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目标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情感教学目标评价目的与内容原则及方法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实施教学目标评价是深人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有效的、主要的途径。教学目标评价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愈来愈明显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教学目标评价的过程中,不少学校存在着重视认知领域、忽视情感领域的倾向:一方面,在认知领域有了一套初具规模的教学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目标评价渐趋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与认知领域相比较,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研究却明显滞后。个人认为,健全、完善的物理教学目标评价,应该包括感知、技能与情感三大教学领域。只有加强情感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实践,才能使认知、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评价得以深人发展,也才能使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进人一个新境界,促使物理教学任务的全面实现。近两年来,我在实施认知、技能领域目标评价的同时,对情感领域教学目标与评价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明确情感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明确情感教育的目的与内容是实施情感教育目标评价的前提。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认知、技能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保证物理认知、技能领域的目标贯彻,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结合物理认知、技能知识的教学,促使学生产生、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种情感并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总之,加强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情感教育与认知、技能教育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同步升华。
二、情感教育章节目标的制定
制定和实施章节情感教育目标,是制定和实现物理教学情感教育的基础,为了实现情感教育的整体目标,必须制定详尽得体的章节情感目标。在实践中,我一般按以下三步进行;
(1)充分利用各章节的情感教育因素。章节情感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以各章节情感教育内容为基础,由于各章节的情感教育因素不像物理知识、技能内容那样明确具体,它们大都蕴藏在物理知识、技能之中,需要个人去发掘。实践证明,要充分发掘物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各个知识技能内容的个性和特点,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个章节、每个段落和每个定义、公式、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各个实验操作过程,对这些知识、技能以及形成过程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得越全面、越深刻、越细致,情感教育因素就发掘得越准,掌握得越透彻。
(2)确定各章节情感目标的水平层次。各章节的情感目标内容找出来后,还必须确定各情感目标所要达到的水平层次。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情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既要高于学生实际水平,又不能超过学生接受能力的临界线,使学生既渴望接受又有能力接受。
(3)用可操作性的语言表述章节情感目标。情感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做到明确具体,不但要便于师生操作和检测评价,还要使学生知道在课堂中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目标,真正起到目标的导向和检测作用。我一般“通过或结合。。一,意识、接受、感受、形成……”来表述,这种表述侧重指出了教学过程中怎样做是符合要求的,具有过程性特征,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情感。
三、正确运用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及方法
制定、实施情感目标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制定、实施情感目标时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个人认为,其基本原则应包括:
(1)渗透性原则。物理学科的情感教育,是利用物理知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应用有关的素材进行的,所以,情感教育必须寓于物理知识、技能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技能与情感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积极地挖掘和充分利用物理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科学准确、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物理教学的活动中去,做到科学性与情感性的有机统一。
(2)层次性原则。制定、实施情感领域教育目标应依据教学目标的水平分类,按照由近及远,由浅人深,由低到高的内在逻辑顺序,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性,应从低起点开始逐步提高层次。
(3)反复性原则。由于人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特点,在制定、实施情感目标的过程中,对于某一情感的培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实际进行反复渗透教育,不断巩固、强化。
根据上述原则,在实施情感教学中采用了如下四种教学方法:
(1)以知育情。人的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且认识越深刻,情感越深、越稳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所隐含和显露的情感教育内容,老师要讲清讲透,学生要弄通弄懂。
(2)以情育情。情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具有感染性,一个人的情感可以使另一个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这是实施情感目标的又一重要途径和方法。
(3)以境育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要重视以境育情,尽量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情和趣。
布卢姆认为,要使每个学生对所学学科都能达到掌握水平,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景和假设。这就是要求我们当老师的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所谓“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就是在目标教学中实行目标分类,学生分层。目标分类即把目标分为达纲目标和发展目标。达纲目标教学大纲规定要达的目标。达纲目标又可分为基层目标和高层目标。发展目标即是提高目标,它高于大纲、教材要求的目标。学生分层是指按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层,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培优扶差,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达到大纲、课本的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又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起点上前进一步,实现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小语阅读教学中怎样实施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呢?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与体会:
一、制订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的要求
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小学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即是听、说、谈、写的训练,而每一课又有每一课的具体要求,有每一课的训练点。制定教学目标就要从大纲、教材出发,从各层次学生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去考虑达纲目标和发展目标(即提高目标)。这样制订出来的目标才恰当、全面、具体,体现了层次性。如一位老师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课时,制定的目标是:(1)读懂第5自然段,会回答课后5、6两题。(2)认识课文开头提出问题,中间记事,结尾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3)能用提出问题开头的方法,自选内容写一、二段话。从课后题目、教材内容、大纲要求来看目标(1)、(2)是达纲目标,是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而制定的目标(3)就是提高目标,是部分学生能达到的。以上的教学目标,是老师充分考虑各层学生的实际。体现了目标分层的特点。
二、承认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实行预习分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睦学生善于独立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适宜在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情景中学习。在这里,有的学生需要更具体的说明解释,有的学生需要更我例子才能理解一些概念,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激励与强化,而有的学生则可能一听就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适应新课的学习,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预习。这一点对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在下放预习提纲时不分层次,统一要求,势必影响学生的自学兴趣,这样学生绝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预习时可试回答课后问题。要求学生预习时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题。第1题全班要完成,第2题大部分学生要完成,第3题,会做的就做。这样分层预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做,就会促使学生向上一层次靠拢,向高层次发展,达到分层推进的目的。
三、在课时目标教学基本式的几个教学环节中落实分层推进,分类指导
目标制订好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是关键。信息论告诉我们,只有老师讲,学生答的教学,最好的善也只能获取15%左右的信息量。如果只是单一的全班教学,课内提问就会成为老师与少数优生的对话,多数学生只是学习的陪客。长此以往,大多数学学生就会越来越怯于或懒于思考与表达,没有兴趣学习。没有全体学生共鸣的全员教学形式,定属低效率的教学了。因此,我们必须把分层教学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口,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才有希望提高。
1、前提测评要有层次性
布卢姆认为,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变量有三:认知前提基础、情感前提特性、教学质量。影响作用分别占50%、25%、25%。在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往往重视后两个变量而轻视前提认知基础。目标教学则特别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检测评价与提高。这是目标教学最重要的一次初始行为。强调前提测评的重要作用,是因为它是目标教学的第一环节。在学新课这前,对本节课预备性,基础性和相关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检查,其作用在于判断具体学情,查缺补漏,为建立新的知识作铺垫,打基础。所以,前提测评的题目要分层,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为新课作铺垫。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如高年级教材一般在第一课时的教学,可出示前提测评的题目:A、读准生字的字音。B、能正确朗读全文。A题可提问中下生,因为读准生字的字音是单一要求,而且能独立识字是大纲对高年级的学生的要求,中下层面的学生过关就即是全体学生都过关了。如果不过关,就要做补救工作,否则给日后带来更多遗漏问题。B题则提问中等以上的同学。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恐防中下层学生熟字回生,让中等以上的学生读,可以带动中下层的学生。其实这也是一个补救的做法。这样做,使各层面的学生同时得到发展,为学习新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认定目标要有层次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是动态的、可变的这一规律,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不断上进。因此在认定目标时(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可认定达纲目标和提高目标,让学生有方向,在他们的心里,除了完成达纲目标以外,争取完成提高目标。总之,要设法让全班几个层次的学生都进入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
3、导学达标要体现分层教学、因材导达的要求。
导学达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决定目标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特点,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实施分层教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落实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1)设问分层
设问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在目标教学中实行设问分层,就能在群体教学中渗透个别化的教学因素,尽可能为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为全体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所谓设问分层,就是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既要照顾差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学生起点,设计一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这样,就能把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协调起来,就能形成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智能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的局面。如黄岐区中心小学杨小华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在仙台》的第一自然段第一、二句时,她设计的思考提纲是:A、一、二句各讲什么?B、理解“物以希为贵”、“尊为”、“美其名曰”的意思。C、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显而易见,这三个问题的难度是依次提高的,是针对各层次的学生而设计的。
(2)提问分层
问题的设计既然已经分了层,老师在提问时京要注意分层实施,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触及,都动起来,做学习的主人。如上面设计A题就是提问中下层面的学生。B题提问中等生。C题提问中上生。这样做,就可以解决差生吃得消,优生吃得饱的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得更有信心。
(3)有足够时间让中下生考虑问题
布卢姆通过教育实验确认:“只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应其特点的帮助,一个学生能学好的,其他学生也能够学好;学生学习的差异主要在速度,不在智力。”
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当前,尤其要花力气提高中下生。在上课时,由于设问分层和提问分层,中下生就可以用别人思考两个题的时间去思考一个题,甚至三道题,就可以向高层面靠近。这样就可在达到低层面目标后做好“培优”的准备,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4、达标测评要有层次性
布鲁纳认为:“教育目标既要追求优异成绩,也要培养参差不齐的才能,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为此,要探求的是计划一套向优秀学生挑战的材料,而又不破坏那些不很幸运的学生的信心和学习意志”。鉴于这个指导思想和达标反馈的原则,教师要采用“多途径的反馈,及时补救”的教学策略,设计不同层次的达标测评题目。其间应注意:
(1)同一知识点,要体现不同层次的要求。
同一知识点的达标测评的题目,既要有达纲的基本题,即是95%以上学生应掌握也能掌握的问题;又要考虑尖子生的需求,设计一些他们有能力解决的更难一点的题目。如中心小学的陈莺老师,在设计低所级“读懂全文,回答课后问题”这类题目时,就分两步走:一般学生简单回答就可以了,尖子学生则要引用课文的句子回答。这样做既能满足大部分学生需求,又能满足尖子生需求。但这过程中各层次之间又不是不可逾越的,高层次的达标测评题,中下生也可以争取完成,要鼓励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再向前迈进一步。
另外,还可在达纲目标完成后,根据差异理论要求设计弱性作业。同一知识点,各个层面都出一道题,让学生择题而做,这样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使学生学得更加灵活,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增强儿童的自主意识。
(2)不同类型的知识面,也可以分不同的层面组织训练。
一节课有的不单是要求掌握一个知识,而是要求掌握多个知识的。那么,在设计达标检测题时,可以参照上面同一个类型知识。多个层面展开训练的原则来设计,要体现知识的迁移性训练的要求。
四、改革评价标准,评价也要体现分层的要求
1、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终了环节,往往是安排在教学过程以后的。但布卢姆他不主张这样做,他把教学评价引入教学过程,提出了形成性的评价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评价观的根本改革。他认为:“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与青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将是寻找能使每个学生达到的最高水平的学习条件。”教学评价观的改革就是其中一个,要改革评价观,老师就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一刀切,或一定要把评价放在教学过程的后面,而是运用成功的理论,对多个层面的学生及时进行客观评价,把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2、评价进要注意教学艺术的灵活运用。
上课时由于采用了分层推进,分类指导,老师必然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作业,并给予评价。在评价进,要注意语言的艺术,中下生应以鼓励为主,并可稍降低评价标准,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对中上的学生要求稍高,如归纳段意,讲出大根的意思,中下生只要基本答出来就可以表扬,给予肯定。但中上生错漏一个字也要纠正,并指出归纳段意要准确,不能随便。这样,就可使几个层面的学生都不成功的机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我们抓住这股力量,激发各类型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才能推动各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争取小学语文教学大面积丰收。
五、几点体会
小学阅读教学经过半所多的“分层推进,分类指导”教改实践,我们的体会是:
1、教师备课难度较大。每次备课都要考虑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据此设计教学过程和达标检测题,而且要掌握好坡度,困此工作量大。但以往课堂中只顾中上生的现象已消失了,中下生积极起来了,这样可促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质量。
对于音乐而言,通过实践三维目标,能够摆脱以往的、具有束缚性质的音乐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成长。首先,音乐教学三维目标的第一个目标,在于体验目标。简单来讲,体验目标主要指的是人的生理、心理与音乐音响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内在音乐感受,包括音乐形态体验和音乐情感体验。对于体验目标而言,可以用“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形容。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不同,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对音乐的追求也存在差异。通过实践音乐教学中的体验目标,能够丰富个人情感,通过音乐来传达更多的感受,为个人内心的理解与感悟,提供更多的帮助。其次,音乐教学三维目标的第二个目标,在于内容目标。该目标比较容易理解,主要指的是在一定教学时间内,学生所要习得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内容目标比较具象化,可以通过发音的练习、歌唱的形式等等,来实现音乐能力的提升以及个人特长的发挥。第三,音乐教学三维目标的第三个目标,就是过程目标。该目标是三维教学目标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在概念上表示为,指的是学生在音乐活动过程中体现的,在实现体验目标、达到内容目标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制约于音乐学习过程的参与态度、参与能力。由此可见,过程目标对体验目标、内容目标的实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日后需在过程目标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音乐教学三维目标的实践意义
(一)利于全面预计和考察教学结果
从本质上来讲,音乐教学三维目标的设置,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而设定的,并非是教师个人意见的体现。在目前的实践过程中,音乐教学三维目标,主要是从音乐教学目标方面,实现形态角度构成的整体结构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最大益处在于,利于全面预计和考察教学效果。以往的音乐教学,并没有刻意的实现上述的转变,因此教师往往在最终的考试当中,才能了解到教学上的缺失或者是学生学习当中的阻力。但由于已经临近学习阶段的终点,因此即便发现问题也没有办法较好的解决。通过体验目标、内容目标、过程目标的实践,能够在不同阶段,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预测,并且在各个阶段完成后,实施针对性的考察,这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留有一定的改善空间,能够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及时改正错误,实现学生成绩的稳步提升。
(二)利于教学设计和评价从教学双方入手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灌输式教学和单纯的讲解,已经不再适应我国的学生,且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在音乐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是绝对不能应用的,因为音乐注重双方的沟通和理解,而不是生拉硬套的教学。从音乐三维目标的实践来分析,不仅体现了音乐教学的双重性,同时在长久的实施后,有利于教学设计和评价从教学双方入手。第一,音乐教学是教育和学习的结合,师生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解和沟通,及时的消除矛盾,以的态度,实现音乐教学的共同进步。第二,从双方入手,意味着每一节音乐课程,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此来达到高效的教学成果。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阶段的不同音乐课程,教师必须把握好教育和学习所占的比例,否则很容易造成音乐教学三维目标的不和谐。
(三)利于更大限度的体现音乐教育功能
美国教育学家卢布姆说:“目标是预定的教学成果”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就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说,教学目标就是教师所预期的学生达到的某种程度和变化。它是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中的具体化,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是素质教育中学生应达到的水平标准。而目标教学,就是将教学目标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就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文的实际内容,制订出严密的教学目标并付诸教学实践以期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
与其他课程的目标教学一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必须解决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学实践中各阶段应做到:
课前要做好目标展示与自达。这是调动师生双边积极性以期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一环。所谓目标展示,就是课前对学生布置预习内容时,把所需掌握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如文章的作者、出处、时代背景、生字新词、语法修辞等,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所谓自达即学生按所定目标进行预习,通过自学课文,查阅工具书和借助已有的旧知识,解决识记、理解和一般运用这几个低层次的目标。目标展示与自达,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兴趣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在对学生的问卷中发现,学生对教师的上课表示满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检测等都不错,但在关键性的高考中,语文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阅读分析题的失分情况更加严重,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差。因此,语文课目标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应解决学生自学兴趣和自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识记、理解,进而运用。只有这样,预习才算是达到了预期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为教师在导读讲授中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重点、难点和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的研讨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换句话说,目标展示后学生能够自达,那么,目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失败的。
课间是协同实现目标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目标明确。就语文课而言,所教授的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双基怎样,特色如何等等,教师都必须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在实施目标教学时才能讲有依据,授有章程,循序渐进,得心应手,经过师生的双边努力,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诚然,课堂教学还必须教法得当,设疑、点拨、诱发、拓展都要恰到好处,在注意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如“咽”字,在课文中就有多种读音和多种意义:(1)yān,如把握命运的咽喉;(2)yàn,如狼吞虎咽;(3)yè,如哽咽悲伤。只有这样纵横联系,紧靠课文前后贯通,学生才能得到综合性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散发性与综合性的反复练习,目标教学才能得以实现。否则,要提高语文成绩,那只能是一句空话。此外,课堂教学不管是授课还是板书,语言都应精炼、准确,富于条理性和启发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上面所举到的“咽”字,若归纳则为:用作名词谈yān;用作动词读yàn;形容哭泣读yè。这样的概括,学生定能心领神会了。又如教授古代文化常识的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与公历换算时,更应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如已知1968年是农历戊申年,以此推算,1898年和1993年是农历什么年?象这样的题,除了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十天干、十二地支外,还必须教会学生,在已知年份的基础上,年份增加的,天干地支纪年换算向右推;年份减少的,向左推。这样,1898年向左推70年,而实际上六十甲子轮回转,所以只须向左推10年即可,则得出1898年为农历戊戌年。而1993年,是在1968年的基础上向右推25年,实际上天干向右5位,地支只须向右1位,则得癸酉年。经过这样画龙点睛的概括性总结解释,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一练,“换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趣味无穷,以后不管遇到怎样的变换,学生都可以毫不费劲地解决问题了。
实施层次目标教学法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都是技能型人才,突出学生的操作技能。层次目标教学法可以有效克服学习专业方向不明确的问题,避免了教学内容过于系统化,减少了学生的负担。
二、层次目标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1.教师要认真对教育对象进行分层
层次目标教学法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分层,这也是层次目标教学法的核心。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时候就要对教育的对象进行分层,保证他们都能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教师往往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较好,学习能力较强,计算机基础较为扎实,有着良好的学习态度,具有主动学习的欲望,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B层次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比较一般,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属于非主动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C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低下,没有学习动力,属于被动学习型,对计算机掌握情况较差,在计算机学习中一般会遇到较大的困难。
2.教师要认真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教师要让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得学习目标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都能够得到实现。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彻底的研究,明白他们的学习需要,为他们定下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分层的时候,一定要全面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各层的学生必须达到规定的最低目标,在学生达到目标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掌握情况,为学生定下一个学习目标,就这样循序渐进。
3.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分层备课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要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和教学内容。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全面考虑学生的情况,对备课进行分层。教师有区分什么是基础知识,要求学生都要掌握;什么是扩展知识,只要求能力较强的学生掌握。教师备课的时候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处理好课堂的细节问题。
4.分层施教
教师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仔细分析,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来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使分层施教的教学效果更好。一般而言,教师要对A层学生采用“导学”的方法,因为他们的计算机基础扎实,有着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突出的学习能力。教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师对B层学生采用“帮学”的方法,他们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也有一定的上进心。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鼓励他们向A层学生学习。教师对C层学生采用“诱学”的方法,他们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较差,没有上进心,学习态度不好。教师就要诱导他们热爱学习,在平时对他们多关心一下,帮助他们培养学习兴趣。
5.分层练习
学生学习了知识和技能之后,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操作练习,才能将学到的知识熟练掌握,但是,由于学生能力的不同,教师在布置练习作业的时候就要对作业进行分层。教师在设计练习量的上可具有层次差异和弹性,确保学生的练习量,又不能负担过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量。教师还要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练习,基础题一般针对C层学生,提高题一般针对B层学生,综合应用题一般针对A层学生。教师要保证C层次的学生能够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还要保证A层次的学生有所提高。
6.分层评价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评价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老师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自己之间的评价。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教师都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C层学生要使用表扬评价的方式,因为他们本身就对学习没有兴趣,教师在评价的时候就要对给予他们一些鼓励。对B层学生,使用激励评价,要激励他们变得优秀。对C层学生,要使用竞争评价,让他们相互竞争,共同提高。
三、总结
1.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同步。
随着WEB技术的发展,网页制作技术不断更新,各种制作软件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增减相应知识点,使学生学习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但目前很多学校的网页设计课程仅包括网页元素操作、HTML、软件讲解等方面的内容,对ASP、DIV+CSS、VBSCRIPT脚本语言、数据库等最新技术涉及较少。
2.教学模式不合理。
《网页设计》课程具有知识点多、知识点分散、实践性强等特点。传统教学模式通常围绕各个知识点组织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主体,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突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忽视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网页设计》课程学完之后,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更难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网站设计与制作。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培养目标及执行过程并没有实质性转变,致使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3.实训环节薄弱。
《网页设计》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训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目前《网页设计》课程主要是在各章节中穿插相应实验内容,但实验内容仅作为课堂所学知识点的验证,没有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教师对《网页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重视不足,课程教学过于重视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忽视网页设计整体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二、三维目标在《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现
三维目标以“知识与技能”为核心目标,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从属目标,三者并不具有同等的生态位。“过程与方法”是目标与手段,促进核心目标的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之相似,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功能,“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载体。《网页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门包含色彩搭配、布局设计等多种技术的课程,其“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熟练运用Dreamweaver、Photoshop、Fireworks等软件,并能掌握网页制作技术的基本内容、基本处理方法和一些特殊技巧。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笔者以“过程与方法”作为主轴,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补充,设计了一套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阶段教学模式。阶段教学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任务驱动,案例支撑,项目导向阶段”。教师先把实际项目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分解教学任务,完成课程知识体系的重构,然后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边教边练,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开发能力。第二阶段为“项目合作设计阶段”。这一阶段按照实际项目开发的流程,由学生自由组队、自主选题、共同完成作品设计,以提升学生网页设计综合能力。第三阶段为“校企合作实践阶段”。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职场环境下的学生工作室,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场所,将企业开发流程和规范、先进企业文化引入到教学中,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实践证明,运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网页制作水平能从初学达到熟练程度,教学效果明显。阶段教学模式划分为上述三个阶段,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一)第一阶段:任务驱动,案例支撑,项目导向阶段
首先,网页设计项目的选取与分解。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开发能力、审美能力,能够自主开发和进行网页设计。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一些常用技巧,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应根据《网页设计》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项目的选取与分解。此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项目的选取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只需三个有代表性的项目即可,每个项目均具备一定的综合性,能够解决若干个问题,同时能够将若干个知识点串联起来。第二,项目应具有使用价值,话题要有吸引力。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教师应选取最新的项目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否则没有实用价值。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以当前流行话题或学生关心的问题为主题进行网页设计,由易到难,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果。第三,分解项目到每一个知识点,并逐一讲解。教学初期,学生几乎没什么基础,从整体的项目分析到具体的基本技能,教师需要逐一讲解。这样多个项目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他们掌握每个项目所需要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其次,案例的讲解与分析。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体又分为案例分析和案例讲解两步。案例分析:教师引入相关案例,通过最终效果图与网页素材的对比,激发学生好奇心,给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接着,教师对主要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组织学生对案例实施过程以及所需技术进行讨论,使学生对网页制作全过程(即项目分析、网页设计、网页制作、项目测试和网页)有个整体上的认识。案例讲解:对应用性很强的知识点,如网页中嵌入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以及表格、表单、层、链表等基本概念,教师需要仔细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对综合性很强的网页,教师除教授学生基本技能外,还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在课堂上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展示高水平、高质量的网页范例,开阔学生视野,扩展学生思路。最后,以任务作为驱动进行教、学、练。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布置任务,接着师生一起分析任务,然后由学生执行任务,最后由教师评价任务。任务驱动作为案例教学的有益补充,很好地融合了教、学、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第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实际项目与课程知识相结合,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对任务进行分解,并检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持有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二)第二阶段:项目合作设计阶段
在项目合作设计阶段,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项目小组,每组四五人,并推选出一名项目负责人。根据网页设计相关知识以及个人兴趣,小组成员自拟题目,共同制订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由项目负责人负责任务分工以及项目材料的整理。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如下:美工负责前台、后台网页美工设计,如网页布局、网页所需素材(如图片、音乐)、网页字体及网页色彩搭配等;前台代码设计人员负责前台程序代码设计,如数据库数据的提取、网页展示、留言板数据录入等;后台代码设计人员负责后台数据库设计以及数据维护,确保网页正常运行。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状态,每个小组拥有充分的自,遇到问题,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合作完成任务。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索冲动和创造激情,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在整个项目设计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解读网页设计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并对项目设计过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巧进行补充。另外,教师需要参与各小组任务制订以及最终案例总结,表扬学生的优点,指出其不足之处,这样不但可以巩固教学成果,弥补学生的学习漏洞,而且能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第二阶段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与情感。
(三)第三阶段:校企合作实践阶段
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改革是学校发展的需要。第一,学校应依托行业构建校企合作机制,聘请相关企业技术骨干为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岗位分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制订和教学。同时,教师应根据企业的相关要求和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第二,建立职场环境下的学生工作室。《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课时有限,部分对网页设计感兴趣又极具操作能力的学生,希望在课后能继续深入学习网页设计的实用技术。为了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实际需求,各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工作室。学生工作室完全按照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并可承接校外的网页设计项目。在工作室中,教师将学生分组,并和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开发,以培养学生在实际项目开发中的分工协作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抗压能力等。第三,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教学将作为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结合体。专业课程校企合作阶段,学校应以企业需求为前提,将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项目对接,实现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针对性强,不仅能与企业用人要求接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论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加涅 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Enlightenment of Gagne's Result Categorizing of Study to the
Teaching Object Design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 Wenjie
(Literature Department,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The teaching object is "conductor's bat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an guide the align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lso is the important way that raises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New course standard suggested 3D teaching object system which gave the object design of the language teaching a direction. But the language teaching object design still exist a lot of questions in the fulfillment. And this to a large extent affected the classroom efficiency of language teaching. This text aim is in analyzing to apply Gagne result categorizing of study. And qu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language teaching object design.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 Gagne, Result categorizing of study theory, The teaching object designs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掀起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浪潮。但在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意识到教学目标的实践性。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指导课堂教学的走向,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1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简介
加涅把学习的结果看作为学习心理状态或能力和倾向的改变。加涅所谈的能力和倾向包括五个方面,所有的学习有且仅有这五种学习结果,它们分别是:
(1)言语信息是指能够对某种关键或某组概念进行陈述的才能,即通常说的“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贮存在记忆中,借助适当的线索即可提取出来。
(2)心智技能是指学习者借助符号在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习得才能。心智技能就是“知道应如何”或称“程序性知识”。
(3)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进行管理的习得才能。认知策略在信息加工模式中起着执行监控的功能,控制行为主体对环境的应付行为。
(4)运动技能,这是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运动执行活动的习得才能。运动技能是由一系列联系紧密的动作程序所组成,它很少用言语影响或线索提示得以掌握,只有靠活动本身的练习。
(5)态度是指影响学习者选择个人行为的心理状态。态度一般包括感情成份、认知成份和行为后果。态度指向获得,个人对某类事物、事件或人物采取某种行为均受态度的影响。
2 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启示
2.1 知识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人们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它在语文课程中曾与“语文能力”一起被视为教学的两大目标。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语文知识”被剔除在课标之外,其“基础”地位似乎不复存在。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语文是一门注重知识积累的学科,没有知识的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能否学好语文关键在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当代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人新事新概念反应快速,易于接受。但知识积累少,语感差,这是语文素养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应注意对语文知识的传授。
依照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有三种外部条件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首先是刺激, “认知结构”在刺激的影响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而新的知识更容易被纳入较大的意义结构。其次是诉诸学生学习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会更加理性,更加高效。最后是复习,复习对促进学习的促进作用已经通过无数的实践得以证明。
2.2 心智技能、认知策略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心智技能、认知策略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心智技能、认知策略不仅仅限于记住特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使用信息。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实践性”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心智技能、认知策略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这对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概念学习”,具体到语(下转第83页)(上接第75页)文教学实践中,“概念”包括听说读写知识的概念,还应包括交际技能知识的概念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概念。其次,“规则运用”,规则是概念的组合,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说明。通过对这类知识的学习能使我们对多种事物或现象进行预测、解释及控制。规则知识的学习结果,通常是通过“如果――那么”的方式来表达。学生能运用特定规则解决特定类型问题是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的预期行为表现类型。学生只有理解规则中的每一个概念,才能恰当运用规则。如果学生的学习结果,只能停留在简单地复述或写出定义并非运用规则,这能称作为知识。只有学生实际去应用并且得出某个结果才能称为规则运用。最后,“问题解决”。这是最高层次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对概念和规则(原理)的运用来解决问题。例如,在了解会话交际中不同风格和实用技巧的基础上,解决会话中出现的交际冲突问题。学生能选择与运用正确的规则解决特定问题是在教学目标设计时的预期行为表现。
2.3 动作技能与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动作技能是指通过一组肌肉协调动作来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动作技能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一般成人一生中要学得成千上万种动作技能,由于大部分动作技能掌握得较好,几乎可以在自动化的情况下进行的,例如骑自行车等。同时,在不同的领域对动作技能的要求也不一样,在语文学习领域,动作技能主要是指正确书写汉字,准确朗读文字材料,准确表达思想,在交际活动中体态语言的准确运用等等。
例如:在认定小学语文第七册《海滨小城》一课的目标时,对于重点目标——知道海滨小城的景色特点和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的,我在学前重点认定,学文中反复提醒,导学达标之后,又对照认定。而对于其他目标,如“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知道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则采用了学中认定的方式。这样,学生便对本课重点目标有了深刻印象,而其他目标也在学中逐一认定,立即达成。
二、认定目标方式要简易,方法要灵活。认定目标应该以口述为主,以简化认定形式,方便教师操作。与此同时,更要注意引出目标的灵活性,如果堂堂课教师都采用“直展示”,认定目标前总是一句“我们这节课的目标是……”,课课如此,机械刻板、单调乏味,长期下去,必将消弱学生认定目标的兴趣,影响目标认定的效果。而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展标方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认定目标。
具体说来,可采用“情景式”、“设问式”、“温故式”等等。
例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小语第四册)一课时,认定目标时就采用了“情景式”。我抓住了少年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在课前绘制了“小蝌蚪找妈妈”的图画,把3个目标分别放在小蝌蚪找妈妈的三道险关上,每达到一个目标就等于帮小蝌蚪前进了一步,直到最后目标达成,小蝌蚪找到妈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勃勃,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我采用了“温故式”来认定目标。学文前,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于狼的课文,让学生谈谈对狼的认识。在这个认识的前提下,我适时地引出本课目标:“狼为什么要摇尾巴?狼的本性会改变吗”?弄懂这些问题,也就达成了本课目标。这样的认定方式,有助于本课目标的达成。
认定目标方式的选择,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掌握。讲读《荷花》一课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前提,采用了“承启式”的认标方式: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从前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的?让全体学生初步了解荷花的颜色、形状,这就为本课目标的达成垫定了基矗在此前提下,我引出本课目标:作者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他又是怎样观察、怎样描写的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始积极探求目标的达成。
三、对于中高年级认定教学目标的三种方法。
(一)提前认定目标。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来看,他们已具备了自己理解教学目标的能力,适合于在始教阶段认定目标。同时,提前认定目标对于“自学辅导课”也很合适。如在《粜米》一课中的几个目标分别是: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背诵课文前三自然段;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3.能通过重点词和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了解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教学目标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这课的教学目标最好提前认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然后带着这个任务去学习这篇课文,收到最佳效果。
(二)课后出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起始知识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比较陌生,若提前出示教学目标,目标中涉及到某些概念、术语,因为学生还没学习,所以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以目标为导向,先逐层讲授,然后再结合课堂小结,滞后出示目标,这样效果会更好。如讲《种子的力》一课时,其中一个目标是“理清文章脉络,看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并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在小学课本中,议论文出现的很少,对议论文的结构就更不了解了。因此,在讲课时,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看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把道理讲清的,进而渗透关于论文的定义及议论文的结构等写作知识,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三位一体 公共管理 实践教学
近年来不少高校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但收效甚微,实践教学很难实现预期目标。以公共管理专业为例,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分别是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考核体系。
一、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改革目标当列首位,教学活动应围绕目标进行。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应划分为两个目标:一个是整体目标,作为整体框架;一个是具体目标,作为实践过程的指导。两个目标要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围绕专业课程目标,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应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能单一片面,应以实际运用为目的,不能仅是高屋建瓴,而要“接地气”,便于在基层各高校开展。具体目标为总体目标服务,最终实现改革目标。实践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认知阶段――大学一、二年级。实践教学要实现学生对社会环境和行业专业的认知,作为公共管理专业,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对社会环境中的一些角色和现象能明白其原因和原理,做到心中有数。这一阶段实践教学旨在让学生为公共管理实践打下牢靠的知识和技能基础,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新奇事物进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对公共管理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学生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认知。
第二:掌握阶段――大学三年级。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些专业实践知识的具体操作和应用,具体实施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知识以案例分析为主,以小组讨论等活动为补充;具体操作可通过各种专业模拟软件和实践课程进行。通过具体操作巩固理论知识,再用理论知识指导具体实践,两者结合,不断优化改善,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提升阶段――大学四年级。大四临近毕业,临近工作,此阶段实践目标旨在查缺补漏,综合运用前两个阶段的成果。这时实践需要通过专业实习完成,多数是在与专业相关的公共管理部门进行,实习阶段学生应将理论知识和模拟实践转化为真正的工作技能和素质。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作要求,遇到困难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解决,熟练担负公共管理工作任务,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作素养,并且运用到实践中,同时,可提前熟悉未来就业环境和工作方式。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与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为目标服务。实践教学内容以目标为依据,可分为四个阶段和层次的内容体系:校内进行课堂实践和专业实践,校外进行假期实践和专业实习,这四种方式各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且具有相应的成果。具体如下:
(一)课堂实践:成果形式――小组合作实践报告
课堂实践以公共管理案例为依托,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具体操作两方面实施。理论分析方面可通过引进经典案例、热点话题、实时政策、新近公众事件等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完成成果报告,可分成小组,进行组间对比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具体操作方面可通过场景还原和模拟进行,一人或数人操作,大家共同检查问题,博采众长,填补缺陷。最终分享学习成果,且形成书面化学习报告。当然,这一过程也可以进行拓展。
(二)假期实践:成果形式――社会实践报告
利用寒暑假期实现对专业和社会认知的目标,学生应以印证理论知识和探究实践目标为目的。依托专业教师的相关课题,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社会调研,成果主要是与课题和项目相关的调研报告和论文。
(三)专业实践:成果形式――学年论文
主要指课程实践,如城市管理专业实践和社区管理实践等,专业实践存在诸多困难:往往实践人数多,实践单位有限,且实践时间相对比较分散,单位不愿意接收,根据现状,现有两个实践课程尽可能多地以调研为主,实践内容根据学生论文课题自行设定,如此不仅可以为论文写作提供更多可行性素材,还可以用实践成果。
(四)专业实习:成果形式――毕业论文
现状是多数高校安排学生在大四开始前的暑期进行实习,一般为期三个月,专业实习要求实践单位和教学单位的指导老师同时到位,对指导教师有严格的职责要求,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在学生实习之前,可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带着选题实践和实习,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完成毕业论文,或者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自拟题目,进行应用型研究。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
建立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强化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质量意识,很好地检测实践教学效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优化改善。
第一,社会实践成果应该有规范的文本或报告呈现。报告和论文内容及格式要有具体要求,格式要规范、条理,以便查询和保存。内容一定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避免纯理论叙述、泛泛而谈,充分展现案例观点和数据,做到有理有据。杜绝抄袭、挪用他人观点、虚编捏造等现象发生。成果的展现应该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一致。
第二,成果的展现应区分优劣等级,并给予相应奖励。如评选优秀报告和论文、优秀实践个人和集体等,重点关注调研和实践类论文和报告,而非理论性文章。
参考文献:
[1]王薇.“四位一体”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