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构建地理高效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主客体因素;有效教学;教学内容;主导地位;主体地位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有效课堂教学,是指师生在和谐的课堂中,有机协调教学客体因素和主体因素,使学生主动达成愿学、会学,乐学的三维目标,使认知与情感得到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立足点是“面向学生的发展”,正确处理教学本身的客体因素和主体因素的关系,即是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业进步,获得发展空间。
1合理利用教学客体因素,使教学真正变成有源活水
教什么,用什么来教,是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和合理运用教学手段。
1.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初中地理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地理《新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它本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一出发点,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体现提高能力为主的目的,而且教学目的更加具有方向性,目标更加具有操作性。它围绕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四方面提出了外显行为目标,更加具有明确性。同时,《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探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地理老师,应该将地理课程标准当成必备的工具书伴随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全过程,才能克服传统教学造成的思维定势,使备课过程和教学过程实现高效性具有理论基础。
1.2研究教材内容,把握其深度与广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切实让课堂有效。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是师生教学的蓝本,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媒介。教师务必准确理解教科书的编者意图,把握教材在发展学生能力、人格、个性等方面的内涵,客观审视教科书的总体布局和细节设计,而且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再创造,把教材转化成接近学生的学材。首先,教师要对每章节进行认真分析,弄清教材每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呈现方式;其二,分析教材各知识点所承载的教育效果,判断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思考能否在教学中根据情况进行增删内容。其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虽然现用教材在内容的编排和选材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师教学的空间较大,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具时代性,可适当增加世界热点地理问题内容,挖掘学生喜闻乐见的本土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
1.3综合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技术,发挥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源及信息传输媒介的作用。首先,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传统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综合的特点,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运用地图教学时,一要尽量将课本内容落实到图上,让学生加深对地图的认识。如在讲美国时,让学生通过地图找经线和纬线的跨度,东西部临什么大洋,南北和哪些国家接壤等,把这些知识点融在了地图中,这样让学生在观察中掌握知识;二要有效运用地图填充。将主要知识点落实在图上,学生凭记忆,在空白地图上填充,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记忆效率;三要将文字转化为图像。将教学内容转化成简洁明了的图像,用图像准确地表现地理知识的过程。例如,教材中对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及带来的后果如果用图示来进行分析讲解,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灾害严重后果的理解。
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多媒体具有视听媒介的功能,有效刺激学生视听感官,带给学习者更佳的学习环境,提升学习的效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删繁就简,淡化难点,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和传统教具结合运用;同时它只是一种客观手段,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才能对现代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采取有效的教法,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互动、协调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必须和学生的学习融合,教与学才会产生化学反应,教和学才能同时收到最佳的效果。
2.1教师应该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地理教学能力。作为地理教育目标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应该自觉全面提高道德修养与专业修养,不断提高教学能力。首先,地理老师应该具备多种学科知识,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了解物理、化学、历史等知识。其次,教师还应具备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熟悉教学常规工作,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还应具备动手能力,熟练演示教具,独立制作图表等等。其三,地理教师还应具有全面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如精湛幽默的语言,可以采用特殊地理语言,如地理谜语、别称;此外,教师还要还要注意体态语言的使用,合理的教位,鼓励的眼神、准确的手势,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2教师善于创设课堂中融洽和谐的氛围。一个哲人所说:“老是弯着的弓易断,而如果及时松弦弓将会如你所愿”。课堂氛围充满火药味,或死气沉沉,都不利于学生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习,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相反,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过程松弛有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全身心投入,都能发挥自己所长,获得知、情、意最大限度的发展。首先,在课堂中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如在“人口迁移”一节的教学中,从老家谈到现在居住地,说说自己,问问学生,查查名人,让师生都参与,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整个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就水到渠成了。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精神饱满,深情投入,要有精、气、神,才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后,创设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每个学生沉浸在学习的海洋中。
2.3教师立足学情,选择合理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使教学高效完成。新《标准》将教学方法提升到教学目标之中,要求针对课程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有效教学开始朝着建构多元化、情境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老师们开展多种途径的有效教学方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指导——自学”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等。当然,每一种方法和模式能够发挥其最大作用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不同课时的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生等都是可变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最好的方法和模式,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多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机结合。总之,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4教师应该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实施的“风向”。 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把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评价促进、激励学生发展的功能;只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学生体验不到学习过程的快乐。《标准》里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强调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在方法上有:首先,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如在每个阶段的活动之后,能够给予学生一个简洁、准确的评价,使其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利于教与学的稳定平衡。而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教师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其次,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如定量评价可以量化,以分值体现;而定性则用发展性语言描述法,如“进步”用“显著、较大、一般、缓慢”等简易描述语,表示自主发展情况。还有,综合性评价和特色评价相结合。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特长教育成为共识,所以特色评价更加有必要。比如有的学生整体地理成绩一般,但是他对地形地貌的成因很有研究,教师可给予肯定鼓励性的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自觉性,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
长期以来,地理占中考分值比例小,学校不重视,教师不太专业,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而理论和实践证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主动参与,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课堂的效率越高,收益越多。
3.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地理是门容易培养学生兴趣的学科,因为很多地理知识和生活联系密切,容易引起学生的求知愿望。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使教学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地图能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其次,结合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开展地理问题的探讨,如透过和黄岩岛问题,学习东海和南海知识。最后,把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运用生动的事实,严谨理论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3.2运用不同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在此理论指导下,近年来,出现了研究自学互学,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然而,应该注意,接受式模式并非一无是处,探究式模式也并非无懈可击,可探究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或合作探究,学生无法探究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解,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意义接受学习。所以接受与探究适时运用,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能力无从形成,课堂教学效率极端低下。
3.3锻练意志,增强学习地理自信心。意志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行为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它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入,更持久。实践和研究表明,地理成绩优异的学生,善于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而有些成绩差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弥补。在学习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困难,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良好地意志品质是保证有效教学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激发人强大的意志力量,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还可以有意识地借助集体的力量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如建立良好班风和深厚学风的班级,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受到熏陶;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活动锻炼自己的意志,如努力去做自己虽不感兴趣但却必须做的富有意义的工作,如画地图,收集资料,实地考查,都可以锻练学生的意志。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包含师生的主体因素和教材教具等客体因素,新《标准》发展了新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教师要在《标准》的指导下,充分挖掘客体因素的作用,探索师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探索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学习的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王中华.陶行知的生活课程观及其当代启示,《教育探索》,2009
[2]丁舒.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南京师大学报》,2007
一、精心编写导学案的重要性
高考复习参考资料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把握高考的大方向,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复习,最终达到高考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有选择地将最新、最有效的复习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不是随心所欲或按部就班将别人的东西不分学情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有通过教师搭建的平台才能构建基础知识网络,了解高考的具体要求,毕竟学生的学习精力有限,没有时间和能力亲自去研究高考动向等深层次问题。好的复习资料最基本的要求是体现该省份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具体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不同的学情。
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高考教辅层出不穷,我认为这些资料在课堂教学时仅仅可以作为师生复习的参考书籍,如果把它们当成复习的全部载体,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有些书籍根本就没有依据具体省份高考考试说明去编写,为了增强其市场占有力,却故意标上“某省专用”或“配套某版本”,但里面的具体内容很少能够体现该省份高考的核心,甚至对该省高考地理的考试形式和要求一窍不通。选用这样的资料,只能是低效徒劳的复习,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学生的复习情绪。
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的重要抓手,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认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还关注了学生的学,有利于师生之间信息和智慧的传递,因此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坚持使用精心编写的导学案能够提高复习效果,正确对接高考。
二、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写的原则
1.精确瞄准高考原则
在内容编排上,一轮复习导学案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按具体考点分课时编写并最终涵盖考试说明中所有考点。高考对考试说明规定的各级目标有具体的要求,尽管高考不能覆盖所有的三级目标,但在复习时还是要求考点全清,所以高考一轮复习导学案要求覆盖所有考点,确保学生形成完整的考点知识体系。
在能力训练上,导学案的设计要瞄准高考能力要求,适时进行达标训练。高考不仅考查学科基本知识,同时更多的是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此体现其选拔功能。所以,导学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专门的框体对本课时涉及的能力进行训练,也可以通过近年本省和相关省份的高考试题、本省各大市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生本原则
导学案设计的目的是对接高考,但最终要通过学生的使用才能达到目的,所以导学案设计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智力等具体学情。
高考复习,不同于新课学习,所以在基础知识梳理时更多的是需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学生已有知识为出发点向外扩展至新复习内容或拓展内容,切忌面面俱到。疑难问题、能力训练等内容的设计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层次推进,由易入难,让学生在情感愉悦的同时提高地理综合能力,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
3.动态反馈原则
“人无完人”,导学案的编写虽然凝聚备课组全体教师的智慧,但在学生课前自主复习和课堂教学使用后师生仍然能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要通过适时调整使导学案无论从内容还是能力培养方面都能更好地符合教学要求,成为建立在动态反馈基础上师生智慧的结晶,成为复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的主要结构
1.明确考点
将考试说明中涉及的本课时考点,明确告诉学生,使学生知道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确保高考复习方向的正确性,少走弯路,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2.基础知识梳理
综合各版本教材的主干知识,对较容易记忆的内容通过考点填空的形式进行梳理,在梳理时注意知识的条理性,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洋流等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这些较难的问题设计“动手构建”、“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从地理原理本身出发,动手、动脑去理解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3.核心知识解读――重点难点突破
对重点、难点知识和高考考查的高频考点,通过文字分析、图表解读等形式理清考点核心知识,同时安排“对点检测”等环节,突破重难点,攻克核心知识。
4.技能训练
高考地理不仅涉及地理基本知识的考查,更侧重于对地理基本技能的考查,每年的地理高考试题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所以在一轮复习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复习,形成完整知识网络,还要有计划地将各种技能训练贯穿在各个考点之中。
5.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高考试题是最有效的复习材料,也是高考复习的风向标,所以引导学生研究高考试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更能使学生亲身感受高考试题考查的角度、试题难易程度,提前感知高考,树立必胜信念。
6.考点达标检测
精选对应考点的经典试题,搜集最新模拟试题,整合后选择合适数量的题目,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达标训练,检测所学知识点,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试题要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形式要贴近高考,内容要契合考点,同时关注最新的时事热点,发掘新闻事件中的地理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应用。
7.考点知识网络自主构建
通过自主复习、合作学习、课堂师生探究、达标检测等环节以后,学生对本考点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每一考点复习结束后,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绘制本考点思维导图或知识框图的形式,将分散的考点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考点知识体系,绘制时注意本考点与其他考点的前后联系。
8.自我反思、我的疑问
学生将课前自主复习及课堂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自己的疑问记录下来,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调整课堂教学师生活动环节分配,有利于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写的步骤
首先,认真研读考试说明、课程标准、本省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分解考点,确定本课时复习内容。
其次,搜集与本考点有关的本省及相关省份的最新高考试题、本省各大市最新模拟试题,研究高考命题趋势,确保导学案编写能精确瞄准高考,符合本省高考要求。
再次,翻阅相关复习资料,上网搜集本考点对应的试题、导学案、教案等,筛选有用信息存档留用,确保导学案能集百家之长。
第四,备课组教师集体分析讨论各版本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找出核心知识,整合教材,理清共同的知识点。从学生已学过这一角度出发,设计如何进行基础知识梳理、突破重难点知识、培养学生哪些地理技能等。
第五,根据所搜集的材料和组内意见着手编写导学案。初稿完成后,备课组集体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修改,形成定稿。将导学案印刷,在一课时最后十分钟下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完成导学案,并将自己存在的问题记录在导学案上,交老师进行批改。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修改导学案相关内容或调整课堂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继续根据自己的反思和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对导学案作进一步修改。
五、结束语
构建高效课堂,精心编写导学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笔者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坚持使用导学案,时刻瞄准高考、关注学情,将凝聚教师集体智慧的导学案作为学生学习目标的载体和精彩的课堂预设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自主梳理基础知识,构建高中地理考点知识体系。学生经过课前自主复习,将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时师生活动能集中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提高了课堂复习效率,为构建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效课堂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2]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
地理科学是中学一门基础课程,他主要以地理科学知识为重点,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价值观培育有机结合,是新课改下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地理学科较为陌生,此外由于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视度不够,学习积极性较低,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已经成为地理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要全面构建地理高效课堂,应该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路和教育方法,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提高学生地理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努力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1.排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
信心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前提条件,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纬线这部分内容对于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学生常常感到困惑和畏惧,老师可以利用学生座位所在的行代表纬线和用列代表经线,随机选出一个学生确定他所在点的经度和纬度,再附加上每行纬度相差20度和每列经度相差30度的条件,让学生们根据上述要求报告自己所在位置的经纬度。通过把抽象的经纬线知识设计成学生容易理解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解开了疑惑,找到了规律,排除了畏惧心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要想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信心,关键在于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排除畏惧心理,进行教师角色转换,注重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自信,享受学习的乐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努力挖掘教材,创设生活情境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并将教材与生活实例紧密相连,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实例,让学生摆脱对地理的恐惧和陌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地理来自生活”的新形象,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探究地理科学的兴趣。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时,教师以学生们的生活体验夏天吹东南风而且经常下雨,冬天吹西北风而且天气很干燥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对季风气候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让学生用平常感受到的知识加深对我国季风气候变化的理解,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冬季风与夏季风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季风,夏天降水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冬天干燥主要由于冬季风造成的,从而达到课堂高效和有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实际结合,激励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构建高效课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开拓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探究性、合理性的问题情境。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主要应围绕两个方面:一方面,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具有趣味性、启发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的高效运转;另一方面,教师创设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把握好难易程度,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树立学习的信心。如:在学习长江时,教师可以设立以下问题:
(1)长江自源头至人海口,落差约多少?(2)长江自源头至宜宾,落差约多少?(3)长江水能集中在哪一河段?为什么?(4)假如你是一个水电站建设专家,你将把水电站建在长江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发挥长江的“水能宝库”作用,为什么?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发散思维,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江上游主要流经山区,落差大。推理出河流的流速快;从降水量分布图中发现长江流经地区降水丰富,推理出河流的水量大,从而加深对长江是“水能宝库”的理解和掌握。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一方面,能够将图像、音频、声像有机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创设出丰富多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使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另一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师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教案、板书等内容提前制作成课件,节省了熟悉板书的时间,增加了教学容量,教学进度变得紧凑有序,有利于大力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趣、形象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有效地学习地理知识。如:在教授“我国的地势”这一章节时可以把我国的主要地势特征做成动画,在课堂上播放,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中国各地的地势特征,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探究,自己总结出中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教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动画进行补充、评析。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进行有效教学管理,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管理对提高教学效果很重要,课堂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心态和管理艺术两个方面。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倡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等,这无疑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难题,即课堂的管理。课堂秩序无论何时都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保障,否则课堂教学设计得再好、讲得再多再美也是无效劳动。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
学生没有兴趣,高效课堂只能是一句空话。对于初中地理学科来说这点尤其重要,因为不涉及到升学,没有内在的学习需求,很少有学生会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不能游离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之外。教师要从学生现有经验出发,照顾学生兴趣需要,增强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地理知识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教师要有效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开展教学活动的行为准则,它从宏观上确定了每一章节在三维目标上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但对每一章节、课时没有具体涉及,因此必须把涉及到本节课的课标要求细化为本节课相关的具体要求,把握住课程标准就等于把握住了教学方向。明确教学起点和落点,注重课堂实践,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需要,落点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课堂教学设计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必须从学生需要出发做出关于学习目标和学习有效性的分析;第二,从教学实际出发,研究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方法,从而制定出进行课堂反馈矫正和促使学生当堂达标的措施;第三,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对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进行课堂实践做出深入思考,并设计出对课本以外资源进行调控和利用的方案,使教学设计真正发挥指导课堂实践的作用。教学设计要探索教材处理的新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处理教材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结合本地实际,讲授对学生有用的知识,注意引入生活素材,激活学生求知欲望。
学生活动应具有实效性。小组合作交流,目的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如果安排一个大家几乎都能掌握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结果肯定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既浪费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又不能产生良好效益,得不偿失。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之前必须精心思考,充分结合学生水平、兴趣等多方因素,让学生都能乐于参与,从中受益。
把握好时间安排和学法指导,努力创建学习型课堂。教师要在课堂上惜时如金,同时还要学会节约时间,比方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安排收发作业等。上课要守时,不要迟到,更不允许拖堂。教师要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时间观念,帮助学生制订时间安排,反思时间利用情况,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5分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可以学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会的观念,帮助学生制订自学方案,解答学生疑难。对于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讲,解决不了的问题精讲,遗漏的问题予以补充。
三、对教学内容要进行有效的选择
删除无效教学环节,为关键环节增效。课堂一开始是否复习提问,是复习上节课内容还是提问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都要视需要而定。教学内容和形式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认知水平安排,减少无效活动或讨论,更要避免为活动而活动、为讨论而讨论。对于一些价值不大的细碎教学环节,坚决删除,能合并的教学环节要进行合并。
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练习的目的有三个: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因此课堂作业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有弹性。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积极作用;措施
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地理涉及人文、社会和科学三个领域,因此,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坚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高中地理教师提高学生地理水平的必要途径。
一、新课程中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积极作用
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比,新课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地理知识涉及的范围较广,构建高效课堂,引导学生掌握人文知识、社会知识和科学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学生存在方向感较差,经常会分不清东西南北的情况,而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方向和位置,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新课程中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合理措施
1.构建自主课堂,激发学生热情
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必要因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中地理知识比较抽象,仅仅依靠口头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我国的地质地貌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各个地区的地形、地貌,让学生直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城市空间结构”时,高中地理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以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为例,通过城市区位图,找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等的分布区域,并且分析各个功能分区布局的原因和优势,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2.构建互助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不仅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会大大降低教学质量,因此,在新课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互动,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共同探讨、相互学习,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布置讨论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联系方式的种类、优缺点以及最优方案等,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整体的地理水平。
3.构建探究课堂,培养思维能力
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注重地理教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引入生活实际中的地理现象、地理元素,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引入2008年汶川地震的事例,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地震后汶川地区人员伤亡、房屋坍塌、树木折断、地面破裂、山崖断裂的场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地震的强大破坏力,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地震灾害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促使学生掌握预防地震危害的有效措施,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中构建高效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更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努力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姜继承.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8):90.
一、面向生活,重组教材,生成地理课程资源
最佳的教学内容应源于生活,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来重组教学内容,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只有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生产活动有机结合,把抽象的教材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景,把那些不知与浅知、已知与深知之类的学习需要带到一定的情景中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把它当成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来对待,课堂上要尊重和善待这种资源,使我们的教学活动都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已知起航。因此,教师在重视教学设计、备教材的同时,更应该备学生。以往的地理教学,教师往往围绕教科书讲解,这在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探求课本以外知识的能力。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依照课标和大纲,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出发,重组教材,或删减、或添加、或更改,使之为学生所用,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找相关知识,从而拓宽视野,更好地理解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抓住地理的主干知识,围绕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进行设计。例如,在学习气旋和反气旋知识时,我利用多媒体下载台风天气预报和我国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气,引导学生分析台风的形成、结构,以及台风影响下的天气等知识。利用前面学习的气旋和反气旋的知识,对台风影响下的风向、天气变化及伏旱天气加以解释,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教师专业素质,增强人格魅力,促进课程资源生成
地理教师良好的个人修养和独特的个人魅力也是地理课程资源。高中生各个方面都尚未发展成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身心等方面都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他们最需要教育,也最容易接受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会不知不觉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灵,甚至会影响其一生。正因为如此,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深有感触地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年轻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
教师的人格魅力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的修养,另一方面还要受其专业素质和工作态度的制约。为此,地理教师不仅要提高专业知识、技能等专业素质,同时也要不断提高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除以身作则外,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认同的:教师想把学生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样的人。
三、关注学生的动态表现,创设情景,促进课程资源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由于合作、对话、碰撞,现时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和教材设定内容之外的有价值的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新目标。创设情景,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进行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从而把握课堂生成,使课堂教学在生成中获得不曾预见的精彩,在生成中展现自己的教学艺术,使课堂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我提出问题,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历史上的奴隶贸易使欧洲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整个行程可分为:出程(将欧洲的工业品运往非洲换取黑人奴隶)、中程(将黑人奴隶运往美洲换取蔗糖、烟草等工业原料)、归程(将工业原料运回欧洲)。欧洲部分沿海城市因此而兴起。我启发学生结合地理知识思考:奴隶贸易选取这一行程有何意义?有同学很快提出整个行程顺着洋流: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我因势利导,提出顺着洋流航行速度较快,节省燃料,一个行程做了三笔买卖,因而利润丰厚。课堂上学生讨论激烈,无意中记住了北大西洋中低纬度的洋流名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难点,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程资源生成
一、编制学案,引导学生自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同样,只有让学生真正学会了自学,才算学会了高效学习。要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必须使学生自觉地参与课堂,投入课堂。在上课之前,如果让学生充分的预习,然后带着预习的成果或未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教材,研究学情,把每堂课的学习内容编制成学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时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减少盲目性,减少无效劳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堂思考、讨论上来。学案导学,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新课的内容先行通过预习来自学,了解自己的优势和欠缺,并通过学案知道老师在新课中将要讲哪些内容,怎样讲这些内容,学生自己课前应该怎样做,课上应该着力学习哪些内容,怎样解决自己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能围绕学习内容,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认真地听讲、思考、回答、练习、整理、归纳等,并通过这些活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才能实现高效课堂,而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必须使其对学习内容有兴趣。因此,地理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及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灵活地选择资源,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有关地震、海啸、泥石流、火山喷发这类内容时,学生不能身临其境进行体验,教师可以播放这方面的视频,使学生从大自然的威力中受到震撼,进而饶有兴趣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和探究。
三、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和对话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因此,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扣住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问应具有科学性、目的性和层次性,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对尖子生和学困生有所照顾,使他们都能通过思考而有所收获。例如,在教学“工业区位因素”时,可以设计“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主要供学困生思考回答设计“影响力在增强和减弱的区位因素分别有哪些”这个问题,主要供中等水平的学生思考回答;设计“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对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变化的认识”这个问题,供水平较高学生思考回答。这样,分层次设计问题,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老师和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积极思考,都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从而都会学有所得。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倾听,并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评价,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正确思考、规范回答的习惯。
四、组织讨论,倡导合作探究
关键词:地理 高效课堂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质,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密度一定要增大,方法要更加高效。那么,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里,既要讲授课本上的内容,又要把各个知识点所涉及的习题给学生练习到位,从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效率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和谐课堂融洽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之一,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之一。它要求:(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互动共享、教学双赢;(4)转变角色、健全人格。其中,第四点是师生融洽关系的核心因素。它要求教师转变4种角色:由知识的传承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由课程的接受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研究者、开发者和设计者;由教学的实践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由单一的管理者成为全面发展的启发者、点拨者和激励者。
这些角色相互渗透和联系,统一于课堂的活动中。从教师角色看,上课是为追求生命的增值而工作;从学生角色看,上课是创造潜能得与发挥和三维目标全面生成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目的是影响和吸引学生,使师生关系更平等、融洽,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从而创设生命化的课堂氛围。
二、课前精心准备,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教师,精通本学科,精心备课。教材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不仅要对教材的内容熟练掌握,而且要对教材的图表、案例等进行提炼,并梳理知识间的条理关系,使知识理性化,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另外,要依据课程标准,做到总体把握教材,注意学生知识学习的阶段性,总体把握章节之间的关系,知道所讲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融会贯通,既将现学知识原有的知识相联系,也能够为后继学习做准备。
专研教材的同时,我们更要重视对学生的分析研究。教师就要用心研究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选择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力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另外每位教师还应备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特色。
三、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
情景创设的功能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景,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触景生情,都有一种探究新知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使他们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教师创设情景必须符合学生实际,隐含学科内涵;必须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的交互,有利于促进学生萌生学习欲望,启动思维过程,激发创造热情。教师通过问题的梯度设计帮助学生深化对地理概念和过程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案例的剖析形成对典型地理事象的分析框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强化应用意识,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讲到“洋流”时,教师创设洋流与航海的相关情景来启迪学生的思维:(1)请在世界空白地图上绘出哥伦布两次跨越大西洋的路线,并标注经过的洋流名称。(2)请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为什么冬季出发,夏季返回。(3)请指图讲解: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的航行路线、沉没地点,及惨剧发生的原因。以上案例引入历史事件等材料,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景,不仅考虑到了问题情景的现实性,而且考虑到了情景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目标达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因此,这样的情景创设是有效的。
四、做好基于学生本身的互动式工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为此,教师应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出发,担负起及时发现和捕捉学生“变动”这一重要职责,及时调整和充实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基于学生本身的互动式工作,在课堂上营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互动、学学相长、教学相长的互动氛围。具体而言,就是教师确定好每堂课的教学主题,适时引入学生互动环节,充分释放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互动中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互动中要充分发挥地图、模型等重要的教学道具的作用,让学生在演示、想象、类比等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画面效果,提升学生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6―0070―01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则是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低效的原因
1. “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2. “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上课不专心听讲,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知识很快就会遗忘。
(2)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的反差。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数学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考试缺乏竞争意识,认为反正不会做又不愿认真复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马虎应付,抄袭了事,甚至不交。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注意必要的解题格式。
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1.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
(1)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研究教法学法,要做好学情分析,要因材施教;要想方设法抓关键,寻求突破口,并不断培养自己攻坚克难的自信心。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得好不如学得好;会教不如会学,因此转变学法至关重要,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能说、会交流、会合作、会展示,让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培养个性,真正让学生想学、乐学,从而为提高教学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