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产业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体育;融合;体育职业技能;教学研究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卫生计生、体育等行业要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国务院关于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把“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所以,在可预期的时间内,无论是作为社会文明进步中的体育事业,还是作为经济转型期中新业态———体育产业,都将得到快速的发展,而要支撑这样的发展,人才是基础。
1培养多业态融合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从事体育类职业(不含体育教育)人才来源主要是各高等院校的非体育师范类体育专业毕业生、退役运动员,但此类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数量处于较低水平,培养规格也良莠不齐,无法满足“到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时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人”的规划要求。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多业态相互融合的趋势,如体育与旅游、教育、培训、健康、文化、传媒等产业的融合,包括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新业态。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的《2015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数据,高达63.1%的高职学生选择在民营(私营)企业就业,而且企业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占52.53%,相对于大企业及政府机构来讲,中小企业岗位更多的体现“一岗多责”现象。所以,体育行业出现的多业态融合发展趋势及一线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一岗多责”现实,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及早应对。最近,清华大学将准备开设本科体育二级辅修学位,是多业态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前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职业院校也在非体育类专业中开展了体育行业资格培训,也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2融合式教学可拓展高职学生的就业宽度与创业能力
体育职业技能是指从事与体育相关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依据我国实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制度,部分体育行业从业人员必须经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后,取得体育职业资格才能上岗,在国家2016年分五批取消27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背景下,仍保留体育行业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说明了体育行业的特殊性。在体育行业中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始于2004年,2006年开始在我国各地相继建立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通过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可认证的有体育经纪人、体育场工、游泳救生等体育特有工种(五级)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四级)共四大类,其中社会体育指导中包含网球、健美操、游泳等47个项目。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型层次人才,也是目前我国较为紧缺类型的人才,教学中强调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学生毕业时同时取得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其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是按照职业岗位来设置的,要求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统一,评价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一致,学生毕业后能马上顶岗工作。高职学生基本上是在生产、服务、管理和建设一线岗位就业,从《调查报告》数据看,初次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要比本科低5个百分点,而且,2012-2015四届毕业生中,一年内离职率在50.99%~55.59%之间,高于本科33.75%~38.39%,但一年后的就业率仍高达97.14%。这说明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间的流动性增大,随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转专业限制条件的放松,加上学生对学校教学期待值的提升(表2为例),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专门性”和“拓展性”的问题,减少专业人才培养的浪费。
2.1融合体育职业技能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就业宽度
通过在校期间体育教学,学生最终通过体育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原来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同时拥有其他类别的职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至少可在两大行业领域中选择就业。
2.2融合体育职业技能教学,可以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职业综合能力包括职业核心素养与职业关键能力(技能),学生通过融合式教学,独特的体育精神成为优秀职业精神的基石。在体育产业链中的会计、营销、行政助理等岗位上就业的高职不同专业学生,在接受融合式教学后,其体育运动技能特长和经历,有助于他们快速熟悉企业产品特性,帮助自身的职业发展。
2.3融合体育职业技能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调研报告》公布的浙江省2015届高职毕业生创业率排名中,社会体育、运动训练及体育服务与管理三个专业同时进入前十名,其中,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连续三届进入创业率前十名。这一现象跟体育行业的市场需求、创业门槛等相关,说明体育产业发展前景乐观,目前处于创业最佳机遇期。2.4融合体育职业技能教学,有助于推动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和优秀校园文化的营造融合式教学,对教学条件与师资水平的要求比较高,为了达到学生能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性、合理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可以倒逼学校、教师开展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使更多的学生有能力组织相应的校园体育活动,为营造优秀校园文化服务。
3融合式教学面临的主要难点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对普通学生来讲,高职体育课程是公共基础课程,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强调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1~2项体育运动技能,提升体质健康水平,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但整体上,高职体育教学局限于相对独立体育学科本位的教学体系内,更多的从运动技能与健康的角度去实施教学,很少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考虑各专业间的差异性,制订专业间不同的体育教学实施方案。虽然,近几年,各校在尝试与职业相结合的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定实效,但这些改革更多的集中在提升学生职业适应性,属于碎片化的范畴。由于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在高职院校非体育类专业中实施融合体育职业技能教学还存在着不少制约。
3.1课程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不一致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相对单一,主要以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为主,对理论方面的要求比较并不高,而职业资格标准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并且级别越高,对理论的要求越高,所以单纯的从体育教学角度,很难达到这一要求。
3.2教学内容与鉴定标准有差距
高职体育教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都是基础性的,教学内容也要求适合多数人能接受的,其对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也是相对比较容易达到。而职业技能教学最终是要使学生达到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的,无论在鉴定内容和标准普遍要超过体育教学考核标准。
3.3师资水平与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要促使非体育类专业学生能利用高职体育课程学习顺利通过体育职业技能鉴定,对教师自身的体育技能、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实施融合式教学后,对学校整体体育师资结构、教学内容都提出了挑战。
3.4教学安排与学生学业的矛盾
高职多数专业的学制为三年,这三年中,前二年的周课时普遍在28~32课时数之间,仅仅利用体育课程每学期28~36学时来进行融合式教学,课时数不够。
3.5学生考证费用承受能力有限
虽然,国家对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持开放态度与优惠待遇,但目前国家级体育职业技能鉴定站在高职院校的布点还比较少,鉴定站基本上将鉴定与培训捆绑在一起,高昂的培训费用,加重了学生经济负担。
4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融合式教学体系
表3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调研排序,从中可以看出,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下,高职学生希望能面向多个行业就业,同时,作为朝阳行业,体育产业今后前景看好,因调研对象是浙江省高职学校,2022年前包括亚运会、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等国际级体育赛事在杭州举行,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自身具有体育特长的学校体育代表队的学生,对融合式期望最高。根据学生的意愿与高职体育教学的实际,在构建体育职业技能融合式教学实践中,以下两个模式比较可行。
4.1拓展与辅修模式
这一模式的重点是强化学生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以提升自己今后求职和就业的竞争力。以自身专业为基础,通过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使自己在原专业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如制鞋类专业,学生今后可以更多的专注运动鞋的开发与营销,建筑类学生,可以更好从事体育运动场馆规划、设计、建造、维护等工作,会展类专业在体育赛事的运营与开发上争得更多商机。教学策略上应实施多模块化教学,高职体育课程除了必修课外,用开设选修课和举办讲课形式来进行补充,目标是通过教学,利用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特长,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
4.2“专业+”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与学生原专业就业岗位群具有高度相关性的体育职业技能类课程,课程教学标准与该项目职业资格标准一致,其教学实施组织可按原专业行政班进行,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以通过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分二个主要教学模块,其中,运动技能(实践)模块由原高职体育课承担,理论类课程可通过开设学校公选课程来实施。
5结语
本方案以1160人的球迷调研、新浪微博的大数据挖掘,及公开的调研报告为依据,采访了业内的学术专家,也对相关公司的成员进行了一定咨询,从六个方面对拜仁的案例进行分析。
我们认为拜仁要进入中国市场主要可从两点进行切入一是未来,注重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现在,考虑到拜仁想要扩张中国市场的急切心情,迅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一、以未来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0xx年在德国签署的中德足球合作协议,基本确定了中国足球学习德国;因此,拜仁应聚焦于青训和校园足球,借助中德足球合作的契机,帮助中国政府将德国青训及校园足球体系中国化。
在青训方面,拜仁可以与研究机构(清华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和同济大学)合作,在研究层面将青训体系中国化;进一步与中国足协合作,推动研究成果顺利落地。
在校园足球方面,拜仁可考虑与保利地产合作,在足球发展试点城市建立足球学校;并与腾讯公益和美丽中国合作,大力推广足校学生的足球支教公益活动;与全国校园足球领导办公室联合举办全国青少年足球夏令营,让拜仁品牌深入中国最年轻的足球群体。
二、着眼现在,迅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我们从文化传播和日常生活切入,推荐六大可能的赞助战略合作伙伴
第一位合作伙伴为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与拜仁都有接近百年的历史,而故宫作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近年来凭借文创营销,积累了不少粉丝和利润。拜仁与故宫的合作将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化学反应。右图是我们想要切入的蹴鞠图示例,可以邀请腾讯NextIdea团队进行设计。
第二位合作伙伴为蒙牛。考虑到饮品赞助的排他性,牛奶成为拜仁赞助商的较优选择。同时,内蒙古成为足球试点省份,伊利、蒙牛都来自于内蒙。目前,伊利已经和皇马合作,我们就选择了和蒙牛合作。牛奶天然与青少年身体健康成长相关,恰好完美匹配我们的青训与校园足球战略。蒙牛与拜仁合作,可使用拜仁球星形象设计外包装,并可发起喝蒙牛,集拜仁球星的活动。蒙牛又与NBA签订了第二份十年协议,拥有大量的线下粉丝活动经验,可在合作中借鉴或移植。
第三位合作伙伴我们选择了滴滴出行。汽车、足球紧密相关,而司机、乘客与球迷的交叉度较高。汽车出行领域,滴滴的月活量第一。同时,拜仁的赞助商奥迪恰好与滴滴试驾合作。拜仁、滴滴合作,将发挥巨大的协同作用,滴滴一下,赢拜仁德国游。
第四位合作伙伴我们选择微信支付。网络支付手段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生活入口,考虑到用户基础和延伸的产品生态体系,我们考虑与微信支付合作。这与我们前期调研中,拜仁球迷、微信用户的年龄、男女比高度匹配。微信支付与拜仁合作,将得到拜仁logo使用权,在千万用户付款或者发红包时将会跳出拜仁logo,这与俗语拜仁好运遥相呼应。
第五位合作伙伴我们选择王者荣耀。游戏产业用户覆盖面广、用户规模迅速增长,而正如上一页分析,王者荣耀与拜仁的粉丝年龄层较为吻合。同时,王者荣耀的海外版也设计出足球运动员Bruno形象。王者荣耀与拜仁合作,可以使用球员形象作为游戏人物。光荣与梦想,拜仁慕尼黑的王者荣耀
第六位合作伙伴我们选择711便利店。便利店主要设在人口密度大、经济水平高、工业化程度高的地方,这些地方适宜发展足球运动。对比国家政策首批足球试点城市与足球文化传统,我们发现在城市分布上,便利店与足球天然吻合。我们立足于便利店,结合前面五大战略合作,设计了拜仁便利店专区。
想象周末加班回家,你路过一家拜仁专属的711便利店,拿上一瓶有着拜仁球星形象的啤酒或者牛奶,再选上一款精美的拜仁球迷抱枕。到收银台使用微信支付,发现积分刚好可以兑换一张拜仁比赛直播的观看券。然后你打上一辆拜仁专属的滴滴专车回家,抱着抱枕,喝着啤酒饮料,欣赏着拜仁华丽的比赛。突然,滴滴发来信息:恭喜您获得直通安联现场看球的机会。这对于球迷来说肯定是一种极其美妙的体验了!
总结而言,我们的赞助方案围绕未来和现在两个议题,注重各个合作伙伴之间的协同效应,将为拜仁打下坚实的赞助基础,发挥如图所示正无穷的效应。
以上,便是我们的整体方案,欢迎各位感兴趣的同仁一同探讨!团队成员李晨曦,清华计算机系博士在读,自由体育译者,翻译了《真实科比》《C罗传》等四本球星传记,虎扑篮球翻译团版主,马拉松国家二级运动员,联系方式:朱心雨,清华心理系硕士在读,北京国际铁人三项完成者,联系方式:胥欣,清华体育部硕士在读,乒羽运动员,联系方式:刘拓,清华电子系硕士在读,联系方式:罗宏图,清华机械系硕士在读,联系方式:tsinghua.edu.cn张冬冬,清华机械系博士在读,联系方式:
撰写:
编辑:
审阅: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方向
从1993年天津体院率先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经过扩招,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院校大大增加,截止至2005年底,招收社会体育本专科生的院校超过200所。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中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和主要课程做了规定,但内容简略、笼统,各院校在执行中千差万别,特别是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差异很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收集整理国内57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比研究,访谈,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研究。
2 各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情况分析
《专业目录》中对社会体育专业主干学科规定是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主要课程是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论、中华体育养生学、大众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五门课。对照分析57所学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发现在培养.目标表述,主干学科,主要课程的选择上与《专业目录》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院校有38所,占总数的67%,这38所院校的课程计划基本都是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基础上加上《专业目录》中要求开设的五门课,就构成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计划,选择这种培养方式的院校多为体育学院,东北、西北地区的师范院校。38所院校课程设置实际上是变相的体育教育专业,这类院校在办学目标定位上是不明确的,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上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相同。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有19所院校在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上有自身特色的地方,这19所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各校结合自身的条件在课程计划中以不同的专业方向,或课程模块及特色课程体现出来。根据各校专业方向的选择,确定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共有16个,具体分为:研究型,高层次人才方向,代表性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经营方向,代表性院校湖北大学、长江大学;休闲娱乐指导方向(健身技能指导),代表性院校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院;体育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福建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市场营销方向,代表性院校南京师范大学;体育保健康复方向(残障体育),代表性院校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社区体育指导方向,代表性院校中国矿业大学;体育俱乐部管理经营方向,代表性院校首都体院;体育旅游方向,代表性院校浙江师范大学;体育教学方向,代表性院校宁波大学;运动训练方向,代表性院校浙江师范大学;防身护卫方向,代表性院校杭州师范学院;体育物业(场馆)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天津体院;高尔夫球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河北体院(只一所);户外运动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中国地质大学(只一所);体育新闻方向,代表性院校西安体院。
分析认为:1)包括北京体育大学在内的体育学院被确定为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院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这类院校最多,而研究型院校最少,但研究型院校也形成了一个培养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同属研究型国家重点大学,学校对各类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是很高的,北京师大社会体育专业要求培养高校体育理论学科教师,山东大学提出依托学科优势,培养高层次社会体育人才。这类院校数量少,丰富了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层次,但办学成果有待验证。2)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涌现出一些有特色的办学方式。问题是多达16个专业方向对形成本专业核心的培养目标是不利的,有些专业方向之间完全缺乏相通之处,保健康复专业方向是否应放在社会体育专业名下就值得商榷,它更应放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名下,二个名称完全不同的专业却培养几乎相同的人才,显然不妥。同理体育教学方向应归到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方向应归到运动训练专业,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体育旅游、体育市场营销等专业均未列入《专业目录》,它们的共性是以经营管理类知识作为专业的重要知识,可归并到社会体育专业产业经营管理方向。淡化专业,重视学科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3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分析
3.1 代表性院校主要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湖北大学依托综合性院校在经济学、管理学上的优势,确定的培养方向是产业经营,通过开设较多的营销与管理课程并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来实现。新一轮的湖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将适当改变过去专业方向过于单一(只有一个方向)的缺陷,通过增加健身技能指导的专业方向,使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方向既具有概括性,也不过于细化。华南师范大学在全国成立第一家运动与休闲学系,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设社会体育指导(职业技能类)和休闲产业经营两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分为休闲运动、体育经营管理和休闲健康三大课程模块,其专业方向设置较为科学合理,在课程设置上尤以休闲运动类课程为特色。河北体院走特色办学之道,专门开设高尔夫球管理方向,其办学方式具有独创性。它们针对协调好,悟性高的学生着重培养其运动技能指导水平,据称有二位学生已能90杆左右完成标准洞,完全能胜任高尔夫球健身教练的工作,而针对文化素质较高的学生,着重培养高尔夫球运动的经营管理能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所走的路与河北体院类似,全国目前只有是中国地大一所院校专门培养户外运动的各类人才,依托中国地大在登山运动、攀岩运动上竞技水平,教练水平全国领先的优势,培养受过系统教育和训练的户外运动专门人才。
3.2 17所院校开设全部专业必修课情况分析
本调查去掉河北体院、中国地质大学二所特点独特的院校,选取19所有特色院校中其余17所为研究对象(以下调查均相同)。调查分析17所院校开设的全部专业必修课情况(表2):1)由于专业方向或模块多,各专业方向或模块差异大,使专业必修课总门数大大增加,涉及学科知识更广,不可避免增加了各校在课程开设及贯彻实施上的难度。2)虽然社会体育专业属非师范类专业,但仍有学校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如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竞赛组织与编排开设更普遍,说明社会体育专业仍受体育教育专业较大影响。3)各校普遍增加人文社会学课程,以适应培养通识性人才的要求,如开设了社会体育学,旅游体育等。
3.3 17所院校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情况分析 所谓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是指各校开设可能性大的专业必修课,本调查自定的标准为:如果一门课被一半以上的院校选为必修课就认为是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各院校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表达了各院校对社会体育人才主要知识结构的共同认识。17所院校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中的学科为: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
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论、体育经济学、体育公共关系学、体育科研方法、竞赛组织与编排、大众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体质测评与运动处方、体育市场营销学、中华体育养生学;术科为:田径与定向运动、足球、篮球、排球、武术、体操、健身操、体育舞蹈、健身与健美、网球、游泳与救护、乒乓球、羽毛球。从结果分析,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由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运动人体学科、运动技能三类构成。各校对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学课程选中率较高表明,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是以经营管理类知识为主。从必修课的相对集中,说明社会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是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调查发现社会体育专业主要的专业方向逐渐向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向和运动技能指导方向集中。有15所院校没有同时选择健身概论、中华体育养生学、大众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等课作必修课,而是进行了合并,主要是因为这三门课内容严重雷同、重复。
3.4 17所院校开设专业选修课情况分析
各校开设专业选修课差异颇大,本调查结果只能代表部分学校选修课开设情况。各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很多是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交叉的课程,甚至一些是直接从国外翻译引入的,内容体系不成熟,在教材建设上滞后,师资水平跟不上。
3.5 课程设置的结构分析
3.5.1 术科课程的设置情况 世界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是学科的比例不断增加,各院系社会体育专业术科的门数和占总学时的比例差别较大,多数院校术科占总学时比例在35%~45%之间,综合性院校、高师院校中以经营类方向为主的院校术科比例明显小于体育学院。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已引入课堂,浙江师范大学开出30门术科供学生选择。社会体育专业由于专业方向差异大,因此,各专业方向术科占总学时的比例应该有很大调整余地,不能强求一致。
3.5.2 实践课程开设情况 在课程建构时,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调查发现,四年由各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平均不到3次,除个别院外,大多数学校实习基地不稳固,针对性不强。另外主干课成绩评定中,明确将实践技能计人评定总分的院校一所也没有。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内容的选择应大大超过体育教育专业,可通过健身项目指导实训,体育市场调研报告,体育市场营销策划,营销技能实训,市场开拓实训,公共关系实训等社会实践贯穿于学生大学4年,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5.3 必修课与选修课开设情况 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6.77:3.23。选修课又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总比例为6.77:1.95:1.28。17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均按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的类别来设置,平均学时比为6.85:2.14:1.01,各校限选课比例明显较高,与各校开设专业方向多有关,事实上,限选课很大程度上也是学生必选的课,所以,造成学生真正能完全由自己选修的课不过十分之一,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课程选择余地太小是中国高校极普遍也是后果严峻的问题。
4 主要体育学院开设专业情况分析
在《专业目录》中正式列入的体育学专业只有五个,分别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一些院校在《专业目录》外另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方向)、市场营销专业(体育市场营销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等专业。目前除体育学院外,其它院校开设的体育专业较少,最多不超过4个,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院、武汉体院、成都体院、西安体院、沈阳体院、天津体院、广州体院8所主要体育学院开设专业平均11.3个,专业过多,过于细化,且相同类型的专业多是体育学院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淡化专业,强化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体育学院开设的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体育市场营销,体育旅游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显然存在冲突,这些专业必须明确彼此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结果往往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向体育教育专业靠拢,成为变相的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学院的这种专业过细的设置方式值得深思。
5 结 论
1)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既受学校类型和办学定位的影响,又受办学者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的了解程度制约。
2)调查结果表明38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计划与体育教育专业相差无几,没有体现社会体育专业自身的特征,说明大多数院校没有找到自身的办学定位。
3)19所有一定特色院校选择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是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等课程,反映了各校对社会体育人才知识结构的共同认识,表明体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是各校逐渐认可的主干学科。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调研组
省 文 化 厅
为落实《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科学谋划“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省文化厅组成联合调研组,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分别对武汉、黄石、鄂州、黄冈、襄樊、荆门、荆州、宜昌等市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学习考察了湖南省长沙、岳阳两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将省内调研及省外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武汉、黄石、宜昌等八市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九十年代以来,武汉等八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文化消费日趋活跃,八市的文化产业成长迅速,产业群体不断扩大,对经济发展贡献逐年上升,发展势头良好,已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同时,在迅猛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将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一)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产业发展意识滞后
调研中,这个问题的反映比较普遍。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有些地方主要领导尚未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是公益事业、是包袱上,对文化产业发展少重视、少关心、少支持;其二是文化系统内部发展意识滞后,认为文化是事业,靠政府、靠财政的思想尚未从根本上转变,有的单位拥有几百万的固定资产,还埋怨政府投入少,而不是利用现有资源,想方设法创造价值,丧失了很多机遇,还有的认为文化产业是小打小闹,找几个小钱养几个人,成不了大气候。
2、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开发不够
各地现有文化产业普遍规模较小,占当地经济总量比重偏低,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明显,这些现象与文化资源整合不够、经营分散直接相关。现有文化资源分散在文化文物、旅游、园林、宗教等数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沟通协调不够,对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十分不利。
3、投融资渠道单一
长期以来,文化事业主要由财政供养,其发展主要靠政府投入。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单一的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大部分的文化企业单位属国有性质,民营或私人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外资或合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投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省文化事业的发展。
4、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
一方面是有的地方依然存在政府大包大揽的宏观管理体制,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依然未能得到有效改革;另一方面,一些已经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地方,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改革不到位,体制依然不活,文化产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尚未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距离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5、政策扶持落实不够
这是调研中反映最为强烈的一个问题。大家普遍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如1996年出台的《国务院扶持文化产业若干政策》,因为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仍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此外,地方性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尚未制定,如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部门管理费用减免政策等,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或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政策也没出台,这些都直接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佳,不利于发挥各方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6、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十分匮乏
调研中反映比较强烈的还有人才问题,尤其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十分匮乏。文化系统内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滞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也难以在系统内安家落户,各地普遍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开拓文化市场的人才。
(二)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有益探索
此次调研,在了解掌握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尽管发展文化产业遇到了很多困难,外部环境尚不宽松,但广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懈气、不气馁,始终“咬定发展不放松”,大胆创新,放手实践,各地就发展文化产业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对我们下一步深入研究制定全省宏观指导政策及具体扶持政策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完善发展规划,明确工作思路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省内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已经先行启动文化产业规划,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武汉市于2005年正式公布《武汉市文化发展规划》,确立了武汉市2004-2010年文化发展目标,明确了这期间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遵循“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发展原则,同时各城区以此为主线,分别拿出体现各自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市已初步形成由点带面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宜昌市也制订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其他各地也都在文化事业规划中加重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笔墨,相应增加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措施,这些措施,对各地下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加大转制力度,深化体制改革
针对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的现状,谷城县文化局于2000年、2003年对改革内部运行机制进行了两次有益的尝试。一是改革用人制度,将县直文化系统44%的人员从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兴办实体,从事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同时实行“用人五制”,即全员聘任制、人员进出灵活制、竞争上岗机制、严格的考核机制以及末位淘汰制;二是改革分配制度,打破档案工作制,工资与岗位、效益挂钩,拉开工资档次。通过实行这种以岗定责、以责定酬、竞争上岗的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目前,全县文化系统债务由改革之初的800万元降到不足130万元,文化产业形成1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营项目,年创利润150万元,是财政拨款的1.5倍,走出了一条县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
3、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本营运
文化系统由于历史原因,多占有一定数量的具有较大升值潜力的固定资产。如何盘活这些存量资产?武汉市江汉区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他们认为关键是对现有存量资产进行开发,通过对自身资源进行再组合、再投入、再产出,为产业发展夯实物质基础。他们抓住城市改造和开发机遇,将处于城市中心地段的用地使用权转让,同时购买具有升值潜力的土地储备,并成立营运实体,统一经营国有固定资产,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直接带动了区内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4、强化项目载体,推动招商引资
要解决长期存在的文化企业规模小、发展缓慢的问题,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按照产业发展的思路,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招商引资。襄樊市就十分重视以加强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带动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一是重视项目资源开发,项目数量较多,2004年仅文物旅游类就组织了11个建设项目;二是项目实施形式灵活务实,在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前提下,可采用合资、独资、租赁、合作等多种形式;三是拓宽项目领域,将优秀文艺作品、文化基础设施做成项目推介;四是大胆创新,首次尝试引入市场机制,将优秀剧目的冠名权、演出权包装为项目进行招商。2005年上半年招商引资成果丰硕,4个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达820万元。
5、突出资源特色,培育精品名牌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发展特色经济,培育精品名牌,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如此。黄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比较重视突出自身资源优势,努力塑造地方文化品牌。黄石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以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文化,由此黄石文化发展在思路上不搞“你有我也要有”的赶超战略,而是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竞争战略,突出资源优势,重点抓住青铜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形成独具黄石特色的青铜文化旅游业、工艺制造业、博物展览业、演艺业等文化产业。
二、湖南文化产业取得的成绩及基本经验
(一)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1、湖南文化产业对湖南经济增长贡献逐步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的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湖南经济的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有的产业功能已初步显现。以长沙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九五”以来,长沙的文化产业保持了年均15%的高速增长。全市涌现出了一批实力较强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产值过10000万元的企业58家,过5000万元的企业28家,过亿元的企业12家,过10亿元的企业2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11.2万人。
2、主体产业发展较快
当前,湖南已初步形成了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旅游、娱乐四大主体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企业群体,形成了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电视湘军”、“出版湘军”、“电影湘军”、“文艺湘军”,成为湖南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2004年湖南全省4家文化产业集团总产值达到120亿元,过10亿元的企业2家、过亿元的12家。湖南出版集团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实现利润2.34亿元,资产总值达52亿元。湖南广电集团总资产达68亿元,2004年媒体广告收入9.47亿元。
湖南新闻出版业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初步在全国确立了“出版湘军”的形象,享有“湖南人能吃辣椒会出书”美誊。
广电业发展迅速。1993年来,湖南省广电局在全国同行业中较早提出和实践“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的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节目生产能力、经营创收、固定资产等3个方面实现了“超十倍”的跨越式发展。产业实力的增强,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不断扩大。湖南卫视已覆盖全国27个省会城市,在全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中拥有9000多万用户,覆盖人口3.24亿,赢得了电视湘军的美称。其控股的电广传媒公司上市,到2000年又增发5300万新股,募集资金15.9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湖南广电行业的产业化进程。
旅游业成绩令人瞩目。湖南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旅游业发展迅速。“九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69.4万人次,比“八五”期间增长141.2%,年均增长18%。“九五”期间累计旅游创汇8.01亿美元,比“八五”期间增长353%,年均增长22.9%,高出全国同期年均增长率11.5%。“九五”期间,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年增长20%。20002年全省旅游业收入246亿元,占全省GDP的5.7%。
文化娱乐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以湖南大剧院、大剧院为龙头的演出市场持续火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长沙已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的全国四个重点演出城市。长沙的歌厅演出盛极一时,独一无二的长沙歌厅现象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同行的极大关注,2000年上半年,文化部首次在长沙召开了全国娱乐节目交流会。
3、产业和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基础设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托,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投入下,湖南已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体系。近五年来,湖南文化产业投资额近300亿元。广电系统在广电中心一带2300亩土地上进行了七大建设,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金鹰文化城。新闻出版系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湖南新闻出版大厦、湖南图书城、湖南电子出版大厦、湖南新闻大厦、长沙晚报报业中心。印刷业购置了目前最先进的激光照排、高速彩印及全自动书刊无线胶装联动线等最先进设备。信息网络建设也有卓有成效。投资5亿元、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达11.5万平方米的“长沙出版物交易中心”正在积极筹建中。目前,湖南全省县以上图书馆有116所,藏书1300多万册,其中有95个上等级图书馆,数量居全国第一,包括一级馆13个,二级馆47个,三级馆35个。湖南还创办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博物馆。文化娱乐业方面,湖南大剧院、大剧院、长沙电影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以全国第六届城运全为契机,一大批气势宏伟,造型新颖,设备先进的运动场馆和先进设施投入使用,为湖南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设施建设也有相当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宾馆、餐饮、礼品、广告、会展、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湖南特别在省会长沙取得了众所公认的成绩,为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第六届城运会在湖南举办,金鹰电视艺术节落户长沙,全国农博会、糖酒交易会顺利召开,说明了湖南特别是长沙外部环境和基础建设为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硬件保证。
(二)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1、大力发展歌厅文化
湖南歌厅文化很火爆,其经验:一是湖南人喜欢热闹,消费观念超前。近几年培养了一批受观众喜爱的主持人、演员、歌星、笑星;二是文化企业找到了一个好的艺术形式。在以湖南文化为底蕴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将放松和文化消费相结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形式。湖南的文化现象是后现代娱乐文化的反映,后现代娱乐文化的特点是由去中心化、边缘化、等级化向平面化发展,讲究演员和观众的互动关系,融为一体。综艺性没有明确主题,开心放松心情是主要内容。演出融入了现代流行元素,形成了流行文化和湖南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大众娱乐形式。三是企业找到了好的经营模式。按照市场规律利用国有资产搞短平快,激活了国有资源;四是政府引导,以繁荣为主,引导规范,弘扬先进的,提倡健康有益的,规范落后的,坚决反对有害的。
2、用全新思路发展文化产业
岳阳市文化局提出了“勇气比什么都重要”的口号,凭着一股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勇气,自2002年10月,开发了第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汇泽文化广场,安置就业人员1400多人,上交利润810万元,上缴税收870万元。岳阳市文化产业是在极度困境中艰难起步的,到2000年,市直文化部门负债5000多万元,市直800多名职工有400多人下岗。他们在深思20多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何不度“文化关”,严峻的现实逼着他们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杀出一条生路。文化突围,首先是观念突破,他们在市直单位进行了全员竞争上岗,还向社会招聘了50多名开发经营人才。其次是勇于用坚忍不拔的意志攻坚克难。作为弱势群体的地市文化部门,在实施较大规模产业开发的起步阶段,其难度超乎想象。汇泽文化广场建设先后拆迁了18万平方米的建筑,拆迁补偿资金高达1.5亿元,他们还度过了建设资金难关。第三是勇于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他们在汇泽文化广场的产业经营中,坚持由市场来定位,由竞争来选择,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打造文化一流品牌,抢占市场经济的制高点。第四是勇于从战略全局谋求更大发展。目前,他们启动开发的5个大项目,都是从大处着眼,靠创意出奇,得到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
3、加强人才环境建设
近年来,湖南在文化领域积极稳妥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在构建一整套能充分激发人的潜力、充满竞争意识的人才环境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用人制度方面,普遍实行聘用制。在培养人才方面,在近20万文化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以上就达4万人,占23%。湖南建立了有力的人才集聚机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经纪人、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充实了湖南的文化产业队伍。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运用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引进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在分配制度上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设立了“论功行赏、分锅吃饭、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几点思考
1、强化产业意识,营造环境
必须按照文化的属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提高文化管理部门、文化从业者和全社会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要制定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立法,使文化产业有法可依。要加强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创新体制,强化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进一步理顺行政主管部门与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关系,推进文化事业型体制向产业型体制的根本转变。
3、整合资源,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采取市场选择、政府推动的办法,彻底打破地域分割和部门围墙,建立全省统一的市场。加大吸引外资力度以及文化产业自身的兼并和重组、资本运作等方法,使强者更强,在全省范围内组建一批跨地区的、一业为主,兼营相关产业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
调研组成员:王元谋陈 周 刘月明
闵运时 邓 锋 赵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