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名著阅读范文

名著阅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名著阅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名著阅读

第1篇:名著阅读范文

当前,大家宁愿看网络小说、“快餐读物”,也不愿去啃像砖头一样的世界名著。调查发现,仅11.8%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年轻人阅读原著。50.3%的人表示,很多年轻人是通过“电视”接触名著,45%的人表示是通过“电影”接触名著,42.7%的人表示是通过“电子书”。中国传媒大学大二学生刘晓曦说,虽说名著阅读是通识教育的基础,但是最基础的中国“四大名著”,很多同学完全没看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国龙每次在讲课或做讲座时,但凡涉及经典名著,都会当场做小调查,结果常常让他意外。“不少本应耳熟能详的作品却鲜有人知道,更不用说阅读了。比如,我国的《三言》、《二拍》,国外的《简·爱》《呼啸山庄》等。要知道,我调查的对象多是人文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教语文的中小学教师。名著在当下受到的冷遇可见一斑。”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不读名著呢?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阅读方式多种多样,很多青少年迷上了手机、电脑等电子阅读。电子阅读确实提高了阅读效率,但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其二,俗浅化,满足于走马观花,不愿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和深度思考;其三,功利化,对有用的图书非常着迷,而对于所谓的名著和闲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言,“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

与此同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父母都忙着把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很少鼓励孩子读名著。另外,现在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而读书又需要全身心投入,不像唱歌、玩网游,可以带来直接的刺激。而且对于怎样读名著、读哪些名著,现在的青少年缺乏引导。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永认为,导致青少年不读名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快节奏的学习和较强的生活压力下,艰深而量大的名著得花很多时间才能读完;二是整个社会风气浮躁且功利化,很多人想了解能马上解决眼前问题的信息,阅读名著可能不会起到那么直接而快速的效果。

张国龙则表示,当下图书品类琳琅满目,各种畅销书总能“各领三五月”,令读者目不暇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青年自然难以忙里偷闲啃那些不能“与时俱进”的名著。加上名著大多厚重、严肃,显然与“快乐至上”的时代情绪相违背。没有一定专业素养的读者,很难与名著心灵相通。

名著之所以被称为名著,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流行性,第二是经典性。当今受追捧的青春读物可能具有流行性和影响力,但这些作品的经典性还有待历史检验。当代文化肯定会有属于自己的新经典,但新的经典到底是哪些作品,还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

第2篇:名著阅读范文

一、名著导读现状堪忧

新课标的规定,新教材的设计高瞻远瞩、富有创新、意义重大,但反观我们这些年的教学实际,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学生的名著阅读基本上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许多教师也将名著阅读边缘化,要么放任自流,学期初布置学生将教材中规定必读的名著买来,让学生自行去读,至于学生是否去读,以何种方式去读,读到什么程度,完全靠天收;要么有始无终,起先领着学生读几页,后来就不了了之;要么就本论本,将教材中名著导读涉及的内容精雕细琢,应付考试。这种状况实在堪忧,因为阅读退化现象不仅危及青少年智力,品德与人文素质的发展,而且导致社会精神文明和整个民族基础文化素质的退化。

二、导致名著阅读边缘化的因素

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名著阅读的痼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1.社会因素

快餐文化的流行造成学生观念的偏差,思想浅薄化,存在着诸如追踪流行、热衷读休闲、偏爱谈名人,阅读量减少、阅读比重下降、阅读情趣与品位日趋娱乐化、浅层化的倾向,挤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和空间。

2.学生因素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对于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和敏感性都很强烈,吸收知识的欲望很强,这是由生理、心理成长而自然形成的阅读兴趣。然而学生有的面对"书海"无从下手,不知读什么好,有的干脆挑自己喜爱的文章读,凭兴趣出发。单凭个人阅读兴趣进行阅读造成了学生各自阅读内容的单一性,只限于浏览,只停留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层面,一本书读完收益甚微。

3.教育体制因素

现行教育体制使学生教师一起远离名著阅读。对于阅读,现在并非不重视,在这一背景下,重视阅读的目的被局限于提高教学质量,课外阅读仅仅以课内阅读的补充这一面目出现。即使一部分支持学生阅读名著的语文教师,也是出于“有了一定的阅读量,语文成绩才能上去”和“名著阅读能提供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问题是,以这样的功利面目出现的课外阅读,能否真正适合青少年的成长需要?能否满足他们的心灵饥渴?这也许就是很多青少年学生畏惧“名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成绩本身是很多学生的困扰,而当阅读与之挂钩时,就不再是一种享受了,阅读带来的兴趣也随之消失殆尽了。

对此,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扭转局面,引导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走上健康有序的轨道。

三、名著阅读要落到实处

课外阅读要想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有赖于广大教师的积极配合。青少年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与社会导向、教育培养以及文化氛围都有关系,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学校,是教师。因为读书要想有收获,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而在独立阅读刚刚起步的初中阶段,学生往往不能自己很快地摸着门径,如果听任学生自己盲目阅读,不仅收益甚微,而且还往往使学生在观念上产生误会,以为课外阅读只是粗略的阅读,不需要精研,久而久之养成不良习惯,读任何书都马虎了事,这样就终身难以从阅读方面获益了。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1.从起始阶段抓起,促阅读习惯的养成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从小学阶段升上来,这时候就要注意与小学阶段的衔接,由于推荐的书目能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兴趣,既经典又浅近易懂,能为他们所理解和把握。《繁星・春水》是篇幅短小、清新晓畅的现代小诗,对其中的内涵和美的意境,学生虽然接触新诗不多,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感悟和理解,对他们将来进一步理解新诗很有帮助。《伊索寓言》风趣幽默又充满人生的智慧,很受孩子们的喜欢。教师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含的人生智慧,揣摩幽默诙谐的语言。

2.结合课文学习,做好阅读迁移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为了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七年级下册课内有成长单元,教师就应该相机推荐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以他历经磨难的成长经历,告诉孩子们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做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3.加强个别指导,鼓励学生交流

同伴交往是初中生各种交往活动中最频繁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同伴的知识背景,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对初中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时候,采取个别指导,逐个突破,组织交流的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方法指导

读书有了方法,就象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善于把阅读课文的方法应用到名著阅读中去,让学生自己动眼、动手和动脑,独立活动,并且做到举一反三,驾轻就熟。

①对比阅读法――把两个读物或同一读物中两个不同片段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著作的诸多要素作出比较、评价。动用默读、速读、精读等技巧。

②浏览式阅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略读,功夫只作了一半。”对于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

③精读式阅读法――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静心细读,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以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

④创造性阅读法――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从而有所创新为目的的阅读,阅读中绝不把原著奉为神圣,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勇于质疑,大胆创新。

⑤圈点勾画阅读法――可边读边做摘记,或作圈点、旁批,作卡片,写心得,改写等,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5.开展多种活动,引领深度阅读

很多长篇名著内容复杂,意义深刻,学生较难把握。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展现作品的动人魅力。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组织“取经故事”(故事会)、“话说西游人物”(演讲赛)、“《西游记》中的风俗人情”(读书报告会)、“读《西游记》有感”(作文赛)、“西游人物展”(绘画展)、“影视周”(影评)等活动。从各方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交流学生阅读的心得体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铸就学生的思想深度。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有目的的读完三国,更能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作品,理解作品,领会作品的意蕴。

6.建立阅读档案,留住阅读之根

建立学生阅读记录卡,对学生名著阅读的篇目、阅读的过程、阅读的收获进行记录,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对阅读记录卡检查评比,从而完成对学生名著阅读的综合评价,并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家长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方式,一方面以评促读、以评检读;另一方面为学生建立完整系列的名著阅读成长记录袋,描述学生、评价学生、展示学生,让学生把名著阅读留住。

参考文献

第3篇:名著阅读范文

一、传记式阅读

文学名著的大多情节安排都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尤其是中国古典名著,大多是章回体,按时间先后顺序和事情的发展过程把庞杂人物关系组织起来,这些纷乱芜杂的内容仅让学生自读一遍是很难掌握的。一部名著就是一部恢弘的历史画卷,司马迁编写《史记》的事例给了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按重点人物组织材料,把繁冗复杂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给人以脉络清晰的感受。我们也可以按照文学名著的主要人物组织材料,给他们编一个传记,让学生对人物的语言行为和思想性格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传记式阅读在安排阅读内容时有两种方法:其一,对于最重要的人物,组织学生选取重要情节阅读;其二,对于次重要人物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适当删减一些情节,使其不庞杂为宜。

二、事件式阅读

事件式阅读和编写历史的体例相似,文学名著阅读也可以有类似纪事本末体的一种阅读方式———即事件式阅读。事件式阅读围绕具体的一件事阅读,虽然古典小说的章回大多记叙事件,但事件式阅读方式不是简单地对章回小说的事件内容有个粗浅的了解,而是针对重要事件,分析掌握其起因、发展、、结局、影响等,事件式阅读的教学任务是对事件的细致分析和精要概括,在教学方法上是指导学生带着思考阅读,带着问题阅读,有的放矢地阅读,不能囫囵吞枣地浏览情节,而是要对原著的情节有所删减取舍,目的是让学生对整个事件更加清晰明了,这种阅读方式能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事件式阅读可以根据事件大小提出不同的概括、分析要求,在事件内容上要重视事件的起因和影响,同时重点要从不同的人物表现细致分析事件背后的意义,对此可以从细节上入手。

三、比较式阅读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所谓的比较式阅读,即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文章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的阅读模式。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阅读文学名著时,我们也可以采用比较式阅读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促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进而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思辨能力。

四、片段式阅读

文学名著之所以令学生望而生畏,主要是因为篇幅太长,加上不少学生内心浮躁,阅读文学名著没有持久的耐力。学生第一次文学阅读名著大多草草收场,很难有很深刻的印象,因此二次阅读可以采用片段式阅读,将名著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使学生对名著有较深刻的理解,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片段式阅读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教法上采取上课文的方式共同赏析名著经典片段的阅读模式。片段式阅读是一种开放式阅读,交流式阅读,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要多安排这种阅读方式,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由片段映射到整个事件或更多的故事情节,把片段作为掌握巩固名著的纽带,同时也要把片段放在大的背景下去理解,从而将片段理解得深刻透彻。

五、探究式阅读

第4篇:名著阅读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

但事实上,一方面,不少教师看不到名著阅读的长期效应,对学生的名著阅读不闻不问,应付形式;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面窄,所读课外书籍多是一些言情、武侠、校园文学之类。形成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少、质量低的局面。

加强学生的名著阅读,努力提高阅读质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阅读数量可观的课外书籍,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向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推荐课外读物,供学生进行选择,在推荐时要遵循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书中精彩篇目的推荐或生动有趣的内容的介绍,或通过讲述书刊中的片断,使他们产生迫切的阅读欲望。在推荐内容、方式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在学习教材中节选的一些名家名篇时,可以借此向学生介绍原著、作者的作品集或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在学习《香菱学诗》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介绍《红楼梦》,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时介绍《朝花夕拾》,学习《小橘灯》时介绍冰心的《繁星》《春水》等等,这样,通过节选的学习和老师的介绍,学生就会有阅读的欲望,趁热打铁去读作品。

1.2针对学生喜欢看电视剧这一“文化快餐”特点,可以结合电视中播放的根据名著改编的连续剧,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来看电视剧改编之得失。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都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这种做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1.3介绍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刊物和时文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如《中国青年》、《读者》等;以及一些现当代文学名篇和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2 帮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监督阅读进展

由于学生的阅读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现状及学习需求,可结合我们潍坊的“朝阳读书计划”和“中小学生主题阅读”的实施,帮学生制定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语文教师应把课外阅读纳入长期计划和常规教学计划中。

在每学期初与学生统览新教材后,针对本学期的教材内容,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依据,师生共同商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规定阅读书目的范围和数量。包括一个学期的阅读数量和篇目的预设,每天定时定量的阅读数目,实际每天完成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课外阅读档案,包括阅读的具体的起止时间,阅读的篇目,阅读的字数,阅读过程中的点滴发现、感受、评价、困惑等等。这样看看他们的档案和计划就可以掌握他们的阅读进度及阅读内容了,便于督促。

3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的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课堂阅读教学是打开课外有效阅读之门的钥匙,良好的读书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掌握,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巩固熟练的。

向学生介绍一些正确的读书方法,如对所读内容及时进行圈点勾画,可以抄名言、写摘要、列提纲、制卡片等,理解所读的内容,领悟其中道理,学习体味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语言风格;指导学生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等阅读习惯。并且让他们借鉴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如司马光、朱熹、鲁迅、老舍等人的读书方法,找到自己喜爱的方法,边阅读边思考,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促进他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同时,指导他们学会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扩展视野。

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多种阅读方法后,在阅读中才会根据名著的特点和自己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方法,阅读才会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改变学生在阅读中常有的无所事事、收效低微的情况。

4 为学生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培养阅读习惯

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来监控,是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维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方法。

应该说,在诸多评价机制中,考试的影响力对学生阅读名著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幸运地是,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中考试题对课外阅读起了良好地导向作用,翻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名著阅读题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既有对情节、人物熟悉程度的考查,也有对精彩片段的阅读赏析,还有对名著的感悟、鉴赏能力的考查。这些无疑会激发学生阅读动力、培养阅读习惯。

也可以采取活动评价,即在阅读后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机会,让他们将阅读过程中的获得的种种感受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并从中获得更多启发和方法,拓展思维空问。

第5篇:名著阅读范文

一、让名著导读、影视作品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人心浮躁,大多数的高中生都普遍反映:“我们喜欢经典,但不爱经典。”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想,只有激发了他们阅读的热情,才能使阅读自然而愉快。

每每介绍一部名著,我都会先上一课时的名著导读,导读内容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如讲到《欧也妮·葛朗台》这部世界经典小说,我就会讲到《巨匠的手杖》。他本来是学法律的,可大学毕业后,偏偏想当作家,全然不听父亲让他当律师的忠告,将父子关系搞得十分紧张。不久,他的父亲便拒绝向他提供任何的生活费用,他写的玩意儿又不断地被退回来,他开始陷入困境,开始负债累累。最困难的时候只能喝白开水充饥。但是他很乐观,每当就餐,便在餐桌上画上香肠、火腿、奶酪等等,然后在想象的欢乐中狼吞虎咽。正是这段最失意的日子里,巴尔扎克破费了700法朗,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的手杖,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正是这句无所畏惧的话、一往无前的名言,帮他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直至他成功。

事实证明,这样的背景介绍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斗志。

接着本人选择了一些蕴含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影视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这是有唐国强、鲍国安等主演的84集影视作品。该片气势磅礴,真实再现三国时期战事连绵、哀鸿遍野的战争场面及人才辈出、各领的英雄时代。我特地选了几个经典的场面,比如“三英战吕布”“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等等,同学们热情澎湃,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期待上这样的课。于是我适时地点拨他们,主动去看作品《三国演义》,边看连续剧边读名著,边读边看,每天花半个小时读个三四回,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让相关评论导航阅读方向

每次推荐一本好书的时候,我总是会提前把与作品相关的评论印发给大家,如,当讲到高中语文第四册里的《林黛玉进贾府》。我就印发了《名作欣赏》的哈斯宝的《〈林黛玉进贾府〉的笔墨技巧》、张超《浓妆淡抹总相宜——王熙凤,林黛玉肖像描写比较读》。让大家对工笔雕琢、虚笔写意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再经过反反复复地诵读课文,了解肖像描写是文学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名著的修养水平。

在学生对肖像描写有个大致的认识后,我便指导他们把作品中的王熙凤、林黛玉出场时自以为精彩的片段描写摘抄下来,很多学生都做了这样的笔记: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稍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凤

同时倡议他们,青少年读名著,应当首先采用精读的方法,以熟读、细读、精读作为基础,过滤掉无关的信息,达到心领神会、透彻理解的读书效果。精读就是要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读书时采用圈点评注的形式,把重点内容画点、难点画圈、对学习目标有指导意义的句子给予简单评价,对不懂的词、不认识的字加以注释。

三、让知识竞赛保持阅读的持久性

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为了保证他们的阅读量,为了使他们“温故而知新”,我每到一定阶段,都会做一个专题知识竞赛。如,高一上学期我就举行了一次《水浒传》专题知识竞赛。设了三个项目,分别是必答题、抢答题、表演题。把班级分成四个小组,给获胜的小组以适当的奖励。

学生反应热烈,特别是抽签决定的表演题,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花和尚打闹野猪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杨志卖刀……把这次活动掀上了一个。他们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教室里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读名著,我不仅要求学生要有精读的好习惯,还要有反复阅读的好习惯。举办此类活动的意义就是要使他们坚持反复阅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面对收获,体验成功,可能是他们这次活动最大的感受。这样一来,名著阅读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讲,已经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不断成功、不断愉悦的体验。

四、让读书征文比赛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

读与写,灵犀互启,密切相关。实实在在地、意荡神驰地读一些名著,可以使中学生拓展胸襟、开阔眼界。审美眼界宽了,自然会带动写作实践,把文章写得更有内涵,更有底蕴。能写文章,会写文章才是我们阅读的最终目的。

每到暑假,我会推荐学生读上两三部名著。开学不久学校举办了“假期读好书”的征文比赛,我们班学生佳作层出不穷。有《当贝多芬走进我的生活》《缺陷创造精英》《拓展生命的宽度》……

有学生这样写道:面对梦想道路上的艰难困苦,巴尔扎克的执著是把利刃,它会帮助一个人劈开艰难,穿越困境,抵达铺满鲜花的梦想……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若没有进行大量的名著阅读,就不可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第6篇:名著阅读范文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名著,也都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著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同学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呢?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二、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人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泼辣的特点。

四、积累名言警句

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著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五、写读后感巩固

这里的读后感有两个含义:一是读完名著后,自己写出读后感:二是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如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自己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读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品读名著的方法当然不止这些,同学们也可以从阅读实践中自己摸索总结出经验。希望大家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名著里汲取更多的养料。

六、多进行读书交流

定期(半月或一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的感受。同时,要倡导一种新理念:师生同读,父母子女同读。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同读一本书,所获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让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交流读书感受,益处多多: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距离:能促进学生心灵和人格的正常培养;更能提高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能力。

第7篇:名著阅读范文

以编者意见为索引。为了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教材编者精心撰写了要言不烦的提示意见。这些意见概括了名著的轮廓内容、主要成就、情感倾向、手法特点等。针对某个“精彩片段”的具体内容,有的附带“阅读建议”与“点评”,有的编排了一段醒目的总结性话语。所有这些,都可看作是阅读整本书或节选内容的向导。可以说,如果把编者意见撇在一边置之不理,一切全凭感觉走,要么走弯路,要么瞎胡碰。同时,编者意见仅为“索引”,决不能条分缕析编者意见取代名著阅读。至于教材中另行提供的有关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其他信息,只作阅读参考,不可喧宾夺主。执教中,只要引导学生理清编者意见的要点,阅读实践就好具体把握了。

以精彩片段为例子。精彩片段是从整本书中节选的。课堂上阅读精彩片段是为课外读整本书打基础、作准备的。因而,执教精彩片段就不能像讲读课文那样。如果离开了“读整本书”的教学目标,把精彩片段类同讲读课文去处理,就与教材编者意图相去甚远,也同课程改革精神格格不入,教学过程也就严重“错位”了。把精彩片段当成阅读整本书的例子,从文本特征出发,让学生在掌握读整本书的方法,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课外坚持广泛阅读,才是课堂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教学追求所在。

以阅读策略为重点。就整个阅读教学乃至所有学科的教学而言,有关方法的传授是最重要的。名著的主要阅读策略,有时在编者意见中已有粗线条式的勾勒,执教者的注意力则应集中于引导学生着力实践、主动实践方面。就整个名著阅读过程而言,有共性的阅读策略,也需要就“这一本”坚持实践、反复揣摩,以求在运用自如中达到融会贯通。

以探究思考为切入。要让学生在阅读名著的精彩片段中取得成效,不妨就以探究思考为切入。教材编者精心设计了指向集中、言简意赅的探究思考项目,而且颇有启迪性,又具有发散性。有的还由精彩片段涉及“整本书”,并且要求学生在归纳思考收获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展开交流讨论,为的是把探究思考引向深入。不难看出,教材编者对阅读名著的推崇意向是探究思考。从教学实践看,不少执教者正是引导学生从探究项目入手,在阅读精彩片段中完成思考探究,并将主要收获推而广之到整本书的阅读实践中去,从而不断进入新的“阅读天地”。

以体验感悟为途径。阅读活动是个性化行为,阅读过程是一个“内化”过程,其中体验感悟必不可少。体验感悟是成功阅读的必由之路。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着眼点:引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学会读整本书的方法,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培养读整本书的习惯。不难看出,无论是兴趣、方法,还是能力、习惯,哪一样都少不了体验感悟。唯有体验感悟,才能滋养兴趣、习养方法、涵养能力、修养习惯,进而不断提升语文整体素养。因此,引导阅读名著,就是要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体验方法、点拨感悟思路。

以培植素养为归宿。从根本上讲,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养。语文素养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只有把各类优秀文化要素积淀于心,才能自觉化为生活规范与生命态度,达到“学语文”与“学做人”和谐同步长进。通过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就能不断扩大文化视野,这样既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又尊重多元文化内涵,既吸收历史文化精髓,又关注当代文化潮流,在积淀人类文化中,全面培植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把培植素养作为执教策略的归宿是恰如其分的。从实践操作层面看,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为的就是去读整本书。那种放弃读整本书,仅仅要求学生记住名著的名称、作者、主人公等几个名词,用以应付检测填空,完全立足于应试获得分数的做法,实在是不足取的。

第8篇:名著阅读范文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身于名著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1. 以“听”导读。结合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笔者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名著故事片断,在课余或课堂上讲。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便戛然而止,引发学生产生想迫切看看这本书的愿望。

2. 以“说”导读。许多名著都是故事性很强的作品,特别是中国的一些古典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每一个章节的故事既相互联系,又是可以独立成篇的。所以在阅读这些作品后,先在四人小组内每人说一个不同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荐一名选手参加全班的故事大赛。我曾经组织过两次故事会活动:大话西游故事(读《西游记》)、梁山泊英雄故事(读《水浒传》)。生动有趣的故事会,激起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以“看”导读。利用班会时间观看相关影碟,如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现代名著《骆驼祥子》,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待学生看过部分或全部影片后,引导学生读书上的文字,同时比较二者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体会到影视片虽然能带来艺术的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而读小说所获得的是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和不可磨灭的感情,这些却是持久的。从而使他们喜欢读书,并能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读书。当然教师也可以先让学生读名著,再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用来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在画面与文字的结合中,让阅读教学进行地轻松而又深入。

4. 以“演”导读。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皇帝的新装》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短剧,利用活动课在班内表演。表演的同学固然要精读原作,看完表演的同学也加深了对名著的认识。

5. 以“写”导读。教师结合学生阅读材料,布置写作话题。如“鲁滨逊的孤岛生活给我的启示”,“我从香菱学诗中感悟到……”,“假如我是杨智”等等。为了写好习作,学生必然要去认真阅读原著。

6. 以“赛”导读。开展名著知识竞赛。内容是与名著有关的人物及情节、典故、歇后语等。如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孙悟空借火扇——一物降一物。这些趣味的的活动触发了许多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古人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对习惯于阅读漫画等“文化快餐”的学生来说,较长篇幅的作品使他们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1. 浏览。即拿到一本书后,先大略地翻一遍。比如先看下书的序、跋、目录、图表、照片等,以求对全书有一个初步印象,把握全书的梗概,又可确定精读、略读的内容。浏览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扫描式”,即一目十行地读,迅速了解全书的内容;二是“跳跃式”,即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引文、图表、推理过程等整页地翻过去,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重点掌握各个段落观点。

2. 精读。对于重点的自己喜欢的文章,要逐字逐句研读,掌握要点,吸取精华,要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以求对内容的透彻理解与把握。

3. 略读。对于有些名著大略地读下,了解大意即可,略读对增大阅读量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曾说:“如果只注重精读,忽略略读,功夫只作了一半。”

三、品尝阅读成功的喜悦

1. 养成了经常阅读名著的好习惯。许多学生由原来的不喜欢阅读名著到喜欢,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为学生今后的终成阅读打下了基础。

第9篇:名著阅读范文

关键词:教学设计 复习策略

一.《<家>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简要了解巴金的生平和创作情况;2、概括《家》的主要内容(重点);3、通过重要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透过人物把握作品主题。

学习重难点:1、通过重要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透过人物把握作品主题;2、明晰解题思路,建立答题模式。

学习流程:

课堂导入

巴金是一位充满恻隐之心的人,他的作品是强有力的,同时又是多情感的,的确,巴金在他的每部作品里都清清楚楚地将自己表现出来,在他最美丽的小说中,或者最动人的叙述里,我们听到他个人的充满正义和解放人类的呼声。用他小说中所选的人物,来表达他个人的理想和热情,痛苦和希望,爱情和憎恨。(法・明兴礼《服务人生的艺术》)

①考纲解读

名著名篇阅读(B)

要求了解有关名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主要内容包括:作品的情节,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环境,作品的主题等。

考纲原话:⑴名著名篇阅读层级为B;⑵要求了解有关名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细致解读:

【主要内容】⑴作品的情节; ⑵作品的人物形象;⑶作品的环境;⑷作品的主题。

【艺术特色】⑴热烈浓郁的抒情气氛;⑵善于挖掘人物心灵的丰富内涵,展示细腻复杂的心理活动;⑶情节结构庞大严密、跌宕有致;⑷语言精练生动,流利畅达,总带着一股激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走近作者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被誉为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先后创作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 (《火》)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

概括故事梗概(200字左右)

提示:时间(背景)、地点、主要人物、跟主要人物有关的主要经历、主要人物结局。

明确:故事发生在以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分析巴金的代表作《家》中的觉慧形象

明确:(一)反对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⒈新旧军阀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攻击旧制度旧思想;⒉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撰写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成立学生联合会;⒊反抗祖父;支持觉民逃婚;向鸣凤示爱……

(二)反对封建迷信。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

(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①向鸣凤示爱;②反抗祖父;③同情下层人,主张人格平等; ④反对大哥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哲学,鄙视克安、克定荒的生活,追求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大胆。他大胆地跟鸣凤示爱,希望可以选择自己爱的人;帮助觉民逃婚……

(五)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

例: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太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

一句话概括觉慧的形象:觉慧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形象。

觉慧形象总结:

(一)觉慧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形象。(一句话)

⑴反对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攻击旧制度旧思想;反抗祖父;⑵反对封建迷信: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⑶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向鸣凤示爱;反对大哥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哲学,鄙视克安、克定荒的生活,追求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4)大胆而幼稚:大胆向婢女鸣凤表示纯洁的爱情,但又经常处于矛盾之中,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具体分析)

(二)觉慧是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象征着新思想必然取代旧思想。(形象意义)

规律总结:(一)解题思路:1.结合时代背景(环境)2.紧扣小说具体情节和人物生活经历(情节)3.借助其他人物(侧面衬托或对比)(人物);(二)答题模式:(1)归纳人物的类型(身份)如:知识青年、英雄形象、妇女形象、小市民、官员形象、工人形象、贵族少爷形象……;(2)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注意:一般使用形容词)如:温柔、善良、稳重、幼稚、叛逆、逆来顺受、勇于抗争、多愁善感、纯朴、豪爽、乐观开朗、敏感、懦弱、坚强、吝啬……;(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重点情节和经历);(4)形象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即:人物性格+身份+简析

实战演练

运用规律分析《家》中的具有代表性的高老太爷形象。

明确:(一)高老太爷是一个专横、冷酷、衰老和腐朽而又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一句话)(1)他是封建制度的代表。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2)他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3)但他也有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他病重时意识到儿子和陈姨太暗藏奸心,让觉慧找回离家的觉民,答应不再提觉民的婚事。(具体分析)

(二)他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形象意义)

二.高考名著复习策略

1.还原文本重原著,夯实好基础。

阅读“原著”是基础,一切阅读和训练都要建立在“原著”的基础上,理清原著的来龙去脉,包括作者生平,创作成就,人物性格命运评析,把握好原著的时代背景、内容、艺术特色和成就等方面的问题,是做好名著阅读题的关键。如果原著内容把握得好,归纳、识记其内容也得心应手,可以避免死记硬背。尤其是在二轮复习中,它能有效地增强考生对名著整体内容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