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师个人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教师 专业化 内涵 意义 途径策略
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走高起点的专业化发展道路,来适应以“新课改”为标志的现代教育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对教育的重视放到了国家发展的高度,甚至国家安全的高度。教育的发展靠专业化的教师,然而教师的“非专业化”极大地制约了教育的快速发展。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的“非专业化”,表现在理论上,是至今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实践上,语文教师的工作仍然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通过反复操练,让学生习得一些解题技巧这样机械简单的层面上。根本不能让学生高效的学习,更不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了。这与新时代下“新课改”的要求差距实在太远了。这样的语文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还没有走上专业化的道路。21世纪的语文教师应该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而且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面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专业化发展的人;使得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和尊严”,使得教育获得飞跃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了解专业化的重大意义、内涵和途径策略。
一、语文教师的专业性
语文教师的专业性,是指语文教师在社会分工中逐步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有其自身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有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水准等保障机制,并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它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语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或水平,如学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要求、社会地位等。达到了一定的语文教师职业水准的人才能从事语文教师这一职业。像医生、律师、建筑工程师一样,成为其他职业劳动者所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
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是指语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可见“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以达到或超过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师专业性要求的发展完善过程,是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
语文教师要成为一名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又是一个“动态”的境界,是“与时俱进”的。要求语文教师的信念、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和教育教学行为,时刻需要不断调整创新、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与考验。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情况并知道促进自己专业发展途径策略。
三、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个人要在自己的职业上有精彩的表现,取得一定的成就,必须依赖较强的内部动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一个选择了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在自己的事业上有精彩的表现,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一辈子所从事的工作都不热爱,要想有所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其次是必须热爱学生,教师的工作对象不是死的机器,想怎样操控就怎样操控,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天真活泼的不成熟的人,人是有情感的,对教师的工作是有正效应或负效应的,因此,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跟他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学生才会支持你的工作,你才能做到新课程所倡导的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呵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再次,语文教师还要正确认识专业的价值和意义,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要把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语文教师在忠于自己职业操守的同时,还要懂得创造并享受自己的职业生活。有了爱、有了责任、有了享受,才会描绘出美好的语文教育生活蓝图,从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
四、语文教师专业化的主要途径策略
(一)制定自我语文教育生涯发展规划
语文教师应制定自我职业生涯专业化发展规划,对影响自己专业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扬长避短,使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更为顺畅,更好更快地走上专业化成熟的道路。
(二)在学习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中获得专业发展
理论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多学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用以指导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实践。对自己专业化发展要有一种自觉状态,并根据新时代的要求,调整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行为方式和发展规划,努力达到理想的专业化发展境界。
(三)在积极参加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各种培训中获得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校本培训是以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为导向,以语文教师的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为培训内容,以语文教师自觉参与、主动发展为原动力,以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最终目标。校本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培训应让语文教师养成一种持续学习的习惯,成为自己专业化发展的主人。
(四)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中获得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深度参与教研活动是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其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研究中,语文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更好理解和改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研活动主要以校本教研为主。校本教研必须与学校语文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分析语文教师群体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寻语文教学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破解语文教育专业化发展过程的难题。
(五)在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中获得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申报的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能高效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课题研究往往是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的突出的重大难题而进行的,当然也是语文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中的拦路虎。课题研究学校往往要组织大量的人力财力,历时几年对阻碍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求突破。语文教师参与研究,对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升语文教师综合素质,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少语文教师对课程研究心存畏难情绪,往往以各种理由推脱不参加,或虽然参与却不积极,这极大地影响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基地,要以课题研究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心,以系列化研究为主要形式,把科研贯穿于“新课改”的全过程,要求教师参与立项专题研究,每学期开展一次课题研究交流会,以科研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在参与“新课改”校本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主张,课程发展就是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要求教师从被动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参与课程研制者的角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专业化成长舞台。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语文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丰富专业知识;通过课程的改编整合,通过把教育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炼升华为有价值的课题,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交流、专家指导等方式提高教研能力。教师由课程“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研究者”,语文教师的自信心得到极大增强,职业理想得到升华。
(七)在语文教学实践的反思中实现专业发展
所谓反思,是学习者在问题情境中对自己所有知识、行为、观念等进行评价,针对反思中的成功与不足,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稳定知识的显性化。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日臻完美。如果语文教师不去挖掘和使用教学反思的判断、反省与批判,那么教龄再长,教学经历再丰富,也不一定与教师个人的独特经验成正比。如果语文教师不进行反思,那么这些经历将一直是朦朦胧胧的,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断地经历着,又不断地忘却,致使教师的经验系统中缺乏由自己反思所形成的、属于自己个人的独特经验,从而使得那些具有极大潜在意义的经历失去了应有意义。可见,教学反思可以帮助语文教师把他的经历升华为真正的、富于个人特色的经验,并且不断使自己的经验体系得到拓展。因此,“真正的专业成长之路是自我成长。”依靠教学反思作为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现代教育的迫切需要,是一项面向未来、社会效益显著的工程。我们一定要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甚至国家安全的高度去看待教育、看待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从国家的整体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高度去落实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积极采取有效的途径和策略,大力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广大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走专业化发展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专业化发展之路,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中韬主编. 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 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德伟,孔锴主编. 当代教育新理念. 北京出版社 2005.
关键词:农村初中 语文教学 现状 改革出路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对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所存在的矛盾进一步得到缓解,对于促进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农村学生语文基本素质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总体上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相比于城市初中生语文教育水平来看,还存在着许多差距,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改革的普及与推进,不符合当前语文教育需求。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 初中语文教学观念滞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强调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应掌握的一门工具。语文学好了,就掌握了打开文化科学知识宝藏的钥匙。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局限在识字、阅读、理解层面上,而没有把重点放在学生智力的开发、想象力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上。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师中,中文专业本科
毕业的教师很少,许多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走上讲台,从事语文教学。目前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教学生识字、解词、语法修辞、总结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而不注意探究课文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人文素养。这样的语文教学不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熏陶学生的情操。
2.师资力量不充足
虽然,我国一直大力提纲到西部贫困地区支教,这一举措对我国贫困地区,尤其是西部偏远山区的师资力量有所缓和,但是总体看来,其发挥的效应远远不能解决当前农村中学多存在的师资矛盾。而相当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许多支教的农村语文教师专业水平不足,师资力量欠缺,而另外一方面师资人才的流失也是一大矛盾,许多城市单位高薪聘请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初中语文教师,使得许多本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流失,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师资力量不充足。
3.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不高
语文素养一词的正式提出主要是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所提出来的。概括的讲它主要是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与新课程教学理念所提出,符合当前教学形式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是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即写作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等等,这些都是除语文课本知识需要具备的能力。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教学层面往往提留在课本教学知识上,教学内容和策略往往局限于书本,局限与背诵、熟记等。
4.教师对素质教育改革并不了解
虽然我国整体上素质教育改革已趋于成熟,得当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与实施。但是相对于较为落后的农村初中来讲,其普及力度和普及面都还不够。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仍然沿用老套的教学思路去开展教学教学活动。新思维、新理念都很难渗透到教学中。这致使我国农村素质教学改革步伐很难跟进,形成了恶性弊端。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进措施
要推进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整体步伐,提高我国中学生的整体教育水平,就必须立足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进一步推进改革措施,以提高我国农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增强我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发展水平,以适应新时期时代的发展。
1.加强初中教育资源的整合,充实初中语文教学师资力量
在初中校舍调整布局的过程中,要整合语文教师资源,尽量将中文专业毕业的教师回归到语文教学中来,充实初中语文教学的师资力量,加强语文教研室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研活动,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教研水平和业务水平。
2.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
依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现有的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理念和业务能力的培训,使语文教学回归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轨道上来。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学观念陈旧,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的教师过少的现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加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3.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给予学生给多自主性的空间,使其在教学中能得以施展自身的才华,是当前农村语文教学中应当解决的问题。初中生正处理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引导学生正确学习习惯十分必要,同时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个人喜欢,进行个性化的针对培养,多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渐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思维,通过一系列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良好的体验,逐渐培养他们语文运用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整体语文学习素养。
4.开展读书活动,不断充实初中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新课程改革之后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改进的建议。一方面有助于初中语文教师深入理解语文教材,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另一方面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有积极的意义。
1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1初中语文教师缺乏必要的经验储备
伴随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其相关的初中语文教师培训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培训效果却不容乐观,在进行语文教学实施中,教师往往是不能灵活的处理语文教材,致使语文教材没有成为语文教师的应有资源而成了束缚。其次,教师缺乏语文课堂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初中语文的教学是立足于语文,但是绝不止于语文,其中有走进生活的尝试和跨学科的尝试,给我们的语文教师提出挑战,要求他们要拥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和科学、人文知识,才能游刃有余的由于初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大都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导致教师们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经验的缺乏,教师本身没有一桶水,就很难倒给学生一碗水,结果经常出现的现象诸如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搜集资料,学到某一单元了,一布置下任务,导致学生茫然无措,效果不佳。
1.2教学规模与学生需求矛盾
我们在语教学实践中,所预测到的客观因素诸如经济条件限制,安全因素考虑,活动场地限制,学习资料有限等其实不是个案,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每个学校也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作用,积极改进,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还发现还有一些短时期内很难解决的教育体制性原因,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转变的,也许需要长期的发展才能逐步改观,在语文教学中,课堂上做到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是很难实现的,这也表现在给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和后期评价的时候,就不可能给每位学生与适当和有效的关注,那么这将会影响很多表现不是那么突出的一些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打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后,呈现的结果就是语文教师是一过式讲解,走马观花,而有些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再积极,不在高涨,显然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很难理想。因此,学校的办学规模与学生需求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也是制约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3语文课程的难度陡增
我国现行语文学科教材体系中,小学到初中的知识容量跨度比较大,衔接不是水到渠成而是有些突兀。小学阶段以语文和数学教学为主,而其它科目几乎不做要求的,其他科目统称小科,从不考试。当学生上了初中,生物,物理,历史,地理,化学等科目不仅新增而且要考试,初中阶段短时间内新增加了如此多的课程,在这种知识由小学到初中突然难度陡增的情况之下,学生一下很难适应,原本应该是生机勃勃,活力四射,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学习,在其它科目的重压之下,几乎没有自由生存的空间。语文老师煞费苦心,只是学有余力的学生或许可以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而学习压力大的学生也只能是疲于应付了。兴趣消失已尽。
2 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的方法
2.1教师之间协作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就是要求,充分发挥语文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的作用。使教师逐步养成学习与思考的习惯,增强语文教学研究的意识,以不同的视野来反思,分析问题和解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培训内容融为一体。教师的集体备课是促进语文教师的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不同教学特点的教师,通过交流,学习,在提供教学资料,教学教法,教学计划与策略等方面进行互通有无,这样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资源的共享,有利于集中集体智慧,语文教师共同研究教材,教学教法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最终提出各自的最优解决方案,实现语文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知识内容的更新与充实。语文课堂学习的内容是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教法也是灵活的,实践中,语文教师都认识到于集体备课的方式中探讨教法,解决问题是有效的途径。所以,要完善语文集体教研体系,使语文集体备课成为校本教研的一个常规化内容,使语文集体备课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园地与沃土。
2.2更新语文教师的教材观
语文新课程教材的实施需要语文新课程观念的指导,离开语文新课程理念,语文课堂犹如空心菜,毫无内容。新的语文教材观要求语文教材要具有时代教育的导向性,要立足于生活的前沿,把最新的语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不仅要立足与语文教材,而且更要把教材延伸到课外,到社会生活,在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积极的探索开发语文教材的途径。语文教材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但其实,实实在在地生活世界才是学生的教材。语文教材也只是一扇沟通课内与课外联系的桥梁而已。因此,语文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大胆地延伸。把知识分类组合。经过对语文教材深入细致地研究和课堂的实际实施,运用不同的教研方法,去处理不同类型的教材,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是即学习了语文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2.3更新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正视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性作用
学生的学习观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观的问题,实践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观,主要在于转变学生的语文作业观,在语文学习中,通常很多学生的观念里,作业就是做练习题,抄写,背诵等。很少有学生把看课外书、观察生活等作业作为必须做的作业来完成的,而语文学习的作业基本上都是比较灵活的,有查资料,有要求体验的等比较灵活的作业,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转变语文作业的作业观。实践证明可以分三步走:(1)语文教师要注重分析,晓之以理,教育引导学生克服轻视语文作业的错误思想,和错误做法。(2)语文教师要把语文课外作业作为一项常规作业来布置,不仅要求学生完成其数量,还要检查学生完成的质量。(3)是要做出及时的评价,尽可能的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使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学习语文。其实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最重要的参与者,只有学生积极思索,勤于动手、善于探究和总结,才能真正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获取基本的基础的语文知识,从而达到语文新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一.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现状,我们以毕业于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工作不满5年的年轻教师为调查人群进行抽样,其中调查问卷发出100份,回收83份,有效问卷72份。具体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存在很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第一,语文教师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掌握和知识运用的现实不容乐观。在所列举的题目中关于字形、成语、语法的错误率各占到33%、61%和63.9%,当语文教师的陈述性知识就“先天不足”,那么我们还怎敢期望他们教出优秀的学生呢?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现在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所造成的弊端:为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而突击,最终导致专业课不扎实,甚至空空如也。
第二,语文教师虽然在这次调查中自然社科知识正确率最高,但是在答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写错别字的现象,这还是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表现。另外,这类知识所出题目不多且较为常见,例如“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分别是欧・亨利、()和()”,所以笔者以为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知识之外的知识的熟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语文教师不能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之内画地为牢,以为就业就是进了“保险箱”,而应该涉足学科之外,同时博览群书,以便带领学生翱翔于智慧的天空,驰骋于思维的草原,漫游于知识的海洋。
第三,语文教师在对课程知识的把握上,语文课程知识略逊于一般课程知识,但是二者的掌握都处于中低水平。例如,对题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和()的统一”的作答,答案五花八门:有“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等,这个作为师范生应该耳熟能详的题目,居然还有41.6%的错误率,让人触目惊心。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是尚未形成一个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理论来有效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良好氛围,在理论与实践的转换上,有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2]
第四,语文教师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基本处于中等水平上下,题目中有具体例子的答得较好,纯理论性的知识掌握得就不尽如人意了。如“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是()”,有将近17%的教师选择了“环境”,有将近17%的教师选择了“教育”,虽然比重不是很大,但是这也说明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内化于心与所教学科融合,有效指导教学。在学校教育时,开设的教育学类和心理学类的课程,大多是“一锅煮”、“一遍过”。除了有特殊的兴趣之外,没有同学愿意在这些知识上下功夫。入职后的教育又大多是为了培训而培训的,实效性不强,收效甚微。有研究表明,在初任期,由于理想中的教学与现实中的教学产生巨大反差,入职教师经历着强烈的“现实冲击”,如果这一时期能够顺利度过,则对今后专业发展十分有利,否则将对教师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甚至导致离职。[3]
从调查来看,语文教师知识现状并不理想,且更新意识淡薄,教师知识的缺失会制约课程改革、学生发展、教学过程等各方面的进展。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及时更新知识、加强知识的学习,应该是语文教学改革和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当下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建构策略
正是因为常有活水的注入,池塘才得以“清如许”,人读书也是一样,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才能达到新的境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如此看来,教师及时更新补充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基础知识
无论语文教师通过什么方式组织教学,都离不开基础知识这一媒介。当今社会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视野开阔、有很强的求知和探索欲望。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就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也就很难满足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正如在调查问卷中显示的那样,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有关字词、字音、语法的知识,要经常查阅有关工具书更新和纠正以往错误的读音和形体,要熟谙语法学中层次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在学生做题出错时给予有效地讲解和指导。此外,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传递速度和传播广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强,语文教师要想把握时代的动态、学生的思维,有必要关注一下网络上流行的词语和释义,并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健康成长。语文教师还要积累文学、文艺学、历史学等的有关知识,在必要的时候作为辅助信息展开教学和丰富学生的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语文教师更要关注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课程教学论、语文课堂教学技能等有关书籍和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的前沿动态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借鉴和吸收优秀理论成果,更新自身陈旧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争取创新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二)更新教师的实施策略知识
教师更新这类知识,有利于自觉生成针对于具体学科的程序性知识指导教学。只有语文教师学好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才能用专业的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单元的教学是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4]一些知识渊博的大学者到中学去讲课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原因就是不了解学生的知识接受水平,不了解学生易于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大纲有深入的研究,对教学内容有独到的见解,还要对学生的各个方面有充分的了解,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自行组织、整合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因此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不是“假、大、空”地、毫无意味地灌输,而是具有高度指导意义的,语文教师要多联系具体的教学实践,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应用其中。例如,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论”向我们展示了每一阶段的儿童的智力发展程度,这就为有效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小学的语文教师要多注重以具体的、形象的教具来辅助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施以适当的人文关怀,高中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开掘,广泛迁移,从而理解更深刻的社会及写作根源。
(三)更新教师的教育情景知识
因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学生,所以这就导致了在真正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与理论知识相比,这种知识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凭借自己的经验、智慧、顿悟、幽默借题发挥,从而化解那些与教学过程或者学校环境无关的情况所做出的自觉反应。叶圣陶先生奖给学生四块糖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教师的宽容和机智可以挽救一个孩子的善良内心。再如,一名教师询问同学们读过了《春晓》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有的同学问:“老师,诗人都睡觉了,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我觉得这里写错了。”老师愤怒地说:“孟浩然是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他的《春晓》流传至今,哪里会有写错之理!坐下!”[5]这位教师勃然大怒的反应明显是缺乏教学经验的表征,他无法在短时间内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正表现出了他处理不了突发状况的窘相。并且这种做法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挫伤,可谓“伤人伤己”,必不可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变化也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更新的过程,可以用同化与顺应来解释。同化是指把新信息吸收到个人已有知识系统中,顺应是指当新信息不能被个人已有知识系统所接受时产生的结构重组。[6]当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教育情景知识足够有效、合理时,教师会改变旧的认知结构,将新的知识注入其中,以达到知识的更新,并丰富教师的情感体验。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更新和发现恰当的、对学生有利的实践性知识,让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语文教师要在实践中批判性地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仔细观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教育行动研究;为了促使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语文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灵感、教学智慧、教学案例,并做好记录,以便在日后翻阅时,推陈出新;经常与同事交流,不断修正自己对于语文教育的内隐认知,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到常教常新,以教促新。
(四)更新教师的自我反思知识
笔者以为除了以上三类知识之外,教师的自我反思知识是一种高级隐性知识,它贯穿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当中,是更新知识的支撑,同时也是自我监督、自我调节,使教师自我素质不断提高,知识能力不断加强的保障。
山东省“十五”软科学规划项目“校本课程开发与区域教育现代化”课题组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由此看来,教师不仅要反思“如何教学”的问题,还要反思如何“如何学习”的问题,此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涉及学生素养的提高,一个涉及到教师素养的提高,但是二者都是由教师的反思指导行动来完成的。首先,语文教师要反思学生。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处于什么阶段、学生的个性特点适于用何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如何、课堂内如何与课堂外衔接等问题的思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程计划,并反复推敲,才能真正将自身的角色转变到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上来。其次,教师要反思自己。教师要自我监督,及时提醒自己补充新知。在阅读有关书籍的时候,要时刻进行反思,看能否将书中所讲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来,怎样合理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这样逐渐养成读书反思的好习惯,并建立起自己特有的读书反思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课堂细节,教学后也要善于获得反馈意见,从而明确自己专业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解决方式是什么、这种方式是否科学等等。
总之,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更新,是一个永远也讨论不完的话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发展,教师和学生也在发展,在发展中总结和积极探讨,在总结和探讨中积极发展,应该是语文教师所做的工作。语文教师应该以其特有的职业敏感度走在学生的前面,斩获新知,除旧布新,从而带给学生新鲜、活泼的课堂环境,新奇、愉悦的审美体验,创造师生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
注释:
[1]阳利平.传承与嬗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2.
[2]马笑霞.现代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J].中学语文教学,2003,(11).
[3]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03.
[4]Shulman Lee.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1):1-22.
[5]雷铃.名师教学机智例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
一、课程设计应是专业化和个性发展的融合
研修培训面对着个性鲜明的教师,所以,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对学员进行需求分析。如果缺乏对教师语文专业作针对性分析,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就缺乏实用性和全面性。就如有的语文研修课程设计,以专家讲座为主要板块,把宏观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作为研修课程核心,不顾“语文”的特性,内容空洞而枯燥;有的虽以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和反思培训开展研修,但如“蜻蜓点水”,研修形式呆板,不顾学员的个性,理论和实践成了“两张皮”,学员在研修培训时叫苦连天。
此处的“专业化”,指“语文”的“专业化”,其实质是紧扣语文学科特点,全面提升语文教师读、写、听、说、用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收集和筛选信息能力。作为母语教学,语文专业化应是研修课程设计的主线。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准确定位语文专业内涵,体现对语文专业化内涵的理解,把一线名师和一线教师对接,如设置课程模块有:“语文教育史漫谈”“名师心路历程”“教材研究探寻”“语文小专题研究路径”等等,充分利用语文专业研究最新前沿信息,用身边语文名师较高的哲学境界、广阔的视野,促进教师思考和感悟。笔者在具体的培训中,通过语文名师进课堂,在具体课例中感受名师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如设计课程“语文教学个性化研究”“写作教学本位回归”“古诗教学本真”等具有语文专业化实质的研修课程,由于准确把握语文课程专业化内涵,收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由于参加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者教龄一般在8年以上,但他们同时承担了繁琐工作,研修学习的质和量得不到保障,合格教师要进一步成为骨干教师,还需要系统吸纳学科前沿知识。为此,还应增加“儿童文学发展与语文教育”“漫画、绘本与网络时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西方母语教材解读”等专题,增强语文课程时代性内涵,加强教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
也有的语文研修课程的设计,虽然也以语文教学设计为主干,3年一轮的培训以语文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设计的讲座和课例分析为核心,看似满足学员在教学实践中的需求,在部分学员评价中获得好评,但没有满足语文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殊需求。语文研修课程设计还要充分研究教师个性化教学行动,以教师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研究中进行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语文课程设计,切实落实教学行为跟进和全过程反思,融合教师语文的个性发展。
作为全程培训设计,应站在一定的高度,对教师个性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对于他们暂时还没有意识到的、深层次需要的内容只能采取多角度培训方式,甚至布置量化要求,使学员在学习中逐渐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如一些骨干教师,可在设计“同课异构”“与名师同行”等研修主题中,充当主角和专题发言人,给他们提供提前研修的机会,并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语文教学研究的要求,完成比一般学员难度大的语文教学设计及更有理论深度的语文教学反思小论文。而对专业意识较被动、教学积淀较薄弱的教师,可在设计“教材研读”“语文的观课和评课”等研修主题中,多给他们提供发言、讨论的机会,留下足够的时间,为他们解答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困惑,要求他们完成小学语文教学法有关的知识梳理的小论文。
设计语文研修课程模式,应立足于调动教师自我反省意识、研究的态度和及时的经验总结,如在语文研修设计时,把“集中研修”和“在岗研修”相结合,如“学员献课及研讨”“与名师同课异构”等,专家和名师一线引领,和名师、专家合作备课、听课、评课、全程跟进。让教师建立理性思考,用语文教育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生动、鲜活的案例背景下的情景学习,正切合建构主义学习观,让教师参与到真实情景中学习,形成有效培训。当真正形成了独立的研究意识和反省思维时,教师才能成为骨干教师。跨学科语文课程研修课程设计,将使教师体会到生命质量与教师职业发展是多赢的,并力图丰富教师职业和生活情感,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语文教师丰富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活跃的思维,将有益于面对鲜活的学生和来自各阶层的家长,在解读教材、分析问题方面就可以高瞻远瞩、收放自如,面对日益综合化的课程时”,[1]就“有源头活水来”。
二、课程设计应为教师实现身心和谐发展服务
语文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实现教师身心和谐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但是,现在的一些课程设计未曾顾及教师的身心和谐发展,只是从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层面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员需求不够了解,缺乏对教师身心发展的分析,没有对学员进行“量身打造”,忽视了语文教师身心发展的需求。比如,有的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只是设计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研究,缺失对教师职业情感、职业内涵和价值观的研修,没有关注教师作为社会性的人,作为独立成长的个体,课程设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以教师为本位。教师专业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教师个人的生活,教师的生活本身又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有研究认为“单一的教师职业发展,势必人为隔离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使教师陷入双面人格的冲突中”。[2]可见研修培训应为教师身心和谐发展服务,其内核还应以教师身心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
如设计“教师课例反思研究”课程模块,并设置完整而科学的“跟岗研修”制度,让一线名师引领,师徒结对。基于基本观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培养学员的反思技能和反思技巧,培养他们自我反思的习惯,养成教师的研究意识”,[3]如设计课程“语文教师小专题研究”“语文校本专题研究”等,梳理教学实践中的兴趣点或困惑点,进行小切口专题研究,让教师在研究中明确其在职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及职业发展水平,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种开放、动态的发展心态。
语文研修课程设计面力求宽,内容尽量丰富。如心理学类,“语文教师心理调试与幸福生活”,艺术类“书画艺术与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口语艺术和社交礼仪”“人际交往和理财技巧”,适当增加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专题,拓展教师视野,满足教师身心发展和谐需求。
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应成为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主线,通过与名师“同课异构”实践和研究,名师的教学风格渐渐渗透、滋养教师,而不是简单的复制。这样站在名师肩头,语文骨干教师的素养会渐渐提高。同时,设计研修课程应以经验总结和反思研究为核心。如:设计研修模块“教育名著解读与欣赏”“教育电影赏析和反思”等,学员共同阅读古今中外经典教育名著,共同观赏电影《地上的星星》《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等,通过研讨书中蕴含的语文教育教学的细节,通过影片中感人至深的画面,从另一个角度,打通教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的通道,形成属于自己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反思,形成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如电影《地上的星星》所描述的情景,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有了教师的点拨,重建信心,找寻到阅读的兴趣。有试听冲击,有画面感染,有同行感同身受的研讨,并从中反思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将让教师的身心滋养在名著、音乐、美术和多元视角、多元文化中。
三、课程设计应为教师搭建全方位的交流和共享平台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制度的建设及评价体系形成尚处于理论研究层面,操作层面缺乏一定的引领和规范,处于自发、自为实践中,缺乏课程研究和开发自主性,整个研修过程没有为教师搭建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如何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应关注语文教师的成长历程,进行系统研究和成果提炼。
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缺乏专业性操作指南,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虽呈现“百花齐放”局面,虽体现出一定的针对性和地方特色,但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尚未形成系列专业化操作体系,没有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比如,有的研修课程设计,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修呈序列化,但学员在研修期间的实践和反思如何及时得到反馈和交流,学员平时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与研修如何对接,如何及时整理和资源共享,尚处于混沌状态。
搭建全方位交流和共享平台,应是语文研修培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发挥参与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将获得更多的教育教学知识经验的补充,在同伴的思想碰撞、交流中,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成就感。
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应以搭建交流和共享平台为主线,课程设计的专题如“精彩瞬间”“我读童书”“聊书吧”“书画赏析”“音乐涤荡”“语文教学细节回放”等等,激发教师进入交流平台,分享和共创鲜活教学资源。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将见证教师的成长,记录他们教育行动中的足迹。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还应“关注教师理智行为、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儿童的热爱和了解、对学校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教育事业和现有生活方式的选择”,[4]发挥共享平台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由于参培教师个体呈现出差异性,有一些教师,热爱教学事业、热爱学生,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特别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方法论知识,他们初步把握了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动态,有丰富的教育经验”,[5]同伴互助的课程设计平台,形成培训学员“精英团队”,通过长期而有专题的互动交流,将起到双赢的效果,也会为教师成为学者型名师做好储备。
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搭建高效有层次的交流平台,分层次设计交流和共享的主题,从初级的“会话沙龙―每周一书”,到中级的“习作探寻博客”,再到高级的“语文的知和行(电子图书)”等,用同伴互助、导师引领方式,让教师熟悉现代教育理论,拓展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这种方式,比集中的理论讲解,更易被教师理解和吸收。设计研修专题,可从初级的群聊话题“语文课外阅读”“面对网络阅读”“我看娱乐文化”等,到较复杂专题呈现如“名师教学风格启示”“教师下水习作赏析”等。还可汇集、整理、出版参研教师的随笔或文章,把语文教学方法和研究,渗透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使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还应在平台交流和共享中,设置讨论专题,加强纵向的理念引领,如“名师教学风格解读”“教师职业规划”“儿童绘本阅读研究”“语文与网络语言”等等。在交流和共享中,参培教师以其原有的文化积累和教育教学经验,去填充、确定研修课程设计中的空白点和定点,从而丰富和延伸语文研修课程内涵和空间。同时,与名师同行的教师常态性的教学实践,将形成语文学科发展共同体。
虽然在课程设计方案中出现了“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培训方式,课程设计也千姿百态,但语文研修课程设计,针对语文教师,“什么是语文课程设计及实施的参与式?”“语文课程设计及实施的互动式的内涵和呈现方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亟待研究和探索。再者,如何从学生层面去评价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效果,需要持续实践和跟进研究,寻求切实有效、科学的操作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张进宝,宋媛.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8).
[2]苏尚峰,张景斌.教师教育中的理解与视域融合[J].教师教育研究,2011(3):23-3.
[3]谢维和.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
[4]邓睿,王健.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催生教育家的现实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11(3).
新媒体,又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它是建立在计算机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之上的媒介总称。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数字化特征和互动性,也具有大容量、数字化、超时空、超媒体、易检索、交互性强等特点。就目前来说,高中教学中常用的新媒体形式有:
(1)教学课件。
其中,高中语文教学课件的主要形式有文档、PPT、视频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展示稳定的画面、丰富的知识,可以借助新媒体开展合作教学、情景教学、导入教学,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多样性、新颖性和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2)学习论坛。
学习论坛是一个可以在网上交流的虚拟空间,教师和学生只要注册了论坛账号,都可以在上面帖子、进行问题讨论、开展良好互动、分享学习资料。学习论坛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新的渠道,已经成为师生交流的新途径。
(3)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指利用网络而设置的课程。教师将学习要求、上课过程、习题等上传到网上,学生可以借组计算机来开展在线学习、下载资料、选课、开展网络学习等。网络课程打破了课堂对语文教学的限制,促进了教育资源共享和流通。
(4)在线教学系统。
在线教学是学校网络系统建设的重点,通过这一系统,学校为学生学习提供网址、课件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自由进行资源选择和下载。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线教学系统更具开放性,其教学形式也更加活泼。总之,新媒体的进步和发展,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教学形式来传播知识、活跃课堂氛围,如在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导入:伴随着深沉的音乐,一幅画卷缓缓展开,鸿门宴中的人物神态各异,旁边是知名学者对鸿门宴的评价。生动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很快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语文教学也不再是枯燥无味。
2高中语文新媒体教学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新媒体应用技能
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高中语文教师要顺势而为,积极利用新媒体这一教学助手,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积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新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用平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新事物和新技术,加快新媒体操作技能学习,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一方面要端正认识,了解新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积极利用新媒体优化课堂视听、文字内容,一方面要积极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知识,将新媒体资源与语文教学真正结合起来,熟练、准确、快捷运用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加工能力和利用能力。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新媒体教学虽然具有显著优势,但是新媒体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受高中语文教学和学生认知能力限制,在高中新媒体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和展示,而是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即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适应而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前、课件制作过程中,将学生身心发展、语文学习特点都考虑进去,充分考虑到采用哪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在新媒体教学中,要尽可能展示更多的课文资料,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图画、视频、影像等形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通过课堂提问、游戏等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多方面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扩大知识来源,打造教育合力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现实困境;应对路径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而市场也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要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以此增加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但从目前来看,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陷入一定的困境,并不能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在此浅析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并尝试给出相应的应对路径,以此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二、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方法落后
长期以来,中职院校的文化课教学相对薄弱,导致多数语文教师并没有真正重视课堂教学,而大部分中职院校也没有加强语文师资队伍的建设,导致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发展滞后,无法迎合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仍旧采用以说教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导致课堂缺乏生动趣味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无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师生互动性差
实践调查显示,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存在师生互动性差的问题。首先,中职学生的素质与学习积极性相对较差,多数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与动力,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学生不愿意认真听讲,更不愿意配合教师安排的教学计划。
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过多的说教,没有安排特定的环节与时间进行课堂互动。这就导致教师在讲台上枯燥的讲述,而学生则坐在讲台下索然无味的聆听,根本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不明确
此外,中职语文教学还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其集中表现为教师并不知道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不能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安排与设计教学计划,导致课堂教学的节奏不紧凑,教师无法利用有效的教学安排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地说,多数中职语文教师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任务,仍旧将语文当作一种无关紧要的学科。因此,教师没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也没有有意识的开展情感教育,致使学生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全面提升。
三、如何应对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促进中职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中职院校都是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为了进一步迎合市场的需求以及控制成本,中职院校将资源倾斜于技能培养,因此从主观上忽视文化课程建设。
在制度的影响下,中职语文教学发展滞后,导致教师缺乏教学资源,学生也缺乏足够的学习意识。因此,要应对中职语文教学当前的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促进中职教学改革,必须要立足于时代背景,通过更有效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可塑造性的优秀人才。
这就要求中职院校管理者加大投入,尤其是加强语文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对外招收和内容培训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中职语文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基于此,中职语文教师的水平才能获得提高,才能运用更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更有效的语文教学。同时,随着中职院校的改革,教师才能了解自身的工作任务,进而逐步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安排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优化教学方法
与此同时,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要优化教学方法,利用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逐步转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的现状,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以常用文书的教学为例。中职教师不再对着教材进行大量的讲解,不再对学生进行说教。为了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使用过的文书形式,也可以分享现实生活中常用的文书。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堂转变为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使课堂充满活力。同时,学生在小组中可以更自由的进行交流与分享,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快乐,让学生获得足够的兴趣。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自主探究法等方法开展教学,让课堂变得不再枯燥,让学生在高效学习的同时获得乐趣。
(三)重新定义教学目标
最后,中职语文教师应该重新定义教学目标,必须要在正确目标的导向下安排更加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的教育理念,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总结和交流。在彼此的交流与探究中,中职语文教师才能逐步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传授基础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生命教育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为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基于此,教师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并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进而对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改革。
结束语
总的来说,由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导致中职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的困境,它要求教师不断改革教学理念,要通过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推动中职语文教学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晓敏,陈煦海.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11)
[2]张金英.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几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7)
转眼间,一学期又匆匆而过,回顾这一学期,感触颇深。借用老舍先生的一句话就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今天借此机会,对本学期工作进行总结。
一、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实抓教学常规管理。
1、学期初认真做好课表安排工作,严格按照计划开足开齐国家课程。
2、认真制定樱桃沟小学教科研计划及行政历,按照计划开展活动。
3、开学初制定各项教学常规要求并进行培训,让各位教师按照制度开展工作。
4、每月进行教学设计、作业布置与批改、上课、教研的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反馈,并进行跟踪检查。
5、规范日常巡课制度,定时巡课与不定时巡课相结合,及时记录并反馈教师课堂与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规范课堂模式。
二、制定教师发展规划,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结合我校年轻教师较多,教学经验缺乏实际情况,本学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赛课活动提升青年教师课堂品质。
1、教研组开展组内集体备课、主题研讨、听评课活动。作为分管语文学科负责人及语文教师,走入语文课堂,深入与语文教师交流,是我必须做到的。全程参与、关注语文教师的教研活动,增强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其中石宁老师、张宝业老师、张小燕老师三位老师的课颇受好评。
2、骨干师傅教师引领年轻徒弟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评课活动。我作为一名工作时间相对较长的老教师及师傅,平常除了开展好自己的工作外,一有时间就会进班听课并及时给与徒弟教师点评。
3、开展课堂展示活动引领全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提升课堂品质。每周一教导处会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安排两位教师在本周四上午进行公开课并评课,及时给与建议及改进措施,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
4、组织语文教师参加“语文课程标准及教学设计撰写大赛”,让老师们钻研课标,用科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同时也提升了自身专业素质,丰富了学识素养,其中侯明瑜老师在语文达标课第一轮课标知识竞赛中脱颖而出。
三、营造教育教学研究氛围,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1、认真组织和审查语文组教研计划及教研行政历,每月开展两次教研活动,做到人人有准备,人人有发言,人人有反思。老师们一同感悟、分享,在探索和交流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准。其中除了原本的教研主题,语文组教师仍会利用每周三的时间进行语文网络观摩教研,积极组织上级通知的“课改中国行”网络观摩活动。
2、做好课题管理。本学期主持的区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辅软件的应用及研究》一直在以市级课题的标准进行推进。
3、积极组织学科活动。12月初进行了语文学科活动——汉字书写大赛,让老师认识到了书写教学的重要性。
4、认真组织期中考试。11月初进行了本学期期中测试,让老师们对自己前段的教与学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其中一三班、六二班语文成绩突出,一三班,二一、二二班、四三班数学成绩突出,四二班、五二班英语成绩突出。
四、注重个人修养,提升业务能力。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教育教学、管理等刊物,并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教学感想,读书心得等文章。
五、存在的不足
1、沟通表达的方式缺少艺术,协调能力还待提高,要善于凝聚人心。
2、缺少对教学管理专业发展的思考,要平衡好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
关键词: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存在问题;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语文活动课是在初中阶段开展的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营造自主沟通、主动交流、密切配合、自主接受的学习氛围为主要目的,以系统化语文知识传授,特色化语文能力训练为主要内容,推动促进受教育者更完整发展的课程。初中语文活动课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为此研究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第一,教师经验和精力不足而影响了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对教师个人素养要求较高,而多数语文教师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学校也缺乏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导致语文教师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此外,不少中学班级容量很大,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组织如此大规模教学班的语文活动课教学,需要消耗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组织了也很难对每个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第二,活动时间不够充裕。由于日常教学内容任务繁重,如果在上课时间开展活动课教学,会影响整体的教学进度,因此用来开展活动课的时间会很有限;如果在课堂教学之余进行活动课教学,时间调配是个问题;如果考虑利用假期时间专门来开展,课酬的计算和经费的保障又是一个问题。不少学校规定,在假期进行教学活动并不算在工作量内,而报告、小论文的批改量又很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致使语文活动课教学流于形式。
第三,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且比较简单。语文活动课教学内容的确立,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然而目前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内容的开发上,不少教师经常以学生查找资料为教学内容,不能依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制定出体现学校自身特色、适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缺乏各有侧重、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教学内容规划,这必然会导致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2. 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的改进对策
2.1 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转变语文教师的角色,更新教育理念。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转变语文教师的角色:①语文教师要成为活动课教学的组织者。初中语文活动课可以在教室、校园、社会或大自然实施,不同教学活动的时间、地点、方式及进程不同,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活动课进行全程的监控,更要对活动课进行有效组织;②语文教师要成为活动课教学的参与者。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中,由于中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欠缺,他们对活动课整体目标、过程、要求等方面的把握是有限的,还无法系统全面的考虑和组织教学的全过程和具体细节,这就要求教师应给予学生相关启发,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从而让学生获得最终解决问题的成就感;③语文教师要成为活动课教学的促进者。与课堂教学相比,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的学习方式及学习策略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在活动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协调好各种关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引导他们战胜困难。
2.2 积极拓展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内容
首先,结合语文教材来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摘录名言警句、读书交流会、古诗词鉴赏、诗歌散文朗诵比赛、课前十分钟直播新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利用修改错别字、钢笔字比赛、板报比赛、书法大赛、名家书法欣赏、成语接龙、猜字谜、文字游戏、诗词联句、汉字听写大赛、电脑输入汉字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利用仿写新闻稿、板报编辑、撰写日记、随感、微博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其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学生服务意识,培养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鼓励学生开展社会热点、焦点讨论,参与社会调查及参观访问等,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社会经验;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寻求学习动力,克服“高分低能、重书本轻实践”的现象,通过阅读报刊杂志、广播、网络、参观文化遗产、博物馆、纪念馆等,体验实践、贴近生活,将社会作为学习的资源,全面提升学习质量。
2.3 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水平,对社会问题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较为关心社会的发展,注重整个社会的进步,他们热衷于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他们更愿意展示自我,以得到他人的认同。因此,在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中,无论是教育目标的设置、教育主题的选择,还是教育方式的选择和教育活动的具体开展,都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动手、积极创新,为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2.4 从集体和个体两个角度出发,对学生活动成果和表现进行科学评价
首先,从集体的角度出发来科学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和表现。集体的角度一般是由班级进行集体组织的,它是对学生组成的活动小集体的评价,有自评、互评等方式,它所反映的是一种集体合作的精神,是一种团队意识的集体体现,如团队活动计划是否合理有效,分工是否明确,是否能优势互补,成员是否能够有效沟通,遇到的困难有那些,活动中是如何克服的,有何体会,活动效率如何,是否有活动记录等。
3. 结语
开设语文活动课既是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语文教学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中,由于经验不足、资料缺乏、学生个体差异及应试教学压力等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探寻解决的方法,确保初中语文活动教学发挥应有的功效。
⒖嘉南祝
[1]周兴英.试论初中语文活动课教学优势[J].文理导航,2015(7).