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李清照《声声慢》色彩美意识的渊源
1.非凡的身世背景
讨论李清照的强烈色彩美意识的渊源,就不得不关注李清照的身世背景。李清照出生在一个颇具名望的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是一位博学而又有多方面才能的人,其母王氏,也是一位通文墨的大家闺秀。生长在这样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耳濡目染,使李清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婚后,与丈夫赵明诚的恩爱生活和共同爱好,更发展了李清照的广泛才能。在丈夫的影响下,李清照非常精于书画鉴赏,李清照对于书画的鉴赏是有独到见解的,这些,对于她“词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李清照的词富有绘画美,其以画入词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富于色彩美。因此,可以说独特的身世背景孕育了李清照强烈的色彩美意识。
2.晚年的悲惨遭遇
李清照的情感分别经历了早年的快乐与晚年的哀伤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早年的生活无忧无虑与晚年的国破家亡夫死是造成李清照情感变化的重要原因。我们阅读她的不同阶段的词作,就能发现她的小词往往有着不同的色彩美追求。尤其是晚期的遭遇使她的用墨近似痛苦的泼洒,往往给人以彤云密布般的压抑与疾风骤雨般的急迫。
二、李清照《声声慢》色彩美意识的体现
《声声慢》是李清照用人生的痛苦尽情泼墨的范例:
此时着墨十分暗淡,即使是本来很热烈的色调也经过她的巧妙处理染上了一种灰色的色调,那种颜色已不是单纯色,已成了一种复合的色彩,她的心绪也变得复杂起来,不像少女时期那样单纯活泼。经历太多的悲欢离合,国破家亡,使她对人生的理解也变得复杂深刻。
1.彤云密布般的笔调
在这首词的开篇就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叠词,虽未直接写色彩,然而,确定了本词用墨暗淡的基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进一步进行烘托,无论是“黄昏’还是“黑”都选取了低沉的色彩,传达了一位女子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孤寂、凄清的心绪。颜色的运用简直使人喘不过气来,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词人当时的境遇就像这阴暗的色彩一样,沉重、无奈。
2.疾风骤雨般的力度
疾风骤雨是用来形容这首词上阙的用墨节奏和力度的,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的运用,就像密集的雨点一样,骤然而至,既猛又急,这种用墨,造成了一种极为紧张和压抑的气氛。我们仿佛看见李清照在用力的泼洒,这样的泼洒表现当然表达她的当时的心境,同时也似乎是她的一种对愁苦的奋力的发泄。
李清照正是通过传统的固定的情感积淀和审美积淀,把颜色发挥运用到了极致,使色彩在它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结合颜色与人已经建立的价值关系并融入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合理搭配色彩,把一幅幅用文字勾勒的图画生动地呈现给后人,把自己的情感悄无声息地传达给每一位读者。
三、李清照词作色彩美意识的形式美价值
色彩是艺术作品的重要形式因素,它融于形象整体之中,成为表现作品内容的手段,但其本身仍然能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对象,为我们所欣赏。所以探讨李词色彩追求的这方面的形式美价值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读者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在读李清照的词的时候,即使我们并不太理解词具体表达的内容我们也会产生一种模糊的娱人眼目的视觉效果。虽然李清照创作了像《声声慢》那样凝重、暗淡的作品,但是总的来说,李清照的大多数词作的色调无论是暗淡的还是热烈的,无论是活泼的还是凄清的,都不会使人产生一种极度恐怖或极度兴奋的情感体验。她的词的用墨总体风格是柔和的细腻的纡徐和缓的,不是喷薄的夸张的。这是李清照巧妙使用丹青的高超技术,合理地利用了色彩的调配规律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官,形成的最直接的审美效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通行注本所选的李清照《声声慢》词,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所选文字,该书注其出处为:“选自《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然查徐培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李清照集笺注》,与教材文字有两处不同:“怎敌他、晚来风急”句中“风急”作“风力”;“如今有谁堪摘?”句中“堪摘”作“饮摘”。①然,较之“风力”,“风急”更具动感,更能衬托词人凄寒的心境。“恢摘”之“忺”系宋词常用字,义为高兴。“不高兴摘”和“不忍心摘”语意上有细微的不同。较之“忺摘”,“堪摘”更为准确地摹写出词人对“憔悴”黄花怜之亦自怜的心态。此外,标点,特别是感叹号,也存在与出处不一致的情形。又,人教版的《声声慢》“选自《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经查对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教材同样存在用字、标点与选本不一致的情形。入选教材的诗词,自以流行注本所选为佳。教材择善而从无可厚非,但为严谨起见,注释宜做如下说明:个别词句从通行注本。
若通行注本作品的文字存有争议,教材如何择善而从就不妨探讨一下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晚来风急”又作“晓来风急”。唐圭璋《读李清照词札记》:“此词上片既言‘晚来’,下片如何可言‘到黄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语重复,殊不可解。若作‘晓来’,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从字顺,豁然贯通。“晓”“晚”二字之区别何在?“晓来风急”乃写一整天情事,“晚来风急”则写一晚间情事。《声声慢>所写实事有:饮酒浇愁、秋风送雁、黄花落地、雨打梧桐。这些事,不太可能完全发生于“晚”“黄昏”这同一时空条件之下。例如,古人于卯时饮酒称“卯酒”,亦名“扶头酒”,便在晓时。“雁过”和“细雨”不太可能同时,“雨”中飞雁毕竟少见。而“风急”和“黄花”存在因果联系:正因“晓来风急”,方才有“憔悴”“黄花堆积”。《声声慢》的叙事,是按照拂晓、白天、黄昏、天黑的时间线索展开的。说《声声慢》写女词人一整天的活动,符合词作的内在肌理。故比较权衡,当是“晓来风急”吻合词境。在这一点上,教材倒不妨择善而从。
此词声誉鹊起,被评家视为李清照代表作,主要原因在词中所用二十个叠字。古今各种赏析文字对《声声慢》所用叠字赞誉已多。其中,尤以傅庚生的分析最为细腻:“良人既己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寻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
但傅先生的分析基于“良人既已行”这一判断,于词作实无内在的依凭。教者往往仅仅注意词篇中运用大量叠字,对全首不同寻常的艺术特色反而有所忽略。此种情形,从教材的引导可见端倪。人教版教材要求“研讨”开头三句“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④,苏教版教材要求“讨论”“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⑤,理解词境,殊不在此。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叠字上,不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略了此篇不同寻常的艺术特色。这种情形,诚如叶嘉莹所说:“一般人只知道赞美李清照的《声声慢》 -词在开端连用了十四个叠字,实在只是从皮毛上的一种认识而已。”⑥
《声声慢》之情感,唯历经沧桑之女子能有之;《声声慢》之笔墨,唯才华横溢之词人能出之。故教学此篇,不可忽略全篇不同寻常的艺术特色。所谓顾及全篇的“特色”,乃指此篇独有,而他篇无有,或鲜有,或未能臻于此词意境者。此方为教学应当着力之处。笔者体会,此词艺术特色的欣赏应注重三个方面。
所当注重者之一,情景关系的处理。缘情布景,情随境迁,景有层次的变化,情有微妙的不同,终归结于一个“愁”字。试做全词情景联系的检索。“寻寻觅觅(情:惘然若失),冷冷清清(景),凄凄惨惨戚戚(情:凄惨忧戚)。乍暖还寒时候(景),最难将息(情:叹老伤衰)。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情:寒意难敌)、晚来风急(景)!雁过也(景),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情:思旧怀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景),如今有谁堪摘(情:落寞凄怆)?守着窗儿(景),独自怎生得黑(情:茕独凄惶)。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景)。这次第(景之总述),怎一个愁字了得(情:愁之总括)!”综观全词,层层画面无不染上秋愁之色彩,心理起伏皆与景物更迭发生着密切的配合,在心境与物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愁绪愈积愈浓,最后达到难以遏制的地步,化作“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声令人九曲回肠之哀叹。
所当注重者之二,意境的营造。从整体意境构思看,词人进行的是一种“滚雪球”式的推进描写。“风急”“雁过”“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这些典型意象组成了一幅幅凄凉的图景,着力地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无处摆脱的凄苦心情。这里,不使用一个典实,不抹上一点粉泽,只是一个历尽风霜无所适从的女词人,把从早到晚所感受到的情境做了如实的描绘。瞩目全篇,无一字无一句无一事无一物不是在抒发愁情。风急雁来、黄花憔悴,已经足够牵动女主人公的无限愁绪,而“守着窗儿”聆听不停敲打梧桐树叶的连绵细雨,“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恼人的声响更是声声锤击着词人凄冷的内心。一系列特写镜头组成了一幅幅悲凄画面,种种惹人愁思的景物,不断加浓女主人公内在的愁绪,女主人公如泣似诉的形神姿态,于幅幅画面中宛然可见。
所当注重者之三,韵律声调的美妙。首先是用险韵。清代万树《词律》:“观其用上声、入声,如‘惨’字、‘戚’字、‘盏’字、‘点’字、‘滴’字等,原可做平,故能谐协,非可泛用仄字而以去声填入也。’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辑》:“其秋词《声声慢》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真不许第二人押也。”⑧第二人倒是有的,辛弃疾《贺新郎》“马上琵琶关塞黑”之句当可与之媲美,但宋词中毕竟少见。至于舌、齿两声的运用,则可说是独步南宋词坛。对此,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有一具体而微的分析。“用舌声的共十五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且齿声的四十二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写自己忧郁惝恍的心情。”全词诵读朗朗上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波澜起伏,富于音乐之美。
三
很少读到对<声声慢》的批评。但古今评家批评之声并非没有。这些批评是否有理,值得一评。首先是质疑叠字的运用。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十四叠字不过造语奇隽耳,词境深浅,殊不在此。执是以论词,不免魔障。”⑩叶嘉莹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八个字不错……后面六个字‘凄凄惨惨戚戚’就不免给人以叠床架屋的感觉了。”笔者认为,不以叠字论词,无疑是正确的;进而否认《声声慢》叠字运用的成功,不免偏颇。此词叠字的运用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试看唐代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菊》),被人讥为笑柄。元人乔吉《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效颦之作,游戏之语,读之全无意味。叠字本身即具锻炼堆砌性质,吻合词境,气脉贯通即可。“叠床架屋”之说,是不是一种苛评呢?
其次是指责词作“伧气”。所谓“伧气”,指粗俗之气。清代许昂霄《词综偶评》:“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殊不可解。”孙致弥《词鹄>则云:“《声声慢》叠用三‘怎’字,虽日读者全然不觉,究竟敲打出来,终成白璧微瑕。”笔者认为,“伧气”一说反映的是评家不同的雅俗眼光,却不是评判词作高下的标准。《声声慢>不用一个典故,且以口语入词,明白如话,令贩夫走卒皆可听懂,又本色当行,格高韵绝,浑然天成而毫无粉饰之迹,应当说是达到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至于“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5句中的“怎”字,皆以反诘句式加强语气,以纵恣之笔墨抒写悲怆之情感,词人凄惨悲戚之心境似可触摸。“怎”字三用,虽字面相犯,但既然“读者全然不觉”,不正可以说明作者的用词是十分精当的吗?
再次是认为歇拍系“没要紧语”。清代王又华《古今词论》引张祖望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没要紧语也。’对此,叶嘉莹解释道:“李清照《声声慢》词的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虽是白话,但却犯了一个毛病,那就是说明的成分太多了,因为文学是要‘表现’而不是‘说明’的。忧愁是不需明说的,表现出来就好了。’,笔者认为,词人之“愁”,如前所述,包含着“难以捉摸”的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解读的空间。“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一句反诘语,说明女主人公在这“愁”字之外,尚有更广泛、更幽深的情绪未能包孕进去。这个“愁”字,表面看是一个“露”笔,实际上却是一个“藏”笔,颇具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何况,乍暖还寒、淡酒浇愁、北雁南飞、黄花满地、窗口守望、雨打梧桐,词人愁情之深、之浓、之广,在这些意境中虽有足够的“表现”,但缺失囊括主旨的点睛之笔。那么,在充分“表现”的基础上来一个“说明”,又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呢?
①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第1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②⑦⑧⑨转引自徐北文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第53、49、50、53页,济南出版社2005年。
③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第3页,北京出版社2003年。
附:驼铃声声敲心上,
黄沙漫漫显迷惘;
夕阳倦倦斜影长,
人生沧沧独自尝!
2013。04.29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提出了“陌生化”的理论,即采用改变、违反日常语法的特殊构造方式,即打破词语用法常规,或运用反常句式,使日常语言向文学语言转化。这样使读者感到“陌生”,产生“新”的感受,而且这样的文学的语言更有情趣,因此,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中,注重语言的“陌生化”,不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发学生的思考,是有助于感受到作者孕育其中的思想情感的。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开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者在阅读中就已经感觉到凄冷、不愉悦的情感。这上感觉恰恰是词人通过这独一无二的叠字形式传达给读者的。为此,读者会想,在这样清冷肃杀的季节里,词人寻寻觅觅什么?或许是瑟瑟秋风中的一缕温情,或许是一份来自远方的安慰,或许什么也没有寻觅到……这时,远离丈夫的李清照,现在找不到生存的依靠与希望。因此,诗歌最后写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啊,孤独、寂寞、痛苦、伤感萦绕在词人的心头,确实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到此,词人的情感得到集中的表现。
如,李白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在实际的生活中没有这种说法,而且不符合语法规则。而诗人这样写,就使诗歌语言“陌生化”了,虽不可理喻,但富有审美趣味,产生了“无理而妙”的效果。
又如,杜甫《秋兴》诗中的关键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如果按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诗句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样虽然“规范”了,不“陌生”了,意义明确了,但诗句的意韵也减少了。就是这样的诗句,我们同样感受到诗人所表现的香稻、碧梧为主的物质丰美的景象,比“规范”后更有情趣,更引人想象,引人思考。
总之,在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诗歌的语言特点,让学生进入诗歌,感受诗歌的美,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提高审美趣味、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理解能力。
??题记
你??李清照,身为宋朝官员李格非之女,出身书香门第。
金兵入侵,若不是出于对祖国命运和政治形式的关心,你也不会写出:
南来尚却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前刘琨。??这幽怨的诗句。
你的夫君??赵明诚,不幸在战乱中逝去,皇帝又弃城而逃。对于此你挥笔写下这首《声声慢》,我虽不知诗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你寻觅的是什么?只知你已是愁上心头。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已令你感到极为不满。
岁月的流水更是无情的冲击着你,洗尽你的锐气。就此你不再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生活的磨难,使你不得不放下那股傲气。
当你得知一代名将??岳飞,被人陷害入狱的消息时:
才放下眉头,又上心头。
你再一次沉默了。
你处于风雨,却不知风雨正叙说着你的故事。
你睡过,也曾梦过。梦见你走了许多路,也寻找到了希望。醒来一片徒然,仍是海棠依旧。唯有你已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透心地看,我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明白心随景动的道理,我不会再为失意而惆怅;透过心窗,我感到有一种别有洞天之感;正因为我明白这个道理,才发现你也是一道风景。
一道乱世造就的风景。
一道最美的风景??李清照。
关键词: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对比;愁
从“人比黄花瘦”到“满地黄花堆积”一个闺中经历了国破家亡之后,面对堆积的黄花,不再是“人比黄花瘦”的思妇微吟,而是叹老年晚景,发出“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感叹。黄花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人不同了,愁不同了,从《醉花阴》到《声声慢》,李清照的前后期词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闺愁与乡愁
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多是写在赵明诚离家外出时所感受的离愁别恨,《酸花阴》可以看作她早期同类作品的代表。
闺愁妇恨作为古典诗词的一个主题多以男子借女子口吻来写,《酸花阴》是女子以亲身所感来写自愁,有它独到之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香烟袅袅消磨了长昼,这是白天的寂寞之愁;“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是夜间的孤独之思。上片写愁,从早上一直写到了晚上,可见愁之笔愁之深。“佳节又重阳”,点出了时令,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把愁与思推向了极至。但这样的思愁闺绪并无望夫石之思来得强烈,也无阿娇怨来得深重,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衬托出了书香女子之愁的高雅,也完全符合李清照作为一个有着书卷气的贵族的思夫心态。
对比《声声慢》,那个在香烟袅袅中抱玉枕思夫切切的女子已经不见了,换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叠字,从动作的寻觅,到感觉的冷清,再到内心悲痛的凄惨,这种孤寂之愁是排山倒海的来,掷地有声。同是寂寞孤独之愁,之愁,“犹抱琵琶半遮面”,老妇之愁,“不尽长江滚滚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一句,乡愁跃然纸上。俞平伯在《唐宋词选释》中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列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联系背景,清照思乡亦是思国,个人愁,乡之思,一人漂泊无依的老妇将个人遭遇与国思乡情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愁比起闺愁更为沉重。无怪明代茅瑛称此词为“情景婉绝,真是绝唱。”
饰愁与倾愁
《酸花阴》之愁藏于瑞脑、金兽、玉枕、纱厨之后,可谓饰愁。用意象准装饰起来显得含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照借用典故以增文色。该细细品味的倒是一个“把”字。陶渊明《停云》有“静寄东轩,春醪独抚”之句,诗前小序“思亲友也”,这一个“独抚”与“把”字有相通之处,不说饮酒,而说把酒,有把玩之意,借一“把”的动作,将思情寄入酒中,增了雅致和淡然的味道。
“黄昏后”是最寂寞的时候,虽有“人约黄昏后”之说,但此时,夫妻两隔,黄昏这一时刻便加重思念之情。《古诗十九首》有“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之句,由赏花觉察花香盈袖,闻到花香自然有古诗为证想起所思之人。短短十二字竟藏了多个典故和多句诗来,可见女词人及力用典来饰愁。
再看《声声慢》,此词牌韵脚本应押平声字,调子较为和缓,而清照改押入声韵,并用叠字双声,使得调子变为急促,由哀婉变为凄厉。吴小如在谈及《声声慢》时认为此词不为婉约,应是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换言之,若《醉花阴》属婉约之作,愁用文饰,那《声声慢》的愁就是合盘脱出,可谓“倾”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足以看得出一个“倾”字。古之愁,都以多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多,愁之重,绵绵不绝。而此词一改常态,将愁化多为少,好一个“愁”字,就把种种心情,一下子把愁倾尽。
说到倾愁,就不得不提及该词中的叠字与口语化。
叠字最早应该出现在《诗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李清照在《临江仙》序有云“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余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可见,清照用叠字是有意为之,叠字的运用有音韵之美,朗朗上口,有平易亲切之感。
口语化是该词的又一特点。“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怎敌他”、“如今有谁堪摘”、“独自怎生得黑”,词中举不胜举,可谓是直抒胸臆。所以,叶嘉莹先生此词说明成分太多,因为文学要“表现”,而不是“说明”。应该说,《声声慢》的文学性是不如《醉花阴》,它的目的不在于饰愁,而在于倾愁,并且在那个时代,在艺术手法的精雕细刻中有这样一首《声声慢》它也是独树一帜的。
人愁与花瘦
古来花比人常见,但把人比花却少见。黄花,也就是,给人以幽静清瘦之感。西风即秋风,秋风卷帘,把帘内人与帘外花融在了一起,思妇睹花思情,内心的颤动把外在的环境与内心的情感汇合了。其实,不在于景有多悲,而在于情景的交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古道西风瘦马”此一悲景,但单这一句却无法使人动容,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联起前句,悲怆之情便油然而生。
《声声慢》也写到黄花,“满地黄花堆积”,堆积,其实应是盛开,而残英满地。秋季应该是开放的季节,又有后面“堪摘”之眼,若花落又何来摘字。花是盛开的,人却是憔悴的,人与花形成了一个反向的对比。“如今有谁堪摘?”有今便有昔,清照此时面对今花也会想起昔日欢乐之景,愁绪自然泛起,无心摘花的郁结流露出来,也透露出了惜花将谢的情怀。
《醉花阴》中花与人是正比,用花瘦来自怜。而《声声慢》中花与人是反比,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愁。前者借花喻怀,是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小女子这思,后者睹花思人,有一种世事而非,饱经风霜的老妇的悲苦。
少年的清纯,老年的浓醇,各臻其妙,是人生两种不同的美。从《醉花阴》到《声声慢》,李清照经历了人生的转折,词也带上了浓厚的时代印迹和经验。国家不幸,诗家幸。丰厚的情感体验煅造出了一代女词人。
参考文献:
我笑了笑说:“我看出来了,你们一模一样。”凄凄也冲我笑了笑。
另一个女孩是最小的,叫觅觅。这让我想起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刚刚公子说让我跟着寻寻师姐和冷师哥,那么你们一个叫冷一个叫清咯。”我看着那两个师哥。
看似小一点的师哥回答我:“是啊,我叫清,他就叫冷咯。”
我看向寻寻:寻师姐,那我们干嘛?
“今天你初到,什么都不用干。公子应该还有事要和你说,你去找他吧!”
我好奇的问:“寻师姐,你怎么知道的?”
你,暗香盈袖,香墨轻泼;你,是“婉约之宗”,一代词人;你,用一生诠释了“壮美”的真谛。然而关于你,还有别的风景。
晨曦微露
你,曾少女游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透过柳烟,远眺黛山。你是那样的娇媚动人。阵雨过后,你“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你却偏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秋夜里,人悄悄,月依依。你循着远处的箫声,纤手轻抚花影,独自一人漫步于河岸。黄连树下,琵琶声声。你夜夜点灯,让那跳动的火焰将书卷墨香点染成你眉心的那颗红痣。
夕晖渐暗
你越发憔悴了,病殃殃的身子,柔弱得不堪一击。“瘦依溪桥,烟锁阁楼”。一首《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字相叠,将愁苦喷薄而出。“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你感月吟风,以泪洗面。一个“愁”字感伤得我不禁潸然泪下。煮一壶温暖的香茗,旧时的雨露就如同你清澈的泪滴,淡淡甘甜之余,又隐隐泛出一丝寂寞的苦涩。
岁月枯荣
你,一个满腔感伤的江南奇女子,旧伤未去,又添新愁。国破之凄,丧夫之痛,你如枝上的鸟儿跌落,空余满树寂寞。往事不堪回首,只一种愁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那诉不尽的哀怨,连同绵绵的恨意,在你笔下的素宣上绽放出一朵又一朵绝世之花。剪不断,理还乱,任寂寞的游思为你抒情。你的一生,从多情走向无情,从寻寻觅觅走向冷冷清清,从美满幸福走向沉郁苍凉。
李清照,你是否愤恨于命运的扭转不公?其实你不知,在你经历潦倒悲剧命运的同时,你却得到了许多。
你看,你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你那美词字字珠玑,常伴清风在我耳畔回响。每每捧读《满庭芳》,如望你汗袖如莲;每每观赏《玉楼春》,如见你沉香面容;每每吟诵《醉花阴》,如闻你韵华芬芳。
李清照,你且坐在你自己的影子里,赏风、望月、观云、读雪、听雨、吟花,虽然你佳人早逝,但你的愁绪已镌刻在心中,成为不朽的风景。
你的一生犹如花季,花开灿烂,花开花落,绵无尽头。每一季的花都绚丽涂抹,再现你五彩斑斓的词义。
古代没有股票,李清照不知炒股为何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饶有趣味的是词中却道出了股指寻底过程的特征与景况:首先是“寻寻觅觅”――点明寻底是一个曲折的、扑朔迷离的艰巨过程,难以一蹴而就。回顾自跌破3000点始,几乎每跌一段总伴有声音不停地聒噪,什么“大盘下跌空间有限”、“低估值的权重蓝筹封杀了股指下行的空间”之类。如是直到跌去了五六百点后的今天,仍未见此类声音停息。我不怀疑也许股指真就快跌不动了,也许终于熬到了说对了的那一天……但前面所付出的痛苦代价呢?!对此不能不说一句:“下跌空间有限”式的伪判断真是害死人!投资者务必吸取教训牢记:股市无绝对。而是像一句广告词所说的:一切皆有可能!
底部难寻――什么时候会见底部的征兆呢?李清照词已写得清清楚楚,就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前者是指交投淡静,买卖两闲,地量频现;后者则是一种情绪指数,形容投资者的心态正日趋悲观,原因不外是遭受长期跌市的沉重打击,以至陷入绝望至近乎崩溃的心境。
将上述李清照词中的“软指标”加以量化,便是媒体已经披露的数据:中登公司日前公布8月份超过八成的账户无交易,近六成的账户空仓,A股的持仓比例正处于一年来的最低水平。另据某报统计:本周无论是两市日成交额还是日换手率,均创下了2005年以来的新低,甚至远低于998点、1664点及2319点时的水平。论人气,确是“冷清”得够可以的了。然而,是否就可据此断言一定不会再跌,则还不能打包票。理由是不能排除地量之后还会出现新的地量,创新低后的换手率亦有可能再创新低。更重要的是:和历史上熊市的主跌段相比,本轮下跌不管是从3186点还是从3067点起计,时间与空间都较为有限,因而所引致的凄惨戚的程度相对较轻。尽管舆论渲染市场气氛非常悲观,但从传媒上的市势分析所见及市场抄底做反弹的操作行为频发不断判断,看多做多的投资者特别是游资与机构还大有人在,与多头不死、跌市不止的见底规律仍有距离。股谚有云:被许多人抄到了的底往往不是真正的底。经验也证明:最终底部的浮现,一般要到抄底的喧哗归于平寂之后。在这之前,虽然我们明知股价的钟摆运动已离不开价值中枢继续向左,却很难断定它在什么时候、哪个位置回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