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形容变化快的成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一目十行: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2、奔逸绝尘:奔逸:疾驰;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走得极快。也形容人才十分出众,无人企及。
3、兼程前进:加快步伐,一天走两天的路程。
4、快马加鞭:跑得很快的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进。
5、五行并下: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
6、倍道而进: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7、疾如雷电:快提就像雷鸣闪电。形容形势发展很迅速。
8、脚不点地:形容走得非常快,好象脚尖都未着地。
9、高材疾足:高材:才能高;疾足:迈步快。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
10、过隙白驹:隙:空隙;白驹:原指白马,后比喻日影。比喻时光像骏马一样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
11、健步如飞:脚步快而有力。步伐矫健,跑得飞快。
12、凫趋雀跃:象野鸭那样快跑,象鸟雀那样跳跃。形容十分欢欣的样子。
13、大步流星: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
14、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15、长驱直入: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指长距离不停顿的快速行进。形容进军迅猛,不可阻挡。
1、雷厉风行:厉:猛烈。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2、时光荏苒:时光荏苒指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不知不觉地过去。
3、石火光阴:表示光阴之迅速,一眨眼就要过去。
4、一朝一夕:朝:早晨;夕:晚上。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5、日月如梭:梭: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太阳和月亮象穿梭一样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6、石火时间:那个时候迅速闪烁被覆盖。
7、弹指之间:弹指:按佛经说法,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比喻时间极短暂。
8、光阴如箭:光阴:时间。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9、恍若隔世:恍惚如同相隔了一辈子。喻事物变化发展很快、变化很大。
10、时不我与:我与:“与我”的倒装;与:等待。时间不会等待我们的。嗟叹时机错过,追悔不及。
11、斗转星移:星斗变动位置。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
12、电光石火: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13、风驰电掣:驰:奔跑;掣:闪过。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
14、日新月异: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15、稍纵即逝: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16、光阴似箭:光阴:时间。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17、白驹过隙: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18、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19、只争朝夕: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时间短暂。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20、光阴荏苒:荏苒: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指时间渐渐地过去了。
21、转眼之间:转眼:一眨眼。一眨眼的时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22、昙花一现:昙花:即优昙钵花,开放时间很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23、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
24、一日三秋:三秋:三个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
一、丰富多彩的课前准备,引趣开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整堂课的第一步,引人入胜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进入状态,一心专注,乐此不疲。上课前让学生先唱一两首英语歌曲,利用教材和教学本身,结合富有趣味的童话、故事、儿歌或游戏等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都可以使得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教授He is cool这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枯燥的领读讲授容易感到乏味,因此我在前一天布置作业时,先请学生把自己朋友、家人的照片带到学校里来,再在课堂的导入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句型给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人或朋友:“This is my ...,he/she is very ...”,这样一来,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再如,我在讲授四年级下册第五模块第一单元I was two then时,我先用《小星星》的曲调,配上“tall”“short”“fat”“thin”等四对形容词反义词作为导入的歌曲,再搭配精心安排的“tall”“short”等动作,让学生在做中回忆所学,在唱中感受新知,由此很好地过渡到今昔变化,即“changes”这一话题中,极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在本课中,我为了让学生深入感受人物过去和现在的变化,我在PPT中插入了自己一岁和现在的照片,并让学生猜测“Who is she?”当看到自己的老师出现在屏幕上时,孩子们兴奋地脱口而出:“Emma!”孩子们可爱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已经深深地融入这节课了。
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
带有鼓励性的、正面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这些语言不仅能给学生传递“我能行,我只是需要更多努力”的信息,而且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他们会感觉到老师是爱他们的,是尊重他们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会自觉提高。例如,在课堂上,我给学生讲解完人称与动词的使用时,在练习巩固环节,我举了一例:I walk,you walk,she walks.然后让学生仿照这一例句完成下面的例句:I talk,you talk,she .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我让一位平时不怎么爱发言,而且学习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回答,她的回答是“can talk”,虽然答案与我预期的不一样,但我知道她已经尽力了,所以我对她说:“Wonderful!Sit down,please,Daisy.”然后,我又叫了一位平时课堂上表现活跃,成绩也很好的学生,她回答:walks. 我虽然很高兴,但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将这位学习好的学生与学习不好的学生作对比,进而对她喋喋不休的夸奖,反而,我说的是:“Good,sit down,please,Alice.”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其潜力、潜能,使其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在课堂上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真诚地和他们讨论问题,关心帮助他们,注意倾听他们的声音,即使回答错了也千万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是成绩落后的学生,对他来说,每一声真诚的赞扬都是无价之宝。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三、创设竞赛情境,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就是爱表现自己,做游戏、比赛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竞赛是调动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水击石鸣,人激志宏,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创设竞赛情境,设计一些游戏比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四年级下册Module 2 Unit 1 London is a big city.时,为了引导学生巩固形容词的用法,正确运用含有形容词的正确句式,我充分挖掘了课本的文本资源,在Practice中我设计了类似于成语接龙的游戏,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描述一本书,每个学生都用上“This is a book about +地名,it’s very+形容词”的结构说一句话,我负责计时,最后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此举调动了学生的小组荣誉感和个人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此举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得学生短时记忆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都积极踊跃,兴趣极浓,原本单调枯燥的教学,变成了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
关键词:习语 对应关系 文化相似性 文化相异性
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语言能反映相似或相异的文化,而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更能典型地反映出不同语言的文化异同。
习语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产物,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一方面,英汉两个民族的生存环境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风俗习惯的区别、和历史文化的不同都使得大量的英汉习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语言构成、表达习惯和文化特征;另一方面,两个民族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以及整个人类社会所存在的共性使得部分习语表现出相似的语言构成和文化特征。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查阅了人们对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异同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很多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性的研究,但是对于英汉习语的文化相似性的研究却不多。史湘君在《从英汉成语对照看中英文化之异同》中只是比较了英汉习语来源的相似之处;龙江华在《文化比较及习语翻译》中也仅是寥寥数语提及有些习语体现了英汉民族相似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前人的基础上,本文将探讨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类型,并详细解读英汉习语所表现出的文化相似性和相异性。
一、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类型
英汉习语在形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对应关系。从英汉习语的意义和表现形式是否一致以及语义和形象是否相似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分为以下四种:形同义同、义同形不同、形同义不同和形不同义不同。
(一)形同义同
这类习语在意义和用法上基本一致,在语义、文化内涵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相对应。也就是说,这类习语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而且有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比喻形象。例如:
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
Still water run deep. 静水流深
A good anvil does not fear the hammer. 好砧不怕锤打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 趁热打铁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水滴石穿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楼阁
Add fuel to the flames 火上加油
To be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 浑水摸鱼
To know something like the palm of one’s hand 了如指掌
A ray of hope 一线希望
To go through water and fire 赴汤蹈火
(二)义同形不同
这类习语修辞手法和文化形象各异,但表达的意义一致或相近,例如:
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Best swords into ploughshares.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Let sleeping dogs lie. 莫惹是非
Diamond cut diamond. 棋逢对手
A wonder lasts but nine days. 昙花一现
bark up the wrong tree 捕风捉影;错怪
plentiful as black berries 多如牛毛
a piece of cake 小菜一碟
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s 本末倒置
(三)形同义不同
这类习语形式上有些相同之处,但是其表达意义和文化内涵迥然不同,往往是“形象酷似、貌合神离”。例如:
Child’s play 英文指的是“非常容易做的事情”或“不太重要的事情”;汉语的“儿戏”指的是“对重要的工作或事情不负责任、不认真”。
Eat one’s words 英文指的是“收回说过的话,承认自己说错了话”,并带有“羞愧地、不光彩地认错”的感彩;汉语的“食言”指的是一个人“说话不算数、不守信、不履行诺言”。
Pull someone’s leg 英文指的是“和人开玩笑,戏弄某人”;汉语“拉后腿”指的是“阻挠他人或牵制别人的行动”。
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s 英文“旧瓶装新酒”指的是“两种事物格格不入、互不协调”,“旧形式适应不了新内容”;汉语指的是“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
Lock the stable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英文指的是“事后弥补为时已晚”,大致相当于汉语的“贼走关门”强调的是“迟了”;汉语的“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强调的是“未晚”。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 英文用来形容“看到或听到某种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与恐惧,使人毛骨悚然”;汉语的“令人发指”用来形容“看到或听到某种暴行等而十分气愤”。
A walking skeleton 英文用来形容一个人骨瘦如柴;汉语的“行尸走肉”比喻徒具形骸、无所用心的寄生者。
(四)形不同义不同
这类习语不论是字面意义、形式还是文化内涵都不对应,相去甚远。例如: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英文指的是“采取驼鸟政策”,“闭眼不看或不去了解某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事情”;汉语的“掩耳盗铃”指的是自己欺骗自己。
The longest day must have an end 英文表达了人们对最长一天的厌倦,希望这一天早点结束,含解脱之意;汉语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表达了对人们不可能永远欢聚的惋惜之意。
New broom sweep clean 英文侧重于“除旧革新”;汉语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强调“新官刚上任时的热情”。
二、英汉习语的文化相似性
前文提到英汉习语的形成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共存于这个物质世界,因此,任何民族,其本身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包括生态环境、四季轮回、气候变化等等,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共性,甚至整个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也极具相似性,这些共性造成了英汉习语表现出一定的文化相似性。
(一)来源的相似性
习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是普通老百姓在生活劳动中创造而成。很多习语都是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劳动人民用来总结经验抒发感受的行话,逐渐变成家喻户晓的定型习语。英汉语言中都有很多跟职业有关的习语,像农民、渔民、水手、士兵、家庭主妇等角色都创作了很多运用广泛的习语,如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别班门弄斧)、to wipe the floor with sb.(把某人打得打败)、to skate on thin ice(如履薄冰)、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大海捞针)、to steer according to the wind(见风使舵)、As a man sows,so he sha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等等。
(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相似性
不同文化赋予各个民族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化形象都有不同具体的表现,但是,其精髓都体现了相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英汉民族一些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相似,都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目标和信念的向往和追求。英汉习语中不乏“与人为善”的习语,如Do as you would be done(己所不欲,勿施于人)、One good turn deserves another(好有好报)、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善始者善终)、Let bygones be bygones(既往不咎)等;也有很多鼓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勇进、刚毅艰卓的开拓精神和先驱气概,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Nothing ventures,nothing hav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另外,A candle lights others and consumes itself(蜡烛照亮别人,却毁灭了自己)、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君子之交淡如水)、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Let us eat,drink and be merry(今朝有酒今朝醉)、Woman’s place is in the home(女子无才便是德)、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等等都体现了英汉民族相似的道德观、伦理观、友谊观和婚姻观。
(三)生活经验的相似性
英汉民族在多年的劳动、学习和生活中累积并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如Caution is the parent of safety(小心驶得万年船)、Diamond cuts diamond(强中自有强中手)、It’s the unexpected that always happen(天有不测风云)、Now or never(机不可失,时不再来)、Bad news has wings(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A straight foot is not afraid of a crooked shoe(脚正不怕鞋歪,身正不怕影子斜)、A man can do no more than he can(凡事都应量力而行)等。
可见,英汉习语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共性,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增进,这些共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三、英汉习语的文化相异性
前文提到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英汉习语所表现的文化相异性也非常显著,具体如下:
(一)历史文化差异
很多英汉习语反映出英汉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包括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传说、寓言神话等等。有些英汉习语表达的含义相同,反映出的历史文化却不同,例如,burn one’s boat源于凯撒大帝渡过庐比根河之后下令焚船,以表不获胜毋宁死的决心;“破釜沉舟”源自项羽渡河之后,命部下砸碎做饭的锅、凿穿渡河的船,以表有进无退、志在必胜的决心。To meet one’s waterloo源自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遇到惨败,表示“受到沉重的打击”;“一败涂地”源自《史记・高祖本记》意为“一旦失败,就要肝脑涂于地上”,后用来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不同的历史文化影响下,更多的英汉习语在表达上存在巨大差异。例如,英语中有to eat one’s crow(被迫认错)、Columbus’s egg(万事开头难)、sour grape(聊以)、the touch of Midas(点金术)、Achille’s heel(唯一的致命弱点)、the lion’s share(最大的份额)等等,汉语中有“卧薪尝胆”、“请君入瓮”、“完璧归赵”、“图穷匕首见”、“乐不思蜀”、“画龙点睛”、“刻舟求剑”、“管鲍之交”等等。
(二)差异
英汉习语折射出两个民族不同的。英语中大量的习语源于《圣经》,与基督教有关,如go to the church(做礼拜、结婚)、God bless you(愿主保佑)、Noah’s ark(诺亚方舟,意为避难所)、scapegoat(替罪羊)、a Juda’s kiss(犹大之吻、口蜜腹剑)、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David and Goliath(弱小者取胜)、David and Jonathan(管鲍之交)、the seventh heaven of delight(七重天、极乐)等等。汉语中大量的习语源于《佛经》,与佛教有关,如“五体投地”、“回头是岸”、“借花献佛”、“脱胎换骨”、“无事不登三宝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等。
(三)风俗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反映了英汉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比如,在饮食习俗上,英语中有bread and cheese(粗茶淡饭)、butter and bread(基本生活所需、生计)in the soup(陷入麻烦)、a tough nut to crack(难对付的问题)、a pie in the sky(虚幻的美景、不能兑现的承诺)等等,汉语中有“生米煮成熟饭”、“小葱拌豆腐”、“青菜萝卜各有所爱”等等。又如,龙dragon在英语中是贬义,a dragon year意为灾年,the old dragon指恶魔;而在汉语中,“龙”是吉祥、尊严的象征,像“龙腾虎跃”、“龙飞凤舞”、“望子成龙”都含有褒义。猫cat在英语中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而在汉语中,中国人用“馋猫”比喻人贪嘴,表示亲昵。再如,英语中有black and blue,汉语中却是“青一块紫一块”;英语中有green-eyed,汉语中却是眼红;英语中有blue jokes、blue films,汉语中却是“黄色笑话”、“黄”;英语中有black in the face,汉语中却是“脸色铁青”等等。这些都反映了英汉民族在生活习惯、习俗理念等方面的不同的风俗文化。
综上所述,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可以归类为四种:形同义同、义同形不同、形同义不同和形不同义不同。英汉习语折射出的文化相似性和相异性,展示了文明社会的文化共性和民族文化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史式.汉语成语研究[A].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 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陈冠商,唐振邦,王楫.英语背诵文选[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 郁福敏,郭珊琏.英汉习语对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心理学认为,信息项目第一次学习时学的愈好、愈深、愈透,也就愈不容易忘记,基于此我们从呈现单词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生动形象的材料去激发他们的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直观活跃,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成熟的特点。根据平时的教学观察发现当小学生处于一种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时,若及时出示相关实物、教具进行引导,把英语与实物直接进行联系,就能使他们迅速理解词义,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如在教water 这个单词时,我事先准备了一杯水,我边出示这杯水,边说:water、water ,学生们立即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迫不及待的说“水、水”。这时,整个班的学生热情高涨饱满,他们兴奋的跟我朗读着water\water水。这样采用实物教具直观易懂,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乐于接受,也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使教与学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又因为人与人交流时并不仅仅限于用言语达到目的,谈话者的表情和身体的动作也能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所以适当地利用体态语呈现新语言项目,既省时又形象,学生也会在活跃的气氛中增强接受英语信息的能力。如在教学write、draw、run这些动词时,通过教师示范动作,学生兴趣盎然,对词义也是一目了然。 此外还可以利用图片、简笔画、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向学生呈现单词,努力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简笔画在教学中有特殊魅力。一些带有感彩的形容词,如happy、angry、sad等,如果老师一味“输入”式教学,学生根本记不住,反而越学越迷糊甚至张冠李戴。我在教学时画了四张画:把各种神态展现在一起,给人以生动形象,风趣诙谐之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对比化抽象为具体,使形象更逼真,记忆更深刻。
同时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其他器官如听觉感官呈现新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感知印象,获得的丰富的语音信息完善该词在学生脑海中的存储形式,以便随时被激活提取。如动物词汇教学中,以听声音的形式呈现单词dog\duck\cat,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为单词记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利用学生已有的词汇知识来学习新词,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有些单词的差别是极其细微的,例如在学生已经掌握了name的情况下学same时,将旧词和新词同时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单词的相似之处,只需改动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即可,这就既复习了旧词,又掌握了新词,从而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 ,给我们学习单词找到了捷径。
关键词:流行英语新词;定义;社会学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网络流行语广泛传播,生动地反映并影响着社会生活。“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ungeilivable(不给力)”等一些带有浓重中国色彩的英语新词风行网络,切实例证了“文化交融促成语言演变”这一客观事实。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对那些“以中文思想为内核、英语构成为形式”的中式英语及中国英语展开了深入研究,故本文探察的流行英语新词不包括前两者。
一、流行英语新词的定义
根据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等词典的解释,英语新词语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词语,二是指旧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新义和新用法。而流行语是那些在某个时期内广为流传、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普通词语、源于社会发展的语汇,是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文学等学科理论和原理于一体的综合性语言时尚。因此,流行英语新词即那些在某个时期内广为流传、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普通词语、源于社会且反映社会的新造英语词语及英语旧词的新语义和新语用。下文仅以新造英语流行词为例探究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学思考。
二、流行英语新词示例背后的社会学思考
翻译教学与研究论坛(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Forum)在其微信平台上分享了errorist,cellfish,askhole等15个网络上流行的英语新词。这些有趣的英语新词均可在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城市词典)中找到精辟、新颖的解释。
1.示例流行英语新词的构词方式
从所列举的15例英语流行新词的构词方式来看,主要包括拼缀法(13例)、派生法(1例)及谐音法(1例)。而无论哪一种构成方式,只要仔细读解,这些新造英语单词的巧妙新义绝对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1)派生法。派生法(derivation),即在词根的前面或后面加词缀,构成一个与原单词意义相近或截然相反的新词。示例中的errorist(不停犯错的人)就是在error(错误)后面添加尾缀-ist(做……的人,……家/主义者)构成。
(2)谐音法。示例中有一个新词cellfish,是在谐音词selfish(自私的)的基础上,由cellphone(电话)与selfish(自私的)混成,意指“自私地一直打电话,根本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行为”。汉语中通过谐音的方式构成的流行新词有“杯具”(悲剧)、“蒜你狠”(算你狠)等,而2014年12月初,牛津系列词典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一批新词,其中包括谐音词fone(谐音“电话”phone)和hawt(谐音“热的”hot)。虽然hawt一词形成于19世纪后期,却是近年来才频繁出现在非正式文体文章中。与fone和hawt不同的是,cellfish虽然源于selfish这一谐音,词义上却异于源语selfish。以cellfish为代表的衍生谐音词会否在不久的未来呈现出像hawt那样的用法激增势头,尚有待论证。
(3)拼缀法。拼缀法(blending)意指把两个词同时进行剪裁,或截头或去尾,或只裁剪两个词中的一个,保留另外一个,然后把两部分拼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词。以onlineness为例,该词由online(在线的)和loneliness(孤独)合成,形容长时间保持网络在线状态,随时关注网络更新及朋友圈动向却越来越孤独。类似构词及新义见下表:
上述流行英语新词例举了拼缀法中的3种具体用法:“词首+词尾”“词首+单词”及“单词+词尾”。而另外一种用法为“词首+词首”,例如sitcom(情景喜剧),该词由situation(情景)和comedy(喜剧)合成。由拼缀法所创造的英语新词言简意丰,是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生动展现。
2.示例流行英语新词的社会学思考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隶属于语言的流行语也同样具有社会性。新词的流行是社会发展、价值观变化的直接体现。公众通过流行语汇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并通过这种方式记录、展现、参与到社会变革的热潮中去。一方面,日益加快的生活、工作节奏促使公众关注交际效率与经济省力,并由此催生大量短小简略的新词,如errorist(总是不停犯错的人,英语释义为someone who repeatedly makes mistakes)。这些新词的构成方式有前面所析的拼缀法、派生法和谐音法,还有缩略法(如: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全称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逆生法(如:to babysit,临时照顾幼儿,源于“baby-sitter临时照顾幼儿者”)等。另一方面,流行词表露了价值取向的改变。价值取向反映着公众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某种共同价值理想,凝聚着公众对自身及社会活动的根本态度和强烈追求。比如,示例中的cellfish,errorist,youniverse,nonversation,presstitute等词表达了公众对自私自负及新闻不自由等负面社会现象的厌恶,而bedgasm,masturdating,destinesia,onlineness等词则揭示了公众当前的生活状态――工作忙碌、生活迷茫、精神孤独。
语言演变是一种社会现象,流行新词一方面展示了公众价值取向的变更,另一方面拓宽了源语的发展。至于流行新词是否能进一步发展为语言新的增长点,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一、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学生群体代表着现阶段社会人群中的最年轻的阶层,他们能够更快的学习新知识,接触新领域,但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了一系列心理上的问题,不仅影响学习生活,使身体素质不断的下降,还威胁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自从上个世纪末期开始,一些由于心理疾病导致学生出现轻声现象的案例数量就开始逐渐上升,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选择中途放弃学业,无法走出心灵的阴影。种种现象都表明,针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心灵疏导与教育是对如今的教育领域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已经到了必须加以重视的地步。
二、体育锻炼对人体心理的积极作用
古代曾经有一个成语叫做“心宽体胖”,其中“胖”这个字眼的含义不像现在人理解的那样,恰恰相反,它用来形容身体康泰。因此这个四字成语表达的意义就是只有心态平、豁达,才能够让外形看起来更加康泰祥和,因此这个词语也是非常早的对于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之间相互协调关系的一个体现。经过国家的调查数据研究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外形更加优秀,美观,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经科学研究表明,一些有着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人在脑补神经系统的相互转换过程会进行的非常协调,这样一来更能够很好的控制情绪,并且提高了思考的效率,让大脑在进行运作的时候对事物感知更加敏感,控制起来也更加方便。
(2)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个性心理的完善。由于体育项目多种多样,体育设计的领域也十分广泛,因此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锻炼,能够更好的帮助人们完善心理状态的多样性,对于人物个性性格的养成也有助于形成更加积极的促进效果。
(3)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调节人的情绪。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很多人可以通过完成既定的目标以后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这个时候人们的心理状态是非常的轻松愉悦的,长期以往,体魄变得更加强健,体现在了可以看得到的外形变化上,人们就会更加肯定运动给人们点来的愉悦心情与满足感。
三、各类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在当今的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体育项目所涵盖的种类多种多样,因此对于存在不同类型心理疾病的学生也可以选择更加适合自己心理健康发展的体育项目进行练习。接下来针对不同的学生心理类型,将体育项目分成了如下几种类别:
(1)团队项目:一些学生在学校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会有觉得自己好像被孤立的感觉,这个时候可以通过课下参加一些团队类的项目,让自己在这些项目中主动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长期以往也就能够渐渐的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2)激励性项目:这种项目的设定一般来说针对一些不敢尝试总是质疑自己能力的学生,通过这些项目活动,能够让学生迅速体验到完成项目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克服掉胆怯退缩的心理,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3)灵活性项目:有一些学生在面临生活问题的时候常常不知道如何去抉择,遇事不果断,这个时候就可以选择一些考验肢体灵活性的项目,这些项目的成败往往都取决于这些细小的决定细节,如果一旦由于就可能满盘皆输。
(4)控制性项目:这类项目针对的学生是一些容易冲动,情绪暴烈不稳定的学生而设定的,一般来说这类项目的特点是尽可能的控制过程与节奏,让学生能够尽可能的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下一步应该如何进行。
(5)耐力性项目:这类项目考察的主要是锻炼学生意志与韧性等品质,通过参加这类项目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坚持不懈的优秀品格,在未来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学校体育建设培养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式
由于现在许多的学校开始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因此也是通过各种途径展开了一系列对于学生的培养与教育工作。
摘要本论文对近些年来,汉语新词汇的变化展开分析,结合具体的实例来探讨这种语汇的变化,实际上昭示着一种文化的变迁以及时代的变革,而且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其出现的具体表现以及合理性,同时也对维护汉语的纯洁性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语境 文化透视 汉语语汇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人类借以思维和互相交际的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结构系统,具有系统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语言的系统性是指语言是有规则的严密组织结构,其音义联系遵循一定规律,不可随时、任意改动。该性质决定了语言的稳定性。语言的社会性是指语言为人类服务的传递信息,进行交流的工具,其声音和意义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它应因人类群体的异质性产生共时的变异,并且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历时的变异,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语言的变异性,语言的系统性和社会性使语言成为稳定与变异的对立统一体,其中,稳定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汉语产生了以嵌入字母词和音译外来词的日渐频繁为显著特点的语言变异。由于语言接触变异对主体语言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而且存在着变异的必然性,采取既不冲动排外,又不放任自流的态度,既可为本民族的发展服务,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本民族和本民族语言的特色。语言的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变异统一于为人类交际服务这一根本目的上,一方面,人类交际需要相对稳定的符号。另一方面,人类交际需要能够及时反映社会变化的符号。如果语言僵死、缺乏弹性,不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该语言则不能承担有效社会交际的职责。因此,作为交际信息系统的语言必须在相对稳定和变异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在汉语词汇的发展中,有一种很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为什么能够包含几个义项呢?这就得从汉语语汇的生成变化谈起。文字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由最初的象形发展到指事,由现代新词语源于现代文化变迁,同时又像一面镜子,反映文化变迁,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其产生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外文化的交流及某些文化的流行等有密切的关系。新词语不仅反映流行文化的客观存在及文化走向,而且丰富了汉语词汇量和语法结构的变化,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不可否认,部分新词语尚待规范,一些新词语也会对现代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语汇的发展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即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二是语言内部的要求,即语汇的社会功能和词汇的物质符号性的矛盾运动。语言与社会共变。当代汉语词汇中新词旧语的更替记录了中国社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多层次变迁。新词语增长的侧重点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科教事业兴旺发达的崭新面貌。从语言现象的这些变化可以探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迁,社会环境宽松、生活节奏加快、中西文化融合、物质和精神生活日渐丰富的结果。实际上我们汉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汉语言源远流长,生机勃勃。当代汉语词汇吸收外来词的态势 ,反映了我国对外交流更为开放的文化心理和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产生以后,也不是静止的,它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其发展变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观察。从宏观看,体现在语言的整体变化上,即语言的分化,语言的统一和语言消亡、语言的分布等多个方面;从微观看,主要反映在构成语言实体的构成要素上,即语音、语汇和语法三要素的具体变化。在构成语言的三要素中,语汇是最活跃,也是变化最快的。追赶时髦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人们的思想在逐步的解放,生活节奏也加快了,新思想和新知识令人目不暇接,人们崇尚文明,崇尚和渴求知识的现代化。这些时髦的心理必然要反映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在用词的方面便是求专、求雅、求洋和求简。一些应时的新词汇大量的如雨后之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如利用语言中已构成的构词材料,按照语言既有的构词规律,构造一个全新的词。如“信用卡”、“钟点工”等。利用汉字字音翻译外来词或愿词直接进入,如“托福”,“克隆”,“DNA”等。笔者以为所谓新词,顾名思义就是新创造的词,它从意义到形式都应该是新的,新词所表示的内容或者代表的概念、思想是新的,或者指示的对象是新的,新词的形式一般也是语汇里未曾出现的。
还有一些新生的语汇不符合语言规范,归纳起来,不规范的语言现象比较突出,而且任意创造新词汇或缩减词语。实际上新词汇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出于交际表达和传递信息的需要。它既要考虑到高效率的需求的原则,也必须遵循必要性、普遍性、明确性的原则。凡是不符合上述几个原则的,都应视为规范的对象。比如一些生造词:有些所谓的新词,面孔虽然新,但词义难以琢磨,叫人无法理解,例如“哀壮”、“爱誓”、“轻敏”等,这些为新而新的生造词应坚决淘汰。还有因使用语素义的随意性,致使所构新词词义含混不清。此类不合规范的语言现象,比较典型的是以某个语素为基础,类推构造出来一系列词。例如由“嫂”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词:“报~”“军~”“空~”等,“嫂”又特指已婚的中青年下岗女工,其意义的不固定性造成了这些词的歧义。同时,这些词中“嫂”前显示职业的语素,意义也不固定,十分模糊,没有上下语境,是难理解的。随意省略,造成缩略语意义歧义或无法理解。缩略语经济、简便,但并不等于愈简愈好,表意不明确的缩略语应该禁止使用。如“爱卫会”或“爱委会”很难和“爱国卫生委员会”联系起来。
语言语汇的发展变化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时期,尤其是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它的发展变化更是迅猛。新时期汉语语汇的发展变化便是一个明证。其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一些应时词语迅速消退,新词语大量涌现,一些旧词语重新起用,固有词语增加新义,缩略词语大量出现,组合流行语应运而生。语汇的发展变化与语汇的规范是矛盾的统一,如何规范大发展大变化时期的语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现代新词语的出现是现代流行文化的标志,例如“超女”、“我晕”、“帅呆了”、“快餐文化”、“快餐爱情”等。还有比如“高考移民”、“换客”、“梨花体”、“晒客”、“学术超男”等。
当下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直接影响了新的词汇的产生。和中国第一代互联网粉丝热衷于“靠”、“切”等国产货不同,更擅长于拿来主义,将进口产品加以改装之后化为己用。比如这些新近较为流行的词汇[汗]①感叹词,形容词。被震惊后,尴尬、无奈、无言以对的感觉。②甘拜下风,自叹不如。可做动词使用。[挂]①游戏中人物角色的死亡。②在某件事上失败。②逃课归逃课,但是~了就糗大了。[沙发]在论坛帖子里第一个发言的位置。[粉丝]音译名词。某人的拥护者,词源来自Fans。[超]副词。表示程度超乎寻常,高到极点。[发飙]①指受刺激过度而情绪失控。②指突然爆发力量或者发狠。[闷骚]形容词,假性贬义。指表面上矜持得不行,骨子里热情如火的人。[劈腿]①感情不专一,“脚踏两只船”,更有甚者脚踏多只船。②多方面发展,如艺人多栖发展,或者白领跳槽,都可以说“劈腿”。[抓狂]意为发火,受不了,快要疯了。比如诸如“房奴”、“奔奔族”、“独二代”等。还比如被评为2008年度最为流行的十大新语汇:山寨、雷、 、和、不抛弃不放弃、口红效应、拐点、宅男宅女、不折腾,非诚勿扰。可以看到,汉语新语汇在迅猛地发展,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全民化,将会有更多的新语汇出现。
词汇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发展更是迅猛。无论是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的改变,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风俗习惯的变化都必然反映到作为交际信息系统的语言中,反映到最敏感的词汇中。还有一些新借词语是指借用外来词,来表达新的事物,它是与外界交往,文化交流的结构。文化接触引起语言接触,语言的相互影响引起语言的变化。由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交流的层次越来越深入和细致,大量的外国新科技,新技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许多外来词也被引入了过来。如克隆、AA制等。从心理文化层面上看,新词语折射着社会文化的走势和人们的意识倾向,反映了一定的民众心理。当代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化,某些词汇的出现频率会大大增加,发觉语汇频率的变化,可以由此推断社会思潮和结构发生变动。比如“黄金周”、“白色垃圾”这些都道出我国民众心理文化层面变迁的历程,显示出人们重新重视生态保护,希望建设“和谐”家园的写照,同时描摹出人们内心热爱生态,保护生态的蓝图。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的环境使中国人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新增了许多表现自我价值、温柔情感的词语,重视个人价值的词语。新词语的产生都有其文化背景,其产生与文化的变化有直接的联系,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一种反应。因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变化与原有的语言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其具体情况,新词语的产生有着不同的形式。实际上新造词语是指在原构词材料的基础上,按照汉语的构词规则构造出新的词语,该词语符合汉语的逻辑思维,明了易懂,能为民众所接受。如扶贫、按揭、医托、黑哨、黑客、韩流等,都是在经济文化的变化下,伴随着新事物、新观念的出现而创造出来的。
社会生活以及科技领域的巨大变化引起了汉语语汇的快速变化和发展,其速度之迅猛,可谓让人难以招架。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新词汇是随文化的变迁,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和新事物的诞生而产生的,其产生有复杂和深厚的文化根源,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不是纯粹的,单方面的发展,往往是附带着某些文化成份一同发展和变化,反映社会文化变迁的新词汇也就难免带有一些语法未规范的,或表示消极、庸俗文化的词语出现,现代新词汇从语言变化的角度来看,在趋向平民化、港化、洋化、学科词交融互借化的同时,又掺杂了一种痞子化、崇洋化的色彩。面对一个个新词语,接触到一种又一种新用法,交际中有时难免有这样那样尴尬的事情发生。见到一些新面孔的词汇,对其意似懂非懂,个中缘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人们对汉语语汇的发展变化有一个认识、理解、接受的过程,约定俗成需要时日,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正视语汇发展变化中存在的一些亟需规范的语言现象。那些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不仅给我们的交际带来不少麻烦,给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且也损害了汉语语言的纯洁与健康。
综上所述,新时期汉语语汇的新陈代谢,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有所加剧。汉语语汇的显著变化,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和风貌,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汉语,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汇学的辩证法告诉我们,语言的吸收功能和语言的污染现象,是并存的一对矛盾。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特别是语言文字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怎样解决好这一矛盾,即要做到合理地吸收,又要不失时机地清除语言的尘埃。当然,让现代汉语的发展能够步入规范化的轨道,让人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语汇的规范,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能够自觉地维护中国语言的纯洁性,使汉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吕瑾:《从汉语语汇的嬗变来窥探社会的变迁》,《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 李建勋:《汉语语汇的变异性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3] 赵常衡:《新时期汉语语汇的变化》,《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 李梦:《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语语汇变异》,《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关键词:浅谈 初中 英语 词汇 教学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有利于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很少讲解单词记忆的方法及技巧,学生们大多反映词汇难记、难说、难写且易遗忘,学习的积极性在慢慢地减弱,从而给英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我认为,教师应该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及时地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探索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记忆单词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如何教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就成了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
一、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重了语音、语法和句型的教学,对这些知识反复讲解、反复操练,对于词汇教学却不够重视,认为词汇并不需要教学,课堂上只要学生会读这个单词、理解它的意思就行了,让学生课后自己去背,然后给学生听写,这就完成了词汇教学。教师的不重视也导致了学生对词汇的轻视,不愿花功夫在词汇学习和积累上,他们花在记忆单词的时间不多又遗忘快,连常用词汇的基本含义也掌握不好,换个场合和搭配就不懂了。在听说训练时常因为不认识单词而听不明白、说不好英语;阅读时遇到生词就无计可施,不会运用词汇知识去猜测词义,既影响了阅读速度,又影响了理解;在做看图写话时,看图能理解故事的大意,但由于词汇知识的缺乏,提笔却写不出一个词来。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不是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就失去了兴趣,而是教师在刚开始的时候在词汇教学方面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从而也失去了兴趣。
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音形结合教学法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严格要求学生对国际音标的学习,教学生一些基本的拼读规则,引导学生熟悉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让学生注意音和形的统一与结合,使学生把一定的音同可能对应的形联系起来,又把一定的形同可能对应的的音联系起来,从而熟练地把握单词的读音与拼写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单词的拼读能力,为正确地记忆单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语境教学法
语境不仅包括文章或话题的上下文,而且也包括了各种社会环境。如果没有一定的语境,任何词汇都将变得没有意义。由此可见,语境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学习词汇一定要放在某个语境里学习。教师在教学词汇时首先要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义。比如,在教学hard这个词时,我给出了下面几个句子:(1)We must study hard.(2)It rained hard.(3)The question is too hard to answer. (4) The hard seat makes me uncomfortable.从语境中我们可猜测出hard的不同意思,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hard不同的词性和用法。 在语境中教单词、学单词,不但可以克服孤立记单词容易遗忘的缺陷,而且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单词的能力,学会在交际中使用单词,它是学生较喜爱的一种方法。
3.表演教学法
表演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实践。在教单词时,教师应尽可能运用表演创造语言环境,变机械乏味的单词教学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单词教学,把“死”记单词变为“活”用单词。如介词的学习,可先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配合老师的讲解来变换站立位置,以此来学习方位介词near、between、behind、in front of、across from等。当学到关于颜色的词汇时,就让学生搜集不同颜色的铅笔带到课堂上,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巩固这些词汇,这样学生们在愉快的笑声中就领悟了这些单词的词义。
4.规律教学法
英语词汇很多,但其拼写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学到一定的阶段,已接触了不少构词知识,在记忆单词时,可指导学生按词的构造找出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像词根、前缀、后缀、合成、转化等规律。比如学习happy这个单词,可用构词法进行引申:happy-happily-happiness-unhappy。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也学得了词汇的知识,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可记忆一大串单词,学习的兴趣也特别浓厚,觉得这样记单词不仅记得快,还不易忘记。
5.链条教学法
随着学生词汇量的逐步扩大、语法知识的逐渐加深,在教学中采用链条式教学,对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很有帮助。如教形容词时,除了用法外,可联想其反义词、近义词、副词以及比较级、最高级的变化规则;教动词时,可以讲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分词、过去式、过去分词的变化形式。这样学生一下子就可以学到单词的相关知识,较快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运用这些词的能力。
6.顺口溜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