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箱养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我国水库资源非常丰富,水库网箱养殖发展迅速,但普遍存在发展无序、管理滞后、水质恶化等问题。研究了网箱养殖与水库水质变化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保持水库水域生态良性平衡的几点建议。
我国现有各种类型水库8900余座,总水面超过200万公顷,占淡水总水面的11.5%,其中可养鱼的水面估计超过180万公顷,占全国淡水可养水面的32%。水库是农业灌溉、人畜饮水、渔业养殖的主要区域,网箱养殖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适合大水面的渔业方式,具有投资少、产量高、见效快的特点,水库网箱养殖能够最经济和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水库资源。但是随着养殖规模和养殖强度的扩大,网箱养殖对水库生态环境的影响凸现,养殖残饵、排泄物、渔药、死鱼、生活废物等严重破坏水库生态系统,2006年初至2007年底,我们对广西的水库网箱养殖进行了实地调研,初步探讨了水库网箱养殖与水质变化的相互关系。
1网箱养鱼对水库水环境的影响
水库水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网箱养鱼后将会打破原来的系统平衡,对投饵式养殖而言,系统在增加鱼群体总量的同时,还大量投入饵料;对非投饵式养殖而言,系统增加了滤食性鱼群体总量,消耗掉大量的浮游生物量。因此,网箱养鱼对水库水环境的影响因水库自身的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既有积极有利的作用又有消极抑制的作用。我们对广西龙滩水库网箱养鱼调研表明,至2008年初库区内共有网箱约3万箱,其中95%以上是放养滤食性鱼类,利用水库丰富的浮游生物进行养殖(俗称为生态养殖),放养吃食性鱼类仅600箱左右,年产鱼量约2万吨。2008年3月在水库上游2000m和3000m处曾对水样进行抽检,结果COD浓度为10mg/L、总P浓度为0.11mg/L、总N浓度为2.1mg/L、石油类为0.02L/L、高锰酸盐为2.4mg/L,除因船舶航行有局部水域受石油类污染外,尚不存在其他严重污染问题,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地表3类水质标准。但受库区移民就业压力和眼前利益的驱动,库区的网箱养殖将迅猛发展,3~4年内库区的浮游生物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到那时养殖模式势必转为人工投料养殖。据刘潇波[1]研究认为,每投喂1t饲料就有100~150kg散失于水中。按现有网箱规模,每年将有2000t的残饵进入库区水体,龙滩水库水质将受到严重污染。孟红明等[2]曾对我国主要水库的富营养化现状调查,认为水库水质总体状况堪忧,被评价的135座水库中贫营养型水库38座、中营养型水库40座、富营养型水库57座,分别占调查水库总库容的17.6%、45.4%、37.0%,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水体富营养化将日趋严重。
2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溶氧量(DO)的影响
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DO以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DO量是水库水质重要指标之一。水库水体DO含量受到2种作用的影响:一种是使DO下降的耗氧作用,包括好氧有机物降解、生物呼吸;另一种是使DO增加的复氧作用,主要有空气中氧的溶解、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在藻类丰富的水体中,光合作用放氧也可能使水中的氧达到过饱和状态,好氧和复氧作用使水中DO含量呈现出时空变化。在水库中进行网箱养殖,部分散失在水体中的饵料和鱼类排泄物增加,若其耗氧速度超过氧的补给速度,则水中DO量将不断减少。另外,网箱养殖的鱼类呼吸要消耗大量的DO。因此,网箱区水体中的DO通常低于无网箱区。当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时,水中DO量甚至可接近于零,这时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就出现腐败发酵现象,使水质严重恶化,可造成鱼类浮头、死亡。水库水体中DO的数0,除了跟水体中的生物数量和有机物数量有关外,还与水温和水层有关,底层水中一般DO较少,深层水中甚至完全无氧,水体中的溶解氧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是一个普遍现象,网箱养殖可使这一现象加剧。水质良好的水体DO量应维持在5~10mg/L,2006年10月26日11时我们对南宁横县西津水库的米埠坑上、中、下游水体进行抽测,其DO分别为7.04mg/L、4.16mg/L和3.84mg/L,显然米埠坑中游和下游断面的DO已低于安全界限4.9mg/L,这是由于人类的网箱养殖活动造成的。
3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生化需氧量(BOD)的影响
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消耗水中DO的量,称生化需氧量(BOD),BOD是表示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其降解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氨和水,第2阶段是氨进一步在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即硝化过程。BOD一般指的是第1阶段生化反应的耗氧量。在水产养殖中通常采用20℃条件下经5d培养后测得的BOD作为水中有机物的耗氧量。水库网箱养殖产生残饵和排泄物等有机物通常都可以被微生物所分解,但分解需要消耗氧,如果水中的溶解氧不足以供给微生物需要,部分有机物氧化不完全,容易产生H2S、NH3等有毒气体,危害养殖鱼类的健康,严重时会引起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所以在DO较高的水库有机物分解的较好,鱼类的发病率较低。一般认为BOD小于1mg/L,表示水体清洁;大于3~4mg/L,表示受到有机物污染。据刘顺科等[3]对水磨滩水库网箱养殖的水质研究表明,网箱养殖区的生化耗氧量高于对照区,网箱养殖使水库水体的生化耗氧量明显增加。
4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化学需氧量(COD)的影响
水体中能被氧化的物质在规定条件下进行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氧化剂的量,称为化学需氧量(COD)。水中各种有机物进行化学氧化反应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化学需氧量只表示在规定条件下水中可被氧化物质的需氧量的总和。COD与BOD比较,COD的测定不受水质条件限制,测定的时间短,COD不能区分可被生物氧化和难以被生物氧化的有机物,不能表示出微生物所能氧化的有机物量,而且化学氧化剂不仅不能氧化全部有机物,反而会把某些还原性的无机物也氧化了。所以采用BOD作为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较为合适,在水质条件限制不能做BOD测定时,可用COD代替。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COD的影响与BOD相类似,其使水库水体的化学耗氧量增加。
5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pH值的影响
pH值亦称氢离子浓度指数,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pH值是水库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网箱养殖鱼类的生长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对网箱养殖而言,pH值7.5~8.0的微碱性条件是较为理想的酸碱度。通常由于水库的水体较大,为天然的缓冲系统,因而其pH值变化幅度较其他参数小。水库的pH值变化主要与工业污染、酸雨(广西近年降水酸度pH值平均为4.9左右)、水生生物的活动、水温、空气中CO2分压的变化和底质中有机碎屑的腐解有关,正常的网箱养殖对pH值的影响不大,但在养殖活动中大量使用药物(如生石灰、漂白粉、盐酸等)、大量死鱼或富营养化发生水华等情况下,养殖区的pH值会升高或降低。2006年10月26日11时我们对南宁横县西津水库的米埠坑上、中、下游水体进行抽检,三断面pH值无明显差异。
6网箱养殖对水库水体总氮(TN)、总磷(TP)的影响
水体中的氮主要以3种形式存在:可溶性无机氮、有机氮化合物及溶解的分子态氮,TN通常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有机氮主要存在于各种有机细屑和鱼类的排泄物中;无机氮指溶在水中的各种无机化合物中的氮,主要是三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铵态氮。水体中的磷几乎都以各种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各项水质指标中,氮和磷是水体富营养化最主要的诱因。水库富营养化程度与水体TN、TP浓度密切相关,随着其浓度的升高,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也在不断加剧,TN在0.5~1.5mg/L之间为富营养型,TP超过0.01mg/L时,就可能引起富营养化发生,在网箱养殖水域,散失的饵料和养殖对象的排泄物是投饵网箱养殖水体中磷的主要来源,高密度的投饵网箱养殖造成水体中磷浓度的增加。我所于2006年对西津水库网箱养殖对水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养殖区的无机磷和TP分别是非养殖区的1.25倍和1.67倍[4],网箱区水层中总TP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是P沉积的结果,这在有跃温层的水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07年区环保部门对施行网箱养殖的龙滩水库、岩滩水库、大王滩水库和青狮潭水库水质的检测结果是:水库水体为Ⅳ类水质,但是TN和TP超标、富营养化趋势明显。网箱养殖产生的废物增加了水体营养物的总浓度,降低了水体的透明度,导致水体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在龙滩水库的不投饵网箱养殖,主养品种以鲢、鳙鱼为主,对网箱区及上下游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不投饵网箱养殖能改善水体透明度,降低BOD、COD含量,对降低TP也有一定的作用。
7讨论与分析
2006年,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我国主要水库中约1/4的水库水质状况劣于III类标准;6.4%为劣V类,污染严重,水体功能基本丧失。其中中南、华东地区水库水质状况较好,西北、西南和华北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差。水质超标项目主要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等,说明我国水库水体污染主要为耗氧有机污染。我国水库水质状况恶化有多种原因,其中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点源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降雨径流造成的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由水产养殖造成的内源污染正逐步显现,形成了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共存、污染物类型多样的复杂态势。水库网箱养殖是内源污染的主要形式,其对水库水质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投饵、排泄等原因造成水体中TP、TN增加,DO量减少,COD、BOD升高,而对水体的pH值、水温等影响不大。
8建议
(1)积极开展水库水环境演变机理及水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根据水库不同的水质类型,建立相应的负载力模型,限制养殖规模,合理布局网箱养殖区域。
(2)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避免长时间养殖带来富营养化和污染,保证水库水环境处于良性生态平衡状态。目前,我国水库中真正监测水质状况的不多,只有一些大水库有监测,但数据是不公开的,要遏制水库水质的恶化,必须加强水库水质的监测、监管和信息制度。
(3)推行健康养殖。选择合理的养殖品种,吃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搭配合理;选择优质的饲料,注重饵料的投放量和投喂方法,减少残饵对水体污染,提高饵料利用率;提高疾病预防意识,严禁使用违禁渔药。
(4)加强对养殖户的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让大家都认识到水资源并非“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如果违反自然规律,无节制地索取水资源,最后必将得到自然界的报复,自觉树立“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观念。
9参考文献
[1]刘潇波,高殿森.浅析淡水网箱养鱼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9(6):50-51.
[2]孟红明,张振克.我国主要水库富营养化现状评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2):133-136.
1.1基本概况
佛子岭、磨子潭两水库位于安徽省霍山县境内,均属淮河水系的山谷型水库,两库形成梯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航运、养殖等综合利用。两库常年平均水位相应库容7.9亿立方米(其中佛子岭水库为4.83亿立方米,磨子潭水库为3.07亿立方米),两库共有来水面积18.4万公顷。
佛子岭水库始建于1954年,可养面积1200hm2,1956年投放鱼种,1957年捕捞成鱼;磨子潭水库始建于1958年,可养面积466.7hm2,1960年投放鱼种,1961年捕捞成鱼,渔业利用50余年。由于两库地理位置同处于一个山区,同处一个类型的地带,所以水库的生态和理化因子基本相同,其气温、水温、溶解氧、各饲料生物含量和各营养盐类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水库渔产量有过高产的记录,也经历过低产的波动。
1.2渔业发展现状
两大水库的渔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库初期10年,由于大量的投放和捕捞,渔产量逐年上升。第二阶段为第二个10年。由于放养品种、规格的不适应,敌害种群的危害和防逃设备的不完善,致使产量下滑入低谷。第三阶段为第三个10年。针对上述出现的矛盾,不断完善苗种体系,完善拦鱼防逃设施,调整放养结构和积极发展网箱养鱼,使两水库渔业产量逐步恢复。1986年,佛子岭水库创下建库以来历史最好水平,达327.5t,均产达273kg/hm2;1987年磨子潭水库创下建库以来的最高产量,达到140t,均产达300kg/hm2。第四个阶段为近20年。由于水面的全面放开,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原有的水上派出所不存在,渔政管理因缺乏人员、资金和必要的技术设备及山区、库区、贫困地区的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原处于主导地位的国营渔场因而处于破产倒闭状态。因此,水面处于抛荒状态,无人投入,只有索取。目前,两库库区群众和渔场职工仅靠养殖网箱和捕捞少量存鱼和库里的野杂鱼来维持生产、生活。尽管如此,在水库的合理放养、合理捕捞、防逃技术、控制敌害鱼类种群、发展网箱养鱼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定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大体可归纳为:①投放适应水库生长的我国主要养殖品种四大家鱼,完善苗种生产体系,保证和满足水库鱼种投放的需要,并不断改善放养结构;②密切注意水库鱼类种群的变化,行之有效地控制敌害种群的发展和危害,使人工放养的种群始终占据优势,危害种群控制在最低限度;③两库都有防洪的任务。因此,完善拦鱼措施,做好防逃工作是水库渔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④拟定合理的捕捞强度,充分利用水体和鱼类最佳生长期,不间断地做好自然经济鱼类的增殖和保护工作。
2可持续性发展探讨
2.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库渔业生产机制
应本着有利于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改变只向水库索取、不向水库投入的原则,改变一家投入多家索取、不断产生利益矛盾的状况,既要能统又要能调。
2.2两库渔业发展潜力
2.2.1市场需求潜力大。我县目前人均占有水产品量不到10kg,远低于全省25kg、全国34.6kg的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因此,生产出绿色无公害优质水产品仍然会长期畅销市场。2.2.2可供开发利用的水面大。两库可养殖水面1666.7hm2,可用来进行天然投放、库湾养鱼和网箱养鱼。如果按天然鱼产量300kg/hm2计算,两水库每年的天然生产力至少在500t以上。
2.2.3引进和开展名特优品种养殖是水库开发的新课题。开展名特优品种养殖,是开发大水面一项新的工作,是提高水库生产力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利用水库的自然优势,适当在水库发展名特优水产品,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也是走高效渔业的一条可行之路,如佛子岭水库利用网箱养殖鳜鱼和斑点叉尾鮰,利用流出的库水开展鳗鱼养殖,每年可产优质鱼700t,产值近5000万元。
2.3两水库渔业发展对策
2.3.1切实保护两水库水域生态环境。目前,水库两边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两库上游无任何工业污染,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是我省当前少量存有的无污染养殖区域。因此,必须保护好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水域不受污染。一要在制定其他发展规划或兴建水利工程时,要充分考虑到水库生态环境的保护,把水库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第一大事来研究;二要禁止在水库上游兴建工业厂矿,保护清洁水源,同时也要防止渔类自身污染,如网箱养鱼密度不可过大;三要强化渔政管理,严禁毒、炸、电等违法行为,对特种水生动物的栖息地、繁殖场、索饵场,应建立水域生态自然保护区。
2.3.2合理放养主导品种。青、草、连、鳙、鲤、鲫、鳊鱼是我国传统的养殖品种,也是两库养殖的主要鱼类,在目前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城镇,这些品种与目前的消费水平相适应,而且还有相当的消费时效,消费既不会过剩,也不会过时。在对大型水库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应以这些鱼类的养殖为主,同时坚持不懈地做好鲤、鲫、鳊等优质鱼种的自然增殖与保护工作,使水库生物饵料得到充分利用。
2.3.3调整渔业经营模式,合理开发水体资源。当前,水产界面临着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最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一要实现从追求单一产品(鱼)到复合产品的转变;二要实现从追求量的增加到追求质和量的统一;三要实现从只追求经济效益到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统一。在产品的开发方面,要努力适应生态条件的要求,从单一层次、单一产品的经济方式转向多层次、多方位、复合产品的开发。在养殖生产方面,要遵循清洁生产的原则,实行生态养殖,提供绿色产品。在经营方式上,要改变单一的养殖模式,推行水面多种形式经营,包括租赁、承包、股份制等,实现水面商品化,充分利用水体的交通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观光,休闲、游钓业。
2.3.4加大科技投入。大水面的开发,不是简单的投放和管理,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科学的决策管理和科学的养殖技术,这就要求水产科技工作者,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和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同时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普及养殖新技术,依靠科技来提高开发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2.3.5加强品牌意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严格实行行业法规化管理,在生产环境、苗种选择、养殖管理、产品上市、检验检疫等方面把好关,生产出无公害、绿色水产品,要注重品牌申报,做大做强品牌文章,占领市场份额。
论文关键词:排渍,抽排,湖泊调蓄,清淤,雨污分流,初期雨水治理
目前,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分为汉口、汉阳、武昌三大片区,目前全市中心城区现己建成38个排水水系,按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将武汉市排水水系优化调整22个雨水系统,总汇水面积1374.46 km2(不含武钢工业区) ,这22个排水系统排涝标准均为一日暴雨一日排完,各保护圈排涝系统雨水汇水总量19104.8万m3。
武汉是暴雨洪水多发地区,4-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而主汛期6-8月降水量又占全年的1/3,洪、涝经常同时遭遇,汛期排渍是武汉市排涝工作的重点。目前,武汉地区排渍基本靠泵抽排,根据武汉市水务局2007年资料统计,市属排水泵站共计11座,其中直接抽排入江的有7座,排水量为318.171 m3/s,汇水面积175.22km2;区属排水泵站共计98座,其中直接抽排入江的有26座,排水量为112.02m3/s,抽排能力合计430.19m3/s,即3716.84万m3/d,远远不能满足排渍需要。
二、湖泊调蓄能力
根据《武汉市城区湖泊保护规划(2004-2020)》,武汉市中心城区内规划具有调蓄功能的湖泊有32个,总调蓄能力14598.41万m3。
将雨水排涝流量与现状抽排设施抽排能力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除汉口保护圈雨水排涝能力基本满足雨水排涝要求外,武昌和汉阳仅依靠泵站难以抽排满足排渍需求。如按规划控制湖泊水位,汛期雨季可实现湖泊调蓄雨水14787.17万m3,从而降低湖泊所在水系排水系统的抽排压力。
各保护圈雨水排涝量表
保护圈
名称
汇水面积
(km2)
日汇水总量(万m3)
抽排能力
(m3/d)
不能当日抽排的雨量(万m3)
湖泊调蓄能力(万m3)
汉口
153.3
1641.843
1946.42
35.71
武昌
856.5
11657.415
3017.08
8640.335
13368.69
汉阳
364.66
5805.5886
1164.07
4641.5186
1194.01
三、实现湖泊调蓄的条件
湖泊调蓄的实现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1、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淤积情况概况较为严重,需要在汛期来临进行清淤,使湖容达到规划要求以容纳雨水。
2、目前,武汉市不少湖泊还承担着养殖等功能,必须尽早按规划要求对不具有养殖功能的湖泊进行专项整治,禁止网箱养殖,将湖泊水位降至规划要求。
3、武汉市的排水管渠多为合流制体制,水质较差,远低于湖泊水质管理目标要求,而初期雨水也是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需要完善排水管渠实现雨污分流,并对初期雨水治理达到湖泊水质管理目标要求后,再通过雨水口将雨水引入湖泊。
参考文献:
1. 《武汉市城区湖泊保护规划(2004-2020)》
2. 《武汉市城市防洪规划》
一、狠抓养殖产品质量,大面生产树立新的支点。
近几年,在省市的重视支持下,我们淘汰了全市的所有劣种公猪,绝大部份劣种母猪也被淘汰,全市生猪品质跃上一个新台阶。据调查,×××年的出栏生猪中二元杂交猪和三元杂交猪分别达××%和××0%,瘦肉型猪比重超过70%,生猪品改效应明显体现。去年,我们着重加强了牛、羊的品改工作,全市建设了××多个基层品改站,先后培训技术人员×××多人,牛羊冷配达××万头次以上,大大提高了牛羊的品质。此外,我们依照《种畜禽管理条例》规范全市种畜禽场的生产和经营秩序。由省统一部署,全面完成了全市××个种畜禽场的验收换证工作,从源头环节确保了主要畜禽产品的质量优势与市场优势。
二、狠抓养殖结构调整,种草养畜成为富农产业。
发展草食牲畜是市委、市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战略举措,但具体工作是由我们承办的。××年,我们依托“双百万”工程的实施。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借助资金政策优势,加强技术培训,实行人工种草、秸杆氨化等科学饲养方法,全年发展牛羊大户达×××户,促进了草食牲畜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农民致富。市发展草食动物领导小组甘当“服务员”,积极帮助以×××为代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先后成功争取到×××二期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建设×××万头肉牛加工生产线、优质牧草栽培等一批国家和省重点支持的项目。目前,×××投资1.98亿的一期工程已全部投产,必将继续影响、带动全市乃至全省种草养畜产业的兴旺发达。
三、狠抓名特水产开发,渔业生产持续稳步推进。
××年,全市各项渔业生产指标稳步增长。在做好大面常规渔业品种养殖的基础上,我们突出抓了名优、特、奇、新品种的开发,积极推动渔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全年名特水产养殖面积超过80万亩,其中河蟹放养面积20万亩,湘云鲫(鲤)放养面积超15万亩,网箱养鳝超过×××万口网箱,珍珠放养超过8万亩,名特水产产值已占渔业总产值的××%以上。另外,继成立渔业检测中心后,作为全年养殖业工作的重头戏,我们全面实施了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制度。至年底,我们共发证××万亩,占应发面积80%,以较快的进度出色完成了省定任务,渔业生产的行业管理逐步迈入正轨,为全市渔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狠抓产品质量安全,省市实事任务圆满完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前,食品安全已日益受社会关注。××年无公害畜禽水产品认定认证工作也首次被纳入年度省市实事考核范畴,要求我市分别认定认证×××万头无公害生猪,×××万亩无公害养殖水面。作为全市养殖业主管部门,我们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一重任,并将其作为“关系民生,顺乎民意”的大事来抓,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认真做好基础工作,克服困难、多方协调,全力推进认定认证工作。全年共认定出栏无公害生猪×××万头,认证无公害养殖水面×××万亩,分别超过省定任务的18%和×××%,有效提升了全市畜禽水产品品质,也为我们今后推动无公害化养殖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市场“瘦肉精”检出率一直低于省控2%标准,肉品的安全优质得到了保证,维护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五、狠抓动物防疫保安,体系建设获历史性突破。
动物防疫历来是养殖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我们以落实责任制为手段,加强查毒灭源和疫情管理,做到有序扑疫,全面夺取了禽流感阻击战的胜利,确保了全市养殖业健康发展。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全面落实基础免疫工作,全年共免疫猪牛羊×××多万头,禽类3337万羽,犬只×××万只,免疫密度达×××0%,防范了全市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并强化动物检疫,全年共检猪牛羊近×××万头,城区定点屠宰率和肉品鲜销合格率达99%以上,保证了畜产品质量安全。在加强防检工作的同时,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建设被提上议事议程。我们按省市要求,积极组建乡镇动物防疫站。目前,全市×××个乡镇动物疫站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基础设施、养老保险等问题都得到了较好解决,市、县两级站的工作环境和状况也在逐步改善。大部分县级站由财政差额拨款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力量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建设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为我们发展养殖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六、狠抓渔政执法为民,渔业资源保护得到加强。
×××水域面积大,水情复杂,渔政管理难度大。去年我们以行政执法为手段,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稳步推进了渔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一是举全力搞好春禁工作。××××××年是长江流域实施春禁的第二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和统一指挥下,抓组织健全、措施落实、责任到位,春禁收到了预期效果。同时,全年不间断地重点打击害业捕捞和超强度乱捕滥捞,查处污染渔业水域案件,起到了保护资源、促进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最大限度地维护渔民利益,切实做好渔民禁渔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争取将符合条件的渔民纳入“低保”,不合条件的予以救济,减轻了渔民生活负担,确保了渔区一方平安。三是不断完善渔业资源保护装备和基础设施。去年×××月,一艘×××吨位的公务执法船下水,充实了我市渔政管理服务力量。渔港完成了2个码头建设,配备了一艘趸船和钢质浮桥等救生设施,有力地保障了渔业生产安全,全年无重大事故发生。8月份,船检办证中心投入使用,极大便利了渔民生产生活。此外,我们还努力加强对各类珍稀水生野生动物救护,×××江豚保护区项目已上报农业部争取立项。项目一旦实施,必将对×××的生态保护产生深远影响。
七、狠抓饲料兽药监管,市场生产经营井然有序。
饲料、兽药作为主要的养殖投入品,安全与否、质量优劣都关系重大。去年,我们以接管饲料管理职能和新的《兽药管理条例》颁布为契机,加强对饲料、兽药行业监管,市场生产经营更加规范有序。
从饲料方面看,×年×月5日,饲料工业办挂牌办公后,我们迅速行动,很快摸清了全市饲料业的基本情况,为企业办理了相关手续,创造了履行管理职能的必要条件。7月份开始,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全市饲料生产质量安全执法大检查,依法查处了39家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取得很好的成效。在抓监管同时,我们坚持为企业服务,先后召开了全市饲料全安全监管会议,举办了饲料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帮助管理者和生产者提高了法律意识、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年,我们还为×××余家饲料企业办理了免征增值税的手续,预计将为全市饲料企业节支9亿元,有效支持了企业发展。
兽药药政方面。×××年××月,新的《兽药管理条例》生效后,我们积极组织学习、广泛宣传新《条例》,基本上做到执法者、生产者、经销者、养殖者、服务者人手一册,在社会上形成了知法、守法、执法的浓郁氛围,并依法依规在全市集中开展了2次兽药大检查,加大兽药打假力度,整肃了市场,维护了养殖户的根本权益。
八、狠抓培训服务工作,科教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年,养殖业科教管理服从服务于全局中心任务,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畜牧水产科研项目的管理。完成编制了《×××畜禽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项目书,成功申报了《×××黄颡鱼人繁及养殖技术推广》、《×××野猪养殖技术研究》及《×××名贵鱼类系列开发》等项目,争取经费×××万元,并完成省地方标准制定一个。二是积极组织开展畜牧兽医职业技能鉴定。去年,我们在七县(市)区完成了×××人的技能鉴定,超额完成省任务,受省局好评。三是开展各种科技活动。我们充分发挥畜牧水产学会的功能,组织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技术咨询、科技交流、科技下乡等活动,先后举办各种培训班近百期,受训上万人次,其中局科技科与各部门合作举办培训班7次,培训达×××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源×××余份。通过培训宣传,增长了农民的科学知识,为科技兴养,加快农村致富奔小康起到了良好作用。
九、狠抓各项保障措施,工作氛围更加和谐奋发。
××年,我们紧贴时代脉搏,坚持机关工作服务大面生产,保障总体工作的原则,按《机关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各项措施,机关工作呈现稳定和谐局面。我们坚决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打击取缔地下“”赌博活动,局直系统没有因参与地下“”而被捕、刑拘、劳教判刑人员,办公场所基本杜绝了议码、买码现象。局代管×××因×××二期建设受损而求赔偿的问题,在局领导亲自出面斡旋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没有发生职工集体闹事或越级上访现象,渔场生产正常进行,去年又夺得高产。财务管理上积极开源节流,努力争取项目投资和扶助资金,全年立项×××余个,争取资金×××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畜牧水产工作。后勤服务优质高效,较好地解决了机关办公区和生活区水电路等方面一些难题,干部职工称之为“民心工程”。通过充分准备、周密部署,我们安全顺利、衔接流畅地实现了局机关及下属三个单位办公场所搬迁,没有对全局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局领导情系群众,购置了上下班专车,大大激发了全局人员求×××、干事业、谋发展的积极性。
十、党政工卫齐抓共管,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年,我们从党风廉政建设入手,抓教育防范,抓制度约束和行为监督,努力搞好作风建设与机关党建工作。组织了对两个《条例》和向先进典型的学习,保证了队伍的纯洁性。全年共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1名,发展新党员×××名。切实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双联”工作责任制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局领导主动联系困难家庭8户,干部共捐款××多元,为企业提供解困资金2万余元。加大对×××村建整扶贫力度,全年局领导下扶贫点8次,投资20余万元,为村里兴建沼气池×××余口,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结合“四五”普法教育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和依法行政的教育,明显提高了全体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和综合素质。人事、编制、劳资、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严格按上级要求有条不紊地开展,免除了大多数职工的后顾之忧。切实落实老干部各项待遇,使离退休人员晚年生活顺心、舒心、开心。狠抓计划生育工作,全年局机关没有违反计生政策的现象。全面迎接了全省卫生城市复检工作,局机关、宿舍区及渔政、防检等窗口单位因措施得力,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受到上级充分肯定,为我们做好×××年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之,去年的生产和工作是发展前进的,这主要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级畜牧水产行政管理部门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从生产角度看,真正把养殖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致富农民的大产业来抓,部份领导、群众,甚至是我们自己一些人,都认识不够。有的地方没有认真规划养殖业的发展,生产性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主要是由个人投资、社会融资、招商引资来解决。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
1、动物防疫和产品质量安全还须加强,非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情况未完全控制,少数地方因经费不足,执法难度大,整治乏力。
论文摘要:根据乐至县近三年来的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的监测结果数据,分析了全县集中式乡镇饮用水的现状和引起水质变化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为乡镇饮用水水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1、引言
乐至县地处川中丘陵区,整个辖区处于沱、涪两江分水岭上,年均降水量虽有918mm,但分布不均,夏季雨量占全年的半数,常年出现冬干、春旱。而全县建制的25个乡镇饮用水源地主要是靠建设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畜水工程和小溪河流,其中11个乡(镇)取用水库水;有10 个乡(镇)取用河堰水。利用这些有限存量水库、河流的 3386.5万m3水源为全县农村建制乡镇(除天池镇外) 约9.23万人的提供了生活水源,每天的生活用水供水量约为2553m3。
2、水质现状分析
2.1 水质状况
乐至县环境监测站近三年来,对全县21个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采样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全县乡镇饮用水源地水源水质环境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饮用水源地水质不能够满足地表水和地下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域功能的要求,均出现了1-3个以上项目的超标,三年综合来看水质达标率几乎为零。
表1
2007-2009年全县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统计
单位:个/L, mg/L。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熊家湾水库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监测项目的要求,对21个监测项目分湖库、河流分类采样进行了监测分析 (见表1)。从上表中数据可以说明水质情况如下:
(1) 全县区域内乡镇饮用水源地水源水质超标项目主要是高锰酸盐指数(CODmn)、挥发酚、氨氮(NH3-N),湖库还出现总氮、总磷超标;
(2) 从2009年数据来看(括号内为超标倍数):除宝剑河水库、三元庙水库、狗不过桥石河堰、龙王堂石河堰、牛王河石河堰无超标项目湖库水无超标因子外,其余乡镇均有超标项目,包括:棉花沟水库的总氮(0.72)、总磷(1.30)超标;简家河水库的总氮(0.10)、总磷(0.74)、高锰酸盐指数(0.09) 超标;岔岔河石河堰的高锰酸盐指数(0.15) 超标;油房河石河堰的高锰酸盐指数(0.10)、溶解氧(0.12) 超标;熊家湾水库的高锰酸盐指数(0.37)、氨氮(0.83)、溶解氧(0.26)超标;猫儿寨水库的高锰酸盐指数(0.28) 超标;猫儿沟水库的高锰酸盐指数(0.16) 超标;汪家桥水库的高锰酸盐指数(0.21)、超标;十里河石河堰的高锰酸盐指数(0.05) 超标;高锰酸盐指数(0.28)超标;盐井凼水库的高锰酸盐指数(0.15) 超标;五敦桥石河堰高锰酸盐指数(0.09) 、溶解氧(0.22)超标;大码口石河堰的高锰酸盐指数(0.16)超标;蟠龙河石河堰的高锰酸盐指数(0.11)超标;黄桷凼河石河堰的高锰酸盐指数(0.10)超标。
(3) 其它基本监测项目(如六价铬、砷、汞、硒、镉、铅、氰化物、叶绿素a、生物综合毒性等)由于在乐至辖区内表现变化不明显,就没有参与统计分析。
2.2 水质综合评价
乐至各乡镇饮用水源地既是所辖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也是沿岸周围农田灌溉水源地,还是沿岸牲畜饮用水的基本水源,因此,根据国家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功能区的划分,全县集中式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表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溶解氧≥
氨氮≤
挥发酚≤
总氮≤
总磷≤
2.2.1评价参数
根据监测结果、水质分析情况和乡镇饮用水源水污染特点,选用了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总氮、总磷、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挥发酚等7个基本项目作为评价参数。
2.2.2评价方法
2.2.2.1 综合污染指数P
由于不同类别水体的水质要求有差异,利用单一标准来评价水质的优劣是不可取的,故在计算水质污染指数时,按照水体功能对应的标准进行计算。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的计算是在单项污染指数评价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的。
2.2.2.1.1具体计算公式:
单项污染指数的计算公式: Pi=Ci/Si(式中:Ci—污染物实测浓度;Si—相应类别的标准值。)
综合污染指数的计算公式: P =1=1/n Σpi(式中:P—水源地评价的综合指数;n—参与评价的污染指数项。)
2.2.2.1.2水质分级标准(见表2)
表3 水质综合评价均值型P值分级标准
2.2.2.1.3水质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统计出了全县集中式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的综合污染指数及评价结果(见表3)
表3 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综合污染指数
水源地名称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P均值
评价结果
1.022
2.424
0.511
1.319
轻度污染
2.572
2.127
1.049
1.916
中度污染
1.166
0.849
0.916
0.977
较清洁
0.646
2.677
0.854
1.392
轻度污染
0.677
0.799
1.391
0.956
较清洁
1.237
0.851
1.074
1.054
较清洁
0.750
0.945
1.425
1.040
较清洁
1.086
3.316
0.710
1.704
轻度污染
0.658
0.7158
0.648
0.674
清洁
0.946
0.909
4.958
2.271
中度污染
1.533
0.927
0.677
1.046
较清洁
0.911
0.594
0.606
0.704
清洁
1.372
0.935
0.732
1.013
较清洁
0.636
0.595
0.551
0.594
清洁
0.792
0.763
1.411
0.989
较清洁
0.764
0.656
0.655
0.693
清洁
0.980
0.907
1.063
0.983
较清洁
熊家湾水库
1.407
1.685
1.923
1.672
较清洁
三元庙水库
0.764
0.839
1.536
1.047
较清洁
牛王河石堰
0.768
0.783
0.464
0.672
清洁
上表数据分析情况表明:全县20个乡镇饮用水源地中有5个在清洁水范围内,占总饮用水源地的25%;有15个在较清洁以上,占总饮用水源地的75%;可以说明全县饮用水源地有较大一部份都存在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污染。
3 饮用水源地主要污染源现状分析
表4 乐至县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主要污染源汇总表
3.1 生活污染源
乐至地理属川中浅丘区,饮用水源地需较大的集雨区、在整个一级、二级、准保护区共有人口8.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年生活污水排放量241.38万吨,排放方式为直排,大部分作为农田施肥,极少部分经径流进入河道。
3.2. 其他非点源
3.2.1 畜禽养殖规模及分布调查结果
全县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无大规模化畜禽大型养殖场,通过对保护区内畜禽散养的种类和数量调查,常年分别有牛0.1万头、羊0.8万只、猪5.6万头、鸡16.8万只、鸭11.2万只,饲养方式包括放牧、圈养和笼养,其中圈养和笼养部分畜禽粪便均全部作为农肥使用,而牛羊以放牧为主,粪便多数散落在山坡草地上,这些粪便随雨水进入地表水,对饮用水源地有一定的影响。
3.2.2 种植业面源污染负荷核算
全县饮用水源保护区粮食及经济作物类型有水稻、小麦、玉米、豆类、油料、棉花、蔬菜等,种植面积约6705公顷,肥料施用量每年施用尿素1206.9吨,过磷酸钙8045.9吨,碳酸氢铵9051.7吨。不合理的施用方法对水源地有较大的影响。
3.2.3 水产养殖污染负荷计算方法
过去几年,全县饮用水源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水产养殖和网箱养殖。近年来,随着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大部份群众的水源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现在绝大多数水源地已经基本取缔了水产养殖,逐年在恢复了饮用水源的功能。而在及少数水源地内上游段或水源地内仍存在偷投行为,很难保证了饮用水源安全。
4.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分析
近年来随着乡镇集中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在饮用水源地工程建设和管理上已经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工程设施严重老化,工程供水功能受到严重威胁;二是水源保护区管理上存在弊端,相关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三是水源保护区内污染现状底子不清,特别是集雨农村方面的污染缺少准确科学数据;四是缺少备用水源。
4.1 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技术方案
为保障实施效果,应制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方案,重点内容包括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督管理自身能力建设。
4.1.1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针对目前水库保护区的界碑、界桩和宣传警示牌等老化和破坏情况进行调查更新,对原先尚未设置或根据现在情况需要设置的地方进行增加设置。针对目前人畜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或与水库相邻的道路侧必要时进行铁网拦截工程,同时建议对水库的一级保护区内设置隔离带,降低人员、牲畜随意进出水库一级保护区内而造成随水质污染风险。
4.1.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必须因地制宜,切忌搞一个模式,具体必须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最好是遵循生态循环、能源综合利用的道路。对于有较多农田或需要较多有机肥料需求的农家院,可以采取厌氧法处理后制成有机液态肥料进行还田;对于靠近水源地,没有综合利用去向的村舍则建议采取生化法处理,处理后废水回用;对于距离水源地较远,有现有的湿地或池塘的村庄,建议使用氧化塘法或人工湿地法处理。
4.1.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措施
要在周边村社中设置集中垃圾中转站将垃圾收集后清运到垃圾转运站进行集中处置。各地垃圾处置场必须建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外。
4.1.4农业面源处理措施
农田径流控制工程:农田径流是农田污染物的载体,大量地表污染物在降雨径流的侵蚀冲刷下,随农田径流进入保护区,对保护区水质产生影响。农田径流污染控制工程主要是通过坑、塘、池等工程措施,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流失,并通过生物系统拦截净化污染物。
农业生态工程:在保护区内规划实施以控制农药、化肥等化学品使用量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工程建设,减少因施用农用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农业清洁生产。
农村能源替代工程:通过推广能源替代工程,减少农户的用柴量,减少植被的砍伐,保护植被并加快生态的修复。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就是很好的替代能源。
4.1.5 规模化养殖场处理措施
为保护水源地的水环境功能,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禁止在各个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新规划养殖场。
4.1.6 工业污染点源处理措施
工业污染点源治理的主要目的是减少CODCr的排放、其次是削减氨氮。禁止在各个水源地保护区内新建污染企业和关闭或搬迁老污染企业。
4.1.7 水土流失问题处理措施
计划建设的村级公路工程或其他乡村道路在施工前要进行实地考察,线路选线必须避开水源地的一、二级保护区,道路施工前应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做到公路修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已经正在修建的工程或其他乡村道路必须补做水土保持方案,对已经产生水土流失的路段要进行植被绿化,弃土、弃渣要定点堆放,不得顺着山坡随意丢弃;水源地保护区内已修建完工的工程和乡村道路应由相关部门展开复查,对产生水土流失的路段进行补救;对裸露的山体进行植被绿化,恢复当地的自然景观;加强监管,确保便民工程为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不会对水源地的水质造成危害。
4.2城镇超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整治
4.2.1 加强管理机构建设
成立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领导小组,设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办公室,监察质量检查组等。
4.2.2 强化污染防治项目的管理机制,明确领导责任
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项目的管理。各级政府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领导、机构、法制、投入、政策、科技、教育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强,并把水源地保护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领导任期内的水源地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坚持定期向上级相关主管部门报告。充分发挥上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办公室的领导、协调、监督职能。充实、完善水源地保护机构,负责全县水源地规划、实施、科研、监督、管理等业务工作。
为了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列入相关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和干部实绩考核之中,建立领导责任区,实行“挂牌工程”即在各自的责任区内挂牌公布,明确责任,把牵头领导、项目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的责任捆在一起,进行考核,保证领导到位,指挥到位、服务到位和责任到位。
4.2.3 加强法制,强化政策,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坚决贯彻《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其他相关法规,大力宣传,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自觉地保护饮用水水环境,治理饮用水水环境。加强执法监督,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使水源地保护和建设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4.2.4充分发动群众,加大宣传力度
群众是主体,社会参与是补充。在“组织发动、利益驱动、政策推动和典型带动”的基础上,开展宣传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真正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实施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广大群众投身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自觉性。
4.2.5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投资效益
按照“谁投入、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共同参与、共同受益。
4.3 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控预警对策
预警监测体系工程建设是为了保证保护区管理机构能够实时监测、控制水源地的水质、水量,提高预警预报能力,适应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管理需求。环境预警监控体系的建立主要包括监测网站的建立和监测能力的建设。为增加对供水原水的安全性预警,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环境监测站、疾控中心、各自来水公司可以对每次常规监测结果进行交换对照,增加不同实验室之间数据的可比性,发现明显差异数据应分析原因。各监测单位如在监测过程中发现有超标数据,应及时向水源保护管理机构汇报,由水源保护管理机构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启动应急方案。
参考文献
[1]乐至县环境监测站. 2007-2009年监测报告.
长江流经宜昌段后,沿荆江进入一个相对低缓的地带。其间河网密织、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湖泊型湿地景观。明清以来,迫于人口压力,人们对该湿地地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开垦,使之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农业的发达地区。针对这片开垦地域农业面临的各方面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将国际上的“湿地”概念引入到对本地区农业的研究上,相继提出了要发展湿地农业的思想[1~5]。我们在完成中日技术合作“湖北省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综合开发计划”和湖北省“九五”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江汉平原涝渍地综合开发研究”的过程中,对江汉平原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建立我国南方湿地农业技术体系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湿地农业”的提出
“湿地农业”的概念是在“湿地”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水(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是湿地的基本特征。国际上提出湿地的概念,主要是鉴于该类自然资源对调节自然环境和保护生物物种的绝对重要性,即所谓“大地之肾”的特点提出来的,其核心是要加强对湿地的保护[6~7]。但对我国江汉平原乃至长江流域来讲,近600年来,已有大片的湿地被开垦成了以水稻田为主的人工湿地,该湿地的主要功能已转变成农业经营的基础条件、生产农产品的功能上来。在该地区农业经营中,除要保护好依然存在的部分自然湿地、发挥湿地的生物和生态功能外,农业的经营本身还或多或少受到本区湿地特征的影响,如何根据其特点进行农业经营、处理好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湿地农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针对南方多雨的特点,在有效排水和农业利用上就创造了一套成功的方法,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着名的“桑基鱼塘”系统,在长江下游地区则有所谓“圩田”利用方式。而在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则是以湖垸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占优势。而且这部分地区在我国农产品生产上的地位十分突出。相对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干旱农业而言,我国南方湿地季风气候条件下湖泊湿地地区的湿地农业,还面临着一系列特有的问题与挑战。开展湿地农业研究意义十分重大[8~13]。
2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特点
在低湿地上之所以短期内发展了出色的农业,固然与人口压力密切相关,但也与其具有独特的优点息息相关。江汉平原地势平坦 本文来自 ,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土地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宜于农作;交通发达,综合经济实力雄厚,湖北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大都位于江汉平原地区之内。但是在20世纪50~80年代期间,江汉湖泊数量和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骤增,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化。农业灾害,包括洪、涝、渍、干旱、病虫、冷热等日益严重,农业耕作和生活的设施水平与条件十分恶劣,农业的结构单一,劳动生产力与土地生产力徘徊不前,农业资源浪费严重,比较效益低下。形成了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基本背景[10,12]。江汉平原的湿地农业还具有一些具体特点。
2.1垸田特征
江汉平原湿地垦殖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大量垸田的产生。所谓垸田,就是人为地由湖边向湖心通过建立堤坝、排干湖水,建立相应的水利设施,即所谓“围湖造田”形成的农田。最后在地貌上就自然形成了一个个由人工开挖形成的水系相对独立的垸落。从大的方面来看,垸田由于开垦历史不同,所属各异,因而垸落与垸落之间形成各种人为的隔离和阻碍,道路和水系混乱,不利于农田作业以及灌溉、排水与行洪。每逢5~10年一遇的大雨,往往形成大面积内渍[1,14]。
垸田的另一特征是土壤长期接纳河流冲积物和湖渍物,因而表现为土体深厚、有机物丰富、土壤潜在肥力高但有效肥力低。由于其土地平整与水利设施大都不充分,因而排水不良。春季土壤升温慢,形成所谓“冷渍田”。此外,还有一部分低湖田表现为土壤粘粒成分含量高、土壤结构不良。从土壤营养上来看,该地区土壤严重缺磷和缺锌[4,15]。
2.2地貌和生态上的分异特征
江汉平原的农田多由湖泊开垦形成,在地貌和生态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王克林等在对洞庭湖湿地进行探讨时指出了洞庭湖区具有碟形盆地圈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的特点。并将该湿地归纳成3个圈次,即1)内环敞水带;2)中环季节性淹没带;3)外环渍水性淹没带[2,8]。蔡述明等在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监利新兴垸进行的研究阐明了四湖地区“湖垸同体”,从湖边到湖心可分为9种农业利用地貌类型的规律[4]。我们通过对典型碟形洼地——高场示范区的剖析,观察到一个没有彻底完成垦殖过程的低湖地在多个土壤特征上(地下水位、土壤剖面结构、土壤机械构成、土壤营养、土壤温度和综合土地质量)存在明显的梯级递变,因而其适宜的农业利用价值也是不同的。
2.3灾害加剧与生态脆弱化特征
由于本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程度日益加剧。主要灾害有洪灾、涝渍、干旱和病虫灾害等[16~18]。叶柏年等在分析湖北省旱涝发生情况时,论述了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灾害日益加重,如1980、1982、1983、1991、1993、1995、1996、1998年均为特大洪涝年,每年因洪涝使农田成灾面积均超过66.7万hm的标准,平均两年就遇一次,其中1991年农作物受灾174.97万hm,农业损失55亿元。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旱灾面积增加1.28倍,涝渍面积增加1.67倍。
王学雷等对江汉平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过专题论述[19]。除上述以洪涝为主体形成的各种自然灾害外,江汉平原还面临严重的生态脆弱化问题。包括,1)耕地面积日减,人口骤增,土地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2)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物理结构劣化,生产性能下降;3)生物多样性下降,时有暴发性或毁灭性病虫害发生;4)水体面积减小,湖水水质下降,渔农矛盾日渐突出;5)农业内部结构单一,农业经营比较效益低,农业经济再生产难以完成;6)农业设施老化,基本建设严重落后,农民生活得不到应有保障,等等,应该说湿地地区的农业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3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
局部性、季节性水环境恶 化是南方低湿地的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位于该地区的以湖泊为主体的自然湿地既是当地农业的重要环境,又在该地区整体的水资源调度和控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从整体上来认识南方低湿地区存在的各种问题,大力开展湿地农业技术研究(图1)。
附图
图1“湿地农业”构成图
3.1湿地农业关键技术的探讨
“九五”期间,我们对农业湿地中的主体——涝渍地合理开发利用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关键技术包括:
(1)涝渍地农业小区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与实施研究建立了两个分别代表典型“湖积地”和“冲积地”的涝渍地改良综合开发示范区,在示范区的综合整治与开发规划中提出了以“单元水系”为基本单位整治涝渍地的观点,将农田基本建设作为整治涝渍地的先决手段。规划中还引入了日本区域排水规划的数理模型与土地分析的“数量化理论ⅰ”,实践证明上述两种方法对江汉平原湿地地区微地域特点的分析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还将高场示范区的开发模式总结为“农田整备 梯级开发”,岑河示范区的开发模式为“农田整备 优化模式”[22~24]。
(2)涝渍地排水改良技术
湿地农业中农田的排水是一项关键技术[25~27]。研究开发和引进了适合于湿地农业小区排水的数学模型以及农道、沟渠、土地平整的工程技术参数。深入探讨了农田涝渍相随的作用过程和主要作物棉花、大豆、油菜在关键生育期的排渍标准和涝渍排水综合控制指标[28]。
(3)涝渍地土壤肥力特征及改良技术
选择典型地域对近20年来大范围的江汉平原湿地农田土壤肥力动态演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采用土壤系统分类法,对涝渍地的土壤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找出了不同类型涝渍土壤的特征与利用方法。探讨了涝渍地土壤的分布与肥力演变规律。
(4)适生生物种质资源的发现、引进与鉴定
对多种水生经济植物莲藕、芡实等的适宜特性进行了鉴定。发掘并开发了新鱼种——月鳢,继续扩大了对适宜于湿地的早熟西、甜瓜品种的筛选,选出适合于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黄宝石”、甜瓜“丰甜1号”。引进筛选出“两优培九”和“丰两优1号”等品种作为湿地高产优质水稻换代“组合”。
(5)主要作物抗涝渍的机理及抗渍高产栽培
重点对水稻、油菜等作物不同抗(耐)性品种间差别产生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出一套本地区水稻的抗渍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认为栽培上应重点抓好品种筛选和育苗技术两个环节[29]。
(6)涝渍地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重点对涝渍地上易发生的稻飞虱、稻螟和纹枯病、白叶枯病的发生特点进行跟踪调查,以有效排水和节水灌溉为出发点,探讨了病虫草害综合防除策略。
(7)涝渍地生态环境异化评价及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环境异化程度在日益加重,环境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和不合理的利用。环境治理策略既要注重缓解环境压力,也要注意照顾当前经济发展,要做到二者的良性互动。
(8)涝渍地高效农业模式研究
湿地良好的土壤潜在肥力和充裕的光、温、水等自然资源为本地区农业的主体产品开发和农田多熟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自然条件[5,30~32]。以“麦—瓜—稻”模式为基础,面对新的农村形势,新创了4种高效农业模式。这4种模式是系统针对本地区爽水型高产水田、旱田、农牧肥结合以及保护地栽培方式分别形成的,在生产中已得到迅速推广。
3.2湿地农业综合开发典型模式探讨
湿地农业模式总体上可分成农田高效农业模式,农林间(混)作模式,水体养殖模式,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和碟形地域梯级开发模式等5类。每一类有若干种形式的模式。主要模式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种:
(1)适宜于中小水面的分层混养模式;
(2)适宜于连片池塘的鱼、猪—禽复合混养模式;
(3)适宜于大中型水面的网箱养鱼与流水围栏精养模式;
(4)野生水生植物人工种植园模式;
(5)适宜于河滩湖滩季节性淹水带的耐渍经济植物模式;
(6)低湖田鱼—稻—藕共生模式;
(7)湖区生态公园观光农业模式;
(8)适宜于大面积低湖田的一季中稻模式;
(9)适宜于典型碟形洼地的梯级开发模式;
(10)适宜于高产爽水区的多种农田高效种植模式,包括:麦—瓜—豆—稻模式;油—瓜—稻模式;菜—甜瓜—杂交棉模式;大麦=玉米 绿豆—晚稻—畜禽模式。
优化模式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尤为显着[3,5,33~36]。
3.3湿地农业的若干技术难题
纵观江汉平原过去几十年来的研究,湿地农业的技术研究多集中在点、区或者局部技术环节上,成绩很大但有所偏颇。今后应加强如下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1)关于湿地农作区国土综合整治,即生产、泄洪和湖区水面面积的合理比例及其规划建设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湖泊面积还在继续减少,减少的部分主要用来作渔业养殖用。与低湖农田的利用方式相比,渔业养殖兼顾了蓄水、生产和调节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功能,生态与经济效益显着,因而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但江汉平原全域内土地面积如何在生产、泄洪和湖区水面之间分配出一个合理的比例,并通过具体地规划、布局(该布局还应该与相关的水利、农业设施相匹配),是今后湿地农业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应该学习日本“土地改良区”的做法,大范围统一规划,整体分区建设;通过立法, 本文来自 ,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集中来自于国家、地方和农业经营者的有效投资;规划与建设必须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保护的有机结合。
(2)关于拳头产业的选择与培育。要在减轻涝渍为害的同时,充分发挥湿地地区多水与土地肥沃的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建立相应的优质、名牌商品基地。而这一方面恰好是江汉平原湿地农业过去的薄弱环节。具体来讲,需水较多的水稻、油菜,水生动物(鱼、鸭、鹅等)养殖,水生经济植物产品是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潜在优势,但一直以来未形成相应的产业和产品优势,今后应重点研究其从基地化生产到加工、包装和销售一体化的技术,形成湿地农业的特色。
(3)关于恢复优美环境与确保食物安全。江汉平原的地理特点决定了该地区各种用水可能在不同区域之间产生多次循环使用,而且人畜饮水、农业灌溉用水与生活排水之间极易相互混杂。以水作媒介,农药、化肥及有机污染物容易得到迅速传播与分布,从而导致对环境的大面积污染,进而导致对农产品的污染。在江汉平原这个传统的农业集约区和国家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何保证农村广大土地以及农产品免遭污染,改善农业从业者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将是今后湿地农业技术体系中的一个难点。
【参考文献】
[1]陈世俭,蔡述明,罗志强.生态工程在湖垸湿地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3):253~258.
[2]王克林.洞庭湖区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与避洪、耐涝高效农业建设[j].热带地理,1999,19(2): 130~136.
[3]孟宪民,崔保山,邓伟,等.松嫩流域特大洪灾的醒示:湿地功能的再认识[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14~20.
[4]蔡述明,王学雷,黄进良,等.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区域开发与持续农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5]黄jǐng@①,雷海章,黄智敏.论我国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3):34~36.
[6]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1998,18(4):293~299.
[7]朱建国,姜文来,李应中.我国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4):50~53.
[8]王克林,刘新平.洞庭湖湿地抗逆型农业开发模式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5,(3):18~22.
[9]李晓青,程伟民,谢炳庚.江南丘陵稻田湿地景观生态系统功能与效益研究——以攸县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1995,6(su.):112~118.
[10]金伯欣,邓兆仁,李新民.江汉湖群综合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1]徐琪.湿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调节[j].生态学杂志.1989,8(3):8~13.
[12]黄进良.洞庭湖湿地的面积变化与演替[j].地理研究,1999,18(3):297~304.
[13]丁疆华,温琰茂,舒强,等.鄱阳湖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与开发,1999,14(3):42~44.
[14]李劲峰,李蓉蓉,李仁东.四湖地区湖泊水域萎缩及其洪涝灾害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265~268.
[15]向万胜,古汉虎.湖北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湿地农田土壤的养分状况及主要障碍因子[j].土壤通报,1997,28(3):119~120.
[16]叶柏年,陈正洪.湖北省旱涝若干问题及其防灾减灾对策[j].气象科技,1998,(3):12~16.
[17]傅云新,邓先瑞.江汉平原旱涝时空分布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4):379~383.
[18]金卫斌,雷慰慈.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涝灾害与生态减灾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11(3):38~41.
[19]王学雷.江汉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生态恢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35(2):237~240.
[20]王洋,齐晓宁.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低湿耕地整治及综合开发模式[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16:105~107.
[21]张明祥,严承高,王建春,等.中国湿地资源的退化及其原因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1,(3):23~26.
[22]高绣纺,李方敏,谢红.日本的农村整备事业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特刊),15:112~116.
[23]黄永平,田小海.数量化理论ⅰ在农地分级中的应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2):148~153.
[24]朱建强,潘传柏,章贤东,等.中日专项技术合作项目岑河示范区排水规划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特刊),15:69~77.
[25]刘祖贵,郭国双.渍害稻田合理排灌技术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4,13(3):1~6.
[26]李振华,管光生.改造湖区低产田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6,15(4):38~40.
[27]朱建强,欧光华,黄发新.四湖流域农田排水有关问题研究[j].灌溉排水,2002,21(3):39~43.
[28]朱建强,张文英,潘传柏,等.几种作物对涝渍胁迫的敏感性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2000,19(3):42~46.
[29]田小海,龚信文,工藤哲夫.水稻在涝渍条件下的产量形成试验初报[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4):289~291.
[30]黄智敏,田小海,鄢圣芝.四湖涝渍地区主要种植制度的气候评价[j].湖北气象,2000,(2):18~20.
[31]江苏省种植制度研究课题组.江苏沿江经济发达区高产高效持续多熟种植制度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1997,(1):1~4.
[32]李晓储,刘贵阳,黄利斌,等.扬州市珙江低湿江滩地林农复合构建模式早期经济效益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1,28(5):6~10.
[33]邓德源,李开伦,向德楷.湿地资源开发模式[j].自然资源,1991,(5):18~20.
[34]王缨,周明全,夏昌锐,等.稻田高效间作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1):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