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结构论文范文

结构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结构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结构论文

第1篇:结构论文范文

1.1研究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回归)是一种多元回归建模方法,它可以在自变量集合存在严重多重相关性及样本点容量较少的条件下进行回归建模,并对两组变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两者的相互关系程度[15]。通过对称Logratio变换,可以有效地消除成分数据的定和约束,并且使得变换后的非成分数据更能反映成分数据的特性,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将对称Logratio变换与PLS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建模,不仅可以确定两者的相互关系程度,而且可以排除两者存在的多重相关性对模型的干扰。对称Logratio变换与PLS理论相结合建立成分数据线性回归模型的具体方法可参考文献[11]。

1.2模型建立福建省共九个设区市,根据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沿海地区和山区,其中沿海地区包括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六个设区市,山区包括三明市、南平市和龙岩市。本文基于福建省统计年鉴[16]、水资源公报[17]的基础数据,以沿海、山区及其九个设区市为研究单元,将1998年-2009年九个设区市和两地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的成分数据作为自变量X,以用水结构的成分数据作为因变量Y,建立各地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建模后可以形成以三大产业为自变量,以用水结构为因变量的各区域标准化回归方程,回归系数见表1。利用表1的回归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模型对原始建模数据的拟合效果良好,见图1。

1.3模型验证将各区域2010年产业结构数据代入线性回归方程,得到对应的目标变量,经逆Logratio变换,最终求出相对应的用水结构的预测值(表2),结果显示,沿海和山区误差可控制在3%以内,大部分城市误差小于6%,总体而言模型拟合精度比较高。

2用水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关性的区域变化分析

为了直观地观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可以绘制偏最小二乘回归因子载荷图(图2)。在因子载荷图中,w为X数据集权重,c为Y数据集权重,第一个主成分可以得到X、Y数据综合权重w#c[1],第二个主成分可以得到X、Y数据综合权重w#c[2]。两要素之间的距离越近,它们相关性越强,反之相关性越弱;在相关圆内并靠近与圆心的要素与其他变量相关性均较弱[11]。通过有效因子载荷图和回归系数之间的对比,可对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而确定两者的相关程度。

2.1沿海和山区相关性差异分析从偏最小二乘回归因子载荷图(图2)中可以看出如下结果。在山区,第一产业与灌溉用水之间的距离最近,两者高度相关(图2(a));第二产业与工业用水、第三产业与生活用水距离均较远,说明第二产业与工业用水、第三产业与生活用水相互关系均不显著。从回归系数直方图(图3(a)),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灌溉用水、第二产业对工业用水都起到促进作用,即随着产业的发展用水量和用水结构比重也逐渐增加,并且第一产业对灌溉用水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近年来山区二、三产业虽有所发展,但是农业仍占重要地位,灌溉用水在用水结构中仍占主导。在沿海地区,工业用水与第二产业距离最近,两者高度相关(图2(b));其次为灌溉用水和第一产业;生活用水与三大产业相关性均不显著。从回归系数直方图(图3(b))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灌溉用水、第二产业对工业用水都起到促进作用,且后者作用更显著。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业用水决定着本区的用水总量和分配,对用水结构影响明显。无论山区还是沿海地区,生活用水与三大产业相关性均不显著,这一方面是因为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比重较低,另一方面因为生活用水所包含的数据比较复杂,没有完全与生活用水对应的生产部门。

2.2设区市相关性变化产业结构一般经历/一二三0转为/二一三0,再到/二三一0,最终变为/三二一0的演化过程[18]。用水结构一般从用水量大、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农业用水逐步向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9]。目前福建省九个设区市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产业结构差异较大,根据九个设区市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相关性差异,可将九个设区市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厦门市):三大用水与三大产业均高度正相关,在有效因子载荷图中表现为产业和用水之间的距离均较近,几乎重叠在一起(图4)。从1998年到2010年,厦门市三大产业结构从5:52:43转化为1:50:49,用水结构由59:23:18转化为27:30:43[16217],产业和用水结构趋于成熟,使三大产业与用水结构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第二类(泉州市、福州市和莆田市):第一、二产业与相应的用水结构均高度相关,第三产业与生活用水的相关性不显著。这些城市均为福建省东部经济较发达城市,工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用水结构影响显著。以泉州市为例,1998年-2010年第二产业从52%逐渐增长到60%,工业用水从27%逐步增长到55%;同时,第一产业和灌溉用水比重均出现显著下降,其中灌溉用水从55%下降到29%;而第三产业和生活用水分别在34%和15%附近徘徊,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规律。第三类(南平市、龙岩市和宁德市):第一产业与灌溉用水呈较强相关性,工业用水与第二产业相关性次之,第三产业与生活用水的相关性不显著。这些地区第一产业和灌溉用水在产业和用水结构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生产占当地GDP的近20%,却消耗了60%左右的水资源[16217]。以南平市为例,1998年-2010年第一产业从29%下降到23%,灌溉用水从83%逐步下降到64%。第四类(三明市和漳州市):三大用水与三大产业相关性均不显著。在因子载荷图中三大用水趋近于原点(图4),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均不显著,产业结构对用水结构解释能力不足,说明用水结构的变化可能不仅受产业结构的影响,还与其它因素有关。三明市为福建省老工业基地,1998年-2010年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呈波动变化,并没有明显的演化规律,这可能因为受到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干扰所致。

3结论

第2篇:结构论文范文

文献综述可以作为论文里面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前期研究工作的个研究性总结。文献综述要求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结构论文范文

关键词:结构改造;粘贴型钢加固法;粘贴碳纤维加固法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发展迅速,建筑占地与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也日渐明显,旧建筑的改造利用就成为当前一种较好的解决方式。在旧建筑的改造建设中,由于受场地、原有建筑功能、层数的增加、原有结构及新旧规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改造工程的设计中,出现了竖向作用和水平作用增大,导致原有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不足和结构整体刚度的不均匀。同时,由于新旧构件的材料和强度的不同,新旧构件的连接因此也成为工程改造中的一大关键技术。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上海市卢湾区,为一机械制造厂,建于80年代中期,原建筑共有四个单体(以下简称1#、2#、3#、4#)。现因甲方需要,将四个单体通过走廊连接为一个商业使用的整体。2#与3#楼不改变原有建筑的使用功能,主要是1#与4#楼的建筑功能改变较大,其结构也就相应做了较大改造。

1#楼原为多层框架结构厂房(见图1),其中⑴~⑺轴为四层,层高自下而上分别为8m、5.6m、5.1m、4.5m;⑺~⑽轴为三层,层高分别为13.6m、5.1m、4.5m(其中一层在8.9m处设有一台10T吊车),原有楼面结构设计活荷载均为12KN/m2。现根据建筑功能需要,在⑴~⑺轴4.0m标高处增设一个楼层,在⑺~⑽轴2.95m、8.0m处各增设一个楼层。

4#楼原为单层排架结构厂房(见图2),建筑高度为20.4m,净高为18.4m,厂内设有一台10T吊车,柱间设有两道支撑。现根据建筑功能需要,将原有建筑改造成五层办公楼,层高分别为2.8m、4.3m、4.2m、4.2m、2.8m。根据原有结构情况,现设计考虑与原有结构脱开,在原有建筑内新建一个四层框架结构。

3基础结构改造设计

1#楼原设计采用450×450桩基础,设计承载力较大,经过整体计算之后,新增加夹层后的结构能满足现有规范要求,基础承载力和沉降变形也能满足现有规范要求。另外,考虑到原有在1#楼的(1~10)轴外设置了一个室外平台(平台下为车库),根据建筑的要求,需要将平台与1#楼进行连接(见图1)。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如果将室外平台层的梁直接与(1~10)轴处的柱子连接将会对1#楼整体结构产生影响,同时对室外平台也不利。鉴于此,结构设计是在(1~10)轴处另外增加了一排室外平台框架柱(立在原有桩基础承台上)。经计算,原有桩基础有较大富余,对原有基础影响很小,同时又解决了上述矛盾。

4#楼原有基础采用天然条形基础,由于在原有建筑内新建一个四层框架结构,如采用天然基础,则基础沉降不能满足现有规范要求,且对原有基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根据施工现场和经济技术等条件,现设计采用桩筏复合基础。桩采用静压锚杆桩,施工时采用逆做法施工,即待基础筏板和上部两层施工完毕后再进行锚杆桩的施工。这样既能缩短施工工期,又能满足结构设计要求,为整个工程项目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4#楼的筏板采用500mm厚,锚杆桩采用250×250,桩长为20m。平面布置(见图3)。内部四层框架结构承载力较大,在边缘处又受原有建筑结构空间的影响,因此,筏板在边缘处的柱抗冲切难以满足要求,在设计中增设了筏板的抗冲切钢筋。

4上部结构改造设计

4.11#楼结构加固处理

1#楼原为一机械加工厂,原设计为框架结构,楼面活荷载均较大(12KN/m2)。经有关检测单位鉴定,原有结构的柱砼强度等级为C18,原有结构在设计中按照6度设防要求考虑。改造后须作为办公建筑,现根据建筑功能布置需要,增设一夹层,同时在12m的跨中不得设置砼柱。依据现有建筑功能布置,现设计采用了PKPM2006年3月版本的软件进行了整体计算,经计算分析,原有结构的位移、配筋量、刚度等参数均能满足现有改造结构的要求,但是原有结构的构造是按照当时的规范要求进行设计的,未能满足现有规范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原有柱无箍筋加密区;二是在增设夹层处上下无箍筋加密区。现设计综合经济和技术多方面的考虑,柱采用了外粘型钢加固法(见图4)。这样既能满足结构构造要求,同时又能满足节约经济的要求。

在1#楼新增加的夹层处,由于跨度较大(为12m),见图1,若采用混凝土结构,则梁断面很大(至少需要1m高的梁),对建筑的净高会有很大的影响,对原有砼柱的影响也很大,而且与原有砼柱难以连接(植筋数量很大),原有结构的整体性将受到很大影响。现设计采用了钢梁与压型钢板-现浇混凝土楼板组合结构,钢梁与原有柱采用铰接连接。根据现有规范规定,与原有混凝土柱采用后锚固连接时,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高于C20(原砼经鉴定为C18)。鉴于此实际情况,钢梁与原有柱连接采用了增设砼牛腿,同时在牛腿及其上下各800mm处采用粘钢加固,以增强其抗震变形能力(见图5)。

牛腿设计在本工程的设计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在设计中,考虑到牛腿处水平方向受力相当于一个悬臂构件的受力,在牛腿处的水平植筋就必须保证能达到23d(一般情况下为15d)。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植筋要满足达到23d是有一定困难。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在设计此牛腿时,我们采用了以下处理方案:一方面,对于规范[2]中牛腿的裂缝控制要求,采用了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能满足规范对牛腿的裂缝控制要求,同时,由竖向力所引起的局部压应力也小于;

另一方面,对于牛腿的配筋强度要求,考虑到植筋不一定能充分达到预期设计要求,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在设计中,牛腿的纵向受力完全由粘贴的钢板来承受,其计算公式仍能采用根据力矩平衡条件[3]推导的公式进行计算,即

,经计算,能满足结构计算要求。

4.24#楼结构加固处理

4#楼由于建筑立面的要求,原有结构为排架结构,原有设计的柱间支撑对建筑立面的门窗产生了影响。若直接拆除柱间支撑,则原有结构就成为不稳定结构体系。现设计考虑到原有结构荷载减少较多(吊车取消),纵向荷载主要就是风荷载和本身自重产生的地震作用,现设计将在维护结构中采用了框架结构体系,使原有结构形成一个框排架体系,这样既能使原有结构形成一个稳定体系,又能增强结构的抗震变形能力(见图2)。在内部新增的框架结构是作为一个新建建筑物来考虑,新建的部分与原有结构之间设置了变形缝。经采用PKPM2006年3月版本的软件进行了整体计算,现设计的框排架结构均能满足现有建筑结构规范要求。考虑到原有结构设计只是按照6度设防要求计算,现设计采用了粘贴碳纤维加固法对原有柱进行了加固。

5结束语

5.1建筑物的加固设计应与建筑物的抗震鉴定、抗震加固、强度加固相结合,施工时应先加固后加层。

5.2建筑物的结构加固应结合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要求,综合分析各种加固方法的经济性,而后采取相应的加固方法。

5.3在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加固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材料的连接节点处理,并采用合适的结构处理方法进行计算,以保证整个结构的安全。

5.4在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加固前,应从结构概念角度把握整体结构的稳定、强度等,然后采用相应的加固方法并应用结构软件进行分析,之后再进行相应的处理。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

第4篇:结构论文范文

一般来说,材料的特性是推出新型建筑形式的出发点。钢结构是用钢板、热轧型钢或冷加工成型的薄壁型钢制造而成的。和其它材料的结构相比,钢结构有如下一些特点。

1.1材料的强度高,塑性和韧性好钢材和其它建筑材料诸如混凝土、砖石和木材相比,强度要高得多。因此,特别适用于跨度大或荷载很大的构件和结构。钢材还具有塑性和韧性好的特点。塑性好,结构在一般条件下不会因超载而突然断裂;韧性好,结构对动力荷载的适应性强。良好的吸能能力和延性还使钢结构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另一方面,由于钢材的强度高,做成的构件截面小而壁薄,受压时需要满足稳定的要求,强度有时不能充分发挥。

1.2材质均匀,与力学计算的假定比较符合钢材内部组织比较接近于匀质和各向同性,而且在一定的应力幅度内几乎是完全弹性的。因此,钢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和工程力学计算结果比较符合。钢材在冶炼和轧制过程中质量可以得到严格控制,材质波动的范围小。

1.3钢结构制造简便,施工周期短钢结构所用的材料单纯而且是成材,加工比较简便,并能使用机械操作,因此,大量的钢结构一般在专业化的金属结构厂做成构件,精确度较高。构件在工地拼装,可以采用安设简便的普通螺栓和高强度螺栓,有时还可以在地面拼装和焊接成较大的单元再行吊装,以缩短施工周期。此外,对已建成的钢结构也比较容易进行改建和加固,用螺栓连接的结构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拆迁。

1.4钢结构的重量轻钢材的密度虽比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大,但钢结构却比钢筋混凝土结构轻,原因是钢材的强度与密度之比要比混凝土大得多。以同样的跨度承受同样荷载,钢屋架的重量最多不超过钢筋混凝土屋架的1/3至1/4,冷弯薄壁型钢屋架甚至接近1/10,为吊装提供了方便条件。对于需要远距离运输的结构,如建造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工程,重量轻也是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

当然任何一种材料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钢材的耐腐蚀性和耐火性就较为欠缺,在对结构进行防护时费用比钢筋混凝土结构高。不过在没有侵蚀性介质的一般厂房中,构件经过彻底除锈并涂上合格的油漆,锈蚀问题也并不严重。近年来出现的耐大气腐蚀的钢材具有较好的抗锈性能,已经逐步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钢材长期经受100℃辐射热时,强度没有多大变化,具有一定的耐热性能,但温度达150℃以上时,就须用隔热层加以保护。钢材不耐火,重要的结构必须注意采取防火措施。例如,利用蛭石板、蛭石喷涂层或石膏板等加以防护。

2钢结构住宅的特点

钢结构住宅与传统结构相比,在使用功能、设计、施工以及综合经济方面具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设计制造周期短,设计生产一体化现代结构设计借助于计算机和专业化结构分析软件,使得设计周期大大缩短,设计中的修改和调整非常方便。同时,由于钢结构具有工厂预制、现场安装的特点,可以将前期设计和现业的生产手段相结合,通过网络计算机和数控机床结合,使设计人员在工作室中完成设计后,即由工厂的生产线完成产品制作,具有极高的效率和精确度,可以大大减少项目建设周期。

2.2能够合理布置功能区间在居住建筑中,建筑师和居民一直希望能够有大跨的无竖向结构的空间,这样,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灵活隔断,使室内布置呈多样化。传统住宅由于所用材料的性质,限制了空间布置的自由。

2.3承载强度高,抗震性能优越相同的荷载,钢结构截面最小,相同的截面,钢结构承载力最大。在抗震设防区,钢筋砼结构有许多不足之处,而钢结构重量轻,六层轻钢住宅的重量仅相当于四层砖混结构的重量,因此,本身所受的地震作用小;而且,钢材具有高延性,有较好的耗能能力,因此,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

2.4施工方面优势突出现浇砼需要连续施工,在我国北方地区受到施工季节的影响。钢结构的大部分构件在工厂生产,运往现场通过焊接或螺栓进行整体组装,可全天候作业。施工现场作业量小,减少了施工临时用地,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对周围环境污染小,提高了施工的机械化水平。

2.5综合造价低钢结构承载力高,可以实现结构的大开间布置,构件截面小,与砼结构和砖混结构相比,自重比较轻,地基的处理比较容易,可以采用天然基础型式。由于基础在工程造价中占有比重比较大,上部结构重量轻可以降低基础的造价,从而减少整个项目的投资。钢结构施工机械化高的特点,从另一方面减少了人工费用和模板等其它辅助材料费用。

3钢结构住宅的设计思路

3.1判断结构是否适合用钢结构钢结构通常用于高层、大跨度、体型复杂、荷载或吊车起重量大、有较大振动、高温车间、密封性要求高、要求能活动或经常装拆的结构。

3.2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在钢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被强调的是“概念设计”,它在结构选型与布置阶段尤其重要.对一些难以作出精确理性分析或规范未规定的问题,可依据从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设计思想,从全局的角度来确定控制结构的布置及细部措施。运用概念设计可以在早期迅速、有效地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所得结构方案往往易于手算、概念清晰、定性正确,并可避免结构分析阶段不必要的繁琐运算。

3.3预估截面结构布置结束后,需对构件截面作初步估算。主要是梁柱和支撑等的断面形状与尺寸的假定。

钢梁可选择槽钢、轧制或焊接H型钢截面等。根据荷载与支座情况,其截面高度通常在跨度的1/20~1/50之间选择。翼缘宽度根据梁间侧向支撑的间距按l/b限值确定时,可回避钢梁的整体稳定的复杂计算,这种方法很受欢迎。确定了截面高度和翼缘宽度后,其板件厚度可按规范中局部稳定的构造规定预估。

柱截面按长细比预估,通常50<λ<150,简单选择值在100附近。根据轴心受压、双向受弯或单向受弯的不同,可选择钢管或H型钢截面等。

3.4结构分析目前钢结构实际设计中,结构分析通常为线弹性分析,条件允许时考虑P-Δ,p-δ。

新近的一些有限元软件可以部分考虑几何非线性及钢材的弹塑性能,这为更精确的分析结构提供了条件。

3.5构件设计构件的设计首先是材料的选择。通常主结构使用单一钢种以便于工程管理。经济考虑,也可以选择不同强度钢材的组合截面。构件设计中,现行规范使用的是弹塑性的方法来验算截面,这和结构内力计算的弹性方法并不匹配,当前的结构软件,都提供截面验算的后处理功能。由于程序技术的进步,一些软件可以将验算时不通过的构件,从给定的截面库里选择加大一级,并自动重新分析验算,直至通过,如sap2000等。这是常说的截面优化设计功能之一。它减少了结构师的很多工作量。

3.6节点设计连接节点的设计是钢结构设计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结构分析前,就应该对节点的形式有充分思考与确定,常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最终设计的节点与结构分析模型中使用的形式不完全一致,这必须避免.按传力特性不同,节点分刚接,铰接和半刚接。

3.7图纸编制钢结构设计出图分设计图和施工详图两阶段,设计图为设计单位提供,施工详图通常由钢结构制造公司根据设计图编制,有时也会由设计单位代为编制。由于近年钢结构项目增多和设计院钢结构工程师缺乏的矛盾,有设计能力的钢结构公司参与设计图编制的情况也很普遍。

设计图及施工详图的内容表达方法及出图深度的控制,目前比较混乱,各个设计单位之间及其与钢结构公司之间不尽相同。初学者可参考他人的优秀设计并参考相关的工具书,并依据规范规定编制。

第5篇:结构论文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即理清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文章开头部分,引出文章要论述的问题)、分析问题(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即运用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的部分)、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部分)三个部分(即引论、本论和结论)。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错误论点、分析错误论点的实质及危害、得出正确的观点。

【技法指导】

初中现代文阅读对议论文结构把握的考查往往以理清层次的方式出现。具体来谈,我们应了解以下几种议论文的结构形式:

1.并列式即在论证过程中,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论据和论据之间也往往构成并列关系。如《纪念白求恩》依次论述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2.对照式即论述中的层或段之间,把两种事物作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如《纪念白求恩》中就用不少人工作不负责任等不良作风,反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总-分-总”式即先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对论点分析、论述,最后归纳总结全文。如《敬业和乐业》总体结构即为“总-分-总”式,开头总起全篇提出论题,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结尾总结全篇。

4.“总-分”式即论述的两部分的关系是先总括,然后再分别论述。如《多一些宽容》第二段就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第一层总述,第二到五层分别谈了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个分说层次由轻到重,安排十分合理。

5.“分-总”式即先分说,分别从几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再总说,归纳出结论。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第二段就是先列举两个事例分述,后归纳总说。

6.层层深入式即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一层比一层深入,各层的排列顺序不能调换。如《怀疑与学问》在开头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然后从积极方面加以论述。

7.起承转合式即开头“起”破题,引出要论述的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就是“合”。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先提出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举例进行论证,最后结合实际表达愿望,各部分层次之间过渡自然,转换流畅。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语,以便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内容。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名著改编越改越俗

别做文化“啃老族”

仲 言

社会上有一批寄生于父母羽翼之下,既不去就业更不愿创业,且过着优哉游哉惬意生活的“啃老族”。在文化领域,似乎也存在与之相似的“啃老”一族。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文化“啃老”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名著改编,像《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改过一遍又一遍,但对名著诠释的深度和准确性却不尽如人意;现代名著、武侠小说之类也一改再改,且越改越俗;以至于但凡有点知名度的作品都面临被不断改编的命运。又比如,近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炎黄故里,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庄子故里;从曹操、华佗故里,到诸葛亮、赵云故里,再到四地争抢曹雪芹故里;甚至还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历朝历代名人都引发过一轮又一轮的争抢。

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故里”之争,也是硝烟弥漫。观音菩萨的故里就有四川遂宁、河南平顶山和新疆昌吉相争不下;浙江的宁波、杭州、绍兴,江苏的宜兴,山东济宁和河南汝南等四省六市(县)争相为“梁祝”申报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娄烦为争孙悟空故里决定建占地七千亩的“大圣故里风景区”。再比如,各地纷纷兴建或高调准备兴建所谓“唐宋古城”“中华文化标志城”之类,“造城”似乎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言必古人,艺必古典,是国人比过去更重视传统,还是时下流行复古风?似乎全不尽然。实际上,在这“复古热”的背后,既没强调重温历史、面向未来,也不着眼于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取而代之的是盲目依赖传统,在古人麾下讨生活的可怜,厚古薄今,对当下文化的极端不自信,更有地方和行业利益驱动、政绩冲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无论是对历史遗存的过度开发,还是一窝蜂式的名著改编,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无端戕害和严重浪费;盲目投资营建各种拙劣假古董的行为,也是文化的无知和谋利的躁动;而无聊炒作西门庆等负面文化,更是一种浅薄荒唐的闹剧。在这里,历史文化及名人完全成了某些人附庸风雅或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这种挟持古人、扭曲传统的狭隘行径,令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淖。

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创造,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她代表着民族的过去,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但决不能成为子孙后代坐吃山空的资本。珍视传统,决不意味着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十三亿人励精图治开创历史的创举,需要大量与之相匹配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文化创造,需要大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精品,如果不能给后世留下诸多光耀世界的遗产,那就是当代文化的失职。

那些靠稀释或颠覆经典制造出来的二手货,那些亦步亦趋鹦鹉学舌式的克隆品,那些毫无创意和底蕴的伪景观,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发展的“救命稻草”,而且只能作为“文化啃老者”创造力贫乏的注脚。啃老注定没出息!只有拿出过硬的文化实绩,才能避免成为那个到处炫耀自己祖先也曾发达过的阿Q。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8月3日)

1.全文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2.本文的结构特点如何?

第6篇:结构论文范文

根据不同的标准,建筑结构的分类也有所区别。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法,建筑结构可分为混合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由于剪力墙具有较强的抗侧刚度和抗震性能,而且用钢量也比较小,因而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得以广泛应用。简单来说,剪力墙结构就是利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受来自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力的结构。在设计剪力墙结构时,通常会使用钢筋混凝土墙板取代之前框架结构中的梁柱,从而提高承受荷载的能力。换言之,剪力墙结构主要指的是竖向的钢筋混凝土墙板,而横向仍然沿用钢筋混凝土的大楼板搭载在墙上,而这个结构就成为剪力墙结构

2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2.1剪力墙的厚度与高和宽相比,要小很多,几何特征类似于板,受力形态接近于柱,但其又与柱存在明显的区别,即其肢长和厚度的比值,当比值不超过3时,可以按照柱来计算,当比值介于3-5之间,则可作为异形柱,并按双向受压构件设计。

2.2在剪力墙结构中,墙作为平面构件,不仅需要承受来自平面作用的水平剪力和弯矩,同时还需要承受竖向压力。在这种状态下,剪力墙在水平作用下如同底部嵌固与基础悬臂梁在地震作用或风载下,因此,剪力墙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刚度,还需要具备能够满足非弹性变形反复循环下的延性。

2.3剪力墙结构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同一平面内刚度和承载力较大,而平面外刚度以及承载力则比较小。当剪力墙与平面外的梁相接时,会导致墙肢外平面外弯矩的发生,但一般不会对墙的平面外刚度和承载力造成影响,因此,应尽量避免开平面外搭接,如果遇到不得不搭接的情况,则应根据具体的相关规定采取合理的解决办法,以对剪力墙平面外的安全形成可靠保障。

2.4剪力墙的设计技术需要对竖向和水平作用下的结构整体进行综合分析,在求得内力后,按照偏压或偏拉进行正截面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进行验算。一般情况下,在计算剪力墙承载力时,对带翼墙的计算宽度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取最小值。

3剪力墙的特点分类

近几年来,剪力墙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设计当中,主要是由于其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具体来说包括了抗侧刚度大,侧移小;结果后自重大,抗震性能高;室内墙面平整。但同时也有其弊端,如施工复杂、造价较高。在具体的施工当中,剪力墙的开洞与否以及开洞尺寸的大小,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3.1整体小开口剪力墙:开洞面积不小于15%,但仍属于面积较小的剪力墙,其受力特点在于弯矩图在连梁处突变。

3.2实体墙:没有开洞或者开洞面积不足15%的墙。受力特点体现在像一个整体的悬臂墙,此时弯矩图没有突变同时也不会产生反弯点。

3.3壁式框架:洞口尺寸偏大,而且连梁线与墙肢线刚度相互比较接近的墙。这种情况下,弯矩图会在楼层出发生突变,并在大部分楼层中出现反弯点。

3.4双肢或多肢剪力墙:开洞比较大或者洞口成列形状布置的墙。其受力特点与整体开口较小的墙比较相似。

4剪力墙的布置原则

4.1在进行剪力墙的设计时,需要注意的是应当沿着主轴的方向进行双向或多向布置,最好能够在不同的方向使得剪力墙相连,并最大程度防止出现对直或拉通的情况;在设计抗震功能结构时,应当尽量促使两个方向的侧向刚度相互接近,并保证剪力墙的墙肢截面尺寸符合设计规范。在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应当沿主轴方向或其它方向进行双向或多向布置,尤其是对于抗震功能的设计,要尽量防止单方向有墙模式的出现,从而保证其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剪力墙要保证分布均匀,并且数量适宜。在剪力墙配置较少时,结构的抗侧力刚度也会随之减弱,而如果配置数量较大,墙体也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并造成抗侧力的刚度过大,震力也有所增加,最后影响自重。

4.2剪力墙的布置应遵循竖直方向上从下往上布置的顺序,从而防止刚度突变情况的发生。在高层建筑中,剪力墙的墙肢截面应当尽量简易,并保证剪力墙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的均匀性,另外还应当在剪力墙的洞口或者门窗处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接梁。

4.3剪力墙在布置设计时要均匀分配不易过密,以保证整个结构具有相互适应侧向的刚度,如果侧向刚度过大,会导致墙体自身的重力过大,而且在发生地震时还会增加震力,而增加建筑倒塌的可能性,留下安全隐患。

4.4务必保证剪力墙的洞口或者门窗上下对齐,并且成列布置,另外为了保证剪力墙的承重力,不发生变形,应当避免使用叠合的错洞墙。

4.5短肢剪力墙指的是墙肢的截面长度与厚度之间的比值介于5-8之间,而在高层建筑中,则不能全部都采用短肢剪力墙的结构设计模式,而是需要将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最大使用高度适当的降低。

5剪力墙在建筑设计施工中的应用

5.1剪力墙平面结构布置剪力墙的平面布置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证均匀,并保证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处在重合的状态下,减少力矩对墙体的作用力。剪力墙在施工中应当沿主轴方向布置,并保证剪力墙的抗侧力刚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如果有必要可适当增加可利用空间,并保证适当的高度。另外,剪力墙还应当保持合理的间距,通常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设计,公式为T=(0.05-0.06)n,其中n为建筑结构层数。实际剪力墙的数量应当与计算结果接近。剪力墙处理要具备较强的承重能力与刚度,还应当保证良好的延伸性和弹性,从而保证其在因外力作用产生裂缝时,剪力墙还能够不发生倒塌。

5.2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处理约束边缘构件能够促使剪力墙的承载能力得以显著提高,并减少层间位移,同时提高抗震能力,而且对于墙板也能提供稳定作用。剪力墙抗震设计应当满足第一振型的抵抗力矩大于承受力矩的一半以上。约束边缘构件的确定应当以剪力墙相关轴压比为依据。一般来说,抗震等级较高的剪力墙,应当采取层数较多的约束边缘构件,并有效控制剪力墙的均匀性,以从根本上提高墙肢的承重能力。

6结束语

第7篇:结构论文范文

索张拉结构基本受力构件有三类:受压构件、受弯构件和受拉构件。

对于受压构件,当构件长细比较大时,由于构件会发生整体失稳,构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对于受弯构件,由于构件截面应力不均匀,截面边缘的最大应力往往控制构件的设计,使得构件材料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只有受拉构件,截面的应力均匀,不会发生整体失稳,如利用高强钢索做成受拉构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拉构件的作用,提高结构的经济性。

在结构体系中巧妙利用张拉构件,结合少数刚性受压构件,可构成受力合理的高效张拉结构体系,不仅承载力高、刚度大,且能使各种材料的强度均得到很好的发挥。

2、索穹顶结构

索穹顶结构实际上是一处特殊的索-膜结构,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结构效率极高的张力集成体系。其外形类似于穹顶,而主要的构件是钢索,由始终处于张力状态的索段构成穹顶,利用膜材作为屋面,因此被命名为索穹顶。由于整个结构除少数几根压杆外都处于张力状态,所以充分发挥了钢索的强度,只要能避免柔性结构可能发生的结构松弛,索穹顶结构便无弹性失稳之虞,所以,这种结构重量极轻,安装方便,可具有新颖的造型,经济合理,被成功地应用于一些大跨度和超大跨度的结构。

3、膜结构

膜结构是张力结构体系的一种,它以具有优良性能的柔软织物为膜材,由膜内的空气压力支承膜面(充气式膜结构或所承式膜结构),或利用钢索或风性支承结构向膜内预施加张力(张力膜结构),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刚度、能够覆盖大空间的结构体系。膜结构采用的薄膜的材料,大多采用涂层织物薄膜,分为两部分,内部为基材织物,主要决定膜材的力学性质,提供材料的抗拉强度、抗撕裂强度等;外层为涂层,主要解决膜材的物理性质,提供材料的耐火、耐久性及防水、自洁性等,常用膜材一般为聚酯织物涂敷氯乙烯涂层膜材、玻璃纤维织物涂敷聚四氟乙烯涂层或有机硅树酯涂层膜材。膜材并接的结构接缝多采用热焊,非结构接缝采用缝合。

膜结构具有如下特点:造型活泼优美,富有时代气息;自重轻,适合大跨度的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光,减少能源消耗;价格相对低廉,施工速度快;结构抗震性能好。

充气膜结构有单层、双层、气肋式三种形式,充气膜结构一般需要长期不间断地能源供应,在低拱度大跨度建筑中的单层膜结构必须是封闭的空间,以保持一定气压差。在气候恶劣的地方,空气膜结构的维护有一定的困难,不少建筑曾遭意外的漏气而下瘪。

4、高效预应力结构体系

高效预应力结构是指用高强度材料、现代设计方法和先进的施工工艺建筑起来的预应力结构,是当今技术最先进、用途最广、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建筑结构型式之一。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高大精尖的土木建筑结构都采用了高效预应力技术,如,大型公共建筑、大跨重载工业建筑、高层建筑、大中跨度桥梁、大型特种结构、电视塔、核电站安全壳、海洋平台等几乎全部采用了这一技术。

近年来,高效预应力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已制定专门的预应力结构设计、施工规程、工程中应用的预应力结构体系也很丰富。典型工程实例有:面积最大的单体预应力工程是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工程,每层建筑面积约8.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5平方米,在混凝土板、墙、框架、柱以及钢屋架、钢梁和钢管网架中大量采用了预应力技术;柱网最大的预应力工程是深圳车港工程,标准层平面尺寸159×103.5米,标准柱网16×25米,总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最在的预应力钢桁架工程是北京西站主站房工程,该预应力钢桁架跨度45米,桁架上承40米高的中式门楼,门楼总重5400余吨;层数最多的预应力工程是广东国际大夏主楼,总计63层;高度最高的预应力工程是青岛中银大厦,总高度241米,58层,等等因篇幅所限,文章重点介绍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工程和北京西客站主站房工程。

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工程全面采用了高效预应力技术,仅无粘结预应力筋量就达4000余吨堪称本世纪国内最大的预应力工程之一。新航站楼的基础为整体预应力平板片筏基础,上部结构采用了预应力框架、剪力墙体系和预应力板柱、剪力墙体系,部分屋面采用了预应力空间焊接钢管屋架。

可以预计,随着高性能预应力材料(高强混凝土、高强预应力筋、新型纤维塑料筋等)的推广应用以及结构设计理论和设计的不断发展,新型、高效应力结构体系将在我国二十一世纪大规模基本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综合全文可知,建筑工程是一个整体,但是对建设工程中每个细节等要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施工。

第8篇:结构论文范文

本文首先介绍数据采集卡系统系统的特点、现状单片机毕业论文及趋势。然后对各模块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并给出了各模块程序流程图及程序的设计。该卡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 the software design of data colletion card system, design the analog-digital conversion module, data storage module, real-time control module and the bus interface module, and so on. The card use 8051 MCU control the data collection, storage and display, SCM control sensors to conduct real-time data collection, A / D converter will be conver analog to digital, and then store and dispiay that. The card have the advantage of small in size, can work outline and have strong anti-interference capability .It overcome shortcome of the traditional data collection system,such as big size, can not work outline and are not easy to carry.It can be easily in different locations for data collection.

Firstly,the paper introduce the characteristics, status and trends of data collection card systerm. Then introduce the principle of each module in detail, and gives the process flow chart and the design process of each module. The card has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a very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 言 5

1.1 课题研究背景 5

1.2 数据采集系统的概述 5

1.3 数据采集卡系统的简介 6

1.3.1 什么是数据采集卡系统 6

1.3.2 数据采集卡系统的特点 7

1.3.3 数据采集卡系统的发展趋势 8

1.3.4 数据采集卡的技术指标 9

第二章 系统软件整体的设计 10

2.1 整体电路 10

2.1.1 传感器的选型 12

2.1.2 前置端放大的硬件电路设计 12

2.1.3 数字滤波器的硬件电路设计 13

2.2 系统的结构框图 14

2.3 程序设计体系结构 16

2.4 主程序流程图的设计 16

第三章 A/D转换模块的设计 18

3.1 A/D转换的硬件电路设计 18

3.1.1 A/D转换器的选择指标 18

3.1.2 A/D转换器的选择 18

3.1.3 应用ADC0809实现数模转换电路 21

3.2 ADC0809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 22

3.3 A/D转换模块的流程图及程序 24

第四章 显示模块的软件设计 27

4.1 8279及LED显示器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 27

4.2 显示模块的程序流程图及程序 28

第五章 存储模块的软件设计 31

5.1 62128存储器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 31

5.2 存储模块程序流程图及程序 32

第六章 数据采集卡与总线接口的硬件电路设计 34

6.1 总线的选择 34

6.2 ISA总线接口 35

6.3 ISA总线接口卡设计基本问题 39

6.3.1 I/0端口地址空间 39

6.3.2总线竞争、隔离和驱动 40

6.4单片机与总线连接的硬件电路设计 40

结 论 44

第9篇:结构论文范文

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分别为47.43%和28.02%,相差将近20个百分点。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支出比重最大的中等收入户与最小的最低收入户只差2.91个百分点。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事实上,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装业的发展水平下,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限膨胀的,即使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购买服饰用品了。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支出比重最低的是最高收入户,为6.72%;最高的是高收入户,为8.24%,两者仅差1.52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别,因而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别不大。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逐组下降的趋势,由最低收入户的12.34%下降到中等偏上户的9.79%,但最高收入户的居住比重达到9.91%,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虽然受价格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消费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必须增加居民收入。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仅可以提高全国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向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启动内需,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向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高,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三项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食品类支出比重降幅最大,达15个百分点;衣着类下降4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幅度不是很大。与此同时,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服务、居住及杂项商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均有上升,富裕阶段的消费特征开始显现。3我国居民消费变化的趋势特点

(1)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富裕型特征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的增加是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各项支出全面增加,消费性支出大幅度增长。2005年,我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6510.94元和1943.30元,是1994年的3.9倍和2.5倍。今后5—10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经济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将大幅度提高。

(2)消费能级不断提高,消费内容日益丰富,住房与轿车消费同时升温,可望提前成为消费热点在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善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消费能级不断提高。

(3)以教育为龙头的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继续攀升随着人们对知识认知程度的提高和自我完善意识的增强,对教育的投入仍会保持增长。目前从子女教育在人们储蓄目的位居前列的情况看,对教育及教育产品的投入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应是政府长期坚持和倡导的。

4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偏低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与策略

(1)居民消费率分析:居民消费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居民消费部分占GDP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81年,这一阶段居民消费率直线上升,并在1981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53.1%)。第二个阶段是1982-1989年,这8年中居民消费率出现过几次小幅波动,但基本上比较稳定。第三个阶段是1990-1994年,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第四个阶段是1995-2000年,在此期间,除了1997年居民消费率出现了小幅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上升趋势,但是上升幅度相当小,只有1.9个百分点。第五个阶段是2001-2005年,居民消费率直线下降,并且在2005年达到了历史最低点(38.2%)。

(2)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的1978年到2005年期间,我国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所占的比重虽然出现过波动,但是整体上保持稳定。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居民消费的比重直线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最高只有81.5%,而且大多数年份不到80%,尤其是2004和2005两年居民消费的比重更是降到了73.3%。国外经验表明,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一般不低于80%。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事实。

(3)最终消费率分析:最终消费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或一个季度)一国(或地区)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的28年中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变化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2005年,居民消费率直线上升,并在1981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67.5%)。第二个阶段是1982-1994年,除了在1985、1988和1989这三年有小幅回升外,其余年份均在下降。第三个阶段是1995-2000年,除了1997年最终消费率出现了小幅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上升趋势,但是在整个阶段中,最终居民消费率上升的幅度并不是很大,只有3.6个百分点。第四个阶段是2001-2005年,居民消费率直线下降,并且在2005年达到了历史最低点(52.1%)。与我国处在相同发展阶段的一些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一般均在80%以上,但是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在2003年却只有55.4%。

以上分析显示,1978年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和最终消费率都明显偏低,尤其是2001年以来尤甚,这表明我国当前消费不足明显存在。

论文关键词:消费结构;消费趋势;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各省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采用“双对数模型”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趋势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作比较研究,总结出了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