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一化学;教学效果;策略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一化学课本知识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不管是教师教学方面还是学生知识学习方面都增添了不小的难度。因此在新时期,为了解决学生学习化学难的问题,教师应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化学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地教学实践中探索化学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新课改下的化学知识学习节奏,进而促使学生化学成绩的不断提高。笔者结合自己实际的教学经验,认为提高高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将知识点有效衔接
高一化学教材内容知识和初中的化学教材内容知识有着明显的区别,初中化学教材内容注重的基础性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较多,重点和难点知识比较分散,知识系统性较差,而高一的化学教材内容同初中教材内容相比,比较抽象化。因此有效地将初高中的化学知识链接起来,给学生一个学习化学知识的过渡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至于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吃力,丧失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在高一的化学教学中,对于初中化学知识点的导入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不能简单地认为初中化学知识点的导入就是所谓的复习,而是在初中教材中筛选一部分和高一化学教材内容有关联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情形下慢慢地融入到高一化学知识的学习中。
二、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知识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前提条件而得出的教学模式。犹如自然科学研究一样,对于自然现象的产生科学家都要不断的观察,不断的实验,不断的计算才能对自然现象做出解释与定论。在高一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以一名“自然科学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要精心设计,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制造出“科学研究室”的氛围来。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曾经说过: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的事物的背后空间发生了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作的那些“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学生以“科研者”的角度去积极主动对课本知识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注重课堂导入环节,提升学生学习状态
实践证明,课堂导入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关注度。在课堂上,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向的影响,很难一时间从上节课的思维模式中给释放出来,当面对新一节的课程,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对于这样的情形,如果教师直接去讲授知识时,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对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课堂导入是很有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在课前收集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并与本节课程相关的资料或者是做一个有趣的化学小实验,让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快速地从其他思维停留上给收回来,融入到本节课程的学习状态中。然而,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必须要用严肃的态度去认知它,但科学的认知过程又是用积极主动态度去做研究学习的,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要特别的注意所选用的教学素材,对于学生引导要起到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失对科学研究的严肃性。课堂导入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化学教学中,需注意的是,教师只是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因该意识到,只有学生自己理解了化学反应后所产生的微妙变化,才能真正地激发其对化学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因该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而不是教师自己。同时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点有不同的理解,可能与教师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特别大。教师应该注意到,对于高一学生来讲,他们正处于思维非常活跃的阶段,有不同的理解很正常,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应该批评学生,就算学生的理解是错误的,反而应该鼓励学生这种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行为,多鼓励学生,学生才会喜欢化学,才学主动地融入到化学知识的求知中。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一化学教学活动,教师要紧密地结合新课标,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主导方向,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才能有效地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光辉.《网络技术下的化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化学教育》,2002
【论文关键词】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之的化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存在较大差异,高一新生在新阶段的化学学习中往往出现适应困难的现象。笔者希望一方面能简单地从课程衔接的角度分析初高中化学衔接的特点,另一方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教学策略实施问题。希望这一研究能为学生全面顺利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保障,并能对完善教育教学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起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近几年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都进行了课程改革。课程标准的变化较大,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差别也较大。笔者在高一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高新生在新阶段的化学学习中往往出现适应困难的现象。笔者希望一方面能简单地从课程衔接的角度分析初高中化学衔接的特点,另一方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教学策略实施问题。希望此研究能让高一的化学老师们重视初中高中化学课程衔接问题,关注学生灵活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使高中新生平稳地渡过从初中到高中化学学习转化的这一过程,尽快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
一、高一化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由于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因此要想做好要做好高一《化学》与九年级《化学》的课程实施衔接的工作还应对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进一步的了解,做到知自知彼,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因此我们对高一新生和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内容及结果如下: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珠海市第一中学,2009年高一级学生,总人数为382人。发出调查问卷382份,回收问卷370份,为有效问卷。本次问卷调查使用的是“学习方法运用能力’量表。内容说明: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是重点学校学生,但是学生对学习方法运用只达到一般水平;高一学生在学习方法运用上与初中相差不大,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在简答题中突出的主要问题有:高一化学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课堂容量加大、教师讲课进度快,而且枯燥的理论知识增多。高一化学教材内容较简单,但是配套的习题较难,看完教材还是不会做习题。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老师能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希望多讲解题技巧,还希望老师多总结整理知识要点,归纳重点难点。
(二)有关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教师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与分析
根据对初中及高一化学教师问卷调查及访谈可以看出近年来高中教师已经开始重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访谈中教师们分析初中学生学习化学主要的特点是记忆性的知识较多,灵活度不够;解题针对性较强,思维训练不足,知识不系统,没有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此高一化学应重点培养学生:1、观察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2、抽象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归纳总结的能力4、记忆型学习向运用型学习转变。
二、人教版高一《化学》与九年级《化学》的课程内容衔接特点
笔者从课程的组织,教材内容的编排设计角度对初高中化学课程内容进行详细比较分析,在初高中化学课程内容衔接上,充分体现了教材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三者合的原则。
但是初高中课程在内容衔接上也存在一些问题:1、由于教材过于注重“三序结合”将难点分散编排,使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整合,难以形成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2、形象思维的训练不够;3、对计算能力的要求有些脱节,教材中示范性计算例题太少,但练习题中对计算方法、计算技巧要求较高。现在总结初高中课程在内容衔接上存在的问题及高一需要补充的内容,如表3所示。 形象比喻等方法,可以帮助记忆。
表3初高中化学课程在内容衔接上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补充的内容
三、基于初、高中衔接的高一化学教学策略的实施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也就是说在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中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综合高一化学教学现状和初高中课程在内容衔接上存在的问题,并综合化学学科的学科特点和高一这一特殊转折性的学年,基于初、高中衔接的高一化学教学策略的原则,笔者结合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谈谈几点适用于高一化学的教学策略。
(一)上好绪言课,重视学生心理衔接
初中的化学课堂给学生的印象是绚丽多彩、千变万化的,要让学生延续这一美好的印象,高中的第一节化学课就尤为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高一第一节课化学课,可以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老师的信任、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信心。
(二)展示学科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魅力也充分体现在了化学实验上。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化学实验功能,应计好课堂上每个实验。精彩的化学实验就像一位不会说活的老师,默默无闻地把科学原理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有的实验按照教材操作效果不尽人意,就需要设法改进实验,增强实验效果,使其更具说服力,还能展示教师智慧、增加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化学教师还可以利用化学史讲故事。通过化学发展史的线索,使学生认识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力求反映最新的化学观念和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揭示学科规律,渗透学习策略教学
有效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学生学会学习,即学会运用一系列的学习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化学学习策略有多种,笔者在教学过程会有意识地渗透化学学习策略的教学。
1.归纳总结学习策略实施
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归纳总结知识点。例如,归纳总结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相关化学方程式;用表格比较二氧化碳、二氧化硅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用途等。
【关键词】高一化学 提高兴趣 减轻负担 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38-02
高一化学教学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关键。高一化学知识点多,部分内容如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抽象,教学时间紧,为使学生在高一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营造轻松、和谐、共参与、高效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轻松学化学。
一、低起点,激兴趣。
要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首先要打消学生对化学的畏难情绪,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衔接。[1]结合历届高一化学教学的经验,以巩固和提高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为出发点,坚持低起点、激兴趣。从化学知识上先复习初中的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方程式,作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铺垫。在复习元素符号时,抓住学生要记忆的1~20号元素符号及名称。把常用元素化合价编成一个方便记忆的顺口溜:[2]“正一钾钠氢和银,负一氟氯溴和碘,正二钙镁锌铜钡,负二硫来负二氧,正二三铁正三铝”。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点线网”的学习方法,把学到的知识点分类串连成线,进而构成网状知识体系。对实验室制取纯净的气体的环节:①气体的发生;②气体的净化;③气体的收集;④尾气的处理。这些铺垫遵循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又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基础差的学生有信心学好化学,使基础好的学生有成就感,更爱化学。
二、教学乐,乐教学。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化学,你就得让化学知识变得可爱起来。教学中适当的幽默既能活跃课堂,又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硫酸的教学中,我引入了《硫酸给水的情书》――亲爱的水:您好!请允许我这样叫你,其实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深爱着你。每当我遇上你,我就有种沸腾的感觉,全身会发出大量的热。……水,请你不要逃避,你逃到天涯海角,我也会找到你,就算你逃到有机物中,我也会夺取氢氧重新合成你,因为我爱你!在笑声中,让学生进入讨论并得出:硫酸的遇水放热,遇有机物会脱水等性质。在金属钠的学习中,我让学生给钠写简历,如:姓名:钠 国籍:碱金属 年龄:23 肤色:银白色 性格:活泼……在这次活动中,既巩固了钠的性质又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无形中拉近师生的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教学成绩也就有了保证。
三、重实验,促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不仅能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3]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要方法。例如,我们在学习钠的时候在上课之前先做这样一个魔术――滴水点灯。结果整个课堂都沸腾了,水火本不相容,为什么滴水却点燃了酒精灯?这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金属钠着火能用水灭火吗?这一系列问题吸引着同学们继续研究钠的性质。除了认真观察实验我更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为证明足量的碳酸氢钠、碳酸钠分别和等量的盐酸反应,其中碳酸氢钠放出的气体更多更快。由于生成的气体是无色的,不便于观察,我们就在溶液中分别加入几滴洗洁精,直观的得出泡末多的试管产生的气体就多。在做焰色反应演示实验时,绝大部分学生无法通过远距离透过蓝色钴玻璃看清楚钾的焰色反应,经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直接用铂丝沾取氯化钾固体放在酒精灯火焰外焰边上灼烧,产生的紫色火焰非常明亮。通过以上的实验改进,同学们提高了科学素养,同时也极大的感受到了科研的乐趣。“功夫全在细微处”因为我们重视细节,所以我们获得成功!
四、想方法,减负担。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及铝的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和无助的感觉。教师在讲授一些复杂的知识点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例如讲氧化还原反应时只讲单边记忆法,还原剂容易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这样,学生不容易混淆,既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又使学生树立了信心。在学习铝的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时,其中铝沉淀及图象分析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利用酸碱质子理论给下列物质按酸碱排序HCl、AlC13、Al(OH)3、NaAlO2、NaOH并利用归中规律和就近原则,得出两边的物质生成中间的物质。例如,HCl 和 Al(OH)3 反应生成AlC13,Al(OH)3和NaOH反应生成NaAlO2,AlC13和NaOH生成Al(OH)3或者NaAlO2。根据就近原则,如果AlC13过量生成Al(OH)3,NaOH过量生成Al(OH)3。这种方法方便,容易理解,即使是普通班的同学都能很快掌握。
五、不抛弃,不放弃。
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化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营造和谐、轻松、高效的课堂环境是我们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上课时,我经常提醒学生拿起“枪杆子”做笔记,鼓励学生自己“招聘人才”共同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推荐同学上台做演示实验,并“怂恿”台下的同学给他挑毛病,每次做实验学生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个班都有化学后进生,如何让他们感觉老师在关注、尊重和欣赏他,这需要我们的平常心。例如,在课堂上有人睡觉,在我点名提问他之前我会说:“听说小睡一下学习效率高,我们现在请某某同学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评价方式上,因为每个学生都想给老师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我尽量找出他的优点给予公开表扬。在面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时,适当淡化分数,而是强调:“哪个知识点需要老师补充的?”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自我反思,又学会了主动和老师交流,寻找差距,提高自我!
总之,化学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轻松学化学,还需要我们广大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1 郑 伟. 高初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浅谈[J].科学咨询,2008(1)
[关键词]化学教学 问题 处理
1 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防止盲目拓展知识内容
纵观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其学习内容几乎是以前三年高中的全部化学内容,如果教师不认真理会新课标要求,就会出现任意拔高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人为制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紧张关系。
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调教学的基础性。教师要充分认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深化的阶段性原则。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方法,因此,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如:“胶体”,仅限于让学生知道会判断胶体、溶液、浊液和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从丁达尔效应、过滤等角度认识这三种分散系的不同,对于胶体的其它性质教材都以科学视野的方式出现,对学生不作过高要求。
当然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在实施化学教学时要适当注意教学的弹性要求。所谓弹性要求就是教学中在保证所有学生掌握好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基础上,有条件的结合学生实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弹性增补,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弹性教学并不是随意对所教内容进行拓宽、加深,前提是首先要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基础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作适当的拓展,拓展的内容也不宜过多过难,而且拓展也不能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不能任意拓展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二、正确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2 正确处理好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之一。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但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搞探究式教学作为是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因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基础知识的,忽视知识的归纳,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使得学生学完了一个模块还不知道学了些什么,虽然课堂上搞探究是轰轰烈烈,可学生一到就凄凄惨惨。因此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教师要重视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帮助学生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各种传统教学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得出的经典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无所谓谁优谁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传统教学法也不排斥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说出现象并作出结论等等。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教学法,教师要善于选取那些最有探究价值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探究的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3 正确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关系,防止出现弱化学生实验的现象
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没有像旧教材那样在教材后面安排专门的学生实验,这是不是认为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安排学生实验呢?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实验既浪费时间,又耗损精力,不如一概改为教师演示实验,这样既方便又省事,认为有学生做实验的时间不如拿来上新课或复习。而这恰恰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要知道新课标不是对学生实验弱化了,而是对学生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一化学必修课虽然没有在教材后面安排单独的学生实验,但并不是就没有学生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对教材中有关实验的栏目要进行深入,要确定好教材中哪些实验适合教师演示,哪些实验适合学生做,教师演示过的实验只要适合学生做也要安排时间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室做一遍,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关键词: 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 优点 缺点 建议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浙江实施已经有两年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将其与人教版教材比较,发现苏教版教材有很多的优点,但也存在很多的缺点。我根据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一、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点
(一)实验图像优点多。
苏教版教材的颜色更丰富,不再是人教版教材中的黑、白、粉红三色调,多数图片都是实物拍摄,比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就添加了6张图。用图片比较生动直观,适合传递具体、形象的事物,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具有启发和教育功能,尤其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美的感受,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而且图片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实验的正确现象与规范操作,比如部分焰色反应(特别是钾)在高中实验室很难做出一个理想的效果,而新教材增加了图片,使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实验图片更直观地了解现象。
(二)实验数目、种类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旧版高中高一化学教材中实验共有38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共有8个,另外还有5个选做实验(由于实验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学校没有涉及);新教材高一化学必修1共有实验51个,其中观察与思考(演示实验)有27个,活动与探究(学生实验)有24个。(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1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3个,活动与探究7个。(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20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0个,活动与探究10个。(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7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2个,活动与探究5个。(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14个实验,其中观察与思考12个,活动与探究2个。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以探究为中心,还增设了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课题,我们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科学的研究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旧教材很少涉及实验的探究性,大都是教师的演示性实验,学生的参与性大打折扣,课堂上学生就好像是观众,看着教师在讲台上表演,表演到精彩部分的时候给点喝彩和欢呼,整个实验做下来,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实验的乐趣,只能瞪大眼,干着急。在新教材中,实验已经成为课堂的主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
(四)实验编排更合理,效果更明显。
在旧教材中学生实验基本上是在学习完新课知识后,以巩固知识、验证性质为目的安排设置的。学生一般是在学完本章知识以后再去做这些实验。这时,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实验结果就一定要符合所学的知识点。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和书上不同的现象,学生就会认为是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而不去深入地探索实验与理论不符的地方。教师也无从发现实验中的问题,不能及时改进实验,从而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已经学过这些知识点,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再感觉到新鲜和陌生,因此就没有了成就感,从而自然而然地就降低了做实验的兴趣。而在新教材中实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物质的性质,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和体现。
(五)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新教材对部分实验做了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比如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旧教材用电解槽,而电解槽透明度不高,学生难以观察到现象;新教材用U型管代替了电解槽,使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铜和氯气的产生。
(六)部分实验注重了环保意识。
随着工业和生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技能、探索化学奥秘的场所。然而,化学实验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污染源。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渗透“保护我们的地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新教材部分实验体现了这个原则。比如必修1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的实验装置中也添加了尾气处理装置。
二、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缺点
(一)环保意识并没有全面贯彻。
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实验都没贯彻环保观念。比如在电解实验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但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就没有尾气处理装置,而且生成的氯气未作任何处理,直接逸散到空气中,对学生可能会造成危害,并污染环境。有关氯、溴、碘的实验都没有考虑挥发造成的危害。再如铜和浓硝酸的实验中,由于采用是开放的装置,二氧化氮易泄露污染环境和危及师生健康。理论上可用封闭的装置来完成实验,防止二氧化氮外泄,从而控制污染。但多少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即使该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如果多位教师同时上这一课该如何解决?在现实中又有多少教师会使用封闭的装置呢?
(二)该改的没改。
新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和旧教材完全相同,并没有对旧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改进。比如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的实验装置,在使用旧教材时练习中很多题目会讲到用一个倒置漏斗防止尾气处理的倒吸问题,但新教材的实验依然没有改进。又如潮湿氯气的漂白作用,新教材中的图片和旧教材一样用鲜花做实验材料,但鲜花被漂白的速度非常慢,我们做该实验一般都是前一天处理鲜花,而且鲜花也不能完全被漂白(课本中的图中的鲜花也没有完全被漂白)。再如钠的性质实验中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燃烧,结果只在石棉网上看到黑糊糊的一块斑,很难看到黄色的过氧化钠产生。如果将该实验改成:把钠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燃烧,这样燃烧的过程学生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并且燃烧后生成的过氧化钠有一部分粘在玻璃管上,学生可以较好地观察到它的颜色。或者把钠放在坩埚里加热效果也不错。
(三)莫名其妙的更改。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让教师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必修2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旧教材中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但新教材将该实验中的无水乙醇浸入50℃的热水中,教师都不明白课本这样更改的目的,而且这使实验变得繁琐,结果不少教师上课做实验时依然采用老教材的实验。部分教师猜测这样改的目的是使乙醛挥发,使气味的变化更加明显。但通过实验对比发现这样更改作用并不明显,因为乙醇的气味把乙醛的气味给盖住了。希望编者以后改进实验时最好在教参中加以说明。
(四)失败的改进。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是完全失败的,更改的结果是使实验无法实现。比如氯气的性质实验2,旧教材将金属钠放在玻璃燃烧匙中加热再放入氯气中。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但缺点是玻璃匙很多学校都没有,因为这个原因新教材对该实验做了改动。新教材描述的是先在集气瓶中放一团玻璃棉,再将两小块钠放在玻璃棉上,立即通入氯气,结果根本就没反应。一开始我们以为是自己的原因使该实验无法实现,但后来在我市的一次公开课上我们询问了其他学校的教师,发现没有一个学校能将该实验现象做出来。这就明显地说明该实验的更改有问题,而且玻璃棉到底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旧教材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装置图,比较繁琐,而新教材中改成了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氯气中。改动后的实验操作简便,但在布条的选择上有困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根据实际操作结果来看,布条的褪色也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1)新教材是完全建立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对于一位只有几年教龄的教师来说使用新教材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建议编者能从新教师的角度出发,对课本的实验中的描叙尽量详细,即使由于版面的原因课本不能很详细地描述,也要在教参中说明。
(2)对于一些实验希望编者从普通学校的普通实验室出发,实验设计时尽量做到仪器要求简单、设备要求简单,并能统一提供实验材料,以减轻教师负担(比如布条的问题)。
(3)2009的新教材和最初的新教材比较有部分改动,说明编者发现了新教材存在缺点,而发现缺点并能改正缺点的最佳人选就是教师,所以希望编者在改编时能向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征求意见,使新教材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程正福.苯酚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设计[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3,(02).
关键词:学习兴趣;基础知识;学困生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教学模式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改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成为教师的理想目标。学生应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会学习的人,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高一化学教学既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继续,又是整个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的关键,由于高中化学知识和思维层次的变化,知识的综合应用及能力的要求出现了飞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而高一化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继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培养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能学习化学的人,为三年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化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谈一些体会。
一、做好初高中链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顾虑
初中化学知识跟生活紧密相连,知识点要求低,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但知识的系统性不足,逻辑性不强,知识零、散、乱,淡化了某些重点知识,如溶液、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及化学计算,使得初高中知识脱节太大,学生在高中学习时感到困难。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初中的基础就相当薄弱,高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帮助学生消除对化学学习的畏惧心理,并及时性、阶段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初高中知识的过渡。
针对这些情况,高一教学中教师要钻研初高中教材,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加强学法指导,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预习、课堂笔记和课后练习,及时进行基础知识的总结、抽查;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进行复习,做好知识发展的衔接;在教学中要善于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知识得到合理推进;还可依据学习进度安排链接模块的复习,如元素符号、原子结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元素化合物性质、化学计算等。通过对初中知识的补习为高一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元素周期律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这也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开始学习化学的前提。
二、做好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护工作
经过初三紧张、短暂的化学学习,学生大都感到所学知识很浅显,但化学实验会极大地挑起学生的兴趣,而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却让学生开始质疑化学的魅力,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得极为重要。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化学不难学的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培养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有密切关系,很多时候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暂时的,而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持续的。只有培养学生具备学习高中化学的能力,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一次次的成功才是学习兴趣的源泉。如果高一刚开始就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太难,也就自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传授的知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遵照教学规律,采用分步推进的方法,而不能简单采用“一步到位”的方法。教学时应严格把握教材深、广度,不要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人为制造教学难点,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实验导入新课是化学教学中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解惑析疑的欲望。课堂上须创造条件进行实验,可以开展学生实验、学生演示实验,课堂外可以开放实验室,开展学生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再次,注重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最后,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兴趣的保护工作,确保其持续性。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关心他们学习的状态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想办法帮其解决;要多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上进心,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开始学习化学的基础。
三、运用教师超强的课堂执行力,做好基础知识的落实工作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找到优秀的教学设计根本不是问题,同时,在新课改下更强调交流和合作,备课组间的资源共享也使得优秀的教学设计不再是问题,但是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师使用,其效果却不尽相同,这就是教师“课堂教学执行力”不同导致的。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升自身的课堂执行力。应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每一个学生给予期待和信任,建立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学语言上要文明得体,在教态上要和蔼可亲,充分发挥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的作用,让学生“亲其师,信其教”;教学中多赞赏和鼓励,使学生时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能够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学中还要适时变换教学方式,调节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注重授课方式的多元化,如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
总之,教师应想方设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课堂,收获知识,获得前进的力量,这需要教师的魅力和力量。当然,每位教师的特点各异,但必须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落实好基础知识,让45分钟的课堂真正有效,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所得,这也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开始学习化学的有力保障。
四、教学中渗透化学学科思想和学习方法的传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高一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教师应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高中化学学科思想。进行物质的量教学要注重微观与宏观相互转化、类比类推的思想;进行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要渗透守恒的思想;进行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教学要注重分类、类比类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绿色环保的思想等。
五、关注学困生的转化,运用典型学习促进全体学习
高一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最关键的时期,而因初中学习基础不同,学生掌握程度各不相同,高一刚开始就会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甚至有元素符号都不会书写的学生,而这一时期是学生对高中学习的触摸时期,也是学习愿望最强烈的时期,教师须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对症下药,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外教师还需不辞辛苦,额外多给学习困难的学生辅导,杜绝学生在高一学习中的掉队现象,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并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巩固,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更能促进整个学习氛围的变化,激发学习优秀学生的学习干劲,刺激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也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开始学习化学的支柱。
高一学生对学习充满憧憬,教师更应充满热情、带着激情面对学生,并积极适时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一的学习,帮助其具备学习的能力,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化学的人,为高二、高三乃未来养成终身受用的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学说课;形式;内容;问题;对策
一、化学说课的意义
化学说课是教师依据化学教学理论、教材和教学大纲以及所施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和任务,阐述教学过程,讲解施教方案的一种教学研究和交流的活动形式。化学说课是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体现,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说课和备课、上课有着显著的区别,它虽然源于备课,但又高于备课,说课不仅要说出“教什么”和“怎么教”,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么教”。因此,“说课”绝不是备课的简单再现,而重在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从教育、教学理论的高度给予理性的概述,是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化学说课的形式与内容
化学说课的形式:说课按时间顺序划分为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课前说课,主要说构想,具有预定性;课后说课主要说反思,具有总结性。
化学说课的内容:化学说课的诸多环节中,内容应是说课的中心环节。化学说课应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说教材,就是介绍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前后知识的联系,知识点的范畴,思想教育契机的选择,练习的设计等。通过说教材,确定本章节的知识目标、智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2.说教法,就是介绍在授课中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教法的选用,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本校的条件、学生的基础和教师的特长来确定,并不强求一律。
3.说学法,就是介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手脑并用,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宗旨,启发学生尝试探索,分析比较,择优选用。
4.说教学程序,就是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展开的进程,是说课的重点,主要说清本课题教学过程的总体框架(例如新课导入、内容讲解、反馈练习、归纳总结等)以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要说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分析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5.说板书设计,就是说出如何设计板书有助于突出重点。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获得知识信息,它是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板书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因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手段。
三、化学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1.说教材时,不能只说教材的地理位置(如第几章第几节),把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说得空洞、抽象,只说知识不说技能、淡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说教材重点是说本节课的知识点在整个化学教材中的地位及与其它章节的联系,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之前已经学习了哪些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哪些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以这个知识点为基础或与该知识点有关;这个知识点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应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化学科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哪些作用。然后再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这样才能说清楚本知识点在整个化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例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这一节,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第二课时讲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第三册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此知识点高考出现的几率100%。
2.教法的选用,不能简单的说实验法、讲练结合法、讲述法等。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基础和教师的特长来确定。笔者认为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谈谈自己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谈谈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达到什么目标,估计学生会有哪些思维结果,以及对学生不同的思维结果,教师将要采取哪些措施等。
例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这一节第二课时,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①“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②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提示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强调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③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把一堂理论课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3.说学法应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应突出两个方面:一要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障碍及原因,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说清准备何种学习方法来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内有效地进行学习,着重教学生怎样学会学习,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这一节课,教学中着重突出了:①教法对学法的引导;②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③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4.说教学程序不能简单地按怎样导入新课,新课内容的讲解,练习的设计等步骤进行,不能按部就班,不分主次。笔者认为教师在说课时应该每一步骤尽可能说明这样做的意图,要说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分析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要强调在新课讲解中突破教学重点的主要环节的设计、化解教学难点的具体步骤以及学情依据。
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这一节第二课时,重点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提示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在教学中可这样引导:(1)碳酸钙在盐酸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参加微粒是离子。(2)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碳酸钙在溶液中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故用化学式。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初中知识;高中知识;承上启下;衔接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高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
1.初高中课程为何难衔接
目前在校的高中学生都是初中“课改生”,他们中不少在初中成绩不错,上了高中感到很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我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也吃力,初中基础知识不扎实是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的变化。近年来,初中课改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简单;有的教学内容被删减了,有的内容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虽然在新课改中高中的内容也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高中内容概括、抽象、复杂,牵涉知识面广、重理论分析。例如,初中学习物质的性质都是从身边的物质学起的——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碳单质等;还有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酸碱盐的知识在难度、深度、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删除了有关溶解度的复杂计算,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相关知识。另外,初中新教材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比较形象生动,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因为受到高考的限制,教师大都不敢降低难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材难度反而比以前差距更大。
1.2 学法的变化。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练得熟,考试一般都能取得较好成绩,因此,学生乐于跟着老师走,较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在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典型、讲规律,注重培养能力。例如,初中化学很多时候会用“活动与探究”形式解决一些小的课题,有时会利用一个课时完成一个“活动与探究”,初中化学共有30个“活动与探究”。高中必修一的知识点很多,有的课题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没有时间去花一整节课去探究,这就在学习习惯上有了很大不同。
1.3 课时的变化。初中课堂容量小,课时充足,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巩固,不仅如此,最后中考冲刺复习时反复做了大量练习题,及时的反馈小结了每一部分知识点。而到了高中,高一周课时数4节,但是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致使课时容量大,进度快,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对各类问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更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积压的盲点越多,既影响新知识的学习,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改衔接的教学
针对初、高中课程体系脱节的问题,如何破解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难题,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就成为高一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高一的化学课,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异同,把握好教学的衔接,对于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我以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2.1 坚持新课改理念的衔接。
义务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已接受了新课程理念,也适应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坚持课改理念不动摇,不观望,不彷徨,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按新课标的要求改进课堂教学,还要主动和初中化学老师进行适当的交流和联谊,尽快熟悉和了解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顺利完成初中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
2.2 注意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刚上高中的学生,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均较差,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难度、进度不要赶得太快,要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要特别注意加强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初中差异很大,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内容跳跃性大,抽象思维增加,起点的难度加大。高一化学教学与初中课程的设置,其总体学习目的是一致的,它的研究对象都是物质的性质、结构及化学变化的规律,但他们之间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初中偏重于化学的基础知识、一般性概念和最基本的化学变化,化学课堂学习的节奏比较慢,老师运用课堂的联系、口答、板书、讨论等的时间比较多,复习时间比较充裕,无形中养成了“慢慢来”的惯性。而高中化学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化,知识密度加大,不仅信息量增大,而且深度和难度也加大了许多。高一学生的心理状态还保存着孩提时代的痕迹,有着天真贪玩的习惯,进入高中面临在短时间内要容纳更多的知识,但课上演习消化的时间又少。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节奏的改变,逐步由慢节奏迈向快节奏,把握住整体学习的进度。比如物质结构中的离子键、共价键概念及电子式表示等内容都比较抽象,就要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达到应用掌握的水平。
表1 教学内容详解表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详解
1、化学用语
(1)按1-18号元素顺序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元素名称;
(2)增加元素化合价的概念、高中学习所需的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记忆,训练化学式的书写技能;
(3)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复习与训练。
2、原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学习,能熟练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能根据元素的电子层结构,进行元素性质的初步判断,会写离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符号;
(3)增加物质形成中电子转移的观点,并能进行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1)学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2)能从电子转移的的角度分析物质所发生的反应。
4、物质分类与酸碱盐相互关系
(1)学习电离概念,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学习酸碱盐的定义,并能进行判断,完成物质的分类教学;
(3)在复习具体的酸、碱、盐的基础上,总结出酸碱盐的相互关系,学习溶解性规律,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正确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1)对学生进行初中化学基本操作的复习和高中所需基本操作的学习;
(2)实验技能的训练:除杂与分离、离子的鉴别、探究实验方法与实验设计方法、物质贮存和实验操作规程。
6、化学计算能力
(1)基本化学计算原理复习(含化学式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和简单的溶解度计算);
(2)常见的几种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与技能。
7、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要求介绍
(1)高中化学学习与初中化学学习的不同
(2)学习高中化学的心理准备 转贴于
2.3 确保教材体系自然衔接。
处在初高中教材不统一的阶段,面临选用的教材版本不尽相同,教材的编排迥异,甚至相关知识在不同阶段的要求也存在差异,教材上教学内容不衔接,部分内容初中没有强化或一笔带过,高中却陡然要求很高,所以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异同,利用初中原有化学知识,将其引导和应用到高一化学的教学上,有意识地将有关知识连接好,衔接好,就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初三学教材只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介绍给学生,并不作重点要求,学生的掌握也较肤浅。高中阶段要求多角度认识和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其主要要求有:一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二是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三是从初三的“得氧失氧”观点过度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再上升到“电子转移”观点,这种思维的变换,使概念不清的学生感到更加困惑以至无所适从。因此高中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应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初三的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搞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上升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复习元素化合价升降与原子或离子的电子转移关系,并上升到从电子转移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使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在循序渐进中真正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要在初中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高中要求熟练掌握《溶解性表》,并在相关章节适时补充硅酸盐、亚硫酸盐、金属硫化物、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的溶解性,进而解答有关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等问题。另有关元素化合价与和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初三已不作要求,高中阶段应在相关章节对此内容进行剖析,使学生在结构的层面对物质性质进行深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力求教学方式连贯一致促进衔接。
初中课改中教师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讲究师生民主平等、重视科学探究的指导,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呈现较多。而高中阶段则更多采用的是“满堂灌”“满堂问”这样的教学方式,跟学生以前所接受的教学方式不一致。初中课改强调与生活实际结合,而高中教材则注重对学生在基础知识、技能上的训练。如果按照考试来评价,“课改生”不占优势,解题能力相对而言不是很强。因此,大多数高一新生认为高中化学课程太难学了,有些学生常常感到上课听不懂。因此,高中教师应该继续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照顾一些传统学习作法,尽可能留时间给学生练习和复习,消化新的课本知识,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积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读课本的接受能力和消化情况,做有针对性的帮助,搞好查漏补缺,特别要培养他们对化学的新奇感和兴趣感,保护和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对学习差的同学多鼓励,备课时想到他们,讲课时针对他们,对他们多进行拉、帮、带的教学方法。
2.5 夯实基础知识衔接,实现化学平稳过渡。
要注意循序渐进,设置合理的台阶进行过渡,通过教学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切不可高难度、高速度地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对于补缺漏和做好与高中教学的接轨,实现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平稳过渡,选择必要的内容进行教学衔接是合理而又必须的。在教学中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学要突出知识、方法、心理的三维目标融合的原则,做到将知识与技能的补缺与方法的学习、情感态度的建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方法、心理各方面都做好衔接。以下内容和教学建议仅供教学时参考,各位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时补充和相应调整,并将三维目标融入其中进行教学(见表1):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一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好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这个学习台阶。通过衔接教学使学生复习和强化那些对高中教学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为高中学习作好充分的知识和技能准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做好方法的准备。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笔者认为,要引导学生更好的实践高中课程,应遵循心理转变、由浅入深、习惯养成等规律,一开始不拔高、扎基础,循序渐进,注重过程性的学习指导,多关心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在这门充满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课程中得到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龚丽洁,化学教学模式的演变与发展〔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 (4 ) :102- 105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其本质是“教学结构”发生了翻转。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课堂外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自定进度、自主学习、整理收获、提出问题;在课堂内通过展示交流、协作探究、科学实验、完成作业,教师巡视并展开一对一的辅导完成对知识的内化过程。
中国传统课堂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它按照学生的年龄或知识程度固定编班,按照规定课程标准,固定每个年级段的学习科目,在固定的时间上课,这样的模式教学成本相对较低,也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
翻转课堂则把微型教学视频引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习知识的场所从课堂移到课前。但是,微视频的引入替代不了真实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深度学习过程,如果没有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不足以让教和学的关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更不会对目前的传统课堂造成颠覆。如何在现有教学组织的框架下开展本土化的翻转课堂实验呢?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较多研究,如可汗学院模式是一种视频支持下的在线学习模式;沈书生等构建了以课外、课内为时间分段,以学生为中心,以电子书包为核心技术手段的翻转课堂模式;金陵则提出了以自主学习任务单为驱动的“三大模块,导学一体”的微课程教学法教学模型,倡导“四步法”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等。
笔者在翻转课堂实践中发现,“三大模块,导学一体”(尤其是第三模块课堂教学创新“四步法”)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是最接地气、最低成本的翻转课堂本土化教学法,值得一线教师实践和探索。那么,如何实践“翻转”后的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呢?
理论支撑
1.“三大模块,导学一体”的教学模型
“三大模块,导学一体”教学模型(如上图)的简单解读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表示处于学习活动“前台”的主体行为,与中层相结合,表示学生视域的单位课时学习活动。中层: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三大模块构成微课程教学法的基本框架。下层:表示处于学习活动“后台”的主体行为,与中层相结合,表示教师视域的单位课时教学活动,显示出教师后台支持的重要作用。贯穿三大模块始终的“导学一体”是微课程教学法最根本的特征。
在这一教学模型中,最难突破的是第三模块“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教师如何在学生自主学习基本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习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呢?这就是第三模块“课堂教学方式创新”要回答的课题。
2.知识内化
学生在有效自主学习后,需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知识、拓展能力。翻转课堂的基本要义是教学结构变革所带来的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
通过教学结构翻转,翻转课堂可以分解知识内化的难度,增加知识内化的次数,促进学习者获得知识。在目前科学认识的水平上,知识内化的途径至少有三条:同化式的知识内化、顺应式的知识内化和渐进式的知识内化。需要说明的是,渐进式的知识内化和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中“平衡”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的“渐进”是指学生并没有重构他们的知识体系却建立了正确的概念,属于认知发生的范畴,是知识内化的途径。
翻转课堂后的课堂教学设计,则要根据渐进式知识内化的特质和“三大模块,导学一体”的模式去创新。
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方式创新
1.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基本方法――四步法
在翻转课堂的具体操作中,金陵创建的微课程教学法,强调课堂教学方式创新要善于提炼主要矛盾,抓住两个关键词、四个操作步骤。
两个关键词是内化与拓展。
四个操作步骤是检测、作业、协作和展示,简称“四步法”。检测的主要功能不是查漏补缺,而是进一步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作业是相对于检测而言的进阶作业,是内化知识的重要环节。没有作业就没有“翻转”,没有进阶,就达不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顺应”的高度。协作的主题尽可能来自真实情境,也可以来自进阶作业中遇到的困难;协作探究可以采用工作坊和微型项目学习的方式,培养发现知识的能力、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展示要求把协作探究取得的成果及其方法、困惑等梳理出来,接受同侪质疑,并作出阐释。因此,展示不是“作秀”,而是高效学习的策略。
2.课堂教学方式创新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A、B两类。其中,A类包括两个必修模块(A1、A2)。高一化学主要学习A类必修模块,具体内容为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主题包括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内容从课型角度来分,主要分为元素化合物的实验探究课、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论学习课,这两类都属于新授课。此外,还包括习题课、试卷评讲课和复习课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课在翻转后可以采取不同的组合模式(如上页表)。
(1)全四步:适用于元素化合物的实验探究新授课和复习课以及化学实验基础复习课
第一步,检测。它是指检测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的成效,其主要目的不是查漏补缺,而是进一步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检测的同时,学生能发现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也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内化取得实效。对于高一化学来说,检测方式是多样的,一般主要包括:①题目法。题型可以是选择、填空这类相对简单的客观题。②默写法。主要是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点进行方程式的默写,一般控制在5个左右。③集体背诵。
第二步,作业。它是检测基础上进行的进阶学习,是内化知识的重要环节。翻转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到课堂里完成作业。作业的进阶性,是教师在课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作业展开的。对高一化学课堂作业来说,教师在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与“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根据学生需求,设计出学生感兴趣、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作业。其次,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与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有所思,使所学知识得到充分的内化和拓展。
例如,在学习“氮元素及化合物”时,很多学生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因此,教师不但要让学生领会氮、磷这些单质及其化合物以元素族为线索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还要让学生领会它们以周期为线索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学生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同类物质(如都是非金属单质、气态氢化物等)做进一步对比研究,把所得结论整理成为规律存储在记忆中,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这样得到的知识不再是分散的、凌乱的,而是网络化的、结构化的。学生也在自身知识网络化的过程中发展了各个方面的能力,并为记忆、复述、再现和辨认建立了较为牢固的基础。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优化作业设计,可以拓展减负空间、丰富课堂学习生活、发展独特个性等。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准绳,多方位、多角度地设计化学作业,既能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又能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能重视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又能突出学生化学实践的能力。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认知结构的“同化”,更有利于达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顺应”的高度。
第三步,协作。元素化合物的实验探究新授课、复习课以及化学实验基础复习课经常是围绕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其课堂组织方式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这在整个高一A1、A2模块学习中占到二分之一。一般根据班级学生数组建5~6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左右,由学生创意本小组名称。小组设组长、发言人各1名,联络员2名,执行员2~3名。组长负责协调小组活动;发言人负责在展示环节代表小组发言;联络员负责收发本小组任务单、课堂检测单、课堂作业等,同时和其他小组进行互批;执行员主要负责协作探究中的实验操作,所有成员在合作中都需要进行必要的记录。组员分工实行轮换制,每隔一周进行分工轮换,目的是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综合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等)的机会。
积极的团队合作,可以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使小组中每个人既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又有条件倾听他人的意见,可以在比较中形成认识倾向,这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学习成就感和愉悦感,满足心理需要,从而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使课堂学习达到爱学、会学、乐学的目标。
当然,小组合作模式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教师进行多方位的关注和引导。假如教师不善于管理,讨论中可能产生的多种话题走向,课堂讨论会有可能成为闲聊,教学的本意将难以体现。因此,这一环节中的自主学习环境创设与自觉进行教学控制同样重要。
第四步,展示和评价。这是翻转课堂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具体体现。展示是合作交流的产物,是个性张扬和思维火花的绽放与碰撞,是对通过协作探究获得的认知成果进行理性梳理并表达出来的过程,这是较之协作探究更为深刻的知识内化过程。因此,这个环节对知识的认定、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学效益的提高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高效学习的策略,而不是“作秀”。
在目前高一化学的翻转课堂上,笔者对学生展示的定位是“培养―锻炼―认同―兴趣―习惯”,从最初小组合作中的发言腼腆,到经常性发言锻炼,让学生认同展示的重要性――自己表达出所学内容后对知识的认识更为深刻。
展示环节不仅要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向其他同学提出质疑、阐述自己想法的能力,从而使其在互问互答中发展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展示的兴趣。
教师除了在展示中实时鼓励学生之外,还要鼓励学生之间能做到相互欣赏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人人能展示、人人爱展示的习惯。实践表明,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教师只要坚持1个月左右时间的培养,基本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从容地展示与评价。
(2)三步法:适用于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论学习新授课和复习课
与四步法相比较,三步法主要是把作业与协作探究融合为一体。《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出:高一化学的理论和原理学习,主要包括计算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原理是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中的能量等内容。而复习是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性地整理和加深,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系统性提高的一种学习过程,它是从部分到整体的学习阶段。复习内容一般是把有关联的部分知识进行整理,从“横”“纵”两个角度将已学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加以分类、合并,使之形成知识网络。
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复习,内容都相对比较抽象,和学生生活认知有一定的脱节,让学生提炼也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而且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往往是学生非常头痛的部分。如何让这样的课型也变得生动有趣呢?
一般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的引导,学生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个课时或复习一个章节的主要内容。那么在课上,作业的设计便成了核心,它需要教师对概念和知识点有深刻的把握,然后通过层层剥离的方式,将知识点设计为层层递进的问题和题目,这些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组成小组,边做题目边讨论问题,然后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形成思维的碰撞,发散出不同的想法,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答案。
此时,教师可以对每个小组进行巡视和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后,再由小组发言人进行发言,在发言中,其他小组也可以对其进行质疑、提问,这就形成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更大范围的讨论。教师要注意控制好展示的时间,然后进行总体性的评价。着力于让每位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达到一定的要求,切不可在闹哄哄的讨论展示后就不了了之。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在完成讨论和评价后,独立完成作业的书写。
(3)二步法:适用于习题课和试卷评讲课
二步法与三步法相比较主要是课堂组织形式有所不同,它将课堂还原为学生原来的独立学习模式,不再组合为小组学习,还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以高一化学试卷分析课为例,课前,教师将试卷上错误率达到50%以上的题目录制成微课,让学生在家纠错和订正,做好错题集,并在错题后简单注明错误原因。
课堂上,学生先用5分钟左右时间完成所有错误题目的订正(对于有些题目,学生独立订正会出现困难,可以在课堂上和同伴交流、质疑,或向教师单独提问)。这个5分钟,学生们异常珍惜,有时在课间,就已经开始互相交流或探讨。
然后教师布置15分钟的“错题练习”。所谓“错题练习”是将全班错误率超过50%的题目进行改编稍作数字或文字的调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一次重复知识内化、拓展延伸的过程,对学生掌握并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接着,留20分钟时间由学生当小教师到讲台上分析试卷。讲解的学生是按照名单随机抽取的,很多时候,有些学生也会举手要上台讲解。刚开始当小教师,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拘谨,但经过平时课堂展示训练经验的积累,长时间的培养,教师完全可以不用担心冷场,学生跃跃欲试的表现力,会让教师感到欣慰。与此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得以提升,枯燥的试卷分析课变得有趣。
最后,必须留5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再独立检查一遍自己的作业和错题集。有时笔者也把这种方法称为翻转课堂中的“催眠”。“催眠”可以更好地推动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纠正学生学习中的一些思维惯势,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习题课则更加惬意。很多时候,笔者会准备一些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在低低的、优美的音乐声中完成作业……完成作业后,由学生扮演教师到讲台上讲解题目。
有时候,学生会听不明白教师的讲解,或者嫌教师讲得太慢或太快,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其原因在于学生的认知和教师的认知有很大差异。只有让学生自己讲、讲解清楚,他们才会真正弄懂学了什么。内化知识从陌生到熟练,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跃迁,由此“顺应”新认知结构的产生。因此,千万不能以教师的讲取代学生的学。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基本方法――四步法的变形方式多种多样,对其进行个性化特质的改造与重组,可以实现翻转课堂真正意义上的务实性和灵动性的统一。
展望
笔者从最初实验翻转课堂,至今已有两年,高一化学的课堂教学100%采用翻转课堂模式。笔者发现,在翻转课堂学习中,学生情感体验非常丰富,从最初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兴奋、期待以及对这种全新体验的担心与压力,到逐渐适应之后的愉悦与自信,再到最后的满足与不舍。
在翻转课堂实践中,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与鼓励,对激励学生完成各种学习活动非常重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利于开拓学习者的眼界,启发他们的思维。四步法中的课堂协作讨论、同伴评价作业分享交流、小组合作的设计,都让学生感受到同伴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的原有认知、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进行了自我反思和评价。点点滴滴的积累和进步,最终使得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学习中得到提升。
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方面的提升外,更重要的是,高一化学翻转课堂实践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学习资源,促进了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菜系、品种、口味多种多样。但细细想来,蔬菜、荤菜的品种较为固定,为什么相同的食材可以做出不同的菜肴呢?关键在于组合和搭配。
翻转后的课堂如烹小鲜,检测、作业、协作、展示是基本步骤。在实践中,这四个教学步骤或环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排列组合,甚至可以在四步上作加法或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