢丝绳的长度差值,实现自动开闭、沉抓的功能,具有实用价值。并根据抓斗起重机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的故障,开发出故障显示功能。
本论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抓斗起重机工作原理作了介绍,着重介绍了抓斗起重机传统控制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了实现抓斗起重机智能操作的研究可能性和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章)分别对可编程控制器(PLC),变频器、绝对值编码器的组成、功能各原理作了介绍,以及PLC、变频器、编码器的选型作了理论上的分析,为下文抓斗起重机智能化控制的实现打下了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第五章)研究抓斗起重机智能控制的具体实现方案,大车、小车,起升开闭机构PLC、变频器、绝对值编码器的电气连接、工作原理。特别详细阐述了抓斗实现自动开闭斗的原理,以及抓斗自动沉抓功能的实现。还介绍了用编码器取代上升极限位的实现原理。
第四部分(第六章)主要介绍抓斗起重机智能控制的软件结构,PLC组态、还详细写出大车、小车、起升开闭机构的软件程序。
关键词:光电编码器;角加速度观测器;硬件在回路;加速度反馈控制
中图分类号:TH113.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cceleration information is often needed to realize the acceleration feedback control in modern servo control systems, while in the rotary motion form the observer algorithm based on motor model to estimate the angular velocity or angular acceleration is far less than the method to use an acceleration transducer. But the rotating accelerometer is high priced and restricts the application range because of its performance index. The article proposed an angular acceler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angular information measured by photoelectric encoder and model information of the observing object, which can estimate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servo control systems. It can also observe the angular rotation, angular velocity and severely changed angular acceleration with excellent effects which verified the robustness and feasibility through the hardware in the loop simulation based on RT-LAB platform.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also suit for servo systems which was not droved by motors and apply more widely, what’s more, the low costs make it more suitable for engineering.
Keywords:photoelectric encoder;angular acceleration observer;hardware in the loop;acceleration feedback control
1 引言
伺服系y多数以位置和速度为跟踪目标[1],文献[2]中,刘栋良等针对永磁同步电机,利用其定子交轴电流和转速方程构造观测器,通过降维线性Luenberger算法实现了电机转子角速度的估算。文献[3]中,郭鸿浩等人针对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提出了角加速观测方法,首先通过构建滑模观测器观测反电动势波形,再设计卡尔曼滤波器从观测得到的反电动势归一化波形中提取位置信息,进而实现对角加速度的估计,但是扩展反电动势的表达式较为复杂,其大小与转速、电机电流及微分值有关,鲁棒性较差。且对于非电机驱动的轴系,这种依赖电机模型的估计方法也无能为力。工程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伺服系统旋转运动为非匀速运动,传统的角速度观测算法仅限于处于稳态的恒定角速度观测,对于动态加减速过程的角速度或均匀变化的角加速度的观测存在较大误差,并且机电或液压等伺服系统由于存在内部和外部的干扰、自身参数的摄动等不确定因素,严重影响观测算法的性能。因此,对于旋转伺服系统的转速观测,基于编码器的方法更为可靠,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秦晓飞等对传统的M/T测速算法进行了改进[4],提出一种基于假脉冲剔除的M/T测速算法,能够消除机械振动引起的位置量化误差,提高了交流伺服系统的测速性能;北京交通大学的文晓艳等详细讨论了M法和T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其性能做了详细分析[5],指出工程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而这两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对角加速的观测,目前基于旋转加速度计的方法测量角加速度存在传感器价格昂贵或技术指标适用范围窄等原因[6],使得其难以应用于角加速度反馈或角速度反馈的控制过程;基于电机模型的观测器算法估计角速度或角加速度也是一种常用方法[7-10],大量实验表明,基于模型观测器估计算法的加速度反馈控制系统,其控制性能远远不及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加速度反馈控制系统,Bramde Jager[11]和Ivan Godler[12]等人分别对此作出了详细研究。因此基于位置传感器和观测算法来有效获取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信息是一种折中的选择。论文采用高阶观测器算法,能够观测剧烈变化的转速,性能优于常规观测算法,且能够实现非剧烈变化的角加速度观测,为加速度反馈鲁棒控制提供一种有效方法,最后通过实验对比验证了论文提出的加速度观测算法的跟踪性能和算法的可实现性。
2 光电编码器工作原理
光电编码器是由光源、光栅盘和光电检测装置组成,光栅盘是在固定直径的圆盘上等分地开通若干个长方形孔,通过联轴器的带动,当光电编码盘和轴一起旋转时,光源发光通过透镜照射到光敏电阻上,经过检测装置检测输出脉冲信号。结构原理如图1所示。
光电编码器的输出量有模拟量和数字量两种形式,论文以数字编码器为例进行研究。数字增量式编码器直接利用光电转换原理输出3组方波脉冲信号,分别为A相、B相和C相, A相与B相的相位差为90度,C相为每转一周输出一个脉冲,用于基准点定位,输出波形如图2所示。
编码器旋转方向的判断是通过将A相B相输出值保存起来,与下一个A相B相输出值做比较,通过编码时序就可以判断出编码器的旋转方向,图2中标示出了输出波形与编码器旋转方向的关系,算法的实现是通过判断编码器输出AB两相的状态转移顺序,如图3所示。
增量式编码器测量转角的方法是通过读取脉冲数的方式计算出旋转的角度或转速等参数。而不同规格型号的编码器光栅码盘上的光栅线数是不同的,光栅线数决定每周输出的脉冲数量,即影响测量的精度。采用正交编码方式可以方便实现倍频电路设计,提高编码器测量精度。
3 三阶观测器设计
6 结论
为了适应伺服控制系统中加速度反馈控制方式对角加速度进行观测的需求,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和观测算法相结合的方法,用于观测角加速度变化规律,并通过半实物仿真平台进行验证,观测效果良好,克服了采用旋转加速度计价格昂贵和适用范围小的问题,克服了基于电机模型纯算法估计的不准确问题,克服了针对非电机驱动的旋转伺服系统无法使用估计算法的问题。计算量小,可以应用于实时系统,跟踪性能好,可以实现角位移,角速度和剧烈变化的角加速度的观测,满足伺服系统的控制需求。
参考文献
[1] 邓红星,王宪彬,刘咔.角加速度边界层观测器设计[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42(9):1504-1508.
DENG Hong-xing,WANG Xian-bin,LIU Ka.Design of an angular acceleration boundary observer[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0,42(9):1504-1508.
[2] ⒍傲迹郑谢辉,崔丽丽.无速度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反推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11,26(9):67-72.
LIU Dong-liang,ZHENG Xie-hui,CUI Li-li.Backstepping Control of Speed Sensorless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11,26(9):67-72.
[3] 郭鸿浩,周波,刘颖,许恩利.永磁无刷直流电机角加速度估计[J].电工技术学报,2014,29(5):93-103.
GUO Hong-hao,ZHOU Bo,LIU Ying,XU En-li,You Xia.Angular Acceleration Estimation for a Permanent Magnet Brushless DC Motor[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14,29(5):93-103.
[4] 秦晓飞,王云宽,郑军,于家斌.交流伺服系统振动鲁棒M/T测速算法[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0,14(5):97-103.
QIN Xiao-fei,WANG Yun-kuan,ZHENG Jun,YU Jia-bin.Mechanical-vibration-robust M/T speed detection method of AC servo system[J].ELECTRIC MACHINES AND CONTROL,2010,14(5):97-103.
[5] 文晓燕,郑琼林,韦克康,王琛琛.增量式编码器测速的典型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12,27(2):185-190.
Wen Xiaoyan,Zheng Qionglin,Wei Kekang,Wang Chenchen.Typical Issues Analysis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y for Incremental Encoder Speed Measurement[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12,27(2):185-190.
[6] 郝双晖,刘勇,刘杰,郝明晖.基于查表原理的单对磁极编码器研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6(19):165-168.
HAO Shuang-hui,LIU Yong,LIU Jie,HAO Ming-hui.Design of Single Pair-pole Magnetic Encoder Based on Looking-up Table[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6,26(19):165-168.
[7] 王皖君,张为公,李旭.变速器试验台惯量电模拟与角加速度估计[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1):62-66.
Wang Wanjun,Zhang Weigong,Li Xu.Inertia electrical emulation and angular acceleration estimation for transmission test rig[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2,42(1):62-66.
[8] Seung H. Jeong,Seul Jung,and M. Tomizuka.Attitude Control of a Quad-rotor System Using an Acceleration-based Disturbance Observer An Empirical Approach[C].The 2012 IEEE/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telligent Mechatronics,Kaohsiung,Taiwan, July,2012.
[9] Trong Biên Hoàng,William Pasillas-Lépine,Alexandre De Bernardinis and Mariana Netto.Extended Braking Stiffness Estimation Based on a Switched Observer With an Application to Wheel-Acceleration Control[J].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2014,22(6):2384-2392.
[10] 王萍,李斌,S瑞祥,李桂丹.基于神经网络的无速度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3,18(2):5-8.
WANG Ping,LI Bin,HUANG Rui-xiang,LI Gui-dan.Study of Speed-Sensorless Direct Torque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Neural-Network[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03,18(2):5-8.
[11] Bram de Jager.Acceleration assisted tracking control[J].IEEE Control Systems Magazine,1994,14(5):20-27.
[12] Ivan Godler,Masahiro Inoue,Tamotsu,Tadashi Yamashita.Robust comparison of control schemes with disturbances observer and with acceleration control loop[J].Industrial Electronics,1999,3:1035-1040.
[13] 韩旭忠,孙颖.高阶惯性环节状态反馈极点配置的一种简易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2(4),118-121.
HAN Zhong-xu,SUN Ying.A SIMPLE METHOD FOR STATE FEEDBACK'S POLE-PLACEMENT IN HIGH-ORDER INERTIA LINK[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2,22(4),118-121.
关键词:不落轮镟床,NCU,闭环控制
1 概述
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数控装备是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产业和新兴制造业的渗透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数控技术,数控技术在机床上得到广泛应用,铁路轮对的日常维修加工目前广泛采用数控不落轮镟床来完成,在不拆卸机车车辆轮对的情况下进行镟轮踏面加工,加工误差小,因此车轮的镟修效率得到大大提高,节约了维修成本和镟修时间。
2 不落轮镟床数控系统结构
2.1 硬件结构:
不落轮镟床数控系统硬件结构由数控单元NCU561.4及SIMODRIVE611D驱动模块; OP010C(MMC103和PCU50服务器)和MCP操作控制单元;S7-300PLC 模块;4个1FK7三相数字伺服电动机,micromaster440变频器,三相异步驱动轮电机等部件组成,系统的各个部件通过现场总线PROFIBUS联接。连接结构如图1:
图1:镟床硬件结构联系图
2.2 软件结构
SINUMERIK 840D软件包括Windows xp 操作系统,NC 软件和HMI软件,PLC软件。
2.2.1WindowsXP操作系统:
系统安装在PCU上,实际相当于单独的计算机,NC 软件和HMI 软件安装在Windows NT操作系统上使用。
2.2.2 NC 软件:
SINUMERIK 840D通过特殊处理, NC软件与PCU计算机WindowsXP 操作系统可以实时运行。从而使得操作PCU即可实时控制NCU程序,实现同步控制的功能。论文格式。主要用于切削轮对程序控制,其主要功能有:
控制机床各部件灵活协调工作
监测群组模式下各通道的状态
x,z坐标方向动态控制
可编写快速响应程序
可编写各部件同步动作程序
选择优化地址和时间
各种曲线插补方法
电子齿能
刀具,螺纹间隙,象限补偿功能
测量功能
高级编程语言的编译功能
2.2.3 HMI advanced软件
镟床采用HMI advanced软件进行操作,他是运行在Windows NT系统下的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了友好的操作界面,用于编程控制。如图示:
图2:HMI advanced启动后界面
通过操作HMI advanced软件,可以实现镟床以下功能
编写轮对廓型加工程序
执行部件程序
手动控制操作镟床
读写程序数据
编辑程序数据
显示处理故障
设定镟床参数
建立与PLC,NC等控制系统通信
2.3.4 PLC软件
PLC用户程序通过安装在PCU上的STEP 7软件进行监控和操作,也可以使用专门的程序编程器来进行编程,PLC程序主要用于控制镟床驱动轮,轴箱支撑,液压系统等部件动作的自动控制。
3 不落轮镟床数字控制程序
3.1 不落轮镟床加工程序:
加工要求按照铁路轮对踏面廓型进行切削加工,车辆轮对通过轴箱定位,利用4个驱动轮对驱动轮对主轴旋转,伺服电机驱动轴线方向刀具走向,加工出符合国家TB的标准廓型。镟床主驱动轮采用PLC控制变频器,实现4个主驱动轮的调节。控制过程如图1:NCU是机床控制中心,包括PLC和NC两部分,通过PROFIBUS 与PLC ET200扩展模块和变频器进行实时通讯,通过MPI与NCU联接通讯,手操盘和测量探头直接联接在NC上。
镟床加工过程中,NC按照编写的数控加工程序执行指令,所有装载,测量,切削,卸载均采用NC程序自动执行操作,加工流程如图3示。
图3 :镟轮加工流程
车轮加工工艺:
3.2 闭环控制原理
不落轮镟床刀具进给控制和驱动轮电机速度控制采用闭环控制系统,使用用增量式光电编码器检测装置,该装置安装在伺复电动机上,用来检测伺服电机的转角,推算出工作台的实际位移量,编码器发出正弦/余弦模拟电平1Vpp (2048脉冲)的反馈信号,信号反馈到NCU装置的比较器中,与程序指令值进行比较,用差值进行控制,如图所示:此系统控制精度可以达到0.1mm.可以满足镟床切削加工的需要,此外该系统稳定性能良好,测试维修比较容易。论文格式。
图5:闭环控制原理
影响闭环控制加工系统精度的因素:
a 电机丝杆每转编码器采集到的信号数量,数量越多,精度越高。
b.安装调试编码器检测装置的工艺,
c.The multiplication of the encoder signals 编码器信号
d.电流和速度控制器取样时间,取样时间越短,精度越高。论文格式。
4 结束语
机床数字控制技术是国际先进机床生产技术,也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国内数控机床工业与世界数控机床工厂不断深入合作,研制出各种高精度,高技术含量的数控机床设备,数控机床制造业得到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SIEMENSE . SINUMERIK 840D/840Di/810D RemoteDiagnosis Description of Function .
2. Hegenscheidt. Operation Manual for the U2000Underfloor Wheel Lathe.
3. SCULFORT. Operation Manual for the TF 2000Underfloor Wheel Lathe.
1文稿来稿文字务求准确、精练、通顺、重点突出。论著一般不超过5000字(包括摘要及图、表和参考文献),讲座、综述、会议纪要、临床病理(例)讨论类文稿字数可视情况而定;论著摘要(简报)、病例报告等800~2000字。来稿请打印,标点正确,并占一个汉字字符,1.5倍行距。外文除英文外,请注明文种。
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并能反映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不超过20个汉字为宜。文题一般不用英文缩略语。
3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顺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具体到科室)及邮政编码应脚注在同页左下方,并附第一作者简介(职务、职称、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传真和Email)。通信作者请注明。英文单位及姓名同中文一致。
4摘要论著应附英文摘要,摘要按结构式格式书写,内容含目的、方法、结果、结论(Objective,Methods,Results,Conclusion)四部分。中文摘要力求简略。英文摘要应详细一些(40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文题、工作单位和全部作者姓名及通信作者。
5关键词论著需标引3~5个关键词。按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最新版本《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要求书写。中文与英文关键词应一致。
6正文层次编号正文中标题层次的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分别编号,一般不超过4级。第一级标题1;第二级标题1.1;第三级标题1.1.1;第四级标题1.1.1.1。编号一律左顶格排列,不要空格。
7医学名词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称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医学名词为准,尚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
8药物名称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不应使用商品名,如需使用,应先给出其通用名称,并在括号内注明商品名。
9缩略语文题一般不用缩略语。摘要及正文中使用简称,首次出现注出中、英文全称及缩略语并加括号,后两者间用“,”分开。
10图表能用文字简洁说明的内容不必列图表。图、表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序号及表题。表格请用三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表格应出现于相应正文段落之后。照片背面注明文题、图号和上、下方向。
11计量单位按国务院命令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及其导出单位,具体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出版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
12统计学应注明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使用的统计软件及计量的具体值(如t值及P值)。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
13参考文献按国家标准GB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规定采用的顺序编码制著录。参考文献应为正式出版物发表的、作者亲自阅读与稿件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近几年文献内容。参考文献按稿件中引用先后顺序列于文末,并在文内引用处以右上角码加方括号标注。所引文献务必与原著核实,内容、版本、卷号、期号、页码、年份应准确无误。日文汉字勿与中文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参考文献中的作者为1~3名需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三名,后加“,等”。
14著作权相关事项本刊可对来稿进行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征求作者同意。作者在收到录用通知后按要求由作者亲笔签署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著作权转让协议书》并寄回,该论文的专有权即归中华医学会所有。中华医学会有权以电子期刊、光盘版方式出版已刊登的论文,未经中华医学会同意,该论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文稿刊登后据作者人数,赠送作者的当期杂志2~5册及论著类文章抽印本5份。
15医学伦理问题当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人时,凡涉及到伦理学方面事宜,需提供受试者知情同意书复印件,作者要申明无任何形式的利益冲突。
16快速通道对重大研究成果及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论文及时效性较强的论文,可通过“快速通道”在最短时间内发表。凡要求以“快速通道”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单位介绍信和专家推荐信。对国家、省级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需提交批文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稿件审定后20~40天快速出版。
17投稿来稿需请作者所在单位主管学术的机构审核,并附单位的推荐信。一般稿件作者在接到回执卡后30天左右可有审定结果;个别稿件如未接到稿件处理意见,系稿件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如40天仍未接到录用通知单,请自行处理。纸质版10天内、电子版稿件4天内未接到回执卡或电子回执,应与编辑部核实确认。本刊不退稿,见谅;特殊稿件需退者请注明。作者收到录用通知后,请尽快填写并寄回作者回执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著作权转让协议书》。
【中国医药投稿邮箱】:
【关键词】研究生 课堂教学 创新
这是一个科学技术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第一线。课堂教学的好坏对于今后研究生的学习态度、科研思维、实践方法等多个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基于笔者在研究生课程授课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试图总结目前研究生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及建议。
一、研究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内容来说,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教材更新慢,教学内容滞后。导师不能够将本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这导致学生对本学科没有全新的认识,在确定研究方向的时候往往找不准切入点。特别是工科方面的研究生课程,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往往已经是被淘汰很久的技术,学了不能够致用。最可怕的是,研究生们自身很清楚这样的学习状态,但出于尊师的传统,他们往往选择沉默,对于课程应付了事,大大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
从教学方法来说,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体现,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发挥,这种教学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了学习的有效性是比较低的。而研究生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法明显不适合研究生培养目标所提出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还有一个弊端,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当然也有教师采用讨论法教学,将主体的地位交给学生,但讨论的范围往往局限于对教材的理解,而教师则只起到组织者的作用,没有主动参与到讨论中去,导致学生们的讨论流于浅表。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管理制度造成的。
从导师方面来说。教师职称的评定,各类奖项都与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挂钩,在课堂教学方面,只要完成课时量就可以了,没有明确的评价机制。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与职称,评奖的联系甚微,这导致导师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科研上,而忽视了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是得不到保证的。
从研究生方面来说。我国各大高校,研究院所为了提高自身的科研影响力,研究生毕业标准往往是用发表期刊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是否完成学位论文来评定的。研修各类课程的作用是取得相应的学分,及格就行。只有少数想要争取奖学金的学生会努力在课程考查中去争取高分。这种毕业评定标准导致师生对课堂教学都不够重视。这就是为什么研究生们明明知道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却不愿意表达意见的主要原因。而研究生要想毕业,压力主要来自于论文,这导致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论文写作方面,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力度相对减少。
三、改进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对策
1. 课堂配置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研究生的教室应配备教学用的计算机及投影仪等电教设备,有条件的院所还应配备与学生人数相符合的电脑,便于学生随时查找资料。
2. 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将本学科最新的学术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以本人讲授的《编码理论》为例,现行教材的内容是代数编码基础、线性分组码等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发展成熟的编码理论。如果紧扣教材,这门课只是起到了介绍“编码理论”的作用。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我另从IEEE等数据库中搜集了所有与编码理论相关的最新的综述文章,从中知道了最新的编码理论。包括网络编码,无速率编码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在理论上已经相当成熟,并离实际应用不远了。我把这些新的进展在课堂上介绍给学生,结合教材,与学生进行讨论,使大家能够看到这门课与最新科技进展是如何接轨的。 令人欣喜的是,在授课的学生中,已经有四位学生选择了网络编码作为研究方向, 还有一位学生把网络编码核心思想灵活应用到传感器网络中,转移了节点计算开销。因此,给研究生授课,应该结合教材,将本学科最新的学术前沿动态整合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帮助指导学生找准研究的方向。这样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结合了起来;而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这才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3. 教学方法方面,要建立“双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更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如果教学模式不改变,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可能取得大的进步。西方目前流行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我国的学情。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使用的是灌输式教学,而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主要集中在研一阶段,这个时候把课堂完全交给他们是不合适的,他们的理性思维,批评精神,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还需要逐步培养。
所谓“双主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与学生共为主体,这种模式介于中西教学模式之间,比较适合于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引导讨论方向、总结学习成果时教师是主体;讨论时学生是主体。这种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体现出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学习地位。
目前国内外教学改革中,建构主义教学法比较适用于“双主模式”。
问题式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简称PBL ,也被译成基于问题学习) 就是这样的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原则非常吻合的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形成一个新的小组;启动一项新问题;执行问题解决;展示成果;在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
问题式学习是指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它的学习环节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组成小组,启动问题,循环反复解决问题,成果展示,反思和评价等。这种学习方法也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一种,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完成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
以研究生的《通信网络性能分析基础》课程为例。教师在讲授完基础理论“排队论”之后,在“随机接入网”部分,把最新的接入网分析作为素材,将这些素材分成几个方面。然后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每个小组派一至两名研究生给大家讲授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以及以前所学的基础理论是如何对随机接入网问题进行分析的,学生讲完之后教师再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大家进行讨论。通过两三次分析后,多数同学对这个问题都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最后,大家把交流的结果整理成文档,作为平时的成绩记录下来。据调查,一些学生在研究MAC层协议中利用从这门课中获取的知识,设计出了很好的协议,被成功应用于通信网络的调度中。
除了以上的举例以外,还有“课题研讨式”教学,“练习――实践”教学等等教学方法都非常成熟,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灵活运用,是所谓“教无定式”。
四、课堂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应该明白自身的责任是培养人,我们的着眼点应因放在“人”上。不管是内容的更新还是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都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学内容的更新要考虑到学生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是否能够理解和领会最新的学术动态;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不要使创新成为一种形式,而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2. 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课堂教学创新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需要创新。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仅仅依靠学期考试或是论文来进行评价。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认真对待,如果仅从考试成绩或论文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不利于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从而达不到课堂创新的目的。
3. 教师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
课堂创新说难也不难,归根结底,它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教师需要随时掌握最新的学术前沿动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求,这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汤新华. 美国的研究生课堂教学[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1).
关键词:信息隐匿,压缩编码,数据变换,数据选择
1 引言
信息隐藏是一门新兴的信息安全技术。论文参考。涉及感知学,信息论,密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涵盖信号处理,扩频通信等多专业技术。 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现阶段人们一般选择图像、文本、音频和视频等数字媒体作为载体。另外, 还出现了基于TCP/IP 的信息隐藏技术和基于信道编码的信息隐藏技术。本文研究的基于压缩编码的信息隐藏技术是信息隐藏技术的新领域, 它以多媒体系统中的压缩数据作为嵌入载体,数据解压后不影响原始数据数据的结构和统计特性, 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不可检测性。
2 压缩编码信息隐藏的原理
压缩编码是一种提高数据传输有效性的技术,它是通过对数据施加某种操作或变换使之长度变短或者容量变小的同时, 还必须保证原始数据能够从压缩产生的压缩码中得以精确的还原。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压缩就是去掉信息中的冗余,即保留不确定的信息,去掉确定的信息(可推知的),也就是用一种更接近信息本质的描述来代替原有冗余的描述。这个本质的东西就是信息量(即不确定因素)。信息隐匿和数据压缩在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对于数据压缩来讲,一块数据中隐匿了和数据本身无关的地的其它数据,那这块隐藏了信息的数据是有一定冗余的,由冗余的数据可以进一步被压缩,进一步压缩的就有可能去掉隐匿的数据;对于信息隐匿来说,一块已被压缩过的数据冗余量已经很小了,由于隐匿是嵌入的数据和原始数据毫无关系,在这块数据中进一步隐匿数据,势必造成原始掩护数据的有效数据的减少,相当于队已经压缩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压缩。只要保证在接收端解压中可以恢复原始数据的差错率,就可以在压缩编码后进行信息隐匿,不会引起截获者怀疑码字载体中含有秘密信息。
3 压缩编码信息隐匿模型实现方案
基于信息隐匿和数据压缩的关系,提出结构如下的数据压缩思想的通用隐匿模型。模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图像压缩、信息加密和信息隐匿。图像压缩部分的量化器输出至信息隐匿部分,然后从信息隐匿部分得到隐藏有其他信息的量化数据,并送到熵编码器,其他内容和标准压缩过程一致。信息加密部分为传统的加密方案,其主要目的是增加秘密信息的安全性,使得系统隐匿的信息部分即使被检测出来,也不会泄露其内容。论文参考。
信息隐匿部分是模拟最核心的内容,这部分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数据变换,数据选择和嵌入过程。数据变化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加密后的信息统计特性,使得这些数据嵌入掩护图像量化后的数据之中,不改变或很少改变掩护图像的数据统计特性,从而使信息隐匿后的抗检测性大大增强。数据选择是从掩护图像量化后的数据中选择合适的比特位,用它来隐藏已加密的信息。合理的数据选择算法应该兼顾信息隐匿的容量,信息隐匿的抗检测性与鲁棒性。嵌入过程式将加密后的信息和选择出来的数据进行某种运算(通称为替换或异或),用运算结果替换选择出来的数据,并将此数据连同未选择出来的量化数据一并交给图像压缩部分的熵编码进行编码。
图1 基于数据压缩思想的通用信息隐匿模型
通用模型的秘密信息提取过程基本上是隐匿的逆过程,其流程图如下
图2通用信息隐匿模型的信息提取过程
压缩后的数据首先经过熵解码器解码,然后进行数据分离,将未嵌入的数据部分送入正常的图像解码流程(反量化,反映射变换),而将嵌入数据的部分进行数据提取,如果此过程的算法不是盲的(即需要原始掩护图像),则需要分离出来的数据和原始掩护图像经映射变化,量化后的数据进行运算,将结果进行数据恢复、解密、最后得到嵌入的原始秘密信息。
4 隐匿模型的两种关键技术
在这种通用的信息隐匿模型中,数据变换和数据选择是关键技术
数据变换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加密后的信息统计特性,增强系统信息隐匿的抗检测性能。改变数据的统计特性的常用方法是进行线性滤波,从本质上来讲,线性滤波和线性变换是一致的,从频域上来看,滤波就是对信号频谱的不同部分进行不同的缩放。在技术上常就是这样一个过程:DFT→相乘→IDFT,将这一过程合并为一体时,就成为一个单纯的线性变换。在复数域中进行整数的可逆处理时,数据量就会增加一倍,为此可以经DFT换成DCT,这样这一处理过程就成为一实数域的线性变换问题。
下面介绍整型变换算法的基本过程。
(1)对于给定的线性变换A,如是常见的线性变换,则进行(2),否则对其进行改造,使det| A ‘ |=1。
(2)将A ‘ 分解为3类基本矩阵(置换矩阵,元素的绝对值均不小于1的对角阵,单位三角矩阵)。
(3)对于每一基本矩阵,构造其整型变换,获得整数输出。
(4)对于每一步都应有相应的逆变换,所以整个变换的逆变换可以相应的获得。
(5)对于多维可分离的线性变换,正变换可以逐维的计算;为了保证逆变换对于多维数据的完全重建,应严格按照和正变换相反的次序进行逆变换。
实现数据变换时的另一个问题是数据的范围问题。在实际处理过程中,输入的数据都是有一定的范围的(比如原始图像数据通常用8位无符号数据表示),如果输出的数据不加以限制,则输出的数据的范围一般要增大,这样就必须用更多的数据表示处理结果。
数据选择过程是从掩护图像的量化数据中选择合适的比特位,用它来隐匿已加密的信息。最基本的做法是选择掩护数据中的不重要的部分,这样做得优点是对掩护图像的质量影响最小,使修改引起别人注意的可能性最小。但是在实际系统中,数据选择算法应该兼顾信息隐匿的容量,信息隐匿的抗检测性与鲁棒性等多个方面的性能,可以选择下面三种。
1.LSP(LeastSignificant Portion)最不重要部分
LSP技术和LSB(最不重要比特位)技术基本类似,区别在于LSB平等的对待掩护图像中的每一字节,不同的字节之间没有区别,在隐藏时都在数据的最低位取相等比特;而LSP针对变换量化后的数据而言,不同位置的重要程度不同,从中所取的最低有效比特数就不同,其中低频数据是取得少一些,而在高频数据中取得多一些。另外,不同位置的数据取值范围也不一样,最多的可取比特数也不一样。论文参考。
2.随机间隔法
随机间隔技术是以LSP为基础的一种方法,在数据选择时用一个掩密密钥k作随机数发生的种子,那么可以生成一个随机序列k 1 ,…,k l ,并且把它们一起按下列方式生成隐匿信息位置来对经LSP选择的数据进行进一步选择:j 1 =k 1
j i =k i +j i-1
从而可以伪随机决定两个嵌入位置的距离。这种方法由于隐匿的位置更少,所以更不容易被检测出来。
3.随机位置法
随机位置技术是另外一种伪随机的方法,它也以LSP技术为基础。和随机间隔法不同的是,它对不同的位置变换数据及量化数据的不同比特位赋予不同的选择概率p 1 ,…,p l ,在数据选择时也用一个伪装密钥k作为随机发送的种子,那么可以生成一个一个随机序列k 1 ,…,k l ,当k i ≥p i 时选择比特,否则不进行选择。在此方法中选择合适概率取值方案可以兼顾信息隐匿的容量、悬念吸引你的抗检测性与鲁棒性等多方面的性能,是一种更灵活的方法。当然可以将随机间隔法和随机位置发结合起来使用,那是一种更灵活、更复杂的方案。
5 实验结果
运用本文提出的通用模型,以lena(512像素×512像素),作为掩护图像,在其中隐匿随机数据,映射变换采用8×8的DCT,经数据变换过程,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原始图像,未嵌入数据的JPEG图像,嵌入不等数据量的JPEG图像。随着嵌入数据量的增加,掩护图像的直观质量会下降,这种质量的下降类似于不同压缩比条件下JPEG图像质量的不同下降,从信息隐匿的角度来看,这种相似性是有利的。
图3 图用模型的数据隐匿效果
6 小结
研究了一种基于压缩编码的信息隐匿技术,介绍了信息隐匿通用模型的两种关键技术:数据变换和数据选择技术,通过实验得到嵌入量与图像质量的关系。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将成为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对于通信信息隐匿还要寻找更先进,更合理的算法来达到通信的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 KATZENBEISSERS, PETITCOLASFAP.信息隐藏技术—隐写术与数字水印[M].吴秋新,钮心忻,杨义先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2] 汪小帆,戴跃伟. 信息隐藏技术方法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柏森,胡中豫,吴乐华等.通信信息隐匿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4]王伟祥, 刘玉君.基于信道编码的信息隐藏技术研究.[J] 电视技术.2003(3).
关键词:小波变换;图像压缩;EZW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3-698-03
Research of Image Compression Based on Wavelet Transform
YAN Fan-yong, ZHANG Ying, ZHANG You-zhi, BAI Hong-cheng
(Shool of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The wavelet analysis has some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image processing, including image compression, image de-noising and so on. Wavelet analysis for two-dimensional image compression is a key aspect in the field of its applications.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theory of EZW algorithm, and illustrates the better results of the applications on using wavelet theory in image processing based on Matlab simulations.
Key words: wavelet transformation; image compression; EZW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图像编解码技术也正朝着高编码效率和低复杂度的方向不断改善和优化。我们知道图像经过抽样、量化、编码后会含有丰富的数据,但是由于存储空间、传输速率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我们在对图像进行存储和传输之前首先要对图像进行压缩。在保证可恢复原始图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或消除图像中的冗余,达到存储空间和传输速率的最佳化,在需要时,再对压缩图像进行解码和复原。快速傅立叶变换、离散余弦变换用于图像压缩时会显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通过利用这些技术我们只能得到整个信号的整体频域信息,而不能获得任何时间或空间段上的频域特性。一幅图像在编码之前首先要进行特征提取,比如提取图像纹理、边缘等,这是因为它们都是高度局部性的,显然这两种技术用于图像压缩时效果不理想。被称为“数学显微镜”的小波变换具有明显的时域、频域的局部性,小波分析的出现刚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其性能和算法的复杂度上都明显优于以上两种技术。在处理低频数据时,通过降低时域分辨率来提高频域分辨率;在处理高频数据时,可以在较高的时域分辨率下处理数据的局部性特征,从而降低频域分辨率。
1 小波分析的基本理论
1.1 小波图像压缩编码基本原理
小波图像压缩编码原理是基于Mallat塔式算法的基础上提出的。Mallat塔式算法的思想是:在选取好小波基的基础上将一幅图像经过小波变换分解为一许多不同尺度、方向、空间域上局部变化的子带图像。按照这种算法思想把一幅图像经过一次小波变换后分解为4个子图像: LL代表原始图像的特征分量,它包含原始图像的基本内容;LH、 HL和HH分别表示垂直向下、水平向右和斜对角线的高频特征分量,它们分别包含了图像数据垂直方向、水平方向与斜对角线方向的边缘、纹理和轮廓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LL子带包含了图像的大部分数据,随后的小波变换都是在上一级变换产生的低频子带(LL)的基础上再进行小波变换。
1.2 小波变换在图像压缩中的步骤
小波变换实现图像压缩的一般步骤:首先选择一组合适的正交小波基函数,目的是保证多级小波分解时有正交特性,从而有利于图像压缩编码。其次对所要处理的图像进行多级小波分解,把原始图像分解为低频分量和水平向下、垂直向右以及斜对角线的高频分量。第三,根据所得到的不同频率分量分别实施不同的量化和编码操作。通过利用小波变换算法思想就可以把原始图像数据分解为不同频率分量的子带数据,然后分别对不同频率分量的数据实施不同的编码算法,就达到了对原始图像的压缩目的。
2 小波图像压缩算法
目前3个比较经典的小波图像编码分别是嵌入式小波零树图像编码(EZW),分层小波树集合分割算法(SPIHT)和优化截断点的嵌入块编码算法(EBCOT)。该论文主要研究了EZW编码算法。
EZW编码算法[1]
Lewis和Nowles等首先提出了零树结构[2],并且第一个实现了零树编码思想,但是Lewis等人提出的算法并不完美。1993年,Shapiro将这种数据结构与比特平面编码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了嵌入式零树小波(EZW:Embededd Zero-tree Wavelet)编码算法[3]。EZW算法中采用的零树结构充分利用了不同尺度间小波系数的相似特性,有效地剔除了对高频小波系数的编码,极大的提高了小波系数的编码效率。EZW算法以极低的复杂度获得了高效的压缩性能,产生的码流还具有嵌入的特性,支持渐进传输,因此EZW算法在小波图像编码史上就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零树小波编码基于三个关键的思想:1)用小波变换去相关;2)利用小波变换的内在自相似性在各级之间预测重要信息的位置;3)用自适应算法编码进行无损压缩。
下面首先介绍零树结构,然后讨论如何将零树结构与SAQ相结合形成嵌入式码流,从而有助于理解EZW算法的编码原理。
2.1 零树结构
一个零树的数据结构可以定义如下:一个小波系数x,对于一个给定的阈值T,如果|x|=T)位置的信息大为减少。
EZW算法使用了四个符号进行编码:零树根(ZTR)、孤立零点(IZ)、正重要值(P)、负重要值(M)。孤立零点表示当前系数值是不重要的,但它的子孙中至少有一个是重要的。正/负重要值表示当前系数是一个正/负的重要值。通过这四个符号,各子带按图1所示的顺序对小波系数进行扫描,对小波系数进行判断,并将相应的符号放入一个表中,从而形成了一个符号表。例如,当一个系数是IZ时,将IZ放入表中;当一个系数是POS/NEG时,将POS/NEG放入表中。同时,为了避免对这些系数重复扫描,需要对ZTR的所有子孙系数进行标记。EZW编码的流程如图2所示。
2.2 基于SAQ的嵌入式编码
在EZW编/解码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两个列表:主表(dominant list)和副表(sub-ordinate list)。主表包括编码中的不重要的集合或系数,其输出信息起到了恢复各重要值的空间位置的作用;而副表包括编码中的有效信息,输出为各重要系数的二进制值。编码分为主通(dominant pass)、副通(subordinate pass)两个过程。在主通过程中,在给定阈值下,按图2所示的流程对主表进行扫描编码,若为重要系数,则将其幅值加入副表,然后将该系数在数组中置为零,这样当阈值减小时,该系数不会影响新零树的出现;在副通过程中,对副表中的重要系数进行细化。细化过程相当于比特平面的编码过程。
零树结构和SAQ相结合构成的编码器的工作过程可以概括如下:首先给出初始化阈值T0,进行第一次主扫描,若是重要系数,则将其幅值加入副表,然后将该系数在数组中置为零;接下来进行第一次副扫描,细化重要值的表示。更新阈值T1=T0/2,进行新一轮主扫描,对已经发现的重要小波系数的位置不再扫描;主扫描结束,进入副扫描,对原已发现的重要值和新发现的重要值进行细化处理。继续取T2=T1/2作为新阈值。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2.3 EZW算法分析
EZW的编码思想是不断扫描变换后的图像,生成多棵零树来对图像进行编码。由于编码时它形成多棵零树,因而需要多次扫描图像,造成效率很低。而在一颗零树中包含的元素越多,则越有利于数据压缩,在EZW算法中存在这样的树间冗余。人们通过对小波系数的分析发现,在同一子带中相邻元素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在高频子带中存在大量的幅值很低的系数,所以可以通过子带的集合把这种大量的系数组织到一起,达到数据压缩的目的,而EZW算法并没有充分利用这种相关性。在EZW算法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更为高效的小波图像编码方法,这类编码器被统称为“零树编码器”。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使用imshow命令所显示实验原始图像“房子.bmp”,图像大小127*127,如图3所示。
经过小波变换后得到如图4所示。
图像重建过程如图5所示。
重建后图像如图6所示。
在小波变换算法中由于采用了EZW算法,变换后的压缩比显著提高了许多。
4 总结与展望
该文主要完成了以下的工作:1)主要研究了小波分析在BMP图像编码中的应用,主要研究了小波系数的特点、小波子图像的特点,这些为后续对小波系数的进一步选取和优化奠定了基础;2)深入研究了嵌入式零树小波(EZW)编码算法的实质和实现步骤,并分析了它的优缺点,为以后对其它嵌入式编码方法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本论文所采用的算法是在计算机上使用Matlab7.0编程实现并给出实验结果,可以对算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相信该算法会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沈兰荪,卓力.小波编码与网络视频传输[M].科学出版社,2005.
它是国内唯一以农业现代化为主题内容,以自然科学为主,兼融人文社会科学为特色的学术性、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注重以宏观和综合为主,宏观战略与微观技术相结合,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刊登农业基础科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宏观综合性和微观专业性的学术论文、科研报告、研究简报和文献综述等。内容包括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开发、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农业系统工程、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高新技术应用、资源利用与保护、国外农业等。
投稿须知
1 来稿要求
1.1 应是有创新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概念、新的交叉学科或新的发现等)的论文;有重要意义(对本研究领域或相关领域有重大促进作用,或有可能促成新的交叉学科生长点,或对国计民生有重要的影响等等)的研究报告。
1.2 稿件要求主题突出,论点明确,数据可靠,内容充实,层次清晰,结构完整,论证严谨,文字精炼,标点准确。
1.3 学术论文、科研报告(含图表)。
2 文稿项目及注意事项
2.1 题名:应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避免使用未约定俗成的缩写词、字符、代号等。
2.2 项目来源:请在篇首地脚注明项目来源、名称和编号,本刊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省(部)级以上重大攻关项目和开放实验室研究项目等优秀论文优先发表。
2.3 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中文摘要应完整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不要加进主观的解释和评论,不分段,不用图表和参考文献序号,300-400字左右;关键词5-8个,选词不要过于泛义而缺乏专指性。英文摘要必须与中文相对应,包括英文文题、作者姓名和单位、关键词,务必齐全。
2.4 正文:应按GB 7713的规定或参照本刊近期格式编写,各级标题一律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2.5 图和表:图片要求清晰,要有图例。图幅一般不要超过7.5 cm或15 cm,图下标明图序、图题、图注。表格需按照标准的三线表格式制作,可依据需要添加辅助线。表上应有表序、表题,表注置于表下方。图表标题增加英文对照。
2.6 量与单位:文内一律采用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的法定计量单位,表达量值时,使用单位符号。
2.7 参考文献:本刊采用国家标准“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
2.8 作者简介:简介内容按以下顺序列出,并注于文章首页下面(课题来源后面):
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