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范文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

第1篇: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范文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参加培训的36人,其中高级教练员27人,中级教练员9人,发出问卷36份,回收有效问卷29份,回收率80.6%。

(二)专家访谈法:采访9位省队高级教练员,授课教师5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以及教务处长2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培训教材的编写情况

散打高级教练员培训教材的编写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内容涉及散打运动有关的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散打运动理论、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散打科研方法等等一系列的学科。调查统计有93%的学员认为本书编写较为合理,涉及的内容全面、系统而具体。但在调查中发现,学员对散打运动解剖学基础这门课程反应较为冷淡,有的学员提出本章内容没有必要写出,认为本章与散打实践联系不大。另外,多数学员还提出应增设与散打有关的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中国武术发展史、武德教育、散打观摩课等多学科理论。

(二)培训讲授的情况

本次培训班的教师队伍大多数是由武汉体育学院的一些专家教授组成。据问卷调查统计,有34.5%的学员认为教师讲课的水平很高,65.5%的学员认为教师讲课的水平高,水平一般和差的为o%。大多数讲课教师能围绕当前教练员对散打科学化训练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讲解,有些教师能结合散打运动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受到学员一致好评。但有些学员对个别科目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除了科目本身与散打联系不紧密,还有一些是学员在大学时就已经接触过的;另外,个别老师仍然采取传统灌输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所以学员兴趣不大。而大多数学员认为,应采取讲座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破除基础学科与专项的分隔;以专项运动为轴心,以提高“能力”为主线,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努力体现基础理论、专项理论及实践的融合,做到讲、练、做相统一。

(三)考核的方式

本次培训班的组织单位一再强调,保证培训质量,对不合格学员决不心慈手软。所以大多数科目的考试采取闭卷方式,小部分采取开卷、口试、论文答辩等方式进行。据统计,有31.1%的学员认为,以闭卷考试为主,开卷为辅的考核方式较为合理。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培训班学员最后的结业论文是采取先宣读后答辩的方式。有部分论文质量较高,取材合理,知识涵盖面较广。这种方式不仅测试了学员的真实理论水平,杜绝抄袭论文的现象,而且对近二个月的学习效果是一次很好的检验。

(四)主办单位的组织

本培训班由武汉体育学院承办。武汉体育学院是全国武术散打运动最先试点单位之一,在国内外各种武术散打大赛中运动成绩较为突出。为了保证培训的质量,教务处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文件精神,结合武汉体院散打专业的特点,在培训之前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细则。例如细则中要求,学员参加面授前必须上交自学笔记和作业;参加结业论文答辩时,聘请有关专家组成的十人评审小组,要求学员不仅要宣读论文,而且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要予以回答,否则不予结业。这些细则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本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另外,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领导及体院领导多次到培训班体验生活,及时解决困难。调查统计,44.8%的学员对承办单位的组织工作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承办单位对本次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视的。

三、结论与建议

从问卷调查中可知,学员普遍认为本培训班举办得非常成功,但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笔者认为这些建议将对今后的培训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举办培训班是及时可行的,受到教练员的肯定和欢迎。他们大多数是来自全国各省市和体育学院以及专业体校的一线教练员,在繁忙紧张的训练比赛之余,他们渴求有这样的机会进行“充电”。但时间最好安排在大赛之后或冬训之前较为合宜,时间不宜太长。

(二)培训班授课方式应采取专题讲座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讲解和讨论的时间可占总学时2/3或1/3,以便解决一些学员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也是为广大学员进行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供良好的场所。

(三)培训教材涉及的面较广,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有些内容讲得过快,可分期进行培训,尤其是进行单课的专门学习和培训,每期做到重点突出,针对培训单位区域性的散打比赛进行观摩,并结合现场比赛情况进行讲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散打运动能向纵深方向发展。

(四)大多数学员认为,介绍一些与散打有关的搏击项目,如拳击、跆拳道、柔道、泰拳、空手道等技击项目的特点,可以启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使其能进行横向比较,取长补短,为散打运动走向世界提供参考。

第2篇: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德育答辩;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立忠: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18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第3篇: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范文

法学基础课考核方式的改革,对于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日常思想和实际表现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然而,法学基础课却存在着把闭卷试题的回答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现象致使学生中高分低能、卷面成绩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不相符合的矛盾比较突出。为使法学基础课的成绩考核发挥出良好的导向作用,改变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毕业全忘记的恶性循环,我们进行了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尝试。

(一)由单纯记忆型考核转向素质与能力考核

改变以往重测知识、轻测实践,多测书面表达、少测动手实践,重测概念、轻测创新的考核模式,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法学理论知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运用课堂讨论发言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期末采取撰写报告或结业论文形式,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考核锻炼了本科生的能力,提高了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宪法课中,针对选举法的规定,我们采取分组做案例模式的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选举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行使自己的选举权,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部门法。而在行政法学考试中,针对现行法律、行政法规等相关规定,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对于以后的立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法学专业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由强制学习型转向自主学习型

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叛逆心理,笔者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大一新生的学习心理有其独特的地方,例如,初入学时,认为大学的课堂是自由的,他们对这种自由的理解有一定的误区,自由不是不受限制的自由,而是相对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纪律基础上的,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课堂的自由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法学基础理论课相对而言抽象性更强一些,传统的讲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等现象,笔者针对类似问题,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答案,老师再进行点评,这样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每次讨论中,老师针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量化,作为平时成绩给定的衡量参考,这种激励模式可以让学生由被动性参与课堂转换成主动性参与课堂,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也能衡量出各位同学在平时课堂中的表现,并且对自己在平时课堂中的表现也有一定了解,教师在期末平时成绩给定上也有一个很好的参照标准了,公平、公正才能真正体现。并且,这样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和平时的个人行为表现,还能起到督促学生学习和加强个人修养的作用,调动了本科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自主学习,避免了期末一张考卷订终身的弊端,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由单一式考核转向多样化考核

法学基础课期末考核中,我们摈弃了传统的仅以任课教师单方面考核的方式,采用三种方式进行考核即教师考核、学生自我考核、学生互相考核。教师考核中,主要以学生在日常课堂学习中的各方面表现为标准,但这仅是教师一方面的观点,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参与;学生自我考核,这部分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当然为了防止学生“夸大”自己,我们还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部分,这部分是无记名的,这样可以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将此三部分作为期末平时成绩最后给定的标准,将考核公开化、透明化,所谓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针对学生自我评价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鉴别,而对于学生的互相评价也能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比如,可以从中看出学生日常的人际交往情况,团体意识等方面的体现。法律不是孤立的学科,法律与哲学、经济、政治、历史、逻辑等各个学科都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法律工作者也不能脱离了社会和集体去工作,所以,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正常交流,让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让共性中能接受个性的存在,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和谐。

二、期末考核方式采取结构化综合评分法

第4篇: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学术不诚信 声誉 影响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80-02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教育,发挥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自律功能,倡导创新光荣,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厚植创新土壤。我国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特别是像同济大学这样的一流大学,他们从本科生一到校就开始进行学术诚信教育。但是大学生学术不诚信问题仍严重存在。

诚信教育是目前大学教育的软肋,我们应当更新观察事物的视角和维度,正确看待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坚持不懈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高校文明建设,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青年道德价值观,从而树立青年学子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和人格修养。本文从学术不诚信的现状调查、原因、危害和防范措施等三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学术不诚信问题进行了浅谈分析。

一、学术不诚信的现状调查

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说,失去诚信的行为有: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甚至雇用“”代考、花钱找“代替上课人”等等,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学生的身份;恶意拖欠学费,申请政府助学贷款却不按时偿还,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信用;在网络上谩骂、攻击,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窃取他人信息等。

对于大三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学术上出现失去诚信的最广泛的问题就是毕业论文的抄袭问题,有的找别的同学代替自己写论文,有的在论文中编造或伪造实验数据,更有甚者利用色相来获得较好的分数。

现在大学本科的体制都是要求在毕业阶段完成相关的毕业论文,虽然这个方式对于检查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有比较大的作用,但因为现在网络很发达,有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东拼西凑、移花接木。这使大学生陷入了学术性的诚信危机。

2012年开展的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调查”中,承认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2%,但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仍认为自己是“诚信学生”,仅有3.7%的学生承认自己“不是诚实守信的人”;在赞成作弊的同学中,居然有高达93.6%的人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可见这些学生所谓的“诚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从这项十分有代表性的调查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诚信”的概念认识不清。

二、大学生的学术不诚信的原因

大学生是知识群体、国家的后备力量,面对引发出这样一系列道德甚至法律问题,笔者想诚信危机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具有许多现实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大学生本人造成的,也有外在环境、学校教育、老师的教育及社会不良风气造成的。1.主观方面:有的大学生面对当前就业的压力,为了使自己在众人眼里脱颖而出而急于求成,对学术盲目地追求结果,采取极端的行为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有的学生自制力薄弱,整天浑浑噩噩,整天无所事事,学习的时间也是为了最后的及格,拿个毕业证和学位证,对未来失去了信心,缺乏宏观的把握,过高或过低地评估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导致自己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淡薄等等。2.客观原因: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诚信危机”现象,不同程度引诱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导致大学生效仿和跟随,挺而走险,出现学术诚信缺失现象。其次,是高校学术诚信教育薄弱,学术诚信教育缺乏针对性,学术缺乏诚信守诺的心理辅导,缺乏诚信守诺的道德品质的指导,缺乏诚信守诺的行为督导。最后,是学术诚信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没有规范标准去评价诚信度,去衡量诚信行为,从而失去了约束力,失去了诚信的内在驱动力。

三、影响与危害

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降低个人信誉,而且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压力,直接损害所在学校的声誉,导致用人单位对学校产生信任危机。

四、防范措施

(一)通过电视等媒体大范围开展“大学生学术讲诚信,做文明守信的人”的宣传活动。

从社会这个大的范围着手,开展“做诚信人、办诚信事、做合格公民”征选活动,让整个社会风气去感染在校的每一位大学生,让党风学风从每个人做起。邀请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和社会上知名人士深入各大高校做讲座,宣传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强调学业完成的前提是要先学会做人的道理。另外,国家可规定某一天为”学术诚信日”,让每个世人牢记做人诚信的重要性。

(二)完善并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都没有邪恶的成分,这就是本性,是人自出生就固有的心境,可以说,没有一出生就注定是坏人的人。这个世界上之所以会有坏人出现,是因为周围环境的影响,是环境不能适应某些人的成长和发展,这样就会有一些人走上了与善向背的道路。所以,针对大学生为何会出现学术上不诚信的社会现象,我们要考虑他的本因。人的本性源于善,所以我们要靠真实的案例去感染我们的栋梁,通过举行报告会、座谈会、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引导学生为人诚信、为学诚信;融入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参与重要学术会议、发表研究论文等学术活动前签订《学术诚信承诺书》,同时要求指导教师也要尽到指导监督责任。

以身作则,关注诚信。诚信是道德修养、成才做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书育人一定要抓住诚信教育这个根本,时时事事处处突出诚信教育。首先,教师要作表率和楷模,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学生。其次,课堂教学要随时注重诚信教育。再次,发挥校园网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学生的自立意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提高,要引导大学生自觉认识诚信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学生干部、大学生党员以身作则,做诚实守信的模范。

亲身体验社会,指导教师带队。现阶段学校的诚信教育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实践环节。很多大学生总觉得“社会离我很远,我没什么事可做”,所以要号召所有高校可与企事业单位等建立诚信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感受诚信行为的机会;在服务、劳动、调查、参观、宣传中传播诚信文化,宣讲诚信思想,学习诚信事例,实践诚信原则,塑造诚信品质。需特别强调的是,大学生诚信教育只有在法律制度、现代信用制度不断完善的保障下,在家庭诚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积极配合下,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顺利使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问题得以解决。

(三)教育途径要相互结合进行

将学术诚信教育与刚入大学的新生教育相结合,组织新生系统学习学生守则;与日常教育相结合,高校都应该专门为学生设置有关学术诚信的专题教育课;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组织各类实践活动让每位大学生亲身体会诚信的重要性,指导教师做好监督和总结工作。对失去学术诚信的学生,如考试作弊的学生,可组织专题班会开展警示教育,本学科结业后签订《学术诚信书》并举行诚信宣誓等活动;与毕业教育结合,加强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指导和管理,组织贷款毕业生签署还款承诺书,告知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始终心怀诚信,踏实做人等等。

这样的做法我国有的重点高校已经在开展,收效良好。近年来,同济大学学生在各类学术活动中未发生重大学术不端行为,学生违纪事件呈逐年下降趋势,毕业生对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情况良好。通过一系列学术诚信教育活动,校园内形成了诚实守信、严谨求实的良好氛围,学生中讲诚守信、践诺履约蔚然成风。

总之,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的缺失,不仅败坏社会风气,更破坏社会公平公正,阻碍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加强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教育,既是人才培养本身的迫切需求,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总而言之,这样的活动要大范围地开展,才会让众多学子,从迷失的方向找到正确的航标,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光玲.研究生学术诚信建设探索[J]. 法制与社会,2009,(09).

[2] 胡志强,程.研究生对学术诚信的认知和态度状况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01).

[3] 刘强,吴新平.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研究述要[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4] 张鸿燕.美国高校大学生学术诚信管理及其借鉴[J].北京教育(德育),2010,(02).

第5篇: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5+3”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汪玲,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工作小组组长,教授,上海200433。

我国1998年开始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研究生的临床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难以胜任临床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医学专业学位制度与执业医师制度之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统筹医学教育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上海市2010年正式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2010~2012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试点高校已经招录了三届共计1112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的成功经验。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

1.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

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517人(占28.2%),硕士生1105人(占60.4%),博士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1.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住院医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

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

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卫生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4项课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第6篇: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MOOC;课程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1001202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陈希(1983-),男,硕士,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高淼(1984-),女,硕士,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CAD/CAM。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到达一个新的阶段。这种情况下,MOOC应运而生。MOOC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4个词的缩写,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由很多愿意分享和协作以便增强知识的学习者组成。

目前,全世界超过一万名学习者参与了MOOC模式中的各种学习。它成功吸引了各方人士的关注,一股学习热潮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任何学习类型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传播。MOOC在全球的快速兴起,对高等学校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引起了全球高校的广泛关注。

1 MOOC的兴起

自MOOC这个术语于2008年提出以来,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在全球各国大学主办了他们自己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但MOOC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例如纽约大学的“纽约大学在线”、位于美国东部费城的坦普尔大学的“虚拟坦普尔”等,均在开办两三年后因为缺乏生源而被迫停办。

MOOC的重要突破发生于2011年秋,来自世界各地的160 000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 Sebastian Thrun 与 Peter Norvig 联合开出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此后不久,Udacity、 Coursera以及 edX三大在线课程网站相继上线,有超过十几个世界著名大学参与其中,MOOC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而MOOC的兴起并非偶然,它与众多因素息息相关。

1.1 互联网技术及智能设备支持

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并在世界各个领域不断蔓延,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教育的发展。随着近几年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一些智能设备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观看在线视频不再完全依赖电脑,而是可以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其它智能设备上观看。这大大降低了在线学习的门槛,同时也为在线学习带来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在互联网技术及智能设备的支持下,MOOC的学习者能够更自由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

1.2 低成本建立网络课程

除了该领域三大巨头平台Udacity、Coursera以及 edX的支持,一些老牌教育平台也纷纷加入进来。比如,一家制作高等院校线下和线上课程所需要软件设备的公司Blackboard也宣布加入了MOOC。而在2012 年9 月,Google推出了MOOC 的开源制作工具——CourseBuilder,使得普通教师自己制作MOOC课程成为可能。这些专业化平台提供商的出现,降低了高校建设MOOC课程的门槛和经费投入,使得学校或者教师更容易地制作MOOC课程,这促使了更多的一流大学加入MOOC课程内容提供商的行列。

1.3 降低教育成本

随着教育成本的不断上涨,低成本的教育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2013美国大学学费是4万美元左右,而生活费和其它费用加在一起一年有6万美元。而根据《金融时报》报道,有数据显示,2013年2月,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环比减少1.1%,跌至51 404美元。而在中国,大学学费为4 000~13 000元,每个月的生活费用接近1 000元。2012年全国人均家庭纯收入的均值为13 033元,中位数为8 984元。昂贵的教育成本更容易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MOOC上,目前MOOC上所有的课程均为免费。

1.4 知名学校加入

知名学校加入是MOOC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初期的斯坦福、普林斯顿、密歇根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外,佐治亚理工学院、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理工学院也纷纷加入到了MOOC的行列中。2013年5月21日,MOOCs三大平台之一的edX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6所亚洲名校赫然在列。2013年7月8号,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也加盟MOOCs三大平台之一的Coursera。众多知名学校在MOOC上开设课程,吸引了世界各地学习者的目光。

1.5 引入学分制

仅有知名学校的加入不一定保证MOOC能长久地发展,虽然观看课程的人数很多,但真正将课程全部学完的人比较少。因此,MOOC开始与高校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将学分制引入MOOC。目前仅有5门课程学完能获得学分,但未来的发展前景巨大,一旦MOOC的学分被高校广泛接受,那么离学位证颁发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1.6 稳定的教学模式

吸收了之前的网络教育经验,现在的MOOC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这为批量制作课程提供了可能,也使得学习者能更好地适应课程。

2 MOOC的课程教学模式

MOOC的兴起也与其课程教学模式有关。Coursera、Udacity和edX被称为MOOC的三驾马车,它们满载美国名校的精英课程驶往免费精英大学教育的未来,它们的课程教学模式值得分析与借鉴。

2.1 Coursera

Coursera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电脑科学教授安德鲁·恩格(Andrew Ng)和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于2012年创办,旨在同世界顶尖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目前,Coursera上的课程涉及20 个科目的 204 个课程,覆盖多样化的领域,包括生物、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财经、工程、教育、数学等。

Coursera的课程教学模式为:可以在Coursera的网站注册并加入到课程中,课程提供了视频讲座,每个视频被分割成10~15分钟课程块,同时基于视频内容还提供了小测验帮助用户更好地掌握知识。

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基本学习和高级学习。在基本学习中,用户需要观看提供的视频讲座,参与在线论坛的讨论以及完成最后的在线考试。而处于高级学习阶段的学生还会写篇论文并评估其他学生所写的文章。网站还提供一些如链接到视频讲座、建议阅读的资料和在线讨论论坛等核心资料。读者阅读的资料可以在斯坦福大学开放图书馆和其它库免费或以折扣价格提供。论坛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可以在论坛中和世界各地的学习者一同讨论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收获更多的知识。除此之外,有些课程在学习完后还可以获得教授颁发的自己签署的结业证书,不过并非来自校方,而对于安蒂奥克大学洛杉矶校区的学生今后则可以通Coursera 来获得学分。

2.2 Udacity

塞巴斯蒂安·特龙(Sebastian Thrun)教授与机器人学家大卫·史蒂文斯(David Stavens)和迈克·索科尔斯基(Mike Sokolsky)共同创立了Udacity。目前,Udacity上有24门课程,主要覆盖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心理学。

Udacity的课程教学模式为:网站提供课程视频,还将课程知识进行细分,每个知识点都有对应的线上练习。线下也可以参加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方面的交流。学习者学完后可以支付 89 美元参加在各大 Pearson 考试中心举行的期末测试,这些测试都有专人监考。网站将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颁发不同层次的证书:结业、良、良好、优秀。另外,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环球学院已经认可 Udacity 上部分课程的学分。此外,Udacity 还了一个免费的就业匹配计划,可以将学生的简历根据公司的招聘情况和学生的成绩发给包括 Google、Facebook、Twitter,以及美国银行在内的合作公司。

2.3 edX

edX是由是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于2012年5月联手的一个非营利性网络在线教学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配合校内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广网络在线教育。覆盖的在线类科目包括法律、历史、科学、工程、商业、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公共卫生,以及人工智能(AI)。

edX的课程教学模式为:网站所有edX课程都可免费观看,课程讲座、习题集、实验室视频和教材都在网上提供。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课程作业,学生可通过练习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当你完成一门课程后可获得一个结业证书。目前有两种证书,一种是指定一个荣誉代码,另一种是经过监考之后授予。学生可以支付不同的费用在各大 Pearson 考试中心完成考试。为了防止作弊和抄袭,考试的习题集编号都是随机产生的。

3 MOOC课程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通过对目前三大主流MOOC平台的课程模式进行分析可知,目前所有的MOOC课程模式都拥有一些共同特点,即都通过线上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课程练习,线下则以参加课程谈论小组为主。其与传统课程教学相比既有优势同时也存在不足。

3.1 优势

传统的大学课程每个学期的内容都是已经安排好的,学生按照课表在指定的教室和指定的时间学习。和传统的大学课程教学模式相比,MOOC的优势首先在于其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一门课上,而这门课也是自己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助于推动学习者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将过去被动式学习转变成主动式学习,此时学习者的求知欲也是最强的。对于MOOC的课程模式而言,在整个课程中如果有一段没有听懂,还可以暂停,学习者可以借此查阅资料或者向前重新看一次。而传统课堂上只能将注意力迅速向下一部分的内容。

并且采用MOOC课程学习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更具灵活性。只要借助移动智能设备和移动网络,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展开学习,对于学习者而言可以更有效地分配学习时间,最大效率地利用碎片时间来增加自己的知识。

3.2 不足

虽然MOOC的课程模式优势很多,但也应看到其中的不足之处。目前存在的一个比较令人关注的问题在于,报名注册某门课程的人数很多,但实际学完某门课的人数却很少。这在MOOC的早期阶段尤为明显,例如,Coursera上的人工智能课,注册的学生多达16万人,但最后只有14%的学生念完了课程。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习者的高度自觉性和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如果能力较差,则很有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而退出。

4 对高校的影响

MOOC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引起世界各地对于在线教育的广泛关注。毋庸置疑,MOOC对于传统的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高校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4.1 挑战

MOOC免费课程的开放吸引了大量的目光。被称为MOOC的三大马车之一的Coursera,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全球共有81所高校或机构加入这一联盟,共享386门课程,注册学生超过400万。作为教育的新领地,世界各地的知名学校都在想方设法加入其中。美国《时代周刊》就曾展开题为《大学已死,大学永存》的深度报道。由此可以看出,MOOC的兴起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冲击。

目前,在MOOC上的课程主要以名校为主,这也是MOOC能吸引关注的原因之一。同时名校所能提供的优质课程也会更多,这对于提升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有着极大好处。名校的加入促进了MOOC的发展和兴起,但也给普通高校带来了一些问题。同样精心准备的课程,名校比普通高校的课程更能吸引学生观看学习。

随着MOOC与高校合作的日益深入,在MOOC上获得课程学分和相应的证书也成为了可能。在国外,MOOC上的一些课程已经可以获得学校的认可并获得学分,同时,通过MOOC的学习和考试也会获得相应的证书。在国内,目前仅仅是部分高校加入,开设的课程并不多。但是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2013年在清华大学举行的大规模在线教育论坛上表示,教育部将积极探索学籍、学分、学历证书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终身教育体制要求的在线教育管理制度。当在线教育可以获得课程学分的认可,且学位学历证书在未来也有可能获得时,传统高校必将遭受重大冲击,而首当其冲的将会是普通高校,学生会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名校的课程学分和相应的证书上。高校改革的时代已经来临,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曾说过:“大学不改革,可能就会沦落为一流大学的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

4.2 机遇

MOOC的快速兴起也为高校创造了机遇,高校可以凭借MOOC快速推广。凭借着优质课程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关注学校,这也为日后学校发展提供了契机。目前,学校的教学费用主要来自学生学费,但凭借MOOC学校将可以获得互联网资本投入。普通高校一开始在MOOC的影响力可能不会太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者会更多地关注课程内容,如果普通高校能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课程,也势必能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MOOC上的课程同样也可以成为高校交流的平台,高校可以从这些课程中相互学习,共同发展。MOOC现阶段还不可能取代传统的高校,毕竟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都是在线课程难以替代的,但应以在线教育为契机,加快大学教学、管理的根本变革,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目前参与到MOOC的主要是国外名校,中国的部分大学也在最近加入了这个大平台中。中国高校的强强联合能够更好地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为应对MOOC带来的冲击做好准备。

5 结语

MOOC的快速发展和兴起带来了在线教育的新时代,它对于传统的高等学校来说是一片新的天地。MOOC对于高等学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就目前而言,MOOC不可能取代传统高校,但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的延伸,它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规模和市场。MOOC拉近了普通人与知名学校的距离,让任何人都有接受知名学校提供的优质教育的机会。MOOC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里程碑,其必将为传统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第7篇: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范文

设计艺术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时尚型。而当今又是个信息化大爆炸的社会,对设计艺术学硕士有更高的要求。探究型教学模式可以培养设计艺术学硕士的创新能力、主动能力、探索能力等等。理论课程在设计艺术学专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将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的设置基于探究型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艺术学专业的人才。

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1.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通过思考、讨论、实验、观察、阅读等途径去了解、发现并掌握相关原理、知识及研究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培养全方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急速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2.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探究型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氛围的民主性、课堂交流的多向性、学习主体的创造性、教学关系的统一性等特点。该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单向交流,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叉交流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原来的“从”的地位转化成“导”的地位,这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各种教学关系统一,很多教学模式不能协调教学关系,如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它侧重教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型的教学模式虽然较讲授型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但学生在此种教学模式下缺少探索发现问题。自主能力较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差。

3.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探究型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学氛围的民主性、课堂交流的多向性、学习主体的创造性、教学关系的统一性。 探究性教学模式包括了四个基本环节:设境与指要、自学与研讨、精讲与答疑、练习与总结。设境与指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自学与研讨是要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精讲与答疑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化学习,练习与总结就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梳理。这四大教学环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对独立却又环环紧扣、互为依存却也层层深入。

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

国内设计艺术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多数院校按照二级学科,即设计艺术学专业来设置课程,造成研究生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缺乏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适应能力较差,除国家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外,各高校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也不尽相同。以天津美术学院为例,该校理论基础课开设较多,而且基本上为学位课。师范类院校则比较重视理论与技法的基础教学,如东北师范大学,在学位课中不仅开设了数量众多的理论课程,还开设了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课程。湖南大学开设的理论课程,与其他类型院校类似的课程,如《设计心理学》、《设计管理》 等。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特色,推动特色品牌研究生教材精品,是树立研究生培养品牌的基础工作。对设计艺术学研究生培养,如果没能依据各自的学科优势拉开距离,凸显专业特色,开设课程的相似度高,不利于培养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

2.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适应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艺术设计人才和高等艺术院校师资。”从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来看,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设置只重视培养技术表达能力、注重美感的表达思维忽视了创新能力、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理性思维的培养,没有体现我国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在这种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将很难适应社会的市场要求。从理论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在我国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 除了一些最基础的理论课程,如《设计概论》《艺术概论》《美术史》《设计史类课程》外,其他理论课程所占比例少之又少。而且很多理论课程设置与本科生课程重复或脱节,有些在本科阶段开设过的课程,研究生阶段加上了“研究”二字,便继续开设,但理论课程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一些院校针对理论课程为研究生举办的学术讲座质量参差不齐,无法达到应有效果。此外,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大多数没有指定教材,通常情况下是由任课教师指定或自行编写,随意性大,这种方式缺乏审核过程。从理论课程的教法来看,鲜有创新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授课 +图片 + ( 参观) + 论文 +部分闭卷考试 =结业 调查显示,在全部所学课程中,只有3%的学生认为 最感兴趣且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史论课程”,对于“最不喜欢的课程”,68% 的学生认为是其他专业理论课( 指公共基础理论课)。这些问题都警示我们, 在理论课程的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也具有广阔的改革空间。

探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设置中的意义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对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作了明确规定:“ (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 二)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 这就要求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科学研究能力或专业技术能力、创新素质。而课程的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所以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可以更好的为培养人才服务。而当前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致使很多艺术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连如何撰写论文的能力都没有,还有不少艺术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缺、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不够。艺术设计学专业需要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意识的专业,离开了这两样,它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当代教育顺应社会对创造性人才需要的时代产物。其宗旨是在教学中激发、推动、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积极的投入学习,尤其是促进学生学会善于运用自己的智力去研究性地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形成积极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形成创造性的综合素质。所以将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设置和探究型教学模式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和互动性。针对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理论课程总是力不从心,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低,缺乏与导师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营造学术平等,学术自由以及良好的研讨氛围,鼓励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大部分的研究课题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而往往是在几种答案中寻求相对合理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启发、互补互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研究课题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取得共识和共鸣,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自信心则应伴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增强。

探究型教学模式在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中的应用

1.理论课程设置的目标要注重学生创造性地培养

理论课程是研究生阶段的主要课程,占很大的比重,对硕士研究生的人才目标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相一致,人才目标通过教学目标来实现的,而教学目标具体有体现为课程目标,所以归根到底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服务的。我国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具有创新精神。李政道说过:“创新是科学和艺术的生命,是人类文明的动力。人类的文明精神也正是在人类不断创新的超越中积淀和发展的。” 研究生的教学应善于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前很多学校理论课程设置更注重学生“术”的教育,注重学生技术表现能力和结构表达能力和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等的培养。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很多学生上交的作品没有生命和活力。所以在理论课程的设置时要把创造性地培养作为目标之一。

2.理论课程设置的内容要与课题相结合

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教材非常少,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所以有比要增加关于理论课程的教材。将理论课程与的“课题”研究相结合,课题的研究都是该专业领域最新问题的研究,能更好的反映该专业的变化趋向。因此,将理论课程的设置与课题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把握设计艺术学专业的变化趋向。而课题的研究也不能由一个人来完成,需要导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和研究。而在整个过程中既发挥了导师的指导作用,由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课题相结合的理论课程更有利于探究型教学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作用。

3.理论课程的教法要以探究型教学模式为主导

探究型教学模式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理论课程内容的设置与课题相结合,这些都要求其教法要具有创造性、能动性和主动性;又因为当前的理论教学方法使不少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课后收获少。探究型教学模式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可以在采用开放式主题演讲、调查报告、头脑风暴等形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提出问题可以通过诱导学生去研究、探索、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和指导学生通过读、思、查、写等措施去解决问题;最后老师组织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去总结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服装艺术系)

作者简介:伍魏,男,汉族,湖南邵阳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服装系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服装美学和现代设计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

第8篇: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入学条件;学位设置;教育方式;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132―03

笔者在国内一所普通高校的法政学院担任教师,有机会来到美国一所私立大学法学院作为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通过调查对比性地研究中美法学院教育的异同点,希望藉此与同行探讨研究。

一、法学院入学条件

美国的法学院都是研究生教育阶段,辨别申请者的能力一般看本科GPA(grade point average)成绩和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成绩。由于本科GPA各国及各学校标准有所不同,LSAT作为一项统一考试成绩尤其重要,LSAT分数要求的基本底线是150分。目前美国对于进入LLM(法学硕士)项目学习不一定要求有LSAT成绩,我所在的法学院只要求攻读JD(Juris Doctor法律博士)的学生提供LSAT分数,在150分的基础上结合GPA择优录取。

中国的法学院招收本科学生时按照学生参加结束高中学习后的国家统一的大学招生考试标准分数录取,高中成绩如果非常优秀,则可以成为大学免试保送的主要条件。法学院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时,全国性统一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成绩是主要标准,学生的本科成绩的GPA及其他的优异表现也会成为导师选择学生的重要条件。政治课与英语课的成绩在很多时候成为决定因素,未通过国家统一的政治课和英语课的单科分数线无法顺利进入法学院;若此两门课达到通过的分数线,专业课成绩的总分数成为甄选的主要标准。

对外国的JD项目申请者而言,还需参加TOEFL(检定非英语为母语者的英语能力考试)考试,成绩至少600分以上。目前,IELTS(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考试因为其客观全面的考核学生的英语能力的特性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其效果,截至2010年7月,在美国共有超过3000所院校认可IELTS成绩,包括所有常青藤盟校和美国大学排行榜前130名的绝大多数学校。

二、法学院学费

美国的法学院能够提供的奖学金比较少,本地学生如果家庭不富裕的话,可以向政府申请学生贷款(student loan),或者外出打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但是由于法学院的学习强度大,学生并没有太多空余时间做兼职工作,所以我认识的当地美国学生大部分申请学生贷款支付所有花费。近年来,法学院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外留学生,开始给予他们更多的奖学金。笔者所在学校目前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学费的一半作为奖学金,优惠额度较大。

国内大约90%的学生依靠家庭支付全部费用,学校一般会提供不同形式的助学金和贷款,但是数量较少;除了家境非常困难的学生外,靠自己打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的学生也很少。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也意识到选择贷款和做兼职工作是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的可行方案。

三、法学院选择因素

有些人会按照法学院的知名度、特殊项目或者提供奖学金的数目选择就读的学校,根据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委员会(LAW SCHOOL ADMISSION COUNCIL)提供的信息,申请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术水平和个人情况完成一个备选法学院的名单,然后再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注重你未来同学的学术水平

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委员会建议学生选择一所自己与其他学生的水平差别不大的法学院,在今后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与有实力的同学进行良性竞争往往能激发自己的潜力,从而获得优异的表现。中国的大学在招生考试简章中除了介绍本校的法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同时也会列出历年进入本校考生的最低和最高成绩给考生和家长以供参考。高中生在进入大学前主要关注的是学校的录取成绩,而报考研究生院的学生更注重学校专业的国内排名及导师的研究方向。

(二)教师的学术水平

从美国法学院联合会最新公布的“法学教师名录”,可以查到所圈定的法学院教师的学术背景,从而可以发现与你的研究兴趣领域相同的教师,法学教师名录在法学院的图书馆里都可以不费力地查找到。

2005年,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法学名家》一书中收录了207位在全国有相当高的学术成就和重大贡献的知名法学家;中国法学会已经在1995、1999、2002、2004和2006年开展评选“青年法学家”的活动,有50名青年法学家入选。但是这些活动并非为帮助学生选择法学院特定举办,而且并未根据每年的变化而修订目录,所以与美国的“法学教师名录”有一定的差别,但仍然不失为学生选择未来就读法学院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三)图书馆设施

凡是由美国律师协会(AMERCIAN BAR ASSOCIATION)许可开设的法学院必须有一个能够保证提供法学研究重要研究资料的图书馆,包括原始的与引用的。我所访问的学校法学院规模不大,但是仍然设立独立的法学院图书馆,因为美国律师协会(ABA)要求法学院的图书馆必须独立设置。这样的规定反映出了法学院办学条件的高要求,也为法学院的学生度过极其辛苦的学习生涯提供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同时学生可以向图书馆预定一个自用的学习房间,以免别人的打扰。国内法学院的图书馆并未单独设立,但是有些办学条件比较好的法学院会设立单独的资料室或者小型图书馆,为师生的研究提供便利。

四、学位设置

(一)法律博士(JD, Juris Doctor)

直到1971年美国耶鲁大学还授予学士学位外,美国是仅有的不再提供法学学士学位的普通法国家。之后美国所有的学校开始授予专业博士头衔――法律博士(Juris Doctor),该学位已经在绝大多数州成为参加州律师资格考试并开始执业前的必备标准学位。

JD学制为3年,已经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才可以申请。美国的一些数学硕士、心理学博士也会报考JD的,可见这一学位的巨大诱惑力和良好的职业前景。

(二)法学硕士Master of Laws (L.L.M) Programs

L.L.M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学位,通常针对个体兴趣而特别设置。有些学校提供某些特殊领域的法学硕士学位,比如税法硕士和比较法硕士,一般学生们在获得JD学位后可以申请L.L.M学位。这个学位主要是为那些已经在外国取得相当于JD学位后的学生提供的一种研究生学历教育水平的学位,通常赴美攻读硕士学位的中国学生都会选择这个项目,时间只有一年左右。该学位的招生录取工作有以下要求:1.申请者必须通过本科阶段的法律学习,取得法学学士学位;2.申请者需证明自己具备从事法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提交自己关于法学研究的主要出版物和学术作品;3.参加TOEFL考试并达到学校所要求的分数。

(三)法学博士S.J.D(Doctor of Juridical Science)

S.J.D是一种研究型的博士学位,它普遍地被接受为等同于更常见的研究型博士――PHD。 S.J.D 被印第安纳大学和哈佛法学院称为“法学的最终学位”;乔治华盛顿大学、纽约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兰大学称其为“最高级的法学学位”;堪萨斯大学法学院和佩斯大学设有S.J.D课程。美国国家法律职业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egal Professionals)这样表述S.J.D学位――继取得法学硕士和法律博士学位后的最高法学学位。

法学博士学位课程是为那些希望成为教师和法学学者的人而设置。这种高度选择性的课程只开放给那些在早前的法律学习中有优秀的学习成绩和显示出拥有完成高质量要求的学术论文潜力的申请人。申请人必须持有法律博士学位或等同的外国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

五、教育方式――以课堂为例

(一)美国法学院

1.案例教学法为特色的教学方式

这种源于“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教学方式,为哈佛大学法学院改进,现为美国大多数法学院所采用。这种方式为师生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学生上课前需阅读老师布置的案例和补充材料,否则上课无法听懂,更谈不上回答问题。国内有些观点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对学生施加压力,老师可以偷懒。笔者认为这实在是误解,教师须对课堂讲授内容非常熟悉,才能够应对学生的提问,而且教学中不是老师一直占有主动地位,学生可随时打断老师的话,举手表达自己的疑问,说主动权更多地由学生掌握是不夸张的。

我曾听过一门课程《合同起草》,教授经常会提问,同学们都挺紧张。一个女同学比他更喜欢提问,而且还喜欢评论。有一次,她对老师评改小测验的方法不满意,说老师不能老是强调负面的错误,应该多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很多同学包括教师都没有想到这点,直到老师说:“You hit my heart! ”大家都笑了,我却对提问的学生印象深刻。“教学相长”在这个方法中体现得很明显,平等的概念贯穿始终。

2.讲座式授课形式依然存在

我所在旁听的法学院课程一般人数多的班级达到50~60人,高年级的选修课最少不到10人。虽然案例教学法会不时使用,但是授课的主线还是以教师的讲课提纲为基础的。我粗略地做了项统计,案例教学法和讲座式方法交叉运用,比例几乎是一比一,有时某种比例略高,但是不存在绝对优势。有些教授偏爱这种方式,上课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一陈述,讲到精彩之处也令人动容,有时连学生的举手提问都没有看到,非常有趣。

3.大量的专业讲座

我所在的法学院经常会安排法学专题讲座,但因时间限制,只能安排在中午12点到下午1点的午休时间。邀请的发言人包括州高等法院和联邦法院的法官、检察机关的检察官、知名的律师,杰出校友和各地法学院的教授常常是座上宾。学术讲座的组织工作有条不紊而且极富特色,考虑到学生无法在讲座时用午餐,几乎所有在这个时段举行的活动都提供免费午餐。虽然看着学生们一边吃汉堡炸鸡一边听讲座有些奇怪,但这样安排既节省时间又照顾到学生需求,有效率且富人性化。

(二)中国法学院

在国内,我要求学生们预习课本上的内容,如果有课堂练习或者讨论课,布置的预习内容较多,内容和强度都低于美国的法学院。美国学生课前须预习老师布置的作业,否则无法跟上授课的进度。我曾选修了一门课程,每次三个小时课程之前完成四个案例的研究,一次课程不亚于在国内的一门课程结业考试的强度。目前我也在课堂上逐渐借鉴美国法学院的预习模式和案例教学法模式,结合讲座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多地领会美国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心理状态。

六、就业指导比较

我所在学习的学校有一个总的就业协助办公室,会安排各种见面会,与不同领域的职业律师会面搜集信息资源。就业服务专家会收集和提供各种重要的信息和资源,教授学生求职策略,比如有效的面试技巧和雇佣调查,及讨论学生的个人兴趣并展示自己。但因法学的高度专业性,实际上的就业协助工作是由法学院承担的。有时用人单位也会来学校面试,但在大多数学校,只有很少比例的学生会通过校园面试找到工作,因此发掘就业服务人员提供的额外帮助和法学院毕业学生找到工作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就业指导人员关注所有的学生,不是只为那些优等生服务。

中国目前大多数高校里都设有学生工作部门,里面有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有的学校还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者聘校内外专家举办讲座,给学生教授相关的面试技巧,比较普遍的是学校主办邀请一些用人单位直接入校举办毕业生应聘专场。我做毕业论文导师时,除了承担正常的论文指导工作,也按照院系的安排定时与所指导学生联系,督促他们积极参加面试及寻找各项工作机会,起到连接学生与学校的桥梁作用,客观上确实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也不失为一个实施就业指导计划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雅思[EB/OL]. http:///view/1944.htm,2013-08-05.

[2]Law School Association [EB/OL]. http:///JD/Choose/evaluating-law-schools.asp,2012-09-02.

[3]Juris Doctor[DB/OL]. http:///wiki/Juris_Doctor#Creation_of_the_Juris_Doctor,2013-04-07.

第9篇: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厌学;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圆了自己的大学梦。然而,伴随高等院校办学规模扩张而来的是大学生厌学现象的日益突出。根据笔者在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调查,有17.5%的大学生缺乏学习的需要与动机,对学习有严重的回避或厌恶心理。鉴于此,探析当代大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以及寻求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其厌学的策略,对于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1.身在教室,心行万千

严肃认真、生动活泼的大学课堂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不和谐音符的干扰。尽管按时到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的学生占多数,但是,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已司空见惯;课堂上,讲小话、玩手机、看杂书等现象屡见不鲜;打瞌睡、直发呆、“裸身”进教室、不动笔、没书翻的也大有人在。大学神圣的课堂常常被QQ的“嘟嘟声”所侵犯。真是身在教室,心游万里,有的学生一门课结业了,却道不出授课教师姓甚名谁

2.情人湖畔,风花雪月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大学生谈恋爱本无可厚非,然而,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求知识,长才智。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知“大学何为、人生若何、学习何用”,纯粹是为了缓解心灵的空虚,打发寂寞与无聊,或者是为了补偿自己的“学”,情人湖畔,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不雅的搂搂抱抱不仅发生在树荫下、草坪上及校园的各个隐蔽角落里,而且在教室、图书馆、公交车等校内外公共场所也频频上演。

3.心有旁骛,荒废正业

大学之于大学生当然意味着要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然而部分学生并没有树立正确的知识观、成才观。调查显示,40.7%的大学生认同“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这一观点,以致忽略了学习之于学生的真正意义。他们从少数低学历人士的成功故事中产生错觉,盲目的认为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比理论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却不知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也应当建立在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此外,从某些大学毕业生的入职工资低于农民工的收入等少数现象中产生误解,以为读书真的无用,错误地牺牲宝贵的学习时间专注于发营销传单、“练摊”等商业活动,乃至于把上课学习当副业,把各种各样的商业经营当主业。

4.与世隔绝,宅中“为王”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化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信息。数字信息网络在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在逐渐占据着人们的心灵。极具诱惑的视频、网络进级游戏在不断地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成自己的俘虏,而功能强大的聊天工具又在千方百计地让一个个的大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校园周边日益繁荣的网吧已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旺盛需求,寝室逐渐成为主战场。与世隔绝,宅在寝室里玩网络游戏、QQ农场等以满足自己虚拟需要的现象,正在大学生中拓展着自己的市场。

二、大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

1.学习需要的匮乏

从“炼狱”般的高中走进大学这座“象牙塔”,大学生们或感到“解放了”、“自由了”,或带着美好的希冀,憧憬着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大学本来是人生的一个崭新起点,是大学生规划自己七彩人生的开端,然而,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大学的生活学习茫然不适,既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又没有自觉且客观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脑体倒挂”,“知识贬值”等“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也造成了部分学生价值观的偏离。考试背笔记、考前划重点、考场夹带、“挂科”属正常的考试文化正腐蚀着神圣的大学教育,窒息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着大学生的内部心理组织系统,加剧着部分学生心理的不平衡,造成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地下降为次级需要并表现出越来越匮乏的态势。调查显示,39.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求逐渐下降,相反,诸如网游等诱惑在学生定力不足的情况下将逐渐地上升为优势需要而得到首先满足。

2.学校或专业认同度较低

调查显示,仅有40.7%的大学生表示“我喜欢自己的专业”,这与我们想象中的数字表现出巨大的差别。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等因素未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或感兴趣的专业,在怀抱遗憾的情况下进入了与高考分数“量身定做”的高校,学了因不太了解而盲目填报或被调剂的专业,由于无法认同自己所读的学校或所学的专业,很容易形成一种较为刻板的厌学心理,这在地方高校尤为突出。另一方面,部分专业就业前景比较黯淡,课程设置不甚合理,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相对保守与落后,这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学生对所在专业乃至学校的认同度的下滑。此外,缺乏对所在学校或专业足够的认同度会像传染病一样漫延,造成更多的学生生活在对学校或专业的否定之中,甚至生活在自我否定之中,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3.自我效能感下降

经过刻苦努力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大学学习生活与中学迥异,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的自信心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甚至出现了习得性无助。调查显示,有41.1%的学生表示“我常常有莫名的无助和失败感”。之所以如此,一是大学校园里高手如云,竞争激烈,高中时学习成绩位居年级的前几名很可能成为大学班级里的倒数。这种情况会极大刺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学生,他们也会因此有越来越强的失败感而无法树立起应有的自信。二是以教材为中心,以啃教材、背教材、考教材为原则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比较倾向于测试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很难反映出一个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必然造成部分学生对那些擅长于死记硬背型的学生望尘莫及,自叹弗如。三是考试舞弊现象已司空见惯,有27.5%的学生表示“我不反对大学生考试作弊”,通过舞弊自然可以避免“挂科”乃至重修,但也往往于不经意间使其考试成绩超越了那些平时勤奋好学的学生。这种“好学者不如作弊者”现象无疑是对好学者的沉重打击,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这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下降。

4.抱负水平不高

金融危机、社会转型、专业适应性不强、自身素质状况不高等因素造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紧张。“十年寒窗”换来的却是“就业何其难”,社会现实不断冲击着大学生对未来的美好向往。60.4%的学生发出了“虽有远大的理想,但现实很残酷”的感慨。更令人烦恼的是,社会上充斥着许多的不公平。“有门路的靠着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而无所忧虑,成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无门路没有依靠的却不得不忧心忡忡,让那支撑自己多年来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在这种无情的讽刺中逐渐消磨。”社会大环境已成为“有靠山的不用努力,没靠山的努力无用”的巨大推手,使那些无理想、无目标或有理想、有目标者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另外,中学时代那种“非常苦”的环境不仅没有锻造出部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相反,却使其愈发的惧怕学习这种“苦差事”。与此同时,“60分万岁,多1分浪费!”这种消极懈怠的思想也冲击着他们对学习可能拥有的原始敬畏之情,使其对学习的回避不再惆怅,对安逸的追求日益滋长,对目标与理想的放弃更加豪爽。

三、克服大学生厌学的对策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大学生心目中,大学教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兢兢业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学生仍然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大学教师展现出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风范,必然使其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克服大学生的厌学,大学一定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大学教师一定要严于律己,高标准,严要求,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关爱学生,爱教乐教,积极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创造条件。不仅如此,大学教师还必须加强学习,千方百计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来扩充自己的视野,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钻研教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大学者,乃大师之谓也。高山仰止,景形行止。有令人崇拜、师德高尚的大学教师的悉心指导,大学生对学习还何厌之有?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不过,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应该一如既往,与时俱进,常抓不懈。科学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秩序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学习和竞争氛围的基本条件,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良好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严格考试纪律,完善评价体系,优化学习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制度;还要因材施教,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增强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促进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高度融合,做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进而使其拥有更大的动力和兴趣来进行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

3.注重大学精神建设,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大学是一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净土,大学是一座求学、求真、求实以及学习做人做事的神圣殿堂。因而,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时代继续维持这块学术净土的宁静以及这个神圣殿堂的庄严是值得所有人去为之思考和努力的。和谐的校园氛围以及精湛的学术精神能够促进校园内部的高度融合,实现“学术自由,兼容并包”这一大学办学宗旨。所以,我们需要在已有的校园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不断地减少大学校园内诸如商业化和功利化之类的少数不良现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扬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认真开展生动活波、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校园文体活动,积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适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引领学生融入大学的和谐氛围之中,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