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注基础答案范文

一注基础答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注基础答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注基础答案

第1篇:一注基础答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自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即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乐趣,从而更乐于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良性循环。下面就笔者的工作经验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注重激发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这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当“小老师”的策略,鼓励学生先默读课文,再设计学习这篇课文的阅读题,谁设计的问题好,谁就有当老师的权利,到前边指导学生回答并讲解。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他们读文、思考、设计问题、查资料找答案,人人争当小老师,忙得不亦乐乎,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效率极高。

二、注重传授自学方法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不知道怎样学习,不知怎样去获取知识。尤其是语文课,弄不好一些学生只能当观众,参与不到学习中来。因此,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心理,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学会获取知识。我在语文课上教给学生课前、课中批注的方法,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课前批注五招:(1)画出生字新词,自查自悟,标注在字词旁边;(2)默读思考,理清条理,分段,段意批注右段末;(3)连段意,写出主要内容,批注在课题右下侧;(4)再默读,有疑问处画“?”,准备课堂上质疑;(5)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整理、组合,批注在末尾处。

课中批注五招:(1)默读画出重点词句及优美的句式,体会作用,批注在句末;(2)抓不懂之处,质疑,把得到的答案批注到“?”处;(3)画出精彩片段进行仿写,批注在附页上;(4)抓中心体会整体构思及布局谋篇的技巧,批注在附页;(5)看课后的问题,再读全文,弄清答案,批注在作业题的空白处。

这样,学生读文时就有了方向,全体学生都有事做,杜绝了语文课上充当看客的现状,学生学得实实在在,教师也不用费劲地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读。看看学生批注在语文书上的感悟,再看看每单元的检测,可以感觉到学生确实会学习了,这些方法还要坚持下去,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第2篇:一注基础答案范文

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对待哲学,不能仅把它当成是一个模块的知识内容去记忆背诵,更要把它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在学生未学哲学前,要在审题时有意识地渗透哲学方法;在高二学过哲学后,尤其是高三复习阶段,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哲学方法获取和解读信息。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解读试题信息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作为试题背景材料的一个或几个事例描述的无非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包括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文化现象等)或思维现象的联系和变化发展(图1):

图1

由于发展是展开为过程的联系,矛盾是对立着的双方的联系,故作为试题背景材料的一个事例诸要素之间、或几个事例之间必然存在联系。主要有以下方式: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如某个时期不同主体(中外、城乡、区域等)某些指标的对比。②同一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联系)。如某个主体在一定时间内某些指标的变化状况。③矛盾双方的联系。如一个材料讲成绩,一个材料讲问题,或同一材料中既讲成绩又讲问题。④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如深圳、广东的部分经济指标与全国的对比。⑤因果联系。如一个材料用图表呈现结果,另一个材料用文字讲原因,或同一材料中用文字或图表呈现结果,“注”指明原因等。当然,一道题不可能涉及以上所有联系方式。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政治具有时代性特征,主观题大多以热点话题为背景,学生遇到“似曾相识”的话题往往不仔细审题,想当然,匆匆下笔,把曾经做过的试题的答案照搬上去。事实上,同一话题有多个侧面,有其特殊性,须具体分析;前面讲到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解读试题信息,只是大的原则,面对真实问题,还须进一步对材料的联系方式和发展状况作具体分析。又因主观题文字量大,设问复杂,问中有问,或问题与材料交织,学生往往看了后面的又忘了前面的,反复审题仍不得要领。为提高具体分析材料的实效性,我要求学生把获取解读的信息可视化:简单材料直接在上面标注,分出层次,找出主体、行为、结果等,复杂材料在稿纸上画出草图。下面举例说明:

【例1】(2011年四川文综38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2000―2009年投资率、消费率变动情况

注:投资率是总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消费率是最终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投资、消费、出口被喻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与消费为内需,出口为外需)。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投资率约23%,消费率约75%。

材料二:近年来,国家对“促销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逐步提高消费率,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案〕①2000年来,我国投资率呈上升趋势,消费率呈下降趋势;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投资率明显偏高,消费率明显偏低,反映出我国投资与消费不协调、不平衡。②国家采取促进消费的系列政策措施,是针对我国经济中投资与消费不平衡的状况,目的是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例2】材料一:近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注:国际上对“支柱产业”的界定,一般是指产业增加值占GDP总值5%以上的产业。

材料二:2010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文化产业比重超过1/4,连续八年居全国各省市之首,然而,广东文化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且普遍存在“小、弱、散、乱”的状况,这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概述材料一、二中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并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为广东省政府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建议。

〔答案〕(1)①材料一、二表明“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体上不断增长,领先全国,已经成为支柱产业;②但近两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所降低,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企业存在“小、弱、散、乱”问题。(2)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②要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和扶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③加强监管,整顿文化市场秩序。

(1)具体分析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属横向对比,通过比较找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所在。如例1图表讲的是“我国2000―2009年投资率、消费率变动情况”,“注”讲到全球的平均投资率、消费率情况,横向对比即可看出我国的差距所在――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例2讲到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全国各省市的横向对比,广东处于领先地位。

(2)具体分析同一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联系)。由于事物变化发展的普遍性,故很多材料都是动态描述事物的发展过程,属纵向对比,通过比较找出该主体发展或倒退所在。具体要把握:①事物发展的量变质变状态(高速还是平稳?是否在某一时间点上发生突变?发展的趋势如何?整体上升还是下降?)。如例1图表反映了2000年至2009年我国投资率、消费率的量变状态,以及投资率、消费率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例2中,既要看到近两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所降低,又要看到“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体上不断增长的趋势。②进一步探究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所在(其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如例1“注”隐含了造成图表现象的原因――“三驾马车”中,投资过高,消费不力,所以才有材料二国家采取的对策。

对用文字描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信息我们可自己画时间坐标图来具体解读。如2000年春考简答34题(例3)和2006年高考江苏38题(例4),可画出如下图示(图2、图3):

【例3】人类对输血问题的探索历程(试题略):

图2

【例4】人类防治天花的探索历程(试题略)

图3

这样在时间坐标轴上标出各时间段的探索进程,揭示出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使题目信息得以简化,一目了然,在描述和阐述事物时能更清晰、准确。

(3)具体分析矛盾双方的联系。一分为二是普遍现象,故很多材料均从成绩和问题两方面描述事物的状况。审题时把材料中描述成绩和问题的关键词全部找出来,进行归类,把握本质和主流,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可画鱼骨图来具体解读信息并寻求对策。如例2材料中关于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描述,既有图表又有文字,还有“注”,且成绩与问题交错呈现,设问看似一个问,实则问中有问。审题时我们画出如下简图(图4):

图4

在图中把获取的信息按成绩和问题归类标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答案自然生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具体分析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如例2材料二中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全国文化产业的对比,属局部与整体的对比,通过比较找出其成绩或差距所在,并探究其成因。

(5)具体分析原因与结果的联系。如例2材料一图表显示近两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所降低(结果),材料二讲了原因: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企业存在“小、弱、散、乱”问题,审题时应具体指出其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提建议”时对症下药,如图4所示。

由此可知,运用直接标注或图示方法具体分析题目信息,可大大增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减轻短时记忆负荷,构建出整体的答案框架,使思考问题更深刻。

3.透过现象看本质

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从图1可知,作为试题背景材料的一个或几个事例描述的均是现象,这些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认识的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故我们在全面、准确地获取事物现象的信息后,还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和规律。平时学生解题时往往就现象谈现象,没有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造成答案观点遗漏。如例1中在描述“我国投资率呈上升趋势,消费率……”等现象后,还需进一步揭示出“我国投资与消费不协调、不平衡”的本质。

4.做到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考生解题时错用原理,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材料的断章取义――仅根据材料中某句话、某个关键词就联想到相关原理,缺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从而认识其中的每一个部分,综合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二者是统一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如例2中,两个材料,一个文字描述,一个图表呈现,另外还有“注”,既讲了几方面的成绩,又讲了存在的多种问题,综合起来反映的是广东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审题时要仔细分析把握各材料、各部分、各层次的思想,再综合起来把握整个材料的中心思想,做到分析和综合的统一。

运用哲学方法获取和解读信息,不仅可运用到解题中,还可运用到平时知识材料的学习中。实践证明,掌握了哲学方法这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思想武器,就等于找到了获取解读信息的“万能钥匙”,面对任何复杂材料都能游刃有余,破解其结构,不致被其多变的形式和繁复的表述“吓倒”,不仅大大提高了审题的准确性,而且提高了学习能力,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3篇:一注基础答案范文

【关键词】《促织》 教学案例 分析

一、案例背景

在目前倡导个性化、多元化解读文本的趋势下,有的教师放弃了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归纳。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得多,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却没有得到发展,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把握不深刻。因此笔者借鉴传统教法,让学生拟小标题,将学生置于“通过写……,表达了……”认知图式中,加深对课文的整体理解,提高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本功。

《促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节曲折,教学设计上宜以情节梳理带动文意理解及文言知识积累。

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已经让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梳理,作了批注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案例描述

该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利用情节的理解带动对文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整节课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通读全文,进一步理解文意,能在书上作批注。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小说的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共六个部分分别属于哪几段,并且板书于黑板。

环节二:小组合作探究。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给每段拟一个小标题,要求:1.尽量含“虫”字;2.尽量在原文中找相关信息;3.最好每段的小标题字数一致,结构大致相同,以七字为佳。

环节三:展示学习成果,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书写本组所拟的小标题。每段尽量多写,以比较优劣。学生的答案尽管有的用词不是很恰当,概括性不强,但也有拟得比较精当的,如第一段有写“尚促织导致民不聊生”(“导致”删去更好)、“官摊派‘名’不聊生”(“名”即成名)、“宫尚促织岁征民间”。学生踊跃上台表演。

环节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各小标题的优劣来带动学生理解文意并且积累文言知识,重要句子让学生当堂翻译。教师展示所拟标题。板书:1.虫劳民伤财;2.官征虫成名遭杖;3.求解脱成妻卜虫;4.得神助执图捕虫;5.窃发盆虫死儿悲;6.怒转喜成名得虫;7.博一笑小虫显能;8.虫卓异化祸成福;9.刺贪虐一虫关命。

三、案例分析及反思

总体来看,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标题用词欠精当,概括性差,但部分标题概括性强,能覆盖段落内容,有出彩部分。下面结合教学具体谈谈:

1.“归纳概括”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侧重多元化解读而忽视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从认知心理学上说,“通过写……,表达了……”是重要的认知图式,只有当我们弄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即写了什么之后,才能对这篇文章有初步的整体的感知,才能进一步思考“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等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概括主要内容和归纳中心思想是重要内容。如果一味强调个性化、多元化解读而忽视了根本的东西,那么学生对文本势必浮于浅层次的理解,不能形成深刻的记忆。本人借鉴中国国文传统教法,让学生拟小标题,归纳段落内容,这样既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又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促进阅读教学,实现“以写促读”的目的。《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学生有了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就能独立地读书看报,因此,归纳概括能力是中小学生的基本能力,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2.“文言结合”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目前有的语文老师在教授文言文时有两种倾向:古汉语倾向和现代散文倾向。前一种倾向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整堂课只有古汉语知识积累,没有课文鉴赏,学生感觉枯燥;后一种倾向把文言文当现代散文来教,整堂课进行内容鉴赏,但是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没有得到落实。两种倾向都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很多语文教师对此作了积极探索,将落实基础知识和内容鉴赏结合起来,以文意的理解带动文言知识的积累,这样可避免教学过程的枯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以“文”为主还是以“言”为主,要视文章而定。一般说来,文采斐然、情节生动、感情充沛的文章宜以“文”为主,史传文学、说理文章宜以“言”为主。《促织》情节曲折生动,是学生的兴趣点,因此我定下了以情节带文言基础知识积累的策略。

3.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王尚文教授指出:“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语感教学流派代表人物洪镇涛指出语感的培养需要对语言进行“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在《促织》的教学中,让学生拟小标题,这是运用语言的过程,然后对各组答案进行比较,领悟语言。学生在比较小标题过程中提高了语言感受力。

第4篇:一注基础答案范文

查阅近几年来的高考真题,我们都可以找到不少直接或间接命自课文的新题好题。今年同样出现了许多直接或间接命自课文的新题,我们不妨来盘点看看。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2015・全国课标卷Ⅰ第8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初中课文内就学过的一首古诗,其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人人皆知的名句。此问问我们两首诗的角度有何不同,我们根据课内所学,立即就可以说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而本诗则是间接描写。

【参考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例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2015・上海卷第13题)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13.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1分)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

【解析】此题考查课文所学的词牌知识。比较一下《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句子格式和句子字数,立即就可以选到答案。

【参考答案】B

【例三】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2015・天津卷第5题)

相传,古希腊有位国王做了一顶纯金王冠,便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假。如何临别真假又不损坏原物?国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尝试过很多办法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踏入浴盆,水往外溢。他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答案。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析】此题的四句诗,都是课内所学的,是名句,人人皆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名作《离骚》,我们应该很熟悉了。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与故事所言的意外发现、偶然得到启示解决问题的内容是最不相符合的,故此,答案自明。

【参考答案】A

【例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2015・浙江卷第21题)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① ②

【解析】白居易的《琵琶行》是篇著名的课文,学生们是非常熟悉的,有不少同学都能全文背诵出来。根据题目要求,只要写出《琵琶行》中带有“浔阳”或“月”字的句子即可。

第5篇:一注基础答案范文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学生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可以深入分析作者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张扬自身个性,获取知识,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提高自身语文素质。然而我国当代的阅读教师受高考影响,多存在“填鸭式教学”“教学机械化”等问题,极少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育,为改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弊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进行了关于高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批注式教学 阅读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所谓批注式阅读就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自主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加以标注的阅读方法。将批注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一、高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意义

批注式阅读可以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重要性如下。

(一)促进学生的互动学习

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受标准答案影响颇深,学生为求高分,争取向标准答案靠拢,从而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独特理解,教师为提高学生阅读得分率,压缩学生的自我发挥空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标注式阅读注重的是一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它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了学生与学习间的互动,学生与老师间的互动,学生与书本建立的互动,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中批注式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时高度集中注意力,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课外知识,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写的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语文和写作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写作技巧,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

(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形式机构向人的心理结构迁移的应用型学科,阅读和表达在语文教学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通过在阅读过程中作批注,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文本阅读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高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应用方法

(一)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初期,教师要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例如收集材料,文本预习等,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从简单的优美语句摘抄做起,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例如,在阅读《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学生通过诵读全文就会被文章中浓郁的悲愤所感动,教师应该布置学生查找文章背景的任务,以任务和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很多经典语句,例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会愤然而起”等,这些句子都颇具深意,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充满着语句和情感上的矛盾,例如“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要说‘呜呼,我说不出话’”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这种矛盾,并思考起原因,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那个时代的理解。

(二)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

教师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全班同学中,合理设置小组,利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组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为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时出现流于形式,效率低下的情况,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及时把握学习进度和学生学习状态,在课后更是要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和沟通,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在阅读训练中遇到的难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在不同时段,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循序渐进,鼓励学生在持续的学习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随着学习深度的加深,学生的见识得到扩展,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点,学生可以进行联想式思维,充分考虑到文章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以全面而深刻的眼光来看待文章,理解文章,从而深化自己的思想,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阅读诗歌类文章时,学生可以先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样一类较为浅显简单的诗歌,培养自身对于诗歌的热爱和兴趣,之后学生可以再阅读《雨巷》、《等你,在雨中》《断章》等意境深远,含蓄婉约,意味无穷的朦胧诗歌。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夯实学生阅读基础,配以科学规划的学习计划,可以将批注式阅读的优越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结 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批注式阅读法,使得文章内涵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加深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等多种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应用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邹小娟.批注式阅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课外语文,2016(11)

第6篇:一注基础答案范文

一、认识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获得知识最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即利用五官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就是阅读、观察,即利用视觉来“看到”。其中阅读是人类专属的智力活动,安排课前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warning up)。引入新课内容后,可以通过观察来辨识、巩固新知识。

高中数学的学习还要通过“格物致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谓“格物”即穷究事物原理,怎样通过“格物”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比直观的“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trial and error),即根据已有经验,采取系统或随机的方式,去尝试各种可能的答案。

在数学教学中,试错法常表现为让学生做针对性的练习和变式;体验过程包括学生主动地演绎、类比和猜想…。试错和体验的每一处设计都要难度适宜,符合学情,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试错和体验都是综合性的思维过程,目的是让学生的充分地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二、运用”基本途径”设计教学的案例

[学案]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第1课时)

[课前回顾]

1.偶函数f(x)都满足关系式 ,且图象都关于f(-x)=_对称。

针对练习:①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依此类推,写出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的函数解析式。

注:上课0-6分钟:要求学生阅读[学案]的阅读材料,并填空写出P关于x的解析式,之后尝试针对练习①。然后纠正指出P=f(x)中x可以为R+,y=f(x)解析式后不能忘了写定义域。第7-10分钟:要求学生观察两个解析式的三个共同特征,并比较完成针对练习②

②下列函数为指数函数的是()

A.y=x2 B.y=3-x C.y=2x +1 D.y=3x+1

③已知指数函数f(x)的图象经过点(3,π)求f(0),f(1),f(-3)的值。

注:第11-16分钟:要求学生思考完成③,说出方法:待定系数法并校对答案;接着尝试变式:“经过点(2,π)”,之后探讨底数为-1,为0,为1的情况,指出底数的范围。

2. 体验①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出

参考文献:

[1]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Z]. ,2008,5

[2]曾参.大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作者单位:浙江省分水高级中学)

第7篇:一注基础答案范文

【关键词】诗歌 鉴赏 探究性

2010年高考18套试卷鉴赏了19首诗歌,从探究的角度去统计分析这些探究题型的比重,约占四分之一;2011年高考诗歌试题中探究题型约占三分之一。高考《考试说明》也增设了对探究性试题的考查项目,考查探究能力。

所谓探究,就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分析、筛选、比较、归纳,从而提炼、推理,进而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和主张。在诗歌鉴赏中除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内涵、民族心理外,更强调学生联系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探讨作者创作时代背景和目的,得出独特的个人感悟,作出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

一、探究诗人的情感倾向和观点态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从而“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诗人对事物(自然景物、人文景观)的看法就是观点;态度就是诗人在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在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激发态度中任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要求这三个要素协调的一致性。

诗歌一般以写景见长,观点态度虽不直接点明,但是中心思想是可以把握的。鉴赏诗歌应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诗人的情感取向。

例1.(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问: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赏析)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的内涵还是作者的情感态度,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找准基本点,不能泛泛而谈。情感倾向:先抓住门外叫个不停的子规鸟,让人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思乡情,然后通过日落时山村中那幽梦不断的场景描写,暗示诗人被深重痛苦困扰。既然只是因思念故土而惆怅失意,那么解除这一烦恼的最好方式是能回一次故乡。但摆在诗人面前的现实: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为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送友归京,触景生情,心生忧国之愁。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同时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参考答案:不矛盾,因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故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二、探究诗歌形象的精神源泉与思想因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诗人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应以整体把握为基础,分析形象中的特征、意义、以及背后隐含的信息,挖掘形象中暗含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例2.(2009年全国卷1)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赏析)文中十八字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可以想象姜夔当年坐船造访石湖: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此景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即是实景——远绝烦嚣的家,也是虚景——范成大品格。他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退隐时,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把握景物的特征即把握了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参考答案:①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②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三、探究读者的个性体验与创意解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鉴赏应注重审美体验”,应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阅读过程基本上是读者在感知语言基础上,对阅读内容经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联想、抽象与概括、推理与判断等思维活动,达到理解的过程;是对阅读内容要点,重点词句及文章表达方法进行记忆和运用的过程。但是在读者此过程中,并不完全是认知过程;也是由非认知因素如兴趣、注意、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参与的过程。再者,心理诸因素和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发展。因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答案可能是丰富多彩的。

而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个人见解,要把阅读活动变换为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其中获得各项能力。传统题要求面面俱到,不能遗漏任何一点,有其标准化的答案;而探究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可以就某一点进行深入分析,发表独特的见解,要求其言之成理,这是传统问答题与探究题的一个区别所在。

例3.(2011年天津)

骤 雨

[宋]华 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问: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赏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首写景诗,作者巧妙地把风雨骤至之场景提到开头,突兀而起,使人惊心动魄;三四句进一步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后三句是补笔。作者刻画农村夏日急雨壮观,自见豪气,转折自如,多用口语,朴素清新,富有生活气息。

参考答案:①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②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第8篇:一注基础答案范文

关键词: 冰山图 一元强弱酸碱比较 电离平衡 弱电解质 应用

一、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相同的情况

1. “水面”上的部分表示HCl或者CHCOOH在溶液中已电离的部分,可表示c(H)的大小。盐酸中HCl完全电离。因此,“水面”下不存在HCl分子。醋酸溶液中CHCOOH不完全电离,“水面”下表示CHCOOH分子。

2. “冰山理论”认为,冰山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而水下却有“八分之七”。在冰山运动时,这水下的“八分之七”是冰山的基础。由此,结合298K,0.1 mol/L CHCOOH溶液的解离度(又称电离度,指平衡时已经电离的醋酸的浓度与醋酸起始浓度之比)为1.34%知,在醋酸溶液中,“水面”上的部分是微量的。此时,冰山漂浮在“水面”上,达到平衡状态。

3. 当外界条件改变(譬如用胶头滴管向盐酸和醋酸溶液中分别逐滴加入一定量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时),使冰山“水面”上的部分(即c(H)的大小)减少时,盐酸中的“冰山”持续减少至消失。醋酸溶液中“冰山”下的部分会向上“移动”,即原来未电离的CHCOOH分子会继续电离出H,减弱这种改变,达到新的平衡。

由此图,容易得到:

注:其中“中和碱的能力”和“与足量活泼金属反应时产生H的量”与“冰山”的“面积”有关。无论是一元强酸还是弱酸,“冰山”的面积大小均表示该酸在溶液中反应完全是提供的H的物质的量。

二、 pH相同,体积相同的情况

由此图2,容易得到:

注:一元强碱(如NaOH溶液)与一元弱碱(如NH•HO)的比较规律类似。

例1: 用pH均为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当氢氧化钠恰好被完全中和时,消耗盐酸和醋酸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和V,则V和V的关系正确的是()。

A.V>VB.V<V C.V=VD.V≤V

解析:此题用等pH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和等物质的量的OH,实际上是在讨论等pH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和碱的能力大小。由图2知,此时醋酸溶液中和碱的能力强,因此所需体积小,答案是A。

例2:室温下,下列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一定大于7的是()。

A.0.1mol/L的盐酸和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

B.0.1mol/L的盐酸和0.1mol/L的氢氧化钡溶液

C.pH=4的醋酸溶液和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

D.pH=4的盐酸和pH=l0的氨水

解析:A项情况可作图为:

相互反应后恰好反应完生成NaCl,不水解呈中性,室温下,pH等于7。

B项情况可作图为:

相互反应后,OH有剩余,室温下,pH一定大于7。

C项情况可作图为:

pH=4的醋酸溶液

相互反应后,CHCOOH过量,室温下,所得溶液的pH小于7。

D项的情况可作图为:

相互反应后,氨水过量,室温下,所得溶液的pH一定大于7。因此,例2正确答案是BD。

第9篇:一注基础答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80-01

叶澜教授曾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师生生命活力的方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实施课堂优质提问是激活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

课堂优质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精心设计或者自然生成具有目的性、聚焦性、合适的认知能级和清晰的语言表述等特征的优质问题,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出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1.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核心问题。

高效能、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必须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我们把“一系列能引导学生依次通过某个特定的思维操作的基本心理步骤的问题”称为“过程结构化问题”,也叫核心问题。这些核心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有序排列,环环相扣,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在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去探索,从而构成了整节课的主框架。在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效率必然得到提高。

2.找准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设置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带着学生由生活走向教材,寻找与教材的结合点、切入口;设置具体可感的生活化情景,提出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关键性问题,然后以问题为载体开展课堂讨论。特级教师杨裕前先生在讲授“平面几何”的第一课时,以自行车为案例,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教师首先问学生:“大家都是骑自行车上学的吧?”然后问:“那你们知道轮子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不能是鸡蛋形的啊?”接着问:“厂家生产的自行车为什么要分18肌20肌22迹咳绻只生产28嫉模那么你们个子小的同学能骑吗?”最后问:“自行车的两个把手设计在什么位子上啊?”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揭示出问题的结论:几何这门课就是要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这门课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好这门课的兴趣和信心。

3.根据学生疑难点,精选答问方式。

回答问题的方式影响课堂提问的效能和质量。而目前课堂中常见的一些答问方式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如: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管学生是否掌握,自问自答,没有反馈检测,直接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有的问题答案本身是多元的、开放式的,而教师采用一问齐答的方式,不理会学生个性化的答案;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让自愿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忽视其他学生的思考;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已经掌握了该问题的答案,教师还在采用一问多答的方式,让学生反复回答,严重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优质提问一般采用一问多答的方式回答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后,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由小组合作讨论,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汇报展评,提供不同的答案引导全体学生思考、比较、判断与评价,这是一种比较高效的解答方式。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