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苦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北海原在中甸县(现改为香格里拉)报社工作,后提前退休回故乡呈庄村。曾在下关漂泊了一段时间。他善书画,会雕刻,在乡下人眼里,他是多才多艺的文化人。他深受李白壮游天下的影响,也很崇尚徐霞客,于是在1994年突然离开故乡,与亲友断绝一切音讯,生死不明。谁也不曾料到,2007年1月30日12时,一阵电话铃声惊醒了我,居然是那个13年音信全无的张继先从广州突然归来,陪伴他的是一位叫张兵的广州诗人(笔名粥样),两人深夜在我处神聊,方知北海的“文化苦旅”的大致经历。
北海旅途中经种种磨难。1994年10月,在北海被出租车撞断了左小腿,一年后又拖着一条残腿出发了。2001年立秋,他三度进入了广东,在连州呆了一年多,他开了个工艺品店,也赚了些路费。2003年6月在连州汽车站被人偷了两个沉甸甸的背包。包中有12部游记稿,3部古体诗词手稿,30多本记录本和日记本,50多个拍摄胶卷,7000多元存折,一部相机和身份证,这“浩劫”几乎把北海击倒。幸得连州县的两位老干部资助的1000多元钱,辗转来到广州。初到广州,备受困苦,常在广州街头露宿,一天吃一元钱的炒粉,在夜市上卖书还遭歹徒暴打一顿,但尽管屡受苦难,做着“文学梦”的北海仍痴心不改。每天到中山图书馆看书查资料,其余常常找僻静处写作,夜晚,住在郊区叫芳村的破旧石棉瓦小屋里忍饥挨饿地坚持写诗。后又流浪到佛山,在街边蒙头而睡时,陪伴北海十余年的自行车被人偷走了,有“功勋”的一匹“老马”离他而去,让他倍觉悲凉,不禁老泪纵横……十多年来,北海的“文化苦旅”也结出了“苦果”:北海博览了无数名山胜水,拜访了40余处文化名人故居和文化遗址,写了10余部游记,7本诗集,两部已经正式出版,售后也有了经济效益。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称北海为纯粹的诗人了。诗人从哪里来?在广州街头,当可能的顾客经过时,北海会招呼一声,当对方有兴趣地走近时,他会先告诉来者,这是我的书。北海以自产自销的方式在售书,售书人站在路旁。大学门口,地铁站口,身边停着一架破单车,车架上平放着一个黑色帆布包,上面摞着十来本书。在这座中国最为商业化的大都市里,北海用绝对初级的市场经济方式售书!北海身材高大,肩宽臂长,晒得亮黑的脑门背后粗挽一把长发,下巴上蓄着一绺长须,长发长须已稀疏斑白,但仍有着马鬃和羊须般的飘逸与桀骜。操一口南腔北调的普通话,有着游牧者的味道,细小眼睛有些浑浊,但还闪着锐利的能够捕捉时机和细节的目光。北海已经是最好的户外广告了。只身立在喧嚣的大城市彩幻灯光下卖诗,他虽只默默地站立,小声地招呼,忍住疲劳坚持站立就行了。北海带着苍凉的声音说,房租和吃饭都要花钱,卖诗可以维持生活。2003年起。他搞出一些满意的诗作了,而命运真正的改变,是他遇到了粥样,因为他,也因为另外许多热诚的朋友的帮助,他才能在广州现实地“以诗为生”。
粥样是北海的“贵人”,他也最能解读北海的诗,领略一些极端的诗歌形态。北海在一种自如的情态下写下《火蝴蝶们的会议》、《我不知道真理究竟躲藏在什么地方》这些我愿意推荐的诗篇。摆脱疲惫与振作纠缠的诗人,嘿嘿的冷嘲展示的是饱经磨难后凝结出的一种练达。大篇幅的《无题〈他走进母马的试验室〉》再次显赫着诗人密集的匕首投枪式的独白风骨,头尾却能维持贯串的简静。最后的“十八世纪或更久以前、我们制造阳光和水”,当联系作品中段提到的“数百个世纪之后”,笔底洋溢的是在大的时间之流中,以追求过去而召唤未来。在似乎能让光芒也发出响声的《肉体穿过胸膛》中,他正是这样呼应的:我们穿过了十八世纪的战场、我们延期了、照亮了许多许多的心情。
北海从不讳言他平时最留意揣度国外大师的创作理论,上述作品营造的美学效应,当是他潜心此道的三味心得吧。还有《老兵》,更深隐一些,也可把玩。只是,也有的模仿的痕迹重了。如《词典》。我想,或许那时北海正处在不聪明的时刻了?
“远方、草原在移动、云朵蹲在一个角落,不会移动”(《下午》)。这才是处于聪明的写作时刻的北海,大巧若拙。
也有不“若拙”的,像“方针没有面孔、变成真实的服务”(《在目光的深处我们看到了夏天家门的开启》),有如神来之笔的突然歌唱!
而《声音》、《他们从黑夜中走来》、《夜晚》、《一切声音中止》、《拥抱你生命中的小鸟》等一大批幻想性书写,各有沉郁、疏朗、活泼等不同风貌。一个人在经历着的时候,并说不清自己的潜意识已在收集着什么,很可能,它在过后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会告诉你一些。
总体上,这个集子后半有更多神气十足的篇章。《道不出的微笑》、《洞穴》等冷峻抒情的文字达到了相当深度,到《让时光之手把大海的眼睛擦得晶莹透亮》,孤独的北海能畅行于语言的自由的王国。词语的力量乃出自生命积淀的力量,是急不得的,而有足够生命力量的人也同样是刻意不出来的。
多少电光火石的念头,产自于素质与外部感悟的浑厚结合。
有时候我会转念,北海的内在中也许不如他不自觉表现给我们而让我们倾向认为的是那样失落或痛苦,通过大写意的诗情抒发,他正可使自己获得心理平衡,在这一点上他有时也许比我们许多人做得还好?读读《智安德拉德》,虽然是谈到死,但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却那样健康进取,他一直为自己寻觅着正大方向。如果我们不能尽量理解他,给他以更基于综合判断的前瞻,说什么我们就同情他呢?
“你说你天生就与破旧的房屋结缘”(《你习惯于一种生活》)。坐在那间广州郊外的陋室之中,夤夜孤灯,或蚊虫飞咬,或雨夜淅沥,邻里放肆的笑闹起伏不定。这时,我们的北海微阖双目,在极力按捺下生理欲望之后,头脑动辄有感,不顾心中正伺候的是哪副笔墨,书之纸上,便仪态万方。我想他和许多诗写者一样,用文字表露当下的生存状态、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写着写着,他用他的笔就牵着他的手、带着北海这个人,走远了。
没有人间伴侣的私奔,北海醉于笔、纸、字,首先是头脑告诉他:清醒如醉。于是“这种没有恋人和目的的私奔”(《你习惯于一种生活》)走出去了,每每没法回来。
可是这样的呢?
何止走,翻看诗篇,北海一再表达有一双翅膀。当写得飞起来。像《请您到世界里来》前后的连串作品,真可以不管不顾,只赖内里是不是有让人放心的把握力。个别如“春天的溪溪变味地流淌”(《我在你的身体中算命》),“溪溪”是不通的,在飞扬的一刻,谁还去管它呢?当然,也有《有什么意思?有什么意思》这样失控之作,但既然到了这个份上,就不能奢求诗人不出次品,过犹不及是值得注意的,但次品不也反衬出精品的魅力吗?
允许我重复,北海和我们一样作为凡人而存在,但首先是作为一个诗人而得以更深刻的存在。时至今日,他需要的已完全不是道德层面的同情,而是文化意义上的理解。他丰富了中国新诗创作的故事,他的文体,金子共玻璃齐辉,后者包括排比的失之滥用,还有“小我”过渡到“大我”不时的蹉跎,都是应收拾一下的,只是应该知道,许多正儿八经的诗人并不比他的毛病少。
他曾笑言将来自己的“全集”。何必!谁能分分秒秒登峰造极呢?惨不忍睹的好赖通杀更多会令喜欢随兴命笔的诗人减色,请弃取有度,打造你真正的书剑江山。
人的潜能可以在不同生命阶段都有精彩的表现。有关“老年写作”似乎总成为不了行内一个受关注的话题,一位六十四岁的写作者的意义也在于向我们强调了它。即使不会被作为一个研究的对象,在人们探讨那些著名的老年诗人时,他可以构成一个有价值的参照。
北海每每言目前的诗歌创作很在状态,这令我向往,不觉告诉那些在杂沓的步履和呼啦的车尘下拾起这本书的兄弟姐妹们:这位诗人卖书并不是在做什么行为艺术,他是等着给你开门的人。门后,是他独家培植的诗歌园地,那是一个大观园。
有位广州诗评人说:会不会有那么一天,北海的诗。终于从街头上到了图书馆,从单车架上移到书店书架上,从囊中羞涩的大学生手中转到收入稳定的蓝领、白领手中……到时,日渐年迈的北海不必再做“马路天使”和大城市中“有才的走鬼”,在本市税务局的纳税人个人信息系统中,有了出售诗款收入为城市纳税的北海的名字。
从语言上来说,《文化苦旅》摆脱了干巴巴的历史表述,代之以让人如临其境的历史场景,这是它区别于一般的散文,也区别于一般的历史材料的地方,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把《文化苦旅》作为名著阅读的篇目,目的是想让学生从中感受它语言的魅力,及熏陶历史人文情怀。大部分学生读了之后义愤填膺,满怀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慨,恨不得钻进历史时空中进行干预。
这一天,看完了学生们的读后感,又一次被他们的情怀所感染。有学生在读后感中写道:“读完之后我又困惑:历史书给我们的是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但余秋雨的文章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事件的细节、人物的心理活动等,这些细节是否是真实的?余秋雨的文章会不会误导我们呢?”我一愣,对于名著的解读怎么会还有这样的疑惑呢?文学是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应该是常识啊,他这是钻牛角尖了?
读后感发下去后,我在课堂上念了几篇见解颇深、感悟颇深的文章。下课后,那句学生来找我,很不服气地说:“老师,名家大家的文章不一定每篇都应该肯定吧?大家写的都是溢美之词,为什么没人对他行文的严谨性提出质疑呢?”
我问他:“你能告诉我曹雪芹的经历和《红楼梦》之间的关联吗?”
他很疑惑:“大家都说《红楼梦》是以曹雪芹儿时的生活为原版的。”
“是啊,曹雪芹用自己、自己家族和亲戚家族的奢华生活片断和家族的没落为蓝本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你再想想,《史记》是史书还是文学书?”
“大家都说它不能作为历史真实来看待,也不能作为片面的文学作品。我们学过《鸿门宴》和《项羽之死》,我觉得它特别有情节感,像看小说一样,而鸿门宴和项羽垓下自刎又是真实的历史。所以它既是史书又是小说吧。”
“是啊,《史记》它情节紧张,《项羽之死》英雄末路悲歌很动情,文学成就高。而我们要考究鸿门宴的历史、项羽的死因等历史真实,也可以从《史记》里找到一些依据。文学里有历史,文学里也有考古价值,就看你怎么用了。《红楼梦》里有考古依据和历史真实吗?”
他点了点头,“我看过一些资料,说它对我研究清朝时的建筑格局、服饰、饮食文化、药材、药方、食谱甚至是野生动物种类都有辅助借鉴作用。”
“是啊,所以说《红楼梦》有文学价值,有揭示历史走向必然的社会现实的展示、有研究曹雪芹生平的材料。文学性不妨碍历史关照,历史关照也可以做到有文学性。”
他终于开窍了,“老师,你的意思是《文化苦旅》也是这样?不用把还原历史安在身上,因为它的身份不是历史书,不用肩负还原历史的重任。”
“就是这样的,我们看《文化苦旅》,能从里面看到历史真实,但历史真实不是《文化苦旅》最想传达的东西。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余秋雨在其中独特的历史反思,他的人文情怀,他的激情和愤慨,以及他是怎么表达的,用什么语言,从什么角度,这是我们应该在其中收获的‘文化’反思和‘散文’笔法。”
这位学生心悦诚服,频频点头。第二天又补交了一份读后感:
“余秋雨在写作中对历史材料的把握体现了他的反思和痛心,他再现历史现场,如临其境地描写历史人物的动作、肖像,揣摩人物心理,触动我们的情感和底线,我们欲呼吁却无能为力,给了我们警醒要我们不忘前事;而充满激情和强烈的喜恶,让他的文章更具感染力。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文化散文的魅力。”
《文化苦旅》,大约是余秋雨在读书理论之中引发的对祖国山河的一种向往,在其中所表现的历史苍茫感,对历史古迹和历史人物的身世忧患感源于一种生命的感喟,生命是如此博大,生命又是如此多舛;生命是如此轰轰烈烈,生命以是如此寂寞难奈。
余秋雨散文有一种穿不透生、命秘密的茫然感,又有一种看透生命的虚无感。人生在世不免向往轰轰烈烈,但回头发现历史一切皆枉然。微小的生命可能留下深刻和启示,伟大的生命也可能留下不尽的遗憾。生命等待启示,历史正在诉说,余秋雨散文设置了这样一种生命的历史空间。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来源:文章屋网 )
我从没有去过阳关,对此也了解甚少。读罢《阳关雪》后,便找来几组图浏览一番,不禁生出几分感伤。“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面对如此的景致,谁都要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
西汉时,阳关曾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镇,严加把守。可阳关如今早已不如往日,仅仅是在一座红色的堆满沙石的山峰上,残留有被称为“阳关耳目”的烽墩。遗址周围竟也看不到断垣残壁,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地面,到处可见碎瓦残片,让人回忆起盛事时亘古遥远的驼铃。
“渭城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在友人临别时所作的这首《渭城曲》,用余秋雨的话说,是“缠绵淡雅”的。丝毫感觉不到阳关如今的凄冷之景,只是离别时应有的微微的忧伤。因而王维是懂得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阳关亦是如此,再坚固的过去也终有随着时光消逝的一天。比起《渭城曲》依此而来的《阳关三叠》,那较清冷的调子,或许更适合阳关如今的景象。
诚然,阳关的确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阳关不复了它过去的金色的绚烂,只剩下凄凄的一片荒原,它给伫立在它面前的人们带来深深的感慨和轻轻的遗憾。想起楼兰古城的悲哀,曾经繁华的美在不经意间却毁于一旦,也许正应了一位蒙古作家的那句话: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昔日的景象已不能再见,只由人们去想象,勾勒心中的图画。历史是深邃而苍凉的,面对窗外阳光映照的花园中嬉笑的人们,我想,现在珍贵的事物,千百年后,也会随岁月的轮回而被渐渐淡忘吧。
试水:
首发作品选中《文化苦旅》
昨天,记者登录微信后选择“我的银行卡”,点击“精选商品”,出现的在售产品主要是日用品、家用小电器和食品。不过,从3月6日起,“精选商品”中将新增图书销售,首发图书便是新版《文化苦旅》。
谈到“微信卖书”,腾讯电商图书销售负责人赵靓表示:“微信已经成为很多用户生活必需的一部分,‘精选商品栏目’除了提供衣食住行的消费品外,还希望更多地满足用户对阅读的需求。‘为好书找到读者’在微信端会更容易实现,优质的图书内容很容易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分享、互动,真正实现‘点对点’。而微信支付的闭环体验也会让用户的购买更加快捷方便。”
首发图书选择《文化苦旅》,是该书出版方时代华语图书公司和腾讯公司以及余秋雨三方洽谈的结果。时代华语副总裁刘杰辉说:“我们认为,微信平台是图书未来销售的一个全新通路,大有可为。今年,我们不仅仅要在微信上做图书宣传,还要直接卖书。余秋雨先生也一直很关注网络的发展,他也很乐意让新版《文化苦旅》以全新的模式与广大读者见面。”
售价:
微信价比网店便宜还包邮
新版《文化苦旅》定价38元,那微信价会是多少?时代华语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给其他网店的价格是7.5折,微信平台会更便宜一些,打造全网最低价,而且包邮。
《文化苦旅》早在1992年就已出版,正版销量已达千万册,盗版则销出2亿册。此次再版,还有多少读者愿意买单?出版方对此持乐观态度,因为新版删掉了旧版37篇文章中的13篇,新增文章17篇,全新和改写的篇目占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入选语文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牌坊》等著名篇目全部经过改写、重写或修订。在新版中,余秋雨这样写道:“在读了很多很多书,经历了很多很多灾难之后,我终于蓦然醒悟,发现一切文化的终极基准,人间是非是最后衡定,还是要看山河大地。从此,我的脚步再也不会蹈空凌云,我的文笔再也不会高谈阔论,我的思绪再也不会离开苍原苍生。”
趋势:
出版机构争相开设“微信书店”
新版《文化苦旅》只是微信卖书的试水之作,接下来,一大批出版机构将搭上微信这班车。
“微信在将来应该是很重要的售书消费平台,我们已经在着手准备。”中南博集天卷文化有限公司市场部的刘碧思对记者说,“手机阅读消费从PC端走向手机端应该说是一个趋势,最重要的一点,现在微信有6亿多用户,月活跃用户在2亿人次以上,这是我们开通微信售书的信心所在。”她透露,张小娴的新作《我这辈子有过你》就将放到微信平台上出售。
[关键词]三峡库区;传统文化;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一、三峡库区传统文化概况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三峡库区是中原汉文化圈与西南苗、瑶文化圈的交际区域,古代系“三苗”所在[1]。生活在库区内的人类团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形成了其独特的传统文化。
(一)巴楚文化
三峡地区是巴文化、楚文化交汇之地,巴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巴楚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由巴楚文化逐渐交流、融合形成的[2]。它主要分布于川、陕、鄂、湘、黔五省交界区域,以长江三峡为其活动中心。
1. 楚文化。楚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我国古文化重要的一支[3],楚文化的中心地区,虽说是在江汉平原的荆州(江陵)地区,但三峡地区的楚文化也很繁荣,在三峡地区考古发掘出的不少战国遗址,楚文化都是比较明显的。
2. 巴文化。巴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神密的国家,巴文化又是一种与中原、楚、蜀等文化并存于我国早期历史的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三峡库区丰富的古文、诗词文化
《唐诗三百首》中有30首写长江,有12首写三峡,历代歌咏三峡的诗作超过4000首,《三国演义》有40多个故事发生在三峡,现存早至汉唐、晚至明清的石碑、摩崖石刻300余幅、木刻217幅[4]。这些名人、名词、名诗、名赋、名文、名雕、名刻也构成了三峡库区富有诗情画意的人文景观。
(三)神奇隽永的宗教文化
三峡地区是多种宗教交汇地,既有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又有来自南亚的佛教和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以及由阿拉伯半岛传入的伊斯兰教,还有巫教文化以及由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演变的民风民俗。
(四)三峡库区的民族艺术文化
三峡库区有传统音乐4609项,传统舞蹈243项,传统戏曲208项,曲艺62项,杂技17项,传统美术112项,传统技艺221项[5]。
1. 巴人风韵。古代的巴民族是一个开朗、豁达的民族,是一个爱好音乐歌舞的民族,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产生于巴。流传至今最有名的当属巴东堂戏、巴人号子和巴渝舞。
2. 川剧魅力。川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的表演艺术以深厚的生活为基础,并形成了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
3. 土家风情。在漫长的岁月里,三峡人――尤其是土家族人,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创造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土家族这个善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样式繁多,跳丧舞、摆手舞、哭嫁最具民族风韵,从古至今得以传承,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三峡库区传统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三峡库区拥有众多极具规模档次的奇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三峡库区的文化旅游发展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三峡库区内传统文化的沿袭存在危机。一方面由于有少数地方的人们和政府对传统文化的概念不太清楚,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着重开发利用和保护传承,让传统文化在年代的进程中逐渐被忽略甚至消亡。另一方面,由于规划者的规划不当,对某些传统文化存在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建设问题。
2. 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不够精细。三峡库区对文化的开发仅限于表层,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显得不够精细。某些景区对传统节目的表演太单一和改变传统的模式,导致旅游者对其失去原有的兴趣;或者为了取悦旅游者,把传统的表演低俗化,适得其反,给旅游者留下不好的印象。
(二)库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参团旅游的局限性。来库区的大多数旅游者都会选择参团旅游,参团旅游一般都是乘船,分为国内船和涉外船,国内船一次可以把所有三峡的景点都游玩到;涉外船就只能游到三个景点,而且每个景点要有20个人才能游,乘船旅游吃住都在船上,离长江较远的地方就不能前往,更不能很好的近距离体验当地的特色文化[6]。
5. 旅游人力资源匮乏,旅游市场管理不善。库区内的旅行社、旅游团等旅游机构不少,从事旅游工作的人数也不少,2007年末,重庆全市直接从事旅游的从业人员25.1万人,但是真正有一定的行业素质和管理能力的人才不多[7]。根据重庆市2010年1-4月的投诉情况统计表看,被投诉的对象中,旅行社仍是投诉的重点对象。
三、三峡库区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一)文化价值
三峡库区的传统文化是库区内社会群体社会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不仅是一段记忆和形式,更是库区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体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冲击,保护传统文化成了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1. 延续和传承传统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巨大的差异常常会造成交流的困难和障碍,三峡库区的传统文化经过科学的开发和大众的营销,可以推进库区内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雅化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为库区内文化的传承赋予新的灵气,进而可以引发游客对库区内传统的兴趣,进而洞悉库区文化的魅力所在,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与旅游活动质量,使之升华为一种精神享受所呈现出的文化形态。
2. 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三峡库区的传统文化是库区内的无形宝藏,库区内的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文化生态,是我们每一个库区人应尽的义务,这种义务不仅仅基于我们对多样文化共存和保护文化生态的需要,也是基于我们对文化发展繁荣的一种责任。
(二)经济价值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库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1. 促进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旅游活动需要文化的渗透。研究三峡库区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与业务水平的提高,促进其健康、高尚的文化人格的塑造,从而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 促进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文化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业是文化性很强和经济性很强的事业,旅游业的发展是经济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通过开发和保护三峡库区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可以使传统的文化散发新的活力,拓宽库区旅游市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三峡库区传统文化旅游发展的战略措施
充分利用、挖掘和整合三峡库区的传统文化,加快三峡库区的旅游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科学合理的开发、保护和利用
1. 尊重传统文化的原貌。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在维护文化原状,注重文物历史文化信息的保留,保持文化所固有的环境风貌和历史特征的基础上,一方面促使古老的三峡文化焕发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将景观与文学、历史结合起来,寓文化于山水之间,让文化融入旅游之中,加强文化的内涵和意境,突出文化旅游的深层次。
2. 加强传统文化旅游的营销推广。要通过谨慎的、全面的、长远的规划,提高地方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使其成为旅游发展推动力,打造高品位、有个性且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传统文化旅游展示区。对已开发和在开发的传统文化要加强介绍和传播,对前景较大的文化景点要加大力度宣传。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 明确政府自身的角色定位――旅游业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各县级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规、政策,组织实施行业发展规划,运用行政命令、行政决定、行政措施、行政处罚等手段,及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对旅游资源开发和相关行业的企业机构及其活动实施监督,规范旅游开发的市场行为,合理组合并明确旅游业的布局、结构和发展方向,体现其管理和监督的角色。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来提供。县级城镇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困扰三峡库区某些旅游发展的瓶颈。政府应承担开发旅游线路的职责,加大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消除旅游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加快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解放思想,大胆开拓,优化投资环境,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
(三)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
1. 加强高校在校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专业的旅游职业道德课程教育,这是进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相关的课程中进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论和认识更加全面、深刻,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其次,加强旅游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必须在实践中不断重复,才会成为一种习惯,从而内化为大学生道德信念,才会在将来的职业生活中化为职业道德行为。最后,营造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环境。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重视对旅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和阵地的建设与引导。
2. 企业重视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审核。(1)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的交流合作,与学校共同招生,设计培训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就融入企业,并接受企业的管理。如三峡环坝风景区旅游发展集团与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合作开办黄牛岩表演班,一方面是企业可以获得完全满足该企业个性化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也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2)建立基本培训制度,实施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目前,三峡库区内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作较为落后,除少数规范的大型企业有较完善的培训制度并实施培训外,绝大部分旅游企业未开展培训工作。旅游企业按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的原则,分层次对旅游从业者进行培训,保证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五、结语
综上,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三峡库区的宝贵财富,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三峡库区的传统文化,解决现有问题,既能传承和保护文化内涵,又能带动库区文化旅游的发展,从而带动库区经济的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李述容.关于三峡民俗旅游[J].当代经济,2007(2).
[2]汪青.巴楚文化与三峡歌舞[J].《文学教育》(下),2009(3).
[3]殷义祥,丹枫.楚文化的特点及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
[4]王川平.三峡文化特质与三峡人文精神[J].重庆社会科学,2010(8).
[关键词]异地搬迁;苦聪文化;旅游开发;生态文化旅游村;镇沅
异地搬迁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政府及相关部门基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把居民由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的行为。目前异地搬迁已在云南省的多个县、乡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异地搬迁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对异地搬迁政策实施的规划不够严密,对困难估计不足,解决问题的措施针对性不强,因而造成了许多的问题。如在处理少数民族搬迁问题上就存在着经济、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中的民族文化保护的矛盾。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镇沅县“苦聪”异地搬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笔者从“苦聪”异地搬迁的问题入手,针对问题的实质,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
一、镇沅县苦聪族异地搬迁的背景与存在的问题
(一)镇沅县苦聪人异地搬迁的背景
镇沅县苦聪人居住在哀乐山中部的深山老林里,由于坡陡、沟壑纵横,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加之土地贫瘠,资源贫乏,人口素质低,并经常遭受泥石流、冰雹、野兽等自然灾害侵袭,生活极度贫困。
2005年11月2日总理在《国内动态清样》“云南镇沅县苦聪人生活依然贫困”一文中,做出了“要贯彻对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使苦聪人早日摆脱贫困”的重要批示后,省委,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并以此为契机,编制了苦聪人扶贫开发规划,并采取了实际行动。
(二)苦聪人异地搬迁存在的问题
笔者于2008年1月20日前往镇沅县的几个苦聪人异地安置点以及其原住地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考察,发现苦聪人异地搬迁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苦聪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启人深思。
苦聪群众在异地搬迁后,由于受迁入地文化的影响,加之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管理政策落后,文化素质低等原因,致使苦聪人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逐渐减弱,渐渐地民族文化被同化、生活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1.周边文化影响
苦聪人是一个文化发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当他们从“哀牢山区”搬迁到相对发达的镇沅县城附近后,必然要有一次艰难的选择:一方面,新的居住地要求他们必须抛弃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适应开始的新生活;另一方面,当他们看到周边居民相对富足的生活和较高的消费水平后,必然会产生改变他们贫困生活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在追求“时尚”中,不自觉的改变了自己,包括原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民族情感等,最终导致其文化的消亡。
2.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搬迁安置过程中,政府部门只考虑到安排好苦聪群众的住房设施、生产用地等硬件方面的问题,而没有顾及到苦聪人离开原居住地后迷茫、不安的心理;也没有充分考虑到“苦聪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而苦聪民众因其文化水平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不可能自觉的传承和保护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样一来,离开文化承载地后,在外界的影响下,又没有良性的诱导机制,他们的文化就面临着缓慢消亡的危险。
3.苦聪民众的文化素质
苦聪民众的受教育水平均比较低,这必然影响到他们的认知能力,使其无法意识到其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从而缺乏传承和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意识和措施。因此,当他们遭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时,其民族文化逐渐衰落。
二、对镇沅苦聪族异地扶贫的思考
针对存在的问题,要使苦聪民众真正的住得下来、富得起来,笔者认为要着力抓好一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形成合理的管理机制
首先要加强资金监管力度,实行“专款专用”无息贷款的方式,支持苦聪人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经商;其次,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或投入配套资金来培植至少一种适宜搬迁地的产业,让搬迁的苦聪人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再次,要大力发展苦聪教育举办知识培训班,提高苦聪民众整体素质。
(二)加强宣传教育,摒弃落后的生产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要培育苦聪人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在过去,苦聪人很少出门经商,在家也很少种植经济作物,经济来源靠卖粮食、禽畜,靠这种跟不上市场的生产方式,要脱贫是非常困难的。
(三)注重苦聪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与其他民族文化研究保护相比,“苦聪”文化研究仅停留在风俗习惯等表面的东西,理论深度不够,保护力度也不够。因此应通过苦聪文化研究机构等方式,依靠专家学者,借助科学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站在时代进步的高度,对苦聪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再认识,深入探究其内涵,从而推动苦聪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三、苦聪文化旅游开发设想
(一)开发理念、品牌形象与主题标志
开发理念:苦聪文化“活化石”
品牌形象:畲葩节和苦聪杀戏
主题标志:葫芦
(二)具体开发设想
大平掌是镇沅县的八个苦聪人异地安置点之一,课题组到当地考察发现,苦聪文化正处于蜕变之中,但苦聪文化基础较好,只要有意识地挖掘、整理和保护,使之活生生的展现在游客面前并不难做到。具体来说可以从村寨建筑、节日庆典、民俗活动、歌舞娱乐、饮食文化、手工艺制作等方面展现苦聪人原生态文化的内涵。
1.村寨建筑
道路:在恩景大公路的大平掌路段设立明显标志,进村后的路段必须保证路面清洁,雨天不泥泞,客人可以徒步进村,也可以选择骑马,让游客领略原生态的苦聪生活方式。
寨门:利用已建好的苦聪新村寨门,顶部悬苦聪文“大平掌苦聪生态文化旅游村”横匾一方,寨门上方悬挂苦聪葫芦图腾,门梁以独特的苦聪三弦、丰富多彩的苦聪畲葩节、绚丽多姿的苦聪杀戏以及奇特的苦聪茶装饰,门柱以苦聪人独特的苦聪定情彩带环绕。寨门两边的地上铺上青松毛,让游客感受原生态的苦聪风情。
停车场:可以在公路旁建立一个能容纳一百辆车左右的停车场,停车场里种上各种稀有的绿化植物,植物间留适当的距离作为车位。
主要建筑物:可以在寨门的左上方建立三十间左右的“杈杈房”,其高度不超过3米,一般长10米,宽四五米。房屋以圆木做柱子,细树枝和竹叶做四壁,有条件的则把树干砍成厚板作四壁,屋顶用竹叶和芭蕉叶覆盖。在“杈杈房”内设置原生态的苦聪火塘、祖先灵位、仓库、织麻和绣麻机,另外可以在“杈杈房”区设置土主庙、苦聪茶屋、陈列馆等。
居民建筑:村民现在已住进砖瓦房,要让村民们搬回“杈杈房”住是不现实的。但游客在“杈杈房”片区体验后,若是要在村里过夜,可选择10家左右的定点接待户,进行住宿设施、卫生条件改造后,用苦聪礼仪来接待游客。
2.节日庆典、民俗风情展示
苦聪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是畲葩节,结合体验经济理念对其进行策划如下:首先由“o头”念经祈求全寨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后选举下一年的o头,用一口大铁锅装满水,把三根鸡毛分别插在老鼠的鼻子和两个耳朵上,形如梅花,再把一个葫芦钻通一个洞口,把老鼠放进葫芦里,鼠头向外,将葫芦置于大铁锅中,用一双竹筷搅动锅里的水,参加选举的人围着铁锅观看,待葫芦在锅里稳定后,鼠头对准谁,谁就是下一年的o头;最后举行新老o头移交仪式。围绕独特的苦聪畲葩节,可考虑现有的苦聪人娱乐中心门前的空旷的土地上向游客展示,其时间长短可以根据游客的需要而定。
3.歌舞娱乐表演
饭魂舞:从苦聪村民中选出年轻、健壮的小伙子和小姑娘十二人穿上苦聪服装跳饭魂舞。其中一人领舞,一人吹芦笙,一人吹直萧,其余的各持升、斗、甑、瓢、碗、酒、肉块、谷子、玉米等物围着一张桌子起舞,在活动中,要主动邀请游客参与,小伙子邀请女宾,姑娘邀请男宾,手拉手一起歌舞,但游客上场后节奏和动作要舒缓和简单易学一些。主持人要视宾客主动性及动作规范性送出纪念品,如麻布小褂或小钱包之类,以示奖励。邀请客人跳舞的时间要视客人的兴趣而定。
4.饮食文化体验
主食:米饭、包谷饭、荞饭、洋芋饭、荞粑粑、包谷饼等。
菜肴:萝卜全席,包括萝卜条、萝卜丝、泡萝卜、排骨炖萝卜、羊肉炖萝卜、凉拌萝卜丝、炒萝卜苗、萝卜肉馅饺;干焙洋芋丝、红烧猪肉洋芋、草包羊肉;“落由”野菜、“落由”野生菌、红菌鸡等。
酒水:用玉米、野生马蹄、槿棕褐拉希米作酿酒原料酿造的酒。
这些独特的苦聪饮食文化对于都市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客人用餐时要选用语言表达较好的苦聪年轻人向客人介绍,席间由苦聪小姑娘、小伙子唱祝酒歌,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双手把盏敬献客人,给客人助兴。
5.手工艺制作参与购物
藤篾织品:主要包括背箩、篾垫、篾桌等,可以选三户左右人家来定点制造织品。在客人到来时让旅客体验性地参与,并可以把它作为旅游纪念品送给游客。
三弦制作:苦聪人祖传制作三弦的专业户可作为定点,开辟出作坊,布置出让游客观看的地方。旅游者也可以动手参与拉拉锯子,使使斧子,刷刷油漆等活动。主人可招呼游客在自己家里用餐。
纺麻线、织麻布:选3~5户纺线织麻专业户。每户主妇除掌握熟练纺织技术外,还要能满足客人的要求进行现场制作,比如,现场缝制出客人要求大小的麻包等。
酿酒:指定一家传统酿酒专业户,开辟出作坊,设置酿酒设备,酿制苦聪酒,并备有表示苦聪图腾的葫芦做为装酒的器材。当游客需要时,可当场把酒灌入葫芦中并封好口,然后,系上绘有苦聪文字符案的彩带后卖给客人。
(三)实施对策
“社区参与”可以完整的保护和展示民族文化遗产,并可以使遗产在固有的关系中自然、和谐的发展。“社区参与”除了要注意环境保护以外,还要注意旅游管理机制、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员培训、分配机制等问题。
1.构建科学的旅游管理机制
根据以目标人群为本、以民族社区资源为依托的旅游发展项目定位,坚持公平、公开、民主决策的原则,由村民选举出代表负责村里有关的旅游事务。代表们分工负责每一项具体工作;资金管理、收费、分配、施工、制定发展计划等重大事项,均需集体讨论,交由村民大会通过。
2.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
通过大平掌村项目实践,建立民族文化传承机制,提高社区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从而将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性、认同感,变成村民的自觉行为。具体做法是由村老龄协会负责传承工作,对年轻人进行培训,村旅游管理委员会通过考试选拔出优异者予以表彰并让他们承担导游接待工作。
3.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部分,由村老龄协会负责,内容包括:有关苦聪人的历史、掌故、传说、节日、庆典等内容。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对管理人员、导游、主持人等进行实用性的苦聪文培训,以适应文化包装的需要。此外,还应选拔3~5人进修英语口语,2~3人学习计算机,中青年人学习普通话,选拔及计划安排由村旅游管理委员会执行。
4.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
政府立项投资支持硬件建设,村民投工投劳。收益回报集体拿小头,村民拿大头,分配方案由村旅游管理委员会讨论制定,交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原则是在公平性原则的指导下兼顾群众利益与集体利益,为进一步开发建设打下基础。
(注:本文为云南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基金项目成果,本文的写作得到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学院李庆雷老师的指导,特表感谢!)
参考文献
[1]刘彦才.异地搬迁扶贫的实践与思考[J].计划与市场,2002(1):42-43
[2]王学忠.对加快镇沅拉祜族脱贫的思考[J].今日民族,2006(5):46-50
[3]李伟.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9):236-39
[4]邹统钎.乡村旅游――理论•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71-88
[5]杨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74-190
――泰戈尔《采果集》
读完《文化苦旅》之后,给我指引道路的不仅仅是富有质感的优美文字、优雅的叙述手法、犀利的见解和震撼人心灵的力量,还有作者的写作理由。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说他觉得自己非写一点文章不可了。
类似于质疑运用文字的原因的疑问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启发,更是反思。为什么《文化苦旅》带给我们那么大的震撼?为什么这样的文字才有催人奋进、令人泪下的作用?
最重要的原因不在于题材、不在于结构、不在于文字功底、不在于切入视角,而是在于华丽的文字下作者真切的希望和真实的情感。想清这一切后,我想归结于一点,这些都在于――作者的心。
我们总在说:“写作需要真情实感。”可是那具体指什么?
余秋雨先生告诉我,那其实就是“我已觉得非写一点文章不可了”的情感。
余秋雨先生想要通过他的文字来告诉我们这些景观背后深沉厚重的中国历史,书中所有的文字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
而所谓灵感,就是你对于一个事物的理解达到某个你想要表达的层次时喷涌而出的思想。
我总是不断地动笔、不断地设计、不断地构造,却忘了自己的心,忘了文字是一种表达,而不是表现。文字是美的体现,而不是追逐虚荣的手段。
《文化苦旅》告诉了我,文字这条路该怎么走。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条路,有人迹罕至的山路,有繁华喧闹的商业街,有清幽的小径,有笔直的大道……其实走在哪一条路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真实的选择。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都取决于读者不同欣赏的角度。以往,我思考一本书,往往会根据作者对这本书的想法来记录自己的感想,这是“遵循”的路。而这一次,我选择从其他的角度去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一本书。这是另外一条路,这是一条遵循自己的路。
正所谓“忽如一夜秋雨来,千树万树粉丝落”。当年的余秋雨拥有的粉丝绝对多于后来的易中天、于丹。那时节,上至鸿儒下至白丁无不手捧《文化苦旅》,传说当时上海很多女人的手袋里除了钱包、口红就是《文化苦旅》。
其实,意识形态也是一个“手袋”,文化也是其中的一种消费品,而且很“耐用”,因为它是用以点缀生活的“文化口红”,审慎规避着那些“文化审判”和“精神鄙视”。
当所有人都在为“莫言”这个名字自豪、激动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读过他的作品呢?瑞典皇家科学院对莫言作品的评价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又有多少人能明白“魔幻现实主义”的意味,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涵义呢?
这位中国本土作家,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让中国文学在世界上,从此有了一个新的辨识坐标。然而,这个坐标未必不会沦为鲁迅笔下的某些人只用来“把玩”“赞叹”“咂摸”一下的美学符号。许多人昨夜尚不知道世上有“莫言”这个名字;一夜过后,“莫言”这两个字便如同荷叶上的露珠在他们的舌尖滚来滚去,仿佛是“莫言”的老相识。据说某些地方已经开始争夺“莫言故里”的称号,准备开发旅游资源;还有些人已经准备以捐赠的名义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莫言获诺奖的意义实在是很大,但以族人太讲现实的性格来看,带来的物质意义似乎远大于带来的文学意义,很多人根本不必去了解莫言到底是个什么人,写了些什么文字,做过些什么事——他们要的仅仅是“莫言”这两个字而已——莫言获诺奖带给他们的,是另一场物质的盛宴,而且与莫言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