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周围环境调查报告范文

周围环境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周围环境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周围环境调查报告

第1篇:周围环境调查报告范文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走出家门,对我们生活的地方作了一次环境调查。

走在每栋楼房之间,放眼望去只见路两旁全是绿油油的草坪,草坪的周围是一行整齐的小树。听爸爸说这些草坪是最近几年才建起来的。这些草坪可以调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还可以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减弱噪声,并且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收、稀释周围环境中的一部分有害物质,从而降低有害气体的程度,使空气净化,更加有利于咱们的生活,它被称为地球之肺,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它。

我们来到小河边,发现河里有很多落叶,经过河水的浸泡已经慢慢腐烂了,发出阵阵刺鼻的味道。家属区的一些生活污水也在向小河里排放,导致河水严重污染。听爸爸说小河的污染治理已经提到社区管理部门的议事日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河水将会变得清澈明亮。

第2篇:周围环境调查报告范文

城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下面有小编整理的城市环境污染的社会调查报告模板,欢迎阅读!

我们周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那样,密不可分,谁也离不开谁。为了我们能够对我们身边的环境进一步了解,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对我们周边受污染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我特意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我们周边的人进行了民意调查。本次调查是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和问卷是发电子版到受访者的邮箱并提醒她、他进行填写的方式进行的。本次发出问卷是35份,收回33份,最后有效的问卷有32份。调查的范围涉及了个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我们现在的学生或者是市民对保护环境的意识还是不够的。调查显示真正知道世界环境日或者有意识去关注环境污染指数的受访者只有50%。主动去关注污染方面的文章也就更少了,只有47.5%。然而在他们身边环境的受污染程度是达到61%的。而这些污染的环境有45% 是来自工业三废的影响的。而剩下的55%是由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主要是白色污染,由于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等也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包装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往往被随手丢弃,造成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等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做成的包装材料。这种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点是在达到一定使用寿命废弃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其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及外观变化而发生降解,对自然环境无害或少害。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时间内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导致薄膜力学性能下降,同时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剂与土壤中的金属盐反应生成过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链断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环境所消纳,同时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在去年奥运年的时候国家就已经实行塑料袋的禁用。但是在我的调查数据中显示35%的人群还没有真正地去执行。不过我们知道这是需要一个过渡期的。对于政府社在环境保护方面做法和成效方面。55%的受访者的态度是政府的环保的监管力度还是有待提高和改进。

对于受访者反应的种种问题。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我们要多了解有关知识 ,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知识,协助政府做好工作。其次,我们的生活中的废弃物要分类回收。尽量使用可循环再用的日用品。还有就是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要爱护植物,爱惜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要吃野生动物也是为保护环境献力量的一种做法。在个人方面要注意,平时不去做污染环境的事情;多参加一些环境宣传活动;时刻记住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对于政府部门方面,应采取有力,有效,有法可依的方法,改变群众观念,开展少而精的宣传活动,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实际行动是最好的方法。

总的来说,环境污染有一半以上人类活动的结果,我们人类应该负起一定的责任。只有先保持环境,才可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形势相当严峻,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好环境是发展工业的前提,保护好环境也就是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所以环保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不可能说等到环境被破坏的无法治理的时候才来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要知道加强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观念,保护大自然不受污染,是促进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奠基性工程。

大气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资源、矿藏资源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污染环境的污染物,例如说:大量的生活废弃品,塑料袋(也称白色垃圾),一次性木筷,一次性饭盒,果皮纸屑。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毫无疑问,肯定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腐烂的尸体会影响环境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饭店、餐馆认为很卫生的一次性木筷,使用后随便一扔,影响了市容,破坏了环境。。

第3篇:周围环境调查报告范文

家乡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一xx市xx镇xx村是我美丽的家乡,村内有条小河,养育着当地人民。改革开放以来,xx村经济和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关心自己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对村里的环境污染状况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借此了解家乡的环境现状,找到改善家乡环境的对策,为家乡的环境保护事业尽一份力。

调查过程及结果

此次调查活动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多方面收集资料和数据,尽量获得第一手资料,力求真实和准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村里选点实地观察并采取水样;到几家企业调查了排污及治理情况;走访了村里的一些居民,了解了居民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及对其污染危害的看法。要想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现状并作出准确评价是很困难的,限于我们自身的能力,我们对家乡的环境现状、影响、趋势作出一些粗浅的评价。

(一)实地观察过程及结果

本次实地调查,我们进行了大气和水污染状况调查。观察表明,唐坪村大气状况尚属良好,晴天时大气能见度比较高。个别地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如附近河段水色浑浊,散发出臭味,水样ph值测定表明,其ph为酸性。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和水体造成的。

(二)调查结果

据调查,很多人认为,目前唐坪村的环境大大不如十年前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河水存在一定的污染,有些时候村里的空气质量也不能尽如人意等等。被访者普遍认为,确实应该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被访者就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纷纷提出了意见和看法,他们也表示愿意从自身做起,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为把我们唐坪村建设得更美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见人们对周围的环境还是十分重视的,他们的环保意识也是很强的。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目前这种环境状况,光靠环保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保护环境也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们也懂得了: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地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三)改进意见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2、慎用清洁剂,选用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防止造成富营养化。

3、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地点。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6、多学习和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积极向环保部门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7、增强环保意识,爱护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

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家园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让我们以这次活动为新的起点,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家园而行动起来吧!

通过这次自我组织活动,我们深入了解了环保知识,增长了社会见识,锻炼了社会实践的能力。我们都认为这次活动开展得很成功。

看过报告后,无可否认,我们的家乡有美丽的地方,也有不美丽的地方。看到不美丽的东西,我们何不携起手来,爱护保护它们,让它们美丽起来。

家乡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二调查人:

单位:

调查时间:20XX年2月10日 2月25日

调查对象:杨家杖子松北社区主街道;主河流

前言:今年寒假,为了比较深入地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我和邻里几个玩伴组建了一个环保实践队,现将活动过程做如下说明。

因为今年来家乡的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环境日趋严重,这些都给家乡的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们几个提议创建一支环保队。

主要目的:

;对家乡的生态环境开展调查

;找出家乡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

;在周围邻里间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为环保提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对家乡环境改善起到力所能及的作用。

月10日 25日卫生情况调查:

(1);首先 ,我们在家乡的主大街观察了过往行人乱丢垃圾的行为且进行了适当的记录。我们发现大部分人都没及时把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随手乱扔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在我们家乡能真正爱护环境又能了解物品回收利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为这样,容易导致家乡主街道的环境卫生恶化,影响市容。

(2);然后,对一个主要河流深入实地调查。我们发现由于人们环境意识的薄弱,把不少的生活垃圾倒入了河里,河边,使得主河流被众多生活垃圾所污染。其中大多是一些废弃塑料,生活废品,污水,严重影响了河道卫生与清洁。我们也调查了解到由于家周边没有较大型的处理生活垃圾的场所,所以一些居民为了贪图方便,便把垃圾丢到河里,使河中许多地方淤塞,河水也变色了。

月10日 25日,在街区我们制作了一部分传单,对居民进行一些环保问卷调查。

;调查针对人群:15 65岁街区居民

;调查方法:随机调查

调查如下:选择题

(1)你认为环保的目的是什么?

a.爱惜每一个生命(62%) b.保护生物多样性(10%) c.与动植物和睦相处(10%) d.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满足发展需要(18%)

(2)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a.饮用水,空气质量(10%) b.森林,土地保护,防止水土流失(34%) c.环境改善(16%) d.粮食蔬菜安全(14%) e.脱贫致富(16%)

(3)你对乱丢垃圾行为有何看法?

a.无所谓(5%) b.值得批评(89%) c.不关我事(6%)

(4)您觉得您周围环境怎样?

a.很好(9%) b.感觉还可以(31%) c.比较差(52%) d.很差(8%)

在收回的答卷中,我们发现家乡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薄弱,对环境问题不是很关心。与此同时,我们向其讲述了此次活动的目的,目标,让他们认识到一些环境保护对自身及自己周边的人,事的重要性,得到他们的支持。

由于我们环保小队切身体会到了生活垃圾对家乡环境所带来的破坏,我们向当地有关环保部门提出了几点建议:

政府及相应机构应在全民中开展整体教育,加强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居民的环保素质,树立环保风气,让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大力宣传污染的危害性。

多推广环保活动,调动全民共创和谐美丽武冈。

(小结)本次活动让我认识到:

环保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政府,企业,公民缺一不可。

团队精神,共同合作 尤为重要。

预先准备工作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我觉得做一件事,只要你用心去做了,不管结果怎样都是成功的。

第4篇:周围环境调查报告范文

活动背景:

环境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学生是祖国的明天,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环境意识对于未来的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让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刻不容缓,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是为了提高中学生的环境素养、增强他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奠定良好基础。带领学生认识环境问题,分析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

校园环境非常优美,可是校园垃圾乱扔乱丢的现象十分严重。绝大多数的同学对垃圾问题认识不够;还有少部分同学身上依然存在乱扔乱丢的习惯。因此本课设计从身边的环境入手,通过研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探究校园垃圾的产生、危害及处理的方法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物质的利用会给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人类对环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进而实际关心和改善我们身边的环境。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产生、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对垃圾问题的调查与处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3、以活动为载体,带动学生营造和谐校园。

过程与方法:

利用调查法、讨论法、展示法等多种方法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家、爱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

2、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小组调查研究活动中,认真完成小组分派的任务。

3、在合作中形成共识,勇于在组内研究中充当主要角色;

4、在跨组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使双方达到“双赢”。

活动的重难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结合实践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让学生观察校园及周围环境,说说其变化,了解校园及周边的垃圾是如何产生和处理的。

活动过程: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在让学生“合作探究与自主体验”的特性,把活动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确立课题、明确目标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因势利导,确立活动的着眼点

1、同学们,我们的校园美吗?爱自己的校园吗?校园的哪些方面让你感到骄傲?

甲:美。道路更宽了,路灯更亮了……

乙:树绿了,花开了……

丙、高楼耸立起来了,我们的学习环境更优美了……。

…………

2、校园正以崭新的姿颜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去珍惜他、保护他,可校园里却有一些不文明行为损害了校园的形象,你发现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地谈)

分发一些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和污染、以及学生对周围的垃圾视若无睹的图片。(适时提出:垃圾给人类、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更让我们触目惊心。)

今天的实践活动的主题就是:关注环境,爱我家园

二、确定研究课题:为什么要研究

引导学生:

你在校园内捡到了哪些垃圾?如何分类?

(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如:食品垃圾、普通垃圾、建筑垃圾、清扫垃圾、危险垃圾。中国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这些垃圾是怎样产生的?对人类有何危害呢?

学校是怎么处理的?

(了解现状,现场采访:建议:在教室直接采访学校领导,我们学校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

(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

根据实际,就校园及周边环境提出不同的研究问题。(让学生自由提出可以用哪些形式开展这次活动,然后在众多形式中归纳分类,分别是调查、行动、宣传和再利用等。

同时确立子课题,例如:垃圾的产生(调查小组)、垃圾的危害(宣传小组)、垃圾的分类(行动小组)和垃圾的处理(再利用小组),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选择自由组成小组,并推选出一名组长,商讨各组的口号。)

学生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此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

提出问题:(1)、我们的校园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2)、应该从哪些方面对我校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呢?

三、制定计划

在我们学校,垃圾分类和处理做得好吗?还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

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计划表》的填写。表格如下:

班级 小组 姓名 回答

你想调查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

你打算怎样进行调查研究这些问题?(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A、走访B、参观C、调查D、问卷E、做实验F、查资料

你准备独立调查研究还是与他人合作?

你预计研究这一事物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你希望得到哪些帮助或哪些老师的指导?

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展示你的调查研究结果?(可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

A、写观察日记B、心得体会C、调查报告D、论文E、演示文稿、F小发明G、实验报告、H设计方案

第5篇:周围环境调查报告范文

利用 课程 资源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94-02

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笔者认为可以把教材理解为:它是一种课程资源,是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的契机和缘由。“生活处处皆教材”,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仅是浩如烟海的语文体系中的一瓢水,语文教材只是沧海一粟。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大语文教育,在信息社会中、在生活中学知识、长学问,提高语文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从下面几方面着手的:

1 开发和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1.1教室是校内课程资源的中心,更具便捷性和实用性

我们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除学校统一布置外,还精心设计了“资料袋袋裤”、“生物角”、“佳作欣赏园”、“名人名言榜”等特色角,让学生目光所能到达之处,都是一道熔美感与知识于一炉,集欣赏与实践于一体的独特风景线,学生时时刻刻在这美丽的课程中成长着。

“资料袋袋裤”中的知识来源于学生,受益于学生。组织学生动脑筋,想办法,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图片介绍,韵语编辑,向学生介绍百科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小小的资料库中蕴藏着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更方便的是随着课程的进度,或学生兴趣的转移,或新鲜事物的产生,可随时更换内容,使学生接触的知识面相对拓宽。在定期的更换中,也提升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筛选能力,对特色角的布局能力。当积累成了习惯,知识积淀到一定程度,就将产生质的飞跃,就能转变为一种触类旁通的语文学习能力。

特色角还有很多,它们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随时都能和学生交流,就像给学生插上了飞出低谷的翅膀,让孩子们带着希望在海阔地天空飞翔。

黑板报是班级精神的导航船,也是学生施展才华的园地,因此也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点。它的设计与安排完全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尽可能地发挥有别于教师的想象力,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知识,加以适当的艺术处理,也成了极佳的课程资源。

1.2图书阅览室是校内课程资源开发的巨大宝库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古今中外有许多作家、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往往也与他们的读书分不开。我校图书馆藏有上万册图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医疗卫生、环境科学、安全文明等,为方便学生阅览,特设有阅览室,阅览室四壁摆满了书架,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书籍,整洁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为了使这一校内课程资源得以充分开发,我每周安排两次时间带领学生到阅览室读书,通过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虽然时间有限但它却是个绝好的引发读书热潮的契机,加上适当点拨,学生对各类图书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标志着这一课程资源的成功开发利用。

1.3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校内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分支

我潜心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合理地安排活动时间,如拔河比赛、班级歌手大赛、节日(活动)诗歌大比拼等。均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开发了更广阔的求知空间,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增强了集体主义荣誉感,培养了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能力。我将一些时间短、收效快的活动定为短期活动。如“节日(活动)诗歌大比拼”,以某个节日(植树节、母亲节、国庆节等)或班级内某段时间内流行的小游戏为契机,展开诗歌创作。因为语文学习本身就应该来源于生活实践,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游戏,这些游戏是他们了解最多、感触最深、最喜欢做的事情,当然就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课程资源了。起初,孩子们语言虽能做到简练,但内容缺憾,通过长期的坚持,孩子们的小诗不仅言简意赅,还声情并茂。让我又一次感到,只要教师留心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教师用心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我们的学生无疑将受益无穷,取得优秀的实际教育效果。

2 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6篇:周围环境调查报告范文

作为中队辅导员和其他同行进行交流时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什么中队活动不好搞,有的活动看起来易行,有操作性,但运行起来不是深就是浅,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让人望洋兴叹”其实,想一想,组织有益的中队活动,作为我们每个辅导员来说确实需要睿智,需要远见,因为我们所进行的活动不仅要以激发、培养队员的兴趣出发,更重要的是要以培养队员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他们各方面的发展为重心,为他们以后的生活乃至生存奠基。不管什么情况,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生存,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都离不开群体的活动,都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让生活活动与少先队活动融合”是我们搞好中队活动乃至整个少先队活动的制胜法宝。丰富多彩中队活动围绕生活,在生活中搞好各项活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是搞好中队活动的关键。怎样“让生活活动与少先队活动融合?”下面我谈一点我自己的拙见。

首先,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激发队员的兴趣,提高队员的积极性。各中队活动坚持在各队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的前提下,活动的参与与否取决于队员的兴致,取决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无论什么活动,活动要求标准,不能实行“一刀切”,要灵活统筹,“既然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那么对每个人的要求,每个人的评价没必要完全一样,要有个弹性幅度,要有个多样性的评价体系。我们所搞的活动都是队员乐意参加,乐于探究的活动,不仅注重知识获取和技能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着重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活动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研究的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培养活动兴趣,提高学习、研究的积极主动性。因此,选取活动课题时,就应当使活动内容和队员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队员实际生活的距离,为他们的知行合一搭建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得以动手,得以求助。例如,我们周围的环境是我们每个都关注的问题,我们召开了“我与周围环境”主题队会,通过我们集思广益,各队员进行了有效分工,研究、调查我们周围的环境,经过两周的研究与调查工作,有的队员写出了切实可行的调查报告;有的队员提出了合理化的改善环境的建议;有的队员写出了热情洋溢的表扬信。队员的每份资料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关注环境的意识,表达了自己对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呼唤。多次的实践活动表明:我们的队员迈出了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到生活中去研究,去发现的步伐。

其次,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实现于活动于乐。每次队会我都本着:“在快乐中活动,在实践中寻求快乐”的原则。通过灵活可调的方式方法组织各项活动。队会活动回归生活和社会,要以队员的活动与交往为主线,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维活动网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引领队员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大队,或小队,或三个一伙,或五个一群,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队员的天性,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知识。例如,我们开展的各种兴趣小组就是在这种形式的进行的,灵活、灵动,可调、可控,有集中、有分散,效果很好。

第三,发挥时空近距离效应,及时实施生活中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要使队员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由此他们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实施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我们组织的活动极其重视队员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与联系实际是开展主题队会的最大优势,因此,辅导员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根据活动的内容和队员的实际情况,用正确的观点引导,有目的的渗透,使队员适应社会,适应时代,随时随地的受到教育。例如,我校根据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孝德文化的熏陶,整个文化校园的布局都是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到生活中去发现,到生活中去探究,到生活中去完善,在实际生活中组织我们的队会活动。让星星火炬点亮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中队的活动走向生活!

第7篇:周围环境调查报告范文

叶圣陶曾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作文与生活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看田间绿草,听林中小鸟啾啾,写封信,写张请假条等都表明作文需要生活。小学生写作文的过程,就是对生活的认识过程。教师教学生写作文,要帮助学生树立生活观念,激发对生活的兴趣,培养观察生活的方法。

一、开展活动,丰富素材

“作文来源于生活”。教师可有意识组织活动,让学生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春天来了,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到郊外去欣赏春天的美景,去感受春风的温煦、春光的明媚、春雨的滋润、春雷的震响……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了解百姓生活的艰苦,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可以深入市场,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游览名景圣地,开展摄影等活动。也可以在教室里开展各种活动,激励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为作文积累素材。例如,可以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演讲赛、辩论赛、专题讨论会等。通过讨论交流,相互激励,不断地积累作文素材。

二、融入社会,走进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古迹、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比如面对污水横流、乱砍乱伐、废气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将会带给人类的危害。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引导高年级的小学生写调查报告,利用互连网和书本查找相关资料,写成真实可靠的文章,为自己的家乡甚至社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写调查报告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是自己和小组成员艰辛劳动的成果。教师带领学生融入社会,走进生活,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提前接触各种社会现实,为其走进社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三、学科整合,拓宽视野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学科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作文教学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拓宽学生写作视野,多体验多感受。如:在校运会上,让学生都做做班里的通讯员;美术课后,让学生写写想象作文;数学课后,让学生谈谈游戏过程;实验课后,让学生介绍实验步骤。这些作文素材都是可以随手从生活中拈来的,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四、满足欲望,收获喜悦

第8篇:周围环境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听力残疾;言语听力复合残疾;残疾等级

残疾人群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世界上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残疾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听力残疾(听残)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言语残疾(言残)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言语障碍,因而都不能同健全人进行正常语言交往活动。

为了解四平市听力残疾及言听复合残疾相关因素,进行了本项调查。

1统计对象与方法选择

1.1对象:四平市2004~2009年残疾人等级评定资料,计725名,男405名(55.86%),女320名(44.11%);其中听力残疾53名,占残疾人群的7.31%,言听复合残疾50名,占残疾人群的6.89%,二者合计103名(14.20%)。

1.2方法:根据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试用)(由中残联组联字[1995年]第61号文公布),采用四平市卫生防疫站和体检中心数据资料。听力残疾部分:采用丹麦A/S,Assens公司生产的AA220型电反应测听仪进行听力测试,对听力丧失经治疗1年以上不愈者,以好耳听力评定残疾等级。言语残疾部分:采用交谈、观察、结合病史进行评定。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统计结果及结论

2.1对比我国1987年首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报告听力及言听复合残疾有所下降。据我国1987年首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报告:各类残疾中听力语言残疾居首位,占33.85%,其余各类依次为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视力残疾、精神残疾、综合残疾;本组资料听力及言听复合残疾合计居各类残疾的第三位(14.20%);言语残疾列末位。分析原因,不排除取材年代的差异,近年来耳毒药物的限制使用和工业化伤害、交通意外伤害的大幅增加当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2听力及言听复合残疾有加重的趋势本次调查根据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确定:听力残疾分为4级,语言频率平均听力损失dB数依次分别为:>90 dBspL、71~90 dBspL、61~70 dBspL、51~60 dBspL。残疾程度直接影响残疾人的生存质量,值得重视的是,在各类残疾人中,唯有听力及言听复合残疾以重型残疾为大多数。Ⅰ、Ⅱ级合计达83.05%,这就意味着这部分人的听功能基本或完全丧失,相关致聋原因对听功能的损害几乎是摧毁性的,并且脱残艰难,近年来,除了价格昂贵、适应证苛刻的耳蜗植入术外,尚无简捷有效的复聪方法,并且复聪年龄一旦错过语言训练阶段,即使治疗成功,康复也很困难。

2.3年龄因素影响较大本次调查每10年划分一个年龄段,资料表明,年龄因素的影响,查阅相关的同类文献多以调查时的现患年龄作为统计分析数据,以了解残疾人的年龄结构。笔者认为分析“致残年龄”对推动残疾人保障工作更有实用意义。比如同为一级聋残疾人,1岁以内致残的结果是成为既聋且哑的言听复合残疾,60岁以后致残则仍保留言语能力和部分唇语阅读能力,生存质量差异巨大。本组资料将听力残疾和言听复合残疾的致残年龄分别统计,结果显示,言听复合残疾致残发生在10岁以前的占97.43%,而听力残疾组发生在10岁以前的为55.36%,对比起来有很大差异,差40多个百分点。

2.4年代分析为了解听残及言听复合残疾致残原因的动态变化,探讨社会性预防的有效环节,本组资料将致残原因按不同致残年代进行统计分析,每10年为一组,其中20世纪20~50年代致残者尚存活人数较少,难以显示整体情况,2004年以后致残者入组资料尚不足10年,也不做为分析依据。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70年代和90年代两组进行对照分析。

2.5两组对照下降明显的致残原因是耳毒药物,60.10%~29.23%,P

2.6有较大上升幅度的有疾病(16.58%27.69%)和外伤(4.15%8.46%),与其他残疾类别相近;处于相对平衡的病因为先天因素,两组差异不显著。

2.7值得注意的一项致残原因是“其他”(4.66%18.47%),这部分除病史不明者外,以环境噪音的致残较为突出,这也是人类为社会进步付出的另一份代价。环境噪音对听功能的损害多是不可逆的,“环境”包括两方面:生活、工作、娱乐场所的高分贝声源刺激和长时间使用耳塞收听音乐的微环境噪音刺激,很多人习惯在嘈杂的公交车上听音乐,对保护听功能尤其不利。

综上所述,听力残疾及言听复合残疾所占比例有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居各类残疾的第3、4位;残疾程度是各类残疾中最为严重的;由于致残年龄的偏早,导致听力、言语复合残疾占相当比例(44.42%);致残原因中控制效果最好的是药物中毒,其他如先天因素、疾病、创伤、环境等因素通过综合防治亦可得到有效控制。加强卫生宣传,坚持优生优育,改善基层医疗条件,控制耳毒药物的使用,提高人民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等是防治听功能损害的有效措施,真正重视这些问题,才能很好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孟祥珍.五官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1990年12月28日主席会第36号公布.

[3]张焰,赵宁生.听力语言残疾原因分析.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2

第9篇:周围环境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园犯罪可防卫空间

1.前言

城市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它必须承载对于城市整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活动。公园仅仅有完备的功能和美丽的形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安全性,也就是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城市公园设计手法往往又与安全性相冲突,而导致大量的空间盲区和犯罪死角,城市公园犯罪日益严重,人们“谈园色变”,公园失去以往的功能与活力。可防卫空间理论,即通过有效的环境设计来阻止和预防犯罪的发生。可防卫空间理论发表已经30年,但大多数是关于城市社区的空间防控[1]。笔者认为在进行公园设计时就要考虑到犯罪问题的存在, 以及犯罪可能对这个空间造成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公园犯罪特征角度探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可防卫空间。

2.公园犯罪特征

2.1公园犯罪类型

据调查:暴力犯罪场所中城市公园占1.8%,其它犯罪场所中城市公园占0.5%,同时城市公园暴力犯罪中抢劫占31.8%,流氓(斗殴)占31.8%,占27.3%,相对杀人和伤害较少[2]。

犯罪场所与犯罪顺利程度:犯罪场所虽然对犯罪行为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制约性,但客观上也能够成为犯罪行为的进行创造条件[3]。犯罪人在不同场所的作案顺利感受存在相当大的差别。犯罪人对犯罪地的选择优先于犯罪时间。犯罪人选择犯罪地主要考虑的是犯罪过程的安全性,“安全第一”是犯罪人实施的首要原则。调查发现犯罪人认为城市公园作案顺利程度:顺利81.0%,不太顺利14.3%,很困难4.7%[4]。

由此可见城市公园是犯罪人心目中的安全场所,同时以暴力犯罪为主,其中抢劫更为突出。城市公园中的大量空间盲区①成为犯罪发生的诱因。

2.2公园暴力犯罪年龄特征

据统计,我国暴力犯罪的犯罪主体绝大多数是青少年,高峰年龄为23岁,此阶段人生理发育成熟,精力旺盛、自尊心强、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同时抢劫犯罪的主体以青少年居多,25岁以下的青少年约占80%左右。其中又以18岁至25岁这个年龄阶段占绝对优势[5]。由此可见,青少年犯罪为公园犯罪的主体。

2.3公园犯罪的时间特征

根据美国学者施密斯的研究,强盗(抢劫)、盗窃,一般在18点至24点时较多,尤以20点至24点为最多;谋杀罪、重伤害罪等针对人身的侵犯,也在晚上10点至12点最多,占16%。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2点的6小时中其发案率高达45%,而在凌晨4点至中午12点的8小时发案率仅有1/4[6]。由此可见,黑暗给犯罪活动带来了方便的条件,抢劫一般发生在18-24点,公园可防卫空间设计还应考虑时间因素,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光照条件。

综上所述,公园中主要的犯罪:抢劫、流氓、的发生都需要相对较僻静、隐私和黑暗的地方,对犯罪人而言最理想的环境,莫过于他能看清楚一切而别人看不到他的地方。公园设计应从青少年抢劫犯和夜间犯罪特点出发,针对犯罪人心理特征,做出应对措施。此外根据青少年犯罪的情绪性特征,公园设计中应注重加强从环境方面控制,减少刺激其产生犯罪的场所。即尽可能的使公园的使用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并减少过于僻静、隐私的空间和空间、视觉盲点以及过于黑暗的环境。

3.公园可防卫空间设计

根据公园犯罪特征,公园设计中存在大量给暴力犯罪提供机会的环境,有必要通过环境设计,制造一种“可防卫空间”,预防犯罪的发生,提高安全感。

根据奥斯卡•纽曼的研究成果,可防卫空间包含领域、自然监视、周围环境三个方面的内容[7],而本文根据具体的公园设计和发展后的犯罪防御性环境设计条件,从这三个方面讨论城市公园环境设计。

3.1领域防卫感

在城市公园设计中没有必要提供绝对的私密空间,这种空间往往并不安全。半公共半私密领域可以构成其完整的领域结构。各种壁龛、矮墙边沿、可倚靠的矮柱、低台、由矮墙隔断围合的小空间较受欢迎,其原因也在于便于汇入整体环境。由此人们既可以感受到公共场所处于监视下的安全感,又可以方便地占有领域,避开冲突和对自身的监视。

3.2自然监视

要求用一种能最大程度地、无意或有意地知道周围正在发生什么的方式去布置自然景观特色以及人的行为活动, 空间景观设计和照明设计应促进这种自然的监视, 使使用者或过路者广泛地参与监视。

3.2.1空间景观设计控制

纳沙和费雪认为:一个安全的环境在实质方面应该是视野与隐蔽地点的函数,视野越开阔,遮挡越少,则越安全,反之则越不安全。他们的校园调研发现:犯罪与恐惧犯罪的多发地点常常是那些环境的微观设计使犯罪者得以藏身的地方、过路者无法看到的地方以及被侵犯者难以逃脱的地方。即空间是否处于可监视的环境之下是关键[8]。

但公园本身的特点就决定,公园景观设计手法不可能没有遮挡,使公园每个角落一览无余。公园中的设计手法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同时也形成过多的僻静角落,这些空间虽使景观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但也是犯罪容易发生的场所,因此,我们的设计并不是要把这种空间消除,而是要建立相应的空间领域,将犯罪死角消除,即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公园的景观与情趣,建立充满活力和安全感的空间。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对城市公园设计进行改善,以提高其防控能力,减少诱发犯罪的外在因素。

(1)空间的对比:入口空间狭小,由小空间进入大空间,且小空间封闭,并要求蜿蜒曲折,空间内部还有隔断和圆门洞。很容易使罪犯隐蔽和藏匿,导致犯罪的发生,即便是要做到空间的对比,也要尽量减少空间的封闭感,如墙体上开窗,减少小空间的长度,减少内部墙体隔断等。

(2)藏与露:将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这是景观设计的情趣所在,但藏的景观过深,前景遮挡过多,或景观周围过于封闭,则有隐患。那么可以采取浅藏或者被藏景观与外部衔接口宽阔,即便视线遮挡也能够察觉内部的变化,让人们有安全感。

(3)引导与暗示:园路含蓄、深邃,忌直而求曲,忌宽而求窄。园路若转角过大同时转角处种植茂密且高于人视线的植物时,容易出现藏匿角落,影响安全。因此,转角处应植矮株小于1m或高于2.4m没有旁枝的植物,或园路转角较小。

(4)虚与实:墙垣、漏窗的运用,形成虚实对比,具有框景的效果,大面积实墙与精致的小漏窗形成对比,仿佛挂在墙上的一幅幅美图。但是墙体同时也容易产生空间死角,让人看不到墙的另一面。可以采用多的漏窗或者减少墙体的做法,尽量使空间通透,虽然会丧失一定的对比效果。

(5)蜿蜒曲折:此手法借助于廊道,“可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可使廊道成任意角度的转折,之字形曲廊更为绝妙。若临于宽敞的水面或绿地则具有自然监视的效果,不仅具有空间趣味,而且安全,但若在林木中,则安全性大大折扣。因此,蜿蜒曲折的手法尽量运用于视野开阔的地段。

(6)空间序列:既游览路线的安排次序,由一个空间引至另一空间。游览路线安排上多为空间对比的循环与韵律,即大小空间穿插。此时应注重空间衔接的设计以及游园路的变化,若空间衔接狭窄且隐蔽,容易形成犯罪空间的边沿性(犯罪容易在空间的交合或使用功能转换处形成)。同时主要游览路线应贯穿休闲区和易形成犯罪空间,即将各功能区尽量处于人们的监视之下。

(7)堆山叠石:可形成主从分明和疏落有致的空间,即利用山石分割空间,或阻隔视线,以山石形成洞壑,曲折回环错落,忽上忽下。若堆山叠石体积不大则不易形成犯罪空间,但其本身而言,容易形成盲点,如阻隔视线、以山石形成洞壑,极易成为犯罪场所。因此,应以小面积和手法精致、山石本身的美态来吸引人,尽量使人们的视线通透。

3.2.2照明设计控制

公园安全设计应加强夜晚监视,即18-24点的时间防控。此阶段最应注重的就是照明设计。情侣的心理特征是喜欢在夜晚的时间待在无人打扰的空间里,即有遮挡而又无光照的环境,此环境极易形成犯罪,因此,照明设计中既要考虑情侣的习性也要考虑安全性。

纳沙和琼斯的校园调查报告说,大学生感到环境安全而提到最多的实质要素就是光线(40.6%),最不安全的实质要素就是黑暗(29.6%),光线和开敞空间都使大学生感到安全,其中光线的影响力最大。可见适当提高照明能有效的降低犯罪发生率和减少人们对犯罪的恐惧感。有研究表明,夜间发生在道路上的犯罪有40% 是在道路照明低于5Lux②,仅3% 的夜间道路犯罪发生在照度高于20Lux 的情况下。但是过于刺眼和闪烁的室外照明,反而降低了人们识别能力[9]。

可见,如果在公园中设置大于20Lux的照度,稍微不适宜交往空间。同时灯具的高度应根据周围环境设置适宜的尺度,避免树丛的遮挡。现在,随着科技进步,采用智能开关方式实现公共照明及环境灯光的自动控制,从而达到优化整个公园灯光照明,降低犯罪率的目的,同时特别应注重的是有休息停留处的照明,如要保持半公共空间性质时,20Lux的照明强度过大,应大于5Lux,较适宜的照明强度为10Lux左右,即稍强于次干道强度的照明较为合适。

3.3周围环境关系

在公园设计中应该更加注重公园与周围用地环境的关系。具体措施如下:

公园周边建筑物应限制临时建筑物使用数量,并且限制作为物品堆积存放、或拆解等商业用途,藉以减少因物品堆放及拆解等造成的视线死角,以及减少潜在犯罪者藏身之处。当邻近商业及办公用途之建筑物时,应调整大型植被栽植比例,并减少公园内环境坡度的变化,以及增加路径直线穿越部分。介于住宅区与其它土地用途时,增加公园内部环境透明度,并以路径适当区隔居民与非居民使用范围。公园周边非居住性建筑,应以规划方式设置求援与监视设备,以降低犯罪成功率。公园范围与周边街道、巷弄之间,应存在无障碍视线距离,以及多重出入口规划,使市民可以自公园中心区域、或是街道巷弄,直接观察活动情形,并形成监视效果。

4.结论

现在大多数公园设计并没有考虑犯罪因素的影响,公园可防卫空间的设计原则是一种根据犯罪类型进行心理暗示的方法,通过环境设计,促使潜在的公园罪犯感知来自环境的压力使其放弃犯罪行为,或者限制犯罪条件,即如果不能有效地抵制人的犯罪动机的生成,就从犯罪目标和犯罪条件方面制造犯罪障碍,以达到限制和减少犯罪发生的目的。然而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仅仅通过环境设计改善也只是表面现象,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应该提倡一种结合社会、设计和经济的综合措施,同时从人们的心理素质教育、家庭、学校教育、不良文化等因素方面进行改进。

注释:

①空间盲区:犯罪中的空间盲区是指那些不易被公共防控系统或个体防控行为所察觉,即“有利于”犯罪发生而有可能成为犯罪载体的空间。

② Lux:光照度是表明物体被照明程度的物理量。光照度可用照度计直接测量,单位是勒克斯。被光均匀照射的物体,在1平方米面积上所得的光通量是1流明时,它的照度是1勒克斯。作为参照:城市快速车道(环城路)采用光照度为20Lux;主干道为15Lux;次干道为8Lux;支路为5Lux。

参考文献:

[1] 姜玉艳、周官,可防卫空间与城市公共环境设计,2005 年2 月

[2] 张宝义,析暴力犯罪的空间特征及形成原因,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1999年11月

[4] 梅传强、王敏,犯罪心理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6] 徐磊青,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研究与实践30年,新建筑,2003年6月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