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华礼仪范文

中华礼仪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华礼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华礼仪

第1篇:中华礼仪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礼仪文化;思想品德;养成教育

3~6岁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启发幼儿爱的情感态度,培养其诚实、友爱、勇敢、讲礼貌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所以,我们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将礼仪文化、思想教育贯穿于幼儿在园的各个环节。

一、以课程立德为主,将礼仪文化渗透于各领域教学活动之中

就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来讲,没有将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礼仪文化教育作为一个领域单独列出来,而是将它渗透于幼儿园的健

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之中。如,语言教育中的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活动中,不仅要完成语言教育的目标,还要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教育幼儿爱惜粮食,进餐时不掉饭粒。再如,艺术教育领域中的歌曲《我们都是好朋友》,不仅要让幼儿学会唱这首歌曲,还要求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二、以经典诵读为突破口,开展幼儿礼仪教育和养成教育

大家都知道,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育之根。我利用经典诵读活动让传统文化、文明礼仪走进幼儿园,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的日常行为。我们知道,真正的人格修养和品格行为是建立在厚重文化底蕴上的。于是我利用孩子早来园、晚离园的时间将《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名著,作为孩子们早期阅读的内容进行诵读,逐步将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内容渗透于孩子们的认识行为之中,使孩子们知道要尊敬长辈和老师;懂得相互谦让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始终贯穿于幼儿一日的生活当中,我也经常结合幼儿一日生活的实景引导幼儿练习。如:在课间盥洗的礼仪,问幼儿:你们早晨起床后要做什么呢?幼儿会回答说:洗脸刷牙。又问幼儿每次你们大小便后应怎么做呢?幼儿也会肯定地回答我:洗手。接下来我就会用弟子规中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样盥洗的礼仪在不知不觉中已深入他们的心里,久而久之逐渐养成习惯,达到礼仪教育的目的。

三、以环境育人为辅助,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文化植根于地域,环境影响文化。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是孩子们当之无愧的第三任老师。因此,我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不断优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们随处可以看到名言警句、传统知识,以此来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例如,在教室的墙壁上绘有幼儿喜闻乐见并具有礼仪文化的故事内容,楼梯过道、教室内都有教师和孩子们的各类作品。让幼儿真正融入环境中,接受环境的影响,从而感知真、善、美。

四、以家园共育为重点,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第2篇:中华礼仪范文

其实,有很多人都能够做到文明,比如:做公共车的时候看见有老弱病残孕让座,上车的时候主动购票;有些年轻人把吃的瓜子皮放在一个小方便袋里,吃完的时候把它扔进垃圾箱;有许多司机师傅不闯红灯,不超速,不酒后驾车……其实,文明就在我们身边。

有极少数的人不能够遵守文明,比如:在公共场所说脏话,打架;随意扔垃圾,吐痰,吐痰是特别严重的,一方面污染环境,一方面痰里含有某些病原体,是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任意闯红灯,这样是很危险的,超速是众多的人因车祸而死亡,与其这样,不如好好的遵守交通规则。

让我们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个动作做起。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到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服从老师管理;讲文明、讲卫生,爱护花草树木,不穿越绿化带;得到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

第3篇:中华礼仪范文

关键词:礼仪;馈赠;思维方式;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115文献标识码:A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跨国交往的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越发明显,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礼仪风俗和传统习惯,就有可能会引起误会,导致交际无法进行,因此,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势必要了解一些礼仪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礼仪的差异

(一)见面礼仪的差异

1、见面时的打招呼礼仪。打招呼是人际交往中最为平常的事情,是联络感情的手段,沟通心灵的方式,增进友谊的纽带,所以,绝对不能轻视和小看。见面时打招呼既表示亲切、友好,也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招呼语的表达上,中国人大多使用“吃饭了吗?”“你干什么去?”“今天不用上班呀?”等涉及个人生活的语句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与关心。可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没有这种招呼语,因为这些是属于个人的隐私,因为在西方人看来“我到哪里去”、“我忙什么”是我自己的事,别人无权干涉,往往有管闲事和窥视隐私的误解,他们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在西方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者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跟对方有进一步的交往,只不过是一种礼仪形式。因此,在西方国家旅游的时候,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Hello!”,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那可就非常失礼了。

2、见面致意礼仪。见面礼仪是日常社交礼仪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礼仪,而握手礼是当今国际交往中运用最广泛、最频繁的一种致意礼仪。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握手的时机、握手的形式、握手的要领及握手的禁忌基本相同,其最大区别在于握手时伸手顺序的不同。从握手礼的实施顺序看,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中方文化通常应遵循两个优先:即长者优先和女士优先。而西方文化着重强调的是女士优先,妇女在各种场合均应受到特别的尊重和照顾,因而在介绍时通常要把男士介绍给女士,但16岁以下的女子没有这个优先权。除了握手礼,吻礼也是盛行于西方的一种见面致意礼节,包括亲吻礼、拥抱礼和吻手礼。这三种吻礼在日常交往中常用,但是在商务往来一般不使用,其中吻手礼是流行于欧美上流社会异性之间的一种最高层次的见面礼,适合于已婚女士。

(二)谈吐礼仪的差异

1、称呼礼仪。称呼是人际交往中比较重要的礼节,关乎个人修养,社会和谐,文明高雅,但是称呼在日常生活中问题也不少,而且中外称呼习惯不完全一样。在我国,人们在称呼自己时,习惯说“本人”或“鄙人”,而称呼他人时则习惯称“您”,在西方称呼对方时不分“您”和“你”,都是“you”或者“阁下”。在我国,人们习惯称呼职务、官衔等,并与其姓连在一起,如张局(长)、赵总(经理)、李教授等。在西方国家,同我们不一样,不习惯把官衔、职务、职业与姓名连在一起,想要强调他的部长、总统身份时,只称“部长先生”、“总统先生”。

中西有些称呼完全一样,如先生、女士、小姐等,但是,我国特有的一些称呼,不能随意移植到西方去,如大爷、叔叔、大妈、同志、师傅以及老XX、XX老、小XX等,因为像老张、吴老等称呼在我国有亲切与尊敬之意,而在西方,西方人往往直呼其名,即便是长辈亲人也是如此,这表明西方比较崇尚平等、自由,人们却忌讳“老”字,因为在他们看来,老是虚弱、没本事、不中用的代名词,称别人为“老”则是一种轻视无礼的表现,所以即使面对真正的老人,也最好不要称呼他们为“老XX”或“XX老”,否则会引发不愉快。

2、交谈礼仪。交谈是人们彼此交流感情、传递信息、增进了解和友谊的重要形式。若想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吸引力,最好的办法是说话真诚明了,并且明智地选择话题。在交谈话题的选择上,中国人喜欢问人私事,或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在中国,人们在一起聊天时多半会谈到家庭、婚姻、孩子、经济收入等问题,这正是中国人所谓的拉家常。因为按中国的礼貌传统,了解私事是接近对方、关心对方的友好表示,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这些话题能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人有亲切感。而在西方,女性的年龄、婚姻及男性的工资收入、财产状况、个人情况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在交谈中如果被提及,那会非常的敏感,或容易引起反感,尤其是对欧美人而言,他们认为这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侵害了对方的隐私权,是一种极为失礼的行为,而且还会认为提问者极为缺乏教养。因此,一般来说,在陌生人或是不太熟悉的人之间宜选择比较简单的话题,如天气、当天的新闻、四周的环境等,因为这些话题比较安全,不容易引起误会和不快。

(三)馈赠礼仪的差异

1、接受礼品的方式不同。东西方接受礼品的方式不一样,东方人接受礼物时往往显得比较恭敬和虔诚,一般是用双手接受礼品,并轻微低头表示感谢,并说“您太客气了”之类的话,习惯在受礼时说“受之有愧”等自谦语,而且随即将礼品收起来,等到赠礼人离开后再慢慢打开欣赏。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往往很随意,但很注重礼品的包装,喜欢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边欣赏,边说一些像“这礼物很漂亮”等感谢的话,甚至高兴时还会拥抱对方一下,与送礼者共同分享这份礼物的喜悦。

2、感谢语不同。一般在受到礼品之后,西方人往往会在一周之后,写一封感谢信或者打打电话致谢,而国人则基本没有这个习惯。谦虚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在送礼时也有所表现,送礼者一般喜欢强调自己礼品的微薄,而不介绍所送礼品的珍贵或是多重用途和性能,如“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西方人在送礼时,喜欢向受礼者介绍礼品的独特意义和价值,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特别重视,如“这是我特意为你选的”。

3、礼品价值的意义不同。赠送是友好的表示,礼品是友好的象征,所谓礼轻情意重,送礼是为了表达一种情感,所以要讲真情。人们在选择礼品时,都是将其看作友情和敬意的物化,通过赠送礼品来表达对对方的情谊和尊重。礼品如果能融入和体现送礼人的情感,就是最好的礼品。真正好的礼品不是用价格可以衡量的,送礼的心意重于礼品本身价值,因此在选择礼品时,不能只着眼于礼品的价值,更要着眼于礼品所代表的情感和心意。

中方在送礼时一般都比较贵重,因为在他们看来,价值较低的礼品有失面子,而西方人则比较重视礼品的感情价值,礼品价值过高,会被误认为有求于他们,是一种贿赂而招致反感,比如送给英国人礼品时,礼品要轻,可送些鲜花、小工艺品或者巧克力,都会得到英国人的喜欢,特别是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他们会格外欣赏。德国人不喜欢首饰或鲜艳夺目的礼品,喜欢价格适中、典雅别致的礼物,但包装一定要尽善尽美,德国人认为只有当关系发展到相当密切时,才有必要送礼。

4、送花。此外,鲜花都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中西方对不同的鲜花有不同的解释,如在我国,牡丹是国花,表示富贵吉祥;代表高洁;康乃馨代表着热情、魅力、真情、温馨;百合寓意百年好合。在西方,玫瑰是很多国家的国花,象征着爱情;康乃馨则表示伤感或拒绝,单独送人时必须慎之又慎;菊、莲和杜鹃,在国内口碑甚佳,在涉外交往中却不宜用作礼品。在西方系“葬礼之花”,用于送人便有诅咒之意;莲花在佛教中有特殊的地位;杜鹃则被视为“贫贱之花”,用于送人也难免发生误会,如此等等。因此,如果选择鲜花作为礼品,一定要考虑所送的场合和对象,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产生。

(四)餐饮礼仪的差异

1、餐具不同。中国人使用筷子,饭也是用碗盛,通常是圆桌,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或碟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通常是长桌。

2、餐饮氛围不同。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既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相互让菜,劝酒,甚至不醉不归,为客人布菜,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而西方人在用餐时,讲究“4M”,即Menu:精美的菜单,Mood:迷人的气氛,Music:动听的音乐,Manners:优雅的进餐礼节。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礼。西餐实行分餐制,即便是有公菜,也会放一些公共餐具,此外,在西餐宴会上,人们是只祝酒不劝酒,只敬酒而不真正碰杯的。

3、餐饮观念不同。中国人如果在家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荤素搭配,会准备满满一桌,并很谦虚地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宴请结束时,如果菜基本被吃完,主人会觉得很没面子,认为饭菜准备的太少了,客人可能没吃饱等。唯恐怠慢了客人,尽显主人好客热情之道。而西方宴请,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这些是我的拿手菜来招待大家”的话。

在西方,亲朋好友之间聚会,实行AA制是很普遍的,但是在中国,AA制一般只被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和白领所接受,传统的中国人不愿意这样“小气”的各掏各的钱。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异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和西方人会对AA制持有不同的态度。

二、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的来源

(一)思维方式的不同。从思维方式上看,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和直观实用的思维原则,注重直观、整体、经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西方人主张“主客二分”的对立思维模式,分剖精细的逻辑思维和纯粹思辨的抽象理性。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辨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二)价值观不同。从价值取向看,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提倡谦虚谨慎。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最大利益,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关怀是一种美德。

(三)伦理道德观不同。从伦理道德上看,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子女一旦结婚,经济上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亲属关系比较疏远。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担心创新危险,总要瞻前顾后,权衡左右,喜好事事而安,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对待家庭,喜欢大家团聚,老人帮助照看儿孙,以备养老送终。家庭成员互相依赖,互相帮助,虽然密切了亲情关系,但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的养成。

(四)风俗习惯的差异。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习俗。

三、结束语

总之,在中西礼仪差异的比较中,我们既要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礼仪在操作层面上的差别,也要了解产生差异的真正原因,中西礼仪各有特点,因文化背景而异,无好坏之分,只有不同,可以相互借鉴,但不能一味盲从,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西礼仪文化得到真正的融合。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秋筠.商务礼仪教程.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11.

第4篇:中华礼仪范文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第5篇:中华礼仪范文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国国民的素质获得了普遍的提高,并且对新一代的礼仪培养更加重视,促进青少年对中华传统的良好美德继承。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实践能力强、懂礼仪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对学生教授《礼仪》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如何提高礼仪的实践教学效率,使得学生在待人接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充分的理解,并且在实际的生活中能够对所学礼仪进行运用,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是当前中职学校设立《礼仪》课程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中职学生存在素质相对较低,学校对《礼仪》课程的实践教学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等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礼仪》课程对学生产生的有利影响。

1.中职学校《礼仪》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

1.1中职学生自身的礼仪修养问题

由于前些年计划生育政策和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独生子女的数量不断增多,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学龄孩子,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往往是家庭的重心,家庭也一切以孩子为主,可能会出现部分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没有礼仪观念、在家中养成的不良习惯带到学校中,以致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喜欢独来独往、不能很好的与周围的同学良好的沟通等问题。不可否认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学校中有的和周围同学的沟通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够恰当、出现辱骂同学、打架斗殴等情况,给学校、同学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也有很大的影响,受到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家长往往将注意力全部放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对孩子礼仪方面的教育较为落后,从而造成中职学校学生对礼仪的了解程度较低、学校内不和谐的行为屡现等情况。

1.2老师对《礼仪》课程的实践教学理解程度不够

老师作为《礼仪》实践教学中的主导部分,对礼仪实践教学的理解和教学经验对学生接受礼仪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职院校没有充分重视《礼仪》课程的实践教学,对礼仪的重要程度理解不够,从而在《礼仪》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上没有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注意力。要提高《礼仪》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离不开对老师进行礼仪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不断巩固和运用,老师的综合素质高低对教学效果有决定性作用,由于学校没有意识到《礼仪》课程的重要性,对礼仪课程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较为落后,造成老师对礼仪教学没有充分的投入,不能有效的将礼仪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不能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1.3学生对《礼仪》实践教学的适应程度良莠不齐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对于礼仪课程这种实践性较高、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课程可能出现不适应的情况,从而导致学生对礼仪课程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礼仪课上要求学生积极主?拥谋泶镒约憾岳褚堑目捶ǎ?并且积极的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有礼貌、有修养的与同学沟通,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对于遇到的困难要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进行解决,学生往往不能主动的参与到这种沟通中,导致礼仪教学的效果不够好,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程度同样不高。

2.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礼仪》的实践教学

2.1建立老师与学生间的良好关系

要使学生能够在礼仪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参与,就要解决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学生与老师之间存在的鸿沟,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教学中,这样自然而然的能够促进学生对礼仪知识进行掌握和灵活的运用。老师要提高自身亲和力,主动与学生进行交谈,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帮助解决,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在礼仪课程的教学中,老师要采取多样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

2.2转换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传统的礼仪教学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走神、理解不到位等情况,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恶性循环。要积极的转换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可以采取模拟式教学的方式,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沟通,锻炼学生的仪容、仪表、仪态,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够更主动的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

2.3加大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应该充分意识到礼仪课程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的重要作用,积极的调动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积极性,加大教师培训资金的投入,定期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对教学过程中运用到的基础设施要完善,促进教师对礼仪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丰富教学经验,提高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够学习并且对礼仪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

第6篇:中华礼仪范文

【关键词】涉外礼仪 跨文化交际 交际作用

“礼”起源很早,伴随经济增长文化政治的交流,“礼”也成为一种文化被众人熟知,也成为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1],涉外礼仪就从此出现在人的视线中,遍布在我们的生活中。涉外交际礼仪简称为涉外礼仪,是指当你在对外交际中,用来维护自身形象对外交人员表示尊重和友好的方式。种族的差异导致了民族文化差异,经济的发展又使得民族之间必须联系起来,不同民族在交流沟通中会因为不了解别国风俗习惯造成沟通不顺利,甚至诱发民族战争。本文通过分析国与国之间文化的差异来阐明涉外礼仪在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1、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由于民族信仰不同,导致文化差异很大,例如中国的隐私观念不够强,但西方就非常尊重个人隐私,中国人总是尽可能多的介绍自己让对方熟悉并了解自己,因为这是中国人表示想和你做朋友的一种直接方式;但在西方他们觉得这让他们隐私遭到窥探,对人是及其不礼貌的。中国人的谦虚是各国都熟知的,正如中国人在比赛或者其他中胜出也喜欢用一句承让来表达的自己的谦虚之情一样[2]。但西方不同,当受别人表扬时他们通常欣然接受,特别是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否定别人称赞时,他们会觉得中国人特别虚伪。中华民族对远来的客人总是那么热情,中国酒桌文化源远流长,通常会准备衣着丰盛的佳肴拉款待客人,给客人倒酒,帮客人夹菜总之就是想让客人尽可能多吃菜。

2、涉外礼仪的分类

涉外礼仪有种类繁多,在不同活动中我们有不同礼仪,同时我们也应该尽可能的掌握不同的礼仪。

2.1涉外商务礼仪

在商务谈判中我们也应该展示自己友好的一面,正如中国的古话所说,“买卖不成仁义在”。所以,在商务活动中我们应该把自己有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莫要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这样会给人一种唯金钱至上的感觉,其实在商务交际中不仅仅只是经济交往,更是文化的交流,让对方更加了解自己的企业,自己的民族,维持一种友好的关系,这样在日后的经济往来也就更简便。

2.2涉外交谈礼仪

在涉外交谈的时,由于语言的差异,交谈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在涉外交谈中要比以往更加需要小心注意。例如,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样会让别人感觉你的表现欲望很强,对人不尊重;如果和别人交谈时不要心不在焉,会给人一种你没有交谈的欲望,只是在应付别人而已,这样会显得极其不礼貌,也不要轻易转移话题。当认识新朋友时切忌不要冲动,也许别人没有和认识的欲望,而且你的冲动行为会让人在感觉你这个人很轻浮;为他人介绍自己的朋友不要用手指指指点点,先介绍身份高的[3]。

3、涉外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也就变得密切起来。对于初次接触民族文化的差异的人,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也涉外礼仪中的一部分。

3.1涉外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展现民族形象

跨文化交际是全球化发展必经之路。不仅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民族走向和谐统一的基础。人们在跨国际交往时,从国家角度来说代表的不是个人是整个民族,一个人在交际活动中的行为举止会对决定他人对你的评价。如果在交际的时候表现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这就使得人的合作欲望会更强,这就要求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拥有良好的涉外礼仪,在社交中表现出彬彬有礼[4]。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生命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让他人会有更想了解你甚至是你的民族,随之而来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一个民族具有其自身的民族气息,在跨文化交际的时候,你就是祖国的千万人民的代表,所以良好的涉外礼仪能让你在跨文化交际或得别人的肯定,使你的民族获得别人的敬佩。通过良好的涉外礼仪可以是民族受到尊重,在交往中树立威信。这就使得涉外礼仪成为跨文化交际中每个人必须学的一门课程;尽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礼仪,但我们应该尽可能在涉外交际中彼此磨合彼此适应使得它成为各国都通用的涉外礼仪,。而一个外交人员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选择涉外礼仪可以起到维护国家形象的作用,让外交人员人员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给自己国家的形象增加亮点。

3.2涉外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塑造形象,进行信息交流、传递知识

跨文化交际中信息是双向传递。然而涉外礼仪就是在交往过程中各自外在的信息形象。交往从见面到问候和沟通都有很多的礼仪。衣着说话方式都会透露出各种信息,这就是给别人留下初步印象。衣着应该符合场合,当与别人交谈时,应注措辞和说话的语气和语态。这样给他人的感觉就是你的道德素养较高,从而让自己获得别人的尊重。

涉外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将人的感情联络在一起。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出并不是单纯的礼仪,它从侧面带入了人自己的感情。人们通常通过他人对自己展示的友好程度来确认别人对自己的感情。在交际中主要能达到两种情感结果:一、感情达到一致产生共鸣。当双方在涉外交际中能够产生相同的情感,彼此双方就会注重对方,从而建立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二、情感南辕北辙这就使得跨文化交际工作不能继续下去,从而导致彼此关系破裂。涉外礼仪也可以在跨文化交际充当行为调节的作用。跨文化交际中人和人的交往时通过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形象来有意识的对别人进行控制。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通过涉外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形象进行修饰;行为可以对人际关系进行调整。涉外礼仪是一种交流方式,使得跨文化交际工作可以顺利进行[5]。这种感觉就是像是家人给带来的温馨感;又像朋友给的深厚友情的幸福感。在跨文化交际中按照涉外礼仪的规则去做,能够成功避免很多情感问题,建立良好的外交人际网。

3.3涉外礼仪是跨文化交际中道德的典范以及文明的象征

在当今社会良好的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涉外礼仪是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准则,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相互尊重彼此帮助,与人为善,可以间接映射出人心灵的善恶,在跨文化交际中让人际关系变得更纯洁,这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可以根据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人的涉外礼仪来分析评价一个的生活习惯,并帮助其改正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涉外礼仪可以督促人们用文明的礼仪规范去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涉外礼仪还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枢纽,可以淡化矛盾冲突。当参加跨文化国际活动时,涉外礼仪是是活动中的剂,当人们加深了解增进彼此间的沟通,都会通过恰当的涉外礼仪方式来表达,这就使得人的感情慢慢交流,关系也就得到改善,涉外礼仪还是跨文化交际的推动剂,在跨文化活动中我们“主张礼多人不怪”。

结论

文化与礼仪紧密联系在一起,礼仪中包含文化,同时也是文化一种存在形态,然而礼仪的形成和发展道路困难重重,每个国家的礼仪都受本国的文化起源和政治制度影响,有些国家礼仪讲究简单务实,让学习者可以迅速掌握并广泛运用和传播。

现代的涉外礼仪在人类的跨文化交际中成长并成熟起来,一个人在跨文化较集中的场合中,不再是自己个人行为举止,它意味着关乎你的组织甚至是你所代表的民族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参考文献】

[1]王春,郑晓燕. 浅谈涉外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6:559+591.

[2]王丽,杨霞. 浅谈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90-92.

[3]秦俊.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J]. 科技信息,2009,14:115.

第7篇:中华礼仪范文

关键词:禁忌 餐桌 礼仪 中西方

一、引 言

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较为深,有不少课题对此进行过探究,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进行系统的概述与总结并探析背后的原因。我们调查后发现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我们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使大家能够加深了解。本文将主要从中西文化餐桌的入席离席这一方面对比并进行分析研究。

二、问卷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发放,采访被调查者,我们了解到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的认识很局限,并且极少数人对其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过探析,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者中大二的较多,占有效百分比为44.7%;大一占22.9%,大三占21.3%,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为11.2%。被调查者中英语类所占比例为52.4%,非英语类占47.6%,英语类和非英语类所占比例几乎相当。但除此之外,大家对中西餐桌文化禁忌的了解途径较多:有从课堂、书籍、社交等途径获得的,但是大家从网络和娱乐生活获得信息更多一些。被访者多数认为我们的课题对平时的影响比较大,在某些场合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分析问卷得出,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因此,我们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这一方面使得大家对其了解能够加深,另一方面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本文旨在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差异,主要从入席与离席这一方面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

三、正 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而在“食”中又以“坐”为先,中西方座次安排存在着很大不同,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座次禁忌也不同。

(1)入席

在中国,上菜时多以顺时针为上菜方向,居右者因此比居左者优先受到照顾。“中座为尊,面门为上,观景为佳。”[1]

在西方, 通常,桌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定。以主人的桌为基准,右高、左低,近高,远低。就座次的高低而言,主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以主人的座位为中心,如果女主人参加时,则“以主人和女主人为基准,近高远低,右上左下,依次排列”[2]。其次,通常要把主宾安排在最尊贵的位置,即主人的右手位置,主宾夫人安排在女主人的右手位置。再次主人方面的陪客要尽可能与客人相互交叉,便于交谈交流,避免自己人坐在一起,冷落客人。如果碰上外宾,翻译一般都安排在主宾右侧。家宴的席次相对简单,主人与女主人一般相对或者交叉而坐,主人一般背对厅壁。

因此,中西餐的座次安排一旦和上面所述有很大差距,那么就餐者就会触犯禁忌。而这禁忌与其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第一,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思想主要强调“仁、义、礼、智、信”;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净无为”。荀子《修身篇》言:“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而西方国家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宣扬个人的力量,看重个人的价值,注重个人主义。第二,孔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国的宴会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但是在西方,影响最大、渗透面最广的文化是基督文化。基督教认为基督耶稣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救世主,而玛丽亚(Mary)作为唯一生育、养育上帝之子耶稣(Jesus)的人,有着高贵、贞节的形象和慈爱、谦卑的品格,理应受到极大尊敬,被称为圣母。人们将基督教文化对圣母的虔诚、尊敬扩展和延伸,便产生了尊敬世间妇女的行为准则。“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平等、博爱思想也使尊重妇女的社会风尚发扬光大。”[3]第三,中国长期以来以农为本,而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经验,人越老经验越丰富,因而认为年长者是家与国稳定与繁荣的关键,很早便形成了“尚齿(年长)尊老”的社会风尚。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在贵贱相等的前提下逐渐形成尊重老者,以老者为先的传统。但由于西方许多国家的畜牧业、工业较发达,更需强壮、易动和勇于冒险特点,而人越老越丧失这些特点,于是难以形成尊老社会风尚。

(2)离席

常见一场宴会进行得正热烈的时候,因为有人想离开,而引起众人一哄而散的结果,使主办人急得真跳脚。“欲避免这种煞风景的后果,当你要中途离开时,千万别和谈话圈里的每一个人一一告别,只要悄悄地和身边的两、三个人打个招呼,然后离去便可。”[4]西餐中途离开酒会现场,一定要向邀请你来的主人说明、致歉,不可一溜烟便不见了。

然而在中餐过程中,离席不是非常讲究。一般可以选择给主人说一声,也可以选择给身边的人说一声,让他或她给主人说一下情况。造成这种离席禁忌很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思考方式不同。

参考文献:

[1]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N].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2]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N].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背景:外语教学与研究社,1999.

[4]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N].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5]蔡德贵,田辰山.三极世界文化差异(上)——筷子、手指和刀叉的视角[J].东方论坛,2007(02).

[6]林美泳,吴晓芳,吴家铭.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2009(16).

第8篇:中华礼仪范文

关键词:职校校园文化 礼仪 特色教育 人才培养

现代学校的质量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更深层次的则是文化的竞争。大凡名校,总是有着其文化所彰显的精神和气势。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并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既是全体师生在教育、教学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有一定意义内涵和品位指向的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又是学校传统、办学思想和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同时,校园文化也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和文化使命,昭示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校园文化对外具有鲜明的个性,对内以正确的导向引领、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一流的学校靠一流的文化孕育。

将礼仪特色教育全面

融入职校校园文化建设

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学校校园文化更是至关重要。职校形象靠文化塑造,职校招生靠文化吸引,职校发展靠文化给力,职校愿景靠文化催生。职校应拿什么来建设既有中职特色,又有独特风范的校园文化呢?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全面育人、提升素质的目的去考量,则应当至少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及就业后的发展;二是必须紧密结合中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健康成长。因而笔者认为,若将礼仪特色教育全面融入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项,并由此让“礼仪”成为职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十分有利于达成以上目标。这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第一,礼仪特色教育能让中职学生顺利就业、发展。当前,现代企业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形象塑造。在求职应聘时,用人单位除了看求职者是否具备专业知识和潜力外,还要看求职者包括言行举止在内的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实行礼仪特色教育,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能够提高学生融入社会和立足社会的能力,让毕业生都拥有一张“阳光、礼仪、责任感”的求职金名片,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如此,施行礼仪特色教育,形成校园礼仪文化以后,学生会在具备文化教养、审美能力、责任意识和感恩情怀的基础上,以实际行动去规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会尊重他人,立志回报家庭和社会。学生不但会通过文明的行为和言语等去完善个人形象,而且还会以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去练就娴熟、精湛的专业技能,关注行业发展的新态势及新技术。良好习惯一旦养成,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第二,礼仪特色教育能让中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当前“普高热”的现状下,中职新生中有不少是因为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不尽人意而无奈选择了职校。这些学生大都有消极自卑、怕学厌学、散漫任性和自控能力差等诸多心理问题。同时,中职新生中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子女、贫困家庭子女所占的比例较大。家庭的温暖与亲情关爱的缺乏,造成了他们内向、孤僻的性格,行为习惯差,感情脆弱,往往还有逆反心理。由于礼仪特色教育能让学生既尊重别人、同情他人,又自爱自强、树立信心,同时可以推动学生之间的互助、互爱。因而礼仪特色教育在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康心理,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秉性方面十分有效。

“礼仪”融入职校

校园文化的四个途径

除了在校园环境上营造文明礼仪教育的浓厚氛围和文化气息,诸如在校内公共场所展示关于礼仪的名人名言、警示标语、书法佳句,并在校门口的电子显示屏幕上每周更新礼仪规范宣传语以外,还要通过全面、系统、持久的礼仪特色教育,使“礼仪”成为职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途径及方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遵循活动性原则,开展礼仪教育系列主题活动。中职礼仪特色教育系列活动可分为四大类,即全校性主题活动、专业学区专题活动、日常礼仪操活动、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活动。这些都是中职礼仪特色教育的实践活动,类似这样的全校性礼仪特色教育活动还有很多。如可举办“古人、名人礼仪故事会”或讲座,开展中华传世经典名著诵读、“文明礼仪知多少”知识竞赛、礼仪情景剧或小品展演、青春形象大赛等活动。要通过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到文明礼仪的魅力,并将由此接受的信念和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品格。专业学区的专题活动由学区自行设计和安排,内容包括将文明礼仪知识应用于解决涉及专业的有关实际问题,创设专业礼仪情境让学生即兴表演如何把文明礼仪付诸实际行动等。还可自编日常礼仪操在每日课间进行,各专业礼仪操以公共礼仪操为主,再另加与专业相关的礼仪操,如商务礼仪、电脑电器修理服务礼仪、餐(饮)旅(游)礼仪等。而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活动则运用校企合作机制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商定。

第二,遵循习惯性原则,制订落实礼仪养成教育制度。“礼仪”一旦成为一个人的习惯,也就成了最基本的优良素质之一。这就要全方位、多角度长期、反复地教育和培养,使学生真正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文化素养和由内而外的行为习惯。为此,职校需要制订一系列礼仪养成教育制度,这不但能确保学生把对礼仪的认知转化为行为、再由行为内化为习惯,而且也是礼仪特色教育健康有序地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这一礼仪养成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可由学校自编,包括中职学生在校礼仪、中职学生在家礼仪、中职学生礼仪“三字经”、社会与职场礼仪等。其中中职学生礼仪“三字经”不仅朗朗上口,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儒家礼仪思想的精髓。学生平时朗诵中职学生礼仪“三字经”,定期参与“三字经”背诵PK赛,将对修身养性、养成礼仪方面的良好习惯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遵循就业性原则,模拟职业场景进行礼仪实训。职校各专业学区在二年级的第二学期都可模拟就业招聘现场进行礼仪实训,模拟专业工作岗位进行礼仪实训。同时,还可模拟企业情景进行礼仪演练。例如餐饮旅游类专业设置宾馆客房、酒店餐厅等模拟的职业场景,由学生轮换扮演服务生、领班、部门经理和顾客(宾客);商务专业则设置银行柜台等模拟职业场景,由学生轮换扮演柜员(出纳或会计等)和顾客,按照正常的职业工作过程进行情景演练,即由扮演顾客(宾客)的学生按照教师设置的突发事件开展情景表演,表演后再由师生共同评议相关学生在正常工作过程中处置突发事件的礼仪言行是否正确、态度是否妥贴和得体(包括文明礼仪用语的使用,站姿、坐姿、衣着、微笑、点头等体态言语的使用,讲话态度、音调、节奏等)。此外,还可择时进行模拟“就业招聘会”礼仪赛、“模拟职场”礼仪赛等竞赛活动。

第四,遵循开放性原则,安排学生进入社会实践锻炼。要在学校、家庭和企业实习单位的互动下,通过有机延伸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内容与不断创新活动的形式,引导和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融入社会实际环境中,增强他们在各种开放的社会活动中的感知与体验,从而使礼仪教育凸显中职特色。在开放性原则下,要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学生或是担当志愿者,在各种志愿服务中展示和训练礼仪;或是到社区去,以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社区居民服务,并在服务中展示礼仪风采;或是到企业中去,在岗位实习中展示和训练礼仪。在企业中时,学校还要关注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密切交流,尤其是礼仪文化,力求企业的特色与学校的特色两者兼顾、融会贯通,让学生学到更加实用、更加鲜活的礼仪知识和礼仪行为。同时,还要让学生到那些有学校优秀毕业生就业的企业中去参观访问或实习锻炼,请优秀毕业生向学生们介绍自己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及礼仪在日常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对在校生来说,会感到格外亲切,更具有说服力。

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途径及方法,在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等各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实践证明,学生在接受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不但会潜移默化地将外在的礼仪规范及其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身需求,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且还能以“尊重”为价值导向,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人际环境。这就促进乃至确保了让礼仪文化成为职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人与人相互尊重、包容、合作、团结、互助的群体精神,自尊、自立、自强的独立精神,公平、公正、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神,便会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职校校园也就能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生活、工作和奋斗的和谐、快乐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刘青.中国礼仪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2]金正昆.现代礼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杨淑英.推行文明礼仪教育 切实提高学生素质[J].教育探索,2010(1).

第9篇:中华礼仪范文

关键词:肢体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合十礼;作揖

泰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其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受其影响,泰国也是一个很具民俗礼仪风范的国家,仪式繁多,礼节也很复杂。泰国人民爱和平,重礼仪,泰国同样是一个礼仪之邦,并素来以“微笑的国土”著称。我们以中泰交流中的非语言交际――泰国合十礼和中国的作揖为例,了解中泰文化的共同点与差异,可以使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增进友谊,避免文化冲突,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合作。虽然泰国的合十礼和中国早些时候的作揖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他们都作为非语言交际的手段,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要对二者进行分析和对比。

一、合十礼与作揖的由来

首先说说合十礼,同是作为文化语言的一部分,肢体语言同有声语言一样,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含义。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这种非言辞交际方式比言辞交际所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更重要。泰国的礼节繁多,其中合十礼作为泰国最重要的礼节之一,很具有代表性。那么合十礼是怎么样的来的呢?合十礼,也称作“合掌礼”,“南礼”,《观音义疏》卷上记载过,我国以拱手为恭,印度则以合掌表示尊敬。可知合十礼并非佛教所创,原本是印度古代婆罗门教的礼法,最后逐渐成为佛教的专用礼法,后来发展成为全民性的见面礼。

再说中国的作揖,作揖的由来源于“年”。“年”是一种动物。传说在远古时候,这种动物非常的凶残。它们聚集在一起,每到严冬,就出来觅食,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种动物就要遭殃。一到冬天,群民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争,一直到春天年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了免受年的危害,每当冬季来时,人们都要团聚在一起。在与年的斗争过程中,人们还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发现年最怕火,一见火光就拼命逃跑。所以人们一旦发现年群来犯,就迅速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火把,手持武器呐喊助威,直到把年群全部都赶走。第二天,住在各洞穴里的人们早早起来,互相问好。如果大家都平安无事,就互相拱手作揖,表示祝贺。小孩子还要跪下给大人嗑头,感谢大人保护他们小一辈。以后,便逐渐形成了大年初一作揖磕头互相拜年的习俗。

那么为什么合十礼在泰国如此盛行呢?可能这与泰国和佛教的关系有关吧。在泰国佛教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简单的日常生活还是艺术家的创作都和佛教紧密相连。据说泰国全国有30000所寺庙,首都曼谷也享有“佛庙之都”的美名。那么中国早些时候为什么会选择作揖作为重要的礼节呢?这可能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关,有人说这是因为自然崇拜,中国人向来都崇拜天人合一的和谐。当然中国很多仪式都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比如祭奠等等。

二、合十礼与作揖的意义

合十礼和作揖都有多种不同,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都不一样。在要过行合十礼尤其很讲究对象的,当对方是和自己同辈或者身份地位都是一样的时候,双手靠近身体,指尖向上到脖颈处,不超过下巴。当对方地位比自己低的时候,双手靠近身体,指尖向上到脖颈处,不超过下巴,或稍低,头正常抬起或略低。当对方地位比自己高时或者对方是长辈的时候,双手靠近身体,头低下,指尖高于鼻尖的位置。最后一种也是最正式的一种是,要在最正规的场合,可以全身伏在地上,双手合十,前伸至眼前,双眼望地面。泰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当然要是您在泰国在汽车上,看到乘客在车上对着窗外经过的圣地行合十礼,或者乘坐出租车时看到出租车司机,不顾危险,双手高举对着佛像行礼。这就是泰国,一个对佛教很虔诚的国度。合十礼有回礼的,回礼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一般来说,国王都不会给他的成子回礼的,僧人除外;地位差异太大的人,地位高的那方不会向地位低的人回礼;大人不会向小孩子回礼。那么是不是关于中国的作揖也有很多讲究呢?据查看的资料来看,中国在先秦时期就把作揖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叫天揖,它是对天表示一种敬重,是一种敬畏之心。

现在来说说两种礼仪的文化含义。首先说合十礼,合十礼表明你的手里没有武器。佛教国家的合十礼起初只用于对佛祖或者僧侣而行,而我们所行的“合十礼”只是在特定的场合才使用,如烧香拜神、拜佛、祭祖,不单单对佛祖而已,而且也并非用于日常交际。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能事先了解某些肢体语言或其他非言辞交际方式在对方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含义,才能在交际的同时理解对方所行使的非言辞方式为何意,并且遵循对方的交际规则,让交际更简单、更有效、更成功,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误解,甚至交际失败。以上就是,本人对泰国的合十礼和中国的作揖的理解。也希望通过本论文,能让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泰国文化和中国更早些时候的作揖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