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近视的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甜心之亚梦黑化(六),读《光辉的旗帜》读后感,让小关于近视眼的研究报告
两旁高大的杨树,枝叶都被夕阳镀上一层金红色。关于近视眼的研究报告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个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夏天,雨点哗啦啦。天上的雨点像筛豆子似的往下直掉,打碎了如镜的湖面,吓跑了原本想跳上水面看看雨景的小鱼儿。这时候,一个高个子青年人匆匆忙忙 地朝了钢口跑去。他头上戴着鸭舌帽,鸭舌前吊着一副蓝色的眼镜,满脸通红,流着汗水,脚穿帆布袜子和厚鞋,手上戴着帆布手套。交通安全知识,我喜欢的风味食
整个城市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鲜红的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回到了家里,我闷闷不乐地看着爸爸,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穿着褪了色的军衣,古铜色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额角上已经有好几道皱纹了。这时,爸爸可能发现我在注视他了,就亲切地问:“卿卿,你在想什么呀?”我不高兴地说:“爸爸,你怎么当过还回乡种田呢?别人问我你做什么工作,我都不敢说。”爸爸听了一怔,闪动了一下大眼睛,忽而眉尖一挑,说:“卿卿,卢不到你也有这种思想,连爸爸也看不起了,没有我们农民辛勤劳动,你们吃的白米饭碗、蔬菜、水果……从哪里来的?”
的变化,感恩父母,我最敬佩的人,小学生上网利与弊(小关于小学生近视眼与视力下降的研究报告子像
晚秋了,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像个老公公露着笑脸在打瞌睡。关于小学生近视眼与视力下降的研究报告子像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亮晶晶的春雨,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娃娃,在高空中云集,嬉戏而下,咿咿呀呀,欢蹦乱跳地扑进大地母亲的怀抱。缫丝姑娘迥然不同:蓝布棉袄,黑粗呢短大衣,草绿色长裤,脖子上的纱巾是白的,扎小辫的头绳是根黑毛线。化(六),读《光辉的旗帜》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我听我们班许多同学说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为了让我们班同学的视力好起来,我们小组做了一次关于同学近视情况的调查及其原因分析的研究报告。
二、调查方法
1、上网了解什么是近视及近视产生的原因。
2、查体检卡片,了解本班同学的视力状况以及近几年同学视力不良的发展趋势。
3、调查访问,了解眼睛近视同学的学习及生活习惯。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查询 什么是近视眼,及近视眼产生的原因。
近视是平行光进入眼内后在视网膜之前形成焦点,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影像,病人主观感觉看远处模糊,看近处还行,用凹透镜可矫正近视。
近视产生的原因有:1、看电视离得太近。2、看电视的时间太长。3、写作业的姿势不正确。 查资料(体检卡片视力测试) 学生近视情况,近视眼的比例等。
本班49名同学,近视人数有10名,占本班人数的1/5。较前几年比,近视人数有所增多。 交谈、访问、调查 近视同学的用眼习惯 多数同学不注意用眼卫生,躺着看书,在强光下看书。
四、结论
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过厚而造成的,可以用凹透镜矫正近视。
关键词:体育;教育;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80-01
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由于青少年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尚待提高,在这些群体中出现了很多因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导致的众多学生出现肥胖、近视、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忽略了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作用而引致的。因此,本文就现阶段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一些探讨。
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现状
1.青少年肥胖率上升。据居多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年龄处在7~22岁之间的汉族学生中肥胖率持续不断增加,相比于2005年,其中城市男生肥胖率增加1.94%,城市女生增加0.63%,乡村男生肥胖率增加2.76%,而乡村女生增加1.15%。
2.近视率居高不下。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中国学生近视率已跃居世界第二,其视力下降状况极其令人担忧,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近视率更进一步上升。其中,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近视率分别为28%、68%以及85%。
3.肺活量水平继续下滑。根据中国学生体质监测的相关报告,可知青少年儿童肺活量与耐久力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仅仅以河北为例,在7~12岁的青少年中,平均每五年,男生肺活量指标下降133.1毫升;女生则下降112.1毫升。而在13~18岁的青少年中,平均每五年,男生肺活量指标下降117.4毫升;女生则下降143.6毫升。在7~12岁青少年中,平均每五年,耐久力指标均值(50m×8往返跑)男生下降1.86秒;女生下降1.70秒。
4.心理问题增多。据相关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青少年中有心理问题学生人数持续上升。并且,青春期给身体带来的变化,来自学习、家庭、社会、学习的压力,渴望自我认可等导致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
由上可知,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状况岌岌可危,我们必须普及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影响的正确意识,才能帮助这些学生尽快加入体育锻炼,从根源上杜绝这些问题。
二、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1.对骨骼的影响。运动能促进骨骼的新陈代谢,从而加强血液循环,并且,骨骼区域得到运动的次数越多,骨骼在生长上的速度就越快,尺寸规格上的变化就越明显。随着骨骼的增长,骨骼会变得更加健壮,在抗压、抗扭、抗骨折等方面的功能会得到提高,从而促进骨骼健康发展。
2.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处在运动状态的人体,由于代谢的加强,对氧气的需求量会得到增加,因而,随着体育运动强度的增加,循环系统的功能也会逐步得到增强。长此以往,循环系统能得到更加健康的良性优化,从而促进人体的内部健康。
3.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对于氧气的需求增加,从而引致呼吸量的迅速上升,与此同时,在呼吸过程中,动脉血液会呈现周期性的较大幅度波动。这就要求呼吸系统能随机调节,对体育锻炼的过程作出适应性的反应。长期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呼吸系统的优化发展。
三、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对情感和情绪的影响。通过体育锻炼,处在敏感的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能在简单的运动中释放年龄阶段中承受的巨大压力,平稳较不稳定的情感和情绪,改善和调整心理、生理状态,将精力集中到重要的事情上。
2.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通过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青少年可以在简单的娱乐休闲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从而积极培育自己的团结精神、协作能力以及团队意识等。从而为自己积极与人交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人际关系的拓展做好铺垫。
3.对心理障碍的影响。体育锻炼通过增强身体的体态美观树立青少年的自信心,从而帮助学生从自身开始乐观,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克服心理障碍。同时,在青少年进行锻炼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是加强意志锻炼的培养过程,通过克服锻炼中的困难,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消除心理障碍。
体育对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多个方面的健康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体育训练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上的关注,作为体育事业的工作者,尤其是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工作者,在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人才上责任重大。我们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理清体育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做新时期的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汉超,高雪峰,等.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2-176.
[2]唐炎,虞重干.结构与生成机制:一种关于体育教学社会功能的探究[J].体育科学,2009,2(6):85-89.
湖南省津市市第二中学黄新荣
摘 要:课程改革就是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能起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本文着重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生物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实施和类型及教师角色的转变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和推进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十分重视学生个体自觉主动地对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研究性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那么,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研究性学习呢?
1、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对于研究性学习,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把它作为一门课程,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感兴趣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即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中学各学科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所依托的课程载体,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知识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自然科学,其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方式、能力、技能和态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的。生物科研究性学习过程通常以学生主动提出的某个需要研究解决的、主要与生物学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应用知识、技能、方法解决问题贯穿活动全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宗旨,以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和获得亲身体验结束活动。它旨在开发学生的潜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生物科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生物科研究性学习目标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它包括:
2.1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研究性学习其内容构建与通常的学科课程有显著的差异,它不再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置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发展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首先要发现问题。所谓“问题”,是指包括某一学科中的某个问题,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社会生活的问题和科技发展中的一个问题。例如,关于基因工程问题、器官遗植问题、艾滋病等等。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问题的提出来自于情景。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观察、教师的讨论等体验活动,逐渐在真实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和提出不同的问题是情景调动了学生思维材料的各种储备,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宝贵,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学科有相对封闭的知识系统,学生提出问题出自于狭义的知识背景和比较被动的时机;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学生提出问题是基于广义的生活经验背景和比较主动的时机。这样在生物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从而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
2.2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兴趣。
研究性学习以生物问题解决为基本内容,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获取课本以及课外的知识,这更有利于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由学生自选设计的研究目标与课题,使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和体验创造的自由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本校学生袁军对生物学习兴趣不高,但开展研究性学习后,他的“纯净水,想说爱你不容易”课题获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三等奖,从这之后他学习生物的兴趣剧增。
2.3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性学习强调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形成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为以后各种创新活动打下牢固的基础。如:学生研究“探究种子里含有无机盐”实验时,提出如下改进方法即用燃烧匙分别对水稻种子、食盐进行加热。水稻种子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便开始燃烧,完全燃烧后余有粉末状的灰烬。食盐加热没有燃烧现象,但失去水分后成粉末状。
2.4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主动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开展探索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传统的教育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比较,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进行的,是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最终目标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主动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关键。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2.5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学会沟通与合作交往的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交往的良好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和成果。而生物科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调查、实验面广,有很多时候需要这样的合作,如实验、探究和调查中的合作等。例如,“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探究”就必须由学生分组观察、实验,合作能够提高探究的效率,使实验的结果更准确,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关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同时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从而学会分享与交流研究成果,加强与他人的合作。
3、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改变学习方式,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学科教学,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完成课题研究。如何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呢?
3.1 创设问题情景阶段
本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讲故事、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和教学中适时地插入相关的问题等,做好知识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同时,学生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
3.2 选题和确定课题阶段
3.2.1 课题来源
选择课题应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课题一般来源如下几方面。即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如“城市噪声危害的成因与防治”、“SARS研究过程”等课题;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发现问题。如:“我校学生近视现状分析与预防对策”、“纯净水,想说爱你不容易”等课题;从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点找出问题。如:“探究种子里含有淀粉实验改进”等课题;从学习资料信息中分析比较提炼出课题。
3.2.2 选题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3.2.2.1.组织准备阶段 在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开始,介绍生物科学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就,使学生视野开阔;在生物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为学生提出课堂学习中想要研究的相关问题做好铺垫,为学生自主选题做准备。同时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和动态,及时向学生介绍有关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1)由教师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学生课题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2)在课题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各自介绍成功的经验,交流“如何选题”、“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如何写研究报告”等。(3)研究方法的介绍。如介绍“控制变量法在课题研究中的应用”、“信息资料的检索方法”等。
3.2.2.2 教师选题 教师根据课本已学知识,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分别提出一些不同的主题,向学生展示和介绍教师选择的研究主题的目标、内容以及意义,激发学生的选题兴趣,吸引学生申报不同主题下的相关内容。如“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探究”、“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探究脉博与运动的关系”、“关于环境的保护”等主题。
3.2.2.3 学生自主选题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与特长,自主选择课题,可以以生物学科为主干知识,包含其他学科知识;也可以是实验性较强,需要进行科学实验才能解决的课题;还可以是需要调查分析等综合研究的课题。总之,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可以选择全新的课题,也可以选教师列出的课题。学生要填写并上交《选题意向表》,以便教师分组和合并学生相近课题。最后,各小组成员集中,推选出各课题小组的组长。
3.2.2.4 确定学生课题研究方案 在学生课题小组分组后,各课题小组自主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研究内容,并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课题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3.3 实施体验阶段
各课题组学生根据研究计划,自动制定调查问卷、访问提纲、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然后实施调查、访问、做实验和查寻资料。这个环节是通往学生自己进行研究的一条必经之路,因此要放手让学生独立研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完成研究而有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教给学生初步研究方法,如调查法、文献资料查找法、上网查询法、实验法等,同时还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信息,并进行有效的点拨。通过师生交流、引导点拨,完成研究实施阶段。
3.4 表达与交流阶段
3.4.1 处理资料、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已有的资料,开展讨论研究,不仅要从表面现象进行分析,而且要善于寻找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加以深入分析和探讨,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学生在研究报告撰写方面还缺乏相应的经验,对于基本格式和规范还不清楚,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指导学生通过恰当的表达形式即图形、表格、曲线等对记录的原始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使之一目了然;启发学生分析图、表、曲线图中的各项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分析判断,提出规律性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
3.4.2 报告答辩,交流评价
研究报告完成后,可以在班级或年级开展研究报告答辩会。由小组代表陈述报告和学习的收获,由有关教师和其他学生提问,小组成员答辩。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交流中更熟悉研究过程、内容;又可让学生具有成就感,培养其学习兴趣;也可使本课题组研究结果和报告更加完善;还可培养学生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的观点的表达能力及与他人的信息交流能力。同时应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评价,评价时主要关注研究的过程。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以鼓励学生为主,用新的理念确定一种新的评价标准,来如实反映不同的学生所取得的不同进步。如: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采集与加工能力、合作与组织能力、研究结果的价值及成果展示答辩能力等。
4、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必须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拓展。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类型一般有下面三种类型:
4.1 探索性实验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但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多是验证性的实验,这些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索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有一定的局限。因此,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通过自己确定实验原理、选择实验用具、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和得出实验结论等活动,让学生得到多种能力的培养。如:课题1 《光合作用》一节,教材主要用演示实验来讲述这一生理功能。在按照教材完成演示实验后,提出问题:根据什么选择光合作用的实验材料?书上所用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是不是最好的?我们周围环境中有没有更好的可作为实验材料的植物?提出课题:“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材料的选择”等。教师进行相应内容教学小结时,让“课题”小组公布他们的学习成果,从教学方式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可有效地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知识。
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实验结果是次要的,甚至有可能是“无意义”的(因为己有结论)。但可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结论的习惯。有些小组经历多次失败才完成实验,获得结论,在这种失败—改进—再失败—再改进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理解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与科学的方法、严谨的作风有多么重要的联系。
4.2 社会调查类
生物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选择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去调查、去分析、去研究,一方面可使学生理解和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如:课题1 《神经调节》中的第六节,主要介绍了眼的结构与近视的形成,学生学习后选择了“我校学生近视现状分析与预防对策”课题;课题2 《食物的营养成分》一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水的作用,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前经由教师启发,学生提出了“纯净水,想说爱你不容易”课题;课题3 《环境保护》一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污染的种类及其环境保护,学生学习后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提出了“关于我校校园垃圾产生及处理的调查”课题。
选定题目后,学生根据内容和准备完成的任务共同讨论需联系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如环保局、技监局、眼科医院、眼镜店、自来水厂、各纯净水厂等。可发动学生积极想办法,最容易的办法是发动家长,通过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家长或与这些部门有关系的、有朋友的家长帮助牵线;其次,让学生通过网站搜索查询这些部门的网址,通过登陆这些网站去获得需要的信息;第三方面,指导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设计一些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的处理。
各个小组完成研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以报告的形式互相交流自己的成果。学生们的调查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如“我校学生近视现状分析与预防对策”(本文获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三等奖)、“纯净水,想说爱你不容易”(本文获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三等奖)、“关于我校校园垃圾产生及处理的调查”等等。虽然有些结论显得幼稚可笑,但那是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学习、主动的思考得出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加深理解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例如:如何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如何寻求别人的帮助,如何利用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因为这类课题主要是针对生活中常见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的,这对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很大的帮助。
4.3 文献综述类
生物学素养的内涵之一就是通过对生物学知识的发生过程的了解和对生物科学发展历程的把握,形成生物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质疑假设、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科学思维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选择一些专题,让学生通过对有关资料、知识的查询,并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相关结论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综述报告的形式展示研究的成果,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生物学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和生物学思维的训练。如:在《遗传》教学开始之前两周,提出课题:“孟德尔与遗传学”、“DNA检测技术与刑侦破案”、“遗传工程与我们的生活”、“克隆生物的产生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等。
每个小组的综述报告在教学进行到相关内容时进行交流。例如,讲“DNA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的概念”之前,利用课前5分钟,让“DNA检测技术与刑侦破案”课题小组在课堂上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样,“孟德尔与遗传学”综述报告的交流放到“遗传规律”讲授前导出新课;“遗传工程与我们的生活”、“克隆生物的产生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综述报告的交流放到本章教学结束的时候,作为对这一章内容的总结和延伸。
4.4 创造制作类
根据课题提出的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创造性设计制作生物的宏观标本和微观标本(模型)、实物标本或模拟实验。如:制作小生态瓶、制作各种装片、制作各种动植物标本等。又如:学生提出收集津市的蕨类植物并制作成标本课题,课题组收集并查阅生物资料对其进行命名、制成标本等。
5、生物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本次课程改革,就是要以课程改革为载体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面对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教师角色应发生相应的转变。
5.1 从一次学习到终身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课题的多学科性等。要求教师不应只满足于“一桶水”而应是“一条流动的长江”。教师应树立变更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不断充实自己。不仅终身学习本学科内容,还要积极探索其他学科的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综合性的指导教师;同时也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分科走向跨学科,作为一群体联合起来对学生课题组进行指导。
5.2 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习的平等参与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教师成为知识的权威。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旧观念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失去了垄断地位。同时学习中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视野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样化。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也就失去了对学生所要学习知识的权威。
作为参与者,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要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中的一员,愿意无拘无束地一起交谈和讨论,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同时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5.3 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师的传统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科学文化的传授者。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主要在资料信息来源、思路点拨、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运用教师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以启发,但要做到“点到即止”和“授之以渔”,而不是提供“标准答案”和“授之以鱼”。教师还要做好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协调者,创设轻松的活动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证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
5.4 从教材的执行者到教材的开发者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择和研究的课题都应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与社区的联系更密切,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更贴近。教师应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开发研究性学习的教育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内,主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图书资料、视听材料、多媒体教学软件、实验室、校园环境和校内有专长的教师;二是校外,社区教育科技文化中心,科技馆、图书馆等;三是网络资源。教师不仅要了解情况,而且要敏锐地发现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充分挖掘潜在的教育资源,组织并指导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研究。
5.5 从仅注重学科教学到教学与科研并重
研究性学习就是类似于科学研究的一种学习活动,其实施程序与科学研究方法一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研究书,会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原来单一的学科知识无法适应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学科教学中围绕教材、资料和高考绕圈子的做法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只有教师首先走进研究性学习,科学、关注社会生活,开发研究课题,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另外,还要从事一些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并把一些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真正实现由“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6、生物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影响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在不经意的潜移默化之间,生物课堂渗透“研究性学习”教学后,与以往那种认为学习生物就是背几个概念、记几种生物的同学少了许多,生物课的听课情绪比以往高涨了许多。这也许就是“研究性学习”的影响吧。
6.1 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特别是学生都学会了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我在讲《生物的遗传》前,要学生举出自己熟悉的遗传类知识时,他们列举了一些遗传病和人类基因图谱知识介绍等。
6.2 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索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后,自己设计了许多种探究的方法,应该说也是学习方式的突破吧!
6.3 使学生学会了沟通与合作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特别课外搜集资料的过程,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者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又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6.4 发展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联系社会实际开展课堂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学习完《传染病》后,学生们针对今年暴发的禽流感自觉展开了相关的讨论,这无意识间的深化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黎建平.走进新课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料汇编.常德市教育局
2、郭永峰.张祥沛.生物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生物学教学.2004(1-2):16
[关键词] 太极扇 初中女生 身心健康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针对近几年学生体质逐年下降,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在初中的一些女学生中,的确存在着厌学体育的倾向,她们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随意借故请假,勉强完成任务,畏难情绪较大;考核只求及格,较少参加课外活动;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晒太阳怕出汗等。倘若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将势必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亦将直接影响到女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可是想真正开展初中女生体育教学,离不开对其身心特点的分析与研究。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的女生,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初中女生的生理特点。在生理上表现为皮下脂肪逐渐增厚,呈现出青春期的一些特点,即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身体形态上表现为身高、体重及胸围指标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心脏发育还不完善,心肌易疲劳,由于骨骼和肌肉发展缓慢,骨骼骨化过程尚未完成,身体的可塑性较大。但是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柔韧性及肺活量等身体素质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内分泌活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性腺活动加强,致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因此,女生的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动作相对迟缓。身体机能方面则表现出近视率逐年增高,身体抵抗能力逐年下降。种种现象表明,初中女生的身体健康正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如何提高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初中女生的心理特点。生理上的变化使初中女生的心理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很多女生由于身体脂肪的迅速增多,体型变得丰满或者臃肿,从而使得她们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做动作,尤其是体育课上表现尤为突出,表现出了害羞、自卑的特点。我们都知道,初中的女生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因此她们的情感比较含蓄、胆小内向、敏感多疑、自尊心过强;在意志上表现为害怕失败,畏惧困难,经受不起考验。总之,她们在体育课上就会表现为怕脏、怕累、怕晒、怕别人嘲笑、锻炼积极性不高。
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女生由于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变化,整体的身体健康水平有所下降,在人际关系、学习成绩、心理焦虑等方面也有困扰和烦恼,整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比较低低。并且初中的女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体育中考作为中考项目的一部分,让她们心理产生紧张感,在主观上,她们希望认真锻炼,在体育加试中考出好成绩。根据这样的心理特点,在理论课和平时练习时,向她们讲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绍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以提高女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初中女生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初中女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开展正确的体育活动,就能显示出体育活动的有益之处。而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太极扇有其独特的积极作用。
经常练习太极扇的人,其心肌纤维增粗,心室壁增厚,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脏的容量即每搏输出量增加。此外,还能改善动脉壁的弹性和韧性,是冠状动脉口径变粗,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持久锻炼,内气得以流通,周身放松,有利于毛细血管内外物质交换,促进组织对氧的利用,减少乳酸的蓄积,减轻疲劳,益于身体,可以增加膈肌及腹部肌肉的活动度和调节肋间肌的呼吸功能,使肺与胸廓之间的牵引加大,对五脏六腑起到“按摩作用”,太极扇练习运动强度较小。所以,太极扇练习对高心肺疾病危险的患者无害。太极扇练习时深长缓慢的呼气,对于降低呼吸道的阻力是十分有益的。太极扇运动员在长期的练习中,注重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引导人体进入最佳的生理活动状态,使舒血管物质增多,导致局部微血管血流量增多。太极扇运动员在定量运动中机体出现的较高的血氧饱和度,同太极扇运动对血管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太极扇练习负荷较小,强度不大,太极扇这样的运动方式比较适宜于进行健身、康复的需要。即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少儿,也可通过太极扇练习,并结合游泳等活动,改善体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活动与健康关系密切。乐观向上的心境有益于健康,而过度的喜、怒、哀、乐、悲、恐、惊等心情都会给健康带来危险。太极扇具有“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其中在养心方面,要求清净无为,不苟求自我,泰然处之的自足心态。通过自我意念控制,使身体和精神获得最大程度地放松。太极扇修炼到一定层次,每一次演练都力求是人生的自我感悟,人性的自我净化,人格的自我完善和内心的自我更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是达到太极扇对心理调节的最高境界。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只重视太极扇的强身健体的功能,其实太极扇能有效地磨练人的精神,发现人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心理平静下来,太极扇的演练本身也是一个意志行为过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不断提高水平的同时,也不断发展自己意志水平。在人格方面,使人变得刚毅、开朗、乐观,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学会解决动机斗争的矛盾;使自己的个性倾向更趋于成熟。太极扇活动还能增加人与人之间互相接触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人的心理不是孤立的,心与身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尤其是现在中学的女生,她们面临着快节奏的生活,人际关系比较紧张,心情急躁,感情容易冲动。太极扇活动持久而又有耐力,从而增加自我控制能力,使情绪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摘要]在对国内外顾客忠诚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业的特点,构建了旅游地顾客忠诚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旅游地顾客忠诚的度量指标和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旅游地顾客忠诚不仅表现在重游行为上,还包括旅游者的正面口碑宣传和推荐作用;(2)顾客感知质量、顾客感知价值、旅游动机、顾客满意是旅游地顾客忠诚的4个驱动因素,对顾客忠诚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旅游地;顾客忠诚;结构方程模型;桂林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0―0033―06
1引言
顾客忠诚(customer loyalty)是指顾客重复购买产品或服务的行为或意图(Hawkins et al,1995)。相关研究表明,开发一个新顾客是保留一个老顾客的成本的7倍。顾客保有率每提高5%,就会带来25%―85%的利润的增加(Richard&Larry,1996)。忠诚的顾客除了趋向于重复购买之外,还能够主动向亲朋好友传递好的口碑、为企业推荐新的客源。因此,忠诚的顾客是产生价值和收益的源泉、是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保障。
目前,国内外关于顾客忠诚的研究十分活跃,但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有形产品领域,对于旅游地顾客忠诚的研究相对较少(Oppermann,1997;Yoon&Uysa,2005),吉特尔森、克若普顿(Gitelson&Crompton,1984)以及丹奈尔等(Darnell&Johnson,2001)分析了旅游地顾客重游行为的原因;奥博曼(Oppermann,1997)、李特温等(Litvin&Ling,2001)探查了旅游地一次游顾客与重游顾客之间的行为差异;特芬博切尔等(Tiefenbaeher,Day&Walton,2000)研究了可进人性、物质与文化环境、社会背景、旅游地知名度等因素对顾客重游行为的影响;永恩和乌伊所(Yoon & Uysal,2005)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分析了旅游动机、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之间的因果关系。国内目前对于旅游地顾客忠诚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邹益民、黄晶晶(2004)探讨了自然旅游景区顾客忠诚度的培养;邵炜钦(2005)对旅游地顾客忠诚机制进行了初步定性分析。纵观国内外旅游地顾客忠诚的研究现状,在内容上比较零散,缺乏对旅游地顾客忠诚的形成机制的系统探讨。此外,实证研究的缺乏也是目前旅游地顾客忠诚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鉴于此,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旅游业的特点,尝试构建旅游地顾客忠诚结构方程模型,并以桂林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旅游地实施顾客忠诚战略提供科学指导。
2相关文献回顾
2.1 顾客忠诚的内涵
自1923年克普兰德(copeland)首次提出忠诚概念以来,目前有关文献中关于顾客忠诚的定义超过200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观点:
(1)行为忠诚(behavioral loyalty)。以杰克比和切斯那特(Jacoby & Chestnut,1978)等为代表,主要从高频率的重复购买行为的视角来理解忠诚,通过对顾客购买比例(proportion of patronage)、购买顺序(sequence of purchase)和购买可能性(probability ofpurchase)进行测评从而度量顾客忠诚。
(2)情感忠诚(attitudinal loyalty)。以爱吉森和费西宾(Ajzen & Fishbein,1977)等为代表,认为顾客忠诚应该是情感态度的忠诚,态度取向代表了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积极倾向程度。
(3)行为和情感结合忠诚(integration of thebehavioral and attitudinal loyalty)。以迪克和巴苏(Dick&Basu,1994)等为代表,认为真正的顾客忠诚应该是伴随着较高的态度取向的重复购买行为。
以上3种观点的分歧之处在于顾客忠诚是一种重购行为还是一种情感取向。奥博曼(Oppermann,2000)、泊斯特玛等(Postma & Jenkins,1994)的相关研究表明,由于旅游产品的特殊性、旅游动机的复杂性,以及旅游活动的实现会受到时间、距离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应将旅游地顾客忠诚简单的理解为一种重游行为(repeat visit)。顾客对于旅游地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取向,如正面口碑宣传(positiveword of mouth)、推荐行为(recommendation)等均是顾客情感忠诚的表现,在对旅游地顾客忠诚进行度量时应予以考虑(Postma & Jenkins,1997;Bramwell,1998;Oppermann,2000)。
2.2顾客忠诚驱动因素
2.2.1 顾客感知质量(customer perceived quality)
顾客感知质量是指顾客在购买和消费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对质量的实际感受和认知。顾客感知质量对于顾客忠诚的驱动作用已被一些研究所证实。布尔丁等(Boulding et a1,1993)发现,服务质量与重购行为及推荐意向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瑞伊特等(Ruyter & Bloemer,1999)通过对保健业、快餐业、游乐园等行业进行研究,认为感知质量是顾客忠诚的驱动因素。其他研究(Aaker,1996;Berry,2000;白长虹、刘炽,2002;陆娟,2005)也表明,顾客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个人体验是决定顾客忠诚的关键因素。
2.2.2 顾客感知价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顾客感知价值是指顾客在购买和消费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对所支付的费用和所达到的实际收益的体验。西方的一些研究表明,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的重复购买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并进而加强了顾客忠诚。布莱克维尔等(Blackwell,Szeinbach&Barnses et al,1999)提出了价值一忠诚度模型,认为感知价值由感知利得、感知利失和个人偏好组成,并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感知价值对顾客再次购买行为起决定性作用。麦克道格尔等(Mcdougall,Gordon&Levesque et al,2000)研究发现顾客感知价值与服务质量共同决定了顾客满意度,并进而对顾客忠诚构成影响。
2.2.3 旅游动机(tourism motivation)
旅游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人的旅游行为的内在动因或动力。目前关于旅游动机研究被普遍认同的是推一拉理论(Dann,1981),该理论认为动机按照成因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内在需求一心理类,被称为“推力”,用于解释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在原因,如逃避现实、休闲放松、强身健体、探险求知、社会交往等(crompton,1979)。另一种为外在刺激一目标类,被称为“拉力”,它与旅游地对旅游者形成吸引力的自身属性相联系,这些属性包括自然景观、休闲设施、文化氛围、节事活动、购物、餐饮等。
相关研究表明,旅游动机与旅游地顾客忠诚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吉特尔森和克若普顿(Gitelson&Crompton,1984)在对旅游地顾客重游行为进行分析时,发现情感依附、获取知识、向他人进行展示等旅游动机是促使游客产生重游行为的内在原因。英国旅游理事会与英国旅游局(English Tourist Board&British Tourism Authority,1997)的研究报告表明,基于探亲访友目的的旅游者在重游顾客中占75%。永恩和乌伊所(Yoon & Uysal,2005)通过对地中海沿岸的塞浦路斯岛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旅游动机与顾客满意相关并进而影响顾客忠诚。
2.2.4 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
在探讨顾客忠诚的驱动因素研究中,顾客满意是被学术界较早提出的用于解释顾客忠诚的理论。根据奥立佛(Oliver,1980)的期望一差异模型(expectation-disconfirmation model),顾客满意是指顾客把对产品的感知效果与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顾客满意度越高,购买越多,其忠诚度越持久。目前,学术界对此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即顾客满意是顾客忠诚的前提条件,顾客获得连续不断的满意消费经历后,就有可能由满意顾客变为忠诚顾客(Bitner,1990;Oliver,1999;连漪等,2004;汪侠等,2005)。
3 旅游地顾客忠诚概念模型
以上关于顾客忠诚的内涵以及驱动因素的研究为旅游地顾客忠诚模型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根据消费者行为学以及顾客忠诚理论的主流观点,结合旅游地顾客忠诚的特性,构建了旅游地顾客忠诚概念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它由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两个部分组成(图1)。
3.1 结构模型
图1中各椭圆形之间的路径关系构成了结构模型,它包含5个变量,分别为顾客感知质量、顾客感知价值、旅游动机、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其中顾客感知质量、顾客感知价值、旅游动机、顾客满意为顾客忠诚的前提变量(驱动因素),在前提变量的驱动作用下,产生顾客忠诚这一结果变量。
根据结构模型,提出以下7个假设:H1:顾客感知质量对旅游地顾客忠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顾客感知价值对旅游地顾客忠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旅游动机对旅游地顾客忠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4:顾客满意对旅游地顾客忠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假设旅游地顾客忠诚的各驱动因素之间存在以下关系;H5:顾客感知质量对顾客满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6: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7:旅游动机对顾客满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2测量模型
图1中各椭圆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路径构成了测量模型。因为顾客感知质量、顾客感知价值、旅游动机、顾客满意、顾客忠诚均为潜变量(latent variable),无法直接计算,需通过观测变量(observed variable)对其进行度量。在文献回顾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业的特点共设计观测变量28个。(1)从餐饮(x1)、住宿(x2)、交通(x3)、游览(x4)、娱乐(x5)、购物(x6)、整体环境(x7)7个方面对顾客感知质量(ξ1)进行度量;(2)从顾客对总成本的感知(x8)、顾客对总价值的感知(X9)、顾客对价格价值比的感知(X10)3个方面对顾客感知价值(ξ2)进行度量;(3)从推的因素和拉的因素两个方面对旅游动机(ξ3)进行度量,其中推的因素为逃避日常生活(X11)、探亲访友(X12)、增长知识(X13)、放松身心(X14)、寻找成就感(X15)、寻求乐趣(X16);拉的因素为宜人的风景与天气(X17)、文化氛围(X18)、接待设施(X19)、游览娱乐活动(X20)、友好居民(X21)、安全性(X22);(4)从总体满意度(Y1)、与理想中旅游地的比较(Y2)、与期望中旅游地的比较(Y3)3个方面对顾客满意(η1)进行度量;(5)从重游行为(Y4)、正面口碑宣传(Y5)、向他人推荐(Y6)3个方面对顾客忠诚(η2)进行度量。
4 实证研究
4.1 研究方法
以桂林旅游者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对前文构建的旅游地顾客忠诚模型进行检验。
首先,采用问卷预调查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小样本分析,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对相关性低的观测变量进行剔除。问卷设计的思路是将旅游地顾客忠诚测量模型中的28个观测变量转化具体的语句项目(item),量表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five-point Likert scale)(表1)。问卷预调查于2005年10月上旬在桂林火车站进行,调查对象为在桂林游览后准备返程的旅游者。预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份,有效回收率为89.17%。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缺失的数值用列表删除法(listwise deletion)进行了处理。信度分析的结果发现,5个潜变量的可靠性系数(Cronbacha)最小为0.78,最大为0.965,表明设计的度量项目是合适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 度分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analysis)方法,把特征值1作为标准进行数据截取,并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以因子载荷大于0.4为标准对观测变量进行选取,经整理,发现有3个变量的因子载荷低于0.4,分别是寻求乐趣(X16)、文化氛围(X18)和安全性(X22),根据结果对这3个观测变量进行了剔除。
在预调查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重新设计。正式问卷调查于2005年10月中旬在桂林的象山公园、芦笛岩、帝苑饭店及火车站等处进行,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47份,有效回收率为86.75%。同样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对缺失的数值用列表删除法进行了处理。采用LISREL统计软件根据二阶段测试方法(the two-stage testing progress)先对旅游地顾客忠诚模型中的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检验测量模型的综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收敛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和判别效度(discriminate validity)。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the maximum likelihood)对结构模型中的路径系数进行估计。最后进行旅游地顾客忠诚模型的整体拟合度检验。
4.2 结果分析
4.2.1 测量模型分析
通过对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观测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介于0.53―0.92之间(表2),符合因子载荷大于0.4的标准,说明各因子对测量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用标准化因子载荷和各观测变量的测量误差方差对潜在变量的综合信度进行计算,结果在0.83和0.92之间,均大于0.7,反映了观测变量量表内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测量模型的会聚效度可以从潜在变量的平均变异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来进行判断,表2中5个潜变量的平均变异抽取量在0.57―0.67之问,大于O.5的最低标准,因此测量模型的会聚效度较为理想。测量模型的判别效度可从潜变量的平均变异抽取量的平方根与该潜变量与其他潜变量的相关系数比较的结果进行判断,结果表明,每个平均变异抽取量的平方根均大于该潜变量与其他潜变量的相关系数,显示出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判别效度。
4.2.2 结构模型分析
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结构模型中各隐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前文提出的7个假设基本是正确的(图2)。在旅游地顾客忠诚的4个驱动因素中,顾客感知质量、顾客感知价值、旅游动机、顾客满意均对旅游地顾客忠诚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的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0.72),旅游动机次之(路径系数为0.61)。此外,在旅游地顾客忠诚的4个驱动因素之间,顾客感知质量、顾客感知价值与顾客满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旅游动机虽然对顾客满意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路径系数为0.13)。
4.2.3 模型整体拟合度检验
运用LISREL统计软件对旅游地顾客忠诚模型进行拟合度(goodness of fit)检验。衡量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的指标有拟合优度的卡方(chi square)检验X2、近视误差的均方根RMSEA(root mean squareerror of approximation)、拟合优度指数GFI(goodness offit index)、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adjusted goodnessof fit index)、规范拟合指数NFI(normed fit index)、非规范拟合指数NNFI(non-normed fit index)。班特勒(Bender,1992)认为如果X2/df0.90、AGFI>0.90、NFI>0.90、NNFI>0.90,则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地顾客忠诚模型的拟合度指数中X2/df=1.15、RMSEA=0.04、GFI=0.963、AGFI=0.955、NFI=0.925、NNFI=0.946,各指标均显示旅游地顾客忠诚模型具有较好的对数据的拟合能力。
5 结论、意义及展望
5.1 结论
在对国内外顾客忠诚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业的特点,构建了旅游地顾客忠诚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较好的对数据的拟合能力。研究表明:
(1)旅游地顾客忠诚是行为忠诚和情感忠诚的结合,不仅表现为旅游地顾客的重游行为,还包括顾客对于旅游地的积极态度取向,如正面口碑宣传、推荐行为等。
(2)顾客感知质量、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满意、旅游动机是旅游地顾客忠诚的4个驱动因素,与顾客忠诚之间均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的影响最大,顾客满意度越高,顾客对旅游地的忠诚度越高;旅游动机对顾客忠诚的影响也很显著,总体来说,“推”的因素的作用要大于“拉”的因素的作用;顾客感知质量、顾客感知价值不仅对顾客忠诚有着直接的正向影响,还通过顾客满意这一变量间接地对顾客忠诚起着影响作用。
5.2研究意义
(1)有助于科学了解旅游地顾客忠诚的内涵,走出传统的“旅游地顾客忠诚即指重游行为”的狭隘认识误区,使得旅游地在注重提高游客重游率的同时,更加重视旅游者的口碑宣传和推荐作用,更好地实施旅游地营销策略。
(2)有助于全面了解旅游地顾客忠诚的驱动因素,准确把握各因素与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旅游地实施顾客忠诚战略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
5.3研究展望
旅游地顾客忠诚模型的构建和检验,基于一次实证研究所得数据进行模拟是不够的,对于不同类型的旅游地来说,影响顾客忠诚的因素及其影响作用可能会有所差异,本文所构建的旅游地顾客忠诚模型是否具有普适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进行论证。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探讨不同类型的旅游地顾客忠诚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使得研究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2)研究旅游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顾客忠诚的驱动因素,探讨各驱动因素在不同阶段对于顾客忠诚的影响有何不同,将研究由静态推向动态。
致谢:本文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得到赵玉宗、彭等同学的热忱帮助,特致谢意!
当前,进行“小课题”探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布置作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美国,小课题称为Project,在教学材料中,有很多Projeet。学生会非常有兴趣地完成这些小课题。在完成小课题时,学生往往通过合作交流能够取得课堂教学达不到的学习效果。目前,我国学生小课题的探究,也受到极大的重视,正逐渐成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法。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下去,时间可以延续几周或几个月,这就是“长作业”,长作业是课题学习在课外的延续。小课题长作业的形式是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种新尝试。
一、在信息技术课中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从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因此采用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就是水到渠成的途径。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适当采用小课题研究的形式亦可突出信息学科的实践价值。
2.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需要看
学生素质发展过程一方面体现为体魄的强健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体现为心智的发展,而心智的发展是以学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基础性学力要实现3个目标:价值或信念、态度和方法、知识与技能。而小学生的表现欲都比较强,有自己的不同想法和看法,需要有一定的场所、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为教学工作者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理念和团结合作精神。所以小课题长作业形式特别符合学生心理的年龄特征。
3.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看
学习可分为两种,即接受性学习和感受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学习的是表达性知识的学习,这种学习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系统来实现;学习的是前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描述解释和经验,是人类经验科学的成果,所以不需要学习者事事亲身经历。
感受性学习,可分为体验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通过学习者亲身参与和互动,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掌握某些技能、策略,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而发现性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它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事实或材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科学实验等科学研究的手段,获得问题的解决,并且进行交流、检验和评价的过程。
虽然当前教学中“接受性学习”还不可能完全否定,但是学生只通过“接受性学习”是远远不能发展个性的,因此更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感受性学习”,两种学习的更替更适合当今教学。
鉴于此把“小课题研究”形式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以补充信息技术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小课题的设计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对学生发展具有价值的课程,本身就是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创生的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小课题的设计的过程也应该是动态生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决定了其主题、活动方式、活动过程,都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他们的现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的主题,从而自主确定或选择的。在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学生又从他所能接触的情境和资源中收集解决问题的资料,并且自主地制订活动方案或活动计划。然而课题从何处来?如何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有意义的课题呢?
1.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小课题研究
首先,当然是从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中选题。信息技术课的随堂练习一般是让学生模仿练习,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面对新问题时显得手足无措,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差。而“长作业”可以提高学生学科整合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在一定的赏识激励机制下实现教学成果的最优化。“长作业”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要求学生经过一段实践的工作完成,这段时间可以延续几周或者几个月。可以说“长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
如在学生掌握“文字处理”单元可用“我与网络世界”“我的老师”为题目完成习作,输入文字,编辑排版,排印文稿或上交电子文稿。“画图”单元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迪士尼明星大聚会”“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为主题创作作品。教学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可布置学生用两周时间完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以“迎接青奥会”为大主题的电子演示文稿,学生为了完成这一课题,查阅资料,确立小主题,编写小文章,绘画小插图、小动画,设计排版,制作幻灯片,在完成过程中,他们或同学问相互讨论学习,或请教不同学科教师,或到图书馆,或上互联网……对于这样的课题研究和作业,学生在参与积极性、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整合应用、能力锻炼发展等方面,都不是课本上任何的上机练习题所能比拟的。最后评析作品时,学生那掩饰不住的成就感和喜悦往往尽现在脸上。
其次,结合其他学科任务选题,学生不仅兴趣十足更可以减少课业负担,如教学“邀游因特网”单元时,教师启发同学回忆,上语文课《海底世界》时,教师让学生搜集海底世界的资料,同学们用了好多方法,如看杂志、买书、请教父母等,但搜集到信息并不多。教师接着介绍因特网包罗万象,具有海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查找,将会有哪些收获?学生们顿时跃跃欲试,运用关键词搜索,下载图片和文字,保存网页等多种操作都学得兴趣盎然。
2.在学生家庭或社会生活中选题
在经历了与教材内容项联系小课题研究后,学生已经熟悉这种活动的情况下,可由教师根据对学生课外生活的了解提出研究的课题,这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互相切商,指导学生修改,以达到做一个有意义的小课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前,应该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
进行筛选,从中选出比较贴近生活并且通过调查询问、查找资料等办法容易完成并确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如“南京古地名研究”“十里秦淮”“跟近视说‘不’”“南京云锦”等。孩子们看到这样与他们生活联系紧密的课题,都非常有兴趣,完成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3.学生自主选择的小课题
这是小课题研究活动的高级阶段。让学生把生活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写出来,并加以研究,这样能保证研究的内容符合他们的兴趣。但是这个阶段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保持有一定意义的前提下提供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手段等帮助。学生开展活动时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研究中遇到比较复杂的统计方法等。教师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要做好必要的技能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小课题研究的成效。
4.结合各种活动与竞赛选题
在学生的生活中,不时会出现一些精彩的活动,有些特别有意义。结合这样的活动布置给学生一些长作业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开学时笔者向大队辅导员了解本学期大队活动,发现有一个“爱心跳蚤市场”很有意思。是让孩子们捐出不用的玩具、文具,以班级为单位在校园里出售,所得善款捐助给灾区小朋友。于是笔者给3~6年级布置出海报的任务。要求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商店海报的样式,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出一期关于“爱心跳蚤市场”的海报,最好的作品可以在活动期间张贴。
活动结束后,我们还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别人的长处,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并展示自己的各种能力。
另外,结合一年一度的全国电脑制作比赛和南京市网络文明夏令营活动,我们也可以半功利性的带领孩子们制定主题,完成作品制作。这样既让孩子得到了大赛的锻炼,又不额外加重孩子的负担岂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总之只要注意观察生活,适合做长作业的小课题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当然,从不习惯到熟练掌握出题技巧我们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有心为孩子的发展去努力,笔者相信坚持下来我们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对课题作业的评价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克里文(scriwn)提出评价的定义是:“决定事物、产品或过程的优点和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是指收集教学系统各方面的信息并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的过程。长作业当然也需要评价,以调节和改进课题设计,使得教学过程朝着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行。
评价时借助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测验调查、观察等几种。而对长作业的评价笔者更倾向于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面向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当学生利用一切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时,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强化;面向学习过程的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完成以后进行的,评价要给出成绩、评定能力。无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我们都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1.利用作业分析的方法进行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作业分析这种评价方法由来已久。教师在用这种方法时不仅能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过程,甚至可以评价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并借此改进教学。在信息技术长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学生个人或小组针对某一主题独立完成任务,并以成果(如电子作品、研究报告)的方式提交作业。在这种学习模式中,作业(成果)分析这种评价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并不只是作业提交上来才开始判别的,其实它贯穿于整个作业完成的过程之中,体现在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完成作业和分析作业的各个环节里。
2.利用学习契约进行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习契约就是一份由学习者拟定的书面资料,清楚载明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程序和方法,学习的时间以及评估的方式等,以详细规范教、学者的职责。简单地说就是:学习者与帮促者(专家,教师或学友)之间的书面协议或者保证书。
“契约学习”的主体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自。契约学习可以说是学习者与教学者双方持续不断,一再商讨的协议过程,特别强调教学双方在做出决策中的相互关系及学习者对学习结果的自我评定制订学习契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习者规划学习的能力和加强学习者自我学习的责任心。
学习契约作为一种评价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能有效提高教学评价的效度。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化学习评价的有效工具,通常比较关注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产品的评价。在信息技术小课题长作业的学习中,将学习契约运用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将有益于提高评价的效度。如在基于Blog技术的电子学档中引入学习契约,与教师/专家评价、作品提交、自评信息、互评信息、反思信息、网络学习记录等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电子档案。在完成整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依据学习契约中所确定的目标、依据及标准,结合电子学档的各种学习过程记录,评价反思自己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的任务,将获得更高的评价效度。
3.在评价中的注意点
(1)在教学进行前提出预期
在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任务往往是真实的,而学生又具有较大的自和控制权。为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途,在教学进行前,预先通过提供范例、制定评价量规、签订学习契约等方式使学生对自己要达到的结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将是非常有效的。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主动地使自己的工作与任务的预期要求看齐。
(2)评价要基于学生在实际任务中的表现
在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组织者要尽可能地从“真实的世界”中选择挑战和问题,并在评价时关注学生在实际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展示表达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习热情和纪律、信息规范和准则、诚信意识和行为以及评价的能力。评价的重点要放在如何使学生的这些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上,而不仅仅是判断学生的能力如何上,真正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和“评价学习过程”的原则。
(3)评价是随时并频繁进行的
既然过程性评价是一个进行中的、嵌入的过程,那么它也应该是随时并频繁进行的,目的是衡量学生的表现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及时改变教学策略,或者要求学生改变他们的学习方法及努力方向。事实上,评价是促进整个学习发展的主要手段或工具。
(4)学生对评价进程和质量承担责任
要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学生需要有机会制定和使用评价的标准,使他们在思考和反思中发展自身的技能。学生应该知道如何回答和解决诸如“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已经取得了进步?”“我们如何才能得到提高?”“我们怎样才能达到优秀?”之类的问题。因此,只要有可能,就要尽量鼓励学生进行自评或互评,并使他们对评价的进程和质量承担责任,从而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5)尽量减少评价者的评价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